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医疗器械

2024-05-07

手术室医疗器械(精选十篇)

手术室医疗器械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共8名,手术室器械护士15名,手术室内配置清洗间、包装间和灭菌间。手术医疗器械均在手术室进行清洗和包装。

1.2 制定目标

做到按照器械的清洗、包装流程及质量标准对手术室医疗器械进行清洗和包装。

1.3 专业化培训

向消毒供应中心及手术室护士培训过程控制理念的相关理论知识,此外由消毒供应中心骨干护士对手术室器械护士进行关于器械的清洗、包装流程及质量标准相关知识的系统化培训,针对以往经常出现的问题给予详细重点的讲解,如包装过程中器械摆放方式,包裹选用大小、包裹松紧程度等。

1.4 建立组织结构

过程控制的目的是要对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改正问题,以保证活动计划的正常进行。控制就要有组织结构,在本研究中建立领导小组,组长由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及手术室护士长组成,负责对医疗器械清洗包装消毒灭菌质量的整体监控及对两科室护士之间协调沟通工作,达到监管到位;下设小组长,由3名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和3名手术室护士组成,负责对日常器械的清洗包装消毒灭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

1.5 质量监控

由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对手术医疗器械的清洗、包装质量进行监督,每日分派2名消毒供应室的护理骨干到手术室,按照器械的清洗、包装流程及质量标准对在手术室器械部进行清洗包装的质量进行指导与监督,并对手术室的小型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的灭菌工作进行监测,并与手术室的4名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器械的清洗、包装工作。手术器械清洗包装完毕后及时送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之后及时送回。由组长定期到手术室进行检查和督导。

1.6 效果评价标准

参考卫生部颁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3]以及相关文献[4,5]制定医疗器械清洗包装消毒灭菌质量评价表,对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和包装质量进行定期抽查,每周一次,清洗质量根据抽查不合格器械件数与抽查总件数,采用100分制,每月分项评分一次;包装质量根据抽查不合格手术包件数与抽查总件数比例,采用100分制,每月分项评分一次。取2011年2月-2012年3月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和包装质量抽查14次评分作为对照组,以2012年4月-2014年3月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和包装质量抽查24次评分作为干预组。

1.7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过程控制应用于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与包装管理后,对管道类器械、钳类器械、精细类器械以及器皿类器械的清洗质量都有显著性的提高,在包装材料使用方面,包裹的松紧闭合程度方面以及器械的摆放质量方面也有显著性的提高(P<0.01或P<0.01),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2。

3 讨论

随着对医疗器械清洗、包装、消毒灭菌过程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消毒灭菌逐步向专科化发展。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化消毒供应模式在国际国内得到普遍推广,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的发生以及医护服务质量及效果。许多医院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寻求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质量的方法,如移址、扩建及其室内布局的调整等,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消毒灭菌的质量,但对于手术室的器械,受人力,运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完全做到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大部分医院采取由供应中心参与监督管理的方式对复用手术医疗器械的清洗和包装进行质量控制[6,7,8,9]。

过程控制是在执行计划过程中进行的同步控制,当发现错误时及时进行纠正,提出建设性意见,采取有效的措施[10]。质量是靠过程维持的[11]。过程控制强调现场的控制和员工的自我控制。本研究中由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对手术室医疗器械的清洗、包装质量进行监督,每日分派2名消毒供应室的护理骨干到手术室,按照器械的清洗、包装流程及质量标准对在手术室器械部进行清洗包装的质量再次进行指导与监督,并对手术室的小型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的灭菌工作进行监测,并与手术室的4名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器械的清洗、包装工作,手术器械清洗包装完毕后及时送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之后及时送回,由组长定期到手术室进行检查和督导,从而达到对手术医疗器械清洗、包装过程的现场控制,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从而使医疗器械清洗包装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在以往消毒供应中心参与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手术室器械工作人员不愿接受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沿袭以前工作习惯,清洗包装技术难以更新,比如为使用的小器械不清洗即包装,复杂的器械不能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标准进行等,包布选择以及器械摆放方式习惯化不易纠正等问题使清洗包装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本研究中,在实施过程控制前对全体成员进行了系统化的培训,并成立领导小组对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以及沟通协调,使监管到位,另外在实施过程控制中,手术室器械护士及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全员参与质量控制,管理者与实践者集于一身,极大地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工作责任心,既提高了工作质量,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4 小结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强调系统化的管理,其核心概念就是过程控制,也就是认为工作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控制了过程就能提高质量[12]。复用手术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的质量关系着医院的安全,患者的健康,因此在复用手术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过程中要把好关,加强环节质量管理,是保障消毒灭菌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过程控制应用于手术室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管理模式中,提高了工作质量,是一条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摘要:目的:探讨将过程控制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指导、参与手术室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首先对消毒供应中心及手术室护士进行过程控制理念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并由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对手术室器械护士进行器械的清洗、包装流程及质量标准知识的系统培训,成立领导监督小组,对在手术室器械部进行手术器械清洗包装的质量进行全程指导与监督,之后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消毒灭菌,领导小组定期抽查、巡视、监督。结果:将过程控制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参与手术室医疗器械的清洗、包装指导与监督过程中后,清洗和包装质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过程控制应用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参与手术室医疗器械的清洗、包装质量监督与指导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处理质量,建议在工作中应不断提高护士自身业务素质,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对手术室护士医疗器械清洗、包装的质量监控与指导。

