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利用模式

2024-04-30

经济利用模式(精选十篇)

经济利用模式 篇1

关键词:水资源,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曹妃甸

1 循环经济与海水淡化利用

循环经济的思想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图奈1990年第一次使用循环经济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 循环经济成为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研究的一大主题。所谓循环经济, 是以3R (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为指导原则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核心在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以实现生产过程中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目标, 通过消耗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 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循环经济要求在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并按生物规律延伸产业链, 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 因而是一种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模式[1]。

水作为一种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 应当纳入循环经济的范畴。目前, 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 在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节水型社会的今天, 应当开源与节流并举, 充分利用海水资源。海水利用包括直接利用和淡化利用。海水直接利用可以补充淡水资源总量, 替代出一部分宝贵的淡水资源用于更需要淡水的地区和行业[2];海水淡化利用可以充分利用工业企业的剩余能源, 减少无效排放, 保护环境。海水淡化后排放出的浓缩海水, 虽然经过了数道净化处理, 从外观指标来看十分洁净, 但其含盐量是海水的1.5倍, 如果不加处理就直接排入大海, 将使局部海域盐份增高[3]。海水淡化规模较小时, 对环境影响不大, 但当海水淡化规模达到每天数万吨时, 对环境就会造成一定影响[4]。而利用浓海水晒盐或开展盐化工, 就无需对浓海水进行净化处理, 且其含盐量比普通海水要高。晒盐可提高盐产品质量和产量, 开展盐化工还可节省海水淡化前处理的投资, 降低制水成本。利用浓海水晒盐或盐化工所取得的效益比制水效益要高得多, 再利用浓海水替代普通海水进行晒盐所增加的收益来补贴淡化厂, 就能使海水淡化厂在目前水价倒挂的情况下维持运行[5,6]。可见, 通过对淡化后的浓盐水进行提炼处理, 既可有效避免对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的潜在破坏, 还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海水利用特别是海水淡化利用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 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战略意义。

2 曹妃甸循环经济模式

2.1 曹妃甸概况

曹妃甸港地处唐山市南部的渤海湾西岸, 位于天津市塘沽新港和秦皇岛之间, 距北京220 km, 距廊坊直线距离165 km, 距秦皇岛170 km, 距唐山市80 km, 与京津唐构成经济发展的金三角, 是中国北方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地带。曹妃甸所处海岸水深岸陡, 不冻不淤, 25 m水深线距岸边仅500 m, 前槽水深36 m, 且有27 m深水航道与渤海海峡相连, 30万t级大型船舶可直抵岸边。曹妃甸“面向大海有深槽, 背靠陆地有浅滩”, 具有建设国际深水大港、发展现代临港重化工业的独特优势。目前, 曹妃甸工业区建设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曹妃甸工业区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十一五”期间, 曹妃甸工业区计划完成投资2 000 亿元以上, 年创国内生产总值560亿元以上, 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按照初步规划, 曹妃甸工业园区将建设码头泊位76个, 最终形成5亿t的吞吐能力, 同时将建设年产1 500万t的精品钢材基地和大型化工基地。通过围海造地形成310 km2的重化工产业聚集区, 城区建成面积达到90 km2, 人口规模达到40万~50万, 初步形成一座中等规模的海上城市。

2.2 曹妃甸循环经济模式介绍

作为循环经济示范区, 曹妃甸工业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整体规划以“大港口, 大钢铁, 大化工, 大电能”为4大主导产业, 在产业建设发展中自始至终贯穿循环经济的理念,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主导产业中以钢铁工业为核心, 兼顾其他产业的布局, 是为了实现资源减量化和再循环[3]。如, 海水冷却火电项目利用海水循环直接冷却技术和海水淡化工艺, 进行热电生产和海水淡化, 减少淡水资源消耗, 以补充工业区淡水资源。而淡化后的浓缩海水用于盐化工生产, 开发溴素、钾肥、镁盐等化工产品。电厂生产剩下的灰渣则用于新型建材生产或填海造地。

曹妃甸工业区将在每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模式, 企业设置的原则为互为依存、互为利用, 如, 钢铁工业高炉释放的低热值废气, 在实施压差发电综合利用后, 送至焦化厂用于焦炭生产, 由此置换出高热值煤气送至钢铁厂用于原料烧结和轧钢;钢铁厂工业余热经回收输送给煤化工业和城市生活, 以节省能源, 减少污染;钢铁厂的工业废渣制成超细粉后用于建筑材料生产;工业废水经深化处理后重复使用, 如将浓缩废水用于拌和原料, 并经燃烧消除最终污染;发电厂的冷却余热用于发展海水养殖;海水淡化后的浓卤水经加工用于氯碱工业, 以降低海水淡化成本。

2007年4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审查通过了《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 明确了曹妃甸取水水源为引滦系统地表水和海水淡化水。该报告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地区发展规划的水资源论证报告, 对促进经济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经济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 减少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决策失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3 曹妃甸拟建的海水淡化工程经济分析

2.3.1 工程概况

华北京津冀地区为我国严重缺水地区, 特别是北京市缺水状况严重, 人均水资源不足300 m3/a,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曹妃甸工业区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 淡水需求量大, 把海水淡化作为曹妃甸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一环, 对节约淡水资源和建设高标准循环经济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 曹妃甸工业开发区筹划了向北京输送海水淡化水的项目。曹妃甸工业区利用电厂低品位余热为配套能源, 建设每天生产140万m3的海水淡化工程, 除工业区自用15万m3/d外, 向北京输水125万m3/d, 即所谓的“引海济京”工程。目前正在对“引海济京”一期工程进行前期研究。淡化水从曹妃甸海水淡化厂出口开始, 采取全封闭管道输送, 工程输水管线经唐山、天津、廊坊到北京东四环, 直线距离220 km, 高差45 m。工程共布置2条直径为3 m的有压夹砂玻璃钢管线, 设计流量19.03 m3/s, 最高流量21.88 m3/s。该工程总投资169.55亿元, 其中海水淡化工程投资110.7亿元, 淡水输送工程58.8亿元, 一期向北京供水4亿m3/a。

