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目标

2024-04-14

角度——目标(精选9篇)

篇1:角度——目标

角度目标初中作文400字

这里是国境线。当然,这里不是您在地图上所看到的朱红色虚线,而是一条掩映在密林里的恬静而安详的小河,河面不足10米宽。

他们的家就在国境线附近。因此,他们常到这条小河边来――他们饮用的就是这条小河里的水。

方才他们饮马的时候,发现树林里栖息着几只松鸡。此刻,他们掂着一支小口径的`步枪赶回树林里来了。按规定,在国境线附近是不许鸣枪狩猎的,不过,八百米以内可以使用小口径的步枪。

还好,松鸡还在。他立即将子弹推上膛,选择了一个十分有利的角度,举枪瞄准了

喂,我说最好还是从那个角度上开枪,那样万无一失。不然

他回过头来,伙伴正指着界河的岸边。

他本来确信自己的枪法,但还是快快地收起枪,猫着腰悄悄朝界河边上移去。茂密的草丛在他脚下发出塞忿率牢的声响,仿佛在暗暗地预祝他成功。然而就在这时,那几只松鸡似乎觉察到他的意图,扑棱一下飞了起来,越过界河落在了对岸一棵白桦树上。

他用不着猫腰了。

篇2:角度——目标

品牌定位只有面对目标消费者,才能使营销活动更具有针对性,这也是对消费者的情感和心智所进行的管理,那么,如何从目标消费者的角度去定位?下文就介绍了从目标消费者角度定位的四个方法,可供参考!

从目标消费者的角度去定位,可按照以下四个方法去做:

一、从使用者的角度去定位

这种定位点的开发,是把产品和一位或一类用户联系起来,从而界定出产品的消费群体。这种定位往往直接表达出产品的利益点,暗示产品能为消费者解决某个问题,带来一定利益。如太太口服液,定位于已婚女性,其口号是“太太口服液,十足女人味”。这一定位既表达了产品的使用者──太太,也表达了产品的功能性利益点──让太太有十足的女人味。百事可乐,定位于“新一代的选择”。这种定位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使用者定位,像立白洗衣粉、大宝SOD蜜等不少日常用品都采用这种定位方法。

其实,使用者定位是十分普通的定位点开发来源,在表意性品牌中更为普遍。如力士、斯沃琪、欧米茄等品牌通常都以

使用者形象代言人来表达品牌定位。

二、从使用的场合和时间定位

许多品牌从消费者使用或应用的场合和时间去定位,如:“正式场合穿海螺”;“当你找不到合适的服装时,就穿夏奈尔套装”;“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又如致中和五加皮,“回家每天喝一点”;青酒,“喝杯青酒交个朋友”。来自泰国的红牛饮料也采用这种定位方法,“累了困了喝红牛”,强调其功能是迅速补充能量,消除疲劳。

这样的品牌定位并不少见,遗憾的是一些品牌在找到定位点后不能坚持,试图扩大到更多场合,结果导致失败。这样的例子国内外都有,其中的教训尤其值得吸取。

三、从消费者的购买目的去寻找定位点

消费者购买产品,总有一定的目的,请客送礼就是重要的一种。请客送礼外国有,中国也很普遍,只是中外的风俗习惯略有差别。在外国,礼物送给对方后会鼓励对方打开看看,送的是什么,是否喜欢。送礼人还会说明为什么选择这种礼品,想表达什么意思。在中国却不同,礼品往往是包装起来的,主人当场不予打开,送礼人也不鼓励对方当场打开,也不说明为什么送礼。基于这一特殊国情,对我国企业而言,就一种品牌定位的新开发点:让礼品的品牌开口代送礼人说话。如心源素代表子女说“爸爸,我爱你”,保龄参代表女婿的“一心一意”,脑白金和椰岛鹿龟酒代表“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等等。这些品牌的意义正是品牌定位的结果。许多儿童用品也是这样,而且还多了一层定位,如“好吃又好玩”、“吃了还好玩”、“有趣”、“刺激”等。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目的寻找定位点,无疑是一种可取的途径。

