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红色文化设计创新

2024-05-06

景观红色文化设计创新(精选十篇)

景观红色文化设计创新 篇1

莱芜园设计是以“莱芜战役”为主线, 莱芜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史上运动战的光辉范例, 是世界军事史上100个经典战例之一, 设计中力求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的设计理念, 表现莱芜特色, 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本次设计包括入口区、中心广场区、特色水景及休息休闲区、“城市名片”区等几个部分。在园中运用了大量的景墙和表现战争题材的浅浮雕, 小品, 在竖向上丰富了整个园区景观同时, 又增加了整个园区的文化内涵。本园区总面积约3600m2。

主入口采用比较大气、开敞的设计手法, 为整个园区庄重、大气的感觉做铺垫, 入口处的两个花池主要以植物造景和水景为主, 4个圆形的喷泉, 搭配种植盆景松, 放置景石, 大量运用花境, 丰富整个入口景观, 给游人以眼前一亮。在分割空间上, 主要采用竹子, 可以对园内景观进行适当的遮挡, 使游人对整个园区充满好奇感, 带着浓厚兴趣继续游园。在入口处圆形广场3组景墙上, 将“莱芜园”几个大字镶刻在上面, 雕刻形式为阳刻, 字体为小篆, 突出在外, 非常醒目, 使游客一进园就可看到。植物选择上会选择一些低矮球类、地被植物、及低矮的花灌木, 突出整个景墙。

中心广场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位置, 以莱芜战役为题材的圆弧形景墙, 采用浅浮雕的形式, 体量比较大, 把莱芜战役画面生动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 主题雕塑形状如同象征和平的“橄榄枝”。表达了莱芜人民铭记历史, 崇尚和平的美好愿望。

特色水景及休息休闲区是全园的制高点, 凉亭为游客提供休息停留场所, 水景在此处形成高低落差, 利用这种高差堆砌假山形成瀑布, 搭配种植柳树、桃树, 水生植物, 形成动静相宜、绿树遮掩、碧水清澈、朴实自然的水景景观。亭子前集散广场采用象棋棋盘样式铺装, 上面摆放如同棋子景观小品, 展现出两军对峙的局面。

在本园中大量运用具有莱芜特色的小品, 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 如残破的瓦砾、折断的枪等小品元素, 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 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以“碾”为原形的小品是一大典型, “碾”是具有非常浓厚莱芜特色的一件物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改进, 它开始退出人们的生活, 可是在战争时代却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小品将莱芜战役中人们积极发展生产, 军民共同抗战场面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眼前。

2 园路及景墙设计

园路是园景的一部分, 应根据景的需要作出设计, 此设计主要是为了来表现战争题材, 因此园路以直线条为主, 比较规则, 以不同的材料、纹样、质感、尺度、色彩来区分, 显得不那么单调, 在材料选择上可能要多考虑莱芜特有石材, 如莱芜黑、青白粒等石材。

园林内较多见的小品是景墙, 其材料富足、功能不同、形态各异。园林内的景墙大多是背景、漏景及障景, 景墙款式众多, 功能不一, 或单独成景, 或展示主题, 或进行空间分割, 这些景墙让园内景观更加丰富。

3 植物配置

配置植物的目的在于展示生态元素, 凸显设计主旨。进行植物配置时, 必需牢固掌握人、环境主体二者之间关系。在红色景观内进行植物配置, 多选用松柏等具有特殊象征涵义的植物常绿树种, 来构筑景观的纪念氛围。通常来讲, 松柏四季常青、耐寒、苍劲, 可以较好的体现出人的坚贞不屈、精神与世长存。笔者进行本次景观设计时, 用杜鹃所代表的是先烈的自我牺牲精神;用香气四溢的梅花对永放光芒的革命精神进行了很好的隐喻;挑选了水杉、盆景松、雪松3种松柏类植物来表达岁寒三友主题, 与梅、竹、松这种表现形式进行配植, 意在表达其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品格, 喻涵革命志士坚贞不屈的革命斗志。通过这些植物的选配, 圆满地展示了景观的战争文化主题内涵。

植物色彩四季变化, 绚丽纷呈, 在创设丰富的视觉氛围前提下, 给多样化的景观营造保证了丰富手段。如三色堇、紫藤、紫丁香、紫花泡桐等紫色系则与庄严关系紧密;黄花菖蒲、金丝桃、云南黄馨、金桂、腊梅等黄色系列是高贵的代表;而凤凰木、夹竹桃、合欢、石榴以及枫香等红色系列则可以较好的体现革命元素;诸如樱花、含笑、广玉兰、白玉兰等白色系列花卉是纯洁的象征, 最适宜于战争背景的营造。需要注意的是, 植被种类必需要多元化, 以免景观太过庄严。

参考文献

[1]牟志春.莱芜文化通览 (第1版) [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5.1.