2.3.2 “引海济京”工程经济分析

曹妃甸工业区淡化海水北京输送工程, 包括4项关联工程:发电工程、海水淡化工程、浓盐水综合利用工程、淡化水输送工程。工程构架如图1所示。

依托香港华润电力曹妃甸有限公司的发电工程, 总容量为460万kW, 一期2台30万kW供热机组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于2007年开工建设, 可为海水淡化提供蒸汽420 t/h;二、三期是4台100万kW超临界机组, 可为海水淡化提供蒸汽3 200 t/h。按海水淡化厂寿命20年, 输水工程寿命40年, 自有资金30%, 银行贷款利率6%, 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为8%, 且不享受任何优惠政策的前提下, 计算水价暂为6.96元/m3 (其中:生产成本3.78元/m3, 输水成本0.63元/m3, 企业利润及上缴税费2.55元/m3) 。6.96元/m3的售水价格中, 增值税及附加费0.487元/m3, 所得税0.685元/m3。如果免去这两项税费, 水费可降低1.172元/m3。考虑到该工程是国家支持的清洁环保工程, 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如果国家对该工程投资给予45%的补贴 (国家补贴部分可以不考虑折旧) , 还可降低成本0.632元/m3, 同时由于减少银行贷款, 可降低成本0.289元/m3, 这两项共计0.921元/m3。通过以上两项优惠政策, 可使售水价格降低约2元/m3, 达到5元/m3以下的价格水平。

3 结 语

将海水作为一种非常规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既生产出淡水, 增加了淡水资源总量, 同时开展产盐及其它化学品生产, 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还可降低潜在环境污染, 提高经济效益。海水循环利用是未来大规模海水淡化项目建设的一个方向, 也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摸索海水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岳, 任光照, 谢新民.水利与国民经济[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2]乔世珊, 田玉龙, 史晓明, 等.海水淡化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3]袁俊生, 邓会宁.海水淡化副产浓海水综合利用方案的探讨[C]//郭有智.2007亚洲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脱盐协会, 2007.

[4]冯俊举, 王绪书, 翟拥军.海水淡化与制盐联产方式的研究[J], 海湖盐与化工, 2005, 34 (5) :4-6.

[5]SADHWANIAJ J, VEZAAJ M, SANTANAB C.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J].中国脱盐, 2006 (5) :11-15.

经济利用模式 篇2

摘要:背景 联众(广州)不锈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众广州公司)位于广州开发区,为华南地区首家炼钢、热轧、冷轧一条龙作业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年产不锈钢达百万吨,产品包括扁钢胚、热轧钢卷和2B、2D冷轧钢卷.作 者:陈卓全    蔡苑乔    廖聪  作者单位:陈卓全(广州市环境保护局)

蔡苑乔(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廖聪(广州环境管理体系评估咨询中心)

期 刊:广东科技   Journal:GUANGDONG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19(4) 分类号: 

利用林地资源 发展林下经济 篇3

林下养殖,势头良好。麻阳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草林生态资源,因地制宜,按照“小动物、大市场”,“小投入、高效益”,“扎根一方、稳定一地、繁荣一片”的特点,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效解决了山区养殖业助推农民增产增收难的问题,为广大林农拓宽了致富途径。目前,全县特种养殖品种主要有甲鱼、牛蛙、蛇、石蛙、鸽、灰天鹅、野鸡、竹鼠、野猪、麻鸭、蜂、白玉蜗牛、贵妃鸡、火鸡、兔、肉狗、本地白鹅等20多个品种,建立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11家,发展特种养殖户150多户,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栗坪乡庙坳村村民曾祥元去年开展林下养羊,收入达5万多元;麻阳大自然有限公司在石羊哨乡开展林下山鸡养殖,创建了“大自然”牌绿壳山鸡蛋,带动林区群众近百户参与,每年为林农增收上万元。

林中种植,致富有道。麻阳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富,夏秋多旱,冬少严寒,无霜期长,小气候及垂直气候差异明显。针对这些特点,近年来,全县综合考虑小生态环境及土壤因子等因素,利用宜林荒山和林中空地,有选择地进行了如百合、白芨、三叶青、半夏、铁皮石斛、七叶一枝花、金银花、五倍子等名贵中药材的种植,为林农找到了新的致富路。该县霞飞公司在石羊哨、谭家寨等乡镇与50余农户合作,集约了133.33公顷林地种植中药材,每年可为林农增收上百万元;石羊哨乡谭公冲村张吉昌种植0.67公顷中药材,获利2万多元。

旅游开发,打造品牌。麻阳县把打好“长寿牌”做为是溶入大湘西旅游圈的重要借力点,提出了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打造“长寿旅游名县”的发展战略。2013年,引进了湖南挺如意集团,计划投资9.79亿元进行西晃山长寿养生旅游及生态农业整体开发;此外,郭公坪人文生态区等景区深度开发也如火如荼地在进行中。同年,锦和镇岩口山村及长寿苗寨分别被评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和4A级乡村旅游区,万盛橙香园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和湖南省5星级乡村旅游区,文化生态旅游业正逐步成为该县加快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13年全县共接待旅游总人数7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22.6%和24.4%,其中,生态旅游占三分之一。

目前,拥有得天独厚自然生态环境的郭公坪乡溪口村建立了全县首座养生长寿谷和“候鸟村寨”,每年都有来自北京、重庆、内蒙古等地人士到此长年居住养生。

合作流转,模式多样。一是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涌现。据统计,全县23个乡镇都成立了至少1家专业合作社,其中有2到3家专业社合作紧密,水平较高;二是承包、入股、租赁、合作等多种造林形式并存。如麻阳县昊森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已在尧市、舒家村、兰村等乡集约林地造林近533.33公顷,拖冲乡张应保个人集约林地造林达47公顷。2013年全县林地流转就达12起,流转面积285.67公顷,社会林业不断发展壮大。三是以林权为抵押获取金融机构资金扶持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2013年全县以林权为抵押共被金融机构贷款12笔,金额875万元。

麻阳县林下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潜力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强化领导,科学规划。麻阳作为林区县应将林下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全县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来,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精确定位,在生态效益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林下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林地资源,进一步盘活森林资产,不断提升林业生产力,释放出县域经济的新活力。要在全县大生态、大经济、大林业的统一布局下,为林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出好策、服好务,切忌“各唱各的调,各演各的戏”。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根据地域生态人文环境的不同,综合考虑土壤、交通、群众的生产耕作方式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等因素,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如在西晃山国有林场,郭公坪乡溪口村和锦岩口山村等地,可大力开发养生旅游产业;在西晃山、拖冲、大桥江、文昌阁等地利用其小气候及土壤富含硒元素的特点,可着重发展富硒刺葡萄、红心猕猴桃、有机茶、油茶及珍贵中药材;在郭公坪、石羊哨、兰村、栗坪、绿溪口、兰里等地可扶持黑猪、鸽子、野鸡、竹鼠、乌鸡、灰天鹅等特色养殖业,形成特色鲜明,齐头并进的产业局面。

科技支撑,创新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林农的引导和服务,着力解决好政策咨询、技术支持、服务管理。进一步创新各项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群策群力的力量,调动林农主动进行林下经济开发的积极性。加强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扶持,整合资源,培育2~3个行业龙头企业,以品牌示范效益来带动行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与市场信息无缝衔接,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加强对林下经济产品的宣传推广。

