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歌

2024-05-20

羌族民歌(精选五篇)

羌族民歌 篇1

一、悠久的羌族民歌, 灿烂的羌族文化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一方山水孕育一种文化。千百年来, 羌族人民在岷江上游这一特殊的地区生产生活, 世代繁衍, 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羌族民歌, 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姿的羌族文化, 发展了社会经济, 推动了社会进步。羌族民歌的形成, 与羌族人民农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 人们自古就喜欢用唱歌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相互之间进行交往。在羌族村寨, 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 劳动生产、节日聚会和婚丧嫁娶都要唱歌, 青年男女更是多以唱歌来进行社交活动。在羌民歌中, 酒歌、情歌、山歌、劳动歌为数最多。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与悠久的历史, 使羌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古朴、深厚、独特的民歌。羌族民歌使得羌族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通过口耳相传的口头传承形式代代相传。羌族民歌曲目丰富, 种类繁多, 风格古朴, 保存了较多的传统风貌, 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形式多样, 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 从而经久不衰而保存至今。羌族民歌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历史、道德情操,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羌族民歌作为羌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 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艺术土壤之中,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由于羌民族是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 所以历史悠久、口传心授的羌族民歌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羌族民歌的分类及艺术特色

羌族民歌的表达方式多样, 大多不受场地的限制,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野外, 在山上还是在田间, 在田边地角还是在宽敞的坝子, 你都能听到羌民在唱歌。

1. 羌族民歌的分类。

羌族民歌从形式上可分合唱、独唱、对唱三种。从内容上可分为情歌、酒歌、山歌、劳动歌、风俗歌、时政歌、巫师歌、耍山调等八类。 (1) 情歌, 在羌语中称为“柔西”, 它是羌族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民歌, 主要是羌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时所唱的歌曲。羌族青年男女常常对答互唱, 以表达男女间高尚纯洁的爱慕之情。情歌有试探歌、求爱歌、热恋歌、思念歌、盟誓歌等种类, 例如《郎上山来姐下河》等。 (2) 酒歌, 在有的地方叫“唱酒戏”“唱酒曲子”, 是羌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歌唱形式。羌族生活中的喜、庆、婚、丧、节日等都离不开咂酒。“有酒歌儿多, 无酒不起歌”。演唱时, 主人和客人轮流对饮对歌。其旋律优美, 节奏缓慢, 歌词较长, 或表达祝贺、吉祥之意, 或叙述家史、追忆祖先的业绩。最著名的酒歌有《西呀拉沙》等。 (3) 山歌, 在羌语中称“拉那”或“拉索”, 是羌族人民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的歌曲。它有抒情山歌和劳动山歌两种, 数量极多, 节拍比较自由, 演唱形式有对唱、独唱。羌族山歌, 语言简练, 具有鼓舞劳动情绪, 使人充满劳动的喜悦之情。抒情山歌婉转优美, 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例如《龙窝山上云重云》等。 (4) 劳动歌, 是羌族历史上最早的民歌, 有犁地歌、收割歌、打场歌、撕玉米皮歌等。劳动歌中数量最多的是撕玉米皮歌。其中有的节拍规整, 接近歌舞曲, 有的节拍自由, 近似山歌。有独唱、齐唱和对唱等形式。有的节奏舒缓, 曲调悠扬, 节奏明快, 气氛热烈。对于羌族民族来说, 歌声是劳动的伴侣, 劳动离不开歌声。 (5) 风俗歌, 主要是指葬礼安魂、祭祀和婚礼祝愿时唱的反映民俗、礼仪方面的民歌。祭祀歌由巫师说唱, 曲调单纯沉闷, 婚礼祝愿歌又称喜庆歌, 内容大多是吉利、祝愿的词语, 单调古朴淳厚。 (6) 时政歌, 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一种表现, 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腐朽, 诉说羌族人民的悲惨生活。它的歌词鲜明深刻, 一针见血。如《卡普歌》。 (7) 巫师歌, 是巫师在请神送鬼时唱的歌, 如《永别歌》。 (8) 耍山调、是一种体裁自由的抒情歌曲。按羌族风俗,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 青年男女上山游玩, 俗称耍寨子。耍山调是在这种场合所唱的歌曲。现存的羌族民歌以1~5类歌曲为多, 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 它正好说明了人类社会生活与民歌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民歌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求, 具有独自的审美情趣, 浓郁的民族特色。

2. 羌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1) 调式独特。羌族民歌原始古朴, 音域不宽, 属我国民族调式。采用调式以羽或徽调式为主。 (2) 音阶主要有3种, 它们是四声音列、五声音阶、五声性六声音阶, 多用五声、六声音阶。 (3) 旋律中广泛使用中立音和“音腔”, 以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4) 演唱形式上, 可分为“女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重唱”“男声重唱”“男女对唱”几种, 其中又以“合唱”“重唱”等形式最多。 (5) 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 有四言、七言诗体两种, 其中四言诗体较常用。 (6) 羌族民歌在旋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独自的特色。它源于生活, 人们不断地从纯洁而真实的民歌中得到欣赏、启示, 这是作曲家笔下的作品不能和民歌相比拟之处。羌族民歌正是以它独具特色的特点和风格, 为羌族民间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

