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广告中的模糊语

2024-05-02

英语广告中的模糊语(精选九篇)

英语广告中的模糊语 篇1

模糊语言是一种语言现象。美国科学家札德于1965年首先提出模糊集合论, 从此模糊语言现象开始受到语言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模糊语言用于广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模糊语言的外延广, 没有明确界限, 可增加宣传效果与力度, 使广告具备塑造品牌形象和促进品牌销售的功能。

二、英语广告中模糊语的分类

在英语广告语言中, 数量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的模糊语义应用最为广泛。笔者将从这四个方面探讨英语广告中模糊语的应用及语用功能。

1. 数量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数量词常常被用来表达精确概念, 传达精确信息。然而, 在英语广告中, 数量词还可以用来表达模糊或抽象概念, 以增强宣传效果。

例: (1) The best way to have a friend is to be a friend yourself.Purina 100 brand cat food.Because friends deserve 100%. (Purina 100牌猫食广告)

这是一则猫食广告。广告中的数量词“100%”就是传达的一个模糊抽象的概念, 说明人和猫是100%的朋友关系, 所以Purina100牌猫食值得购买。

例: (2) Not only is wind energy renewable and easy to harvest, but one GE wind turbine can reduce enough electricity for about 400 homes each year. (GE风轮机广告)

这是一则风轮机广告。广告中的数量词“400”看似精确, 实际上也是表达的模糊抽象意义。表面上用数量吸引消费者眼球, 实质上是在宣传其产品质量和功效。

2. 形容词

形容词在广告中往往被用来描述产品的质量。广告中大量褒义形容词的应用, 不仅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想象, 同时还能促使他们产生对产品的兴趣。

例: (3) True values never change. (钻石广告)

上述钻石广告实例中的“true”, 给人一种强烈的信任感, 肯定了钻石的价值, 增加了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信赖度。

例: (4) The most natural kind of beauty for every kind of skin. (护肤品广告)

这是某护肤品的广告。其中的“most natural”恰恰符合了消费者们对自然美的崇尚心理。而“every”也说明这种产品适合任何肤质的人群, 吸引了更多的消费群体。

3. 副词

具有模糊意义的副词在英语广告中的使用也随处可见。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甚至整个句子, 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例: (5) 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 (轩尼诗酒广告)

这是一则关于酒的广告。频度副词“always”的使用, 起到了强调和美化的作用, 使得这句广告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 (6) A diamond lasts forever. (戴比尔斯钻石广告)

这是著名的一句广告词“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的原版。“forever”在该广告词中的使用极富感染性, 使一颗小钻石的价值升华到爱情永恒。

4. 动词

广告中的动词可使广告更加生动形象。尤其是单音节动词, 意义明确通俗易懂, 容易为人接受。一些表示主观感觉的模糊动词可诱使消费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引导消费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产品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例: (7) Feel the new space. (三星电子广告)

这是一则电子产品类广告。动词“feel”是个简单的单音节词, 使得句子意思简单明了。同时, 表示主观意念并具有抽象意义的“feel”使该广告词模糊化, 勾起消费者跃跃欲试的欲望。

例: (8) I believe I can fly. (别克汽车广告歌)

这是一则香烟广告。动词“believe”虽然不是单音节词, 但是它的模糊意义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三、结语

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应用必不可少。模糊语言的应用使广告丰富多彩, 真实生动。广告人应充分认识模糊语言的价值, 有机结合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 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再论语用模糊[J].外国语, 2000, (1) .

[2]史煜.糊语言语用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5) .

英语课堂中模糊限制语的应用 篇2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

一、模糊的定义模糊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1965年L.A.查德模糊集的提出,标志着模糊理论的诞生,从而在认识论上打破了人们长期习惯的古典逻辑的规律。查德所说的语言模糊性,实际上是指概念外延的边界的不清晰性,而概念是通过词语来表达的,因此通常人们所说的模糊语言,只是就表达模糊概念的词语而言。

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物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于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人类思维的一个本质特征,它能够保证交际的有效进行。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兴趣致深。关于模糊,查德通过“隶属度”来恰当地反映和概括了模糊状况;1972年莱考夫提出了“模糊限制语”(hedges),认为它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石安石(1988)对语义的模糊性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语义的“模糊度”概念;伍铁平(1999)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认为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既有原型,又有边缘情况的现象”。语用学是研究使用中的语言的一门学科,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模糊,是对整个动态交际过程中发生的而不是单方面产生的模糊现象的研究。

何为语用模糊,何自然在《再论语用模糊》中指出,语用模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语用模糊的现象包括约略(approximation)、模糊(fuzziness)、笼统(generality)、两可(ambiguity)、含混(ambivalence)等,以及寓意表达,如比喻(met-aphor)、弱陈(meiosis)、反讽(irony)、夸张(hyper-bole)。本文中论及的语用模糊,也是指具有不确定特征的语言现象。

二、政治场合以及政治语言的特点政治语言,即在特定政治情境中所运用的语言,是政治活动的参与者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采用的具有一定体裁形式的语言。政治语言(the lan-guage of politics,or political language)也称政治语篇(political discourse/text),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语言学家对政治语言的认定也有所区别。马敏在对政治语言的分析中指出了它具有认知性和情感性这两种特性,而基于联想的情感性,话语的特点在于总是缺乏精确定义。因此,政治语言实质上是一种“习得性”语言,它们并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它们通常是由原初表达固定所指的,而现在又由被转移到一个高度情感化的情景中的那些语词所组成。

《政治语言研究》中对众多语言学家的政治语言研究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论述,得出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政治语言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政治语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政治语言应有明确的参与者; 政治语言有多样的体裁形式。

因而,在对政治语言及其意义的真实性研究中,不仅要了解其字面的、辞典性含义,而且还必须深入研究政治语言特定的表达模式、特定的语言情境以及观察处于不同情景中的听众对这些表达模式的不同回应。而在其中,模糊限制语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和准确性,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表达更委婉、含蓄、礼貌。在本文的具体分析部分,将在外交部发言人的文字稿中提出例证,分析研究模糊限制语的具体实践。

三、外交部发言人文字稿中模糊限制语的实例分析

外交部发言人的语言措辞、语气使用等都有值得仔细分析和欣赏的地方,但本部分仅仅针对其文字稿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举例分析。在政治场合中,参与者们经常有意使用所指不明的词语以达到一定的模糊效果。

例1:“问:据悉,英国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12月20日在《卫报》发表文章,指责中方‘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进程。请问你对此有何评论?答:„„英方个别政客针对中国发表的言论具有明显的政治图谋。其目的是在推卸其应该履行的对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挑拨 发展 中国 家的关系。„„”(2009年12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英方指责中国“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进程时答记者问)在本例中,“个别”这个词语的使用充分体现了所指模糊的积极使用效果。“个别”原义表示极少数,少有。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是全球各国对环境问题的现状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其所讨论和关注的应该是各个国家对于减排问题的责任共担,并不是单个成员单独导致或承担后果的批斗会。但是,在会议期间,英方的几个政客将全球气候恶化的责任推到中国身上,这种观点的主观性是显而易见的,政客的身份和姓名是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参与方所清楚地知道的,但是中方发言人使用“个别”这个词,字面上模糊了此观点的发出者的个体身份,将其归为“少数群体”,既明确了他们所属的国家,又告知中国对这些英国少数人的无礼指责的回击态度,在不伤及国家与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大局下,有效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相同词语的使用在其他事件的回应中同样出现,如:“问:近日,香港某媒体称,根据中方在中印边界谈判的 ‘底 线’方 案,中 方 仅 获 中 印 争 议 领 土 的28%。请证实。答:近日,个别媒体对中印边界谈判做了一些猜测性报道,这些说法毫无根据。”(2009年8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有关中印边界谈判不实报道答记者问)例2:“问:近日,美国‘国会与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发表涉藏问题特别报告,请问中方对此问题有何评论?

