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载体

2024-05-22

服务载体(精选十篇)

服务载体 篇1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1. 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加强

从国内外的中小企业发展过程看, 中小企业都会经历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四个阶段。在成长期, 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层出不穷地推出创新产品, 提升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实现企业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健全、完备、高效的创新机制是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仅能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和现有的人脉关系, 采取技术引进、技术模仿等方式低速发展, 对外部技术依赖性过大, 而且很多都是依赖于稳定的单一技术源, 之后便不再推出其他产品, 很难形成自己的新产品体系, 技术创新的速度慢、质量差、效率低, 不具有可持续性。

2. 技术创新资金来源不足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融资难主要体现在:融资方式单一, 融资主要依靠银行, 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存在着渠道不畅, 制约因素多, 获得支持难的问题;融资成本高、效率低, 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

□合肥

汪艳

遍利率上扬, 企业需支付抵押登记费等十余项费用, 银行贷款流程长, 手续复杂, 这与中小企业用款急、用款频繁的要求极不适应;缺乏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适应中小企业的融资机构发展滞后。资金是技术创新活动最直接的投入要素。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产品化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 必须要有其直接基础和直接构成要素的资金投入。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 很难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昂贵的研发、生产设备, 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实施能力很弱;在企业起步期, 企业开发的产品单一, 经营风险较大, 企业产品成熟周期长, 一旦技术新产品开发失败, 又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为企业持续创新的支撑, 企业经营发展就会变得很困难。

3. 技术创新人才短缺

人才对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的意义非同一般, 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一方面, 我国总体高端技术创新人才匮乏。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认为, 现有创新人才200万左右, 至2015年仍急需紧缺人才100多万。高等、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都缺乏高端人才, 中小企业人才矛盾显而易见。有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 但绝大多数又集中在大企业, 真正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很少;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大量青年人才流向国外、外资企业、政府公务员队伍, 中小企业有时仅仅是人才流动的过渡和跳板。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风险大、待遇低, 平均寿命短、管理不规范, 个人成长空间小、工作条件差等问题, 不利于人才施展才华和创新创业。我国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 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 缺乏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训练, 在技术研发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需要紧紧依靠科技中介组织, 整合社会各种资源, 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持等各方面的技术创新服务。

二、科技中介组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我国“十二五”年规划指出:“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是在各类市场主体中推动技术扩散,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开展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的专业化服务, 目标是实现科技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

科技中介组织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市场经济中推动产学研用合作的重要力量。科技中介组织在科技成果和企业产业化应用有机结合的过程中, 不断整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资源, 将高新技术产业化转移后, 变技术资源为社会效益, 实现价值的增值。因此, 科技中介组织应以国家“十二五”规划为契机,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通过盘活各类科技资源, 承担起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服务的重要任务。

科技中介机构虽然在整合创新要素资源、协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一是科技中介组织业务范围狭窄。科技中介机构主要依靠政府提供项目, 业务范围多局限在信息提供、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洽谈等低层面上, 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急需解决的法律、金融、高端人才引进、管理咨询等深层次服务非常不足。二是现代化服务手段缺乏。目前,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手段落后, 科技应用水平低, 服务能力较弱,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的大背景下, 各类科技中介组织不能联合起来, 利用现代化的科技信息网络, 组建由各级政府部门、科技院所共同参加的公共服务平台, 为中小企业更加便捷地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三、依托科技中介机构, 组建技术创新服务载体

1. 搭建公共性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科技管理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办的, 机构本身拥有很丰富的资源, 可以有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 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形式将各机构联合起来, 收集整理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 组织服务企业的专家队伍, 形成技术供给与需求的集聚地。近年, 我国许多科技中介组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 不断健全管理制度, 充实专业化人才, 有机构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 从可持续和长效机制方面考虑, 可以依托科技中介组织, 搭建公共性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能够满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需求:第一、信息需求。科技中介机构利用资源优势, 建立技术成果、难题需求、专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数据库, 形成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发布—在线服务—跟踪反馈的信息服务流程, 能够成为一个开放式的综合性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第二、对接需求。通过发挥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广泛性、经济性等网络优势, 实现实时动态信息采集发布、在线咨询交流、远程信息管理、数据库检索查询、网上业务洽谈、网上项目推介等功能, 让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可以迅速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

2. 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战略联盟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组织模式之一, 也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一个有益探索。科技中介组织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整合各类社会有效资源, 加强科技中介组织沟通, 完善业务合作的服务链, 实现社会服务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为核心的服务联盟。第一、组织形式。服务联盟由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服务机构牵头, 组成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省内大企业集团、广大中小企业加盟

保障、最终用户四个层面的矩阵式中小企业创新服务联盟。第二、合作模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逐步形成一批紧密合作单位和松散合作单位, 实行会员管理制度, 各联盟单位按照行业自律, 明确职责, 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通过有效地沟通协调, 保证联盟顺利运行, 实现信息互通, 资源互用,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

3. 成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融资

服务实体

目前, 企业技术创新外部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 企业从银行贷款质量差, 影响了企业向银行贷款的积极性。除银行外, 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机构和投资机构等, 这些机构在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业务时, 缺乏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认识, 产品、行业的判断能力弱, 为了控制和降低风险, 往往采取提高费率的手段, 加上自身强烈的逐利愿望, 贷款成本远远高于银行贷款。中小企业需要一个能切实帮助解决融资难的专业机构产生, 这为科技中介组织利用民间资本组建投融资实体创造了客观和现实需求。

科技中介组织由于“官办”、“半官办”的性质, 机构本身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公益性和公正性。很多科技中介机构长期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服务, 掌握着一个或者几个行业的发展情况, 对中小企业比较了解, 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贷款审查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降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第一、与民间资本嫁接, 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或投资公司;二是以“市场部”定位, 形成“企业+科技中介组织+银行 (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 ”的合作模式。科技中介机构以“市场部”的角色参与, 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成本。