[2]封云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传统红色文化教学设计 篇2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陈秋生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红三军在沿河的那段历史。

2.让学生了解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3.了解黔东人民对革命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黔东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

2.了解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的意义。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珍惜今天的生活,从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时数: 一个课时。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知道遵义会议吗?

生:知道。师:谁能说说遵义会议的意义呢?

生: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师:是呀,遵义会议确立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胜利道路。可是你们知道当年我们的家乡也建立过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板书课题)

师: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征的红三军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的率领下来到黔东,与黔东人民共同开创的根据地。

师:同学们想知道那段历史吗? 生:想知道。二.新课

师:还是红军来到沿河的时候,当时的红军领导人贺龙认为,白鹤有个滩头,老虎有个山头,红军不能没有一个根据地。黔东地处湘、黔、川边境山区,国民党政府对边际地区的统治相对混乱;黔东地区有梵净山、乌江等高山峡谷,道路崎岖,沟壑纵横,复杂的地理环境有利于红军开展游击战,战能进、退能守,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之地;黔东世代杂居着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长期饱受国民党反动派和军阀劣绅的压迫和剥削,黔东人民为摆脱压迫进行过多次反抗。鉴于此,红三军领导人贺龙等经过认真分析后,决定在黔东建立革命根据地。[1]于是在1934年7月21日至22日,贺龙在沿河县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出席大会的共有135人,沿河、印江、德江三县选出的代表103人,其中雇农和手工业者55人,贫农25人,中农8人,士兵4人、小商4人,其他职业7人;另有红军代表32人。大会选举孙秀亮、秦育清等组成的主席团。(板书:时间:1934年7月21日至22日

会议地点:沿河自治县谯家铅厂坝张家祠堂

代表人数:135人)

师:黔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20个区革命委员会和约百个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中共黔东工委、黔东特委及各级革命群众组织,先后在苏区发展了党员50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师: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地域和范围,包括咱们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还有重庆的酉阳、秀山等县毗邻地域,纵横200多里,人口10多万。(板书)师:在这次会议上,大会还讨论并通过六项会议决议案:(1)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2)农村工人保护条例,(3)关于工农武装问题决议,(4)优待红军及其家属的条例,(5)关于肃反问题决议,(6)关于苗族问题决议。

大会选举宁国学、冉云、夏国安、刘本玉、孙秀亮、邓吉星、夏曦、贺龙、关向应、卢冬生、李佛如、朱绍田、钟炳然等80人为委员。以罗享举、孙秀亮、符公高、秦育清、张均望、胡昌进、黎光富、汤福林等32人为常务委员。生:那红军在黔东还有那些活动呢? 师:红军在沿河、印江、德江、黔东、川黔边建立了五个独立团,在各区、乡设立自卫队、少先队。把当时的地方武装“神兵”收编“组成为黔东纵队,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黔东独立师。(板书:黔东独立师)

生:黔东革命根据地后来怎么样了呢? 师: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离开湘赣根据地,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并同红三军取得联系。10月24日,红三军主力与红六军团在印江木黄会师。(板书:木黄会师)

生: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有什么作用呢?

师:红

二、红六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会师后,向湘西发动攻势,攻占永顺、大庸、桑植等县及广大地区。11月26日,成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和军区,由任弼时任书记,贺龙任主席和司令员。黔东根据地的建立,壮大了红军的力量,牵制了大量的敌人,有力的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 拓展

师:你们知道红军在沿河有过那些战斗吗?

生:强渡乌江。在乌江岸边还有红军纪念碑。

生:解放淇滩场。生:解放甘溪。

四,小结:通过这次学习,同学知道了在我们的家乡原来也有这样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黔东人民为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丽。

景观红色文化设计创新 篇3

关键词:红色文化景观;分类;分析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下发实施,拉开了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序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在广州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广州红色旅游正稳步发展。红色文化景观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游客、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更是红色文化的具体体现,理应受到重视。因此对于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的分析和开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红色文化景观的相关概念

(1)红色文化。“红色”是中华的传统色彩,更是中华民族的典型代表色彩之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进行活动的遗留和产生的影响,是中国革命时期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源头。

(2)红色文化景观。虽然国内对于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化遗产研究较多,但是对于红色文化景观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红色文化景观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存在、产生和建造的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兼具人文与自然特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园林等,记载革命历史事迹,开展缅怀学习和参观游览,传承希望和革命精神的纪念物或纪念地。包括红色革命事件、活动遗址,革命伟人、名人故居和旧居(如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等),革命年代的仁人志士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寓所,陵园墓祠,纪念馆以及主题公园等。

