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切除

2024-05-08

快速切除(精选八篇)

快速切除 篇1

220kV变压器各侧电流互感器(TA)与断路器之间发生短路故障[1-3]时,故障在变压器差动保护范围之外(简称变压器死区故障),但是却在故障侧母线差动保护范围之内。虽然该侧母线差动保护或变压器该侧后备保护动作跳开220kV变压器该侧断路器,但是故障依然存在,这些故障只能由变压器电源侧后备保护来切除,但该后备保护动作时限比较长,由于是变压器出口故障,容易造成变压器的损坏。

1994年镇江电网和2012年无锡电网就各发生了一起220kV变压器中压侧死区故障,2012年镇江电网还发生一起110kV变压器中压侧死区故障。这些故障均是由变压器高压侧后备保护或上级电源线路后备保护动作切除,保护动作时间在1.1~2.0s,故障造成一台220kV变压器损坏。若220kV变压器低压侧为10kV电压,则该变压器为高阻抗变压器或10kV侧串联有电抗器,变压器电源侧后备保护对低压侧故障没有灵敏度[4-7]。

针对变压器死区故障,文献[1]介绍了针对220kV变压器中压侧死区故障的一种解决方案,但没有解决220kV变压器各侧死区故障的快速切除问题。本文借鉴母线差动保护中母联死区故障保护原理和线路断路器死区故障原理,提出了4种快速切除变压器死区故障的继电保护方案,以供参考。

1两起220kV变压器中压侧死区故障

1.1镇江电网220kV变压器中压侧死区故障图1为镇江电网局部一次系统图。

1994年4月5日11时58分,镇江电网220kV变电所B进行2号主变压器新建工作,在吊装变压器110kV侧断路器工作完成后,两名工作人员在断路器上方的隔离开关操作平台收吊装用的钢丝绳时,由于钢丝绳有弹性,不小心将钢丝绳从隔离开关操作平台滑落至下方正在运行的1号主变压器110kV侧断路器2QF与TA之间的C相导线上造成C相接地短路,110kV母线差动保护动作跳开1号主变压器110kV侧断路器,由于主电源在220kV侧,因此故障未切除,0.6s后转为BC相接地短路,虽然主变压器110kV侧零序 Ⅰ 段保护动作出口,但110kV侧断路器2QF已经跳开,最后由上级220kV变电所A的220kV线路零序Ⅲ段保护在1.12s时切除故障,但变压器由于110kV侧线圈变形而损坏(变压器轻瓦斯保护、压力释放阀保护也动作发信号)。

1号主变压器配置了一套电磁式保护,其中220kV侧配置两段零序电流保护、一段复合电压过流保护。两段零序电流保护中的一段零序电流保护带方向元件(方向指向变压器),按变压器220kV侧后备保护整定,时间整定3s左右,另一段零序电流保护不带方向元件,按变压器220kV系统后备保护整定,时间整定4.5s左右。一段复合电压过流保护按变压器220kV侧后备保护整定,时间整定3s左右,故变压器220kV侧后备保护不能动作。

1.2无锡电网220kV变压器中压侧死区故障

2012年2月26日12时45分,无锡电网某220kV变电所也发生了1号主变压器110kV侧断路器与TA之间的A相接地短路,110kV母线差动保护动作跳开110kV正母线上所有断路器(含1号主变压器110kV侧断路器),由于主电源为220kV侧,因此故障未切除,虽然变压器110kV侧零序Ⅰ 段保护动作出口,但110kV侧断路器已经跳开,最后按上述110kV母线故障整定[8-9]的变压器两套CSC-326D型220kV侧Ⅰ段方向复压过流保护动作,1.630s时跳开切除故障(220kV侧两段零序电流保护中的一段零序电流保护按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动作时限为不小于2.1s;另一段零序电流保护按系统后备保护整定,动作时限为不小于4.5s)。

1.3目前切除变压器死区故障时保护存在的问题

上述两起变压器死区故障分别由电源侧线路后备保护或变压器电源侧后备保护动作切除,动作时间一般比较长。近年来,针对这些死区故障,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人员逐步意识到这种死区故障对变压器的伤害比较大,已经采用了变压器故障侧的后备保护联跳变压器各侧断路器的办法来作为切除变压器死区故障的措施[7],但切除故障时间仍然比较长,也有1.5s左右。

2变压器死区故障特征

2.1变压器各侧的死区故障

理论上说,变压器若有几个运行电压等级通过断路器间隔设备(由隔离开关、断路器、TA等设备组成)与外电路设备相连,只要变压器某一侧断路器两旁仅有变压器这一侧有TA,而母线侧没有TA, 就可能有几个变压器死区故障位置,即若有两个运行电压等级通过断路器间隔设备与外电路设备相连,就至少有两个变压器死区故障位置(若断路器两侧均有TA,则该断路器回路就没有死区故障位置);有3个运行电压等级通过断路器间隔设备与外电路设备相连,就至少有3个变压器死区故障位置(一个运行电压等级若有两个断路器间隔设备,则该运行电压等级侧为两个变压器死区故障位置)。 220kV变压器不仅在变压器中压侧存在死区故障, 在变压器低压侧和高压侧同样存在死区故障,甚至在变压器低压侧各分支也存在死区故障。 某220kV变电所部分一次主接线图(简化图)如图2所示,图中220kV变压器通过3个电压等级与外电路连接,而且各侧断路器仅有变压器侧有TA,因此,该变压器有3个死区故障位置,分别是k1,k2,k3的短路位置。

2.2变压器死区故障特征

2.2.1 220kV和110kV侧死区故障特征

以图2所示变压器110kV侧死区故障为例,分析死区故障特征,220kV侧死区故障特征类似。当变压器110kV侧发生死区故障,由于故障在变压器差动保护范围之外,但在110kV母线差动保护范围之内,因此,110kV母线差动保护中故障段母线的小差动保护和母线差动的大差动保护启动跳开故障段母线所有断路器,包括该220kV变压器110kV侧断路器,但主电源在220kV侧,仍然向故障点提供短路电流,故障并没有切除。 此时, 220kV变压器110kV侧TA仍然有很大的短路电流流过,因此,110kV母线差动保护的小差动保护和大差动保护仍然动作没有返回,同时,220kV变压器110kV侧的后备保护仍然动作没有返回。

若在110kV母线差动保护停用的情况下发生110kV侧死区故障,220kV变压器110kV侧后备保护中按110kV侧故障有足够灵敏度整定的相间或接地保护[9-11]会启动,按一定延时(按稳定切除故障时间整定一般为0.6s)动作跳开220kV变压器110kV侧断路器,但主电源在220kV侧,仍然向故障点提供短路电流,故障并没有切除。 此时, 220kV变压器110kV侧TA仍然有很大的短路电流流过,因此,220kV变压器110kV侧的后备保护仍然动作没有返回。

对于变压器220kV侧或110kV侧中性点不接地时发生变压器死区故障,则有该侧中性点间隙零序电流或零序电压保护动作跳变压器各侧断路器切除该故障[1]。

2.2.2低压侧死区故障特征

220kV变压器低压侧一般有35kV或10kV这两种电压等级,对该侧母线一般不设专门的母线差动保护,由变压器低压侧后备保护中按该侧母线故障有足够灵敏度进行整定的限时速断保护(一般整定0.3~1.1s)[9-11]作为该侧母线故障的保护。 当变压器低压侧发生死区故障时220kV变压器低压侧后备保护启动,按一定延时动作跳开220kV变压器该侧断路器,但主电源在220kV侧,仍然向故障点提供短路电流,故障并没有切除,此时, 220kV变压器低压侧TA仍然有很大的短路电流流过,因此,220kV变压器低压侧的后备保护仍然动作没有返回。

3变压器死区故障继电保护方案

3.1电网其他死区故障继电保护方案

3.1.1线路断路器死区故障继电保护方案

当线路断路器与TA之间发生故障[11],即线路断路器死区故障,故障在线路纵联保护范围之外,但在线路断路器连接的母线差动保护范围内,母线差动保护动作跳开该母线上所有断路器的同时:1对于闭锁式线路纵联保护,由母线差动保护动作后启动本侧线路纵联保护停信,加速对侧线路纵联保护动作跳闸;2对于允许式线路纵联保护,由母线差动保护动作后向对侧线路纵联保护发允许信号,加速对侧线路纵联保护动作跳闸;3对于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由母线差动保护动作后向对侧线路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发远方跳闸信号,加速对侧线路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动作跳闸。采用上述措施, 可起到快速切除线路断路器死区故障的作用,保证了220kV及以上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1.2母联断路器死区故障继电保护方案

