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硬膜外阻滞

2024-05-04

全麻硬膜外阻滞(精选十篇)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例择期老年手术患者, 年龄65~78岁, ASAⅠ~Ⅱ级,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65~78岁, 其中胆囊切除手术15例, 髋关节置换8例, 食道癌切除4例和肺叶切除3例, 肾切除5例, 前列腺电切5例。术前有肝肾功能异常和慢性疼痛病史、冠心病、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均排除在本研究之外。所有患者用完全随机法分为两组, 每组20例, A组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 B组单纯全麻。本研究经过了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监测ECG、HR、BP、RR、SPO2、PETCO2。A组在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穿刺, 局麻药选用1.5%的利多卡因, 确定硬膜外麻醉有效后再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均采用静注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3~4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 诱导成功后插入气管导管, 维持采用吸入1%~3%七氟烷, 静脉泵注丙泊酚4~6mg·kg-1·h-1、瑞芬太尼5~10μg·kg-1·h-1和顺式阿曲库铵0.1~0.2mg·kg-1·h-1。A组每小时持续经硬外导管注入1.5%利多卡因5mL直至手术结束。B组单纯用全麻, 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案与A组相同。两组患者术中出血均<500mL, 手术时间<3h, 维持输液以乳酸钠林格氏液和中分子羟乙基淀粉, 保持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平稳, 并用肌松监测仪监测使两组患者都达到相同的肌松程度, 手术结束前5min给予芬太尼2μg/kg, 同时静脉接镇痛泵作术后镇痛, 所有患者未使用催醒药。记录两组病例全麻药用量和拔管时间。患者拔管后送入ICU, 记录患者入ICU时的躁动评分 (RS) 。

1.3 苏醒期躁动诊断标准

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标准[5]:0分为基本无躁动;1分为轻度躁动, 可听从医护人员的指令;2分为中度躁动, 需医护人员控制;3分为重度躁动, 非常不合作, 有危险性举动, 需多名医护人员控制。本研究定义当躁动评分 (restlessness score, RS) ≥2分为躁动发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VA) ,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组间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BP、HR均维持较平稳,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组间比较, P>0.05。

2.3 A组RS评分明显低于B组, 其中危险性躁动 (评分3分) 的患者A组有2例, 而B组则达到了6例, 两组差异非常显著 (P<0.01) , 同时A组的拔管时间也比B组明显缩短 (P<0.01) , 见表3。

组间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全麻苏醒期躁动在临床麻醉中因可以引流管和胃管的脱落、尿道的撕裂、切口裂开等严重并发症,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6]。研究发现, 手术所致的疼痛是患者术后躁动的一大要素[7], 这在老年手术患者中更明显[8]。本研究两组患者虽然都实施了有效的术后镇痛, 但A组苏醒期躁动明显降低, 这可能与手术结束时残存的硬膜外阻滞更加有效的阻滞了手术区域的疼痛, 避免了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突然消失引起的爆发痛有关[9], 因为瑞芬太尼在麻醉后镇痛作用突然消失可致痛觉高敏[10]。七氟烷由于苏醒迅速, 在现代麻醉中广泛应用, 但其最主要的缺点是苏醒期躁动[11]。在本研究中, A组的七氟烷用量比B组显著减少, 危险性躁动 (EA评分在3分) 的患者也显著少于B组 (P<0.01) , 这与邓立琴等[12]的研究相一致。有研究发现七氟醚所致的苏醒期躁动可以独立于疼痛的刺激而存在[13], 这与七氟烷独特的中枢兴奋性有关[14]。本研究发现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七氟烷用量仅为单纯全麻组的三分之一, 用量显著减少, 这也是A组苏醒期躁动明显降低的原因之一。

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对老年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 (EA) 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 ASAⅠ~Ⅱ级。其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龄65~78岁, 其中胆囊切除手术15例, 髋关节置换8例, 食道癌切除4例和肺叶切除3例, 肾切除5例, 前列腺电切5例。将40例患者用完全随机法分为两组, 每组20例, 分别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A组) 和全身麻醉 (B组) 。A组在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穿刺, 局麻药选用1.5%的利多卡因, 确定硬膜外麻醉有效后再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均采用静注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3~4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 诱导成功后气管导管, 维持采用吸入1%~3%七氟烷, 静脉泵注丙泊酚4~6mg.kg-1.h-1、瑞芬太尼5~10μg.kg-1.h-1和顺式阿曲库铵0.1~0.2mg.kg-1.h-1。A组每小时持续经硬外导管注入1.5%利多卡因5mL直至手术结束。B组单纯用全麻, 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案与A组相同。两组患者术中出血均<500mL, 手术时间<3h, 维持输液以乳酸钠林格氏液和中分子羟乙基淀粉, 保持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平稳, 并用肌松监测仪监测使两组患者都达到相同的肌松程度, 手术结束前5min给予芬太尼2μg/kg, 同时静脉接镇痛泵作术后镇痛, 所有患者未使用催醒药。记录两组病例全麻药用量和拔管时间。患者拔管后送入ICU, 记录患者入ICU时的躁动评分 (RS) 。结果:和B组比较, A组RS评分和EA例数明显低于B组 (P<0.01) , 其中危险性躁动 (评分达3分) 的患者A组有2例, 而B组则达到了6例, 两组差异非常显著 (P<0.01) 。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以显著降低老年手术患者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特别是危险性躁动的发生率, 有利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全麻,老年,苏醒期躁动

