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破解

2024-05-17

科学破解(精选十篇)

科学破解 篇1

项目首席科学家陈曦表示, 项目组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盐碱土对二氧化碳的真实吸收, 找到“碳失汇”的隐匿环节, 推进了全球碳循环的研究, 为我国碳排放国际谈判提供了新依据。

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以及全球温度的不断上升, 碳循环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 其中全球碳平衡是其核心问题。科学家们在进行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中发现, 有近20%的二氧化碳排放去向不明, 这就是全球变化与碳循环领域熟知的“二氧化碳失汇”问题, 即“碳黑洞”问题, 每年失汇量约有19亿吨, 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量。各国科学家相继研究了海洋、森林、草地、农田、湿地和土壤有机碳, 来寻找“碳黑洞”, 近20年中一直未果。

但这一难题却被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破解了。新疆生地所科学家在对中国西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CO2通量进行测量时发现, 荒漠盐碱土正在默默地以无机方式大量吸收二氧化碳。

国家973计划项目“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正是基于这一科学发现而立项, 这个由3国8个单位58名科学家组成的“973”项目团队, 用5年时间, 深刻回答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用近20年时间没有解决的“碳黑洞”问题, 发表了200篇论文。

围绕盐碱土碳循环这一新的科学主题, 该项目证实了盐碱土对CO2的真实吸收, 提出了定量计算公式, 发现CO2最终的归宿是地下咸水层, 初步估计干旱区地下咸水中存在1万亿吨碳的巨大活动无机碳库。

这一重大发现在干旱区找到了部分“碳失汇”, 推进了全球碳循环的研究, 为“碳失汇”的寻找拓展了空间, 并对国际学术权威关于“干旱区无机碳在全球现代碳循环中可以忽略不计”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新碳汇的发现, 为我国碳排放国际谈判提供了新的依据。干旱区盐碱土开发伴随着自然碳汇过程, 这是自然界良性反馈的又一有力证据。

科学破解 篇2

----职业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汇报

乐都县职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王宝业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三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雪花更知松高洁,冰霜才觉菊傲骨。在全国上下广泛深入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大好时机,国家教育部指导检查组的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给予我校莫大的激励和鼓舞,我代表全校师生,对国家教育部指导检查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代表学校党支部就当前我校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做一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学校基本情况

乐都县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于1980年,经过几代职教人的努力,已从当初小作坊式的学校发展成为现在集短期培训、学历教育、技能鉴定、成人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教育综合基地,属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目前学校申报国家级重点职校已经通过地区及省级验收。

学校占地面积4112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789平方米;现开设电机、机电、烹饪、服装、焊接、汽修、幼师等12个专业。其中烹饪、服装专业是我校的品牌专业;学校目前在校学生4132名,其中80%以上的学生来自贫困山区;学校现有教职工132名,其中专任教师100名,“双师型”教师26名;教职工中党员干部共49名,其中在职36名,退休党员13名。

二、各方面高度重视,为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有力保障。县委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校按照教育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在局党委学习指导检查组的指导帮助下,组织全体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强化领导,创新举措,狠抓落实,按计划按步骤完成了第一阶段规定时间内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一)高度重视组织领导,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教育系统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召开之后,学校党支部及时召开支部会,传达教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同时,成立了乐都县职业技术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设置专门办公室,具体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计划安排、工作落实等事宜,为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高度重视载体确定,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内容保证。为使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扣实际,突出实效,防止走过场搞形式,学校领导小组一班人,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汇集集体智慧按照 “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总要求,坚持“重职业素养,抓教学管理,促就业质量,扩招生规模”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职校实际,确定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争创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这一活动载体,既突出了科学发展的内涵要求,又切合学校实际使学习实践活动在实施中不落空和学校工作两结合两不误,从而为活动实施提供了内容的保证。

(三)高度重视宣传动员,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舆论保证。活动载体确定后学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三易其稿,制定出学校的《实施方案》、《工作安排》和日程表,同时梳理出职校学生管理难、教学质量评价难、招生难、学生高质量就业难等四大难题。

会后,各专业、处室积极行动,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栏、横幅等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全体师生深刻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意义,迅速掀起了学习实践活动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完成宣传橱窗宣传版面5面、悬挂宣传横幅5条,印发宣传资料540多页,自制印刷学习资料1800多页,为活动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有力舆论保障。

三、切实抓好“六个一”保证规定动作准确、到位,不走样。

(一)切实抓好资料的配发,保证让每一个党员读好一套学习资料。学校按照要求专门制定下发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日程安排表》和《流程图》,并复印下发到每一位教职工手中,要求全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同时并给每一名党员发放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学习书籍,保证每一位党员干部读好一本理论书籍。为严格工作纪律,学校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各处室和教职工年终考核之中,真正做到活动有目标、有内容、定时间、定地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健康顺利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切实抓好集中学习和理论宣讲,保证学习内容入心入脑。学校党支部召开6次科学发展观专题学习会,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了动员讲话、《十四届四中全会公报》、《结合中职和中小学实际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等篇目。同时,学校聘请有关专家做了《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重大战略思想》的专题讲座,解读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为保证学习效果,学校党支部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发挥表率作用,领导干部在先学一步、学深、学透的基础上,安排他们在集体学习时间做理论辅导,通过领导干部的引导、辅导,保证学习内容深入每一位教职员工内心,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工作。

(三)切实抓好教师自学,保证让每一个党员学有心得,学有体会。为扎实抓好党员干部及教职工学习,学校党支部专门下发了文件,规定了自学篇目,并对自学做了具体要求。在党员干部的感召下,全体教职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规定的篇目,保证“学习有收获、理论有提高、学习有感想、实际有行动”。目前,学校已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6次,人均集中学时达12学时,自学36学时以上,人均政治笔记5000字以上,每人结合学校实际,撰写了有关学校发展和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方面的心得体会。

(四)切实抓好学习测试、意见征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检查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学校组织专人,编写了一套知识 面广、切近学校实际、题型丰富有实际意义的测试卷,并在试卷中向全校教职工征集合理化建议。教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学校组织专人梳理归纳,这些破解学校科学发展的意见建议,学校将以集中力量研究解决,进一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努力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技术学校。

(五)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讨论交流,保证学校发展策略的的科学、合理、全面。为发挥全体党员干部的集体聪明才智,集思广益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多次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会上按照支部确定的“职业学校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如何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等议题,全体党员畅所欲言,直言不讳,就学校发展和学校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许多中肯合理的意见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会后学校党支部认真梳理意见建议,并集中力量加以解决,从而使党员干部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信念更加坚定,使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加强。