(3)红色文化景观的特征。红色文化景观与一般的纪念性景观如坛庙、陵墓等有所不同,又区别于其他旅游景点或景区,如风景名胜区、公园等,因此除了具有一般景观具有的特征外,红色文化景观还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红色文化景观既能保留或唤起某种特殊的记忆,其本身又富含特殊的精神含义,是能够使人回忆或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组织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活动的区域,具有特殊精神内涵和纪念意义,具有政治性、纪念性、故事性、文化性、娱乐性等特点。

二、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现状分析

1.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现状

2.广州红色文化景观的特点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与众不同的发展历史,广州的红色文化景观,除了具有教育性、纪念性、文化性等特点外,还具有稀缺性、不易识别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

(1)教育性。广州红色文化资源是在特定的革命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代表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不同于其他文化的资源。由于其具有的浓厚的革命历史内涵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教材,同时也担任着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2)纪念性。广州的革命史是广州市人民的集体记忆,因此红色文化景观的开发不仅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纪念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更是为了留住这些人们心中的记忆,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

(3)文化性。在繁多的文化当中,红色文化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红色文化景观作为红色文化的承载,自然具有“文化性”。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因而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不仅具有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也具有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

(4)稀缺性。广州的革命活动比较丰富,但大多是国民党的活动。自1938年广州被日军占领,广州不再是抗战活动的主战场,只有部分游击队与日军周旋。因此,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名人、事件、活动遗迹等相较其他地区较为稀少,而相对应的红色文化景观更为稀缺。

(5)不易识别性。广州的革命景观多与国民党有关,国共合作的也是从广州开始,因此一些活动中既有中国共产党的参与,又有国民党的身影,这就造成了红色文化景观的不易识别性。如果不是十分了解广州再近代史,对于国民党、共产党的活动区分不大的话,很难认识到某些景观为红色文化景观。

(6)包容性。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也体现岭南文化包容并蓄的特点。在景观类型和风格上,既有广州传统园林风格也吸收容纳了西方的建筑风格。

(7)参与性。广州作为中国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先进的技术被用到景观营造当中,红色景观不仅能观赏,游览者还能参与其中。如广州起义纪念馆中,通过数字化的媒介,游览者可以亲自动手去点击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

(8)地域性。作为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在其设计营建时除了突出红色文化的特征外还融入了广州特有的地域文化。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纪念碑四周的密林和广州市树红木棉也起到点景的作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前身为番禺学宫是典型的学宫式建筑格局,具有岭南文化特色。

(9)生态性。除了突出红色这一主题,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在建设上开始提倡生态这一主题。红色的纪念性和城市的生态性相结合,使得红色文化景观不在单调乏味,而是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城市功能。广州市的几条城市绿道把一些红色文化景观与其他城市绿地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成了广州市的绿色基础设施。

三、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的不足

1.知名度不高,资源优势不明显

广州并不是全国闻名的革命圣地,也不是具有意义重大的战略要地,知名度远不如井冈山、西柏坡等著名的红色景区。在国家公布的十二个“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里,并没有广东省的名额,而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也没有提到广州市。在国家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属于广州市的有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市烈士陵园、广州起义纪念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属于红色文化景观。可见,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特别突出。endprint

2.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方法比较陈旧,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不足,市场吸引力有待强化

广州红色文化景观多以展示为主,对于市场的吸引力不足。虽然一些景观场所已经尝试用和游客互动的方法增加参与性和趣味性,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如烈士陵园这种面积较大、功能性比较齐全的景观,主要是靠烈士陵园本身具有的纪念性或者纪念碑等大型的纪念物来吸引游客,而园林区的游船、儿童游乐场等项目主要吸引的是本市市民;而一些展览馆、博物馆等有的虽然有一些小游戏区、互动区,但是只是针对参观的游客设置,对外形不成具有号召力的参与性活动。而一些小型的博物馆、展览馆之类的红色景观,多以展示为主,因为场地有限所以即使有参与互动的,也仅限于馆内小范围的,小型的游戏互动。

四、广州红色文化景观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1.加强资源整合,“红”“绿”结合

加强资源整合,景点串联开发,形成景观片区,中共三大会址片区就是很好的例子。 “红色”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爱国教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绿”在这里有多重含义,一指景观本身。红色文化景观提倡的是景观,是“绿色”主题。二指绿道,广东省的绿道建设近几年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用绿道将各红色景点(区)连接起来,形成“红色绿道”。这样既可以改善红色景观分散的特点,加强资源整合,又可以形成红色景观一条线,方便游客参观游览。

