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旅游产业

2024-05-24

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精选十篇)

民俗体育旅游产业 篇1

1 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化的内涵

旅游产业化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行为, 即由初级的旅游产业向高级的旅游产业发展, 由传统型旅游产业向现代化旅游产业进军的进步过程。是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 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不断推进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和规模化, 从而形成旅游产业的产业集群化过程。而民俗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民俗体育旅游为形式, 为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提供娱乐服务并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一种经营活动。而民俗体育旅游要得到全面发展, 必须摒弃原来的单一发展模式, 建立自己的产业链,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并且, 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和规模化是民俗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此外, 民俗体育旅游必须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这也是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2 山东民俗体育旅游的现状分析

山东省是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 底蕴深厚, 文化源远流长, 在民俗体育旅游开发方面也有一定影响力, 在世界上推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民俗体育旅游品牌, 如“潍坊国际风筝节”和“泰山国际登山节”等, 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宣传了自己, 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良好形象。山东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 其中包含很多优秀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但研究表明, 山东省的大多数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处在待开发状态, 只有一部分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为旅游产品, 形成了小规模的民俗体育旅游市场, 因此山东省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还没有整合的科学、规范。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是造成山东民俗体育旅游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并且民俗体育旅游的质量不高, 推出的也仅仅是比较简单的观赏型、参与型产品, 使这个地区的民俗体育旅游缺乏长久的生命力和恒久的竞争力。通过有关调查发现, 目前山东省现有开发的民俗体育旅游绝大部分资金由政府投资, 投资主体呈现单一化的倾向, 这样的发展模式不利于民俗体育旅游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尚无明确的政策和标准出台, 这与民俗体育旅游起步晚、发展不成熟有关, 没有法律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必然出现混乱, 从而阻碍其发展。

3 山东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之路

民俗体育旅游带有双重性, 是建立在传统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基础上的既有旅游特色又有体育色彩的项目。山东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包括:

(1) 地理优势: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 西北与河北省接壤, 东临黄海、渤海, 与朝鲜、日本隔海相望, 南与安徽、江苏省相邻, 西南与河南省交界。铁路以京沪、胶济线为主体, 与京九、菏兖石两线形成两纵、两横铁路干线;公路交通居全国首位, 高速公路贯穿全省各市, 县乡公路实现村村通;拥有沿海港口26个, 开通有国际国内航线, 构成了境内海、陆、空立体交通。

(2) 自然与人文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全省共有国家9处4A级风景区, 16处3A级风景区, 26处2A级风景区, 55处A级风景区。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 位于山东中部的泰安市, 以其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丰富的文化蕴含, 被誉为“中华之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其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 享有“东方文化高峰”称誉的古建筑群, 至今保存完整,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3) 历史条件优势:山东省古代足球的发源地, 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承办地和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运会的举办地。通过媒体的报道和游客的旅游使全国人民加深了对山东省的了解。

(4) 独特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鱼灯节、渔民节、赶海、划边、打秋千、放风筝、商河鼓子秧歌、海阳大秧歌、栖霞秧歌、栖霞八卦舞、跑旱船、舞 (玩) 龙灯、踩高跷、斗羊、明湖踩藕、龙灯扛阁、德州跑驴、朝山进香、重阳登高、渤海大鼓、庙会 (泰山、千佛山) 、“千家网署鱼成市”——河上逮鱼、黄河摆渡等。

4 山东省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1) 开拓客源市场。民俗体育旅游在我国起步比较晚, 是一个比较新兴的旅游项目, 而且相关的宣传力度不够, 使国内人们对民俗体育旅游不太了解。山东省民俗体育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地是山东本省和临近的省市地区, 而周边经济发达省市区和海外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而开拓客源市场的策略是“立足本省, 挖掘潜力股”。在政策方面应该向民俗体育旅游方面倾斜, 要宣传、规划、引导和扶持其发展, 要健全和完善民俗体育旅游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培育旅游市场主体。而公路、铁路、海路、航空、等直接到达的省市以及日本、韩国是山东旅游的主要客源, 因此在这些地区应大力宣传“民俗体育旅游”, 积极培养重点客源。在此基础上, 应不断的向次级市场渗透, 以南方、北部省市以及美洲、欧洲、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国家为主要目的地。

(2) 优化民俗体育旅游商品结构, 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是企业为了创造、培育、利用、扩大品牌资产, 提高品牌价值而采取的各项具体计划或方案的指南。它所解决的不是局部或个别问题, 而是全局性问题, 就是从全局出发, 掌握整体的平衡发展, 不拘于局部或眼前的利益, 同时品牌战略是一个长期概念。对旅游产品而言要将旅游纪念品及工艺品的开发和土特产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的开发结合起来, 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 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功能, 开发具有客家文化内涵和意义的旅游纪念商品, 外延旅游产品和附加旅游产品。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也证明了这一点:有特色的个性化专题旅游是重点, 其产品的特色将更加突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在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 应积极挖掘山东省本地独特资源的魅力, 注重民族特色, 达到原始性与自然性、民族性与地方特色和谐统一。市场经济条件下, 品牌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象征, 意味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意味着对顾客的吸引力, 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备受消费者的依赖和关注并在以后的消费活动中成为消费者的惯性选择。如足球的鼻祖临淄跋鞠、潍坊风筝、孔子六艺等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3) 强化民俗体育旅游核心产业, 务实民俗体育旅游基础产业。确定核心产业项目, 重点支持龙头项目建设, 强化旅游核心产业的提升。以潍坊的风筝和泰安的登山为核心, 加强对旅游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 加大对核心民俗体育旅游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组建民俗体育旅游企业集团公司, 做强做大民俗体育旅游核心产业。通过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务实旅游基础产业。支持旅游景区供电、供水、通信和卫生厕所、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开发内河航运旅游线路, 发展安全、环保、节能、舒适型的旅游交通方式, 建成并完善海陆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民俗体育旅游纪念商品, 建立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及建立民俗体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民俗体育旅游购物中心。

(4) 重视民俗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开发民俗体育旅游人力资源。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 而对于民俗体育旅游业这个比较新兴的产业来说, 更需要相关的人才作为支持。但是, 由于民俗体育旅游在国内起步比较晚, 所以在山东省相应的人才储备更加稀少, 相关民俗体育旅游业人才匾乏。有关部门应加强与各高校、职业学院的合作, 培养民俗体育旅游的有关人员, 为民俗体育旅游的推广提供优秀人才。在山东省各大专院校的旅游专业中, 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民俗体育文化的课程, 民俗体育人才的培养将会越来越影响到当地民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无论是民俗体育的微观管理还是宏观管理, 这种专门人才会以具有现代化、国际化的眼观审视。

(5) 将民俗体育旅游文化与地方民俗、建筑、传统艺术、节庆、体育会议、赛事紧密结合, 加大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力度, 体现其文化多元的兼容性。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 合作的主体要增多, 合作领域要进一步扩大, 合作的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要形成客源互补、服务互补、效益互补优化发展模式。加强民俗体育旅游产业链与其他行业部门产业链的对接, 近年来兴起的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以及土特产旅游商品开发就是与工、农业对接的结果。还包括同一类资源的对接, 即省内各民俗体育旅游景区线路间的对接, 以及省内与省外旅游线路的对接、旅游资源的对接等。因此, 在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要重视其他相关产业的组织和发展, 如交通运输产业、服务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等。

5 结语

通过对山东民俗体育旅游的分析, 本文认为山东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及生态环境好, 区位条件优越, 旅游发展的基础、客源市场广阔, 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的潜力大。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采取开拓客源市场、优化民俗体育旅游商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和强化民俗体育旅游核心产业、务实民俗体育旅游基础产业等措施是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营.山东省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 2009.

[2]徐佩华.关于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 2004, (7) .

[3]邹再进.中国旅游产业化发展之路[J].发展研究, 2003, (3) .

[4]齐鲁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2009.

[5]张晓明, 胡惠林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 .

[6]盛昌繁, 潘华.我国民俗体育的特征及其开发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4 (3) .

[7]于素梅等.中国体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12) .

