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智库建设

2024-05-03

现代智库建设(精选七篇)

现代智库建设 篇1

一、现代智库视域下党校以及党校图书馆落实高端智库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 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竞争形势, 实现智库的成功打造能够为国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竞争上获得优势, 尤其是面对当今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泛滥所带来的挑战, 为了以高效的决策信息来充分地发挥出信息媒体的喉舌作用, 就需要以完善智库的建设为基础作出科学的决策。与此同时, 当前党校自身所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 要在进一步落实干部培训工作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出自身在地方政府决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因此, 这就需要现代智库的建设来充分发挥出其在决策过程中的参谋作用。此外, 基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传播渠道日渐丰富化, 借助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党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落实, 才能够满足用户对信息的实际需求。而针对党校智库用户自身的特殊性, 其对于信息的需求呈现出了个性化特征, 因此, 实现对图书馆资源的整合来构建数字图书馆, 能够通过提升党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效率来促进党校智库的建设与发展, 进而为充分发挥出党校的作用奠定基础。而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党校智库与图书馆的作用与价值, 就需要结合智库用户的实际需求特点, 以个性化服务模式的构建来实现知识服务的价值并提升服务效益。

二、党校图书馆落实智库建设并实现自身服务创新所具备的基础

第一, 党校自身性质的优势。党校自身性质的优势作用能够为其落实智库建设并实现图书馆服务创新奠定基础, 这是因为党校自身在肩负培训职责的同时, 其与省委政府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进而能够优先掌握到各项决策信息, 与此同时, 在培训的过程中, 通过一线干部等能够获得更多的经验与信息资源, 进而能够为各项决策研究提供基础。此外, 对于党校的讲师来讲, 其在学术研究上具备了充足的时间与精力, 因此能够为智库的研究与建设奠定人力资源基础。第二, 共享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信息化时代下, 党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落实了信息化建设内容, 以互联网为媒介实现了“智慧党校”的建设, 进而通过共享管理服务平台的打造为智库建设的实现与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第三, 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智库建设与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提供了信息资源基础。基于网络共享平台下, 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为网络图书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同时, 数据库资源进一步丰富,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够使智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功能, 为实现党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基于现代智库下党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对策

(一) 实现智库档案与专题数据的构建。首先, 落实智库用户档案的建设。针对多元化的用户信息内容, 要想在满足学员需求的基础上, 确保相应教研与培训工作的完善开展, 就需要结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点来实现服务内容的精准推送, 确保在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同时, 为充分发挥出党校的服务功能奠定基础。其次, 实现专题数据库的打造。基于党校现代智库建设的背景下, 实现专题数据库的打造能够为智库服务的完善落实奠定资源基础, 因此, 这就要求党校要紧紧围绕政治以及经济等各领域下的实际发展状况, 并针对自身所承担的工作内容, 实现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 以专门化的数据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便捷且专业的服务。

(二) 实现对图书馆空间环境的完善规划并提升馆员的综合能力素质。首先, 要优化图书馆的空间环境。为了满足智库用户在馆内研究学习的实际需求, 充分地发挥出图书馆的作用, 就需要实现对图书馆空间环境的合理规划, 确保以独立功能区的设置来满足智库用户的使用需求, 并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以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来实现服务质量的提升, 进而为智库建设的发展与党校图书馆价值的实现奠定基础。其次, 要进一步提升馆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基于现代智库建设的背景下, 党校图书馆要想从根本上通过服务的创新来发挥出图书馆的功能, 就需要打造一支高能力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因此, 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培训与指导以及深造学习等方式来提升馆员的综合能力素质, 以实现馆员队伍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基于现代化智库视域下, 党校需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实现智库的完善建设与图书馆服务的创新。而党校自身的性质、现有技术与信息资源水平都为党校落实完善智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党校实现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了保障。因此, 为了切实落实党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就需要在构建完善智库用户档案与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上, 优化图书馆的空间环境, 并提升馆员的综合能力素质, 进而才能够为充分发挥出党校图书馆的作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华.泛在知识环境下党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金泽龙.新媒体技术视域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4 (08) :33-36;40.

现代企业的永续动力——智库 篇2

关键词:现代企业,智库,选贤任能

纵观当前行业, 确是今非昔比。在瞬息万变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部分企业尽管咬牙苦撑, 仍处在苍白无力黯然失色状态, 难以跳出漩涡;也有部分企业敢于刻苦创新, 一直站着, 与时俱进, 还站得很稳, 已成为大型集团;更多的是, 不失时机, 积极应对, 敢于向上的骨干企业。一言以蔽之, 它证明了市场是无情的, “留强去弱, 留优去劣”是市场残酷的淘汰机制下的必然产物, 出现两极分化, 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竞争中, 气势磅礴, 压倒或胜于对手, 不言而喻, 是企业领导艰辛耕耘, 坚持创新, 不懈沉淀、打拼出来的功底, 展现出市场上真正具有价值实力的企业, 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有口皆碑, 声名鹊起。显而易见, 这与领导的奋斗难以分开, 是企业领导光辉业绩的佐证, 当赢得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1 智库可提升企业软实力

广为人知, 一个严谨而又为企业殚精竭虑的领导, 一个追求持久创新、努力打造企业永续发展的领导此时此刻切勿居高自傲, 高枕无忧, 亦不可自我矮化, 裹足不前。此话不谬, 时不待我, 扪心自问, 从何抓起, 笔者支招, 灵丹妙药乃是开创组建新型企业智库先河, 此当为开明之举, 为上策, 必然会使企业如日中天。

