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管应激反应

2024-05-15

拔管应激反应(精选八篇)

拔管应激反应 篇1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脑动静脉畸形,拔管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1]、抗交感兴奋作用[2,3],与麻醉药物复合应用时能有效降低拔管时引起的心血管兴奋反应和血浆儿茶酚胺水平[4,5]。全麻下介入栓塞治疗是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venous malformations,BAVM)患者的重要辅助治疗。全麻恢复期出现拔管应激反应,可使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及水肿等并发症[6,7]。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患者麻醉恢复期拔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其作为麻醉恢复期辅助用药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拟行介入栓塞治疗的BAVM患者30例,年龄18~65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ASAⅠ-Ⅱ。首发症状为颅内出血8例,癫痫7例,头痛9例,体检发现6例。入院后行头颅CT、MRI及DSA检查,病变位于额叶8例,颞叶12例,顶叶6例,枕叶4例;畸形团大小在1.8~7.2 cm之间。患者神志清醒,既往无脑血管、精神、神经病史,无心律失常、心衰病史,无哮喘病史,无恶性肿瘤病史。入院时血、尿常规,血糖等电解质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已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P组),各15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 g。患者入室后建立上肢静脉输液通路,监测心率、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应用惠普监护仪)及脑电双频指数(采用ASPECT监测仪);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佳士比3500输注泵,Marsh模式),诱导血浆靶浓度设定为4.0μg/ml,顺阿曲库铵0.2 mg/kg,芬太尼2.0μg/kg,5 min后行快速气管插管。D组麻醉诱导后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h),P组给予10 ml生理盐水,两者均恒速静脉注射,术中维持血压在术前基础值的±20%,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为45~55,根据BIS值调控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45 mm Hg,术中予顺阿曲库铵0.1 mg/(kg·h)维持肌松。手术结束时停用丙泊酚,并给予阿托品0.5 mg/kg,新斯的明1.0 mg/kg进行肌松拮抗,等患者呼吸恢复、苏醒、反射恢复、吸空气血氧饱和度不低于基础值的5%后,拔除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记录麻醉前(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15 min(T3)的HR、MAP、SAS镇静评分;测定血糖及皮质醇水平;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期躁动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苏醒、拔管时间及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与P组比较,D组患者拔管时的HR、MAP稍低于P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D组拔管前后的SAS镇静评分、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D组拔管时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拔管5 min后恢复;皮质醇变化水平与血糖一致(P<0.05),见表2。

注:与P组比较,P>0.05

注:与P组比较,*P<0.05;与T1比较,#P<0.05;与T2比较,△P<0.05

3 讨论

对行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的患者,预防全麻拔管期间的应激反应,可避免因呛咳、躁动、血压升高引起脑过度灌注,对预防术后急性颅内出血、颅内水肿有重要的意义[8]。而且,拔管后的苏醒质量对患者术后的急性神经功能评估有直接的影响[9]。临床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具有抗交感兴奋、镇静、节俭麻醉药物及稳定血流动力学的特性[10],在治疗剂量下,右美托咪定可以减少相关操作带来的应激反应及呼吸抑制并发症,可提高临床麻醉复苏期的苏醒质量[5],并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11]。丙泊酚是麻醉基础镇静药物,靶控输注丙泊酚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减轻应激反应,是高风险患者全身麻醉的较佳选择[12]。与丙泊酚比较,右美托咪定不会降低咽喉部反射、引起短暂呼吸抑制及氧饱和度下降,对脑血管的CO2反应性影响小[13]。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拔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应用右美托咪定没有发生明显的拔管时心率增快、高血压等心血管应激反应及增加术后明显的躁动等不良反应。Elbaradie S[14]的研究发现,在脑电双频指数评价镇静深度下,持续静注0.2~0.5μg/(kg·h)右美托咪定或0.5~1 mg/(kg·h)丙泊酚对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有相似的镇静效果,而且不影响患者的皮质醇水平。本研究中,P组患者拔管时的血糖水平有升高趋势,与P组比较,D组拔管时的血糖明显降低(P<0.05),但拔管后恢复,表明本研究患者拔管期间存在一定的应激反应,而两组患者拔管期的皮质醇水平与血糖水平变化一致(P<0.05),拔管后两组患者皮质醇水平已回升,提示右美托咪定作为辅助用药有助于进一步抑制麻醉恢复期的拔管应激反应。