三、羌族民歌保护的意义

人类历史上各种文化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传承下来。物质文化例如建筑、器物、服饰等等是以物质形式作为载体传承下来, 非物质文化则主要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的语言作为载体传承下来。对于羌族这样一个没有文字历史的民族来说, 口口相传的羌族民歌就是羌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 羌族人民就有歌唱的习俗, “以歌代文”, 用歌声来记载、传播民族文化。在辛勤的劳动中, 歌唱大自然, 歌唱生活, 歌唱美好未来。羌族民歌的产生、传承、发展、演变都与羌族人民的生活轨迹紧密相关, 羌族民歌的唱词、唱腔及其表现形式都是羌族人民生活的直接表现, 这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民歌几乎涵盖了羌族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历史等诸多方面, 在其历史和文化传承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 羌族民歌是羌族传统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和基础, 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羌族民歌表现了羌族人民的道德情操、风俗习惯及审美情趣等, 承载了羌族民间的传统文化, 是羌族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在有语言无文字的羌族社会, 口传心授的羌族民歌成为我们今天了解、研究羌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生、传承、发展历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羌族民歌的保护与羌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四、汶川大地震对羌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

羌族民歌和羌族传统文化一样, 在今天的经济大潮中受到了冲击, 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对羌族民歌的影响非常大。羌族传统文化, 尤其是羌族民歌面临着很大的危险。汶川特大地震使羌族的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都遭到了严重破坏。非物质文化方面:地震中, 一些知名的羌族民间传统文化传人不幸遇难, 羌族乐器、端公的法器、羌族服饰等被埋或遭严重毁损。如:曾为北川羌族民歌的收集、整理、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市级非遗项目羌族民歌的传承人计学文以及2006年代表羌族参加全国鼓舞鼓乐大赛, 表演羌族特色铃鼓舞的羌人都在地震中遇难。这些羌族民间传统文化传人的去世, 无疑给羌族文化尤其是羌族民歌的传承带来困难。物质文化方面: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遭损毁, 重要的文化场所垮塌, 羌族文化、民俗等文物被埋于废墟下。汶川特大地震, 羌族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打击, 其文化载体处于消失的边缘。一旦羌语民歌消失将导致羌族一些重要文化现象的消失。失去了羌族民歌就意味着失去了羌族文化。

五、羌族民歌的保护对策

对濒临灭绝的羌族民歌实施抢救性保护, 这是传承羌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需要, 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根据对羌寨民歌现状调查, 笔者认为应当结合羌族民歌的特点与羌族生产生活实际, 采取如下方法对羌族民歌进行充分的保护与传承。

1. 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 多渠道地开展对羌族民歌的保护。

缺少资金成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阻碍之一, 单靠国家资助是不够的, 羌族地方政府应通过打造羌族民歌、羌笛、羊皮鼓舞等羌族文化品牌, 自筹资金实施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2. 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出台加强对民歌的保

护政策, 尤其对民间文化传人要予以重点扶持, 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 发放基本生活费, 发挥其羌族文化传承人的作用。这样, 有利于带动一批羌族年轻人学习羌族文化, 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 全力推进“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在羌族村寨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村”。

不断增进羌民族全民参与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4. 建立阿坝州州、县两极羌族民歌艺术馆, 举办民

歌培训班, 专门培养资质条件较好的民歌爱好者接受音乐培训。克服羌族民歌传承后继乏人的现状。

羌族民歌作为羌族民间传统文化载体之一, 对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明具有重要价值。应对羌族民歌进行全面保护, 以推动羌族音乐艺术的保存和传承, 促进羌民族文化的重建和发展。

摘要:羌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 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但无本民族文字, 历史悠久的羌族民歌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羌族民歌与生活息息相关, 是生活的直接表现, 饱含传统文化的精髓, 涵盖了羌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羌族民歌的保护与羌族文化的传承紧密相关。

关键词:羌族民歌,羌族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宋显彪.21世纪前十年羌族音乐研究综述[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

羌族民歌 篇2

关键词:羌族 多声部民歌 传承现况 演唱特征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地在陕西省略阳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2万人左右。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傈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本文将通过阐述羌族民歌的传承现况,并对羌族多声部民歌中女声二声部民歌——《牧羊歌》,以及男声二声部民歌——《打猎歌》进行演唱特征的分析,来对羌族多声部民歌进行一个初步的研究。

一、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现况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陆续在侗族、壮族、布依族等民族中发现了多声部民歌,并开始了收集、记谱和初步的研究工作。从1966开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这十年之间,我国的音乐类工作一直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1978改革开放之后,音乐学者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姿态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21世纪以后,以羌族为主题的各种研究不断出现,随着音乐研究工作者不断深入羌区,各种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羌族多声部民歌作为羌族传统音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深深植根于羌族艺术的土壤之中,与羌族人民的生活紧紧相连。随着社会的发展于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新型音乐形式相继出现。一方面,民族音乐文化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羌族传统音乐逐渐减少,对传统音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羌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它的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世代人民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又加之新一代的传承人的缺乏,使得固有的传统音乐无法全面传承。因此,想要将羌族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发展和弘扬,还需要许多方面的努力。至今,我国对多声部民歌的采集、研究工作从未中断,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如《中国羌族民歌旋律研究》《中国羌族二声部民歌研究》等,这类专著都是通过对羌族现有多声部民歌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

