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子宫切除术

2024-05-10

产科子宫切除术(精选十篇)

产科子宫切除术 篇1

关键词:产科,子宫切除术,临床分析

在产科临床上, 对于重症子宫出血的患者, 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子宫切除, 这也是挽救产妇生命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 但该手术方式对患者会造成极大的困扰, 需要到了最后阶段才能够对患者应用该方法治疗。在围生期间出现的产妇大出血症状, 一直以来都是对临床工作造成困扰的一个重点难题, 进行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是孕产妇严重出血, 经过各种常规保守方法治疗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采取的对应措施。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产科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产科收治的22例急症子宫切除患者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产科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急症子宫切除患者共22例。本次纳入研究的对象, 年龄最大的为43岁, 年龄最小的为22岁, 其平均年龄为32.3岁;其中初产妇4例, 经产妇18例, 患者平均孕周为36.8周;1例患者晚期产后出血、1例患者羊水栓塞、1例患者子宫内翻;余下19例患者是在剖宫产手术之后进行子宫切除手术。

1.2 手术时间

本次研究中接受剖宫产手术的19例患者在手术后立即进行子宫切除手术。2例患者则在对其出血原因确诊之后再决定切除子宫, 其中阴道分娩并发羊水栓塞还有子宫内翻的患者, 则在分娩之后的2 h之内进行子宫切除手术, 1例阴道分娩并发晚期产后出血的患者, 距离接受子宫切除手术的时间为7 d。

1.3 手术方式

本次研究中, 19例患者接受次全子宫切除手术, 3例患者接受全子宫切除手术。相关手术步骤以常规步骤为依据进行[1]。

2 结果

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发生率为0.15%, 其切除的主要病因有:DIC、子宫破裂、胎盘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剖宫产手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等, 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分娩方式、胎次、孕产次等。

2.1 子宫切除术指征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因为子宫大出血而需要接受急症子宫切除手术, 其中13例患者因胎盘因素导致子宫大出血, 占59.1%, 子宫破裂患者有1例, 占4.5%, 羊水栓塞患者2例, 占9.1%, 晚期产后出血和子宫内翻导致大出血患者各1例, 占4.5%, DIC导致大出血患者3例, 占13.6%, 子宫破裂患者1例, 占4.5%。

2.2 失血量

3例患者在确诊出血原因之后接受子宫切除手术, 在手术过程中1例患者出血量不超过600 ml, 1例患者出血量不超过1000 ml, 出血量超过1000 ml以上的患者有1例;19例剖宫产手术过程因出现子宫大出血需接受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 其术中出血量不超过600 ml的有4例, 出血量不超过1000 ml的有7例, 超过1000 ml以上的患者共8例。手术过程因为出血导致出现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有9例, 占40.9%。患者平均出血量为1019.5 ml, 需要接受输血的患者共19例, 接受输血量为900~4000 ml。

2.3 围手术期并发症

手术并发症:1例患者子宫切除手术过程中并发羊水栓塞, 对此例患者应用皮质激素和氨茶碱, 再联用加压给氧治疗方式, 最终痊愈。术后并发症:患者原发疾病为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 导致出现肾功能衰竭或DIC。患者并发症主要如下:1例患者为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患者为伤口感染、羊水栓塞和盆腔血肿患者各1例。

2.4 母儿预后

治愈率达到97.7%;围生儿共有22例, 所有产妇均为单胎, 围生儿死亡事件发生例数为3例, 概率为13.6%。

3 讨论

导致产科出血难以控制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胎盘因素而急症子宫切除的主要指征具体如下:前置胎盘伴有或者不伴有胎盘植入或胎盘早剥。另一方面, 人工流产和剖宫产的增加使得妇女子宫内膜受损情况日益严重, 因此胎盘植入事件发生概率也大大提高, 以往有剖宫产史的患者出现胎盘植入风险事件相对于无接受剖宫产史的患者高达35倍之多胎盘植入和前置胎盘两者之间诱发因素基本一致, 因此接近7成胎盘植入患者会合并有前置胎盘, 因此产后出血概率极高, 子宫穿孔导致子宫需要切除的迫切性越高。除此之外接生技术没有严格遵守规范以及缩宫素的滥用, 都使得子宫内翻还有子宫破裂发生率提高, 而这两种也是产科子宫切除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2]。

我国已经实施了多年的计划生育, 而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孕产次依然居高不下。晚期产后出血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剖宫产切口因为化脓发生感染或者裂开。而对剖宫产切口愈合方面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缝线过紧过密、子宫角位置出现血肿、止血措施不够完善或者是上下切口厚薄差距太大导致两者对合不完美。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状况致使晚期产后出血需经子宫切除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此类患者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患者术后如期出院, 因此在掌握手术指征的同时也要提高术者的手术技巧, 这样能够有效降低产科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术的应用频率[3]。对患者进行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主要目的在于止血, 最大可能挽救产妇的生命。一旦产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需要对子宫切除的时机选择当机立断, 一旦迟疑则产妇的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前置胎盘的患者在产前或者产后均有极大的出血风险, 对于前置胎盘产妇无论是决定急诊还是择期手术, 都该将其归类为高危剖宫产类患者, 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对于羊水栓塞、子宫破裂还有DIC患者最好对其进行全子宫切除术, 而妊娠期盆腔充血的患者, 术中在操作的时候应该动作轻柔, 注意止血。

综上所述, 对于产科大出血患者, 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手术指征, 因为子宫切除术的应用会使得患者生理还有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 因此需要谨慎使用。但该手术方式能够抢救患者的生命, 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产妇均无发生死亡事件, 而围生儿的死亡率仅有13.6%, 可见对急症大出血患者采取有效及时的手术治疗还有综合止血措施等, 能够最大程度挽救母婴的生命, 具有临床意义, 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杨华卿.紧急子宫切除术在难治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6) :443-444.

[2]方方.产科子宫切除术86例临床分析.中外医疗, 2013, (08) :41-42.

产科子宫切除术 篇2

瘢痕子宫分娩方式的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利弊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探讨阴道分娩的有效性、可行性及临床管理方案。【关键词】瘢痕子宫分娩方式管理方案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及子宫肌瘤病的年轻化,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也随之增加,其分娩方式已成为产科临床突出的问题。临床要求既要尽可能的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再次剖宫产给母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又要预见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子宫破裂对母儿导致的危害。瘢痕子宫对妊娠分娩的影响

瘢痕子宫是指剖宫产手术或肌壁间肌瘤剥除术后的子宫。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对母儿的主要影响如下。

医学论文发表免费咨询电话:400-6089-123

子宫破裂:由于子宫存在瘢痕,再次妊娠时子宫增大,尤其在分娩过程中,愈合不良的瘢痕不能承受子宫内压力的增加而自发破裂,如有以下情况:①剖宫产或子宫切开;②妊娠子宫破裂或子宫穿孔后子宫修补术;③肌瘤剔除术,切口接近或达到内膜层,留下薄弱部分等,再次妊娠时均易发生子宫破裂。其中剖宫产瘢痕是妊娠后子宫破裂最主要的原因。

产后出血:子宫瘢痕尤其是位于子宫下段的瘢痕,易引起子宫收缩不良,导致产后出血。

前置胎盘:由于瘢痕处蜕膜发育不良,加之瘢痕影响了早期附着于子宫下段的胎盘向上移行,导致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增加。而前置胎盘的发生是瘢痕子宫孕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重要原因之一。

剖宫产手术并发症增加:瘢痕子宫孕妇行剖宫产分娩时,损伤、感染、粘连加重、切口愈合不良等手术并发症增加 另外,还可导致早产及新生儿病率及死亡率增加等。分娩方式选择

影响瘢痕子宫分娩方式选择的因素:总结目前临床上影响瘢痕子宫再次分娩方式选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一旦发生子宫破裂后果极其严重,为减少医疗纠纷,临床医生对瘢痕子宫有手术倾向,在交待病情中常侧重于子宫破裂的可能,使孕妇对阴道分娩缺乏信心,不愿试产。②前次剖宫产后瘢痕子宫的孕妇,本次妊娠时要求绝育率达67%,有作者提出对有绝育要求者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因此对要求绝育的患者,医患双方都有剖宫产手术倾向性。③手术及麻醉技术的提高,减少了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手术的安全性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无疑使剖宫产率升高,也影响了瘢痕子宫孕妇足月妊娠的阴道分娩率。