“拔管弑母”背后 篇2

让阿林和姐姐阿霞着急的,还有不断增加的医疗费。阿林说,肇事司机家里没钱,自己父亲便带着他们四处去借钱,总算借了几千块。可是,这点钱,根本不够。“妈妈到底还要花费多少钱?没有任何人给我答案。我自己知道,如拖上十天半月,这笔费用将会很高很高。”阿林说,对于仅靠理发维持七口之家生计的他来说,根本承受不起。

阿林说,11月1日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妈妈跟他说,太痛苦了,不想遭罪了,希望早点走。

11月2日下午,重症病人探视时间,阿林、姐姐阿霞和姨妈三人走进重症监护室。“妈妈的头肿得比篮球还要大,鼻子里、嘴里插着管子。”阿霞抱着妈妈哭。阿林用手摸了一下妈妈的额头,完全冰凉,这让他心里更是痛苦不堪。“这哪是救妈妈,完全是在遭罪啊……”想起梦里妈妈的话,阿林情急之下,伸手去取她的呼吸管,不过,未能取下来。接着,他扯掉了胶布,管子脱落。医护人员发现后阻止了阿林的举动,随后报警。

不久,民警赶来,将阿林等人带回刑警大队接受问讯。根据医生的记录,朱素芳的死亡时间为11月2日下午3点多。当天,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对阿林采取了监视居住强制措施。

一民警告诉记者,这是他从警十余年来遇到的“最纠结刑案”。从情感角度,他非常同情阿林。但情与法之间,办案民警必须守住法律底线。虽然医生曾告知阿林他的母亲已脑死亡,但我国法律对死亡的认定,系心脏停跳、呼吸停止等,而脑死亡未被纳入。“经过初步调查,阿林的行为已涉嫌故意杀人。”当然,在死者的具体死因未明确之前,便认为阿林取管导致母亲死亡,过于主观。“目前,警方已将死者的心脏送权威部门鉴定,具体结果还需等十来天。”

记者问阿林:“取呼吸管时,你是否想到会让妈妈死去?”他说:“我想不到那么多,我也不懂那么多。我只想让妈妈不再遭罪了……我杀了妈妈吗?我会被判入狱吗?我怎么会有意杀害我妈妈呢?妈妈那么爱我……”

阿林取下母亲的呼吸管,是杀母?还是让母亲有尊严地死去?

知名死刑复核律师谢通祥认为,朱素芳遭遇交通事故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主要靠插呼吸管维持生命,此时医院方面并没有正式确定她完全死亡,儿子阿林看到母亲生命垂危未必能够挽救回来,又无力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一时糊涂选择拔掉维持母亲生命的呼吸管,主观上具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根据《刑法》规定,儿子的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但是根据具体情节可从轻处罚。

四川中民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石军则认为,阿林的行为,从罪名构成主观要件上,仅仅是因不忍直视妈妈身体被“毫无意义”地残忍地注射大剂量药液,情急之下的条件反射行为,这有别于刑法意义上“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主观故意”。“取管”行为,或系其出于“维护妈妈身体完整”,以及“让妈妈有尊严地死去”的主观目的。因此,其主观目的到底是什么,应得到核实,才可能构成涉嫌故意杀人罪。?笪摘自《华西都市报》

拔管应激反应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行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20例, 其中男131例, 女89例, 年龄32~73岁, 平均年龄 (47.5±2.1) 岁, 其中168例行冠脉介入诊疗术, 25例行主动脉和左心室造影术, 18例行二尖瓣介入治疗术, 9例行周边血管介入治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各110例。

1.2 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完成后, 所有患者均在重症监护室进行ECG和BP连续监护3 d, 对照组患者直接拔除血管鞘, 研究组患者于拔除血管鞘前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麻。拔管后均进行加压包扎, 用沙袋加压止血。若拔管后3 h内未出现不良反应, 患者可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若拔管后出现慢率反应, 即心率少于20次/min, 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 静脉注入lmg阿托品, 若心率仍然不能恢复正常, 可再次注入适量阿托品, 同时行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 若观察到患者出现较多的心包积液, 及时进行心包穿刺抽出积液;若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 立即进行冠脉介入以及冠脉搭桥术。若患者拔管后出现快率反应, 及时行肺部听诊, 了解患者肺部是否出现水泡音, 同时行心电图检查, 若肺部出现水泡音, 进行心电图检查显示发生冠脉综合征, 立即进行常规心衰急救处理, 行冠脉介入术以及冠脉搭桥术等方法治疗。并行血常规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血容量不足或者出血情况, 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3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拔管反应发生情况

