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相关措施

2024-05-17

管理相关措施(精选十篇)

管理相关措施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主要对该院2011年药房管理工作中的人员和药剂师以及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 药师4人, 药房管理工作人员12人。期间住院350例患者, 男205例, 女145例, 内科患者155例, 外科患者120例, 骨科患者60例, 其他科室患者15例。

1.2 调查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取回顾性方法对该院2011年药房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医院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医院的基础建设、人员配置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 并总结存在的问题, 有效的依据问题进行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2 结果

该研究共发了100份问卷, 回收100份。调查显示, 信息化程度不高、人员素质不高以及专业知识低下与管理制度不完善是药房管理的主要原因, 见表1。

3 讨论

3.1 相关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 该院药房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有三点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人员素质和专业化知识低、管理制度不健全, 具体的分析如下。

3.1.1 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 在药房管理工作中多数是采取窗口式的一种服务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使得信息化的程度不高。使得医师和管理人员对一些药品的详细信息和效期以及新药的特性不了解, 导致用药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另外, 一些患者在了解药物的情况, 还需要到窗口进行询问。另外, 护士不能够详细的了解药房的药物存储情况, 甚至出现该类药物暂无的情况发生[2]。

3.1.2 人员素质和专业化知识低

通过调查分析, 多数的药房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化的知识了解也相对较少, 从而严重的影响药房的管理工作。常见的有药学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够突出, 一般只是限于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对于药品的管理方面知识缺乏。甚至有出现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更新和补充, 导致一些患者在咨询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解释, 从而产生质疑的情况。另外, 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也比较低, 并且对待咨询的患者态度差[3]。

3.1.3 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药房管理工作中, 常常因为一些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而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大致主要体现为处方管理、药品存储管理和效期管理以及报损管理等。处方管理中常常是由一人进行售方和审方以及配置与核对发放等工作, 而无药剂人员的核对, 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药品存储管管理中, 一些特殊的药物需要低温保存, 但是经常是处于常温的保存。另外, 一些药物需要避光, 而实际的工作中出现有曝光的情况;效期管理过程中, 一些管理人员不论是近期还是远期的药物都是随便进行配发, 常常一些近期过期药物还在继续使用的情况存在;药品报损的管理过程中, 一些工作人员的不细心很容易导致针剂与口服液体剂掉地上打碎, 使得没有明确的登记处理, 而是不了了之[4]。

3.2 应对措施

医院药房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而且牵涉的知识也比较广泛。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 药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因此, 在管理过程中应有效的依据存在的问题而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提高药房管理水平, 具体的措施如下。

3.2.1 加强信息化建设

药房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项任务, 由于信息化程度的不高常常导致医师对药房的药品和特性以及效期与存储等情况的不了解。因此, 医院药房管理工作中应建立网络管理体系, 从而有效的让医院的各个科室医护人员都能够了解药物的最新信息, 从而降低错误的做法。同时, 建立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加快工作效率, 使得患者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一些药物的特性[5]。

3.2.2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专业知识培养

在药房管理工作中, 应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药房管理人员的选拔水平, 对个人的素质修养应纳入考核。而且药房管理工作是一个服务过程, 应有效的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 有患者咨询应耐心的回答和解释, 并有效的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并且有效的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 进一步的规范服务的流程。同时, 应保持个人的良好形象。在管理过程中, 应定期的对药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医疗水平的不断更新, 管理人员应有效的了解一些新型药物的特性和配伍禁忌以及注意事项, 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 应有效的制定学习计划, 并依据人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实施, 从而有效的提高整体水平[6]。

3.2.3 完善管理制度

在药房管理工作中, 应进一步的完善整个管理制度, 从而确保整个工作能够学科化和规范化的进行。首先, 应加强处方的管理。应进一步的完善处方的管理制度, 并且做到多人核对, 从而有效的确保整个流程正常进行, 并可以降低医疗纠纷;然后, 加强药品存储管理。药品的存放一直以来是药房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应对不同的药物进行分类归置, 尤其一些特殊药品的放置, 医院应建立规章制度, 并加强监督, 从而确保不同的药物放置合理;其次, 应加强药品效期的管理。药品的效期管理是整个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立健全的效期管理制度, 尤其对于近期和远期药物的使用情况应明确指出, 从而有效的确保整个药物能够正常的使用, 避免过期药物还在使用的情况;最后, 完善药品报损管理制度。管理工作中对于出现有打碎的情况, 应详细的登记处理, 并有效的保证药房管理工作正常化[7]。

综上所述, 医院药房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过程, 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管理工作者应定期的加强监督, 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效的制定应对措施, 提高医院药房管理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药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从而有效的确保药房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规范的发展。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对该院2011年药房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总结存在的问题, 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结果 药房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有三点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人员素质和专业化知识低、管理制度不健全, 所占比例分别为40.0%、35.0%、25.0%。结论 药房管理是医院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管理工作者应定期的加强监督, 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效的制定应对措施, 提高医院药房管理水平。

关键词:药房管理,相关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冰浅.谈当前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2 (14) :61-62.

[2]吕玉红.医院药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8) :100-101.

[3]韦春丽.基层医院门诊药房工作常见失误及防范措施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2 (7) :23-24.

[4]历彦美.基层医院中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21 (1) :147-148.

[5]李忠梅, 刘运杰, 黄英.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 :162-164.

[6]金允天.基层医院药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1 (33) :149.

管理相关措施 篇2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药品临床应用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预防过度使用药品,控制药品费用的异常增长,特制定相关管理后措施:

一、药品用量动态监测与超常预警制度

1、每月对使用金额或使用数量前十名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2、对医生用药量进行排名,包括对西药、中成药使用金额的排名、中药饮片使用金额的排名及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的排名。每月对各项排名前30位者进行公示。

3、对使用金额与使用数量超常增长的前十名的药品及其它不合理用药情况,由临床合理用药小组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将不合理应用的评价结果在《药讯》或其它适当途径通报,同时要求相关医师和科室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4、对前十名的药品中连续三个月出现超常增长的药品予以警示。对有违规行为的一经发现,并经核实后立即停用该药品,库存药品一律退货,并按“廉政保证书”的规定执行。

5、不合理用药的评价结果与医师和科室的绩效考核挂钩,并对相关医师进行警示谈话;对不合理用药比例(抽查病历中该医师用药不合理病历数与抽查病历数之比)排在前10名的,要进行医院内部通报;对用药明显不合理或不合理比例较高的医务人员,予限制处方权的处理,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予以缓评、低聘。

二、处方点评制度

处方点评小组会每月同处方点评专家组对上月处方点评结果进行初步审核,出具处方点评结果报告。药剂科会同医务科对点评结果及报告进行审核,公布处方点评结果,通报不合理处方;对合理处方及不合理处方数排名前十位的医生进行公示。根据处方点评结果,对医院在药事管理、处方管理和临床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质量改进建议,并向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发现可能造成患者损害的,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害发生。

