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作用

2024-05-21

载体作用(精选十篇)

载体作用 篇1

闽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在中华文化之林大放光彩。它以闽南方言为载体, 发源于福建泉州地区, 逐步向漳州、潮汕、台湾甚至海南地区扩展。闽南文化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变迁, 伴随着闽南人的发展和历史的迁移而不断丰富着内涵。而泉州木偶剧, 正是在这样肥沃的土壤里应运而生。

“木偶之城”是世界人民给予泉州的美誉, 提线木偶戏这朵璀璨夺目的剧坛明珠更是泉州人的骄傲。泉州木偶剧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丰富绚烂, 题材多种多样, 文化影响力更是具有国际水平。现阶段的木偶剧, 已不再是单纯的历史剧作, 也融入了当代生活的童话剧和现代戏份, 但是再怎么变化, 人们还是知道这是出自闽南人之手。而扎根于闽南文化的泉州木偶剧, 地方特色之显著更是有目共睹。其优雅的旋律, 深沉的情韵都在那柔和的闽南地方音乐和南音的配乐中彰显。说白念唱以泉州方言为主, 曲牌多沿用宋、元曲牌名。因此, 以讲闽南语、接受闽南文化熏陶的这类人为辐射, 福建各地、台湾地区、东南亚甚至日本、欧美等地分布着广泛的木偶爱好者。

闽南民俗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 例如在宗教礼仪、节日礼数和风俗制度等方面都有其不同寻常之处。在宗教礼仪方面, 泉州木偶戏演出以祈福的酬神仪式为主。自明清开始, 在寺庙祭祀活动中傀儡戏勇挑大梁, 因此, 为了更好地进行傀儡戏的演出, 有些寺庙还专门设立了傀儡棚。在泉州, 有一个著名的戏班叫做“目连傀儡”, 他们其实是泉州四美班, 因经常演出《目连救母》《西游记》等剧而被行内人成为此名。我们不仅在传统的中元节寺庙普渡屡见“目连傀儡”的身影, 还能在“观音生”中看到他们的演出。另外, 还有其他关于祈福祭祖的活动, 也少不了傀儡戏的演出。几年来, 作为泉州木偶剧团的成员, 我经常参加常态性演出, 每逢周末, 父老乡亲相邀来看剧, 浓浓乡音, 好不热闹。每一次演出都让我深深体会到闽南人落地于传统文化的追求与热衷。

前述的中元节普渡是闽南人的重大民俗节庆活动。“普渡”是闽南沿海地区 (包括金门) 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对于普渡节的情结, 在闽南的乡村可见一斑。闽南谚语中有一句“七月半, 鬼上岸”, 传说中每年农历七月份地府里的“小鬼”都会放假而来到阳间闹事。因此, 闽南地区在七月初一至三十的时候都要做普渡, 在这一整个月的时间里, 每家每户准备上各种美食宴请“小鬼们”。闽南人为求得一年平安, 还给“小鬼们”准备了精彩的提线木偶。在闽南人的意识里, 这些木偶既是表达心愿、与“小鬼”联通的介质, 又是驱赶恶魔的“降魔”神物。

闽南风俗制度在婚丧嫁娶方面可谓别具一格。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俑, 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 以为从卫, 谓之刍灵, 略似人形而已。古易之以俑, 则有面目机发, 而太似人矣, 故孔子恶其不仁。”在闽南的一些旧俗里, 也有人将木偶作为祭鬼陪葬, 并寄托人们的轮回希望。而在婚嫁仪式中, 在泉州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谢天”“探房”的习俗, 这些习俗经常有傀儡戏演出。

二、泉州木偶剧特殊的文化局限及其发展

闽南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形态, 因其历史演变和地理环境而兼具封闭性和开放性。

闽南西北有高大的戴云山、博平岭山脉, 古代交通不发达, 很多老百姓在这“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所以, 从这一方面而言, 闽南文化对外有一定的封闭性, 那么在文化发展方面难免就有其局限性和独特性, 甚至一些传统文化一直沿袭至今。譬如前文中涉及到的宗教礼节, 不少人将傀儡作为精神寄托, 有些旧习俗也逐渐遭到现代社会的淘汰。泉州木偶剧, 源于汉, 盛于唐, 兴于宋。由唐代流传至今, 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古老剧种。因此它的文化内涵及精髓具有极强的民族延续性, 也随着闽南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所以, 在这样的背景下, 泉州木偶剧难免具有局限性。

然而, 闽南文化的复杂属性决定了它还兼具着开放性。闽南沿海港口众多, 北宋时期已经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明清时期, 许多阿拉伯人、欧洲人、波斯人在泉州等地定居不返, 将本国的民俗、风情、信仰融合在当地居民中, 日久天长, 海外文化便与当地文化交融在一起。泉州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是当之无愧的, 它以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闽南文化与各个流派的宗教文化兼容并包, 在实现传统文化保留的同时, 也促进了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的传播。如此开放性带给泉州木偶剧新鲜的血液和广阔的空间。泉州木偶剧开始“走出去”, 积极吸收外国木偶的先进艺术, 提升传统提线木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 使一些传统木偶剧更具观赏性。另外, 在舞美和戏场布置方面更是从国外的木偶剧表演中受益良多, 更加注重“人偶合一”, 不单有精湛的技术, 灯光效果、服饰搭配, 甚至是木偶的制作工艺都更加巧夺天工, 引人入胜。随着文化不断“往外走”, 我们所表演的木偶剧已经不再全盘沿袭以往的模式, 而是逐渐吸收了其他国家木偶剧甚至是现在剧种的表演特色, 更具时代性和观赏性, 因为只有与时俱进, 才能留得住“老观众”, 吸引得来年轻人。

发挥家庭教育载体作用 篇2

家庭教育服务中心

家庭教育服务中心作为我市惠民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市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自成立5个月来,在市教育局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和家长素质,促进全市的中小学生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不断创新指导家庭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力求贴近学生、贴近家长、贴近实际,切实提高了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成效,《中国教育报》8月3日整版以《谁为农家点亮希望之灯---农村家庭教育忧思录》为题长篇幅报道了我市家庭教育开展情况并对我市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充分肯定。

一、抓好中心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中心服务对象主要是全市中小学生家长和问题学生、心理障碍学生,以及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学生等‚八类特殊学生群体‛。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从业人员服务内容的复杂性,我们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对工作人员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总要求,贯穿我们工作的始终。

(一)尽快制定了中心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中心的成立,是我市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规律可循,我们在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潍坊家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把服务‚八类特殊学生群体‛,向全市家长和学生提供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指导、协调、联系服务,向社会及时提供教育部门举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信息,定期邀请国内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来潍举办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会,普及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等作为我们的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为工作的迅速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了理论和业务学习。为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制定了严格学习制度,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党的教育理论到我市的教育政策,从家庭教育的具体知识到言行举止等服务内容的基本功,从理论的学习到工作的实践等,我们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三)积极参加“我与中心共成长”主题征文活动。对中心的这次征文活动,我们中心的所有人员都认真对待、积极参与,都认真撰写了相关文章,有的是工作的总结回顾,有的是工作的经验体会,有的是工作的切身感受等,这些征文都真实地反映了前段个人的工作状况,其中也不乏优秀的稿件。

二、加强家庭教育骨干队伍建设,夯实家庭教育工作基础。

(一)建立了我市首家家庭教育储备库。目前,家庭教育中心从潍坊医学院、潍坊学院等高校聘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专家16人,我们将其个人信息进行了汇总,并在网站上进行了推介,还发动市区各学校推荐了127名具有丰富德育工作经验和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良好沟通能力的教师作为志愿者,涵盖了高中、初中、小学。7月9日,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成绩公布,我市组织参加考试的教师有194人合格,取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全市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达到261人。