壮大队伍,加强培训。大力提高林农的生态意识和市场意识,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林下经济从业队伍。在全县以生态立县,建设“苗俗长寿旅游名县”的总体思路下,积极实行“走出去,引进来”两条腿走路,通过“学、带、帮、传”等形式,搞好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培养适合现代林业发展的技术人才,使林下经济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

完善机制,持续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将有限的森林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既保障好林农正当合法收入,又遏制住森林资源的滥用,使林下经济能够循环发展。对于生态旅游、矿泉水开发利用等林下经济项目,政府财政可适当扶持或让企业预留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修复。根据群众自愿原则,可将当地林农吸收进来作为开发企业的股东或负责人,使林农积极参与生态保护。2013年,麻阳县委、县政府给予西晃山国有林场100万的专项财政支持,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很好地保护了生态资源。

经济利用模式 篇4

循环经济是现阶段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同时也为解决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的新的思路和方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的根本改变。从实质上看,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不能也不应该以牺牲环境和掠夺式地占用后人的资源换取经济的发展, 最终目标是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可见,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而土地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因此, 循环经济的理念适合土地资源领域。我们可以借鉴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原则来指导土地资源的利用, 以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 循环经济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土地需求, 也不对后代人的土地需求满足构成威胁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和过程。由于人们的立足点不同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的理解也不同。其中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93年颁布的“持续土地评价纲要”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五项原则最具有代表性, 即保持和提高生产力或服务 (生产性) 、降低生产风险 (生产的稳定性) 、保持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 (保持性) 、经济上可行性 (可行性) 和社会可以接受性 (接受性) 。基于此,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土地利用的目标, 以使土地利用者行为同时符合经济可行性、生态合理性和社会可接受性这个目标体系。

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的过程。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 土地是由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技术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多重结构的生态经济系统, 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组成的。土地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和其他生态经济系统一样抵抗外界干扰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承受外界干扰的最大极限叫做该生态经济系统的阀值。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 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的, 生态持续是基础。而循环经济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要求在经济活动遵循生态规律, 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土地利用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和社会经济问题, 而且也是资源合理利用和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仍处在粗放利用的阶段, 是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 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很低, 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现阶段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并且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也开始显现。如何摆脱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循环经济的理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循环经济是新经济增长方式和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 它要求在生产中资源投入最小化和产出效率最大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在循环、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这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在土地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式。

3 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我国已经提出了实现循环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路上, 要充分地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土地利用, 形成全新的土地利用模式 (见图1) 。

3.1 土地利用层面

根据西方学者的概括, 在推行循环经济时要遵循三项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 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 从而在输入端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二是“再利用”原则, 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 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三是“资源化”原则, 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我们也可以把这三个原则当作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指导。

由于人们利用土地的技能、认识的有限性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 会造成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破坏, 生态经济系统遭受破坏的表现是土地使用价值的丧失, 对于这类土地应该采取复垦的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来实现土地的再循环利用。所谓土地复垦就是对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生物技术以及工程等整治措施, 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在对土地进行复垦以前, 应当在经济上可行、社会可承受的前提下, 制定切实可行的详细的土地复垦规划。能够使土地循环利用, 提高土地的保护性, 使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保持平衡。

3.2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规划与管理

循环经济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在土地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求人们在土地利用中遵循生态经济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实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物流、能流、价值流的统一和土地利用活动的生态化,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编制和实施土地生态经济规划。在土地生态经济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生态区划, 然后进行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在编制和实施的过程中使之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以使土地利用方式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 (2) 实行生态经济管理。生态经济管理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 以保持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持续性为目标, 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调整、控制以及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对稀有景观要素的保护, 同时注意生态建设, 放弃大范围使资源衰竭的土地利用方式, 并采取生态工程等手段对土地利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补偿。 (3) 因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 区域的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以及能量循环会限制某一区域适当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时间, 因此要实施与区域的自然生产潜力相协调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 也就是因地制宜的采取土地利用方式, 以求土地生产潜力的永久性保护。

4 结语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要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指导土地利用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生态农业与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具体包括:第一个层面是土地资源的减量化利用和土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第二个层面是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规划与管理;第三个层面是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成果利用 篇5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已在全国普遍推开,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拥护,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良好的发展势头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不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的实现形式,对于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项工作开展至今,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何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就是这些薄弱环节中较弱的环节之一。因此如何搞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应该以合理确定审计时机为前提,使成果利用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

为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任免的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应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机,防止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脱节。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时机有以下几种方式:

(1)、实行“先审计后离任”方式。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程序,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有效原则和手段,它能非常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为组织人事部门任免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明显,主要是一些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对被审计者本人触动不大。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领导干部先离任后审计,除非是触犯了法律,否则审计结果对被审计者本人并没有什么影响。被审计者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已经不负有整改的责任了,而接任者是否整改,则要看接任者自身的责任心。先离任后审计使审计的结果严重滞后,影响了对成果的有效运用。

(2)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命”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提高其权威性,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对调任新岗位任职的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办理工作和经营财物交换,并写出任期经济履行情况报告,新岗位作为代理职务,审计后,再作正式任职,对免职、辞职、退休的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实行“先审计,后任免”方式。如:对群众意见大,举报多、疑点多、问题不清的干部,严格执行“先审计,后任免”,即“离任者”先离岗待命,待审计后依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做出安排。

(4)、建立健全经常性审计机制,将监督关口前移,实行任中审计、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对纳入经济责任范围的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定期审计,两年至少审一次,重点单位实现定期审计,并建立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审计部门、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应相应建立自身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审计部门按照审计规范建立自身的结果档案,有利于及时了解、全面掌握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动态;组织部门应在收到审计机关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后,及时登记,提出处理意见,报送有关领导;并将审计结果与干部的使用、考察结合起来,表彰尽职者、查处违纪者;纪检监察部门也应将其归档,作为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立案的依据,并及时将案件的处理结果反馈给审计部门,以便于审计部门进行归档。离任时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未审计的时段集中审计,形成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与集中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这种审计方式不仅能达到审计目的,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扬长避短,防患于未然。

(5)、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首先,要与日常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各专项审计相结合。实施审计时,将审计结果存入数据库,为经济责任审计做好准备,做到一次进点,满足多项要求。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要与审计署、省审计厅安排的审计项目相结合,有些可同时结合对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一并进行。