依据《处方点评制度》对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采取以下处罚措施:

1、对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采取教育培训、批评等措施;对于开具超常处方的医师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理,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2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一个考核周期(一年)内5次以上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应当认定为医师定期考核不合格,离岗参加培训;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给予相应处罚。

2、处方点评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中,对于出现不合理处方的科室,每出现1次,扣当事科室绩效考核分1分。一张处方或病历中出现多处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予以累加处罚。

三、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工作方案

1、临床合理用药督查工作由医教科、药剂科牵头,每月对临床科室合理用药情况开展1-2次督查。

2、临床合理用药督查小组及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每季联合召开一次专题会,对督查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汇总,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并将有关情况通过院周会等形式进行通报。

3、临床合理用药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主任负责组织落实医院下达的各项有关指标,包括: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以下简称“药占比”,临床医师每月个人的药占比不得超过科室控制指标。)、门(急)诊病人每平均处方药品费用、抗菌药物占处方药品费用比例,住院病人每平均医嘱药品费用、抗菌药物占医嘱药品费用比例。

4、临床合理用药督查结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企业劳资与社保管理的相关措施探讨 篇3

企业劳资;社会保障;管理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1/2-0084-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劳资关系也在日趋规范化和制度化。所谓劳资关系,主要是指劳动者与用工企业之间所建立的权利义务关系,它表现为一种合同的形式,因劳资双方签订劳动契约而成立。社保即社会保险,它是指一种社会保障机制,主要是帮助所有的公民应对失业、疾病、衰老、事故以及死亡等社会风险。由于企业劳资关系与社会保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正确处理企业劳资与社保管理之间的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企业劳资与社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地完善,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也在不断地深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企业劳资关系与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内部缺乏统一的工资管理制度。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工资发放标准不一致的问题,缺乏统一的工资管理制度。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企业内部的工资发放制度设计缺乏合理性,它不是依据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来制定工资发放标准,管理层与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差距太大;2、在工资发放时,企业总能找到“合理的理由”拖欠或克扣劳动者的工资,实际拿到手的工资与预期工资相差甚远。长此以往,就会使劳动者对企业失去信任,很难发挥工作积极性;3、除了基本工资外,劳动者还可能拿到提成等其他收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只有很少的企业能做到工资统计的透明化。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的工资管理制度,因此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说,很难体现所谓的公平与公正。

第二,劳动者权益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2007年6月29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虽然在新合同法的保障下,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从实践来看,这些所谓的劳资合同多数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企业所有者依然将自己放在权力者的位置上,有权决定劳动者的去留,即便劳动者拿出合同抵抗,这些老板总能找到一些理由来证明自己没有违法。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因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仍然难以得到真正的保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总是在钻法律的空子办事,就连承诺给劳动者的基本工资都不实数发放,更谈不上给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了。

第三,劳动者本身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据统计,我国劳资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劳动者是文化水平比较地的农民,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在具体工作中只是一心地干活挣钱。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关心的只是一天干多少活、干什么活,能拿到多少钱,置于保险之类的事项根本不过问,甚至也不知道。再加上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时间比较晚,在普通劳动者思想中还没有形成一种权利意识,在绝大多数的他们看来,自己工作时就隶属于企业,缺乏对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由于劳动者本身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某些企业也就顺水推舟,将社会保险的事项省略不计。

第四,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制度缺乏规范性。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险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显得格格不入,主要表现为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制度缺乏规范性。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大部分企业都能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用,但从实践来看,所缴纳的保险费偏低。这种现象对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很多职工对企业的信赖感和自身的安全感降低,不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急剧减少,而且出现“用工荒”的态势。

二、关于加强企业劳资与社保管理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企业劳资与社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社会保险管理体系,首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意识

这里所说的转变传统观念,主要是针对企业而言的。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以及人们社会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险与福利情况业已成为当前判定一个企业综合状况的重要标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就要按照有关规定为企业的员工缴纳合理的保险费。实践证明,企业只有按规定为员工缴纳了各种社会保险费用,才能在劳资市场上树立形象,才能够广纳贤才为己所用,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这并不矛盾,而且对企业非常有利。虽然企业承担了一定量的职工社会保险费用,但是企业不但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而且挖掘了高素质人才,这些有利因素的价值绝对远远大于那些社会保险金。因此,笔者认为:为员工承担保险责任,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而且是企业实现战略性发展的关键;同时要打破劳动者关于隶属于企业的思想误区,不断提高他们的主人翁和社会保险意识。国家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方式,让广大劳动者深入了解社会保险方面的知识,鼓励他们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积极保护自己,这也是加强社保管理工作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社保监督管理机制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员工是其最重要的资本,有员工才有生产经营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本的管理体制,要理解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将员工的利用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实践证明,只有一切从员工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但从实践来看,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有这样的见识,也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将这种见识认真贯彻落实到具体生产管理过程之中,因此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显得特别重要。该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企业的鼓励和对企业的监管。前者主要是从思想上对企业进行鼓励和引导,希望他们能够积极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后者则是对那些逃避和推诿责任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比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方式,对企业的行为予以制度上的规范。在具体的监督管理过程中仍然要以扶持和引导为主,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三)进一步推进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企业养老保险主要是指企业根据其自身的经济实力,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本企业员工建立的一种辅助性养老保险。它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居于第二层次上,由国家法律法规的宏观指导和企业的内部决策保障执行。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城镇私营企业及其职工,都应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失业保险金的征缴范围。因此,企业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内容,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推进企业养老社保制度改革。企业坚持以人为本,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行为,不但赢得了员工们的尊重与爱护,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从而为企业探寻新的发展契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劳资与社保管理已经受到了企业的广泛重视。从根本上来说,劳资与社保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劳资关系、加强社保管理,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1]张月茶.论我国企业劳资与社保管理问题及措施[J]商情,2011(20).

[2]刘宁青.试论企业劳资关系与社保管理[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0).

[3]吴映晖.论企业劳资与社保管理及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0(04).

[4]李婧斐唐永连.新时期农民工社会保障需要与社会保障管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5]殷明霞.论企业社会保险与劳资分配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0(36).

[6]郭晓宏.工伤保险在社保制度中的排序变化及其内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07).