服务载体 篇2

扎实推进机关党组织创先争优走在前做表率

机关党建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领域。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扎实抓好机关党建各项工作,全力推进机关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走在前、作表率,为“率先达小康、建设新铜山”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抓基层打基础,以党组织的设置优化推进机关党组织创先争优走在前、做表率。我们按照新修订的《条例》要求,全面推进机关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机关党组织设置,在75个区直机关部门建立了23个党委、41个党总支、464个党支部,设立了756个党小组。全面推行机关党组织公推直选,75名年富力强的行政副职以上党员干部被推选为机关党组织书记,62名组织人事科长被推选为机关党组织副书记,732名优秀青年干部被推选为机关党组织委员。研究出台了《关于实施机关党建“四有”工程的意见》,按照有主题、有阵地、有活动、有典型的要求,全面推进机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75家区直机关单位均专门设立了党支部(总支、党委)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健全完善了“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民主生活会等10项制度,做到各项制度上墙并严格执行。

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工委健全完善了机关党建目标考核责任制、督查通报制、评比表彰制等各项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各单位各部门党建工作督查、指导,有力提升了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创载体激活力,以“四创六先进”推进机关党组织创先争优走在前、做表率。立足铜山实际,以“四创六先进”活动为载体,激励区直机关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坚持深层次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全面推行“以学讲学”制度,明确要求外出培训7天以上的科级领导干部,在培训结束后15天内对本单位本系统人员进行传带培训。今年以来有89名科级领导干部走上讲台授课。坚持高标准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以“服务理念最先进、服务态度最热情、服务程序最简便、服务方式最快捷、服务成本最低廉、服务成效最显著”为主要内容“六个最”服务竞赛,评选表彰了一批“十佳服务窗口”、“十佳服务标兵”,进一步提升了机关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宽领域推进“创新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创新金点子”征集和“我为铜山发展献一计”活动,全区上下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优氛围,“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逐渐成为铜山干部的鲜明特质。坚持全方位推进“廉洁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全面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举办廉政签名、廉

政文艺汇演等活动,营造了风清气正、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在机关全体党员中开展以“理论学习先进、思想解放先进、工作创新先进、服务群众先进、爱岗敬业先进、廉洁自律先进”为主要内容的“六先进”活动,评选表彰了165名优秀共产党员、3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628名行业标兵,激励机关每一位同志在岗、在行、在状态,有心、有为、有贡献。

三、重实践重落实,以科学发展新成效推进机关党组织创先争优走在前、做表率。我们指导机关各级党组织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根据单位职能和业务特点确定不同的争创主题和活动目标,极大激发了各单位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人人争先进、事事争一流、项项争第一的生动局面。工业经济部门紧紧围绕推动跨越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创先争优。做大做强了食品、机械、车辆制造等主导产业,5大主导产业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我区实现“总量进苏南,均量进苏中,综合实力江北前5强、江苏15强”的历史性新跨越。农业科技部门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结构调整创先争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50.5 万亩,食用菌投料量2.6亿公斤,奶牛存栏量4.3万头,总量均居全省第一,被授予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综合服务部门紧紧围绕服务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创先争优。集中力量解决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

创新商会服务载体 建设大连新吉商 篇3

商会文化  建设吉商的精神家园

大连吉林商会企业家由初创时期几十家发展到今天的三百余家,几乎包括了大连主要的产业门类。金融、地产、建筑安装装饰、机械加工制造、矿业、木材加工、电子信息、餐饮服务、文化旅游、贸易物流、化工、农业等等在连投资总额超过千亿元。吉商企业的知名品牌和企业也耳熟能详,一方集团、远东工具、日佳电子、华立集团、彤德莱火锅、吉大矿产、英歌石植物园等,均在业内占有重要一席。吉商企业家已经成为大连一支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为大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商会成绩的取得需要商会制度和服务的确立和执行。5年来,大连吉林商会坚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建设日益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规范,经贸合作务实活跃,会员活动丰富多彩。商会二级组织活力显现,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在大连异地商会中显示了较强的创造力和活力。在引导企业创新,助力会员企业发展方面,商会着重解决会员企业发展瓶颈问题,合理借力金融资本市场,紧紧围绕发展经济,积极谋划、安排会员活动,积极推进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电商和装饰装修业的行业联盟;通过项目合作投资合作说明会,整合会员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互补;走访有代表性的会员企业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商会发展的核心应致力于塑造吉商品牌,挖掘吉商文化的共同追求和精神内涵,为此,大连吉林商会提出的“诚信、博爱、进取、共赢”的新吉商核心价值观。在商会积极开展吉商企业文化创建活动、诚信档案建设和诚信企业评定工作的过程中,做到真正引领吉商企业家朝着诚信经商、健康进取的方向前行。

商会探索独具特色的服务理念

在大连吉林商会发展的5年时间中,商会广泛倾听广大会员的呼声和诉求,满足吉林老乡共同的心愿,千方百计为会员企业排忧解难,做好会员服务的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理念。

一是打造信息窗口。商会及时将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相关政策、经济发展要点、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及创业的相关信息发布给会员,如投资产业项目及政策、新三板、Q板、招商合作项目等,为企业参与项目提供选择。商会还通过会刊、网站及大连主流媒体对吉商企业进行广泛宣传,扩大了吉商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15年以来,大连吉林商会有针对性地安排新三板上市的系列讲座,引导会员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源泉。最近,商会企业环球矿产、百味特食品、思域传媒、李达美容等企业先后在新三板、Q板上市。

二是完善融资平台。大连吉林商会通过会员企业吉林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为部分会员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融资规模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同时,通过股权交易、债权融资、收购兼并、托管等金融手段,帮助会员企业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接洽合作伙伴。商会每年组织数次投资考察,项目洽谈及经贸交流活动;每年组织若干次会员企业推介会、项目合作说明会、行业合作洽谈会,帮助会员企业之间的了解立信,寻找合作交流机会,促成了商会内部企业产业链的构建和互利合作。

四是实现资源共享。大部分会员企业由于忙于业务,少有学习机会,商会利用政府和商会组织的资源,为会员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培训机会,如国家层面的形势分析政策解读,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与务实,领商培训EMBA高层培训等,参加培训的会员上千人次。

五是建设精神家园。我们有二十多万吉林人在大连学习、生活、创业,商会以活动为纽带,通过聚会、庆典、郊游、打球、登山等文体活动建设精神家园。例如吉发分会举办的法律知识讲座,为很多企业普及法律知识,降低做企业经营风险;吉运分会组织台球大赛以及商会组织的英歌石植物园踏青赏春等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吉商们的业余生活。通过各种活动凝聚了乡情,扩展了人脉,增强了交流,促进了友谊,使广大会员远离孤独和寂寞,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心灵的慰藉,建立了吉林商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商会是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组织,仿佛一个纽带,连接着众多的部件在轴心的动力下有规则地运转;又仿佛润滑剂,润滑着各个部件与中轴以减少摩擦。它服务于政府,服务于企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服务型党组织的有效载体 篇4