四、瞄准难点,深入调研,破解难题,科学发展。

学校党支部按照学校梳理出的四大难题,抽调各处室负责人,由主管校长亲自负责,认真开展调研走访活动。学校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学校实际,分别设计出面向社会和面向全体教职工的调查问卷,问智于社会、问计于群众,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四大难题,强化办学特色。

(一)通过“四个注重”,破解学生管理难题

学生管理难是制约我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通过“四个注重”,破解学生管理难题。一是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活动中,依据我校多年来的学生实际,制定出台了《乐都县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学分制管理办法》,将学生的仪容仪表、出勤、文明卫生、体育锻炼、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等日常表现通过学分进行约束、规范,并依据学分评优选先、安置就业。二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更进一步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一方面充分利用楼道、宣传栏、教室等张贴职教精英、名人名言、职校动态、就业信息、法制安全知识等熏染学生思想;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运动会、学生技能展示、校园歌手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三是注重校园广播站、校刊和校园网络的宣传教育作用。学校采纳学生建议,不断丰富校园广播站、校刊和校园网络内容,借助学生喜爱的媒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四是注重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学校通过召开优秀学生会、家长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等,研究学生心理,商讨管理办法,从而使学生管理难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

(二)不断完善《评价方案》,解决教师考评难题

公正、合理评价每位教职工的工作业绩是本次活动中讨论的热点话题。我校学生人数多,专业门类杂,实操课评价弹性大,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极为困难。这次,在全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学校将原归教导处统一管辖的14个专业归口到4个专业部,实行教导处与专业部交叉管理;同时,重新讨论完善了《乐都县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考评方案》和《考核量化表》。方案从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业务考试及其它四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新的评价方案有明显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了教学相长,为合理、公正评价每位教师的工作业绩提供了依据,从而提高了办学水平。

(三)全面落实“五个加强”,破解学生高质量就业难题。

高质量就业难是影响我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次活动中,通过走访、调研、讨论,得知,学生技能水平低、职业素养不高,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鉴于此,学校采取“五个加强”来化解这一困难。一是加强就业工作组织建设,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就业工作,同时,学校与负责就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签订目标责任书。二是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学校通过招聘、培训专业课教师、购置实训设备、增加实训投入、调整专业实操课比例等来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三是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学校一方面通过课堂加强对学生的吃苦、创业等理论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见习、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熏陶。四是加强就业市场 的开拓和就业信息的宣传。学校专门选派两名教师全年跑外联系企业,推介学生,签订订单,解决学生就业;并在“长三角”、“珠三角”、格尔木等地设立就业联络处,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五是进一步完善《乐都县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就业条例》等奖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四)着力做好“八个努力”,解决招生难题。

招生难一直以来是影响学校发展的直接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教育局与各中心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将职业教育纳入到考核当中。我校从实际出发,通过“八个努力”,着力解决招生难题。一是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学校先后通过《青海日报》、《青海法制报》、《西海农民报》、乐都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努力做好招生动员工作。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学校动员全校师生进村入户进行招生。三是努力做好招生联系工作。学校在县内外乡镇设立招生点,构建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桥梁。四是努力完善招生奖励机制。为了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招生,学校进一步完善了《乐都县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就业条例》,对在招生工作中成绩突出者予以重奖。五是努力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六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到我校学习。七是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加大校企岗位对接力度,多方联系,主动出击,先后与省内外20余家企业达成意向性用工协议,充分利用校企洽谈会等,扩大社会影响,为招生工作做了很好的舆论宣传。八是努力做好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工作。学校请在社会有影响力的我校毕业生到校讲座,通过他们的成就,扩大影响,增加招生。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筹备好寒假期间的校企洽谈会。为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学校决定在寒假期间在县中心广场举办大型校企人才供需洽谈会,届时学校将邀请省内外知名企业、联办企业、联办学校代表、及毕业生、在校学生参加,同时开展双向交流洽谈,实现供需见面,为学生就业搭建良好平台。洽谈会的如期进行将促进进一步学生高质量就业,扩大学校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紧张筹备当中。

(二)组织好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活动。毕业生的成功经验,成功创业之路,对在校学生最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学校利用毕业生寒假返乡探亲之际,邀请优秀毕业生到校演讲,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取得的成绩和创业道路激励和鼓舞在校学生,使他们懂得为人之道,学习一技之长,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之路。

(三)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

学校紧跟市场需求,按照“树特色,创品牌,求发展”的思路,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根据我县的实际,学校开设种植、养殖、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机械加工、化工等专业,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科学家破解图特卡蒙诅咒 篇3

查找卡纳冯的死因

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于1922年发现了古埃及法老图特卡蒙的陵墓,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当时全世界掀起一股图特卡蒙热。热潮过后,虽然人们仍然关注与这具木乃伊有关的新闻,但没有哪条新闻的轰动效应能与“图特卡蒙国王诅咒”或“木乃伊诅咒”相提并论。

资助那次考古工程的英国人卡纳冯勋爵在参观完图特卡蒙陵墓后不久便暴病身亡,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正在发挥作用的猜测。“超自然说”有它的市场,但科学家们当然不相信真有什么超自然力量,他们一直在破解“图特卡蒙国王诅咒”。最近几年,一个有关“木乃伊诅咒”的科学论断有可能为卡纳冯勋爵之死找到科学依据。

其实,从一开始,科学家的研究重点就没有放在寻找“超自然力量”上,他们认为,卡纳冯勋爵要么死于陵墓中的毒菌,要么死于其脆弱的免疫系统。可是,两者之中哪一个是他的真正死因呢?

可能是真菌惹的祸

研究人员发现,在启程前往埃及之前,卡纳冯勋爵实际上就已经患有一种慢性病,这种疾病进一步破坏了他的免疫系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埃及古物学家詹尼弗·韦格娜说:“一提到埃及古墓,你不仅会想到下葬时的死尸,还会想到殉葬用的食品——肉、蔬菜和水果。这些食品肯定会招来昆虫、真菌、细菌和其他各种东西。它们可能在三千年前便存在于陵墓之中了。”

科学家最近在实验室所进行的研究发现,一些古代木乃伊身上的确寄生着真菌,其中至少包括两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真菌——黑曲霉和黄曲霉。这些真菌能够引起肺出血等各种过敏反应。有毒物质尤其会对免疫系统虚弱的人造成伤害。一些陵墓的墙壁上普遍覆盖有可以攻击呼吸系统的细菌,比如假单胞菌和葡萄状球菌。