浅谈基建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 篇4

▲▲一、目前基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基建项目资金来源较窄

以前的单位搞基建项目, 基本上都是伸身向上级行政主管单位要钱、要指标。但这样的方式使得资金来源面窄, 项目资金很难得到保证, 一切均要看上级领导单位的安排, 很少能够有自主决定权, 对于一些好的想法或意见, 有时由于上级领导的反对或资金来源不足而搁浅, 造成许多单位好的项目上不去, 使得单位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2. 基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长期以来, 基建管理体制一直不够完善, 各单位的基建管理一直处于无人重视的状态, 许多单位的往往没有专门的基建管理部门, 而基建管理只是由分管相关工作的领导一手抓, 而没有一个人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体制即不利于集思广益, 也不利于进行监管。同时也不利于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很容易使基建项目走弯路, 也不利于提高基建管理的效率。对于某些意志不坚定的人, 很容易让他们走上歧途, 给基建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

3. 基建管理队伍人才馈乏

基建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繁重的工作, 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很高, 从事基建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有关本基建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财务预决算能力、法律及管理知识以及一定的协调管理能力。但由于很多单位出于省钱或是怕麻烦等心理, 没有招聘专业人才来进行管理的意识, 而在他们自己出的人中, 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基建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 只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很容在工作中出现失误, 给单位的基建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样反而会因小失大。

4.基建管理工作缺乏服务意识

我们对于一个基建项目, 不是说只要完成了任务就行了, 还要自大家对这个项目认不认可, 例如我们要建一幢高楼, 不只是把这幢楼建好就行了, 还要看这幢楼是不是符合人们的评判标准, 是不是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还有我们能不能保证它的使用期限。现在的一些苦建管理部门对待基建项目就是报着一种完成任务就行的心态, 在基建项目开始制定计划时不能很好地与群众交流, 不广泛听取意见, 而是独断专行。在项目完成交付使就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不对项目进行跟踪调查, 对别人反应的问题也采取高高在上官僚作风, 不管不顾。

5.监管力度够, 不能对权力形成有效约束

众所周知, 基建项目往往都会涉及到大笔的资金流通以及许多利益关系。如果监管不当的话, 很容易给贪污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 这样将会给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失。但是在我国许多单位中, 就存在着这样的监管漏洞, 许多单位由于没有良好的监管体制, 不能对领导的权力形成有效的约束, 导致许多单位领导利用手中权力, 以权谋私,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现代基建管理工作的观点和建议

对一上述列举的种种问题, 在现代的基建管理中都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并且要想办法尽力弥补。下面我将对现代基建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1.打破常规思想束缚, 努力开拓基建项目资金新来源

对于任何一个项目, 缺少资无疑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 没有资金的支持, 任何一个项目都不可能顺利地完成而如果按以前的老办法, 每当有项目要上马的时候就开始向上级申报, 期望上面能给钱, 给指标。这样做不光会耽误时间, 而且不一定能得到上级一支持, 项目也就不一定能得过批准, 从而影响单位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打破思维僵局, 立足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单位优势走出去, 多渠道、多方式地筹集资金。如当某个农业科研单位有一个基建项目需要筹集资金时, 我们可以有多种方式。一是向上级主管单位申请;二可以借助相应的农业学校的名气和历史关系向其老校友和当地有爱心的社会企业家们进行募捐;三可以利用科研单位长久以来的良好信誉办理低息贷款等。其他单位也可照此方法, 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措施, 拓宽基建项目资金来源之路。总之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我们不能固守成规, 要多动脑筋, 努力为基建项目资金筹措工作开创新局面。

2.建立健全基建管理单位体制

对于基建管理单位的体制问题, 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如果没有一个完整而健全的基建管理单位的话, 那么就不可能有效地对基建工作进行协调和管理。每一个单位都应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本基建工作, 并找到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类型。纵观近几年基建管理的发展情况, 目前较为流行的基建管理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垂直型, 即项目责任人负责制.就是一个工程项目由一个项目技术人员具体负责。二是集体管理型, 即各科室健全.职能分工明确.工程项目管理像流水线一样分阶段由各科室承担, 横向交叉问题由领导协调解决。三是综合管理型:是将以上两种管理方式进行结合。一个工程项目由项目小组来负责.根据工程量多少和难易程度进行分工。实行“一岗多人”和“多岗多人”:由专人负责, 各科室协作完成, 便于横向调节。以上三种方法各有利敝, 关键还是要看各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 要依据自身条件做出符合自身条件的选择。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加强对基建管理的领导队伍建设, 加强领导建设对充分调动基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件和主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好的领导队伍加上健全的单位体制才能有效保证基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基建管理工作是一个对工作人员要求很高的工作, 如果从业人员没有相应的能力的话, 就很可能在工作中出现各种失误。因此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人才选拔工作, 多方面、多角度地考察从业人员, 考察他们的从业能力, 对于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才, 我们要敢于去提拔、重用, 相反, 对于那些不适合这个岗位的人, 我们要及时撤换。同时要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 督促他们加强对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及对各种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还要注重对他们相关能力的培养, 以便培养出一支业务知识过硬、思想素质过硬的优秀队伍。

4. 强化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

对于第一个项目我们都要有足够的服务意识, 对于一个项目, 首先要做好规化, 好的规化是一个项目取得成功的保证, 它关系到整个项目能否顺利地进行。在方案设计阶段和可行性论证阶段, 要充分发挥民主, 要充分深入基层, 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与各方进行充分地交流, 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严把质量关, 在工作中加强监管力度, 时刻不放松, 并可以邀请群众代表一起进行监管, 以保证工程质量不出纰漏。如果在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 一定要严肃对待, 认真处理。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验收, 如地基验槽、基础结构验收、主体结构验收和竣工验收等, 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部位, 坚决要求返工。 (2) 同时, 在工程交付使用过后, 我们也要负起责任, 在工程交付使用后的两年内, 要进行完善的跟踪服务, 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努力为他们解决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在保修服务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保障用户的需要。

5. 加强监管力度, 有效形成对权力的监管和约束

在许多单位的现行制度中, 存在着相当多的漏洞, 使得一些没有自控能力或自控能力不强的人在不自觉中有了可乖之机, 走上了贪污犯罪的道路, 不公仅给国家和集体的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而且最终也使自己身陷牢狱之中, 要想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率, 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只有从源头上不给他们以可乘之机。由此可风, 加强监管力度, 是多么地重要。要想加强监管力度, 以达到杜绝腐败的目的, 就要实行以下几个措施:

(1)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力度, 强调廉洁从政, 靠诫他们要依法行使手中权力, 防止领导干部滋生贪污腐败的思想, 从源头上进行有效地预防。

(2) 建立健全监察审计制度, 要定期对施工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核查, 若查出有违法违规行为, 应立即查处, 不能姑息。

(3) 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每次的监查情况, 要公开、公正、公平, 要敢于接受社会大众的舆论监督。