关键词:过程控制,手术室,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罗维英,师清莲,李华喜.新形势下对消毒供应室工作定位的思考[J].中华感染学杂志,2006,16(7):794-795.

[2]李凤娣,王惠珍,陈琼芳.消毒供应中心参与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的效果分析[J].护理学报,2010,17(21):65-6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Z].2009-10.

[4]张红利.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流程达标及质量合格情况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2):121-122.

[5]余其云.消毒供应中心参与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4,12(20):4598.

[6]于翠香,梁云霞,吴可平,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及实施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60-661.

[7]魏静蓉,李斌,施建辉.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7):1048-1050.

[8]钱黎明,王雪晖,钱蓓健.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65-466.

[9]王继梅,叶颂,张荣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再生医疗器械集中式处理的优势分析[J].护理学报,2008,15(5):81-83.

[10]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4-167.

[11]余祖妹.持续质量改进在肾病患者尿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613-614.

手术室器械护士职责 篇2

一、术前准备:

1:术前一日看手术通知单,了解手术及预施手术步骤,麻醉方式,做到心中有数。

2:和巡回护士一起访视病人,查看病人术前各项检查是否完成,并告知病人禁饮禁食时间,术区皮肤准备情况,自身的清洁工作,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应细心认真回答,以缓解病人及家属紧张恐惧心理。

3:必要时参加病例讨论,以便术中手术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4:术日晨准备术中所需的各种物品(如手术特殊或较大,应提前一日和手术医生沟通,准备好手术日所需的特殊用物,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包括:无菌敷料、无菌器械盘、无菌手术衣、无菌开台包以及需要的一次性无菌物品。严格无菌操作,谨记慎独精神,准备好备用物品。

5:打无菌台:严格无菌操作,二人核对所用物品和药品的有效期,包装完好无潮湿,液体无混浊,无杂质并且按操作规范以及顺序打上无菌台。打完无菌台及时准确的把消毒指示条贴在手术护理单背面。

6:与巡回护士清扫手术间,保持手术间整洁、肃静,调节温度与湿度,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7:手术间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协助巡回护士接病人进手术间,安置病人舒适体位,建立静脉通路。

8:如是全麻手术和巡回护士一起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麻醉前诱导和气管插管。

9:协助巡回护士和手术医生摆放病人手术所需的体位,时间较长的手术,体位固定要舒适、牢固、准确,防止移动。体位摆放好后,要用固定带固定好,并适当加垫保护。

10:做好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后,整理着装,剪指甲,按照六步洗手法以及刷手的要求提前20--30分钟刷手。

二、术中配合:

1:严格无菌操作原则,按规定铺好无菌台,并将手术器械分类排放。询问手术医生是否需要特殊用物,并及时告知巡回护士及时准备。

2:配合医生消毒手术区域,铺无菌单,监督医生消毒范围和无菌操作,如有不当立即指出并给予纠正。

3:在手术开台前,手术伤口关闭前以及手术结束前与巡回护士一起清点清点器械、纱条、纱垫、针、线等,以防遗留伤口内。

4:术中使用的麻药和临时添加的物品必须和巡回护士进行二人核对,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5:术中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手术区和器械的清洁整齐干燥,经常提醒手术医生使用器械要小心,防止病人在术中被电凝烫伤或者被器械误伤。

6:器械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观察手术步骤及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能准确迅速的传递手术所需器械和物品,传递尖锐器械时注意安全防止误伤,主动灵活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并及时将手术进展和特殊情况告知巡回护士和麻醉医生。

7:如果手术比较大应准确记录病人的出入量,并且进行二人核对,随时告知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

8:术中取下的组织皮片和软骨的保管:在和医生交接皮片或是软骨时一定要小心,以防掉落或遗失。如有存皮和要做病理应及时准确告知巡回护士,进行二人核对,防止遗忘和遗失。

9:术毕协助手术医生包扎术区伤口。全麻病人准备好吸引器,协助麻醉医生拔出气管导管。

三、术后处理:

1:手术病人安全离开手术室后,及时准确处理手术间已用过的物品,并且对手术间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如果该手术为感染手术,应视感染性质对术中所用物品器械和手术间进行相应的处理。

手术室外来器械的管理 篇3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植入性材料越来越多,医院通过与器械商合作,使越来越多的外来器械在手术室使用。外来器械是指医疗器械经销商通过租用的方式供给手术室临时使用的专项操作器械,这些手术器械针对性强,组织创伤小,但这些外来器械是由器械商自行管理,在各医院频繁传递使用,给手术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因此,如何管理好外来器械成了手术室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将我科对外来器械的管理介绍如下:

1 外来器械准入管理

准入条件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26条规定,从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或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进合格的医疗器械,并验明产品的合格证、注册证等。不得使用未经注册、过期失效或淘汰的器械。我院在遵守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由器械科做市场调查,经手术医生对比,确定供货商。

2 外来器械跟台人员的管理

由于外来器械各类繁多,有些操作比较复杂,因此使用时必须由器械商派人跟台,对跟台人员进入手术室的人数要严格限制,进入者必须在医院备案,进入手术室严格遵守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3 外来器械的接收及灭菌

手术室接到手术通知单,厂家或经销商需按时(提前一天)将所需器械送到我院器械科,由专人验貨,合格后送至手术室,由器械准备护士验收并签名登记,将器械进行彻底清洗,清洗完成后,将器械进行分类处理,耐高温、高压、耐湿的器械自行高压蒸汽灭菌,不耐高温,不耐湿的则选择环氧乙烷灭菌。器械灭菌合格后,由手术室放入无菌器械柜保存,并做好明确标识。

4 外来器械的术中管理

4.1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第一要求外来器械的跟台人员有较强的无菌观念;第二为外来器械准备专用的器械台;第三严格督导跟台人员的刷手、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等。

4.2 认真核对器械数量,手术开始前由器械跟台人员清点器械数目,巡回护士根据接收时的登记进行核对,如有问题,及时上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4.3 做好各项记录,巡回护士必须做好使用植入物的记录,将相应合格证或条形码贴在手术护理记录单背面,再贴一份在手术器械使用单上,手术结束后护士长将手术日期,所用器械名称和数量填表,签名后放器械科备案,另外在专用的植入物登记簿上做好相关记录。

5 外来器械术后管理

手术室对外来器械不负责保管,术后由业务人员及时取走,为避免外来器械对环境的污染,术后对无传染病的患者使用过的器械需先清洁,后灭菌处理。对有传染病的使用过的器械,则要先消毒,再清洁,再灭菌。

手术室医疗器械 篇4

1 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手术室医疗器械被研发并投入临床使用,一些器械管理问题也逐渐被暴露出来:①手术医疗器械采购把关不严,尤其是对首次采购企业或首次采购的器械品种缺乏严格的质量审核,部分采购者完全凭借以往合作经验,在新产品的合格证、注册证以及试验安全证明等资料不全的情况下,仍然购进器械,这种现状往往是手术室医疗器械各种风险产生的源头[2]。②手术室医疗器械使用及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前,虽然医院对手术室医疗器械也制定了一些使用要求与管理制度,但是条款的实际执行程度低,缺乏配套的器械管理考核和监督,导致规章制度对医疗器械管理的约束作用无法发挥,这主要与当前医疗机构涉械工作人员的医疗法律风险意识差,相关器械专业知识掌握不全相关。其在采购、验收、入库、出库以及使用等环节存在漏洞,忽视了质量控制,从而造成医疗器械潜在性风险[3]。

2 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威雷特提出的,此后,各国学者,尤其是经济学家对风险的概念与风险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风险即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时期内,自然存在的造成经济损失的变化。在医学界,明确提及风险管理应用的是1995-199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联合工作组JWGI,起草了“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标准,并在1998年10月1日发布了ISO 14971-1“风险管理第一部分———风险分析的应用”标准,在2000年又发布了一个新的ISO14971标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0年7月1日发布了YY/T031-2000“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行业标准,该标准等同于ISO 14971-1(1998)国际标准。该标准的实施,除了体现国家除了要求医疗器械要达到各项安全性能标准,还针对医疗器械设计、使用过程中潜在风险发生的概率与造成损害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评估[4]。

