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办公环境的建设

2024-05-06

现代办公环境的建设(精选九篇)

现代办公环境的建设 篇1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办公环境也有了很高的要求。舒适、方便的办公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办公室的布局、颜色、采光、设施、设备等是否科学精美,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心情和精神状态,这就要求现代办公环境的建设,要对空间的设计规划、使用功能、设施配备等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结合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科研设计中心办公大楼的建设,着重对总体布局、功能划分、办公家具三个要素做以介绍。

1 总体布局

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科研设计中心位于沈阳市和平区长白西路,2008年4月开工建设,2009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43367.16平方米,主体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剪、框架结构,结构层数分别为11层、7层和4层,建筑高度分别为49.6米、30.0米和16.7米,地下室高度为6.6米。

科研设计中心建设目标是:建筑立面造型、场区景观、室内外布局,具有现代科技企业的内涵;功能完善,设施精美;节约建设工程造价,节省运营使用成本。

1.1 外观效果

根据建设总体目标,首先从楼体摆布、场区布局、平立面效果入手,外部景观用3个单体结构建筑,围合院内场区绿化、雕塑景观,选择了后现代式的建筑风格,立面效果简捷、明快、现代、大气,兼顾了“现代感”、“科技感”与“文化感”的统一,从外观上体现出了现代科技企业的内涵。

1.2 建筑风格

所有建筑采用玻璃幕墙结构,外装饰采用天然白麻花岗岩石材造面,单元干挂组合,条形相间,极富立体感和现代感。玻璃幕墙结构使室内白天具有良好的自然光照,整洁质感的天花,周边筒灯衬托,配有工作区上方线条方型吊灯,酿造了办公室柔和舒适的照明环境。宽敞明亮的敞式办公区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休闲区恰当放置高低合适的植物点缀,形成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创造一种春意,带来一派生机,激发员工的工作灵感和创造力。

1.3 室内设计

充分考虑室内设计与建筑风格的统一,遵循企业运营的使用原则,兼顾各部门在使用空间、视觉形象上的统一和个性,进行了“分”、“合”相隔的细节设计。主办公楼地面上共11层,各楼层在公共空间的处理上,都是以电梯间为中心进行“中轴对称”式的布局。

一层大堂为两层挑空,高度10米,为了改善传统“回马廊”设计的感观效果,创意了钢结构的“桥”式连接线,不但没有了压抑的感觉,提高了美感效果,缩短了运动距离,而且提高了通行效率,增加了企业性质的元素和符号。按照风水习惯,在大堂电梯前厅做了一块艺术影壁,我们把这个“影壁”或者说企业形象墙做成一个具有雕塑感的镂空形态,即是对企业的一种隐喻的、具有深度诗意的抽象表达方式,也可以保证电梯前厅的自然采光,强化了空间的视觉冲击力。在大堂的东侧,采用一组汉白玉台阶的钢结构轻体旋转楼梯与连桥对接,楼梯安置在水面景观上,在丰富空间交通功能的同时,也有效地利用楼梯自身的美感提升了大堂整体的美。楼梯上方的屋面开了一个天窗,使楼梯的光影效果更具意境。大堂整体线条明确,连贯大气,律动、轻盈、无限遐想等视觉效果,一起构成了一幅最为完整动人的画面,植物和散落于大堂休息区的家具打造出现代的气息与宁静。

二层是后勤服务部门,从电梯间对应的区域刚好是前面提到的用以解决二层动线连通的天“桥”。

三层是档案室,相对工作人员较少,主要以档案、资料的收藏为主要功能,因此在立面的处理上很容易具备“整体性“。

四层是综合管理部门,在电梯厅南侧公共交通动线的走廊中设置了一个休闲区,并且做了园林景观式的处理,活跃了办公空间的气氛,更好的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办公环境呆板、平淡的印象。

五层是院领导办公层,设计为各位领导独立的办公室,功能上除了保证各领导独立的办公空间以外,还配备了接待室和各种功能的会议室。领导层是整个企业的核心层,也是企业形象的最佳表现区域,设置了绿树、鲜花、流水、飞瀑的休闲空中花园,让它能更多的具备室外景观的特点,体现“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六层至十层是生产部门,分别作了体现本层办公内容的景观或形象墙。六层中庭成为从上向下俯瞰五层景观的观景平台,实现了空间上的“借景造景”,八层为了明确智能交通技术部门的工作性质,在天花的处理上以抽象的几何箭头符号作为天花的造型,表现了交通街路光电感应的抽象效果,形象墙以辽宁省地图为基础,标明了部门在辽宁的业务领域。

八层、九层结合使用部门工作性质,均采用裸棚的形式,增强了艺术特色。

十一层(顶层)是会议中心,根据功能需要,改变了建筑结构,抽掉局部结构柱,使会议室更宽敞,休闲区通风、通光。

2 功能划分

2.1 办公区域

各楼层使用功能配置合理、方便,每个楼层都设有休闲区、公共会议室或部门会议室、吸烟室,配备闭路电视,根据工作需要,有的部门还配备接待室,各部门都设有更衣室,在更衣室内,有每名员工自己的衣柜。

楼层以部门为单位设为敞式办公区,各部门领导设各自封闭的办公空间。所有办公卡位都设有强电和弱电信息点,每个部门有公共的打印区域、上网区域和专用的文件柜。

2.2 活动区域

结合科技企业工作性质和年轻人较多的人员结构特点,建设了能满足员工使用的体育场馆,有蓝、排球、体操兼用馆,羽毛球、乒乓球、台球馆,健身房和室外临时足球场,为活跃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可以增进员工爱岗敬业的激情,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2.3 生活区域

根据功能需求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设计了130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和设备用房,划分出320个停车位,在满足企业和员工停车需求的同时,也解决了企业园区与周边乱停乱放车辆的问题,美化了环境。利用地下停车场车辆出口的上部空间,规划出300平方米地下夹层,作为自行车、摩托车专用停车场,也解决了自行车、摩托车规范停放、安全管理的问题。

为解决600多名员工的餐饮问题,规划设计了专门的员工食堂,满足了员工日常和加班的一日三餐。将食堂、体育馆楼与主办公楼分开,中间用全封闭连廊连接,使食堂的味道不会散发到办公区域影响员工平静的工作,同时员工就餐不用经过室外,不用担心阴天下雨,天冷天热,满足了卫生与健康的需求。

3 办公家具

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我们选用现代、简捷、轻便的办公家具,无论在外形还是在色彩上,即能体现出企业的现代感,又能体现企业的文化特色。院领导、中层干部与员工的办公家具根据工作需要有所区别。敞式办公区的员工工作隔断专门设计了放置电脑、文件、杂物等合适的分区,坐椅选用可以调节坐椅和扶手高度和靠背舒适度的高质量产品,符合人体工程学,缓解员工长期扶案工作的疲劳,同时为每位员工加班配备了简易折叠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关怀。

接待室、会议室、文件审查室、学术报告厅等,无论从使用功能、家具配置、仪器设备、颜色选择上,都结合企业的文化、理念、历史、成就、人才、发展等,从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企业标识、企业颜色等方面充分表现,特别是文件审查室,配置远程传送视频系统、工程音响、手拉手麦克、桌面自动升降视频器,投影机、投影幕布、会议主题板、挂图杆和窗帘全部采用电动遥控装置,充分展现了科技企业的科技含量。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员工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办公智能化和办公空间环境的人性化已成为主流,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是员工的第二个家,员工对企业寄托很大的期望,期望生活的空间环境舒适,期望工作的心情舒畅,管理者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企业的软环境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办公环境也有了很高的要求。本文对空间的设计规划、使用功能、设施配备等进行综合研究。

关键词:办公环境,总体布局,功能划分,办公家具

参考文献

[1]李刚.企业办公空间设计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

[2]庄石“.别有洞天”的隔断艺术[J].中国房地信息,1999(05).

[3]陈劲勇.关于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

[4]黄鹭.现代办公空间“以人为本”的设计[J].四川建材,2007(04).