(4) 在审计过程中也要邀请社会群众参加与其中, 这样即可保证检查的公平性, 也能更好地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总之, 我们应尽一切努力, 在项目的各个时期进行严格把关, 在建设的前期, 要积极、耐心、细致地进行项目的申请, 立项, 可行性研究以及初步设计、规化报建、施工报建、工程招投标等工作;在施工单位、监理部门、质监部门等组织、管理协调建设活动, 狠抓质量关, 精益求精, 不能有丝毫大意;交付使用时, 要主动配全、积极组织竣工验收, 整理竣工资料, 认真、全面地做好工程财务决算, 并移交审计事务所审计。 (3) 从项目工程开始到结束, 一路严格把关, 让犯罪份子无空子可钻, 无下手之机。

近年来, 随着各社会的发展及各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 基建工作日益显现出了其重要性, 一个单位要想发展, 就必需先完成对各种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进, 这是一切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一个基建项目要想顺利地进行并取得众人的认可, 良好的基建管理就显得万为重要, 没有良好的基建管理, 基建项目就可能陷入混乱状态, 不能很好协调各方面地工作, 就可能出现各种本可以避免的失误, 更重要的是可能给基建项目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所以, 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基建管理工作, 把基建管理工作当做重中之中来抓。确实落实各部门责任, 分清目标, 实行目标责任制, 采取有效措施为基建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志文.提升企业文化品位争刨一流企业.施工企业管理.2003

[2]秋良.搞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农业科技管理.2005

管理相关措施 篇5

矿山电子设备技术以及电气自动化水平迅速发展,使电气工程在矿山工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 电气工程的管理水平不仅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成本、预期等,还关系到整个工程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工程作用等。所以,想要对矿山电气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就必须从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造价管理等方面入手。

2、电气工程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作用

工程项目中的弱电工程以及强电工程就是我们所说的电气工程,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相当重要。当下之势,智能化正在持续、高效的渗入工程项目当中,传统电气工程的通电亮灯及埋管穿线正在被众多的现代化电气工程装置和设施所取代,这对整体工程项目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提升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电气工程的重要组成还包括提升系统、供电系统、压气系统、监测系统、通讯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而能够对电气工程的安全、质量、成本产生严重影响的则是进度管理问题、合同管理问题、质量管理问题、安全管理问题等。电气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企业工程项目以及国家经济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要充分认识电气工程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探索有效的问题解决措施,切实提高电气工程的安全性、实用性。

3、电气工程的管理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

( 1) 电气工程中的合同管理问题: 合同的内容以及在管理合同时所采用的策略都是影响电气工程的因素。由于合同管理不善,造成双方纠纷、工程延误并致使对簿公堂的情况非常常见。问题主要发生在合同签订环节: ①合同主旨模糊; ②合同内容缺乏严谨性; ③合同条款不合理、欠科学; ④仅有从合同,缺少主合同; ⑤合同的签订不符合法律法规等。这些合同问题都会不同程度上造成安装、订货、调试、验收等诸多电气管理问题,并且会对电气工程的正产使用及售后服务造成影响。

解决措施: 首先要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要提高入职门槛,并且进行在职培训,建立岗位责任制制度。然后要完善企业的制度网络和合同管理组织网络,组织网络就是企业建立自上而下的合同管理部门,使合同管理达到全覆盖、高层次的目的,制度网络就是企业进行全方位、分层次的合同管理,建立有效的执行制度。最后,企业要遵循“重合同,守信用”的原则,这项原则是由工商行政部门依照合同法的信用指标提出的,其提出的初衷是提升合同的执行度并且稳定包括经济秩序在内的市场秩序。

( 2) 电气工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现代化的形式对电气工程的要求要来越高,很多电气工程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导致电气工程经常在质量管理上出现问题。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部分电气工程企业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利益,采购一些不符合设计标准的设备、电气材料,工程技术和管理理念落后,工程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专业性差,素质有待提高,导致现场施工秩序混乱,难以保证质量,并且缺乏相关的电气施工监测设备,监督手段不合理、欠科学。上述问题的产生致使电气工程的质量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很难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解决措施: 在施工准备阶段就要开始重视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把握项目部门所负责的工程项目范畴,及时掌握现场施工信息; 严格检查施工图纸,加强会审工作; 做好机具、材料整体计划、阶段计划、专业进度计划以及劳动力计划; 以质量与技术为基础,对班组进行明确的交底工作; 清楚把握有关工程的专项技术和国家质量标准。与此同时,要完善评价机制和考核制度,合理调整技工与普工的比例,完善质量保证体制,提高工程的施工要求,对于电气设备和材料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维护,依据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对电气工程的`人员、进度、机具的计划进行严谨的编者和完善。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是重中之重,要做好此阶段的管理工作,施工的原则是严格遵守设计图纸思路、有关技术要求以及国家和当地的相关规定; 在进行实际的现场质量管理时,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不得更改电气的任何方案和策略,关键部位要进行旁站监管,重点监督和管理隐蔽性强的电气工程,相关专业人员验收签字后方可进入后续工程的施工; 为了避免出现质量管理工作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要重视并严格完成施工日志。

( 3) 电气工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没有真正的实行安全责任制度是安全管理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敷衍现象严重,很多企业只是走走形式,导致企业缺乏实用性的安全保障措施; 对于一线人员以及负责安全的人员缺乏专业的安全培训工作,导致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重视安全问题,缺乏安全意识。出于这些原因,使得施工过程中常在电焊作业、临时用电、起重吊装作业、高空作业等情况下发生安全问题。

解决措施: 为了提升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指数,就必须改善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人人有责、科学管制、群众监督与专管相结合的原则。安全管理体系必须要做到全面、全员、全过程,这样才能明确安全责任,规范安全施工行为; 并且进行专项工程和分部工程安全施工策略的组织编制,一些相对关键的设施比如压风机房、提升机房、发电机房、井下变配电室以及高低压配电室等等,以单项工程为标准,对其设计工程安全工艺方案和实行措施,对资金、人员、设备、技术与材料进行统筹管理。要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的交底工作,安全管理人员要设置严格的持证上岗体制,以高质量、高标准遵守安全责任制度; 实际施工过程中,一线人员需要根据当日的施工安排,执行安全交底工作; 安全道具与设施要保证能够正常使用。

( 4) 电气工程中的造价管理问题: 一些工程的造价管理能力不能满足高速建设的要求,导致设计方案以及编制的严谨性不足,使工程的成本上下起伏不定,进而造成工程造价的改变; 电气工程在进行结算时,定额套用与工程量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缺乏科学的审核体制来对变更签证、票据以及数据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导致出现谎报材料和价格的问题。解决措施: 造价管理人员要对电气工程的预算与造价控制的专业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要透彻的分析并把握工方和总包商签订的合同内容; 工程师的设计思路要以经济性为基础,仔细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的原因,并对设计方案做出科学的修正; 造价管理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现场签证的原则和流程,有效的降低因签证问题造成的纠纷。

参考文献

[1]丁拥民。 浅谈矿山电气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 新疆有色金属,( 05) : 81 - 82.

