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描写景物1

2024-04-09

多角度描写景物1(通用6篇)

篇1:多角度描写景物1

多角度描写景物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怕写写景类的作文,虽然说观察了,景物在心中,但美景在心中,笔下难展现,这是普遍现象,这是学生和老师普遍头疼的问题。于是,教会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在现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训练目标

1.培养观察景物的能力,做到细致观察。

2.学会抓住景物特征,层次清晰的进行描写。

3.学会准确运用词语和修辞,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4.学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训练难点

1.抓住景物特征,层次清晰的写景。

2.运用修辞,多角度写景。

四、训练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经过南方一个叫通州的小镇,想到北方也有个地方叫通州,于是写出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随后,让臣下对下联。众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甚至有人关起门来翻了大量的资料,但对出的下联乾隆都不满意。这时,乾隆手下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在通州的街上转来转去,他发现这地方有许多的当铺,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听后,拍手叫好,赏赐了许多珍宝。

其实,这位默默无闻的人之所以能妙对且受赏,就在于他的观察揣摩,抓住身边事物的特点。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用一双慧眼观察身边的事物、景物。

(二)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鲁迅先生曾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观察小鸟怎样飞翔、清晨的小花开放时的姿态、闪动着繁星的静谧的夜……要注意观察景物变化的过程,比如树木什么时候抽出新芽,什么时候枝繁叶茂,什么时候赤裸着树干。要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观察是描写景物的前提。

(三)欣赏图片,自由描述。

古时有位画家叫做厉归真,他酷爱画老虎,曾住到有虎出没的山林里,躲在大树上仔细观察虎坐、卧、跑、跳的动作,反复进行描摹。经过长期观察,他画的老虎神态逼真,令人叹服。绘画需要观察,写作也是如此。这里有一幅山水画图片,请你认真观察。并用?这里的景致真美,你瞧,……?的句式,描写你观察到的美景。

1.山水画图片欣赏

2.学生自由创写后交流(学生自由表述)

自然万物,有难以言传的美,我们能感受到大自然之美是一种幸福,但不会准确的表达这种美却是一种遗憾。

3.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写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风景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对景色及周围陈设的描写。一般描写景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篇以描写景物为主,如《春》《济南的冬天》等。一种是在写人、记事、议论中插入景物描写,如《繁星》《社戏》等。

(四)方法指导,生动描写。

1.抓住特点,巧用修辞。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巧用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示例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朱自清抓住南方的春雨的特点:连绵,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描绘。?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春雨农耕的图画。

示例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小巧秀丽。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既形象地描写济南的冬景,又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感知景物的特点。

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调动多种感官去体味,让景物呈现出丰富瑰丽的声、色、味、态;注意动态、静态的调和,实景(眼前之景)、虚景(联想想象之景)的互补;注意手法多样,兼顾正面与侧面等,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示例一:?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

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作者写春风的柔和,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用?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温暖,柔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的传味的特点。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的传声的特点。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示例二: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象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象飞行,象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象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钱钟书《围城》)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作者写夏夜的宁静,先从视觉的角度写星忙月残,如?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再从听觉的角度写虫声屑屑、蛙群齐鸣,以动衬静,写出了夏夜的宁静。

3.选好观察点,有序写景。

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景致也有所变换,我们常常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景物。

示例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作者着力写春花竞相开放的景象,观察点由上而下,描写时按照?树上??花下??遍地?的顺序,有序写景。不仅桃花、杏花、梨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

示例二:我们顺着弯弯曲曲的石径,来到了瀑布对面的观瀑亭。凭栏眺望,但见巨瀑似布如帛,汹涌澎湃。瀑水由悬崖直泻牛潭中,气势磅礴。溅起的水珠高五六丈,闪银亮玉,极为壮观,仿佛那是无数晶莹透亮的珍珠在阳光下跳跃。顺着弯弯曲曲的石径,我门又来到峡谷底。从下往上看,瀑布就像一块巨大的白纱披在青山少女的肩上;又似老人白雪般的银发一落千丈。瀑布那强有力的节奏,如同一支交响在我耳边回荡。它的美是无法形容的,它是一颗未经雕琢的钻石,那样晶莹;那样纯朴。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文段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瀑布的壮美。站在观瀑亭,远眺瀑布,似布如帛,汹涌澎湃。站在峡谷底,仰视瀑布,瀑布如青山少女肩上的白纱,如老人的银发。