(二)积极开展了对家庭教育主体队伍的培训。一是举办了班主任团体咨询技术培训。7月份在金宝宾馆对500余名全市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进行了团体咨询技术和班级 建设培训。专门印发了《潍坊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配备,要求全市所有中学都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选拔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备基本条件的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后担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二是对导航师进行了培训。7月12—14日,组织学生成长导航站站长赴南京参观学习陶老师热线运作情况。7月17--19日举办了导航师培训;8月16日召开了由57名中小学生成长导师和专家志愿者参加的业务学习研讨会,交流、研讨咨询案例,形成咨询规范。三是对教师志愿者进行培训。7月12日—30日在寿光市组织了第二期心理咨询师培训,共有350余名各县市区教师参加了培训。

三、丰富家庭教育活动形式,扩大家庭教育影响和覆盖面。

(一)继续推进“亲子共成长”工程工作计划。制定并逐步推进了《2008年推进亲子共成长工程的工作计划》,包括:深入实施家长课程和教学,完成本土化的队伍建设;继续办好城区‚亲子共成长报告会‛;开展‚第二届百名专家进农村‛家庭教育知识普及活动;建立潍坊市‚亲子共成长‛家长教育总校;号召社会各界联动起来,为家长学校以及全市范围内的重大家庭教育活动提供各种形式的赞助等。

(二)举办了城区家庭教育报告会。一是4月至5月,我们邀请了6位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分赴各个县市区,共举办了28场针对城区家长的系列报告会,参加学习的家长达到37000人。二是主办针对不同行业家长的家庭教育报告会于近期启动。首场报告会针对公安系统家长,于5月4日上午在潍州剧场举行。本次报告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钱志亮教授主讲,受到与会家长的热烈欢迎。

(三)成功举办面向全市中小学校长和部分骨干教师的“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班”。该次培训分为小学和中学两个会场,全市范围内近千所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汇聚一堂,参加了关于家庭教育的系统培训和学习。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十几位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为近70所学校的学生家长和师生成功举办了家庭教育报告会70余场次,受益家长、教师10万余人,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

(四)举办公益咨询和与单位对口服务活动。

7、8月份共在世纪泰华六合广场、市政府广场举办潍坊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大型公益咨询活动6次,接访案例230余个;组织学生成长导师在潍坊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率‚教育时间‛节目上现场解答学生学习困难等问题5次;8月,与潍坊电业局达成合作协议,为其80余名员工举办为期2天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讲座;与潍柴联系,为其提供家庭教育和学生成长服务,正在制定方案。

四、积极搭建家庭教育服务平台,拓宽家庭教育宣传渠道。

(一)成立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社会教育专家的教育作用,全方位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今年7月,根据《关于在市中心区建立潍坊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的通知》,潍坊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正式成立。到目前,已有新华中学、广文中学等7所中小学学生成长导航站分站成立,导航站的建设得到了各学校校长的重视,硬件建设得到加强。

(二)抓好网站和成长咨询热线建设。一是建立了潍坊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网。定期发布所有导航式的信息,实现了在线咨询交流。并将导航网挂在教育信息港家庭教育中心页面上。到目前网站点击率已达到了近两万次。二是加强学生 成长热线建设。将原来的学生成长热线1603003进行升级,由原来的周一至周五晚提供服务,改为周一至周五下午4:30至晚9:30,节假日上午8:30至晚9:30,由原来的只开通一条线,改为同时开通四条中继线。同时聘请专门的家庭教育专家接听热线,解答家长的困惑和问题,消解学生成长中的烦恼。目前,已接受学生、家长咨询2000余人次。

(三)使用多媒体推广家庭教育。我们组织了18名专家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录制家庭教育课程录像90余节,将对下一步推动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

五、家庭教育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对中心关注度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工作开局良好,取得了广大家长热烈欢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效果非常明显的可喜局面,在全市掀起了一场‚家教热‛,听家教、谈家教、议家教已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一)提高了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解决了家长对学生教育难、难教育的问题。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受教育面最广、思想感触最深、思想震动最大首属家长。以前,大多家长存在家庭教育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大多数家庭把‚子女分数第一,学业至上‛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而不注重子女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孩子产生长期处于紧张、厌倦、压抑和烦燥之中或反叛心理等不良思想行为。二是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我市家庭教育中,普遍现象存在着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新旧家庭教育观之间互相碰撞的现象。这对子女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产生了不良影响。三是家庭教育教化功能缺失,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如暴力替代教育,溺爱替代教育,放弃教育或无能力教育等,这些就造成了一些孩子在被嫌弃、打骂、捆绑、驱赶中走上歧途或从小滋长了骄气和惰气。这些家长通过参 加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普遍认为,家庭教育是‚及时雨‛,不仅提高了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所起重要性的认识,也使广大家长树立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提高了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在寒亭区河滩镇的‚亲子共成长‛报告会上,一对年逾古稀的老人拉住了来自北师大韩杰梅老师的手,泣不成声地说‚闺女,你怎么不早来呢!‛。原来,这对老人因为长期溺爱孙子而毁了他一生的前程,正是因为听了韩老师的报告,所以才受到了如此的震动。寿光市一学校操场上,原计划800人的报告会,竟然来了3000多人。烈日炎炎,黑压压的人群却鸦雀无声。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没有一位家长离去。‚以前啥都不懂,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不管了。‛听完报告后,好多家长们都表示:今后不再娇宠和溺爱孩子,要教育子女吃苦耐劳,积极参加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不再挖苦和打骂孩子,要用爱心、热心、耐心理解和体贴孩子,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以平等的人格与子女交流沟通;不再因打麻将、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影响孩子学习,要以良好的习惯和做人的准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二)增强了学校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的信心,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对家庭教育的困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做到有机结合,以前不少中小学校为此而努力,然而仍有部分家长不积极配合,不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不关心孩子学习情况,不与教师沟通。我们中心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咨询会、见面会等活动正好补上了这一课,架起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连心桥,达到了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及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四沟通‛,为在新时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随着家庭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市的中小学校开 始反思和研究制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的措施,要坚决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片面教育现象,认真抓好素质教育,并以此为契机、动员广大教师写收听感想、心得体会,改进教学思维方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带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随着中心各项家庭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目前,即使在农村家庭也出现了四多四少的现象:家长陪孩子学习的多了,玩麻将、酗酒的少了;家长关心孩子、理解沟通的多了、处罚、打骂孩子的少了;家长与学校教师联系的多了,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少了;家庭成员和睦的多了,打架殴气的少了。如一镇中心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正在闹离婚,听罢家教报告会,夫妻双方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创伤,便毅然决然地打掉了离婚念头,重归于好,并与孩子和谐相处,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步上升。还有一位学生家长听了报告后给我们的咨询热线留言:‚我终身难忘的是你们举办的家庭教育报告会。过去,我一直对孩子采用高压管理办法,孩子说错一句话、考试成绩差一点,我就严厉训斥,使孩子生长在一个压抑的家庭环境中,看见我就像老鼠见了猫。听了报告会,我内疚地对孩子说:‘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你了’。‛

年鉴的大学文化载体作用论析 篇3

一、年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1.记录校园文化动态。年鉴的基本功用就是存史。大学年鉴全面记录学校当年在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进程和最新成就。学校的人在不断变化,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学校在做好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与发展,年鉴这一载体用凝固的文字记载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用静止的图片记载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变革,记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瞬间,后人可以通过年鉴来追忆感受校园文化。