[2]黄雄彬。 浅谈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机电信息,2013( 24) : 168 -169.

管理相关措施 篇6

[关键词]集体林权;流转;管理

一、集体林权流转管理的完善

(一)强化林权登记和林权流转登记工作

林权登记是集体林权流转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林权登记明晰权属,是集体林权有序流转,减少林权纠纷的必要保障。只有以林权证为基础,做到转出方凭林权证流转,转入方及时办理林权登记,才能保证林权流转合法、有效、安全。各级林业部门要严格按照林权登记发证的有关规定,以规范的林权证范本发证,要严格做好户口统编工作,做到“有林有证”、“一林一证”。全国应建立统一的林权登记机构、统一的林权管理档案和林权证管理电子信息系统,登记机构依法应当公开登记档案,并接受公众查询,使交易中的受让方能清楚了解出让方林权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放心地进行交易,最大程度避免权属争议的发生,从而维护林权人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经济秩序。

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审查林权流转登记申请文件,特别是要认真审查其权属证明文件和流转决策程序合法性、有效性、申请人的资格证明、流转合同和流转方式等内容,对于合法规范的林权流转,需要变更林权的,林权登记机关应及时受理,认真审查并进行流转变更登记;对于不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的流转,登记机关不得给予变更登记。

(二)规范集体林权流转合同

目前集体林权流转过程中使用的合同,有相当一部分不科学、不规范,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存在严重缺陷,容易造成纠纷。依照《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规定,一份规范的集体林权流转合同,应包含以下基本条款:(一)流出方和流入方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二)流转的林地、林木的林地类型、坐落位置、面积及四至界线地形图、林种、树种、林龄、蓄积量、株数等;(三)流转期限和起止日期;(四)流转方式;(五)流转林地的用途;(六)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七)合同到期后地上附着物及相关设施的处理;(八)双方当事人其他权利和义务;(九)违约责任;(十)解决争议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基本条款仅是示范性的,是为了告知流转双方在订约时应该列明这些条款,但并不意味着缺少其中的某一项会导致合同不成立或者无效。双方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其他条款,如明确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等责任的条款。

林业主管部门在审查林权流转登记申请文件时,应着重对流转合同的内容和规范性进行审查,双方权利义务过于简明的合同以及没有采用规范合同样式的流转合同,应当暂停审查,在双方当事人对合同进行补正或变更后再行审查。

(三)规范集体林权流转程序

2010年5月,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发出了《关于征求<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草案修改意见的函》,由此可见,国家正着力于用单行法规规范集体林权流转,这必将规范我国目前还较为混乱的集体林权流转秩序,提高目前还较为低下的集体林权流转效益,其进入试行阶段后的实际运行效果如何,令人期待。该草案分为总则、流转范围、流转当事人、流转方式、流转合同、流转管理、有关责任和附则八章,这样的体系还是比较全面、具体的,但是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就是没有一个明确具体、显而易见的流转程序。笔者认为,这样的立法缺漏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各地由于林业资源、林业生产具体情况不同,无法采取整齐划一的流转程序,让各地根据该草案规定的大体流转纲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进行流转程序的管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建议在修改该草案时,应将流转程序独立成章,将集体林权流转的大体程序加以规定,以此作为指导各地集体林权流转的指导性程序。笔者认为,集体林权流转应包含以下程序:

首先,必须对现有权属状况进行公示,公示的手段是发放林权证。林权证是集体林权流转的唯一法律凭证,权属不清或者存在争议的林权不得流转。应明确林权登记和换发证程序,并做好事后的审查工作。

其次,集体林权的流转,须民主决策。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形式进行,且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同意;集体林权流转方案须公布。

再次,林权流转的双方当事人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没有采用规范样式合同文本的,不予审核,待采用规范合同文本之后再行审核。

最后,须办理林权变更登记手续,未经登记,流转不发生法律效力。

二、集体林权流转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一)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完善

国家对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的建立早有重视。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促进林木合理流转,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的积极性。”在2008年《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又一次强调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规范评估行为,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

资产评估的两大要素是评估技术和评估管理。要加强评估技术建设,就要积极培育资产评估专门人才,加强对资产评估资格的考试和审查制度,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素质。对于资产评估管理,西方国家对森林资产评估的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政府管理模式、行业管理模式和政府监管下的行业管理模式。考虑到森林资源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和森林资源经济效能所需要的相对宽泛的流转环境,笔者认为,我国的森林资产评估管理应采取第三种模式为宜。在政府监管下的行业管理模式,一方面使森林资源的最终决定权集中在政府,有利于在市场调节失灵时实施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行业管理的方式又保障了资产评估的专业性、增强了资产评估的灵活性,更有利于之后的林权流转工作。

(二)建立健全集体林权流转纠纷的仲裁和处置机制

我国《土地承包法》第51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或流转发生纠纷时,可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协商解决,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现实中,大多数地方政府尚未形成处理林权流转纠纷的规范化制度,同时也缺乏相关的法律条文与仲裁依据,“有的纠纷积压了几年或十几年仍无法解决”。因此,须尽快制定处理林权流转纠纷的具体实施办法,确定好纠纷双方的权利义务,完善相关的争端处理机制,为林农解决林权流转纠纷问题提供制度支持和法律援助。

(三)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

在现今集体林权流转过程中,应积极扶持林农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引导培育新型的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网络,为林农提供流转前、流转中和流转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发展林业专业协会,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政策咨询、行业自律、科技推广等作用。引导和规范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等中介服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延荣,周珂.集体林权流转和林地使用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乔永平,聂影,曾华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安徽农学通报,2007,(8):4-6.

[3]诸江,周训芳.林业物权制度解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5-28.

[4]曹明德,黄锡生.环境资源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5]周训芳,谢保国,范志超.林业法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6]钟德军,魏天波.林权纠纷及其解决途径[J].河北林果研究,2008.

