外语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4-05-10

外语能力的培养研究(精选十篇)

外语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1

1 体育记者外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经历了一个报道国际体育赛事的高峰期。例如, 这一阶段欧洲和美国的一些职业体育联赛如欧洲五大联赛和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转播权被引进, 相应的平面媒体报道也根据。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增多, 国内联赛的外援数量也不少, 非比赛的国际体育交往也在增。以上海为例, 2008年, 在上海举行的各类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共有41项98次, 其中包括上海六大国际重大赛事:网球大师杯赛、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联黄金大奖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世界斯诺克大师赛和国际高尔夫球公开赛根据不完全统计, 2009上海举办国际性赛事30项, 除了上述六大著名赛事外, 还有1月的亚洲冰球联赛, 4月的环崇明岛女子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5月的国际剑联男、女花剑世界杯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中国上海金山公开赛、亚洲极限运动锦标赛、8月的国际箭联世界杯赛、11月的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这对体育记者提出了外语能力的新要求。因此培养能胜任对外体育报道, 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记者, 把原先以培养单一阅读能力为全面发展的应用能力, 显得十分必要。

2 体育记者外语应用能力的简单分类

根据体育记者涉及外语能力的工种, 一般体育记者需要外语能力主要涉及三个, 即采访能力、翻译能力和赛事协调能力。

1) 采访能力

体育记者外语采访能力一般分2种, 一个是现场的实时采访, 这种采访需要记者一次采访完成, 对提问能力, 解读比赛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也是一种竞争性的采访。如果记者外语能力足够强, 可以进行追问。另一个采访时专访, 例如一些赞助商安排的体坛巨星的访谈。这些访谈往往是深入访谈, 虽然没有时间压力和同行竞争, 但是对问题设计能力, 随机应变能力还是有很高的要求。

2) 编译能力

在具体的工作中, 编译能力大致可以分为文稿的翻译。一般来说, 平面媒体和网络的翻译大多是国外通讯社的文稿, 比较多的是翻译能力, 难度体现在没有画面辅助, 有时候对专业词汇比较难以把握。电视媒体的翻译相对比较简单, 因为有画面提示, 但是其难点在于文字和画面的配合。电视媒体的编译一般是每天的国际体育新闻编译和周播类的体育专栏的编译。这些专栏包括篮球类的《NBA ACTION》和网球、综合体育等专题。

3) 赛事协调

这个工作包括版权买卖, 赛事转播中的协调, 包括国外赛事转播的卫星参数, 版权合同文本, 本土赛事输送信号时和外方的联络等。这个工作外语能力, 专业技术词汇以及协调能力都有比较大的要求, 在这3个工作中属于比较难的, 一般在电视台工作若干年才有可能会胜任。

3 如何培养体育记者外语应用能力

本文仅以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的外语教学提出一些见解。

1) 增加外语体育新闻资料收集, 教材编写

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 在体育记者外语应用能力大致可分为采访和编辑2个方面, 分解开来就是听、说, 译3种能力, 因此, 这要求我们针对性在教学中增加外文的体育新闻资料的收集和应用, 编写相关体育内容教材。一些外文的体育新闻可以替换原来使用的文本。突出体育这个重点。在具体教学中, 可联系当前体育热点, 多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突出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2) 提高自主学习实验室利用率

课堂只是学外语的一个很基础的部分, 大量的课余时间有效的针对性的学习很有必要。目前学校很重视外语系的自主学习实验室建设。体育新闻系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实验室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听、说、译的能力。当然, 最重要是通过建立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的自主学习, 养成外语思维, 培养外语语感。

3) 通过实习时间, 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一些网站招聘校园的兼职翻译, 特别是欧洲五大联赛翻译。建议学生多找这样的机会, 既可以结合自己体育特色, 又可以提供英语应用能力, 还有一笔额外收入,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这种兼职实际上不用奔波在路途, 只要有电脑和网络、电源, 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联系达到目的。

4) 适当进行其他语种的教育, 分层次, 分语种

外语能力实际没有统一的标准。上述3种很实际的外语应用工作, 对外语的能力要求也不同。如采访更多是口语能力, 编译更多是翻译能力, 赛事协调可能更多是综合能力。所以, 对学生的要求也要根据他们的兴趣和实际进行教育。

上海体育学院除了英语教学, 还有法语的学习。因为体育记者还涉及到其他语种的竞争。如南美洲的体育很不错, 足球领域许多外援来自巴西等国家, 因此西班牙和葡萄牙语也很必要。法语和德语也属于比较大的外语语种, 体育学院学生可以利用一些便利条件。如到同济学德语, 到上外学习西班牙语, 在本校选修法语。原则上可以利用上海东北片高校的地理优势, 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和提高。