二、以规范成果转化机制为关键,确保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经济责任动态档案,对领导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审计部门要建立经济任审计档案,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情况;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存档制度,将审计结果报告放入领导干部实际档案,作为干部管理的终身参考依据;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廉政档案,把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依据。另外,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五部门要共同开发数据库,分级分层次建档,统一规范,信息沟通,共同作好审计成果转化工作。

(2)、通过制定法规把干部任免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凡正职调动其审计要同其它材料一起上报,作为研究干部任免意见的直接参考数据,要特别强调没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研究干部任免,防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与干部管理监察相脱节的现象。

(3)、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制度。从利用原则、程序及内容上明确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的权限与职责,并对审计成果利用的方式、要求、考核、反馈方面作明确统一的规定。在利用原则上,按照党管干部和分级、分职能管理的原则,由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负协调;在利用程序上,强调各相关部门在接到审计结论后三个月内负责落实、利用、并将利用情况报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组办公室;在利用内容上,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各自权限内依法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利用情况分别归入审计档案、干部实绩档案、廉政档案。

三、以加强部门协调为保障,促进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领导保障机制。要形成以地方党委、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为决策层,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审计组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为协调层,审计机关业务科为操作层的工作体系。各层的职责是:决策层负责决策和提出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和重大事项安排;协调层负责召集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落实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有关事项;指导层负责分配工作计划,指导业务开展;操作层负责实施审计任务,并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调,形成整体联动机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2)、建立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审计机关承办、纪检监察机关督办、部门负责其责的协调机制。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结束后,分别向党委、人大、政府及联席会议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对经济负责人提出管理使用建议;组织人事部门重点抓好审计计划的安排和成果运用,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管理、使用、监督的全过程,把审计成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的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参考依据;纪检监察机关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并将查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廉正建设情况的重要内容。同时,针对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司法部门对审计部门移交的案件要依法做出刑事处理,相关部门要利用审计成果把评先树优、奖惩兑现以及人民来信来访反映部门经济问题的案件相结合。

(3)、强化审计成果利用力度。要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轮岗等事项前,未经审计不得办理调离手续;不得解除经济责任,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对重新发现问题的,要继续追究责任。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所在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或资产负债损益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不得提拔重用。

四、以完善法规制度为重点,强化审计成果利用

(1)、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第九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公告或进行通报”。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是一把双刃剑,即是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考验,也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者存在问题的曝光。将审计结果在被审计单位内部公告,或者对社会公众公告,是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在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会对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及时迅速进行整改。将审计结果、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处理意见,在被审计单位一定范围进行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另外,应将审计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干部任前公告的内容之一,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2)、建立对审计决定的跟踪检查和落实机制。审计机关应明确专人专职负责对审计报告的督促检查、跟踪落实工作,将审计决定落实情况作为岗位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指标,实行科室负责人和审计组长责任制,把落实审计决定作为评价审计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计决定,要求被审计单位必须在3个月内执行完毕,对不能及时执行的要视情况分别采取谈话督促、报告政府、提请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做出处理,或利用法律手段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保证审计决定落到实处。

(3)、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案件移交、查处跟踪机制。加大对案件移交、查处跟踪的力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经济问题要敢于碰硬,该移交的坚决移交。同时,对移交案件要及时了解办理情况,一定要跟踪到底,不能不了了之。

(4)、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部门同组织、人事、纪检、监督、司法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措施和规范、防止出现审计结果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任用结果出现偏差等方面的问题,达到查漏补缺、防微杜渐的目的。

(5)、建立审计结果利用情况监督机制。成立由人大、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机构,及时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确保审计成果按规范程序利用到位。

五、以严格成果管理为基础,规范审计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管理,是指审计成果报告形成后的报送、存档、宣传及保密等一系列工作程序的总称。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不同于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成果,它不仅与领导干部个人政治前途紧密相关,而且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协调相关,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多方面的关系,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应当高度重视。

(1)、要严控审计成果的抄送。审计机关应分别经济责任项目的不同情况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抄送、防止造成审计成果的漫散、泄密。

(2)、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都必须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保管利用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部门要同组织人事部门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网工作,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3)、对审计结果的利用要区别对待,注重谨慎性原则。慎重确定使用方式,注意不用情况的区别和联系。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能否落实到实处以及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关系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从合理确定审计时机、规范转化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完善法规制度、严格成果管理等方面入手,惟有如此,审计工作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审计之下的国家问责制度方能真正得到落实,并且不断完善,而不能轻描淡写走过场,这样才能使今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健康发展,真正发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廉政建设作贡献

利用高科技发展循环经济 篇6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2005年我国规模以上造纸企业有3342家,但大部分造纸厂对造纸污泥的处理仅仅是简单填埋,有的随意倾倒,甚至直接排入江海湖泊,不仅污染了环境,也制约了造纸厂的健康发展。污泥中含有有益于植物生长的养分和大量的有机质,对改良和培肥土壤具有良好的效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肥料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每年都要花费250多亿元进口大量肥料。即便如此,每年肥料的缺口仍高达10%左右。特别是对农副产品安全起重要作用的有机肥供应严重不足,而且有机肥是国内外肥料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如果将经过无害化处理的造纸污泥做原料生产有机肥、复合肥,则可以明显降低肥料的生产成本,提高我国肥料的生产能力,使其转化为一种有益的资源,且解决了二次污染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肥料工业和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对我国造纸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蔡伦中科肥料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寿光市本埠每年产生的造纸废弃污泥达35万吨。每日产生的大量污泥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仅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和卫生状况,而且增加了企业的污泥处理成本,给当地的环境保护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蔡伦中科肥料有限责任公司与多年来专门从事“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处理与专用肥生产成套技术产业专业化”的北京中科博联环保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采用了强制通风静态仓高温好氧堆肥技术,克服了污泥堆肥中的灭菌、稳定化、脱水、除臭等技术难点,将污泥转化成有机肥,做到堆肥过程温度、氧气等重要参数的实时检测,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工业化自动测控。掌握并运用了堆肥腐熟度的快速检测技术,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农用效果。

该项目的研制成功在技术上具有领先性、成熟性和可靠性。一是运行成本低,尤其是能耗,相当于国外同类水平的1/20—1/50,处理每吨污泥的直接成本为国外同类技术的1/2—1/3;二是堆肥时间短,仅为国内外同类技术的1/5—1/3,占地面积也仅为国内外同类技术的1/2—1/3;三是利用本技术生产复合肥或有机肥,生产成本比其他方式生产降低10—25%;四是开发出污泥稳定化处理的计算机自动测控硬、软件技术,确保了技术的高效、稳定运行,也确保了产品的质量稳定;五是开发出经济可行的污泥稳定化、无害化技术及技术参数优化,完成了污泥生产肥料的相关设备研制、开发、完善;六是对该肥料农林地施用的肥效和环境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并解决了产品用于粮食、蔬菜、园林、花卉的配套技术。