4.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郑板桥写过这样的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的就是以情带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比如《济南的冬天》,老舍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达意。

示例一:猪场西侧,沿小河飞着越来越多的萤火虫,闪闪烁烁的,把猪场前的空地布臵得像是真的舞台。田野上,蛙鼓虫鸣,一阵阵如潮涌起。月亮这时悄悄爬上了天空,村民们都沐浴在银辉之中,久久不愿散去,把乡村的夜晚闹成了我至今难忘的狂欢节。(《乡村狂欢节》)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作者此段文字追求?情景交融,物我统一?,无论是闪闪烁烁的萤火虫的舞阵;还是如潮似水的蛙鼓虫鸣,都是为了表情达意所设。与沐浴在月亮的银辉之下、不愿散去的村民,相印成趣,进一步突出了?狂欢?的主旨。

示例二:大雪过后,万物洁白,房上,地上,树上全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玉衣。远眺天地相连处,太阳正要升起,红彤彤的彩云不断扩散,使这遍野的大雪越发显得明净。冬小麦盖着雪姑娘亲手缝制的软乎乎的大棉被,安安稳稳地睡了,心里默默念着:明年的麦穗,一定结得又大又饱满。雪花无私地滋润着大地,大地正做着温馨的梦,构思着春天的绚丽图景。

我多么希望这雪景永在,永远停留在这辽阔无垠的土地上,来装饰祖国壮丽的山河,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这是不可能的。雪花,似乎一出生就是为了粉身碎骨,装饰大地那只是它一生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而更重要的则是牺牲自己,滋润大地,来孕育一颗颗丰满的种子,酝酿一个生气勃勃的象我梦中一样的丰收场面。

(学生赏析、交流)

赏析:《雪后》的作者便是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自己内心的爱雪之情。但作者不满足于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为了更好的表达主旨。作者不满足于对壮丽雪景的描绘的,进一步地挖掘雪的作用,并通过对雪的作用的描写赞扬一种精神,一种从一出生就是为了他人粉身碎骨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

方法总结:

1.抓住特点,巧用修辞。2.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感知景物的特点。3.选好观察点,有序写景。4.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作文展评

结合本节课所讲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阅读《我漫步在金色的校园》一文,并做简要评论。

我漫步在金色的校园里

傍晚,我带着紧张学习后的疲劳,走出了教学楼,来到布满金色阳光的校园。

向西望去,只见水池中的喷泉涌出高高的水柱,周围的小喷嘴喷出的水柱也都向中间聚拢,形成默契的配合。在夕阳的映照下,水柱披上了金色,远远地就给人以清爽的感觉。走到近前,溅出的水雾扑在脸上,仿佛蒙蒙细雨从天而降。水池周围繁花盛开,喷红吐绿,绚丽多姿。球形的麦冬青,朴实庄重;粉红色的鸡冠花昂首挺立;菊花、串红在晚风中摇来摇去……深深呼吸这凉爽、清新、芳香的空气,感到沁人肺腑的惬意。水池旁还有几个辛勤的园丁正在为花朵修枝叶,正是他们用汗水打扮着我们美丽的校园,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看看南北两旁,在乳白色的建筑上有两幅巨大的壁画。北面是一个人蹲在那里若有所思,谁也猜不透他在想什么,或许他正思考。南面那幅庞大、复杂的几何空间图形,在探求其中奥妙,或许他是在深沉地望着每个人,提示人们要学会运用头脑 ……

我离开了喷水池,沿着洁净的大道向东南来到科技楼,这是同学们做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开阔眼界的地方。楼是曲形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东边楼顶的半圆形顶部的天文台。往上望去,显得那么高大。就是在那里,同学们的视野扩大到浩瀚无边的宇宙中,那突出的圆球,仰望蓝天,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科学事业的追求……