瘢痕子宫不同分娩方式的利弊与可行性:总结其利弊如下:①剖宫产率的大幅上升使母婴近远期病率上升,而产妇及新生儿病死率均不能相应下降。②再次剖宫产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而阴道分娩阵痛时子宫下段变薄,上段变厚,宫口扩张,这种变化使产妇产后子宫收缩力增强,有利于恶露排出,子宫复原,减少产后出血。③瘢痕子

宫由于盆腔粘连使再次手术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大为增加,临床上再次剖宫产术中因腹壁与子宫粘连无法剥离而经腹延长切口的病例屡见不鲜,同时再次手术可使原有腹腔粘连加重,切口痛、慢性盆腔痛、子宫活动受限发生率明显增加。此外,多次手术子宫内膜损伤破坏或腹腔种植,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的机会,临床上偶可见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报道。而阴道分娩可避免再次手术对子宫的创伤,减少盆腹腔粘连,减少感染,预防切口愈合不良。④由于粘连及瘢痕,组织弹性欠佳,暴露不充分,易造成剖宫产术中取胎头困难;又由于大部分孕妇未经试产,先露高浮,更增加了取头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新生儿的窒息率。而分娩过程中子宫有规律的收缩,能使胎肺得到锻炼,有利于出生后呼吸的建立,促进肺成熟,而很少发生肺透明膜病;分娩时宫缩和产道的挤压作用,可将胎儿呼吸道内的羊水和黏液排挤出来,使新生儿湿肺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大大减少;免疫球蛋白G(IgG)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可由母体传给胎儿,而剖宫产儿缺乏这一获得抗体的过程,因而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具有更强的抵抗力[1]⑥多次剖宫产会破坏子宫肌纤维使瘢痕加重,特别是子宫复旧至未孕状态时,峡部挛缩硬化,甚至宫颈上吊、宫体后屈,给日后计划生育手术带来诸多困难,并易造成子宫损伤。但是,并非所有的瘢痕子宫妊娠都可选择阴道分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阴道试产适应证

2]术中无切口撕裂且术后切口愈合好,无感染。或肌壁间肌瘤剥除术未

穿透黏膜层。②前次手术距此次妊娠时间2年以上。子宫发生破裂与否关键在于子宫切口的愈合情况,距前次手术的年限很重要。子宫切口的愈合主要依靠结缔组织增生连接,形成瘢痕修复。研究家兔的子宫切口愈合分为纤维瘢痕修复、瘢痕成熟和瘢痕机化3个阶段。Dicle等利用MRI观察人类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的愈合,发现子宫切口瘢痕的成熟从术后3个月开始至术后6个月完成。愈合的第三阶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因此临床上要求瘢痕子宫的妇女再次妊娠的时间至少在术后2年术后0

3]5~1年妊娠子宫切口处有嫩芽组织和普遍生长的纤维组织,术后2~3年瘢痕肌肉化的程度越来越差,并且逐渐退化,瘢痕组织失去原状态及弹性,因此在术后2~3年是子宫切口愈合的最佳时期。临床上对大于10年以上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应高度警惕。③前次剖宫产指征不再存在,又未出现新的剖宫产指征。④此次妊娠具备经阴分娩条件,分娩诸因素不存在异常情况,无妊娠合并症。⑤试产过程中产程进展顺利。⑥胎死宫内或胎儿有严重畸形。⑦有较好的医疗监护设备,具备随时输血、手术和抢救的条件。⑧辅助检查提示子宫下段延续性好,无缺陷瘢痕,且瘢痕处没有胎盘附着。⑨患者及家属了解阴道分娩和再次剖宫产的利弊并征得其同意。

剖宫产选定的条件:前次剖宫产为“T”形子宫切口、子宫下段纵切口或术式不详;肌瘤剔除术达到内膜层;此次妊娠距前次手术<2年;存在明显的产科手术指征;存在严重的不适合于阴道分娩的内外科合并症;有2次剖宫产史;多胎妊娠、产妇拒绝试产(注意二次剖宫产

时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并避开原瘢痕);不具备急诊抢救病人条件;社会因素。辅助检查

以往由于缺乏诊断子宫瘢痕状态的可靠手段,产科医生常因担心子宫破裂而行剖宫产术。近年来,有许多针对应用现代检查手段诊断子宫瘢痕状态的研究,尤其是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状态,对预测再次分娩结局及降低重复剖宫产率有重要意义。目前较为常用且比较可靠的辅助检查手段有宫腔镜和超声诊断。宫腔镜:在非孕期用宫腔镜诊断子宫瘢痕状态

4]产术后有生育要求者,在月经周期第4~5天行宫腔镜检查,此时子宫内膜功能层已全部剥落,透过薄的基底层可以观察其下面的瘢痕组织状态,再次妊娠时可做为选择分娩方式的参考。

B超:在产前及产程启动后动态监测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及连续性变化。Rogenberg等用B超观察孕妇子宫下段厚度,发现子宫下段厚度≥35mm时破裂的危险性明显降低子宫瘢痕诊断分级标准

4]

5]

据宫腔镜诊断将不同状态的子宫瘢痕分为3级:I级为子宫峡部未见瘢痕组织,切口已无法分辨;Ⅱ级为子宫峡部有少许大小形态不周的白色瘢痕组织成分,瘢痕组织内血管网明显减少;Ⅲ级为子宫峡部有宽窄不等的无血管网瘢痕组织带且凹凸不平。

根据B超诊断亦将不同状态的子宫瘢痕分为3级:I级为子宫下段无变薄现象;Ⅱ级为子宫下段变薄、失去连续性,但未见胎儿毛发或胎

脂斑点;Ⅲ级为子宫下段变薄或缺失,可见胎儿毛发等。

临床价值:用宫腔镜和B超联合检查可做为评定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状态的可靠手段,为再次妊娠选择分娩方式提供有价值的依据[4]I级瘢痕子宫,当再次妊娠时若没有其它剖宫产指征存在,可以经阴道分娩;Ⅱ级瘢痕子宫,可在B超严密监护下经阴道试产,并适时行阴道助产;如产程进展不顾利,则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Ⅲ级瘢痕子宫则应在孕38~39周适时行计划剖宫产,以避免瘢痕子宫在临产前或产程中突然破裂,给母婴带来损害。围产期管理

加强孕期管理:①加强孕期保健和高危妊娠的管理,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人群进行系统管理,建立高危档案,进行孕期指导,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再次妊娠时间,孕期并发症、合并症治疗,尽量减少本次妊娠阴道分娩禁忌证。②做好阴道试产评估。详细了解上次手术情况,如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新生儿结局;通过阴道检查判断骨产道、软产道、胎儿有无异常;完善各项化验;B超检查胎儿、羊水、胎盘及子宫下段瘢痕情况。符合条件的孕妇入院后进行宫颈评分,若Bishop评分<7分,首先要促宫颈成熟。但也有资料提示先兆流产、妊娠39~40周时宫颈未成熟可作为子宫术后瘢痕状态不良的间接证据,故不主张经阴道试产。③与孕妇及其家属良好的沟通,告知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及相对安全性、风险、并发症的预测及防范,在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前提下,获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加强产程管理:①有经验的医师观察产程及胎心变化,定期检查下腹部压痛情况,这是反映子宫下段能否耐受伸展比较敏感的指标。如果出现产程进展不顺利,活跃期延长或停滞,必须立即行阴道检查。开放静脉通道,配血备用,持续胎心监护,有条件应做宫内压测定。②无头盆不称的情况下宫颈注药或静推安定,出现头盆不称、子宫先兆破裂及胎儿宫内窘迫须立即剖宫产。③催产素的应用:长期以来,瘢痕子宫是催产素使用的一大禁忌,许多孕妇在试产过程中因出现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无法纠正而被迫放弃试产。④第二产程禁用腹压,必要时助产缩短第二产程,可有效避免子宫破裂

6]检查:产后常规检查宫腔,了解子宫下段瘢痕有无裂开。同时要注意生命体征及阴道出血情况,发生产后出血要及时查找原因,检查软产

综上所述,对于瘢痕子宫妊娠分娩,通过严格掌握阴道分娩指征,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发现处理难产,多数是可以经阴道安全分娩的,阴道试产与剖宫产相比利多弊少。作为妇产科工作者,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认真评估,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人性化的分娩方案。对于估计可能阴道分娩的孕妇要做好心理指导,增强其自信心,解除患者对阴道分娩的恐惧心理,提供阴道试产机会,保证母儿的共同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术。参考文献

