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专业

2024-05-03

林学专业(精选十篇)

林学专业 篇1

一、森林资源监测方向

森林资源监测,最初以人工为主,周期长,效率和精度不高。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现在已经能够及时查清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变化状况,为国家或地方的林业规划和森林经营单位的生产计划提供基础数据。国家林业局把握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的发展方向,首先利用近期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和已有的一类、二类调查资料,构建全国统一的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新型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的技术平台;推进全国林地“一张图”建设,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走向全面数字化、信息化。以全国林地“一张图”为框架,叠加森林、湿地、荒漠化土地以及生物多样性等专项调查监测信息,搭建满足国家宏观决策、林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等多种信息需求的林业一体化监管体系,对于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推动现代林业“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建设,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赋予了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以数字林业、森林调查技术、航空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森林环境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环境监测等在内的系列课程为专业课程群,以培养高素质的资源监测和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速生丰产林培育方向

速生丰产用材林,是以培育用材为目标,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轮伐期短的集约经营人工林,主要是要培育大径材。速丰原料林本身的生态效用也非常高。林木生长越快,固碳能力越强,对生态系统的调节效果也就越好。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速丰原料林的生长是现有天然林的4.5倍,发展速丰原料林能够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发挥森林固碳作用,维护生态平衡。全国木材及其制品供需缺口折合原木超过1亿立方米,而且缺口有增大的趋势。解决供需矛盾,全部依赖进口行不通,只有充分发挥我国林地的生产潜力,提高木材产量,才是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靠多采伐现有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也不行,必须实施集约经营,把森林培育从“野养”变为“家养”,通过对现有林分进行科学改造,提高木材产量。由于林地资源的限制,应对商品林进行科学改造,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步伐,提高林木生长量,增加蓄积量,向单位面积要产量,在较短的生产周期培育出更多的木材,添补市场供需缺口,维护木材安全。当前和今后,速丰林建设以全面提高林地生产力、保障木材安全为目标,以生物技术,尤其是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组织培养、遗传工程,森林生态经济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等课程构成专业课程群,以开发、培育园林绿化、商品用材林所需优质品种为主,能科学经营管理森林的现代优秀森林培育人才。

三、森林旅游方向

森林旅游是一种在特定森林地域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旅游方式。凭借生态与气候的比较优势,森林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新的消费热点。而森林旅游开发思想的本质,则体现了低碳旅游的理念。在森林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生态、低碳意识会得到显著提高。作为一个新兴的绿色产业,森林旅游独具特色而又不直接消耗林木、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我国的森林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森林旅游已成为林业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将是林业中的最大支柱产业。发展中国旅游事业的重担,加强对森林旅游工作的领导,强化管理,加大投入,以自然资源政策和管理、森林管理和规划、娱乐地管理、领导和管理技能开发、自然资源冲突管理、冲突和纠纷解决系统等课程组成专业课,为社会培养森林旅游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森林群落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名目繁多的野生木本与草本植物、野生动物与微生物以及各种矿产资源。森林群落犹如一个绿色宝库,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木材、燃料、食物、药材以及其他工业原材料。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曾经历过把森林作为主要能源的伐木筑巢到无节制地掠夺性采伐林木的过程,也经历过单纯开发利用木材资源到广泛利用森林群落中各种资源的过程。直至近代,人类才清醒地认识到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可再生的特性,通过植树造林、更新采伐迹地来恢复森林植被;通过对林木及其他林副产品的深度机械加工和化学加工最大程度地发掘森林资源的潜能,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价值。在未来,林业产业将在传统的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基础上,进一步向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制造以及生态生物治理领域拓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加快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发展生物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以自然资源政策和管理、引种驯化、市场开发、食品工程、特种种植与养殖技术等课程组成专业课程群,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特种动物养殖和特种植物的种、养殖技术人才、药材加工人才、食品加工人才。

五、城市林业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林业系统在城市中已经具有不可替代和估量的作用,城市林业的功能也逐步被人们所熟知,这些功能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生存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密切相关。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专业课程以植物遗传育种、观赏树木学,林业经济管理等在内的系列课程为专业课程群。培养需要具备植物遗传育种、风景林培育与管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与林火管理、城乡绿化及其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加强林业人才培养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N].中国绿色时报, 2010-07-30.

[2]谢慧.森林旅游生机勃勃的绿色产业[N].经济时报, 2010-08-09.

[3]汪绚.加快构建我国现代森林资源监测体系[N].中国绿色时报, 2009-11-17.

林学专业考研科目 篇2

1、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学是林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森林营造和抚育更新的理论及技术。该专业学习森林培育学、多元统计分析、高级植物生理学、经济林栽培学、高级森林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等。

2、森林经理学:

森林经理学科属于资源管理领域是林学的`主要分支它是研究森林区划、调查、评价,森林生长与收获、经营决策与控制调整等理论、方法及技术的学科。在林业中起到协调生态、社会和经济制定经营目标组织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

3、林业:

林学专业野外实习管理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林学类专业;野外实习;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162-02

Discussion on the Management Models of the Forestry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Sun Yueyan et al.