室内环境的现代办公家具设计手段 篇2

室内环境的现代办公家具设计手段

通过分析办公家具与室内环境既统一又制约的相互关系,从简洁与色彩、模块化设计、人性化设计三个方面阐述了现代办公家具设计的三大要点。

现代办公家具,在家具设计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目前办公家具着重向多功能、灵活性、自动化、智能型方面发展。设计上考虑人体工学因素,要求适用、耐用、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等。办公家具不仅是建筑室内环境与人类联系的纽带,更是建筑室内环境产生价值的关键[1]。

一、办公家具与室内环境的联系

(一)办公家具和室内环境的和谐统一

1风格的统一。家具是室内环境一大组成部分。家具要为烘托室内气氛,营造室内某种特定的意境服务。家具的华丽或浑朴,精致或粗犷,秀雅或雄奇,古典或摩登都必须与室内气氛相协调,而不能孤立地表现自己,置室内环境而不顾。否则就会破坏室内气氛,违反设计的总体要求。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作为灵活隔断来分割空间,通过家具的布置,可以组织人们在室内的活动路线.划分不同性质或功能的区域。而家具的这些功能的发挥也都是由室内设计的总体要求决定的[2]。

由于文化、行业和职业功能的不同,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社会的礼仪、伦理、等级和职业区别。家具的设计和布置讲究方整、规则、对称,与社会文化和室内环境相协调。在咖啡吧、茶吧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悠闲随意的气氛、缓缓流动的调子,那里的桌子椅子是自然的、缓慢的;在高雅的西式餐厅,桌椅的造型是优雅的,一切都布置得有条不紊而在豪华的贵宾套房里,柜子、床、沙发等都是厚重,有体量感,处处体现了英伦风情,典雅大气。这都充分说明了家具和室内风格必须匹配,才能达到人与自然文化的完美统一。

2功能的弥补和完善。对于室内设计来讲,由于空间界面的确定而造成功能的不足可由家具来弥补。在一个大的室内空间,往往根据需要划分出若干小空间.家具是最灵活的方式之一。

不同的室内环境需要不同功能的家具设计,对于购物环境,需要货架、展台、收银台和贮柜等,但是一般现在需要考虑休息椅来弥补和完善购物环境,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办公空间的家具大致分为座椅、台桌、橱柜、隔断四大系列。办公家具设计常常不是一桌一椅的拼合,而是有计划的按照单体设计、单元设计、组合设计、办公室布置设计等四个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的。

3.室内设计中的亮点。完美的室内设计应能营造一个视觉中心,就好像一幅图画中的亮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成为室内空间中的标志,也是视觉的焦点,从而反映室内空间的特性和点明空间的主题[3]。家具通常是设计师的画龙点睛之笔,例如中央电视台栏目<读书节目》中,主持人所用的茶几,其支架为双螺旋线形,看似人类基因的DNA结构,有“科学”的含义;每个节点结构紧凑,意味着学识的逻辑严谨。这个茶几既是整个室内设计的视觉中心,又用它的形体语言点明了空间主题——实际室内设计中要考虑和突出的主题。公司接待厅的前台接待台、经理室的大班台、居家中的玄关,休闲、接待的门厅、酒店大堂里沙发的摆放都应该成为人们的视觉中心和亮点。

(二)办公家具和室内环境的相互制约

1.办公家具对室内环境的制约。有建筑物就有家具陈设。合理的家具类型、数量和密度直接决定着空间的利用率和空间的舒适度。家具是室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具最终的价值还要在室内空间中来体现。室内空间是建筑的延伸,而室内空间要与人产生联系,也要依赖于家具。家具本身的形态、色彩、质感会形成不同风格特点,从而对室内环境产生影响。

目前条件下,在起居室、客厅、办公室等场所,家具占地面积约为室内面积的30%-40%,当房间面积较小时,家具占地率甚至高达50%以上,而在餐厅、剧场、食堂等公共场所,家具占地面积更大,所以室内气氛在很大程度上为家具的造型、色彩、肌理、风格所制约。2室内环境对办公家具的制约。不同的家具对应不同的室内环境和设计要求,家具设计应该考虑、体现室内功能和环境的思想、个性要求。空间大小已由外部建筑环境决定,并不是每个界面都可以根据室内设计随意更改,因此制约了家具的选择。室内设计中应充分考虑

空间大小来选择和布置家具。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家具尺寸不宜过大,否则会使原本不大的空间显得拥挤,给人压抑之感。而在一个大的空间环境,家具尺度要相应增大,以削弱大空间给人们带来的空旷感。尺度较小的家具,与大空间形成强烈反差,整个室内气氛会很不协调,感觉很突兀[4]。

家具选择和布置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的内容是庞杂的。家具的选择、设计从基本功能到与环境协调、从舒适度到人的精神要求等均须考虑。家具对室内空间既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建设性作用,也可能有破坏的反作用。因此,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从功能、空间、环境气氛等去全盘考虑,分析空间环境的特点、人的习性、生活方式,研究使用者的心理是把家具与室内环境更好地糅合在一起的关键。

二、现代办公家具设计方法 现代办公家具不同与以往千篇一律的风格和灰暗严肃的色彩,除注重功能之外更关注其舒适、耐用、艺术性的表达。作为一名家具设计师,首先,应该有广泛的现代社会实际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其次要能结合建筑、室内和家具,在功能和艺术方面达到比较完美的结合统一。最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满足社会越来越高的需求。

(一)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属于设计方法论的范畴,是指在对家具进行功能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家具功能模块并通过功能模块的选择与组合构成不同家具的一种设计方法。模块化设计突出的特点就是标准性和通用性,它能够增加材料的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运营成本。因此,对于现在已进入微利时代的家具行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大型企业都在实施。如我们大家熟知的家居行业巨头宜家,其研发体制就是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宜家家具都是自由拆分的组装件,产品分成不同模块,这就意味着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物流,为平板包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节约了大量的运输成本。由于我国家具企业良莠不齐,管理较为松散,模块化设计的实施还不理想,但其将成为我国未来办公家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毫无疑问的。

(二)简洁与丰富。“简洁”一词在设计的相关领域已风靡一时,尤其受到年轻人和白领一族的喜爱,对于办公家具而言也毫无例外。它舍弃了诸如巴洛克和洛可可等风格的繁杂与重复,给人以理性的感觉,更加注重点、线、面和力量与柔性的结合,追求”简洁而不简

单”的艺术效果,简单中注入了更多审美和细部的考虑。从现在各大展会上来看,办公家具厚重、沉稳的造型已开始慢慢隐退,而呈现出了简洁、轻便和灵活的特点。在形体方面,规则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逐渐取代了各种自由形体,整体造型趋于简洁。这种造型方式适应家具发展的未来方向,因结构简化而操作起来更加方便,生产投资也得到优化,从而降低了成本。从这一点来说,简洁的造型和模块化设计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色彩方面,传统办公家具以深红色和黑胡桃木色为主,人们觉得庄重、沉稳的颜色和造型才可以与办公环境相协调,强调工作与生活的概念完全分开,从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互需性和共同性。近几年办公家具的色彩开始活跃起来,以冷色为主的办公家具中慢慢地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暖色,如橙色系、红色系和黄色系等以及各种冷暖色系相搭配的色彩,如图1。这些色彩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办公空间的层次,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些跳跃的色彩也有利于工作人员保持思维的活跃,使整个工作过程在舒适、自然和轻松的氛围中完成。

(三)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突出的是“以人为本”的概念,既强调外观的形态美.也重视家具本身内在的舒适性、功能性和环保性,是对人们心理和生理的一种人本关怀。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周围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性化”特征逐渐成为设计师和消费者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5]。

从心理角度而言,现在办公家具设计,具有优美的外在形态,其运用的材料在质感和色彩方面也越来越丰富,环保性也在不断地加强,给人以愉悦的心理感受。例如,厚重且色彩单一的写字台已经逐渐被简洁且色彩丰富的现代写字台所取代,一些转椅的靠背则采用网格材料,有良好的透气性等等,如图2。

三、结语

办公家具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基本点都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本目的都是满足人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室内设计通过色彩、材料、家具、陈设品、灯光、界面等表达设计主题及思想,而家具则通过造型、材料、色彩等对人产生影响,反映室内设计所表达的思想、文

现代办公环境的建设 篇3

此次发布的系列激光打印机包括有着“超能小白”之称的HP Color LaserJet Pro MFP M277系列彩色激光多功能一体机、HP Color LaserJet Pro M252系列彩色激光打印机以及HP Color LaserJet Enterprise M552和M553系列企业级彩色激光打印机。该系列激光打印机是惠普自1984年推出首款激光打印机以来,变革设计最彻底、也最具突破性的一系列产品。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打印与信息产品集团中国区打印机与耗材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金卫东先生表示:“企业用户一直在寻求智能化、经济实惠的解决方案,希望这一方案能够无缝集成到如今空间越来越小、人员越来越多的工作环境中。我们从全面听取用户意见入手,彻底重新设计了激光打印平台,以使全新的激光打印机比以往更简、更快、更灵,进而满足现代办公需求。”

采用惠普智捷技术的原装硒鼓印量提高多达33%,且提升了印制品的专业品质2和最佳打印性能,同时借助创新性智辨技术(Anti-fraud technology),防止用户受到假货危害。