1邓文英.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方式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9,l3(5上).2刘素芳.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相关问题[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8,23(6):869-870.3张敏.瘢痕子宫不完全性破裂1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6).4韩志安,韩丽莉.子宫瘢痕状态的诊断与分娩方式的选择[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9,8(4).5张小勤.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177例分娩方式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57-58.6刘春娟.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

子宫肌瘤剔除术285例临床分析

作者:邱文山 王丽峰 郭赛群 谭春燕 作者单位:广东省廉江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广东廉江 524400

【摘要】目的:评价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对本院10a间子宫肌瘤摘除术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5例手术患者术后经过均良好,无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随访251例, 术后月经恢复正常者为94.1%(176/187例),术后妊娠率为71.6%(78/109例), 有27例术后肌瘤复发,复发率为10.8%。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可解除症状,保留年青患者的生育功能,更重要的是维持卵巢-子宫的内分泌功能,保障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在生育期妇女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子宫肿瘤/外科学;回顾性研究;卵巢功能

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常见手术方法,为年轻未孕者保留生育功能,更重要的是维持子宫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内分泌功能,从而保持妇女的身心健康。本文回顾分析1994年6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行肌瘤剔除术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意义。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20~40岁,平均30.5岁,其中20~30岁173例,31~40岁112例。未婚50例,已婚235例;无妊娠史38例,21例有流产史(人工流产或自然流产),已生育者226例。临床表现:以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多见共127例,自觉下腹部包块92例,以不孕为主诉而检查发现子宫肌瘤者66例。

1.2 肌瘤分类与大小

285例中子宫体部肌瘤283例,子宫颈部肌瘤2例;肌壁间肌瘤95例,浆膜下肌瘤137例,粘膜下肌瘤2例,浆膜下、肌壁间及粘膜下混合性肌瘤51例。单发性子宫肌瘤217例,多发性子宫肌瘤68例,最多1例共挖出大小不等肌瘤23个。肌瘤的直径多为2~5cm,最大者达9cm。

1.3 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应证

(1)年轻未婚或已婚未育又渴望生育者;(2)因肌瘤因素导致流产者;(3)年龄40岁以上者;(4)由于心理因素,强烈要求保留子宫者;(5)剖宫产术中发现肌瘤者。

凡肌瘤恶变及(或)盆腔有恶性病变列为剔除术禁忌证。

1.4 手术方法

1.4.1 基本原则 凡肉眼能看见的、手摸得到的肌瘤均应一一剔除,尽量减少出血和创伤,并注意保护输卵管及“重建”子宫。

1.4.2 切口 根椐肌瘤的位置选择“一个可剜出几个肌瘤”的切口,以利于子宫解剖和功能的恢复,前壁肌瘤多取上纵下横切口,以不影响血运。为不孕者手术时,前上壁忌横切口。宫底部选纵切口,后壁肌瘤可直接选后壁切口,上纵下横,较大肌瘤者方施行梭形切口,需注意勿伤输卵管入口处。切口应切开肌壁并深入到瘤组织,使肌瘤与肌壁间的界限清楚暴露,分界处用手指进行钝性剥离,剥离出一定面积后,用双爪钳将肌瘤提起继续剥离,最后剔出肌瘤。阔韧带肌瘤常使输尿管行走改变,或输尿管紧靠其旁,应打开阔韧带,用手指分离将肌瘤“娩出”,或切开肌瘤包膜将其剥出,剜出后需认真检查输尿管。切粘膜下肌瘤则必须进入宫腔。对于多发性肌瘤者,为了彻底清除肌瘤,而有意识地切开宫腔。切开宫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和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机会。

1.4.3 术中出血 为了减少手术出血,除子宫峡部、宫颈及阔韧带肌瘤不能放置止血带外,均可用橡皮条扎紧子宫峡部止血,可持续维持30min,如果肌瘤多,手术时间长,间歇性放松止血带,使子宫恢复循环,切口予血垫压迫,再扎紧止血带,继续完成手术。术毕放松止血带,切口有渗血者,可缝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并可于子宫肌注缩宫素10u,使子宫呈收缩状态,减少子宫切口出血。

1.4.4 切口缝合 应由底部开始不留死腔,用肠线间断缝合,创腔大者可增强缝合,以彻底止血,切口最后一层应作水平褥式缝合,使切口包埋而光滑。凡子宫后位或后壁肌瘤有切口者,应常规缩短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位。如果婚后不孕者,术中可行双侧输卵管通液检查,为预防术后盆腔粘连,术毕盆腔放置中分子右旋糖酐200mL加地塞米松5mg。

结果

285例病检均为子宫平滑肌瘤,无1例恶变;有5例为囊性变,11例伴透明变性,4例伴红色变性。本组无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平均住院7d,治愈出院。本组285例中有34例失访,失访率为11.9%,余251例随访结果如下:(1)月经情况:251例中术前月经过多及月经紊乱187例,术后月经正常或症状明显改善者176例,占94.1%;余11例月经仍不正常,需进一步治疗。(2)妊娠情况:251例中有生育要求者109例,其中78例术后妊娠,妊娠率为

71.6%,其中术后1a内妊娠者11例,余均于术后2a内妊娠,平均受孕时间12.2个月。无1例发生异位妊娠及妊娠子宫破裂。孕期均列入高危孕妇管理,78例中有75例足月妊娠分娩,妊娠经过良好,71例剖宫产,4例阴道分娩。(3)肌瘤复发:251例患者术后肌瘤复发27例,复发率为10.8%,其中7例在3a内复发,均为多发性子宫肌瘤;余20例则在5a以后复发。

讨论

3.1 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缺点

优点:(1)手术安全,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2)手术时间短(尤其单个肌瘤);(3)能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4)不影响卵巢功能;(5)术后仍能维持盆腔及阴道的正常解剖关系及生理功能。缺点:(1)术后有复发的可能;(2)对希望生育者在分娩时增加剖宫产机率;(3)孕期或分娩期有子宫破裂的风险。

3.2 保留子宫的意义

3.2.1 保留生育功能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肌瘤增大可以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也可致宫腔变形妨碍精子运行及受精卵着床,而导致影响妊娠或妊娠后流产。在不孕的原因中肌瘤引起的不孕仅占4%或更低,但子宫肌瘤患者不孕的发生率为20%~ 30%,引起不孕不育的因素较为复杂,许多学者认为术后妊娠率与术前患者不孕时间及其年龄有关。国外文献报道剔除肌瘤后妊娠率一般为

40%,国内许如秀[1]报告为63.1%,本组资料为71.6%,说明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使为数不少的肌瘤不孕者受益,因此对不孕而要求生育的子宫肌瘤患者应适时行肌瘤剔除术。由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遗留疤痕,即疤痕子宫,故术后坚持避孕2a,以免过早妊娠增加子宫破裂的机会[2],而且术后妊娠的孕妇,需严密观察,分娩时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3.2.2 有利于维持卵巢子宫的内分泌功能 众所周知,子宫具有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近年来已证明,子宫也是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目前已知子宫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激素,如前列腺素、泌乳素、胰岛素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子,内皮素以及细胞因子、等,子宫内膜中含有丰富的受体,受体在下丘脑

垂体子宫系统的内分泌调节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而且术中保留子宫可保护卵巢,子宫切除术可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对卵巢的血液供应,使卵巢的血液供应减少至少1/2[3]。国外研究显示,绝经前切除子宫即使保留卵巢,其术后2a卵巢功能衰退达32%,4a则达54%,从而使更年期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提早来临[4]。同时子宫是女性特有的脏器,并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妇女子宫切除手术会发生特殊的心理反应。Richard将子宫切除术后出现的忧郁感、眩晕、失眠、精神异常等症状称为“子宫切除后综合征”[5]。显而易见,年轻妇女的子宫不能轻易切除。

【参考文献】

产科临床中的子宫切除术分析 篇3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切除手术的适用病症、手术过程和预后及并发症控制。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30名子宫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胎盘问题,在本组30例患者中有3例实施的子宫全切除,其余27例患者实施子宫次切除。整个手术中有23例新生儿存活,1例新生儿死亡,6例死胎。结论:在产科治疗中,往往会因为产妇难产及其他原因發生大出血,子宫切除术是临床抢救产科大出血的常用方式,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于挽救产妇生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这项手术的过程中要积极的采取相关措施,尽可能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计划生育宣教和围生期保健等等,尽可能的降低产科子宫切除的发生率。