答:西藏问题纯属中国内政。这个所谓委员会的报告罔顾事实,颠倒黑白,充满偏见。„„”(2009年10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美国“国会与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发表涉藏问题特别报告答记者问)在本例中,“所谓”一词本意为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所谓”一词的使用,在语义倾向上透露出言语发出者对该词后面出现成分的否定态度。针对这个“国会与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及其发表的损害中国形象,对中国内政横加干涉的报告,中国的态度必然是否定的,从下文的“罔顾事实,颠倒黑白,充满偏见”词语的使用可以看出,但是鉴于国际交往和对外交流的礼貌原则,无法直接给此委员会冠以任何性质,于是便采用了“所谓”一词恰当地表达了说话者对此否定的态度。相同词语的使用在其他事件的回应中同样出现,如:“问:据报道,美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22日发表报告称,中国政府正在加紧针对美国的网络间谍行动。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答:这个所谓的委员会一向渲染‘中国威胁论’,有关报告捏造事实,充满冷战思维。„„”(2009年10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美国会发表报告渲染所谓中国“网络间谍”威胁答记者问)

例3:“问:据报道,菲律宾参议院三度通过法案,将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为菲属岛屿,众议院通过的法案将上述岛礁划入菲领海基线范围。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答:„„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当前南海局势总体保持稳定。我们希望有关国家切实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不要采取可能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9年2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菲律宾议院将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为菲属岛屿答记者问)在本例中,“有关”本意为有关系的,涉及到的。

第一个“有关”是比较正常的所指,涉及到此事的各个国家和当事方;第二个“有关”是模糊限制语的有效使用。这里的“有关”,中方以及公众显然都知道是提问中所涉及的菲律宾一国,其参议院通过的涉及中菲国土争议话题的法案。但是,中方发言人没有明确指出,而用“有关”这个模糊限制语淡化了矛盾的主体国,将重点放在客观事实上,用事实说话,有效地明确了菲律宾是在和中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之后任然违背自己的承诺,让世界各国更加客观地了解到中国并非是针对菲律宾这个国家而发表上述言论,是在其违背约定的前提下做出如上反应,同时也可以给予签订《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其他国家一个暗示,希望他们不要出现于类似菲律宾的违反该协议的行为。相同词语的使用在其他事件的回应中同样出现,如:“问:据媒体报道,美国防部近日已批准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实施布什政府2008年10月宣布的对台军售计划,将向台湾出售“爱国者”导弹。

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答:„„我们也奉劝有关公司停止推动和参与售台武器,不要做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的事。”(2010年1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美对台军售答记者问)

四、结语综上所述,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模糊语言充分利用语言本身的模糊性来传递信息,其不确切性比含蓄客观严谨的方式更有助于提高交际的效果。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在政治场合中非常常见,它可以取得积极有效的语用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模糊语言的运用在一定时候会产生某些消极影响。由于模糊语言对某些事实没有明确说明,粗略地概括或掩饰某些重要事实,淡化了分歧矛盾,有可能使公众不能对政治语言的真值做出判断,或对潜在的危机缺乏了解,有可能使政治活动陷入被动。因此,正确理解和分析模糊限制语的实际意义和所指才能促进政治交流和交往的顺利进行。

谈英语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 篇3

摘要: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在英语新闻报道中非常常见。本文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分类并结合具体的英语新闻报道实例,探讨了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存在的原因及其在英语新闻中的功能。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英语新闻;功能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85-02

一、引言

在人类语言中,存在着许多表达“模糊概念”的词语。语言的模糊性主要指个体差异带来的模糊性和理解上的模糊性,以及语言的功能带来的模糊性。1965 年Zadeh教授发表了论文“模糊集”,并提出了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论,这成为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美国著名生成语义学者Lakoff受其影响于1972 年首次提出了“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他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准则,也是判断新闻是否失实的标杆,因而对于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模糊性和准确性是不相容的。事实上,英语新闻中有大量的模糊限制语,并且这些模糊限制语正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并且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还具有一定的功能。

二、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不同的语言学家对模糊限制语有不同的解释,并从不同的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类。在国内,陈林华、李福印(1994) 按照语义特征将模糊限制语分为程度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限制语、数量模糊限制语、质量模糊限制语和方式模糊限制语。在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是美国语言学家Prince及其同事从语用角度对模糊限制语的划分。他们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两大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三、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存在的原因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模糊限制语往往表现出程度、范围、数量等的模糊,或表现出态度的含糊和不肯定。有趣的是,在新闻报道中,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仅不会违背新闻语言客观、准确的表达要求,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语言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使语言表述更加谨慎或者更为得体。新闻报道中之所以存在模糊限制语,有以下几个原因:

1.报道者没有掌握确切或足够的信息。在此种情况下,使用模糊限制语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例如:

(1)The January 2016 test was said to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the Punggye-ri site.—BBC,January 6,2016

(2)The Mao statue is reportedly constructed of steel and concrete,and painted gold.—CNN,January 6,2016

例(1)中,关于朝鲜核试验的地点,报道者本人对于此信息的来源也不确定,因此,使用了“was said to”将信息来源转嫁他人。例(2)中,关于毛泽东雕像的材质及颜色,报道者可能并不十分清楚,便使用了“reportedly”表明是援引的其他报道。

2.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实在性,避免使新闻报道绝对化或主观化。例如:

(1)Newman School was flooded and it possibly will be built on a new site.—BBC,January 6,2016

(2)You probably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your job.Chances are very good you can keep it.—CNN,May 8,2015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报道者用了“possibly”,“probably”来表明事件还具有其他可能性,报道者为了避免把话说死,于是使用了模糊限制语,让读者在一定的范围内去理解话语,从而保证了新闻的客观实在性。

3.保持新闻报道的简洁性以及顺应读者要求。简洁是受众获取更多新闻资讯的需要。并且,读者们一般倾向于了解事件的大致情况。因此,为了保持新闻报道的简洁性,以及照顾读者的思考和阅读习惯,新闻报道有时会使用模糊限制语。例如:

(1)Around 30,000 people were involved in smuggling migrants.—CNN,July 15,2015

(2)Austrias relations with the EU were strained after some states imposed sanctions.—BBC,May 29,2015

例(1)中,移民的人数是一个很难统计的数字,且这个细节并不影响新闻的主题,因此,报道者使用了“around”来给出了大概的数字。例(2)主要强调的是奥地利曾与欧洲国家关系紧张,至于是哪些国家对其实施了制裁并不影响新闻的传达,因此无需详细地指明,而只是用了“some”.