凭借更坚固的外壳和更柔软的蜡核,ColorSphere 第3代亮彩碳粉能够产生光滑、均匀的专业品质打印效果,该碳粉专门为匹配惠普激光打印机及多功能一体机的高速度而设计。尽管采用了更加坚固的外壳,但是该碳粉的柔软蜡核熔点却更低,因此熔化时所需的热量大幅减少。因此,该系列打印机不仅体积更小、能效更高,而且印量更大。

该硒鼓经过全新设计,能够比以往更加智能地工作,不间断地提供更大印量。与前几代产品相比,惠普智效技术(Page maximizer technology)使每支硒鼓能够产生更大的印量,且内部磨损更小。此外,硒鼓余量监测技术(Print gauge technology)以智能化方式预测碳粉余量,因此可帮助IT经理充分地利用每一支硒鼓。

该款采用惠普惠捷技术的硒鼓均内置了惠普智辨技术以增强对用户的保护。借此,用户能够轻易识别出假冒硒鼓,并能在整个办公室内执行硒鼓防盗和打印策略,以控制成本、管理质量标准。此外,凭借最新的自动启封技术(Auto seal removal),硒鼓的安装也比以往更加轻松。

现代办公环境下的企业档案工作 篇4

基于“工作流”概念为基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启用。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 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 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 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办公自动化与业务管理系统互为补充, 丰富完善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形式与内容。目前, 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 把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作为衡量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标准。众多企业认识到, 尽快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并占据领先地位, 将有助于保持竞争优势, 使企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与此同时, 针对业务定制的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已处于开发阶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不仅对现代办公环境中文件的生成手段、数据的采集方式, 信息传递途径、资源共享范围甚至管理的行为准则等产生了影响;同时, 也引发了档案管理流程的再造,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档案管理体制的重组。

1. 档案管理流程再造。

(1) 计算机的应用使档案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 电子文件成为档案家族中的新贵。由于电子文件的出现, 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也随之有较大的改变。首先, 与传统的一年归档一次方式不同, 电子文档一经形成后, 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库中, 并提供给大家浏览共享, 文件的生成、归档和查询利用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 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电子文档的浏览和查询对计算机、读取软件和操作系统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 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 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 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这使得归档成分多样化。其次, 电子文档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 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需要提供相应的管理措施和保管条件。另外, 由于电子文档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 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 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 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 而电子文档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均发生了变化, 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排序, 不再需要进行多层次的分类整理。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 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档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2) 随着办公自动化、网络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档案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最佳途径, 使得建立数据库, 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储备成为档案管理主要工作内容, 具体表现在:一是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化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下, 各类信息资源各立门户、分而治之的状态, 并且将档案信息管理与文书、资料、图书、报刊等信息的管理融为一体, 形成一个包括各种信息资源在内的“企业信息资源系统”,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利用者可在任何一个被授权的终端前对档案数据库进行实时浏览和下载, 节省了利用者的时间, 提高了利用效率。二是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运用。网上电子文件的传输已被广泛采用, 为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三是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服务的开展, 有力推动和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目前, 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手段包括:计算机录入、数据引入、图形和文字扫描、数据转储和图形参数引入再生技术等。随着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的深入, 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储备极大丰富, 建立数字化档案馆成为档案工作追求的一个目标。 (3) 档案工作理论研究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一些定论、模式将被重新审视;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将得到更新和补充;原有的档案学科体系也将得到充实和完善。所有这些研究都应围绕档案信息化建设来开展, 而电子文档的整理排序技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等也将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

2.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一是企业实施ERP之前要先建立起企业的信息化基础, 开展企业数据标准化工作, 即对计算机的每一个管理对象配置唯一性的编码, 以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和统一性。按照这个要求, 必须对电子档案数据格式进行调整, 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标准, 如网络在线归档和网上信息服务、电子文件采集和数据格式标准等都必须重新进行规定。二是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大, 使得大量电子文件分散保存在业务部门, 必须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将其纳入档案信息资源的范围, 统一布局;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统一维护, 以发挥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 满足信息共享需求。

3. 档案管理体制重组。

现代办公环境的建设 篇5

2008年是德阳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经受了特大地震灾难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尤其是金融生态主体(银行、保险、证券)在“5.12”特大地震中908个办公营业网点有663个遭受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其中办公营业网点坍塌及严重危房46处,受损617处;受灾员工3721名,其中死亡20人,受伤116人。凤凰涅槃,多难兴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金融办和市级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员单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韧不拨,奋力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从容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巩固和发展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震后全市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加大,对基础实施和重点企业恢复重建、永久性农房建设、中小企业以及“三农”的信贷有效投放创历史新高,金融业整体稳健安全运行;政府行政、金融执法、中介服务和社会信用环境总体向好,震后经济金融和谐互动,取得了恢复重建重大阶段性胜利。

一、德阳金融大灾之年取得骄人业绩

1、银行业存款净增370亿、信用总量净增100亿,双双刷新历史纪录。截止2008年末,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为960.9亿元,比年初增加371.5亿元,增长63.0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488.42亿元,比年初增加129.7亿元,增长36.2%。各项贷款账面余额327.42亿元,比年初增加53.38亿元,增长19.5%(农行因股改剥离不良资产27.64亿元,同口径计算各项贷款余额为360.28亿元,比年初增加86.24亿元,增长26.34%),创下了存贷增长的新高。

2、保险业保费业务收入净增1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2008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23家,当年新增3家。其中财险业务机构11家,当年新增1家(都邦);人寿业务机构12家,当年新增2家(人保人寿、人保健康)。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5.93亿元,比上年增加10.53亿元,增长68.38%。其中财险保费收入5.51亿元,同比增加1.31亿元,增长31.2%;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0.41亿元,同比增加10.21亿元,增长100.09%。

3、证券业。截止2008年末,市区2家证券营业部证券开户总数75497户,其中本年开户10275户。2家证券营业部全年累计交易量为350.06亿元,交易活动安全平稳。全年辖区金融机构在支持加快恢复重建的同时,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有效实施风险监测,未发生任何大要案件,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全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所抓的主要工作

(一)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努力打造区域金融生存发展的新环境。一是继续加大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继去年市财贸(金融)办与德阳日报社联合在《财富周刊》上推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系列报道后,今年继续连续刊登了系列宣传报道,为进一步打造“诚信德阳”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继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制定了《德阳市2008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三是4月22日召开了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了2007的工作,通报表彰了2007的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市政府印发了《德阳市2008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意见》。四是抓好预防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9月27日市政府召开了处臵非法集资工作会议,出台了《德阳市处臵非法集资联系会议制度》、《关于加强预防和处臵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和《2008年德阳市处臵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方案》。五是继续做好国家公职人员信用卡超期透支催收工作,全年发出催收函119份(126人),催收超期透支本息46.14万元。六是围绕“打造中国西部最佳生态区域”和“震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二)以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为中心,促进各项经营业务上新台阶。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从2004年9月全面启动以来,按照“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三项重点,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好成效。一是各项业务迅猛发展,截止08年末,各项存款达到174.79亿元,比年初增加64.9亿元,各项贷款95.2亿元,比年初增加20.76亿元。二是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内控制度不断健全,经营机制有效转换,全市6家信用联社全面完成统一法人社组建。三是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央行专项票据6.98亿元的兑付工作。罗江信用联社已在6月6日兑付0.56亿元,其余五个联社已在12月5日6.42亿元全部兑付。德阳市商业银行从2005年以来,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臵换和清收不良资产、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实现了步步上台阶。一是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张,截止08年末,各项存款达106.6亿元,贷款达65.58亿元,增加21.5亿元。二是内控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三是金融创新工作取得了成效,2007年率先在广汉小汉创办会员制担保公司,2008年积极推广小汉模式又新建立6家。

(三)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政府与开发银行合的业务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合作办在市开发性金融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加强与开行合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建立健全合作办的各项制度,办公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得到了加强,实现了专人负责。二是积极向开行推荐新上项目。经过与发改委、规划和建设局等部门的协调,今年两次向开行省分行推荐建设项目。“旌江”、“天星”两条快速通道新上项目总投资17.37亿元,拟向开行申请融资13.00亿元,9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长江西路延长线及一环路西半环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拟向开行融资9.40亿元,目前正在落实中。三是积极做好已贷项目的跟踪管理,并积极主动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四是协调帮助县(市、区)与开行合作,08年,国开行与广汉、绵竹各授信10亿元。

(四)以发挥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助推、稳定器为标准,促进保险业务新发展。一是评选“保险诚信明星”,加强保险队伍的自身建设。二是加强保险宣传,提升保险意识。3月21日至4月7日,我办与市保险协会共同组织全市保险行业的20多个会员单位,分别到六县(市、区)的6个乡镇开展“保险知识下乡宣传活动”,参加宣传人员达600多人,各保险公司共散发各类精美宣传材料2万多份,参与咨询人数近万人,参与猜谜和保险知识问答的6000余人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是积极开展灾后保险理赔工作,各保险公司共开展地震灾后理赔金额达1.2亿元,全年累计赔付8.6亿元。