科学家还在封闭的石棺内发现了氨气、甲醛和氢化硫。一旦这些有毒气体达到一定的浓度,它们就有可能伤害人们的眼睛和鼻子,使人们出现类似于肺炎的症状,情况严重时还能置人于死地。更令研究人员惊讶的是,许多被打开的陵墓中竟然还寄居着蝙蝠。后来发现,这些古墓因年代久远,出现了不少裂缝,蝙蝠因此将墓穴当成了自己的家。可是,这些蝙蝠的粪里含有一种真菌,这种真菌能引起类似流感的呼吸道疾病——组织胞浆菌病。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情况同样有可能置人于死地。

墓内比墓外更安全

正当“真菌致命说”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接受的时候,另一些科学家却提出不同的看法。研究过卡纳冯勋爵死亡案例的一些专家认为,陵墓内的有毒物质并没有对卡纳冯勋爵死亡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这些专家解释说,年老体衰的卡纳冯勋爵在进入图特卡蒙陵墓前就患有慢性疾病。此外,他是在第一次进入陵墓后几个月才去世的。如果他果真暴露感染了陵墓里的有毒物质的话,症状早该表现出来了。夏威夷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德沃尔夫·米勒教授说:“我的看法与打开法老图特卡蒙陵墓的考古学家的看法完全一样:考虑到当时埃及的卫生条件,卡纳冯勋爵也许在古墓内比在陵墓外面还要安全。”

真菌致命说遭质疑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韦格娜表示,古墓里有多种真菌,这并不奇怪,她那些在古墓里工作的同行们也不担心被真菌感染。

考古学家如此“不注意自我保护”是有理由的。他们认为,如果某些人的免疫系统非常脆弱,他们当然更有可能在古墓中感染上某种疾病,但人们也许没有注意到,那些免疫系统不健全的人即使在餐厅或其他任何地方同样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何况真菌和细菌普遍存在于古埃及的陵墓中,你难以辨别出哪种真菌或细菌真正来自于古埃及。

还是应该注意安全

然而,据康涅狄格州立大学考古学教授肯尼思·菲德尔认为,那种淡化古墓生物危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许多考古挖掘地点确实存在着潜在危险的生物,考古学家应该正视这个问题。

菲德尔是《危险的地方:健康、安全和考古学》一书的作者之一。在多数考古地点,研究人员四周始终被尘埃所笼罩,直接暴露于可能的有害物质之中。

菲德尔说“考古界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你在田里辛勤劳作一天后回到家中,即使你擤一下鼻涕,也会擤出许多尘土。毫无疑问,你在劳作的过程中,已经把尘土吸入到你的体内了。如果你暴露给地面上的真菌、孢子,那么你起码可能会暴露给一些危及到你健康的有害物质。”人们在泥土中可以发现许多真菌,喜欢穴居生活的小动物和它们充满粪便的通道为这些真菌提供了赖以生存下去的养分。

究竟是谁污染了谁

然而,科学界普遍认为,尽管包括古墓在内的多数考古地点都寄生着真菌、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但这些地点已经被证明不会危及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和游客的安全。考古学家现在最担心的不是木乃伊或古墓对他们的“诅咒”,而是现代人对古墓的“诅咒”,现代人仍然普遍缺乏古墓保护意识,发掘有时候变成了一种破坏。

科学破解 篇4

关键词:科学本质教学,现实困境,破解路径

科学本质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1]各国的课程实践表明: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改革的目标, 而充分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产生实际反映了科学文化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尤其是科学史作为人文学科对科学教学的影响。为了回应这股改革的浪潮, 我国在2001年开启的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改革中也明确提出了科学本质这一理念。

多年来的改革历程中, 科学本质教学这一理念也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关注。但从理想课程进入课堂教学却需要经历艰难的转变, 就是说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新旧观念相互作用, 逐渐形成的过程。透视这个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 正是为了寻求科学本质教学有效实施的可能路径。

一、本质、科学本质与科学本质教学

本质作为一个哲学词汇, 是对事物根本属性的掌握。在词典中, 本质指的是“指事物所固有的, 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的掌握。”[2]。对本质的确定寻求, 形成了“本质主义”学说。所谓本质主义程序特指这样一种观念:实体所杂有的众多属性有主次、轻重、内为等之分, 其中, 具有次、轻、外等特点的属性是芜杂的、变易的, 具有主、重、内等特点的属性则是单一的、稳定的;后者决定前者, 前者表现后者, 决定者就是本质, 表现者则为现象;认知实体虽然离不开现象, 但归根到底是把握本质, 只有把握住了本质, 就等于把握住了实体。[3]

科学本质 (natureofnature) 作为科学素养的核心目标, 是本源性思维对科学的审视, 它不再是寻找一个确定性的关于科学的定义, 而是对科学性质的重新理解。关于科学的本质认识, 却体现了时代精神的演进, 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学本质观。在某种意义上, 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哲学研究成果对科学教育目标的影响。

科学本质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哲学。它指的是为了正确理解科学本质观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科学本质教学是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其内涵包括科学知识的本质, 科学探究的本质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个三个层面。[4]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科学本质教学的内涵是丰富的, 为了达成对科学复杂性进行理解的活动。这种理解在很大程度是在科学教育内部防止科学霸权, 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重要路径。

二、科学本质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

科学本质教学作为本原性问题在科学教学中的体现, 是为了借用哲学的本质理念加深了对科学源头的理解, 纠正当下科学教学存在的习题机械化、知识客观化、实验教学技术化的倾向, 试图在科学史的浸润中理解科学发展的脉络, 重新确立了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反观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 尽管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受到了大家的认可, 但在实践层面并没有成为现实。笔者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维度来分析科学本质教学存在的困境:

(一) 科学本质教学目标的理想化

科学本质教学是为了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本质观而开展的教学。一种观念的变革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否则很难简单化为一套技术化的规范。

“科学本质观是人们对科学本质问题的认识。尽管对科学本质有各种不同的界定, 但它通常指科学知识的本质和促进科学知识发展的内在价值与假设观念变革。”[5]意味着一种范式的转变, 而每个观念的内核与长期生存实践密切相关。理想化的目标是理念彻底的某种表现, 往往是现实教学实践的某种超越, 表现出设计者对变革的理想规划。这种规划往往基于理想, 而很难与现实有效地对接。

这样的理想化目标具有一定指导性, 而往往很难转变为教学的现实。科学本质这一理念, 直接受到了哲学观的影响, 表述上具有的哲学气息在具有思想性的同时更加大实践者行动的难度。就是说科学本质从哲学走向课堂从目标上而言注定是艰难的。从现实而言, 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标准中总目标表达了科学本质, 而在分目标上表述得很少, 使得在走向具体实践时没有现实的基础。

(二) 科学本质教学实施无根性

科学本质教学是一种科学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往往需要深入到历史中才能显示出科学过程具有的意义。