24例患者出现拔管慢率反应, 17例患者出现拔管快率反应, 研究组拔管慢率反应和拔管快率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拔管快率反应原因分析

拔管快率反应原因中血容量不足所占比例最大, 明显高于其他原因,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拔管反应处理情况分析

22例采用药物治疗恢复, 12例采用介入治疗恢复, 5例采用冠脉搭桥术恢复, 2例死亡, 死于心肌梗塞。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实施心血管介入手术后, 进入重症监护室, 通常在术后4 h进行拔除血管鞘操作, 拔管时需要对患者腹股沟区域穿刺部位进行压迫式止血, 而此种止血方法易导致患者的迷走神经出现如恶心、呕吐、心率变慢以及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的反射现象, 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2]。临床研究证明[3]在进行拔管前, 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 可以有效减轻拔管操作过程中给患者所带来的疼痛感, 且可以阻断或者降低迷走神经所引发的反射活动, 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由于过高的迷走神经张力所带来的拔管反应。对于局麻后拔管仍然出现拔管反应的患者, 可先给予阿托品治疗, 若检查出患者存在心包积液时, 可及时行经心包穿刺手术抽取心包液, 或者冠脉搭桥术治疗, 大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4]。

该组资料研究显示, 24例患者出现拔管慢率反应, 17例患者出现拔管快率反应, 采用局部麻醉的研究组拔管慢率反应和拔管快率反应均明显低于采用直接拔管的对照组, 与文献报道[5]情况相符, 发生拔管快率反应主要是由于血容量不足, 22例采用药物治疗恢复, 12例采用介入治疗恢复, 5例采用冠脉搭桥术恢复。综上所述, 拔管反应可分为拔管快率反应和拔管慢率反应, 拔管快率反应多因血量不足所引发, 及时采用积极的药物或介入处理治疗, 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爱华, 孙宣, 席海燕.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 (5) :530-533.

[2]余露.拔除动脉鞘管致血管迷走反应的预防和护理[J].医学新知杂志, 2010, 18 (3) :235-235.

[3]罗桥英.心血管介入诊疗后拔管反应的早期识别和处理决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4 (1) :75-76.

[4]李海良.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 2012, 10 (6) :641.

拔管应激反应 篇4

关键词:布托啡诺,全麻,拔管期反应

妇科腹腔镜手术现在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应全身麻醉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采用布托啡诺减轻全麻拔管期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较少, 本研究对此作了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妇科全麻手术患者, ASAⅠ~Ⅱ级, 年龄30~50岁, 身高155~170cm, 体质量50~65kg。排除对阿片类药物过敏, 有慢性疼痛、精神疾病史或滥用药物、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者。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均分为布托啡诺组 (B组) 和空白对照组 (K组) 。每组30例。

1.2 方法

术前30min均肌注苯巴比妥钠100mg、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 监测NIBP、ECG、SPO2等基本生命体征。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mg/kg、维库溴铵0.12mg/kg。麻醉维持:丙泊酚6~8 mg/ (kg·h) 、瑞芬太尼4~8μg (kg·h) 持续泵入, 维库溴铵据肌松监测单次追加。所有患者在解除腹腔镜气腹开始缝皮时停用麻醉药物, 同时B组用布托啡诺1mg静脉注射;K组不注射药物。

拔管指征:患者自主呼吸恢复, VT在400ml以上, 呼吸空气5min后SPO2>95%, PETCO2<45mmHg, 吞咽反射活跃。

1.3 观测指标

观察并记录麻醉前 (T0, 基础值) 、拔管前5min (T1) 、拔管时 (T2) 、拔管后5min (T3) 、拔管后10min (T4) 时的MAP、HR、SPO2。记录患者T2时躁动评分 (RS评分) (0分, 安静且合作;1分, 吸痰刺激时有肢体活动;2分, 无刺激时有挣扎, 但无需按压;3分, 挣扎剧烈, 需按压) 、T4时镇静评分 (Ramsay评分) (1分, 不安静, 烦躁;2分, 安静, 合作;3分, 嗜睡, 能听从指令;4分, 睡眠状态, 可唤醒;5分, 呼唤反应迟钝;6分, 深睡状态, 呼唤不醒) , 记录拔管后5、15、30、60min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评分) ;观察并记录拔管后咽喉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记录拔管时间。