四、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寻找定位点

市场研究表明,仅从消费者的自然属性来划分市场越来越难以把握目标市场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市场细分的重要变量。因此,从生活方式角度寻找品牌定位点,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如品牌针对职业女性的定位,针对喜欢户外活动的人群的定位,针对关爱家庭的定位。柯达定位于顾家、诚恳、纯朴、愉快,万宝路定位于激情、冒险、勇敢、进取,奔驰定位于优雅富有,宝马定位于体验驾驶乐趣。

针对现代社会消费者追求个性、展现自我的需要,品牌通过

篇3:角度——目标

从根本上来讲, 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 “语用目标”的确定问题。因为, 教师需要根据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以便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用语训练。因此, 有必要对小学阅读教学确定 “语用目标”需关注的角度展开分析, 以便更好进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从教学角度确定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语文课文与文学作品不同, 其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所以, 想要确定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还要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来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需要进行学生思想的启迪, 还需要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而这一教学目的, 常常会在课文相对原本的改动之处和课后练习设计中体现。例如, 在 《番茄太阳》一文中, 教材编写着删除了作者自我生存背景的介绍, 只是将笔墨集中在盲童明明的描写上。而之所以这样改动, 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物的描写。而在课后练习设计上, 《剪枝的学问》一文的课后练习内容指出, 要求学生找出 “将信将疑”等词语的句子, 并通过阅读句子体会自己的心理变化。而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学会使用表达心理变化的词语。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并没有了解课后习题编写的 “语用目标”, 一味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教学文本的处理。所以,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 根本不能确定怎样利用课文进行语言训练, 因此也无法落实语文学习的根本目标。就拿《剪枝的学问》一文的教学来讲, 很多教师一味进行农林技术知识的介绍, 甚至还为学生拓展了一些种植桃树的技术知识[1]。此外, 也有一些教师着重讲述人物事迹, 根本无法对学生开展语言训练。

二、从文体角度确定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大量的文体, 如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和戏剧等等。在学习不同文体的课文时, 教师就应该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便使课文文体的特殊性得到展示。而之所以要进行文体教学, 是因为需要借助其实现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因为,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形式, 但是在语言风格上一些文体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就拿散文和诗歌来讲, 二者使用的语言的节奏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可以展现一定的音乐之美。而学习句子的长短和反复的构成, 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用这种语言形式展现语言的韵律美。其次, 诗歌与散文都饱含了作者的强烈情感, 可以通过意象的营造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而通过学习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 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表达情感。再者, 说明文阅读教学比较注重讲述文章结构、句子衔接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特点。在学习这一类文体文章时, 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文章怎样进行事物特征的描写, 以及文章结构排列的用意, 从而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生动准确的描写事物。此外, 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文章如何进行环境、情节和人物的描写进行关注, 以便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这种用语形式[2]。因此,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 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的文体特征, 并通过整理文体知识点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文体语言, 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从学生角度确定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语用目标”的确定, 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一直以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与忽视学生的需要有着直接的联系。从学生视角开展教学, 从而了解学生的需要, 并清楚学生能够接受什么和学生喜欢学习什么, 才能够引导学生达成 “语用目标”。例如, 在讲述课文 《水》时, 作者描写了水给人们带来的苦与乐。而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 只利用话语和图片向学生展示缺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困难, 将很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表达的含义。但是, 如果教师从文章的语言使用角度使学生产生联想, 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含义。具体来讲, 就是教师可以对课文中 “雨中狂欢”部分进行解读, 要求学生思考 “为什么孩子们都脱得光溜溜”这一问题, 并且让学生体会文中句子 “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吮吸声”所描写的感受[3]。而学生通过联想生活中的感受, 就能体会到雨水给人带来的乐趣, 从而更能理解缺水给人带来的痛苦的感受。最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这种描写体验的语言运用方法, 从而在让学生学会该种语言运用方法的同时, 真正实现学生需要的 “语用目标”。

结论:

总而言之,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进行语言的运用, 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应该充分重视教学的 “语用目标”。而从本文的分析来看, 从教学、文体和学生这三个角度关注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才能够真正将语言运用的训练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 本文对小学阅读教学确定 “语用目标”的角度问题展开的研究, 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06:55-60.

[2]臧松刚, 阎宗学.再现发现表现——语用背景下阅读教学的三个层级[J].江苏教育研究, 2015, 14:28-32.

