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与健康

2024-05-04

心理应激与健康(精选十篇)

心理应激与健康 篇1

应激又称为应激反应, 是个人面对来自环境因素、个人心理因素等单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综合作用所对人体产生的刺激, 从而产生的非特异性的生理或心理反应。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定型的时段, 面临了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同学朋友的多重压力, 心理容易波动, 因此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高中学生的应激源首先有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比如炎热寒冷、雨雪冰霜、潮湿干燥、台风雷电等不良天气容易引起中学生的心情低落、容易产生不良情绪, 还有噪声污染、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病毒传染等社会环境也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应激行为。其次, 是来自家庭的应激源, 比如家庭的不和谐, 父母的经常吵架、亲人的生病死亡、家庭的重大变故, 这些都会对高中学生产生应激行为。再次, 是来自同学朋友的应激源, 在现在这个时代, 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 高中学生也经常要跟朋友跟同学比成绩、比才能、比家境, 所以在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朋友面前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最后是来自学校、来自老师的应激源, 高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 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容易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紧张忧虑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二、高中学生的主要应激应对方式

高中学生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应激源时, 主要采取积极的应激应对方式与消极的应激应对方式。积极的应激应对方式有积极解决问题、向他人倾诉、向心理导师求助、运动排泄等方法。当学生面对应激源、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生理反应, 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及心理问题时, 大部分学生会采用跑步、打球等运动方式, 排除不良的心理情绪。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麻烦的时候, 他们倾向向好朋友或者是亲人倾诉, 向亲近的人诉说排解心理的困扰与不良的心理情绪。当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孤独、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或者在学生生活、与老师同学有相处问题等比较严重的情况时, 一般会求助于心理导师或者是心理医生, 通过他人的帮助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但是高中学生中仍然有很多同学会采取消极的应激应对方式去应对应激, 消极的应激方式有逃避、自责、忍耐、否认幻想等。

三、高中学生的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高中学生的心理处于生理发育的阶段与认知阶段,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 面临社会与家庭、学校的多重压力, 情绪容易产生波动。面对多样的应激源, 学生采用不同的应急应对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当学生采用合理运动、向亲朋好友倾诉、求助于心理导师心理医生等积极的应激应对方式时, 学生能够很好地对出现的应激源应激事件采取合理地方式面对它、解决它, 这样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此时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而当学生采用自责、逃避、幻想、否认、过度运动等消极的方式去应对应激时, 不但不能消除应激反应, 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孤独、焦虑、恐惧、彷徨、压力等不良的情绪, 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合理应对应激、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为了使高中同学能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应激, 学校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多种方式对同学加强引导与教育。首先, 在心理健康教育上, 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对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然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受挫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让同学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与同学老师相处, 合理的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同学们知道遇到应激反应或者不良的心理问题或者垃圾情绪时, 如何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途径去解决与排解。其次, 是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学生的成绩排名压力, 开展多样的体育、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开展学生心理交流班会促进同学的沟通交流, 为同学提供一个轻松愉快放松的学习生活环境。最后, 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学辅导机构和心理理疗室, 聘请专业的心理学家、心理医疗家担任导师。并对同学加以引导和教育, 鼓励同学遇到心理问题不能自已解决时应该去心理理疗室找专业的心理导师求寻帮助。学校也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在学生有心理问题困扰的初期就要及时地发现, 并尽早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去解决他。

五、结语

高中学生的应激源来自学校、家庭、社会、朋友、同学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学生应对应激所采用的应对方式也各不相同, 根据个人的性格差异、价值观、应激源、应激事件、应激程度等的差异会有应激应对方式的差异。总体来说, 大部分学生可以采用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应激, 这是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采用消极的方式应对应激, 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 学校应该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 比如开展心理教育课、开展心理讲座、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心理理疗室等, 使高中同学能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郑全全, 温廼, 徐飞舟, 朱金华.《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结构的探索及修改[J].应用心理学, 2004, (02) .

心理应激与挫折 篇2

人类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直接受到动机的影响。当我们的动机实现了和需要得到了满足,会使心理上得到宽慰和愉快感,相反会出现痛苦、心理不愉快、焦虑、愤怒、心理危机和挫折感。挫折和心理防卫机制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处理好可以保持心身平衡。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从小立志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很少人会考虑将要面临很多挫折和失败。挫折人人不可避免,挫折人人都会面临。挫折具备三个条件:具有动机和行为;引起挫折的因素和境遇;挫折引起的情绪状态和体验。因此,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心理危机,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保持身心的平衡,提高适应能力,对我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挫折和我们个体心理防卫机制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处理好可以保持心身平衡。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用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刺激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进行适应性反应,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进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即紧张反应状态的出现。应激及其对个体的健康状态、医疗保健人员及其他职业群体的效应已经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自从Selye提出“应激”这一概念以来,吸引了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及其他广泛学科的注意。

应激尚无统一的要领。一方面,因研究者的兴趣和学科领域而认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现有的应激要领还不足以解释心理社会应激原如何影响体内的生理反应。

“应激”一词的原意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过程,Selye将这个词引入到生物和医学领域,并根据对其本质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对它进行修正、补充和扩大。当前,在医学心理学领域中,应激的含义可概括为三大类: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这是把人类的应激与物理学的上定义等同起来。即金属能承受一量的“应力”。当应力超过其阈值或“屈服点”时就引起永久性损害。人也具有承受应激的限度,超过它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2.应激是一种反应应激是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这是由Selye(1956)的定义发展而来。他认为应激是一种机体对环境需求的反应,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性和适应性功能防卫反应,从而提出了包含三个反应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适应综合征学说。

3.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这是Lazarus综合了刺激与反应两种学说的要点而提出的。他指出,应激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对或调节的需求之时。它的发生并不伴随于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境之时。这种估价来自对环境需求的情境以及个体处理这些需求的能力(或应对机制)的评价。这种说法,可以解释对应激性刺激(应激原)作出反应的个体差异,该理论认为,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估价是关键因素。

由于遇到困难,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影响面对挫折忍受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包括个体生活经历,心身状况,认知评价。挫折人人不可避免,挫折人人都会面临。问题是我们需要了解:了解引起心理挫折的原因是什么?挫折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个体怎样应对心理挫折和危机?社会可以提供那些心理干预措施与方法?当我们遇到困难,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心理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或者我们通常所说的失利。心理挫折和危机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心理现象,有轻有重,有长有短。问题是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心理挫折,尽快解决心理冲突,化解矛盾,度过心理挫折和危机?是影响我们的健康水平的,结果如何决定于我们的个体的忍受能力,而且是有差异的。

面对同样的挫折时,为何不同的人的忍受能力不同,这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挫折忍受力。

例如一帆风顺的人,从小到大所有的要求都能够顺利得到满足,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就会很低。相反,一生坎坷,忍受能力就很强。心身健康的比有缺陷的人忍受能力要强。培养个体对心理挫折和危机忍受能力是有助于适应环境和促进心身健康的。心理动机和基础是内部的,需要合理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应对技术。压力与应激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应激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许多压力与应激是客观的,例如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等。其中不良应激因素包括三类:急性应激源,例如自然灾害;生活事件,例如失恋与离婚;慢性应激源,例如工作压力等。在主观方面还与个人能力、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有关,与怎样合理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去应对有关。在我国,传统文化使人倾向于情感内敛、含蓄,凡事面面俱到,习惯于自我克制。面对挫折时,人们常会本能得出现攻击、退化、固执、冷漠、焦虑等反应。

心理防卫机制是个体应付心理压力或者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适当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可以减轻压力引起的不安,可以起到调节心理冲突和心理保护作用。合理化机制是应付心理压力和挫折的方法之一,无意识地提出一些理由为自己的暂时不满足和挫折解释和辩护,求得自我谅解和安慰,减轻自己的痛苦,达到心理平衡。中国谚语:吃不到的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就是典型的合理化机制。HC