当母联断路器与TA之间发生故障[8,11-12],即母联断路器死区故障,母线差动保护中非故障的母线小差动保护和大差动保护启动跳开非故障母线上的所有断路器,包括母联断路器。母联断路器在分闸位置,但故障未切除,母联断路器TA仍然有很大的短路电流流过,因此,母线差动保护的大差动保护仍然动作没有返回,并经150ms延时[8]将母联断路器TA电流退出母线差动保护(简称封母联TA)。 此时,对于故障母线的小差动保护,故障由区外故障转变为区内故障,故障段母线小差动保护和大差动保护启动跳开故障段母线所有断路器,从而切除了母联断路器死区故障。

3.2变压器死区故障继电保护方案

对照220kV变压器各侧死区故障特征、继电保护动作特征和电网中其他死区故障的继电保护方案,提出了4种快速切除方案。

3.2.1方案1

当220kV变压器某侧发生了死区故障,其故障特征是该侧母线差动保护没有返回(若该侧没有母线差动保护时,跳220kV变压器该侧断路器的该侧后备保护没有返回),220kV变压器该侧TA仍然有故障电流流过。对照该故障特征,联想母联断路器死区故障的继电保护方案,提出变压器该侧死区故障“封TA”[8,12]的跳闸控制方案如下(相应的逻辑框图见图3,图中,t1/0表示满足条件时延时t1,不满足条件时0s返回,下同)。

1)变压器该侧后备保护跳闸出口,继电器处于动作状态,或其他保护(比如该侧母线差动保护)跳闸出口,继电器处于动作状态。

2)变压器该侧A相或B相或C相电流达到启动值,或零序电流(或负序电流)大于整定值。

当上述条件全部满足时,经过必要的延时后退出变压器该侧变压器差动保护TA,即变压器该侧电流不参与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计算。当上述任一条件不满足时,0s接入变压器该侧变压器差动保护TA,即变压器该侧电流参与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计算。由于变压器差动保护将故障侧电流退出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计算,相当于变压器差动保护综合差流由原来为0或很小变为了短路点的短路电流,就使得变压器差动保护判断该故障由区外故障变为区内故障,从而使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启动变压器总出口跳闸回路,跳开变压器其他断路器,切除了该故障。

3.2.2方案2

当220kV变压器某侧发生了死区故障,其故障特征同方案1,对照线路断路器死区故障继电保护方案[11]中的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切除线路断路器死区故障方案,提出变压器该侧死区故障启动 “联跳”的跳闸控制方案如下(相应的逻辑框图见图4)。

1)变压器该侧后备保护跳闸出口,继电器处于动作状态,或其他保护(比如该侧母线差动保护)跳闸出口,继电器处于动作状态。

2)变压器该侧A相或B相或C相电流达到启动值,或零序电流(或负序电流)大于整定值。

当上述条件全部满足时,经过必要的延时后启动变压器保护总出口跳闸回路,启动跳开变压器的各侧断路器,从而达到快速切除这种变压器死区故障的目的。当上述任一条件不满足时,0s返回,不启动变压器保护跳闸总出口回路。

对于方案1和2,判断变压器该侧A相或B相或C相是否还有电流,可以采集变压器该侧差动保护TA电流,该电流定值可以按躲过变压器该侧最大负荷电流整定或按变压器该侧断路器断开时该侧死区相间故障有足够的灵敏度整定(灵敏系数可以取不小于1.5);当变压器该侧为有效接地系统时, 零序电流或负序电流定值可以按变压器该侧母线接地故障有足够的灵敏度整定(灵敏系数可以取不小于3)。当变压器某一侧为电压等级为35kV及以下系统时,该系统一般为不接地系统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则变压器该侧零序电流判据可以不用。 若为电阻接地系统,则变压器该侧零序电流判据可以使用。

3.2.3方案3

当220kV变压器某侧发生死区故障时,该侧母线差动保护(或220kV变压器该侧后备保护)动作,跳开变压器该侧断路器,该侧断路器已经在分闸位置,但220kV变压器该侧TA仍然有故障电流流过,联想母联断路器死区故障的继电保护方案,提出变压器该侧死区故障“封TA”的跳闸控制方案如下(相应的逻辑框图见图5)。

1)变压器该侧断路器处于分闸位置。

2)变压器该侧A相或B相或C相电流超过整定值,或零序电流(或负序电流)超过整定值。

当上述条件全部满足时,经必要的延时后退出变压器该侧变压器差动保护TA,即变压器该侧电流不参与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计算。当上述任一条件不满足时,0s接入变压器该侧变压器差动保护TA,即变压器该侧电流参与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计算。由于变压器差动保护将故障侧电流退出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计算,相当于变压器差动保护综合差流由原来为0或很小变为了短路点的短路电流,就使得变压器差动保护判断该故障由区外故障变为区内故障,从而使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跳开变压器其他侧断路器,切除了该故障。

3.2.4方案4

当220kV变压器某侧发生了死区故障,其故障特征同方案3,对照线路断路器死区故障继电保护方案中的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切除线路断路器死区故障方案,提出变压器该侧死区故障“联跳”的跳闸控制方案如下(相应的逻辑框图见图6)。

1)变压器该侧断路器处于分闸位置。

2)变压器该侧A相或B相或C相电流超过整定值,或零序电流(或负序电流)超过整定值。

当上述条件全部满足时,经必要的延时后启动变压器保护总出口跳闸回路,跳开变压器的各侧断路器,从而快速切除这种变压器死区故障。当上述任一条件不满足时,0s返回,不启动变压器保护总出口跳闸回路。

对于方案3和4,上述A相或B相或C相电流可采集变压器该侧差动保护TA电流,其相电流的整定值可整定为不小于变压器1.2倍该侧额定电流或按变压器该侧断路器断开时该侧死区相间故障有足够的灵敏度整定(灵敏系数可以取不小于1.5)。 当变压器该侧为有效接地系统时,零序电流整定值或负序电流整定值可按该侧母线接地故障有足够的灵敏度整定(灵敏系数可取不小于3)。变压器某一侧为电压等级为35kV及以下系统时,该系统一般为不接地系统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则变压器该侧零序电流判据可不用。若为电阻接地系统,则变压器该侧零序电流判据可使用。

3.2.5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的设置

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的设置,应按220kV变压器某一侧是否存在死区故障进行设置,只要这一侧或这一侧的某个分支回路存在死区故障,则该侧或该侧的某个分支回路需按快速切除死区故障方案设置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

3.3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的延时

3.3.1方案1和2

对于方案1和2来说,变压器某一侧死区故障的延时t1应从该侧母线差动保护或变压器该侧后备保护启动出口继电器动作后发出跳闸脉冲开始计时,因此,该延时应大于变压器该侧断路器跳闸机构动作时间和切断电弧时间加上该侧母线差动保护或变压器该侧后备保护启动出口继电器返回时间或电流判别元件返回时间。断路器跳闸机构动作时间和切断电弧时间一般为40~60 ms,一般不大于80ms;出口继电器返回时间[9]一般为小于30 ms, 电流判别元件返回时间[8-9,11]一般要求小于20ms, 考虑时间裕度和保护的安全性,并对照母联死区故障延时150ms的要求[8],延时t1可取150ms。

3.3.2方案3和4

对于方案3和4来说,变压器某一侧死区故障的延时t2应从变压器该侧断路器跳闸位置接点接通动作开始计时,因此,该延时应大于变压器该侧断路器跳闸机构动作后切断电弧时间加上电流判别元件返回时间。由于引入了该侧断路器跳闸位置接点,该死区故障保护比方案1和2的延时少了断路器跳闸机构动作时间;断路器跳闸机构固有动作时间一般在25~40ms,因此,引入断路器跳闸位置接点时,可以在方案1和2的基础上加快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动作速度,考虑时间裕度和保护的安全性, 延时t2可取100~120ms左右。

3.4方案1和2是否需要跳闸位置接点讨论

对于变压器某一侧死区故障保护中的方案1和2是否需要跳闸位置接点的问题,以变压器中压侧为例进行讨论。当中压侧母线故障时,母线差动保护动作,变压器中压侧断路器由于某个原因拒绝动作,造成该断路器失灵[13],变压器该侧死区故障保护若引入跳闸位置接点,由于断路器失灵拒绝动作, 跳闸位置接点不能闭合,因此,变压器该侧死区故障保护不能动作切除故障;此时,变压器该侧死区故障保护若不引入跳闸位置接点,由于少了跳闸位置接点闭合的条件,变压器该侧死区故障保护能够动作切除故障。因此,不引入跳闸位置接点作为变压器该侧死区故障保护启动条件之一,该死区故障保护还能够起到变压器该侧断路器失灵保护的作用。在实际的死区保护方案中,可以将引入跳闸位置接点和不引入跳闸位置接点分别设置为两个逻辑电路, 采用不同的延时来完成变压器该侧死区故障保护功能。