参考文献

[1]Shiiba M, TakeiM, Nakatsuru M, 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s ofposto-perative delirium after surgery for oral carcinoma[J].Int JOral Maxillofac Surg, 2009, 38 (6) :661-665

[2]吴跃仙.术前心理干预对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躁动、恶心、呕吐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7, 21 (7) :1920-1921

[5]盛清明, 杨静, 李华中.氯胺酮超前镇痛对雷米芬太尼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6) :32-34

[6]Hudek K.Emergence delirium:a nursing perspective[J].AORNJ, 2009, 89 (3) :509-516

[7]Kuratani N.Emergence agitation in pediat ric anest hesia[J].Ma-sui, 2007, 56:554-559

[8]LiaoMN, ChenMF, Chen SC, et al.Uncertainty and anxiety dur-ing the diagnostic period for women with suspected breast cancer[J].Cancer Nurs, 2008, 31 (4) :274-283

[9]Vopel L, Malviya S, Tait AR, et al.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emergency angitation in the padiat ric postanesthesia care uint[J].Anesth Analg, 2003, 96:1615

[10]Koppert W, Angst M, Alsheimer M, et al.Naloxone provokessimilar pain facilitation as oberserved af ter short-term infusionof remifentanil in humans[J].Pain, 2003, 106:91

[11]Moore J K, Moore EW, Elliott RA, et al.Propofol andhalothane versus sevofluane in paediatric day-case suegery in-duction and recovery characteristics[J].Br Anaesth, 2003, 90:461

[12]邓立琴, 丁风兰, 刘红.全麻术后躁动225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165-167

[13]Isik B, Arslan M, Tunga AD, et al.Dexmedetomidine decreasesemerg-ence agitation in pediat ric patient s after sevofluraneanesthesia wit hout surgery[J].Paediatr Anaesth, 2006, 16:748-753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2

择期胸腔手术患者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35~76岁,手术时间2.3~4.5小时,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复合组);另选胸腔手术50例单用静脉复合全麻(对照组)。

术前均常规肌注鲁米那钠和阿托品。复合组先施行T5~7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4ml,待出现阻滞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诱导:静注芬太尼0.2mg、咪达唑仑0.1~0.15mg/kg、依托咪酯0.5~0.6mg/kg、司可林1~2mg/kg,气管插管后均静注维库溴铵仙林0.08~0.12mg/kg,然后持续安氟醚吸入,间断给予咪达唑仑、维库溴铵等维持麻醉。术后行静脉镇痛。实验组:全麻方法同上。诱导前先取相应的椎间隙行硬外腔穿刺置管。术后连续硬膜外镇痛。每隔120~150分钟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375%布比卡因5~7ml,术毕将PCA泵与硬膜外导管连接,用芬太尼0.2~0.4mg+氟哌啶2.5mg+布比卡因150mg+生理盐水100ml混合液,按2ml/小时匀速输注加PCA施行术后镇痛。单纯静脉复合全麻(对照组)的麻醉方法同复合组。两组术中均连续监测BP、HR、ECG、SPO2

结 果

复合组患者插管无心血管反应或反应轻微,插管后1分钟SBP和HR均值与插管前基础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插管时心血管反应较明显,插管后1分钟SBP和HR均值分别为19.1±2.0mmHg和93.0±12.9次/分,与插管前基础值(分别为15.1±1.6mmHg和78.0±11.1次/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手术全程循环功能以复合组较对照组明显稳定,BP升高值大于20mmHg者仅5例(10%)、HR增快大于15次/分者4例(8%),明顯轻于对照组的30例(60%)和22例(44%)。两组术中镇痛和肌松均较满意,SPO2也无明显差异。复合组静脉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毕复合组有27例(54%)即刻清醒并拔管,余23例均于术毕15~20分钟内清醒并拔管;对照组有14例经30分钟以后才清醒并使用催醒药和拮抗剂。复合组术后躁动者有8例(16%),明显少于对照组32例(64%)。复合组术后应用PCA镇痛,效果良好者47例(约94%)。

讨 论

硬膜外阻滞与全麻复合用于胸腔手术,可减少全麻药及肌松药的用量,诱导期心血管不良反应减轻。硬膜外阻滞对循环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诱导插管前应注意补充血容量,避免两种麻醉的降压作用高峰同时出现。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术中手术应激反应明显减轻,循环功能比较稳定,有助于减少心肌氧耗,改善心脏血流分布。单纯静脉复合麻醉施行胸腔手术,麻醉诱导、插管、拔管、手术操作的刺激,容易引起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对原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极为不利。此外,单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需用较多的麻醉药和镇静药,常引起术后呼吸抑制和苏醒延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麻醉药对循环呼吸功能的抑制减轻,患者可早期苏醒拔管。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58~75岁,50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25例。

1.2麻醉方法两组患者于麻醉前90 min口服地西泮5.0~7.5 mg,麻醉前30 min肌内注射东莨菪碱0.3 mg。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接无创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仪,开放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8~10 ml/kg。A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0.05 mg/kg,依托咪酯0.1~0.3 mg/kg,芬太尼2~4 g/kg,阿曲库胺0.5 mg/kg,并行气管内插管。手术时,为患者持续使用丙泊酚保持麻醉状态。在手术开始前追加芬太尼0.05~0.10 mg。B组患者先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注入0.375%罗哌卡因3 ml,观察无中毒现象,5 min后分次追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4 ml,琥珀酰明胶8~10 ml/(kg·h),待平面确定后10 min,行全麻诱导。麻醉过程中监测患者体温、脉搏氧饱和度(Sp O2)、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电图(ECG)、脑电双频指数(BIS)、有创血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尿量等。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剂量及拔管时间。