心理防卫机制一词最早见于佛洛伊德的著作《防御性神经精神病》。弗洛伊德在其早期著作中交替使用“防御” 和“压抑”这两个术语。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在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是在潜意识水平进行的,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应用于防卫机制。

这种心理策略的运用,能使个体心安理得,减轻由于心理压力或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在心理上采用一些机制,即在无意识状态中,转变一下自己对挫折的看法或与现实的关系,以免受心理上的痛苦。这种防卫机制的运用,是自我的功能,是自卫的作用。以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来说,学习心理防卫机制的理论,不但可协助求助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也能用来评估求助者的自我成熟程度,作为咨询和治疗的参考。HL

大多数的心理防卫机制是被动的,消极的,如果起到有一定效果也是暂时的,并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而心理应对机制则是主动的、积极的,强调个人自觉的理解和有意识的参与,并依靠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应对,应对方式,应对策略。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手段。用心理学的术语来定义;则“应对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它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改变现存的人-环境关系(问题指向性应对);二是对应激性情绪或生理性唤醒的控制(情绪调节性应付)。问题指向性应对是通过改变个体支持总是的行为或改变环境条件来对抗应激原;情绪调节性应对是通过应对以降低烦恼并维持一个适当的内部状态以便较好地处理各种信息。信念对人的心理个有重要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信念,是应付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力量来源,也是保持精神充实、情绪振奋和心理平稳的重要支柱。培养良好个性 自幼培养积极、乐观、开朗、意志坚强、善于交流、温和、冷静、自我克克制、知书达理、顾全大局、乐于助人的性格有利于应付困境和挫折,较少产

生强烈的焦虑、不安和痛苦,保持心理上的稳定。相反,消极、悲观、狭隘、、意志脆弱、孤独内向、急躁、任性、情绪波动、好胜心强、喜欢攻击的性格不利于应付困难,容易发生焦虑和痛苦,出现心理上不平衡,甚至适应障碍和行为异常。积累经验,学会处事 阅历深睿、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人,应付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也强,“艺高胆大”,“遇险不惊”, “受挫不馁”,这样的人,心理平衡,精神充实而健康。而阅历、经验和能力都是后天获得的,需要实践和积累。

心理应激与健康 篇3

【关键词】护士; 应付方式 ; 焦虑 抑郁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11-02

【Abstract】Object: To investigate the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and coping style of nurses. Method: Access the psyche status through the Symptom Checklist 90,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AS and SDS of 176 nurses and 90 volunteers. Result: in the group of nurses when facing stress, the method of self-blame and imagination are more frequently adopted while solving problem method is less frequently adopted. Different coping style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moods. Conclusion: 1.The main coping style of nurses is self-blame and imagination 2.Immature coping style impair mental health. The health-quality education of nurs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raise the health status.

【Key words】 nurses, the coping style, anxiety,depression

护理工作是充满高压力的工作[1]其压力源各种各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倦感,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如产科护士的每项工作均维系着两条生命的安危, 护士工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说可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和社会的稳定, 故产科护士在工作中精神常出在高度紧张状态。急救护士的对象均为急、危、重症患者, 随时出现的各类灾害事故, 成批伤员, 可造成紧张甚至恐怖的现场抢救环境;酗酒、吸毒、自杀、他杀等现场抢救时本身带有的法律纠纷等, 以及危、 急、重症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显著增高等[2]使护理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因此, 探讨护士群体在应激状态下采用哪些应付方式、实际效果如何以及评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 提高护理质量和人群心身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江苏省常州市各大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中自愿参加此研究的护士176名,年龄为18-57岁, 平均年龄33.5±8.7,受教育年限11-15年。对照组90例为非医务人员志愿参加者, 均为女性, 年龄、 受教育年限与护士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工具:(1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包括90项有关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共归纳为9个基本症状因子,每项症状按l一5级评分,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程度越好。(2) 国内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3],该问卷有62条题目, 构成6个应付因子, 分别为因子1—解决问题, 因子2—自责, 因子3—求助, 因子4—幻想, 因子5—退避, 因子6—合理化。(3)“焦虑自评量表” (SAS), 含有20个项目, 主要用于评估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抑郁自评量表”(SDS), 由20个条目组成, 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

1.3研究方式: 向受试者讲明研究目的、意义后, 发“应付方式问卷” 、SAS、SDS, 并要求按问卷指导语填写, 完成后收回, 有效回收率95.1%。

1.4统计分析: 收集到的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分析均用SPSS 10.0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护士组与对照组SCL一90各症状因子均分比较:护士在躯体化、焦虑、抑郁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护士组和对照组SCL—90各因子比较

2.2护士的应付因子与对照组的结果比较结果显示:解決问题因子护士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责、幻想因子护士组则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

表2 两组6个应付因子均分的比较

2.3护士应付方式与情绪反应的关系:护士组SAS均分为40.15±9.95,SDS均分为44.86±13.16。为探讨应付方式对情绪的影响, 本组分别以SAS、SDS总分为应变量, 各种应付方式为自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 从表可见:F1与SAS呈负相关,F4与SAS呈正相关,F! 、F3与SDS呈负相关,F2与SDS呈正相关, 余未发现明显相关。

表3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中值为偏回归系数)

3 讨论

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 随时可能遭遇到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刺激, 经由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中介系统- 个体生理、心理或行为上发生的变化称为应激。应对又称应付,当面临精神应激性事件时, 人们就会采取某种心理行为方式来应付应激事件的负性影响, 缓解心理应激水平。应付方式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动性努力。应激源的强度、社会支持和应付方式是应激能否引起健康损害的3个关键因素。而前两个因素都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 因此在应激情况下, 采用什么样的应付方式来缓解应激至关重要。Lazarus 在其提出的应激的认知- 现象学- 交互作用模型理论中强调了应激中间过程中应对活动的重要性。不同的应对方式可改变应激反应水平[4] 。良好的应对方式可以使心理应激水平降低, 不良的应对方式则不但不能缓解应激, 反而有时还可能增加应激事件的负性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应付方式是应激与疾病间的中介体[5]。心理疾患特别是神经症的发生, 主要是由于人在遇到心理刺激后应付失败而导致的。可见, 有效地进行心理应付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关键。

本文着重研究了作为特殊群体的护士在面临精神应激性事件时,采取的应付方及该群体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显示护士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成熟应付方式。护士组在面临精神应激性事件时,多采用“自责” 及“幻想” 类应付方式,而较少采用“解决问题” 的应付方式。这可能与下述原因有关:1)可能与护士在工作中处于从属和执行地位有关。护士的职业决定了要遵守、服从医生, 无形中降低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信度。2)在医疗工作中, 当护士感觉她们的全部技能并不足以实现挽救所有患者生命的愿望时, 易产生自责、内疚、失望、沮丧等情绪, 当情绪失平衡时通过幻想来应付面临的困难可能有效, 但会导致习惯性无助感形成。由于消极应对策略具有显著而普遍的损害性, 因此护理管理者

应当特别重视对消极解决问题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干扰, 帮助护士主动监测调整非建设性和具有破坏性的情绪宣泄策略, 采用成熟型的应付方式, 乐观积极面对压力从而减少负性情绪。护士自身也应采取积极的行为来缓解压力。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护士在躯体化、焦虑、抑郁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欠佳。护士群体面临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较一般人群有更高的紧张体验,护理工作的劳动强度大、职业责任重, 稍一疏忽就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尤其在目前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形势下,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家属往往对患者病情突变难以接受、缺乏理解, 易造成病人家属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一些症状的出现,此外由于护士社会地位偏低,而因工作性质的原因对护士素质的要求偏高、偏严。法律又对医疗事故制定了更严历的惩罚条例。加之护士缺编、工作繁忙、学习深造机会较少、晋升提级较难、自身发展受到限制等种种因素都会导因子有关的表现。

本研究表明不同的应付方式与情绪存在明显相关,采取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付方式与焦虑、抑郁情绪呈负相关, 不成熟应付方式如幻想与焦虑呈正相关, 自责则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这与Parker G、Vitallano PP等[6,7]研究结果一致, 并且这种较一致的结论是从不同样本和不同测量工具的研究中得出的。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预先医院或护理管理部门预先检测护理人员的应付方式, 消极和不成熟的应付方式提早进行干预, 必要时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疏导。加强护士应激状态下应付方式的调适和训练, 对促进护士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欣娟、张晓静等:护理人员离职意愿与工作压力相关性研究[J]. 中華护理杂志,2000,35(4) :197-199.