四、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保守秘密的功能。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表达变得模糊,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细节的陈述。例如:

(1)The equipment might form part of forbidden weapons but could have an innocent purpose.—BBC,April 3,2002

(2)Some whistleblowers have revealed Liberata.—BBC,October 20,2008

例(1)中,报道者在武器前使用了模糊限制语“part of”,可能是出于保守军事秘密的需要,并未指出是哪种禁用武器。例(2)中,可能是为了对举报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报道者只模糊地指出了“some”,并未过多介绍举报者的个人情况。

2.礼貌功能。出于礼貌,说话人有意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得语言变得模棱两可,以免冒犯他人。例如:

(1)Several ministers used official allowances to pay for personal tax.—BBC,May 26,2009

(2)Hes been acting kind of strange lately.Hes been talking to himself and laughing.—BBC,June,9,2015

例(1)中,报道者可能出于保护当事人的考虑,在“ministers”前加了模糊限制语“several”,而没有指出其具体身份,使当事人的面子免受威胁。例(2)中,报道者在“strange”前加了“kind of”,使话语显得更委婉,更礼貌。

3.避免责任,自我保护,以及显示权威,提高信息的可接受性的功能。在传递信息的时候,报道者会出于特殊原因对信息进行模糊处理,这可以使报道者避免信息传递失真后可能遭遇的麻烦,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并且引用官方或权威人士的话语,还可以提高信息的接受性。例如:

(1)“The gang operated very frequently and smuggled people every day,” police said.—News 24,January 11,2016

(2)According to the FBI,the victim is a disabled woman.—CNN,June 25,2013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通过“police said”,“according to”的使用对新闻进行了模糊处理,这可以帮助报道者防止报道失真后可能要承担的责任。对于受众来说,信息的提供者越具有权威性,信息就越可靠,因此通过引用官方或权威人士的话语,还提高了信息的接受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报道中被大量使用并在英语新闻中存在是有一定的理由的,并且模糊限制语还具有自己的功能。模糊限制语能够让新闻报道更具有弹性,更简洁,避免绝对化,保持客观性,并可以保守秘密以及保护报道者,最终能更有效、更及时、更准确的传递信息,从而发挥新闻报道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模糊限制语虽然在英语新闻中具有存在价值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报道者可以随意使用甚至是滥用模糊限制语。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提倡使用模糊限制语绝不是允许用模糊限制语来闪烁其辞、掩盖新闻事实,剥夺受众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因此,在新闻写作中,报道者应当合理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在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确的语言的同时,适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从而达到特殊表意的目的,使报道恰当清晰且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Lakoff,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1972,(8):183-228.

[2]Zadeh,Fuzzy sets[J].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8):338-353.

[3]陈林华,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外国语,1994,(5).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徐畅贤.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2006 (7).

作者简介:徐甜甜(1992-),女,汉族,河南漯河人,在读研究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浅谈模糊语在商业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篇4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 广告作为联系生产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条纽带, 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性。在商业广告的竞争激烈中制作出成功的广告, 模糊语的运用非常重要, 它能够增强广告的生动性, 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模糊语的认识就模糊语在商业英语广告中的运用形式进行研究。

1 语音、语义双关

语音或语义双关就是指利用某些词语语音或语义相同或相似而构成双关。广告制作者非常乐于使用语音语义模糊, 以达到风趣、幽默、俏皮、滑稽效果, 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1 Have a nice trip, buy-buy.

这是希思罗机场 (Heathrow Airport) 一家免税商店门前的一句似道别语的广告。Buy-buy是bye-bye的变异拼写, 也是一种谐音现象, 作为一种语音手段, 其拼写变异中的联想暗示常可用于加强语言传递, 有助于激发读者想象。

再如下面的广告, 融合了语音和语义双关:

We doctors hoes, heel them, attend to their dyeing needs and save their soles.

这是一家修鞋店广告牌所写的, 虽短小, 却通篇运用了语音语义模糊, 很是吸引人。句中“doctor”的意思可以是医治也可以是“修复”, “heel”可解释为“治愈”, 也可以是“钉鞋跟”, 而dyeing与dying同音, sole与soul同音, 这都运用了语音语义双关, 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则广告的表面意思是:“我们提供修鞋、钉鞋跟、给鞋染色、纳鞋底等服务。”而它暗含的意思却是为鞋子看病, 治愈他们, 满足他们切身的需要, 拯救他们的灵魂, 把修理鞋子象征为医生治疗病人、上帝拯救人类灵魂一样的崇高事业。同时又生动地说明了他们服务的质量, 整则广告充满幽默感, 引人兴趣。

2 词汇模糊

在商业英语广告语言中数量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的模糊语义应用得最为广泛。

(1) 数量词的语义模糊

广告语言中使用量词是常事, 而如何运用而使之别有一番风味, 却并非易事。数词的结合产生的模糊意义更为明显, 能使消费者品味再三。

例2Is 2 months’salary too much to spend for something that lasts forever?

这是一则钻石的广告, 钻石所给产品用户带来的精神享受, 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只能用模糊的语义来表达, 而“2 months’salary”尽管是精确的数字, 但却不能精确地反映两个月的薪水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具体数目, 它以模糊的语义表明了花少量的钱能买来有永恒价值的东西, 能给人带来永久的精神享受。

(2) 形容词的语义模糊

广告语言描写商品, 表述观念, 选用形容词是关键。如果选用恰当的形容词, 可达到细腻逼真效果。

例3 In perfect shape.For unlimited times.

在这则手表的广告中, “perfect”和“unlimited”都是模糊概念的形容词, 手表的形状在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perfect”, 难以确定一个精确的标准, 手表使用多长时间才算经久耐用, 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尺度, 所以用“unlimited”这个外延模糊, 内涵不清的词汇来表达。尽管手表这种商品的特点是清晰的, 但不必明确地表述它, 只需求助于模糊的语言, 商品质量的上乘、外形的完美就显现出来了。

(3) 动词的语义模糊

广告信息的传递不仅要求准确而且要求在最大程度上的快捷和经济, 因此人们必须求助于模糊语。动词能给与名词以生动的形态, 可以把抽象的意象变成鲜明的形象, 极显神韵。

例4 Coka adds life.

这则可口可乐公司广告用add这个动词的模糊意义, 且仅用了三个词汇构成一个简单句, 将可口可乐的高质量、高品位轻松地体现了出来。

(4) 副词的语义模糊

副词在英语中主要是用作状语, 它们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有时修饰整个句子。由于它们位置的灵活性、功能的多样性, 用副词来表达模糊意义在广告中的使用也相当频繁。

例5 Is her skin really this beautiful?

在这则Maxfactor粉底霜的广告例句中的副词“really”以模糊的意义引起人们无穷的想像, 只能凭空去想象皮肤美到什么程度。然而这句广告词却起到促进市场营销的目的, 引起人购买的欲望。

3 句子模糊

句子模糊是广告语言常见的形式之一。整个句子和要宣传的商品, 好象不相干, 但如果把这些模糊的语言放在特定的广告中, 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例6 It’s time to rewrite history.

这则广告是一个化妆品的广告词。如果不是把它放在化妆品广告这个特殊语境里面的话, 这句话其实有很多理解方法。既然是指化妆品, 那么它就有了特定的含义, “rewrite history” (改写历史) , 突出地强调了化妆品的效果可以改写历史, 幽默感十足,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以上我们从模糊语的角度通过实例简单分析了广告模糊语中的语音语义双关、词汇模糊和句子模糊三个方面。由于语言的模糊现象纷繁复杂以及广告语本身的独特特征, 我们的讨论无法面面俱到。了解英语广告的模糊语有助于增强制作成功商业英语广告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广告语中大量的模糊现象还有待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去研究分析, 然而我们相信本文所采用的分析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总结广告语的语言使用规律。

摘要: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 模糊语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 有语言的地方, 就有模糊语的存在。在商业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被大量使用以达到促进商品销售、树立企业形象和迅速传递商业信息的功能。本文在对模糊语的认识的基础上就其在商业英语广告中的运用形式进行研究。其中, 具体的运用形式包括语音、语义双关, 词汇模糊和句子模糊三种形式。

关键词:模糊语,商业,英语广告,运用

参考文献

[1]Lakoff, G., A note of vagueness and ambiguity[M].Linguistic Inquiry I, 1971.

