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

2024-05-07

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精选九篇)

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 篇1

一、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简述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作用, 就像是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样, 主要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将学生的近段时间的发展和学习的内容, 展示给家长、领导等的, 让家长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幼儿在幼儿园内所学到的知识, 以及这一周即将学习的知识等, 让家长能够更好的与幼儿园教师进行良好的配合, 从而对幼儿进行更好的教育。

二、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好处

1. 激励。环境创设在对幼儿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的同时, 能够让幼儿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比如, 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的时候, 可以留出一部分作为幼儿的展示区, 幼儿的美术作品、手工作品等都可以贴在那个区域展示给所有人看。这让就让幼儿在绘画或者制作手工的时候, 报以一种非常认真的态度, 并且将其最真实的想法表现出来等。当幼儿的作品被展示出来的时候, 其自身会接收到一股巨大的鼓励, 从而使其创作的信心和兴趣都得到了提高。即便是幼儿之间的能力有差异, 只要通过教师的协调等, 就能够让每个幼儿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的发展, 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帮助幼儿树立起了一个勇于挑战的信心。而且, 教师在展示幼儿的作品的同时, 都会将幼儿的名字一同展示出来, 所展示的作品都是幼儿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 同时也能将幼儿的能力展示出了, 让家长能够直观的看见幼儿能力的变化和发展, 以及这种发展和变化对幼儿形成的激励作用有多么的巨大。

2. 感染。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除了能够激励幼儿的发展之外, 还能够感染幼儿的情感, 因为, 教师在创设环境的时候, 是将幼儿的审美情趣作为基础的, 每一个环境的布置都与教育的主题息息相关, 在教师进行了基础的教学之后, 还能够通过环境创设进行教学的拓展, 比如本月的环境创设主题是认识中国的所有省份。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开火车的游戏, 先按照一定的顺序带幼儿进行省份名称的辨识等, 然后, 教师可以利用环境创设里面的各个省份的特色内容, 比如小吃、习俗等道具, 对幼儿进行中国各大省份的特色介绍的教学拓展。带幼儿领略各个省份的特色风俗民情等, 让幼儿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 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发展以及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班级环境创设能够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 使得幼儿能够更加喜欢学习生活。

3.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上文中提到过, 教师可以将环境创设中的一个版块留出来, 作为幼儿作品的展示区。同样, 教师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也可以邀请幼儿一同的参与进行, 让幼儿发挥自己的自主创造性, 比如环境创设的主题是水果, 那么, 教师就可以讲学生进行分组, 每一个小组3~5 个人, 而且每一个小组的任务都不同, 比如第一小组做苹果, 第二小组做梨子, 第三小组做草莓等,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制作规定的水果, 这样不仅让教师的任务减轻了, 同时也让幼儿的自主创造性以及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幼儿在制作水果的过程中, 很有可能会制作出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大小的水果, 通过这些水果教师还能够看出幼儿的内心的想法和发展的水平等, 从而能够适当的进行教学进度、方式等的调整, 进而对教学的目标实现起到一个保障的作用。

4. 启发幼儿的智力。幼儿园本身就根据幼儿的年龄分为了小班、中班和大班, 每一个年龄段的幼儿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等都不一样, 所以, 教师制定的教育目标也是不同的。环境创设的主题本身就有很多, 比如节日庆祝、爱祖国以及是四季变化等内容, 所以, 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环境创设进行编故事等, 或者是根据幼儿所编的故事进行环境创设, 使得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 而且, 在这个过程中, 还能够促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 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等。

总结

综上所诉, 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就好比校园文化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一样。幼儿园本身就是锻炼幼儿身体、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教会幼儿基本的生活、科学常识的地方, 所以, 其教学的方式、手段以及教学目标都与小学、初高中和大学不同, 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不仅仅是为幼儿创设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更加美观的幼儿园整体环境的, 它还是幼儿教师进行教学的总要组成部分, 因此,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将其与幼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的情况下, 才能够使上文中所提到的好处发挥到极致, 才能够让幼儿能够更好的发展。

摘要:幼儿园是我国教育机构中, 排在首位的, 但是它并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 而是学习和锻炼基本的生活能力等的地方。因此, 幼儿园的教育好坏对于幼儿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以, 我国教育事业中, 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对其的重视程度都非常的高, 就是希望能够为幼儿未来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让幼儿能够在未来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 以及能够知道基本的常识等。因此, 本文以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常设为例, 简单的分析了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教学和影响的。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讨论

参考文献

[1]毛曙阳.关于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思考与实践[J].幼儿教育, 2013年Z2期.

[2]谈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布置[J].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21期.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篇2

——浅谈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来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个人能力,体会合作、分享快乐,不仅促进了幼儿对社会经验的了解,并使幼儿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而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给幼儿创设、提供一个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就如《纲要》中所说的那样:“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环境是指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它是一种隐蔽的潜能,可以通过幼儿活动这一中介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创设一个能满足儿童游戏需要的环境至关重要。教师从强调儿童是游戏的主人的观点出发,应和儿童共同成为游戏的创设者。角色游戏是一种幼儿自主创造性活动,其环境创设对幼儿发展的促进更具潜力,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对于如何创设中班角色游戏的环境有一点心得:

一.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让幼儿玩得轻松自由。

为了能使幼儿更多地体验到愉快感和成功感,我们必须为幼儿提供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即自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它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只有儿童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幼儿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鼓励的眼神、微笑的面容、及时的示意等,都让幼儿感到尊重、信任和鼓励,从而产生自信,更加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游戏之中。