[2]致护士生活中的应激增加。如本次调查显示主要是与躯体不适、抑郁和焦虑等霍宗红.莫玉梅.许邦文急诊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实用护理杂2001.17(2):54

[3]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 效度与信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 :164-168.

[4]Lazarus RS. 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sychosom Med. 1993 May-Jun;55(3):234-47.

[5]Cohen S. Stress processes and the cost of coping. In:COHENS. Behavior.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Stress[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6:1-23.

[6]Parker G, Brown L, Blognsault I: Coping behaviors as predictors of the course of clinical depression [J]. Arch Gen Psychiatry,1986;43:561-566.

心理应激与健康 篇4

1. 问题的提出

高职学生正处在从青春期步入成年初期的时间段, 在生理完成成熟过程的同时, 社会性也在日臻发展。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同, 高职学生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 但也不容忽视。并且少了高考这道门槛的高职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上所花费的精力要比普通高中生多出许多。没有了高考的压力, 许多高职学生的家长也更倾向于把各类生活问题不过多回避地呈现在子女的面前。然而高职学生尚处在心理延缓偿付期, 离社会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所以面对过多或者程度过深的应激事件还没有应对处理的能力, 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对身心产生影响。

2. 应激源的定义及分类

应激源是作用于个体, 使之产生应激反应, 并处于应激状态下的各种刺激。应激源主要来源于外部物质环境、个体的内环境、心理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从教几年的经历和工作实践来看, 高职生普遍面临的应激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学习压力:主要包括专业并非自己选择, 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不理想, 考证屡屡通不过;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 对学习内容难以理解等。 (2) 教师压力:主要包括不适应教师的教育方法、怀疑教师不公平公正等。 (3) 家庭环境压力:主要包括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与父母关系不良、家庭氛围不和谐、家人健康状况不良等。 (4) 人际社交压力:主要包括与同学发生矛盾、交不到朋友、与校外交往过于杂乱等。 (5) 恋爱压力:主要包括恋爱中情侣双方产生的矛盾、单恋产生的不良情绪、失恋以及恋爱关系过于复杂造成的压力。 (6) 自我身心压力:主要包括情绪不稳定、意志不坚定、自我统一性混乱以及睡眠障碍等。

3. 应激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

应激是一个涉及个体生理、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复杂过程。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事件总会对人施以影响, 如果机体感知到刺激的存在, 必然会产生主观的评价, 同时引起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 并通过信息加工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因此, 应激状态是人类不可避免的。适度的应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生存与发展均离不开适度刺激的作用, 如能力的获得、发展与培养。同时适度的刺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适度的紧张有利于机体维持活力, 提高效率。但是频繁且高强度的应激对人体则会产生较大的伤害, 主要的影响包括: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引发身心疾病、容易引起自杀及其他事故等。

二基于高职生应激源的心理健康课程设计

1. 确立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职院校普遍作为一门考查学科开设, 其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外, 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一种意识。更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教会高职学生时刻洞察自己的心理状态, 能够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调节自己的知、情、意, 并更好地去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能够做到这些, 那么也就学会了如何合理应对应激源。

2. 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第一, 科学性原则。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时刻把握这一原则, 要彻底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加以区分。首先, 教师应该深入钻研心理学理论、教材大纲以及各种教学参考书, 从而完整、科学地把握专业的心理概念、原理和理论, 并能够在课堂上严谨无误地教授;其次,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

教师不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源,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教会学生调节身心健康的科普学科更不应该犯原则性的错误。科学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要坚持的原则。

第二, 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寻找适当的“切入点”或兴奋点。要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切忌将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本身也是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一种有效方式, 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 他就能够学有所得, 而学习成果是最好的强化物, 当他发现课堂是一个有趣的场所, 学习是一种获得成就感的行为, 那么厌学情绪也就自动消除了。

第三,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包含三重含义: (1)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应该符合大纲的要求, 使整个学期或者学年的教学具有完整性。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学生普遍面临较多的心理问题。 (2) 在一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内应呈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 教师在一节课上可能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感悟法、角色游戏法、视听材料穿插法、心理训练法等。然而所有的这些方法都应该围绕一节课、一个主题开展, 在看似形散的教学方法之下有着神不散的教学目标。 (3) 心理健康课教学应该达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整体性的要求。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是知识与技能并重, 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也应该体现这一特点, 课堂的教学应该实现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 帮助学生改善心理机能、提高心理素质和学会合理应对生活负性事件的能力。

3. 正确选择教学方法

前面提到心理健康课能够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 那么怎样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则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合理选择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以应对高职生各种应激源的主题为例, 来谈谈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一, 学习压力。可以以角色游戏法导入, 让学生以选择社团的模拟游戏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突出才能。感悟法则是基于上一个游戏的思考, 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才能是否得到了发挥, 如果没有又是什么原因的阻碍。到这里许多学生厌学的原因就自然而然地被归纳了出来。再以讲授法介绍多元智能, 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智能情况, 然后运用讨论及心理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制订智能发展计划。针对学习方法有问题而成绩不理想引起的应激问题可以采用讲授法和心理训练法让学生掌握记忆规律、时间分配法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 家庭环境压力。家庭环境的压力大多来源于与父母沟通不良、父母教养方式的问题, 针对这两个方面来设计教学内容, 可采用心理训练法, 让学生来画一画父母与自己的意象, 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亲子关系, 也就能更好地去理解父母。问卷法可以直观地向每个学生展示他们与父母的沟通情况是否良好, 同时问卷本身也可以作为沟通的指导原则告诉学生该如何应对各种沟通状况。针对家庭经济不良以及家人身体状况不佳引发的应激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教会学生宣泄不良情绪, 还可以以讲授法教会他们重组自己的认知, 学会在消极的事件中找寻积极的因素从而充满正能量。

第三, 人际社交压力、教师压力。这两类应激事件大多都是由于沟通不善引起的, 所以设计以有效沟通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就能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可采用故事法导入, 突出沟通的重要性, 再以游戏法让学生体会有效沟通与无效沟通的区别, 然后再用讲授法、案例法介绍有效沟通的原则、不同的沟通风格以及学会正确的批判与赞美。

第四, 恋爱压力。恋爱压力也是困扰高职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恋爱关系和缺乏恋爱关系都会成为他们的应激源, 针对这方面的压力, 正确认识爱情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法、讲授法, 介绍爱情的类型、爱情的内涵以及真爱的要素, 量表法测验每个人的爱情类型, 数据法展示男女择偶观以及在感情需求上的差异, 认知重组法介绍正确看待失恋。