5) 师资力量的培养

目前上海体育学院的外语师资队伍现状是学历不高、职称低、技能弱、媒体经验欠缺。要达成上述目标, 就需要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这既是学校层面的事情, 同时也是每个有想法的老师自己应该考虑的事情。目前情况下, 是要把已有的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如部分留学的老师进行全英文的体育新闻课程教学, 或增加一些外教的课程等。

4 小结

体育记者的外语应用能力很重要, 大学4年时他们打基础的重要方面。我们的教学改革要考虑到市场导向, 要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目标。在教学中, 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并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教学,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能力基础上有所提高。S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李前.英美文学文本阅读对当代大学生个性思想的启发[J].文教资料, 2009 (17) .

[3]刘亦春.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使用英语阅读策略差异的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 2002 (3) .

文化传授与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2

文化传授与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交际双方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外语交际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由文化因素产生的.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差异入手,可以比较清楚地阐述外语教学中文化传授的必要性,并说明外语教学中文化传授的目的、任务及途径.

作 者:李丽 LI Li 作者单位:雁北师范学院公外教研室,山西,大同,037009刊 名:雁北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BEI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1(4)分类号:G05关键词:语言 文化差异 交际能力 文化传授

外语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3

关键词: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12-02

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报告显示,从2005年开始,全国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却连续下降。并且在2009年和2010年,研究生的就业率甚至还没有本科生高。2014年中国研究生招生62.1万人,在校研究生184.8万人,毕业生53.6万人。随着研究生每年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毕业人数也逐年上升,就业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大。研究生培养作为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类型,研究生就业能力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水平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在西方国家,就业能力又称为核心能力或就业素质,是共通的名词,现如今已被各国广泛采用。国外有关就业能力构成维度的研究中, 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对成功就业所需要的条件展开研究,并就结论向400多位专家进行咨询,最终确定出与成功就业相关的7大类 16 项技能。其中,7类技能为基础(学会怎样学习),基本能力(读写算),沟通技能(听说),适用技能(解决问题、创造性思考),开发技能(自尊、目标动机、职业发展),群体绩效技能(谈判、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和影响技能(分享领导权、理解组织文化)(Bowe F, et al.,1998)。就业能力在国内又称为就业力、就业竞争力、可雇佣性等。郑晓明(2002)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知识和开发综合素质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本领。

美国专家学者认为应该把提升大学生就业理念与就业能力融合在课程设置之中,构建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与就业实践能力并重的课程模式,将就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注入到课程设计中去并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国内专家学者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经验,认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教育应使课程设置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重视学生实习实践经历,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之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研究生这一高层次学生群体就业能力培养这一课题还处于研究发展过程中,尤其外语专业作为一种专业性与应用性较强、特色鲜明、就业渠道相对受限的专业类型,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更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课题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能力现状——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外语专业研究生为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设计6维度调查问卷,选取天津外国语大学2014级和2013级共622名在校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89名,女生533名,2014级外语专业研究生347人,2013级外语专业研究生275人。本次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18份。同时随机抽取100名已毕业外语专业研究生进行电话访谈,其中男生27人,女生73人,访谈有效人数82人。具体内容如下。

本研究针对天津外国语大学外语专业研究生设计6维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外语专业研究生的自我认知(兴趣特长、性格特点、人际关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对现开设课程应用性的满意度、对实习实践必要性的看法、对国外交流项目重要性的看法、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认知。通过以上6维度调查问卷,得出以下结论:

(一)自我认知方面,多数外语专业研究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长,自己的强

项和短板,但多数学生认为自己除专业学习之外的特长较少。学生们也认为自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18.6%的学生认为自己情商较高,38.7%认为自己情商一般,其余42.7%则认为自己情商较低,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在这618名研究生中,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学习能力相当强,学习热情度高并且具备钻研能力,同时,7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领导与组织能力相对欠缺,只有13.3%的学生对自己的领导能力比较自信。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方面,29.8%的研究生表示有明确的就业目标或职业生涯规划,而没有工作经验的绝大多数应届生还处于对未来就业目标相对模糊阶段并且主要精力用来学习和科研,没有明确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不确定,经常发生变动。38.2%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并不重要,因为即便规划好了到就业的时候也不一定有相应的机会,就业水平取决于当年招聘岗位的情况、机遇和运气。有些学生则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应聘考试和面试,考上哪个算哪个,找工作完全靠碰,目的性并不是很强。