二、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特征

羌族民歌的演唱方式有男女声独唱、男女对唱、女声交替演唱、男女齐唱、一领众合,还有最具羌族特色的多声部演唱。其中羌民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时,多以固定或相对固定的组合方式,其组合类型和特点以同音色《男声或女声)的合唱或重唱为主,也有合唱式对唱。“羌族多声部民歌”均由二声部构成,依据不同的歌唱场合和社会功能,可将其大体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游戏歌三大类。

以下将具体以劳动歌和仪式歌来举例。劳动歌为女声二重唱,仪式歌为男声二重唱。

(一1劳动歌

此曲有两个段落组成,第一段是乐谱的1、2行,第二段是乐谱的3、4行,每段都是由低声部引唱、高声部与低声部重叠、两声部同度音程同步进行3个部分组成。第一段:引唱部分是第1-10拍,重叠部分是第11-25拍,同度音程部分为26-33拍。第二段:引唱部分是第1-10拍,重叠部分是第11-24拍,同度音程部分为25-30拍。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藏缅语族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的代表,其旋律多为五声性,两个声部一般采用领唱先起唱,跟唱声部相隔一拍或数拍与领唱声部重叠.句尾以同度相合的进行方式。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二声部频频出现四、五度及大二度音程的纵向结合,或跟唱声部超越领唱声部,也就是说在羌族二声部民歌当中,“高声部”和“低声部”与西方所谓的“二声部”中,高声部担任高音区、低声部担任低音区的划分有着显著的差别。

一般情况下,羌族人演唱多声部民歌,起音都在较低音区(如两段的1-10拍的低声部),用真声大声的演唱,这种声音接近本人正常说话的音色,通过这种方法发出的声音结实纯粹,富有很强的张力。而且多声部民歌中经常会出现四五度等较大音程的跳跃(如第一段3-4拍、8-9拍、24-26拍),演唱者要有极强的控制能力,真假声能很自如的转换,听起来不仅不会不自然,而且还会觉得声音明亮且有爆发力。此外,在多声部民歌的开头、中间与结尾的较长时值音中会出现大幅度的慢速颤音(如第一段的26-31拍、第二段的25-29拍)。这种颤音一般都在中低声区,幅度一般为二度,速度较慢,通过喉部的肌肉收缩并做有规律的慢速跳动。除了颤音,还会出现很多“摇声”与“中立音”。对于刚刚接触多声部民歌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音存在音准问题,其实这是羌族民歌中特有的,对于“十二平均律”来说是这些音都是有些许微高或者微低,因此被成为“颤音”“摇声”“中立音”,这些都是很能体现出羌族风格的技巧。

(二)仪式歌

此曲有两个段落组成,第一段是乐谱的1、2行,由高声部和低声部分别一句构成;第二段是乐谱的3、4行,是由低声部引唱、高声部与低声部重叠、两声部同度音程同步进行3个部分组成。第一段:第1句(乐谱第1行),低声部的单旋律引出了打猎(出征)的意境;第2句(乐谱第2行),高声部的单旋律描写了打猎时的马叫声、赶马声等场景。第二段:第1句(乐谱第3行),引唱部分是第1-6拍,重叠部分是第7-13拍,同度音程部分为14-19拍;第2句(乐谱第4行),引唱部分是第1-2拍,重叠部分是第3-9拍,同度音程部分为10-15拍。

纵向的大二度在男声二重唱中是经常出现的。此谱例中前两行是高低声部分别进行,先描述了出征时的场景,从第3行到第4行两个声部的纵向进行才开始。大二度音程的进行出现在:第3行第9拍的Re音与Do音:第13拍的Do音与Xi音。在羌族多声部民歌中也会出现大量装饰性的倚音,这是演唱上的一大特点,一般以上行二度、下行二度或平行音的形式出现,如谱例中的第2行后半部分:第3行第一旋律的第10和14拍,第二旋律的第6、10、12、14拍:第4行第一旋律第6和10拍,第二旋律的第6、8、10拍。演唱者在演唱这些地方时,声带可以灵活自如的颤动发声,使得发出的声音干脆利落。《打猎歌》所唱出的歌词是“今天日子号,两兄弟上山去打猎”,这些倚音正好也表现出了狩猎时的激烈、欢快的场景。

三、结语

本文主要就羌族多声部民歌在传承现况和演唱特征上做了一些浅显的分析。羌族是我们国家56个民族中一个重要的民族,而羌族多声部民歌则是羌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们要将它传承和发展下去。想要传承和发展不能只靠本民族的传承人,还要通过现在已有的条件,比如研究者的研究整理,政府的保护等来传承。通过这些传承能让后人对羌族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所了解。

浅析羌族传统民歌的分类 篇3

一、羌族民歌的分类情况

羌族民歌的曲目繁多,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自新中国成立至今, 已陆续有专家、学者深入羌区对羌族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与研究。在羌族民歌的分类问题上, 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音乐学、人类学等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 站在不同的角度均对羌族民歌进行过分类。