(五)以推进各类担保机构设立、完善为突破口,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新改善。一是积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推介机制,1月4日,市政府专题就2008年全市重点项目、企业的融资需求项目向市级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共推介2008年重点项目96个,投资总额66.47亿元;工业项目187个,投资总额125.91亿元。二是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积极探索企业融资新模式。08年1月,由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牵头,财政、银行、企业三方携手创立有27名会员股东,0.20亿元注册资本金的辉高担保有限公司成立。这种由政府引导并投入担保基金,企业自筹担保风险金成立的会员制互助担保公司的创新融资模式,将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立当日,德阳市商业银行与琪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企业现场签约发放贷款0.55亿元。市商业银行率先在全省设立了“微小企业贷款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会员制自助担保融资新模式,建立的“小汉投资担保公司”已成为“省投资担保机构孵化基地”。截止目前,全市六县(市、区)都成立了担保公司,现有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含分支)45家,累计为775户中小企业提供了19.83亿元的贷款担保,担保余额达16.91亿元。其中会员制担保公司23家,已为291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12.61亿元。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到6111户,贷款余额139.77亿元。市商业银行着力打造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品牌,全年为1059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9.62亿元,增加净投入17.6亿元,期末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1734户,贷款余额54.43亿元。

(六)以规范中介机构市场秩序为标准,促进中介机构在市场服务中树立新形象。一是认真落实市纪委关于印发《德阳市加强腐败工作试点方案》的通知的相关工作,及时上报工作进度。二是根据市府办《关于建立德阳市促进和规范中介机制发展联席会议的通知》,草拟了《2008年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以市府办[2008]77号文件下发,目前正在收集有关部门落实情况。三是5月6日与市监察局联合组织召开了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联席会议,认真对2008年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工作进行了研究,要求市级25个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四是对《德阳市中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德阳市中介机构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再次修改报市政府审定。

(七)以万众一心,众志城成,攻坚破难,负重前行为指导,实现了金融尽快恢复营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迅速启动《德阳市财贸(金融)口地震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组织人员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全市银行、保险、证券业运行秩序良好,金融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工作紧张有序有力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精心组织靠前指挥。一是在地震发生后的5月12日15时40分,班子成员带头第一时间对市区银行网点、证券经营场所的安全和受损情况进行巡查,掌握地震灾情和应急预案的启动情况。并对金融业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二是克服时间紧、通讯不畅等困难,及时将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的各项要求和相关信息传达到归口的30多个金融单位,并督促落实。三是及时全面掌握金融单位抗震救灾工作情况,从5月13日起开展了归口抗震救灾专项统计工作,每天定时收集相关数据,编发《金融抗震救灾专报》,并按时上报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保证了信息畅通。四是根据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认真分析金融单位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抗震救灾恢复正常生产的方案。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协调解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千方百计抗灾自救。地震发生后,全市金融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快速有效地组织全系统员工奋力抗灾自救,一个个帐蓬银行、活动板房银行、保险理赔服务站(点)、全功能金融电子服务车等流动银行在灾区的各个地方迅速建立。据统计,全市金融机构共新建立帐蓬银行和活动板房银行37处,保险理赔服务站(点)56个,全功能金融电子服务车等流动银行26台。截止5月底,全市所有金融营业网点全部恢复正常营业。在抗震救灾中有5个先进集体和6个先进个人受市委、市政府表彰;有81个集体、个人230人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中行德阳分行获中华全国总工会表彰,中行绵竹支行、吕仕洲等3人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状;建行德阳市支行汉旺分理处、市商行什邡支行、德阳银监分局团组织、中行德阳分行团委吕春获中央金融团工委表彰;德阳银监分局、工行德阳分行等6个先进集体和吕仕洲、傅白章获银监会表彰;德阳银监分局什邡监管办事处、农发行绵竹市支行等8个先进集体和谭建学、樊玉蓉、罗毅等12名先进个人获四川银监局表彰。

(3)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一是加强银政合作,积极支持灾后重建投资项目。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全市恢复重建项目规划,区分轻重缓急,及时向上级争取政策,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开辟信贷绿色通道。截止年末,已发放灾后重建贷款62.9亿元,其中:工业贷款34.77亿元,农业贷款9.66亿元。二是全市各保险机构积极开展灾后理赔,截止目前,全市各保险机构收到报案16728件,已理赔案件2755件,累计赔付金额1.19亿元。三是在市农发行和市商业银行的支持下,全市已在灾区收购生猪30.60万头,支付收购资金0.39亿元。市农发行还积极投放灾后夏粮收购资金5.09亿元,支持收购小麦24049万公斤,收购油菜籽3915万公斤。四是为支持灾后重建,自6月份以来,积极筹建我市首家村镇银行——什邡思源村镇银行,2008年12月3日,已正式对外营业。五是大力支持地震灾后居民住房重建,会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分别到各县(市、区)了解受灾情况、恢复重建情况,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我市农村信用社灾后重建和支持灾区灾民重建急需政策支持的请示》和《关于金融机构对地震灾后农户住房建设恢复重建工作给予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从9月27日起每天向市领导及相关部门报送灾后农房重建贷款情况专报,将金融支持地震灾区农村居民住房相关文件收集整理并印制《文件汇集》100余册,分别送发到各县(市、区)、市级相关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使其能及时、全面、准确了解掌握国家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积极动员各银行业全力支持。截止12月25日,全市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已开工211642户,累计已完工98839户,永久性农房建设贷款累计发放45541户,金额9.09亿元。

(4)全力以赴支援灾区。地震发生后,我办党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中流砥柱作用,把金融业抗震救灾减少损失尽快恢复营业和支援灾区重建放在各项工作首位,一切为了灾区,全力以赴支援灾区。5月14日,组织召开全市金融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通报全市灾情和金融业受灾情况,安排部署金融机构抗震救灾工作。一是抓紧收集并统计上报全市金融机构办公营业网点在地震中员工伤亡、房屋和机具设备受损情况;二是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对受损办公及营业网点房屋进行安全检测,尽快恢复营业;三是草拟金融机构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四是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我市农村信用社自身灾后重建和支持灾区重建急需政策支持的请示》和《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启动猪肉储备计划的通知》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五是从人员上支持灾区,选派两名年轻干部到绵竹土门、富新镇帮助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5•12”以来,我办共组织召开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20余次,编写《金融抗震救灾专报》31期、《金融恢复重建专报》17期,代市政府草拟有关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文件16余篇、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写专题报告20余份、报送各种信息74条。接待上级机构到灾区了解情况21次。

(5)情系灾区组织捐助。全市金融业在自身遭受重创的同时,还积极向灾区群众争取援助资金和捐款捐物。一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款物,据统计,我市市级金融机构已共计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款物3838.5万元,其中:省以上保险和证券部门定向捐助德阳3160万元;省级以上银行业定向捐助德阳678.5万元。二是市级金融机构积极捐款捐物,据统计,全市金融机构共向灾区捐助款物392.66万元,其中集体捐助246.22万元,8450名员工个人捐助107.46万元,1783名党员交纳“特殊党费”38.98万元。三是积极向我市遇难学生家庭重建家园特别捐款81.18万元,其中银行业捐款466070元,保险业捐款309425元,证券业捐款3万元,市财贸(金融)办捐款6300元。四是积极组织向灾区捐赠过冬款物,合计价值近10 万元,其中市财贸(金融)办捐赠棉被20床,价值200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缺口巨大。“5.12”特大地震给德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70亿元。按照 “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总体奋斗目标,必须有足够的重建资金作保障。然而,据初步测算,德阳今明两年恢复重建需要总投资超过千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即或减去自筹资金100亿元、今明两年各级政府扶持200亿元以及北京、江苏等对口援建100亿元,重建资金缺口仍高达600亿元。如果金融部门今明两年内能贷款250亿元,仍有350亿元重建资金硬缺口。

(二)金融生态主体尤其是地方金融机构自身重建的任务异常艰巨。地震给德阳金融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据初步规划,我市金融机构需恢复重建的营业网点508个,计划在原址上恢复的营业网点407个,异地建设的营业网点101个,计划总投资10.16亿元。特别是极重灾区的农村信用社恢复重建3.9亿元资金尚未落实,加上受灾贷款企业数十亿元的信贷资金损失自身难以解决。而农村信用社又主要担负着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当前尤其是受灾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任务,这就更增添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和工作压力。