而反思我国的科学教育的实施中学科意识表现得非常强烈。正如一位中学老师L老师说过:“我们眼中只有数理化, 没有科学”。由于我国长期按照分科的师范教育的培养出来往往很难整体把握科学教育的内涵。如果教师没有健全的科学本质观, 教学中传播的科学观仍然与改革的目标相距甚远。

(三) 科学本质教学评价的功利化

教学的展开自然会受到评价观的影响。而今天我国的科学教育评价一方面受到传统的“实用理性”的传统文化影响, 另一方面也受到现代科学主义观念的影响。二者的融合使得我国科学本质教学评价很难走出功利主义的泥潭。我们承认实用精神对我国科学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正如吾淳在《古代中国科学范型》中指出的那样:“实用是一个杠杠, 借助于那翘起的支臂, 古代中国使自己长期处于一种先进的地位。……但是, 实用品格无疑也包含了严重的弱点。我们不能不看到, 由于受这种精神的支配, 使得科学理论的躯体发生了严重的萎缩, 古代中国的知识活动事实上更偏重于技术。”[6]科学外在功能的凸显使得科学教育表现为了应付考试而学, 科学本质教育就表现为追求科学知识的教育, 科学史的内容也没有发挥出理解科学的功能, 而成为记忆的材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这种功利主义的评价观一方面体现出对科学外在功能的高度重视, 但很难关注到科学的内在功能, 即科学发展中所包含的理性精神。

总而言之, 科学本质教学目标上的理想化、实施的无根性与我国功利化的评价观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困境的产生既是现实的困境, 更是历史———文化的困境。正是由于教师的科学本质功利色彩过强, 才使得科学本质教学停留于表象, 而没有落实教学的常态化的行动。

三、提升科学本质教学水平的路径

伴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推行, 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逐渐在我国传播开来。提升师生的科学本质教学的有效性既需要制度的激励与文化的营造, 也需要科学老师的主观努力。于是我们从提升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加强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发展、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 提升教师的科学本质观

教师的科学本质观是影响科学本质教学的重要因素。因为“科学的本质不会自动浮现, 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以呈现给学生。”[7]而呈现过程中受到了教师观念影响。

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 科学知识作为现代知识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其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在学校教育中受到了不断强化 (石中英2001) 。即是说, 教师在自身的教育经历中所习得的科学本质观是接近于“逻辑实证主义”的, 这与当下改革的倡导的建构性的科学本质是不相符合的。提升教师的科学本质观, 是对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确认, 意味着科学教师才是科学教育的主体, 需要对科学进行深入反省。

(二) 加强科学教育的专业发展

在中国师范大学的学科建制中, 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生物教育等学科发展已经有了比较长的历史。这种分科传统与中学的分科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但长此以往却影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尽管在新课程改革后, 一些师范院校 (如重庆师范大学、贵阳学院等) 建立了科学教育专业, 但其发展还处于试探和摸索阶段。

要想实现科学本质教学的发展, 实则需要在制度上促进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科学教育专业发展, 需要科学教育专业本身在学术上的发展, 走出过去那种完全靠经验的模式, 用理论自觉来武装这个新生的学科。

(三) 营造科学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

意识到科学本质教学时是在科学教育内部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是科学本质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因为科学的起源是人对世界的惊奇, 正是有了这种惊奇之心, 科学才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是在科学的历程中凸显了人文性, 正如萨顿所言:“无论科学可能变得多么抽象, 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都是人性的。每一个科学的结果都是人性的果实, 都是对它的价值的一次证实。”[8]正是这种本源性的内在统一, 要求我们要营造科学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 让科学教育走出科学霸权的褊狭, 为现代公民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科学本质理论:基本观点与范畴[J].科学学研究.2010 (6) :8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小词典 (1999年修订本) [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12月第三版, 31页.

[3]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112.

[4]肖磊, 徐学福.科学本质教学的内涵、原则及其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 2011 (3) :8.

[5]张世英.希腊精神与科学.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2007 (2) .80.

[6]吾淳.古代中国科学范型[M].北京:中华书局, 2002.17.

[7]肖磊, 徐学福.科学本质教学的内涵、原则及其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1 (3) :9.

名师教你科学破解申论的命题奥妙 篇5

作者:中宜教育国内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

戴斌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报考人数一直在大幅上升。而申论考试的考试话题,一直是考生们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很多时候,同学们都希望能够预测到申论考试的考点。对此,中宜教育国内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戴斌老师将在这篇文章中,运用最近两年的申论考点作为分析依据,与同学们一同探讨申论命题的奥妙所在:

(一)申论命题奥妙一:常规热点依然是考试重点

首先我们看到,“行业整顿问题”在08年的北京市和陕西省申论考试中被重复考察2次,另外“社会保障”问题,这个“老生常谈”的热点,在08年的湖南省、重庆市、吉林省申论考试中被重复考察3次。很多时候,考生都在思考,这些常出现的热点话题是否就不会考察呢,其实不然,热点始终都是热点,所以同学们对“常规化热点”一定要保持适当的关注。

(二)申论命题奥妙二:一年内的热点话题出现频率较高

这个奥妙,主要体现在09年的申论命题中,09年浙江省和江西省公务员考试,就连续考察了“金融危机”下的社会问题。2008年是“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较大的一个年份,所以申论考试选择了一个“时间跨度”在“一年内”的热点作为申论考点,毫无疑问,在“热点性”上是体现无疑的。所以,戴斌老师建议同学们一定多关注,考试前一年以内的申论热点,这些热点出题还是比较大的。

(三)申论命题奥妙三:文化精神领域的话题成为申论热点

08年的江苏省、江苏省、福建省、安徽省、山东省、山西省的申论考点,以及09年的北京市、上海市的申论考点,其考察的申论话题都是“文化、精神”领域的话题。

这里体现的也是社会的变化与进步,即我们在物质文明领域已取得很大的成就,在未来公共管理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将逐步成为公共管理的重心所在,建议同学们要多留意文化方面的社会热点话题。

(四)申论命题奥妙四:高科技普及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成为考察的重点

我国的社会发展很快,其中很大原因是受到了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但是,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思考,任何“新生的高科技产物”,不可避免地一定会冲击原有的社会秩序,从而形成社会问题。

因此,戴斌老师发现从08年开始,高科技事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成为申论考察的重点。08年安徽省的申论话题“手机短信文化”,描述的就是“手机”这一新事物在普及后所造成的社会变化。08年山西省的申论话题——“读报”与“读屏”的关系,描述的是“电脑”和“网络”这些新事物在普及后所造成的社会变化。天津、陕西、湖北三个省份的申论话题——“人肉搜索”,描述的是“网络化时代”所造成的社会变化。

新时代已经来临,作为“准公务员”的考生们,我们是否也应该“与时俱进”,更多地思考“科技革命”所带来各种“社会变化”和“社会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附录:

2008年全国各省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选调生考试等公职考试申论话题汇总:

(1)国家公务员考试:怒江水电开发问题。

(2)广东省: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问题。

(3)深圳市:大气污染的治理问题。

(4)湖南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晚上。

(5)江苏省:民族精神、科技创新、中国创造。

(6)福建省:“国学热”、“外语热”。

(7)安徽省:手机短信文化问题。

(8)云南省: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儿童权益的保障、人口老龄化问题、。

(9)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

(10)山东省:从襄樊停止捐助事件,延展到“社会感恩意识”匮乏的问题。

(11)江西省:政府及公务员的廉洁问题。反腐败,并杜绝公务员团队中的失职渎职。

(12)山西省:“读报”与“读屏”的关系,“浅阅读盛行”和“功利化阅读”泛滥。

(13)陕西省:从现行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折射出我国市场化体制存在的弊端,以及行业监督问题。

(14)天津市:公共安全问题。包括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公共设施安全等。

(15)北京市:行业协会的自律问题。

(16)重庆市:我国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尤其是农村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

(17)吉林省:社会养老问题。

2009年全国各省市公务员录用考试、选调生考试等公职考试申论话题汇总:

(1)北京市:市民的文明素质

(2)浙江省: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谈如何让浙江经济走出困境。

(3)江西省:谈在金融“海啸”期间,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

(4)天津、陕西、湖北三个省份:从“网络”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人肉搜索”等热点做评论,并延展到“网络监督”和“媒体自律”的问题。

(5)山东省:群体性事件的解决。

(6)四川省、江苏省及湖南省的选调生考试:都是考察“大学生就业”问题。

曾佑光:科学发展方能破解“两难” 篇6

雪峰山脉和武陵山脉逶迤蜿蜒,沅水贯穿全境,山水相间,步移景异;而山间林木葱郁,丘陵田畴瓜果飘香,物产丰饶,足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

怀化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是全国十大水能基地之一的主体地带;出产多种药用植物和水果;矿产资源如黄金、铜、磷以及重晶石等储量同样位居湖南乃至全国前列。最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怀化森林覆盖率达67.2%,位居湖南首位。“生态立市”成为怀化发展的基本战略是有其必然性的。

怀化又是个年轻的城市,直到1997年撤地建市,现有的怀化辖区才基本成型,而新的中心城区鹤城区也是从此时才开始发展。

因此,虽身处西南门户,多条交通动脉交汇的咽喉位置,发展迅速,但由于底子太薄,拥有着湖南全省最大陆地面积的怀化市2010年的GDP总值在全省仅列倒数第三,排在怀化之后的是另外两个湘西地区的近邻——湘西州和张家界。

与所有的怀化人一样,曾佑光都渴望能看到怀化更快的发展。然而从1994年起便进入国土部门的工作经历,也让他比很多人更能看到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的矛盾,更能体会这种平衡的艰难。

生态立市的两难命题

国土资源导刊( 下同):怀化有着全省第一的林区面积,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因而提出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概念。对于怀化的国土资源工作而言,平衡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关系的现实性与迫切性似乎比一般的地方更强烈。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曾佑光(下同):应该说怀化提出的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目标是非常契合怀化发展实际情况的。怀化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和人均量均居全省首位。这是怀化的先天优势所在。

不论是从怀化自身的发展历程还是其他地方可资借鉴的经验来看,以往那种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两高一低”经济发展方式都已经是过时了的,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迫切需要将绿色发展与加快发展统一起来,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这也是符合湖南省“两型四化”大战略的。

而对于国土资源而言,这种定位可能就意味比其他地方更为艰巨的工作任务和难度。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比如我们的土地资源形势。

怀化全市土地总面积27562.72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13%,居省内各州市的第一位。但由于地形以中低山区为主,群山起伏,溪河纵横,耕地少,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怀化的土地供求矛盾日渐加剧,全市用地需求逐年攀升。以2010年为例,省分配怀化建设用地指标350公顷,而实际土地需求在1500公顷以上。而经过多年的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后备资源也在减少。2010年底,全市耕地保有量面积为510.68万亩,基本农田为377.67万亩,人均耕地不到1亩,形势不容乐观。

再比如我们的矿业。矿产资源开采目前产值在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份额达到了19.6%,但在创造产值的背后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矿山开采占用和破坏的林地达数百公顷,因粗放型开发和无序开发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时有发生,而在抽查过程中也还仍然发现有企业超标排放和存在着环境安全隐患。

发展离不开资源,但绝对不能是无休止地提前透支资源。对于本来就是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的怀化,意义更加重大,我们“双保”的压力更大。

破题需从发展观入手

: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实际上是国土资源领域一个普遍性的难题。你认为怀化要破解这个难题关键在哪?

:观念,发展观。确切地说就是要坚持和发扬科学发展观,这是正确处理怀化双保难题的重中之重。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各级干部转变观念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制障碍也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正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我们必须要围绕我们在国土资源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从深层次上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寻突破,从严格管理上创新路,从提高保障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对这些问题做出认真而明确的回答,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预见性。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突破口在哪?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在国土资源工作中,我们还是要首先将重心放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上。

比如在用地管理领域,我们必须强化规划计划管理,严把闸门。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对投资项目用地进行超前预审,提前做好土地征用工作,搞好规划对接。

保障基础设施和新型工业化。要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工业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优先支持优势产业、工业园区项目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环境、高能耗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用地。

与此同时,要坚守耕地红线,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为了严格耕地保护责任考核,怀化市还专门出台了“违反规定非法占用基本农田5亩以上的将追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将免除县长职务”的文件,强化各级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

:矿业是整个大湘西地区绕不开的话题,也往往是对生态环境造成最大破坏、对资源造成最大浪费的因素之一。对于矿业环境的整治和矿业开发的管理,怀化是怎么做的呢?