二.美观舒适的区角布置引导孩子自由探索。

开放的环境布置有利于孩子在随手可得中自由地进行各种探索活动,舒适而美观的环境布置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秩序感,更有利于孩子初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创设游戏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材料的可操作性以及锻炼了孩子哪一方面的能力。如我所创设的娃娃家的门,幼儿通过钻爬可以随意进出;在起着隔断作用的同时又锻炼了孩子的钻爬能力,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三.创设不同年龄特点的主题角色游戏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只有当环境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环境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幼教工作者要不断从观念到行为上进行着调整与变化,力求让环境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以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否则,幼儿只能被动的适应。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不同年龄特点的主题角色游戏的环境。如《娃娃家》,小班幼儿由于刚上幼儿园,对家始终存在着亲切感,所以我们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的环境,就是一个婴孩的世界,让孩子在家中感到安全、自由、有玩伴、有最自然的游戏,“家中”的一些物品(例如照片、用具、玩具)可让儿童自己带来,儿童的稚嫩的绘画、手工作品也不要小视,它们是家中体现小主人特征与表现力的宝贵装饰品;中班让孩子参与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包括布置什么,怎样布置,该否调整等,学习自己动手实现对环境的需求与愿望,教师给以最大指导、帮助;大班让幼儿自我设计、自我动手、自我决策、自主管理环境创设的方方面面,环境的内容、形式、材料的功能、类型、通过儿童自己协商、讨论、动手实现,教师予以热情地支持,与孩子合作共创。

四、角色游戏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我们由过去的权威型转变到游戏中的介入,常常以观察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变过去的包办代替到以幼儿为主体,即教师与幼儿一起确定游戏主题、分配好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制订游戏规则、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的介入要把握好度,不能干涉太多,也不能不干涉,要主动关心、照顾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与幼儿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克服游戏中困难,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满足幼儿的情绪、情感需要,尊重幼儿,从而感受游戏中的快乐。二是教师不仅是观察者,而是与幼儿一起思考、合作。三是在分析游戏的基础上,关注幼儿的观点,并提出例证,把游戏引入深入。教师的介入是影响幼儿游戏的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不是干扰,而是为幼儿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己亲自去实践、亲自去探索。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让幼儿扮演好想象的角色;满足幼儿想象的以物代物;坚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大胆的与同伴交往。使孩子们在游戏中社会性得到较好的发展。五.环境创设的材料的选择应从幼儿生活出发

创设环境材料的选择上不能盲目地追求那些精美的、逼真的操作材料,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和幼儿共同去发现和创制新的幼儿喜欢的材料,只要建立“玩”的关系,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手中的玩具,则处处都是可以供幼儿操作的材料,如:片状的废旧广告纸、纸板、布、塑料薄膜等;块状的泡沫、积木等;点状的珠子、扣子,乃至开心果壳;纸板箱、瓶子、罐子、盒子等;线状的毛线、麻绳、丝带、塑料软管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可以丰富各个角色游戏的活动内容,同时也是幼儿平时都能接触到的,比较有生活经验的物品孩子们都比较感兴趣。除了单独使用外,更可以与其它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不仅给孩子选择的自由,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而且经济,不必花很多的钱。同时与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制作教玩具相比,更加省时省力,不易被破坏和损耗,也不怕被破坏和损耗。

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 篇3

【关键词】安全环境 班级环境 幼儿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06-01

幼儿时期的孩子身心都处于初级发育阶段,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幼儿在幼儿园内的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也是每个幼儿园的办学宗旨。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安全建设是幼儿园保护幼儿安全的有力保障,因此,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要求,有针对性的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十分必要,此外,良好的班级安全环境也可以收获更多家长的信任,让幼儿园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幼儿园安全班级环境的特点

1.幼儿的不成熟性

幼儿作为幼儿园班级安全环境的保护对象,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常情况下,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年龄普遍在3-4岁左右,这个时期的幼儿仅仅具有一些初级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动作的协调性上还比较欠缺,同时,幼儿的情绪作用大,这都为幼儿的安全保护带来了挑战;中班的幼儿年龄通常集中在4-5左右,这个阶段的幼儿比小班的幼儿更加活泼好动,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思维能力,但是在情绪控制方面还是较为欠缺;大班的幼儿年龄在5-6岁作用,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拥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并开始形成一些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并拥有十分旺盛的好奇心。这些不成熟的特点都给幼儿安全的保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幼儿园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以及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创设不同的班级安全环境。

2.强制性的安全工具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幼儿园的安全问题得到了教育部的深度重视,针对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安全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详细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幼儿园内的食品、建筑、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安全和质量。以期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保障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心理和生理安全。

3.种类繁多的安全工具

幼儿班级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复杂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教师模式的多样性、安全保护工具的多样性等等[1]。安全教育模式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以采用在生活中的渗透教育进行安全教育,也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集体教育活动来传播安全教育知识。安全保护工具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为幼儿提供安全的玩具、教师使用的安全教育以及幼儿在幼儿园内使用的安全的生活用品等等。此外,安全教育还涉及到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上的保护,避免对幼儿进行辱骂、体罚等等。

二、有效创设班级安全环境的措施

1.生活活动安全环境的创设

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生活活动主要表现在幼儿的生活自理、自我保护、对集体环境的适应等等。其中,生活自理主要包括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学会自己吃饭、饮水、穿衣服、如厕等等。幼儿园教师在这些生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应适时的为幼儿提供一个温馨、安全的活动环境,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幼儿接触的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主要表现在有一定的保护自己身体、规避危险的能力。幼儿园教师需要向幼儿传授保护身体的一些常识等等。幼儿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与同伴的交流和与幼儿教师的沟通方面,尤其是3-4岁的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同伴和幼儿教师,更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的交往,同时4-6岁幼儿要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幼儿与其他同伴的合作意识等等。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耐心的引导和教育,积极的为幼儿提供一个温馨、快乐的班集体环境。

2.教学活动环境的安全

幼儿的教育活动需要幼儿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成长时期和幼儿的发育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教会幼儿学会控制情感,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等等[2]。首先,幼儿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安全知识教育;其次,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迅速掌握每一个幼儿的成长情况以及情绪情感,从而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具体的安全行为的教育课程和教学目标,并结合实际情况传授一些自我保护技能;最后,幼儿教师应时刻关注教学效果,通过对每个幼儿的细心观察,掌握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接受情况,并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3.幼儿园区角活动环境的安全