(三)重建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门槛”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德阳全市恢复重建需投入3800多亿重建资金,(其中仅28.2万受灾农户永久性住房重建按每户8万元计就需投资225.6亿元,如国家户平补助2万,也只能解决56个亿),巨大的资金缺口,如十万火急;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和物质保证性等基本制度形成的信贷准入门槛,以及现行体制机制原因,又导致贷款很难发放出去,银行同样为此而感到心急如焚。这种灾后重建过程中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门槛”之间的矛盾已显得十分突出。

(四)银行业不良贷款迅速攀升,潜在风险增大。“5.12”特大地震,导致德阳全市5882户贷款客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涉及107.32亿元贷款不能正常周转,损失类贷款预计超过50亿元。据年末数据统计,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360.28亿元贷款中,只有234.5亿元的贷款能基本维持正常周转。不良贷款比年初净增加42.78亿元,不良占比达到23.02%,上升1.11个百分点。而且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因素影响,不良贷款上升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资产质量下滑,已威胁着德阳金融生态主体内生环境的改善。

(五)震后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中明确规定:“对灾前已经发放,灾后不能按期偿还的各项贷款延长还款期限6个月,在2008年底前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为不良记录,不影响其继续获得受灾地区其他信贷支持”。加上电视、报刊等媒体仅对“四不”进行了广泛宣传,未对银行贷款的偿还性加以正面引导,这使本已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心理创伤的灾区群众,误认为原来贷款可以等待国家给予豁免核销。再加上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的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因此,城乡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六)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对灾区金融生态环境构成双重影响。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正在进一步加剧,这无疑会给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带来更多难以预测的困难和严峻挑战。

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作为德阳现有产业结构中的重装机械制造出口型企业已经出现合同退单,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下滑;纺织服装、化工、房地产、旅游等行业经济景气指数继续恶化;来料加工型、生产力低下、“两高一资”等中小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导致的停产关门,工人失业状况进一步显现;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潮”而导致的就业与创业压力;灾区农房重建建材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因素而导致的安居工程进展迟缓、兴业难局面等等,致使经济增速放缓形势更加严峻。

金融运行环境方面: 一是“5.12”特大地震本已给德阳银行业金融机构造成了50多亿元的贷款损失,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并呈攀升之势;二是国家出台的对地震重灾区的贷款“四不”政策,正面宣传不够,导致金融信用环境恶化,废债倾向逐渐蔓延;三是极重灾区金融生态主体尤其是绵竹、什邡农村信用社遭受重创,元气恢复异常艰难,加上各级政府承诺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如期妥善解决,不良资产占比高企,经营状况恶化,潜在的流动性支付风险正在逐步累积;四是灾区农房重建金融支持尚需加大力度;五是“三有一无”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担保补偿机制的建立仍然滞后;六是保险行业机构过度发展,行业内部不规范竞争和潜在道德风险正逐步积累;七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和央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一方面将“信贷”从银行逼出,导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重点骨干企业和大项目的信贷资源争夺更加激烈,对中小企业仍然是“嫌贫”以待;另一方面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虽有强烈的信贷冲动,但因存贷比偏高,头寸偏紧,且流动性支付风险已开始暴露,灾区金融安全与稳定的维护任务将变得更加繁重。

四、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是震后德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关键之年,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德阳”和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把灾后恢复重建与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通过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灾后德阳经济社会全面恢复振兴,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提供更为宽松和谐的投融资环境。为此,应明确以下工作重点:

(一)全力做好金融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支持重灾区加快金融网点恢复重建,提高并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2.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和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省政府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国发[2008]21号、银发[2008]225号和304号、川办发[2008]49号文件精神,继续加大信贷投入,全力支持灾后重建。①各项贷款余额比上年净增2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长水平;②不良贷款率低于上年水平;③加强流动性监测,确保不发生银行流动性支付风险。

3.继续加大灾后重建保险支持力度,增强防震减灾能力。①全市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②农房保险覆盖面明显提高;③积极开展“三农”保险,增长比例不低于保费收入增长;④加强保险行业风险监测,严防恶意竞争和道德风险。4.鼓励已有上市公司对本市企业实施重组或购并,支持未上市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培养有条件上市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确保本市证券交易市场健康稳定。5.积极稳步推进村镇银行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6.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总结推广会员制担保机构发展经验,完善担保风险防控机制。

(二)全力推进并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1、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加强政府主导,有条件的县(市、区)要相机组建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并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其职责;

2、进一步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宣传方式,诚信公益宣传覆盖面扩大到全市城乡;

3、配合灾区农房重建,重点抓好农村社会信用工程建设,推广旌阳区经验,在全市范围开展信用乡镇(村)、信用农户创建活动;

4、加强银、政、企信息交流沟通,完善联系会议制度,打造优良稳定的经济金融的行政服务平台,全方位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5、加强金融生态司法环境建设,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确保辖区金融安全稳定;

6、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明确监管职责,提高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

现代办公环境的建设 篇6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艺术设计

0 引言

当今我们社会文化艺术得到高速的发展,城市建筑技术以及城市建筑艺术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新时期里作为环保科学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环境艺术这门重要学科,在今年来也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如今我们城市建筑设计艺术环节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对环境艺术的研究和探讨,城市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环境艺术设计恰恰就是以“人”为中心,它结合了民族文化、社会发展需求、经济建设需求以及其符合人们审美和实用等多个方面需求,环境艺术不只单单体现了城市环境的特色特点,并且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趋走向环保节能、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慢慢地由经济上的发展转移到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上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最初的影像就是通过对这些城市建筑设计艺术、文化风格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也开始变得更加重要,这不仅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的手段,而且这种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还能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意识观念,因此认识和了解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

1 城市建设与环境艺术关系

城市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目的是以带给人们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城市建设是环境艺术的表现者,而环境艺术又是城市建设的必需品,所以说,环境艺术的变迁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变迁是同步的,两者具有明显的互动关系。

2 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文化内涵的体现与改进

2.1 对城市建设科学的规划

近年来很多城市在不断改善城市建设,但是有很多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在推翻现有环境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很多的城市建设在初期进行规划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更为长远的环境艺术等因素的需求,因此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并且也给市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科学的规划,不仅能够节省很多的资源和时间,而且也是促进环境改善的一种方式,因此科学的规划中能够体现一个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

针对这一点,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科学和完善的规划来实现对于文化内涵的表述。尤其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当地的人文景观、风俗文化等融合进去,要综合地考虑历史的延续需求和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保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还要体现出一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2.2 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知

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质的项目,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涉及包括但是不限于艺术、设计、建筑、人文、生态、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其构成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并不是一个单项的学科知识就能够解决的。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如果想要表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就必须从多个角度对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进行深入的考察。

现代城市形象之间的竞争,并不单纯的是对经济和基础设施之间的竞争,而且还涉及文化内涵的竞争,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中,一定要对具体城市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了解,就这要求我们的艺术设计人员知识覆盖面很广,不能仅仅是精通于环境景观的设计或者是建筑的设计,这就要求更加专业和知识面更广的人才的介入。

2.3 对城市建设与设计的高效管理

尽管我们强调的是,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建设和设计的过程中,如果缺少高效的工作管理,就会让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很多城市建设的案例中,有很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景观和建筑等,最后都会因为工作效率的原因,让很多的人期待一降再降,最后耗时很久才做出来的项目,已经不被人们所看重了,失去了其原本存在的意义。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科学的统筹的方式,让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变得更加的高效,在设计中每个环节都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并要保证在高效的工作之外,这项设计本身的安全性是能够承载起很多市民的安全需求的,是能够长久地存在下去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不会出现浪费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

2.4 设计理念秉承以人为本观念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载体是人,只有生生不息的人才能够将人们的文化传承下去,因此无论城市的建设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考察,其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落脚点应该要回到人本身来,只有在设计中体现出充分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才算是真正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设计。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总体上来说,应该要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物质文化需求,要在一般结构性的功能上对其进行满足,在精神文化内涵上对其进行拔高,只有这样,才算是实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城市也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城市。

3 结语

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其中的文化内涵是核心,而不论是参与设计工作的工作人员还是城市文化活动载体的市民,都是作为具有思想的人而存在的,因此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上来。

参考文献:

[1]果策.我国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的建设现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

[2]殷国祥.关于城市建设的微观细节思考[J].金山,2011(07).

[3]李效军,陈翔.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1(05).

[4]王思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处理浅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4).

[5]郭煜.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是建筑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02).