2结果

B组患者丙泊酚、芬太尼及阿曲库胺的用量(172±44)、(0.15±0.03)、(57.72±10.10)mg均少于A组的(324±107)、(0.28±0.05)、(75.95±12.90)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拔管时间(10.02±3.17)min短于A组(27.33±5.0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胃癌根治术患者年龄普遍较大,手术时间长,通常都是使用全麻气管内插管技术,手术可以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降低呼吸阻力,不会导致呼吸肌衰竭。但是单纯全麻使用的麻醉剂量比较大,对患者术后的康复产生了不良影响,全麻使用气管内插管会导致喉镜和导管产生刺激,让气管感受器受到刺激。因此使用刺激小、麻醉效果好的方式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非常重要。椎管内阻滞可以提升全麻镇静效果,让应激反应的同时血流稳定[1,2,3,4]。所以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好,麻醉剂量比较少,对患者的苏醒和肌松具有较大改善。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临床中比较容易控制,用药灵活,使用麻醉剂量少,苏醒快速,镇痛良好,可以减少手术刺激,在临床中被广泛的使用。全麻和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局部镇痛和肌松效果好。此次研究中,全麻患者在拔管时,心血管反应强烈,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后,心血管反应有所缓解。说明全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对患者的应激性较少,手术时,患者心率和血压基本稳定,躁动情况发生率低,术后的护理工作比较少,安全性比较高。

总之,全麻和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麻醉用量,术后更快的清醒,降低了清醒时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术后安全性比较高,镇痛效果突出,术后护理简单,并发症几率低,是非常理想的胃癌根治手术麻醉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使用全身麻醉(全麻)和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25例。A组使用全麻,B组使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情况。结果 B组丙泊酚、芬太尼及阿曲库胺的用量(172±44)、(0.15±0.03)、(57.72±10.10)mg均少于A组的(324±107)、(0.28±0.05)、(75.95±12.90)mg(P<0.01),B组的拔管时间(10.02±3.17)min短于A组(27.33±5.08)min(P<0.01)。结论 胃癌根治术使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好,麻醉剂量小,拔管时间短,安全性高。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胃癌根治术

参考文献

[1]Kol IO,Kaygusuz K,Gursoy S,et al.The effects of intravenous ephedrine during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deliver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Korean Med Sci,2009,24(5):883-888.

[2]Tyagi A,Girotra G,Kumar A,et al.Single-shot spinal anaesthesia,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d epidural volume extension for elective caesarean section:a randomized comparison.Int J Obstet Anesth,2009,18(3):231-236.

[3]Franco A,Cortes J,Diz C,et al.History of the sacral epidural block.Rev Esp Anestesiol Reanim,2011,58(1):42-47.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4

【关键词】 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 腹腔镜 阴式子宫全切 罗哌卡因

Application ofepidural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anesthesia in laparoscopic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Wang Chan,et al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pidural block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anesthesia in laparoscopic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i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Methods:34 ~ 68-year-old 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108 cases, ASA Ⅰ ~ Ⅱ grad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B group, A group of 54 cases of patients who choose to enter after the first intervertebral space L2~3 epidural external cavity puncture, catheter upward 4cm. The amount given after the experiment does not further the purposes of non-observation of intravenous anesthesia. B TIVA group.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both cases a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 method of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recording observation during infusion, blood volume, the volume of narcotic drugs, intraoperative MAP, HR changes and the operation period of the end to wake up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Results:A group of the entire anesthesia hemodynamic stability, muscle relaxant, used intravenous anesthetic-wide, such as muscle relaxant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B group (P<0.01), to wake up fast, painless, epidural block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wide Ma conducive to 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proces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 course of the smooth conduct of anesthesia, all patients are safe through the operative period, patients returned directly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recovery war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ter anesthesia.Conclusions:The epidural block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anesthesia in laparoscopic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is safe and effective. 

【Key words】 Epidural block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Anesthesia laparoscopic Vaginal hysterectomyRopivacaine

腹腔鏡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的麻醉方法一般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但腰硬联合麻醉时常有麻醉平面难以控制的现象。我们选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用于该手术,并与全凭静脉麻醉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2月至2009年3月,随机选择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病人108例,年龄34~68岁,体重43~83Kg,ASAⅠ~Ⅱ级,术前心、肺、肝、肾功能正常。于术前30min肌注咪唑安定5mg,东莨菪碱0.3mg 。随机均分为两组: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A组)和全凭静脉麻醉(B组),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无差异。

1.2 方法。两组病人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并监测BP、HR、EKG、SpO2。A组患者首先选择L2~3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向头侧置管4cm。穿刺置管成功后硬膜外腔注射2%利多卡因3ml,无全脊麻后开始全身麻醉诱导。全麻诱导用芬太尼3μg•kg-1、Graseby3500泵靶控输注(TCI)丙泊酚(血浆浓度设为4μg•ml-1)及仙林0.1mg•kg-1推注,气管插管后术中凭手术进展及病人反应情况调节异丙酚血浆浓度为2.5~3.5μg•ml-1;微量泵泵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 并酌情推注仙林维持肌松,硬膜外于术前再给予0. 5%罗哌卡因5ml并每隔1.5h间断追加0. 5%罗哌卡因3~5ml。B组患者选择全凭静脉麻醉,全麻方法同A组,术毕前10min追加芬太尼0.05mg。两组均用血定安及平衡液输注维持血压。术中血压低于基础水平30%时,静推麻黄碱5~10mg/次。如果出现心率<50次/min,则要求静脉注射阿托品0.3mg/次。根据Hct,Hb等给予成份输血。A组术后行硬膜外镇痛,B组术后行静脉镇痛。