由于幼儿在区角活动时,活动范围较大,因此幼儿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区角活动时,首先应注意区角材料的投放数量,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投放不同类型和不同数量的区角材料,如小班的幼儿处在自我为中心,喜欢独自玩耍的阶段,幼儿教师在投放区角材料时,应减少区角材料的种类,增加区角材料的投放数量,方便幼儿独立玩耍;针对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处于中班和大班阶段的幼儿,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想意识,开始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幼儿教师在投放区角材料时,可以选择更多的材料种类,同时不必投放过多数量的区角材料。此外,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规则,以此来保证幼儿的安全,同时让幼儿明白区角活动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幼儿自身的安全。

三、结论

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创设一个安全的幼儿班级环境能够有效的保证幼儿的安全,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朱华凤.幼儿园安全和谐环境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3:116.

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 篇4

一幼儿园大班班级环境创设对智能的启发性

班级环境就是指幼儿园班级中的心理与物质环境。然而物质环境是指场地的面积及整体布局, 活动的区域规划, 墙面上的布置, 座椅的数量、形态及位置, 还有各种各样的柜子及材料等;而心理环境主要是根据班级物质环境而来, 师生、家长在进行互动交流时所造成的心理因素。由此可见, 班级中的物质与心理都是互相关联和影响的。

因此, 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幼儿的影响, 应该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 提高能力, 调动幼儿的求知欲望及好奇心。多数幼儿园的大班班级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及教育目标相结合而创设墙面主题栏, 其内容相当丰富, 有爱祖国、爱大自然、爱家乡的主题, 有各种节日的主题, 有描述四季特征的主题, 也有幼儿喜欢的绿色环保的主题, 有动物相关的主题, 如《动物世界》《秋季》《我们的祖国》《披着绿色毯子的大自然》等。之所以幼儿通过从主题丰富的内容获得语言的能力和认知上的发展及动手能力的提高, 是因为幼儿深受其吸引, 不仅能从中耳濡目染受到教育, 还能从参与布置及欣赏理解上获得发展。幼儿通过在材料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下学习、研究, 不仅能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还能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和需要。

二幼儿园大班班级环境创设对情感的感染性

对幼儿欣赏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及表现美的情趣培养, 幼儿园班级环境的美化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进行环境创设时, 我们要尽量做到从尊重幼儿的审美兴趣及达到他们的审美需要出发。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的每一个教育主题时, 我们不仅要通过其丰富的主题内容来对幼儿教育, 而且还要尽量创造出各种美的气氛来渲染幼儿, 如富有童趣的美、造型上的美、视觉上的美及艺术上的美等。幼儿园大班班级在进行班级内环境创设过程中,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创作完成组合粘贴画作品, 这样能使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表现美及创造美的趣味, 同时还能感受到团结合作的欢乐和成功所带来的欢乐。

幼儿园大班的幼儿相较于小、中班的幼儿不管是在理解能力, 还是欣赏能力上都要强, 以此在进行班级内环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与之相应的主题内容, 要从培养幼儿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出发。班级环境创设不仅能加强幼儿对环境的了解, 而且还能促进幼儿理解能力培养, 同时也能促进幼儿喜爱大自然, 环境美化及保护的情感培养。如有的幼儿园大班班级开办了动物角和自然角, 在班级内放了很多适于室内生存的动物及植物, 如蝌蚪、乌龟、金鱼、萝卜、土豆、大蒜等, 可把有些养殖的瓶子装饰一下, 通过采取值日生的制度, 来安排幼儿轮流值日照顾并观察, 如此幼儿就能了解很多与植物有关的知识, 大班的幼儿相较于小、中班的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较强, 因此他们对植物生长就特别有兴趣, 还会根据自己观察并以日记形式动手画出来, 将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记录下来。教师还应带着他们学习怎样播种, 并参与到如何浇水、除草与松土等劳动过程, 通过亲自参与种植栽培活动, 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幼儿通过种植与饲养不但能促进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且还能促进幼儿从小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培养。

三幼儿园大班班级环境创设对行为的激励性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会形成激发幼儿努力向上的氛围。我们可以从幼儿所绘画的作品中看到其表现的所思所想, 充满了童真童趣。在进行环境布置时, 我们将这些幼儿的作品用来美化, 就会看到想象不到的效果。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 不仅增加了他们创作信心和兴趣, 还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更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尽管幼儿发展水平和表现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环境创设应该尽力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取成功, 感受成功的喜悦, 建立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可在各自班级的走廊两边墙壁上挂上幼儿的作品, 要是有谁到班级里去, 小朋友就积极向他介绍自己的作品, 孩子们对自己所创作的每个作品都很满意, 班级里的作品栏就是让他们展示、表示自己的地方。

四结束语

总之, 幼儿园大班班级环境创设时要与幼儿教育目标一致, 以幼儿为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对幼儿的影响, 从而丰富幼儿知识, 提高幼儿的能力,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愿望, 促进幼儿发展。在班级环境创设过程中, 教师应带领幼儿参与到制作实践中, 感受其中创造美、表现美的氛围。

摘要:我国幼儿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改进更新, 环境对于幼儿园课程组成而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尤其是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价值因幼儿园课程的不断改革深入而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幼儿园班级环境作为班级课程的一部分, 在进行创设班级环境时, 要充分考虑到其有效性、教育性, 要促使环境创设的目的与幼儿园教育目的一样。因此, 本文就幼儿园大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大班班级

参考文献

[1]毛曙阳.美国幼儿教育见闻及启示[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11 (12)

幼儿园大班班级环境创设计划 篇5

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

我们根据教学目的把环境创设分为以下几点:

一、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

本学期有六个主题活动,分别为:《身体畅想曲》、《快乐的家》、《秋天的图画》、《圆圆的世界》、《可爱的动物》、《快乐的冬天》。主题环境是根据我们主题的实施而变化的。在每一个主题开始时,老师、孩子、家长都会一起收集资料,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把收集的部分资料布置在主题墙上,供幼儿欣赏和自由讨论,并从中获取知识,激发探索的欲望。在活动中,我们也会把孩子的作品,如剪纸、绘画、折纸等布置在主题上,让幼儿交流、学习,不仅促进了幼儿间的感情,还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当然,要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美的环境中,幼儿才能身心愉悦,因此在强调幼儿参与的同时,也要考虑的墙饰的美观,这就需要教师对主题墙版块的设计和适当的修饰。

二、区角活动环境的创设。

本学期准备开展七个区角:图书角,自然角、数学角、音乐角、科学角、建筑角、美工角。首先,在每个区角我们应该设计区角的标识,让幼儿知道自己玩的是什么区角。其次,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投放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和主题相结合,如第一个主题《身体畅想曲》中,在美工角,就可以投放折纸图示和纸,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折一折衣服和裤子等等。区角活动的材料也随着主题的改变而适当增减材料。

三、自主性游戏活动的创设。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开设南苑健身所、南苑超市、快乐图书吧、自然的秘密等自主性游戏。首先,我们将丰富各个游戏点的材料。自主游戏材料的投放和主题活动也要相联系,可以根据开展的主题适当丰富游戏材。

四、家长园地的创设。

在家长园地墙饰的布置中,我布置了两只可爱的小鸡,中间是一颗编织的爱心,爱心上拴着四个气球,象征着我们小朋友的团结和友爱。在家长园地上,我们设计了六个版块:月计划、一周活动计划表、宝宝一周情况预览、家园共育。月计划是一月一换,、一周活动计划表、宝宝一周情况预览是一周一换,家园共育因时间而更换。

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 篇6

一、调查目的

1.切实了解教师对区域活动课程的看法,了解怎样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创设区域环境以及孩子们的具体表现。

2.为幼儿园课题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3.为教师培训提供实践的具体方法和理论基础。

二、调查内容:调查幼儿园各个年龄段的区域环境创设

1.合理利用空间:合理划分区域数量,合理的时间安排,丰富的区域内容。

2.投放材料:提供材料的目的性、适宜性、多用性。

3.教师对创设适宜环境支持幼儿行为的理解与意识。

三、调查过程

(一)调查群体

1.从我区四所幼儿园中,随机选取小、中、大各两个班的区域活动。

2.问卷或访谈幼儿园在职教师100人。

(二)方式方法

1.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教师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2.参考教师上课的数据和过程,反思教师区域活动的能力和提高的空间。

(三)调查时间

2012年9月——11月。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单选题(抽样)

问题1:区域活动及其环境创设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否重要?

选项: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不重要

统计:76.3%;23.7%;0%

问题2: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有利于支持幼儿行为吗?

选项:是 一般 不是

统计:59.3%;40.7%;0%

问题3:班级区域环境创设的主体在谁?

选项:教师 幼儿 两者互为主体

统计:0%;0%;100%

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76.3%的教师认

为区域游戏及其环境创设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很重要;59.3%的教师认为,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支持幼儿的行为,但仍有40.7%的教师认为适宜的环境创设对支持幼儿行为的作用并不是很大,这说明教师的观念虽然已经有所改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仍有困惑。大部分教师也已经认识到,幼儿环境的创设并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应该让孩子充分参与到其中,同时合理地利用好家长资源,这也是创设适宜环境的有效途径。

(二)问卷多选题(抽样)

问题1:在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时,应该注重哪个方面?

选项:A.兴趣性 B.互动性 C.主题性 D.平衡性

统计:全选83.3%;选择A、B:16.7%

问题2:怎样的区域环境才是最适宜孩子发展的?

选项:A.与课程目标一致 B.吸引孩子参与 C.动态可操作的 D.美观、童趣

统计:全选66.7%;选A、B、D:16.7%;选B:8.3%;选B、D:8.3%

问题3:你所在班级区域活动材料的主要来源?

选项:A.教师自制 B.师幼共制 C.园所购买 D.幼儿自带

统计:全选69%;选A、B:17%;选C:11%;选D:93%。

分析: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教师教育观念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他们在环境创设中能够关注到幼儿兴趣、当前教育的主题等各方面内容的整合。66.7%的教师认识到区域环境的创设要与课程目标一致,吸引孩子参与,材料操作性要强;69%班级的材料来园于家园多方的共识与合作,93%班级材料来源于家长支持下的幼儿携带。家长、幼儿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三)访谈与考察情况分析

1.对班级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教师存在重集体教学、轻区域活动的倾向,视区域活动为教学的延伸或“摆设”,适合班额较少的开展。于是,将精力主要放在集体教学上,幼儿园在教师教学考核和展示中也更多关注集体教学,园本教研中听课评课多,很少对区域活动进行认真备课和研讨;教师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中,很少去研究思考与幼儿学习、发展的节律相吻合;有的班级在检查评比阶段,区域活动内容很丰富,但事后就变得有名无实了。

2.不同年龄适用的时间不同。通过调查发现,在一周中区域活动的时间每天在2—3次之间,每天2次的有40%,每天3次及以上的占60%,每天1小时左右,在划定的地方上,每班在5—8个之间,一般有2—3个固定的区域,3—4个流动区域;小、中、大班时空利用无显著差异。

小、中、大班材料投放稍有层次,如小班以娃娃家为主,中班以烧烤等角色游戏为主,大班以智力游戏为主。有的材料投放过少或更新不及时;有的班区域中成品材料、固定性材料较多,多用性、半成品、创造性材料不足。