篇4:从表达角度思考教学目标的设定

關键词:表达 语文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第一次给语文课下了一个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翻阅我们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发现,教师没有或者很少设定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语文课的偏差:

偏差之一:只有读

现下的语文课,尤其是阅读课,总的来说,多重视读和读后感受。比如对于《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篇课文,某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他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能力目标:

1、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目标中多次出现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读。读当然没有错误。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但是,读绝对不是唯一的目的和手段。很多教师把读“唯一化”了。这是一篇人物的小传,如果能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事迹和特点写小传,该有多好。让学生明白如何写一篇人物小传,比单纯的读会更加有收获。

偏差之二:交流感受的偏差

语文课,最重要的素材是文字材料。文字是有生命的。但是,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它的生命价值是对读者的启迪,是因为它所呈现的故事或让人感动、或让人心痛、或让人愤怒、或让人忍俊不禁.......,而如果一篇文章入选了教材,我们的教师却应该话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语言文字的应用。例如,某老师所执教的《我最好的老师》,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怀特森在这节课上我没看见他表扬学生一次,他老是 “责备”学生。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老师,请你反驳。

生58:因为·······

师:他怎么不鼓励我们?

生59:科学课对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来让我们接受他的挑战,为了驳倒他貌似正确的论点,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收集证据。

师:就是说从此以后改变了我们对科学课的看法。他证明要独立思考,这只是科学课的一个出发点,并不是说他的课从此结束了。这只是个开头,就像写文章一样,才写了第一页。

......

师:泛滥,表扬也就变得廉价了。我发现同学们都好有思想的。

生64:我觉得批评过多的话,同学们就没有自信。

师:批评过多又没有自信了,那同学们认为怀特森的做法也不是绝对的好,是吧?还是要有自己独立见解。

生65:我觉得我们要像小猴子一样,自己学会独立,不要在猴子妈妈的怀里,最后在她的怀里窒息而死。

可贵的教育资源就在这毫无“语文课意义”的交流中被浪费了。其实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当然会对怀特森老师有自己的评价,当然,他们的认识也会有所偏差。但是课堂上如果只有这样的交流的话,我觉得这就是一堂不那么成功的思品课了。语文课,交流的东西应该把交流和教授的重点放在语文专业性的知识上。这是一篇写人的人文章,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怀特森老师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样的一位老师。

这样的语文,出现了交流的偏差,我的观点是,我们不盲目的排除对课文内容看法的交流,但是我们的课堂上不能只有对内容的看法交流。还应该有对写法的交流。

教学目标制定根据

出现这样的偏差,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是教师对于这一学科的本质认识的不够深刻造成的。

语文课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必须得教会学生运用,那人文性呢?

既然语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话,那么我想,语文的人文性包含着且主要指的是对语文文字的一种热爱,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但源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而更在于表达情感所运用的这些文字。只有把这些都考虑进去,对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这一任务才有可能实现。

区别于以往的语文课堂的是,我们要把教授表达做为一节课的“重头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个问题就仿佛一个个把手,师生借着这些“把手”一步步进入文本,逐渐领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情感,哲理意味,写作特色……站在表达的角度,即“关注内容”走向“关注语言”,才叫“依学而教”。

以《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为例子,很多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体会孩子准守规则是多么不容易,父亲这样做对不对这样一个角度来谈。其实学生在初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对文章所描写的内容能做一个清楚的了解。最终教师讲完这篇课文,学生明白的深刻道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规则。这个目标不能算完成的不对,但是,完成这个目标不是语文的,不是语文课“仅有”的。语文课,不是思想道德课,不是让学生做道德的坚持与选择。我们更应该从作者所选的这个材料下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会去写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作者能够依然清晰的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文章?写遵守规则的文章很多,你认为这篇文章的选材好在哪里,为什么这篇文章比较好?哪些地方好,这样的选材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为了表达”,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比如如何“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如何在揭示“特殊矛盾”、 渗透“语文知识”这两个环节上去分析乃至强化“文本奥妙”等,笔者只是对其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与实践。但不管怎样,既已认定了“表达本位”的阅读教学之路,就必须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从“关注内容”转变为“关注表达”,完成美丽而富有魅力的“转身”。

参考文献: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

篇5:角度——目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国家由于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一个绵延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过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只有认识文化的演进逻辑,把握其内在规律,才能开拓文化发展的广阔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许多国家都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基本战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道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世界更大关注。同时,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国际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我们党从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那天起,就始终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着眼时代前沿,立足新的实践,努力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充分展现了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强基固本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成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是坚持这条道路的必然要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归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全会深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实际和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

