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开展

2024-05-24

多角度开展(精选七篇)

多角度开展 篇1

校本培训,是在校外人士和机构的指导和配合下,由学校根据本校及其教师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培训资源,在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自主开展,以形成有学校特色和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

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不少教师把教学反思看作是对一堂课教学环节的评点,只关注教学策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使反思变得机械、僵化,成为评课的变形。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没有上心授课就不能写反思;他们面对课堂上各种各样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随机偶然性变化、生动具体的教育情景却熟视无睹,这样就使反思行为陷入了困境。

要使教学反思落到实处,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反思什么和怎样反思。一是以各种形式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使教师不但关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关注课堂内的行为选择、多方互动,以及这些行为和判断背后的价值观、学生观、师生观、知识观、评价观等。二是反思作为一个过程,可以展现相应的模式,作为教师操作的凭证。

二、教师之间的差异是校本培训的重要资源

教师间的合作日益被提到重要的地位上来。专家认为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一是发动全体教师撰写“教师专业生活史”。撰写教师专业生活史是实现专业知识显性化的有效策略,使教师间的经验得到交流和共享,同时有利于编码优秀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才能。

二是开展教师合作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拟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方式、预想的效果、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并在每周的常规教研时间里,由一位教师作为主讲者,向本组教师宣讲自己的设想,既可作为本组教师教学实践的参考,每位教师还可根据具体实际运用自行调整。

三是建立学校科研指导组。由学校中的教研室成员、特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组成,指导组面向全体教师(包括指导组成员),对所有的课堂、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专题报告、问题讨论、案例教学、方案设计、考察调研、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全程指导,并在指导过程中努力构建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校本培训模式。

三、在有效的专业引领中开展教师行动研究

为使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倡专业引领。就目前而言,有效的专业引领一般有两种形式:院校协作式和教师自学教育理论。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院校协作式即大学专家与小学教师及校长一起做,双方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学术专题被告、理论学习辅导、教学现场指导及座谈,向教师传递信息、提供观念、训练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功的院校合作需要建立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直面课堂,进行教学现场指导,共同备课、共同上课,一起反思、体悟、交流,促进教师对新知识的建构。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尤其是读教育名著。自学教育理论作为一种隐性的专业引领,对教师而言,其方式更具自主性和个性化。学校要营造读书的氛围,创设读书的条件,引导教师把读书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发的需求,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的飞跃。

四、校本教师培训的管理

(一)校本培训与院校专门培训相结合

开展校本培训并不是取代或排除院校专门培训,而是要积极选送教师在院校专门培训机构培训。

(二)组建校本教师培训资源

首先要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作用,公开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其次要借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培训资源,把优秀教师请进校门,以讲座或示范课形式,提高校本培训水平。

(三)客观评价校本教师培训效果

校本教师培训要切实促进教师发展,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培训利于自身发展,促进教师教学风格和特色的形成。

(四)建立健全校本教师培训机制

为加快教师成长,必须建立以下四个培养机制:1.构建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选拔、培养机制,发现、培养潜在的青年骨干教师。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和谐的学术交流关系,创设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使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化的组织。3.激发、调动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开发教师的潜力,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4.学校要在教师校本培训中舍得花钱,为教师培训印发有关资料,配发必读的书籍,提供必要的现代教学设备设施等。在上述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来解决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问题,不断地验证探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专业实践水平。

总之,校本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和培养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鼓励教师通过参与、体验、合作、对话、互动、分享,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摘要:在加强学校管理和促进学校改革中,重视校本教师培训是国际教师在职教育的共同趋势。作为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校本培训已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并表现出诸多优势。校本培训是学校特色形成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HR角度:如何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篇2

可真要做,却有许多人会说企业文化是虚的,不好做;也会有人说企业文化不归我们管,那是企业文化部门或XX部门的事。可真的是这样么?