3.5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与断路器失灵保护的比较

3.5.1两种保护动作过程

图7为新的 “六统一”保护Q/GDW 1175— 2013的母线失灵保护联跳变压器各侧断路器逻辑框图。该逻辑框图在变压器高压侧、中压侧均有母线差动失灵保护联跳变压器各侧断路器回路。 图7(a)中“变压器支路失灵开入”为变压器电气量保护跳变压器该侧断路器的出口跳闸继电器接点; 当该继电器接点动作后,一方面给出“变压器支路失灵开入”信号,另一方面经电流判别后给出母线差动保护中“解除变压器复压元件”(图中未画出)信号, 解除变压器支路复压元件。

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保护与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的方案1和2的动作过程比较如下。

以变压器高压侧为例,当变压器高压侧出现死区故障时,相当于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虽然高压侧母线差动保护动作跳开了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但由于变压器中、低压侧有电源,故障仍没有切除,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保护启动回路立即启动解除高压侧母线差动保护的复合电压元件,同时启动母线差动保护的断路器失灵回路,然后母线差动保护的断路器失灵回路再以第1时限t1启动跳高压侧母联断路器(一般整定0.15~0.30s),以第2时限t2启动跳高压侧母线上所有断路器(一般整定0.3~0.6s),包括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同时启动“变压器支路失灵联跳开出”(见图7(a)),即 “母线差动保护启动变压器失灵联跳开入”启动,经变压器保护该侧电流判别后延时50ms启动变压器总出口跳闸回路[8](见图7(b)),启动跳变压器其他侧断路器。因此,由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保护来切除变压器死区故障,切除故障时间至少还需要0.41~0.71s。

以方案1或方案2为例,采用变压器高压侧死区故障保护时,死区故障保护将满足启动条件启动, 经短延时150ms或120ms左右,方案1退出变压器高压侧差动保护TA电流而让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或方案2直接启动变压器总出口继电器跳开变压器中、低压侧,切除故障。显然,方案1变压器高压侧死区故障保护切除故障时间为150ms加上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至切除故障时间60~80ms,方案2比方案1少了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时间,即方案1还需要210~230 ms左右,方案2还需要190~210ms左右。因此,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比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保护动作快得多。

3.5.2两种保护的比较

1)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动作速度快

由上述两种保护的动作过程来看,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比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保护动作快。 若考虑母线失灵保护启动后,跳母联断路器和该母线其他断路器以同一时间跳闸,至少比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保护动作快50ms左右;若考虑母线失灵保护启动后,跳母联断路器和该母线其他断路器以不同时间跳闸,至少比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保护动作快200ms左右。

2)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动作环节少

由两种保护的逻辑框图来看,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比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保护动作环节少; 由于220kV变压器保护为主保护和后备保护一体化设计,相互之间的配合可由程序实现,且基本逻辑可在变压器保护中实现,因而逻辑简单,动作可靠。

3)两种保护的保护启动量不同

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中有关保护的启动量采用了“变压器本侧后备保护跳本侧出口继电器”和“本侧母线差动保护”;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保护中有关保护的启动量采用了“变压器电气量保护跳本侧出口继电器”和“本侧母线差动保护”。

3.6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4种方案的比较

方案1和2不仅可以作为变压器该侧的死区故障保护,还可以作为变压器该侧的断路器失灵保护; 方案3和4仅能作为变压器该侧的死区故障保护。 由于220kV微机变压器保护均由程序来实现,4种方案均可方便地在变压器保护中实现;在电网中, “封TA”的做法在母线差动保护中的母联断路器死区保护中已经运行了10多年,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和可靠的,其做法同样也可运用在变压器的死区故障保护中。从动作的效率来说,方案2和4比方案1和3少了“封TA”让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的过程, 因而动作更简单,动作速度相对更快,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作为优先方案使用。在实际使用时,可将方案1和3或方案2和4结合起来使用,相互补充使用。

3.7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动作过程

以方案1和变压器中压侧发生死区故障来叙述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动作过程,方案2,3,4以及变压器其他侧发生死区故障时其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过程类似,本文不再叙述。一次主接线见图2。

1)当变压器中压侧断路器2QF与变压器差动保护使用的中压侧TA(即中压侧断路器处的TA) 之间发生相间短路或接地故障时,故障在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范围之外,但在110kV母线差动保护的保护范围之内,110kV母线差动保护启动跳开该故障母线所有开关(含变压器中压侧断路器2QF), 虽然断路器2QF已跳开,但故障没有切除,故障相仍有短路电流(某相的相电流或零序电流或负序电流超过整定值),故110kV母线差动保护仍然动作没有返回(或变压器中压侧后备保护启动延时时间到达,该后备保护仍然动作没有返回),则判断死区故障的两个条件满足,延时t1后,退出变压器中压侧变压器差动保护TA,即变压器中压侧电流不参与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计算。由于变压器差动保护将故障侧电流退出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计算,相当于变压器差动保护综合差电流由原来为0或很小变为了短路点的短路电流,就使得变压器差动保护判断该死区故障由区外故障变为区内故障,变压器差动保护就动作启动变压器总出口跳闸回路,跳变压器其他侧断路器,切除了该故障。

2)当变压器中压侧断路器2QF已在分闸位置, 即断路器2QF为热备用时,发生上述变压器中压侧死区故障,故障在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范围之外,但在110kV母线差动保护范围之内,110kV母线差动保护启动跳开该故障母线所有开关。虽然断路器2QF已在分闸位置,但故障相有短路电流,该相的相电流或零序电流或负序电流超过整定值,110kV母线差动保护动作或变压器高压侧后备保护启动延时时间到达,故判断死区故障的两个条件满足,延时t1后,退出变压器中压侧变压器差动保护TA,即变压器中压侧电流不参与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计算。 由于变压器差动保护将故障侧电流退出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计算,相当于变压器差动保护综合差电流由原来为0或很小变为了短路点的短路电流,就使得变压器差动保护判断该死区故障由区外故障变为区内故障,从而使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启动变压器总出口跳闸回路,跳变压器其他断路器,切除了该故障。

3)若为110kV母线故障,虽然110kV母线差动保护动作,启动跳开该故障母线其他所有开关,但变压器中压侧断路器2QF拒动,故障没有切除,故障相仍有短路电流。该相的相电流或零序电流或负序电流超过整定值,故110kV母线差动保护仍然动作没有返回(或变压器中压侧后备保护启动延时时间到达,后备保护仍然动作没有返回),故判断死区故障的两个条件满足,延时t1后,退出变压器中压侧变压器差动保护TA,即变压器中压侧电流不参与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计算。由于变压器差动保护将故障侧电流退出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计算,相当于变压器差动保护综合差电流由原来为0或很小变为了短路点的短路电流,就使得变压器差动保护判断该死区故障由区外故障变为区内故障,从而使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启动变压器总出口跳闸回路, 跳变压器其他断路器,切除了该故障。

4结语

由2012年2月无锡电网发生的一起220kV变压器中压侧死区故障事故得到启发,通过分析变压器死区故障的特征,提出了4种220kV变压器死区故障保护方案,这4种方案均可在电网中运用。由于方案2和4比方案1和3动作逻辑更简单,动作速度相对更快,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作为优先方案使用。在实际使用时,可将方案1和3或方案2和4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使用。

快速切除 篇2

关键词:配电线路;线路故障;快速切除技术;快速隔离技术;供电网络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5-0137-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5.071

当前大规模的电力网络建设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尤其电力网络的故障问题,一方面影响了供电效果,另一方面需要电力企业投入不小的维修成本。结合本文重点谈到的配电网络,配电线路一旦出现故障,对于故障的处理往往需要在停电的前提下,因此故障导致的检修工作会极大地影响电力供应。在配电网络检修技术的发展中,基于配电线路故障的快速切除与隔离技术日渐成熟起来,在实践中也取得不错的效果。本着促进配电网络检修技术水平、推动电力网络平稳安全运行的目的。本文笔者结合配电网络故障检修的实际工作,依据配电网络故障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配电线路故障的快速切除与隔离技术的介绍分析,提高快速切除与隔离技术在配电线路故障检修中的应用水平。