3.教师对次活动的指导存在心理障碍,指导不到位。区域活动主要通过环境材料来传递和承载教育目标,而环境及材料是否适宜,要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幼儿年龄特点、当前兴趣及相关经验、发展水平的深刻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上。所以说,教师的指导对于活动的开展来说尤为重要,虽然说,教师有心对学生进行指导,但对材料的投放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一些要求存在畏难心理,指导水平一般,往往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39%的教师抱怨客观条件所限,班额多,空间小。这说明教师的指导水平有待加强。

五、反思与建议

区域活动是一个重在利用环境育人的活动,区域活动的开展应该在适宜环境的创设中。

在区域环境探究中,我们深深意识到环境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环境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摇篮,环境能激发幼儿相应的体验,创设和利用良好的区域环境是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有力措施。

教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其主要任务是用来满足孩子的需要,通过观察与聆听从孩子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获得可“教”的信息,在孩子探究模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并结合环境的调整或改变,将孩子们的兴趣从好奇引向研究。“环境”对幼儿来说还是一种隐形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然后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应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只有有了经验之后,幼儿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创造。

浅谈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 篇7

幼儿园环境应是适应幼儿发展的环境,作为农村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地给幼儿创设丰富科学的物质环境。农村幼儿园不可能像城市幼儿园那样,花大笔的经费购买琳琅满目的玩具和教具。只能充分利用三维空间,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不知不觉吸收知识。在地面上我们可画各种图形,涂写颜色或数字、字母,增加幼儿受信息刺激的机会。例如:小班幼儿在饮水时,往往有拥挤现象。于是,教师就在水桶一侧的地面上贴了一串小脚丫,并在桶壁上贴了一张小笑脸,然后告诉幼儿说:“大家在饮水时,一定要踩着小脚丫,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当你与桶壁上的笑脸相对时,就是笑脸在请你饮水。他的大眼睛在看着每一位小朋友,谁做的最好,笑脸就笑得最开心。”同时,教师要表扬那些遵守规则的幼儿。在小笑脸的提示下,幼儿会很快就改掉了饮水拥挤的坏毛病,做到排队饮水。可见,恰当的环境创设能使幼儿养成谦让的良好品质。在开展“颜色世界”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在地面上涂上三原色,这就为幼儿认识颜色创造了机会。空间可在空中吊挂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来实现。吊挂物要方便,如一年当中有许多节日,用空间布置去配合节日的主题教育是最好不过了。例如:元宵节的彩灯;国庆节的国旗、国徽;圣诞节的圣诞老人。室内外墙面开设绘画区,拼图区等,充分发掘可操作性的布置,并根据教育需要灵活更换用途或内容。例如:要求幼儿观察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用树叶、花、草等自然物,小动物模型,标本和图片布置在墙上,画面立体、直观、生动、富有情趣。让幼儿通过观察,动手布置来掌握四季的基本特征,这不仅符合寓教于游戏的原则,而且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农村幼儿园,除了教师创设的环境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幼儿自己动手,成为环境的主人。过去我们的环境创设是由教师单方面策划、制作的,幼儿只占小部分的参与。环境布置好后,让幼儿充当观赏者,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被动的。虽然所创设的环境均称得上结构布局合理、色彩和谐悦目,但无论从环境创设的高度、意图等方面都未能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精神。今天我们的环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稻草、麦秆、种子、竹竿、沙、贝壳、泥巴等等。让幼儿自己动手创设生动活泼的动物角、生机勃勃的植物角、养殖角、泥工区等。如在“奇妙的种子”主题中,幼儿在美工区用种子造年11月上型;在科学课上用种子做教具, 数豆豆、比多少、种子发芽;在体能课上开展闯关取种的游戏活动。又如:在“家乡的春天”的环境设计中, 我们利用家乡本土材料垂吊了‘杨柳青青’、‘桃花盛开’, 利用柳条做了许多美丽的花环。孩子们将自己折、剪的蝴蝶、画的蝴蝶、燕子等, 让其飞进了桃花丛中, 穿于柳条之间, 真是‘春意昂然’、‘桃红柳绿’、‘春色满园’啊!孩子们惊叹地说:“好美啊!真漂亮!”

从这些实例中,我们认识到了农村资源的魅力,看到了孩子身上的潜力,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有着丰富的情感,只有当教师利用一切空间为孩子创设丰富的环境,并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来刺激孩子的主动学习时,环境便成了一把开启幼儿各种潜能的金钥匙,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幼儿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

在农村,精神环境的创设比物资环境的创设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所接触的幼儿很大一部分都是留守幼儿,由于亲情的缺失,导致情感冷漠,这时作为农村教师的我们就应为幼儿创设一个“拥有更多爱的环境”。创设良好精神环境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言行和教育态度,这些表现又是幼儿注意的焦点。培养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师的育人目标。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良好的教育必须以尊重、理解、支持的精神环境作为保障,以平等的师幼关系为基础。这种平等不仅仅是蹲下来和幼儿说话或给幼儿一个微笑,而应真正深入教师内心,转化为教师自觉行为的平等。尊重是和谐师幼关系的核心,它要求教师做到尊重幼儿已经形成和拥有的一切,包括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风格、劳动成果。教师的指导方式由指挥式、命令式转变为交谈式与商榷式。其次是要形成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幼儿虽小,但已是独立的个体,学会在集体中与人相处,对农村留守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着力培养幼儿互助友爱的良好品质。可以班上开展以“寻找爱的感觉”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讲故事让幼儿体会动物之间的爱,并能用肢体语言表达爱。对于幼儿们的好的表现:有时是一句亲切温馨的话语;有时是一丝甜蜜的微笑;有时是一个拥抱;甚至是一个热吻。这时会看到了孩子们的笑容是那样灿烂,就知道孩子们已经体会到这份爱了,这是无声的爱。于是抓住契机,让幼儿之间互相用鼓励的话来赞美对方,这时幼儿体会到的是同伴对他的爱,那是有声的爱。通过活动,幼儿就不会再有心理问题,而表现出来的就是轻松愉悦,同伴之间也能友好交往。