2.反映校园文化变迁。年鉴可以把学校的建设、历史沿革、发展轨迹、辉煌成就、师生风采、学校精神等反映校园文化变迁的要素记录下来,这些记录是大学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学校校园文化的轨迹。《北京工业大学年鉴》在专题与专文的收录上,坚持根据当年学校工作重点全面收录有关学校发展的文章,如对全校整体建设规划与总结的党委会书记工作报告和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通过专文全面记述反映校园文化的变迁。为达到通过年鉴总结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的目的,我校的年鉴在专文中分别从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设专题收录。同时,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教学院部的大类中,通过细化的栏目中设小条目来重点记述有关史料。通过若干部年鉴的记载,可以从学校的教学、科研、育人、校园建设等方面综合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感受校园文化的变迁。

3.浓缩校园文化精华。作为一种工具书,年鉴语言记述有特殊要求。在年鉴的编撰工程中,我校制定并完善了适应我校记述风格的《年鉴行文通则》,规范年鉴编撰语言和行文方式,确保全书语言记述的一致性。通过精练文字,控制全卷总量,力求言简意赅地记述最有存史价值的史料。我校在年鉴条目撰写中坚持基本要素记述法,体现了不求奢华、追求精练高效的工作风范和追求科学与真理的精神。年鉴写作的体例反映不同的校园文化,如我校的年鉴采取的是文章体和条目体结合,而中国人民大学年鉴则采取的是文章体,这是大学校园文化不同而选择不同使然。年鉴的新闻图片以其直观给读者的视觉冲击力是最强的,因为不同学校的图片景色是唯一的,图片中人物的面貌是唯一的,展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年鉴装帧彰显大学文化。我校坚持年鉴装帧风格的统一,特别是在最引起读者注意的护封的设计上,使用了学校的校徽、校标和校色,护封插图采用的是学校当年新落成的或标志性的建筑的景观图片,护封前后勒口的插图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校园风光,扉页使用学校图书馆做底衬,充分展现了北京工业大学的校园景观,通过对学校景观的记录展示校园环境建设,通过校标、校色等的运用体现校园文化。年鉴浓缩了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精华的载体,通过一本年鉴可以了解一所学校丰富的校园文化。

综上,我们认为年鉴的载体功能较之于校园文化的载体如标志性建筑物而言,更易于保存,不会因为岁月的改变而老化、腐蚀;年鉴可以很快捷地查询学校校园景观建设的变迁和不同时代的印记,比之于校史馆,年鉴的信息量大而密集,且易于传递。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势必也需要更稳固的载体来传承学校的历史与文化。

二、大学年鉴的文化价值论析

1.年鉴的存史价值。通常情况下,年鉴汇集了一年中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及重大活动基本情况,重点、客观反映学校党的建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对外合作交流、校园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活动和所取得的经验、成果等。年鉴在内容上一般设有新闻图片、学校概况、特载、文件与规章、党政重要会议与活动、机构与队伍、教育教学、科研与开发、学科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与服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院与教学部、大事记、人物、毕业生名单、表彰与奖励、媒体报道、学校事业发展数据统计等大类,是大学发展的全面历史记载。由于年鉴收录内容的全面、客观,通过年鉴不仅能查阅当年某个领域的重大活动与成果,而且也可以查阅到当年的教师状况,以及各级各类毕业生名单。因此,年鉴具有存史入档的价值。

2.年鉴的资政价值。年鉴的资政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案头顾问”作用上。年鉴为学校党政领导的正确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学院部处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也为展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促进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积极作用,这些都体现了它的资政价值。年鉴的资政作用还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为了更好地发挥年鉴的资政作用,方便领导更快速便捷地查阅到相关数据和信息,我校专门增加了《学校事业发展数据统计》大类,通过表格的形式,提供学校当年的办学条件、教学科研机构设置、学科专业设置等,使领导打开年鉴就可快速了解教职员工的组成情况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还可以通过与上年有关数据的对比,分析总结当年工作的进展情况。这样,既可以通过概况了解全貌,也可以通过细化栏目和条目了解某一方面工作的具体数据。

3.年鉴的育人功能。大学精神需要积淀和养成,年鉴的编撰工作就是最基础的历史积淀。现在各高校正在兴起的文化寻根现象,是校园文化生命力的表现,也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大学年鉴通过凝固的图文如实记载育人的方针、政策、举措、过程、活动以及成果,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反映出来,将师生的精神风貌记载下来,将学校的重大成果和成就记录下来,并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于无声之中涵养后人。我校在每年的年鉴中都在特载与专文大类中收录学校有关育人的专题,如2005卷、2006卷的“三成”(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专文,2007卷的“三唤”(唤醒信仰意识,唤起责任情感,焕发创新精神)、责任、创新主题教育,都全面记录了学校在育人中的各项措施和目标,全面反映学生的精神面貌。通读这些专文不仅可以了解学校育人的轨迹,而且通过全面的记载育人过程来影响读者,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4.年鉴的传播作用。为发挥年鉴的传播作用,我校在年鉴编撰过程中适时调整大类收录,增加了“媒体报道”大类,收录社会上有影响的重要媒体对学校在教学、科研、教师、学生、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新闻报道,以社会眼的角度看学校,使读者全方位了解学校,进一步增强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这也是年鉴的宣传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年鉴载体,不仅可以宣传学校、传播校园文化,而且可以传承给后人。因此,许多大学在举行重大的校庆活动前都要修志或者编撰发行年鉴。

三、做好年鉴工作,弘扬大学文化

1.年鉴编撰要着眼大局,反映全局。年鉴在编撰中要从大局出发,合理布局框架结构,内容的收录上要能够全面反映学校一年工作的重点、重大成果和进展,不遗漏、不重复、言简意赅地记述客观历史,通过全面记录历史,展示当年校园文化全貌。

2.要加强年鉴的理论研究工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年鉴工作者要加强年鉴与校园文化关系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总结学校各阶段的校园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要主动与学校从事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的工作部门联系,为大学文化的研究积累资料,为下一部年鉴的设计提供思路。

3.要提高理论视野和业务水平。年鉴工作者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在继承已有工作规范的同时,对于记述僵化的规范要提出改进的方法,使年鉴能用精练的语言记录最有价值的史料,使每一部年鉴都是一部精品,都能反映校园文化的精华。

4.加大年鉴的宣传力度。年鉴工作要更好地为学校文化建设服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这是对学校的宣传,也是对校园文化的推广。目前,已经有大学开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电子化数字资料库,或者通过校际间的交换,发挥年鉴的育人和文化传播功能。

总之,对于大学年鉴和校园文化关系的探索还在起步阶段,而如何利用年鉴这一载体更好地记载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利用年鉴弘扬大学文化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办公室)

载体作用 篇4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开始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很多学校还设置了各种竞赛、团队活动等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特别是心理知识竞赛,因其易操作,参与人数可控,经常在学校里被使用。但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模式,一张试卷,几种题型,一考定“终身”。竞赛的结果往往成了变相逼迫学生背书、背题的手段,很少侧重于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综合训练与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和意志锻炼了。纯粹的心理知识竞赛,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增加学生学业与心理负担,这不仅背离了心理教育的宗旨,也使得学生对心理课程和心理知识竞赛产生不良情绪与情感。

2 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发挥健康教育导向作用

2.1 提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认知功能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最关键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认知自己、认知他人和认知社会。正确地利用心理知识竞赛,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心理,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时,不会感到迷茫失措。因为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可以大面积普及心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不良心理状态、心理迷茫、以及心理压力就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降低心理负担,减少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重在“成长”。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你有不高兴的时候吗?当时为什么不高兴?”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和反思,使其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为什么”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2.2 充分挖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情感激励功能

有研究表明,人有了认识,不一定导致某种行为,很多时候还需要情感因素起作用。因为情感因素是人的个性结构中的核心与动力因素,情感因素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方式,智慧和才能。要使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借助于情感的力量。当情感在学生内心产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时候,它便会成为学生行为的内省指令。