2003年底, 中心村实行撤区并村的农村基层政权改革, 由原来的共群、民胜、鱼塘三个自然村组建为中心村, 辖18个村民组。撤区并村后, 由于管辖地域广, 精简了村干职数, 特别是没有办公场所, 群众对村支两委成员不熟悉, 党支部成员分工不明确, 责任不到位, 对村干和农村党员管理松懈, 党支部工作一是打不开局面, 群众很有意见。

针对这种情况, 党支部提出由村干部轮流值班, 接待群众, 能办的事立即办理, 村干无力解决的, 记录在案, 并转交有关部门予以解决。这种值班信访制暂时缓解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 但是由于撤并前的村、区两级管理, 加上村干业务不熟悉, 在工作中互相推诿, 群众仍有意见。村党支部在镇党委的领导下, 根据群众要求, 从农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结合实际, 推出了“365便民服务活动”。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调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 更好地方便群众办事, 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三难”问题。

“365便民服务活动”的开展, 切实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 拉近了干群关系, 村党支部建设出现了新局面, 得到了上级党委的充分肯定。现已成为中心村的一项便民服务制度。

“365”不是简单的几个阿拉伯数字, 而是指一年365天, “365便民服务制度”, 不是指一天只为群众办一件事, 而是在村办公室设立便民服务中心, 制作便民服务登记册, 每天由党支部书记、驻村干部、村干轮流值班, 确保群众办事随到随办。同时, 为了方便群众, 在18个村民组还设立了信访联系点, 确定了联络员, 要求负责接待的干部态度和蔼, 群众反映问题记录要详实, 并按轻重缓急分程序办理, 不得推诿、敷衍, 更不能“吃、拿、卡、要”, 一般在一个工作日内处理, 做到件件有落实, 事事有回音。

中心村“365便民服务制度”和配套制定的《驻村干部管理制度》、《村干部管理制度》、《党务管理制度》、《接待首问负责制度》、《党员双带制度》等制度的执行, 使村支两委工作活跃起来, 使全体党员干部行动了起来, 切实解决了群众的难事、急事、心事。同时, 也加强了村支两委建设, 充分发挥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干部的带头作用。

中心村实行“365便民服务制度”以来, 全村干部作风明显好转, 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进一步加强, 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2007年, 该村被确定为仁怀市七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之一, 并被确定为仁怀市现代农业示范村, 中心村党支部连续5年被评为仁怀市先进党支部。

中心村党支部在执行“365便民服务制度”的过程中, 结合该村荒山荒坡多、生态环境良好、群众发展畜牧业热情高的实际, 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发展养殖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 现已建成养殖小区4个, 品改场1个, 养猪20头以上130户, 养牛大户2户共26头。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 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为农民增收想办法、出主意, 根据村所在地土地成块平整肥沃优势, 及时组织群众成立了高粱种植协会、蔬菜协会, 建立了一个500亩的蔬菜基地。这些富农措施的落实, 惠民事件的办理, 富裕了全村群众, 该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420元。

中心村党支部的“365便民服务制度”要求村支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全体共产党员在认真完成镇党委和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同时要在行动上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 取信于民。村党支部的实际行动, 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赞誉。家住该村环路村民组70多岁的张光达老人2007年因家庭矛盾, 子女不愿赡养, 生活无着落, 老人到便民服务中心, 向工作人员反映了自己的情况。值班干部及时向领导汇报, 当即安排工作组赶赴其家中召开座谈会, 缓解了父子矛盾, 明确了子女的赡养责任, 使老人生活有了依靠。长扁组的张国伟考入四川大学, 因家庭贫困, 无钱入学, 村党支部通过各种渠道一次性募捐了8000元, 解决了张国伟的学费困难, 并由365便民服务中心牵线搭桥, 由仁怀市人民检察院每学期资助500元直至其大学毕业, 帮他圆了大学梦。老房子组养殖户张平, 为了扩大养殖规模, 急需资金周转, 但多次到信用社贷款未成功, 便民服务中心, 工作人员为他写好贷款申请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及时解决了他的贷款, 现已养猪50头, 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

中心村“365便民服务制度”的执行, 使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使一批作风正、有文化、能力强、甘于奉献的知识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党支部还把一批党性强、群众拥护的致富带头人选入村干部队伍, 使村支两委班子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改善。增强了工作活力。

中心村党支部“365便民服务制度”, 丰富了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365便民服务活动从为群众解决点滴小事入手, 发展并完善成一系列相配套的服务机制。为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了制度保障。

巧借工作载体规范便民服务 篇5

全面提升人口计生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水平

遂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我县辖13个乡镇,两个风景区管委会,20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080平方公里,总人口55.21万。近年来,我县在人口和计划生育政风行风建设中,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开展便民服务,使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政风行风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政风行风评议连续多年位于全县前列,2006年被省人口计生委表彰为全省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工作中,我县主要做到“三个服务”:

一、以便民服务大厅为依托,做到常服务

从2003年开始,我县就在县人口计生委和各乡镇计生服务中心建起了高标准的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了人口信息咨询、政策咨询、各种证件办理、群众来访接待、投诉受理等服务窗口;悬挂了2块以上公开版面,公开内容有办事程序、收(免)费标准、服务承诺和监督电话;添臵了桌、椅、饮水设施等基本的便民设施;制定了挂牌上岗、文明服务、限时办结、综合考评、过错追究等制度。做到机构标识化、工作规范化、服务温馨化,着力强化“四项服务”功能:一是强化宣传功能。对育龄群众积极开展“四上门四送”服务,即上门向未婚青年送青春期保健知识;上门向新婚夫妇送