民俗体育旅游产业 篇2

(一)体育文化的概念。

所谓体育文化,就是人类在所有的体育现象及促进体育发展的活动中,在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情感倾向等层面,在理论认识、方法手段、技能技术等层面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与在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民俗体育文化旅游的界定。

民俗体育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和参与民俗体育活动为主要目标的旅游和暂时在异地逗留中所进行的与民俗体育活动有关的健身、娱乐、表演、竞技等活动形式的总称。

二、湖北省主要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活动概览

仅收集与整理了湖北省的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和蒙古族五个人数过万人的少数民族的民俗体育活动项目,从中可见其丰富性。

三、湖北省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标准化

(一)湖北省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重大意义。

湖北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交通便捷,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天然条件。体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而民俗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经济的积极发展,使民俗文化得到保护、继承和发展具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湖北省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主要就是招来更多的游客,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达到这个目的要从动态的民族风情,民族体育活动进行开发,使游客体念异域风情,尽享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活动。因此,湖北省在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特色性原则。突出特色,抓住资源和产品开发的主导方向,塑造独特的民俗体育文化旅游总体形象特色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愈突出,个性愈鲜明,垄断性就愈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愈大。2.保护性原则。民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其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在对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开发利用时,要坚持“发展观”,保留能体现民族美好的健康的项目内容,要坚决舍弃落后和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健康内容。3.文化性原则。现代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在力求真实的基础上,要尽可能从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涉及的史学、文学、社会、美学、民族学等方面去包装它,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具有文化的表现力。4.参与性原则。游客能参加到旅游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旅游带给他们的欢乐,成为越来越多的游客的愿望。民俗体育文化旅游最大的优势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当地的民俗民风,参与民间活动,感受当地浓郁的人情味及民俗文化,而不是“走马观花”。5.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旅游资源开发的主流,开发是以追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一致的长远的持久的弹性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而不是潜伏着未来断层危机的眼前高速发展。

(三)湖北省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形式。

1.按功能开发。湖北省居住着土家、苗、回、侗、满、蒙古、汉等多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根据其内容及活动性质,可将这些民俗体育活动划分为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节会类及养生类等六大类。2.按价值开发。在开发湖北民俗体育文化旅游项目时,可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把湖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最有价值的打造成“黄金旅游项目”,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包装和开发,使之能够成为湖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旅游的形象和代言产品。3.按节会的特定时间开放。湖北省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一个或数个民族在过自己的节庆,节会活动日渐成为吸引游客注意的旅游资源。4.按目标市场选择开发。由于我国居民“两头小,中间大”的财富配置和旅游以私人消费为主的特点,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以城市居民为主的中上层收入的群体,因此在开发旅游项目时设计的消费档次应该以中档为主,兼顾高档和低档消费。

四、结语

民俗的复兴是本土文化觉醒的标志,而民俗体育文化旅游的兴起,不仅是民俗体育文化的觉醒,也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体现,更是弘扬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需要。湖北省在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遵循旅游业开发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合理利用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建立本地域特色经济和优化产业,充分利用新闻媒介,以及国内外各种旅游交易会、洽谈会和博览会等加以宣传促销,扩大影响,对推进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湖北省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阳标.民俗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新西部,(6):18.

[2]周宝珠.民俗文化的历史再现-读《湖北民俗志》[J].出版科学,(3):78.

[3]冯胜刚.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的求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0-74.

民俗体育旅游产业 篇3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晋中市竞技体育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快速发展。晋中民俗传统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一部分仍发展缓慢,为促进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对此制定相应的产业价值链发展路径。本文以晋中市社火节中的有关民俗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讨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上、中、下游相关产业的价值获取关系,制定出符合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价值链构造路径。结果表明: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有了较好的发展,但其与电视媒体、的相互作用还发展缓慢,民族传统体育的后备人才仍需进一步的发展,没有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民俗传统体育 产业价值链 晋中市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其特点。根据晋中市的社会经济以及人文环境研究出符合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归纳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1.晋中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开发还没有达到商业化,更谈不上产业化,只能说部分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走向市场(如形意拳、舞龙舞狮)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得到部分群众的认可,但也只能算是部分民俗传统体育商品化阶段,因而民俗传统体育仅仅处于开发的萌芽阶段。

2.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没有成立独立的理论体系

晋中市的民俗传统体育大部分是作为一种活跃气氛的手段,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相当少,基本上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这与丰富的民俗传统体育资源和独特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等十分不相称,许多地方的民俗传统体育仍处于自然状态没有形成组织、有计划、科学化、规范化的体系,更没有科学的理论系统来进行指导,因而不利于民俗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

3.晋中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附于旅游业

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基本上依附于旅游业,而且其开发也是近两年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和向深层次开发才得以利用起来的。从其开发的情况看,民俗传统体育的开发利用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较多的文化含量和参与的机会,因而效果较好。但从另一方面,民俗传统体育直接创造的收益还没有从旅游中完全脱离出来。

(二)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构造

1.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上游产业

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的上游产业的主体主要是民俗传统体育表演策划部门,产品设计部门和研发部门。这些可以说为中下产业创造的母体,由于他们的设想,才产生了民俗体育产品。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产业中具有很多的优势。如晋中市的许多民俗传统体育产品是靠自己设计进行贴盘生产,然后根据自己的要求生产产品,因此具有较大利润空间。在民俗体育赛事策划方面,晋中市的这类部门比较少,即使有盈利的部门也很少,这与晋中市体育项目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民俗体育项目的市场化程度有关。

2.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中游产业

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中游产业主要包括民俗体育产品的生产和消售。这是民俗传统体育产业价值链创造价值的中介过程,晋中市民俗体育产业价值链的中游产业竞争力比较强,尤其是民俗传统体育产品的制造,这些体育产品几乎全部在晋中市进行生产与加工,但是在人才、品牌、技术上并不占优势,在规模和上与我国的顶级民俗体育用品制造部门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基本上竞技体育产品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在民俗体育产品的销售方面,民俗体育的产品专卖店在晋中市的几乎没有。

3.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下游产业

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下游产业,主要包括民俗传统体育媒体部门,民俗传统体育演出举办单位、民俗体育培训机构。目前晋中市从事健身娱乐业、民俗体育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的民俗体育企业、民俗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37家,总投资已超过1亿元,年营业收入2000万。民俗体育产业价值链的下游产业是消费产品的终端。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这阶段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健身需求的提高,该阶段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三、研究结论

(一)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仍存在举办时间的短期性、专业民俗传统体育人才的缺乏、民俗传统体育与旅游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结合不足等问题;(二)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的部分项目已经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但其影响力仍需扩大,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三)对于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构造而言,其上游产业在产品的设计方面有优势,但体育赛事策划仍需创新;中游产业在产品的制造与我国的其他地方相近,但在技术、品牌不占优势;下游产业借助晋中市社火节的举办有了一定的发展,不足之处是从事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机构需不断地发展。

四、研究建议

(一)走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科学开发的发展之路

对于民俗传统体育活动的举办应当建立表演机构,使其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演出。在高校开展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项目。

(二)逐步完善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构造

对于上游产业应进一步加强民俗传统体育产品的设计,建立民俗体育赛事策划部门。中游产业扩大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技术。下游产业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策划颇具创意的民族传统体育产品,获取创意增值,借助网络的发展促进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王琳.晋中市民俗体育及其发展体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11-13.