翻开行业历史, 殊不知, 时下的企业单单依靠一两位领导, 或者整个领导班子成员的经验和智慧, 来研究讨论企业的大是大非, 解决企业的疑难杂症以及市场营销战略等, 恐不免力不从心。尤其经过全国医药行业大规模的GMP技术改造, 药机行业已涌现出上市企业、大型公司和联合集团, 平添若干企业, 毋庸置疑, 家大、业大、规模大。欲想适应“三大”, 欲想企业长盛不衰, 势必要组建鲜为人知的智库, 敢于向过去或前人挑战并加以超越, 必须打破药机行业的惯例, 率先借力和发挥智库的作用。

智库, 也称“思想库”, 即智囊机构、智囊团, 是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处理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 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的研究机构。

智库, 在药机行业尚属陌生, 知晓的不多, 组建智库的企业, 较为罕见。于是乎有人议论是突发奇想, 虚无缥缈。然而, 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智库, 早已得利多年。业内领导切不可徘徊, 犹豫, 须知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组建智库, 聪明有加, 有利于企业软实力的提升。

智库是众星捧月, 是由具有高水平的专家、战略家聚集在一起的团队。换言之, 是若干出主意、指路、减少企业损失的策划人办公机构。维系在领导左右, 是领导幕僚, 为领导服务, 向领导直接谏言, 当然是领导高参。依领导之需, 解企之忧, 对难点杂症, 博闻强识的谋士, 会全方位、全流程“奏折”献计献策, 游刃有余, 为企业直言纳谏, 推出可操作性强的最佳方案, 打破关键瓶颈, 取得成功捷径。

“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 谁就会拥有未来。”在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 看上去是产品竞争, 其本质是人才与人才素质的竞争, 是智慧的竞争。创业离不开“含金量”高的能人, 能人可视同企业的栋梁、首选元素。发挥他们的才能、释放他们的潜能、给他们创造出较好的施展空间, 构筑颇具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团队, 为企业谱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代的智库, 毫无疑问, 必须由专业化很强的专家、学者、退休公务员、教授等高端能人组成。体悟层面较高, 属于高智慧型智囊库。企希古时手摇羽毛扇的师爷、三国时足智多谋的军师以及当今高瞻远瞩的谋士, 凡有大智大谋、知书达礼的能人, 悉数请来, 以诚相待, 知人善用, 依靠资深睿智的专家、深湛无比的学者、一技之长远超于人的圣贤, 启人心智, 经验颇丰、老谋深算的参谋, 各具特色、各有风格, 汇集在智库, 富有生命力、战斗力, 便是既有民主化和科学化, 又是以多元化为主体的机构。

组建智库, 展露领导在调动非物质财富的价值及其内涵, 发挥与释放非物质含有的经验、技巧、谋略、点子、智慧以及非物质无形的精神财富, 充实智库的坚实的功底, 坚持和发扬“思想先于行动”之理念, 献出上佳的锦囊妙计, 来实现无可争辩的治企大纲。

2 选贤任能

智库是全企业大智若愚、有先见之明、专为企业“生产、制造”高等谋略的谋士的优化组合, 透析出“关键的少数人, 决定非关键的多数人”, 选贤任能, 挖掘少数能人的潜能, 甄别能人的内在素质。对能人要多方面评价、考核、选拔、聘用, 严字当头, 审时度势, 慎之再慎。众所周知, 谋士、参事是个紧俏而又重担在身的职业, 当然要“人适其事, 事待其人”, 择优录取。

笔者直言, 推荐几种典型的高层谋士案例, 以抛砖引玉。

2.1 首选的谋士, 当是分管管理

企业管理是智囊中的主星、领衔人、大管家、高级参事, 其对全企业的大政方针、长短计划、机构设置、政策策划、投入产出、企业发展等拿主见, 归纳和提炼出企业重大选项以及解惑企业关键方案。温总理有一寄语:“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凸显出“重大选项及知政失者”何等重要。

管理是综合性、复杂性、广泛性的, 对谋士的要求与选择, 要多元化考量, 既要是能泼墨挥毫、博览群书、心忧企业、敢为人先的秀才, 又应是具深奥的人生哲学、博大精深、敢于直言、塑造未来的贤能。引领智库各有专长、特色的谋士, 从容淡定, 冷静思考, 为了创建实力雄厚、充满战斗力的名牌企业而奋斗。

2.2 负责产品的谋士

众所周知, 产品是企业活动最基本的载体。企业依赖高科技、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壮大。换句话说, 产品是企业的引擎、支撑、龙头。企业的核心是产品, 利用产品的亲和力打开市场, 增加产品营销率。谋士会不断地提出打造产品的新思维、新目标, 献出珍贵计谋和最佳的策略。对新产品、重大成果以及市场前瞻性、技术领先性、效益突出性和竞争优势性等等一一进行论证, 做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与拟定国内外两个市场自家产品的优势、走向及营销曲线, 创造高附加值新产品项目及课题。

2.3 销售是企业第一线

时下仍有一些人死抱“生产第一”的想法, 跟不上新观念。殊不知, “观念决定行动, 思路决定出路”, 企业领导应紧跟时代的步伐, 正确定位, 将政策向市场研究、市场开发、市场拓宽等转移、倾斜。