(Forestry College,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Forestry as an Example,the process of practice management on different levels is discussed,the research result can affor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relative majors.

Key words:The forestry;Field practical;Management models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自成立以来,坚持每年组织大三本科生到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課程综合实习,野外实习已成为我校林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野外实习既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单一现象,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寓学于乐”、让老师“寓教于乐”,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相关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及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1-2]。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为例,主要从学院分级管理角度来探讨实习前的管理,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实习结束后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完善该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提供理论指导。

1 野外实习的分级管理模式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实行分级管理的模式如下:教学院长→系主任→任课教师→系主任→教学秘书。

教学院长督促系主任按照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安排、执行实习任务;由系主任组织相关任课教师负责完成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的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及安排任课老师按照实习计划准时完成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班委把实习报告装订成册交给系主任,由系主任组织任课教师评阅实习报告,将实习成绩和实习报告交系主任,组后系主任统一交给院教学秘书,由教学秘书保存实习报告和成绩并存档。

2 实习前的管理

2.1 野外实习任务的安排 按照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每年春季学期(第六学期,主要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已经完成)教学院长督促系主任上交实习计划,经院领导审议通过后,安排系主任组织大三学生到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综合实习。

2.2 制定实习计划 野外实习是林学专业本课教学的必修环节。教学计划经院领导审议通过后,教学院长安排系主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习大纲和路线来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

2.3 实习动员 系主任制定好详细的实习计划后,出发前组织召开师生动员大会,把具体的实习安排通知到学生和教师,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野外实习,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 实习过程中的管理

3.1 教师的管理 参加实习的教师包括各门实习课程的指导教师(负责相关课程的实习)、生活后勤教师(负责学生的食宿及相关生活要求)及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安全、了解学生的生活、实习情况),由学院统一指派。实习指导教师要服从学院领导和实习负责人的具体安排,协助管理学生生活起居、安全和实习情况。生活后勤教师和辅导员跟随学生一起出发,课程指导教师应于实习前一天到达实习地点,做好实习准备工作。到达实习地点后,按照日程安排,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按照实习目的、要求及实习内容开始调查、记录及标本采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课程实习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会野外调查、记录和整理调查资料的方法,学习动物、植物、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保存及压制方法,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野外工作的能力。

3.2 学生的管理 由于实习学生较多,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实习小组的组长。各组长实习前通知组员携带相关的实习仪器、生活用品等;在实习时负责清点人数整队并及时传达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将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反馈给指导教师;每门课程实习结束后,组织组员编写实习总结和心得体会。学生应按要求完成实习内容,做好实习记录,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习报告和内业工作。

4 实习结束后的管理

4.1 调查数据及资料的管理 野外实习结束后,实习的学生按小组对采集到的标本(动物、植物、微生物)整理归类并制作成标本以便保存;人工及天然林调查数据、样地及标准地调查数据、森林种群及群落数据、土壤、自然地理景观及森林景观图片等进行整理分析,结合野外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撰写各门课程的实习总结报告。

4.2 实习成绩评定 各门课程实习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习作业和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提出所负责课程的建议成绩,系主任结合各任课教师的评定成绩给出综合成绩。

4.3 总结经验教训 实习工作全部结束后,教学院长安排系主任组织各实习教师召开教研活动,分析野外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认真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取长补短,为今后的实习奠定基础。

5 几点建议

5.1 实践教学方法需改进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目前传统的实践教学是教师边走边讲,学生边走边记[3]。笔者认为,可在野外实习出发前先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播放具体实习地点的生态现象,然后通过实地讲解,最后在撰写实习报告时形成科学思维,真正实现“让学生有所见、有所问、有所悟”,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5.2 实践教学基地需多样化 建议野外综合实习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可增加具有一定特色的森林旅游景区;专业课程可根据课程体系的侧重点不同优化选择特色实习地点,增加实习地点。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篇4

林业属于国家公益性行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并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林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为林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为林业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决定了林学专业是实践性、开放性、探索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强化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林业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从1958年建校就开设了林学本科专业,一直以来,林学专业以“林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为抓手,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中心,集‘教学、科研、实践、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林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基于此,本文在探讨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体系、途径体系和内容体系,以期对兄弟林业院校林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积累经验。

一、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林业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技术过硬的应用型林业人才,必须以服务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技术推广为指向,培养林学专业某一领域(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林木遗传育种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技能、实践应用技能和就业创新能力3个模块来构建,即“点线面”模式,以实验教学为主推行“点”型实践教学,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主要由各专门实验室承担;以实训教学为主推行“线”型实践教学,着重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点,或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和融会贯通能力;以综合实习教学为主推行“面”型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属于培养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就业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分别是3个、5个和4个,一共12个教学模块。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通过校内实践教学实现,就业创新技能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实现,具体的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二、林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体系