我登上楼顶,来到宽敞的平台,轻松愉快,仿佛一个没事人一样。俯视周围景致,只见万道霞光为整个校园披上金色,乳白色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小巧的花坛点缀其间,由六边形的教室组成的教学楼稳坐对面……楼呀,树呀,路呀,都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走下科技楼,来到图书馆门前的方砖路上,立刻感到一种清爽庄重的美。两边是绿茸茸的草坪,周围是松柏围成的墨绿色的围墙,在这红围翠绕之中的便是披着乳白色外衣的图书馆。里面一定有不少同学正在安静地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图书馆西面有一条长长的走廊,像一条纽带把各自南北的楼房连接起来。雨天,它为师生们挡雨;夏日,它为师生们遮阳。瞧!不少人正在这儿促膝谈心,有的在欣赏景致,有的在复习功课,真是乐在其中。

走出长廊,顿时让人感到充满活力。东边体育馆里传出?嘭嘭?的声音,那是篮球队的同学在刻苦训练。北面是宽阔的操场。400米的跑道上,同学们个个似马奔驰;球场上,人人如猛虎下山,奔跑跳跃。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生赏析、交流)

评析: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以游踪为序进行写作,紧扣?漫步?写文:从教学楼出发,先向西再折向东南,逐个描写了水池、壁画、科技楼、楼顶平台、图书馆、长廊、体育馆和操场等景观;立足点交代清楚:或平视,后仰视,从多角度描绘傍晚时分金色校园的美丽风光。

在写景的同时,作者还注意描述了人的活动,展现了同学们在美丽的校园里刻苦学习的精神风貌。文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力求描摹景物形象具体,且特别注意融情于景,尤其是几处对?金色?的描写,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对校园无比挚爱的情感。

五、才情展示。

请选择一处你熟悉的景点,细心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写景的方法)参考题目:见教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视频、附件等)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用户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作品务请注明出处,机构云平台、个人云空间的建设权、管理权、所有权均归实名机构和实名师生所有,与世界大学城无关。

篇2:多角度描写景物1

1.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通过课堂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大部分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会适时的融入景物描写,但是学生们只会对景物作简单的状态介绍,这只能算得上简单的景物叙述,他们不会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也不会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更不会综合运用一些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手法使文章内容生动形象起来,让文章的语言美丽多姿。1.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1课时

(设计者:)

一、我听我赏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风景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风景,因角度不同而给人不同感受。如何写好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写景的方法——多角度描写景物。(板书)

二、我思我答(一)观察篇 怎样描景状物,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细致观察景物,才能写好景物,那么你知道怎么观察吗? 1.定点观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移步换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动用多种感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二)描写篇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即便是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为了避免其单调,就应该结合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4.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我品我析

1.定点观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观察景物时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变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把镜头摇远,一会把镜头拉近呈大特写,一会仰视、一会俯视,一会平视,这样文章才有动感。比如:《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生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先是仰视,再是俯视,接着再平视,写景秩序井然,文章多了一丝灵动,少了呆板之感。

2.移步换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或者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激发的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

移步换景类的文章,我们通常在描写的时候采用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

3.动用多种感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充分调动我们心灵的扫描器—— 眼、耳、口、鼻、肤等感官来体会眼前的景物,并赋予景物于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先生的《社戏》中这样一段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舍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善于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使人身临其境。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时间变换观察:一种景物,四时风情

我们知道同一处的风景,时令不同,哪怕是朝暮不同,都会引起景色的变化,如泰山上日出前后的景色;北海春夏秋冬的景色是迥然不同、风情各异的。我们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按照时间的变换来观察景物,以时间作为景物变化的线索,观察景物的变化,可以写出不同的味道。

5.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桃花源记》中多处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描写景物。

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属于正面描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侧面描写。正面侧面结合,更突出桃源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2)如《记承天诗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突出月光明亮,环境静谧,写的是静态美;“水中藻、荇交横”突出月色清丽淡雅,写的是动态美。动静结合,写出了月色的不同的特点。(3)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运用想象虚写和实写相结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副色彩艳丽,层次多样的春花图。

五、我写我练(课件展示图片)我评我点:按照所学的写景方法,评点同桌的写景片段,写出优点和不足,修改成段。作品展示:小组展示,选出佳作,全班展示。

六、我的收获

师小结: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以及美丽的校园,只要对我们的自然心怀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多角度进行描写方法,那么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那一幅属于自己的自然美景就会呈现在你我的面前。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如此,借助景物描写定能为你的文章增色,为你的情感添彩!