蔡伦中科肥料有限责任公司利用造纸污泥生产的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产品已经多次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质量认证。目前,堆肥专用软件“污泥堆肥自动控制系统”已取得国家软件版权;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有8项,其中5项已被授权;用污泥堆肥在复合肥生产线生产的专用复合肥先后2次通过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测;堆肥产品的种子发芽率试验表明,堆肥产品达到无害化要求,可以用作生产肥料的原料。

经济利用模式 篇7

土地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主要的生产要素, 是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1世纪, 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具体到土地资源上, 就是要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下,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循环经济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解析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而产生, 该理论也就成了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模型。他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的系统, 是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而存在的, 最终也将随着资源的耗尽而毁灭, 而唯一能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尽力实现宇宙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同理, 地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只有实现循环经济才能得以长存。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其本质是生态经济, 与传统经济相比有许多优越性 (见图1) 。

根据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内涵, 循环经济如下特征:

新的系统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 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新的生产观。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 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循环使用资源。

新的消费观。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和层次消费, 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新的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

新的价值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 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而不是征服能力。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讨论是近20年的事。FAO (1993) 在《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中的定义是:“如果预测到一种土地利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起土地适应性的退化, 则可以认为这样的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周诚的定义是:“使有限的土地, 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刘书凯的定义为:“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条件下, 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 并通过一系列的合理利用组织, 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以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 使得土地能够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持久性。土地资源的消耗量低于土地资源的再生量与技术替代量之和, 土地利用应是一种持久行为。

公平性。土地利用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 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

协调性。土地可持续利用应做到人与资源、环境共同协调发展。

保护地力。利用土地应当与保护土地相结合, 做到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二、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点

“循环经济”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 (Reduce) 原则, 即在生产中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 (Reuse) 原则, 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 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 (Recycle) 原则, 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 力争做到排放无害化, 实施资源再循环。因此, 必须从上述原则出发, 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并在管理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减量化主要指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方面:要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 强化建设用地预审管理, 从源头上减少土地开发使用的供应量, 要采取“三个集中”等措施, 实现土地的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

再使用主要是针对农用地的质量而言, 要扩大耕地地力调查范围, 全面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壤肥力和环境监测, 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状况, 要采取有效措施, 严禁破坏与损毁土地, 注重用地与养地相协调, 使土地资源能够多次使用。

再循环是采取土地整理、生态恢复等综合整治措施, 对各地因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导致使用价值丧失的土地进行治理与恢复。

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 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 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动员各方面力量, 积极加以推进。

(一) 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规划修编

目前,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临新的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规划修编是实现未来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指导着土地利用的方向、规模和布局。因此, 必须立足于地区实际, 对区域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对此要求修编需要一个科学的理念, 从生态环境角度, 考虑环境对空间有限、资源有限、调节能力有限, 科学评估人口规模、用地范围, 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畅通和良性循环。

(二) 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 通过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次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荷兰政府的目标是在10年内把全国垃圾的“产量”减少80-90%;奥地利要求必须对80%的回收包装材料进行循环处理式再利用。由此可见, 生态工业园区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 还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率。

(三) 建立开发区循环经济的核算体系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土地资源为前提的, 目前, 开发区的考核机制主要偏重于经济指标, 不能充分反映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 客观上也刺激了开发区不惜土地资源代价换取经济总量的增长。培育和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对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造, 需要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因此, 对于开发区的核算机制不能再单纯地比较经济总量, 而应该列入土地成本、环境损耗, 用绿色GDP取代传统的GDP, 以指导产业规划和政策导向,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开发区土地闲置、用地结构不合理问题。

(四) 加强土地资源的整理复垦

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田分割破碎、高低不平, 且不同程度的分散着一些闲置地, 通过农用地的整理, 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另外可以通过土地复垦挖掘土地潜力。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目标是努力实现土地复垦与土地塌陷、破坏、压占面积的数量平衡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目前, 我国废弃地复垦利用率仅4%, 而发达国家都在50%以上, 如采取有力措施, 可以将废弃地恢复为耕地, 或经整治可作为建设用地或绿化、娱乐用地, 就可以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提高集约化利用程度, 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 决定着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化势在必行。土地作为稀缺资源更应该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提高利用率,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16.

[2]、张凯.发展循环经济是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 2003 (5) .

[3]、叶立青.“循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J].生态经济, 2003 (10) .

[4]、FAO.FESLM:I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R].World Soild Resources Reports, 1993 (73) .

[5]、周诚.土地经济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 1996.

[6]、刘书凯.土地经济学[M].地质出版社, 2000.

[7]、王永生.土地管理重在土地的利用[N].国土资源报, 2005-03-21.

经济利用模式 篇8

一、黄陵矿区煤炭储量及煤质特点

黄陵矿业集团公司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所属的大型现代化核心企业,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国家能源投资体制改革和建设方式改革的试点单位,位于革命老区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距离举世闻名的黄帝陵30公里。黄陵矿区煤田总面积561平方公里,目前地质储量15.7亿吨,可采储量11.4亿吨。其中一号煤矿地质储量5.2亿吨,可采储量4.6亿吨,二号煤矿地质储量10.5亿吨,可采储量6.8亿吨。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侏罗统延安组。矿井开采区煤层单一,倾角平缓,结构简单,中等埋藏深度,开拓方式简单,顶板条件中等稳定,非常适合大规模综合机械化高产高效矿井开采。目前,矿区拥有两对生产矿井,即一号煤矿和二号煤矿,一号煤矿已形成生产能力600万吨,二号煤矿已形成生产能力700万吨,均配套有与矿井生产能力相匹配的大型现代化洗煤厂。

为了合理有效开发黄陵矿区煤炭资源的用途,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黄陵矿业集团公司相继与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煤化工研究院、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科技大学就黄陵矿区煤炭进行了全面的煤质检测,对黄陵矿区煤炭产品的用途开发进行了课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陵煤具有诸多优点,一是煤种好。矿区精煤粘结指数在58-65之间,粘结性中等,可磨性适中,对照《中国煤炭分类标准》,矿区煤种属炼焦气煤。二是可选性好、灰分低。混煤灰分在15.00%-19.00%之间,经洗选精煤灰分可保持在8.00%-9.00%之间。三是挥发分、磷分中等。矿区洗精煤挥发分在35%左右,磷分稍大于0.05,可通过选择合适煤种和适度配煤,将挥发分降低到20%-28%之间,把磷分降低到0.05以下,达到炼焦煤挥发分和磷分标准,提高焦炭强度和质量。四是硫分低。精煤的硫分小于0.5%,大量使用黄陵矿区精煤作为炼焦配煤,可以降低焦炭中的硫分,减少冶金企业对脱硫剂的使用,降低钢材中硫的含量,降低钢材的热脆性,提高钢材品质。五是微量有害元素含量低。精煤产品中铅、砷、铯、汞等微量元素含量很低,是国内少有的环保煤。六是灰成分具有低碱性。灰成分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含量低,氧化铁、氧化钙含量较高,是国内侏罗统气煤中很少见的煤炭品种,对改善焦炭质量和高炉冶炼十分有利。