学校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可据对象的不同,利用心理知识内容本身蕴藏的思想情感因素,或者通过开发一些情感题目来激发和促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使他们产生某种行为;也可以利用参赛人员人际间的情感因素如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改善某些同学的情感体验,促进关系和谐;或者采用情趣激励法,启迪学生的心(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24页)灵,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与发挥,形成推动自己前进的巨大力量。

2.3 有效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意志磨练功能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则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意志总是和行动紧密相连,通常称之为意志行动。在活动开展前后,一方面可以通过先进人物事迹、杰出人物传记、优秀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意志,什么是意志品质、什么是优秀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树立完善意志品质的决心,产生意志行动。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合作与比拼一体的活动,增加趣味性与挑战性,有意地磨练学生的意志,既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又可形成积极的活动体验。再则,要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难度,引导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难关,如害羞、胆怯和畏惧心理、个人时间冲突等,学生克服的困难越多,就越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因为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2.4 适当开发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行为调控功能

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不合规矩的行为,即为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违反该群体共同接受或约定的一般规定、准则、价值观念的行为。偏差行为的出现与大学生的成熟程度和社会责任感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偏差行为的调节和纠正,一方面可以利用心理理论和知识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和自我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认知和情感功能,提高学生的成熟度,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内化规范意识,从而预防、纠正和控制他们的偏差行为。比如,利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个体分享等形式提高心理知识竞赛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人际关系交往,发展健康的人际心理。对心理知识竞赛的恰当利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我行为及其原因,而且还能促发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减少偏差行为的出现。

3 总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成才、就业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普遍比较受欢迎的心理知识竞赛载体,高校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健康教育导向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身心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本文就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心理知识竞赛的使用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认知功能、情感功能、意志功能、行为导向等功能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知识,竞赛教育,导向

参考文献

[1]程朝.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J].企业导报,2011(11).

[2]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误区及其匡正[J].教育导刊,2002(7).

[3]王素萍.高校心理知识竞赛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4]张祝平.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4).

载体作用 篇5

——盐城市老年大学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盐城市委老干部局 陈 勇 王振琦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8年3月联合下发的〔2008〕10号文件中指出:“老干部工作部门和离退休干部原工作单位和社会有关方面,应为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创造一定条件,并经常进行指导。”离退休干部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有着较强的革命自觉性和政治优势,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作贡献、再现人生价值是他们的内在要求和不懈追求。老年大学作为离退休干部的主要学习、活动阵地,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盐城市老年大学办学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老年大学是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的重要载体。

一、老年大学的兴起是干部制度改革的时代产物。

八十年代初期,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影响,老龄问题的出现是我国老年大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思想得到大解放,政治地位提高了。由于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就给老年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我国干部制度的改革和离退休制度的贯彻执行,一批又一批的老同志退出了工作岗位。如何安排自己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有效地排解离退休后的失落感、孤独感,如何实现人生后半生的生命价值,一直是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离退休干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老干部们希望继续了解社

会,为社会再作贡献,发挥余热,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渴望继续生活在群体之中,于是,在一批德高望重的、有志于开拓中国老年教育事业的老干部们的积极倡导并主动带领下,老年大学应运而生,这便是中国老年大学产生与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

盐城市老年大学正是在这样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一批离退休老同志努力下,创办和发展起来的。二十多年来,现已办成了一所多学科、多层次、综合性、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老年学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前来学习。盐城市老年大学的创办与其他省市老年大学一样,都是以离休干部为主体,开办适合他们特点和需求的专业课程,为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了必要的学习内容、活动形式和服务社会的平台与条件,使他们充实了生活,增进了健康,发挥了余热。

近几年来,随着退休干部越来越多,离休干部年龄逐步增大,身体相对较差,开始向退休干部开放。目前,盐城市老年大学学员人数已达1600多人,近4000人次。其中,离退休干部虽不足学员总数的50%,但他们是学员中一支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影响的队伍,他们觉悟高、阅历广、能力强,具有“政治、经验、威望、时空”四大优势,充分发挥这些离退休干部的积极作用,仍然是老年大学整个办学和教学工作的重点和主体。

从盐城市全市老年教育工作情况看,截止08年底,全市现有各级老年大学2272所,在校学员101293人。其中,县、市级老年大学11所,学员5138人;全市145个乡镇,有163所乡镇(办事处)老年学校,学员11114人,实现镇镇建校;村级老年学校已建1618所,占现有村总数79%,学员62950人;社区老年学校200所,学员12129人;居委会老年学校217所,学员9606人;企业老年学校11所,学员356人。盐城市的老年教育工作除了有各级领导非常重视老年教育工作、各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效应进一步扩大等特点外,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老年大学(学校)这个阵地,发挥离退休干部围绕中心、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重要作用,为盐城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高度称赞。

从盐城市的老年教育实践看,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有利于落实老龄工作的“五有”方针(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医);有利于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有利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早日形成;更有利于落实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作用。老年教育事业是个年轻而永恒的事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老年教育事业必将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老年大学为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创建了重要平台。

离退休干部是宣传和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是社会安定团结的稳定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老年大学正是为他们创建了一个重要平台。

1、老年大学进一步凸现了离退休干部的政治优势。

老年大学是对离退休干部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学政治、学时事、学政策、学法律,及时介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加

之学校的集体生活和各种教育活动,使他们的观念不断地更新,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增强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的自觉性。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广大离退休干部受到信仰、信念、信任、信心“四心”教育和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四科教育”。树立了正确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保证了政治坚定、理想常青、理想永存。我校许多离退休干部受聘为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时政要闻报告员,有的还承担社会普法员、民事纠纷调解员、明辩是非的仲裁员,违法违纪的举报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监督员、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员等,在基层、在社区起到了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

离退休干部精心培养教育第三代,身教重于严教;离退休干部老来好学的精神对晚辈起着无声的榜样作用,激发了青少年好学精神,努力争取学业有成,并带动全家各有所学,促进了家庭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树立起和睦向上的家风,同时也密切了邻里之间的关系。盐城市老年大学曾先后组织老年学员中的离退休干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做报告50多场次,举办各种培训班30多个,开展老少联谊同乐活动30余次,受教育的青年学生、职工达15000多人次。我校学员李浩、张友余等十多人都来自政法部门,充分发挥他们熟悉法律的优势,担当了社会义务普法员。老年学员唐人舜、刘玉坤等廿多人都是原单位关工委的负责人。他们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尽心尽力地做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他们热心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积极扶贫济困。当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广大离退休干部慷慨解囊,带头捐款。盐城市老年大学全校师生共捐款3万4千多元。多的一人捐了上千元。

⒉老年大学进一步增强了离退休干部的法制意识。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退休干部,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强,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起到了宣传、教育、服务作用。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又生活在广大老年群体中,他们的思想状况,希望与要求,基本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因此,他们又起到了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通过老年大学收集并反映社情民意,向政府建言献策,供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建立亲民、爱民的政府。盐城市老年大学离退休干部每年向市政府提合理化、建设性的意见20多条,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密切了党群关系。盐城市老年大学在08年的一次调查问卷中,学员所提意见经过梳理达五十多条,在城南新区建老年大学分校的建议就是老年学员提的,目前,市政府已采纳了此条意见,决定在盐塘河公园内建老年大学分校,与老干部活动中心一起建,投资达4000万元。

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在法制框架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够真正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离退休干部通过在老年大学法律班的学习,获得了现代文明老人所需的法律知识,增强了用法律这个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同时,学校搭建平台,组织他们走上社会、宣传普法工作,代理诉讼、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不少离退