招聘营销谋士, 当应是在职的、长期的、内涵厚实、市场经验丰富、怀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历练、独辟蹊径资深 (50岁以上) 的专家。这类人物对企业关系重大, 是企业成功与兴旺的关键。他们不但应熟知市场营销体系及其环节、内容, 如市场营销调研范围、营销及时诊断、营销远景规划, 还应讲究营销的管理、培训、公关、广告、促销、招商、投标、参展等一整套系统运作, 营销谋士又必须在如此繁杂、不确定因素过多、市场变化莫测的条件下日理万机, 研究市场风云、特殊走势、风向标, 感悟市场脉搏, 悉心剖析、观察深深根植在客户心里的言动及气动, 以超人胆量抢占市场制高点。

创造优质服务是市场营销另类案例。你可知道, 客户有权在市场上锁定你的位置, 这关系到你的信誉和声誉。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招揽众多的回头客, 可以给你带来难以得到的光环和不菲的财富, 威力无穷, 功德无量。

营销和服务密不可分, 紧紧围绕客户, 如影随形, 以客户满意度为检验和考量服务的标准。一心一意做好优质服务, 获取客户对产品增量, 促进企业效益可持续增长。

3 谋士离不开补给

智库与企业其他科室一样, 都存在着人的老化。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体特别是人的知识老化不可阻挡, 这也是客观规律。欲使智库由雄才大略见闻博广的谋士肩负和胜任, 为领导决策发挥高妙见地, 笔者提醒和倡导智库专家要时刻不忘吸纳和补充新鲜智能, 为自我潜能加力, 为资源充电。借助坚持“四多”, 善于持之以恒, 突破瓶颈, 开创新的更广阔的思维大门。

(1) 多走:养成强制性, 鞭策自我, 多跑跑, 到处收集、了解情况, 分析探究思路, 力求量大面广, 增进新的智慧, 铺垫深厚底功, 补充和升华智库内涵。

(2) 多听:勉励自我, 广泛听取来自行业、市场等各方面的声音, 特别是多听新鲜的、颇具特色的声音, 集思广益, 精耕细作, 加快消化吸收, 增加补给。

(3) 多想:多思考、多品鉴, 从中会得到若干感触, 释放出颇有价值的理念。挑选出冠绝群雄的话语、震撼心扉的言论, 输入智库, 演绎与延伸出新、创的新鲜知识。

(4) 多问:鞭笞自身坚持不耻下问, 范围越广、越深, 收获越丰硕。缘于社会上、行业内的消息多多, 执著地搜索、捕集, 提取精华, 获取最优典范, 在潜移默化中, 引发出弥足珍贵、含有大智大谋的方略。

4 结语

本文阐述了现代企业建立智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智库的建立发挥人才优势, 使之成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永续动力。

国家形象建构与智库建设 篇3

近年来,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家形象的海外传播, 通过举办大型国际活动, 创办孔子学院, 投放国家形象广告片, 举办中国文化系列活动等,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向外国受众献上了最为精美的文化大餐。透过“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这个口号, 传播了中国政府推崇的和谐社会核心理念。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 来自五湖四海的友人更是赞叹中国人的智慧和创新, 世博会成为了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另一个大平台。2011年1月, 一则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上播放, 通过50人中国人的形象, 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人的成就与自豪。2014年的北京APEC, 中国通过积极的亚太合作主张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展现, 又一次成功地在国际舞台上精彩亮相, 展现了中国不断增强的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自信。

然而, 国家形象的传播不是靠一次次主题单一、目标不连贯、重视表面彰显的活动来实现的, 国家形象也不是建立在一个个流动的、轰动一时的媒体事件中的。习近平主席指出, 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 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他还强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 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阐释好中国特色。因此, 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在传承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融入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要素, 经过萃取提炼, 汇集国家的民族精神气质以及最富有魅力的闪亮点。国家形象的传播, 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 整合资源, 统筹规划, 策略侧重, 多管齐下, 层次立体, 有条不紊地进行。

国家形象建构需要智库助力

目前, 世界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均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制定相关战略, 强化相关机制, 大力推进国家形象的建设。成功的国家形象塑造离不开智库的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最注重国家形象塑造的国家之一, 从事过相关研究课题的知名智库包括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美国和平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兰德公司等, 为政府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提供了大量智力支持。德国在当前的对外政策中采取歌德学院等渠道, 创立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障碍的对话网络, 向国外民众讲述其价值观和准则, 另外还有德国国际关系和安全事务委员会等知名智库为政府国际政策提供智力支持。韩国成立了直接归属韩国总统领导的国家品牌委员会, 专门研究如何改善消弭外界对韩国的误解、提升韩国的政经形象等。日本成立了专注于从事国际文化传播的日本国际交流基金, 向全球介绍日本的传统文化、流行文化、名胜等, 提升全球对日本国家与国民的认同。

中国学界从事国家形象研究的学者目前大多集中在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学等领域。我国仍然缺乏专门的国家形象研究机构, 更缺乏类似布鲁金斯学会之流的世界级智库。对于我国而言, 加强国家形象智库建设, 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更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

作为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 清华大学于2014年7月成立了跨院系、跨学科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校级研究机构, 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专注于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高校智库。中心理事长由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教授担任。柳院长现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担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他指出, 国家形象的有效传播重点在于改进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传播模式, 加强国际沟通力建设, 改进传播语言体系, 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传播中国国家新形象和好声音。中心副理事长由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担任。谢校长表示, 清华大学非常重视高端智库的建设。这个目前国内唯一专注于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智库, 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跨学科的学术资源优势和国际影响力, 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调动国内外力量来研究、设计、展现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的建构需要智库观点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集中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建筑学院、美术学院六个学院的专业优势力量, 专注于“政治传播与政府形象”、“企业品牌与形象”、“城市品牌与形象”三个主要方向, 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多资源的国际智库平台, 积极带动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公关传播机构与社会组织, 共同探讨国家形象的各个维度, 共同推动我国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教学、研究与传播实践工作。下面与大家分享中心核心教授关于国家形象的一些观点。