贵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品牌培植研究 篇4

1、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必要性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未来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并逐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此相对应的,在现阶段我国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抢占市场先机,获取竞争优势,就成为了摆在众人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贵州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不但旅游资源丰富,民族众多也是一大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在贵州省内共有包括汉族、苗族、布依族以及仡佬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的18个世居民族,因此,在贵州也有着“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民族文化奇观,这些不同的少数民族不但为贵州省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而且还流传着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苗族的“上刀山”、“赛龙舟”、“打花棍”;侗族的“踩堂”、“多耶”;仡佬族的“打磨秋”、“打花龙”等等,从而展现出了巨大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潜力。除此之外,贵州省的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作为国内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在贵州省境内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就多达984条,非常适合开发漂流、攀岩以及龙舟和独竹漂等体育旅游项目,由此可见,贵州省在具有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之外,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从而为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从现阶段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品牌意识淡漠,品牌运作能力较低,对具有贵州省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的品牌宣传力度和促销力度不够、缺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高品质的民俗体育旅游精品和区域性的主打品牌就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到了贵州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甚至还因此影响到了贵州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未来我国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谁能够率先树立起旅游的品牌意识,并在此基础之上,积极的投入到“市场营销品牌之战”中,采用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方法进行品牌的塑造、经营和管理,往往谁就能够抢占市场的先机,占据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如果对现阶段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发展方面的问题不加干涉,长此以往必将不利于贵州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甚至是贵州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改变现阶段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品牌化发展方面的不足,积极开展贵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品牌培植工作就成为了目前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基本原则

为了确保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在开展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2.1、整体效应原则

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过程中的整体效应原则,指的是在开展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树立资源整合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整体的层面出发,针对贵州省的民俗体育旅游品牌资源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同时针对构成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品牌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的、充分的研究,以尽可能的挖掘其所具有的各种特色和优势,培植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类型效应、聚集效应以及强度效应和种类效应等等,来降低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成本,促进规模效益的出现。

2.2、因地制宜原则

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过程中的因地制宜原则,指的是在针对贵州省的民俗体育旅游进行品牌培植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贵州省内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的个性、特色和资源优势等等,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品牌定位、选择不同的品牌培植策略。由于“品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呈现产品的特性或者是功能,更重要的是在于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色和思想,渗透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从而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引起与消费者之间的共鸣,并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留下特色鲜明的、可以信赖的印象。所以,在针对贵州民俗体育旅游进行品牌培植的过程中,只有根据贵州省内不同城市和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合适的市场定位,发展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打造鲜明的品牌个性和品牌形象,才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并最终赢得市场。

2.3、开放性原则

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开放性原则,指的是在针对贵州民俗体育旅游进行品牌培植的过程中,应坚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和优势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的运用。例如:虽然贵州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丰富的民族体育赛事节庆活动、体育民俗等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但是目前却缺乏知名的民俗体育旅游品牌,缺乏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方面的经验。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就可以借鉴“环太湖体育圈”、“长三角体育圈”以及“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等在体育旅游品牌创建和培植方面的经验,为我所用,为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2.4、动态性原则

由于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品牌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变化的系统,影响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创建和发展的各种要素又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在针对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开展品牌培植工作时也应始终遵循动态性的基本原则,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能始终套用一成不变的培植套路,而是要注意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形式的变化等等,在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发展思路,选择不同的培植策略,进行合理的权变与调整,以确保所培植的民俗体育旅游品牌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优化与完善。

3、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基本思路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现阶段我国的旅游市场已经逐渐从产品营销时代步入了品牌营销时代,为了在我国旅游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品牌。鉴于此,本就针对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发展实际,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思路:

3.1、科学构建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的动态模型

科学构建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的动态模型,是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基础工作之一,是后续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在开展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动态模型构建工作时,可以从品牌要素的角度出发,选择艾克(Aaker)的品牌识别层次理论作为参考构建一个“双螺旋”形态的模型,具体的如下图1所示。

在上图所示的“双螺旋”动态模型中,左边的螺旋是民俗体育旅游品牌识别,是以民俗体育旅游企业或者经由组织为视角的;右边的螺旋是民俗体育旅游的品牌形象,是以旅游消费者民俗体育旅游品牌的感知效用为视角的。这一模型很好的反映了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培植的动态循环特征。在这个模型中,第一步是以民俗体育旅游品牌的培植是从品牌识别系统的构建开始的,品牌识别系统中的各个品牌要素,如,符号、产品以及企业等等会将品牌的信息传递给旅游消费者;第二个步骤是旅游消费者接收、处理品牌识别系统所传递来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品牌联想,进而做出购买行为,通过消费体验,验证所购买的旅游产品或是旅游服务的产品效用、象征效用等等,并据此来形成品牌形象的过程;第三个步骤是,旅游消费者对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消费的各种梯度反馈给民俗体育旅游企业或者经营者,企业和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对已有的品牌识别进行修正、完善、甚至是重构的过程。在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过程中,这三个步骤是不断循环的一个过程,只有根据模型中的上述步骤对贵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品牌培植工作做出科学的安排,确保品牌培植工作的动态循环性,才能够实现品牌形象的不断优化。

3.2、深入挖掘贵州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品牌文化内涵

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品牌文化内涵,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文化特质在民俗体育旅游品牌中的沉积。品牌文化内涵是品牌的灵魂,在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过程中,重视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品牌文化内涵的挖掘,不但有助于更好的呈现贵州省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而且还能够很好的满足游客的精神需要,有效延长品牌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而且在各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还积淀了大量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往往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突出贵州省民族文化的特点,深入研究贵州地区的体育史和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史,以尽可能的提高贵州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3.3、灵活采用多样化的品牌营销手段

现阶段,在我国旅游市场中,价格战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营销手段,但是,永无止境的价格战却并非是最佳的营销方式,如果长期执着于低价竞争,不但会导致旅游行业的利润越来越低,而且服务的质量也必将受到影响,这显然是不利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所以,在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陷入价格战的营销误区,而是要积极的创新营销思路,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从产品、价格以及渠道和促销等多个方面同时入手,采用广告宣传、公共关系以及人员推广和业务促销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贵州民俗体育旅游的整合营销,以提高贵州民俗体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区域性的主打品牌。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旅游市场已经逐渐从产品营销时代步入了品牌营销时代,为了在我国旅游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品牌。鉴于此,本文就针对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结合贵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必要性,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希望对贵州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培植,贵州

参考文献

[1]赵晓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开卫华.体验经济时代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品牌化推进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旅游民俗文化 篇5

题目:旅游民俗文化专业班级:采矿本10-3班学号: 姓名:日期:2011.10.2

2旅游民俗文化

摘要:本文从民俗文化视角出发,分析了民俗文化的特点,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并且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同时本文阐述了民俗文化在与现代文化和旅游经济的交融发展中如何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问题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旅游经济 旅游业

近年来,民俗风情游、古民居游等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一展风采,民俗村、民俗风情园等新建的人文旅游资源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俗文化在进入旅游业的伊始就以其对旅游者强大的吸引力而备受青睐。旅游业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旅游领域,尤其是在旅游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今天,人们常常寻求对之毫不熟悉或不知道的东西为旅游对象,不仅要在自然风光中摄取精华,还要通过旅游的亲眼所见,了解某地区的文化状态,对整个风貌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旅游部门如何才能满足游客的这一愿望呢?除了将旅游项目搞得丰富多彩外,还要弘扬民俗文化精华,这是民俗文化能成为优秀旅游项目的基础。旅游文化在发展中,必定要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二者之间的联络点,民俗文化恰好在这一联络点上。从2001年国庆黄金周各地的旅游项目来看,以民俗文化作为旅游项目的活动深受游客欢迎。如山西开发的黄河民俗游、河北开发白洋淀水上风情游就是其中的两项。在今天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冲击面前,如何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保持自己的特点,使开发的民俗旅游项目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是断裂的,文化的发展建设并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它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民俗文化是文化内质和外层的显象,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重要一翼,它是人类全部生产实践和创造生活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它具有实用与审美统一的特征。桂林山水传说、龙船歌、傩舞、民间曲艺等都具

有这种特点。它们是特化的精神产品,关联着民间对自然风光的审美情趣,傩舞所表现出来的则是那种对劳动的热爱,如《纺织娘》展现的是具有农村妇女善良、温柔、心灵、手巧的媳妇形象,桂林傩舞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可以让人从不同的侧面窥见其实用的审美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很早就出现在桂林的历史上。甑皮岩的先民不但精心烧制陶器,而且还在陶器的表面拍上绳纹,把自己的生活感受描绘在实用器物上。民俗文化植根于人民大众生活之中,它一出现并经过实践的检验,便形成好大的“民俗圈”,形成一种传统。因而今天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时,要发挥民俗在旅游中的作用就应该继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民族性精华,开发多样化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重视民俗文化实用与审美统一的价值规律,从而实现民俗文化更大的旅游价值。