2.完善交通,开辟多条红色旅游线路

广州市2市10区均有红色文化景观,除了越秀区相对集中以外,其他市区的景观均相对分散,不容易形成较为系统的参观路线。比较知名的红色文化景观主要集中在越秀区,可以考虑针对其集中性,分区开辟参观线路。如红色一条线: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海珠广场线路;国民党一大会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中共三大旧址纪念馆线路;北伐纪念碑—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孙总理纪念碑—黄埔军校纪念馆线路等。

3.突出广州国共合作的特色

广州曾是“国民革命的中心”,也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发源地。因此,广州市有着大量国共合作的印记,挖掘并充分发挥国共合作的资源优势,突出“国共合作”的主题,增加吸引力。

4.全面保护与重点开发相结合

广州市的红色资源相对于其他地区本来就少,更要加强对自身的保护和开发。要在加强全面保护的同时开发影响力重大的红色景观。对暂没有开发倾向的红色景观(物)要先保护起来,确保红色资源不会流失。如除了大力宣传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埔军校、中共三大会址外,对于像王福三烈士墓、各村级党支部旧址、村级工委旧址等可以采取以保护为主的措施留待以后开发。

5.丰富景观内容,开发多种体验形式

对现存的红色文化景观资源进行筛选,优先选择出具有资源优势和潜在客源市场的景观产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精心设计和开发出符合当代民情的红色旅游产品。可以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 建设不同主题的产品。例如红色景观和农田景观相结合,开辟红色农家乐模式;红色景观和都市生活结合,发展现代红色文化模式;红色景观和广州传统民俗相结合,突出地域优势;红色景观和生态体验相结合,突出“红绿”主题等。还可以推广使用高科技手段,变单一的平面展示为平面、立体、动态、表演等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红色文化的内容。

景观红色文化设计创新 篇4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参观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为主要形式的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是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学习性、故事性、参与性的红色旅游逐渐发展成为影响较大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不仅仅满足了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更可以满足他们求知、受教育的需求。

与其它较成熟的旅游产品相比,刚刚起步的红色旅游在开发和管理上仍存在若干制约因素。资源方面,红色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开发模式单一;体制方面,行政区划壁垒不利于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受政府决策影响大,缺乏市场机制作用;产品方面,红色旅游产品功能单一,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综合功能不强,客源市场狭窄;经济方面,多数红色景区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可进入性差。这种现状迫切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二、红色旅游资源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

红色旅游是红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红色文化是内涵,旅游是形式。红色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分支,是文化旅游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旅游类型,游客通过参观、游览和体验,传播红色文化,并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革命具有重大国际意义,中国又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最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发展红色旅游实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旅游方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和创造。红色旅游起源于六七十年代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但当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1998年江西省率先提出了红色旅游口号“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推动红色旅游走向市场。2004年,国家旅游局红色旅游工程正式启动,红色旅游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随着《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的出台,红色旅游将引来一个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时期。

(二)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精品多、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且集中”等特点。这些在革命历程中留下的丰富的革命史迹作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红色旅游丰富而特色鲜明的珍贵资源。迄今为止,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物建筑的多达127处,归属各省市县级管理的革命历史遗迹,数量更是众多。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发展历程为线索,以革命精神为主题,同时兼顾区域特点,在全国划分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

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时段性。其客源变化受政治性因素与市场因素影响明显,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调节,有较大纪念活动的时段则主要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但整体态势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根据五年、十年、五十年、百年等纪念周期,形成“五年小高潮,十年中高潮,五十年和百年大高潮”的活动规律。

(三)红色旅游的开发模式

旅游吸引力是由目的城市对游客产生吸引的各吸引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即广义上所说的旅游资源,它有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的内容。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是单纯的项目建设,而是在资源配置、市场定位、项目建设与管理及产品宣传的等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策划和安排,不同的景点开发有不同的开发模式。通过对最近几年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大量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已形成了以下几种红色旅游开发模式(表1)。

三、门头沟景区的红色旅游资源

北京的两条红色旅游线路包括“北京━遵化━乐亭━天津线”与“北京━保定━西柏坡线”。门头沟景区红色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分布相对集中,区域性强。(图2)

(一)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

司令部旧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1939~1940年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设在马兰村一四合院中,共有瓦房10间,保存完好。现辟为陈列馆,占地面积680平方米,建筑面积131平方米,展陈面积48.2平方米。(图3)全部展览资料照片135幅、文字介绍16幅、图表3幅、油画4幅、连环画2组8幅、拓片2张、沙盘1个,实物108件。陈列馆外围有张兰珠就义遗址、张秀林跳崖遗址、扔地雷遗址和多处抗战时期的防空洞。