现代办公环境的建设 篇7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到来, 现代文秘工作较以往传统文秘工作有了较大的变化。许多事务工作, 如速记、誊写、发文等已经由人为的手工作业向计算机网络管理转变, 伴随着 (Word、Excel、Powerpoint等计算机办公软件) 的广泛使用, 使得大量的财务报表、会议安排、办公文件等具体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趋于简单化、规范化和智能化。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 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入, 信息的搜集与利用显的越来越重要, 如何作好信息化社会大环境中的秘书工作, 如何使秘书工作人员在本职岗位上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议的话题。因此, 办公自动化已成为现代文秘工作者的最大特点, 文秘工作已经进行了高速发展的办公自动化时代。

二、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功能与作用

办公自动化, 简称OA, 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 由各种办公设备和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各种常规的人的办公业务活动, 完成办公信息处理的自动化, 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同时, 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终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办公自动化的概念, 70年代未80年代初已经出现, 近20年的发展使得办公自动化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现如今办公自动化是一个包含数据、文字、办公事务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网络信息系统在内的综合一体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1. 使得内部信息交流更方便、畅通。

通过在单位内部建立局域网, 使得内部通信、制度信息、文件传阅、会议安排等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和畅通, 避免了文秘工作者人为传递时的费时费力。

2. 使得信息发布具有时效性。

通过公司内部局域网的信息发布, 使得诸如重要通知通告、文件精神、新闻简讯等重要事项, 能够在公司范围内得到广泛而及时地的传播, 为文秘工作减轻了压力。

3. 工作流程的自动化、规范化。

主要体现在对公文的起草、处理、收发文、各种审批、请示、汇报流程等方面, 较以往人为繁杂的程序, 通过网络快速的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化、规范化, 不仅规范了各项工作流程, 还大大提高了文秘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4. 文档管理程序化。

可使各类文档能够按权限、时间、分类等性质进行保存、共享和使用, 快速的文档查找, 使得文秘工作更加细致和严谨。

三、办公自动化给文秘工作带来的影响

办公自动化使传统的抄抄写写式的文秘工作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 迫使文秘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改变工作方式与之相适应。

1. 信息处理的快捷、简便化。

通过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 文秘工作者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网络和信息系统, 快速的阅读和下载自己所需的文件资料、规章制度、会议安排, 及时接收领导通过OA系统审批和传阅的文件, 并按照相关要求及时进行修改和处理。

2. 各种财务、人事报表和相关数据处理方面。

文秘工作者可以直接从公司内部相关信息平台上采集、提取数据, 避免了以往人为收集和统计数据时, 时间、精力的耗费, 以及人为测算数据时的产生的误差。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快速、高效、准确地处理各种统计数据。并且能够按照人的意愿将数据转换成各类图表, 使得数据分析更具直观化、准确化。

3. 收发文件和档案管理方面, 依据企业对文件管理的流程, 可以

在办公系统中设置文件审批流程, 按照办公发文要求, 文秘工作者在起草好文件以后, 不需要离开办公室就可以直接将文件点发给相关领导进行审批, 审核修改后的文件可由领导电子签发, 同时系统依据文件性质自动存档, 方便今后的管理和查阅, 整个收发文过程非常的简便和流畅, 也大大的减少和避免了过去手动操作时人为地推诿和拖延, 利用网络高效率传递, 极大地的提高了办公效率。

4. 办理会务工作方面。

企业会务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涉及面多, 一旦考虑不周全, 就会影响整个会议的开展, 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电子日程表安排会议, 能使繁杂的会务工作变的简单、规范, 能使文秘工作者轻易应付大量会议。

四、提高文秘工作水平, 实现文秘工作现代化

1. 建立规范而详实的文秘工作岗位职责。

制定办公自动化条件下科学、规范、详实的岗位职责, 能严格规范文秘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流程, 明确岗位职责。实现文秘工作的办公自动化, 尤其是像公文处理、档案管理等工作, 具有较强的工作流程, 即使采用了各类办公自动化系统, 也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 进行审批和规范处理, 最总达到办公自动化与传统文秘工作的真正结合。

2. 提高文秘工作者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首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地积累和完善本岗位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文秘工作者不仅要掌握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 尤其要熟悉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 熟练使用 (Word、Excel、Powerpoint) 等办公自动化软件;其次, 注重文秘所需相关知识的积累, 公文写作知识、文秘专业素质、社会科学等知识的学习, 不仅能陶冶情操, 还能创新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注重个人修养。言行举止、穿衣打扮都要与自己的气质和身份向符合, 从细节体现文秘工作者的工作态度。

3. 从思想上识到办公自动化实现的必要性和长远性。

在办公自动化环境中, 从容高效地处理业务工作, 使文秘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真正意义上提高工作效率。

文秘工作的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 是一个不断积累和逐步改进和提高的过程。如果文秘工作者仍然按照传统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 不懂得使用现代化办公信息系统, 就会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只有建立完善的办公自动化体系, 才能使文秘工作呈现快节奏、高效率的崭新局面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产业结构也在向信息化迈进, 企业办公也朝着无纸化、信息化、网络化转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传统文秘工作中存在着的许多弊端, 无法满足现代办公需求。由此, 办公自动化作为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科学应运而生。办公自动化改变了传统文秘工作的手工的办公模式。办公自动化在文秘工作中的应用, 使得文秘工作者, 从繁杂的事物和程序中得到解放, 将更多地时间和精力, 投入到具体工作中, 提高了工作质量、优化了工作方式, 适应了当前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文秘工作,文字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

参考文献

[1]顾孝华.《现代秘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6月版[1]顾孝华.《现代秘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2]杨洪山.《办公自动化与秘书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版[2]杨洪山.《办公自动化与秘书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3]袁维国.《秘书学》.高等教育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版[3]袁维国.《秘书学》.高等教育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版

现代办公环境的建设 篇8

1数字图书馆的特点及建设意义

数字图书馆拥有全面的资源, 它和传统图书馆相比, 不只是拥有图书, 杂志以及更新的报刊, 它还拥有多媒体资源。传统图书馆信息存储以图书文献为主, 而数字图书馆以数字信息为主。传统图书馆需要用实物来记录信息, 在保存方面不方便, 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与损毁, 而数字图书馆采用多种压缩方式, 可以将各种文字、视频等信息不同的压缩存储在网络上, 随时读取而不会使信息在众多人共同使用的情况下被毁坏。传统图书馆只以文字以及少许图片为主, 显得单调, 而数字图书馆可以拥有各种文字与声音、文字与彩图、视频与图片、文字等共存的方式来使得信息属性变得更加丰富, 更能让信息变得通俗易懂, 得到人们的欢迎。传统图书馆需要按照本店的图书整理规则去寻找书籍, 显然不具有便利性, 而数字图书馆采用多种多样的检索方式, 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一个方式来寻找自己所需的书籍等资料。而且传统图书馆在空间上具有很大的限制性, 本村镇图书馆的一般阅读人员是附近居民, 而不会是别处居民跨省市来到这里看书, 所以信息的交流变得闭塞, 人们在各地获取信息, 需要跑很远的路程, 还需要关注图书馆开馆的信息, 显然适应不了现阶段快节奏、有效率的生活方式, 而数字图书馆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性, 可以实现各地各资源的共享, 使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 获取的知识更加全面。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社会步入了数字时代, 各种工作需要在网上进行, 数字化城市在大力建设, 则信息数字化的发展不能落后, 每天人们都需要获取各种信息来生活, 建设数字图书馆来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信息中心, 在信息化的大潮中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2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遇到的问题

2.1数字图书馆缺少资金支持。建设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数字化图书馆, 在目前科技发达, 网络大力发展的今天仍然是个较为重大的工程, 国家在提出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后, 资金首先是个制约其实施的问题, 在国家下发一些建设经费时, 经费的来去缺乏公开透明, 而且在进行资金投资时, 大部分都用来图书馆设备的更新, 对于文献资料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缺乏投入, 降低了图书馆的有效使用率, 使得其发展变得缓慢。

2.2数据库缺乏合适的建设管理。数据库的问题最严重的是缺乏共享与重复建设。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 需要全面化, 统一化, 而各地在进行数据库建设时都以自己内部为主, 各自为政, 单独建设数据库, 因为建设标准不同, 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规划, 信息不能统一, 就变得杂乱无章, 而且各地的单独建设数据库使得它得到重复建设, 信息重复性增大, 给人们获取信息造成了很大障碍, 也造成了人力与金钱的浪费, 使得网络信息不能得到更有效的共享。

2.3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与管理服务。现代数字图书馆需要的管理人员与传统图书馆不同, 数字图书馆更要求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熟练运用能力。现在好多数字图书馆管理人员技能较低, 不能完全胜任, 在管理服务方面就出现了很大的错误, 而且由于薪资待遇问题, 多数高技能人才不会选择留在这里, 使得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从而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宣传与维护成为滞后的状态, 而且在进行建设过程中, 管理人员的操作不合理, 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及时更新, 数据库不全面, 导致用户体验满意率降低,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管理人员在书籍文献, 杂志报刊等做的很全面, 而在多媒体方面, 例如视频、音频文件方面缺少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 也是管理方面的一大问题。