(一)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为目标,通过实验课程和实训课程两条途径实现。实验教学是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获得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林学实验教学有的可以跟理论课一起随堂进行,比如林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有的则须在专门实验室进行,比如有机化学、森林土壤学、林木遗传育种、植物生理学等课程。实训教学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而模拟真实环境进行的专项训练。实训的特点是培养学生面对实际职业环境条件下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教学强调模拟性和复制性,实训室或者实训基地一般建立在校内,实训设备以模拟或仿真的教学设备为主。目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已拥有经济林培育与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油茶科学中心生物技术实验室、南方林业应用生态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森林植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业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森林资源信息工程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专业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或省部级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同时,承担着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学、森林经理学、测树学、森林经营学、森林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林业遥感、经济林栽培学多达10多门课程的实验和实训教学任务,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等综合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科研任务,充分发挥了实验实训平台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反哺作用。

(二)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校外实习基地、林业科研院所、林业企业等单位完成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通过综合实习途径实现。目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共有14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拥有面积七万余亩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芦头实习林场,完全可以满足林学专业实习和生产实习的要求。与此同时,先后与湖南省林科院、湖南省林木种苗繁育示范中心、广西林科院等搭建“开放共享、人才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平台,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另外,通过实际完成生产项目也是培养和锤炼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林学类专业本科生直接参与森林资源清查、林权制度改革等生产实践达340人次,出色完成了广西贺州、八部、平南、湖南花垣、广东等地林调、林改项目2000万亩。通过这些生产项目,不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林学专业的实际价值,而且掌握了利用所学的林学知识解决林业生产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一)实验教学

林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植物分类与识别能力、植物生理生化分析能力、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等。比如植物学课程中植物营养器官结构比较、观赏植物课程中观赏植物识别、遗传学课程中植物多倍体诱导、生态学课程中森林群落生态因子比较、林业遥感课程中遥感图像目视解释等实验项目都属于验证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林木种苗繁育与管理能力、森林生态经营与管理能力、森林资源调查与规划能力及森林病虫害检疫与防控能力等,比如林木育种学中的林木嫁接技术、森林培育学中的林木种子质量检测、森林经理课程中的森林经营措施设计、测树学中一元材积表的绘制、植物检疫课程中检疫性病害的实验室检验等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主要包括开放实验项目和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在验证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关键是要明白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通过亲身实验加深对林学专业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在综合性实验过程中,要使用多种实验技术,才能达到最终的实验目的,综合性实验是通过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达到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拟定实验步骤,加以实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

1.课程设计

林学专业课程设计是林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安排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围绕某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查阅与课程设计相关的资料、确定课程设计方案、将所学的相关林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的林学多门主干课程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因此,课程设计要采取小组合作,个人分工的形式来来完成,科学选题、加强指导和严格考核是保证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安排在专业课程学完之后的第六学期来完成,时间为1-2周,为必修课程。大多数林学主干课程都安排了课程设计,比如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经济林栽培学、森林保护学等都安排了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林学专业知识解决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等方面的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目标来确定课程设计指导书,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学生遇到问题个别指导,课程设计成绩由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平时表现和答辩表现3部分组成。

2.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林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掌握了林学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后,把其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毕业之前必须经历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核,也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在跨出校门前的最后检验,因此抓好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专业意义重大。为了全面监控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出台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开题报告的规定》,对选题的原则、范围、开题报告的内容撰写及鼓励程序提出了明确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必须紧密联系林业和生态建设,结合老师的科研课题体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林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指导老师给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后,学生开始撰写开题报告应就选课题的研究目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做出科学论证。为使毕业生按培养要求顺利毕业,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学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制度,对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评议小组的组建、检查的内容、检查的形式及相关材料要求等,均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填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登记表》,由学校和学院组成检查小组,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作出评价,提出指导意见。同时学校出台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制度》,对组织答辩程序和成绩考核做了详细的规定。

3.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独立探索动力,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系列化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坚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挑战杯”活动为契机,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等活动,为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健康、高效、有序开展,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出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措施,设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林学专业的本科生2600余人次参加各类创新型实验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及培养质量得到了切实提高。

(三)实习教学

1.专业生产实习

林学专业生产实习是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林业科研院所、林业企业等单位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林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林业生产问题或完成林业生产任务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林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林业理论知识用于林业生产实践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林学专业相关的已有1个校属实习基地芦头林场,1个省级创新基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湖南省林科院共建创新基地),3个稳定的产学研基地,5个专业实习林场(基地)。这些实习基地为林学专业生产实习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基本满足了林学专业基础课程土壤学、树木学、测树学、森林生态学等和专业课程森林经理学、森林培育学、种苗学、森林病理学、经济林栽培学等野外综合实习的需要。与此同时,学校先后与湖南省林科院、湖南省林木种苗繁育示范中心、广西林科院等搭建“开放共享、人才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2.社会调查