1 配电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分析

1.1 配电线路的内部因素

针对当前配电线路故障常见多发的现象,本着内因决定外因的理念,我们首先要从配电线路的内部寻找原因。以下是具体分析:

第一,在配电线路中经常发生由于导线断裂引发的整个线路故障的问题。造成配电线路导线断裂的原因比较繁杂,比如铝绞导线由于本身材质的缘故就会很容易出现断裂,一般导线与绝缘子的连接部位没有紧密的话,也会造成扎线分离,进而导致电流中断以及导线断裂的故障,引起整个配电线路的事故发生。

第二,配电线路的故障也可能是由配变损坏、引线烧断等事故引起的,在配电区由于电压负荷长期过大、天气干燥等因素,共同导致了配电线路变压器的损坏,进而造成了整个配电线路的故障出现。另外,在雷雨天气下,由于变压器的避雷装置失效或者损坏,导致配电线路变压器遭受雷击的破坏,同样会引起相关配电线路故障的出现。

第三,由于配电网络复杂性和密集性的实际情况,造成了整个配电线路的通道迂回曲折,各相线路之间混乱不清,尤其是在配电线路经过树木、房屋的地区,由于配电线路和这些物体的距离不够引发了短路事故,进而将故障波及相关配电线路,在造成安全危害的同时,也极大影响了正常的电力供应。

1.2 配电线路的外部因素

配电线路的内部因素在电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对于配电线路的故障的影响,已经呈下降和减弱的趋势。但是配电线路的外部因素由于自身的不可控制性,对于配电线路故障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值得引起相关电力检修人员的警惕,尤其是要结合分析当前引起配电线路故障发生的典型外部因素,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下是对引起配电线路故障的外部因素的具体

分析:

第一,天气因素。灾害性的天气不仅是在内部因素上催生配电线路故障的发生,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破坏力直接造成配电线路发生故障。当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对于生态平衡的巨大破坏,灾害性天气较以往更加多发。除了灾害性天气常见多发的原因外,由于灾害性天气的不可预见性和突然性,共同对当前的配电网络造成了不可想象的破坏,导致配电线路相应故障的产生。比如突然降临的暴风雪天气,由于气温骤降以及冰雪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配电线路断裂,断裂不仅会发生在不定的多个线路,而且因为风雪的阻隔,会给后续的配电线路抢修工作带来不小的阻碍,进而造成配电线路故障的扩大化。

第二,人为因素。比如在电力工作中,电力调度人员或者维护人员由于不规范的操作,对配电线路造成了一定损伤,进而导致了配电线路发生故障。人为因素也包括一些社会不良人员对于配电线路的破坏甚至盗窃,这种行为对配电线路的影响更大,不仅会造成配电线路出现故障,还会影响整个供电线路的安全,应当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三,技术因素。配电线路对于整个供电网络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配电线路的维修中,由于技术条件的有限,加上操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故障在处理后又形成新的故障,这也是造成配电线路故障的外部因素之一。

2 快速切除与隔离技术分析

当前我国的配电网络中,10kV配电线路环网供电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该形式的配电线路的供电一般为开环单端供电,也就说如果整个配电线路中某一段出现故障的话,那么该段的供电会通过开关装置转换到另一条线路进行供电,这种方法可以及时解决供电故障,提升供电的质量和效率。

以某城市10kV配电线路为例,该配电线路供电形式为开环单端,开关隔离装置会在发生配电线路故障的时候发挥作用,也就是通过开关调整为线路的另一侧来供电。如图1所表示的内容。该图里的A、B、C、D、E五个开关都处在电气操作柱上面。其中数据传输电台可以使用9500bit/s速率在大气中传输,拥有两万功率的发射信号能够直接一次性传输到10千米外,同时该数传电台由于经过特别改装,因此可以接受并发送频率不一样的信号。数传电台根据操作命令的不同,发出相应的指示,比如数传电台可以向电源侧开关传达闭合挥着向负荷端开关跳闸的指示。

图1 配电线路以及电台装置示意图

在该配电线路之中,如果BC端发生故障的话,各个装置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以下是具体过程:首先A在检测到电流信号时,同时接受到B传达的关闭指示,那么就会发生闭锁跳闸的情况。在B检测到经过电流的信号时,但是C没有发出相应的闭锁信号的话,就会造成跳闸出口的现象;假设经过1s后电闸重新闭合,一旦发生短暂的线路故障,那么就会成功的合闸。反之,如果是长期性的线路故障,就会加快B的跳闸,另外也会波及到C。此时联络开关E一旦感应到电流压力逐渐为零的话,会在3s之后做出重合闸的动作,并且重新供应C、D、E处的电流。如果是CD段出现线路事故的话,各装置会做出如下的反应:首先A、B、C三个点检测到经过电流的信号,那么B向A传达出闭锁的指示,B同时会接受C发出的闭锁指示,以上反应会造成A和B的同时闭锁跳闸。因为C收不到闭锁的指示。在经过1s之后电闸重新合上,此时假设只是短暂的电路故障的话,那么合闸就算成功的。如果此时的线路故障是长期性的话,C、D会一起加速远跳,联络开关E一旦感应到电流压力逐渐转小的话,就会在2s后重新合闸,并对D、E处重新供电。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开关的位置状态的情况是可以及时传递的,具体就是利用数传电台的闭锁频率经由电源开关发送相应的开关信号,促使配网变电站的主控制做出开关的反应,一般会情况控制中心会指派检修人员及时进行线路故障的修复工作。在城市的配电线路中,可以考虑配置数传电台,以此促进配电线路上故障的快速切除与隔离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广大电力工作人员应在配电线路故障中推广应用快速切除与隔离技术,促进配电线路故障可以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尽量降低配电线路故障对于整个电力供应的不利影响,推动供电企业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宝平.配电线路故障的快速切除与隔离[A].第十届全国保护和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2] 张焕峰.配电线路故障的快速切除与隔离技术初探

[J].电子制作,2013,(21).

作者简介:陈建科(1989-),男,广东江门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江门新会供电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快速切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肝胆胰外二科拟施行肝部分切除术病人50例, 其中男28例, 女22例, 无活动能力受限, 无合并其他并发症。入选标准: (1) 术前检查适合肝部分切除的病人; (2) 病变单发; (3) 年龄小于65岁; (4)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或以上; (5) 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术前检查适合肝部分切除的病人; (2) 术前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或肝功能较差 (Child-Pugh分级C级) 的病人; (3) 病变多发或者存在远处转移的病人; (4) 拒绝行快速康复治疗的病人。随机将5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FTS组各25例,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 FTS组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措施。 (1) 健康宣教: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宣教, 告知病人手术相关知识;FTS组术前2d~3d向病人及家属告知快速康复的具体实施内容及意义, 取得FTS的知情同意并取得配合。 (2) 术前饮食护理:对照组术前禁食12h, 禁饮6h;FTS组给予禁食6h, 禁饮3h, 术前2h口服10%葡萄糖溶液200mL, 糖尿病病人口服木糖醇200 mL。 (3) 术前肠道准备:对照组术前晚口服清肠剂, 进行清洁灌肠;FTS组则不行肠道准备。 (4) 管路留置情况:对照组术前留置胃管、尿管, 术后2d~3d拔除尿管和胃管, 术后常规留置1根或2根腹腔引流管, 术后3d~5d确认无出血及胆汁瘘后方可拔除引流管;FTS组不留置胃管, 尿管麻醉后留置, 术后12h内拔除, 术中不需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 如需留置, 需在术后24h内排出出血及胆汁瘘后拔除。 (5) 补液情况:对照组术后充分补液;FTS组术中控制输液量, 给予各个环节的保温 (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 , 术后输液量每天<2 500 mL, 包括25cal/g脂肪乳。术后输液时控制营养液的输液速度 (每分钟40滴~60滴) 。 (6) 疼痛护理:对照组常规采用镇痛泵镇痛, 对于拒绝使用镇痛泵者则痛时遵医嘱给予哌替啶50mg肌肉注射;FTS组术后均给予镇痛泵联合帕瑞昔布镇痛方案, 术后当日每隔2h评估1次疼痛情况, 术后第1天每隔4h评估1次疼痛情况, 疼痛评分>3分上报医生, 并给予相应处置。 (7) 心理护理:对照组不严格要求心理护理;FTS组要求保证病人睡眠质量, 高质量的睡眠被认为是促进疾病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效沟通可避免心理、社会因素对睡眠的影响[3]。 (8) 术后进食情况:对照组要求肛门排气后可进食流食, 根据耐受情况逐步增加到半流食直至正常饮食;FTS组术后第1天进食全流食, 第2天开始根据病人耐受程度增加到半流食直至恢复正常饮食。 (9) 活动:对照组对下床活动时间及次数无具体要求, 病人可耐受时才下床活动;FTS组制订活动方案, 术后6h即嘱病人进行踝泵运动[4], 每天运动4次, 每次至少5min, 第1天至少下床活动4次, 并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及次数。