1.4 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成组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拔管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组T2时MAP明显高于T0时和B组, T1-T4时HR明显高于T0时和B组 (P<0.05) (表1) 。K组RS评分、咽喉痛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 (P<0.05) ;B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K组 (P<0.05) , 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B组拔管后5、15、30、60minVAS评分明显低于K组 (P<0.05) (表3) 。

注:与K组比较, aP<0.05;与T0比较, bP<0.05

注:与K组比较, aP<0.05

注:与K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布托啡诺是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 现在主要用于术后镇痛, 它主要通过激动中枢κ受体产生镇痛作用;有拮抗µ受体的作用, 其呼吸抑制作用明显低于舒芬太尼;对δ受体几乎无作用, 临床无烦躁、不安、焦虑等不适感[1]。根据布托啡诺的药理学特性, 我们假定它可以减轻全麻拔管期不良反应。在本研究中, B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低于K组, 显示布托啡诺可以减轻术后切口疼痛, 从而减少了拔管期的躁动、血流动力学的应激改变以及术后咽喉痛等不良反应。布托啡诺常见不良反应为呼吸抑制及困倦嗜睡, 刘徐等的研究认为布托啡诺0.02mg/kg剂量不增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2]。在本研究中虽然B组镇静评分较高, 但未见拔管时间延长和拔管后呼吸抑制。

总之, 妇科患者全麻拔管前布托啡诺的使用能有效减轻拔管期的不良反应, 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当然, 它是否优越于其他药物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ommiskey S, Fan LW, HO IK, et al.Butorphanol:effects ofa prototypical agonist-antagonist analgesic on kappa-opioidreceptors[J].J Pharmacol Sci, 2005, 98 (2) :109-116.

拔管应激反应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2013年4—1 0月择期普外科手术患者30例, 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为Ⅰ~Ⅱ级, 采用气管内麻醉, 年龄24~55岁, 体重45~80kg, 无高血压病及心脏病史。随机分为地佐辛组与对照组各15例, 两组基本资料接近。

1.2麻醉方法两组术前常规禁食, 术前30分钟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 常规监测血压、心率 (HR) 、心电图、血氧饱和度。麻醉诱导相同: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2μg/kg, 1分钟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氯琥珀胆碱 (司可林) 2mg/kg, 待肌肉松弛后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后机械通气, 潮气量8~10ml/kg, 呼吸频率10~12次/m in, 术中吸2%~4%的七氟醚, 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4mg维持麻醉, 术中维持循环稳定。于手术结束前30分钟, 地佐辛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对照组予2ml生理盐水静脉输注。术毕停止吸入七氟醚, 自主呼吸自行恢复。符合拔除气管导管指征的, 拔出气管导管, 辅以面罩给氧, 必要时予以托下颌或置入单侧鼻咽通气道以纠正舌后坠。监测手术完毕时 (T1) 、拔管即刻 (T2) 及拔管后5分钟 (T3) 的血压、HR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同时间的血压及心率的变化 (表1) T1时, 两组血压、心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时的血压与心率地佐辛组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血压与心率在拔管即刻均有明显升高, 后逐渐下降。

2.2拔管时不良反应地佐辛组有1例, 表现为恶心、呕吐。对照组有15例, 其中血压升高9例, 窦性心动过速、拔管不良记忆各6例, 呛咳5例, 躁动4例, 恶心、呕吐1例。

3讨论

全麻后拔管过程中伤口疼痛、吸痰及气管导管刺激等可引起强烈的心血管反应, 因此拔管时比诱导插管时不良反应更剧烈。笔者在拔管前应用地佐辛以缓解术后疼痛。地佐辛主要通过激动k受体而产生轻度的镇静作用, 同时拮抗μ受体, 成瘾性小, 缓解手术后疼痛[1]。安礼俊等[2]研究结果表明, 手术结束前30分钟静注地佐辛, 可避免术后因疼痛刺激所产生的应激反应, 减少全麻苏醒期的不良反应, 有效预防和减轻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使呼吸、循环更稳定,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管艳, 王贵成.地佐辛对全凭静脉麻醉拔管期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2, 28 (3) :288.