[7]刘德钦.林政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配网安全管理现状与相关措施探讨 篇7

1 我国配网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配电安全管理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我国的配电安全管理系统建立的时间较晚。时至今日, 部分陈旧的配网设施依旧屹立在工作岗位。电力对基础设施的损耗能力较强, 陈旧的设施本就运行了多年, 长期的连续使用极易引发事故。有的电网中电线长时间的裸露在空气中, 受自然环境和内部运行损耗的影响一方面会减少其使用寿命, 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书店的质量。再往严重的方向说, 陈旧的电线承受的电量不及同等质量的新电线, 在输入等量电流时, 陈旧的电线可能会不堪重负, 出现漏电的状况, 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都造成较的很大的隐患。

1.2 我国配的基础管理较差

配网基础管理能够很好地辅助电网的高效运行。目前, 我国配网基础管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配网的设备管理不够充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因此对配网管理的经济投入也各不相同, 管理程度也不尽相同, 以至于各地的配网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相对分散, 难以进行衔接。经济发达地区的网络建立的相对全面完善, 也已经步入了互联网配网管理的轨道, 而有些经济落后地区连基本的配网设备都不够, 这给配网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另一方面, 配网供电管理落后。近年来随着用电器种类的激增, 人们的生活用电量不断不升高, 出现超负荷用电的现象。而电网的供电量也没有明确的用电量的规定, 给了部分人可乘之机, 不合理地进行用电操作。配电网的供电量是有限的, 超负荷的用电容易导致用电器高峰期供电不足, 甚至断电。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 还会影响用电器的使用寿命, 更有甚者还会产生灾害。

1.3 我国配网安全管理人员问题

员工是推动企业运行的基石, 配电安全管理工作也是离不开员工的努力。纵观我国目前的电力企业, 员工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首先, 很多员工没有形成系统正确的配电安全管理工作认识, 他们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难以接受新的观念, 管理观念落后。其次, 我国科技快速发展, 用人需求朝着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然而能够集配电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于一身的人少之又少。电力企业在运营时, 管理缺乏科学性, 虽然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 但是提供的培训内容单一, 与实际工作脱节, 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去。

1.4 我国配网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得不彻底

配网安全管理在配电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些供电企业还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配网安全管理制度, 操作时缺少制度指导, 电路检查不够彻底, 很多细小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难以被发现这对电路的整体运输及供电稳定造成一定困扰。部分城市电路网都是采用交叉盘旋的形式建造的, 这就为整个城市的电网造成了更大的隐患, 当电路超负荷运作时, 容易烧毁电线。

1.5 我国对配网安全管理的监督力度较低

适当地开展安全管理监督工作, 能够提高配网安全的工作质量, 不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完善。但是立足我国电网安全监督工作, 其现状不容乐观, 监督的力度不够, 传达和指引指不够权威, 给电力企业钻空子的可乘之机, 行业制度得不到很好的实施, 配网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而且, 监督部门不能够准确的辨识风险, 抵抗风险困难的能力较弱, 对配网的运行维护的管理力度较小, 影响了配网安全管理水平。

2 配网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定期更新检修设备

设备老化严重影响配电安全, 因此要及时对老化的设备进行翻新检修, 对设备历史悠久的地方直接进行旧城电网改造, 保证线路安全高效运行。在更换设备时, 及时做好存档记录, 以便于未来的更新, 将超期运行的电缆、变压器等设备及时更换, 保证电网平稳地运行, 也确保电网的安全。在选用设备时, 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筛选把关, 使用寿命长, 安全系数高, 有品质保证的设备, 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高效长久地运行。

2.2 加快配网系统自动化的建设

自动化智能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配网安全管理工作也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将自动化应用到工作中去。将机械设备应用到配网工作中去, 采用机械安装配电设备, 实时监控电网系统工作状态, 尽量纺织配电管理中事故的发生, 加紧对超负荷用电的监督力度, 通过智能程序加紧对配网工作整个流程的监督。提高配网工作的效率。

2.3 合理地给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给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对提高员工素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员工在培训中能够学习到更多深层次的知识经验, 通过接受培训提高员工对配电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 使员工能够遵循配网安全管理制度, 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落实工作。培训中应该更多地培养员工的专业素养, 和操作技能, 以便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更规范地操作, 提高配网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2.4 深化配网基础的管理工作

基础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配网中一切工作的基础, 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同时, 要对配网安全制度进行完善, 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指导工作。对于违章操作的电力企业, 有关部门要加大惩罚力度, 在行业中树立威信。坚持生命至上, 杜绝危害人身安全的现象。

2.5 加强对配网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

合理的监督机制能够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因此, 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着重对配网现场的检查, 防止出现操作漏洞, 造成不必要的后果。监督部门也应该树立防范意识, 做好常见问题的预防措施, 保证配网安全。

3 结论

我国配电安全管理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现状可能不容乐观, 但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国家都应该积极协调配合, 以促进我国配网安全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配网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进一步分析, 然后总结得出配网安全管理的措施, 给配电管理工作提供相关措施, 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管理相关措施 篇8

一、企业全面预算现状及实施存在的问题

1. 全面预算管理缺乏高效的组织体系支持。

多数企业都成立有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和工作机构,但其工作职责界定宏观,职责不明晰,操作性不强,实施时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企业其他管理与业务部门不能参与预算过程管理,对预算管理体系的支持度不够,削弱了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造成企业预算的软约束,使预算缺乏可操作性,或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

2. 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脱节,预算目标短期化。

企业在战略目标制定上对发展环境分析预测和企业发展战略及远近期目标上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和目标,但很多人员认为战略是高层目标,是放飞思想,鞭长莫及,把企业现持有的订单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抓手进行分解,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结合度不强,拉动式增长动力不足,全面预算管理仅有年度预算目标,缺少中长期预算和滚动预算,预算目标短期化。

3. 全面预算管理协调度不够,预算目标整合性差。

全面预算强调的是系统化、战略化。需要把企业的资源、业务、资金、信息进行整合,高度的作业协调、资源的有效配置,战略驱动式的业绩打造出一种合力。多数部门认为是控制各业务部门的费用支出而编制预算,是考核自己的一道紧箍咒,在编制预算时对销售收入和货款回收等收入型预算压缩从紧,对业务支出耗用的资源和费用支出预算宽松,业务预算全局性和站位不高,导致预算管理目标整合性差。

4. 预算执行者强调业务的特殊性而使预算执行控制不力。

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预算执行者通常申诉自己业务的特殊性,如环境变化,市场波动等而认为预算过于死板,计划赶不上变化,过度强调预算调整,从而使预算方案和指标不能坚持执行,经营业务和财务收支十分随意,导致预算管理前紧后松,预算执行差异率大。执行预算时消极应付,导致全面预算的执行不利,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

5. 预算管理相应的考核与业绩评价机制不健全。

各责任单位预算执行的好坏缺乏衡量的标准,预算考核未对不同主体设置不同考核指标,对不同主体的考核指标预算管理未纳入本单位绩效考评体系,未与各责任单位和主体薪酬挂钩,预算控制和考评等方面都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等,造成预算管理体系各环节不能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协同工作,使预算管理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解决思路与措施

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60年,隶属于中航工业机电系统,是我国专业从事航空武器悬挂发射装置和地面综合保障系统研制、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认可环境实验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河南省信息化示范企业。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2%,资产总额年均增长21%,企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夯实管理基础,优化管理流程,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市场开发成效明显,企业实力不断提升。