在当代生活中,人们讲求实效,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花钱出外旅游不仅仅是为了看看风光,而是想从中摄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西方人来中国是想探索一下东方神秘主义,国内游客到异地旅游是想领略异地风情,如果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把具有东方特点或地域特点的文化感弃之不顾,不重视自己的文化结构,急功近利甚至于只一味迎合游客的心理,流于媚俗的层面上,这种做法美其名曰宣传本地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其实是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一种糟蹋和浪费。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旅游的大文章。文化学告诉我们,民俗具有传袭文化成果、调节文化生活等功能,它能够形象地解说我国各民族悠久的历史,领略我们民族美好的道德情操,同时也满足了游客了解我国历史的愿望。如有着秀丽山水风光的阳朔县同样有着淳厚的民风,就连阳朔街头的小吃“印子粑”也给外国人带来东方文化的享受。有一位美国客人在他的《东方旅行》一书中专门写了他对阳朔粑粑的文化感受:“在中国阳朔吃的粑粑,其馅和糯米粉完全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间每一粒分子甚至更小都共同拥有了,那口感、那情感完全叫渗透„„难怪阳朔的农人们把恩爱夫妻也比喻成‘两块扯不开的粑粑’,其中不正包含这东方中国那种坚贞的爱情吗?嚼着这阳朔粑粑,实令人联想很多”。过去阳朔仅有山水旅游景点,留不住游客,如今有了风情独具的阳朔西街、阳朔田园游、以漓江渔民鱼事活动发展而来的渔火节等自由来去的项目不仅吸引了回头客,还使不少的外国青年落户阳朔。它给旅游者带来异彩的、情趣浓郁的快乐,并极大地吸引了游客

扩大了客源。民俗文化还是一种实用的文化,它具有实用意义,它能够深层次地展示我国各民族特色。这在节日文化中最为明显。外国游客在参加我们的节日活动时就能真切地体会到节日的文化感。如今各地都利用节日活动展示民俗文化,这也是发挥民俗文化作用的一种积极做法。

民俗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明间性,总是与一方水土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它既是一种局限性,又是一种特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社会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肠液,选择的空间十分广阔。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而得以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民俗旅游是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过程。民俗精华在交流传播中有着使其加快、巩固、深入的强化作用。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俗文化五彩斑澜。1995年国家旅游局隆重推出了’95中国民俗风情游,把民俗旅游列为当年的旅游主题,大大推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发展,使之成为最有特色的旅游,也翻开了民俗文化作用于现代化崭新的一页。云南的旅游自1995年以来日渐炽热,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除了得益于其独特的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条件,还得益于她拥有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游人每到一处都能领略民俗风情。无论是在阿诗玛的故乡石林,还是到西双版纳都有引人入胜的民俗旅游项目。他们在集中财力开发秀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集中财力开发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并且有目的地加以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起来的民俗旅游为游客更好地了解云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丽江古城、纳西古乐就是在保护中得到更好地开掘,成为人们了解纳西文化的一个窗口。彝家的挂包及服饰也是保护和开掘中成为畅销的旅游纪念品,彝家姑娘则在游人眼里成了美丽的阿诗玛,是石林景区最好的导游。在开发和保护中一支支民俗表演队走出村寨到都市、到各旅游城市一展风采,在桂林的不少旅游景点中也有他们歌声舞影。云南这种全民旅游全民办的良好态势,原因之一是政府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充分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并因势利导对民俗中的糟粕进行扬弃,使之以更美更好的形象立于旅游市场,这种扬弃民俗糟粕的过程无疑是一种保护优秀民俗文化的过程。因而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了双赢的喜人结局。

民俗文化进入旅游业,便从单一的自娱自乐变成了“旅游商品”。它需要符

合市场规律、应注意市场导向与资源导向的有机结合才能得以生存。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刚开始还保留民俗的本来面目,后来因市场的冲击则以牺牲民俗的“清纯”为代价,做些移花接木、鱼目混珠的买卖,其结果是既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又不宜于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的反映文化与真实的方音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的次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经面目全非,与外界不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时常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对与不同的时期的民俗尽量给予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出了极少数野蛮愚昧的无知的民治之外。民俗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 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该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俗才是世界的,失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 可持续发展。

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商品后,它便披上了商品的外衣,功利性大大增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清醒地认识到保持民俗文化特色的重要性,这是保持民俗文化生命之所在。民俗旅游文化价值是由其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三者所构成的。民俗文化的精神价值表现在它能使旅游者从民俗风情中触摸到民族的性格,从其表现的思想内涵中感受到一种民族的精神。龙舟风俗能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团结奋进的团队的精神。侗族以拦路歌迎客的礼仪体现了侗族待客的热情性格。民俗文化参与旅游经济在为社会创造精神价值的同时完善自身的文化价值。民俗是传承自身文化创造成果的一个重要方式,民俗风情展演、民居旅游等项目都给游人以文化上的享受。民俗风情一方面调节了旅游者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有效地展现自身的文化内涵。游人在白天的游览观光后,能在晚上舒心地欣赏一台有着当地民俗特色的文艺节目无疑是一大享受。在旅游城市桂林,八十年代时,旅游项目只有三山两洞一条江,游客到了晚上无处可去,九十年代开始旅游部门看准了民俗旅游的良好前景,于是引进外资办起了民俗风情园,近年来民俗旅游吸引游客的优越性更是使经营者自觉地去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如今不论你在景点还是在市里都能欣赏到好看的民俗风情歌舞。民俗的文化价值经过开掘更

能使人领略深厚的民族历史感。“陕西社火”是被人称作土得掉渣的民间艺术,而经过陕西文化部门去芜存菁的有效工作后,其作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项目远赴德国柏林并引起轰动。那神奇威严的社火脸谱的安塞腰鼓令德国人为之震撼。他们从陕西社火中真切地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神秘魅力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民俗参与旅游不仅可以完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参与旅游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如果说陕西社火只是展现民间艺术的话,那么,第13届大连服装节开幕式文艺演出中的节目:OK,大连!(神调)则是以古老的祭祀说唱艺术来为现代文化服务,它融民俗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样,山东潍坊风筝节的举办,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使具有编扎风筝传统的潍坊杨家埠年产风筝140万只,风筝销往五大洲64个国家。山西民间锣鼓队,则舞出了民间艺术的雄风,他们以经济实体的形式经营,鼓声响遍全国。广西龙脊壮乡原来是贫困乡,自从被辟为民俗风情旅游区后,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现已脱贫致富。可见,立体地展现民俗旅游文化价值是取得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

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山西省;民俗体育;学校体育;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0-0092-04

A Study on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

ZHANG Hong1, MIAO Miao2

(1. P.E. Inst.,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 Baicheng 137000, Jilin China; 2. P.E. Inst.,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The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lk sports heritage.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connotation, integrity,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complem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promoting associated development aiming at providing theory basis for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Key words:Shanxi province; folk sports; school sports; lifelong sports

“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均在晋南,即现在的山西境内。山西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山西的民俗体育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蒲州形意拳、关公锣鼓、南阳走兽、永济背冰亮腰、尧造围棋、洪洞通背拳、垣曲高跷、清河舞狮、襄汾鼓车等等。

如果能够将这些具有民俗特色的体育活动移植于学校体育,给予它滋生、发展的土壤和空间,必将会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前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所以本文以山西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为切入点,对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进行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从而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教育网、中国学校体育网搜集并阅读了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与著作。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查阅和整理,进一步明确民俗体育和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探索两者联动发展的特征及文化内涵,为深入研究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2.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又称为实地调查法,分别对43名体育教师和25个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山西省民俗体育项目及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调查。

1.2.3专家访谈法对29名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者和专家学者,针对山西省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2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2.1学校体育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的传承,学校体育是最好的载体,它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特色,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民俗体育受客观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继承、传播、发展的困难,可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的计划性和可控性来弥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竞技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将民俗体育项目传授给学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民俗体育的传承方式,实现民俗体育项目的自觉传承和发展。山西省并州一中的大课间就融入了形意拳的学习,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还频频吸引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来校考察学习。所以民俗体育要发展,必须融入到学校体育之中。

2.2学校体育促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对体育目标的大众性、民族性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中对体育课程内容有了民俗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要求。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的融合达到了新时期体育目标的要求,并且也将民俗性和世界性的结合体现得淋漓尽致。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普及体育知识、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能够促使民俗体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并最终促使其走向世界。日本学校体育融入了日本民间舞、武道、软式网球、独轮车等民俗体育项目,韩国的跆拳道、朝鲜民族舞等也被纳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中。可见,只有让民俗体育走进学校,才能保证民俗体育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最终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2.3民俗体育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胡小明(2008)认为,民俗体育是一笔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财富”,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敛聚。将民俗体育移植于学校体育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繁荣校园体育文化。这遵循了将目标与手段融于一体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也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我国地大人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的体育课程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有一个全体的教育规划来统筹兼顾的同时,又要有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教育计划,从而达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