七、作业布置

任选教材“写作实践”中的一道题进行写作练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多角度描写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3、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说话内容具体,有一定的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

二、重点:

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鹅》的图片引出《咏鹅》诗,鲜艳的色彩,美好的情态,动听的歌声,在蓝天绿水中显现出一幅动人形象的自然美景。

(二)畅谈自然之景

1、怎样去感受自然美景?

心灵的扫描器——眼、耳、口、鼻、肤等感官(视、听、味、嗅、触觉)

2、学生畅谈印象最深的一次自然美景。

(三)方法指导,生动描写。

1.抓住特点,巧用修辞。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巧用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感知景物的特点。

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调动多种感官去体味,让景物呈现出丰富瑰丽的声、色、味、态;注意动态、静态的调和,实景(眼前之景)、虚景(联想想象之景)的互补;注意手法多样,兼顾正面与侧面等,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3.选好观察点,有序写景。

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景致也有所变换,我们常常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景物。

4.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郑板桥写过这样的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的就是以情带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比如《济南的冬天》,老舍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达意。

(四)欣赏学校剪影,感受佳句美景

1、学校的精美风光。

2、学生佳句欣赏

(五)写一写“心中的美景”

1、学生写作

2、学生交流

3、欣赏评论

四、总结提高

师小节;近代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如此,借助景物描写定能为你的文章增色,为你的情感添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多种的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2、过程与方法:经典美文的赏析与学生习作的分析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的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屏显两组图片)请学生在三秒内判断图片中的四块积木形状相同吗?这四朵玫瑰相同的吗?接着引导学生说说“你的发现”,即“角度不同,效果有别”。进而引入本次作文课的题目《多角度描写景物》。接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的描写景物;

2、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记录要旨

学生结合预习归纳出描写景物的要点,并勾画记录:

1、定点观察;

2、移步换景;

3、调动多种感官。

三、指点迷津

(一)定点观察

1、屏显:《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生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先是仰视,再是俯视,接着在平视,写景秩序井然。

2、教师小结:观察景物时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变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把镜头摇远,一会把镜头拉近呈大特写,一会仰视、一会俯视,一会平视,这样文章才有动感。文章多了一丝灵动,少了呆板之感。

3、议一议 屏显:

①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眼前黄黄的草叶上沾满露珠……②从路旁向远方眺望,只能望见一座座连绵起伏不绝的高山,哦,远处好像还有几处人家。我站在路旁抬头仰望天空,她是那么的一望无际,朵朵棉花糖似得白云浮在天空。突然一阵微风轻抚过眼前的麦田,麦苗轻摇,好似与他嬉戏……

请学生从观察的角度赏析以上两个语段后,小组内合作交流。

4、练一练

我站在四楼教室外的栏杆前,抬头仰望天空,的大雪花。再向校园里望去,校园已经。

5、评一评

利用快速实物扫描仪,将各小组推荐的写作展示在屏幕上,并引导学生结合观察的角度来评价。

(二)移步换景

1、屏显:《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

2、教师小结: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或者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激发了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

3、议一议 屏显:

走进公园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上不时飘落的片片黄叶,随风盘旋,“从天而降”,散落在草坪上、池塘里,给美丽的园景涂抹上一层斑驳的色彩。

园内,开阔的大草坪,浅草平铺,秋意盎然,在晨光的映照下,像一张色泽金黄的大地毯。四周的雪松,绿叶苍翠,郁郁葱葱,使人感到无限生机。

沿着步行道走去,随处可见的花坛里,鲜花盛开,景色喜人。一串串红得像燃烧的火焰,竞相开放;白菊花好似象牙琢就的精美工艺品,冰清玉洁,镶嵌在一串红的周围,红白依托,真是美丽极了!走到荷花池边,我不觉被池中落叶构成的图案吸引住了,深浅不一的黄叶,在池中时浮时沉,有的孤零零地飘在水面上,像湖中的一叶扁舟,有的三五片汇集在一起,被风吹得时即时离,有分有合,在人眼前幻化出小狗、小猫、高楼、大山等模糊的形象来。请学生从观察的角度赏析以上两个语段后,小组内合作交流。