1.3 观察指标。整个麻醉手术过程连续监测记录MAP、HR、PETCO2、SpO2、EKG,手术时间长于3h者监测动脉血气。记录静脉麻醉药量、肌松药用量、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苏醒期一般情况。

1.4 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组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体重、年龄、身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期间输液、输血量两组无统计学意义。A组静脉麻醉后10minMAP显著下降(P<0.05, P<0.01),但基本在正常范围。B组麻醉后MAP波动较小。A组麻醉后MAP10、20、30min下降大于B组患者(P<0.05)(表Ⅰ)。两组HR波动均不明显。

A组给予的仙林、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表Ⅱ)。A组苏醒快、无痛、不烦躁,苏醒期不良反应明显少于B组(P<0.01,表Ⅲ)。

表Ⅰ 血液动力学变化

表Ⅱ麻醉用药量

表Ⅲ苏醒期一般情况

3 讨 论

近年来静脉麻醉因为新的静脉麻醉药的不断出现而越来越受广大麻醉医师们的欢迎。瑞芬太尼是一种短效阿片类镇痛药,起效快、半衰期短、消除迅速,丙泊酚也有这些特点[1],将两者联合应用于静脉靶控输注(TCI),则静脉麻醉的可控性大大加强,开辟了静脉麻醉的新纪元。为了获得良好的肌松,同时减少全麻的用药量,并提高术毕的苏醒期质量,我科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

本研究两组病例的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对循环的影响与全凭静脉麻醉相比较差异不大。椎管内麻醉后下肢、盆腔、下腹部血管扩张引起的相对血容量不足加上诱导气管插管时大剂量的静脉麻醉药的直接抑制是循环系统变化的主要原因[2~3],及时补充血容量,合理应用麻黄碱(收缩压低于90mmHg或下降30%以上时)或阿托品(心率低于50次/分时)是很有必要的。强调在麻醉手术期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因人为CO2气腹和手术体位引起病人生理功能混乱和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手术时间长于3h者,必须检查动脉血气。出血多者要进行成份输血。

由于A组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且局麻药能降低丙泊酚催眠剂量的34.4%[4],因此减少丙泊酚血浆浓度以减少丙泊酚用量。并且硬膜外提供良好的镇痛和肌松作用使阿片类药物和肌松药的用量也减少。再且在临近手术结束前20分钟就可以减少或停用静脉麻醉药,凭硬膜外阻滞麻醉完成手术和开展术后镇痛[5],进一步减少全麻药的用药量。A组病例苏醒时间明显要比B组短,苏醒时的一般情况比B组要好,苏醒彻底。B组病例由于是全凭静脉麻醉,麻醉深度要足够,而且一般要在手术结束前5~10分钟才停用丙泊酚,手术结束后才停用瑞芬太尼,在苏醒期往往还要加用少量芬太尼或者曲马多加强镇痛,以防病人疼痛燥动等[6]。因此,B组所用丙泊酚、瑞芬太尼、仙林明显要比A组多。

综上所述,硬膜外阻滯复合静脉全麻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中有用药量少、麻醉效果好、麻醉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在静脉诱导气管插管时对血压有一定影响。只要在麻醉手术中认真仔细观察和管理,该技术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等.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1~487,525

2 许靖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子宫切除术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12:952

3 杨瑞等.硬膜外阻滞加浅全麻的应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7;18(4):92~954 Ben-Shlomo M,et al.Hypnotic effect of propofol is enhanced by im. administration of either lignocaine or bupivacaine.Br J Annesth,1997;78(4):375~377

5 刘永勤等.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7):383~384

6 谢言虎等.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现状.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2005(5):298~300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5

1 资料和方法

健康状况属于ASAⅡ~Ⅱ级高龄剖胸手术病人40例, 随机平分为两组。麻醉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g加阿托品0.3~0.5mg。入手术室后行桡动脉穿刺置管, 持续监测并记录病人收缩、舒张和平均动脉压、心率、心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组Ⅰ经T6~7, 或T5~6。间隙硬膜外穿刺, 置管后注芬太尼1.5btg/kg加生理盐水至6m L。全麻诱导为安定0.2mg/kg、芬太尼2μg/kg、2.5%硫喷妥钠4mg/kg和潘库溴胺0.1mg/kg肌松下气管内插管, 人工通气, 潮气量8~12mL/kg, 维持PetCO2在4~5.4kPa间。手术开始后经硬膜外导管注0.2%布比卡因6mL, 麻醉维持O2∶N2O=40%∶60%。术中收缩压超过基础值的15%时, 在循环回路内注安氟醚0.5mL, 10min内收缩压无明显变化则再注安氟醚, 连续注两次安氟醚后若收缩压持续升高则静注芬太尼50~100μg。手术结束缝合皮肤时停吸N2O, 以阿托品提高心率超过80bpm后静注新斯的明1~2mg。组Ⅱ硬膜外注生理盐水6m L, 全麻诱导时芬太尼用量为3.5μg/kg, 其他同组Ⅰ。组Ⅰ术后病人伤口痛较剧时, 硬膜外注1.5μg/kg芬太尼, 6h后再注吗啡2~2.5mg, 次日再注吗啡2mg加0.2%布比卡因6m L, 并鼓励病人深呼吸和咳嗽。病人在手术前、麻醉清醒后、术后8h、24h和48h以表式气量计口罩法测量每分通气量和呼吸频率, 计算潮气量, 并抽动脉血作血气分析。所有测量都在病人停吸氧0.5h后进行。