大学生社会调查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林学专业优势,利用假期或周末有计划有组织的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社会调查项目中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类专业本科生直接参与森林资源清查、林权制度改革等生产实践达340人次,出色完成了广西贺州、八部、平南、湖南花垣、广东等地林调、林改项目2000万亩,受到了当地政府、单位的高度赞扬。

3.定岗实习

定岗实习是指即将毕业的林学专业学生在校外实习单位实习期间,以单位员工的身份参加实习单位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待实习期满后根据表现确定是否为正式员工,它实现了实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学校利用与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及中南地区部分地市州林业局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这些单位的人才需求,选配即将毕业的优秀学生到其单位进行定岗实习,这不仅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而且选送的学生大多留在了实习单位,成为正式员工,成长为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刘苑,郭圣茂,杜天真,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2):4-8.

[2]陆道调,梁机,潘晓芳,等.林学毕业综合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27(增刊):137-141.

[3]张启昌,刘盛,孙广仁.林学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实习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1-5.

[4]曹帮华,魏蕾.林学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36-38.

[5]丁喆.林业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4):18-23.

[6]徐新洲,薛建辉,勇强.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卓越林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4,8(4):92-96.

林学专业毕业论文致谢 篇5

本文是在导师吴承祯教授、何东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同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也得到了洪伟教授、林思祖教授、郑郁善教授、马祥庆教授、陈世品副教授等老师给予的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我有幸师从吴承祯教授和何东进教授从事林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三年来,二位导师广博深厚的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高尚的为人风范深深激励着我,鼓励着我,孜孜不倦地教诲让我在研究项目立题、研究方案实施、数据收集、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帮助。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二位导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三年来对我的不倦教诲。另外,洪伟教授、林思祖教授、郑郁善教授、马祥庆教授、陈世品副教授等老师在我三年的在职研究生学习生活中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不仅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老师,三年来教诲我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能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与他们点点滴滴的帮助和照顾是分不开的。此外,我的同事黄嘉琦、吴琼华、林立群、杨莹、张再垡、陈文、王德海、黄智勇、沈锐强、林栋、魏丽卿、陈岚等老师以及在职硕士研究生班的同学们也为我能顺利完成论文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此,再一次向这些帮助过我的领导、同事、同学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当然,尤其是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的理解和关怀一直以来都是我学习和工作上最大的动力,正是家人在时间上和精神上给予我的最大支持,才使我能够心无旁鹜地完成学业。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妻子。

最后,谨以此文向所有关心我、支持我、帮助过我的领导、同事、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在我三年在职学习生涯中给予我的指导、帮助、关心和支持。

林学专业 篇6

在专委会主任委员、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桂昌的主持下,参会领导和代表在参观了仙湖植物园引种区、科研区之后,针对“园林植物区划及专利花木的市场应用”“乡土植物的开发与应用”及“植物与生态景观规划的创新思路”三方面展开了讨论。与会人员认为我省园林植物应用存在科研不受重视、水平较低、人才流失严重;重大树,轻中小规格植物;大树进城导致大树原生地生态受到破坏;园林行业法规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重视乡土植物科学研究及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开展外来园林植物对生态群落影响的研究,优选适宜的外来植物这两个思路。建议由专委会牵头,加强保护新优园林植物专利权,引导乡土植物产业链开发,引导规范化、标准化的行业行为,开拓创新、提升科研水平,以引导园林植物科学应用,发挥园林行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彭承宜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对专委会采取委员单位轮流承办会议的方式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专委会不仅是委员单位的交流平台,更要能解决行业共同关心的问题,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林学专业教学风格形成的探讨 篇7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 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要更好地理解教学风格的含义, 首先要明确教学风格属于教学艺术的范畴, 即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韵味和风貌;其次, 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学个性是指教师个人的情趣、气质、才能、性格、意志等诸因素在教学过中的反映, 但教学个性并不等于教学风格;再次, 有效性是检验教学风格的实际标准, 不同的教学风格都可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质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最后, 教学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 并通过较完善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方面稳定地、综合体现出来独特的教学个性特点和审美风貌。[2]

总之,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 具有独特性、稳定性、艺术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特征。教师具有了独特的教学风格, 能够使学生产生极强烈的求知欲望, 把经过加工整理的教学内容, 用具有感染力的专业语言, 灵活的方式传递给学生。[3]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

美国的早期教学研究把教学材料看得很重要, 而对传授知识的方法, 即教学风格, 重视不够, 当时人们认为教学风格不会影响或不该影响教学效果, 近年来美国的教育专家们发现, 教学风格比教学内容重要得多, 因为学生非常重视教学风格, 他们对教学风格好的教师评价很高, 喜欢听这些教师的课, 因而就接触了较多的教学内容, 也就学到了更多知识。[4]所以教师不仅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还要认真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 这样才是主动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