[2]关家玲.英语广告中词汇的模糊现象及语用功能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

[3]韩庆玲.模糊修辞学研究综述[J].修辞学习, 1998.

[4]季益广.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应用[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

[5]曾立.广告要素与广告文体特征[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0.

英语广告中的模糊语 篇5

关键词:顺应论;模糊限制语;政治语篇;语境顺应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主要涉及语言表达的可能性及不确定性,交际离不开模糊概念的表达。在具体语篇中,模糊限制语可以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其使用可以达到特定的语用效果,帮助实现交际目的。本文拟从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的角度探讨英语政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对语境因素的顺应,揭示其语用功能。

一、模糊限制语

生成语义学家Lakoff首次将Zadeh的模糊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提出了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他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使事情变得模糊或者不那么模糊的语言表达。[1] J. Channell认为模糊限制语能够编码说话者对所表达内容确信程度。[2] 何自然认为模糊限制语表达了命题内容的模糊性或是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不确定性。[3] 笔者在下述分析中,对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倾向于采纳何自然的定义,认为模糊限制语要么指向命题内容本身的模糊性,要么指向说话者对命题内容的确信程度。

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是从不同的角度考量的。Prince及其同事将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两类,前者分为程度变动和范围变动,后者分为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能改变或修正话语原意,也可能给原话语界定范围,如sort of, kind of, somewhat, almost, approximately等;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用于缓和原话语的语气,从而使表达更加含蓄、委婉,或者避免武断,如may, seem, possibly, likely, I think, It is said that, according to, I assume等。[4] 伍铁平是国内首位研究模糊语言学的学者,他从语法类别的角度将模糊限制语分为四类,第一类指一些表达模糊概念的形容词或副词,如kind of, almost, very, regular, somewhat等;第二类指一些后缀为“-ish, -like, -ly”等表示“有点儿”、“好像”的词,如friendly,likely,greenish等;第三类指用于表达不确定性的特定词组结构,如as though, so…that等;第四类即说话者为了使自己的表达礼貌,委婉而使用的结构,如I think, I guess, I wonder, according to等。[5]

二、语言顺应论

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其《语用学新解》一书中系统地提出语言顺应论,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過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既可能是出自语言内部的原因,也可能是出自语言外部的原因,并且语言选择可发生在语言结构的多个层面,既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也包括交际策略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为了顺应语境因素,顺应过程是动态的,语言交际者的意识程度是不一样的。[6]

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语言表达这一属性。商讨性是指语言选择并非机械作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策略的驱使下作出的。顺应性指的是语言能使交际者从一系列可变的选择中作出最恰当的语言选择,从而向交际目的靠拢。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顺应性的基础,语言的这两种属性使顺应成为了可能。[6]

Verschueren是从四个角度对顺应论进行阐释的,即语境顺应,结构对象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语言选择是为了顺应语境因素,这一选择可发生在语言的任何一个层面,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前者主要指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交际语境包括交际双方、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

三、政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境顺应分析

Chilton & Schaffner认为政治语篇是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7] Orwell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语言可以用来控制人们的思想,政治演讲等是对不可防御的防御。[8] 政治语篇涵盖范围较广,包括政治演讲、政府工作报告,社论、外交性语篇等。

在顺应论视角下,语言使用者无时不刻不得作出选择,尽管这种选择既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政治语篇由于其传递着特定的意识形态,涉及到国家的立场和利益,语言选择的作出通常都经过了说话者反复地斟酌和推敲。以往对政治语篇的分析往往是从修辞或者语篇分析的角度进行的,笔者认为,修辞的使用其实就是一种顺应。在政治演讲中经常会用到排比句式,排比句式的使用起强调作用,顺应了听众的心理世界,听众在反复多次受到传递信息的刺激,自然会激发相应的情感和动机,如例(1):

(1) “So I expect all of you to get serious this year. I expect you to put your best effort into everything you do. I 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each of you. So don’t let us down. Don’t let your family down or your country down. Most of all, don’t let yourself down. Make us all proud.” (奥巴马开学演讲-http://learning.sohu.com)

政治家们在国外发表政治演说时通常会考虑到所在国家的文化,习俗,传统等,以拉近和听众的距离,顺应社交世界,如由于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经常被国外领导人在演讲时引用。

nlc202309021738

(2) “Chairman has written: So many deeds cry out to be done, and always urgently; the world rolls on, time presses. 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 long; seize the day, seize the hour!” (尼克松访华祝酒辞-http://english.koolearn.com)

(3) “Many centuries ago, Wang Po, a famous Chinese poet-philosopher, wrote, ‘Although we reside in far corners of the world, having a good friend is akin to having a good neighbor.’” (里根访华晚宴致辞-http://english.koolearn.com)

例(2)是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访华时的祝酒辞结束语,他引用了毛主席《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呼吁中美恢复邦交刻不容缓,赢得了满堂喝彩。

例(3)中,1984年里根总统访华时在欢迎晚宴时引用了王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短短这一句诗词的引用胜过了冗长的赘述,生动地表达了里根总统在中美关系上的立场。

政治语篇中不乏模糊性表达,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一种语用策略,有特定的语用功能,能帮助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英语政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在实现对语境各因素顺应方面的作用,在顺应分析中揭示其特定的语用效果。

(一)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空间和时间的指称,空间和时间指称都具有相对性,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的时空位置决定了相应的语言选择及其表达。[6]笔者认为,对客观物理世界的顺应也包括对客观事件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考量。

(4a) “Turmoil in Yemen, Syria, Libya, South Sudan and many other places brought suffering to new heights. At least 60 million people have fled their homes..... more than 3500 refugees have died or are missing ..... are often met by fences instead.”

(4b) “But fighting continued in various states despite a ceasefire deal.....Still more than a hundred thousand 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 live in the UN protection sites.....After years of crisis, almost 4 million people face hunger.....” (联合国2015年终回顾-http://www.hjenglish.com)

联合国2015年终回顾上总结了世界局势,节选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乱、饥饿、流离失所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赤裸裸的客观现实。此处,一系列模糊性数字表达, 如 “many other”, “at least”, “more than”, “ often”, “various”, “almost”等,其使用一方面揭露了客观实际:即世界上遭受苦难的地区和人们数量之多;另一方面也侧面传递出形势的严峻性这一信息。

(5a) “In recent years, China-Czech relations entered a period of fast growth.”

(5b) “For many years in a row, China has been the Czech Republic’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5c) “The Chinese and Czech peoples have long admired and.....such exchanges have boomed in recent years.” (习近平:奏响中捷关系的时代强音- http://kyfy.xdf.cn)

在习近平主席发表的这篇《奏响中捷关系的时代强音》演讲中,谈到双边关系、贸易关系及文化交流时,习主席多次用到了模糊表达 “in recent years”, “many years”, “long”等来指称时间,强调了近年来中捷关系的蓬勃发展。

(6a) “He lost hundreds of games and missed thousands of shots during his career. But he once said, ‘I have faile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in my life.’”