国家形象传播需要有战略思维。清华大学国家形象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认为, 国家形象是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和最大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需要战略思维, 以受众效果为目标, 不断创新创意, 将单向的宣传思路改变为整合营销传播的双向思路, 利用主流新闻媒体、影视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各种渠道, 开展多种多样的公关传播活动, 将国家形象清晰有效地传递到目标受众中去, 让世界公众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需要精准定位和顶层设计。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范红教授认为, 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 对国家形象进行精准定位和顶层设计。围绕最聚焦的定位形象, 在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城市形象、国民形象、文化艺术形象、媒体形象等方面展开多维度的、相关联的系统塑造。国家形象的传播, 应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出发, 制定国家形象战略规划, 明确国家形象的战略定位, 多维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框架, 通过新媒体传播、广告传播、事件营销、口碑营销、公共外交、公共关系等主要策略来进行立体传播。

政府形象与领导者形象的塑造极为重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庆龙教授认为, 政府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关键要素。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受人尊敬的领导者形象, 对外可彰显国家声誉, 对内可启发社会公众。在国家形象的传播中, 公关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影响力。

企业与产品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经济管理学院陈煜波教授认为, 国家形象是国家战略、企业和个人行为的全面反映, 也同时对国家和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企业走向国家, 中国产品在世界营销, 都需要有效地全球传播策略和跨文化传播策略来指导。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 良好的中国产品形象, 就是良好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离不开大学形象创新。人文学院曹莉教授认为, 大学作为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摇篮, 应该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一所好的大学必将成为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民风范的塑造者和引路人。随着中国知名大学的高级化程度的日益提升, 国际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 对中国大学文化的体验就是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

城市空间与建筑品格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建筑学院单军教授认为, 首都北京等大都市的城市空间, 中国不同地域城市的空间规划和建筑特色;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层面的空间秩序与视觉形象, 更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与环境等丰富的内涵。

视觉传达与文化艺术同样建构国家形象。美术学院马泉教授认为, 城市形象是反映国家实体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 是国家形象的缩影。构建良好的城市视觉秩序与品质, 提升城市空间的公共文化艺术, 既有利于市民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 也利于城市经济活动层次的提高, 从而承担国家实体形象的构建与传播职能。

媒体与公关传播是重要的国家形象传播手段。新闻与传播学院史安斌教授认为, 国家形象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对象国家的媒介事件和体验。公关传播与危机应对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变得日益重要。以新闻事件为核心、诉诸于议程、话语和观点竞争的媒介事件的营销, 以及围绕突发事件的公关传播与危机应对都是是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我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综述 篇4

智库(Think tank)又称思想库或智囊团,是一种独立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在美国被称为是继立法、 司法和行政之后的第四种权利[1]。 现代意义上的智库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后泛指以政策研究为己任、影响公共决策和社会舆论为目的的研究机构。智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和政府呼吁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在此背景下,新型高校智库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调呈现,高校智库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以从中国知网上搜索所得文献为准,对现有的高校智库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研究其现状及新型高校智库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并提出推进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对策建议。

1我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诸种述要

1.1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内涵

高校智库隶属于大学,是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组织,是由大学单独或在其他机构、团体的协助下创建的。新型高校智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依附于高校建立的研究院或研究机构,它在研究领域、功能定位、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传统高校智库所不具备的新特点,研究类别和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是新旧智库的主要区别。新型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高校为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

1.2新型智库建设的相关问题综述

首先,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2]指出高校在智库建设中存在的优势,高校聚集了80%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还有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 为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研究实力雄厚,信息资料丰富,为开展应用对策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保障;高校学术会议频繁,对外交流广泛,为高水平智库建设提供高端平台。陈斌[3]认为高校作为新知识和新观念的发源地,可以凭借自身优势提供创造性思想;高校与政府之间天然的联系有利于高校紧密围绕国家的发展需求,确定自己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有的放矢。高校积极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 为资政启民、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其次,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不同于高校类似于智库的研究院或研究机构,它具有新的功能定位及特征,刘延东同志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该具备的四个特征:一是“特”,即中国特色;二是“专”,专业化、精细化;三是“新”,创新理念、组织方式;四是 “优”,质量高、效果好的思想产品。胡鞍钢[4]总结其二十多年智库建设的实践和体会,把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总结为“三个定位”“两个结合”和“四个建设”。“三个定位”是指“中国特色”“高校品牌”和“世界一流”; “两个结合”是指“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决策咨询和教书育人相结合”;“四个建设”是指“文化建设”“团队建设”“平台建设”“机制建设”。

最后,全球化背景下,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郭瑶[5]分别从社会和高校两方面论述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社会意义上来说,高校智库建设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升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对高校而言,有助于高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社会影响力,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等。张瑶、李旸[6]认为新型智库建设事关适应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全局,面对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复杂化、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亟需高端智库参与重大决策的参议,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体现中国特色。