拔管应激反应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 男21例, 女13例, 年龄48~80岁, 平均 (67土13) 岁。其中三支病变15例, 双支病变13变例, 左主干病变6例。介入术后均在CCU室行心电图、血压监护8 h, 手术结束后2 h拔除血管鞘。

1.2 临床指标

(1) 心率:鞘管拔除过程中出现心动过缓 (心率<50次/min) 或出现心动过速 (心率> 100次/min) 为阳性; (2) 血压:鞘管拔除过程中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20 mmHg或较基础血压升高20 mmHg、脉压差增大为阳性; (3) 症状:鞘管拔除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及伴有胸闷、心慌、面部潮红、烦燥不安等临床症状为阳性。三者中出现两者阳性为SPS阳性。

1.3 临床症状

出现心动过缓者29例, 心动过速者3例, 2例心率基本正常;血压下降者29例, 血压升高者2例, 血压未明显变化者3例;以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为主要症状的30例, 以面部潮红、烦躁不安等临床症状者4例。其中出现面色苍白、大汗、四肢冷、心率极慢 (<45次/min) 、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症状伴心电图ST-T改变者7例。

2 护理措

2.1 心理护理

介入检查治疗前与病人充分沟通, 使患者了解介入手术是目前安全有效的一项新技术, 使患者对手术的微创性有较全面的了解。采取实例讲解等方式使患者对导管手术室环境、手术的目的、手术的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等有较全面了解, 以消除病人恐惧、紧张心理,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主动接受手术。

2.2 饮食护理

嘱病人术前禁食10 h, 术前晚让病人正常饮水。术晨让病人少量进食饮水, 术后1 h鼓励病人少量多次进食流质及饮用水, 以减轻手术中的消化道症状。

2.3 术后及鞘管拔除前护理

术后对患者行心电图持续监护, 血压测量至少每半小时一次, 以全面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在拔除鞘管前要向患者说明拔管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适, 也可采用局麻后拔管, 并建立静脉通道, 备足阿托品、多巴胺等药品。

2.4 鞘管拔除过程中床位护士床边护理

床位护士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呕吐、胸闷、胸痛等症状, 观察患者面色、肤色有无改变, 动态监测心电、血压 (鞘管拔除过程中要每5 min测血压1次) , 注意心率的快慢强弱、节律是否整齐、血压波动等情况, 尤其是注意监护心电图ST-T的变化, 并及时记录。当发生心电图ST-T改变、心率过缓或过速及其他心律失常、血压下降, 力争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医生, 积极配合抢救, 并安抚好患者。

2.5 出现SPS的应对护理

2.5.1 对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伴心动过缓、血压降低者, 考虑因发生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 应做到: (1) 立即使病人头部放平,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2) 遵医嘱, 迅速静脉注射阿托品注射液1~2 mg, 如2 min内心率无明确变化, 可再追加阿托品注射液1 mg;对于血压明显下降者, 可静脉应用多巴胺等升压药物。

2.5.2 对于出现心慌、面部潮红、烦躁不安等症状, 伴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或血压不高但压差增大者, 考虑可能与突发急性左心衰或血容量相对或绝对不足有关。应做到: (1) 立即给予肺部听诊, 观察有无干湿性罗音。 (2) 遵医嘱给予补液或利尿、西地兰强心并减慢心室率等处理。

2.5.3 对于血压波动明显 (升高或降低) 并出现监护心电图ST-T改变的患者, 考虑可能为血压过低造成冠脉供血不足或迷走神经过度激活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应立即遵医嘱给予升压治疗, 必要时升压扩冠状动脉同时进行。

2.6 鞘管拔除后的护理

鞘管拔除后应观察术肢足背动脉搏动, 切口部位有无渗血, 肢体色泽温度有无改变、有无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并继续观察监护心电图有无ST-T变化, 如有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3 护理效果