(二)王家山惨案旧址

王家山位于斋堂镇,1942年12月12日清晨,日伪军100余人,在赖野、宋福增带领下将48名群众关进房内点燃,除3名妇女和3名儿童逃出外,其余42名群众均被大火烧死。王家山惨案震惊整个平西,制造王家山惨案的罪魁祸首在抗战胜利后受到历史的审判。新中国成立以后,每年“双十二惨案”纪念日,王家山村及附近村庄的群众都会到“双十二惨案纪念碑”追悼遇难者的亡灵,寄托哀思(图4)。

(三)沿河城战斗旧址

沿河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条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部分敌台之间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居险,彼此呼应,形成一道连续性的防线(图5)。

(四)宛平县抗战烈士纪念碑

1946年7月7日,宛平县政府在斋堂村修建抗战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坐北朝南,方形屋檐塔式结构,南面正文额书“豪气长存,英名万古”双色楷书,正中楷书阳文竖刻“宛平县人民八年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余三面刻烈士英名及所在村庄,共记载98村476位烈士(图6)。

四、门头沟景区红色旅游发展创新模式:中心多元整合模式

(一)现阶段红色旅游发展中的困难

门头沟景区红色旅游发展的困难可概括为“两个不适应,三个不到位”。

“两个不适应”是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红色旅游发展的需要。目前在省、市、县三级没有相应的机构组织领导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红色景区的所有权分属为文化、文物、旅游等多个部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到位。因此建议将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归口统一部门统一管理,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机制。

“三个不到位”是指“认识不到位、规划不到位、宣传不到位”。全国大部分红色景区还没有红色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在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等方面缺乏指导性和科学性,造成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现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还未形成,市场开拓缓慢。

(二)红色旅游的创新模式:中心多元整合模式

中心多元整合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加强红色旅游鲜明的政治性,提高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将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休闲旅游”等其它旅游产品整合,扩大产品内涵。“红色中心”是突破口,“整合”是重点,“可持续发展”是目标,把整个模式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来运作。(图7)

“红色中心”模式是红色旅游发展的突破口。红色旅游的开发是以政策资源导向为切入点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助力红色中心源的两个力量是来自于政府的“推力”与来自于社会的“拉力”。

从政府的角度看,红色旅游作为独特的载体,可以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目的,发展红色旅游又能促进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国家的扶贫政策是相呼应的。因此,就产生了开发红色旅游的政府推力。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宝贵财富的红色精神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在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能得到心灵的震撼与思想的启迪,这种感染熏陶是无价的,这就产生了红色旅游开发的社会拉力。

政府推力与社会拉力两者的结合,使红色旅游得到迅速发展。

“多元整合”是红色旅游发展的重点。红色中心对红色资源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红色旅游的发展仅仅依靠红色中心是远远不够的,必然寻求“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休闲旅游”等的结合,增加参与型旅游项目,扩大产品内涵,实现多色整合。实施多元整合,需要文化内涵、市场导向、区域协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同作用,形成合力。

中心多元整合模式充分结合了资源、市场、文化、政府四大要素,有利于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扩大产品内涵,从单纯的观光功能转向休闲、体验等多功能,实现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的开发模式具有典型的资源性特征,同时又带有一定的政策导向。由于大多数红色旅游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在发展初期多是政府主导,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对旅游资源进行边游边开发。待产品体系完善之后,则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在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较完善,已形成一定的旅游产品结构和层次,红色旅游的发展更多地与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呈现多样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的旅游需求。

五、结语

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内容和形式都十分重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塑造红色旅游产品的两个基本支柱。开发模式来源于对内容的提炼和把握,内容是充实模式的基础,高品质的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开发的前提,合适的开发模式能够快速有效地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

景观红色文化设计创新 篇5

——安顺市直机关党务干部赴井冈山培训心得体会

吴宏才(2012年10月29日)

2012年9月23——29日,随安顺市直机关党务干部一行赴革命圣地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培训。当踏上江西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红色土地时就让人兴奋不已,距离井冈山越近,好奇和期待的心里就越为强烈。五个多小时后大巴车终于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茨坪风景区停下了。于是带着新奇和渴望,努力地追寻着红色革命的历史印迹,可是,漆黑的夜晚加上蒙蒙细雨却让人感到失望。而当在报到处领到红军服时,又着实的让人兴奋了一把。不过,一切精彩还是从第二天才正式开始。为时一周的培训,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现场教学都让人感受了红色文化的无限魅力,让心灵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真正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三点主要收获