休干部成了普法工作的宣传员,还有少数人被社区聘为法律顾问。最近几年,盐城市老年大学法律班,以离退休干部为骨干,聘请老师当顾问,先后举行了三次法律咨询会,宣传法律知识,解答疑难问题和学法中遇到的困惑。协助和参与解决了校内外群众中十多起家庭、邻里、债务等纠纷,对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在邪教组织“法轮功”猖獗时,盐城市老年大学等许许多多老年大学的离退休干部,由于法律意识强,能够明辩“宗教信仰自由”与“邪教组织”的界限,无一人参加“法轮功”邪教组织。“法轮功”被取缔后,这些老年大学又吸收许多“迷途知返”的“法轮功”修炼者到校学习。

⒊老年大学进一步体现了离退休干部的人生价值。

发挥离退休干部的智力优势,参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天地十分广阔。盐城市老年大学拓展了老年教育的社会功能,使广大离退休干部的智慧和才华融入社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实现社会价值。有的老同志进入文学班学习后,萌发了写作热情,他们边学边写回忆录、散文、诗词、小说,抒发感情,鞭策自己,激励后人。离休干部陈鸿源,虽已步入耄耋之年,学习精神不减当年,先后创作诗词一千多首,出了两本专集;离休干部唐晓曙、退休干部杨汉祥等几十人也都先后发表过诗集和个人专集。有的老同志爱好书法、绘画艺术,经过在老年大学多年的学习钻研,书、画水平提高很快,不但将创作的字画挂在自己的卧室,自我欣赏,还将作品作为文化礼品,馈赠亲友。还有一些老年学员的书画作品,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有的还被国家收藏,甚至迈出国门,充分展示了个人风采,覃绍模、许凌、沈家喜、毛根发、钱苏明等20

多位离退休干部还是市、省乃至国家书(画)协成员。他们创作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和书画作品,给社会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高雅的艺术享受。

在老年大学里,有的离退休干部刻苦习书画,成绩斐然,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有的离退休干部载歌载舞,琴瑟争鸣,给人以精神的享受,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有的离退休干部学烹饪,能享制出一桌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令儿孙和亲友赞不绝口,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有的离退休干部专攻保健知识,增进健康,为社会和家庭减轻了负担,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盐城市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员、退休干部杭载锦,有一手过硬的装裱技术。喜欢书画的老同志都对装裱技术很感兴趣,为满足老同志的需求,学校专门搭建平台,开设了装裱课,让他讲授,他边讲边示范,讲得生动活泼,示范直观明了,学员亦融合贯通,让许多学员掌握了这一技术。闲暇时,杭载锦同志为还老同志装裱书画,提供服务,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⒋老年大学进一步发挥了离退休干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离退休老干部作用,其渠道、形式和内容是多方面的,现实情况下,重点应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盐城市老年大学组织广大离退休干部把先进文化带进社区,对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活动,起到推动和引领作用,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老年学员通过在老年大学的学习、培训,经常活跃在社区

老年政治理论、诗词、书画、歌舞、戏曲、拳剑等团队之中,不少人成为社区老年学校和市民学校的教师或辅导员。离退休干部在老年大学学习了书画、文艺、摄影、美工、花卉栽培等学科,使他们能够胜任社区宣传等工作,帮助社区街道、学校、企业布置文化室、文化宣传长廊,规划环境、美化庭院,绿化香化、建设生态社区;春节送春联(现场写春联)、年画给烈军属、孤寡老人;参与广场文化、重大节日演出活动和爱国卫生、社区治安等公益活动。在精神文明共建中,老年学员和青少年广结朋友,开展作报告、讲故事、同台表演等活动。

通过离退休学员的直接帮助或间接指导,带动社区把敬老、养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让广大干部和群众知道,敬老、养老除了生活上关心、照顾外,还应注重给老人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从而促进崇尚道德、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盐城市老年大学积极支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老年社会教育活动。经常派遣骨干力量,参与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示范表演,充分发挥了教育和辐射作用。太极拳班的离退休干部,每天活跃在市区各个晨练点上,带动大家习拳练剑,成了各个晨练点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有近百名离退休干部组成的“盐城市老年大学太极拳表演队”多次在市区各大广场表演。整齐统一的练功服,柔中有刚的各种套路,吸引大批的中老年人,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学校艺术团经常深入社区、学校和友邻单位演出,传播先进文化,每年演出十多场次,观众近万人。书画、摄影班离退休学员,经常选出他们的精品佳作,搞展览,配合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每年在校内外展出的优秀作品达千幅。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贡献。

三、老年大学在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中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实践证明,老年大学在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成效,但这仅仅是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的一个阵地,一种形式。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⒈正确处理好学习休闲娱乐与发挥余热作用的关系。

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是“更新观念、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延年益寿、余热生辉”。根据办学宗旨,老年大学在办学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教、学、乐、为”相统一的原则,把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年教育是颐养天年的教育,是康乐教育,更是一种积极的休闲教育。所以离退休干部在老年大学应以学习、休闲、娱乐为主,不能渲宾夺主。发挥余热应以志愿为原则,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重点以服务中心工作,热心公益事业为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做一些拾遗补缺、配合补充的参与工作。学习休闲娱乐与发挥余热之间并不矛盾,学习休闲娱乐得越好,发挥余热的作用才越大。

⒉正确处理好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与尊重老同志个性特征的关系。

老年大学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老同志政治思想、科学文化素质的主阵地,其目的就是要造就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的自尊、自主、自强、有作的新一代老年群体”。通过教育与学习使老同志更新观念,增长知识,使老同志继续社会化,这不仅有利于老同志人才资源的开发,更有

利于老干部们“四大优势”的发挥。同时,老年大学必须尊重老同志的个性特征,让老同志的个性得到自由舒畅的发挥,健康快乐而潇洒地生活。老年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愿听表扬鼓励的话,喜欢表演、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晚年的风采。老年大学就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实施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想老同志所想、急老同志所急、解老同志所难。努力建设载体,搭建平台,让老同志的学习成果、老年风采、特长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多表扬、多鼓励、多奖励,激励老同志不断奋发向上,永葆革命青春。

⒊正确处理好离退休干部与其他学员发挥作用的关系。

老年大学中的离退休干部和其他老年学员同属一个学员群体,同一个大家庭中的成员,不分彼此,但在发挥作用方面又各有所长。离退休干部政治威望高、思想素质高、组织能力强、影响力号召力强,适宜在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关心下一代等方面多发挥作用;其他老年学员文化层次较高、年纪较轻、精力较旺盛、人数较多。适宜服务经济、服务社区,在科技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多发挥一些作用。另外,他们发挥作用的地位和影响又不一样。离退休干部发挥了骨干、带头、示范作用;其他老年学员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他们之中,蕴藏着很大的潜力。总之,离退休干部和其他老年学员在发挥作用方面各有优势,是互补的关系。老年人发挥作用的天地十分广阔,只要老年大学中的离退休干部和其他老年学员,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密切配合,必定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⒋正确处理好无私奉献与有偿服务的关系。

老同志发挥作用应强调以无私奉献为主,有偿服务为辅。老同志无私奉献、无偿服务,既弘扬了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又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老同志发挥作用,不是再就业。如果带着功利色彩,搞有偿服务,追求私利,甚至金钱挂帅,则适得其反,污染了社会环境,助长了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风气。况且,老同志服务社会,重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社区,他们不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贡献是有限的。当然,因为你的参与,取得了经济效益,为了体现劳动价值,适当收取一点报酬,也未偿不可。还有一些老同志,由于下岗早,家庭经济困难的,亦可适当搞点有偿服务。

载体作用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党支部;教育载体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影响,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合适的、长效的教育载体。发挥大学生党支部作用,搭建党员教育新载体,对于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发挥大学生党支部作用,搭建党员教育新载体的意义

(1)国家前途命运的要求。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不明显、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体现不充分的现状,发挥大学生党支部作用,搭建党员教育的新载体,对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影响有着深远意义。