(二)对现开设课程应用性的满意度方面,77.5%的学生认为现开设课程理论性较

强,应适当增加应用性较强的实践类课程。85.4%的研究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74.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就业心理健康辅导课,并认为这些课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将来的就业会有很大帮助。100%的学生认为开设课程均为语言类相关课程比较局限,有必要开设管理、金融、贸易等对今后工作有帮助且应用性较广的热门课程。

nlc202309030455

对实习实践必要性的看法方面,在这618名研究生中,有过正规实习或工作经验的人数为127人(不包括家教等兼职工作),29.1%的学生在学期间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或项目,40.9%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此类活动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15.7%的学生则认为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科研,不想把时间用在其他活动上。

对国外交流项目重要性的看法上,因为调查对象外语专业的特殊性,100%的学生认为出国学习交流或实习能提高自己的语言、学术和实践能力,对日后就业有很大帮助。但有59.1%的学生则表示自己从时间安排或经济条件上没有还出国学习的能力。

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认知上,84.3%的绝大多数学生更愿意走传统的稳妥就业路线,不愿意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或认为自己不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仅有4.7%的学生愿意在积累几年工作经验以后尝试创业而不是在毕业后立即创业。

电话访谈随机抽取100名已经毕业的外语专业研究生作为对象,其中有效访谈82人。访谈内容包括对现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工作之前的实习实践和国外交流经历是否对就业有帮助、是否对现从事工作有影响。针对以上访谈内容,68.3%的外语专业毕业研究生对现从事工作较满意,31.8%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前有过实习和工作经验,30.5%的电话采访对象有过国外学习和任教的经历,92.7%的电话访谈对象认为工作之前的实习实践经验和国外交流经历对就业有很大帮助,不论从语言能力、学术水平还是思维和工作理念都对自己现从事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影响。

三、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和电话访谈分析表明,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是对自己认知不足,不能完全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自身实习实践经验少,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相对缺乏,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目标,就业时选择随波逐流和碰运气,课程设置上以理论性过强的专业课程为主,而对就业影响较大的应用性课程设置较少,这些原因均形成了我国现今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

四、对提升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建议

针对以上研究,对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六点相关建议:

1.就业指导应贯穿整个外语专业研究生学习生涯;

2.修改课程设置,适当增设心理学、管理学、金融、国际贸易等对今后工作中有需要的热门课程;

3.广泛搭建实习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外语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

4.增加外语专业研究生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国外名校合作办学、海外企业实习、参加孔子学院项目等途径拓宽国际视野;

5.通过组织拓展训练,提高外语专业研究生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敬业意识、职业道德等综合能力与素养;

6.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 布鲁克斯·彼得森(Brooks Peterson).文化智商[M].张小海,尹宁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 胡金波.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 陈闻.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4] 陈闻,杨丽媛.论研究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5] 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3).

[6] 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7] 冯勇.国外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研究及其启示[J]. 南华大学学报,2010(01).

[8]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上海:同济大学,2008

[9] 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10] 谢致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l).

[11] 赵卿敏. 创新能力培养. 武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2] 周姬媛.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3]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3):91-92

[14] Bowe F. Job capacities and personal attitude [J]. Employment Relations Today, 1998(15).

[15] Earley P.C. & Mosakowski E.. Cultural Intelligence. Harvark Business Review, 2004.

[16] Harvey,Lee.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 Qualityin Higher Education. 2001(2).

[17] Hunt James B, Tierney Thomas J, Carruthers Garry.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How Does It Measure Up for the 21st Century? National Center Report Number 06-02[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 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 (HEPI), 2006(08).

[18]Mantz Yorke, Peter T. Knigh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2004:4-5

[19] Mel Fugate, Angelo J. Kinicki, Blake E. Ashforth.Employability: 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4.