目前, 国内外关于教学风格的分类还没有定论。[5]有些学者将教学风格归结为戏剧型、活泼型、印象深刻型、简洁型、争辩型、控制型、友善型、专注型、开放型、放松型等十种类型。[4]不同的学科领域以及学生类群学生的喜爱程度是有差别的, 对于林学学科的老师要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定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自身个性来有目标地培养。

当然, 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 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5]教学风格形成要扬长避短, 即培养优势, 逆转弱点, 通过搜集教学反馈信息救治不足或巧妙逆用[6]。

以下针对林学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笔者选择了几种比较主要的风格进行探讨。

1. 课堂理论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贵在创造二字。教师的一节课, 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 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创造。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灵感上[1]。

1.1 印象深刻型:

包括案例法, 有经验的教师最好是献身说法;特别适合《树木学》、《植物学》、《森林昆虫学》和《林木病理学》等课程的各论部分的讲解, 我见过有位老教授可以津津乐道地给学生讲红松的故事, 称自己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个树种的故事。学生在钦佩之余, 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这样的教学是教师厚积薄发的结果, 使学生能够“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一些好的案例还能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1.2 争辩型:

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法一直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教学又使“人灌”转变为“机灌”, 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7]却可能使教学效果下降, 加强师生互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应培养和形成这样的教学风格, 争辩型主要体现在教师主动提出问题, 包括课前提问可以温故知新, 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新课程内容上。授课过程中针对问题可以互动提问式, 即使是设问, 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思考。对于基本原理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可以允许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随时提问。

1.3 放松型:

幽默的语言和轻松的讲述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森林昆虫学》的讲课过程中, 有些同学可能天生对昆虫有一些恐惧和厌恶, 那么在绪论论导入中就尽可能讲一些比较可爱昆虫的故事, 再祝大家在生活中“像蚂蚁一样辛勤地工作, 像蝴蝶一样浪漫地生活”, 一般都可以改变一些同学对昆虫的不全面看法。

2. 实践教学环节

林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和生产实习。有人说焕发出生命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实践环节的教学更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充满活力和激情。在实践环节比较适合活泼型、开放型、专注型、友善型和放松型, 戏剧性不太适合林学学科的授课。实践教学的特点之一是集中讲评时间相对少, 这样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机会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的机会。

(1) 活泼型或开放型:

活泼型比较适合年轻教师教学培养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中的个人情趣如果和学生相近, 就会很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思想更容易沟通。比如《种苗学》和《土壤学》等实习和学生分组进行挖坑比赛, 在备课时注意“于无味处当致思焉”, 介绍一些经验和小窍门。

(2) 专注型和简洁型:

比较适合《测树学》等比较严谨的实习项目, 营造一个专业和认真的气氛, 推理过程简单明了, 结果要精确, 对于偶尔出现的不守纪律的现象, 教师可以采取调情感、理智、情境渲染等手段来主导和控制课堂。

(3) 友善型和放松型:

比较适合一些调查和采集为主要特点的实习, 比如很多学生从小有喜欢小动物或昆虫的情结, 在《森林昆虫学》实习中就可以多添加一些自己小时候捉虫的经历, 并抓一些昆虫放到自己的手上或身上任其爬行表演, 甚至灯光诱集大蚕蛾昆虫烹饪成昆虫食品进行品尝。《林木病理学》实习过程中可以结合采蘑菇等相关内容进行知识拓展。这样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 效果自然不俗。

教学风格一经形成, 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教学风格的相对稳定, 体现了教师教学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富有独立性的个性品质。[5]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本途径是教师对教学艺术不断追求和自觉探索,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绝对与教学风格无缘。[1]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形成和适当地调整教学风格的重要前提, 许多优秀教师早年就享有盛名, 并在形成了公认的教学风格后仍孜孜不倦地追求, 这种精益求精的教学作风, 使得他们的教学不断超越自我, 进入到新的更高的境界。

林学的教学风格一定是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 需要更多的林业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 不断与时俱进在探索中向前发展。

摘要:如何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是诸多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分析专业课教师应该形成和调整自身的教学风格的必要性入手, 结合林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 尝试对几种比较适合的林学教学风格类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风格,类型,林学,形成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学风格与教学灵感——课堂教学创造性的静态表现与动态表现[J].江西教育科研, 1997, (3) :59~61.

[2]刘中民.犹太商魂[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87:101.

[3]杨亚萍.浅谈教学风格的形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5, (2) :92~93.

[4]周彩玲.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999, (6) :72.

[5]甘刚.试论高校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4) :89~91.

[6]李如密.教师教学风格的优势培育和弱势逆转[J].基础教育研究, 1995:1~28.