第五, 自我身心压力。自我统一性混乱是高职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他们不了解自己, 无法对自己正确定位,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有着差距与矛盾, 因此焦虑、抑郁、恐惧、失眠等不良情绪和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要让他们合理应对这一应激源首先要教会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1) 心理训练法:“我是……”和“我要……”是一个很好的导入, 很多学生在这一训练上会花费较长的时间甚至会产生阻抗, 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 战胜阻抗完成这个练习会让个体对自我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2) 量表法也是很好的辅助, 借助量表学生可以更科学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类型等, 为他将来选择工作岗位提供科学依据。 (3) 游戏法:自画像、价值拍卖则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认为很重要的特点以及自我价值取向。自我探索这部分内容的涉及面非常广泛, 因此, 需要的课时也相对较多, 它也是整个课程中相当关键的环节。

三结束语

要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实效性, 能够让高职生学会合理应对应激源除了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以外, 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 对于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有着更专业的要求, 特别是教师识别和引导学生在各种游戏、心理训练中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所以对于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训练也是让心理健康课具有实效性的有效方式。在高职生合理应对应激源问题上仅仅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单一的方面是远远不够的, 这一问题的改善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多方面帮助。作为学校方面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服务体系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是学生最初的学校也是每个人的港湾, 父母家人在孩子经历负性事件时给予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而社会拥有和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也将避免学生面对一些不必要的应激源。

参考文献

[1]刘瑶、张伯华.心身医学概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 2004

[2]吴小苹.高职生应激源、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心理应激与健康 篇5

应激基因家族及其表达谱的行为心理调节:机制与意义

应激行为是人类现代生活最常见和最典型的主体心身系统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活动.诸如学习(应考状态等),工作压力(职业竞争与业绩考核),两性情感冲突与人际关系矛盾,失去亲人或罹患重病,突发灾祸及失业,失恋和失败等,都会引发紧张激动或焦虑忧郁,从而构成对身心健康、生长发育和社会生活的严重影响.在此,拟对相关的应激基因(功能意义上的)“家族”及其表达谱进行初步探索,并简要分析脑与行为心理的.高位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基因转录后事件结果的神经行为遗传学意义.

作 者:丁峻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综合所神经行为遗传学室,淅江,杭州,310012刊 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2)分类号:B845 Q351关键词:应激基因 基因表达谱 行为心理调节 脑-基因相互作用

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 篇6

【关键词】 护士;护患纠纷;对策

人们都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有病对老百姓来说可是不幸的大事。保持健康当然是每个人的愿望,谁都不愿有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无疑也是患方和医方共同期盼和努力的目标。我们国家历来关心和重视护理工作,但是,由护理方面的过失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

1 在纠纷中护士容易出现的过失

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护理人员发错药、打错针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这是护理方面最为常见的过失。由于工作不认真或者粗心大意,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更有的护理人员认为护理就是伺候人,没有对自己的职业有崇高的认识,从而消极怠慢的对待。

护理不周,观察病人不细心,不按时巡视病房,患者病情恶化未能及时发现,从而失去抢救机会,造成严重后果。有的护理人员只是把巡视病房作为一种形式,要么走马观花似地走走过场、要么不遵循巡房时间,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去。

对需要特殊护理的患者,如神志不清、昏迷状态的患者,行动不能自理的患者以及小儿患者等,不认真执行护理规则,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发生患者坠床,造成严重外伤等。

护士容易出现的过失还有很多,比如不按时交接班、没有遵循医嘱、工作中闲聊把患者忘记。或者干脆主观上偷拿、偷换或者多开药,而这些确是患者买单,这样的行为给患者带来经济损失,也严重的损害了白衣天使的形象。

2 护士在解决纠纷时应具备的应激能力

解决纠纷,实际上等于要平衡和调解矛盾冲突。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解决矛盾冲突是—件相对复杂的事情,因此,处理医患纠纷,就更需要有敏捷的思维。

要沉着、稳重,无论当时场面何等激烈,都先要冷静而又礼节地热情接待所有的来者。切忌冷漠对待或采取推诿回避的态度,否则更容易激怒对方,使其情绪更加激动,反而会增加处理的难度。

在应诉时能够面对法官,面对众人语言不卑不亢。语言清晰易懂、语句有力、节奏明快,他人听了,便于理解,能够引起共鸣。语言流利是指用流利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理由,而并不是高声大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有理不在声高。在流利的同时,还要求语调柔和,富有哲理,能够准确表达自己要阐述的中心思想及核心内容。当然,涉及到医学的有关法律也比较多,不一定都能够达到像法律工作者和律师那样熟练,但是,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具备这方面的知识素质。

3 护患纠纷中的对策

尽管每个人都不希望护患纠纷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即使纠纷发生了也不要慌乱,不要冲动,应该采用合法的手段維护自己的权益。

3.1 以《条列》为准则 作为医院一方,当患方提出纠纷时,用什么态度对待患方提出的问题,用什么指导思想来处理,是能否及时结束纠纷的关键。我国由于目前法律尚不够健全,在处理医患纠纷时,是根据民法中的原则,结合医学的特点来处理的,所以难免会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3.2 以鉴定结果为依据 组织鉴定有鉴定的法规,有具体的要求,完全可以避免人们所担心的暗箱操作,近亲鉴定。另外,条例还规定有回避制度和随机抽取专家的方法,在必要时,还可以申请异地鉴定,这些都是保证鉴定结论准确性、科学性的重要措施。实际上,无论谁来组织鉴定,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科学真实地判定是非、尽力达到鉴定结论的科学公正,既保证患者的合法权益,又保证医院的合法权益。如果真的有无视法律不能实事求是,在鉴定过程中谋取私情,就应该追究责任。

3.3 重结果,更重过程 一般而言,发生纠纷,主要是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对预先期望的治疗结果感到不满意,不能接受而引发的。也就是说,患者比较关注的是结果,如果患者对医学的发展水平不甚了解,对疾病本身的发展趋势不大了解,一旦结果与期望不符,就认为足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存在着某些过失造成的,对此必须进行客观地分析与合理的解释。

3.4 重证据 医疗案件审理的司法依据是民事诉讼法,在民事诉讼中.一般是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特殊情况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因此,所有的民事诉讼,包括医学诉讼的焦点是在证据上。这就要求医方要有证据意识,如果没有证据,那就有可能败诉。

3.5 友好的协商 协商解是双方在友好、互相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也必须注意要坚持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在医疗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失误或因失误造成不良后果者,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但是,在经过调查护士人员确实没有责任者,一定不能抱着息事宁人或花钱“买平安”的思想而放弃原则。

3.6 法律途径 当发生医患纠纷或医疗事故时,医务人员或患者及其家属,都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或法人在违反自己的民事义务或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时应承报法律责仟。所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法解决医患纠纷是法制日益健全的表现,同时也是人们保护自己权益的根本措施和重要的选择途径。因此,通过民事诉讼的方法解决纠纷有理有据,是今后解决纠纷的发展趋势和重要途径。

尽管本文论述了护士在解决纠纷时候的应激与对策,但是还是希望不要有纠纷,希望护士人员认真尽职的工作,不愧为白衣天使的称呼!