1. 规范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是预算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强化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长期任务。成立规范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是实施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明确预算委员会组成与各专业组职责,根据全面预算的内容和相互牵制原则,将预算工作机构分为预算管理机构、预算核算机构和预算考评机构。在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按照职责分工以各单位为主体的责任中心,各单位设立专兼职预算员,负责各单位预算管理的组织、协调与问题反馈与落实,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按照预算内容成立九个项目专业组,明确各专业组工作职责,并按职责分工确定各专业组主管部门,将公司各部门、分厂有效链接,专业组由单一构成变为复合构成,并由预算管理办公室牵头,对公司以业务流程为主线进行梳理,对运行中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并信息分析反馈,进行业绩考核评价,形成无间隙的闭环管理。

2. 扎实的预算编制是保证预算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面预算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行之有效,必须做好前期的编制和准备工作。上下沟通,反复协调,多轮评估才能形成预算草案。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实计划,分解目标,推进战略落地,通过战略地图明确战略路径,对企业战略实行显性化管理,架起战略和执行的桥梁。预算编制突出三个导向:突出战略导向,为十三五探索发展新的路径;突出目标导向,落实上级经济责任目标及战略部署;突出问题导向,集中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利用综合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确定计划目标基础上,提炼企业主要经济目标,涵盖科研、生产运营、质量、产业发展等十大目标,实现企业发展全过程全价值链覆盖。深化目标成本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制定降低成本、扭亏增效目标和措施,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总体预算对各分、子公司预算形成目标源和动力源,各分、子公司的各项预算对总体预算形成支持,两者互相支撑,互相促进。

3. 良好的预算执行与控制是预算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所有资金支付行为均应列入公司预算进行管理。各预算单位将批准下达后的全面预算指标层层分解到月,录入预算系统,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各责任中心、各责任人,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网络,实现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对接并适时控制,并与BPM工作流程中预算管理系统对接,对每一笔业务都能得到实时审核查询,各单位预算员通过局域网预算管理系统能及时、准确查询本单位各项费用和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预算执行控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对子企业的风险预警,找出风险点,提高管控能力。针对子公司财务软件不同,地点分散,管控难度大的特点,启动定期数据采集工作,每月将各子公司财务数据进行采集转换,对经营运行情况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比对,对财务核算错误要求及时更正,对大额资金运行进行定期监控,对重大事项进行及时提醒,并分类反馈各主管部门进一步落实,定期掌握真实状况与数据,加强管控力度。

4. 紧密的工作协同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本路径。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促使企业高层管理者从整体上考虑企业各个运行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便于各部门间的协同,避免由于责任不清造成推诿事件的发生,企业也可以很方便地将管理意图准确、快捷的传递到企业的各个层级、各个单位和各位成员。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内容由组成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经营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部门既接受专业组预算指标审核,对本部门费用等指标负责,同时负责各主管领域的预算指标把关。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各方面和各部门的工作纳入一个统一的、有序的预算体系中,促进了企业内部合作和交流,减少了相互之间矛盾和冲突。由于各部门的预算指标是相互衔接,目标考核,这就促使企业各部门主管人员能够清楚的了解本部门在全局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协调好自身发展和企业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内部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促成企业整体长期目标的最终实现。

5. 科学的预算考评是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坚持“正向激励向前,负向激励限后”的原则,对公司的绩效考核工作实施细则进行完善,强化过程考核,优化考核指标,补足短板,突出质量效益导向,积极推进分类考核,针对不同单位和业务,对合同履约率,产品配套率,计划完成率,市场效益等方面考核,推进企业更富创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预算管理办公室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向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董事会、各责任单位提供预算的执行进度、差异分析及其对预算目标的影响等信息,促进预算目标的完成,定期编制预算分析报告,全面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及董事会,对各责任中心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管理相关措施 篇9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行业资金建设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在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在确保工期、质量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等在计划范围内合理控制成本,尽可能降低成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等都是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管理内的各项内容存在密切的联系,只有对建筑经济进行系统、规范化地管理,才能推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达到建筑经济管理的目标。

1我国建筑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成本控制方法陈旧,落实力度不足

不够由于传统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方法较为单一、陈旧,无法充分、有效地结合现代技术分析方法,因而难以发挥现代分析手段的精准性。例如,在建筑施工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经济管理的因素,未能对重要管理指标进行技术性综合分析,从而削弱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在建筑经济管理中,成本控制战略经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成本控制的执行片面化,建筑企业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控制的结果上,却轻视了成本控制的过程,从而忽略了控制过程中诸多影响因素;二是成本控制的落实力度不够。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预算、招投标的过程中会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计划,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严格按照成本控制计划执行。

1.2融资渠道不通畅

由于建筑行业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该行业对融资的需求更为迫切,对融资渠道的畅通度要求更高。一方面,建筑企业资金投人量大且工程耗时长;另一方面,建筑消费需求增长,同类型企业竞争愈发激烈。因此,建筑企业若要增大发展规模,就必须投入相应的资金,而银行融资则是资金来源的一种重要通道。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新的政策,旨在对建筑行业实行调控。在政府政策调控的基础上,银行加强了对企业贷款的控制程度,尽可能增大建筑资金的使用透明度。在这一调控之下,企业融资比以前更为困难。

1.3企业管理体系内部权、责、利不清

尽管大部分建筑企业设置了相应的职能部门,也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部门运作效率低下、管理制度有名无实的现象仍旧时有发生。核心的问题在于,企业管理体系内部组织模式不合理。总体来看,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组织模式僵硬固化,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尽管相应的改革已经开展了数年,但仍有不少企业采用改革开放前“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全然不顾市场、工艺等情况。此外,企业中系统互相交叉,出现“多头领导”的现象,致使信息的上传下达受阻,进而引发企业内部权责的紊乱。如此一来,员工对企业经济管理的方向不清,无法明确执行已有任务。

2完善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事业呈现蓬勃发展趋势,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建筑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提高建筑施工质量,而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是资金在建设建筑时的实效性。也就是为提高建筑经济管理实效性,需在施工前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严格管理建筑施工过程成本,同时优化企业内部体系、构建高质经济管理团队,从而使建筑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并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健康发展。

2.1优化成本控制方法

①积极开展成本控制培训活动,不断强化施工人员在成本控制中的积极作用,另外,积极宣传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加强成本控制关键环节的讲解和实证分析,从而帮助施工人员更好的理解成本控制。②建筑施工企业方面。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构建适应市场环境的成本控制管理体制,以约束基层施工人员、项目经理和项目设计师。传统的成本控制过程过于强调项目经理的作用,却忽视了各项成本控制的因素。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制。具体的措施包括:制定科学的项目考核标准、强化成本控制的“三位一体”(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强调责任与利益挂钩管理。