通过对黄陵矿区煤炭资源的细致分析,中国煤科总院、武汉钢铁公司和武汉科技大学的专家一致形成结论认为,黄陵煤是较好的炼焦气煤,采用目前先进的捣鼓焦炼焦技术,可以得到较大比例的配比。通过省内黄河矿业集团公司的生产实践检验,黄陵精煤的炼焦配比可以达到50%以上,能够生产高质量的焦炭。同时还可以在炼焦生产过程中回收数量和经济价值可观的焦油,还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延伸产业链,生产苯、甲醇、电石等化工产品,发展精细化工,使黄陵矿区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黄陵矿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思路

循环经济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黄陵矿业集团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经济规模,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提前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发展规划。为了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从2008年4月份开始,黄陵矿业集团公司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依据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确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思路,立足自身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品质,在对国内先进煤炭企业和关联产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和召开干部座谈会,研究制定矿区的“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确立了“以煤炭开采为主体,以煤化工为主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黄陵煤化工经济园区,把黄陵矿区建设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

根据黄陵矿区煤炭资源的研究分析结果和专家的意见,黄陵矿业集团循环经济园区的规划思路是。以煤炭生产为矿区循环经济园区整个产业链条的基点和起点,矿井生产的原煤全部通过配套的选煤厂进行洗选加工,生产的精煤作为炼焦配煤,采用捣鼓焦工艺技术,形成400万吨的焦炭能力;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全部回收,形成焦油、粗苯、甲醇和电石等化产能力100万吨;选煤厂洗选过程中产生的中煤和矸石,作为煤矸石发电的燃料,形成730MW的发电能力,电力产品供园区内煤炭和煤化工生产,富裕部分上网出售,部分蒸汽用作化产所需动力;对两个矿井采前预抽和生产过程排放的瓦斯进行收集、浓缩、清洁后,采用燃气轮机发电;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和灰渣,作为生产蒸压免烧砖的原料,形成1亿块免烧砖和一定规模的水泥生产能力;矿区整个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水资源,经过净化处理后,根据各生产环节的不同要求,全部循环使用。整个循环经济园区内按照生产工艺将形成原煤、混煤、精煤、焦炭、焦油、甲醇、粗苯、电石、电、砖、水泥等丰富多元的产品结构,增强矿区的市场应对能力。各产业之间形成上下游相互关联的闭合产业链条,最终达到煤炭资源有效价值的就地“吃干榨净”,实现“零排放”。

黄陵矿业集团公司把全球性金融危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产业结构的难得机遇,作为各个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的最佳低成本建设机遇期,2008年10月规划的曹家峪煤化工经济园区开工建设,2008年10月粉煤灰免烧蒸养砖厂开工建设,2009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形成粉煤灰砖生产能力1亿块,2008年12月规划的2×300MW煤矸石电厂开工建设,2009年6月规划的白石煤化工经济园区开工建设,2009年11月矿井层煤气综合开发利用列入议事日程。至此,矿区循环经济涉及新项目全部开工,计划到2011年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整个园区形成后,矿区资产将达到150亿元,产值将达到200乙元以上。

三、黄陵矿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成效

1. 煤矸分装,从源头降低对地面的污染

黄陵矿业集团公司牢固树立清洁生产理念,坚持从煤炭生产的源头做起,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回采严格执行一次采全高,不割顶、不割底,与掘煤实行分装分运,把采出的大块矸石及时回填,做到矸石不出面,既保证了煤质,又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避免了采出的矸石对地面的污染。

2. 原煤洗选加工,避免污染向社会转移

黄陵矿区一、二号煤矿配套的两个选煤厂,分别采用跳汰选煤和重介质选煤先进生产工艺,每年可入洗原煤1600万吨,洗出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产品约400万吨,降低了产品硫份和灰分。这样,不仅避免了污染由矿山向社会转移,还节约了大量的铁路运力,每年可节约运输费用4亿元左右。

3. 发展煤化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国焦煤分布不均匀,开采条件复杂,煤种单一,煤质状况不够理想,特别是冶金、化工用煤储量仅占20%左右。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规模不断增大,对资源的消费量逐年增加,对煤炭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关系着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黄陵矿区煤炭储量丰富,煤质优良,是优质的炼焦配煤和化工用煤。目前,矿区煤炭产品主要作为动力煤使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重新研究和定位黄陵矿区煤炭的用途,建设煤焦化园区,焦化和化产项目工艺及装备成龙配套,采用目前国际国内一流先进技术,焦炉煤气全部回收制甲醇、化产,最终达到清洁生产。

4. 煤矸石燃烧发电,点石成金

煤矿洗选留下的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副产品,传统的处理方式是:①废弃排放;②低价销售;③以次充好,与优质原煤掺混销售。这三种方法不是造成资源浪费,就是损坏企业的品牌形象,还会因为长期堆积占用耕地,以及自燃发火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环境,从而损害企业声誉。因此,煤矸石综合利用是黄陵矿区发展循环经济不可回避的课题。从2003年至今,黄陵矿区已经建成了一座装机容量130MW的煤矸石发电厂,目前正在建设2×300MW低热值燃料综合利用电厂。建成后,一、二号煤矿选煤厂洗选产生矸石、煤泥全部发电,可形成产值8亿元,节约排放倒运费3000多万元。

5. 粉煤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矸石、煤泥作为低热值燃料,燃烧后产生1/2的灰渣,若排放到大自然中,同样污染环境、浪费运力。黄陵矿区投资建成年产1亿块免烧蒸养砖厂,规划建设年产100万吨水泥厂,将粉煤灰用作生产建筑材料,可形成产值2亿元,并能够彻底解决废物排放给周边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安全威胁。

6. 疏干水循环使用,实现污水零排放

黄陵矿区两对矿井的疏干水经过净化处理,可供焦化、电厂、洗煤生产和矿区绿化循环使用。按照矿区130MW煤矸石电厂目前运行用水量推算,建成后的两座煤矸石电厂,按每方水节约2元、日用水量20000方、年发电6000小时计算,每年可节约水费500余万元,并实现整个矿区污水零排放。