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篇8

青岛农业大学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紧紧围绕山东省教育厅确立的扶优做强、突出重点、特色发展总体目标要求, 我校林学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笔者现对我校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 以期为特色名校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充分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 综合林业行业发展现状和行业领域专家、企业专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 更新调整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生态、森林经营管理、城市林业、森林旅游与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及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 能在林业、园林、环境保护、农业、城镇建设等相关领域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 (乡) 镇环境建设与维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土绿化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既继承了传统林学专业以营造、抚育和利用森林为己任的专业特色, 又拓展了现代林业以森林生态建设与管理为重点的特征[2]。

2 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以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总纲, 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 本专业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 更新课程设计理念, 强化能力培养, 构建了林学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总学分184.5学分, 其中包含通识课34.5学分, 学科基础课52学分, 专业课31学分, 专业拓展课程22.0学分, 文化素质课8学分, 实践课程37学分。通过本次课程体系调整, 形成了课程设置目的明确、课程系统衔接的课程体系, 构建了以化学课程群 (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 、生物学课程群 (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 、生态环境课程群 (土壤肥料学、基础生态学、林业气象学等) 为基础, 以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传统课程群为骨干 (如森林培育学、种苗学、森林经理学、林业生态工程学) , 以现代林业和生态林业课程群 (城市林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旅游文化、林业推广学、林业调查规划、树木栽植养护等) 为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3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大学生职业准备甚至未来职业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3]。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突出三大能力的培养, 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培养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 如在大学英语的授课过程中增加会话训练、阅读、写作与翻译技能训练。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能力, 良好的专业能力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 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突出森林培育技能、林业调查与计测能力、林业软件应用技能、森林经营与管理等技能模块的培养。针对相应能力培养目标, 分别设置4周的林学专业综合实习、1周的种苗学实习、1周的林业3S技术综合实习、1周土壤肥料学实习、1周测量学教学实习。拓展能力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社会实践等形式训练培养拓展能力。在新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实践课程计37学分, 已占总学分的20.05%。

4 提升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

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为提升中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和应用科学研究能力, 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学校大力推动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外访学、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和校外教师聘任等, 大大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的执教水平, 青年教师教学测评成绩均在全校平均水平以上。

5 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为增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鼓励各年级学生主持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经过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等过程的锻炼,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尤其在项目的参与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此外, 利用暑期, 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如已经先后开展青岛市林火迹地调研项目、沿海防护林结构与功能调查等活动。

6 赛教融合, 以赛促学

为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及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赛教融合和以赛促学, 学校组织实施了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学校按照竞赛规模、竞赛性质等给予1万元以内的经费资助。目前, 分别结合2014年山东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活动和2015年山东省林地变更调查项目, 林学专业技能竞赛已经连续开展两届。通过专业技能竞赛, 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真正实现了赛教融合, 以赛促学。

7 结语

名校建设的立足点要落脚到人才培养, 最终目标也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青岛农业大学应用特色名校启动建设以来, 林学专业积极梳理和总结自身特色, 查找与应用型特色名校的差距, 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赛教融合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 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摘要:紧密围绕山东省教育厅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要求, 青岛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赛教融合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桂清, 张秀省, 井冈.浅析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社团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以聊城大学新农科技社为例[J].高教论坛, 2015, 01:22-25.

[2]张学权.基于现代林业思想对当前林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06, 24 (1) :9-11.

林学专业 篇9

林学专业英语是高等院校林学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在当前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的新形式下,我国高校对外交流也变的日益频繁,因而林学专业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外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林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进行专业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把握科技发展动态。因此,林学专业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培养现代化林学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基于各校学生自身英语水平、教育管理模式及师资水平等多因素的差异,林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 林学专业英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林学专业英语教学优秀师资相对匮乏

在授课过程中,林学专业英语对师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既要求具有精深的林学专业知识,还需具备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够自如地把学科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学习重点讲解透彻。但研究表明[1],我国高校专业英语教师来源可归为三类:一是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经过培训的中青年教师;二是留学归国人员;三是外籍教师。其中,第一类教师能够用英语向学生表达清楚讲授内容,但很难达到英语思维“原汁原味”的境地,师生之间也缺乏交流与互动,这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二类教师需要将国外的教学经历和国内实践结合起来,需要一个熟知的过程,因此难以很快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类教师则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国内进行专业英语授课。可见,目前我国专业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较欠缺。

1.2 学生英语自身基础参差不齐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尤其是农科类专业甚至降分录取,致使我国普通高校的录取比例逐年增加,因此,许多高校生源质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在英语水平上,生源英语自身基础参差不齐。

1.3 教学方式陈旧、略显枯燥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在林学专业英语授课环节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授课环节与实践脱节、授课方法和教手段落后等问题。表现为:首先,授课时只重视专业词汇和阅读,考核偏离实用性,学生仅懂得了很多专业理论和词汇,但缺乏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多数院校课堂授课仍然是教师朗读、讲解、翻译的模式,最多只是让学生简单的参与读解一下,缺乏互动式、多媒体等模式教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1.4 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可选性较少且内容较陈旧