我国最早出版的羌族民歌集《羌族民间歌曲选》一书中将羌族民歌分为山歌、酒歌、喜庆歌、宗教仪式歌四大类。其中, 将耕地、撕玉米叶、打场等与劳动相关的民歌归纳到山歌一类中。李绍明等著的《羌族史》按内容将羌族民歌分为苦歌、颂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丧歌、叙事歌等八大类。其中, 对山歌的解释是那些专门在劳动当中或工余休息时唱的歌曲。并按内容和形式将山歌分为抒情山歌和劳动山歌。《中国少数民族歌曲集》沿用《羌族民间歌曲选》中的观点, 仍将羌族民歌分为山歌、酒歌、喜庆歌和宗教仪式歌。《羌族的民歌》一文中, 提出了“锅庄歌”一词, 认为羌族人民在跳锅庄舞时演唱的歌曲属于羌族民歌的一类, 并按歌唱形式将羌族民歌分为山歌、酒歌、喜庆歌、锅庄歌、宗教礼仪歌等五大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一书中, 杨羽健等学者以演唱场合与社会功能为依据, 将羌族民歌分为“喔都惹木” (山歌) 、“直布勒惹木” (劳动歌) “西惹木” (酒歌) “祖惹木” (风俗歌) “萨朗” (舞歌) 五大类。此分类中, 将劳动歌从山歌中分离出来, 成为与山歌平行的一类。另外, 用羌语“萨朗”一词代替了“锅庄歌”, 以此与藏族的“锅庄”区分。《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一书中, 樊祖荫将羌族多声部民歌分为山歌、劳动歌、酒歌、舞歌和祈祷歌五类。书中的“祈祷歌”与之前学者提出的“宗教仪式歌”相似, “劳动歌”仍然与“山歌”是平行关系。《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一书中, 黄银善等学者将羌族民歌分为劳动歌、山歌、叙事歌、风俗歌、多声部民歌五大类。其中, “劳动歌”与“山歌”仍是平行关系, 并增加了“多声部民歌”一类。《北川羌族民间音乐简论》根据旋律风格、歌唱场合、表演时间和演唱对象将北川羌族民歌分为号子、山歌、情歌、习俗歌、酒歌、小调、儿歌。分类中增加了“小调”和“儿歌”两种类别。《浅析羌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一文将羌族民歌分为劳动歌、情歌、仪式歌、喜事歌、生活歌、时政歌六大类。文中没有提到“山歌”一类, 但增加了“时政歌”。杜亚雄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一书中, 认为羌族民歌分为山歌、劳动歌、巫师歌、风俗歌四类。其中, 将“酒歌”归纳到“风俗歌”类别之中, “萨朗”归纳到羌族歌舞的类型中, “巫师歌”类似于之前学者提出的“宗教仪式歌”。《羌族萨朗文化研究》将羌族民歌分为山歌、情歌、颂歌、苦歌、叙事歌、劳动歌、酒歌、婚礼歌、丧歌、舞歌等十大类。

通过分析上述众多学者对羌族民歌的各种分类观点, 笔者认为历史学、音乐学、民俗学等各类学科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 存在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而且, 随着各学科学者对羌族民歌的不断深入研究, 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分类方法。如按照行政区域可分为汶川羌族民歌、理县羌族民歌、茂县羌族民歌、北川羌族民歌等;按照历史时期可分为传统羌族民歌和羌族新民歌 (特指建国以后, 反映新社会生活面貌的歌曲) ;按照歌词内容可分为劳动歌、叙事歌、情歌、婚礼歌、儿歌、时政歌、丧葬歌、颂歌等;按照声部特点可分为单声部民歌与多声部民歌;按照方言区的不同可分为南部方言区民歌和北部方言区民歌;按演唱语言分为用羌语演唱的民歌和汉语演唱的民歌;按演唱形式又可分为独唱、齐唱、对唱、二重唱等。

二、羌族传统民歌的分类

羌族传统民歌, 是相对于羌族新民歌而言, 羌族人民在生存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以口头方式流传, 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提炼, 是羌族人民几千年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笔者经过多次田野调查, 综合众多学者的分类观点, 依据歌词内容和演唱场合, 将羌族传统民歌分为劳动歌、山歌、风俗歌、舞歌四大类并进行简要介绍。

(一) 劳动歌:羌语称“直布勒惹木”, 是羌族人民在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演唱的歌曲。它产生于体力劳动过程中, 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 真实地反映羌民的劳动状况和精神面貌。依据不同的劳动场合和劳动时间, 劳动歌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1.劳动中的“直布勒惹木”:是羌族男女在犁地、薅草、撕玉米叶等劳动时演唱的歌曲。歌词多与劳动相关, 也有无具体含义的衬词, 歌者常常根据当时的劳动情况和心境即兴创编。曲式结构多为上下两个乐句或一个乐句的单乐段。歌曲有的直接配合劳动节奏, 曲调活跃热烈, 富有律动感;有的与劳作结合不紧密, 节奏较自由, 曲调优美舒展。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一领众和、轮番对唱等。其中, 《撕玉米叶歌》数量最多, 特色很浓。