【关键词】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经腹腔镜

在产妇分娩尤其是实施剖宫产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急性子宫出血,子宫切除术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抢救产科大出血方式[1]。但这种方式尤其是子宫全切除往往会对产妇的身体健康造成重要的影响,比如说无法生育,这就对产妇的心理和身体都产生了严重的伤害,同时在子宫切除术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并发症,对手术的成功率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子宫切除手术的适用病症、手术过程和预后及并发症控制,本文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30名子宫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情况阐述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30名子宫切除手术患者,该组患者中最大年龄为45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平均年龄(28.56±3.11)。有9名为初产妇,21名为经产妇。7例患者有人流史,5例患者有引产史,12例患者有剖宫产史。

1.2 手术适应症

在本组产妇中,有7例为胎盘早剥,占总数的23.33%,6例为胎盘植入,占总数的20.00%,3例为前置胎盘,占总数的10.00%,3例为子宫收缩乏力,占总数的10.00%,2例为子宫破裂,占总数的6.67%,2例为子宫肌瘤,占总数的6.67%,3例为晚期产后出血,占总数的10.00%,2例为羊膜炎、子宫肌间质炎,占总数的6.67%,2例为羊水栓塞1例,占总数的6.67%。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胎盘问题,在本组30例患者中有3例实施的子宫全切除,其余27例患者实施子宫次切除。整个手术中有23例新生儿存活,1例新生儿死亡,6例死胎。

2.1 子宫切除术式和出血

本组患者中有3例实施了子宫全切术,占总数的10.00%,这三名患者中有2例为子宫破裂累及阴道后穹隆,1例为羊水栓塞;另外实施子宫次切术的27例患者中,出血量超过3500ml的有2例占总数的6.67%,出血量在1000ml至3500ml之间的有16例,占总数的53.33%,出血量在500ml至1000ml间的有9例,占总数的30.00%。

2.2 围产儿情况

整个手术中有23例新生儿存活,存活率为76.67%,1例新生儿死亡,占总数的3.33%,6例死胎,占总数的20.00%。

2.3 术后并发症

本组30名产妇均未发生生命安全事故,手术后有两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包括一例伤口感染和一例泌尿系感染,术后病率为6.67%。

3 讨论

术后出血是产妇分娩过程中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对于术后出血的治疗可通过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药物、按摩、输血等治疗方式,而手术方法很多,子宫切除便是典型的一种[2]

3.1 适应症及手术操作

子宫切除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胎盘早剥,但这种类型也并不是子宫切除术的绝对适应症,因为胎盘剥落不会对子宫肌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只要采用常规的止血剂、按摩子宫等方式即可,如果没有效果且具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风险则要进行子宫切除术[3];其次是胎盘植入,由于在胎盘植入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剥离,导致了在剥离的时候发生大出血,常用的止血方式是子宫腔填塞纱条压迫止血以及创面缝合的方式止血,如果这两种方式无效且出血量超过1000ml的时候则要进行子宫切除术;第三是子宫破裂,如果和产妇发生了子宫破裂并且破裂口不齐或者受到明显感染导致子宫无法保留的时候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术,如果且破裂累及到了宫颈及阴道穹,则要实施子宫全切术;第四是子宫收缩乏力,对于该类型病症临床上主要采用保守治疗,比如宫缩剂、宫腔填塞纱条、按摩子宫等方式促进子宫收缩,如果达不到效果、出血没有得到制止则可以实施子宫切除术;第五是羊水栓塞,这也是导致死亡发生的最严重并发症,如果由于羊水栓塞导致出血且出血量无法控制的时候应立即进行子宫切除,并配合以药物治疗[4]

3.2 手术类型选择

目前的手术类型主要分为子宫全切术和子宫次切术两种,相比之下,子宫次切术对于患者的身体伤害更小,尤其是较年轻的患者,为其保留少部分子宫下段和宫颈,可有少许月经来潮,符合其心理和生理要求[5]。如果患者出血原因是子宫破裂并已累及宫颈和阴道后穹隆,则应该进行子宫全切除手术。在保守治疗能够达到效果的情况下应尽力避免选择子宫切除术。而产妇大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这需要临床医师的快速反应和决策,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止血方式。患者在手术后应定期进行复查,比如进行妇科宫颈细胞学检查,及时的发现存在的宫颈疾病并积极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展,张伟涛,史保珍,李战飞.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子宫切除21例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01:8-10.

[2] 马耀梅,薛凤霞,赵桂玲,祁冀,孙培松,刘彩艳.124例子宫颈浸润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3,03:213-217.

[3] 杨洋.应用LigaSure的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

[4] 宋燕.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和评价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相关因素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1月~2009年9月我科急症产科子宫切除患者12例, 年龄24~36岁, 平均29.22岁, 同期分娩总数5 394例, 孕周35~41+2周, 初产妇3例, 经产妇9例。

1.2 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后切除子宫3例 (占25%) , 剖宫产时切除子宫8例 (66.66%) , 剖宫产术后切除子宫1例 (8.33%) , 12例中行子宫次全切10例 (8.33%) , 子宫全切除术2例 (6.61%) 。3例阴道分娩后即发生子宫大出血, 经止血治疗无效而切除子宫, 5例剖宫产术中使用宫缩剂 (催产素、米索前列醇、卡孕栓、欣母沛等药物) , 按摩子宫, 同时行宫腔填塞纱条, 2例宫缩不良性出血使用B-Lynch缝合术, 效果欠佳, 行子宫次全切除术;2例前置胎盘, 胎盘粘连出血多, 而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2 结果

产后及术中出血量2 100~4 800 ml (平均出血量3 400 ml) ;12例产妇无一例死亡;胎儿死亡2例, 原因为1例子宫破裂, 1例胎盘早剥。子宫切除指征, 发生率、分娩及胎儿情况见表1。保护母婴安全和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产科一旦发生大出血则病情凶险, 延误诊治易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 甚至死亡。治疗原则是标本兼顾, 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3.1 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因素

本组资料显示, 宫缩乏力性出血是产科出血的主要因素, 造成子宫收缩乏力的原因有全身性因素和局部因素, 如慢性全身疾病, 产妇体力衰竭, 子宫过度膨胀, 子宫肌壁水肿, 子宫有炎症或肿瘤, 前置胎盘, 胎盘早剥, 子宫卒中等, 本组5例宫缩乏力性出血, 其中2例行B-Lynch缝合术, 效果欠佳而行子宫切除术。 (附其间我科曾行B-Lynch缝合术10例) 。B-Lynch缝合术是由英国Miton keyne医院报道的一种外科手术控制子宫出血的缝合方法, 即在子宫前后壁缝线压迫子宫的方法。本组2例因胎盘早剥行子宫切除术, 由于胎盘早剥具有起病急, 进展快的特点, 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 认真检查, 并运用B超等检查及时明确诊断, 及时处理, 力争尽快在6 h内结束分娩。重型胎盘早剥极易发展为DIC, 对于大面积的Ⅲ度胎盘早剥绝大部分临床医生倾向于积极实施子宫切除术, 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及死亡率。

子宫破裂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 危及产妇及胎儿生命。往往有剖宫产史, 外伤等, 本组1例因剖宫产史, 孕妇因第二胎放松了产检的观念, 自怀孕后从未进行产检, 剧烈腹痛后打“120”接诊抢救, 入院时胎儿已死亡, 子宫破裂出血3 500ml, 立即行子宫切除术。笔者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加强围生期保健, 健全三级保健网, 加强孕期卫生宣教, 做好高危妊娠筛查工作, 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2 严格掌握产科子宫切除术指征

子宫是孕育胎儿的场所, 也是雌激素的靶器官, 而且还可能具有防止心血管病患的某种激素或其他内分泌功能。子宫的存在和周期性行经在妇女生理和心理上有特定的作用。因此, 对于年轻, 无子女的孕产妇切除子宫更要慎重。虽然子宫切除是去除病因控制出血与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但必须严格掌握子宫切除指征。只有在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均无效, 孕产妇生命受到威胁时才考虑做子宫切除。产后或术中大出血时患者多处于危重状态, 手术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 且孕期盆腔充血, 水肿, 血管丰富, 如不审慎止血, 反易导致出血。手术应由有经验的医生主持。次全子宫切除操作简单, 止血快速, 因此应尽量选择次全子宫切除术, 力争缩短手术时间, 且尽量保留部分子宫下段及子宫颈, 对患者身心健康起一定的安慰作用。但对DIC, 羊水栓塞, 或原剖宫产切口感染裂开无法缝补的患者, 应选择子宫切除术, 剖宫产时, 应合理地选择切口位置, 不易过低, 且切口应足够大, 防止向两侧撕裂, 切口缝合不易过紧过密, 术中术后积极防止感染, 是减少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

为了减少和避免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术的发生, 临床上应进一步提高围生期保健质量, 加强高危妊娠管理, 做好妊娠中、晚期并发症的防治工作, 临产后应加强产程观察防止产程过长, 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与剖宫产时机, 努力降低剖宫产率, 不断提高剖宫产术质量, 以减少剖宫产术晚期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连玉兴, 胡胜华.捆绑术在严重宫缩乏力性出血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4, 39 (1) :57-58.