4、练一练 早上,推开楼门准备去上学。当我走到半路上的时候,雪。当我快到学校的时候。

5、评一评

利用快速实物扫描仪,将各小组推荐的写作展示在屏幕上,并引导学生从移步换景的角度来评价。

(三)调动多种感官

1、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后,屏显:调动多种感官就是充分调动我们心灵的扫描器—— 眼、耳、口、鼻、肤等感官来体会眼前的景物,体会不同的感觉,甚至可以写个人感受,并赋予景物于情感。

2、议一议 屏显: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这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请学生从观察的角度赏析以上两个语段后,小组内合作交流。

3、练一练

一点,滴落手心,我不禁昂起头凝视着 的天空。孤寂的清秋,只有这场迟来的秋雨与我为伴。他是那么的顽皮,轻弹着我的额头,轻点着我的鼻尖,奏出 声响。低下头来,我呼吸着这 空气,轻舔着这 雨滴。我想:为何你也一人,?

4、评一评

利用快速实物扫描仪,将各小组推荐的写作展示在屏幕上,并引导学生从多种感官的角度来评价。

四、拓展练写

1、以“雨”为话题写一个片段。

2、用“月亮 萤火虫 草丛”,结合自己的心境,写一段话。

请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其中一种或两种观察描写方法,任选一题,写一个150字左右的片段。

运用下面的句式总评:

这篇短文描写的是__

_____,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__。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的三个角度来评价同组学生的片段。

五、教师结语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以及美丽的校园,只要对我们的自然心怀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多角度进行描写方法,那么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那一幅属于自己的自然美景就会呈现在你我的面前。借助景物描写定能为你的文章增色,你也一定能够达到“写景共记议一色,美文与高分齐飞”的境界。

篇3: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表达情感

众所周知, 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所入选的文章, 无论是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还是古代的诗词歌赋等等, 尽管题材不同, 形式多样, 风格迥异, 总是不乏景物描写。只有这样, 文章才能显得文字活泼, 内容丰满, 意蕴深邃, 精彩纷呈, 以至于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景物描写范围之广, 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雾、日月星辰、江河湖泊、高山流水、名胜古迹等, 然而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愚以为首先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譬如, 现行九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的《故乡》一文, 其体裁为小说, 当小说的主人公“我”渐近故乡时, 作者鲁迅做了以下一段景物描写: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 可谓气氛阴沉, 色彩暗淡, 文字呆板, 将二十年后故乡一派衰落凋敝的景象描绘得入木三分, 把小说中的“我”此次回乡的悲凉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文章一开始就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现代白话文如此, 古诗文亦然。

二.暗示下文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除了表达情感之外, 还兼有其它。铺垫下文就是其它作用之一。这种作用需要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景物描写所处的语言环境加以分析。如:现行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第55自然段中, 当参加完小学毕业典礼的英子走进家门, 发现家里异常安静时, 作者做了这样的景物描写: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 散散落落的, 很不像样。这里寥寥数语, 表面上看只是对院子里的景物作了轻描淡写的描绘。而实质上作者是匠心独运, 以花喻人, 通过对院子里夹竹桃垂败散落的描写, 暗示下文英子的父亲在医院病逝的凄凉情形, 从而把英子丧父的悲痛心情推向极致。

三.渲染气氛

当然,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也不能千篇一律, 在特定环境中, 根据表达的需要, 景物描写又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如现行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斑羚飞渡》一文第11自然段, 在斑羚一老一少结对飞渡悬崖时, 作者这样写道:山涧上空, 和那道彩虹平行, 又架起了一座桥, 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这里作者把斑羚飞渡时形成的弧线这种景象与空中的彩虹这种自然景物有机融合在一起加以描写, 意在渲染斑羚飞渡时的悲壮气势, 让读者领悟到为了种群的生存, 老斑羚甘愿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四.推动情节