山西地近边塞、民族杂处,自然环境独特,拥有内容丰富的民俗体育形式(表1),这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4民俗体育有利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深入贯彻与落实仇军(2003)认为,我国有68.8%的体育人口的体育运动习惯是在学校体育中形成的。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从1995年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全民健身日的设立,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民俗体育运动简单、易于操作,对场地、器械、环境的要求不高,可以制约学生有“体”难“育”现象的发生,同时民俗体育可以培养团结协作、坚毅、沉着的精神,有利于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贯彻与落实。永济的背冰亮腰、忻州的挠羊等,能够培养果敢、坚毅的体育精神;清河的舞狮、天塔的狮舞、新绛的花庆鼓等,能够培养合作、文明的体育精神。

3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特征

3.1多涵性同一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因而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具有多涵性。例如:忻州的挠羊赛,既可以成为学校体育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成为民俗体育活动传承的一种方式,还可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正是这种多涵性,给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使体育成为生活方式变为可能。

3.2整体性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截取两者的交集,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价值,从而尽显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所在。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以及精神信仰是任何一项民俗体育形式所必须依附的,他们三者互相关联,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因此,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要充分考虑这个文化综合体的整体性存在和它的整体性发展。

3.3人本性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在课程的开发、选择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文化的传承都是依靠人来实现。不论是活动参与者,还是文化继承者、创造者,他们的生活需求都会影响民俗体育的发展。因此,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过程中,要从学生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精神,协调文化、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关系,着重引导、鼓励他们的参与程度。

3.4创新性创新是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核心。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对民俗体育活动形式的改善,使其向着现代人的文化娱乐观念、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转化。进而提高参与性、观赏性以及促进两者充分的结合。例如,我国的舞龙运动,就是通过挖掘整理和试办各种舞龙比赛,使传统的民间舞龙习俗,走上世界舞台。并在1995年2月正式成立“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出版《中国舞龙竞赛规则》,创编两套中国舞龙运动竞赛规定套路。

3.5互补性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有较好的互补性。民俗体育所包含的健身、娱乐、艺术、民俗知识、品德修养等多种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内容,是难得的素质教育素材,而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可以实现集中传授,有选择地改进提高,高效率大面积的普及推广,成为民俗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和输送后备人才的基地。

4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构建与分析

本研究根据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特征,从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程度水平;政府、社会、学校的支持程度;民俗体育资源的开发;教师的职业水平;大众传播媒介等几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图1)。

图1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

4.1提高学生的民俗体育认知水平对山西省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5.9%的学生对民俗体育概念模糊,不知道什么是民俗体育,以及民俗体育包括哪些内容,这是制约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影响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注意在努力探索各学科科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选择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切合学生特点,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素材编撰成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动鲜活教育的优质课程。

学校本是传承民俗体育的最佳途径,但是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学校里所接触到的却几乎全是西方体育。在此次调研中发现,22所学校中仅有8所学校开展了民俗体育活动,但也仅仅是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后,所进行的游戏活动,没有将民俗体育项目教材化、列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基本交给了社会。

4.2发挥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宣传通过人的视觉或听觉的直接感受,起到文化传播、知识教育、产品推广等作用。新闻媒体应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民族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对民俗体育的保护、继承与发展发挥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从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中外体育新闻》的体育新闻报导统计分析中,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大部分都是有关竞技体育新闻的传播,很少涉及民俗体育活动的报到。为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媒介必须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鼓励开展因地制宜,与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一起形成合力,推动民俗体育的文化传播与项目发展。

4.3增强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贾春峰(1995)认为,“市场经济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其存续和发展的新契机。”在发展思路上,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符合当代社会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民俗体育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而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学校健康体育全面实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是从山西省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来看,虽然山西省民俗体育项目形式多样,但许多项目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竞技体育项目。应该进一步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出的大发展观、大项目观、大服务观思想,贯彻一城一地一品牌的体育发展战略思想,积极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中。

4.4大力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几十年来,通过高校教育等各种渠道,我国培养了大批竞技体育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然而民俗体育几乎没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和渠道,这是严重制约我国民俗体育,尤其是学校民俗体育发展的因素或瓶颈。

对山西省22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有89.56%的教师在大学学习阶段不曾有过民俗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在民俗体育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民俗体育能否成功进入学校,教师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教师对民俗体育项目的了解、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水平、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教学的质量。

4.5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市场失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说:“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历史时期,所以在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政府职能,加大组织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促使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朝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5小结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只有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才能更好地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提升民俗体育知名度,最终实现两者各自的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但是,面对着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各种困境与挑战,要实现两者的发展,就要从政府、学校和公众三个层面共同着手,充分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使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从而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到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同时也能够促进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旻航,郄捍烈超循环视角下的民俗体育教育“认知-建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4):78-81.

[3] 刘旻航,付玉坤. 民俗体育认知研究 [J] .体育学刊,2010,17(1):84-87.

[4] 胡小明. 论民族体育的审美价值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1-4.

[5] 吴灵萍,方利山,等.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叶村叠罗汉”的特征与价值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41-44.

[6] 龙明莲,黄平波. 侗族摔跤习俗的田野考察——以贵州黎平县寨村侗族摔跤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1):45-47.

[7] 涂传飞对民俗体育文化意义的解释—来自克利福德.格尔茨阐释人类学流派的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4(11):8-11.

[8] 白晋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编目的价值与方法[J] .体育学刊,2008,(9): 97-100.

[9] 诸大建,周向红. 政策分析新模式[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65.

[10] 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 .体育学刊,2008,4(14):8-11.

[11] 袁瑛.西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其传承方式研究[J] .民族与人类学,2008,(1): 156-160.

[12] 黄荔娟,黄亚玲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探索[J] .体育文化导刊,2008(9):37-38

[13] 田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7.

铜仁市民俗体育旅游的RMP分析 篇7

关键词:民俗体育旅游,产品,RMP

我国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交叉行业, 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民俗体育旅游又是体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从而对体育强国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铜仁市地处国家西南, 贵州省东部, 自然资源丰富, 同时又是多民族聚集区, 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民俗体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因此, 科学、有效的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规范民俗体育旅游市场, 对于促进本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 民俗体育旅游的内涵

民俗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体育活动是民俗体育旅游的基本条件。对于民俗体育的界定, 目前还存在争议。吴腾达认为:民俗体育其实就是乡土体育, 它不但是体育的一环, 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 更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其内涵泛指具有地方风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文化特色或因各项民俗祭典而产生的体育活动或表演行为而言[1]。白晋湘认为: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中所创造并为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传统体育文化[2]。虽然对定义的表述不尽相同, 但是都有共识, 即民俗体育是由一定地域的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遗产, 它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因此可以把民俗体育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为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体育资源、文化所吸引, 以一定民俗体育旅游设施为条件, 离开自己的居所, 前往民俗体育旅游目的地进行民俗体育消费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它是一个新兴的体育旅游项目[3]。可以说, 这个定义是比较合理的。

民俗传统体育活动, 能够充分反映地方特色文化, 因此, 民俗体育旅游也具有民族性以及地方特色性, 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民俗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的一部分, 还具有体育旅游的特性, 即能够满足参与者的某种体育需求。另外, 作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交叉行业, 民俗体育旅游具有生产经营性, 是一种生产经营活动。但同时又不同于一般的产业经济, 在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 铜仁市民俗体育旅游的RMP分析

R M P (昂谱) 分析方法是我国旅游学者吴必虎于1 9 9 9年提出, 为保证针对旅游开发提出的解决方案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 分别对资源 (TResouree) 、市场 (Market) 与产品 (Produet) 进行分析, 以便能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问题的一种方法 (见图1) 。铜仁市民俗体育旅游可以运用此理论进行分析与评价, 在此基础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