2.劳动间歇的“直布勒惹木”:是羌民在劳动间歇休息时演唱的歌曲, 节奏较自由。主要流行在北部方言区, 其演唱形式以男声二人对唱为主, 演唱中多用颤音唱法。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与劳动中的“直布勒惹木”相似。但演唱时所唱的歌曲在时间先后安排上有一定的原则:即上午唱的不能在下午唱, 在后面唱的不能提前唱等。歌词内容均无具体含义。

3.收工时的“直布勒惹木”:是在收工或背粮食回家的路上演唱的歌曲。主要流行在北部方言区, 其演唱形式以男女群体的合唱式对唱为主。音乐旋律活泼, 节奏、节拍规整, 调式交替规律, 两个声部之间常常有声部交叉, 歌词无具体含义, 歌中常以“纳登卡”作为固定衬词。

(二) 山歌:羌语称“喔都惹木”, 是羌族男女在山野田间演唱的民歌。根据歌词内容和演唱场合, 可分为“纳吉纳那”“哈依哈拉”“尕罗”“娄”四大类。

1.纳吉纳那:是南部方言区单声部抒情山歌的泛称。根据羌族的习俗, 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不能在家中, 表达爱情的歌曲只能在山间田野中演唱, 歌中常常以“纳责纳那”作为歌头。因此, “纳吉纳那”又成为了羌族情歌的代名词。歌词内容常常表现羌族青年男女逗趣、调情、赞美、迷恋、思恋等。旋律悠长, 节奏灵活, 节拍常为变拍子。曲式结构为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 另有增加曲首衬腔或曲尾衬腔扩充为三个乐句或五个乐句的单乐段。演唱形式多为男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女对唱。

2.哈依哈拉:是北部方言区羌族青年男女在山上放牧或山野行走时演唱的二声部山歌。此类山歌音调高亢、旋律舒展, 常有四、五度跳进, 节奏较平稳、悠长, 多为五声徵调式。歌词内容主要是对大自然景物的歌咏和自我心境的抒发。演唱形式多为男声重唱、男女声合唱式对唱。

3.尕罗:是北部方言区不拘泥于演唱场合的二声部山歌。音乐特点与“哈依哈拉”相似, 但演唱人数限为两人, 演唱时常用颤音唱法, 音高常带游移性。两个声部的旋律节奏相互穿插交替, 形成对比式复调织体。歌词以虚词为主, 无具体含义, 并注重两个声部配合的音乐情趣。

4.娄:是专指北部方言区羌族妇女在地里锄草或结伴而行时演唱的二声部山歌。歌中常用“勒唔”作衬词, 演唱人数为2-8人, 演唱形式主要采用女声二重唱。音乐充满羌族妇女自由悠闲的生活情趣。由于北部方言区与黑水藏族村寨毗连, 因此, 有部分“娄”的旋律与藏族民歌旋律风格相近。

(三) 风俗歌:是羌族人民在婚丧嫁娶、祭祀活动、喜庆节日等风俗活动中演唱的歌曲。此类歌曲在羌族民歌中的数量最多。笔者依据演唱场合与歌词内容, 风俗歌又可分为酒歌、婚礼歌、节日歌、丧葬歌、释比歌等。下面着重介绍以下两类:

1.酒歌:羌语称“西惹木”, 是羌族人民在传统节庆、婚丧嫁娶、祭祀活动等礼仪活动饮酒时演唱的歌曲。羌族素有“喝羌“之称, 其豪饮”咂酒“的习俗历史悠久。早在羌族古唱诗《日主耶》中就有关于咂酒酿造的记述。另据相关文献推断, 羌族酒歌最多不晚于唐朝就已存在并开始发展了。这种古老的饮酒唱歌习俗经过千百年的延续已渗透到羌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羌族地区一直流行着“有酒必歌, 歌必饮酒, 酒助歌兴”的谚语。羌族酒歌的用途十分广泛, 如果按照演唱场合的不同, 可分为婚礼酒歌、节庆酒歌、祝寿酒歌、迎送酒歌、其他酒歌等五大类。常见曲目有《西呀拉沙》《背背哟沙》《酒啊, 一杯杯的喝》等。演唱形式多为独唱、齐唱、男声二重唱等。

2.婚礼歌:是羌族人民在婚姻礼仪上演唱的歌曲。从订婚中的“开口酒”“小定酒”“大定酒”到结婚的“女花夜”“迎亲”“宴会”, 婚礼歌都贯穿在整个婚礼仪式之中, 它从多方面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婚姻习俗, 是羌族人民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常见曲目有《哭嫁歌》《夸新娘》《好的这一天》等。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对唱、表演唱等。

(四) 舞歌:羌语称“萨朗”, 是羌族男女老幼在集体歌舞中演唱的歌曲。其中, 以茂县赤不苏、沙坝、较场合黑水维古等区域的曲目最多, 最具代表性。表演时, 在平坝或屋内的火塘边男前女后围成弧形或圆圈, 采用徒歌的形式载歌载舞。按照歌舞环境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丧事萨朗和喜事萨朗。