(2)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载体,使广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和谐校园建设中来,在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的各种活动载体中,引导教育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3)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党支部教育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对于能否吸收更多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组织至关重要。因此,发挥大学生党支部作用,搭建党员教育新载体,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2发挥大学生党支部作用,搭建党员教育新载体的主要观点

(1)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是做好党支部工作的前提。做好大学生党支部支部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了解目前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如何获取和归纳学生的信息。

(2)找准学生党员的兴奋点是我们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关键在于思想建设。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要注意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切实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从深层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到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作为我们高校党建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切入点。

(3)提高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创新性,是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根本。创新开展党员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党性,加强组织观念,接受组织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而且还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便于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取长补短,对于党支部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3创新大学生党支部活动载体

(1)建立学生党员信息反馈体系。学生党员信息反馈系统可以记录学生部分的行为过程、参与活动的情况,这对于我们在发展学生党员的时候无疑可以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表,从而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方便,并且有了质量保证。

(2)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机制。对党员的继续教育实施全程化教育。解决一些新党员出现“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抵制不良思潮较为薄弱、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不高、对党认识片面,入党有功利主义成分等问题。

(3)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内容。大学生党支部应当以“结对子”、“党小组日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创新性开展党支部教育活动内容,以此解决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单一,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活动环境封闭等问题。

4大学生党员教育新载体的实践

不断创新实践搭建党建工作的载体,才能有效地開展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

(1)创新理想信念教育载体。利用“大学生党员宣讲团”,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在载体。邓小平同志回顾改革开放头十年工作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最大的失误是忽视了思想教育,导致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淡漠。因此,在“大学生党员宣讲团”宣讲内容上,大学生党支部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宣讲的理论基础;以思想教育作为宣讲的核心内容;以先进性教育作为宣讲的重要环节;以素质教育作为宣讲的工作目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先后开展7届大学生党员宣讲,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2)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形式。利用在“年级或专业建立党小组”的形式,创新支部组织形式。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从组织载体建设抓起,通过组织载体这根纽带把高校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结起来,形成党建工作的共同体,成为贯彻党的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实践证明,“党小组”在年级或专业上,有助于青年学生在大学时代就确立党是我们事业领导核心的思想;有助于通过党小组工作加强对党员培养和教育的力度,增强新党员的组织观念和党性意识;有助于充分发挥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学生党小组成为同年级或同专业人团结进步的核心力量。

(3)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内容。利用“结对子”、“共产党员工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创新性开展党组织教育活动内容。一是开展“结对子”互助活动。结对互助活动就是上层组织或机关党组织与大学生党支部结对,和教师党组织结对,和困难党员群众结对,和创业大学生结对等;同时学生党员与广大同学之间结对,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活动,为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开展“共产党员工程”、“创新党日活动”。结合学生生活及思想教育实际开展系列特色党建活动,满足党员文化需求,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增强党员党性意识,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作者结合实际工作通过带领党员参观沈阳市先进党组织、到社会福利院献爱心、聘请沈阳工商局机关党组书记尹逢春同志为学生党员作报告等活动方式,加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等方面的教育,收效明显。

(4)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机制。对党员的继续教育往往是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首先,通过组织生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交流,时刻拉紧他们的心弦,防止学生党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经常告诫他们,入党只是提高思想水平的一个新起点,而不是终点;是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而不是“终点站”。其次,在学生党员中树立起良好的党风,要对他们严格要求,要克服一团和气的习气,引导他们敢于开展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斗争,树立讲学习、讲政治和讲正气的良好作风。再次,就是加强监督和约束机制,把学生党员置身于群众的监督和自我的约束之下,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学生宿舍党员责任区”,让党员在学生中亮出自己的风采,使广大同学和老师知道谁是学生党员,既在学生中树立起大学生党员的形象,也时刻提醒学生党员自身要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真正起先锋模范作用。总之,在开展对党员的继续教育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程教育”是大学生党员全程化教育的关键所在。

载体作用 篇7

本文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尝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的定义, 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传媒的功能与作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 研究其地位与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的定义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首先来看看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现代传媒, 包括报纸、广播、影视、网络、杂志、期刊等等。因此, 由两者结合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应该可以看作是以报纸、广播、影视、网络、杂志、期刊等现代传媒为载体,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使人民群众在广泛接收的社会信息的同时, 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

二、现代传媒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具影响的载体

在这里我们应看到,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承载性、传导性、互动性、关联性、可操作性等等诸多特性, 这就要求现代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必须能够有效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并可以实现相关联的信息迅速、快捷、方便的传递, 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还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掌控和操作, 以帮助和指导受众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革命传统主义、社会主义信念等崇高的理想信念。同时, 在信息化时代, 从报纸到电视, 从期刊到广播, 从网络到手机, 现代传媒无处不在, 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高度重视现代传媒的作用, 正确运用好现代传媒的力量, 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管中窥豹, 可见一斑”。以江西卫视打造的本土品牌节目———“中国红歌会”为例, 自2006年举办以来, 积极宣扬了健康向上奋进的红色主旋律, 持续4年共有13万多人报名参与, 直接收看节目的观众更是超过2亿, 并有100多万人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邮寄信件等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中国红歌会”活动的肯定、对持和喜爱, 纷纷称赞“中国红歌会”形式新颖,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凭着自身的红色定位、和谐精神和平民特色, “中国红歌会”涵盖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 表现了特定时代特定的意义, 打造了现代传媒新的“神话”, 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有目共睹、世人瞩目。

为什么原本定位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受众的一场全民参与、共同娱乐的选秀活动, 竟然播出后吸引了接近观看总数40%的年轻人, 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呢?认真分析后不难看出, 虽然“中国红歌会”主打的是“红色牌”, 但活动并不一味地固守传统、因循守旧, 而是完全突破了单纯的对以往时代的歌颂与怀旧, 在保留红色基调的前提下, 加入了符合当前年轻人口味的时尚元素, 将红歌舞台灯光时尚化, 使用淘汰升降机等设备, 赛制中还出现了选手自选PK、短信终极PK、待定等年轻人所熟悉的选秀流行方式, 并加有煽情的选手VCR真情告白等等, 迅速地吸引了老、中、青三代受众的“眼球”。在此基础之上, “中国红歌会”谋求创新, 寻找突破, 节目现场邀请了老红军等回忆和讲述革命传统和红色故事, 让每一场红歌会比赛在收获震撼、感动的同时, 实际上更是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在中国红色革命传统的高调演绎中, 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 这成为了“中国红歌会”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就曾这样描述, 一种稳定而又固定的活动形态, 给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会带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如今, 江西卫视成功打造的“中国红歌会”———万人唱红歌模式不仅已经被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等仿效, 而且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等也被广泛应用, 干部、市民走出单位、聚在社区自发地组织小规模的红歌演唱比赛, 不自觉间也成为市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毫无疑问, “中国红歌会”已不仅仅局限于承载文化意义的红歌, 它用一种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主动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中国红歌会”的巨大成功, 只是现代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个缩影和范例, 也有力地印证了现代传媒能有效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以帮助和指导受众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革命传统主义、社会主义信念等崇高的理想信念。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具有速度快、时效强, 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 已经拥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受众群体, 因此用现代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可以迅速、快捷地向受众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意义等, 能够形成强大舆论环境, 营造浓厚教育氛围。而这一效果, 都是以文件、黑板报、宣传栏等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不可企及的, 同时比开设理论课、实施报告会、组织公益活动、参观革命纪念地等影响力更大, 覆盖面更广, 确实是一大“法宝”, 从某种意义说, 现代传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的载体。

三、现代传媒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效益“双赢”

从上述论述不难看出,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 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和良好效果的获得, 而将现代传媒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现代传媒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也就是说,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现代传媒进一步扩大影响, 收获更多成果;现代传媒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指导和引领, 谋求更大发展,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