1.2.2 观察指标

围术期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χ2检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FTS组与对照组相比, 病人住院时间缩短, 病人住院费用减少, 病人术后应激反应减少, 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 进食时间缩短, 说明对病人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可加速病人康复。

3 讨论

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康复过程, 从入院开始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 并在围术期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重视其睡眠质量, 减轻心理的应激反应, 加速病人康复。围术期对病人的干预措施使病人减少应激反应, 术前缩短禁食水时间并在术前2h口服5%葡萄糖, 增加了病人的舒适感;术前未进行肠道准备, 使病人减少恐惧与肠道不适;不留置胃管或留置管路时间缩短减少了病人焦虑与烦躁, 使病人术后更舒适;术后早期进食及活动, 加速了病人康复。

总之, 快速康复外科是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体现了护理措施的人性化, 加速病人术后恢复, 能够缓解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 加快了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缩短了病人术后进食时间, 减少了病人的住院费用, 缩短了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许丽丽, 杨甲梅, 谢峰.快速康复外科在肝胆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3B) :30-31.

[2]王高荷, 邵纯.快速康复理念在腹腔镜脾切除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1) :26-28.

[3]Cadman MED RNT RN C, Brewer MED DIPN RCNT RNT J.Emotional intelligence:a vital prerequisite for recruitment in nursing[J].J Nurs Manag, 2001, 9 (6) :321-324.

快速切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6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初次确诊为结直肠癌并择期行肿瘤根治术的病人38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21例, 女17例;年龄37岁~76岁 (56.7岁±10.3岁) ;其中右半结肠切9例, 左半结肠切除4例, 结肠次全切除2例, 乙状结肠切除6例, Dixon切除17例。另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1年5月行肿瘤根治术的结直肠癌病人42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24例, 女18例;年龄34岁~78岁 (56.9岁±10.2岁) ;其中右半结肠切11例, 左半结肠切除4例, 结肠次全切除2例, 乙状结肠切除8例, Dixon切除17例。两组病人术前均无肠梗阻、远处转移等症状, 术前经病理活检确诊为结直肠癌腺癌, 且组间病人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传统护理, 如术前3d始以半流质饮食为主;口服番泻叶或乳果糖导泻;术前1d告知病人手术方式、术前准备及签署手术同意书;术前12h禁食、禁饮;术晨常规留置胃管;术后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并开始进食;麻醉后放置尿管, 术后3d~5d后拔除, 且术后病人自愿下床活动。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FTS理念指导下进行围术期护理, 具体如下: (1) 术前宣教。自病人入院日起即开始进行术前宣教, 除与对照组病人相同的术前宣教内容外, 还详细向病人讲解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意义及其在病人治疗中的具体贯彻等。同时针对性向病人开展心理护理以提高病人心理上对手术创伤的耐受力, 对术前焦虑、恐惧严重者, 可对病人进行认知与行为干预等专业性心理疏导。 (2) 术前禁食、禁饮。病人禁食以术前10h为宜, 同时术前6h禁饮, 但给予病人250mL、10%的葡萄糖溶液。 (3) 肠道准备。术前2d给予小剂量乳果糖导泻;同时不放置胃管或术前放置胃管, 24h内拔除。 (4) 尿管处理。尿管麻醉后放置, 但放置时间由对照组术后3d~5d改为2d~3d。 (5) 术后饮食。术后鼓励病人早期进食, 一般术后2d即可允许病人进食流食。 (6) 下床活动。术后早期鼓励病人病床上活动, 如术后第1天鼓励并协助病人床上翻身, 术后第2天鼓励病人自行翻身并床沿活动, 术后第3天允许并鼓励病人下床活动, 以无疲劳感、可耐受活动为宜。

1.2.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疼痛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2.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软件对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住院天数等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 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结直肠癌手术因麻醉、术中腹腔长时间暴露、腹腔内炎症等因素极易在术后发生肠蠕动缓慢、腹胀, 并继发引起肠麻痹、肠坏死等并发症。再加上结直肠癌病人术后长时间禁食, 病人营养受到影响, 术后康复也相对延迟。因此, 如何减轻结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加快其术后康复一直是临床需深入研究及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些年, 随着FTS理念在临床的应用与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FTS理念对减轻手术病人应激、促进病人康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3]。据谢丽娟等[4]报道, FTS理念对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有促进作用。这一点从本研究观察结果也可以看出, 本研究中以FTS理念为护理指导思想的观察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给予常规传统护理的对照组显著缩短。同时据董春梅等[5,6]报道, FTS理念中提倡不放置胃肠减压管、鼓励术后早期进食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有积极意义;王建忠等[7]也认为术前胃肠减压并未能使胃肠压力有效降低, 反而可能增加术后因放置胃管引起的咽喉不适风险。在本研究中观察发现, 术前未放置胃管或留置胃管24h内的观察组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仅5.3% (2/38) , 显著低于长期放置胃管的对照组59.5% (25/42) 。同时以FTS理念为指导的观察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肺部感染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提示出对结直肠癌病人给予以FTS理念为指导的围术期护理对减少病人术后咽喉不适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总之, 以FTS理念为指导的结直肠癌围术期护理更利于促进病人术后肠蠕动、减少术后并发症, 从而加快病人术后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 (FTS) 理念在肠道癌症切除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初次确诊为结直肠癌并择期行肿瘤根治术的病人38例为观察组, 另选取2009年6月—2011年5月行肿瘤根治术的结直肠癌病人42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传统护理, 观察组则应用FTS理念指导围术期护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疼痛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8.4%、5.3%及2.6%,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以FTS理念为指导的肠道癌症切除术围术期护理更利于促进病人术后肠蠕动、减轻术后并发症, 从而加快病人术后康复。

关键词:直肠癌,结肠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参考文献

[1]陆凤媚, 陈锦坚, 吴燕梅, 等.快速康复外科在结肠癌病人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3, 11 (4C) :908-909.

[2]江志伟, 李宁, 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2) :131-132.

[3]Wilmore DW.From cathbertson to fast-track Surgery:70years of Progression in reducing stress in surgical Patients[J].Ami Surg, 2002, 236 (5) :643-648.

[4]谢丽娟, 鄢春宁, 韩伟.快速康复外科在腹部手术后促进肠蠕动恢复的应用研究[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09, 1 (4) :371-372.

[5]董春梅.快速康复外科方法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31 (2) :192-193.

[6]彭南海, 叶向红, 李巍, 等.快速康复外科胃肠道手术不置胃肠减压管并早期进食的护理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0) :911-913.

快速切除 篇5

关键词:有功转移系数,输电断面,广度优先搜索,反向增大,多支路切除

0 引言

对大停电事故的广泛研究表明[1,2,3,4,5], 当输电网运行在极限边缘时, 一些小概率事件 (如检修时期发生局部故障) 会使某条重载线路切除, 造成功率大规模转移, 致使其相邻线路潮流过限, 而目前后备保护及其自动装置只依靠本地电气量动作, 不顾及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过载线路被切除使潮流进一步转移, 引起其他临近线路的过载保护相继动作, 从而引发连锁反应, 造成了大面积停电事故。发生潮流转移之后, 与故障线路两端母线连接的上下游各级线路受影响较大, 该部分元件较少, 不超过全网的20%[6], 若能在庞大的电网中, 快速找出上述受潮流转移影响较大线路所构成的输电断面, 相比较全网分析更加简单快速, 能有效起到防止连锁过载跳闸和大面积停电的作用[7,8]。

针对线路切除后潮流转移问题, 文献[9]通过分析线路功率组成来确定输电断面。文献[10]对电力网络进行了电气分区, 结合电力网最小割集和支路开断分布因子获得输电断面。文献[11]采用基于动态规划思想中的最短路径算法搜索输电断面, 但因为搜索范围太小而漏选部分支路。文献[12-13]提出了潮流转移因子的概念, 推导了单支路切除和多支路切除潮流转移因子的计算方法。文献[14]通过在包含过载线路的最小基本回路及其环和运算回路中搜索与其潮流方向相反的线路确定输电断面。文献[15]提出了有功增加因子的概念, 通过对断开线路进行顺流和逆流搜索来确定输电断面。