2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分析新型高效智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郭华侨[7]从学者使命的视角分析研究型大学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分别从管理体制、评价机制、课题研究范式和成果发布机制等方面阐述,选取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案例进行比较,借鉴中外智库建设的经验, 提出研究型大学智库建设的突围策略,包括改革评价制度、完善研究人员聘任制度、整合优质资源、扩大智库自主权等。任玥[8]以中美比较的视角从大学智库功能发挥的方面分析制约现存智库发展的主要原因, 指出中国智库缺乏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财政来源、治理结构与行政隶属关系、研究的选题到成果出版整个过程的审核标准及程序和过程等,这些是造成智库成果质量低、水平差的关键因素。根据其发展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大学智库财政上要保持独立、人员构成异质化、对研究进行过程评审,同时将同行评审和社会评审相结合,发挥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王珩[9]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为个案,从高校智库开展协同创新方面来论述其路径选择,杜宝贵[10]等学者从高校协同建设角度阐述,指出智库建设中存在高校与高校、政府及国外高校之间协同建设的不足,并提出高校要加强顶层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大与高水平国际智库的交流等来打造中国高校智库品牌。

3结语

现代智库建设 篇5

欢迎大家光临!年往年来又一年, 在这迎新纳福的新春座谈会上, 我代表主办单位向大家拜个年, 祝大家新年工作进步, 幸福安康!这次座谈有三个内容:

1. 向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的理事和各级领导汇报一下去年学会工作的情况;

2. 汇集智慧, 请专家、学者们为国家语言文字智库的建设出谋献策;

3. 迎接新春, 共话友情。

去年, 学会在北京市社科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 在学会的同仁和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组织了“世民汉字快速记忆法”、“汉字意形书写法”、“对称码输入法”3 次专家研讨会和6 次书面语言文字大论坛;刊发了100 多幅的书画作品;举办了2015 年新春联谊会;召开了“汉字与中国文化高峰论坛”, 国内外有100 余位的专家、学者、留学生与会, 为宣传会议成果, 还制作了视频。这些活动在学界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光明日报》、《语言文字报》、《汉字文化》、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做过报道, 或刊发过相关的文章。会刊《汉字文化》在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大力支持下, 订数增长, 在学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从去年起, 《汉字文化》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 分为理论卷和教学卷, 把理论和应用结合起来, 全方位为学术界和教育界服务。改刊后的《汉字文化》从原来年6 期百万字, 增加到年24 期400 多万字, 工作量大为增加, 但编辑部的同志尤其是几位负责同志不畏困难, 努力拼搏, 想方设法去做好工作。这里, 我代表学会为他们的奋斗精神点个赞!同时, 衷心感谢上级的各领导部门和同仁、朋友对学会工作的大力支持!

但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未来尚需我们去奋斗。今年, 我们学会除了继续做好日常的各项工作外, 还要积极、主动参与国家语言文字智库的建设。创新是学科和国家发展的灵魂, 智库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为了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国家制定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发展战略。按照“一带一路”目前的规划路线, 其沿线国家达64 个, 这些国家所使用的国语及官方语总共有60 余种, 同时还有数量繁多的民族语言和许多复杂的文字。为服务于这一伟大的战略, 2015 年3 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了《国家语言文字智库建设规划》, 同年11 月2 日又在徐州成立了“中国语言文字智库联盟”。我会人才荟萃, 云集了一批学养深厚、视野开阔、勇于开拓创新的专家、学者, 他们在语言文字学界、教育界、计算机界、书画界都颇有影响。此外, 我们还有《汉字文化》杂志、“语言文字大论坛”、“培训中心”、“书画院”等学术平台。今后, 我们将进一步开发我们的资源, 在《汉字文化》杂志上开辟“语言文字智库”专栏, 举行各种活动, 为专家、学者们出谋划策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现代智库建设 篇6

今年一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充分说明新型智库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对于我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型智库建设是每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体现着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的水平,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真正的富强, 不仅仅只是经济的发展, 更加重要的是本国思想影响力的提高。我国新型智库建设必将成为体现我国智力资源的重要载体, 对于弘扬我国思想和特色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建设领域, 近几年随着各类经济研究机构和工程咨询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 涌现了大批杰出的人才和新的经济建设理念, 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以及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进步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 自2010年起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引擎,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建设领域当下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复杂, 迫切需要加强该领域新型智库建设。近几年来, 我国不断推出一系列大手笔的国家战略, 如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方案获批, 再如近期推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跨区域战略等等。近期, 国家又适时推出了令世人瞩目的“一带一路”战略, 同时主导创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之提供资金支持, 这必将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也预示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迈向更高层次和崭新阶段。面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如何在战略上更好地应对, 无疑需要发挥新型智库的积极作用。经济建设领域新型智库在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 也将为社会投资主体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 也包括为我国各类企业投资海外开展超前研究和提供咨询服务, 协助走出去的企业了解国外政策和政局变化以及投资对象国的制度、文化、宗教、风俗等情况, 以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二、我国经济建设领域新型智库建设的主要建设途径

1. 经济建设领域新型智库可从已具有较好基础的各类经济研究机构和工程咨询机构中产生

在我国现有上述机构中, 已经涌现出一批人才队伍梯队合理、研究成果水平高、具有可持续资金来源保障的工程咨询单位, 这些单位的主要任务:一是直接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经济决策服务;二是开展经济建设理论方法创新研究, 促进各传统行业向高端发展;三是开展经济建设领域各方面工作的内容的深度研究, 为制定行业法规、标准、方法、参数、指南等规范性文件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四是开展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及重大建设布局等专题研究等。因此, 现有上述机构的发展已为经济建设领域新型智库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2. 强化政府决策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经济建设领域新型智库的建设决不能离开国家政策的帮助, 如果智库研究的成果和思想得不到上层决策的采纳, 那么将会大大的降低智库的积极性, 影响智库长期的效益。经济建设领域新型智库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参谋作用。除了政策上的支撑, 还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撑, 再优秀的智库也会寸步难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需要积极应对的各类问题和矛盾会愈来愈复杂, 会有更多的课题需要研究, 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专门的研究中去。另外, 政府应主动提高决策水平, 尤其要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机制, 只有得到政府的重视, 新型智库的作用才会有发挥的空间。