1.丧事萨朗, 羌语称“乃布格惹木”, 是专用于老年人去世后丧葬吊唁活动中表演的歌舞。演唱时, 南部方言区多采用男女齐唱式对唱, 北部方言区多采用男女合唱式对唱。歌声哀怨凄凉, 音乐多具吟诵性, 节奏性强, 舞步深沉缓慢, 气氛庄严悲伤, 歌词内容多表达对死者的赞扬、怀念以及对死者亲人的安慰。

2.喜事萨朗, 羌语称“勒鲁惹木”, 是羌族人民在各种喜庆节日、丰收活动中歌舞时演唱的歌曲。演唱时, 南部方言区多为男女齐唱式对唱, 北部方言区多为同声或混声合唱。歌词大多无具体含义。歌曲节奏和强弱交替的节拍感明显, 曲调短促, 调式常有交替现象。喜事萨朗表达了羌族人民乐观豪迈的情绪。

小结

羌族传统民歌是羌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羌族传统民歌经历了无数次的加工、提炼, 成为羌族人民思想情感表达的艺术结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年轻一代的羌族同胞逐渐对本民族文化失去了兴趣, 大多不愿意学习和演唱羌族传统民歌, 导致传承人逐渐减少且趋于老龄化。因此, 希望本文所研究的内容, 能对羌族传统民歌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 也期盼更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羌族民间音乐的行列。

摘要:羌族民歌曲目繁多,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均对羌族民歌进行过分类。笔者经过多次田野调查, 综合众多学者的分类观点, 以歌词内容和演唱场合为依据, 将羌族传统民歌分为劳动歌、山歌、风俗歌、舞歌四大类并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羌族民歌,分类情况,劳动歌,山歌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编.羌族民间歌曲选[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62.

[2]冉光荣, 李绍明, 周锡银.羌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5:352.

[3]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歌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203-204.

[4]严玉良.羌族的民歌[J], 中国音乐, 1985 (2) .

[5]编写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四川卷) [M].北京:中国ISBN中心, 1997.

[6]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253.

[7]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上)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745-770.

[8]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编.四川省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文集[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8:638-641.

[9]杨碧嫦, 陈远贵.浅析羌族民歌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

[10]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159-160.

[11]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0:15-16.

羌族传统民歌音乐特点分析 篇4

羌族传统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羌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几千年来羌族人民集体智慧的艺术结晶。千百年来,富有音乐天性的羌族人民用歌声抒发情感、传播文化、传承历史,并且在劳作中,歌唱生活、歌唱自然、歌唱未来。本文拟从羌族传统民歌的旋律形态、曲式结构、节奏节拍、调式特征、音阶特点、演唱方法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与研究。

一、旋律形态

羌族传统民歌的旋律形态比较丰富,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旋律线与旋律进行两方面:其一,旋律线多样。主要有抛物型、下降型、曲折型、曲折与抛物结合型、抛物与下降型结合型等五种类别。抛物型旋律线的特点是旋律开始在较低音区,之后逐渐上升到较高音区,到达高点以后又逐渐下降到较低音区,并且,旋律的高点通常在一个乐句的中部。如《两水相汇两山相合》(见谱例1)、《哟初步)、《热木热斯》;下降型旋律线的特点是旋律一开始就出现全曲较高的音,然后逐渐下降至主音结束。如《扯冬》;曲折型旋律线的特点是通常以一个音为中心,旋律围绕它上下起伏形成一个波浪式的旋律线。如《热布惹索》;曲折型和抛物型相结合的旋律线,如《割麦歌》;抛物型与下降型相结合的旋律线,如《查查查喂勒》。其二,旋律进行主要采用级进上下行和三度、四度小跳相结合的形式,有时也会出现五度或六度以上的大跳。

谱例1:

二、曲式结构

羌族传统民歌的曲式结构大多短小、简单。就目前笔者搜集、整理的300多首曲谱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其一,两句体结构的乐段。这种结构常体现出一问一答、一上一下、一起一落、一动一静的功能,是羌族传统民歌中较为常见的乐段结构。其音乐材料通常是第二乐句采用新材料或为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即ab、aa1。两个乐句中,上句结束音多用调式主音或调式主音以外的音,下句则结束在调式主音上。如谱例2《做酒》的上下句结束音均为调式主音——徵音。另外,两句体结构通常由4+4或8+8组成的方整性乐段,如《做酒》(见谱例2)、《石奎于奎》,《夸新娘》、《割麦歌》、《查查查喂勒》等;但有时也有4+5或6+8等非方整性乐段。其二,以两个乐句为基础的扩充乐段。主要结构为:引子+aa1、引子+ab、aa1+句尾衬腔、ab+句尾衬腔、引子+aa1+句尾衬腔、引子+ab+句尾衬腔。其三,三句体结构的乐段。其结构主要为一个上句两个下句(abb1)、两个上句一个下句(aa1b)、一个上句一个下句再重复一个上句(aba)三种。常见三句体民歌有《两水相汇两山相合》(见谱例1)、《我的歌从哪里来》、《背背哟沙》、《五匠吃酒醉》、《打格打噜嘛叽索》、《仁木察沙》等;其四、四句体结构的乐段。这种结构形态比两句体结构的表现力更丰富,旋律关系更复杂,结构形态更多姿多彩。其中,有起、承、转、合组成的四个乐句乐段,如《阿拉依沙》、《布谷鸟飞来了》;也有第三、四乐句是第一、二乐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形成的四个乐句乐段,如《青格索》;其五、羌族传统民歌中还偶见一个乐句的曲式结构,这种结构通常有引子或句尾衬腔,如《格木哟哟》、《伊沙》等。