《新婚必读》、避孕知识;上门向妊娠期妇女送胎儿保健知识;上门向产后妇女送新生儿护理、避孕节育知识。二是强化培训功能。定期邀请县农、林、牧专家讲课,对计生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使其精通一门致富技术,率先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三是强化维权功能。在服务大厅设立了计生公开栏,设立“提问栏”和“回音壁”。及时公布热点问题,保障群众对计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组织人员下访,给群众一个满意答复。四是强化代理服务功能。在全县建立了由县、乡、村、组四级全程便民服务代理网络。育龄小组长负责搜集群众资料,及时掌握群众需求,及时将情况反映到村计生管理员;村计划生育管理员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向群众一次性告知所需手续、程序、申报材料及办理时限,通过收集群众办事需求信息,收集好办理事项的有关手续,根据群众办事的轻重缓急,确定代理群众办事的时限。乡、县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承办需要办理的有关手续。近二年来,县、乡便民服务大厅为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便民服务7300余人次,办理发放计划生育各类证明800多份,代办计划生育各类手续5400多份。

二、以生殖健康为主题,做到真服务

我们将生殖健康服务列为便民服务的重点内容,千方百计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县、乡、村三级联动,有针对性地为育龄群众开展了多项服务:一是开展单月康检服

务。每次单月康检,县乡都要成立宣传组、咨询组、培训组、康检组、“四术”落实组和车辆服务组,六个工作组同时入村,为康检对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证有病床休息、有茶水解渴、有问题必答、有困难必帮。每次康检结束,各乡镇都要对康检情况认真整理,对痴呆傻残、因事因病缺检的,及时组织技术服务人员入户补检。一些乡镇还创新了服务形式:槐树乡、查岈山乡针对离县城较远的实际,给每个康检对象发了一张“爱心卡”,凭此卡到乡服务中心治疗妇科病免费,到乡卫生院查治妇科病五折优惠。瞿阳镇依托城区优势,为每一位康检对象发了一个“爱心礼包”,内装有计生宣传品、洗衣粉和爱心服务卡,使康检日变成了康检对象的服务日。多年来,全县康检率一直保持98%以上,综合节育率稳定在90%左右。二是开展避孕节育随访服务。我们将新婚、现孕、服用药具和落实“四术”人员全部纳入随访范围,定期组织技术服务人员上门跟踪随访,完善随访记录,了解避孕节育情况,提出指导性建议,随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在今年秋季生殖健康进家庭活动中,查岈山乡抽调计生、卫生部门的10名医疗服务人员,对落实“四术”和服务药具对象逐人进行了上门随访。该乡杨店村育龄妇女徐霞8月份结扎,丈夫在外打工,乡计生办派人在家里陪护她,定期查看术后情况,直至其康复。仅今年以来,全县随访已婚育龄妇女5600 人次,随访率达到100%。三是开展妇女病普查诊治服务。由县计生服务站牵头组织了妇女病普查诊治工作医

疗服务队,结合每次健康检查,配合乡镇轮流对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妇女病免费普查诊治,并整理存放好相关资料。同时,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群众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行“计卫联合”,对患病人员及时送到卫生医疗机构进行治疗。截至目前,全县妇女病已全部普查一遍,共普查已婚育龄妇女11.67万人,查出患病26313人,全部给予了优惠或免费治疗。四是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服务。以省、市把我县定为出生缺陷预防工作试点县为契机,及时启动了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设立了办公室,工作中严把“三关”:其一,严把婚姻登记关。依托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为新婚夫妇讲解优生优育知识,发放出生缺陷预防流程图和优生营养素。其二,严把婚育培训关。把新婚、待孕夫妇、高危人群作为计生培训的重点对象,增强优生观念和预防意识。其三,严把优生四项检测关。建立了优生检测实验室,由卫生部门牵头,重点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对有出生缺陷风险的孕妇跟踪随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5月份启动以来,全县为持生育证对象免费发放叶酸片6500盒,开展宫内感染监测4082人,查出阳性72人,已治疗转阴38人。

三、以幸福家庭行动为载体,做到勤服务

我们把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作为便民服务的平台,强化了三项服务措施。

一是认真落实各项奖励优惠措施。近年来,县委、县政

府相继出台了6个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文件,明确48个部门35项奖励优惠项目,形成了以“奖、优、保、救、助、养”“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体系。今年,全县已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291060万元,为764名奖扶老人发放奖励扶助金,为12对自愿放弃二孩生育的夫妇发放2000元的奖励费,为16901 户计生家庭减免一人份新农合参合费,确认了821名符合降分录取条件的对象,并在计生宣传培训、康检、“四术”等方面全部实行了免费。

二是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活动。从2006年开始,在全县深入开展了计划生育法律援助活动,县人口计生委和县司法局联合成立了农村计划生育法律援助工作站,同计划生育家庭签订服务协议书,免费为计生家庭生产、生活、生育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草拟、修改、审核农业生产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帮助清理债权、追偿债务,代理诉讼和非诉讼等。2006年以来,全县有11500户计生户签订“法律援助顾问协议书”,为146户计生家庭草拟农业合同,32户计生家庭通过法律援助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此项服务,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河南电视台录制了专题片在河南人口栏目中播放。

三是广泛开展帮扶救助活动。全县各部门采取发放小额贷款、党员干部结对、免费技能培训等措施,对计生家庭进行帮扶。近年来,对15名唇腭裂患者免费进行了手术治疗,为全县5名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的父母免费办理了养老保险,从60岁起每人每年将领取2000元的养老金,对1152户计生困难家庭进行了救助,救助金额达135.7万元。

服务载体 篇6

关键词:绿色志愿服务 “体验式”德育

一、职业学校德育的现状

很多职校生从初中时代起就缺乏成功的体验,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散漫、行为习惯差等问题,甚至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感,导致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很难开展。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始终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学校的德育模式过于僵化,内容单一,仅仅局限于约束学生的常规行为;第二,德育方式以传统说教为主,缺乏人文关怀和行为导向的载体;第三,职校生的家庭教育不理想,离异家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父母和家庭在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上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再加上职校生年龄偏小,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产生一些不良道德行为。综上所述,虽然职业学校在德育工作上花了很大工夫,但由于缺乏有效载体,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成效不显著。

二、“体验式”德育模式的概念

相对于传统的德育模式,“体验式”德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参与程度,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体验,在“体验”中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学会探索和沟通,收获感想和领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这样的“体验”能够更加入脑、入心,从原来空洞、麻木的接受到直观、亲身的体验,使得学生在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上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智。