还是以《故乡》为例。《故乡》根据情节的发展描写了现实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 这三个故乡都安排了特定的景物描写。因为我这次回故乡的目的, 是想卖掉老屋, 又是冒了严寒, 所以这就自然而然看到了衰败、凋零的故乡。但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故乡的议论和哀叹之中, 而是通过母亲的口提到闰土引起回忆, 而且引出了记忆中的故乡。特别是把少年闰土月夜守瓜图描绘得明快艳丽, 人物英俊活泼, 相映成趣。展开故事情节后, 冷酷的现实随即摧毁了少年闰土美好的形象。这篇小说中唯一欢快的情景就被对“故乡”现实描写的低沉空气驱散了, 剩下的只是“我”的一种忧郁和感伤。实际上, 故乡的全部美丽都属于记忆中, 而且是仅仅停留在少年闰土身上。篇末借助渐渐远离故乡的“我”朦胧之感再一次幻化出神奇的境界:海边, 碧绿的沙地;上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它似乎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之路, 或者说坚定了我追求理想中故乡的决心。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 渐渐地使读者的心灵进入了我回故乡、忆故乡和离故乡之中去,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篇4:多角度描写景物

要想把景物写好,除了要抓住景物特征,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对景物展开生动描摹外,更应注重从不同角度着笔,立体去呈现景物各个方面的特征,让景物更加鲜活生动,惹人喜爱。

那么,如何多角度描写景物呢?

1.俯仰生姿。就是从不同观察角度写景,或俯视,或仰视,或近观,或远望,把所见景物全方位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其在变化中摇曳生姿,引人注目。

2.有声有色。就是写景过程中,能够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入手,把景物的形状、色彩、声音、味道、软硬冷热等特征生动描摹出来,使景物更丰满,让读者更喜爱。如果在描写景物的形、色、声时能再动态展现其变化,那就更美了。

3.动静搭配。即在写景过程,既注重描写静态的景物,更有意去写動态的景物,甚至化静为动,让笔下景物充满生机。

4.虚实相间。即在仔细描摹所见到的景物的同时,展开想象,让一些非眼前所见的景物流于笔端,让实景与虚景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

5.点面结合。即在写景时,既能从面上去写景物的整体特征,又能关注局部,把景物的细微之处生动表现出来。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大家在写景时,可将上述技法糅合在一起进行。

(孙兴湖、吴应海)

【作文片段】

1.不一会儿,缆车便把我们带到了黄山半山腰。低头俯看,悬崖峭壁犹如利剑,寒气逼人;抬头仰望,山顶白色云雾缭绕,恍若仙境……我们终于登上了莲花峰,一棵百年青松屹立在眼前,令人赞叹不已;极目四望,只见峰峦起伏,袅袅云雾中,一个个峰顶,就如一座座海岛……

这段描写,有俯看,有仰望,有近观,有远望,将登山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所见到的景物生动表现了出来,令读者心随文走,仿佛也登了一回黄山。

2.近了,更近了,它的声音回响在我耳畔,是那样真实,那样猛烈;近了,更近了,我看见了它的顶端,那是一股洪流,倾泻而下,与岩石猛烈撞击后,水势更为猛烈,水流早已变成白色的泡沫,变得更加迅驰澎湃,蕴含着一股激情;近了,更近了,我分明感受到了空气中的潮湿,凉凉的,直入心底……

这段描写,有瀑布巨大的声响,有水流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色,有泡沫一样的白色水流,有水汽的凉……小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将参观瀑布的独特感受表现了出来,特别精彩。

3.从水泥大道的尽头拐弯向北,这里有我们学校最美的“景观带”。路的两边遍布着各种形状的花坛,有的像月亮,有的像太阳,有的是菱形的,有的是花瓣形的,造型无一不匠心独具。花坛中栽着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一个花坛一个主题。每当微风吹过,这些花木便悄悄起舞,有的点头,有的伸出兰花指,有的扭动腰肢,有的甩起长发,好看极了。我最喜爱的是“痒痒树”,听同学说,这种树特别有趣,只要用手轻轻挠它,它就会轻轻抖动。我试过多次,树真的好像在动,不知是错觉,还是有风的缘故。学校的老师说,这其实就是紫薇,又叫惊儿树、百日红、满堂红等。

这段景物描写,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4.雪仍在不紧不慢地下着,一片片,落在我的头发里、眉毛上,落在我的唇间,我的心里……望着眼前这白茫茫的世界,许多美好的景象飞进脑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忍不住停下来,团起一个雪球,掷向远方,童年的许多场面瞬间纷至沓来:堆雪人、打雪仗、赏雪景,那是多么浪漫的事呀!