努力创建园所文化。园所文化是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集中体现,对幼儿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农村幼儿园,应努力营造本园文化,使幼儿园逐步成为幼儿能安全、自由、平等、和谐、愉快地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总之,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既要体现教育功能,又是美的象征,更是孩子的乐园。

摘要: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 既要体现教育功能, 又是美的象征, 更是孩子的乐园。

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 篇8

一、主题环境:想说爱你不容易

每当走进幼儿园,一系列主题环境映入眼帘,这些环境初看上去很漂亮、很充实。但对幼儿而言,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幼儿为什么不喜欢这些“漂亮”的环境布置呢?主要原因是这是为了成人的环境布置,而不是为了幼儿的环境布置。

(一)高高在上,幼儿高攀不起

许多幼儿园班级的主题环境版面,设置太高。 有些板块成人伸长了膀子都够不着,内容再丰富,也只能起到装饰的作用,幼儿根本触及不到。幼儿不可能每天都伸长脖子、仰着脸、踩着凳子去参与主题环境的创设。这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视觉感受,也阻碍了幼儿与主题环境的互动。

一位教师利用墙面上一块离地面高约1.2米、长2米、宽90厘米的KT板,布置了小班的主题环境“马路上”,主题环境的最高位置离地大约有2米。我站在主题环境下,抬头看看“马路上”幼儿制作的“小汽车”,再看看坐在位子上的幼儿,怎么看都觉得“马路上”离幼儿太远了。我指着主题环境,问离得最近的一位幼儿:“哪辆小汽车是你做的呀?”幼儿茫然地摇摇头。旁边的一位幼儿伸长了小膀子,指着右上角对我说:“老师,那辆小汽车是我做的,我还想添一个车灯,你帮我拿下来好吗?”3~4岁的幼儿的身高是94.9~111.7厘米,这样高高在上的主题环境离幼儿实在太遥远了,幼儿高攀不起。

(二)文字泛滥,幼儿视而不见

为了追求主题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以及向家长介绍幼儿的主题活动情况,很多班级中的主题环境使用了大量的文字。如:主题的名称、主题活动的内容、教学内容相关科学知识的介绍、图书故事内容及内涵、家长帮助记录的幼儿活动体验、游戏的玩法及步骤,等等。

一次参加一个“阅读活动”的特色展示活动,一位中班的教师为了向前来参观的人员展示班级的阅读活动成果,在多处主题环境中,用一张张特别制作的漂亮信纸,使用篇幅很长的文字介绍幼儿阅读的图书及幼儿的阅读体会,如“故事里的小秘密”“乐阅读、乐分享”“小故事、大世界”等。驻足在这些文字前,我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才能读完一张信纸上的内容。当我问一位幼儿“你认识信纸上的字吗?”幼儿摇摇头说:“那两个大的字‘月亮’我认得,其他不认得,这都是爸爸帮我写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的幼儿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体会文字的用途,引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是可行的。” 中班主题环境中过多地使用文字,丝毫引发不了幼儿的兴趣。主题环境中过多的文字入不了幼儿的眼睛,走不进幼儿的心理,其结果只能是形同虚设。

(三)过分装饰,幼儿无处表现

心灵手巧的幼儿教师特别擅长艺术性地装饰美化环境,这在主题环境创设中也充分得到体现。主题环境常常会使用多种装饰材料,将其打扮得花里胡哨。例如,某位教师在布置“美丽的春天”的主题环境时,首先将“美丽的春天”五个大字用颜色鲜艳的即时贴剪好,贴在彩色卡纸上,还用了油画棒为字的边框勾线;其次,用牛皮纸做好一棵大树,皱纹纸搓成柳条,剪好柳叶,再剪出两只可爱的小燕子,还有绿绿的小草;最后,再将幼儿画的春天的花儿贴在草地上,嫌幼儿的花儿边缘剪得不整齐,还要再修整一番。在教师费心、费时、费材料的主题环境创造中,幼儿找不到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活动表现。即使找到了自己画的那朵花儿,也怎么看都不像是自己的作品了。

造成以上问题的症结是因为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考虑主题环境创设“为了谁”。主题环境是为幼儿创设的,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支持、帮助幼儿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只有把幼儿当作积极主动、人格平等的人,当作教学的主体,才谈得上对幼儿权利的保护。[2]在主题环境创设时,教师要了解幼儿的需要, 尊重幼儿的意愿,发现幼儿的兴趣,相信幼儿的能力。同时,幼儿应该成为主题环境创设的决策者、参与者、实践者。

二、返璞归真:创设基于幼儿的主题环境

(一)重新审视基于幼儿的班级主题环境创设目的和特征

幼儿园的主题环境创设要以幼儿为发展的主体 ,让幼儿用 自己独特 的方式表 现生活 ,表达感受。教师要不断地询问自己:幼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便于幼儿的探索活动吗?我们教师在怎 样的环境 里能更有 效地倾听 幼儿 、帮助幼儿、记录幼儿?[3]

互动式的主题环境应该具备五个基本特征:教育价值与审美价值在互动墙饰中并存;成为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助于提升和促进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成为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交流和沟通的纽带,幼儿表达和经验分享的平台; 可以成为有价值的收藏。[4]带着这样的思考,教师就可以将主题环境创设的主动权还给幼儿,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自由的、可选择的材料和环境,鼓励幼儿借助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实现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材料之间的有效互动,不断促进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用心规划基于幼儿的班级主题环境创设方案

教师在学期初要对本学期的主题活动内容充分熟悉,结合班级空间位置和墙面特点对每个主题的主题环境有个整体的规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身高和主题内容设计主题环境的位置、大小、形状。