三、以绿色志愿服务为载体,探索“体验式”的德育模式

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公用事业系为例,该系涵盖燃气工程、城市交通运输、环境监测与治理、园林工程等六个专业,皆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此外,该系自2010年成立“爱心之家”志愿服务小分队后,队伍逐步扩大,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人次也在与日俱增,在全校范围内乃至常州市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年来,公用事业系逐步把“绿色低碳”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先后成立了爱心之家社团和绿色志愿者联盟。爱心之家社团在全校招募志愿者,而绿色志愿者联盟则注重本系的发展。这样“两手抓”,不但保证了志愿者人数的稳定,而且逐步提升了志愿者的专业水平。

四、建立“四化”志愿服务体系,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1.形成帮困服务常态化

第一,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不断开拓学生的德育基地,联合钟楼残联、一加爱心社以及各大敬老机构,设立点对点的爱心服务站点,把帮困助残作为低年级学生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内容;第二,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以爱心之家社团推动,系部以绿色志愿者联盟带动,进行定期回访和反馈,让低年级学生尽快融入志愿服务体验中,使学生快乐参与、快乐接受,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感恩之心,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形成专业服务公益化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公用事业系把专业内涵与德育体验结合起来,让中、高年级的学生把专业技能、专业特长融入公益化的志愿服务中,使他们更加清晰地明白“学有所长”的益处,也能在服务中体验“学以致用”,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加深他们对专业的认识,拓宽就业的渠道,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

3.形成道德服务品牌化

近年来,经过不断地转变和提升,公用事业系的志愿服务已经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形成了一系列品牌化的道德服务。目前,公用事业系与常州火车站、常州血站、常州“前后北岸社区”等建立长期联系,并形成了“春运志愿者 温暖回家人”“血站献爱心 为生命加油”“阳光青少年”等品牌化的志愿服务,受到广泛好评。

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化的道德服务,在服务中进行交流、感慨和相互影响,能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道德的正能量。这是传统的说教式和灌输式无法实现的效果,这样的情感能够更加打动人心,使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得到内化和提升。

4.形成社会服务企业化

此外,公用事业系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具有更多的优势。该系的燃气工程技术、城市交通运输专业都是校企合作专业,园林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也长期与各类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所以省建校公用事业系可以结合这些优势,把社会的服务与企业、单位建立联系,把广大专业学生与单位员工建立联系和沟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联动,把社会服务与企业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为广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使学生在服务中能够更早地体会到社会和工作岗位对自身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

五、以绿色志愿服务为载体的“体验式”德育模式的思考和意义

“体验式”德育模式是一种快乐的德育模式,它的核心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成长,是一种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体验的德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笔者以公用事业系为例,通过把绿色的专业内涵融入志愿服务中,建立有效的“四化”服务体系,把德育过程、绿色服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阶梯式的发展,在学生人格塑造和道德观的形成上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并且能够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快乐,学会感恩和回报,是一种值得继续探索的德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的局限性及超越[J].江苏高教,2007,(5).

[2]刘凯,王益飞.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主题教育[J].教育探索,2011,(9).

[3]贺乐凡.论德育及其管理的实效[J].中小学管理,1994,(6).

[4]孔令玲.让德育管理放射艺术光芒[J].北方文学,2010,(5).

[5]张解解.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出国与就业,2010,(5).

优质服务是诚信建设的有效载体 篇7

编辑同志:

开展“人人讲诚信”主题教育活动, 加强诚信建设, 是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深化内质外形建设, 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诚信是员工在职业方面的具体反映, 是企业每个员工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也是每位员工在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供电企业的服务主要依靠每个员工的行为来实现, 诚信建设对于企业优质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供电企业在优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归根到底都是职工诚信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的具体体现, 这就要求我们从加强诚信建设入手, 不断提高全员的诚信意识、诚信水准和素养, 切实解决服务质量问题。首先, 要突出行业特点, 扎扎实实抓好员工诚信教育,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大力倡导“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诚信观念, 树立“优质服务、客户第一”的思想, 把是否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准之一。其次, 从改进作风、规范服务和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入手, 通过各种有效的培训教育活动, 不断加强员工职业观念、职业纪律、职业作风、职业态度方面的教育, 逐步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再次, 通过教育和制度两方面, 认真贯彻落实好《供电员工职业道德规范》、《供电营业职工文明服务行为规范》以及企业诚信建设方面的要求和规定。把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相结合, 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 培养诚信行为。企业每位员工, 要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时每刻、点点滴滴做起, 恪守职业道德, 敬业爱岗, 诚实守信, 服务奉献, 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服务载体 篇8

服务学习 (Service-Learning) 是美国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教育方式, 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 被广泛运用于小学、中学及大学教育的各门学科。我国香港于2000年开始将服务学习列为学校课程中五项必需的学习体验之一。台湾2006年将“服务学习的课程”纳入大学评鉴指标, 目前共有80多所学校开设服务学习课程, 平均学生每人每周参与时间为1.3小时。美国和港台地区高校服务学习课程的实践可以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在理论和方法上提供借鉴。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于2008年开始将社区义工纳入学生必修课, 探索汲取服务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以及其有效培养公民的公德心和责任感的核心精神, 构建义工教育课程化、义工服务常态化、义工服务专业化的实践育人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义工知识和服务技能, 在校园社区服务的基础上, 发挥专业特长自主开展社会服务, 探索以社区义工为载体的实践育人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教育价值

“服务学习” (service-learning) 是美国南部地区教育董事会于1967年率先提出的, 是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服务进行学习和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1]美国的《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中, 对服务学习的要素进行了概括, 主要包括四个内容:一是,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借助于参与有组织的服务活动, 这些活动由学生与社区一起协调, 并符合社区的实际需求。二是, 服务学习融入学校课程, 让学生针对服务进行思考、讨论与写作。三是, 服务学习提供学生应用所学新知识到社区真实生活情景的机会。四是, 服务学习将学习的教室扩大到了社区,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他人关心的情感[2]。

服务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社区以及学校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教育价值。对高校而言, 服务学习有效地将专业学习和社区服务融合, 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服务学习还可促进师生互动, 使学校更开放、更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 学校也可从社区得到资源与支持;对学生而言, 服务学习可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 增强他们在实践中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与批判思考能力,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就社区而言, 学生通过实践为其提供直接服务, 可以给社区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二、服务学习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启示