3.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尊重新型智库的独立发展

新型智库建设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又必须符合国情, 特别要基于我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的差异性。经济建设领域新型智库要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 体现自身独立思想的特点, 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度。一个智库如果思想上没有独立和创新, 那么即使规模再大、人才再多, 也不是一个优秀的智库。只有保证这种客观独立的特点, 智库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 客观的看待经济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批判性意见, 从而真正发挥智库的作用。从目前我国经济建设领域附属于政府部门的内部智库发展来看, 内部的研究人员就是受到很多上级主管部门的束缚, 缺乏足够的思想性和独立性, 不敢提出批判性意见, 其研究成果也往往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

4. 构建成果转化途径, 坚持专业化方向, 确保发挥智库作用

智库的影响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和其成果能否转成实际的指导性意见有非常大的关系, 这也是一个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 智库自身必须要不断推出高层次、高质量、可转化的研究成果, 这样才能对政府的决策和社会舆论带来积极的影响。以作者单位山东省工程咨询院为例, 我院努力打造“全省经济建设的参谋部”, 近年来累计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研究报告或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 尤其是近期关于山东省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研究等成果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建设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纵观世界各国, 但凡是成功的智库, 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欧美等一些国家的智库的划分非常的详细, 针对不同的领域其研究的方向和特色也不一样, 这样的智库能够更加针对性的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反观我国经济建设领域的现有智库, 趋同化太过严重, 相当部分智库本身技术性和专业性都不强, 因此提高智库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也是建设我国特色智库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 我国当前的研究体系已经初见规模, 但是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 并没有获得较好的转化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一方面我们要营造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运作机制和环境, 解决相关平台的构建问题;另一方面智库自身要结合我国新常态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努力提高研究成果的水平和质量, 切实为政府经济建设相关决策当好参谋。

5. 构建合理地运行机制, 保证智库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环境, 良好的运行机制对于保证智库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也有利于实现人才的价值和成果的价值, 其良好的机制可通过以下途径构建:一是需要政府政策大力扶持, 从多层面提高新型智库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尊重智库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工作, 在决策的运作环节提高相关智库专家的参与度;二是要构建有效地沟通机制, 沟通是成果能否转化的重要的反馈手段, 只有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和合作机制才能使得智库得以有效地发展;三是逐步起建立智库与政府人员的交流机制, 智库应主动从政府部门吸收部分优秀人员, 也应乐于把智库自身培养的人才输送到政府部门工作, 这种人员上的良性互动对于政府提高决策水平和智库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建设我国经济建设领域新型智库, 为实现国家战略和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服务, 为社会各界投资主体服务, 是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而言的, 有着实际的社会意义, 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现阶段智库建设的不足, 提出有效地解决办法和路径, 才能保证我国特色智库建设的稳步进行。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 明确了我国智库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机构, 在政府的决策制定和实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为指导思想, 围绕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探讨我国创建该领域新型智库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经济建设,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1]耿旭, 张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政策科学的知识支持——“政策科学发展与中国特色智库建设专家论坛”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 2014, (5) :123-124.

[2]李国强.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认识和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 2014, (5) :16-19.

“中国发展模式”下的大学智库建设 篇7

一、中国智库型学者的建言献策推动了三大基础性改革, 进而促成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

美国知名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 发表的一篇调查论文, 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 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称之为“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 。“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以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形成经济上的优势力量等特点。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上的中国经验具有普世价值, 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 是落后国家如何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 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发展模式”。以俞可平、程恩富为代表的国内智库学者认为, “中国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具备如下特点:1.经济发展处于优先地位, 经济增长带动综合国力增强, 推行增量的经济改革, 在渐进改革中实现突破, 逐步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人文素质、教育科技、社会安定等协调和谐发展。2.坚持中国特色,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场为导向实施经济改革, 辅之以强势的政府宏观调控和高密度的金融管制。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公共部门发挥作用, 政府适度介入可以克服市场失灵。3.全面开放中学习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乃至观念, “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 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妥善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 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各种组织展开良好的交流合作, 吸收民间组织的建议, 包括大学智库组织的建言献策。4.注重公平公正、效率与和谐, 倡导共同富裕反对两极分化,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追求地区、城乡、企业、社会的综合平衡和利益共享, 力求国家对公民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5.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过程中, 改善民主政治, 推动法治、人权建设, 在示范的力量作用下让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到世界的认同, 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普世价值, 在同西文世界的博弈中彰显东方民主的魅力。

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源自于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探索和积累, 正如中外学者描述的一样, 成功的经验很多。但从基础的方面来看, 三十多年来一直不变的核心是:通过分配手段调节资源配置,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也成为现阶段调控的方向;通过对教育的投入和政策引导, 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劳动素质, 形成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间教育相结合的国民教育体系, 为社会培养各类劳动力资源;通过各种政策、办法、奖励措施、人才工程、人才战略, 培养人才、吸引人才, 为科技进步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体系。而人才战略的实施又为政府制订政策予以反哺, 中国智库的出现和建言献策直接推动了三大改革的进程。解读1978年以来历届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 可以探寻三大改革的政策沿革。