广域测量系统 (WAMS) [16]实现了在同一个参考时间框架下实时捕捉大规模电力系统各地的实时动态信息, 为电力系统的分析和控制提供了新视角。

本文在文献[15]的基础上提出了发生多支路连锁切除情况下快速搜索输电断面新方法, 成功解决了对潮流反相增大线路的漏选问题。根据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从断开线路的首节点开始按层遍历并计算每条线路的有功转移系数, 将大于某一特定值的线路加入输电断面, 当搜索距离过长时则认为电气距离太远而停止搜索。本算法无需全网搜索和大规模矩阵运算, 计算速度快, 满足实时性要求。

1 图论相关知识

图是一个数学结构G (V, E) , 其中V表示节点集合, E表示边的集合, 如果G中任意一条边都具有方向, 则称图G为有向图。设图G是由r个顶点和t条边构成的有向图, 则r×t阶矩阵M (G) = (mv (a) ) 为有向图G的关联矩阵 (incidence matrix) , 其中v∈V, e∈E。mv (e) 的表达

关联矩阵表示了两节点之间有向边的方向, 本文以WAMS提供的实时潮流方向作为有向边的方向。下文计算有功分布因子时需要用到关联矩阵提供的故障前潮流方向。

2 多支路连锁切除有功转移系数

2.1 有功分布因子

基态情况下支路l的有功潮流为Pl, 支路l断开造成支路k上的潮流变化量为ΔPk, 两者关系用有功分布因子Dk-l表示:

Dk-l的物理意义为支路l断开后支路k上的潮流变化量 (以初始潮流方向为正) 占l初始有功潮流的百分比。

假设连锁切除的两条线路分别为a和b, 切除前a和b的有功潮流分别为Pa和Pb, a和b断开引起其他支路k的潮流变化量为ΔPk, 则有

可见, 支路k潮流变化量由两部分叠加而成:a断开引起k潮流变化量Dk-aPa和b断开引起的潮流变化量Dk-bPb, 其中Dk-a为线路b断开后线路a对线路k的有功分布因子, 同理可得Dk-b。

把P-Q分解法潮流计算中的有功潮流迭代方程重写如下:

式中:ΔP为各节点注入功率变化量;Δθ为各节点电压相角变化量;B0为初始系统 (没有发生断线故障) 的节点电纳矩阵;X为B0的逆, 表示初始系统的节点电抗矩阵。

若断开支路a两端节点分别是m和n, 且断开前潮流方向由m指向n, 则称节点m和n分别为a的始端、末端, 同理可得支路b的始、末端分别为p和q, 设支路断开后其他支路注入节点的有功功率不变, 则a和b断开引起的节点功率变化量为:

式中:Ma和Mb分别为支路a和b的节点—支路关联矩阵, 只在线路a和b的两个端点对应位置有+1和-1两个非零元素, 其余元素皆为零。

由直流潮流法可得由于a和b开断引起的电压相角变化量为:

式中:X′= (B0-Maxa-1MaT-Mbxb-1MbT) -1为线路a和b断开后的系统节点电抗矩阵;xa和xb分别为线路a和b的电抗。

将式 (5) 代入式 (6) 可得:

支路断开后, 在支路k上引起的潮流变化量为:

对比式 (3) 和式 (8) 得到:

利用矩阵求逆引理化简可得:

式中:ca= (-xa+Xa-a) -1。

设支路k两端节点分别为i和j, 并且故障前潮流方向由i流向j, 则Xk-a=MkTXMa=Xim+Xjn-Xin-Xjm, 称为端口k和端口a两个节点对的互阻抗, 可见其与潮流方向有关, 计算时用到可表征故障前潮流方向的关联矩阵;Xa-a=MaTXMa=Xmm+Xnn-2 Xmn, 称为端口a节点对的自阻抗。

同理可以得到:

确定了所有断开线路, 其他线路的有功分布因子可以由初始系统的节点电抗矩阵直接求得, 而不必反复计算线路断开后新系统的节点电抗矩阵, 在搜索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矩阵求逆运算, 使搜索过程简单快捷。

2.2 有功转移系数

对于潮流减小的线路不会引起后备保护的动作, 因此只需快速搜索出潮流增大的线路即可。因此, 本文只对如下两种线路进行分析: (1) 有功潮流方向不变, 数值增大; (2) 有功潮流方向改变, 数值增大。

对于情况1, 如果选支路a的有功潮流为基准潮流, 则定义有功转移系数Rk-a如下:

式中:P*ab=Pb/Pa为支路b有功潮流归算到支路a侧的标幺值。

对于情况2, 当有功潮流方向发生改变时, 支路k的潮流减少量|ΔPk|应大于初始潮流值Pk:

等式两边同除以Pa, 得到:

将式 (12) 代入式 (14) , 得到支路k有功潮流反向的判据为:

如果潮流反向且大于初始潮流值, 则有:

此时Dk-a+Dk-bP*ab<0, 仅仅反映了潮流减小, 为了反映出潮流反向增大量, 定义有功转移系数Rk-a为:

综上两种情况, Rk-a的物理意义是:发生支路a和b断线后, 在以a为基准支路情况下, 线路k的潮流增加量占线路a的百分比, 包括潮流反向增大情况。

3 改进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3.1 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广度优先搜索 (breadth first search) 是最简便快捷的图的搜索算法之一, 其类似于树的按层遍历。基本思想如下, 首先访问出发点vs, 接着依次访问vs的所有未被访问的相邻节点vi, 并依次标记为已访问, 然后再按照vi1, vi2, …, vin的顺序, 依次访问每个节点的所有未被访问的相邻节点, 并标记为已访问, 依此类推, 直到图中满足一定条件的所有支路都被遍历为止。

如图1所示, v1为搜索起点, v2和v3作为v1的子孙节点构成了第2层, 而v4, v5和v6, v7分别作为v2和v3的子孙节点构成了第3层, 它们的搜索顺序如下:v1→v2→v3→v4→v5→v6→v7→v8。

3.2 改进广度优先搜索算法搜索输电断面

根据电路理论可知, 电流总是趋向走电气距离较短的捷径。当发生断线故障时, 有功功率将从断开线路的始端沿着其他临近线路流向末端, 故输电断面的搜索就是由断开线路始端向末端较短路径的搜索, 当搜索电气距离过长时, 其分布电流就很小, 认为不会发生过载, 停止搜索。

发生多线路连锁切除故障, 将所有断开线路的始端都称为盈节点, 末端都称为亏节点, 那么有功潮流将沿着其他没有断开的线路由盈节点流向亏节点, 因此只需搜索所有盈节点和亏节点之间的若干条电气距离较短的路径即可。以盈节点作为搜索起点, 搜索终点有两种情况: (1) 搜索到亏节点时终止; (2) 搜索到某一节点时距盈节点的电气距离过长, 则停止搜索。因此, 引入累加电抗来表征电气距离长短, 指由一个盈节点开始, 当搜索到一个节点i时, 所经过的路径中各线路电抗累加的总电抗, 即为节点i到盈节点的累加电抗, 用XiΣ表示, 如果节点i的父节点是f, 则有:

式中:xif为节点i和f之间线路的电抗值。

当一个节点由两个不同的父节点得到两个不同的累加电抗时, 取较小值。由累加电抗得到搜索终点情况2的判据为:

式中:Xmin为最短路径电抗, 表示当前求得的由盈节点到所有亏节点的累加电抗中的最小值, 其值不断更新, 每当搜到一个累加电抗更小的亏节点时, 则Xmin自动更新成该较小值;ε为电气距离限制系数, 其取值越大, 则所得的输电断面集合越精确, 但费时也越长, 取值越小, 则精确度越低, 但速度越快, 经大量仿真发现, 当ε>3.5时, 搜索结果包含了所有受潮流转移影响较大的支路, 本文中取值为4。

4 快速搜索过程

4.1 将网络转化为有向拓扑图

根据网络结构参数和WAMS提供的实时潮流信息构建网络模型, 节点表示母线, 边表示线路或者变压器。

1) 消去悬挂节点后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因为连接网络和发电机或负荷的线路有功功率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2) 形成节点阻抗矩阵和关联矩阵。节点阻抗矩阵只与网络参数有关, 正常情况下已经形成。而在形成网络关联矩阵和计算有功转移系数时要借助于WAMS提供的实时潮流方向。电网运行方式在一段时间内较稳定, 当运行方式发生变化, 则启动程序刷新结果, 为发生故障后输电断面的快速搜索做好准备。