[2]Knight M.Peripartum hysterectomy in the UK:managem ent and out comes of theassociated heam orrhage[J].B JOG, 2007, (114) :1380-1387.

[3]贾军恒, 高亚利.产科急症子宫切除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 (22) :5128.

[4]曾荔苹.产科急症子宫切除41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4) :25.

[5]苏桂栋, 余艳红, 宋天蓉.剖宫产子宫切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8 (7) :1302.

[6]谢小红.660例高危妊娠孕产妇住院分娩情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8) :109-111.

[7]张宇驰.不同生产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影响的关系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33) :55.

[8]李亚男.传统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33) :57.

产科子宫切除术 篇5

【关键词】产科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术;甲氨蝶呤

产科出血作为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因素[1],大多患者表现为急性出血,必须采取及时的临床救治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孕产妇的生命安全。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创伤较大,并发症发生率相当高,甚至会导致患者丧失生育能力。子宫动脉栓塞术为产科出血临床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途径,安全性与有效性显著,止血效果良好,可保留患者完整的生育功能,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等。为了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科出血的效果,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本院对收治的产科出血患者采取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62例产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在25~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34±0.73)岁。其中产后出血患者23例、产后胎盘植入出血患者15例、剖宫产后出血患者10例、剖宫产前置胎盘出血患者7例、异位妊娠出血4例、人工流产出血3例。

1.2 方法

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前,给予患者局部2%利多卡因麻醉,在DSA技术指导下,采取Seldinger法左侧股动脉穿刺置入血管鞘,在左侧髂内动脉送入5FCobra导管,观察血管解剖及病变部位后送入子宫动脉,根据患者体表面积,给予其适量甲氨蝶呤与明胶海绵颗粒行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再次使用抗生素、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及明胶海绵颗粒进行造影观察,保证血管完全栓塞。然后将导管成形后超选右侧子宫动脉,同样处理右侧血管。于X射线透视下栓塞双侧子宫动脉,保留子宫动脉主干为完全栓塞的标准。术中输液或输血维持血容量,全方位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给予患者采取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栓塞前后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指标

62例产科出血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均成功。栓塞后,患者血压、心率、血红蛋白等指标明显优于栓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62例产科出血患者中,共出现6例并发症(9.68%)。其中出现轻度盆腔、腰骶部疼痛1例,骼内动脉栓塞后臀部疼痛1例,臀部及会阴、大腿部胀痛2例,经过休息2d后疼痛自行缓解。出现轻度发热患者2例,1d后降至正常范围,经对症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产科出血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大量出血、腹腔内出血等,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剖宫产后出血、中央前置胎盘终止妊娠出血等。动脉栓塞术在产科出血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此方法可明确诊断栓塞出血血管,可起到最直接的止血效果。尤其是对于高危孕产妇的治疗,产前预防性栓塞子宫动脉,治疗时间较短,副作用较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利于减少大出血的风险。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避免子宫切除,有效保留患者生育能力,且经子宫动脉输注,可有效杀死胎盘胚胎组织[2]。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有利于及时控制阴道大出血,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3]。在治疗中选择明胶海绵颗粒,治疗成本较低,取材方便,对生育能力无直接影响[4]。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62例手术治疗成功,栓塞后血压、心率、血红蛋白等指标明显优于栓塞前(P<0.05)。经对症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此研究结果符合孙建群[5]等人的研究报道,他们对23例产科出血患者行盆腔动脉造影注入甲氨蝶呤,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结果发现,患者在栓塞前后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综上所述,将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方法应用于产科出血临床治疗中,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改善患者各项指标,保留子宫,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华.产科出血中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及预防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2):51-52.

[2]朱静,李幼飞,李真,等.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科出血的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5(13):535-537.

[3]焦桢,隋霜,王琳,等.子宫动脉栓塞联合清宫术治疗瘢痕妊娠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3):249-250.

[4] Wan A Y, Shin J H, Yoon H K, et al. Post-operative hemorrhage after myomectomy:safety and efficacy of transcatheter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J]. Korean J Radiol, 2014,15(3):356-363.

子宫切除术治疗产科出血的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产科2005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住院分娩孕产妇数共为6375例, 其中产科出血行急诊子宫切除术治疗37例, 占总分娩孕产妇数的0.58%, 上述孕产妇平均年龄为 (33.6±5.2) 岁;初产妇14例, 经产妇23例;平均孕周为 (38.6±1.3) 周;剖宫产子宫切除31例, 阴道分娩后子宫切除6例;子宫次全切除术25例, 子宫全切术12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产科出血孕产妇首先采取保守方法, 采用子宫按摩、注射足够剂量宫缩剂和止血剂等治疗措施, 其中部分孕产妇采用纱布条予以填塞处理, 同时结扎子宫动脉。在上述保守冶疗措施无明显效果的情况下, 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或子宫全切术。

1.3 术中出血量计算

手术过程中需尽量吸尽患者盆腔和腹腔内的积血、积液, 术中出血量=引流瓶内液体总量—冲洗液量。如手术中采用纱布行压迫方法止血处理, 则依据每1cm3血湿纱布的面积=1ml出血量予以计算。

2 结果

2.1 子宫切除术治疗指征

产科子宫切除主要指征为胎盘植入、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胎盘因素, 其次为子宫破裂、子宫切口感染、子宫收缩乏力等, 见表1。

2.2 出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37例产科出血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的孕产妇出血量为350~6700 ml, 其中出血量超过1000 ml共25例, 平均出血量为 (1034±474) ml;子宫切除术治疗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失血性休克, 见表2。

2.3 预后情况

37例产科出血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的孕产妇中共有4例出现死亡 (10.8%) , 2例为失血性休克, 1例为MODS, 1例为DIC;新生儿死亡2例, 死产4例, 死胎3例, 围产儿病死率为24.3%。

3 讨论

胎盘组织出现前置、早剥和植入等情况是使得产科出血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首要原因, 也是临床上需要急诊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的主要手术指征[3,4]。近些年随着行人工流产和剖宫产手术人数的迅速增加, 使得子宫内膜组织受到严重的损害, 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也呈明显增加的现象, 而70%胎盘植入病例均合并有前置胎盘现象, 极易出现产后出血和子宫穿孔等情况, 使得急诊子宫切除的发生几率显著性上升。因此应尽量做好有关的避孕措施, 减少人工流产的使用次数, 均可有效降低前置胎盘的发生率。此外还应重视围产期的孕产妇保健相关工作, 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各种妊娠期并发症, 可明显减少胎盘早剥的发生率[5,6]。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营养状态的逐渐提高, 对于巨大儿、多胎妊娠等因素所诱发的产后子宫收缩乏力而出现的产后大出血, 也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加强孕、产期的检查和宣传教育工作, 切实做好各项产前准备工作, 进而明显降低实施手术治疗的风险性。

采取各项抢救治疗措施后, 孕产妇病情逐渐趋于严重, 进而出现无法控制的产后出血情况时, 应立即选择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 尽量实施次全子宫切除术以保留部分下段子宫及宫颈等组织结构, 可对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而因为前置胎盘、羊水栓塞、DIC等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孕产妇应选择全子宫切除术为最佳治疗方法。由于子宫切除术会对妇女心理和生理均造成严重的影响, 故临床中应严格遵照相关的手术指征。针对子宫严重出血的孕产妇应首先予以子宫按摩运动、注射宫缩剂和止血药物和填塞纱布条等保守治疗方法控制产后出血, 只有当上述方法均难以有效止血时, 才可选择子宫切除术治疗[7,8]。