古语有云:“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 必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现代传媒也概莫能外。现代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 其速度快、时效强, 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 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一把“双刃剑”, 如果把控不牢、使用不当, 非但不能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反而会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开展, 甚至破坏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传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价值削减、丧失的同时,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起不到应有作用和意义。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经济社会关系进一步调整,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拓展, 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作为利益实体,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的竞争, 都普遍存在着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现实需求。当然,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 但在实际运作当中, 不少媒介却迷失了方向, 一味地将注意力放在怎么样赚钱上, 忽略了作为传媒应当关注的社会职责、道义楷模等, 更不用谈勇于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了。

对3年前的北京卫视的“纸馅包子”事件, 很多人并不陌生。2007年6月间, 原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临时工作人员訾某通过查访, 在没有发现有人制作、出售肉馅内掺纸的包子的情况下, 为谋取所谓的业绩, 冒充建筑工地负责人, 对在朝阳区制作早餐的陕西省来京人员卫全峰等四人谎称需定购大量包子, 要求卫全峰等人为其加工制作。随后, 訾某携带秘拍设备、纸箱和自己购买的面粉、肉馅等要求卫全峰等人将浸泡后的纸箱板剁碎掺入肉馅, 制作20余个“纸馅包子”, 并秘拍制作过程, 还采用剪辑画面、虚假配音等方式, 编辑制作了虚假电视专题片《纸做的包子》播出带在节目中播出。虽然后来訾某被移运司法机关处理, 北京卫视也因审核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等, 向社会公开郑重道歉, 但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却是永远难以抹去的, 致使公信力、影响力大打折扣。试问, 如果现代传媒都如是追求业绩和利益, 如何让人放心将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何意义?

其实, 现代传媒能否履行社会职责与义务、承担思想政治教育重任, 通常会被视为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意识, 成不成熟的重要标志, 而且传媒履行社会职责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 本身也是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获取更大经济利益的最佳途径。因为, 通常情况下现代传媒竞争力包含组织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 而社会资源又有三个部分,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传媒履行社会职责、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和意识和表现, 如果做得很好, 就会给传媒带来公信力, 传媒一旦形成公信力, 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联系, 其规模及影响力就势不可当, 经济效益也随之“水涨船高”。由此看来, 肩负思想政治教育重任和获取经济效益根本不矛盾, 完全能够做到“双赢”。

四、以现代传媒为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

现代传媒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环境。现代传媒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面临着两重境遇, 一方面现代传媒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提供了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也受到巨大的冲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是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内在本质。

从当前发展的形势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呈现出由少到多、日益丰富的发展趋向。现代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其具有的速度快、时效强, 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 朝气蓬勃, 活力十足, 发展前景看好, 势必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提供优质服务。同时, 要积极探索, 敢于创新, 加强现代媒体的应用和管理, 有效克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冲击, 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机制和体制,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思想政治“文化食粮”, 形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获取经济效益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局面, 使现代传媒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思想共识的广泛形成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以数字网络、多媒体等信息传播新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媒体正日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 而现代传媒载体有助于优化思想正式教育的效果。本文就如何将现代传媒纳入思想整治教育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对推进思想整治教育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传媒,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参考文献

[1]潘静.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10)

[2]李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10)

载体作用 篇8

一、发挥科技期刊的阵地作用, 开展农村科普惠农活动

按照农村科普工作“三贴近” (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要求, 利用新疆科协“百会万人下基层”“全国科普活动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之冬”等活动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011—2015年先后组织各族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 奔赴新疆吐鲁番市胜金乡、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昌吉六工镇、玛纳斯县包家店镇、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开展了科技服务活动, 所到之处, 受到农牧民的热烈欢迎。以2015年为例, 2015年6月20日—22日, 由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牵头, 联合新疆植物保护学会、新疆微生物学会、新疆棉花学会、新疆原子能农学会、新疆作物学会、新疆农学会等7家学会齐聚喀什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15村, 开展了“送科技服务民生、送温暖文化惠民”科技行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新疆农科院住村工作组院领导及库木西力克乡党委、乡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现场各学会、新疆农科院住村工作组一起向村民发放了农业科技图书和科普双语挂图1000余册, 现场开展了科普宣传和农业技术咨询, 为农民解决棉花、玉米等作物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为大家讲解科学种田的方法。新疆植物保护学会专家就玉米病虫害防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新疆棉花学会专家讲解了当前乡里棉花种植存在中的问题及关键技术。活动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本次活动作为新疆科协“百会万人下基层”系列活动之一, 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科普下乡村入户活动, 激发了农村广大群众学习科学知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通过开展“百会万人下基层”活动, 引导村民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勤劳致富, 崇尚科学, 去宗教极端化, 与农民共同分享科技成果, 让农民在“送科技下乡”活动中得到实惠。几年来, 通过科普活动, 共为农牧民送去2.5万册 (份) 科技期刊、科技图书和科普知识宣传材料 (包括汉文、维文、哈文) , 这些科技资料为农牧民群众学习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知识、良种提供了便利, 有助于引导农牧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 学习和了解科技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 为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科技大讲堂”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农校学生科学素质

2011—2015年, 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组织新疆农科院农业专家深入农校、社区、村组举办各种农业科技培训讲座, 累计受训农民、农校学生达3300余人次。例如, 2011年在吐鲁番胜金乡为维吾尔族妇女举办了“提高妇女健康、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2012年为塔城基层干部开展了“生物质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科技讲座;2013年在昌吉新疆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新疆有害生物入侵与防治”“科技论文写作”“甜菜病虫害”讲座;2014年在玛纳斯县包家店镇为村民举办了“地震知识”讲座;2015年在喀什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举办了“玉米病虫害防治”和“棉花栽培技术”科技讲座等。为配合培训, 还与新疆科技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新疆三农新书架”十余本新疆“三农新书架科普图书”, 分别是:《杏树栽培管理技术》《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糖用甜菜高产高糖栽培技术》《饲料甜菜高产栽培技术》《甜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哈密瓜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小麦栽培技术》《籽瓜优质高产防病栽培技术》《优良水稻品种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棉花管理“三字经”》《西瓜栽培》《葡萄栽培》和《果树水肥管理100问》, 先后发放给农牧民、农校学生等。为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为新农村建设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三、开展面对面现场咨询活动, 充分发挥专家带动作用

结合新疆实际, 针对各地不同需求, 邀请农科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进行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现场咨询, 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接受新生事物,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 为农民普及宣传最新科技成果。例如邀请新疆农科院植保、小麦、棉花、西甜瓜、微生物等农业专家、学者现场实地传授知识与技术, 既教给农民科技致富的实用技术本领, 又教给农民普及科学、尊重知识、开阔视野, 更好地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精神, 受到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四、感受科技创新, 让科技期刊编辑也同时科普自己

5年来, 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除科普农牧民, 也科普自己。在下乡的同时, 先后来到新疆农科院在地 (州) 的试验基础、示范区学习交流, 感受科技创新带给社会发展的新成果。例如:2011年来到吐鲁番新疆哈密瓜研究中心和农业科学研究所, 参观学习了院士西甜瓜育种基地、棉花加工车间等;2012年在塔城市参观二工镇“万亩设施农业基地”、新疆农科院小麦塔城育种家基地;2013年在昌吉参观昌吉科技园区高新产业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4年在玛纳斯参观新疆农科院到纳斯试验站和玛纳斯县“万亩玉米、棉花科技示范园”;2014—2015年在新疆农科院墨玉试验站和喀什疏勒县参观了果麦间作栽培模式等。学会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赋予的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 团结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大力宣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3]。