小作者由眼前的雪景写到古诗中的美景,写到童年的画面,虚实相间,浑然一体。

5.“生态球”是一个巨大的球形物体,它是由666片金树叶和十只和平鸽组成,由四只人类的大手托起,寓意世界美丽、生态、环保,象征人们的生活和平、安定。细看生态球,每一片树叶、每一只和平鸽都各具情态,栩栩如生;而那些大手,连皮肤的纹理都能看清……

这段描写,有整体,有局部,就像拍摄的镜头,非常逼真。

篇5:作文五 多角度描写景物

本次作文训练:主要是从感觉角度多方面地进行景物描写。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调动五官、运用修辞手法来写景;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地描写景物;

过程方法:

1、通过教师的引导,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和通俗的事例让学生

掌握如何选用感官角度和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景物。

2、在美文欣赏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示疑、引导、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初步欣赏美文和生动的视频画面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描写景物;

2、从描写景物的实践中去感悟大自然的魅力,从而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以“如何描写好景物”作为教学目标贯穿课堂,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就是通过对常见描写景物的方法的指导和欣赏美文来达成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注重讲、品,导、练四者相结合进行教学。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

(四)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屏显《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春》让学生从优美的景物画面和动人的旋律中去感知情景交融的情境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和内心的共鸣。

二、生动形象描写景物

1、认真观察,力求细致

2、可以从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着笔,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发现美。

图一:视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图二:听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图三:嗅觉--“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着。” 图四:味觉--“花里带着甜味儿。” 图五: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设计意图:灵感来源于语文版七年级(上)的写景抒情散文名篇《春》,这篇文章有不少的地方用到了感官角度来描写春天,显得细致逼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五觉法“(眼、耳、鼻、舌、触)就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光、声、味、嗅、触等),从而表达出对事物的多重感知的方法。如果能够在描写过程中,视、听、嗅、味、触等”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三、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1、比喻

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赏析:运用比喻,形象的描写了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

2、拟人:

例: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

赏析:运用拟人,生动的描写了夕阳下奇妙的雪给山增添了妩媚,增添了情趣,突出了小山的秀气。

设计意图:比喻和拟人是常见而又十分重要修辞手法。它能使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的形象生动。我在课件中采用《济南的冬天》这文章的名句来作为例子分析,因为是学过的句子,学生因为熟悉理解起来就会简单了很多。

四、佳作欣赏(片段)

(一)太阳又挥动它的画笔,把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也染成美丽的桔红色,把片片房屋的瓦顶涂成了金灿灿的;给路边的树木披上了浅红的衣裳,再瞧那些行人车上被镀上了一层金光。整个北京城都沐浴在夕阳的余辉里。(《观日落》)分析:文章将日落的动态和北京的各种静态物体融成一体,使静物形成一种活生生的感人的形象。

(二)校园桂花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首句点题。)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走近一瞧,银灰色的 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从味觉、肤觉写花的香味。)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在嗅觉基础上结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设计意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写景的句子美在哪里,只要是学生能说出一定的道理,即给肯定。

五、拓展练习

1、指导:给出图画、视频(1)你看到了哪些景色?(2)你看到了哪些颜色?(3)你听到了什么?

(4)你感受到了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2、习作参考

这湖水真静啊,平静的像一面镜子,轻盈盈的,没有一丝的涟漪。微风像一双无形的手,把薄薄的晨雾轻轻地驱散了,袅袅升入高空。湖中,荷花散发出淡淡的轻香,碧绿的荷叶微微的摇晃,好象怕惊动了静静的湖水似的。岸边的柳树像舒展腰肢的少女,将长长的柳条垂到湖面上,抚摸静静的湖水......3、点评

这一段描写,借助人的视觉、味觉,描摹出了湖水的静态美,可见经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就能将难以捕捉的景物描摹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设计意图:作为作文课,课堂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通过精选动态视频和设计启发式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训练,实现知识的有效运用。,学生的课堂作业展示是很重要的,可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

作业:面对家乡或者校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以”校园之晨“或者”家乡的秋"为题,任选景色描写进行描写,字数600字左右。

篇6:多角度描写景物1

1.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经典美文的赏析与学生习作的分析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课时

曾经有这样的故事,许多人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后,都到清华园参观,想一睹他笔下那迷人的景色,可惜却失望而归。现实中的清华园显得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景致在哪里都能看到,可为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美呢?下面就让我们回归文本,仔细推敲作者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

1.品读经典,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诵读原文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画面从哪些角度写月下的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2)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 远→近,上→下,静→动。

(3)这幅画面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动静结合。2.诵读原文第五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画面中从哪些方面来写月光?