参考文献

心理应激与健康 篇7

1 心理应激与疾病

1.1 心理应激及其测量方法

人每天都要处理大量信息。当人对自己必须处理的信息无法出适当反应的时候, 就会产生心理应激现象。心理应激学理论的创始人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汉斯·塞里认为, 心理应激是在任一时刻由生活所造成的身体损耗和破坏率。也就是说, 心理应激是大脑动作的不当行为和无措状态给身体造成的损害。社会心理应激的产生与一系列社会事件密切相关, 包括灾难性突发事件、生活应激事件和日常生活困扰等[1]。

心理应激的检测可以采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心理学等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心理学“社会调节分级量表”。表1显示的是Thomas等于1967年设置的“社会调节分级量表”。Thomas等开展的应激事件研究将生活应激事件按照心理应激程度分为40种, 丧偶得分最高, 应激程度最高, 最低的是轻微违法。后续研究发现, 应激得分越高, 将来发生疾病的危险度越高, 有明显的相关关系[2]。表2显示的是目前应激检测常用的心理学量表。这些心理学量表是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和其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而建立的, 是疾病预防控制和社区心理干预工作者开展心理应激和疾病心理危险因素监测、慢性病康复和心理干预研究的有力工具, 可以根据需要选用。

注:资料来自文献[3], 下同

1.2 心理应激与相关疾病

应激负荷过强或应激时间过长, 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 进而引起精神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一系列疾病。研究发现, 心理应激与头痛发作和心理问题有关, 包括焦虑、压抑等[4]。心理应激可导致口腔溃疡、轻微肌肉震颤和神经性抽搐;在心理应激持续阶段, 人体对感冒和肺部感染更加敏感。Conhen等研究发现, 心理应激持续时间比强度更重要, 慢性应激可导致感冒发生率明显升高。心理应激甚至比饮食不合理、睡眠缺乏和白细胞减少更能增加人体对感冒病毒的易感性[5]。

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许多危险因素都与心理应激有关。研究证实, 心理应激可诱发冠状动脉疾病, 是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即刻危险因素, 压抑、愤怒或者紧张可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胸部痛疼和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度[6]。家庭婚姻矛盾导致的心理应激可使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胸部痛疼和心脏病发生率增加3倍多[7]。Phillips等开展了长达25年关于文化差异中心理应激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发现美籍华人和美籍日本人患者更容易在每月4日死亡, 原因是普通话和日语“4”与“死”发音相近, 表明某些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可通过增加患者焦虑程度导致心脏病死亡率上升[8]。Yusuf等的一项大型跨文化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工作、生活、经济状况和压抑等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应激与心脏病发作密切相关, 而且可促使心血管疾病加重和并发症发生[9]。心理应激可通过兴奋交感神经、使钠潴留, 导致血压升高[10]。

除头痛、感染性疾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之外, 心理应激还与其他疾病有关, 如糖尿病、哮喘、胃溃疡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心理应激从胎儿期开始可通过干扰免疫系统发育和免疫系统功能直接影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11]。心理应激可能通过肥胖或其他机理成为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直接危险因素, 通过干扰炎性细胞因子合成影响胰岛素代谢、导致胰岛素耐受, 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进程[12]。此外, 心理应激可直接导致血糖水平升高或者导致患者不愿遵循医嘱间接影响对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13]。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都证实, 心理应激可导致早产, 而且慢性应激比急性应激更敏感, 妊娠后期遇到心理应激环境比早期更危险[14]。慢性和急性心理应激都可以增加儿童哮喘发作的危险性。研究表明, 处于频繁应激环境的人更容易患严重的哮喘。心理应激可通过增加对疼痛的敏感性、减少治疗和通过神经内分泌间接干扰炎症过程, 导致风湿性关节炎恶化。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对应激性激素的敏感性、血液皮质醇水平都明显低于健康人[15]。心理应激是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和治疗等的影响因素之一。此外, 心理应激还可以导致心理问题, 甚至诱发精神病等。

在过去的数10年里, 许多研究者对各类心理和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较为关注, 早期一些研究报道了社会心理因素与恶性肿瘤发生及患者存活时间有关。2004年, Garssen综述了30多年来的70多项心理因素与恶性肿瘤关系的前瞻性研究成果, 通过详细分析指出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发生和死亡率有关。绝望、抑郁是最严重的心理应激因素, 但也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其与恶性肿瘤发生和存活时间有关。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造成的形态变化、脱发、呕吐、虚弱等副作用无疑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心理应激。尽管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和感情支持不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但可以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缓解心理应激、改善心理状态和对疼痛的敏感性[16]。

2 心理应激的干预

2.1 心理应激的药物和其他干预技术

学术界普遍认为, 药物对干预心理应激的作用有限。对由应激导致的焦虑等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者采用镇静安眠药如benzodiazepine等作为辅助治疗[17]。按摩、针灸、中草药等对心理应激有一定的效果。研究证实, 气功和太极拳对心理应激有一定的效果[18]。但这些心理应激干预方法由于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其效果难以科学评估等局限性, 难以在临床和社区服务中普及。

2.2 心理应激的行为学、心理学干预

心理应激的行为学、心理学干预方法包括放松训练、催眠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放松训练是心理应激的心理学干预中最简单易行的技术, 被认为是心理应激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手段[19,20]。表3显示了近年来临床和社区社会心理应激的心理学干预的主要研究成果。

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许多危险因素都与心理应激有关。在慢性病控制与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应突出初级卫生保健功能, 把心理干预作为重要内容。疾病控制部门应加强社区人群社会心理危险因素监测和心理干预指导工作, 并开发适应我国人群的心理因素监测和干预工具, 创建慢性病预防控制新模式。

消防部队应激反映与心理危机干预 篇8

1 突发事件与军人心理应激

1.1 心理应激的外在表现

突发事件的威胁性、紧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确定性, 是造成个体心理应激的根本原因。在突发事件面前消防官兵个体特别是消防新兵如果没有类似的事件经验, 也没有充分的应对准备, 再加上外界信息的不明确性, 很可能造成军人生理功能和心理机能的改变, 而其中又属情绪异常最易被直接观察到[1]。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疑虑、悲伤、沮丧、忧郁、易怒、绝望、麻木、孤独、紧张、烦躁、自责、过分敏感等各种负面性情绪。在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肌肉高度紧张, 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 头痛, 疲乏、失眠、做噩梦, 易惊吓, 感觉呼吸困难等。在认知方面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反应迟钝, 推理和判断能力下降, 缺乏自信, 无法做决定, 健忘, 效能降低, 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害怕见人, 暴饮暴食, 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 不信任他人, 以及出现躲避和警觉反应, 或者逃避现实, 出现强迫行为, 操作技能水平降低等。

1.2 心理应激反应的阶段性表现

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 依时间顺序来看, 一般可分为四期[2]。一是冲击期或休克期, 指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数小时之内, 个体主要表现为焦虑、惊恐和不能合理思考, 少数人出现意识不清。二是危机期或防御退缩期, 由于没有能力解决面对的困境, 表现为退缩或否认问题的存在。三是解决期或适应期, 此时能够正视现实, 接受现实, 用积极的办法成功地解决问题, 焦虑减轻, 自我评价上升, 社会功能恢复。四是危机后期, 多数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 获得一定的积极应付技巧, 但少数人出现人格改变, 或表现出敌意、抑郁, 或滥用酒精、药物, 神经症、精神病和慢性躯体不适均可能出现。鉴于上述理论, 可依时间先后, 将心理应激反应分为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心因性反应、持久心因性反应三个阶段。

1.2.1 急性心因性反应

急性心因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 还可伴有强烈的情绪变化。可在遭受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 且情绪、情感变化迅速, 创伤后遗忘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表现之一, 常回忆不起灾难发生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 又称为逆行性或阶段性遗忘。

1.2.2 延迟心因性反应

从遭受创伤到出现精神症状有一个潜伏期, 一般为几周至几个月。主要表现有: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即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反复重现创伤性内容的噩梦, 控制不住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反复发生错觉和幻觉;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难以入睡或易惊醒, 过分的惊跳反应。遇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场合和事件时, 会产生生理反应, 如心跳、出汗、脸色苍白等。与人疏远、不亲近, 与亲人情感变淡, 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不能回忆创伤经历的某一重要方面;对未来失去信心, 对前途无望;常伴发焦虑和抑郁, 少数人会产生消极念头, 有自杀企图。病情呈波动性, 少数可长达多年, 或有人格改变。