4.2 由广度优先搜索算法搜索输电断面

设S是一个队列集合, 其中的元素满足先进先出原则, 队列中的第1个元素称为队头, 最后一个元素称为队尾, 初始化S为空集。假设系统中断开线路为线路a和b, 其他线路由k表示, 记线路a的始端m为vs, 即vs为盈节点, 以vs为搜索起点搜索输电断面的过程如下。

步骤1:初始化, 所有节点到vs的累加电抗及Xmin的取值都为正无穷, S=S∪vs。

步骤2:判断S是否为空, 如果是空集, 则转步骤13, 否则转步骤3。

步骤3:取出位于S队头的节点, 记为vtop, 寻找一个与vtop相邻的节点vb。

步骤4:如果vb存在则转步骤5, 否则转步骤2。

步骤5:根据式 (18) 计算节点vb的累加电抗, 并与原值作对比, 取较小值作为vb的累加电抗, 判断是否满足式 (19) , 是转步骤6, 否则转步骤12。

步骤6:根据式 (12) 计算节点vtop和vb之间线路k的有功转移系数, 判断其是否满足|Rk-a|<θ, 如果满足则转步骤9, 否则转步骤7。

步骤7:如果Rk-a>θ, 将线路k加入输电断面中, 转步骤9, 否则转步骤8。

步骤8:由式 (15) 计算是否发生了潮流反向, 若没有则转步骤9, 若发生了潮流反向则由式 (17) 计算有功转移系数, 并判断是否满足Rk-a>θ;若不满足则转步骤9, 否则先将线路k加入输电断面集中, 再转步骤9。

步骤9:判断vb是否为亏节点, 是则取vb的累加电抗XbΣ和Xmin的较小者作为Xmin的新值, 转步骤12, 否则转步骤10。

步骤10:vb是否被访问过, 是转步骤12, 否则转步骤11。

步骤11:将vb设置已被访问的标志, 并将其加入S的队尾, 转步骤12。

步骤12:求vtop的下一个相邻节点, 标记为vb, 转步骤4。

步骤13:结束。

广度优先搜索的流程图见附录A图A1。以支路a始端为盈节点进行搜索后, 再以b始端为盈节点进行搜索。如图3所示, 红、蓝色节点分别表示盈、亏节点, 绿色节点表示搜索到该节点时已不满足式 (19) , 蓝色、红色路径分别表示以m和p为盈节点的搜索过程, 搜索完毕输电断面中包含了所有受潮流转移影响较大的线路。

5 仿真算例

为验证本算法有效性, 对IEEE 30节点系统进行分析计算。通过网络简化后得到系统拓扑图如图4所示。

通过编程实现本算法, 结果如下所示。

算例1:以支路L12-16, L27-25发生连锁过载切除为例, 搜索有功转移系数大于θ的线路, 其中θ取值为0.3, ε取值为4。首先以节点12为盈节点, 以节点16, 25为亏节点进行搜索;再以节点27为盈节点, 以节点16, 25为亏节点进行搜索, 得到搜索结果如表1所示。

系统中共有节点27个, 线路38条, 在发生线路L12-16和L27-25连锁过载切除后, 本文搜索到了8条有功转移系数大于θ的支路, 对比完全交流潮流计算所得的有功变化量可知, 本文搜索结果即为受潮流转移影响较大的支路。

算例2:以支路L10-22, L15-18发生连锁过载切除为例, 搜索有功分布系数大于θ的线路, 其中θ取值为0.3, ε取值为4。首先以节点10为盈节点, 以节点22, 18为亏节点进行搜索;再以节点15为盈节点, 以节点22, 18为亏节点进行搜索, 搜索结果如表2所示。

由结果可知, 有功转移系数较大的支路, 其有功潮流增量较也大。当有功转移系数相同时, 其交流潮流增量不一定相同, 但相差不大,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比如线路L28-27, L27-25, L28-27。这是由于本文推导有功转移系数时采用了直流潮流法, 不计支路电阻、对地导纳及无功潮流对潮流转移的影响, 牺牲了一定的精确度, 但满足了快速性要求, 且不影响搜索结果的准确性。搜索到的有功转移系数大于θ的线路有12条, 包括了潮流反向增大的线路L22-21, 不存在漏选现象。

针对同一算例, 本文与基于前K最短路径搜索法[17,18] (下文简称前K法) 进行对比得到: (1) 前K法需派生大量子图或路径, 计算量较大, 而本算法只需对关联矩阵进行一定深度搜索即可, 时间复杂度小; (2) 解决多支路连锁切除问题, 前K法需要在多个起点和终点之间进行多次前K最短路径搜索, 有些线路会重复搜索多次, 这样使计算量大增, 实用性不强, 本文算法只需在一定电气深度内搜索一遍即可; (3) 前K法搜索到的路径中可能存在潮流减小的支路, 需要进一步判断, 而本文方法无需这一步。

6 结语

大停电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是严重的, 分析其发生原因并采取必要措施对预防大停电事故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总结了连锁过载跳闸事故的原因, 提出了发生多线路快速连锁切除故障时基于广度优先法的输电断面确定方法。

1) 本算法考虑了故障前实时潮流的影响, 避免了单纯考虑网络拓扑结构而不计实时潮流影响的弊端。

2) 对故障后潮流反向增大线路进行了特殊处理, 解决了对潮流反向增大线路的漏选问题, 增加了其通用性。

3) 有功转移系数计算简便。有功分布因子由初始系统的节点电抗矩阵直接求得, 不必反复计算不同线路断开后新系统的节点电抗矩阵, 避免了大量矩阵求逆运算, 使搜索过程简单快捷。

有功转移系数由直流潮流法推导而来, 忽略了线路电抗和对地导纳, 故本算法适用范围与快速解耦法相同, 即支路电抗远远大于电阻且对地导纳较小可以忽略的系统, 如高压输电系统, 而对于配电网则不适用。本算法针对的是多条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连锁被切除的情况。最后通过实际系统仿真, 验证了本算法的可行性。

快速切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肝胆外科实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患者150例 (所有患者均无上腹部手术史) ,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75例。试验组中男42例, 女33例, 年龄32岁~67岁, 平均年龄 (52.6±4.6) 岁;疾病类型:肝癌39例, 肝血管瘤18例, 肝腺瘤10例, 肝内胆管结石8例。对照组中男44例, 女31例, 年龄28岁~69岁, 平均年龄 (54.9±5.8) 岁;疾病类型:肝癌35例, 肝血管瘤20例, 肝腺瘤14例, 肝内胆管结石6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疾病组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入院后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 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2 2组的围术期处理方式 见表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 与对照组相比, ERAS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降低, 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均提前, 镇痛次数也显著降低 (P<0.05) 。见表2。

2.2

ERAS组中共7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9.3%;对照组中共9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2.0%, 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 (χ2=0.280, P>0.05) 。

3 讨论

围术期护理常规包括术前护理、手术当日护理及术后护理等。早在2001年, 丹麦的Kehlet和Wilemore (腹部外科医师) 提出“快速康复外科” (FTS) 理念, 即“术后快速康复” (ERAS) , 其有效应用可促使手术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 并可促使患者尽早康复, 故而欧美国家很多医务工作者对于这一理念十分重视[2,3]。在围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术前护理。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之中, 心理护理属于重要内容。这一理论认为, 在围术期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护理, 可辅助临床治疗, 促进患者恢复[4]。 (2) 术中护理。在手术当天与术后对液体输入加以合理控制是快速康复理念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显示, 将液体输入量合理减少可促使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大幅降低, 且患者术后住院的时间也明显缩短。另外, 维持患者手术中及手术后的正常体温也十分重要。术中术后体温正常具有减少心脏并发症、术后感染、术中出血、分解代谢等功效。而为达到预防低体温的目的, 临床通常可采用腹腔冲洗液加热、保暖床垫、输液加热装置等。 (3) 术后护理。在手术之后长时间卧床会导致患者肺功能受损, 肌肉强度明显下降, 同时也会促使组织氧化能力降低, 导致静脉淤血加重, 患者还可出现血栓形成。故而术后应引导患者加大运动量, 而为实现这一目的, 则需实施充分沟通。另外, 术后尽早给予正常饮食也是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效措施。

我们的研究显示, 与传统方法相比, ERAS组在术后下床活动、进食及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更短, 而2组并发症无明显差异。表明ERAS在腹腔镜肝切除围术期的应用是安全而有效的, 不仅使患者术后康复加快, 还可缩短住院时间,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 (ERAS) 理念在腹腔镜肝切除围术期的优势。方法 将15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 ERAS组采用ERAS理念指导下的优化围术期护理流程。比较2组康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ERAS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显著降低 (P<0.01) , 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P<0.01) , 而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够有效促进腹腔镜肝切除患者术后顺利恢复。

关键词:腹腔镜肝切除术,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优势分析

参考文献

[1]DONOHOE C L, NGUYEN M, COOK J, et al.Fast-track protocols in colorectal surgery[J].Surg, 2011, 9 (2) :95-103.