林学专业课程又可分为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化、森林生态学等。不同学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侧重点不同,因此各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办学特色的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十分重要。但目前,多数高校林学专业采用的专业英语教材都是国内学者在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经过选择编写而成的,由于国内教材策划和出版的周期短,因此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此外,内容选择的仍是70-80年代的外文原著,缺乏教材的时代特色和知识的更新性。

2 林学专业英语授课模式的改进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质量的根本保证。各林学类高校在培养和引进师资队伍时,应充分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的原则,可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多途径模式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完备师资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此外,应建立定期组织一线教师去其他大学听课或聘请教学名家示范教学等学习机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还要有引进国外优质教育理念和资源,对专业师资培训和考核。

2.2 选编适合自己特色的优秀教材

在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国内的特殊背景,对原版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合理调整,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组织国内外相关学科教育及科研专家,编写适合于我国现状的教材。其次,在教材的选取上专业英语内容要避免和基础英语教材内容重复,尽量选择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再则,教材的选取还应补充听、说、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以英语为载体进行专业表达和交流。教材内容应该具有专业知识的逻辑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另外,利用网络资源特有的共享性、广泛性和即时性,可即时查阅检索本专业各方面的资料,随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增添和删除,以便丰富教材内容。

2.3 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探索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比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刚开始可以中文为主,穿插英文,以后逐渐增加英文授课分量;另外,要改进教师课堂上演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另外,教师授课要善于总结和运用各种好的教学方法,把枯燥的语言知识教的生动有趣,便于记忆。比如,针对记忆枯燥的专业词汇时,可采用总结式的授课手法,总结一些常见的前缀和后缀,便于学生记忆。举例讲,带inter-的前缀表示“之间”,例: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种间竞争);后缀-ology表示“学科”,例:biology生物学;zoology动物学;ecology生态学;virology病毒学;immunology免疫学等等[3]。

2.4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民主评议活动

学校每学年组织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议,一方面既可把授课效果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今后查缺补漏、进一步改善授课质量;同时,也可使学生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主人翁作用,督促授课教师,充分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再则,学生评议的结果也可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便于高校进一步人事管理和规范用人制度。

综上所述,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质量的高低,受制于多种因素。只要教师认真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科学地将林学专业与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大胆创新,最终会达到提高授课质量的目的。

摘要:文章探讨了高校林学本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合格师资相对匮乏、学生英语自身基础参差不齐、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可选性较少且内容陈旧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探索出了解决途径,包括:改进授课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编适合自己特色的优秀教材、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民主评议活动等。

关键词:林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现状,探讨

参考文献

[1]韩秋.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37):37-38.

[2]莎娜.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09,33:180-182.

林学专业 篇10

林业既是国家的公益事业,也是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开始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林业以较大的倾斜和支持,林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但林业依然面临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湿地萎缩等重大生态问题;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地利用率低、生产力低,林木良种使用率较低,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仍然相当脆弱,林业的多功能远未发挥出来;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向纵深发展难度加大等诸多挑战。这对林业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高素质林业人才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作为辽宁地区唯一一所林业高等学府,林学专业肩负着为辽宁乃至全国培养林学高级人才和提供技术支撑的重任。2010年,林学专业在沈阳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以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林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支持下,通过各种措施优化专业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改革的步伐难以适应国家创新能力的要求和现代林业的飞速发展,需要继续加大林学专业各个环节的改革力度,该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本着从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改革林学专业教学做一探讨,以期为林学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1 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设置林学创新人才班和创业能力班

个性化就是创造性的代名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1]。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改革林学专业传统的以林学单一分班教学管理模式,设置创新人才班、创业能力班和林学班3种不同的班级形态,实行分类管理。创新人才班致力于培养基础宽厚、业务精湛、素质全面、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远大抱负和人生理想,在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林木遗传育种、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领域复合型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班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承担省部级项目、熟悉林业行业国际前沿研究动态的专家学者作为班级创新导师,为学生提供林业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的咨询,提供实验仪器和技能的培训与咨询,通过自身的科研项目和试验基地带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班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林业相关知识,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创业环境及创业政策;能够在实际创业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班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社会行业专家、成功人士担任班级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法律法规援助,提供创业知识咨询和培训,通过自身创业经验和企业实力为创业提供智力或物力支持。林学班按照传统的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林木良种选育、森林培育(包括经济林栽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林学班聘请林业行业主管部分的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和本专业青年教师作为班级导师,为学生提供林业行业发展、林业管理、课程学习等方面的咨询与培训。新生入学后,深入了解学生入学成绩、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等情况,征求学生、家长、辅导员等意见,经过林学专业委员会综合评判,将学生以创新人才班、创业能力班和林学班进行分班。班级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调整,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诉求,定期评估,个别调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2 营造氛围,创新环境,充分设置和利用第二课堂