①通过以流水比作写月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

③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④通过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⑤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2)作者观察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由上到下;由正面到侧面;黑影浓、倩影淡,整个画面疏密相间,浓淡相宜。(3)这幅画面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比喻、夸张、通感、虚实结合、正侧面相结合。(4)这两幅画面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美感、层次感、立体感。

结合经典文段,我们一起归纳能让景物描写显得更加生动形象的方法。

1.总的原则:选准对象、仔细观察、确定角度、安排层次、锤炼语言、运用手法。(1)选准对象,仔细观察,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写景的角度: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味道等;远眺、近看,俯瞰、仰视,正面、侧面,静态、动态,整体、局部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2)仔细观察,对景物进行多层次的描写。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如由表及里)、感情顺序。(3)综合运用各种手法。

首先是锤炼写景的修饰语,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运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零星”“袅娜”“羞涩”等修饰语。

2.调动各种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和远近高低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衬托、烘托、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

小结: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1)想象就是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写作时想象要丰富,要合理,要集中。(2)联想就是由当前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两者既有不同但又是互相关联的。

赏析以下文段写景时选取的角度、层次和描写手法。(分组讨论)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绿》)解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想象和联想等多种手法,从三个层次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第一层:“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是比喻潭水绿绸般美丽的微波涟漪,是在近处对“平铺着”的“绿”的表面形态的描述。第二层:“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是对潭水纯净淳美的质地的描写,通过视觉、触觉两种感觉展现。第三层:“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是从立体视觉上对潭水质地的描写,是对“潭水之绿”的整体观察与透视。

雨后花园

现在已是初夏,但春天彷佛在花园的那一角留住了脚步。我不经意间瞥见了花园的那一角,便被深深地吸引住,那个春意满溢的一角,如一个在清水中浸洗,晶莹剔透不醒的梦。

雨后的花园之上,是澄澈明净的苍穹,如一块璞玉,亮白通透,寥寥的白云如轻纱般飘浮。烟白色的天空之下,是花园里整齐排列的树。正值初春,树木冠上,满是繁枝,树叶密密麻麻,相互叠加交错,树影幢幢,细碎的白光透过细密的树叶间隙,散落在沥青小道上。偶尔有一两只拳头般大小的小鸟掠过竹篱的顶上,倏地越进花园内,在雨后氤氲的空气里,如同一两个小黑点,逐渐线条清晰,潜进细密的叶子里,感受着雨后满满的温湿,只流下仍然回荡在人们耳边的拍打翅膀的声音,迅疾悠然。

我的心也因花园的静谧而随之澄澈,从而能聆听枝桠上的小叶尖上垂挂的水滴,被雨后的习习凉风拂过,瞬间滴落的声音。清碧通透的雨滴散入石板路的坑洼里,微微显现出两圈波纹,坑洼里的水宛若被镀上一层玻璃,光彩流转。这雨后遗落在花园里的小水滴,它在诉说花园里的小秘密,花园内的人的内心也因此分外安定。

花园的这一角没有夏天的喧闹,因为春天在这一角停住了脚步,这个轻柔如水的一角在我脑海中定了格,成了一个宁静,没有尘埃,透彻的梦。

点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描绘出了一个“春意满溢”的雨后花园。选取了雨后花园特有的景物,描写具体,多角度,有层次,先后描写了“苍穹”“白云”“树”“小鸟”“水滴”,由仰视到平视再到俯视,动静结合,描写语言细腻生动,善于锤炼写景的修饰成分,善用各种修辞手法,不仅突出了雨后花园静谧澄澈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宁静澄澈的心灵世界。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想要写好一篇景物的文章,就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本节课,我们对“多角度描写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第211页的“写作实践”第一题写一篇文章。

学生构思,行文,教师指导。

教师抽学生站起来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学生听后给出指导性意见。教师总结。

1.找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根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多增加一些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上一篇:职称英语c级词汇下一篇:玩魔方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