作为企业四大资源(人、财、物、知本)为首的人力资源应该怎么做,才能提升和促进企业文化,展示hr专业形象,增强影响力呢

多角度开展 篇3

一、发现问题

自主性游戏作为一种培养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游戏形式,以其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丰富逼真的操作材料、均等的游戏机会、自愿选择的方式等深受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与喜爱。从“生活教育”的理念以及众多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得出:环境生活化、材料生活化、游戏内容生活化、组织策略生活化等直接关系到幼儿自主性游戏水平的发展,从反面而言,生活经验直接反映了自主性游戏的水平。

为此,众多学者呼吁幼教工作者要从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各种渠道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此来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然而这些都只是从理论分析以及整体观察的角度所提出的建议。笔者作为一线教师,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记录发现:幼儿生活经验的个体差异是阻碍自主性游戏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认识问题

幼儿个体,首先是社会的存在。社会万象,没有一个个体的成长环境是相同的,没有一个个体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因此,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必定会产生幼儿生活经验的差异,进而导致了幼儿个体在游戏的过程中反映出不同的游戏水平。

在班级开设的“餐厅”游戏区域中,就有这样两位“小客人”。其中“小客人A”一进餐厅就径直走到了食物展示台,然后对厨师说“我要吃这个”,厨师马上用餐具装好食物,与“小客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是“小客人B”走进餐厅后,却直接向用餐区域走去,呼叫“服务员点餐”,这时在一旁休息的服务员马上给客人“倒水”“点单”,然后通知厨师准备餐点。

尽管教师在本次游戏前与幼儿集体讨论过“该如何点餐”,而且也是在幼儿的建议下采用了“先坐下点餐后付钱”的方式,但是游戏实际情况却并非按照讨论好的方法进行,而是“我行我素”。

难道“小客人A”的做法违背游戏规则?可是,自主性游戏本就是幼儿按照自主意愿进行的有创造性的,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游戏。

那么“小客人A”这样做行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是他生活情境在游戏中的再现,是其生活经验的反应。

那么作为教师是不是就应该“放任不管”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将自主选择游戏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随心所欲地去干他们想干的一切事情,这种自主性游戏仅仅停留在“自”的层面上,追求的只是外在形式上的自由,不是对幼儿自主性游戏水平真正地促进与提高。

三、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缩小幼儿经验的个体差异以有效推动自主性游戏水平的提高?笔者经过对自主性游戏中个体的观察、记录与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与调整,遂从同伴影响、环境细节、材料多样性与层次性、角色分配以及点评等方面逐一剖析与建议。

1.充分发挥同伴影响作用,有效提高幼儿游戏水平

班级幼儿小宇是建筑工地的“一把手”,是老师和小朋友眼中的“建筑师”。浩浩对班级建筑工地也是充满兴趣,但是他却常常因为“不知道怎么搭建”半途而废。为了提高班级幼儿的搭建水平,教师有意在适当时机安排他们搭档建设工程,并且引导他们自行分配任务,通过合作,使他们不断模仿、交流和实践,终于在一段时间后,浩浩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搭建任务,而小宇也明白了如何带好搭档,教师也达到了有效提高班级幼儿建筑水平的目的。

2.在游戏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量身定做”的游戏环境

游戏的多样性即为幼儿创设丰富多样的环境、材料以及角色,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事实上,游戏的环境是依据生活设置的,游戏角色是根据社会角色进行分配的,游戏材料是依据社会需求提供的,游戏的情节也是日常生活发展的缩写。但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差异要求我们在创设环境、分配角色、提供材料等方面也要做到“因材施教”,即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差异提供不同层次且符合个体能力特点的游戏环境与材料,帮助每个幼儿在自身能力基础上“跳一跳能够得着”。

3.以欠缺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合理点评游戏

游戏结束时教师引导幼儿就游戏情况进行讨论,帮助幼儿整理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为下一次游戏的开展做好材料、经验等方面的准备。这是每位教师在每次游戏后必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常常会为了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为游戏中的问题提供建议,亦或者在寻求有益于游戏情节发展的点,殊不知忽略了生活经验较少或认知尚薄浅的幼儿的观点,致使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炒冷饭”的现象。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在考虑幼儿游戏均等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幼儿需要的同时,我们该如何做好游戏的最后一个环节?关键就在“从底层落手,在高处引导”,即我们在游戏讨论环节,一定要多鼓励日常游戏水平较弱的幼儿提出的观点并积极接纳,同时也要考虑日常游戏水平较强幼儿提出的建议。这样,教师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同时也能够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角度出发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

大千世界,纷繁万象。幼儿的个体差异之大,只有从事幼教工作的人才能小有体会。同样的歌曲,有的幼儿一教就会,有的幼儿半个月学不会一首;但偏偏那个学不会的幼儿,却又在武术领域大放异彩。每个幼儿都有他的特点,教师需认真观察幼儿,做好游戏记录,发现幼儿间的差异,之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将幼儿的个体差异与游戏中的不同角色材料合理搭配,以消除幼儿个体游戏水平差异为手段,达到提升幼儿整体游戏水平的目标。