*Ⅰ组和Ⅱ组相比, P<0.05;#和基础值比, P<0.05

*Ⅰ组和Ⅱ组相比, P<0.05;#和基础值比P<0.05

2 结果

两组病人数、年龄、体质量、手术类型及术前情况见表1,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前、后循环功能变化见表2。麻醉前各项参数无差异, 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有所下降, 以组Ⅱ明显。手术开始后组II血压升高明显, 心率亦增快, 组I则较平稳。

两组手术时间分别是196±43min和187±39min (P>0.05) 。术中芬太尼用量组I为4.3士1.2μg/kg, 组I为6.8±0.7μg/kg (P<0.05) 。安氟醚吸入量组I (1.3+0.7m L) 较组 (4.8±1.9mi) 为多。停吸N2O后组Ⅰ全部在20min内清醒 (12±7min) , 组Ⅱ仅6例20min内清醒 (P<0.05) , 平均清醒时间27±15min (P<0.05) 。

两组麻醉前及手术后不同时刻肺功能变化见表3。

由此可见, 术后经硬膜外注射阿片类药镇痛后, 有利于病人肺功能的恢复。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亦提示术后硬膜外镇痛对病人恢复有利。术后48h内麻醉性镇痛药用量见表4。

如将0.1mg芬太尼或10mg吗啡和100mg哌替啶等效计, 则组I哌替啶用量为49.8±14, 组I为272±11, 后者用量明显增加 (P<0.01) 。

3 讨论

高龄患者之呼吸、循环和内分泌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减退, 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差, 麻醉用药量过小, 气管插管时喉镜与插管对咽喉、气管的刺激, 切皮及进胸等强烈的疼痛刺激, 使交感—肾上腺系统活性增强, 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导致血压陡升、心率加快或心律失常, 从而增加心脏负担、心肌缺血, 破坏心肌氧的供需平衡, 对老年病人, 尤其是合并冠心病及高血压者, 潜在危险更大, 麻醉药用量稍大, 则心动过缓、低血压等副作用概无例外, 影响脑、肝、肾等生命重要脏器的组织灌注。同时, 老年患者对麻醉药的代谢和排泄缓慢, 药物在体内蓄积, 术后延期苏醒多见。本组硬膜外注芬太尼和布比卡因阻滞手术时的疼痛刺激, 潘库溴胺提供肌肉松弛, N2O及安氟醚使意识丧失并强化镇痛, 从而有效地抑制应激反应, 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表2) , 使麻醉后各时期血压、心率及两者之乘积维持在适当水平。术毕大部分病人立即清醒, 意识和呼吸恢复良好。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选择我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 择期开胸手术患者120例, 年龄50~69岁, 体质量45~80kg, 身高145~175cm, ASAⅠ~Ⅱ级, 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无心、脑、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其中肺癌76例, 食管癌44例, 随机分为2组, 单纯全麻组 (A组) 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B组) 各6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2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g, 阿托品0.5mg。入室后予心电监护, 开放上肢周围静脉, 并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A组采用静脉推注芬太尼5μg/kg, 丙泊酚2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快速诱导, 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 手术开始前5min追加芬太尼3μg/kg。B组于麻醉诱导前先行T6~7硬膜外穿刺, 确定位置后头向置管4cm, 妥善固定, 然后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4ml, 严密观察5min无全脊髓麻醉、无局麻药中毒后同A组行全麻诱导插管, 手术开始前10min追加2%利多卡因6ml, 术中每隔50min追加2%利多卡因4ml。2组患者均以持续吸入七氟醚, 间断静脉注射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深度。麻醉后如SBP<90mm Hg或下降幅度大于基础值30%时, 给予麻黄素5~10mg静脉推注, 若HR慢于50次/min, 给予阿托品0.2~0.5mg静脉推注。术中除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外, 根据出血情况及术前血红蛋白情况输注胶体 (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 及输血。2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前半小时连接静脉镇痛泵, B组患者硬膜外给予吗啡2mg (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4ml) 推注。

1.3 监测指标

术中连续监测动脉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2组患者均分别记录麻醉前 (T0) , 全麻诱导后插管前 (T1) , 切皮后5min (T2) 以上各参数变化情况及术毕患者清醒后躁动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R、SBP、DBP、MAP变化

2组间麻醉前 (T0) 的HR、MAP、SBP、DBP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全麻诱导后插管前 (T1) , 2组HR、MAP较麻醉前 (T0) 均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切皮后5min (T2) , A组HR、MAP均显著身高, 且呈上升趋势, 而B组HR、MAP稳定于基础值水平, 未见明显改变或略有下降, 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T0比较, *P<0.05;与A组比较, #P<0.05