篇6:角度——目标

我一下子愣住了,心中划过一道道霹雳,字谜?我已经多久没猜过啦?对于这种棘手的问题,估计我的脑细胞要死掉一亿个。嗯,既然是有“明月”“残花”这些景色,那么应该是与这个意境有关的字吧!照这样想,究竟是什么呢?难道是――“花”?不,不,怎么可能,要不是――“景”?转身瞧瞧别人,也都迷惑不解,闭上眼努力想象那画面,试图得到答案。

我将目光投向老师,只见他盯着我们,眼中有一丝失望,我仿佛听见老师的心声,快呀,怎们还没想出来呢,唉……

转过头,大家全无精打采的,在这些面孔中,我捕捉到一张与众不同的面孔――林翔坤,他他举起了手,胡老师的眼睛“唰”地亮了,像猎人发现猎物一样,他迈着矫健的步子冲过来,问:“你的答案是――。”林翔坤肯定的说道说:“熊。”“什么呀!”“一点关联也没有!”“不可能!”同学们纷纷质疑,我也这么觉得,明明是景,怎么会是一只动物呢?带着疑惑,我们将目光投向了老师。

老师缓缓开口了:“正确,完全正确。”声音在教室中回荡,为什么?这和谜语有什么关联啊?我们都二丈和尚摸不着头。纷纷要他解释:原来,他是把各个字拼在一起:熊字头上的就是诗中的云去掉两横,月便是月亮。那“匕”应该是“花”中的“匕”为什么有两个呢,因为是“双落”而那四点底,是四只马蹄。

篇7:家长角度1

第一板块:辅学导航 教材简析:

课文的题目很吸引人,让人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读下去的愿望。读着课文,一只聪明可爱、动作灵活的小松鼠跃然纸上。

文章写的是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在我们家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我们采来的一篮子鲜蘑菇,松鼠忙活了一个早晨把它们全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因此,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就如孩子的调皮。细细读来,课文处处充溢着对松鼠的喜爱。

二、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段:

一:(1—11):松鼠叼走方糖,贮藏在妈妈的帽子下。(贮存冬粮)

二:(12—15):松鼠晾干蘑菇,挂在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镜子后面和油画上面。(晾晒蘑菇)

三:(16—20):松鼠在烟囱里为自己垫窝,用了手套和奶奶的头巾。(自己垫窝)

三、辅学要点

1、注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家长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收集和整理查找作者斯克列比茨基。的相关资料,与这位伟大的“人物”对话。学会寻找最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好分类,不要无原则地从网上下载大量资料。

2、通过亲子共读课文,注意学生是否读准“储备、干脆、失踪、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词的读音;

3、通过亲子共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学生易出现的字音错误、语速不当、平淡等问题作出提醒。

4、小练笔、、把发生在你身边的动物和人和平相处的事写下来。

5、亲子共读课文以及作者其他作品,培养学生快速浏览文章的能力。第二板块:辅学资料袋 【词语注释】 蹭:轻轻摩擦。

储备:把物资等储存起来准备必要时用。课文指松鼠为了准备过冬而把要吃的东西储藏起来。橱柜:放置餐具的柜子。天性:先天具有的品质、性情。

不甘落后:不甘心、不情愿落在后面。甘,甘心,情愿。课文中指作者家中的松鼠和自然界的松鼠一样要储备冬粮。千方百计:为达到目的而想尽或用尽种种办法。贮存:储存,储备。贮,储存,积存。榛子:榛树的果实,是坚果的一种。

哭笑不得:哭也不好,笑也不好。课文中形容松鼠把蘑菇晒到鹿角上,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忙活:紧张忙碌地做。

干脆:1.爽快,直截了当。2.索性。课文中取第二种意思。失踪:下落不明。课文中指松鼠找不到了。蹿:向上或向前跳。【句子理解】: 对句子的解析

① 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这句话介绍的是松鼠的习性。写松鼠在我们家“整天满屋乱跑”“跳来跳去”,可从“惊人”“从来没有”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小松鼠的这些行为并没有丝毫的埋怨,我们读到的只有称赞。