多角度开展 篇4

中学历史教学作为中学课程教学的一门重要科目, 其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形成正确认识、判断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

按照新课标教学改革精神, 全国各地的中学历史教学课改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形成了许多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教改成果, 如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等。这些教学改革实践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学习借鉴当前教改新成果的基础上, 本人尝试从多角度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教学改革。多角度教学设计, 就是指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 多角度挖掘教学素材, 重新整合教材相关内容,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探究课程内容, 以期达到深刻领会教学主题, 多元开发学生思维, 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在历史课程中开展多角度教学设计, 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 避免出现传统历史教育中的僵化的线性思维,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学习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历史之大美。

历史学科研究领域和内容的丰富性、时间的跨越性、人物事件的复杂性等特性, 都为中学历史教学开展多角度教学提供了多元角度和丰富素材。这为中学历史教学进行多元设计及多角度教中学历史教学进行多角度教学设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 多角度地探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风貌。学生在学习实践中, 收集整合历史资料, 在评价描述历史事件、人物及历史文化现象中, 在与老师、同学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中, 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建立多元认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关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具体的讲, 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担负着政治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等多重教育职能, 从而展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高中历史教育具有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古往今来, 历史教育一直就承载着资政育人、经世致用的职能。“以史为鉴”“读史明智”, 始终强调的就是历史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启示和帮助。历史作为过去的事实, 由于已不可能以本来面目重现史实, 而是较多地存在于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认识之中, 因此, 历史资料总是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主观认识的形式出现, 而人的主观认识总是受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历史局限性。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段历史, 不同人的描述和认识, 会得出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结论。

因此, 历史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价值观色彩。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到历史教学的实施, 莫不如此。著名历史学家苏寿桐在论及历史功能时说过:“历史的功能, 首先在于它对道德教育的作用”, 其次还有“资政”以及“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加深涵养的功能”。

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外, 高中历史课程还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价值。历史是人类社会持久的记忆。“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 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发挥历史的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能够培养公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力;能够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能够培养公民的世界意识。

参考文献

[1]田海林主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多角度开展 篇5

本文将从地理学科本身的几个方面对实施地理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

一、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开展的准绳、是教育质量的保障以及评价标准。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方面强调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在课程目标上重视学生地理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标准从课程设置上硬性规定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方式, 以及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突出实践环节, 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实践活动形式和具体实践目标, 例如要求学生掌握绘制地理图表、制作地理学具、具备进行实验和演示基础能力、掌握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五个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强调重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 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开展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考察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该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实验能力。课程三维目标中体现了让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实践技能,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图表来解释说明地理现象和规律, 并让学生注意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地理教材, 其内容和设计也突出强调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及未来生活准备联系起来, 重视地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突出地理教学的实践意义。

二、地理实践教学要以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过程为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大都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形成地理学习动机———形成地理表象———形成地理概念———保持地理概念———完成地理学习迁移。只有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学习, 才能算是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教学在以上五个阶段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促进地理教学效果提高和学生知识的掌握。实践教学的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涉猎民俗风情等学习动机, 实践教学相对于“应试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初次接触地理事物会根据以往自身经验对事物进行表象, 有时难免出现错误的表象以致影响后面的学习, 在教学中对各种地理教具、图文、模型的展示, 以及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参观, “百闻不如一见”, 以利于加深对地理事物表象在头脑中形成, 修正旧经验中的错误表象。在众多正确表象基础上形成有关地理概念, 实践教学要多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技术来促进学生地理概念的形成和保持。在最后完成地理学习迁移阶段中, 教师应带领学生亲身实践、训练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让地理学习迁移发生。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贯穿整个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 这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知识掌握规律。

三、地理学科自身的性质。

地理学科不仅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 更是实践性的学科, 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的鲜明特征。地理学科研究的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地关系”是研究的重点, 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地理现象、知识、规律、原理的揭示, 目的在于让学生应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处理好人地关系等。任何一种学科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地理学科也不例外, 地理理论的发展要求开展地理实践教学, 地理学科理论的发展与地理实践相辅相成, 地理理论可以指导地理实践教学, 同时, 实践教学又促进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一种不断被实践验证的理论才能是完善的, 俗话说“实践出真理”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不断总结和反思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 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