服务学习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其理论与方法对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一) 有效融合专业学习与实践育人。

服务学习具有组织形式课程化的特点, 强调是的学习和服务并重, 倡导“做中学”, 这对于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尤其有启发意义。高校将实践活动与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相整合, 把实践中灵活运用各学科专业知识, 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有效解决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脱节的现象, 同时将实践活动有计划地渗入课堂教学中, 深化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 丰富实践育人的内容和形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但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 实践育人的方法和实效亟待提高, 往往存在活动缺乏长期性、连续性, 受益方往往是单向的, 缺乏主动性和互惠性等问题。“服务学习”能充实实践育人的内容, 改进育人的方法, 从而提高育人实效性, 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不足。

(三) 实践育人的评价和支持体系。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区别社区服务的重要特征。服务学习的理念启示我们,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积极反思和有效评价, 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实践教育价值的开发及利用, 提升实践育人的有效性。此外,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广泛推广得益于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组织机制。因此高校推进实践育人工作, 需要借鉴“服务学习”的发展经验, 充分调动多方资源优势, 协同促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有效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三、社区义工为载体的高校实践育人探索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把服务学习的理念和经验运用到实践育人工作,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社区义工课程教育, 在以校园为社区开展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为目标的服务实践基础上, 以常态化机制和项目化活动, 有序组织鼓励学生走向社会, 开展服务社会活动, 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提高了自我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实现了实践育人的培养目标。

(一) 义工教育课程化, 引导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参与服务

服务学习被制度化为一种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习的大学课程, 它通过计划性的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过程, 满足被服务者的需要, 并促进服务者自身的发展。[3]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率先在国内高校中把《社区义工》课程纳入必修课, 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服务两个部分, 分四年学习, 每年要求学生完成40小时服务实践。学校建立社区义工教研室,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工作人员中选拔优秀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校本教材, 制定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 从教材、教法和教师层面上落实了课程教学。

(二) 义工服务专业化, 服务中促进学生专业学习

研究和实践证明, 学生的服务学习经验与学术课程的联系越紧密, 服务学习的成效就越大。因此, 探索由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承担的义工服务操作模式, 确立其专业化的学习目标与品格发展目标, 使学生在社区义工服务中深化专业知识、应用专业技能、健全专业情感。[4]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社区义工服务中, 十分注重专业服务项目的开展和组织。如学校组织“第五届世界女子地掷球锦赛翻译服务义工项目”、“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志愿服务项目”、“世界纺织品博览品翻译服务项目”, 组织学生开展语言翻译服务。网络传播学院组织“网络文明义工服务项目”, 并成立“新锐网络工作室”;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组织“留学生义工服务队”, 定期深入社区开展义工服务活动。台湾地区各高校在服务学习课程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学校通过组织“两岸大学生义工文化交流活动”, 已连续组织2年组织台湾高校学生来校开展义工服务活动, 同时已成功组织三支学生义工服务队赴台湾开展义工服务活动, 目前该项目已立项为“国台办重点交流项目”。

(三) 义工服务常态化, 鼓励学生有序参加社会实践

作为课程的有机成分, 服务学习应有一定的连续性, 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服务习惯的形成以及社区成员对服务学习的认可, 才能有效发挥育人作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充分吸取了社区义工特有的组织和结构形式的合理性, 从工作机制和校园文化的层面探索建设了义工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 使社区义工的实践育人工作进入到有序地可持续实施状态。截止2014年12月, 学生累计服务时间已达1028, 509小时。仅2014年服务项目就达342项, 服务时间达363, 675小时。

(四) 创建义工服务评价机制, 推进服务的教育价值开发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关键部分, 建立完善社区义工服务的过程和结果评价机制, 进行积极反思和有效评价, 才能促进社区义工实践育人的教育价值开发及利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建立了社区义工的考核评价机制, 每个服务项目由组织的学生团队负责人和服务单位进行评定, 每学年结合学生的理论培训、实践服务评定课程学分。同时把学生社区义工服务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并与各类评奖评优、学生骨干选拔、党员发展、奖学金评定相结合。此外, 还开展“义工故事”、“服务心得”、“社区义工之星”表彰、义工文化交流等活动进行反思和激励, 不断强化学生的参与动机, 让学生在服务中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 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五) 义工服务学生主体地位, 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服务学习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服务者作决定”, 在活动的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实施行动、反思评价等环节均要体现以学生为本, 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 让他们自觉地将服务看成是一种责任[5]。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校、院两级学生会下设立“社区义工自主管理委员会”, 全面负责学生义工活动的组织、开发和校内外实践服务项目的审核、组织和实施等环节, 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开发项目, 并得到了学校各级部门的支持, 让学生参与义工项目的设计和组织管理, 使参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不但需要通过创新来获取项目的管理服务权, 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 通过学习和创新来完成管理项目, 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走向社会, 具备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打下基础。

摘要: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学习是国外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把课程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借鉴服务学习的理念和育人经验, 开展了社区义工服务的实践和探索, 并通过义工教育课程化、义工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学生自主化的运作方式, 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可以为高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服务学习,社区义工,实践育人

参考文献

[1]The University of Utah.Service learning inthe Curriculum:A Faculty Guide 2002-2003.http://www.servicelearning.org/library/resource/5490, 2011-09-21.

[2]赵立芹.美国服务学习概述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 2004 (Z1) :47-49.

[3]彭华民, 陈学锋, 高云霞.服务学习: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04)

[4]刘长海, 罗怡.论服务学习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J].高教探索, 2005 (03) :20-21.

[5]王珩.“服务学习”视阙中志愿服务体系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115-117.

[6]张华.论服务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9) :1-8.