(6b) “It’s the story of students who sat where you sit about 250 years ago..... Students who sat where you sit about 75 years ago who..... Students who sat where you sit about 20 years ago who.....” (奧巴马开学演讲- http://learning.sohu.com)

nlc202309021738

此处,奥巴马在例举中用到了许多数字性的模糊表达,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over and over again”, “about”等。(6a)中以乔丹作为范例,来说明失败甚至多次的失败是成功的前提,模糊性的表达强调了“反复多次”这一概念。(6b)中在鼓励学生以曾经也是他们当中普通一员的伟人或者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为榜样时,用到了排比句式,结合数字模糊表达,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志存远大,向前人学习。

(二)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语言使用中的心理世界主要包括认知和情感因素,比如语言交际者的情感、信仰、愿望、个性、动机和意图等。[6]交际目的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选择是否顺应了听众心理,政治语篇特别是演讲针对性较强,成功的演讲者通常能够引导听众的情感走向,激发特定的情感。

(7) “Maybe you could be a great writer -- maybe even good enough.....but you might not know it..... Maybe you could be an innovator or an inventor -- maybe even good enough.....but you might not know it..... Maybe you could be a mayor or a senator or a Supreme Court justice -- but you might not know that.....” (奥巴马开学演讲-http://learning.sohu.com)

此段中,奥巴马首先用到了三个“Maybe you could be…maybe even…but you might not know until…”构成了排比句式,而在这一排比句式中,他连用了“maybe”, “could”, “might not”等几个表可能性的模糊限制表达。奥巴马此处的演讲对象是全体美国各年龄阶段学生,对这些学生来说,未来有无限可能,奥巴马此处排比句式和一些列可能性的模糊表达必定能在这一特定日期激励学生,促使他们通过教育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很好地顺应了学生的心理。

(8) “So, Class of 2009, you have an historic opportunity. Every class is told that, and to some extent I suppose it is always true.....perhaps more difficult and somewhat more daunting. But that’s when we really rise together..... (希拉里纽约大学毕业演讲-http://blog.sina.com)

节选的这段演讲是希拉里纽约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结尾片段,希拉里在提到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形势时,用到了多个模糊限制语:“to some extent”, “I suppose”, “always”, “perhaps”, “somewhat”, “more”等,此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既能说明实际的情形,但同时也用于减轻毕业生的焦虑,很好地顺应了毕业生心理,使他们既能体会到责任,却也不失信心。

(9a) “You see.....our world is more connected than ever before.”

(9b) “Or, 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It is better to travel ten thousand miles than to read ten thousand books.’ But let’s be clear, studying abroad is about so much more than improving your own future.....”

(9c) “And that’s when the connections .....something more.”

(9d) “But still, too many students never have this chance.....or students from certain kinds of universities.”

(9e ) “And for a lot of young people like me .....just isn’t possible.

And that’s not acceptable.....from certain backgrounds.” (米歇尔·奥巴马北大演讲-http://blog.sina.com)

此处节选片段中,米歇尔用了一連串的模糊限制表达:“more than”, “so much”, “too many”, “a lot of”, “certain”等,这些词语大都暗含积极的意味,说明留学和促进文化交流带来的好处。米歇尔还引用了中国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并以自身为例来说明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及通过留学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并不是特定群体的权利。结合起来,米歇尔的演讲能激励来自不同背景的北大学子,使他们勇于迈出留学这一步,并将其纳入自身规划蓝图。

(三)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特定场景、机构和社区的准则等,另外需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文化。[6]政治语篇中,说话者代表的往往并非其自身个体,而是一个利益集团,因而其语言选择要能体现自身的立场,但也不能置听众的身份立场于不顾,因而,最终的语言产出便是一系列动态调整顺应的结果。

nlc202309021738

(10) “And before..... I just want to say a few very brief words above Malaysian(sic) Airline Flight 370. As my husband has said, the United States is offering as many resources as possible to assist in the search.” (米歇尔·奥巴马北大演讲-http://blog.sina.com)

2014年3月22日,米歇尔在北大发表演讲,此时距离MH370失踪刚过去半个月不到,因而,由于其第一夫人的身份,她很有必要在演讲之初就这一不幸事件发表自己的哀悼惋惜之情,但是又不宜说太多,因而她用到了 “a few brief”, 然而在表达美国愿意协助搜索的意愿时,用到了模糊概念 “as many…as possible”, 这里对模糊限制语的选择是出于对其自身身份和其所代表的外交形象的考量。

(11a) “We know violent extremism ..... and too many people.....”

(11b) “Defeating ISIL requires -I believe- a new leader.....We are prepared to work with all countries.....”

(11c) “We think it is an enormous mistake.....We should finally acknowledge that no one.....” (聯合国2015年终回顾-http://www.hjenglish.com)

此例中,在联合国总结大会上谈及叙利亚冲突和恐怖主义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俄罗斯总统普金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都用到了缓和模糊限制语“we know”, “I believe”和“we think”等。由于他们的领导人地位,他们其实是在代表自己所在的集体发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由于美国在此问题上立场较为尖锐,奥巴马用到了直接缓和限制语“ I believe”。

(12) “But, my fellow Americans, this cannot be my task - or any President’s alone. There are a whole lot of folks in this chamber who would like to see more cooperation, a more elevated debate.....”(奥巴马2016国情咨文-http://news.xinhuanet.com)

在其2016国情咨文中,谈及党派竞争时,此处奥巴马用到了“my fellow Americans”, “a whole lot of folks”, “more”等模糊性表达。其作为总统,代表的是大部分民众的心声,因而模糊性表达的选择是出于其身份和政治角色的考虑,也与这次国情咨文的主题“We the people”相呼应。

四、结语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模糊性决定了语言和思维的模糊性,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体现了说话人的臆断和推测,在具体语境中其能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帮助实现交际目的。本文中,从节选的分析语篇中可看出,政治语篇中不乏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语言使用者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和交际策略,能很好地顺应交际中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1972(8): 183-228.

[2] Channel, J. Vague Language[M].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 Prince, E. F., Frader, J. & Bosk, C. 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 In R.D. Pietro (ed.). Linguistics and Professions. Norwood: Ablex, 1982, 83-97.

[5] 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7] Chilton, P. & Schaffner, C. Discourse and Politics. In Van Dijk (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7.

[8] Orwell, G.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A], In W. P. Bolton & D. Crystal (eds.). The English Language Nuclear Arms Debate [C]. London: Pinter, 1969.