从心理学角度谈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篇6

一、让表情态度、言行举止表达善意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对某人信任和期待,就会变成现实的现象。信任和期待之所以会变成现实,主要就是在于形成过程中的表情、态度、言行举止能善意的表情达意。所以,当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应协同任课教师,从学生入校的第一次见面就怀着极大的热情,讲着激动的话语,带着高兴的笑容去接纳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心喜欢他们,因为他们是优秀的。当每一名任课教师都能以同样的面貌、语气和行动轮流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在学生眼里,这就是真实的信任和极大的期待。而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以班主任为首,任课教师协同的耐心督促、积极鼓励,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团结、勤奋上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结果也会和预期的一样,这样的班集体将是一个进步极大的优秀班集体。

二、树立“普遍典型”和落实“责任到人”

作为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应注意利用或防止某些心理行为。比如,在树立班级优秀典型的时候,要注意典型的面,即多树立“普遍典型”,少树立“个例典型”。在树立学习典型的时候,可以把成绩优秀、学习有进步的和大家公认的勤奋学习的同学一起树做学习典型;在树立行为习惯典型的时候,可以把不迟到缺席,衣着符合规范,内务整洁,待人处事得当,文明礼貌的一起树做行为习惯典型。这种“普遍典型”的树立,对一个班集体就会形成影响力,从众行为就会朝有利于教育、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对于班级分工,必须责任到人,越具体越好。我们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发现,一个大组打扫卫生经常不如几个人打扫得干净,一个班长管理自习课结果经常是班长哭着或气恼的来找班主任说没法管。这时,我们不妨用责任到人的方式来试试:打扫卫生自由组合,5~8人一组,组内必须分工明确,谁擦黑板、谁擦桌子、谁扫地、谁保洁、谁倒垃圾、谁指挥协作,出问题不全部追究,查找责任人即可。自习课,5~8人一小组,设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纪律,向大组长负责;大组长负责小组长纪律,向班长负责;班长负责大组长纪律,向班主任负责;团支部书记负责监督班长及其他班干部的纪律,向班主任负责。另外,在班级内部,除了班干部和团干部之外,我们也可以把一些细小的常规事务分解到具体的人负责管理,做到班上“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三、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

首先,必须保证教室和宿舍的干净整洁。其次,要根据学生特点、班级情况加入文化元素。干净整洁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恰当的文化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比如,在教室中,干净整洁的要求是:天无蛛网台无尘,地无垃圾墙无痕,窗明几净物齐整。文化氛围布置的要求是:学生设计教师参与,精心布置定期更换,注重激励避免功利。

四、知识学习和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目标分解”

心理学中有种现象被称为“登门槛效应”,也可称为“得寸进尺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更大、更不合意的要求。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这种效应,把三年的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容易达到的小目标去梯次实现。这样的话,学生乐于接受,并能逐步向目标靠近,直至达成目标。比如,在每次考试平均分相同的情况下,要求一个某科考60分的初一学生到初三中考要考到100分,他(她)可能认为难以达到而放弃努力。但要求他(她)每学期每次期中或期末考试多考3.5分,他(她)会乐于接受并为之努力。其实,只要他(她)每次能多考3.5分,到学业水平考试时经过12次考试,如果小目标能达成的话,他(她)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会是105.5分。这样,即使他(她)达不到105.5分,也尽其所能了,教育教学目标其实已经实现了。

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和矫正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用“登门槛效应”的方法进行目标分解培养或矫正。有些时候,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在向学生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之前,先向其提出一个大要求,待学生说难以做到之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比较小的要求来,学生答应去做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这种效应即“留面子效应”。

五、关注“问题学生”从理解开始

心理学研究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这就是老师或家长越是反对和阻挠学生不准做的事,学生越是经常做的原因。

多角度开展 篇7

诚然, 致力于图书馆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人士, 都在努力让图书馆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对于中国高校图书馆来说,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只要抓住机遇, 顺应时代的变化, 引进先进的技术, 不断满足读者需求, 逐步实现图书馆的5A梦想 (任何用户——Any User、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图书馆——Any Library、任何信息资源——Any Information Resources) 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充足的经费保障, 先进的技术支持, 专业的工作人员这些硬件保障让高校图书馆实现了华丽的变形。可是, 对于中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尤其是近几年建立的私立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 这股改革的春风并未滋生太多高科技的产物, 其起步迟、起点低、经费少、发展缓慢等“先天的”限制条件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逐渐开始脱轨。与普通高校图书馆相比,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更难开展, 在没有一定的硬件设施基础上, 高职图书馆如何能够脱颖而出, 在众多高校图书馆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 在新形势下, 唯独不断创新高职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才是硬道理。高职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机构, 其任务是不断地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 换个角度来讲,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是如何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在这个经济化的时代, 如果把读者比作是“消费者”, 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就是“营销的产品”, 那么营销模式中的4Ps (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 同样可以用来分析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开展读者服务工作。