:怀化在全省率先提出了 “创建绿色矿山”活动,我们全面推行了矿山生态保证金制度。

为了整顿和规范好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们按照以整顿关闭促整合的“雪峰山模式”,以整体收购促整合的“官庄模式”,以市场拍卖促整合的“江溪垄模式”的做法全面铺开,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10年,怀化国土资源局结合省政府部署的“打击超深越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对沅陵、辰溪、溆浦、洪江等重点县市重点矿区进行了整顿,取缔关闭无证非法矿72处,封闭无证非法和废弃矿洞58处,使得非法开采的势头得到了全面遏制。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你便进入了国土部门,而且一直以来都是身处局领导的位置,担任管理工作。从最初的县级怀化市,到现在的怀化市局;从国土局到如今的国土资源局。对于队伍建设、对于人的管理,您有着怎样的感悟和心得呢?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应该说我对此的感悟确实挺深的。我们常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个“人本”的概念既要求我们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也同样要求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自身队伍素质的建设和培养。

勤政、廉洁,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形象,这些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实际工作中,我觉得还需要明确两大原则。

首先就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议事规则一定要完善。只有首先提高了领导班子科学决策能力,能够解决突出矛盾、驾驭复杂局面能力,整体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执政能力才能全面加强。

其次,还是需要强化绩效问责制度管理。努力建立健全了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了用责任约束、用目标管理,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干部执行的自觉性。

:您认为为了要真正意义上实现怀化“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宏大战略,怀化国土资源部门除了在管理和服务上做好工作外,还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

:还是观念。我们既要转变自己的思维和工作观念,更要争取让这种科学发展的理念辐射到全社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普遍性理念。

科学破解 篇7

1 绿色发展提出的深刻背景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在长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下,人类片面追逐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着生态瓶颈,促使人们开启了生态实践的进程。

1.1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瓶颈

1.1.1 生态贫困加剧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目前生态贫困已成为比经济贫困影响还要广泛且深远的一种贫困形态。单就水、土、气等几种主要生态因子而言,事实的确如此。就水而言,目前世界范围内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严重淡水缺乏现象。就土而言,全球每年有58 765 km2土地荒漠化,耕地面积急速减少[1]。就气而言,目前全球1/4的死亡人数都与大气污染存在一定的联系[2]。在我国,根据2015年对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进行的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全年达标的仅有马尔康、丽江、香格里拉、塔城、阿里和林芝等6个城市[3,4]。

1.1.2 生态失衡严重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与侵夺,致使人处于其中的地球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尤以森林生态失衡为甚。据统计,20世纪以来,全球森林面积每年以1 500万公顷的数量消失;照此速度,只需大约200年的时间,森林将会在地球上彻底消失[1]。地球森林面积锐减不仅弱化了其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的功能,而且还严重削弱了为生活于其中的各种动物提供生存场所的能力,从而导致了一些珍奇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小时就有3个物种灭绝。若物种以此等速度灭绝下去,人类将不久就会成为“孤家寡人”。

1.1.3 生态灾难频发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致使生态灾难频发。2004年12月26日发生了200多年来死伤最为惨重的海啸———印度洋海啸(又称南亚海啸),导致了近23万人死亡。这次海啸固然主要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所引发的地震所引起的,但与人类的不当活动有着莫大的关系。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在这次海啸中,斯里兰卡西南部的佩拉利亚之所以损失最为惨重,是因为原本可以抵挡住最狂暴的海浪对海岸线侵袭的近海珊瑚被大量盗采;而与之地理位置相近的希卡杜瓦由于近海珊瑚礁保存相当完好而损失轻微,甚至海拔比斯里兰卡更低且遭受海啸正面袭击的马尔代夫也损失甚微[5]。在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生态灾难,无一不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1.2 生态环保的理念及其实践

鉴于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世界各国纷纷开启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艰难征程。早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一些学者就率先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呼吁人类必须“建立起与自然的合理的协调关系”,必须学会“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6]。此后,随着生态问题反思的深入,一些生态思想流派应运而生,纷纷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破解之路进行了探索。学术界的呼吁极大地启悟了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直接催生了各种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继而引发了各种绿色政党的产生。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绿党是新西兰的“价值党”,率先强调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继其之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出现形式各异的绿党,纷纷从不同的立论视角阐发自己生态理念和环保主张,并逐步被纳入各国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战略。

鉴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世界各国逐渐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协商与合作。1972年6月,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届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题为《只有一个地球》的重要报告。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开启了人类共担生态环保之责的有益尝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要走人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此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对全球大气质量的改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发展生态瓶颈日益凸显以及世界生态环保潮流日趋昌盛的背景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适时开启了生态保护的探索与实践。早在1983年的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首次把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此后,随着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成立,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对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同年《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逐渐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1994年3月25日,为了履行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在这一世界潮流下,我国不仅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标”实践中,而且还致力于治“本”探索,从发展方式转变上寻求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之策。

2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及蕴含

2.1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历程

毋庸赘言,引发今天生态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最为核心而根本的因素无疑在于发展理念及其实践的反生态性与不可持续性。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就开启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征程,走上了一条“黄色发展”之路。“黄色发展”理念将人类确立为自然界中唯一值得价值关照的对象,生态自然则被视为可以被任意索取的资源库以及随意排放的垃圾场。事实上,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进行了过度索取和肆意践踏,最终导致了今天的生态后果,直接危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对生态危机引发因素的深刻认识,我们党在缓解生态危机问题上,一直致力于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寻求破解之道。

2002年,党的十六大为了缓解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生、共荣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定义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尽管在这一术语中没有明确使用“绿色”这一词汇,但其中无疑包含了绿色发展的相关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会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强调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走绿色发展道路,此时发展的“绿色”意蕴业已昌明。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中国“十二五”期间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由此“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国家发展规划并独立成篇。2012年,“绿色发展”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坚持绿色发展成为全国共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自觉认知和深刻把握,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维护人类共同福利生态的责任担当,以及高度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2.2 绿色发展的科学意蕴

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的概念,绿色发展是从绿色经济衍生并发展而来的。早在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等人在其《绿色经济蓝皮书》丛书中,就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蓝图,尽管此时的“绿色经济”并非完全等同于当今意义上的概念,但其中所涵括的新理念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我们党正是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与概念。

在这里,绿色发展是相对于传统的“黑色”发展而言的,就是指在绿色创新驱动下,以生产中低消耗、低排放,生活中合理消费,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它强调改善资源利用方式,增加绿色财富和人类绿色福利,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其内涵。

2.2.1 绿色环保和经济发展的统一

就字面意思来讲,绿色发展是由“绿色”和“发展”两个元素组成的,意指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的发展形态。在第一重意义上,它首先强调的是“绿色”,主要是相对于以往“黑色”而言的,主张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超出生态自然所具有的承载能力。在第二重意义上,它强调的是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能完全地屈从于自然规律,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名而在经济发展上无所作为。这就是要破解传统生产方式下生产发展与自然保护的零和博弈,促成二者共存、共生、共荣关系,实现绿色环保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借由对生态自然的适度开发与科学利用来就实现经济发展。

2.2.2 以人为本和生态为基的统一

所谓以人为本,关键与核心在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意即将人民群众作为科学发展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作为科学发展的一种特定形式,绿色发展自然也不例外,也必须将发展目的和动力置于人民群众。然而,鉴于生态自然对人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必须将人民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及其主体地位的实现置于生态完好的基础之上。鉴于此,绿色发展观要求,要用系统的整体性思维来考察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彻底摈弃以往把人与自然作为对立两极来思考问题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式,强调以生态系统内在一环的身份去观察、认知进而尊重自然,实现以人为本和生态为基的统一。