3数字图书馆建设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3.1增大资金的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样才能保证建设的顺利进行, 政府起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 绝大部分需要政府的资金长期有效投入, 在政府拨款时, 资金一步一步的下发需要公开透明, 决不允许到最后无资金来建设, 而且进行建设时需要全面考虑资金问题, 在政府增加经费投入时还应该找别的方式, 可以增大图书馆的宣传来获得商家的投资与社会人士的募捐, 而且各地在进行建设时, 可以考虑合力一起进行, 这样能减少资金的浪费, 增大利用率, 这样数字图书馆将更加有效。

3.2建设规范完善的数据库。要建设规范完善的数据库, 首先就要对信息做到有序整理, 管理员在搜集信息进行录入时, 就应该对信息做好分类, 使信息变得更加标准化系统化, 这样才能加大图书馆的使用价值。各地在建设数据库时, 应该做到相互沟通, 将自己已经规范好的信息再次进行统一整理, 避免以自我为中心, 盲目进行自我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个开放的图书馆, 我们需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有条理, 这样可以减少资金的投入成本, 而且使得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更加标准。

3.3培养专业管理人员并建设有效的管理体制。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越来越需要一大批具有计算机知识和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的人才, 要使得图书馆良好的运营, 专业人才必不可少, 相关政府应该完善薪酬机制, 可以采用弹性奖金制度, 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 增大薪酬, 以公平的考评方法来进行人才的选拔, 而且要大力进行培训, 培训可以增大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 在管理服务上做的更好, 增大图书馆的价值, 而且可以解决一些关于软件开发等领域的技术难题, 增大资金利用率, 在培养专业管理人员时, 应该建设有效的管理体制, 使得人才能够及时补充, 管理服务得到保证, 图书馆才能良好运行。

结束语

我国要在信息领域做到强大, 就需要坚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不能只依托传统图书馆的作用。将信息从传统变得更加适应社会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但是它是个长期的工程, 这需要人们的详细规划, 对过程中的绝大部分问题做到有预料性, 对于人才做到早培养, 对于信息的整合早日做到规范, 使得我们在初期建设时就打好了基础, 这样在日后建设才不会浪费大量人力与财力, 而且我们应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技术, 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建设, 缩短建设时间, 增大建设的效率, 让数字图书馆成为今后社会信息的中心。

参考文献

[1]夏年军.数字城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新世纪图书馆, 2013 (4) .

现代办公环境的建设 篇9

一、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突破口与先行领域。生态环境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没有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就没有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北京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构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治理体系为目标和责任,不断推进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向现代化目标迈进。

(二)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是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

破解“大城市病”是中央对北京工作的希望和要求,也是北京自身改革、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既充分肯定了北京工作取得的成绩,也着重分析了北京存在的生态环境建设等“大城市病”,指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两块短板”。我们必须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加大力度,综合施策,坚决打好治理“城市病”的攻坚战,破解发展难题,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定位、迈向新目标。

(三)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是传承北京古都文化的重要机遇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具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城市环境具有自然生态环境和古都历史人文融合一体、交相辉映的重要特征。加快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将首都的深厚文化底蕴、各类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环境和景观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进一步彰显首都城市环境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情怀,使城市环境建设管理走向更高境界。

(四)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是塑造首都城市形象的重要形式

首都城市环境既是国家形象的体现,也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体现。加快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和环境治理意识,将社会和公众的环境义务和环境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抓好环境理念、环境行为的习惯养成和塑造,形成全民参与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氛围,创造更加优美的首都城市环境和市容景观,加快使城市容貌形象与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

(五)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环境也是民生之本,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发扬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创造性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治理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升首都环境治理的精细化、人文化水平,既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推动环境建设管理精细化,又要善于总结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社会动员和全民参与的好做法、好经验,做到在建设中创新、在创新中总结、在总结中提炼、在提炼中发展。

二、当前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各项要求,坚持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服务民生,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重大活动保障有力,城市景观整洁靓丽,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群众身边环境美化,成为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城市病”。从管理工作实际来看,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有模式中既存在着管理客体细碎化与首都环境风貌全面提升的矛盾,也存在着管理客体多元化、复杂化与管理体系相对滞后的矛盾,问题众多,成因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治理体制不够完善

环境管理体制不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市与区、区与街镇之间的管理权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使有限的基础设施得不到合理利用;多头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区域交叉覆盖、职能重合的问题,“条”与“块”的关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若干个职能部门环境管理职权责任划分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未能形成综合协调机制,“齐抓共管”很难真正有效落实。

(二)治理主体不够灵活

城市环境管理部门中的“一肩挑”模式压力较大,既管又干,缺乏社会力量有效参与。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相关企业或行业协会之间,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下级关系,政、事、企与职、权、利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行业垄断、缺乏竞争的现象有所表现。

(三)治理机制不够健全

在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中,运动式、突击式执法现象普遍,往往将工作重点放在突击整治上。虽然能在短期内收到明显成效,但整治活动一结束,各种城市顽症立刻报复性“反弹”,日常的管理状态始终在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中循环往复,管理水平无法实行常态化,管理质量也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

(四)治理引导不够到位

环境管理社会参与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参与较少,依赖行政手段进行环境管理,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环境管理需求。建立多元化城市治理组织体系,培养以政府为主导,公共事业组织、第三方社会组织、社区公众等共同参与城市环境治理的氛围还不浓。

nlc202309082347

三、国内外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经验借鉴

(一)英国伦敦——分工有序、公私合作

分工有序、协调组织管理。伦敦有28个区,每个区设立区议会,区议会下设管理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设立总干事一名,负责实施管理委员会所管的行政工作。公私合作、购买市场服务。伦敦于1982年开始推行环卫作业服务的市场机制,政府开始采用私人承包的运营模式,成本直接降低了15%-20%。同时,通过法律条款如《生产者责任制条例》、《包装条例》等,明确各级垃圾承包商的责任,促进废物减量。政府还要求企业制定详细的垃圾处理计划,同时必须通过规划局的认可方能执行。

(二)新加坡——立法执法并重,管制自治同行

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环境污染管制法令,对各类废物处理和排放都规定了明确的标准。注重教育、严格执法。在新加坡的公共汽车上往往可以看到“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的告示。违规者必会收到一张罚单,如果不按时交付罚款就会受到法院传讯。违规者还会被有关部门召去充当反面教员,穿上标志垃圾虫的服装当众扫街,籍以示众。利用空间、资源循环,做到环境维护和建设并重。无论在新加坡的工厂区还是居民区,高楼大厦之间都建有花园,空地都铺上草坪,充分利用空间美化环境,并设立专职部门,帮助厂家和居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前新加坡的制造业废料有40%已得到再循环使用。

(三)上海市世博会环境建设经验——建设管理并举,社会共治共享

上海市以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从2008年9月8日实施“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制定《上海市迎世博加强市容环境建设和管理600天行动计划纲要》,坚持城市建设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城市建设和管理并举、城市建设与风貌保护相结合,加强社会动员,不断提高社会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热情,全力开展“市容市貌改观、市民生活环境改善和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三大工程建设,推动建筑立面整治、绿化景观建设、居住区改造、中小道路和重点水域保洁、设摊管理、施工管理、交通组织管理等30项任务建设。经过600天的奋斗,实现了“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市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的目标,城市管理水平跃升明显。

(四)北京奥运环境保障经验——多方统筹整合,高位综合协调

通过设立“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和办公室,专门负责综合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场馆之间、部门与区县之间、区县与区县之间、区县与场馆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实现了“六个结合”,使得全市的城市运行顺畅高效、场馆保障得心应手,城市环境建设突破创新,北京奥运会获得“无与伦比”评价。一是把环境建设与环境整治紧密结合,开创环境管理的新领域;二是把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摆脱了突击性整治的老路;三是把环境建设与各部门工作整合统筹紧密结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指挥体系和“市里牵头组织、条块配合协作、属地主责落实”的环境建设全新的工作机制;四是把环境建设与坚持惠民为民的根本宗旨紧密结合,使环境建设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五是把环境建设与城市管理紧密结合,确保城市运行高效顺畅;六是把环境建设与公众参与紧密结合,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

四、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新时期首都城市发展战略新定位,牢牢把握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出发,着眼“四个服务”要求,坚持决策执行与决策监督、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末端管理与前端管理、城市管理与农村管理、加强管理与做好服务“五个结合”,力争到“十三五”末,初步形成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体系,让北京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首都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和谐、宜居。