7. 高压蒸汽配套利用,节约资源

在煤矸石燃烧发电的同时,通过凝汽器抽气,一方面对矿区进行集中供热,供热半径8公里,年收入(按目前计算)每年650万元。另一方面提取高温、高压蒸汽用来制砖、炼焦,具有国内同行业较大的成本比较优势。

8. 瓦斯发电,清洁生产

瓦斯对大气层的破坏程度是二氧化碳的4倍。随着黄陵矿区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开采向深部延伸,矿井已从原来的低瓦斯矿井转变为高瓦斯矿井,瓦斯抽放量逐渐增大。黄陵矿业集团公司研究将矿井生产过程中抽排的瓦斯全部收集、浓缩、净化后,采用燃气轮机发电,每年可利用瓦斯2400万立方米,实现发电量0.8亿千瓦时,增加产值2400万元,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相当于40万吨等值二氧化碳。

经济利用模式 篇9

1.1 研究区选取

笔者选取的研究地区主要是在万州区, 这一试验区属于丘陵地区, 气候特征比较明显, 年平均温度在18℃, 日照时间充足, 降雨量分布不均, 主要集中在夏秋两个季节。试验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红薯、小麦, 经济作物有花生和油菜, 种植模式较为单一。

1.2 选取土地利用模式

根据试验区农户种植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条件, 笔者主要在试验区内安排了以下的土地利用模式:一, 粮、豆、粮间、套作 (FBF) ;二, 菜、经、菜间、套作 (VEV) ;三, 粮、经、菜间、套作 (FEV) ;四、单一粮、经 (MONO) ;五, 果、粮、菜间、套作 (FFV) 。

1.3 设计和投入试验

在设计试验时, 对马铃薯、蚕豆、小麦、榨菜、油菜、玉米等进行分配, 分配结束后进行试验的投入。马铃薯、蚕豆、小麦、榨菜、油菜、玉米等植物使用的肥料种类大致相同, 只是需要控制不同的比例。

1.4 样品的采集

作物开始收获后, 在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 按照多点混合取样的方法采集样品。具体的分析方法有用水土比法测定pH值, 用重铬酸钾滴定法测量有机质, 用半微量开氏法测定全氮, 用碱解扩散法测定碱解氮。

2 结果分析

通过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配对分析, 根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得出以下结论:粮、经、菜间、套土地利用模式 (FEV) 居于首位, 果、粮、菜间、套土地利用模式 (FFV) 次之, 菜、经、菜间、套土地利用模式 (VEV) 第三, 粮、豆、粮间、套土地利用模式 (FBF) 第四, 单一土地利用模式 (MONO) 第五。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不同, 将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3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下的土地经济效益响应

在相应的区位条件、经营水平下, 土地经济系数能够反映出土地利用方式不同, 物化投入和产出水平有所不同, 与土地的经济效益有直接联系。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ai代表的是第i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Yi代表的是第i种指定作物的单产;Ci代表的是第i种指定作物的实际成本, A代表的是当地指定作物产量-成本”的指数最大值。

通过计算, 可以得出土地利用模式的不同对土地经济系数有很大的影响。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壤性质的相关性较强, 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分析得知, 单一的土地利用模式土地投入量很少, 管理比较粗放, 因此, 要完善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管理实践。对其他四种土地利用方式比较得知, 相同的土地管理实践, 土壤肥力水平和土地经济系数差别比较大。VEV模式土地经济系数第一, 土壤的肥力条件是最好的。可以看出, VEV模式是最适合试验区的土地利用模式。

4 结论

土地利用对区域的地形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土地政策等因素有很强的依赖。土地利用模式不同, 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投入也不相同。笔者通过对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的研究, 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 土地的利用模式影响土壤肥力的变化。要想保持土壤肥力, 需要提高土地利用的强度, 配合相应的管理实践。单一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地的利用强度比较低, 实行粗放式的管理实践, 干扰土壤肥力的程度较小。间、套土地利用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实践可以增加对土地的利用强度, 加大对土壤的干扰程度。这种土地利用模式有助于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的提高。由此看来, 耕作方式和管理实践越是合理, 就越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并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二, 土地经济系数对土壤的性质响应比较明显, 两者的变化方向是相同的。研究的几种土地利用模式都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但土地经济系数的变化是有区别的。通过比较发现, 单一的种植模式效果较差, 间、套种植的模式效果较好, 其中又以菜、经、菜间、套士地利用模式的经济效益最大, 它比较适合试验区的土地利用。以上的研究结果有利于提高试验区农民的收入, 引导农户学习科学管理知识, 增强农户对土地的管理能力。进而不断改善土壤的肥力, 使耕地保持良好的条件,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与此同时, 它还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缓解土地资源和人之间的矛盾,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摘要:农户对土地的利用要素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的不同。土地模式和管理实践反映了农户对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以及土地政策的响应, 它还能够诱发土地质量发生变化。笔者选取了5种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 以便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下的土地经济效益的响应。

关键词:土地利用,管理实践,土地经济效益,响应

参考文献

[1]王成, 赵万民, 谭少华.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与管理实践下的土地经济效益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 2009 (10) .

[2]蒲春玲, 余慧容, 李晓龙, 王华丽.新疆绿洲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探析——以伊宁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08) .

[3]朱小立, 欧立春.赣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02) .

经济利用模式 篇10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

如果说后一种经济社会制度比前一种经济社会制度要先进一些的话,那么,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哪里呢?研究发现,就表现在后一种经济社会制度更具有创新的意义。

何谓制度创新?简单地说,就是能够率先使用既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又能使其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社会制度的行为。换言之,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者才能获得制度创新的意义。诚然,这是很难办到的一件事情,因为它牵涉到如何对固有经济结构、经济机制进行调整的问题,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于是,有一些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如何才能实现制度创新,怎样做才能达到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目的。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改变固有的分配制度。因为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上的伟大进步都是首先从分配制度的变革开始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如此,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亦如此。

制度创新的原动力在于分配制度的变革

有这样一个事实谁也难以否定掉,那就是,就算是按照人类目前的资源状态和生产能力,全世界的人都应当能够过上丰衣足食或衣食无忧的好日子才对,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见到有这样的一个事实的存在。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毫无疑问,就出在分配制度上,或者说就出在当今世界还存在着一个十分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上。

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需要认识以下事实:

(1)世界每年生产的粮食完全能满足世界人民的需求,但却有数亿人口正在持续挨饿;如果把伊拉克战争的消耗折成资金,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饥饿问题,还能够节省出大量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