由于妊娠期孕产妇的生殖器及临近器官组织发生移位现象, 组织出现明显水肿、肥厚等现象, 血管异常丰富, 如未加以有效处理则反而更易引起出血现象发生。故产科急诊行子宫切除术应由操作经验较为丰富的医务人员实施。操作过程需尽量轻柔、稳定和精准, 如发现组织损伤的情况, 需立即予以仔细探查并彻底进行缝扎和止血处理。剖宫产时如果子宫出现异常旋转现象, 应给予有效纠正, 避免手术切口发生偏向, 进而撕裂子宫动脉, 且手术切口缝合时不应过于紧密。如果孕产妇有胎膜早破, 产程过长和频繁阴道部位检查等情况存在时, 可使用甲硝唑溶液反复和彻底的冲洗子宫腔, 手术治疗结束后需加强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和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最终可达到降低剖宫产术后出血的发生率[9~11]。

总而言之, 要减少产科出血子宫切除术的发生率, 首先需严格控制相关的手术指征, 此外还应重视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盘早剥等胎盘因素, 减少意外妊娠的发生率, 可显著性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分析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原因及手术适应证, 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子宫切除术治疗产科出血病例资料。结果:产科子宫切除术占分娩总数0.58%, 其中剖宫产子宫切除占剖宫产手术的0.28%, 阴道分娩子宫切除占阴道分娩的0.017%, 胎盘因素是子宫切除的首要原因。结论:产科子宫切除术是挽救产妇生命的有效措施, 但要从严掌握手术指征, 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胎盘因素孕产妇应警惕产后子宫出血。降低剖宫产率有利于防止产后出血等产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产科出血,剖宫产

参考文献

[1] 管晓丽.产科子宫出血子宫切除术的9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6 (32) :135~136

[2] 沈敏娟, 童晓娣.产科出血子宫切除术22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0;22 (10) :509~510

[3] 陈建芹.急症产科子宫切除治疗产科出血23例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14 (9) :42~43

[4] 徐州栋, 熊爱群.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止血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3;15 (7) :1121~1122

[5] 朱林.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2) :354~355

[6] 刘待霞, 刘展, 孙克佳.产后出血导致子宫切除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0;31 (16) :119~120

[7] 黄金萍, 潘文.产科产后出血急症行子宫切除术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4 (4) :91~92

[8] 郑九生.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术5 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9;24 (5) :1050~1052

[9] 宋引兰.急症子宫切除术治疗产后出血1 6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25 (2) :3072

[10] 凌瑶.产后出血急症子宫切除32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2010;31 (8) :949~950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68例临床分析 篇7

关键词: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出血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主要是针对产妇分娩以后出现的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且这些并发症经其他药物和手术治疗均无效的情况下而采取的治疗方式, 对挽救产妇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本院进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68例患者为对象, 分析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3月~2014年12月本院进行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初产妇26例, 经产妇42例, 年龄22~39岁, 平均年龄 (28.0±6.3) 岁, 孕次1~5次, 平均孕次 (2.1±1.1) 次, 孕周32~42周, 平均孕周 (38.0±4.2) 周。

1.2 研究方法

产后出血量计算:本文规定产后出血量计算综合采用容积法和休克指数法进行。其中, 容积法是利用临床专用的产后接血容器和量杯测量, 而休克指数法通过计算产妇心率和收缩压的比值获得, 并具体规定休克指数是0.5为正常, 1.0为轻度休克;1.0~1.5且出血量为20%~30%为中度休克;1.5~2.0且出血量为30%~50%为重度休克。

2 结果

2.1

剖宫产38例, 17例手术当时进行子宫切除术, 21例产后24 h进行;阴道分娩30例, 子宫切除在分娩结束4~18 h内进行;且68例子宫切除术中39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 29例行全子宫切除术, 手术时间75~175 min, 平均手术时间 (115±20) min, 总出血量3500~5000 ml, 平均出血量 (3750±20) ml, 所有产妇手术后均治愈出院, 母婴健康, 无严重并发症。

2.2

所选68例患者产后均出现大出血, 伴随凝血功能异常, 保守治疗无效, 20例子宫收缩乏力, 26例胎盘植入, 13例中央性前置胎盘, 9例子宫破裂。

2.3

经产妇进行急症子宫切除术明显多于初产妇, 采用剖宫产的产妇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多于正常阴道分娩的产妇。

3 讨论

产科急症发病急、病情复杂、难以控制, 尤其是产妇大出血更是常见且难治的并发症, 一般先进行保守治疗, 当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时, 尤其是当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以及严重程度的大出血等情况时进行急症子宫切除术。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产妇孕次数、生产方式、胎盘等因素会增加进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几率, 具体分析如下。

3.1 孕次数和生产方式

当前研究资料显示产妇孕次数、生产方式与急症子宫切除术关系密切, 一般孕次数越多、进行剖宫产的患者实施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几率就越高, 因为经过多次的妊娠过程会导致胎盘前置, 降低子宫收缩能力, 而剖宫产手术容易引起子宫破裂, 进而增加子宫大出血的几率, 而本文的研究结果中经产妇、剖宫产妇进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数量多于初产妇和阴道生产产妇, 这与医学界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3.2 胎盘异常和宫缩乏力

(1) 多次的生产、各种原因导致的流产以及剖宫产术的实施使得患者胎盘位置发生病异性变化, 导致胎盘剥离不容易, 剥离后血窦开放不能实现完全闭合, 容易诱发生产中或产后大出血; (2) 正常状态下, 胎儿和胎盘的娩出需要产妇具有强有力的子宫收缩能力, 增加生产的难度, 进而引发出血, 这都为急症子宫切除术创造了条件。

3.3 其他因素

(1) 产前检查:产前进行检查的产妇进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几率比没有产前检查的低, 因为产前检查能够及时发现产妇胎儿和产道等的异常情况, 进而有利于提前做好防御措施; (2) 宫缩剂的运用:手术过程中, 宫缩剂的剂量、操作等不当导致子宫收缩频率和时间的增加, 过强的子宫张力使得子宫壁变薄, 进而导致子宫破裂, 增加手术几率; (3) 术前流产史:产妇生产前的流产史会增加急症子宫切除术的机会, 主要是因为人工流产和引产主要在宫腔内进行刮宫等操作, 不仅对子宫内膜造成严重的损害, 还容易引发子宫内膜炎症、胎盘前置等后果。另外, 子宫破裂尤其是破裂之处较多、破裂伤口较大的情况, 不仅导致出血量的增加, 还易造成患者伤口的感染, 属于妇科高危紧急并发症, 传统子宫破裂修复手术不能起效时, 就必须进行急症子宫切除术, 甚至行全子宫切除。

急症子宫切除术可以有效的、尽快的帮助患者止血, 然而, 子宫不仅是女性孕育新生命的重要器官, 还是主要的内分泌器官, 既能促进雌孕激素的分泌, 又能分泌其他激素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因此为了尽最大程度的保全患者的子宫, 手术时会尽量的采用次全子宫切除术, 尽量保全患者的局部子宫, 只有当子宫异常病变、子宫破裂或者胎盘过低累计子宫下段以及子宫颈时才会进行全子宫切除手术, 来预防病变子宫残留对患者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产妇的子宫和身体健康, 结合研究结果中显示的导致进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因素, 临床应当一方面, 更加规范对生产流程的观察和管理, 认真做好手术前的检查工作, 及时发现、辨别难产、胎盘异位等情况并准备好相应的转化解决方案, 继而降低进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几率;另一方面, 及时把握好最佳的手术时机, 不断地提高手术技能, 严格控制宫缩剂等药物使用, 适当的补充凝血物质, 更加严格的按照手术规范操作, 降低乃至避免子宫破裂的出现, 尽力将对产妇子宫的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任淑文, 那娜, 季梅, 等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48例临床分析.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3 (3) :204-207.

[2]龙正蓬.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11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 6 (7) :694-696.

[3]姚友睦, 李媛.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18例临床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 (8) :1000-1002.

[4]金美翠.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相关因素的分析.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7) :1658-1659.