2.1 资源 (R性) 分析:资源评价与产品转化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部, 属于武陵山区的腹地, 毗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重庆市秀山县, 有“中国西部名城”之称, 这里山川秀丽、民风朴实,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全市有自然风景区100余处, 有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 也有世界上发育完整的潜龙洞, 有奇凶险秀的九龙洞大峡谷, 也有风景迥异的十里锦江等等, 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孕育多彩的民俗体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另外, 这里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区, 有土家族、苗族、侗族、讫佬族、回族、布依族等近30个少数民族, 截止到2010年, 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4%, 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相互交融, 逐渐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 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包括众多的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中不乏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 仅土家族、苗族、侗族、讫佬族这四个少数民族中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就要近70项, 许多体育活动有广泛的参与群体, 其中赛龙舟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在祭祀活动多为自发、农事或者是集贸性节日, 多为群众自发活动, 政府仅作保护性维持, 缺乏市场行为的介入, 导致与旅游的紧密联系不紧密, 民俗体育旅游总体发展落后, 大多数处于待开发状态, 已经开发成旅游产品的少之又少, 形成规模效益的更是凤毛麟角, 且质量不高。缺乏旅游者融入其中的参与机制, 难以形成深刻体验, 多为简单的观赏型、参与型产品, 吸引力不强, 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力。

2.2 市场 (M性) 分析: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与旅游者产品选择

旅游产品的消费具有较大的弹性, 旅游消费的必要程度、消费的形式以及消费的喜好因人而异, 甚至对于同一个人来说, 消费习惯也会随时变化。旅游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 消费者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 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享受。因此, 旅游业的发展充满机遇。机遇眷顾的领域竞争也会异常激烈, 因此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分析, 有助于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当前, 在国内受闲暇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中短途游备受人们的青睐。不过, 由于远途旅游能感受强烈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别, 往往对人们有更强的吸引力, 随着交通等方面的不断改善, 远途旅游必将快速发展。因此, 针对旅游者的产品选择偏好, 在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时应该根据不同的产品弹性设计旅游产品结构[4]。铜仁市周边的凯里、湘西以及重庆酉阳, 均为少数民族聚集区, 自然环境, 风土人情类似, 因此, 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突出特色, 民俗体育旅游要充分融入民俗风情旅游当中, 利用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南边陲桥梁与纽带的优势, 充分挖掘特色风土人情, 比如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梵净山, 以及丰富的文物古迹与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为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浓郁的历史与文化氛围。对中短途旅游者要突出便利性、新颖性与文化性, 针对远途游客, 要重点突出地域风情以及少数民族特色, 文化产品与观光产品相结合, 突出游客的参与性, 可以营造民俗体育活动的神秘色彩, 提高游客的参与兴趣。

2.3 产品 (P性) 分析:产品特色和产品创新

一般认为, 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受资源、经济、基础设施、市场营销以及当地政策的综合影响, 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受其综合作用的影响。旅游产品由于不能异地购买, 因此具备很强的空间特性, 从而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消费。因此, 对于旅游地开发一方, 要注重对旅游产品特色的定位, 一旦确立了特色, 旅游的风格也就随之确定。围绕旅游风格对旅游产品进行打造与创新。

由于旅游业不同于其他产业, 注重的是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享受, 特别是民俗体育旅游, 更应该注重旅游者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身体以及精神上的享受。民俗体育旅游是民俗体育与旅游结合的产物, 民俗体育旅游的主体就是民俗体育活动, 因此,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主要围绕民俗体育活动进行。铜仁市可供打造的民俗体育活动种类繁多, 比如, 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赛龙舟, 苗族的上刀梯等等, 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 完全可以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品质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另外, 作为傩戏之乡的铜仁, 也可以充分挖掘傩戏中的体育成分, 进行包装。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的灵魂, 产品开发的质量决定旅游业的效益, 首先, 选择开展好的、最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进行重点打造, 深挖活动内涵与文化价值, 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审美特征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 完善游客的参与机制, 打造成精品活动, 作为当地民俗体育旅游的重头戏。其次, 广泛打造常规活动, 这类活动在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确保能灵活开展, 使旅游者可以很方便的得到体验, 做到精品活动定时有, 常规活动随时有, 需要注意的是, 打造精品、常规活动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 让游客在领略民俗体育无穷魅力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另外, 铜仁市各区县在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要注重优势互补, 突出各地特色, 避免雷同, 从而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的浪费。

3 结语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以及多彩贵州的大力宣传, 铜仁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民俗体育旅游也顺势得到了一一定的发展, 可是总体还相对落后, 这与该地区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极为不协调。因此, 充分利用民俗体育资源打造特色民俗体育品牌是当务之急, 通过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打造,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民俗体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的打造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 因此, 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第一,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引导民俗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第二, 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优势。第三, 要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铜仁市“梵天净土, 桃园铜仁”旅游宣传的契机, 加大对特色民俗体育活动的宣传。

参考文献

[1]吴腾达.乡土体育的意义、范围与内容[J].国民体育季刊, 1995 (3) :78-84.

[2]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3-4.

[3]刘营.山东省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9届硕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 论文.

河南省民俗体育产业化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河南省,民俗体育,民俗体育产业化

河南地处黄河流域的腹地, 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使这里形成了丰厚的民俗体育文化。河南省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富集的省份, 其民俗体育产业成为了我省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之一, 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

1 河南省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是形成产业化的有力基石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是我们的先祖生活和创业的地方。在河南很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中, 蕴育着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如过春节时的舞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撑旱船、打腰鼓、打花棍、踢毽子、鞭陀螺、拔河、抬阁;二月二时的击壤、抖空竹等;三月三到清明节时的踏春、放风筝、荡秋千、蹴鞠、马球、捶丸、射箭、斗鸡等;端午节时的斗百草、射柳、打弹弓、赛龙舟、捉鸭比赛、泼水节活动;六月六的游泳、垂钓、水戏;七月十五的放水灯;中秋节的斗蟋蟀;重阳节的围猎、登高;十月十五的放风筝、踢毽子、掷贝石、踢石球;冬季的堆雪狮、雪人、打雪仗、溜冰等100余种。

2 河南省构建民俗体育产业化的时代意义

2.1 促经济发展

“在欧美, 民俗体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 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 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 创汇70亿美元。”河南省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 单从数量上来比较就比外国有明显的优势, 2011年, 国际少林武术节, 国内外贸易成交额达到20亿人民币。民俗体育产业与旅游相结合, 让人们亲身经历民俗体育的神秘与魅力, 感受民俗风情, 同时推动旅游当地的经济发展;民俗体育与体育衍生产业相结合, 刺激此类项目相关的体育产品、文化产品的消费, 扩大民俗体育产业的消费市场;民俗体育产业与医学保健康复相结合, 其简单易行的特点和强大的健身养生功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同时为民俗体育项目的消费市场开辟新景, 为中原崛起增添新的经济增长极。

2.2 促政治和谐

民俗体育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时机, 彰显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强大的民族精神, 增强了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责任感, 唤醒民族自豪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与国外交流的信息, 是外交的一种手段。体育作为一种肢体语言, 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人交流都不会有障碍。例如武术因其独有的魅力, 广受西方人的喜爱。通过民俗体育文化的交流使外交国领会我们的和平、和谐精神, 民俗体育文化将谱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篇章。

2.3 促人文精神

作为民俗体育项目, 是以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 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倡导下, 民俗体育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在集中力量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民俗体育起到突出的伦理道德教育功能。木射是具有道德人文精神项目典型的代表, 击打者轮流击打木柱, 打中用红笔标注的仁、义、礼、智、信等字木柱为赢, 而打中黑笔标注的傲慢、贪婪等字样的木柱为输。这种行为模式丰富了人文内涵, 又为其注入了道德准则, 明显有别于西方体育竞技的功力主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和”为贵的竞争性是体育社会文化价值的精粹和魅力。

3 促进河南省民俗体育产业结构跨越发展的建议

今天的经济全球化, 对于我省民俗体育来讲是一把“双刃剑”, 既是一种机遇, 也是一种挑战。怎么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这笔宝贵的特色的文化遗产, 推动其发展、壮大, 建立产业化模式, 这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