(一)构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内容体系

从空间、时间、文化风貌、要素治理等四个方面开展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其中,空间具体分为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远郊新城三个圈层;时间分为常态、非常态两种状态;文化风貌分为重点文化区、重点风貌区两个区域;要素治理分为城市家具、环境卫生、广告标识、夜景照明等相关要素。对四个方面、多个项目进行分门别类设置管理,规划标准、统筹实施,从而达到整体提升城市环境的综合目的。

(二)构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创新体系

一是主体多元化的制度创新。发挥政府主导协调作用,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公民积极参与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各类市场主体以及其他主体通过市场机制与规律进行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创新;明确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收益权;利用经济手段对个人和企业的激励作用,鼓励公众协助、参与城市环境建设管理。

二是市场化改革创新。加大政府购买管理服务力度,引入市场化模式,把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中能够依靠市场机制消化成本的职能通过市场运作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推动“以考促管”的城市环境监督机制,通过委托专业中介机构,探索以“考核”来推动和提高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水平。运用PPP模式开展环境建设。政府与私营部门建立起PPP,在公共服务中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通过合同承包、凭单制、用者付费等方式,承担部分原先由政府所负责的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社会事务。同时,也可以让城市居民更多地参与到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监督与管理过程中来。

三是组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责、权、利、效相统一的综合政府职能部门,减少部门之间相互挚肘,解决管理多头、执法重叠的问题。构建市、区、乡镇三级行政领导和执法监督体制,减少区域之间利益摩擦,提高行政效率,解决执法标准不一、执法力度不一的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条、块之间的重大环境建设管理事项,解决难点、顽症和相关矛盾。

nlc202309082347

(三)构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及时梳理,明晰职责、厘清边界,避免法律模糊地带。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立法部门应及时跟进了解,制定相关法律条规或政策进行约束,填补法律空白地带。及时梳理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文件,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是统一规划标准体系。通过立法程序把各级各类环境规划制度化、法制化与永久化,创建全市性、区域性、行业性与功能性等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市、区可编制宏观综合环境规划、中观环境规划与专项环境规划,明确目标、方法、实施方案等。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实施规划。进一步完善环境建设管理标准,提高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健全日常督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年度考核机制、表彰奖励制度。既要对环境政策进行定期评估,也要对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水平、工作业绩进行评估。通过全方位加强监督,促进环境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是完善科技财政保障体系。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管理理念,逐步改进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方式。组织开展建设管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重大专项科技攻关。做好资金管理保障,贯彻落实财政预算、审计监督、绩效考评等相关要求,切实提高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服务水平。

五是构建全面广泛的宣传动员体系。加强舆论监督和社情、舆情汇集分析,完善舆情快速研判和反应机制,及时掌握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选择市民关心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等问题,利用主题宣传、媒体展示、积极组织开展正面宣传教育,争取广大市民理解支持。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微信、微博和地铁、公交站台等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良好局面。

五、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现代化的对策措施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针,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组织开展好京津冀环境一体化工程、文化环境传承工程、环境民生工程等“三大工程”建设。

(一)实施“京津冀环境一体化工程”

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盯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两块短板,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坚持联合共编、联通共建、联动共治、联创共享,努力形成环境治理区域协同推进新格局,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保障。

一是联合共编,做到规划、标准、编制三地同步。结合编制“十三五”时期城乡环境建设规划,主动与津冀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共同谋划城市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形成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做到在指导思想上合拍,在基本原则上统一,在发展目标上聚焦,在主要任务上协作。着眼京津冀三地环境发展新趋势,加快环境标准信息化研究,统一做好立、改、废等工作,努力形成京津冀三地通用、科学规范、简便易行的一体化标准体系。

二是联通共建,做到环境设施建设三地同行。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中,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紧紧抓住筹办冬奥会、新机场建设、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活动和重点工程建设契机,推进与张家口市共同成立“京张环卫公司”,实现环卫管理软硬件一体化;规范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完善资源化处理产业布局,推进京津冀地区城市餐厨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综合运用经济、科技等手段,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实现垃圾处理设施区域共享。

三是联动共治,做到城市环境治理三地同力。结合筹办冬奥会,顺应人民群众环境新期待,重点开展“两高、三道、三大区域”环境联动整治建设。联合开展各自辖区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国道、河道、铁道(城际铁路)沿线两侧30米区域内,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站、高速铁路车站周边的环境整治,提升进京第一印象;开展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源保护区域,燕郊、廊坊、固安、怀来等省际交界结合区域,首都机场和新机场空中走廊可视区域的环境治理,保护水源环境,净化可视环境,形成一体化的环境景观。探索建立京津冀户外大型广告联管联控机制,施行广告商资质互认、设置标准统一规范、执法监督信息共享等一体化管控措施,以首善标准带动京津冀地区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四是联创共赢,做到协同发展成果三地同惠。在推进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落实好环境治理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百姓民生的理念,开展京津冀联创联治活动,实现城市环境治理成果三地共享。联合创建“环境治理示范区”,带动区域环境整体提升;联合创造一流环境设施,美化城市面貌;联合争创“环境服务优质品牌”,方便居民群众日常生活,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协同发展带来的真正实惠。

(二)实施“文化环境传承工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既要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要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首都环境建设中体现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品位,保护古都风貌,通过发挥环境建设管理的基础保障作用,不断提升国际大都市形象、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一是打造标志性环境景观文化带。紧扣北京市“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建设总体目标,通过特色文化树立环境骨架,梳理“东、西、南、北、中”文化象征,打造首都环境建设新的标志性环境景观文化带。分别是东部北京城市副中心——古运河环境景观文化带、西部首钢——现代工业环境景观文化带、北部奥林匹克公园——拼搏体育环境景观文化带、南部新机场——未来腾飞环境景观文化带、南北中轴路和东西长安街——古都古韵环境景观文化带。

二是塑造城市节庆民俗空间。北京市素有重大政治活动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传统。建议将民俗节庆活动也纳入城市美化的范围。在民族节日和重要节气日子,在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民族节日气氛,体现对民族传统的传承。配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节日,整治和设计城市的节庆空间。

nlc202309082347

三是重塑重点区域环境文化元素。北京城市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级公共活动(商业)中心、各类重点功能区内。按照尊重自然生态、体现文化特色、梳理服务功能的原则,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人文关怀,复兴旧城文化功能,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区环境重塑。

四是加强对塑造城市环境文化特色的指导。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中成立文化特色专业委员会,由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艺术、景观设计、民俗、园林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对城市环境设计方案进行指导。举办文化讲座,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京味文化认知水平。编制《美丽北京-城市环境文化特色案例》画册,分类展示首都环境的城市文化特色,对风景名胜、公园绿地、古都风貌、现代建筑、城市广场、社区特色等文化特色,进行解释和案例分析。

(三)实施“环境民生工程”

环境是民生改善的基础。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稳中求质的总基调,突出“贴近群众、实效为本、机制先行、品牌示范”四个抓手,遵循有机融入、巧妙融合、追求融洽的基本原则,使北京更加宜业、宜居、宜行、宜赏。

一是着力改善群众身边环境。继续推进老旧小区和街巷胡同综合整治,集中治理一批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集中消除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推进优美街巷、优美社区、优美胡同全民评选建设常态化。开展农村地区环境建设,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完善首都环境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继续强化环境问题约谈和问责制度。着力整治非法小广告、黑车运营、无照游商、“一日游”市场、停车秩序等突出环境问题,全面保障环境秩序。继续推进城市道路空间、桥下空间、地铁出入口等三大公共空间设施综合治理。加大架空线整治力度。

二是继续巩固垃圾分类成果。明确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责任、作业、管理、执法、监督五大责任主体,组织开展试点示范,推进垃圾资源化管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工作,巩固已达标小区分类效果。继续深化垃圾分类宣传引导,编制中小学环保读本《垃圾的故事》,组织到中小学校和社区开展专题宣传,开展“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的社会知晓率,增强市民群众的垃圾分类自觉性。

三是提升特色休闲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滨河绿地、郊野公园的路灯、座椅、休闲亭阁、健身步道、骑行道、电影放映点、交流空间、区域文博、社区图书屋、风筝广场等服务功能,适当增加儿童游乐、体育健身、文艺展出等功能设施,设置体现传统文体活动、地区历史文化的雕塑小品。

四是健全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环境治理社会参与的顶层设计,创新首都环境建设志愿者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发现环境问题,参与城市环境立法和环境决策,鼓励群众开展监督。拓展社会参与渠道,构建环境治理社会参与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首都环境治理荣誉市民、荣誉单位等评选表彰奖励制度。

(责任编辑:黄荔)

上一篇:监督考评下一篇:模态分析ANS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