第一,在红色的土地上接受艰苦奋斗教育。都说井冈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确如此,在井冈山的土地上处处都是革命故事,每一座山峦和每一片树林都可以述说着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历史。从井冈山下绿林好汉袁文才迎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到毛泽东派何长工与井冈山上绿林好汉王佐谈判;从抵抗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进行“四次进剿”、“三次会剿”的斗争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经济封锁井冈山,迫使红军自制“工字银元”、开办被服厂的故事;从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到朱毛挑粮上山的感人事迹;从小井红军医院简陋的医疗设备到受伤红军的缺医少药;从红军缺衣少布自制红军服到吃红米南瓜野菜度日的故事;从红军战士身盖“金丝被”到清水煮竹笋充饥的艰苦日子······每一个故事都叙述了当年红军艰苦斗争的感人事迹,也透射出红军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光辉精神。沧海桑田、岁月更替,红军艰苦奋斗的日子早已埋存在那片红色的土地上,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却永远的留存在了人间大地,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奋发上进,追赶跨越。如今的井冈山早已远离那战火硝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变得风景如画,安然、恬静的坐卧在赣西南大地上。无数的新中国建设者怀揣着对革命先烈的景仰前来这里追寻着革命的故事、革命的理想和革命的精神,并带走这份永远的记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化作工作的动力,努力的干事创业。

第二,在红色文化中学习党史知识。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茶陵、遂川、宁冈、永新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朱德、陈毅率领“八一 ”南昌起义部队经过湘南起义后,于1928年4月踏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在茅坪八角楼写下了两篇光辉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五

个条件: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地向前扩大。②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和锻炼的工农兵士,为建立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③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这就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

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指明了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

1928年5月,在井冈山组成了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接连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至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和遂川、酃县、吉安、安福等县的部分地区。之后,又打破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两次“会剿”。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红四军会师。两军会师以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

挺进后,留下一部红军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在留下的红军中,住在小井红军医院的130多位伤病员被“会剿”的国民党反动军全部机枪扫射身亡,最小的红军年仅14岁。在整个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4.8万红军战士中只有15744人留下了姓名,更多的红军战士成为了无名英雄。红军战士用鲜血染红了罗霄山脉,用生命捍卫了革命理想,为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在红色氛围中增强党性修养。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灵魂。在艰苦的井冈山斗争中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无不激励着每个党员的意志。下面讲述两位伟大革命女性的故事,她们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佩、让人震撼。伍若兰,朱德同志的妻子,在红军里不光是一位优秀的宣传员,而且有“双枪女将”的美名。古代的女将射箭可百步穿杨,而革命的巾帼女杰伍若兰,左右手打枪能百步穿孔。她说过,我准备在战斗中右手被打伤,左手能照样杀敌,这就是我苦练左右手射击的原因。新七溪岭战斗中有她的成绩,黄洋界保卫战中有她洪亮的杀声。她身为军部的宣传干部,又是军长的妻子,对革命工作,凡事都带头干,为人处事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更不摆任何架子。她行军有马不骑,总是把马让给病号和体弱的同志,自己穿着草鞋同战士一道步行。深入群众谈心,了解情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在密林深处的寻乌县项山圳下村,是红四军主力在吉潭战斗后转移休整的临时驻地。2月2日,天还未亮,敌军乘我军人困马乏之机,突然包围了驻地,军部在其中。形势非常急,各部队立即投入了战斗。

陈毅同志在转移时被敌人抓住,他用拳头打倒两个敌兵,摆脱了危险。这时伍若兰十分着急,她急中生智,为了军部和首长的安全,自己带领警卫排首先突围,把敌军引向自己。天亮了,红四军冲出包围圈,而伍若兰寡不敌众,受伤被捕。敌人把她押解到赣州,刘士毅还电告蒋介石邀功请赏,并想从她的口中得到红军的机密。敌人问:“朱德、毛泽东在哪里?”伍答:“在红军里,在人民心里!”又问:“你为什么当土匪?”伍怒斥道:“真正的土匪是你们!我是共产党,是革命者,要消灭你们这伙反动派!”敌人用绳子吊她,用杠子压,灌辣椒水等种种酷刑,都未能动摇伍若兰的革命信念。她说:“革命一定会成功,你们一定要灭亡!”“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年仅26岁的伍若兰同志,于2月12日被敌人杀害于赣州市的卫府里。凶恶的敌人还把伍若兰同志的首级,挂在赣州城门示众。

曾志同志,革命的老大姐。她于1926年8月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3月起,曾志同志先后参加了衡阳暴动、湘南起义。1928年4月上井冈山,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担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在艰苦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曾志同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努力保护和积极救治每一位红军伤员,立下了赫赫战功。曾志同志70多年的革命生涯,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她在苏区、游击区、白区、国统区、解放区等各种复杂环境下都工作过。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曾志同志