一般每个学期大致有四到五个主题活动,预先留出每个主题版块的位置,从第一个主题环境创设开始,后面的主题适当“留白”。在前一个主题即将结束时,让幼儿对下一个主题充满期待。一个学期的主题活动圆满结束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重温每个主题的故事。主题环境从开学时期的空白到中间的留白,幼儿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最终带给幼儿满满的收获。

(三)集体研讨基于幼儿的班级主题环境创设网络图

每个主题活动实施之前,年级组长应组织全年级组教师以“集体备课——轮流担当主持人”的形式,先研讨本主题的主题环境创设的思路和网络图。

主持人提出大主题及大主题下的分主题的整体环境设计思路及网络图,包括:幼儿参与讨论的环境创设内容;分主题环境创设步骤;主题活动中记录幼儿活动的方法(照片、图表、图片、绘图);家长配合收集的主题材料;幼儿主题作品的使用;教师对幼儿作品加工与提升。年级组成员对主持人的思路及网络图进行研讨,提出修改意见,最终确定主题环境创设方案。

三、润物无声: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成长

(一)降位置,入童心

当教师将主题环境降低到与幼儿视线相平位置,让主题环境空间安排疏密搭配,保证幼儿既能看到,又能触摸到主题墙环境时,拉近了主题环境与幼儿的空间距离。然后可以为幼儿提供与主题环境互动的材料和方法,让幼儿随时都可以自主设计主题环境内容,与主题环境进行积极、有效的“对话”。

如,小班的主题活动“小小的我”的教育价值是: 通过“小小的我”这一主题的系列活动,引导幼儿开始关注、认识自己和同伴身体的外形特点及其作用, 乐意学习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身体的方法,乐意参加锻炼身体的活动,促进其大、小肌肉的发展,使其感受参加活动的快乐。基于价值,教师可以在主题墙中间固定两个儿童(男孩和女孩)的全身形象。这两个儿童的四周是一些可以感知的物体,例如:花、 西瓜、蜜蜂、电话、小猫、金鱼、星星等,幼儿操作时可以用毛线连接某个物体和感知这个物体的器官。还可以提供男孩女孩的不同服饰,让幼儿在主题环境中去匹配,或者在主题环境中展示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照片,让幼儿了解保护身体的方法,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激发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兴趣。

(二)舍文字,取童趣

1.设计多种记录、展示幼儿个性特点的方式

幼儿丰富多彩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主题环境展示的内容,将幼儿的活动与主题环境形成“对话”,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就会形成一个连贯统一的整体。例如,在“美丽的春天”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在春游、放风筝、找春天、春天的动物、春天的植物等活动中都有不同的个性表现。主题环境中,有的幼儿展示的是春游、放风筝的活动照片,有的幼儿展示的是春游、放风筝的前期准备示意图和路线图,有的幼儿展示的是制作风筝的过程,有的幼儿展示的是种植植物的观察记录表,还有的幼儿展示的是自己的美术作品“我喜爱的春天的动物”。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和教育活动中观察到、认识到其他的有关春天的现象时,就会想方设法用各种材料和形式把它们增添到主题环境中去。可以说,伴随着主题环境内容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延伸。主题环境中用照片、图画、图示记录幼儿的活动、实验的过程,可以让幼儿围绕环境的主题融入自己的思考、情感,表现自己的经验、能力和感受。幼儿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落实,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幼儿与环境的互动。

2.捕捉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点

教师在创设主题环境时应该注意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这一基础环节,观察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点。同时,兴趣也是促进幼儿产生探索、操作和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因此,主题环境内容应该源于幼儿的兴趣需要,让幼儿一看就感兴趣,想去动手操作。例如,在进行大班主题活动《动物,我们的朋友》时,教师发现幼儿对“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特别感兴趣。幼儿对“动植物的食物链”及“大灰狼到底应不应该吃兔子”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辩。据此,教师放手让幼儿自己在主题环境中制作食物链, 将“大灰狼到底应不应该吃兔子”的辩论过程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制作和记录的过程中,幼儿常常遇到困难和出错,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设计—— 修改——再设计——再修改——完成”的过程中,提高了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去装饰,留童真

1.更改审美观念,赏识幼儿的艺术表现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儿童观认为:“儿童天生都是艺术家,他们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象征语言和其他媒介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本身就揭示儿童运用绘画、动作、雕刻、黏贴、 构建、音乐等‘语言’所展示的事物的魅力,表达的是一种颇具艺术性的认识。”[5]

审美就是儿童的生命活动和审美对象之间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及其产生的心理愉悦状态。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儿童用绘画或手工这种外在的符号形式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到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因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6]鉴于这种观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作为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幼儿诗性泛灵的艺术表现,理解幼儿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肯定每位幼儿的创作都是最美最真的艺术品。在主题环境中,教师要接纳和展示幼儿的“一百种语言”,用幼儿的“一百种语言”来替代教师的作品,舍弃教师“自以为是” 的类似“画蛇添足”刻意装饰的主题环境。

2.转变教育观念,和幼儿在主题环境创设中共成长

创设和谐班级的心理环境 篇9

一、和谐的教师关系

幼儿园的三位保教人员是幼儿每天接触的人员,因此,班内三个教师之间要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互相理解,努力营造宽松、民主、亲切的班级氛围,这种氛围直接影响了师幼和幼幼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两个“一致”。

一要把握好对幼儿常规的一致性。对幼儿常规的不一致不仅影响了幼儿良好常规的建立,同时也不适宜形成保教人员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因此,在带班之前,三名教师应提前商议如何培养幼儿的常规,并确定培养怎样的班级常规,同时在带班过程中随着幼儿的情况,考虑怎样更改、增减常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彼此商议、彼此协调、彼此接纳,关系自然也会逐渐融洽,良好的教师关系也就在无形间逐步形成了。反之,如果三名教师的常规不一致,不仅孩子的常规养成不好,教师之间各执己见,而且容易造成教师之间合作不良而导致关系不融洽。