分配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显著特点是, 强调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 克服平均主义, 因为平均主义正是建国以来制约劳动者积极性的要素。党的十二大报告开始了经济领域拨乱反正, 承认过去的盲目发展, 造成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有缺陷、经营管理混乱和生产技术落后, 强调必须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坚持按劳分配制度和其他各项社会主义制度, 分配制度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初级阶段的概念,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企业经营中可以通过联合投资、相互参股等多种方式, 促进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合理的流动与重新组合。在收入分配方式上出现重大转变, 生产要素分配上的进行重大改革。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也是解放生产力。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并且逐步建立起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努力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政府关注的分配焦点逐渐转向民生领域。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经济发展, 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 防止两极分化。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 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人本思想进一步体现出来。十六大报告提出, 理顺分配关系,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反对平均主义, 防止收入悬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确立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充分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 离不开分配制度的调控, 在改革的初期国家集中全民力量加强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入, 使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 国家实力空前提高后, 用分配手段实施惠民工程, 国家在贫富趋势扩大的情况下, 使用分配手段开始调控差距, 强调公平与效益的结合, 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进行更为全面的调节。

教育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表述简明扼要, 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十二大报告认为现代化建设全面铺开, 迫切需要发展全面的教育, 大力普及初等教育,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发展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 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十三大报告提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令人震撼, 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加强智力开发。坚持按照实际需要, 改善教育结构, 提高教育质量, 克服教育脱离实际倾向, 使教育为国民经济服务。并通过各种途径, 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十四大报告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要优化教育结构, 鼓励自学成才, 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 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 教育逐渐走下神坛。十五大报告明确了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首次提到教育资源与办学效益的关系问题。十六大报告将教育描述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求教育为创新提供发展动力。十七大报告将教育和人力资源一同表述,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 规范教育收费, 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 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离不开对教育的投入, 也离不开教育自身的不断改革, 离不开教育在开放中与世界的接轨,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入学率和百人大学生比例的迅速提高, 无疑教育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动机。

人才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 “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来。”思想方式的转变、技术革命的掀起, 一切离不开对人才的重视。十二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改变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 努力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知识分子同样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充分释放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空前凸显。十三大报告要求进一步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继续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对为社会作出优异成绩的人才要给予奖励。全社会要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 形成特色的管理方式和制度, 使各种人才成批涌现并且迅速成长社会的骨干和中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 破除论资排辈观念。十四大报告指出,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把人员精减同提高工作效率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结合起来, 使大批人才转移到第三产业和其他需要的岗位上去, 进一步加快了人事体制改革的进程, 使人才队伍进一步得到优化。十五大报告鼓励创新、竞争和合作, 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制度。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国外智力, 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社会主义繁荣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人才科技、经济、社会的作用得到全面的肯定。十六大报告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十七大报告提出,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贯彻人事人才方针,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 离不开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 按照人才的贡献度参与分配, 改革开放30年来显著特点是构筑了培养人才的平台, 海外回国人员的增多, 吸引了国际人才的加盟, 人才国际化交流力度加大。

分配制度的完善与改革, 空前释放和提高了生产力, 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开放, 为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人才人事制度的改革, 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第一要素, 也为科技体制改革带来了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 在引起经济波动的外部冲击中, 技术进步占2/3以上。”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1978-2007年期间, 中国大陆共约121.17万人出国留学, 同期回国人员约有31.97万人, 2007年回国约为4.4万人, 逐渐超过出国留学人员, 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人才流动的效益在于:人才携带知识流动, 携带技术扩散, 携带思维冲击。三大改革推动的不仅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飞速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让“中国发展模式”具备了经世济用的普世价值, 具有典范意义, 大学智库为代表的学者成为呼吁改革的弄潮儿。

二、大学智库适逢经济危机, 建设”中国发展模式”下高水平大学智库成为机遇

智库是为政府的现代公共治理的科学决策、优化治理方案的专业智囊团队, 智库以前沿理论做支撑、科学理念为指导、专业学术为基础, 用合法的途径、科学的建议、客观的数据、真实的信息和舆论的阵地, 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 智库有官方和民间之分, 大学智库介乎两者之间。

美国智库 (Think Tanks) 分为两种, 体制内的智库大多属于官方智库, 体制外的属于民间智库。“民间智库的思想自由度, 立场相对客观。”美国具有大学背景的智库主要有: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等, 英国查塔姆大厦、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海外发展研究所、亚当·斯密研究所等智库具有国际影响, 德国智库“德国系统工程与技术革新研究所 (ISI) “是最有影响的咨询公司。“在研究美国贸易政策酝酿、研究、制定、评估等整个形成机制时, 发现一些专门为政策制定者出谋划策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或称智库, 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智库影响美国政策形成有自身的运作方式, 甚至参与总统大选。技术经济证、政府决策咨询、投资科技协作、技术成果转让、产品开发盈利等功能是德国智库的主要特点。