2.2 躁动情况

术毕清醒后躁动例数A组44例 (73.3%) , B组10例 (16.7%) , B组少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麻醉和手术操作所引起的应激反应, 可引起机体代谢、免疫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改变, 使机体耗氧量和心脏运动增加, 出现心律失常, 高凝状态, 血栓形成及免疫抑制, 致使围术期并发症与死亡率增加。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掌握适度的麻醉深度非常关键, 通常单纯的静吸复合全麻, 只能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或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 不能有效阻断手术区域伤害刺激向中枢传导, 无论吸入麻药还是大量的静脉镇痛药, 交感—肾上腺皮质轴反应仍然存在, 当手术强烈刺激时, 可伴随血浆儿茶酚胺, 生长激素增加, 使心率增快, 血压升高, 不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 硬膜外阻滞可以阻断交感神经传导, 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 阻滞区域的血管扩张, 阻力下降, 血压比麻醉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而副交感神经相对亢进, 使心率下降。

有文献报道, 由于交感神经比感觉、运动神经更细小, 因而在胸段硬膜外腔注射局麻药后, 将产生比感觉、运动神经更广泛的交感神经阻滞平面, 且交感、迷走神经张力教小, 即使强烈的刺激来源于非硬膜外阻滞区域, 如气管插管, 复合组的HR、MAP波动也不大, 这些心血管抑制作用缓解了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 而且抑制多种应激激素的释放如血糖、血浆皮质醇, 使儿茶酚胺降低[2]。全麻可抑制手术患者的心理焦虑、紧张、畏惧等不良情绪反应, 一定程度上减轻有害心理应激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 全麻复合硬膜外可抑制有害刺激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兴奋性作用, 不会引起肾上腺激素过度分泌而带来不良反应, 具有应激反应小、麻醉药用量少的优点。

术后疼痛是人体受到伤害刺激后的一种反应, 它可显著影响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双向调节。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影响手术愈后, 良好的术后镇痛能够缓解患者痛苦, 有效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全麻复合硬膜外组患者可以给予术后硬膜外镇痛, 镇痛效果更好,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利于患者术后机体恢复。

参考文献

[1] 彭津平, 邱华.手术应激与免疫抑制[J].生理科学与临床, 2006, 37:31-37.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7

关键词:浅全麻,硬膜外阻滞,应激反应

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抑制术中应激反应, 减少大手术中全麻药物用量, 还可以应用硬膜外阻滞行术后镇痛。我们对60例胸腔手术病人分别以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静脉全麻进行对比观察,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ASAI-Ⅱ级胸腔手术患者, 随机分成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A组) 、全凭静脉麻醉组 (B组) , 每组30例。2组病人情况大致相同, 2组病人手术前30min均肌注鲁米那0.1, 阿托品0.5mg。A组病人入手术后常规选T7~8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向头侧置管3.5cm, 注入2%利多卡因3~5m L并测定平面, 出现平面后再行全麻诱导。全麻诱导:咪达唑仑0.05mg/kg, 芬太尼4ug/kg, 异丙酚2mg/kg和司可林1.5mg/kg行静脉诱导, 气管插管后持续静脉滴注丙泊酚, 芬太尼、维库溴胺间断静脉推注, A组病人手术切皮前硬膜外注入0.25%布比卡因10mL, 以后每隔60~90min追加0.25%布比卡因5mL。根据血压、心率的变化增减全麻药及局麻药的用量。当手术主要操作完成即停全麻药。术后硬膜外腔注入吗啡1mg+0.25%布比卡因3mL, 接硬膜外镇痛泵镇痛。B组全麻诱导和维持同A组。2组均连续监测SBP、DBP、MAP和HR, 在术毕作出清醒程度的判断, 对术毕未醒, 潮气量低于300mL者, 静注纳洛酮0.4~0.8mg, 氟吗西尼或新斯的明。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2 结果

(1) 从表1可见, A组在麻醉中 (手术后5、30min) SBP、DBP及MAP均比B组显著或极其显著降低 (P<0.05, 或P<0.01) HR在相对较慢。

(2) 从表2可见, A组静脉内全麻药量显著减少 (P<0.05) , 与B组相比术毕未醒及需用催醒药的例数也极显著减少 (P<0.01) 完全清醒的例数也大为增多 (P<0.01) 。

3 讨论

由于胸腔手术创伤较大, 应激反应很强, 单用全凭静脉麻醉行胸腔手术, 机体对创伤的应激反应仍很明显, 与联合组相比SBP、DBP、MAP明显升高, HR显著增快, 对原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尤为不利, 而且术中芬太尼用量较大, 手术结束时常会出现中枢性呼吸抑制, 病人苏醒后, 由于伤口疼痛而出现烦燥不安, 心率增快, 血压升高, 呼吸浅快, 而导致缺氧或CO2蓄积, 术后咳嗽、咳痰受限制, 不利于术后恢复;而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后, 手术区域的感觉神经阻滞, 手术创伤的疼痛刺激不能传入中枢, 机体应激反应不能形成, 故镇痛药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 病人能够在浅全麻下顺利的完成手术, 且在硬膜外阻滞下缝皮, 病人无疼痛, 因此, 全麻可提前减浅。病人基本上可做到手术结束后很快清醒, 拨管早。另外, 硬膜外阻滞用于术后止疼, 还有先发制疼作用, 镇痛效果确切, 并发症少, 完善的术后镇痛, 病人咳嗽咳痰有力, 肺部感染发生明显减少, 对病人术后恢复极为有利。因此, 我们认为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非常适合胸腔手术,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8