谱例2:

采集时间:2005年9月 采集地点:茂县三龙乡

演唱:余光远 采录、记谱:朱婷

三、节奏节拍

羌族传统民歌的节奏、节拍有两种类型,即自由与规整。这两种类型与民歌的类别有一定的联系。如:山歌是在野外行走或田间劳作休息时演唱,大多数歌词是演唱者根据当时心境即兴创编。因此,节奏大多自由灵活,旋律依据歌词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的节拍也较自然,而且常采用变拍子。如:《纳吉纳那》中的节拍就有2/4、3/4、4/4、5/4等多种拍子组成。又如:劳动歌、萨朗歌[1]和释比歌[2]的节奏、节拍多数鲜明、整齐。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劳动歌都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萨朗歌则需要与舞蹈动律配合、释比歌需要与羊皮鼓的鼓点以及舞蹈脚步配合。另外,羌族传统民歌的基本节奏形态主要有均分节奏和非均分节奏两种。萨朗歌、释比歌、劳动歌的均分节奏较多;酒歌、山歌中的非均分节奏较常见。其中,非均分节奏以前长后短X·X、X XX、X·X、X-X和前短后长X X·、X X X、X X·、X X-的节奏型最为典型。从起收方面来看,由于大部分萨朗歌、释比歌、劳动歌的节奏、节拍鲜明、整齐,因此,在音乐的进行上形成有板开始、有板结束的特点;而大部分山歌、酒歌没有固定的歌词和旋律模式,固在音乐进行上形成散板开始、散板结束的特点。

四、调式特征

据笔者目前收集、整理和分析现有曲谱,羌族传统民歌主要有三种调式,即单一调式、同宫系统内的交替调式、异宫系统的交替调式。其中,单一调式以徵调式居多,如《那呀山叽》(见谱例3)、《花儿纳吉)、《斯哈那)、《撕玉米歌)、《沙由阿尤勒)、《阿拉依沙)、《仁木察沙)、《江德里学》等;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如《青格索)、《打麦歌)、《松勒呀松勒)、《石奎余奎》为宫调式,《背背歌)、《背背哟沙)、《西呀拉沙)、《我的歌从哪里来》为商调式;偶尔也有羽调式和角调式,如《上梁盖房歌)、《打格打噜嘛叽索》为羽调式,《耕地歌》为角调式。同宫系统内的交替调式和异宫系统的交替调式在羌族传统民歌中运用亦较多。同宫系统内的交替调式是在保留原五声音列的基础上作调式和主音的改变;异宫系统的交替调式是以属宫系统转调和下属宫系统转调最为常见,如《两水相汇两山相合》(见谱例1)就是由C宫系统的G徵调式转入下属F宫系统的C徵调式。

谱例3:

采集时间:2005年7月 采集地点:茂县维城乡

演唱:陈顺元 采录、记谱:朱婷

五、音阶特点

羌族传统民歌的音阶有七声音阶、六声音阶、五声音阶、四音音列和三音音列。其中,五声音阶最多,其次为六声音阶,有时也有三音音列、四音音列,七声音阶较少见。其中,六声音阶通常是指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加入清角或变宫形成的五声性六声音阶。常见五声音阶民歌有《那呀山叽》(见谱例3)、《花儿纳吉》、《沙由阿尤勒》、《阿拉依沙》、《勒雄勒》等,六声音阶民歌有《西呀拉沙》、《背背哟沙》、《布谷鸟飞来了》等,四音音列民歌有《做酒》(见谱例2)、《石奎余奎》、《我俩是亲姐妹》等,三音音列民歌,笔者仅搜集到1首,即:《沙纳西》,该曲由宫、角、徵三个音组成。

六、演唱方法

羌族传统民歌的旋律常常运用中立音和“摇声”[3]。因此,歌唱者在演唱时常常把音阶中的部分音级自由即兴地唱得微高或微低。这种“摇声”的技巧,主要是受羌族语言声调起伏关系的影响,使其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在演唱方法上也较为特殊:男声多在旋律的长音处用慢速的大幅度颤音,高音区也用高腔假嗓唱法;女声多用平腔,高音区也用假嗓。这种唱法适合于山野间高歌,传得远,声音也具有穿透力。此外,演唱者常用向上或向下的滑音,很有特色,如《做歌》(见谱例2)、《打麦歌》、《拉木歌》等。

七、演唱形式

羌族民歌的演唱形式比较丰富。其中,南部方言区主要以男生独唱、女生独唱、男女对唱、女声齐唱、女声交替演唱、男声齐唱、一领众和为主,北部方言区主要以男声二重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女混声式合唱为主。

八、结语

传统的羌族民歌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透过一首首优美、古朴的民歌,不仅让我们领略了羌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也为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本文以此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与研究羌族民间音乐文化。■

摘要:羌族传统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羌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几千年来羌族人民集体智慧的艺术结晶。文章拟从羌族传统民歌的旋律形态、曲式结构、节奏节拍、调式特征、音阶特点、演唱方法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羌族传统民歌,旋律,调式,音阶

参考文献

[1]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2]编写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

[3]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

[4]樊祖荫.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种类及其音乐特征[J].中国音乐学,1992,1.