② 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儿给它找去呢?松鼠“跳”到小作者的肩上,“蹭”他的脸,还“轻轻咬”他的耳朵,俨然,松鼠已成为小作者亲密的伙伴。对于松鼠的喜好,小作者已了然于心。描写松鼠的几个动词,不仅写出了松鼠的可爱灵活,更流露出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③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4、读着爸爸的这句话,爸爸对松鼠因喜爱而产生的宽容溢于言表。知道是松鼠偷吃了糖,发现自己一直错怪了自己的孩子,爸爸不仅没有责怪松鼠,反而“哈哈大笑”,认为这是松鼠的天性,还夸奖它“不甘落后”。④有一天,它干脆失踪了,哪儿也找不到。也许它跑到花园或森林里去了吧?我们心里空落落的。松鼠不见了,作者一家人到处去找,却又哪儿也找不到。虽然猜想它也许跑回了森林,可作者一家人的心里是“空落落”的,他们多么舍不得这只可爱的松鼠啊。

第三板块:亲子活动 亲子共查 家长应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收集和整理查找到作者的相关资料,与这位伟大的“人物”对话。学会寻找最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好分类,不要无原则地从网上下载大量资料。亲子共读

建议家长可以由本篇课文拓展开去,和孩子一起阅读高尔基的小说:童年》《海燕之歌》《在人间》《我的大学》 《小摄影师》激发孩子去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以及此类经典名著的兴趣,扩展阅读面,提高阅读水平。亲子故事会

有条件的家长可以举办亲子故事会,和孩子一起讲讲高尔基生活及创作中的小故事,一定能激发学生产生对作者和作品背景研究的兴趣,为更好的、更多的去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埋下伏笔。亲子论道

有条件的家长通过亲子共读高尔基的作品、讲述他的小故事,讲讲我心中的托尔斯泰,可以讲他的文学造诣,讲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也可以讲讲他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写作特色、人物特点以及作品表达的主题等等。这样就会引导孩子的阅读从肤浅走向深入,让孩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第四板块:有问必答 作者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篇8:角度——目标

一、财务管理目标概述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企业与有关各方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财务管理理论,目前主流的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主要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相关利益者最大化”。这些理论的本质都是表明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资产的增值,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取利”的过程,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协调各种利益人的关系而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概述

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存在。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同时也会影响企业自身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社会责任同时也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的广泛关注。

(一)社会责任的涵义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最早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日益兴盛。普遍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对其他利益相关人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职责。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1、对员工的责任:员工是企业的劳动者,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工作环境,保证实现其劳动报酬获取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权、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待遇取得权等劳动权利。

2、对消费者的责任:这种责任要求企业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其各种不同的需求。社会为了保护社会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要有组织地开展保护消费者权益活动,从而推动企业承担有关方面的社会责任。

3、对债权人的责任:企业债权人是企业的交易相对人,企业对其债权人负有债务责任,为了保证交易的安全、经济的流通,这一责任要求企业合法、善意、无过失地为交易行为切实履行依法订立的合同。

4、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原则:企业经济的发展不可以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若企业在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污染了环境,造成环境的恶化就得不偿失,因此企业应该本着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精神、开展绿色生产、绿色营销。

5、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企业在创造财富,追逐利益的同时,有义务将目光投向弱势群体,应积极参与并资助社会及社区公益事业、教育事业和公共工程项目建设、协调好自身与社会及社区各方面的关系,此责任是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

(三)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佳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和企业都会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也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很大发展,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 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缺少法律或制度的约束机制。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仅仅是自觉行为,没有统一的法律或制度给予约束和强调,造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之间成本差异巨大,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2. 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缺少合理的考评机制。

对于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我国也没有把社会责任的履行纳入到对企业经营业绩和企业信誉的评价中去。这种评价机制的缺乏,使企业感受不到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造成的重大经济影响,也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难以收回,企业忽视社会责任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联系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一般来讲,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基本一致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然不断更新设备,培养人才,不断创新,为社会提供新产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企业不断发展和价值持续增加的同时,既满足了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这是一个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经营管理思想,经营活动规范和特征、企业文化建设、社会公益行为以及企业名称、商标、商誉等,良好的社会形象必然会增加社会对企业的信任,必然会增加企业的利润。可见,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其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不一致性和冲突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和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企业过分强调一方面都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造成财务危机,危及企业的生存。