外语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4

一、语言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社会集团成员之间共有的意识。无意识的个人的思维方式或行动模式必然构成这个社会的规范和模式的框架。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国家的语言承载着这个国家或区域的文化信息, 不可能脱离文化孤立地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因此, 外语学习必然伴随着对文化的学习, 要实现真正的全方位交流, 建立友好联系, 必须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 否则就会产生冲突和摩擦。这也是为什么外语教学要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因。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一般而言, 交际能力包含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谈话能力、策略能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其中语法能力包括词汇、发音、文字、语法规则运用正确和理解的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是正确的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策略能力是在交际活动中组织语言和应付交际困难的能力。交际能力是运用有限的知识, 在各种场合中有效地、正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范围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要把握好上述的内涵, 了解学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遵循的原则, 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着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跨越语言的障碍, 打破文化的壁垒, 实现交流和沟通。所以, 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做到宽容和理解, 是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1. 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是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 要克服母语文化的干扰。学习者由于母语和所属文化的影响, 已经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 这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会造成语言迁移, 产生中介语。由于母语的影响, 这种语言迁移现象有正迁移和负迁移, 因此, 在学习外语时, 大学生要克服母语文化的干扰, 有意识地学习目的语的特点和文化特征, 避免随意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规约进行交际和解决问题。二是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创造好的学习环境, 结合学习内容设定情境, 启发大学生对比母语和目的语不同情境和场合中语言使用的差异。同时, 教师要引导大学生通过阅读、影视等资源深层次地理解目的语的文化内涵。在意识上, 教师要让大学生通过对象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礼仪、行动模式等加深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的思想根源。文化的学习和知识的传授或语言的实践不同, 它是包含在语言的信息中, 要体会和解读, 因为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含义。所以, 教学方式可采用角色扮演、调查分析、问题讨论等教学法。三是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 不能单纯地介绍文化现象等显性知识, 真实的体会才是文化学习的最佳方式。比如, 加大力度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 利用真实情境的再现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等。

2. 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还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要发展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应定期到国外进行社会文化生话体验, 交流教育教学经验。语言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进程, 语言教学者也要不断更新自我。同时, 教师也要教会大学生用变化的眼光观察世界万物,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知识素养、文化意识和开阔的世界观。在职业院校外语专业教学中, 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专业新大纲中也明确提出, 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因此, 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

摘要:从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研究, 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等问题, 指出教师应重视外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外语专业,大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盈, 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 2007 (04) .

[2]徐三乔.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导人的途径[J].教育探索, 2007 (07) .

外语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5

外语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探讨了自主学习的定义,以及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研究表明: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学习者需求分析、记录学习日志和学习策略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 者:卜杰民 BU Jie-min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外国语学院,浙江东阳,312100刊 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卷(期):7(1)分类号:H319关键词:外语课堂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外语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6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H09

自古以来,语言都是进行外交行为的主要工具,随着信息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掌握多种语言成为当前工作中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之一。在进行外语教学中,大多时候教师是对外语语音、语法等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以职业学校的学生为例,具体分析培养非语言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非语言交际行为。

一、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非语言的交际方式,相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在大多数国家见面是握手礼,代表友好尊重,而在欧洲的很多国家见面是实行贴面礼的,所以,由此也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能力是有其专属特性的。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理解非语言的专属特性,会导致在进行交际时产生误解,使交际行为无法顺利完成。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作用

非语言行为可以使用动作、目光、绘画等行为表现出来,非语言行为可以当做交流的工具,非语言行为能够像语言一样表达出一个人的态度、思想情感等。非语言交际能力在表达情感和态度上是有其特殊性的,不仅能够独立的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态度而且还可以对语言交际行为做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使表达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起到良好的强调作用。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熟悉掌握相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交流行为,是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中共同的行为习惯,非语言交际行为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进行跨文化的交流的中掌握一定非语言行为是对其他民族的尊重,也是维护交际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于职业学校的中专生来说,在进行外语教学中加之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学习,可以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加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三、外语教学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1.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认识到非语言交际能力在交际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自身具有专业的熟练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关于国外非语言能力的知识全面的细致的讲授给同学们。教师只有在思想上给予重视,才会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

2.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词汇给同学讲解完其基础含义以后,如果牵涉到非语言交际,教师要给同学们讲解清楚,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对非语言交际行为做详细的展示,亲自示范给同学们,加深同学们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对非语言交际行为重要性的了解。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将相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视频或者图片等,展示给学生们观看,帮助学生学习非语言交际行为,让学生直观的加深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理解,增加学生学习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兴趣。

4.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可以将非语言交际行为融入到教学中,对相关的问题不以语言来表达,而是选用所学语言国家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回答,加深学生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学习学到非语言的交际行为。学生对老师是怀有尊敬的情感的,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融入非语言的教学,学生会对相关的行为进行模仿。

5.非语言行为在现在的外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掌握相关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唯一的,语言是基础,非语言能力在交际中的使用,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交际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并且如果语言能力掌握不熟练,还可以运用非语言的能力进行救场。教师如果对非语言能力的掌握不够熟练,可以聘请相关的专业,对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让同学们对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有熟练的掌握。

6.非语言交际行为对于中专生而言,要比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非语言交际行为,比如说在电视中、在电影中,发现外国人在进行交流时不自觉的作出的行为是什么意思。学生自己去主动的发现,更能加深学生自身的理解,对交际行为也能够加深印象。在不断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母语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加深学生的理解。