说:“我始终将自己的政治生命看得最为重要,而把家庭、子女、感情看得很轻、很淡。只要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我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她忍痛把两个孩子送给别人,把另一个孩子卖掉以筹集党的活动经费。1945年,她和陶铸同志一起去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把年仅4岁的女儿留在延安,在向毛主席辞行时表示,“为了革命,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新中国成立后,她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艰苦朴素,省吃俭用,严以自律,不搞特殊化。她的大儿子找到后,一直在井冈山务农。她把陶铸同志留下的稿费、公债券连同后来组织上发的抚恤金全部交公,一分不留;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捐给贫困山区“希望工程”和建立老干部活动基金。临终前,她让女儿清理自己的存款和现金上交给组织,从八十几个工资袋中掏出几万元现金。她叮嘱女儿“一定不要扔掉这些袋子,因为它们可以证明这些都是我的辛苦钱,每一笔都是清白的”。她在遗嘱中表示,去世后丧事从简,遗体交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无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广州白云山下,一部分埋在井冈山的松柏树下。曾志同志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她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事业,树立了共产党人革命到底、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曾志同志“永远跟党走,至死不动摇”的坚定信仰,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标准;她“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甘愿舍弃个人一切”的奉献精神,是每一位共产党员永远学习的榜样。

井冈山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传统民族精神和当代时代精神的融汇与统一,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

族精神。它与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形成一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链条,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点启示

1、依托本地资源打造特色品牌。1927年10月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因此,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正是依托这一红色资源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这些红色资源从物化层面来说包括红色革命时期创造或使用过的器具,如战争、生产、生活用品和场所;制度层面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具体体现在各种决议、规定、命令等政策与法规;精神文化层面包括革命精神、革命文艺等。这些内容构成了井冈山红色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安顺是贵州西线旅游的中心,有着世界著名的两个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大瀑布和龙宫;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的故居;有保存长达600年的大明遗风——屯堡文化,以及格凸河、夜郎洞、夜郎湖、关岭国家地质公园等众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依托这些资源优势进行深度挖掘、规范整理和理论提升,逐步形成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优秀教 7

学课件和民族文化品牌,并积极广泛的进行传播,着力推进我市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2、创新教学手段和培训方式。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就是课堂讲授。随着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和培训机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调整思路,努力探索适应市场化需求的干部培训模式。井冈山红色文化研究院的培训方式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原因之一是其培训方式较为新颖、灵活。他们采取了课堂专题教学、现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课堂讲授来说,都是请教学效果好、名气比较大的专家进行精品讲授;对现场教学来说,全部由本院教师或外聘专家进行特别讲解,而不是由场馆讲解员来进行一般性讲解;体验式教学则采取的是让学员实实在在亲身体验的一种教学形式,如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对红军后代进行访谈、开展红色拓展训练以及观看《井冈山斗争全景画》和由600多名井冈山当地红军后代参演的大型实景情景剧《井冈山》等等。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能起到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扩展,延伸理论链条,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员思考空间,丰富学员想象力,启发学员深层次解读理解知识等。因此,对于党校干部培训工作来说,除了需要保持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外,必须扩大和增加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创新培训手段,拓展和延伸课堂空间。目前我们在主体班次已经开展的军事体验、野外拓展训练、文体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培训内容,拓展了教学内涵,但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还必须深化和延展,特别是要切实发挥好现场教学的作用。要对安顺市首批干部现场教学基地进行深度挖

掘,并进行理论提升,由学校老师担任理论讲解员,真正使现场教学基地发挥“真实体验”的作用,达到“实景教学”的目的。

3、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井冈山红色文化研究院具有较强的教学创意设计能力,对教学培训进行了全面、科学、合理并符合干部培训特点的设计。因此,整个教学活动有条不紊、按需施教、服务到位。在教学安排、后勤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都能保证质量、确保效果。带班老师责任心强、精细管理、体贴周到,如每天都会用信息对学员进行温馨提示;每次教学活动都认真安排;每次参观考察和现场教学都准确到位。干部培训工作的重点就是围绕教学和后勤服务这两个中心来进行的。所以我们在开展干部培训工作时,一定要有很好的教学创意设计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有较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这样才能使培训方式更具活力、培训效果更加明显、培训目标更加明确。

4、逐步探索党校对外培训模式。如今干部培训渠道众多,竞争日愈激烈,如何发挥党校培训在干部培训轮训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不断的创新。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突破,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有新创意,在培训内容上有新亮点,并使课堂向外延伸,除了到现场教学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外,应逐步探索对外联合办班模式。比如与省内外的培训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实行两地联合办学模式,即在本地培训机构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派学员到对方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充分发挥两地培训机构的师资优势和培训环境资源优势的作用,互相借鉴对方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理念,开阔

学员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加大两地师生交流、增进友谊。这对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的迅速增多和竞争的日趋激烈,给我们的干部培训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因此,无论是依靠行政手段抽调干部,还是依托市场配置生源的培训机构,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改进培训方法、拓展培训空间、扩充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果,否则将会在激烈的干部培训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韶山红色旅游景区景观规划研究 篇6