3.1 深度挖掘民俗体育资源

首先, 打造文化型体育观光旅游胜地。以河南省位处中原的地区, 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起源的优势, 打造世界型的文化遗产观光胜地。其次, 打造功夫基地。整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少林武术、太极拳、杂技资源, 发挥其品牌效应和组合优势。再次, 建立休闲、度假、养生为目的的民俗体育地。发挥伏牛山、太行山等地域的生态资源, 整合民俗、武术、中药医疗等资源, 开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品牌。最后, 积极开发新型的民俗体育项目, 不仅仅吸引外地游客, 同时可以吸引河南省省内的人群参与。

3.2 承办赛事, 加强赛事的营销

承办高水平体育比赛不但可以提高竞技水平, 更可以形成一个以竞赛观赏核心。目前河南省也就十分重视这点, 安阳举行的国际航空运动节、郑州举行的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开马拉松、武林风对抗、焦作乒乓球比赛、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等等, 这些体育赛事为河南省的民俗体育产业的发展, 提高河南省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3.3 增加整体宏观调控力度与规划

政府应该提高对民俗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 转变旅游观念, 从思想上重新审视民俗体育在我省第三产业中的价值,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民俗体育远景规划, 同时防止开发民俗体育项目时的资源以及人力的消耗、资金的浪费、环境资源的破坏。通过以上的调控与规划, 才能使民俗体育的开发做到社会效益、人文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全赢。

3.4 加强民俗体育宣传网络建设

民俗体育品牌的打造还需要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大力宣传来实现, 在民俗体育市场开发的同时应营销战略, 策略和技术来推销民俗体育项目以及提供高质量服务, 加强国内得宣传, 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媒体以及网络的宣传作用, 增加人们对于民俗体育项目的感官上的刺激次数。

3.5 体育法规的建立

建立体育与旅游法律, 对于民俗体育资源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评估, 民俗体育资源发展的保护与监管, 开发民俗体育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维护, 游客参与民俗体育的潜在伤害以及所承担的责任等等, 可以起到督促促进作用。

3.6 民俗体育项目的评估与监督

建立配套的监管评估措施, 对于民俗体育的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与监督过程至关重要。对于民俗体育项目进行, 例如开发利用的效率、资金引进投入使用、旅游资源开发效果, 环境与民俗体育项目、资源保护、民俗体育服务质量、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内容进行合理评估, 才能将旅游产业品牌化、商品化, 最终形成河南省的体育产业, 并长久持续下去。

3.7 注重民俗体育人才的培养

目前, 河南省的民俗体育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而且更大的民俗体育市场等待着开发, 其潜力巨大, 要想创造出一流的民俗体育产业以及服务, 必须拥有大量的民俗体育人才参与其中, 形成发展河南省民俗体育产业的中流砥柱。充分发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产学研”的综合优势, 加速学校价值链开发, 有效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各个高校中民俗体育专业的开设, 实现体育知识与旅游知识双方面知识的有效融合, 以满足河南省民俗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 陈才, 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钟天明.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3]钟天明.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4]江和平, 张海潮.中国体育产业报告 (2008-2010)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民俗体育旅游产业 篇9

在很大程度上, 体育旅游的开展需要从风情民俗这种人文性特强的特殊的旅游资源入手进行旅游开发, 所以对于风情民俗资源的影响是直接而显见的。面对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愈来愈扩大的风情民俗庸俗化、商品化、同化现象, 面对旅游者在参与体育旅游过程中对旅游地风情民俗越来越严重的冲击, 如何能更好的让蕴含文化品位的风情民俗来强化体育旅游, 如何能更好的避免市场经济的旅游活动对优秀的风情民俗造成负面影响, 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结合点的体育旅游, 她作为两产业间交叉渗透的新领域, 既不同于单一的体育健身, 又区别于普通的观光旅游, 在一定程度上, 可谓是两种产业的有机结合, 可以看做是两种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对于发展旅游产业, 扩大体育健身、丰富人文活动、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的大家庭拥有着多姿多彩、丰富非凡的体育项目, 比如说斗牛、赛马、摔跤、赛龙舟、陀螺、秋千等上百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 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区域性旅游经济而言, 有着极大的发展优势, 在体育旅游受到关注受到重视的而不断得以开发的过程中, 各具特色的风情民俗资源所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一定程度上, 可以说体育旅游的开发冲击着传统的风情民俗资源的发展趋向。

1 对风情民俗资源概念的把握

民俗是几千年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区域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是地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旅游的角度来看, 风情民俗资源可谓是民族旅游的重要组成, 它主要以民俗事务为观赏内容, 是人文性较强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 是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修养来实现的, 一定程度上, 这时一种强调参与注重民间文化而独具审美情趣的新兴旅游文化。综合来看, 能够称之为风情民俗资源的文化主要囊括节日文化、巫术信仰文化、民间传承文化、衣食住行生活文化、区域婚姻家庭文化、礼仪文化、科技工艺文化等具有区域特色的诸多范畴。可以这样说, 一个地域的风情民俗资源是一个民族在这一特定区域范围内长期发展而形成或者说遗留下来的具有象征、代表、精髓意义的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有价值资源。

2 体育旅游的开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影响分析

2.1 风情民俗的同化现象

从体育旅游乃至于所有的旅游形式来看, 当旅游者在参加体育旅游或者其他的旅游活动时, 不可避免的会同旅游地的原住居民产生接触, 这一过程无论是从眼前的旅游活动还是长远的旅游影响来说,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比如说旅游者受当地体育旅游节目的影响, 在参加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受当地特定的体育文化的感染, 再如, 外来的旅游者给旅游地居民所带来的外面世界的一些生活方式, 一些新兴潮流, 等等, 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 本文认为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对与当地的风情民俗的影响中, 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风情民俗所带来的冲击最大, 在一定程度上, 旅游地的风情民俗正在逐步的被同化, 可以说体育旅游直接造成了旅游地的风情民俗资源的同化现象出现。

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大家都知道, 云南省是我国的一个旅游大省, 多民族省份的现实赋予其很多特别的风情民俗资源, 而且非常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让这个省份有着开展体育旅游先天独厚的条件。近些年来, 体育旅游活动如火如荼地在云南省的各个地方开展开来, 被旅游者尊称为“秘境”, 其中的体育旅游对旅游者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在体育旅游的开展过程中, 这里层次丰富、形态多样的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风情民俗资源不断受到冲击, 非常多的风情民俗资源逐步地或者说已经被同化, 比如说在这一地区的建筑文化上, 在体育旅游的开展过程中, 各种各样的体育旅游设施的建设让很多少数民族原本的泥土夯筑或者说砖石砌筑的建筑结构逐步向水泥混凝土结构过渡, 而在建筑风格上, 在傣族地区原来干栏式建筑民居的构造受到外来旅游者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竹楼已经非常少了, 而且为了更好地方便旅游者, 汉族的一些亭台楼阁已经不断的出现在这些体育旅游风景区, 而在这些风景区原来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竹楼建筑越来越少, 这样的风情民俗同化现象从深层次讲不仅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的消失, 更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消逝。

2.2 风情民俗资源的庸俗化现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文化综合反映着一方政治、经济、历史、教育, 等等。本来, 区域文化的发展应当受到其特定区域的影响, 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 从表现上来看都有着各自真实、淳朴、神秘的一面,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建立在区域特色文化中体育文化之上的体育旅游活动的展开, 为了更好地迎合旅游者的需求, 为区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这些原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风情民俗资源很大的一部分却成为了游客低俗、落后、不健康的需求。比如为了满足体育旅游的开展对在过去很多的传统习俗进行错误解释, 让一些原来各具特色的风情民族习俗被扭曲变形, 再如, 为了更好地开展旅游活动, 原本传统的少数民族竞技体育服饰、习俗正在受到现代体育服饰、习俗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这种风情民俗资源的庸俗化现象不断扩大, 让人扼腕痛心。

2.3 伪民俗现象

在对民俗学的研究中, 我们对伪民俗这样定义:伪民俗就是指为了更好地实现某种目的, 对区域内原本不存在或者说很少涉及到了某些民俗活动加以编造、拼凑、扭曲而开发出来的一些新的风情民族资源。这样的风情民俗资源违背了原来区域的基本民俗习惯, 对本区域内传统的风情民俗资源造成了很大损害, 在体育旅游的开展过程中, 很多的地区为了更好地吸引旅游者参与到体育旅游过程中来而任意对区域内的基本风情民族资源加以编造扭曲出现了很多的伪民俗现象。比如说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旅游的现代化, 在鄂伦春族的体育旅游设施的建设过程中, 将原来人不能随便看到神的民俗抛之脑后, 让并列的传统民俗建筑“撮罗子”不再并列, 为了吸引游客, 使这一民族具有典型的民俗内涵和价值被改变, 风情民俗资源从本质上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环境。