产科急诊子宫切除临床分析 篇8

资料与方法

2008-2009年收治孕妇12086例, 有12例做了子宫切除术, 其中剖宫产5 055例, 在剖宫产孕妇中有10例做了子宫切除术, 在正常阴道分娩的孕妇中有2例做了切除子宫术, 也就是说剖宫产所造成的子宫切除要远大于正常阴道分娩;切除子宫患者年龄21~36岁, 平均25.1岁;4例初产妇, 8例次产妇;次产妇的最高达孕8产2, 最低孕1产0;12例做子宫切除的患者平均孕期37.3周。

手术方法:手术前有10例患者表现出血性休克, 出血量>2 000 m L 6例 (50%) , 12例患者的平均出血量1 800m L。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注射适量的止血剂和缩宫素、子宫按摩等止血方案, 仍止不住血时, 采用宫腔填塞和子宫结扎甚至捆绑子宫, 若仍不见效, 只有子宫切除。对于子宫切除方式的选择, 当使用次全切除有效时, 就不采用全切除, 因为子宫切除对于产妇及其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但对于产科出血子宫切除是挽救孕妇生命比较有效的方式。在12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 全切除术子宫3例, 次全切除子宫9例。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6.0统计软件对采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经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通过单一变量分析可以看出, 分娩方式、分娩次数、流产史的有无、产前检查的有无和是否使用宫缩剂, P值都是<0.05, 也就是说这5项因素都和产科急诊切除子宫有关联, 见表1。

讨论

各种因素所导致的产科大出血是子宫切除指征。据国内近几年的报道都是认为由胎盘的植入、胎盘的中央性前置和胎盘早剥伴子宫卒中所构成的胎盘因素是最重要的指征, 子宫收缩乏力是造成子宫切除的第二因素[3]。在1876年, 就有人首先提出有效诊治产科大出血的措施, 即同时使用子宫切除术与古典剖宫产。我院收治的子宫切除病例都是在确定保守的止血方案无效的情况下实施的, 并且有12例已经处于出血性休克的有生命危险的状态下。对我院的子宫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得知, 有50%的患者是由于胎盘因素导致产科大出血且难以控制, 这与文献中报道的一致[4]。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得出分娩次数和方式、有无流产史、有无产前检查及是否使用宫缩剂均和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有重要关联的结论。另外, 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的患者中剖宫产是阴道分娩的5倍, 这可能是因为剖宫产可以导致胎盘的植入和中央性前置以及孕妇子宫破裂, 从而引起孕妇无法控制的大出血, 严重者可能导致切除子宫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此外, 流产或引产也会导致胎盘的植入和中央性前置, 在本组数据中有过流产史者切除子宫的概率是正常人的4倍左右。定期检查可使患者提前预防产科急症大出血的发生, 宫缩剂的使用时机和使用剂量也和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有关。

作为一个产科医生, 应该了解剖宫产的指征, 尽可能减少剖宫产、人工引产和流产的发生, 及时提醒孕妇做好产前检查, 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影响妊娠的危险因素, 根据孕妇的体质和晚期妊娠适时适量地使用宫缩剂。

摘要:目的:分析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的影响因素。方法:2008-2009年收治孕妇12 086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分娩方式、分娩次数、流产史的有无、产前检查的有无和是否使用宫缩剂与产科急诊切除子宫有关。结论:熟练掌握剖宫产的指征, 尽可能减少剖宫产、人工引产和流产的发生, 及时提醒孕妇做好产前检查, 对减少产妇子宫切除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子宫切除指征,胎盘因素,产科大出血

参考文献

[1]武海荣, 乔晓林, 孙凤群, 等.产科急症子宫切除24例临床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4, 12 (8) :487-488.

[2]郝小勤.38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临床分析[J].心理医生 (下半月版) , 2012, 7 (11) :345-346.

[3]刘红霞.减少或避免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35) :12-14.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22例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10年住院分娩总数10759例, 其中阴道分娩7081例, 剖宫产3678例。22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发生率0.20%。22例中, 阴道分娩切除5例;剖宫产切除17例, 其中二次剖宫产4例, 三次剖宫产2例, 外院转入手术2例, 切口感染切除2例。全部为子宫次全切除。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31岁。初产妇8例, 经产妇14例。胎龄:≥28周1例, ≥31周2例, 34~36+6周2例, ≥37周17例。平均妊娠次数3.1次, ≥3次11例。平均产次1.6次。

1.2 手术时间

14例于剖宫产术后3 h内切除, 1例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出血, 经反复处理无好转, 于术后6 h转入我院手术。3例顺产后大出血切除子宫, 1例阴道分娩子宫破裂切除, 1例胎盘早剥分娩后切除。2例子宫切口感染, 手术时间分别为剖宫产后8 d和21 d。

1.3 手术方式

22例均为子宫次全切除, 无子宫全切病例。2例子宫切口感染病例手术均于原横切口下方, 切净感染坏死组织至健康组织下方1.5~2.0 cm处。1例子宫右侧破裂向下延伸至右侧宫颈, 行宫颈逆行向上修补后仍行子宫次全切除。胎盘早剥3例中, 2例合并凝血功能障碍, 行子宫次全切除后阴道仍有少量出血, 行阴道纱块填塞压迫, 24 h后取出, 出血停止。

2 结果

2.1 不同分娩方式子宫切除

22例子宫切除中,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除17例 (其中7例有剖宫产术史) , 占77.3%;阴道分娩5例, 占22.7%。剖宫产子宫切除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

2.2 子宫切除前的保守治疗措施

按摩子宫, 加强宫缩, 使用二线宫缩药物及地塞米松、钙剂、止血剂, 缝扎子宫出血面, 子宫加压缝合,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宫腔纱条填塞, 加速输液, 输血等。

2.3 子宫切除原因

见表1。

2.4 失血量

500~2500 m L有4例, 2500~3500 m L有12例, >3500 m L有6例, 失血性休克9例。

2.5 母婴结局

22例产妇抢救成功, 无死亡病例。围生儿23例 (双胎1例) , 成活18例, 占78.3%;宫内死胎3例, 出生后抢救无效死亡2例, 围生儿病死率21.7%。

3 讨论

3.1 产科子宫切除危险因素及预防

我院10年分娩总数10759例, 子宫切除22例, 发生率0.20%。阴道分娩子宫切除率0.07%, 剖宫产子宫切除率0.46%。本院子宫切除22例中, 阴道分娩子宫切除5例, 占22.7%, 剖宫产子宫切除17例, 占77.3%。两项均显示剖宫产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胎盘因素是子宫切除主要危险因素, 共12例, 占54.5%, 高于近年国内报道的44.1%[1], 可能与胎盘早剥占的比例较大有关。胎盘因素导致子宫切除率增加主要是因为反复多次宫腔操作史 (人工流产、药物流产、清宫) , 造成子宫内膜损伤, 脱膜发育不良, 再次妊娠时导致胎盘附着异常, 胎儿娩出后胎盘剥离不完全且剥离面血窦开放, 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严格避孕, 减少流产次数, 可降低前置胎盘, 胎盘粘连、胎盘植入的发生。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某些高危妊娠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剖宫产率升高, 伴随而来的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发生率增加, 使子宫切除率增高。本院瘢痕子宫剖宫产子宫切除7例, 7例中合并前置胎盘3例, 胎盘粘连、植入2例, 合并宫缩乏力5例, 第三次剖宫产子宫破裂胎死宫内1例。因此,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避免无指征剖宫产, 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子宫切除。其次宫缩乏力子宫切除6例, 占比例较高, 滞产、难产、多产、多胎、羊水过多, 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是宫缩乏力的主要原因。我县山区多, 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 家庭分娩时有发生, 使滞产、难产、胎盘早剥得不到及时诊治, 因此宫缩乏力导致的子宫切除仍占较高比例, 为27.3%。胎盘早剥4例中因得不到及时诊治, 入院时子宫卒中胎死宫内2例。做好围生保健, 及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 减少胎盘早剥的发生。子宫切口感染2例, 其中1例因滞产在卫生院剖宫取胎, 取胎困难行⊥形切口, 术后反复高热, 腹痛, 切口感染裂开, 于剖宫取胎术后8天转入我院行子宫切除;另1例瘢痕子宫剖宫取胎, 术中出血多, 组织残留, 术后反复发热, 阴道出血, 保守治疗无效于剖宫产术后21 d行子宫次全切除。子宫破裂中的1例, 在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加腹压分娩后, 发现子宫完全性破裂, 术中行次全切除。22例中初产妇8例, 经产妇14例。应重视经产妇分娩, 提高住院分娩率, 严密观察产程, 及时处理难产, 对有感染因素的病例预防性运用抗生素, 积极纠正贫血, 掌握缩宫素使用指征, 防止滥用缩宫素。产科出血是多因素导致的, 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对有高危出血因素的产妇, 积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及早发现, 及时处理, 是抢救产后出血, 降低子宫切除的关键。