多元需求的决策主体、错综复杂的决策因素、规范公正的决策程式是当下趋势, 推动着智库型组织的发展。有影响智库型组织, 应在学术研究、政策咨询、数据信息、传播知识、价值取舍、服务公众等领域有所建树, 为促进经济、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立论、传知、建言、献策, 要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客观公允的咨询服务, 要进行社会科学的方法变革, 理论创新, 进而影响政府行为、服务于社会。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代表的10大知名智库, 影响很大, 但属于官方性质, 仅有官方智库是不够的, 还应该有民间智库的有效补充。“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民间智库与官方智库的不同, 在于其独立性。民间智库的公信力, 取决于独立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的水准和品性。民间智库专家的研究和基于研究的政策建议, 应有畅通的发表渠道, 政策建议的公开发表, 是公众和决策层都能知晓的最好方式。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需要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 (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民间智库参与决策的机制保障》) , 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既是便益的方法, 也是民主和社会和谐的体现, 同时也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形成机制, 是政治生态的深层次表现, 可以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从2006年11月的首届智库论坛到2008年经济50人横岛论坛、到中国10大知名智库神秘面纱的揭开, 随着对经济问题的研讨, 中国智库在全球经济危机中走向前台。向前追溯茅于轼、张曙光等所在的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于1993年7月创立, 李凡的世界与中国研究所自1994年开始了民间咨询活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08年全球智库报告》称, 中国仅有74家智库被认可”, 源于对中国智库的了解和中国智库的宣传甚少。国内学者做过统计“中国的智库机构数与美国相近, 约为2500个, 研究人员3.5万人, 但属于民办性质的不到5%”;中国智库包括社科院、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所, 大学的研究中心等;私人出资资助的小型专业性民间智库, 近两年来也出现萌芽;洛克菲勒中国研究发展中心是由外资独立运营的研究机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依靠福特基金会投资建立。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资料, 各类高等教育经过教育部注册的科研机构317个, 在地方注册或者大学内部设立的研究机构也不在少数, 这其中属于智库性质的超过三成, 大学智库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国内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包括部分社团学术组织都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地开展着决策咨询工作, 其影响力也大有差别。

大学智库在走向公众视野的过程中, 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发展一样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 经济危机的出现使大学智库走向前台, 同时为也大学智库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

大学智库与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样:投入少、成本低, 政府可以清晰地顶见到大学智库发展带来的预期收益, 国家、政府、社会、“中国发展模式”需要大学智库的快速成长。争取政府在法律上对大学智库主体地位的承认, 根据其基金来源既可附属于大学, 也可取得法人资格。政府通过立法或制订政策, 确保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平台。政府与大学智库、官方、民间与大学智库、媒体与大学智库、企业与大学智库、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之间均有良好的沟通。加强对中国智库的研究, 尤其是大学自身可以积极利用学报等学术刊物作为研究平台, 对国内的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大学智库做深入研究, 对其人员结构、地域分布、行业背景、政策水平、贡献程度、资金来源、学术交流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大学智库利用政府财政的部分资金支持, 做好大学智库自身的研究, 抓住全球经济危机的有利因素加强自身建设和人员培训,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一定不能放弃对核心、关键人才的培训”, 优化人员结构。利用高等学府的有利阵地, 吸纳确保其独立性和公正性的社会公共支持基金, 与企业互惠就是获取基金的重要来源, “大学的角色应该是主动的、自主的、独立的…适当放宽对企业的限制条件, 更多地吸引资金和资源, ”当然也要制订大学智库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利用学者的身份进行科学研究, 优选研究课题, 发表真知灼见, 为社会提供独立客观公正的视野观点, 主动与社会互动;利用大学良好的社会声誉, 获取广泛真实的信息;利用大学与主流媒体的互动关系, 借助政府的认可, 争取合法的信息发布渠道, 同时加强自身宣传;利用大学这一有利平台, 积极参与政府的决策中去, 使大学智库的策论与政府的决策权接轨, 把民间的声音传递给政府, 李凡所在的“世界经济研究所”就成功地参与到基层民主选举中。利用大学的智力平台吸引海外人才加盟, “跨国公司为中国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共计2000万的就业岗位。仅摩托罗拉一家, 就雇佣员工12000名, 通用电气也拥有中国员工8000多名, 并且摩托罗拉已把人才本地化定为其“四大业务方针”, 人才争夺战不可避免。经济危机后出现了留学人员回流现象, 大学可以利用国家“青年基金”、“国家杰出科学基金”、“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春晖计划”等诸多人才工程和地方政府、大学自设的配套人才工程吸引优秀人才知名学者的加盟, 有资料称近十几年来回国留学人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 占51.6%,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的67%、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40%以上、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30%以上均是留学归国人员;挖角国外高层次“失业”“待业”人才, 召唤优秀留学“海归”, 力求大学智库建设措施得力、资金充裕、人才济济。拓展大学智库的影响力, 主支参与或召开各种形式的智库峰会和论坛, 利用专著、期刊、丛书、媒体、网络展开系列宣传攻势, 为智库自身和“中国发展模式”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宣传造势。积极开展对外服务, 尤其是海外咨询、信息调研、决策服务, 走出校门、国门, 为大学和国家争取国际话语权, 彰显和推销“中国发展模式”下东方民主的深度和普世价值。大学智库有了好的思想和产品, 要进行富有成效的宣传, 智库的专业形象和信誉才会提高, 大学智库的品牌才能树立, 智库的客户源才能拓展, 生存空间才会更广阔。

参考文献

[1][7]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党的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报告

[2]林玉珑《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分析》, 中外企业家, 2007.3

[3]王德禄《要着力提高民间智库的影响力》, 人力资源, 2009.8

[4]李文涛《中国民间智库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商场现代化, 2009年5月, P196

[5]杨鸿玺《决策机制与大国智库》, 学习月刊, 2007年第11期

[6]李极明《智库在美国贸易政策形成中的核心作用》, 云南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8]邓婷 刘兴阳《“冬训”现在进行时—经济下滑期人才培养的道与法》, HR经理人, 2009.2

[9]诸大建 鄢妮《大学对所在城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8

[10]邹巍, 孙薇《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年12月

上一篇:语文有效课堂下一篇:发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