34例严重冠心病介入术后鞘管拔除所致SPS并发症的患者均通过耐心细致的安抚, 密切观察、监护、及时的抢救等措施, 不良反应一般在30 min~2 h内恢复。7例出现SPS反应伴心电图ST-T改变的患者, 经积极治疗后, 心电图均迅速恢复, 查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均无升高表现。所有患者术后均平安转入外科接受进一步治疗或出院接受药物治疗。

4 讨论

目前关于冠心病介入术后的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较多, 将SPS分为慢率反应与快率反应[1]。拔管后出现心率<50次/min, 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20 mmHg, 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者为慢率反应。拔管后出现心率> 100次/min血压较基础压升高20 mmHg或不升高, 脉压差增大及伴有胸闷、心慌、面部潮红、烦躁不安等临床症状为快率反应。临床护理工作中, 慢率反应更为常见。在多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等严重冠心病病人出现SPS反应伴心电图ST-T改变的患者亦为常见, 为介入术后严重紧急并发症[2]。在护理工作中, 加强对严重冠心病人发生SPS的预防, 减少SPS发生、加强对SPS的应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4.1 介入手术前及鞘管拔除前对病人的评估 介入术前应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史 (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 、心电图及心超情况, 对患者所能耐受不良刺激的程度有一大体评估。术后再结合造影结果及术中相关处理, 进一步对患者进行评估。对于那些有高血压、糖尿病, 冠脉变化广泛、心功能差的患者, 发生SPS的可能性较高, 而且发生SPS的后果严重, 应高度重视。

4.2 重视心理护理 精神紧张是诱发SPS的重要因素, 由于患者对有关冠心病介入诊疗的相关知识缺乏, 以至病人术前处于极度紧张状态, 可能会导致病人术前睡眠差甚至难以入睡, 引起心率加快, 加重患者心肌的缺血缺氧, 而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脏负荷增加时, 可引起前列腺索或缓激肽释放, 这些物质刺激心肺感受器, 心肺感受器传入神经行走于迷走神经, 从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导致迷走反射。所以术前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向病人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 手术的必要性、微创性, 缓解其心理压力, 必要时术前晚给以安定口服或肌肉注射;术后鼓励患者进食使其感到镇静和安心, 有利于避免血管迷走性反射的发生, 对紧张焦虑的患者术前可给镇静剂应用[3]。

4.3 重视术前准备工作 血容量的不足易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上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升压素, 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使血管对牵拉刺激敏感而引起迷走反射[4]。所以术前应指导病人合理饮食。术前晚让病人正常饮水.术晨让病人少量进食饮水, 术后鼓励病人少量多次饮水, 有利于血容量的维持。

4.4 重视拔管时的观察及护理 SPS一般发生于拔除动脉鞘管的即刻及压迫止血时, 所以拔管时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首先拔管前要做好病人的解释及心理疏导工作, 对疼痛刺激较为敏感的病人拔管时可局部应用利多卡因, 减少因精神紧张及疼痛刺激诱发血管迷走反射。拔管时及拔管后压迫止血时密切观察病人心率及血压的变化, 同时要备好阿托品及多巴胺等急救药品, 便于随时抢救。拔管及压迫止血结束, 仍要继续监测病人的心率及血压的情况, 防止迟发。

4.5 重视抢救措施 拔除动脉鞘管前应建立静脉通路, 病人一旦出现血管迷走反射, 应立即给以低流量供氧, 并遵医嘱给以阿托品、多巴胺及其他药物治疗, 密切观察病人心率、血压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粱博.心血管病介入术后拔管反应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6) :529.

[2]颜君.心血管介入治疗致过度迷走神经反射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22) :3148-3149.

[3]石在红.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 2008, 6 (4) :235-236.