7.非语言交际行为已经成为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学习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加深学生对他国的文化的了解,学习非语言交际行为不仅是学习一种简单的行为,而是学习一种文化。在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掌握多种语言已经成为基本的要求,所以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人们的交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校应当组织开始相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专门课程,对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学习。

8.在进行相关的学习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实际操练,课堂中设置情境教学,或者组织学生们对相关的著名影视片段进行模仿等。让学生不仅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也更好的学习了非语言交际行为,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結束语:

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交际中重要的交流手段,非语言交际是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掌握一定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相对于语言交际,其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内容也是更加具有趣味性。在进行跨文化的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去理解对方的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文化,在交际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进行外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非语言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庄恩平,杨盈.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外语教学的盲点[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02。

[2]王欢.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外语教学的契合[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3]于海燕. 试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J]. 成功(教育),2010,12。

外语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7

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 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Kurt Lewin在1946年提出, 1949年Stephen Corey等人将行动研究的概念介绍到了教育领域。相较于国外, 我国对行动研究的介绍相对较晚。行动研究作为教育领域的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已经历经十余载, 但是我国外语教师的教学行动和实践中的研究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是人类社会理性思考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有着深厚的心理学和哲学基础。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局限, 我国外语教育中思辨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 国内黄源深 (1998) 在外语教育中最早提出“思辨缺席症”, 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而近几年的思辨能力缺席症日益成为外语教育关注的焦点, 如何培养英语学习者的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青年学者阮全友在《中国语境下外语教育的行动研究观与思辨能力培养》一书中对其在1996-2011年期间从事外语教育的工作进行反思与总结。以作者的教学实践为基础, 借鉴西方行动研究理论, 融合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 试图通过中国语境下的行动研究观来解构这些年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得与失, 理清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路障, 积极探讨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道路。

2 内容简介

作者在第一章导论部分, 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动机和目的, 以及意义所在。第二章主要是对我国外语教育历程的回顾, 首先介绍中国古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外语教育, 然后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并总结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语教育的特点。作者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具体探讨我国现阶段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其研究认为:我国外语教育中问题的根本可以解读为:外语教育中相关人员理性思辨的培养和发展问题,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实践。实践中的行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外语教育中种种问题的关键, 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 以及在行动中解决问题是本书的基本观点之一, 是作者提出外语教育行动研究观的出发点, 也是全书讨论的基调。

第三章主要是从理论层面探讨外语教育中的行动研究。作者首先从行动研究的定义开始, 从行动研究的参与者、研究的地点、行动研究的过程、特点和目的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行动研究理论。并通过中国知网进行跨库文献检索让读者更为清楚地了解行动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为行动研究观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章通过四个作者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实践案例告诉研究者行动研究的相关操作程序, 并对这些案例进行反思。作者发现:行动研究可以帮助外语教育中的教师解答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协调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有助于外语教育中的参与者了解应该做什么、什么样的研究才有实际意义以及如何去做等问题。并通过“行动研究是研究方法还是方法论?”、“行动研究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行动研究只谈教师不谈学生?”等六大问题对行动研究进行反思。

第五章是基于作者自身教学实践, 通过发现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诊断问题、计划行动、行动实施、反思改进等一系列过程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发展, 逐渐形成自己对英语教育的思考, 并结合文献中的研究以及自己的行动实践, 提出“行动研究观”这一概念。行动研究观认为:行动研究在文献中一直是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两种不同的身份出现的, 为了让读者清楚地了解行动研究观的基本内涵,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行动研究观作为方法论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外语学习者思辨能力的缺席是近年来外语教育研究讨论的热点, 作者在第六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用行动研究观来探讨这一问题, 本章首先结合文献从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学习表现及师资局限六个方面陈述“思辨缺席症”的主要表现, 然后通过行动研究观的目标、核心、根本方法、核心纽带及操作模式来解读这些现象的原因, 并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探讨思辨能力的培养方案, 并提出了结合“四层学习身份模型”、“混合学习理论”、“Web2.0学习环境”和“行动学习理论”的我国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 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行动研究的核心是实践, 思辨能力的培养所关注也是语境中的实践。在本书的第七章, 作者将行动研究观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传统相结合, 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与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相结合进一步拓展行动研究观和思辨能力培养的内涵。

3 简评

行动研究观是作者结合行动研究以及作者作为英语教育者在长期教学行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建构起来的理论, 是一系统化的思想。本书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我国外语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 作者通过发现英语教学的问题、诊断问题、计划行动、行动实施、反思改进等一系列过程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发展, 这是一种自我思考、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从英语教育实践者的角度逐渐形成的对我国外语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理解。本文认为本书中的行动研究观具有以下特点。