论模糊语在商业广告语中的作用 篇6

1965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札德教授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中提出了模糊理论[3]。后来, 伍铁平[5]教授最先在国内研究语言模糊性。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因此, 广告语很难避免模糊性。有时甚至比精确语言更使人信服。

“广告”一词源于拉丁文“Advertere”, 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 并导入一定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4]。作为传播商品信息的主要载体, 一则成功的广告语既要不失真实性又要使顾客易于接受。而模糊语正好可以足广告语言的表达需要。

2 广告语中的模糊现象

2.1 词汇的模糊

张乔[6,7], 认为模糊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它没有明确的参照适用性。例:The taste is great. (Nestle) 。由于每个人自己的知识和文化背景不同, 他们对味道的理解和感受程度也不同。因此, “great”这个模糊性的形容词可以给消费者一定的畅想空间, 唤起消费者想要尝试的愿望。从而让广告商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

2.2 句式的模糊

如:人类失去联想, 世界将会怎样? (联想电脑) 。广告商并没有直接说自己的产品是如何的好, 只是使用简短的疑问句“世界将会怎样”。疑问句往往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因为这样不仅使读者易于接受信息, 而且使读者主动参与探究,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因此, 把握模糊语在词汇、句式中的运用, 易于商家实现目标。

3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作用

事物都有两面性, 模糊语言使用也不例外。使用得当, 为广告锦上添花, 反之, 必然导致负面效果。

3.1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积极作用

3.1.1 有效, 灵活地传达涵义。

模糊性的使用, 具有高效率和灵活性。因为, 如果广告商无法准确的来传达信息, 模糊语言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Coca-Cola adds life. (Coca-Cola) 。“adds”的意思都知道, 但到底增添什么, 是很难准确表达的, 因此这个词就带给消费者一定的想象空间。所以, 模糊性的广告语比直截了当地说产品如何好更易于消费者接受。

3.1.2 委婉含蓄, 提高广告的说服力。

广告的主要作用是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并采取行动, 以购买产品的信息传达。太过直白的广告词既不生动, 也不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相反, 或许可能引发消费者反感。如花旗银行的广告“We can give youa better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Pacific.”不言而喻, 广告商的真正目的是让消费者购买其理财产品, 但广告商巧妙地用“give”, 让银行呈现出一种给与者的形象, 能深深地打动消费者, 消费者当然更愿意接受了。因此, 模糊的表达方式不仅委婉含蓄, 而且提高了广告语的说服力。

3.1.3 广告的一种自我保护。

Channell[1,2]认为, 模糊性可能被用来作为一种后来证明是错误的防范。例如:距市中心大约五分钟 (百姓网售房广告) 。消费者很容易被其吸引, 因为房子交通方便, 位置也最佳。但“大约”和“五分钟”则使范围变广了, 并没有给出确切的数目。即使后来消费者发现不对, 也无可奈何。因此, 模糊语不仅可以使广告更有吸引力, 还可以使商家规避责任。

3.2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消极作用

模糊语运用不当, 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 而且还会产生消极作用。

3.2.1 使消费者避而远之。

例如:买一送一 (天天健康保健产品) 。这个“一”具有很强的模糊性, 不管什么样的产品, 这个广告都会会吸引很多人。因为消费者都希望买便宜东西, 花更少钱。他们以为, 花一样钱可以买两件商品。然而, 消费者往往得到的是试用产品。结果使消费者感到他们被骗了。他们可能会抱怨, 甚至不再光顾。

3.2.2 使广告商无路可退。

有些商家为了体现自己的商品优于其他品牌, 不顾后果的使用“最好”、“第一”、“首屈一指”等词汇。如:You want the worlds largest Combi fleet working for you.You can rely on KLM.这是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一则广告声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不管真实与否, 这个广告给人一种傲气的感觉, 而且让自己没有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空间, 太过夸张也会遭致同行的不好看法。因此广告商要慎用这些词语, 免得使自己自食苦果, 无路可退, 失去消费者。

4 结语

合理地使用模糊语对广告商而言, 会有积极的作用。而就消费者来说, 注意广告语中的模糊语能使他们合理消费。

参考文献

[1]Channell, J.“More on Approximations, ”Journal of Pragmatics, no.4 (1980) :461-467.

[2]Channell, J.Vague Langua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Zadeh, L.A.“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no.8 (1965) :338-353.

[4]方梦之, 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第三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229.

[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6]张乔.模糊语言学论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 1998.

英语广告中的模糊语 篇7

模糊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少年、中年、老年这些词的外延都是不明确的。虽然模糊理论在许多领域中得以运用, 但是对模糊语言进行专门的研究却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学者罗素 (Russel1) [1]在1923年的论文中把模糊定义为“当用于描述的体系与被描述的体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 而是多对一时, 这个描述就是模糊的”。国内学者张乔[2]则详细区分了fuzziness与vagueness, generality, ambiguity的不同, 认为模糊与其它三者的不同在于其不确定的所指范围无法通过语境来解决。我国最早研究模糊语言的语言学家当属伍铁平教授, 他给模糊语言下的定义是“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叫模糊语言, 外延不明确的概念叫模糊概念。”[3]

真正提出“模糊限制语” (Hedges) 是出自于G.Lakoff论文“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模糊限制语是指有意使用的不明朗或模糊的语言表达形式, 是指那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4], 是模糊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Lakoff列举出了十多个英语模糊限制语, 如approximately, roughly等。此后, 语言学家从词性、句法结构、语境等方面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类, 提出了多种分类形式。

模糊限制语言的分类

模糊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语言的模糊性, 狭义指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模糊言语是个人在交际活动中的产物, 是语言表达中的模糊现象。

对于模糊限制语言, 不同领域的学者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同, 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也各执一词, 在语言学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较有影响的分类是以Prince命题的真值条件为标准, 从语用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类, 认定存在两大类模糊限制语, 即:近似语 (Approximators) 和遮掩语 (shields) 。[5]近似语是指说话人在对所传达的命题真值条件进行修正时所运用的影响命题内容的模糊限制语, 其中包括程度变动语 (adaptors) 和范围变动语 (rounders) 。遮掩语则指说话人在表明自己观点或间接引用他人判断时对命题的许诺程度造成影响的模糊限制语。另外Zadeh在1971年按其作用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两大类:一类的作用是直接修饰模糊词, 不能修饰非模糊词。如:我们可以说very small, 但不能说very rectangle。因为small是模糊词, 而rectangle不是模糊词。这一类词还有:more or less, much, slightly, highly等。另一类的作用是说明他们从哪个方面作用于模糊词, 包括直接缓和语 (plausibility fields) 和间接缓和语 (attribution fields) 。其后Zadeh在1972年又从语法角度将英语模糊限制语分为四类[6]: (1) 表示某些形容词、副词:如maybe, usually, always, quite, very, 等。 (2) 诸如“-ish”, “-likely”, “-1y”等后缀。例如:reddish, greenish, childish, friendly等。 (3) 表示说话者对某事犹豫不决或不确定的词, 起着方式状语或者程度状语的作用。 (4) 说话者表达自己观点或意见时, 为了显得更加有礼貌而使用的某些句式结构。例如:I think, I guess, I wonder等等。因而, 根据hedges本身语义出发, 模糊限制语可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前者又可分为“程度变动词”、“范围变动词”、“频率变动词”, 后者包括“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

模糊限制语言在大学英语课堂的语用功能

作为模糊语言的一种, 模糊限制语是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 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增强语言的表达作用和加大语言交际效果, 使语言表达委婉、诚恳、充满柔性, 从而更好地改善和维系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英语课堂教学本身也是一种交际性质的活动, 在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 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保持课堂的和谐融洽, 模糊限制语的运用可以使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 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会话含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语用功能如下:

降低焦虑感, 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提问、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和presentation是英语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一旦遇到沉默不语的班级需要教师及时做出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来提高讲话的艺术以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这时模糊限制语是经常可供选择的策略。比如对于枯燥又难解的语法学习, 如果教师提问“Who wa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usage of past perfect tense?”学生们就会更容易接受, 因为“something”大大地缓和了语气, 表示无论说多少都是可以的, 这样就会减少学生的压力, 缓解课堂焦虑感,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此外,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是“Your answer is wrong.”很可能在下一次回答问题的时候该学生就会格外紧张, 间接引起课堂焦虑。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语言和语气时提倡使用委婉模糊语言。又比如在经过小组讨论后, 教师对小组的presentation做出这样的评价:You always surprise me.这里always这个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使得老师的评价更加中肯, 易于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由衷赞扬与鼓励, 从而激发起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的热情,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严谨语言表达, 留有余地