服务载体 篇9

一、完善网络、夯实基础, 构建信息工作高效运转机制

“无以规矩, 不成方圆”。近年来, 我办探索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信息工作机制, 保障了信息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1. 完善信息网络制度建设。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 我办确定了各镇 (街办) 、部门 (单位) 信息分管领导和信息员, 现已拥有一支由68名信息员及308名特约信息员组成的信息队伍, 构建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网络。同时, 要求各个部门 (单位) 内部要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 切实做到信息工作级级有人管, 层层有人抓, 不留空白;创建全区党委系统信息员QQ群, 以便及时发布信息工作重点、信息约稿, 加强信息工作的交流学习;编印《信息工作手册》, 做到人手一份, 以方便联系、交流;强化信息报送力度, 对信息员报送情况除年度考核外, 每月向所在单位分管领导反馈, 每季向所在单位主要领导汇报, 对报送信息积分为零的单位进行全区通报。

2. 落实信息员培训制度。

新的形势对信息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员业务能力尤为重要。我办主要采用以下培训方式:一是集中培训。组织全区各部门 (单位) 信息员进行集中培训, 重点传达学习加强信息工作的文件及会议精神, 开展信息工作业务培训, 对上报信息进行点评, 及时解决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分片交流。针对基层单位信息工作实际情况或信息工作重点, 分镇 (街办) 、区直重点单位进行信息工作交流, 提高信息工作的针对性。三是跟班学习。实行信息工作跟班学习制度, 先后从基层单位挑选15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到我办信息科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跟班学习, 以确保带动全区信息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3. 实行紧急重大信息问责制。

紧急重大信息是信息工作的生命线。我办历来把紧急重大信息作为信息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 一旦接到紧急重大信息, 及时向相关区领导报告, 做到“零停留”, 确保上报及时、处置得当。我办曾多次下文, 规定紧急重大信息发生后, 相关部门 (单位) 必须及时报送, 最迟不得晚于事件发生后2个小时, 否则“发现一起, 通报一起, 处理一起, 决不手软”。今年5月份, 我办出台《关于将紧急重大信息报送工作纳入机关效能考核的通知》, 明确规定将紧急重大信息报送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对迟报、漏报、瞒报紧急重大信息的单位实行通报批评;导致严重后果的, 将对迟报、漏报、瞒报的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 并按照有关规定, 追究相关单位及相关领导的责任。

二、围绕重点、凸显特色, 不断提高上报信息质量

质量是信息的生命。及时、准确、全面、真实的信息, 是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我办本着质量第一、追求实效的原则, 以领导关注点为信息工作重点, 编写报送突出针对性、独创性、时效性的“精品信息”。

1. 紧扣关注点, 突出针对性。

一是扣准上情, 确保上报信息有高度。我办要求信息人员认真学习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 领会精神, 抓住领导的关注点;参加区里重要会议, 在了解时事、学习文件上要先行一步。为确保信息人员能“高站位”写信息, 与领导思路合拍。去年以来, 我们针对“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地拆迁”、“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廉租房建设”等重点工作编写信息, 上报《红旗大道东延工程村三问题亟需上级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并协调解决》、《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存在四方面问题》等信息, 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吃透下情, 实现调研信息有深度。围绕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民生工程进展以及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 组织信息人员深入各镇、街道、社区、企业进行调研, 找准问题的根源, 分析矛盾的本质, 提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办法, 为领导超前谋划、及早决策提供参考。如, 我办上报的“基层反映:赣州城区‘四类’人员对第四批廉租房申报工作的不同反映”得到赣州市党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要求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 决定在中心城区新增加1000套廉租房, 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三是掌控外情, 收集网络信息有广度。我办针对不同时期领导的关注点, 做好大量舆情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工作, 为党委中心工作提供服务。如建国60周年大庆前夕, 我办根据当时维稳的特殊形势, 及时搜集了参考价值较高的网络信息, 得到区委主要领导的批示, 为我区做好重点时期的社会稳定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2. 紧扣闪光点, 突出独创性。

信息工作要求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特”。只有挖掘出信息的闪光点, 才能脱颖而出, 让人耳目一新。看一个信息是否有价值、有特色, 首先与周边县市区横向比较, 看有无独创性, 其次放在本地区历史发展过程中去纵向对比, 看有无创新性。同样是“维稳信访”、“招商引资”等工作, 抓住“创新做法”就能写出有特点的信息。如《赣州信息》用整个版面刊登我办上报的信息“章贡区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信访工作责任倒查问责办法”, 得到兄弟县 (市、区) 领导的关注及充分肯定。

3. 紧扣时间点, 突出时效性。

一是及时报送重大紧急信息。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紧急灾情疫情、重大交通事故、重要社会动态等重大紧急信息, 做到反映敏捷, 采编迅速, 报送及时。二是及时报送处置情况信息。对突发事件、紧急灾情的处置情况要及时报送。三是及时报送重要指标信息。对每月、每季度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规模以上增加值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要及时报送, 为领导掌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创新载体、务求实效, 提升信息工作服务水平

我们始终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信息观, 始终坚持“服务本级党委和上级党委”这一中心, 把满足领导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作为整个信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强化信息承载力。

一方面, 要求常规刊物精中求新。《今日章贡汇要》在原来的“领导的主要活动”、“区内重大动态”、“重要政策动向”栏目基础上, 增设了“媒体资讯”一栏, 便于领导及时了解外地要情, 借鉴外地较好的做法和思路。《章贡信息》紧紧围绕中央、省、市重大部署及区委中心工作, 展示各部门 (单位) 的创新举措、工作进展、工作成效, 重点反映各项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去年以来, 共编印《今日章贡汇要》349期, 《章贡信息》52期, 强化了信息工作为领导决策、推进决策落实的功能。另一方面, 顺应发展不断完善。舆情信息工作是反映社情民意, 密切党群关系, 及时掌握和了解干部群众思想动态、发展趋势, 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 我办不断加大对舆情信息工作的搜集力度, 确保“重大舆情不漏网, 敏感舆情不缺位, 苗头舆情早搜集”。去年7月份, 我区组建一支10人组成的舆情信息搜集小组, 重点收集全国、全省重要舆情信息, 以及互联网各知名论坛、社区、博客涉及全市、全区的社情民意类信息, 精编成《今日重要舆情》, 得到区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 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 强化信息预警力。

信息工作是党委工作的“千里眼”、“顺风耳”, 是党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要发挥助手和参谋作用, 信息人员就要乐于、善于做好“三员”。一是当好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损失的“预报员”。对旱灾、洪涝、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信息, 做到早发现、早报送、早防范, 争取最佳处置时机, 力争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二是当好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员”。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涉及我区的谣言、谎言或不符合事实的议论等, 主动积极加以引导, 发布真实信息和相关评论, 防止其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三是当好维护稳定的“情报员”。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 项目占地、征地拆迁、企业破产等现象增多, 矛盾日益凸显, 如不及时预警防范, 及时调处化解, 很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因此, 我办注重做好预警性、苗头性信息分析及报送工作, 让领导早掌握、早介入,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化解在萌芽状态。