3 医疗器械使用过程常见风险

医疗器械使用风险,主要指采用与治疗相关医疗器械对患者或使用者产生人身损害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医疗器械存在风险一方面和器械的性能及质量相关,另一方面,与器械的使用方法、管理过程、维修、保养等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笔者通过总结临床经验,并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出手术室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风险有:①质量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因器械原本的质量缺陷、技术缺陷而存在,如在采购过程中对生产厂家、生产规格及合格证明不加注意,就会造成医疗器械的质量风险。②性能风险。主要指器械的性能指标有所降低或者器械部分构件、零件缺失,造成不能正常使用而引发相关操作失误,例如,关节手术器械螺钉松动或者脱落,会使手术无法正常进行,或者使脱落的器械零件遗留术野;气压止血仪的充气压力性能降低,导致使用时止血不佳,或者过度压迫肢体[5]。③技术风险。主要与器械操作人员不熟悉使用方法或不认真,使用时出现操作失误或不合理操作,从而形成的风险。例如,切割术中使用高频电刀不按技术要求操作,存在灼伤组织风险[6]。④物理风险。操作过程中出现电击、机械性伤害、器械爆炸等原因造成的损伤。⑤人为风险。由于某些个人原因,因医护人员、陪护人员恶意使用医疗器械导致病人出现身体损伤的可能性。

4 在手术医疗器械管理中引用风险管理的实践

4.1 建立专门的手术室医疗器械档案

对于新购置的手术室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务必分门别类建立档案,使每件器械都具备表示其身份的证明,为此后器械的使用、维修、保养的责任追踪提供依据,尽量降低因质量、性能或人为等因素形成的风险。

4.2 培训熟练的器械操作人员

手术室人员在使用新器械前,均要统一接受由器械生产厂家或者供应商家提供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掌握器械使用原理、性能、使用方法消毒灭菌和维修养护等知识,人员接受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操作该医疗器械。

4.3 做好器械的风险评估

每一种新应用的医疗器械,在投入手术治疗前,都要对其使用风险进行评估。评估主要注重以下内容:①医院是否具备安装使用的条件;②安装及使用的环境是否适合,例如手术室内的温度、湿度是否符合器械良好性能发挥的要求;③手术室操作人员是否熟练掌握器械的操作方法、技巧[7]。

4.4 建立预防性维护制度

器械带病工作是导致风险的一大诱因。手术室各种器械一旦进入临床使用,对其性能必然有影响或损耗,因此,为了确保器械的正常使用年限,充分发挥其效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理进行维护保养。预防性的维护主要指出现故障前,预先进行检查维修,通过此举尽早发现、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这是风险管理中控制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手术室器械中,心电监护仪、除颤仪、麻醉机、无影灯、呼吸机、高频电刀、注射泵、输液泵等都属于高风险的医疗器械,需按月或按季度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检查、维护、上油等维护操作,使医疗器械能保持良好的性能状态,确保使用的安全性[8]。

4.5 加强高风险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管理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生物技术以及生物材料的进步、研发,进一步促进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应用。虽然植入性医疗器械治疗中能够起到替代人体组织、改善生活质量功能,但因材料属性与设计缺陷等因素影响,植入人体后可能存在潜在性风险,因此,手术器械管理部门需严格管理,建立可追溯的可控文件,申请使用需填写《植入性器械使用登记表》,完整填入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生产许可证号、供应商、生产商、产品批号编码、患者手术相关信息等,以此形成可追溯的文件备查[9]。

4.6 完善有效的器械管理法律法规

国家对医疗事业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各类医疗器械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实施了多部法律文献,如《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行业标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10],不但在器械管理上逐渐趋于法制化、规范化,同时让医院各部门在器械使用、管理中能够有据可依。手术室作为医疗器械使用最广泛的部门,部门管理者应组织全部医护人员学习各项法律法规文件,深入了解各种器械使用风险及管理规定。此外,操作器械之前,规定手术室人员必须经过器械生产厂家或供应商的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资格后方能进入临床操作,通过各项法律与规定,尽量做到主观上努力学习掌握器械操作技术、客观上遵守法律法规,以最大程度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何惠燕,徐凤琴,李丽娇,等.风险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处理外来医疗器械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1):4552-4553.

[2]谢萍.手术室骨科植入物、外来器械及跟台人员的管理[J].全科护理,2011,9(26):2400-2401.

[3]钟向萍,岑彩红,李蝶蓉.手术室骨科外来器械的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3):389-390.

[4]骆伟娟.风险管理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8,30(12):1985-1986.

[5]张秀果,丁俊琴,井永敏,等.骨科外来器械管理中的安全问题及应对[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10-312.

[6]彭雪梅,邓英娣.消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手术器械交接方法的改进与成效[J].护理学报,2013,20(15):16-18.

[7]郭桂英.手术室对骨科外来器械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经验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6):145-146.

[8]徐世琴,李管霞.医疗器械清洗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6):40-41.

[9]李松.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3(11):165.