1.3 情绪异常的表现形式

1.3.1 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突发事件最易诱发的一种情绪, 是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景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恐惧伴有交感神经兴奋,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机体机能充分动员, 但没有信心和能力战胜突发事件中的危险[3]。恐惧心理在突发事件中最易诱发, 比如, 包头“11·21”空难发生后, 参加打捞尸体的几名武警官兵竟不敢去黑暗的地方、不敢进黑屋子, 采访空难后的记者不敢乘坐飞机, 经过心理疏导后恐惧心理才消失。

1.3.2 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与恐惧情绪相近。恐惧是面临危险时发生的, 而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焦虑发生在危险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对突发事件产生紧张的内心体验, 出现回避、烦躁等, 呈高度警觉状态。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的焦虑心理, 是一种情感的泛化, 所谓“一朝被蛇咬, 三年怕井绳”, 心理上的持续警觉状态不能回归正常。

1.3.3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表现为悲哀、寂寞、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 伴有失眠、食欲减退等[4]。事件的发生增加了一些具有抑郁性人格者发生抑郁情绪的危险, 出现持久的情绪低落、忧郁、失去愉快感, 不愿与外界接触或不愿与人打交道, 常伴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躯体症状。

1.3.4 盲从心理

在突发事件面前, 人们心理的自主性下降, 更容易相信各种小道消息和流言, 并以此左右自己的行为。谣言传播的特点是版本小、变化快、传播过程充分本地化、谣言设计拟人化, 以及充分利用短信、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盲从是一种思维与意志的游离状态, 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社会群体心理应激。

1.3.5 迷信心理

常发生于突发事件过后而自己侥幸生还的人, 坚信冥冥之中有神灵保佑, 否则自己决不可能大难不死。对身边的任何事情不再用科学和理智去分析, 强化了宿命观念, 丧失革命斗志和自信的勇气。迷信心理使精神创伤转换为精神满足, 这种心理应付机制能够暂时缓解心理应激反应, 但对于再次遭遇类似突发事件时潜能的激发并无多大益处。

1.3.6 强迫心理和疑病心理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最容易产生此类不良心理。如H1N1流行时, 一些人反复测量体温、洗手, 一天多次打扫卫生, 就是强迫心理的表现;无端地感觉胸闷、头疼, 一声正常的咳嗽或喷嚏就成为染上疾病的根据, 这都是疑病心理的表现。

2 消防官兵心理危机的干预

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或群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 使之战胜危机, 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避免因情感波动造成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回归现实;三是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

很多研究和实例证明, 在发生灾难性突发事件时, 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心理干预如果与部队的管理行为、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会发挥良好作用。当前阶段, 部队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其内容应包括:针对官兵个体和群体的危机干预技术;沟通交流技术;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技术;识别严重心理障碍和建议转诊、会诊技术;常用精神科药物的使用技术;现场控制技术;一级应急处理队伍心理健康管理技术等。以上技术均应编辑成相应的手册。

2.1 提供社会情感支持

社会心理学认为,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危机应对系统, 这就是“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网络一般由家人、亲属、战友、同事、同学、朋友构成, 为人们提供亲情、物质和信息上的支持, 分担困苦和共度难关。当突发事件出现后, 每个人都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 人们依赖的人际支持系统已经不足以抵御灾害, 此时, 人们会意识到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一员, 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必须扩大。因此, 获得来自组织和外界的救助显得非常重要。情感支持的实施, 要首先认同心理危机人员的情感变化, 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或意外打击, 多数人在心理上变得茫然失措, 出现各种非理性情绪和非理智思维, 心理干预人员应视此种心理反应是正常的, 及时给予安慰、同情、支持和开导。医务人员的此种态度可极大缓解其心理压力, 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2.2 提供准确信息

在突发事件来临之际, 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 十分渴望得到充分的信息。对某种信息或某种事物的不确定状态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 信息的透明可减低焦虑或恐慌程度。广东“非典”恐慌事件, 有人归结于谣言引起, 实际上从政府公布的情况来看, 并非完全是谣言, 有传染病在广东局部暴发流行是事实, 只是由于复杂的公共卫生事件公布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健康信息传播渠道。一时间, 人们既不能从政府那里得到准确的信息, 又不能从新闻媒体中看到相关信息报道, 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变形和扭曲[5]。可见, 面对突发事件, 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的越早、越多、越准确, 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

对于战争或执行特种任务, 信息的提供也是必要的。一般来讲, 应对心理应激, 提供全部信息以解决心理认知危机的设想是建立在所有人都是理性人, 只要获得全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判断的假定基础上的。但由于存在个人对信息解读和承受力的差异, 因此, 战时全部真实信息的公布, 对人们心理的巨大冲击及集体心理感染不能忽视。作为心理危机应对措施的信息提供应遵循的原则是:尽可能提供全部信息;以我为主提供滤过的信息;以适当的方式提供信息。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 起到防止个体受应激的消极影响, 控制恐慌, 稳定大众情绪的屏障作用。

2.3 做出适当保证

应激性突发事件会造成明显的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 为消除涉及人员或群体的疑虑和错误认知, 给其以心理上的支持和适当的保证是非常有益的, 但这种保证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突发事件的基础上, 提出的保证要有足够的依据, 使其深信不疑, 这种信任感是心理干预取得成就的前提。

2.4 药物治疗

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药物治疗, 对焦虑、心烦不安者可短时间内选用镇静催眠和抗焦虑药物。三环抗抑郁剂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效果较好,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较好的干预效果。目前提倡采取药物干预时, 要同时辅以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治疗, 强调急性应激干预应多维性。

2.5 提供有益的应对方法

强制休息、强制娱乐, 可强行打断情感与事件的联系;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读书学习等, 可以转移注意力;男儿有泪也轻弹, 不要压抑自己的感情发泄;学习一些自我放松的心理学方法。

3 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帮助被干预者认识、面对、接受现实和表达各种复杂情感, 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 做不到这一点, 被干预者就无法真正把握自己的感受并消除应激反应。

治疗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他们表达出各种想法, 包括那些被干预者自认为不可接受或能引起内疚的想法和情感。治疗者不应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念作假设, 而必须从被干预者的独特立场出发来认识问题, 这是干预的前提。干预过程中, 治疗者要随时提醒自己, 对某一特定的问题或某种丧失, 被干预者完全可能赋予它与自己看法根本不同的意义[6]。治疗者必须帮助被干预者确定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他们首先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尽其所能地进行干预。要设身处地的体察当事人的内心感受, 分担被干预者的痛苦与悲哀, 又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不使被干预者滋生绝望或过分依赖的心理。

对干预的效果抱现实的态度, 必须正视困境和问题。治疗者无回天之力, 但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被干预者的一种给予。促进被干预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 使当事人认识到回避、借酒浇愁、暴力、自杀等都是不健康的行为。告诉被干预者应激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 帮助其了解自身反应过程、识别自身症状, 能够有效减轻恐惧, 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将要面临的问题。同时也要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 使他们尽快度过悲哀反应期。

参考文献

[1]王一牛, 罗跃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 (4) :387

[2]宋华淼, 张鹏.军人心理疏导理论与方法[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3:256~258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3~75

[4]胡凯.突发性危机引起的心理问题及应对[J].医学与哲学, 2004, 25 (3) :49

[5]胡晓云, 李汉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健康信息传播[J].中国健康教育, 2003, 19 (8) :585

散打运动员的心理应激与控制 篇9

散打运动是一项时空性强、技术精确性要求高、动作类型多的运动。因此,在散打练习及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运动员大多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调整到最高水平,但很多时候运动员会出现一种不良的反应——应激,这是一种潜在的疾患,出现应激后将会导致运动员的表现失常,动作技能自动地丧失,运动的稳定性及惯性不够,等失误。因此,了解什么是应激,并采取一定的练习手段对其进行控制和消除,对运动员技战术的充分发挥,取得好成绩,具有重大的意义。