3.1 解释力度大

3.1.1 理论层面

作者结合“研究方法”、“研究的参与者”、“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混合学习理论”、“‘后方法’时代”、“复杂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行动研究的目标”、“实践共同体”和“教育生态学”等理论角度来解读行动研究观的基本内涵, 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什么是行动研究观。并结合外语教育与教学所涉及不同的理论和不同语境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总结出行动研究观的目标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行动研究、批判反思、核心纽带是实践;操作模式是实践中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计划行动、行动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反复。

3.1.2 与实践紧密结合解读教学中的现象

作者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教学实践, 并给出具体的实践案例, 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向读者解读行动研究观。比如运用行动研究观对外语教育愈来愈关注的“思辨缺席症”这一现象, 进行解读并指出其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同时通过教学研究中的实例来说明行动研究观对思辨能力培养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作者在前期的研究中结合“四层学习身份模型”、“混合学习理论”、“Web 2.0学习环境”和“行动学习理论”, 提出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 而后通过行动研究观简化该框架, 并且运用行动研究观来对“四层学习身份模型”进行详尽的解读。

3.2 关注外语教育焦点问题,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我们知道我国的外语教育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在经济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保障对外交流和不同文化相互了解的重要桥梁作用。然而, 我国外语教育在取得成就的同时, 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一些诸如“哑巴英语”、“全民盲目学英语”、“中国文化失语”、“思辨缺席症”等问题, 而现阶段, 伴随着高考教育改革, 社会上对外语教育的质疑声不断增加, 甚至出现了“大刀向英语头上砍去”的呼声。面对这种情况, 广大外语教学研究者、外语教师应该认真反思我国外语教育这些年走过的路, 分析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并理性地对待并解决这些问题, 为我国的外语教育将来的发展找到合理的出路和方向。

本书行动研究观提出, 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和解读我国外语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运用行动研究发现依靠传统的教育研究所不能发现的问题, 有助于帮助广大外语教育研究者和教师, 积极行动起来, 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逐步改变我国外语教育现阶段的尴尬局面。行动研究观的操作模式是实践中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计划行动、行动实施、反思改进的循环反复。这种模式具有普遍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说行动中的实践研究不是走向一个单向的终点, 而是在循环中发展, 保证了行动研究中的“教师”、“学习者”和“实践行动”能够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4 结论

外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一直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领域, 许多研究人员和老师都在这一领域默默耕耘, 发表和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和专著, 但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用行动研究观来探讨思辨能力培养这一问题, 是学术界一个全新的角度, 这也是本书的一大创新之处。本书行动研究观的提出及通过行动研究观这一系统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顺应外语教育发展趋势, 也对广大外语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外语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关于外语院校培养目标转型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 1995 (4) :18-23.

[2]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研究, 1999 (1) :8-13.

[3]李晓媛, 俞理明.国外行动研究趋势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研究的启示[J].外语教学, 2007 (2) :48-52.

外语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8

关键词:全球化,语言能力,国际服务能力,跨学科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外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显。外语能力不仅体现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发挥强大的凝聚力、渗透力、号召力, 而且体现为一种无穷的外在力量,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当今世界, 国家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外语正发挥着其独具的作用, 并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已迫在眉睫, 外语专业学生必须承担起多重目标和任务, 尽快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必须贯穿于4年教学的全过程。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 更应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在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 语言能力的核心地位、基础性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今社会人际交流日趋深入、广泛和频繁, 良好的语言能力, 不仅是国际交流与合作、获取更多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工具, 而且可以开阔视野, 丰富思想, 提高国际竞争力, 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全球化背景下, 国家发展与建设需要丰富的语言资源, 任何国际和利益的争取与维护都离不开语言的帮助。在外语教学方面, 全国整体状况不甚理想, 以英语教学为例, 该项教育在世界上投入最大、耗时最多, 但效果不佳。据2012年底英孚教育发布的《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显示, 在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中, 我国大陆地区英语熟练度排名倒数第二。这说明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急需提高。

抓好基础课程的教学, 课堂教学突出重点和难点, 讲究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学生多练, 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基本知识。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开出阅读书目;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观看经典作品的录像、电影;定期去资料室、图书馆阅读学术期刊杂志。阅读是学习者综合词汇、语法、背景知识、阅读技巧等等进行的复杂过程, 只要学生能够持之以恒, 拓宽学术视野, 语言能力就可以大大提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不仅熟练掌握课内所学内容, 也是以多种生动的形式和适时的新内容对学生提出新的挑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扩展知识面, 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外语专业的教学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技能, 掌握多方面知识,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国际化人才。