关键词:直肠癌,应激反应,全身麻醉

直肠癌手术具有创伤大, 应激反应强烈, 手术时间长, 术后疼痛剧烈等特点。特别使患者多为老年人因身体器官功能衰退, 麻醉耐受力差, 药物代谢慢, 直接影响病人术中循环稳定及术后恢复。本研究旨在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直肠癌手术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ASAⅠ-Ⅲ级, 择期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 年龄65~76岁, 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GEA组) 和单纯全麻组 (GA组) , 每组15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未用术前药。麻醉前输注复方乳酸钠10mL/kg。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 全麻诱导用丙泊酚1.5mg/kg , 芬太尼4μg/kg , 阿曲库胺0.6mg/kg , 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控制呼吸, 调整呼吸参数,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在30~40mmHg。全麻维持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5~7mg/kg·h, 间断静注芬太尼、阿曲库胺。GEA组于诱导前依手术所需取L1-2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注入1 %利多卡因3mL , 测定麻醉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 气管插管诱导麻醉平稳后开始追加适量硬膜外药量 (1%利多卡因5~10mL不等) , 以保持循环稳定为准。切皮前给予适量芬太尼完善镇痛。切皮后视患者应激状态补充追加0.375%布比卡因5~7mL , 以后以0.375 %布比卡因维持术中镇痛至术毕。两组关腹结束时停止给予全麻药。

1.3 监测

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分别于麻醉前、切皮后10min、30min、2h、术毕时采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甲肾上腺素 (E) 及血糖浓度。

2 结果

两组麻醉前血清皮质醇浓度在正常范围; GEA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在切皮后10min、30min时明显低于麻醉前, 切皮后2h、术毕时则明显高于麻醉前, 但在切皮后2h时仍低于GA组。GA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在切皮后各时点明显高于麻醉前。GEA组E在切皮后各时点明显低于GA组, 且与麻醉前无差别, 而GA组E在切皮后各时点明显高于麻醉前。两组血糖浓度在术毕时显著高于麻醉前, 但GEA组低于GA组。

3 讨论

直肠癌手术的创伤大, 应激反应强烈。全麻可以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感觉, 但是即使在较深的麻醉状态下也不能完全抑制下丘脑对伤害性刺激产生的反应。所有的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在正常剂量对内分泌和代谢影响都比较轻微[1,2,3]。而临床研究表明, 硬膜外腔阻滞可完全抑制脐以下部位手术的应激。从本文研究的结果来看, GEA组术中、术毕皮质醇、E和血糖明显低于GA组, 而GA组术中、术毕E和血糖都显著高于麻醉前水平, 说明GEA法可有效减轻应激反应。本研究中GEA组血清皮质醇在切皮后2h开始升高, 而GA组在切皮后10min开始升高, 且升高的速度和幅度都大于GEA组, 说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较好地降低应激反应, 其机制可能是硬膜外阻滞有效地阻滞了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向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传导[4]。

总之手术创伤是导致机体应激反应的主要原因, 硬膜外阻滞与全身麻醉复合应用可较为有效地缓解和抑制手术创伤所致的应激反应,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Edward Lin, Stephen F, Lowry, et al.The systemic response to inju-ry.Principles of Surgery[M].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1, McGrawHill Health Profession Division.7thed:3-53.

[2] Bonica JJ.Autonomic innervation of the viscera in relation to nerve block[J].Anaesthesiology, 1968, 29: 793.

[3]Ivan Velickovic.Jun Yan and Jaffrey A Gross:Modifying the neu-roendocrine response[J].Seminars in Anaesthesia, PerioperativeMedicine and Pain, 2002, 21 (1) :16-25.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9

【关键词】 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子宫收缩力;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614.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01-02

在分娩过程中,孕产妇特别是初产妇往往需要承受巨大的疼痛,持续性的剧烈疼痛既可影响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也可对孕产妇以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1]。为了进一步明确硬膜外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寻求保证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舒适度的最佳方法,本研究选取120例孕产妇进行分组研究,本研究结果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3月~2014年3月,共计120例孕产妇在我院行分娩手术,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对照组中,孕产妇的年龄为24~29岁,平均年龄为25.7岁,孕周为30~40周,平均孕周为35.5周,其中,初产妇和经产妇的例数分别为85例、15例;观察组中,孕产妇的年龄为22~30岁,平均年龄为26.2岁,孕周为31~40周,平均孕周为35.3周,其中,初产妇和经产妇的例数分别为87例、13例。两组孕产妇的基本资料,如年龄、孕周等相比,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病例选入标准:无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如心、肝、肾功能性损伤或衰竭等;未合并有严重的妇科疾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均不存在硬膜外阻滞禁忌证。

1.2 方法

对照组孕产妇在分娩手术前使用0.5μg/ml的舒芬太尼进行镇痛,观察组则在分娩全程应用硬膜外阻滞,具体方法为:分娩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首先对孕产妇行穿刺并置管,然后将PCA 泵(由德国DE公司生产)连接妥当;选取0.5 μg/ml的舒芬太尼和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为镇痛液,将负荷量设置为0.5~1.0μg/mL[2],而持续量则需保持为每小时4 mL,直至分娩结束;把镇痛液的浓度降低1/2,然后进行持续性泵注,直至分娩后的第2天[3]。本研究中使用M9-7000型产力监护仪(由德国飞利浦公司生产)对两组孕产妇的宫缩压力和宫缩间隔及其持续时间进行监测。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镇痛前后两组孕产妇的宫缩压力和宫缩间隔及其持续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用(x(—)±s)来表示数据资料的平均值,分别用t和X2对组间对比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0.05,则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镇痛前,两组孕产妇的宫缩压力和宫缩间隔及其持续时间相比,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鎮痛后,观察组孕产妇的上述指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孕产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硬膜外阻滞在孕产妇分娩全程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均指出,在分娩过程中对孕产妇实施硬膜外阻滞,能够显著地减轻孕产妇的疼痛感,增强其正常分娩的信心[4]。硬膜外阻滞能够对镇痛药物剂量以及浓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且同时对孕产妇的子宫收缩力所产生的干扰或影响较小,有助于孕产妇保留产力,从而有利于分娩过程的顺利进行。在硬膜外阻滞过程中,舒芬太尼是常用的阿片类的临床镇痛药,在临床上,该镇痛药物的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性较强,能及时地为孕产妇提供心肌氧[5]。