模糊限制语之所以能在精确性较强的语境中出现, 是它具有灵活性, 供人们灵活掌握。用精确的语义来说明“必要”。因为模糊语义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语义的边缘成分上, 而其中心成分还是确定的。[7]比如教师说:It is said that about thirty cars were damaged in that accident.这句话没有指出具体的车辆数目。从表面上看, 明显违反了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但“about”这个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使其中心成分“thirty”是确定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当教师需要表达自己没有绝对把握的内容时, 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避免提供错误信息, 减轻自己对结论所承担的责任, 使自己在担当与不担当某一责任之间留下一个缓冲的余地, 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缓和语气, 使语言表达委婉、谦虚

在言语交际中, 模糊的语言与精确的语言同样重要, 有的时候只有模糊语言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满足交际的需要。在日常的英语交际中,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就是恪守礼貌原则的常用策略, 缓和语气是模糊限制语的主要功能之一。例如, 教师说:I would suggest all of you read again so that you can catch the main idea.句中“suggest”一词减弱强加于人的语气, 尊重学生,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个任务。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提出否定评价时, 教师也经常运用到模糊语言, 比如:I’m afraid I can’t agree with you on this point.在这句中“I’m afraid”的使用对不同意学生观点这一事实进行了缓和, 使得语气更加委婉和客气。模糊限制语有助于营造轻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 教师不是在管制学生而是在平等的情况下与学生沟通研讨学术问题, 教学效果会更明显。

保护多方面子, 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出生的, 具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批评与评价学生时, 更多地采用模糊限制语, 照顾到学生的自尊, 维护好师生关系。而当教师对于部分知识的缺乏或者对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不能作出满意的回答时, 如果直接表达自己知识的缺失虽是谦虚诚恳的表现, 但总是件尴尬的又很丢面子的事情。如果运用模糊进行正确表述, 可引发学生寻找暗含于模糊中的真正含义。还有当我们在课堂上列举大量事例时, 突然思维中断想不起某些信息被卡时, 用模糊限制语可使我们自然过渡。

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 模糊语言有着自身的性质和功能。以90后学生为主的大学英语课堂中, 教师的课堂用语不再是简单的传递语言知识工具, 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因素。成功的课堂互动不只是信息的传递还应搭建一个民主的课堂互动文化。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具备基本的模糊语言学的基本知识, 恰当巧妙地使用模糊限制语与学生礼貌得体地交流, 营造活跃的教学气氛。但是错误地使用模糊语也会给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对课堂语言的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Bertrand Russel1.Vagueness[J].Th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1923, (June) :84—92.

[2]Zhang Qiao.Fuzziness—vagueness—generality—ambi-gu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 (2) :13—31.

[3]伍铁平.模糊语言的诞生及其意义[J].百科知识, 1987: (1)

[4]Lakoff, 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Logic of Fuzzy Concepts[A].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Papers[C], 1972.

[5]Prince, E., C.Bosk, and J.Frader.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s 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 ion s[M].J.diPietro (ed.) .Norwood, N.J.:Ablex.1982.

[6]Zadeh·L·A, Fuzzy-Set-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Journal of Cybernetics, 1972, (2) :3-34

英语广告中的模糊语 篇8

模糊限制语 (linguistic hedges) 是语意含糊的表达手段, 是指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一类词语。G.Lakoff (1972) 指出:模糊限制语是一些有意用来把事物弄得含糊不清的词语。依据不同的标准, 模糊限制语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其语义特征, 可分为五种主要类型:程度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限制语、数量模糊限制语、质量模糊限制语及方式模糊限制语;按其所属语法类别可分为四种类型 (伍铁平, 1999) :词、表示“有点”、“稍微”的后缀、引导说明模糊程度的从句结构和表示主观见解的短语或分句;按其是否有上限和下限可分为三类:下限无明确界限、上限无明确界限及上下限都没有明确界限;按其出现的位置, 可分为前置、中置和后置三种类型;而按其语用功能则可大致划分为两类:第1类是对话语结构的内容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或给出一个大体的变动范围, 即对话语本身进行模糊限制, 第二类则不对话语的内容进行限制, 而是表明话语的内容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即对说话人进行限制。

2 模糊限制语使用理论支持

模糊限制语使用主要有三大理论作为支持即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合作原则是语言哲学家H.P.Grice提出一套有关言语交际、以准则为基础总原则在Grice看来在言语交际中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某些基本原则并“根据双方会话目或交流方向在一定语境下提供会话所需话语或信息” (Cruse2000:35) , 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 (maxim) 。

2.1 质量准则 (maximofquality) :a.不要说自认为是虚假话语或提供虚假信息。b.不要说或者提供缺乏足够证据话语或信息。

2.2 数量准则 (maximofuqantity) :a.提供交际所需要必要信息。b.不要提供多于或者少于交际所需要信息。

2.3 关系准则 (maximofrelevance) 。提供话语或者信息必须是与交际相互关联。

2.4 方式准则 (maximfomanner) 。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要简练。d.要有条理。

合作原则认为在日常交际中交际双方本着相互合作原则进行交际才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当然违背合作原则情况也时有出现, 在这里与讨论没有太大关系, 不再赘述。礼貌策略参照了影响语言使用社会语言学因素、社交文化语用因素等, 自然成了与语言使用和理解密切联系的原则。Leech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包括以下六条准则, 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Brown&Levinson面子理论发展了礼貌原则适用范围, 他们将面子分为两种, 即正面面子 (positive face) 和负面面子 (negative face) 。前者指希望能够得到对方认同、肯定或者赞许;后者指是希望言行或行为不受对方阻扰和干涉。

3 模糊语言在英语课堂中的功能

基于以上所阐述理论支持即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面子理论, 作者将着重探讨模糊限制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发挥四大主要功能。

3.1 提供准确而适量的信息, 增强教师话语的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要通过课堂言语来达到课堂授课目的, 根据质量准则, 教师课堂语言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教师必须严格遵循质量准则, 而模糊语言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向学生传授准确而适量信息, 使教师言语贴切、客观、可信。 (1) Today there are about 1000 American Indians.例 (1) 是教师在讲授美国印第安人时所做背景资料介绍, about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它在句子中使用使得句子中有关印第安人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不影响句子科学性, 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说话过于武断。

3.2 填补教师课堂词汇空白。教师在课堂中, 尤其是英语课堂中经常

会找不到合适词来表达想法, 模糊限制语可以帮助教师避免尴尬。在这种情况下, 尤其是在教师不知道人或物表达方法时通常会用占位名词来替代。比如: (2) Have you got a what well for drying your hair?。例 (2) 是教师在与一位学生交流过程中突然忘记了吹风机怎么表达, 这时候他使用了占位名词“what”和模糊限制语“well”为接下来解释争取时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教师也会故意使用占位名词来达到一定目的和效果。经常碰到情况是课堂上有个别同学开小差, 教师为了提醒他认真听课又不伤害他自尊心, 故意使用模糊限制词, 例如“Whoever at the back is talking, please stop.”教师未指出学生名字而用了低调模糊限制词“whoever”, 但却达到了警告学生停止说话认真听课的目的。