1. 片面追求利润而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继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履行,为盲目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惜损害消费者、员工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长期以来必定会激化企业其他利益群体的矛盾,最终结果只能是企业付出利润减少的代价,企业的财务目标得不到实现。长远来看,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而片面追求利润的行为,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片面承担社会责任而忽视企业的财务状况,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企业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义务,但是企业从本质来讲更是一种经济组织,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因此企业的本质目标应该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如果企业一味的履行社会责任,忽视利润的追求,企业就会迷失发展方向,造成财务危机,无法生存和发展。

四、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正确认识企业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要求企业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在制定财务目标时,既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的财务要求,并在这两种财务要求之间寻找均衡。

首先,企业财务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企业利润的实现,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这是企业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企业只有获得了足够的利润,才有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可能,利润的实现是企业财务目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要更多地考虑社会责任的履行,例如:强调企业职工的利益,强调社会财富的创造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责任等等。现代社会中,企业不是孤立存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是企业良性循环的关键,因此更多地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会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和谐合作,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

篇9:角度——目标

把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把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目标纳入理科各科的课程标准中。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是,该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不够全面。国外对科学素养的研究都一致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欧美多个国家的课程文件中,都对科学的本质作了明确的阐述。遗憾的是,在我国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提及科学本质的内容,更没有明确将理解科学本质作为课程目标的内容,势必将影响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立足于当代科学本质观的基础,笔者尝试着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进行反思与探讨。

2 对科学本质教育目标的忽视

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第一部分前言对课程性质表述的最后一点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可见,高中物理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即要让学生正确而全面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可是,在《课程标准》中紧接着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具体目标,都没有将科学本质教育明确列入其中。科学本质教育不应该是一个隐性的目标,应该作显性的说明。比如,目前强调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本质包括许多方面,如科学探究的七要素之间的关系,猜想与假设的区别,假设需要多少实证才能证明,假设与理论的关系,什么是科学的解释,什么是受控实验,评估对探究的意义等等。如不作明确的说明,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此存在着个人不同的理解,无形中将影响学生的科学观,很容易令最终的教学结果与已定的教育目标之间产生巨大的偏差。又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具体目标中强调“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那就是要对“科学是什么”、“科学不是什么”、“科学能做什么”,“科学不能做什么”等问题进行回答。然而,如果学生对科学的本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他们如何区分科学与伪科学?这一课程目标又如何实现呢?因此,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的结构与功能、科学的过程性、科学的历史性、科学的社会性,在课程目标中增加科学本质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3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存在偏差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虽未对科学本质的内容有明确的表述,但其中有部分表述涉及到科学本质的内容。可是,这些表述在部分程度上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存在着偏差。

对科学探究,课程总目标中有如下表述:“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其中隐含的意思为探究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可以学习和掌握的方法。然而,无论在那个学科中都不存在着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家们在作科学研究中,对如何确立研究对象,如何开展研究,重视文献资料还是实验发现,采用什么实验方法,如何应用基本理论,对结果如何进行科学解释等等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的。离开了具体的科学研究,科学探究就难以表述。没有固定的、简单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科学探究方法,更谈不上学习和运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只是一种过程。尽管不同的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不同,但一般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结论,这个过程才称之为科学探究。注重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这个过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其中体会和理解科学探究强调的是逻辑、想象以及以证据为基础的思维来形成并修正科学解释、识别和分析各种模型、交流并捍卫自己得出的科学结论,即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本质。

另外,对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课程总目标中表述如下:“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总目标强调的是科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遗憾的是,在具体目标中则将此解释为“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从互动理解变成了仅认识科学对社会单方面的作用。由此导致了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凡是提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都是这样的表述:“认识(或了解或说明)……(理论和技术)对生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认识(或了解或说明)……(理论和技术)对生活、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等等,完全忽略了社会对科学的影响。科学与社会有关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在当今世界中,科学的社会性表现得更加突出。社会制度、政治因素、经济利益、科学伦理道德等,对科学的影响是难以忽视的。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有其社会属性。只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是对科学社会性的片面理解,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全面的科学观。

4 对课程目标实施的影响

4.1 对教材编写的影响

由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没有明确提出科学本质的教育目标,更没有对科学本质的内容加以显性说明,所以,其隐含的认识和模糊的表述,将影响教材的编写。