2 什么是应激及应激过程

2.1

应激(Stress)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呈现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运动应激则是指人在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时,由于社会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刺激因素作用而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

2.2 应激过程

2.2.1 应激源

应激源(Stressor)是指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或者说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或生理反应的刺激。只要对机体构成威胁或个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都可成为应激源。在体育运动中,应激源是指运动员所处的客观环境的信息对运动员所施加的影响,如场地、器械、观众、对手、队友、教练、甚至天气状况等情境。

2.2.2 中介变量

心理应激作用理论(transactional theory of stress)认为,各种内外应激因素是否对个体健康产生影响,既与应激因素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一系列中介因素有关。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等因素在“应激-健康”关系模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些因素会缓解应激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冲击。例如有2个训练水平相当的运动员在上场之前面对坐满的观众时,一个可能会想:“我要是从擂台上掉下来,就会在这么多人面前出丑了。”另一个会这么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可见在相同的情境之下,前者感知到的是消极的情境,而后者则是体验到积极的情境,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身心反应,决定他是否产生应激现象。

2.2.3 应激反应

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第1名运动员可能会出现呼吸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紧张增加等生理反应及忧虑、自感忙乱、注意力狭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等一列系的心理变化,即产生了应激反应,结果在比赛中出现失误,果然掉下了擂台。第二名队员则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训练水平,获得了成功。

3 散打运动员的应激反应

3.1 心理和身体能量大量消耗,从而使运动员难以应付所面临的比赛

现代散打动作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复杂多变、高难惊险对运动员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而运动竞赛又有别于平常的训练,器械条件的变化、灯光的明暗、裁判员意外的评分、对手得到高分、同伴的失误、教练员不切实际的指导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新的应激源,使运动员产生消极的思维,从而导致应激的产生,于是,运动员的身心都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与之相伴随的便是呼吸循环系统物质代谢过程的激烈进行,心理能量的大量消耗。许多运动员都曾经体会到,在比赛中每项虽然只做一套动作,但这比日常训练中做10套动作还疲劳,这是因为在比赛中不仅消耗体力,而且更多地消耗了心理能量的结果。因此,控制应激,减少身心能量的消耗,对于运动员以充分的体力去应付比赛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应激可使长期训练所建立的运动技能动力定型自动化遭到破坏,甚至引起运动损伤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下,高度的感知觉能力能够使动作很快趋于精细的分化,通过生物反馈机制不断修正错误而建立正确动力定型。从理论上讲,一旦运动员掌握了运动技能且使运动动力定型达到自动化,他们就可每次都完美地完成这一动作,但很多时候都不是这样的,他们在练习时完成得很好,但比赛时却不能重现这一完美动作,或是一次比赛中完成得很好,却不能在每次比赛中都完成得较好。这是因为在应激状态下大脑两半球的分析中心和综合中心的工作出现了对抗而不合作,运动员在比赛时应该是通过综合中心控制动作的完成,把整套动作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但此时运动员的分析中心变得占优势,处于支配地位。由于分析中心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判断,使得运动员感受到更强的应激,进一步使综合中心对动作的控制变得更困难,从而干扰了操作,于是动力定型的自动化被破坏,动作完成得不稳定、不流畅,甚至出现失误。许多运动员都曾经体会到,在动作时,如果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即处于心理流畅状态时,就会感到动作有力,动作概念清晰,动作就会完成得优美、成功。而有些运动员由于心理能力较差,自我调节能力不够,在高难动作面前表现出恐惧胆怯,出现如:急于进攻,不敢出动作,节奏紊乱,身体重心不稳等现象。

3.3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一些综合性的身心反应

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引起头痛、甲亢、心脏病、糖尿病;各种神经官能症,如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不能享受比赛的乐趣,引起心理耗竭;身体抵抗力下降,引起疾病;人际冲突增加,影响正常的训练、生活及交往。

4 散打运动员的应激控制

既然应激对运动员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设法控制,以减少其对运动员完成动作的危害,可以通过多种专门方法进行控制,如:按摩、热水浴、瑜伽、气功、催眠、视觉想象、超觉冥想。以上都是运动员感到身心练习方法的重要性,而自发采取的一些手段,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就像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科学合理、长期训练一样,心理技能的获得也需要学习和系统的训练获得,因此,在日常的散打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心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运动员应激控制的学习应该结合散打运动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从应激形成的三要素:环境、认知、唤醒这三方面来分析,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环境的控制

4.1.1 减少环境中不确定的事件

体育运动其本身所固有的,正是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才使得运动充满乐趣和挑战性,运动员应具有足够的心理能力来应付这种不确定性,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消除这些对运动员产生消极影响的不确定事件,以利于运动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训练水平。必须做到的是运动员了解比赛的时间,明确队员在整个队伍中所处的地位,教练对队员的看法,熟悉比赛使用的器械,懂得在场地器械出现问题的情况之下该怎么办,如何避免受伤,如何对待观众的欢呼与不满、队友的失误等。

4.1.2 追求表现目标,降低结果的重要性

散打是属于一种非周期性、封闭的、带个人表演性质的运动,运动员实质上是在与自己做竞争。运动员所要做的就是自己平时训练的动作在比赛中完整地表现出来,而其他队员的表现你是无法控制的,因此比赛最终名次,运动员无法决定。但往往由于比赛的性质、领导的要求、舆论的渲染、朋友的期望、个人的利益等,使得比赛的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都可能是形成应激的因素。降低比赛的重要性可以针对不同的成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不鼓励上级机关、家长、赞助者向队员提供各种奖励,向运动员解释某次比赛的成败不会影响到运动员的一生。要求对运动员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在观看比赛时尽量少介入,以避免破坏其沉浸状态。

4.1.3 控制与过去失败经验相关的事物的影响,以消除失败联想,避免应激的产生

在散打练习中有可能在安全措施有保障的情况之下,运动员也不敢按技术要求进行练习,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看到别人练习这一动作出现过危险,产生恐惧;二是自己练习这一动作时曾出现过失误甚至受伤,导致在以后的练习中,易出现失败联想。因此,要求教练员要善于采取积极防卫措施,如转换练习的情境,改换动作结构类似的另一种动作练习;做好说服教育工作,提高对挫折的容忍等。

4.2 认知应激控制

应激来源于环境刺激,但环境本身并不是应激产生的直接原因,如何解释环境才使得外部环境具有应激的性质。因此,意识到自己在某种情境下的消极思维,及时地进行思维的阻断,而代之以合理的、建设性的思维,这对控制运动员的应激是极为重要的。以下是1名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的思维活动,她是1名优秀的散打运动员,而在她之前的1名运动员动作完成得非常完美,得到裁判的高分,在她做准备活动时,心里一直在嘀咕:“天哪,她打得那么出色,我绝不可能做出那样的动作”,紧接着她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思维,果断地进行思维阻断,取之以合理思维:“她的表现是我所不能控制的,我所要做的是把我的能力表现出来,只要我能完成训练水平,就足够了,即使在这场比赛我的得分落后于她,在其它比赛上我还具有很大的竞争力。”接着,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参加比赛,结果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

4.3 身体应激控制

可采用表象放松、自我指导放松、渐进肌肉放松、生物反馈放松。应该注重的是身体放松技术应结合认知应激控制来进行,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5 结论

1.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重视应激后的应对反应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以应用到应激心理训练中。

2.运动应激则是指人在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时,由于社会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刺激因素作用而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

3.当运动员面临应激情境时,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良好的个性特征、内部心理控制倾向性以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所提供的支持,都能够减轻应激事件的冲击,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姚家新.竞赛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体育系院教材编审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谭先明,陈小敏,王春阳.运动员心理应激及其中介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3).