3. 强化信息的推动力。

服务载体 篇10

一、坚持“三个到位”, 加强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

郑州市12333高度重视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 把服务型行政执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坚持“三个到位”:

1.组织领导到位。郑州市12333是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为数不多的规格编制、工作职责、工作机制最为完备的专业职能部门之一。为了更好地部署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 郑州市12333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副局长为组长的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不少于2次的专题工作会议, 对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和处理, 确保工作得到落实。

2.制度建设到位。以完善制度为重点, 郑州市12333不断规范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先后制定、修订了《文明服务用语》、《12333业务专线办理规定》、《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办法》、《12333工作规范》、《电话咨询、群众诉求、舆情搜集监管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将制度张贴在办公场所的醒目位置, 利用周一例会周五下午例行学习等时间组织工作人员学习, 切实做到“上墙”“入脑“入心”, 为开展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责任分解到位。连续四年印发《郑州市人社局12333投诉举报咨询服务中心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并将服务型行政执法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 把这项工作层层分解, 层层落实, 结合“首问负责制”等制度, 重实效、强督察、严追究, 有力地推动了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抓好“双培”, 为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夯实基础

服务型行政执法活动内容、知识的掌握和“服务”观念的树立, 是做好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践行“服务”宗旨的基础和关键。郑州市12333高度重视服务型行政执法学习培训工作, 从领导班子到具体执法工作人员两个层面下手, 把学习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其一, 抓领导干部的学法培训。按照理论学习安排, 每月开展一次中心组理论学习, 学习法律法规、党风廉政、领导讲话等, 每次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字。积极组织参加各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 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近年来, 相关负责同志多次参加由上级部门组织的行政执法干部培训班, 通过培训, 开拓了视野, 提高了应对能力。其二, 抓执法工作人员的学法培训。每周五下午抽出至少1个小时的时间, 学习交流人社政策法规, 解决疑难问题。此外, 我们先后组织了新媒体、12333信息联络员等培训班, 培训内容主要为服务型行政执法相关规定文件, 如《行政处罚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推动行政执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三、以“12333”统揽, 创新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载体

近年来, 郑州市12333与时俱进, 创新思路, 不断研究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新形势, 制定新举措, 以“12333”工作总体思路, 不断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取得新进展。

1.围绕“人社工作”一个中心, 着力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平台作用。人社工作千头万绪, 多数业务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如社会保险、劳动监察、社保稽查、人事人才、就业培训等, 郑州市12333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平台作用, 着力围绕人社部门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 结合群众关注的热点, 站位全局, 创新举措, 团结协作, 力求实效, 让群众满意, 让领导放心。

2.把握“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两个方向, 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助推“六型人社”建设。郑州市12333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严格落实绩效考核、业务学习、培训管理等各项制度, 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开展“服务之星”评选、“人社业务大比武”“一月一书”等丰富多样的活动, 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开展多项便民服务活动, 拉近政府部门和市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为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人社、和谐人社、效能人社、温暖人社、创新人社、廉洁人社———“六型人社”建设助力。

3.做好三项重点工作, 在突出“服务型”上增添新内容。其一, 在内部挖潜、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等方面有了新突破。为方便群众, 做好服务, 郑州市12333努力争取各方面支持, 内部挖潜, 提升工作效率, 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咨询需求, 同时, 不断完善系统建设, 扩大服务范围, 实现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保账户查询等功能, 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查询社保信息, 进一步拓展了微信服务功能, 方便群众查询人社政策和办事程序。其二, 打造电话、网络 (新媒体) 、应急处置三大支撑平台。在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中, 郑州市12333依托电话、网络 (新媒体) 、应急处置三大平台, 高效处置来电、来件。一是做好投诉举报咨询服务工作,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加强业务培训, 规范处理流程, 确保工作质量, 让领导放心, 让群众满意。二是高效处置各渠道转办的群众诉求件, 针对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的问题和诉求, 郑州市12333建立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 从案件的接收、转办、回复、督办各个环节进行细化, 规范办理程序, 严格考核问责。同时, 以郑州市12333负责维护的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为载体, 进一步提升政务信息透明度, 让群众了解政策, 明白办事。三是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协助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职能部门做好机关效能建设工作, 高效处置群众投诉举报及意见建议;做好舆情搜集工作, 科学应对舆情信息, 自觉维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电话信访、网络信访工作, 发挥好疏导、稳压作用, 为郑州市平安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其三, 开展进基层服务、领导接听12333热线及“两创一评”三项重大活动。作为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 郑州市12333结合群众关注的热点, 联合劳动监察、社保稽查、就业培训、人事人才、社会保险等业务部门, 多次开展进基层服务群众和局领导、业务部门负责人接听12333热线活动, 送政策、送维权、送服务到基层一线, 到社区广场, 到企业机关, 到群众身边, 现场受理群众投诉举报, 听取群众意见建议。2012年以来, 共开展各类活动80余次, 服务群众十多万人 (次) , 其中受理群众投诉举报案件500余件, 交转行政执法部门及时立案调查, 群众满意度很高。同时, 根据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安排部署, 从2013年就同步开展了“两创一评”活动, 即创建服务型机关、创建优质服务窗口和作风纪律检查考评, 活动中, 严要求、高标准、重实效, 强监督, 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实现“三个转变”, 努力让服务型行政执法显成效

1.服务方式上实现从“走进来”到“送过去”的转变。郑州市12333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根据群众关注的热点, 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进基层服务活动和局领导及业务部门负责人接听热线活动, 送政策、送维权、送服务到群众身边, 现场受理群众投诉举报, 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避免了群众跑“冤枉路”, 拉近了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距离。

2.服务渠道上实现了从“单一咨询”到“多方位服务”的转变。12333作为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益服务热线, 很多市地仅仅设置12333电话咨询功能, 服务功能比较单一, 郑州市12333从服务群众的大局出发, 不断研究新情况, 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目前实现了电话咨询、交办件办理、便民服务活动、新媒体平台信息发布、舆情搜集管控、机关效能监督等多种服务方式, 把12333逐步建成为郑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总入口”“总出口”和“分流器”。

上一篇:设置学案下一篇:初中完形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