(2)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仅上不去,且造成极大的浪费。

(3)产业、消费能力主要集中于各国沿海地区,但劳动力却又主要分布于内陆和欠发达区域,不仅给交通运输造成巨大的压力,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4)意识形态基本对立的主义之争甚嚣尘上,贸易保护主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这些不仅加深了内耗,也使国家和同类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解决上述矛盾最好也是最直接的办法,无疑应该从改变“十分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上入手,因为只有在分配相对合理时,才能涌现出较为合理的消费——这里面有一个“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的经济学原理。

能满足下述两个条件就能够解决上述矛盾:

(1)能让企业、资本家的资本持续增值,因为只有使其资本持续增值时,他们才有持续投入的动力。

(2)有持续购买力,因为只有在有持续购买力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可持续生产,资本才能可持续增殖。于是,问题又出来了,那就是如何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我的回答是——必须做好分配制度改革这篇文章。

中美两国正在进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无疑是一个好办法,但肯定不够,因为医疗制度改革只是一种社会资源被利用的过程,还存在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科技、土地、住房需求、交通、水利、资本、货币、劳动力、经营、管理等未被利用且亟待改革的资源形式。

科学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进步论

研究发现,社会制度是由其分配制度决定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并非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才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因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从分配制度的变革开始的。可以肯定,每一次分配制度的变革都会引起其经济社会制度的更新,并最终成为其经济社会越升发展的原动力。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向奴隶社会制度的转变如此,奴隶社会制度向封建社会制度的转变如此,封建社会制度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转变亦如此。那么,资本主义制度向“后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呢?回答当然也是肯定的。

那么,能够使资本主义制度向“后资本主义”制度发生“转变”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在尚未指出之前,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谁能首先发现这种新的分配制度,谁的经济社会就能够得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这样,率先发现“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便具有了革命性意义。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研判

毫无疑问,以资本占有的多寡来瓜分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已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存在了500多年,如果这种方式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分配方式,而一定还会有更为先进的分配方式存在的话,那么,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或分配制度?

股份制毫无疑问是诞生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一种分配制度,其标志是分配取决于其占有资本股份的多寡。诚然,这种分配形式不仅可以被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也能够被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但是,它决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分配制度”——当然更不是“按劳分配”了。那么,“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分配制度”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应该是间于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与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即它是既能包含“按资分配”又能包含“按需分配”的制度形式。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能够兼容上述两种分配形式内涵的分配制度。

“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不是别的,正是按资源占有和多寡来分配社会财富的一种分配制度——可概括为“按源分配”。

所谓“按源分配”,简单地说就是按各种资源占有量的多少来进行财富分配的一种制度形式,而资源的占有又主要表现在根据社会资源、市场资源、消费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科技资源、管理资源、创新资源的多寡来进行分配上。

分配制度的演进与越升发展模型

原始社会——家庭模式

奴隶社会——人身依附

封建社会——按租分配

资本主义——按资分配

社会主义——按源分配

共产主义——按需分配

制度经济学名词解释

何谓制度、制度经济学?

狭义制度一般指人际交往规则及社会组织结构和机制。把狭义制度当作研究对象,形成狭义制度经济学。它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制度之演变的。狭义制度经济学始于科斯 (Ronald Coase) 的《企业之性质》。科斯将交易成本引入经济学分析,指出,企业和市场在经济过程中有不同作用。

威廉姆森 (Oliver Williamson) 、德姆塞茨 (Harold Demsetz) 等人也对狭义制度经济学作出了贡献。近30年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得到蓬勃发展,其中也包括我国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五常先生的“佃农理论”。

不能不说,由于狭义制度经济学只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是如何反过来影响制度演变的,结果是制度经济学走上了一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危险道路上来。其代表作无疑是由赫维茨、马金斯、迈尔森三位先生编造出来的那个“机制设计理论”了。单从该理论的名称上,人们就不难看出,它是一种试图为一个国家或某一个行业(如金融企业)直接“设计机制”的“理论”。

试问,一个国家或某一个行业的“经济机制”是人类可以直接“设计”出来的吗?回答是否定的。大家知道,人类要想设计出一台机械须符合机械原理,就是说某种机械必须是对其机械原理的表达。可是,“机制设计理论”却不顾这一点,他们试图按照美国金融企业家们对巨额利润的需要,来编造或“设计”出所谓的“金融衍生品”,而不管借款人是否有偿还能力。“次贷危机”是怎样产生的?难道不是“机制设计理论”创立者们给“设计”出来的?

何谓广义制度、广义制度经济学?

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制度是指包括狭义制度在内的各种制度形式。当人类把与制度有关的自然经济社会规律也纳入其研究对象里的时候,制度便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广义制度经济学学者认为,制度决不仅仅是人类经济社会的专利,不仅在其他动物界、生物界有属于自己的制度范畴,即便是在非生物界,同样也有属于自己的制度范畴,无非是没有用像人类一样的文字记载罢了。谁能说月球围绕着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转与公转,太阳围绕着昂宿星团自转与公转是不没有次序的和不讲规律的?如果是有次序的也是讲规律的,那就可以把这当作是一种广义制度来认识,也就不要说制度是对程序的表达,程序是对规律的表达,规律是机制的表达,机制是对结构的表达,结构是对原理的表达。

什么是广义制度经济学?无疑,它是建立在上述连续“表达”之基础上的经济学门类。不能把制度简单地当作是由人类制定出来的一种东西,如果不能把它建立在上述表达的基础上或所制定的制度不能对上述程序、规律、机制、结构、原理进行表达的话,那么,即便已经制定的制度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由于不能充分表达程序、规律、机制、结构、原理,那么它也难以持续下去。反之,所制定的制度如果能充分地表达程序、规律、机制、结构、原理,那么这,种制度也就势必会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诚然,这也不是说只要是能够表达程序、规律、机制、结构、原理的制度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制度、程序、规律、机制、结构、原理均会受到空间的绝对制约……(编辑:王露)

编辑后记

我们常谈资源利用,但资源不仅仅是具体的实物,还可能是抽象的、主观的思想和制度。对于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的中国而言,制度创新的意义自不待言。制度创新不仅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基石,还是解决制度性浪费的最好办法。目前,中国的很多问题在于制度陈旧,在陈旧的制度的指导下,经济工作平稳较快的进行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有了适当的制度,才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

所制定的制度如果能充分地表达程序、规律、机制、结构、原理, 那么这种制度也就势必会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摘要:揭示包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在内的各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专业户——发现了“规律产生于场, 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形成”的规律;揭示了“质能”为什么须“守恒”而不守恒为何“转化”的原因——“质量是能量的聚集, 能量是质量的耗散, 能量物质的运动产生力”, 是“万有价值定律”存在、作用的结果。

上一篇:科技期刊中摘要的种类下一篇:女性会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