地震后的心理应激与应对策略 篇10

关键词:心理应激,应对,策略,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截止2008年7月21日, 已造成69 197人死亡, 18 379人失踪, 374 176人受伤, “三孤人员” (孤儿、孤残、孤老) 1万余人, 受灾人口达4千余万人。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地震发生时, 人们随即就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 这种反应有利有弊。一方面, 适度的应激对于调动机体潜能, 应对突然的变化以保持生命的存在有利;另一方面如果应激反应长时间高强度地存在, 必然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我国是地震、水灾、台风、矿难等灾难的高发地区, 但目前对灾难后的心理应激理论和应对策略研究却很少。无论是心理学工作者还是灾难受害者, 了解灾后心理应激的相关理论和掌握主动应对心理应激反应的策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应激和心理应激

应激的概念由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 (H.Sylye) 于1936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拉扎勒斯 (R.S.Lazarus) 1968年提出了心理应激的概念, 认为心理应激是人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刺激、威胁和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定义为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反应的过程。临床心理学中应激的研究重点是心理应激。

二、地震后受害者的心理应激反应

(一) 地震后受害者的认知反应。

地震是强烈的应激源, 所引起的应激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会产生不良影响。地震后受害者的不良认知主要有感觉过敏或歪曲、非理性思维、自知力下降。感觉过敏或歪曲表现为总觉得周围物体在摇晃、难以入睡、夜惊、易激惹等。非理性思维是不良认知的核心, 正确识别个体的非理性思维特征对于咨询和治疗十分重要。地震后个体的非理性思维往往有两种特征, 一是过分概括化:“我太没用, 连××都没救出来”“一切都是我的错”“××一无使处, 这么大的灾难都没预测到”“××救灾一点也没做好”;二是“糟糕透顶”“什么都毁坏了, 没有前途了”“再也活不下去了”等。

(二) 地震后个体的负面情绪情感。

地震后个体的负面情绪情感一般有四种:愧疚感 (如果我做了××, ××就会活下来) , 无助感 (谁也不来帮助我) , 绝望感 (即使再怎么努力, 也不会有改变) , 不信任感 (不相信他人, 也不相信自己) 。这些负面情感可能会和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同时存在。

(三) 地震后个体的行为反应。

地震后个体的行为反应有“战”或“逃”两种类型。“战”表现为接近地震现场, 分析现实, 研究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逃”表现为远离、回避现实的防御。此外也有非“战”非“逃”的退缩性反应, 表现为顺从、依赖等。

(四) 防御反应。

地震后个体可能会无意识地借助于自我的防御机制对环境的挑战, 对自己的应对效果做出新的解释, 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地震后常见的防御反应有:压抑——地震带来的痛苦被不自觉地主动遗忘和抑制;否认——有意无意地拒绝承认亲人离去、财产损失;退行——放弃已学会的成熟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以幼稚的方式来应对灾难;转化——将精神痛苦无意识地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等。根据心理动力学观点, 个体形成的某些防御机制、未形成防御机制、或防御不当都有可能导致神经症。

三、地震后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

(一) 自我放松。

地震可能会引起焦虑、恐怖、抑郁、强迫等神经症。焦虑是其中的共同要素, 降低焦虑水平可以减轻神经症状。根据行为主义基本原理, 焦虑的消退依赖于与它相对抗或与它交互抑制的反应 (如放松) 的出现, 这种反应可以削弱在焦虑刺激与焦虑反应之间的联系强度。富永良喜提出三种方法让地震受害者进行自我放松,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一种是休息式放松。地震受害者在安全的地方让身心充分地休息, 如果能好好地睡一觉则更好。第二种是想象呼吸法。采用腹式呼吸, 吸气的时候紧张, 呼气的时候放松。放松时慢慢、长长的吐气, 并体验自己的紧张感、疲惫感都从身体内部跑出去了。第三种方法是渐进式放松。这种方法与Wolpe采用让来访者首先注意身体各肌群, 然后使肌肉紧张, 再进行放松以缓解焦虑的方法类似:让来访者曲起手臂并收紧, 并注意手臂、前臂和肘关节处肌肉的紧张。5-7秒钟后, 要求来访者迅速放松并体会这种放松的感觉。其顺序可以是:头—颈部—肩部—胸部—腹部—臀部—腿—上肢—手指—脚趾, 依次放松。

(二) 改变认知。

Ellis的“ABC”理论指出, 人的行为和情绪并非由所遭遇的事件“A”直接引起, 而是由经受事件的个体对它的非理性信念“B”所致, 最后导致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地震经历者面对前文所述的非理性信念可以利用相应的办法改变认知:“我已经尽力了, 这么大的灾难, 谁也没有办法”“这不是我的错”“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 没办法准确预测”……通过对非理性信念的识别、盘问和改变, 能减轻压力, 解决心理问题。

(三) 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接受其他个体、团体物质上、情感上、信息上的帮助、指导和建议。Kaplan认为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耐受、应付和摆脱困境。地震受害者应主动寻求社会支持。首先是了解信息、寻求指导。地震受害者面对应激情境时, 应激刺激可能破坏自己的认知功能, 难于对事件做出恰当的判断。及时向社会支持网络如救援人员、同事、亲友了解地震发展状况、亲人现状、地震救援等信息, 并从他们那里得到问题解决的具体指导, 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其次, 地震后产生心理应激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个体应认识到适度的应激反应对于调动自身潜能应对危险有利, 但如果应激时间长、强度大, 就应该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网络提供的情感、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第三, 自我鼓励和保证。地震受害者面临应激状态时可进行自我鼓励和保证:“任何灾难都会过去的, 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只要我努力, 减少地震给我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可以做到的”“生活最终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四) 自我防御机制的变化。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 自我防御机制是人无意识中的一种调节机能,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得以缓和, 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 但如果滥用或运用失效, 又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的根源。地震受害者会无意识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减轻痛苦, 但也应注意到如果过分压抑痛苦、坚决否认亲人离去的现实、以幼稚的方式逃避现实, 则容易成为新的心理疾病的根源。自我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调节机能, 应对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 二者似乎没有联系, 但实际上防御是应对的必要基础和条件。个体也可以学会以积极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御:升华——逐渐接受地震带来的亲人离去、财产损失等现实而不是长久地沉溺于痛苦中, 以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替代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本能冲动的发泄, 如积极参与救灾、写作、绘画等活动而不是攻击、退缩、自伤、自杀;幽默——幽默有显著的调节情绪的作用, 有位灾民看到很多外国人参与救灾, 幽默地说“没想到这一地震, 把老子震到了外国”;隔离——不断自我强化:亲人已经到了天堂, 我也要幸福地生活下去;暂时的否认、回避——当地震受害者不能直接面对残酷的现实时, 暂时的否认、回避可以缓解应激情绪, 为自我调整赢得必要的时间……

(五) 行为调节。

对地震受害者来说, “战”或“逃”都不是最合适的行为表现。震后初期远离地震现场, 避免惨烈的现实造成二次伤害是必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接受现实、参与抗灾自救、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举行恰当仪式与离去的亲人告别则是恰当的行为。如果有持久的退缩、回避、依赖、强迫等不当行为则要主动寻求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肖旭.四川“5.12”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救助知识汇编[Z].四川:四川省教育厅, 2008.5.

[2]陈仲庚.实验临床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445-465.

[3]富永良喜, 高桥哲, 小泽康司.灾后心理援助方法 (西南大学讲座材料) [Z].2008.10-12.

[4]张伯源.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0.

[5]王登峰.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64.

上一篇:大学合并下一篇:手风琴风箱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