2.2.3 人与自然和谐和人民共享的统一

绿色发展强调人类用文明的方式来对待自然,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重构生态文化价值、重建和谐社会结构等层面上来营造二者和谐关系。然而,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营造是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为前提的。而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7]尤其是处理好绿色福利关系,共担生态责任,共享生态利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人民共享的统一。

3 推进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

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要切实推进绿色发展,应着力于从文化建设、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

3.1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培养全民绿色意识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所言,“我们是通过文化来使自己完备或完善的那种不完备和不完善的动物……每一个人毫无例外都是文化的作品[8]。”因而,要推进绿色发展,首先必须在社会范围内构建并弘扬绿色文化。这就是要求,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借鉴并吸收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明中生态伦理思想,加快具有中国特征与时代特征的生态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要承担起文化建设主体责任,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宣传措施,辅之以政治层面的管理和政策,引导民众抛弃传统狭溢的利益至上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观念与思想自觉,使绿色文化深入人心,使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

3.2 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要促进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从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的转变,关键与核心在于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变,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一是大力推进绿色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就是要强化生产部门与科研机构在清洁替代能源与生态性原材料等绿色技术领域的沟通、交流与协作,减轻工农业生产对石化燃料和污染性原材料的依赖,从而减少有害气体、粉尘以及其他废弃物向生态环境中的排放量。二是大力推行低碳循环生产,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高碳消耗、高碳排放的经济生产模式,以及传统经济活动的单向流动方式,以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能源投入与废弃物排放。三是确立绿色产品流通方式,在产品包装风格要以简约实用为宜,并注意选用能够快速降解或循环利用的包装产材料,切忌过度包装和污染性包装。

3.3 确立绿色消费观,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传统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有害性,是由其过度、高碳的生活与消费模式的引导下而引发的。因而,要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首先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养成并确立低碳、环保、适度的绿色生活与消费模式。这就是要求,要摈弃传统消费模式中的奢靡与无度,杜绝社会生活中讲排场、赶时髦、比阔气等不良风气,确立健康的绿色消费观。同时,要注重在绿色消费观的指导下,着力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主要是做到绿色选购,尽量选择绿色产品和可循环使用的产品;节约水电,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良好习惯,注重选用节约型水具电器,杜绝长流水、长明灯现象;绿色出行,尽量采取步行、人力自行车等集节能、环保与健身于一身的代步工具,尽可能选用公共交通,减少家用私人轿车的使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分拣可降解、不可降解的生活废弃物,并据其性质予以集中处理;提倡素食,少吃肉食,尤其是禁食各种珍稀动物,自觉维护物种多样性。

3.4 加强绿色发展制度建设

制度问题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因而要切实推进绿色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绿色发展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绿色政绩考核机制,就是要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唯经济GDP论的政绩考核机制,将以绿色发展指标为主体内容的绿色GDP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二是健全绿色发展利益引导机制,包括以市场机制为动力推进绿色生产行为市场化的市场引导机制,以财政拨款、政府釆购、财政贴息、财税倾斜等方式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财税支持和资金保障财税扶持机制,以及以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盈利方向引导为策略的金融支持机制。三是完善绿色发展法律规范机制,就是要在建立健全绿色法律法规体系、做到绿色发展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规范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执法,着力加强生态执法、司法的软硬件建设,切实保证生态执法司法过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要: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生态贫困加剧、生态失衡严重、生态灾难频发等生态瓶颈。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世界各国纷纷开启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要有效推进绿色发展,应从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加强绿色发展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这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有效、可行路径。

关键词:生态瓶颈,生态环保,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长久,刘全.球耕地减少可能引发粮食危机[J].南方,2010,(8):45-48.

[2] 孙鸿烈.中国生态问题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联合国环境大会.“全球25%死亡人数与环境污染有关”[EB/OL].http://money.163.com/16/0524/07/BNQJ195900253B0H.html#from=keyscan,2016-05-24.

[4] 李彪.“中国仅剩香格里拉等6个城市完全无雾霾”[EB/OL].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6-03/doc-ifxsvenv6453564.shtml,2016-06-05.

[5] 张咏.珊瑚礁被破坏是印度洋海啸造成灾难的原因之一[EB/OL].http://tech.sina.com.cn/d/2005-08-18/1101697021.shtml,2016-06-09.

[6] 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7.

[7] 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科学破解 篇8

2016年4月27日, 由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火力发电技术研究所与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发的“60万千瓦燃煤机组碱性干粉三氧化硫脱除技术 (DSI) 研发及工程示范”项目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协会的鉴定。该项目成功破解了火电机组因SCR投运后造成空预器堵塞严重影响机组正常接带负荷能力的问题,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年初, 大唐科学研究院火力发电技术研究所与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公司组成联合攻关组进行攻关。经过系统的分析研究, 提出了“SCR系统优化与SO3脱除”相结合的防止空预器堵塞的独特技术路线, 采用干粉注射技术对SO3进行脱除, 并在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公司一号机组付诸工业化应用, 取得良好效果。据悉, 该技术路线为国内首次采用, 具有SO3脱除率高、运行成本低的特点。中科院过程所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投运后, SO3脱除率45%以上, 达到国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空预器差压增长由原来的0.3k Pa/月降低到0.05k Pa/月, 增速减缓5倍;同时, DSI投运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年净收益约一千一百多万元。

科学破解 篇9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高校应发挥什么作用?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中共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关于在全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 结合自己所分管的就业工作, 开展了深入的调研。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讨论, 使笔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为此, 笔者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 以解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09年, 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热门话题”, 加之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冲击, 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其实, 中国3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许多矛盾, 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也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让我们看看近几年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

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 其实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是个难题, 只不过2009年更加严峻而已。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 而经济的复苏有一个过程, 这就使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政府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企业的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高校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不能将大学生就业难仅仅归于大学扩招。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1. 产业结构调整给就业带来了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一产业的份额逐渐减少, 从业人员大幅减少并转移到城镇寻找职业, 仅1998年, 制造业就减少了1293万人。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矛盾集中释放和结构性失业的突然显现, 便成为当前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当, 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 理想与现实脱节, 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 重地位, 重名利, 轻事业, 轻奉献。都想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或到大企业当白领, 而基层和边远山区却少有问津, 毕竟大中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

3. 高校专业设置、课程配置、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适应造成供需脱节, 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当今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 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 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当然要就业就困难了。事实上, 整体素质好的学生找份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三、我院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 就业情况。