2.2开源和节流互相结合

由于建筑企业在银行融资方面仍面临相当挑战,资金问题的缓解有赖于开源和节流“双管齐下”。一是基于建筑经济的管制,在节约上下功夫。建筑资金的使用应该遵循“事前规划”“过程管制”的理念。资金的使用需要科学、合理的事前规划,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动态监管,保证每一笔资金都可以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此外,资金的运用应体现适度原则,加速建筑资金的周转,减小资金累积时段,以期将有限资金的效能最大化。二是继续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在开源上下功夫。建筑企业的各类资源众多,资金是最为关键的一类资源。企业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融资、投资背景,继续开拓每种资金的来源渠道。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出台鼓励建筑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营造积极的发展氛围,从而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

2.3优化企业内部体系,构建高质量的经济管理团队

经营管理体系的完善要求我国建筑企业在结构调整和优势整合方面有所作为。一方面,企业可以借鉴国外相关行业的优秀管理模式,旨在通过管理模式的优化来更好的贯彻“开放经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实行经济责任追究制。企业内部任何环节出现了差错,必须责任到人,防止从业人员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一支高质量的经济管理团队应该是权、责、利明确的经济管理团队。我国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长远发展有赖于这样的团队打造。一是建筑企业在经济管理人才的选拔方面必须严格把关,综合考量应聘者或晋升者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操守、团队协作技能等因素;二是定期举行与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相关的企业培训或研讨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国外学习或体验的机会。企业对员工的投资有助于员工明确自身的价值,有利于发挥员工的创造力与主动性。

2.4创新成本核算方法

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方式是否正确对工程项目发展及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方法、程度及分析等都是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作为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成本核算方法的合理选择,是财务信息内容分析、确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现代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该核算方法不仅能够缩短信息反馈的速度,更能对业务处理效率进行大大提升,是确保成本预测、决策及核算准确性的根本途径,能够有效控制成本。

3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生产方式及组织结构形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经济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高速发展,为此,施工管理单位必须重视经济管理工作,有效提升经济管理水平,为实现建筑经济管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彦,曾晓燕.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实效性的探索[J].财经界(学术版),2014(6).

[2]袁远.浅谈成本费用控制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解决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

[3]宇文利,刘秀丽,杨青会.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4]高建立,马继伟,张立山,等.价值链理论在建筑企业经济控制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2(8).

[5]王敏.浅谈基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7).

管理相关措施 篇10

1 经济管理的措施

1.1 法律手段

1.1.1 立法方面

高速公路的有效运转与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有重要的关系, 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才能够促进高速公路健康稳定的发展。高速公路立法不仅是高速公路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 也是建立完善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需要。当前, 应从法律的政策和法规人手, 对其充分运用和遵循的同时, 积极制定和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 使高速公路管理和建设尽量科学化、法制化.真正做到在高速公路中有法可依。

1.1.2 执法方面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的执法问题是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目前, 高速公路执法效率低下、主体繁多, 应进一步明确交通部门以及公安部门的职责分工, 对高速公路管理模式进行统一, 真正做到高效、统一、精简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实际工作中, 应进行综合执法、统一调度。整合管理资源, 运用各种力量, 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 为了维护高速公路安全, 提高路政执法效率, 减少交通事故, 还须有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先进的管理设施。

1.2 经济与行政手段

依据高速公路自然垄断的条件以及现在所面临的需求特点, 目前由少数企业垄断经营相对更有效果。一般情况, 从经济角度看, 在此时引入竞争并不合理。在这种条件下, 需由政府出面, 对市场进行干预。让企业独家垄断, 赋予企业特定的垄断经营权。可是, 这样可能会出现消费者利益受损、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现象。因此, 由于高速公路的自然垄断, 在社会福利与企业利益之间政府经常取舍两难。面对这样选择困境, 较可行的方式是允许企业垄断经营某一条高速公路, 但与此同时, 应对其进行有效治理, 治理的方式是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微观规制。

1.3 加强成本的管理及控制

1.3.1 公路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的预测与计划

高速公路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对于国家的财政支出以及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 所以在工程开始之前, 需要制定完善的项目成本计划。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 在进行勘察后, 制定项目设计方案, 对于施工中需要用到的材料, 需要的人员和设备等各项费用支出做出详细的预算方案。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考虑到位, 精心策划。严格控制费用的支出, 做好管理工作。

1.3.2 公路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与核算

在施工方案确定后, 对于项目中需要支出的费用都会有详细的预算,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 要对费用严格的控制, 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对于项目中用到的材料, 所需要的人工等都要严格规范。在材料的领取方面, 要合理发放, 实行签字制度。并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 及时的调整方案。

1.3.3 公路施工成本费用的分析与考核

在工程项目完工后, 需要对工程中实际消耗的成本费用进行核算, 然后与预算费用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成本升降的原因, 对其进行分析, 然后制定出预防措施, 在不断的实践中, 逐渐积累经验, 降低施工成本, 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节约财政开支。

2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2.1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 只要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 不管它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都不可避免地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而交通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组成部分。因此, 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2.2 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高速公路从某种角度讲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 为公众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时, 高速公路也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在交通运输系统中, 是提供便利的基础载体。尤其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形势下, 车辆的数量和车型都在不断的增加, 由此对于道路的标准不断上升。高速公路为车辆的行驶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在保证车速的同时, 还具有一定的舒适性, 所以高速公路是很多人出行中都要经历的。为了保证公众出行的利益, 需要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

我国的高速公路一般都是采用全封闭的收费模式, 具有排他性。同时, 我国高速公路也具有非竞争性。这就说明, 在“适应交通量”这一公路消费的拥挤点之下, 其消费具有共享性。因为高速公路建设具有适度超前性, 所以基本上高速公路所提供的通行能力在非拥挤的“适应交通量”之下。因此, 高速公路是具有非竞争性与排他性的典型的准公共产品, 这是高速公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与采用哪种管理模式无关。

2.3 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需要

在我国, 从法理上来讲公路资产的国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 国家投资建设公路, 依照物权法取得所有权;二是, 在引进非国有的国内外投资时, 在投资建设合同中保留公路资产所有权, 根据债权法则取得所有权。在当前情况下, 我国的公路不管其投资主体是谁, 经营管理主体是谁, 也不管属于何种管理形态, 公路资产的所有权均属于国家所有, 高速公路也不例外。因此, 应对高速公路国有资产进行依法管理, 保证高速公路设施安全完整, 是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3 结束语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要高速公路作为载体, 尤其是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对高速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公路只有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 才能够保证各项环节有序的运行。在高速竞争的市场形势下, 高速公路相关部门也应该适应市场的发展形势, 制定适合市场竞争的经济管理模式, 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行效率, 为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高速公路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基础载体, 并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速公路建设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建设里程不断增加, 加速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了保证高速公路的有效管理, 促进交通运输发展, 文章对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对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郭名春.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关键问题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 2011 (12) .

[2]任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及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02) .

[3]黄正文.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03) .

上一篇:社会保险问题下一篇:科学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