本研究中,观察组孕产妇应用硬膜外阻滞,而对照组孕产妇则使用0.5 μg/ml的舒芬太尼进行常规镇痛。经研究,观察组孕产妇的宫缩压力和宫缩间隔及其持续时间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孕产妇,比较差异均有着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硬膜外阻滞在分娩全程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以有效地保证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舒适度,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怡,张明威,陈伟等.产程潜伏期硬膜外镇痛可行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3,(13):153-155.

[2]黎秀萍,曾垂应.硬膜外阻滞全程分娩镇痛对产妇有效性和新生儿的安全性探讨[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2,40(4):23-26.

[3]王华,潘云,张琦等.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复合硬膜外阻滞在潜伏期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2013,23(9):110-112.

[4]胡雁东.上胸段和腰部硬膜外阻滞在心绞痛患者腹部手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17(8):447.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10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宫颈癌根治术

宫颈癌根治术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措施,但此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创伤较大,手术过程中的镇痛效果要佳,手术过程中需要肌肉松弛满意。研究认为,宫颈癌根治术时采用单纯的全身麻醉虽然能够完成手术,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应激反应较为强烈,影响手术进行和手术效果[1,2]。本文选择在我院实施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观察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阻滞联合应用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50例宫颈癌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病例,上述患者均同意参与本实验,均在我院实施宫颈癌根治术,上述患者均为ASAⅠ~Ⅱ级,同时排除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过程患者。所选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中年龄最小和最大分别为33岁和66岁,平均年龄为(45.1±4.1)岁;体质量最小为45 kg,最大为79 kg,平均体质量为(59.3±5.7)kg。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行常规术前准备,术前做好禁食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观察组患者首先在腰1和腰2间实施硬膜外穿刺,头端置管长度约3 cm,患者平卧位后注入利多卡因(浓度为3%)3 m L,观察5 min后,没有出现脊麻表现后,确定麻醉平面,而后采用0.5%罗哌卡因每小时4~6 m L实施泵注。观察组和对照组全麻诱导:给予咪达唑仑(剂量为0.05 mg/kg)、丙泊酚(剂量为2 mg/kg)、芬太尼(剂量为3µg/kg)、维库溴铵(剂量为0.1 mg/kg),而后实施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采用丙泊酚泵注(每小时4~8 mg/kg)、维库溴铵(每分钟1µg/kg)、吸入异氟醚(浓度为1%~2%)、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患者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次,潮气量为每千克8~10m L。术毕关闭腹腔时,停止吸入异氟醚,停止维库溴铵和丙泊酚泵注,患者意识恢复、呼吸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超过95%、咳嗽和吞咽反射等恢复正常,此时可拔除气管导管。术后观察组实施硬膜外自控镇痛(0.2%罗哌卡因100 m L和芬太尼0.4 mg持续输注,输注速度为每小时2 m L),对照组实施静脉自控镇痛(给予芬太尼1 mg和布托非诺6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中持续输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不同时刻(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气管导管拔除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改变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丙泊酚和芬太尼在麻醉过程中的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毕拔管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下进行分析,率和均数比较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不同时刻血压和心率改变情况:

观察组在气管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气管导管拔除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分别低于对照组同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丙泊酚和芬太尼在麻醉过程中的用量、术毕拔管时间:

观察组丙泊酚和芬太尼在麻醉过程中的用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毕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宫颈癌根治术是创伤性较大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应激反应强烈,如果采用单纯的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虽然也能够完成手术,但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及手术效果,因为单纯全身麻醉不能抑制外周伤害性刺激的向上传导。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创伤会引起患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因为伤害刺激能够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血中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引起手术过程中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特别是术前合并有高血压或心肌缺血性疾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了麻醉和手术风险[3,4]。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不但抑制大脑皮质及边缘系统,同时对外周的伤害性刺激向上传导也产生抑制作用,特别是抑制了阻滞范围内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所以使阻滞范围内的小动脉和小静脉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肾上腺素分泌水平降低,所以上述联合麻醉方式有助于手术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5,6]。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气管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气管导管拔除时的血压和心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丙泊酚和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所以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用药量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文伟名.BIS监测下全身麻醉在宫颈癌患者手术中应用[J].安徽医学,2013,33(1):45-47.

[2]秦斐,吴曼,邢桂英,等.不同麻醉方法对宫颈癌根治手术病人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1,33(6):512-514.

[3]亢丽艳,王海东,胡青烽,等.宫颈癌患者术前辅助化疗和不同麻醉方法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7):669-671.

[4]杜苏华.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和全麻在宫颈癌根治术中应用的比较[J].包头医学,2013,37(4):200-202.

[5]马蓉,韩传宝,刘华.全麻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在宫颈癌根治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5):1813-1814.

上一篇:知识库管理系统下一篇:抗风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