二、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国际服务能力培养

随着国家之间交流、交往和合作的深入发展, 要求外语专业学生国际服务能力的培养必须与时代接轨, 紧跟快速变迁的国际世界、经济、科技、教育的全球化, 使整个世界正在创建和形成着一种新的经济秩序, 对人类中外文化交往的研究不断在广度和深层面强化、延伸。据欧洲委员会2007年2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 有11%的中小企业因缺乏语言的多样性和国际交流能力而损失经济利益, 平均每家企业损失约32.5万欧元, 其中还不包括隐性损失;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 也因为军队语言能力有限, 具体沟通不畅, 导致一些意外伤亡。因此, 对外语专业学生国际服务能力的培养, 要顺应这一大趋势, 尽快融入这样的现代社会, 胜任各种相关的工作, 赢得更大的发展潜力。

熟练掌握国际化规范和惯例, 寻求交流双方文化的相互认同, 就会冲破障碍达成默契, 交流就会很顺畅, 避免出现尴尬局面。熟悉各国的民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等等, 跨文化交际才能成功。加强国际礼仪的实际运用, 在实际交往中要注意礼貌和礼节, 做到交流得体。增强跨国交流活动,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到国外工作或学习, 亲身体验异国的文化和风情;多和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交往、相处, 加深了解异国文化和生活习惯;开办跨国文化理论和文化等方面的培训班, 以多种途径强化学生跨国交流的实践能力培养。

三、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跨学科培养

我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 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外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所以说外语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社会文化交流和交往, 它涉及到商业、旅游、贸易等很多领域, 外语专业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正成为现时就业的必要条件。一是大量的合资外资企业需要外语人才;二是各行业涉外业务与日俱增;三是出国务工人员, 外语要求陆续成为很多国家的硬性规定。这就要求外语专业学生必须跨学科发展, 一专多能, 根据社会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拓宽专业培养口径, 打通相关专业的基础课, 课程设置要具有选择性和多学科性, 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基本素质提高。增设跨学科专业, 同时开设可供学生选择的大量选修课。实行辅修双学位,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在有余力的情况下, 自由选取第二专业攻读。联合培养人才方式, 与世界各地高校签订协议, 在短期互访、联合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 邀请校内外资深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 使学生们能够领略到多种学科的前沿性问题。

四、结语

培养和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是一个复杂工程, 它既需要教育管理者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和政策理解, 又需要广大人民教师和学生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总结, 力争为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尚军.企业因外语“短腿”痛失商机, 欧盟出台计划力攻语言关[N].解放日报, 2007-02-25.

[2]李苑.国人说英语怎么就这么难[N].光明日报, 2013-08-30.

[3]“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4]叶慧君.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几种关系[J].河北大学学报, 2012 (5) .

[5]刘明秋, 齐丽霞.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调查报告[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1 (11) .

对外语语用能力培养途径的探析 篇9

明确影响因素前, 首先需要弄清语用能力的内涵。对其内涵, 学者们看法不一。但无论如何定义, 语用能力都是人们借以识别语境并在特定语境中精准领会他人意图和意思并恰到好处地自我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涉及与语言本身和社交相关的两种不同的语用能力, 由此, 语境也就分为语言和非语言的语境两种, 而语境敏感性和表达得体性构成了语用能力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影响语用能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 这些因素有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还有诸如性别、年龄、性格、态度、社会心理距离等个人因素, 此外, 还有母语负迁移、传授语用知识和能力的方法、目标语接触时间长短、目标语文化、目标语学习语境、教学状况等。

关于语用能力培养途径, 学者们基于上述影响因素, 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有些研究者指出, 需要教授给外语学习者如何正确得体地使用外语来进行富有成效的交际, 如何透过复杂的语言内容把思路理顺, 这么做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需要重视语境, 把关联理论与实际交流相结合。其中, 颇为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将文化教育付诸实施, 以使得外语使用者交流时充分考虑到交流对方的文化背景, 以助于交流。另外, 教学方式方法也至关重要, 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王婷的观点是, 语法掌握得好, 语用能力不一定就强, 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提高语用输入的质量, 培养语用能力, 尽量避免语用失误;另一方面, 必须结合语境进行语用输入, 增强语用意识,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给外语学习者提供训练语用能力的仿真甚至真实的任务。