近年来, 我院积极探索, 努力创新, 求真务实, 在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6年毕业生563人, 就业率98%;2007年毕业生1200人, 就业率97.3%;2008年毕业生2038人, 就业率97.2%;2009年毕业生2342人, 到目前为止, 已有90%的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并且, 在2006年被“新浪网”等40多家全国主流媒体评为全国高职高专就业工作优秀20强;2007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育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著名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 (MYCOS) 的调查中, 2008年度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50强排行榜中我院名列第26位, 列四川省高职高专第一名。

2. 存在的问题。

从就业率的数据来看, 我院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那么, 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呢?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对用人单位的走访, 不难看出, 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是一些调查数据:

另: (1) 毕业生待遇普遍在1000元左右; (2)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在80%左右; (3) 有近80%的毕业生在成都市工作; (4) 毕业生工作一年后的稳定率在65%左右。

通过与在校师生座谈、与已就业大学生交流、与用人单位沟通, 结合上面各种调查数据, 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发现我院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就业观念存在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都想留在成都工作, 不愿意到山区去, 包括山区来的同学都不愿意回去, 甚至部分同学只想在中心城区, 连成都三圈层都不想去,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会给就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是就业层次有待提高。通过调查反映出我院大学毕业生就业以后普遍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 当然也有2000~3000元的, 甚至月收入5000元的也有, 但那是少数。那么, 如何提高层次呢?笔者认为只有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增强, 才能提高他们就业后的层次, 这是我们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是专业对口率下滑。从上表数据看出, 2008年各专业大类的对口率均低于2007年, 笔者认为2009年的专业对口率可能会低于2008年。如何尽量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

四是就业、创业培训指导工作需加强。目前, 我院就业培训指导工作还不规范, 系统性不强, 造成部分学生应聘技巧和能力不足, 失去了许多好的机会。而创业指导工作更薄弱, 急需加强。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提升我院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为高校更应该在这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是制造“产品”的重要环节, 我们一定要造出合格的“产品”,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才能解决好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才能让家长和社会满意。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不能到了毕业时为就业而就业, 而应该将就业工作全程化, 也就是就业工作的开展要贯穿于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针对我院就业、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 经过讨论、研究, 最终我们确定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这个主题, 重点抓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狠抓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 学院经过仔细研究, 结合自身特点, 根据学院“多元合作, 融入园区, 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 确定了本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导航专业集群, “校”、“园”互动共定培养方案;“三维实践”积累工作经验, “综合训练”提升服务技能。其中, “园”是指科技园、企业园等;“三维实践”是指:校内仿真实践、企业实战实践、社会服务实践;“综合训练”是指: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和专业核心能力训练。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适合我院学生和专业特点的。

2. 在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后, 大胆改革, 摸索出了一套崭新的教学模式:执业园区, 工作过程导向;开放课堂, 能力训练到岗。

执业园区, 就是要求学生入校就具备“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 利用园区的独特优势, 实现学业提升和就业能力提升双重发展。工作过程导向是指培养目标设定、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设计等都依据真实工作过程, 将工作过程内化为教学过程。

开放课堂,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师生角色的转变 (开放式、研讨式教学) ;授课主体的转变 (广泛吸纳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教学) ;教学场地的转变 (实现校内课堂、仿真训练基地、企业、社会四结合) 。能力训练到岗, 就是用真实工作岗位、工作项目构建能力训练体系, 通过校内仿真、产销衔接、工学交替, 实现学生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的“零距离”。

3. 在这种教学模式方针的指引下, 通过实践, 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 创造性地总结出了项目集群推进式 (如软件类专业) 、工学交替式 (如财经类、商贸类专业) 、执业渗透式 (如旅游管理类专业) 、冠名订单式 (酒店类专业) 、共建实训基地式和“实习+就业”式 (广普类专业) 等新型的校企融合模式, 真正做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当前, 学院各项教学改革已全面铺开, 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型人才将指日可待。

二是创新就业、创业培训指导, 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抓教学改革的同时,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我们必须将就业培训指导工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方面的工作每个高校都在做, 但如何创新?如何有效?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通过科学分析, 结合我院专业特点, 我们拟重点抓好几方面工作。

1.成立就业、创业培训指导中心。由招就处牵头, 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及各分院共同组建指导中心, 并组织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培训指导团队, 全面负责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指导工作。

2.严格贯彻就业培训指导工作全程化的精神。我们必须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为导向, 以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的观念, 以塑造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引导大学生的择业心态为核心内容, 制定一套科学的就业培训指导计划, 贯穿整个大学过程, 坚持工作的持续性、专业性、预见性、针对性, 并严格执行, 不打折扣。

3.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在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在临毕业才开始思考做什么, 表现出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 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 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 没目标、没准备, 全凭碰运气, 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 有信心的机会不足等尴尬。因此, 我们准备在大学生进校的第一课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让每个学生树立奋斗目标, 并围绕该目标进行全面的学习。

4. 无论任何专业, 我们均开设“普通话”、“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社交与礼仪”、“形象与气质”等培训指导科目,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以项目实施为载体, 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

5. 特别强化“应聘技巧”的培训。引入仿真实训, 必须做到人人过关。通过强化教学改革和培训指导工作, 力争使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 以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同时, 还要使我院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这个主题而开展工作的终结目标。

大学生就业事关民生问题, 事关社会的稳定, 事关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相信,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 将直接拉动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作为人才培养源头的高校, 我们有责任严把质量关, 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治梅.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冯婧.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轻工教育, 2006 (3)

[3].郭玉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人口与经济, 2004 (10)

[4].薛洁.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板, 2006 (7)

加拿大科学家破解黑死病基因密码 篇10

研究者在英国伦敦东部的一个大规模黑死病死者墓穴中, 掘到了含DNA破片的人类牙齿。研究人员从4副颚骨的牙齿中取得DNA, 四名死者中, 两人是成年女性, 另一人是未能确定性别的青少年, 至于第四人的性别和年龄均无法识别。他们利用现代鼠疫杆菌基因序列做样本, 得以完成了14世纪瘟疫的基因排列。

科学界对于自1347年到1351年肆虐欧洲的黑死病成因, 长期争论不休。部分科学家认为是一种病毒性出血热引致, 这种引发瘟疫的流行病学模式跟今天的瘟疫明显有别。

他跟同事估计黑死病有如此杀伤力, 可能是该种病原首次入侵人类, 加上当时的环境令疾病快速传播, 包括房屋和城市非常挤迫、欠缺卫生设备、人们普遍营养不良以及尚未发现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等。

虽然仍未能肯定基因排列的正确顺序, 但这些数据或许有助于解释古代细菌为何如此致命。研究人员亦跟美国的科学家协作尝试寻找该基因的改变。

上一篇:管理相关措施下一篇:经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