3.2 子宫切除的时机选择

基层医院由于处理产科出血保守技术应用的局限性, 保守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抢救物品、血液不完备, 使子宫切除成为挽救产妇生命的最后唯一途径, 应适当放宽子宫切除的指征[2,3]。当保守治疗无效时, 果断决策切除子宫, 以防止切除过晚导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甚至死亡。我院22例子宫切除病例全部抢救成功, 是手术时机选择及时的结果。

3.3 子宫切除术式选择

子宫次全切除术在操作时相对简单、快捷, 对处于急性失血状态耐受力极低的大出血产妇, 可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手术风险, 不论在技术要求上还是在抢救产妇生命的及时性方面都有它的优势。其次, 子宫次全切除术保留了宫颈, 宫颈断端比行子宫全切的阴道断端创面小, 利于缝合, 利于愈合, 还可减少感染。保留宫颈, 保持了阴道的完整性, 对年轻妇女的生理、心理都取到良好、积极的作用。22例中, 2例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感染, 2例胎盘早剥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及1例子宫破裂裂伤至宫颈, 均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因无胎盘植入过低及羊水栓塞病例, 所以无子宫全切病例, 对子宫次全切除的患者需要随访, 以防宫颈病变。

综上所述, 胎盘因素是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 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加强避孕意识, 减少妊娠次数, 可减少胎盘因素导致的子宫切除。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避免无指征剖宫产, 降低剖宫产率, 可有效降低剖宫产导致的子宫切除[4]。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是抢救产科大出血, 挽救产妇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 子宫次切是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主要方式。

摘要:目的 分析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临床情况, 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手术方式及治疗在产科出血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至2012年间22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病例。结果 子宫切除病因主要为胎盘因素, 其次为宫缩乏力。切除方式为子宫次全切除术, 22例抢救成功。结论 产科子宫切除是抢救产科大出血, 挽救产妇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子宫次全切除是主要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产科出血,子宫次全切除

参考文献

[1]刘锋锋, 漆洪波.围生期子宫切除70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2, 28 (8) :674-677.

[2]贺晶, 徐冬.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及评估[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2) :111-114.

[3]何绍明, 王晓.33例孕产妇围生期子宫切除的临床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0 (8) :493-494.

产科子宫切除术 篇10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妇产科;治疗措施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的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部位中,是一种妇科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群体以年龄段32至42岁的育龄期妇女为主,发病率非常高[1]。大多数病变出现在盆腔内或周围器官的腹膜面上,少数发生在会阴手术切口处。发生部位在会阴手术切口处和腹部,不会造成生命危险。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具有明显的雌激素水平变化,其随着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子宫内膜在性激素的影响下,生长、发展、消退[2]。其常见症状为月经失调、痛经、性交痛、不孕等,大多该病患者的症状为继发性痛经,该病极有可能导致患者不孕,并且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在婦产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35例,年龄段为20-43岁,平均年龄为34.3±1.2岁,病程13-64个月,平均病程为35.6±1.3个月。其中,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1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23例,患者的病灶大小为1-7cm,其中病灶大于5cm的有4例,均为单发性病灶。

1.2临床表现

3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月经期间均出现切口处结节扩大胀痛,肿块活动差,边界不清。26例患者切口部位疼痛程度可以忍受,9例患者需要止痛药进行止痛。月经过后表面皮肤恢复正常。

1.3治疗方法

对于10例病灶小于5cm的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2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持续口服三烯高诺酮三个月,每周两次,每次口服2.5毫克,患者在治疗期间要采取避孕措施,药物治疗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病灶大于5cm的患者4例,直接采取病灶切除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切除的病灶范围选择切口位于肿块边缘2厘米处.,手术后均将切除的病灶组织进行病检。

2.结果

经手术治疗后35例患者均完整切除病灶,效果明显。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复发情况。

3.讨论

3.1妇产科手术切口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分析

通常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临床表现及症状,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并增加辅助性检查(B超等),综合以上情况,最后以手术后病检的结果进行确诊[4]。一般只要符合以下三种临床症状和术后病检即可确诊。(1)在月经期过程中,手术切口处结节有明显的增大并伴有胀痛感,无明显的结节出血情况,其结节与胀痛感在月经过后有所缩小,其临床表现与月经期有明显的关系。(2)均有妇产科手术史或者阴道分娩侧切史[5]。(3)月经期间常伴有切口疼痛,并随着时间的延长疼痛不断加深,结节包块增大,B超检查显示皮下或肌肉内有低回声,边缘不规则,肿块内无出血情况,经期过后又恢复原貌。

3.2 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

从病理学的角度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三种成分,分别为子宫内膜间质、纤维素与出血、子宫内膜腺体。可能是淋巴播散、经血倒流、移植学等因素[6]。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各种宫腔的有创操作极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自行移植到撕裂的伤口或手术切口处,造成子宫内膜异位。常见的诱因是分娩时造成的软阴道裂伤,其次,会阴侧切及剖宫产手术也会诱发该病的发生。本研究中曾采取经腹子宫肌瘤剥除术5例,阴道分娩侧切术患者3例,剖宫产史患者4例,均于文献报道相一致。子宫内膜异位与患者的雌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关联,其年龄段不同,发病率也就不同。

3.3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在临床上一般分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手术治疗,要注意在切除病灶的过程中,也要将周围的纤维组织一起切除,避免残留病灶的复发。针对病灶小于5cm的患者直接采取手术治疗,将病灶直接切除即可[7]。药物治疗包括假绝经治疗法和假孕治疗法。本研究中对病灶大于5cm的患者事先进行三个月的药物治疗,尽量缩短病灶的大小,降低手术难度,避免出现损害现象,尽可能的降低手术风险,药物治疗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治疗过后,要及时出院随访,跟踪记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检查是否有复发的可能,尽早发现复发情况并及时对其处理。

3.4对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

(1)在进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避免刺破子宫内膜层,防止子宫内膜移植,如果必须要切口内膜切除子宫肌瘤时,就要保护好盆腔切口,防止子宫内膜异位。

(2)在进行阴道分娩侧切术的时候,尽量减少软阴道裂伤和会阴侧切,保护好会阴。如果出现阴道裂伤或者必须进行会阴侧切时,在切口处要用甲硝唑进行冲洗,再根据解剖结构进行缝合,防止子宫内膜异位。

(3)卵巢巧克力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进行手术的时候, 要运用负压吸引器,在剥离的时候,避免囊壁破损引起子宫内膜异位。首先要将囊液吸干净,再对囊壁进行完整的剥离,避免复发。

(4)要严格把握好剖宫产指征,对盆腹腔切口进行全面保护,防止宫腔内的物质流入到腹腔或腹腔切口处,在进行切口缝合的时候,先使用甲硝唑冲洗子宫和腹壁切口, 再对切口进行缝合,缝合注意缝线尽量不要刺穿子宫内膜层,并清洗腹腔,对内膜组织进行稀释,避免其黏附在切口边缘处。在清理宫腔的时候,要运用湿纱垫清理,湿纱垫要一次性使用完毕,对器械以及手进行及时的清洗[8]。确保子宫内膜不会发生移植。

总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病史、以及术后病检进行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越早诊断越利于治疗。通常选用手术方法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无复发率。由于该病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定期检查积极预防对于减少该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就目前我国的医疗技术,在治疗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改进治疗方案,研究更加有效地治疗方法,减少患者心理与生理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做到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 于飞,汤春辉,史锦云.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20(11):669-670.

[2] Sing hKK,LessellsAM, Adam DJ, et al. Presentation ofendometriosis to-general surgeons: a 10-years experience[J].BRJ Surg,2010,82(13): 134-135.

[3] 赵兰娣,杜韶洲,张晓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9 例分析与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19(24):253-254.

[4] 郭晓丹,梁元姣 ,顾恙皎.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M].中国妇产科专家经验文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 尚云,吕卫琴 ,杜淑静.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12 例临床分析探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0,13(32:):266-267.

[6] 张春侠,徐丽珍 ,张晓薇.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报道,2010,64(14):124-125.

[7] 叶小姣,张爱荣,谢美珍.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14例临床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1,10(12):672-673.

上一篇:可持续设计方法下一篇:伎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