五、科普活动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增加科普感染力

学会组织下乡搞科普活动, 坚持以“增加感染力, 提高趣味性, 体现有效性、传播知识性”为着力点[4]。突出新疆民族歌舞之乡的特点, 开展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配合当地科普大篷车一起搞科普宣传片, 展示科技图板和当地农民文艺联欢会等。例如2011年在吐鲁番与新疆农科院一线科技人员共度端午节;2012年在塔城小麦育种家基地与科技人员组织“刀郎”联欢活动;2013年在昌吉六工镇与农民朋友联合进行了文艺表演, 期间加入科普知识有奖问答、现场抢答有奖、对抢答题的赠送家庭实用性小礼品, 这种互动互答的方式宣讲科普知识, 让农民坐得住、听得懂、聚得拢、看得美;2014年在玛纳斯与某武警中队开展了“军民共建文化活动”;2014—2015年两年在喀什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7村和15村与村民进行了文化互动活动, 和驻村干部进行座谈会和文艺活动, 两年的活动让科技下乡与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活动增强了科普活动感染力, 在每一次下乡中, 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都举行了一场科普文艺表演, 让科普与文艺演出慰问紧密融合了科普知识元素, 这种形式的互动性强, 起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科普惠农实效显著, 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007—2015年连续9年获得新疆科协先进集体称号, 2015年首次荣获第四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奖。2016年学会将连续发挥好科技期刊的阵地作用, 带动各族科技期刊编辑们积极行动, 为新疆“访惠聚”活动贡献力量, 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国梦”。

摘要:近几年, 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积极按照新疆科协总体安排, 深入贯彻落实新疆科协“百会万人下基层”系列科技服务活动的精神, 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宗旨, 以“科技民生”为目标, 利用科技期刊传播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 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科学素质, 为建设创新型新疆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普惠农,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呼燕.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J].科协论坛, 2014 (9) :19-20.

[2]张琼, 郭文超, 王芳, 等.学会在建设创新型新疆中作用的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 2014 (9) :15.

[3]叶繁成.抗好农村科普, 助推农村建设[J].科技论坛, 2014 (9) :28.

载体作用 篇9

1 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关系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文化很深厚,文化人的理想生活及归宿生活是在乡村,城市只是一个谋生的地方,今天所探讨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形态写照。研究乡村传统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历史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乡村文化的发掘与探索进行能够经受历史考验的创造,让乡村景观更加具有内涵性。所以,在研究乡村景观建设时,必须深入到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探寻乡村文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联及以此关系所形成的空间形式。

2 乡村文化的类别

乡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人群聚居场所,其发展与演变深受乡村传统文化的影响,若将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姑且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内容[1]。第一是风水学文化。风水学文化对于农村整体及个体的建筑规划与建设都具有深远影响,其典型特点是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具有较强的礼制文化内涵。第二是古典文化中描写乡村景观的诗词歌赋。经典的文学作品传达了乡村景观的人文内涵,使其乡村景观的建设与营建具有清晰的目标与方向。第三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使乡村景观更加具有典型性及独特性,有利于建造更加特色鲜明的乡村景观。

3 乡村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载体表现

乡村文化是一个综合文化体系,是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晶,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又能产生不同的乡村文化特征。在乡村景观空间中,乡村文化的外在表现载体主要分为两方面,一个是自然景观,一个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独特的地形、气候、地貌、植物和水文等,比如我国广西桂林地区奇特的岩溶峰林地貌特征;乡村文化下的人文景观也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内含与众不同的乡土习俗、风水观念、宗教信仰等物态表现和非物态表现两种形式,比如典型的有贵州苗寨的干栏式建筑[2]。

4 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第一,能够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3]。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在乡村文化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乡村景观空间才能顺应社会发展,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同时好的乡村文化景观又能提升乡村文化内涵,丰富民族文化体系。乡村文化的形成是由世世代代先辈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沉淀而来的,体现了大家共同的生活观念和精神追求,同时浸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居住建筑景观空间中显得更为形象与突出。因此,遵循乡村文化建设而成的乡村景观能够使人们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

第二,乡村文化具有地域性,能够引导乡村景观进行特色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虽然说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等自然风格与田园景观对于游人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千村一面”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提升其人文内涵,不但有利于增强乡村景观资源特色,同时能够促进旅游事业更好的发展。

5 结语

乡村景观建设必须遵循乡村文化的引导,保护现有的具有文化价值的物态载体,继承与发展其文化内涵,营造新的空间形式,同时注重融入时代特征,使乡村景观空间真正适合人们居住,形成健康持续的生态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林等,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载体作用 篇10

关键词:德育,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载体

一、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职德育教育除了具有其他类课程教育所具有的目标、内容外, 还有着其独特的内涵, 即使高职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清晰的职业意识、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遵守职业纪律与职业法规、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其根本宗旨在于引导学生根据未来社会需要和个性特征健康地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 光靠以往的德育手段很难达到。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和环境因素的分析, 结合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的预期, 规划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 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为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较多方面能够实现高职德育的新目标, 无疑可以成为高职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载体, 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德育的对接和互补, 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德育的载体性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力求使大学生在走进职业生涯之前, 从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 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同时, 在教育过程中也能够向学生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 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培养职业道德观念和健康的身心状态。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德育学习的自觉性。

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我们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同时, 也要清楚地了解就业环境的特征。高职学生要想具体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就要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渠道、所需的能力、行业的特性、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等。高职德育课教学可充分利用这一契机, 通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 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通过“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课程,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遵守社会公德, 弘扬传统美德, 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认清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是自己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素质, 因此可引导学生在关注自身的“一技之长”的同时, 关注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职业道德素质等, 从而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能自觉地关注政治理论知识等德育的基础性知识的学习。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环节是职业目标的确立, 确立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 将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有了目标, 才有前进的方向;有了目标, 学生内心深处的那个坚定、勤勉、不畏艰险的自我才会勇敢地走出来, 把自身的能量充分地释放出来, 促使自己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科学地为自己确立一个高低适度、具体、明确的职业目标, 为实现自身的目标, 学生学习知识理论的兴趣、潜能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德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德育课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使学生看不到德育课教学跟自己的人生发展有什么关系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在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 也有利于高职德育课实效性的提高。职业目标以其个性化、具体化、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使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地认识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积极意义;认识到政治理论、道德、法律素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素质;认识到德育课所传授的内容对自身理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被激发出来了。

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本身蕴含丰富的德育信息。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指导过程、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各部分内容都包含了丰富的德育信息, 这有利于丰富高职德育教育教学内容, 如职业发展规划部分的自我探索, 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技能、个人特质和职业价值观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估, 使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 能够接受自我, 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的内容。

4.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受学生欢迎, 与高职院校德育课能够有效互补。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 有课堂教学、针对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咨询和测评、针对学生社团的职业辅导工作坊和训练营, 还有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体验、请职场人士到学校里来为学生辅导、开展网络课堂等。课堂教学的方法以体验式为主, 有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 同时将多种心理辅导和职业咨询领域常用的方法引入课堂, 如德育实训基地的仿真模拟职业生涯测试、成功心态体验等, 这些方法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令学生全身心投入, 既实现了职业发展课的教学目的, 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5.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与德育目标有共通之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包括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 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 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 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等, 这些都与德育的目标相吻合, 因此可以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了德育内涵丰富的载体之外, 更重要的是它往往能把外部的规范和约束转变为一种内驱力,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约束, 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因此, 笔者认为,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载体, 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创新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树森.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浅谈[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

[2]秦学锋.略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学风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5)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载体作用】相关文章:

浅论网络载体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09-11

载体创新04-25

创新载体06-09

药物载体05-02

实施载体05-03

服务载体05-22

有机载体05-29

创新载体范文05-16

活动载体范文05-16

载体创新范文05-18

上一篇: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下一篇:电厂锅炉节能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