到目前为止, 学者们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语用能力培养途径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说, 培养语用能力途径大致有以下几条: (1) 可以充分发挥显性教学的作用, 再用隐性教学传授语用规律会比较行之有效, 因为与社交语用能力相关的语用规则比较复杂, 假如要学习者单纯通过隐性教学来慢慢摸索速度会比较慢, 效果也不太明显, 有时甚至会使学习者摸不着头脑; (2) 需要进行文化教育, 向学习者大量传授与交际对方相关的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 以便学习者在交际时可以根据特定语境正确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 (3) 可以采用课堂仿真交际教学, 或走出课堂进入真实语境进行现实语境交际教学, 这些方法有基于内容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将课堂内外教学与自主训练相结合, 有选择性地结合使用传统语言的教学方法, 尽量多地提供给学习者运用外语的机会, 并不断地结合鼓励性反馈和情感教学, 使学习者的学习欲望持续加强。

由此可见, 要设计外语语用能力培养途径, 需要透彻理解语用能力的内涵, 同时不可忽视影响培养的因素, 这样设计的途径方能可行有效。而培养的途径虽然种类较多, 但归根结底, 离不开课堂内外对语用意识的加强、对语用知识的传授及对语用能力培养机会的创造和传授者和学习者的共同投入和积极训练。

摘要:本文分析了语用能力的内涵, 指出了影响外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因素, 重点探讨了外语语用能力的培养途径, 希望对外语语用能力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外语语用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参考文献

[1]何春燕.我国语用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4) :65~71

[2]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1997 (3) :24~31

[3]王婷.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用能力培养[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7) :217

[4]严燕.国内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商情, 2012 (30) :186、205

浅论高职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外语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中国社会已经国际化, 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在我们的各行各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大。 各行各业、各大企业对毕业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新的时代, 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只懂专业技能的人才, 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备外语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 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性, 加强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 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 加强高职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当今社会发展所需的。

二、培养高职学生外语能力

1.更新教学理, 改变教学方法。

根据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学已达不到当前教学的目的, 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是必要的。 我们所教授的对象是高职学生, 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相对较弱。 我们该如何吸引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 从而提高他们的外语能力,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呢? 外语教师应顺应社会的发展, 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 以适应岗位需求为目标, 满足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外语能力的实际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听、说、读、写技能是高职学生必须所具备的基本外语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 我们重视的是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 强调的是读与写, 忽略了听、说这两个基本的应用技能。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充分利用视听教学资源, 难度适中的听力材料、丰富有趣的影视材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老师应创设出一个讲英语的语言环境, 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地用英语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增加听说练习, 让我们的学生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有意思的话题。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外语教师应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真实的画面和声音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课堂趣味性, 学习的效果将会更好。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使教学充实而富有个性, 新颖的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优化教学环境, 增强教学实践性。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 首先, 外语教师应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外语习得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实用的语言情景教学是必要的,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融入到真实的语言情境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 通过一些特定的情景设置, 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内容合理地应用在那些情景活动中, 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实用性,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我们的高职校园里, 完善的多媒体语音实训室、综合模拟实训室、相关的网络学习平台是必要的。 教师充分利用实训室进行听、说的实践教学,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外语学习资源, 方便学生的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有意义的内容进行学习。 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 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实用性与实践性是我们培养高职学生外语能力的目标与方向,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

3.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作为教学的引导者, 我们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因此, 作为外语教师, 我们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 我们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扎实的专业知识、语言基本功才能够保证我们教学的基本正常进行。当我们在教学的时候, 专业英语知识的输入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大量融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相关的行业英语, 各学科相结合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丰富。 因此, 作为外语教师, 我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同时, 外语教师需掌握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将这些与学生的情况相结合, 创设出适合他们的外语教学课堂。其次, 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 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越来越重要。 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脱离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 在现代化的时代洪流中, 掌握这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 外语教师应该深入企业调研锻炼。 当今的高职教育脱离不了企业, 我们需要到企业实践调研, 了解当今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了解相关行业的要求, 同时探索发现新的东西, 并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够结合当前社会实情进行外语教学。 实践与知识结合, 才会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总之, 在经济社会的新时代, 外语能力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才是社会所需的。 为了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加强高职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是必要的。 作为外语教师, 我们应该不断自我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引入新的东西;同时, 尽可能地为我们的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 加强外语学习的实用性, 从而真正意义上培养高职学生的外语素养。

参考文献

[1]阎辉.英语水平——影响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瓶颈[J].信息科技, 2007.9.

[2]陈芳.基于职业素质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级论坛, 2011.12.

上一篇:机器人视觉系统下一篇:新时期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