3.3 教师自我面子保全。

教师在直接推测、犹豫不决、对话题真实程度缺乏足够信心的时候, 为了维护正面面子不受到威胁、而且使语气更为婉转, 通常会使用模糊限制语。如I think, I believe, I can tell等, 此外还有表达模糊语气副词perhaps/maybe以及表示模糊情态动词may/might, 它们也具有此功能。 (3) As far as I'm concerned, this watch is not my style。 (4) In a sense, universities are just factories。 (5) Up to 500 persons attended that meeting。模糊限制语“as far as I'm concerned”“in a sense”and“up to”使用话语意义得到弱化, 使教师不必言语过于武断而对可能出现信息错误负责或者受到来自听话人指责。

3.4 礼貌策略以及对学生面子维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关系和互动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能否成功而有效地选择恰当教学语言从而较好地实现师生互动是衡量一位老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之一,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必须引起注意。 (6) John, 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question? (7) What you just have mentioned is somewhat true bullet.例 (6) 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使用语言。众所周知, 提问是增强课堂互动的普遍方式, 既可以是对已经学过知识提问, 也可以就某个话题展开提问, 但许多学生对于提问这种方式还是非常紧张, 害怕回答错误而失去面子。因此,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考虑到礼貌原则, 选择维护学生面子的言语。比如, 猜测、建议等有利于缓解学生紧张心理。在例句 (6) 中could属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possibly属于变动性模糊限制语, 这两个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给学生留有很大空间, 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压力, 即使回答不对也不会过于丢面子。例句 (7) 是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时的用语。课堂提问固然重要, 但教师对于学生点评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动力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句 (7) 中somewhat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这里教师试图通过模糊语的使用肯定学生回答合理之处, 但同时又委婉表明学生回答不是完全正确的。这种点评方式维护了学生自尊同时又激发了学生想要知道完全正确答案的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接受不足的同时渴望去聆听别人回答。

在课堂环境中使用模糊限制语是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或者实际情况的需要。恰当的使用模糊限制语有助于教师满足学生的“积极面子”的需要。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只是一种手段, 使用礼貌策略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 满足人们的面子需要, 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取得学生的合作, 同时也能维护自己的教师形象, 使语言得体, 礼貌, 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陈林华, 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4.

英语广告中的模糊语 篇9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大学英语教学,语用功能

引言

纵观近些年语用学中模糊语的研究成果,语用模糊在语言学领域中广受学者青睐,与此同时,模糊限制语在语言学、文学和教学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自从20世纪70年代Lakoff提出语用模糊限制语概念以来,模糊限制语便受到语言学家的青睐,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的重视。Lakoff(1972)从语义学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定义,认为它是“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y or less fuzzy”,可将其理解为将事物变得朦胧或是模糊不清的词语。事实上,模糊限制语是交际中常备的一种会话技巧,是人们为了避免话语的施为行为所带来的负面语义表达效果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交际语言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在谈话过程中交际者为了达到顺利完成会话的目的,以及最大限度地保护听话人的面子,就会选择恰当的语言,模糊限制语恰巧起到了缓和尴尬不悦的交际氛围、密切交际双方关系的作用。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国内学者陈林华、李福印(1994)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广义角度将其分为程度模糊限制语、数量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限制语、方式准则模糊限制语以及质量模糊限制语。本文主要从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为着眼点对其语用功能进行研究。

一、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从广义上讲,模糊限制语主要分为程度模糊限制语、数量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限制语、方式准则模糊限制语以及质量模糊限制语等五方面,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曾文雄2005)。程度模糊限制语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词语在语义方面上的差别,虽然有些英文单词在句义转换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如job和work,但事实上,两者只是在语义程度上的接近,并不能实现语义上的完全一致。又如,程度限制语often,usually,always以及sometimes有明显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将它们的含义混淆,在解释和替代的过程中应该考虑语义的接近性特征。数量模糊限制语是指在对语言进行数量选择的过程中不赋予其精准的数字,而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选择像about,around,more or less等数量模糊限制语。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运用语言背景知识,而对于之前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数字信息或时间年代不能给出准确无误的解释,并且这些模糊不太确定的解释又不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以及整个教学过程的进展时,教师往往会采取使用数量模糊限制语来避免对客观事实的错误表述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尴尬气氛。范围模糊限制语是指在话题范围中给予了某种限定,目的是让听话者在一定范围内理解话题的意义。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受原有知识基础、课堂接受能力以及课后复习效果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在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和反馈时会考虑多重因素,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从范围的角度着眼,通常会使用on the whole,on the average,generally speaking等表示范围的模糊限制语。方式准则模糊限制语是指采用模糊的语言表达方式弱化对对方的正面威胁,对带有威胁和警告的语言在表述的过程中采用方式准则模糊限制语来降低攻击性语言的施为用意程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往往会予以警告,但是由于大学英语教师面对的是成年学生。教师如果对这些学生采取强硬的措施通常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质量模糊限制语是指对于不确定的或者是不能给出明确解释的信息,采用模糊的语言使得语气委婉,并使自己所陈述的话语留有余地。质量模糊限制语主要包括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两大类。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由于所处语言环境以及对国外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方面的差异等原因,使得英语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对某一知识的不确定现象。

二、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用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以及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对模糊限制语的正确使用,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够在交际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达到提高学习者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增加言语可信度,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涉及精确性和模糊性的有机统一,在动态的英语教学中,模糊限制语的恰当使用体现了师生双方对语言的客观性和严谨性的尊重。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掌握全部知识,对于有些不确定知识的表述需要使用模糊限制语来避免语言的绝对化(郑志进2009)。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模糊限制语的正确使用并不是对教师教学成果准确性的否定;相反,适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会增加信息的可接受性,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不确定信息的模糊性表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知识的准确性理解和运用,同时增加了对信息的真实性表述,增强了话语的可信度。

(二)维护师生面子,构建和谐课堂环境

在外语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模糊语言的恰当使用可以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当教师对某些观点或知识点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述时,往往采取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方式降低或者避免尴尬现象。由于在英语课堂的学习中涉及跨文化知识的运用,对于某些不能把握的信息学生通常也会使用规避措施维护自身的面子。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在知识水平以及语言使用方面一般不及教师,这样不对等的关系以及担心知识表述错误极易形成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愿意开口说英文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时,常常使用模糊限制语保护自己的面子,教师在对学生答案进行评述的过程中也选择较为温和的语言,减少严厉批评,从而达到缓和尴尬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的目的。

(三)接近目标语言表达,减少误会冲突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实际上是对原话语更为精确的表达。在对语言进行转换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对英语语言词汇的掌握,还会涉及对目标语言背景知识的运用和把握。语言在交际和转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知识盲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应该尊重出题人和作者的原有意图,不应将自己的理解直接作为答案和理解内容。模糊限制语在对目标语进行转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对原有知识进行正确地分析和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减少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促进英语学习者对知识的把握。

结束语

通过分析对模糊限制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中应用的案例,探讨模糊限制语在实际教学中的语用功能。研究发现,模糊限制语的恰当使用一方面体现了外语教学者和学习者语用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模糊限制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能有效促进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学习效果,更好地把握动态交际中的英语词汇,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者英语综合学习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陈林华,李福印.1994.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外国语,(5):55-59.

曾文雄.2005.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研究[J].外语教学,(4):27-30.

郑志进.2009.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探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3):137-140.

上一篇:主要成分分析下一篇: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