拔管应激反应 篇7

关键词:麻醉,心血管反应,芬太尼,丙泊酚

在全麻苏醒期拔除气管导管时, 由于一些外部刺激如吸痰、切口疼痛以及气管导管本身对咽部及气管神经末梢的刺激, 可引起明显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呛咳及躁动等现象[1]。如果反应过度可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手术部位出血, 甚至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2]。为了探讨预防或减轻术毕拔管期间心血管反应的有效防治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我院对60例行剖腹探查手术的血压正常患者于手术结束时给予小剂量芬太尼, 以观察其预防全麻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0例, 男68例, 女52例, 年龄32~66岁, 平均45岁, 体质量44~79kg, ASAI~Ⅱ级, 均为择期腹部手术, 手术时间2~4h。术前均无精神、神经疾病史;无严重肺、肝、肾功能不全及心血管疾病, 无长期服用镇静、镇痛药史及过度肥胖和鼾症病史。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ASA分级及手术时间等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0.1g, 长托宁1mg。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芬太尼4μg/kg, 丙泊酚1.0mg/kg, 维库溴铵0.1mg/kg;麻醉维持:吸入0.5%~1.5%异氟醚, 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0.3μg (kg·min) , 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6~0.08mg/ (kg·min) 维持肌松效果。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吸入异氟醚。拔管指征:自主呼吸恢复, 保护性反射恢复良好, 吸气时SpO2>95%, 且持续时间5min以上。观察组于拔管前静脉注射芬太尼1.5μg/ (kg·h) ;对照组于拔管前静脉注射丙泊酚2mg/ (kg·h) 。术中常规监测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邻苯二甲酸二丁脂 (DBP) 、双频指数 (BIS) 、PETCO2和呼气末吸入麻醉药浓度, 并根据麻醉深度调整麻醉药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各时间点的SBP、DBP及HR的参数, 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及拔管后患者的躁动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χ—±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苏醒时间为 (4.93±1.63) min, 对照组苏醒时间为 (5.49±2.75) min, 观察组苏醒时间比对照组短,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拔管时的各个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拔管前 (P<0.05) , 而观察组拔管时及其余时间点与拔管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所有患者于拔管后10min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气管导管是全身麻醉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拔管期间由于吸痰、呛咳及气管导管本身对咽喉部及气管隆突的刺激, 可兴奋交感神经、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引起血流动力学的过度变化, 导致强烈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骤升, 可严重影响老年体弱、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生理稳定, 造成严重后果[3]。有报道拔管期间高血压的发生率为4~65%[4];其发生心血管意外的几率和气管插管时相近, 也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心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5]。有学者主张深麻醉下拔管以减轻心血管反应, 但深麻醉下拔管可以引起拔管后苏醒延迟和增加互信管理的困难, 存在再次插管的风险。因此, 探寻能够有效预防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药物, 对提高患者拔管期间的安全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特别是对颅脑外科手术患者更为重要, 可以避免颅内压增高, 颅内出血和再次开颅手术的危险性[6]。

有研究显示, 丙泊酚与芬太尼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且其作用主要与用药剂量有关[7]。丙泊酚的特点是起效快, 持续时间短, 苏醒快而完全, 但无镇痛效应。而芬太尼则镇痛效果好、起效快、时间短、毒性低、循环影响轻微[8]。本研究均采用小剂量用药, 结果提示, 与丙泊酚相比, 芬太尼的使用不但可以缩短苏醒时间, 且能更有效地预防苏醒期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 拔管前小剂量使用芬太尼不但可以缩短苏醒时间, 且能有效地预防苏醒期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小颖, 朱姜华, 王沛玉, 等.不同麻醉用药与不同麻醉方法对术中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 2007, 87 (15) :1025-1029.

[2]丁久红, 王冬青.不同靶浓度雷米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24 (8) :712-713.

[3]乔世刚, 谢红, 李华, 等.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抑制全麻拔管期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剂量探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1) :5-7.

[4]徐琳, 雷恩骏, 胡春华, 等.艾司洛尔预防双腔气管导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9, 49 (11) :81-82.

[5]邹振宇, 杨小霖, 周洪贵, 等.异氟醚麻醉下雷米芬太尼抑制切皮心血管反应的最低血浆有效浓度[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2) :100-103.

[6]罗艳华, 王伟芝, 王绍明, 等.复合TCI异丙酚对瑞芬太尼抑制支撑喉镜诱发心血管反应的EC50[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0, 30 (3) :310-312.

[7]朱土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气管插管麻醉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09, 49 (46) :95-96.