首先,可能令教材中的语言文字透露出:科学知识完全是由观察决定的,科学知识是一套客观的陈述,科学知识是真理;科学家在对世界的观察和描述中努力排除人的主观因素;科学家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科学探究得到的知识是由事物本身而不是由科学家做出的选择决定的;认为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都是对于客观自然复制性的发现等等。无论是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还是科学事业方面,都缺乏对当代科学本质的理解。

其次,影响主题内容和认识过程、方式的设计。如果编写人员将知识是什么、知识有什么用摆在首位,对其形成方式、合理性等等不够重视,那么就会令学生认为这些科学理论是绝对真理、永恒不变的,从而使学生形成错误的科学世界观。如果认识过程、方式的设计对观察和推论、定律和理论等科学基本概念不加以区分,就容易让学生形成“知道的就是看见的”、“看见的就是知道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世界的真实的反映”等认识。同时,对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科学理论的形成方式等也会产生障碍。

4.2 对教师具体教学的影响

课程标准影响教材的编写,而课程标准加上教材则将影响教师最终的教学实施,最终影响高中物理教育目标的实现。

首先,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多时候是基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教师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教师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往往决定了教师带进课堂的知识,尤其是如何带进。通过课程标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统一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但是,目前的课程标准却忽视了这一点。高中物理课堂中提倡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我们常看到当前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设计,往往流于形式化、程序化、浅层化,隐藏其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师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本质和意义并没有完全理解。国外有研究者认为,学生之所以具有不充分的、错误的科学观,是因为教师没有设计出用来传达准确的科学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其次,影响教师的教学语言的使用。目前教育改革,提倡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观察”、“推论”、“猜想”、“假设”、“可能是”、“支持”、“提出”等语言。但是,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本质的教育目标没有予以明确地说明,那么教师对这些用词也不加重视和区分。孰不知,教师运用的教学语言所内隐的信息对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影响甚大。如果教师运用的教学

语言不太规范,学生就会倾向于认为科学知识是真实的、实在的、独立于个体经验而存在的。教师的教学语言常常是比教材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还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例如,教师在讨论原子的结构时,没有强调它是一个模型,学生就会倾向于认为原子是同桌椅一样普通的实体存在,从而导致科学概念在学生的观念中被赋予了普通物体的实体地位。更有甚者,如果某些教师本身对这些诸如“观察”、“推论”等科学名词的内涵和区别不清楚,不理解什么时候可以说“支持”,什么情况下可以说“成立”。在物理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很有可能对这些话语不加区分的使用。比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常用“我们知道什么?”试图用“知道”涵盖“观察”和“推论”,模糊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实验的不理解,让学生认为科学知识就是事实本身。要知道严格规范的科学表述才是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观的必要条件。

5 小结

综上所述,科学本质的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物理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舍此,将会对我国的物理教育产生消极影响。而我国目前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此并没有做出明确地阐述,我们建议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将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作为目标之一,明确列入其中。此外,在课程具体目标部分增加科学本质的内涵,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三个方面对当代科学本质观加以显性说明。从而,在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部分,从教学、评价、教科书、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各方面相应地增加科学本质教育的相关建议,以促使课程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AAS.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A Project 2061 Report on Goals in Science[M]. New York: Oxfoed University Press.1990

[3]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

[4](德)汉斯·波塞尔著.李文潮译.科学:科学是什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5

[5]殷正坤,邱仁宗.科学哲学引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3

[6]袁维新.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7期.第68~73页

[7]刘克文.试论科学的本质及其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J].教育科学.2003年4月.第18~20页

[8]梁永平.对我国《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本质教育目标的反思与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6卷.第31~33页

[9]梁永平.理科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对科学教育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33卷第1期.第31~33页

[10]P.A.Rubba and W.L.Harkness. Examination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Beliefs about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Interaction.[J]. Science Education.1993.7

[11]James T.Robinson.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Nature of Science[J]. Science & Education.1998.7. Page:617~63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角度——目标】相关文章:

从广告经营角度谈电视媒体效益目标的实现11-26

换个角度看“挑刺儿” 角度作文04-29

角度04-17

拍摄角度05-02

评价角度05-18

转向角度05-25

读者角度范文05-16

新闻角度案例05-20

找准角度05-07

刀具角度教学05-16

上一篇:一转身就能触摸的幸福散文下一篇:计划统计工作总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