手术室器械护士的岗位职责 篇5

2、准备输液用品,挂好液体。

3、检查好电刀,吸引器,体位垫及手术床。

4、病人进入术间后协助巡回护士输液,注意病人安全,遮盖,保护病人隐私。

5、刷手前打开各种无菌包,备好手套,刷手。刷手后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器械台,整理用物,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敷料,缝针等并检查性能是否完好。

6、准备好消毒皮肤用品,协助医师铺单。

7、术中精力集中,按手术步骤传递手术器械,做好积极主动配合。

8、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器械台清洁整齐,器械用后要及时收回并将血迹擦净,怀疑污染要立即更换处理。

9、手术切下标本注意保存,做好标记。必要时移交巡回护士保管。

10、术中增加器械敷料,与巡回护士立即清点,及时登记。

11、关闭体腔前,要与巡回护士再次清点核对无误。(否则不予关闭体腔)

12、手术结束,再次清点器械敷料缝针等,整理用物和器械。未用的干净敷料物品放回指定位置,协助整理术间。

手术室医疗器械 篇6

【关键词】 清洗消毒;手术室器械;多酶超声清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55 文章編号:1004-7484(2013)-11-6666-02

手术室是为患者提供治疗的重要场所,手术中需要的器械经常与患者分泌物接触,所以器械污染严重,而且很多器械均要多次使用,如不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那么会造成医院感染,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为了提高手术室器械的清洗消毒质量,需要对清洗消毒方法不断创新和改进[1]。本文主要对常规清洗消毒方法和多酶超声清洗方法在手术室器械清洗消毒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手术器械共25包(共280件),①剖腹包4包;②疝气包3包;③阑尾包2包;④胃肠道包1包;⑤脑科包1包;⑥胸科包2包;⑦骨科包3包;⑧清创包4包;⑨肛肠包2包;⑩乳断包3包。按照清洗消毒方式的不同将所有的器械分成两组,A组140件(剖腹器械、胃肠道器械、阑尾器械、疝气器械、肛肠器械45件,脑科器械、骨科器械、清创器械、乳断器械95件),B组140件(剖腹器械、胃肠道器械、阑尾器械、疝气器械、肛肠器械45件,脑科器械、骨科器械、清创器械、乳断器械95件),两组中不同污染程度的器械分布无差别,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手术器械清洗消毒由护士负责,清洗消毒流程为:回收—清点—分类—浸泡—清洗—烘干—上油—包装灭菌;B组器械清洗消毒由供应室人员负责,主要流程为:回收—清点—分类—浸泡—初步冲洗—多酶超声清洗—清水冲洗—浸泡润滑油—烘干—包装灭菌。

1.3 评价标准 清洗消毒后的器械要采用目测结合放大镜进行检查。目测合格标准:外观光洁,无残留、无水垢;器械避免不应有锈渍;器械咬合正常,不存在腐蚀斑点。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SPS15.0软件做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清洗消毒,A组45件污染较为严重的器械合格31件,合格率为68.9%,B组45件污染较为严重的器械合格41件,合格率为91.1%;A组95件污染较轻的器械合格71件,合格率为74.7%,B组污染较轻的器械合格87件,合格率为91.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手术室器械清洗消毒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常规清洗不能将人体的分泌物彻底分解,同时会产生细菌保护膜影响到灭菌的效果,要确保手术室器械安全性首先要进行彻底的清洗[2]。多酶超声清洗方法是比较先进的手术室器械清洗方法,多酶清洗剂可以将器械上的污物进行分解,在血迹污迹处理中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当器械带齿的时候,清洗的非常彻底,在清洗中将之与器械润滑剂配合使用可以在器械的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器械生锈[3]。一般在手术室器械清洗检查中采用目测的方法,但是很多器械表面、关节齿面等部位划痕很难观察到,所以需要通过放大镜进行检查,保证手术室器械的安全性。在高压灭菌中首先要确保打包的质量,对消毒器械包的质量和体积均严格规定,器械包应该开口朝统一方向。一般灭菌在打包后2h内完成,在灭菌之前要对器械包的完整性进行检查。

本组研究中A、B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清洗消毒办法和多酶超声清洗办法。A组的器械合格率基本在70%左右,B组的器械合格率在90%以上,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多酶超声清洗方式能提高器械安全性。

总之,手术室器械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基层医院中手术室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情况时有发生,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给医院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在手术室器械清洗消毒中坚持正确的流程不仅能提高清洗消毒的质量,而且能降低器械消耗,降低器械成本。为了实现彻底的清洗灭菌,要不断创新清洗方法和清洗灭菌流程。

参考文献

[1] 张林英,张菊芳,陆玉妹,顾春梅.基层医院手术室器械清洁保养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J].护理与康复,2012,11(9):877-878.

[2] 杨玉萍.基层医院手术室器械集中供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8):386-387.