二要把握好对家长态度的一致性。如果三名教师各有自己要好的家长,很容易造成教师之间关系的隔阂,这其实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在这里之所以强调教师对家长态度要一致,就是为了形成良好的教师关系。其实,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比较特殊的一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的好坏还关系着另一个人——孩子。当孩子进步或退步了,比较好的做法就是三位老师一起做家长工作,或是表扬,或是建议,或是指导,让家长感觉到老师们要求一致,都是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孩子的。在做这样的家长工作中,三名保教人员态度一致,彼此的感情会变得更加深厚、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而不是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关心程度是不一样的,造成对每个教师关系的不同,而影响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二、和谐的师幼关系

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必定是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才能形成的,这种平等和对话表现在语言的商量而非指令、态度的亲切而非冷漠、交往的热情而非淡薄,同时要求我们教师有不同的角色转换。

角色一:做“妈妈”,呵护孩子的心。对于第一次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心里有许多的恐惧和担忧,若老师能像妈妈一样去呵护孩子,那孩子就会把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老师身上,很快减少了在园的恐惧感和陌生感,满足了孩子心理安全的需要。当孩子入园焦虑时,我们不妨做孩子的妈妈,帮助孩子减少心里孤独感;当孩子受到委屈时,我们不妨做孩子的妈妈,帮助孩子增加心理安全感;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妨做孩子的妈妈,帮助孩子减少心理忧虑感;当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不妨做孩子的妈妈,帮助幼儿增加心理依恋感。多从母爱的角度去对待幼儿,呵护孩子的心灵,做孩子的妈妈,能使师幼关系更和谐。

角色二:做“朋友”,走进孩子的心。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灵世界也和我们成人世界不同,如果我们一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就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不满或疑惑。例如,一次孩子们发现自然角里的金鱼被豆豆小朋友捉到了地上,马上引起了小朋友的公愤,大家都指责豆豆:“你真坏,小金鱼会死的!”“你不会爱护小动物,我不和你做朋友了!”“告诉老师去,让老师批评你!”豆豆小朋友在大家的指责声中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这时,我看在眼里,心里想:难道豆豆真的干了这样的事吗?带着疑惑,我制止了孩子们对他的指责,而是用和蔼的态度问豆豆:“我很想知道豆豆为什么会这样做?老师是豆豆的好朋友,有了烦恼事应该和好朋友说一说,心情就会变好的,好吗?”过了一阵,豆豆停止了抽泣,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我知道鱼儿离不开水,我只想知道,鱼儿离开水不死会有多长时间?”原来豆豆的“破坏”行为是在做实验啊!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既肯定了豆豆爱探索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提出了这样的方式不是很合适,并且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知道了不同的鱼类离开水存活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走进孩子的心灵,做孩子的朋友,能使师幼关系更和谐。

角色三:做“导师”,启蒙孩子的心。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里特·米德将人类文化分为三种,前喻文化(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两代人相互学习)、后喻文化(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从后两种文化中窥探出师幼关系反映出的是对话、合作、支持。在师幼互动中,除了生活,很大一块还包括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而不是主宰者,教师的提问、答复等教学方法都蕴藏着许多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案例举不胜举,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当孩子的言行错误时,我们不必马上批评,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反思;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我们不必马上给予答案,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做孩子学习的引导者,启蒙孩子的心灵,做孩子的导师,能使师幼关系更和谐。

三、和谐的幼幼关系

同伴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着班风的建设,作为教师要用教育艺术弘扬优秀的一面,对出现的不好的现象要加强控制和个别辅导,以凸显良好的班风。例如班内有的幼儿特别调皮捣蛋,幼儿又很容易模仿,这就容易影响班级风气,因此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个别教育,使班级呈现团结、合作、友好的班级风气,要让孩子在班级团队中逐步形成以下二种感觉。

感觉一:“家庭温馨感”。孩子从家庭第一次来到班集体,很多孩子抱着排斥的心理,对集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虽然随着环境的适应,很多孩子不再哭闹,但是他还是没有把班级作为自己热爱的家来看,我们老师就要让孩子有这样的意识,班级是我的新家庭,同伴是我的好兄妹,大家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除了口头经常提醒外,还可以通过一些事例来教育幼儿。例如,一次玲玲小朋友帮助辉辉小朋友翻了衣领,我马上表扬了玲玲,称赞她是一个关心弟弟的小姐姐。一日活动中有许多这样的案例,我积极捕捉并以此作为萌发幼儿家庭情怀的途径,一个学期下来,班级就充满着浓浓的爱意和家庭的温馨感。

感觉二:“集体责任感”。我们要让孩子感觉到,班级这个新的“家”又与自己的家有所不同,这个“家”是个大集体,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让大家和谐生活学习,如洗手必须要排队、午睡必须要安静、发言必须要举手等,从而让幼儿觉得遵守规则是一件快乐的事,人与人和谐地相处是非常高兴的事。同时,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是集体的建设者,自己能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在班级环境建设过程中,明明小朋友给班级活动区带来了一本书,我立刻表扬了他,表扬他能为集体活动区建设作贡献,是个爱集体的好孩子,不用我提醒,第二天,很多小朋友都纷纷带来了家里的各种玩具,丰富了我班的环境。又如,芳芳小朋友自觉地捡起了手工后留在地上的废纸,我也夸奖她是班级清洁的守护者,班级的整洁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在这以后,很多小朋友都能主动维护地面、桌面整洁。其实,幼儿园环境创设和环境维护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培养幼儿集体责任感的良好途径。

总之,班级心理环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关系、师幼关系和幼幼关系,把握好三个关系,定能呈现和谐、温馨的画面,在和谐的班级环境里,幼儿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教师快乐工作,收获不断。

上一篇:个体建构下一篇:弹性预设促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