创新环境对于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提高创新环境是提高创新能力质量的根本前提[2]。高等学校的创新环境应围绕培养人才这一中心所形成的有利于创新力开发的空间、条件和状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影响创新人才创新力形成的重要因素[3,4]。大力营造创新氛围,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将其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完善和延伸。一是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将其纳入到必修教学计划环节。每学期定期举办学术讲座2次,邀请林业专家学者、部门领导介绍林业发展、先进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信息量;每学期定期举行1次学术沙龙会,拟定沙龙会主题,学生充分准备、研讨,邀请相关专家担任评委进行点评;每学期举行1次大学生科技报告会,鼓励学生对林业某一感兴趣的问题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评审,内部发行大学生论文集。二是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励学生的创新性,对于优胜者奖励1~2个学分。在已有的树木学知识竞赛、树木病虫害知识竞赛的基础上,设置更多的能够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比赛,如林木组织培养技术竞赛、造林规划设计竞赛、林木种子采集及识别竞赛、林木苗木繁育竞赛、林木资源调查设计竞赛、林木抚育间伐及更新造林设计竞赛等课外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科研课题。既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生产实际的科研项目,也可以自拟题目。并对每一立项的课题选派教师指导,给予资金支持和学分奖励,同时严格监控实施过程,定期检查,优胜劣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有效发挥他们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学术活动。要求每学期至少参加2次学术活动,撰写学术活动纪要和体会心得。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领域的学术发展概况,学习他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拓宽创新思维。

3 合理配置,充分挖掘,开设切合实际的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形成必须以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而这种知识结构的形成有赖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5]。合理配置林学专业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置、学分设置及开课学期等教学计划。淘汰原有的一些与当前林业发展不相适应的课程,如专业基础课中的《木材学》《大型真菌栽培技术》;优化重复设置的一些相似性课程,如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的《数字林业》与专业课开设的《林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综合实践》《计算机在林业中的应用》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专业基础课中的《林业生产实践》与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林学专业综合教学实习》也有较大的重复性,这需要在今后的专业计划调整中予以优化;在专业方向上设置切合实际的创新创业模块,既能反映林学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又能体现林业企业创业动态的课程,开设如创新创业政策法规、科研选题和创新方法、林学学科发展趋势、苗圃经营管理、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林业生物技术等与林业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原有辽东清源湾甸子辽宁省实验林场进行林学综合实习的基础上,增加1~2周苗木生产企业、造林公司、林业生物技术公司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充分挖掘专业内部教学资源,将林学专业生产实践性强的《树木学》《测树学》《森林生态学》《造林学》《林木种苗学》《森林经营学》《森林经理学》《林木育种学》等专业课程制作成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4 注重实践,创新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林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从种子、苗木、造林、抚育、经营、采伐、更新、加工、利用等各个生产过程,始终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而且针对不同的气候特点、地形条件、土壤因子、水文状况,采取的技术措施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在讲授这些理论和技术时,要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要从过去以“教师单方面讲授、课堂单一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调动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造林学》中的整地方法章节中,设置不同的整地场景,如干旱地区、风沙地、盐碱地、土壤肥厚湿润地区等造林场所,在讲述基本整地理论与技术要求下,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一种不同立地条件应如何选择和设计整地技术措施。同时,也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结合学校在海城、清源、彰武等地的实践基地建设,把一些生产实践性强的章节放置到造林的田间地头去讲授,这样能让学生亲自实践、切身感受造林整地的整个环节,牢固掌握这一知识点,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从过去的“闭卷考试、标准化答案”为主的考核方式改变为“考试考察相结合,非标准化答案”为主的考核方式。新的考试方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考试内容方面,应减少需要死记硬背的基本理论知识所占比例,提高一些生产实践性强,林业行业讨论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所学基本知识,结合生产实践,仔细分析、反复对比、归纳总结才能够回答,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5 结论

创新创业是推动国家走向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必须是主要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因而,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不再是单纯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获取和科学技术的掌握的能力,更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成为能有效地实现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并能自觉、自主地进行新的创造的人[6]。作为培养林业高素质人才的林学专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浪潮中,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更应承担主要的任务,因而,制定更加符合培养国家和林业行业对创新创业人才要求的林学专业教学体系势在必行,针对沈阳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现状进行探索分析,以期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适应国家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林学专业教学模式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胡大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8):83-86.

[2]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8(3):52-57.

[3]陈进.论高校创新环境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168-171.

[4]庄森,戴廷波,刘国瑜.科技协调视野下农科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9(9):49-51.

[5]郑建伟,黄大庄,王志刚,等.以林学强势特色学科为依托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56-58.

上一篇:采油一厂下一篇:项目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