手术室医疗器械 篇7

关键词:洁净手术室末端空气过滤器,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管理

2002年国家建设部出台《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即国家标准GB50333-2002。根据该标准, 全国各大、中型医院陆续对手术室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或新建, 层流洁净手术室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成为手术室发展的一次重大革命。空气净化系统是层流洁净手术部 (室) 重要构成部分, 按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第7.1.3条强制标准, 要求净化空调系统空气过滤的设置, 应至少设置三级空气过滤;第三级应设置在系统的末端;第7.3.5条强制标准, 要求净化空调系统中的各级过滤器应采用一次抛弃型。空气净化系统运行时本身并没有杀菌消毒功能, 而是通过空气净化系统的各等级未端空气过滤器对空气中尘埃粒子的过滤, 因此只有未端空气过滤器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层流手术室才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空气过滤器为空气净化系统的核心部件, 包括由初效空气过滤器、中效空气过滤器和高效空气过滤器组成的三级空气过滤系统, 未端空气过滤器为高效空气过滤器。目前医院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空气净化系统中使用的高效过滤器 (HEPA) 是指对粒径大于等于0.5μm粒子的捕集效率在99.97%以上的过滤器, 高效过滤器的过滤材料为超细玻璃纤维, 产品的实际过滤效率由生产厂家检测和出具产品合格证书, 产品生产与检测主要依据为GB/T13554-2008《高效空气过滤器》、GB/T 14295-2008《空气过滤器》, 国家标准GB503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中未对空气过滤器 (含高效空气过滤器) 进行医疗器械属性的强制规定, 其第7.3.6条强制标准仅规定, 净化空调系统中使用的末级过滤器应符合使用风量不宜大于其额定风量的80%。综合医院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空气净化系统现状和市场实际调查, 空气净化系统初效空气过滤器和中效空气过滤器更换时间间隔一般为3~5个月, 高效空气过滤器更换时间间隔一般为12个月, 表明目前全国医院层流洁净手术室的重要构成部份空气净化系统未纳入医疗器械的管理范畴, 空气净化系统的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未端空气过滤器即高效空气过滤器未实施医疗器械注册证准入管理。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4月5日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规则》 (局令第15号) 中第五条第三项相关规定, 医疗器械按使用状态可分为接触或进入人体器械、非接触人体器械;非接触人体器械对医疗效果的影响, 其程度分为基本不影响;有间接影响;有重要影响。而按照国家标准GB503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建设的层流洁净手术室, 其设计标准7.1.2条要求Ⅲ级以上洁净手术室在手术台上方 (即天花顶) 集中布置送风口, 采用局部送风方式。手术区的空气上下垂直流动形成局部洁净区域, 将手术台区域笼罩起来, 使洁净手术室天花顶出风口末端的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的洁净空气从上至下直接吹向手术台上的病人及其开放性伤口组织, 一旦经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的空气细菌、病毒超标, 将严重感染开放性手术伤口组织, 尤其颅脑外伤等手术, 由此导致的医疗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位于层流洁净手术室中空气净化系统出风口末端的高效空气过滤器属于对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的非接触人体器械, 应将其实际定性为医疗器械, 纳入医疗器械的管理范畴, 且其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3年8月1日发布的《关于部分产品分类界定问题的通知》 (国药监【2003】182号) 中第七条医用空气过滤装置用于吸附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 作为Ⅱ类医疗器械管理的相关规定, 属Ⅱ类医疗器械。

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GB503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于2002年出台, 由建设部发布。该技术规范主要参考借鉴了美国暖通空调制冷工程师学会 (ASHRAE) 各时期版本的技术标准, 并结合我国当时国情编写。由于洁净技术是从工业应用引入的, 难免明显带有工业洁净室的痕迹, 医院洁净手术室采用洁净技术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降低术后感染率, 不完全同于工业产品 (如生产IC大规模集成电路) 受颗粒物的污染。《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中医院洁净手术室分为百级、千级、万级、十万级四个等级的规定, 与1967年修订的美国联邦标准Fed.Std.209 B中规定的以每立方米≥0.5μm颗粒数为限值的, 适用于工业洁净室的分级标准相一致。2008年7月24日美国国家标准学会批准实施由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ANSI) 与美国医院学会医疗工程协会 (ASHE) 、美国暖通空调制冷工程师学会 (ASHRAE) 联合组织的“医疗设施通风标准”编制小组编写的美国ANSI/ASHRAE/ASHE标准170-2008。

洁净手术室的器械管理 篇8

1 管理方法

1.1 人员分工、职责制度及培训:

根据手术器械的流通程序进行人员分工并制定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制定一系列工作职责, 包括巡回、器械护士器械清点登记制度, 供应部污染区护士工作职责, 清洁区护士工作职责, 低温灭菌人员职责, 高压灭菌人员职责, 供应部组长职责, 手术部无菌室人员的职责等。针对护理人员对清洗、消毒、灭菌方面所存在的误区, 首先对供应部的人员进行清洗、消毒、灭菌新理念的培训;高年资护士以前基本上相对固定一个专科, 对其他专科手术器械缺乏全面的了解, 因此第二步进行器械的使用、拆卸、保养及供应部所使用的新设备的操作、维护等方面的培训。

1.2 手术部与供应部器械交接流程:

手术间术后器械装袋→清洁走廊→污梯→供应部污染区清洁、消毒、干燥→供应部清洁区保养、功能检查、包装、灭菌→供应部无菌区→洁梯→手术部总无菌室→洁净走廊→手术间。

1.3 重点环节管理

1.3.1 器械包的交接核对。

根据各专科日平均手术量核定各种器械包的基数。针对专科手术将器械包的种类分为专科的基础包和特殊包。将每种器械包的数量存入计算机, 并打印分发给无菌室护士和各专科组长。供应部的灭菌人员登记已灭菌的器械包名称及数量, 将登记单和器械包一并传至无菌室, 无菌室护士接收、核对后将登记单返还供应部保存。手术结束后, 巡回护士填写器械包传送标签贴于包外, 内容包括手术间号、器械包名称、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姓名、特殊污染种类;器械护士登记器械包传送本, 将器械包经污梯传送至供应部污染区, 登记内容包括传送时间、手术间号、器械包名称、器械包使用者和传送者姓名;供应部接到器械包, 登记器械接收本, 主要登记接收时间和器械包的名称。手术部无菌室护士每天检查使用的和接收的器械包是否对数。

1.3.2 器械包内器械、用物的核对。

根据手术的要求和专科医生的习惯, 护士长与专科组长经过多次论证, 核定每个器械包内的用物, 制作简明实用的器械卡, 存入计算机, 以便随时打印、更换。器械卡的内容包括器械包的名称、包内器械、缝针、敷料等用物的名称、型号、数量。器械的名称尽量使用统一的标准名称, 每张器械卡上的用物都按一定顺序排列, 便于查找和核对。器械卡打放于器械包正上方内外两层包布的中间, 器械护士打开包与巡回护士持器械卡清点包内物品, 发现与器械卡不符, 立即与供应部包装人员联系, 未告知者包装人员不负责任。手术完毕, 巡回、器械护士再次持器械卡清点器械后传至供应部。清洁区打包者对照器械卡打包, 所有器械和用物种类及数量都以器械卡为准。

2 结论

人流、物流、环境清洁以及净化空调系统的管理是洁净手术部管理工作的重点。传统的手术器械从器械包的打开使用至术后清洁、保养、包装由器械护士1人完成。这个程序的问题主要在于人流、物流存在洁污交叉, 不符合洁净手术室的管理要求。我院洁净手术部运行以来, 为提高手术部洁净区的洁净程度, 将器械的流通程序改为使用-清洁保养-包装, 分阶段完成, 每个阶段操作人员完全分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 采用了以上新的管理举措。针对新的工作流程进行人员培训、制定工作职责, 做到互相协作、互相监督, 保证器械的使用、清洁、保养、功能检查、包装、交接的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 有利地保障了器械的数量和使用性能。

我科承担全院15个专科 (32个病区) 的手术, 工作量繁重, 护理人员缺编, 手术器械使用数量庞大, 专科特殊器械多而杂, 使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这些给手术器械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核定器械包基数、制作器械卡, 并存入计算机作为原始资料, 给每个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提供了有力的、客观的指导, 避免了手工书写、凭记忆等人为因素影响。由于采取了上述有力措施, 手术室月器械丢失率和损耗率显著降低。制定严格、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是做到洁污分流的有效措施, 是控制人流、物流的有力保障。

手术室专科护士器械管理 篇9

1制定出完善的手术器械数据化明细表

1.1 常规周转的无菌手术器械包

由负责无菌包的护士按器械卡的基数打成的固定包, 有一定的基数, 并输入电脑, 增减手术包时与器械房总务护士双重签字。

1.2 器械柜内器械

器械室内备用器械, 由总务护士与各专科护士进行双重管理。器械按顺序摆放入专科器械柜, 每只柜内建有器械卡片。设定责任心强, 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专科护士。建立手术室专科器械数据明细表, 电脑中详细记录器械的名称、型号、领入及盘点日期、入科数量、盘点数量、报废数量、库存数量及保养情况等。