2.4 对旅游地民族生活的冲击

旅游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然而更重要的是, 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 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 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 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 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 人文旅游氛围的破坏, 价格飞涨, 蜂拥而至的游人, 使旅游地交通堵塞, 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3 体育旅游开展过程中保护风情民俗资源应坚持的原则

3.1 文化保存

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 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 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 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 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 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 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 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 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 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适度开发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 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 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 且具体位置与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 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如距离偏远, 应尽量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旅游线路。在投资规模上宜尽量予以控制。

4 体育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开发风情民俗资源的思路

4.1 因地制宜, 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景观、新产品

俗语说“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 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 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等等, 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 同时又要让现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脱颖而出。“吃, 住, 行, 游, 购, 娱”是旅游的六要素, 我们可以从这六个方面才开发与发展。如住宿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风俗资源, 建设具有民俗特色的中低档饭店, 其突出的民俗风格, 别有情趣的居住环境一定能吸引众多的旅游者。如傣族的竹楼饭店、北京的四合院饭店、窑洞饭店、蒙古包饭店等颇受旅游者的青睐;交通运输方面, 在民俗风情景区内, 旅游者可乘坐马车, 牛车、羊车游览, 乘上龙舟、独木舟, 牛皮船、桦木船领略湖光山色, 游人既可感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情趣, 也可看到田园牧歌般的情调。

4.2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可移性。民俗旅游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 吸引游客, 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 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通过开辟民俗旅游一条线或筹建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娱乐城等形式, 带动民族饮食、民间蜡染、刺绣、挑花、编织等工艺品的综合开发, 将有突出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的自然风景旅游点, 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 作为固定或流动性项目, 参与到观光和文物古迹旅游, 使它们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4.3 采取相对封闭措施, 防止被同化

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 但事实上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社会影响远大于他们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 因而, 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来说, 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 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如广西侗族地区, 把清代时建的鼓楼、风雨桥拆下卖掉, 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砖房和拱桥。要避免这种消极作用的产生, 就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和相应的防范对策。相对封闭措施、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 这是一种抑制同化的有效方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 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 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 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 来刺激区域旅游动机的产生, 带来更多的客源。

摘要:众所周知, 旅游的开展对于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促进区域繁荣的同时, 其消极作用和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体育旅游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一种特殊的新兴的旅游类型, 在它的开展过程中, 对于旅游地所产生的影响更是蕴含着新的内涵。本文从体育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出发, 从风情民俗对体育旅游作用和体育旅游对风情民俗的反作用进行分析, 在把握体育旅游对风情民俗的负面效应的同时, 对于如何能更好的协调两者关系, 使之实现良性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体育旅游,风情民俗,旅游资源,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常沪, 陈麦池, 陈淑娟.济视野下的专项体育旅游开发新论[J].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4) .

[2]马向文, 郭戈, 苏振男.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探讨[J].科学, 2011 (02) .

[3]刘玉庆, 庞辉.新视角下的新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教育学刊, 2011 (01) .

民俗体育旅游产业 篇10

1 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 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 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 (如节日、礼仪等等) 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 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 也是一种生活文化。[1]

湘西民俗体育能够延续至今, 完全依赖于她自身的民族文化资质和功能价值。她的历史性、传统性、民族性、健身娱乐性等, 使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民俗体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湘西人民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湘西民俗体育不仅具备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 还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 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

湘西民俗体育独特的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多元的价值功能成为发展湘西旅游业的重要文化资源。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民俗体育和旅游业融合可供利用的资源:第一, 自然资源:山川、森林、气候等;第二, 人文资源:又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主要指民俗体育景点与体育产品。如:民俗体育项目和服装器材等;无形资源:主要指人们对民俗体育的思想观念。第三, 社会资源:主要指人们的生活中体现民俗风情的一些活动。如苗族百狮会、苗族赶秋节、端午节赛龙舟等活动都是民俗体育的社会资源。

2 旅游产业

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 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 改善健康情况,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

在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旅游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期, 既有重要的发展机遇, 又有严峻的挑战。我国旅游业已处在“市场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管理提升期”, 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艰巨任务, 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 由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为此, 我国旅游业在今后一段时期要完成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 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三大任务, 达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培育新型重要产业的战略目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改革的深化, 体育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1998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提出的我国第三产业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增长点。由于体育产业和经济、文化、艺术、旅游、饮食等行业有很强的关联性, 于是,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等进行战略合作, 广泛拓展体育旅游的经营领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今后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

体育旅游具有健身、娱乐、丰富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价值, 也在逐步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可以预见, 体育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4]

3 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的契合

3.1 湘西民俗体育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湘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州, 境内居住着200多万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十多个民族的居民。虽因然由于历史原因, 湘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事业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 但正是这个差距使得他们的民族特色更为突出, 今后发展的势能更大。民俗体育在一个相对封闭环境中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后, 积淀了稳定的民族文化, 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使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丰富, 这是民族传统体育在今日发展的后劲。湘西民俗体育大家庭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她可以为进行体育旅游的消费者提供迥然不同、清新活泼的运动项目, 让游客们观赏民族地区美丽风光的同时, 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 身心放松, 获得健康。

3.2 旅游可以推动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展依赖于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人文地理资源与民俗体育资源良好的配置结构, 体育旅游对民俗体育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是一切活动的主体, 体育旅游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结合必须通过组织当地广大民众进行, 那么, 在一系列组织、培训、教育的过程中, 增进他们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了解, 有利于民俗体育的普及和开展;体育旅游可以宏扬民族文化, 在促进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向经济性、娱乐性、健身性方向发展的同时, 有利于民俗体育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

3.3 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和旅游的契合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和旅游的契合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提高湘西的知名度, 促进湘西的对外开放。湘西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苗族族百狮会期间进行舞龙、舞狮、苗鼓、秋千、龙舟等项目竞赛和表演, 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这些活动不仅推广了民俗体育的开展, 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而且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增强体育部门的活力, 甚至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城市形象的树立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4 对策

4.1 促进民俗体育和旅游的“联姻”

把民俗体育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回归自然, 融入文化, 注重参与”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反映了当代人们的需求变化, 界定了未来旅游业的基本走势和整体格局。据统计, 国内外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是山水风光, 其次是历史文化。湘西是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旅游胜地, 风光秀美, 景色怡人, 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以借助张家界、古城凤凰、猛洞河、桃花源等旅游风景区的自然资源有时选取一些娱乐性、观赏性较强的项目, 在旅游区开展富有地方风情的体育活动, 既推广民俗体育, 又发展边区旅游事业。

4.2 加强民俗体育自身发展

发展民俗体育, 首先要做好理论准备。数十年来, 许多学者从民族学、文化学、历史学等不同角度对民俗体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 时代的发展又赋予其新的价值和功能。因此, 我们应当与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湘西科协联合积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 在继承和发扬基础上推陈出新, 这对于发展民俗体育, 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大有裨益。要注重人才培养, 培养市场需要的专门人才。民族传统体育需要依据市场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 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帮助地方政府开展体育旅游业。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以建立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集团公司, 与地方政府组建的体育旅游旅行社利益共享。

4.3 培育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主体

争取国家或地方财政对发展民俗体育事业的投入。不断扩大体育旅游中的消费需求, 促进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层次化, 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发展民俗体育, 推动民俗体育和旅游业的结合。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对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和湘西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通过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研究, 为湘西发展有特色的区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发展, 促进湘西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湘西,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契合

参考文献

[1]涂传飞, 陈志丹等.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8) .

[2]旅游业[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goas5cYQgZWnZb9kWUwiGVCbx2Q1LpbfF-DoXQM8Ke8PpesGt-zIgut5HSMELc8.

[3]田祖国.湘西民族传统体育调查[M].吉首:吉首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多角度开展下一篇:CDM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