[2]BOKEY E L, CHAPUIS P H, FUNG C, et al.Postoperativ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ollowing resection of the colon and rectum for cancer[J].Dis Colon Rectum, 1995, 38 (5) :480-487.

[3]BASSE L, HIORT J D, BILLESB LE P, et al.A clinical pathway to accelerate recovery after colonic resection[J].Ann Surg, 2000, 232 (1) :51-57.

快速切除 篇7

关键词:速康复外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康复

现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是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 该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不良反应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可减轻对患者的二次创伤, 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如何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快速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是指为了加快患者手术康复、减少手术应激和术后并发症、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缩短住院时间而采取的一系列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围手术期优化措施[1]。我院2011年12月-2015年5月对2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 纳入标准: (1) 均经相关检查确诊, 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2) 术前的肝功能、凝血四项、血糖均在正常范围, 无胆囊颈结石嵌顿, 无手术禁忌证; (3) 术前无合并严重内科疾病, 无充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等; (4) 既往无上腹部手术史; (5)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合并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 (2) 腹部恶性肿瘤患者; (3) 上腹部手术史; (4) 手术耐受性差。将该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 观察组中男14例, 女11例, 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 (48.3±14.5) 岁, 质量指数 (BMI) 18~28, 平均BMI20.4±2.7;对照组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 (48.3±14.5) 岁, BMI 18~28, 平均BMI 21.2±3.2;两组在年龄、性别、BMI、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2.1 术前护理: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向患者讲解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相关内容, 取得患者的配合。强化心理护理干预, 讲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基本流程、风险性以及注意事项, 重点说明手术的安全性, 获得家属及患者的认可和支持, 降低心理应激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 提高诊疗及护理的依从性。术前1d常规饮食, 禁食6h、禁水2h。 术前2h给予服10% 葡萄糖250ml。不用麻醉前给药, 不进行传统备皮, 只对手术区域皮肤进行清洁消毒。

1.2.2 术中护理:术中采用硬膜外联合全麻的麻醉方式, 使用短效的静脉或吸入麻醉剂, 降低全麻药物用量。术中输注的液体应预先进行加温处理, 温度约37℃, 术中使用的生理盐水、止血纱布均为温盐水浸泡。根据患者不断变化的液体需求进行个体化补液, 术中经硬膜外放置镇痛泵48h, 保证各项操作的轻柔性, 减少应激反应。

1.2.3 术后护理:术后早期进食, 术后10h给予口服生理盐水, 每2h饮水1次, 20~30ml/次。术后1d进食流质, 可选用稀粥、清淡的菜汤、米汤、果汁、藕粉等流质;待患者肛门排气后可进食清淡稀烂的半流质。术后6h患者清醒后, 向其讲解术后早期运动的方法、目的和意义, 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后1d指导患者在床上做伸展运动, 术后2d下床活动[2]。指导家属对患者的四肢进行按摩以减少疼痛感, 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 减少患者的疼痛。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4h疼痛评分、术后6h腹胀评分。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 评分0~10分,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烈疼痛, 腹胀: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相关检查评分0、1、3、5分, 0分为无腹胀, 1分为轻度腹胀, 3分为中度腹胀, 5分重度腹胀。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后24h疼痛评分及术后6h腹胀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见表1。

3 讨论

快速康复外科是一系列有效措施的组合产生的协同结果, 其将快速通道麻醉、疼痛控制、微创技术以及有效的护理配合等方面的新技术与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相结合, 是传统外科学的重要补充与完善。快速康复外科旨在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使伤害降低到最小[3]。本文结果发现, 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患者术后康复时间短, 疼痛少, 均优于常规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相比,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具有以下优点:术前通过强化心理干预, 帮助患者树立了信心, 使其情绪稳定, 降低心理应激对患者手术、术后恢复造成的不良影响, 确保了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术中保温, 能够降低低体温的发生带给患者机体的影响, 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术后早期进食, 食物进入胃内可刺激消化液和激素的分泌, 通过神经反射使胃肠蠕动增强, 加快胃肠功能恢复, 还有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术后早期活动, 增加了胃肠蠕动肠袢间的摩擦力, 加快了胃肠蠕动, 同时也有利于减少腹胀、肠粘连等术后并发症的出现[4]。

综上所述,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达到了促进胃肠功能蠕动和恢复各器官功能的目的, 能够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聂艳玲.快速康复外科在急腹症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5) :3005-3007.

[2]李春梅, 陈锦坚, 黎国基, 等.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胆囊切除术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3, 27 (21) :2221-2222.

[3]石书宏.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3, 23 (4) :700-701.

快速切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5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对照组男10例, 女15例;年龄30-62岁, 平均年龄 (46.7±4.6) 岁;病程0.9-4.1年, 平均病程 (1.9±0.6年。观察组男8例, 女17例;年龄29-70岁, 平均年龄 (47.1±4.3) 岁;病程1.1-3.9年, 平均病程 (2.1±0.4)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实行常规护理, 如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 具体如下: (1) 术前护理。向患者讲解相关病理及手术知识, 消除患者因认知不足导致的恐惧心理, 并列举手术成功病例,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指导患者术前6h禁食, 4h禁水, 并于手术开始前1h进行灌肠。 (2) 术中护理。术中对室温严格控制, 注意保温, 控制输液量及温度, 及时向医生患者汇报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 (3) 术后护理。患者未清醒时帮助患者保持正确卧位, 密切观测生命体征变化;患者清醒后, 多与患者沟通, 转移注意力, 缓解伤口疼痛;术后6h左右可饮水, 若情况良好可食用流质温食, 逐渐变为半流质至正常饮食;对患者伤口处密切注意, 对切口渗液、渗血等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于患者清醒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时, 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肌肉拉伸训练, 督促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1.3 评价标准

记录并分析两者患者手术效果 (手术时间、出血量) 、康复情况 (术后排气、下床活动、进食及住院时间) 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 (74.7±12.9) min, 低于对照组的 (78.1±13.3) min,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18, P>0.05) ;观察组手术出血量为 (88.5±17.9) m L, 低于对照组的 (98.9±16.4) m L,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42, P<0.05) 。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呕吐、腹胀、伤口疼痛感染等并发症4例 (16.0%) , 低于对照组的9例 (36.0%) ,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2.599, P<0.05) 。

2.3 康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通气、下床活动、住院等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切口小、疼痛感轻、出血少、恢复快、无明显疤痕[3], 但仍无法避免手术风险。临床实践发现, 在围手术期结合相应护理措施可有效增强手术效果, 缩短手术操作时间[4]。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通过常规护理、心理护理、手术室护理、饮食护理、康复训练等方法, 使患者得到更全面的护理服务[5,6]。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手术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说明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提高了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 保证了手术治疗效果, 同时通过心理护理, 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减少了由负性情绪引起的过度应激反应, 有效降低了手术的意外风险,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 说明手术效果得到保障后, 再加上护理人员的优质、全面的护理, 减少因护理不当导致的并发症, 利于患者快速恢复健康。观察组康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出院时间大大缩短, 说明手术风险的降低、并发症的减少及优质的护理均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 在围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 能有效增强手术效果, 减少并发症, 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文彦.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J].西部中医药, 2016, 29 (06) :150-151.

[2]胡敏, 陈丽, 韦丹,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 (12) :2756-2757.

[3]顾叶春, 朱仁武, 叶启乐, 等.中西医快速康复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6, 15 (02) :123-129.

[4]乔锦艳.围术期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22) :146-147.

[5]许柳琴, 陈瑜, 郭秋兰, 等.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与传统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6, 31 (11) :1008-101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快速切除】相关文章:

切除04-22

切除方法05-08

结肠切除05-11

息肉切除05-22

下咽癌切除05-04

急症子宫切除05-21

肾癌切除术05-10

输卵管切除05-13

外科切除术05-15

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与传统全子宫切除术临床比较09-10

上一篇:改革转制下一篇:游戏突围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