[5]朱婷.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J].艺术探索,2008,3.

羌族民歌 篇5

一、羌民族及其多声部民歌概述

1、羌民族概况

羌族被誉为“川北群山之巅的云朵中的民族”, 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记载有羌人的活动。他们自称“日麦 (四川话发音mei, 入声) ”、“麦”、“尔咩”、“尔玛”、“玛”, 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 (如网络名人天仙妹妹就叫尔玛依娜) , 意为“本地人”、“人民”。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等地。是一个仅有30.6万人 (2000年前) 的民族, 但5.12汶川大地震后, 羌族的人口数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特别是羌族的民族民间文化更是面临断承的危机。

2、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历史

由于羌民族历史悠久, 所以就羌族多声部民歌产生于何时现目前尚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因为羌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 它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羌族人民世世代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 加之羌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相当有限。因此, 我们也仅仅只能从与羌民的言谈举止及其生活习俗等方面进行探究。

其一, 歌唱是羌民族自古以来的一种习俗。《汶川县志》说, 羌民“丧葬有丧葬曲, 相互舞蹈, 以示悲欢, 盖古风尚存也。”这正好印证了羌民族“没有歌不行, 没有舞亦不行”的民间传说。自古以来, 羌族人民“以歌代文”, 用歌声来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教育后代, 并且在辛勤的劳动和闲暇休息的席间席地而歌。他们歌唱大自然, 歌唱生活, 歌唱社会, 憧憬未来。

其二, 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奈以生存的土壤。通过对阿坝州松潘县的小姓羌族乡、黑水县及茂县部分地区的走访过程中不难发现, 这里的山高路窄, 地势险要, 完全可以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 可是就是在这样云雾缭绕的半山腰上, 我们却总能听到羌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它们是那样的自然与和谐, 没有半点的矫揉造作。也正是由于羌民族生活在这种及其原始和生产力及其低下的环境下, 加之他们的长期集体劳作、互助互爱, 羌族多声部民歌也就在这样自然环境中应运而生了。

其三, “没有”歌词多声部民歌。羌民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和本民族语言的民族, 因此,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唱方式也就只有老一辈的歌者手把手一字一音的传唱给下一辈, 如此循环, 代代相传, 有时演唱的多声部民歌连歌唱者自己也不清楚其具体的含义。如作者曾经所演唱的《喜呀啦撒》和《姜得里学》等。

二、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分类及特点

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集中在阿坝州松潘县小姓乡的部分羌寨中, 以二声部为主要形式, 内容和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形式多样,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山歌

羌语称“喔都惹木”, 即在山野田间所演唱的歌曲。这类多声部民歌以“哈依哈啦”、“尕罗”和“娄”三种形式。这类羌族多声部民歌多为羌族青年男女在山上放牧时演唱或者妇女们在地里锄草或结伴而行时演唱, 以男声重唱、女声重唱或男女声合唱对唱的形式为主。

2、劳动歌

这类型的羌族多声部民歌主要是指羌民们在生产劳动时所唱的歌。羌语称“直布勒惹木”, 是羌族人民在犁地、收割、背运、积肥、撕玉米、打场等劳动中所唱的歌曲。

3、酒歌

酒歌是羌族多声部民歌中最古老、最常见且运用最为广泛的多声部民歌形式, 又称“西惹木”, 是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请客迎宾饮酒时颂唱的歌, 以男声二重唱为主要演唱形式。

4、风俗歌 (羌语称“祖惹木”)

生活在羌族人民聚居的腹地, 对羌族的风俗歌也是不得不有所了解的。印象最深的当是“释比”与群众集体演唱的二声部合唱。这种羌族的多声部合唱形式主要出现在婚丧嫁娶、喜庆节日、祭祀等各种风俗性活动中演唱的歌曲, 情景庄严虔诚, 旋律具有吟诵宣叙的特征, 哀婉低回, 节奏平稳凝重。

5、舞歌 (羌语称“萨朗”)

这类羌族多声部民歌主要包含为丧事萨朗和喜事萨朗两个方面的内容。不管是丧失还是喜事萨朗, 它们都是一种边歌边舞音乐形式。

三、研究羌族多声部民歌的艺术价值

民歌与劳动人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它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 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 是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多声部民歌更是如此。研究它, 有助我们加深对羌民族的认识, 有助于唤起广大羌族人民正确认识羌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它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 引领更多的羌族青年热爱羌族多声部民歌, 传唱和创作羌族多声部民歌, 使其焕发往日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羌族民间歌曲集[M]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羌族民间歌曲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62.1-7.

[2]金艺风等.中国羌族二声部民歌研究[M]民族出版社.北京.2010年7月第一版.

上一篇:园艺学下一篇:税务会计融资操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