1.3 精密器械

精密器械由专科护士保管, 制定出详细的明细单, 打印成卡片, 便于术前、术后的清点, 有特殊情况及时登记, 联系维修。

2制定并严格执行器械管理制度

2.1 严格器械交接班

常规无菌器械包放于灭菌室架上, 负责无菌包的护士每日清点, 因长期使用而报损器械由器械护士向器械总务护士处及时更换, 并输入数据库系统做好记录, 双签字保证器械柜内器械去向明确, 便于查找。专科护士按柜内器械卡每月清点、盘点。每半年与器械总务护士按数据记录共同盘点核对。

2.2 严格器械外借制度

手术器械原则上严禁外借, 如确有特殊情况须经医务科和护士长同意方可外借, 同时填写借条, 用后立即归还。院内手术后需随患者带入病房的器械, 洗手护士负责请医生写借条, 并登记到借物本上, 用后及时归还。

2.3 器械损坏报告赔偿制度

长期使用损坏器械及时填报损单批报, 写明损坏原因, 如系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坏或遗失, 则按器械价格追究当事人并按规定赔偿。

2.4 建立质量控制小组

由护士长督导, 以专科护士为主, 组织业务学习, 通过日常管理, 使用者交接时互相检查, 并记入数据化管理系统, 以保证管理有序。制定质量控制标准, 包括:五防 (防尘、防潮、防腐、防高温、防震) 、四有 (有专人保养、有操作规程、有维修保养记录、有使用登记) 、三定 (定人使用、定位放置、定期保养) 、两严 (严格操作规程、严格交接班制度) 、一高 (使用率高) 。每月护士长检查公布结果, 以便改进。

2.5 常用器械清洁保养制度

日常所用手术器械的处理应遵循消毒—清洗—灭菌的原则, 对于高值精密器械如腹腔镜器械每次清洗时应将器械可拆卸的部位均拆除彻底清洗, 管腔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 严格遵守水洗-酶洗-清洗的过程。任何金属器械都不能投掷, 互相碰撞, 精细易损器械用小毛巾包裹以防止碰撞损伤。清洗后应在各关节部位涂抹专用器械保养油。定期组织学习, 掌握器械使用方法、性能、清洗、保养, 使器械处于备用状态, 每月对柜内器械保养核对1次并输入电脑登记, 由专科护士、总务护士共同签名。

3体会

手术室器械管理方法及流程 篇10

1 无菌器械管理

1.1 专人管理:

由科室考核、全体人员评选, 选出几名优秀的护士来担任科室的首席责任护士。在根据其年资、业务水平的程度安排担任器械室护士和消毒室护士, 并根据不同手术对手术器械进行客观调整。 (1) 消毒班护士管理:无菌室由消毒护士管理, 按各专业将器械分类放于无菌器械架上。架上无菌器械标记清楚。消毒日期由近期向远期依次排放, 先用远期, 后用近期, 消毒室护士每日核对无菌器械数目, 检查有无过期。 (2) 器械班护士管理:器械护士每天认真检查手术器械的性能及保养情况, 并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好当天及次日的手术器械与敷料。发现器械缺损或性能失灵等现象要及时与组长调换并登记。 (3) 设立传送班护士:由于我科有专门的污染器械专梯, 为了防止丢失器械, 所以设立了传送班护士配合器械班工作。 (4) 负责器械商器械的管理, 做好接收、登记、发放工作。

1.2 专科管理:

(1) 根据手术需求, 准备各科手术常用器械及特殊器械, 并做好登记。 (2) 根据专科手术特点、手术医生需求及时向器械班护士反馈手术器械使用信息。 (3) 消毒护士负责督促检查手术器械的情况与消毒, 并将特殊器械及时送还给器械班护士。

2 术后器械处理

2.1 术后器械接收:

术后器械由器械护士送至污洗室, 由传送班护士负责接收、核对。并登记手术间、手术台次、手术器械名称签全名。器械护士初步清洗后将所有器械轴节打开放于器械筐内以备机械清洗。

2.2 器械打包消毒:

传送班护士将器械由电梯传入供应室, 再由专人清点准确后放入器械清洗机内, 清洗、烘干、上油后取出器械, 器械班护士按器械卡数目再次清点, 并打包消毒。

3 结果

3.1 降低了管理难度:

将过去器械室护士一人管理, 工作繁重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弊端如器械丢失、更换不及时等缺陷改革后, 使器械管理更加细化, 减少了缺陷的发生。

3.2 培养了管理人才:

器械班实行首席护士管理, 使更多护士能够得到锻炼, 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了护理技术的含金量。

3.3 节省了资源:

及时发现器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维修, 减少了器械损耗, 延长了器械使用寿命, 同时, 也减少了器械的丢失, 从而节省了资源, 减少了资源浪费。

3.4 更好的控制感染:

上一篇:高校学风建设创新下一篇:教育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