1. Product (产品)

“产品的决策是营销组合策略的首要问题。如果没有满足目标市场的产品, 也就没有关于定价, 渠道和促销的问题了。从本质上来说, 营销者的获利能力最终取决于产品的需求程度。”从上面一句话看出, 如果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看作是“产品”, 那么我们“获利”的关键因素就是读者对利用信息资源的需求程度。如何提高读者的这种需求程度就是我们工作的核心问题。只有通过分析读者阅读心理, 掌握读者阅读倾向, 我们才能了解读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高职院校中, 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对象就主要锁定在高职生、大专生, 其主要需求为技术性、实践性的信息。在经费微薄的前提下, 结合读者需求, 在采购文献资料时, 需深度了解学院专业设置情况, 并结合全国书籍书刊的出版及网络资源的更新情况, 筛选适合本院校读者的文献信息资源, 使其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另外, 根据实际情况, 开发网络资源, 力求“产品”的质量, 规模, 种类不断扩大, 从而不断地满足读者需求。

2. Price (价格)

在市场营销里, 价格是决定利润的关键因素, 对于消费者来说, 大都愿意买物美价廉的产品, 而这一点, 正是图书馆的优势, 图书馆作为一个免费为读者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因此大多数读者在进入图书馆或者进入图书馆网站查阅资料时, 已经解除了作为“消费者”的警戒心理。抓住这种大众心理, 即大多数人是愿意获取而不是给予的, 这种“零价格”的“产品”亦称为“免费品”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非常受欢迎的。可是, 正如生活中一些推销的免费产品一样, 其附带的义务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在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料尤其是纸质图书资料时, 一些义务如图书丢失赔偿制度等无形中拉大了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为了减轻读者这种畏惧心理, 图书馆今后应该努力发展成用电脑控制并掌握图书文献资料尤其是珍藏本文献的位置, 这样既确保了馆藏文献资料的安全, 亦减轻了读者的心理负担。

3. Place (渠道)

销售渠道书面定义为: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所经过的通道或途径, 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商业机构, 即产品由生产者到用户的流通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形成的通道。简单地说, 销售渠道就是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的具体通道或路径。而图书馆, 并不是信息资料的最初生产商, 在“销售渠道”中, 图书馆扮演的角色即“零售商”, 当然我们并不是以收益为目的, 我们通过直接地出售 (即借阅) 或者通过网络即可实现纸质图书资料的预约, 续借, 馆际互借或者实现电子信息资源的查询和阅读。图书馆应该多渠道地向读者展示文献资料信息, 如利用学校广播, 刊物开辟专栏等, 使读者接受信息的方式多样化。

4. Promotion (促销)

在市场营销中, “正确巧妙地运用各种促销策略, 不仅能使产品为消费者所接受, 扩大市场份额, 促进企业的发展, 而且还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掌握经营上的主动权。”同样,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促销”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就意味着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不再是被动的、单一的借还机制, 还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加强对图书馆的自我主动宣传。例如, 在图书馆网站主页上设置“新书动态”或者“推荐书目”一栏, 帮助读者了解和利用图书馆;印发宣传单, 把图书馆的新服务、新资料印制成宣传资料发放给读者, 从而千方百计地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或者在图书馆网页上浏览查阅资料, 另外, 对热爱阅读图书的读者可以实行鼓励机制, 如每月在图书馆网站主页上显示当月借书量最多的读者及当月在图书馆阅读时间最长的读者的名字, 并颁发相应荣誉证书, 通过不断地激励, 鼓舞读者到图书馆, 从而提高信息资源地利用率, 实现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目标。

虽然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并不符合营销模式的全部要素, 但是在这个经济化的时代, “顾客至上”即“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同样指导着各大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 4Ps营销理论不仅只运用于商界, 同样适用于学术界。

摘要: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图书馆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已经不再也不可能再以传统、被动的方式展开, 如何开展创新型的服务工作, 这是关系着高职图书馆的走向或是存亡问题。这篇文章通过分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状, 结合杰罗姆?麦卡锡的4Ps营销理论, 提出如何创新性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

关键词:新形势,4Ps营销理论,高职图书馆,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清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谢春枝.数字图书馆营销的方式和策略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

上一篇:高血压病危害下一篇:民俗体育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