拔管应激反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本院消化内科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40例患者, 患者均符合临床对胆囊疾病诊断标准并具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指征。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伤患者, 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排除腹腔感染及上腹部有手术史患者, 排除其他消化科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各20例。A组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42~74岁, 平均 (62.5±6.4) 岁。B组中男11例, 女9例;年龄43~75岁, 平均 (63.4±7.6)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半小时应用10mg地西泮与0.5mg阿托品进行肌肉注射。开放静脉通道后对血压及心率等指标进行检测。静吸复合全麻后进行手术, 使用1.2~2.0mg/kg丙泊酚, 2~3μg/kg芬太尼以及1.0~1.5mg/kg罗库溴铵静脉注射麻醉诱导, 行气管插管后使用麻醉机控制呼吸。期间间断使用罗库溴铵与芬太尼进行静脉注射, 并用浓度为1%~3%的异氟醚进行麻醉维持, 确保血液流变学以及血压保持平稳。手术结束前20min停止吸入异氟醚。当患者开始恢复自主呼吸后使用2mg新斯的明与1mg阿托品的混合液进行静脉注射, 以拮抗肌松作用[2]。A组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前注射0.5~1.0mg/kg丙泊酚与8mg氯诺昔康;2~3min后进行吸痰并拔管;B组患者拔管前不使用任何药物直接进行吸痰拔管。

1.3 拔管指征

患者开始恢复自主呼吸, 潮气量超过6ml·kg-1·min-1, 且呼吸频率在10~20次/min;呼吸空气5min后血氧分压>95%, 血中二氧化碳分压<45mm Hg;吞咽、咳嗽及肌力反射均恢复较好。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使用药物后的心率、血压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用药前两组患者血压、心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拔管时与拔管后两组患者心率、血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对于全麻患者来说, 气管插管拔出前处于前麻醉状态。吸痰、切口疼痛等外部刺激均能够诱发其拔管时出现应激反应。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气管插管拔出时可能由于各种刺激导致其心肌耗氧量迅速增加, 供氧量减少, 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的概率显著升高[3]。尽管心血管反应持续时间较短, 但对于各类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存在较大风险, 甚至有可能造成死亡。对于气管插管拔管时所产生的心血管反应预防措施与气管插管时不同, 主要以避免麻醉进一步加深为主要目的。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指出, 在全麻手术苏醒后对气管插管进行拔出时可使用短效快速药物以促进患者保护性反射, 尽快恢复, 还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丙泊酚作为短效静脉全麻药物具有诱导迅速、药效平稳等优势[4]。该药物在体内代谢时间较短, 患者停止使用药物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且苏醒后意识清晰, 不出现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可有效扩张外周血管发挥抑制运动中枢的作用, 并可直接阻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 能够在拔管时及时控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所导致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现象。另外, 该药物还具有抗呕吐作用, 可在发挥镇静作用的同时避免吸痰拔管所导致的恶心、呕吐症状, 可能是由于该药物能够有效拮抗中枢系统多巴胺D2受体有关[5]。氯诺昔康是新型抗炎镇痛药, 该药物对于各类情况导致的急性疼痛均有显著疗效, 且耐受性较好。临床一般多用于各类疾病的围术期阵痛以及避免由于手术创伤引发的应激反应等。本试验分别对两组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前使用丙泊酚复合氯诺昔康与不使用任何药物观察对心血管反应的作用, 结果显示应用药物组患者其血压及心率值维持稳定且对通气功能不造成显著影响, 术后24h未出现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说明在全麻手术进行拔管前注射一定剂量丙泊酚与氯诺昔康不仅能够发挥抗炎止痛作用, 还能够有效避免气管插管拔管时出现的心率加快及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另外, 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并不会增加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的发生率, 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 不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造成心肌损伤。

注:与A组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对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前注射丙泊酚复合氯诺昔康疗效显著, 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反应发生率, 提高手术安全系数并降低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疾病治疗效率与麻醉质量, 对患者疾病治疗与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凤学.围术期心肌缺血[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 18 (9) :503.

[2] 方宁, 郭建忠, 周小筠, 等.丙泊酚静脉麻醉辅用硝酸甘油滴鼻在高血压病人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 18 (1) :41.

[3] 张钧, 张跃, 王雁娟.自制气管插管鉴定球在全麻患者气管插管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3) :918.

[4] 王忠云, 黄亚辉, 钱燕宁.氯诺昔康对胃癌患者术后曲马多镇痛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10) :604-606.

上一篇:传统体育运动会下一篇:间接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