摘要:本文根据对韶山红色旅游景区的景观设计与规划现状的实地调研,分析景区景观规划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以确保韶山在“红色旅游”的龙头地位,提升韶山景区的旅游形象。

关键词:韶山 红色旅游 景观规划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湖南韶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是国家5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同时也是享誉国内外的、名副其实的红色旅游景区。韶山红色旅游景区主要由故居景区、滴水洞景区、韶峰景区、清溪景区四个部分构成,自景区开发以来,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不计其数,长期以来韶山都占据着“红色旅游”的龙头地位。

韶山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毛泽东故居于1950年始对国内游客开放,1952年对外宾开放,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纪念馆自1964年建成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5000余万人次;毛泽东青年塑像于1969年12月28日落成;滴水洞景区1986年秋对外开放;毛泽东铜像广场1993年建成,2008年完成改扩建,年接待中外游客400万人次以上;毛泽东诗词碑林、韶山烈士陵园于1993年建成;毛泽东纪念园1995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毛泽东图书馆珍藏了毛泽东的手稿、批改件、各种版本和文种的毛泽东选集,在红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96年12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毛泽东遗物馆于2008年建成开放;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首场全球公演于2013年12月26日举行。整体来看,韶山作为全国5A级红色旅游景区,在景观规划、展馆陈列、视觉导视系统、旅游宣传、旅游服务、旅游纪念品开发、景区维护、环境保护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示范性作用。但目前韶山红色旅游景区在全国红色旅游热潮中的发展势头有所减缓,在持续的开发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观建筑缺乏统一的规划,在外观、色彩、风格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

韶山景区各个景点虽在具体的景观规划与建设中保持了风格的统一,但因建设年代的不同,以及设计、规划、施工单位、施工技术的不同,难以表现出延续性。如故居景区的主体展馆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图书馆、毛泽东遗物馆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式风格,整体风格一致,但在外观设计上,毛泽东图书馆与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在审美风格上却存在一定的差距。纪念馆是典型的苏州园林式建筑风格,小青瓦盖顶,白色粉墙,馆内布局依坡地形成高低错落、形式与大小各不相同的内院,室与室之间以开朗的内庭与明快的单廊作为过渡,内庭、天井配以小桥流水、金鱼池和花园,既古朴自然又幽雅别致。毛泽东遗物馆则采用了钢屋架屋面的建筑结构,白墙灰檐,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呈现出典雅别致的江南园林特色。毛泽东图书馆由门楼、图书馆两个部分构成,从建筑风格来看,是亭台翘檐、绿琉璃瓦盖顶的古典园林建筑。图书馆绿瓦红檐,主附楼馆顶均建有亭子,外墙镶嵌白色细瓷片。单独来看,毛泽东图书馆的外观设计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但从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及其周边建筑构成的景观群来看,毛泽东图书馆的外观、外观材质、色彩及其美学风格都体现出一定的不和谐性。作为景区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毛泽东图书馆在色彩的设计与选择方面,“应延续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与外环境色彩,在新兴的景观中主动延续景区原有的色彩系统”,与纪念馆保持风格上的一致性。

二、景区导视系统发展不够成熟,旅游形象宣传还有待提升

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与规划中,导视系统是加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体验不可或缺的部分。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建设与开发,应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基准,既要能给旅游者以清晰、准确、直观的空间指引,又要能带给旅游者情感上的愉悦与审美的体验。优秀的导视系统,对于旅游地形象的推广与传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旅游景区品牌化的建设。从韶山景区的现状来看,导视系统还未得到有效的重视与开发,旅游形象宣传工作还大有可为。如毛泽东铜像广场旁的游客服务点、毛泽东纪念馆、遗物馆的领票点、滴水洞售票处等都应承担起旅游形象宣传的作用。笔者在游客服务点买到的韶山导游图,还是2008年7月份印制的,印刷工艺、印刷质量都很一般,而且在景区也看不到对韶山景区进行宣传的旅游画册、旅游宣传册等。旅游纪念品的销售蜗居在毛氏宗祠旁的一个二三十平米的小厅,所销售的旅游纪念品中虽不乏有部分制作精美、工艺先进的优质产品,但大部分都与全国其他红色旅游景区的如出一辙,多为毛泽东像章、毛泽东铜像、车挂、钥匙扣等,地方性特色不突出。销售厅布局稍显逼仄,纪念品的陈列有些混乱,加之缺乏专业的导购人员与旅游解说,游客的购买热情普遍不高。韶山景区应在导视系统与旅游形象宣傳方面突出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寻找表现与传达湖南韶山红色文化的最佳方式。如旅游纪念品销售点在装修方面应注重营造一个舒适、温馨、宽敞的购物环境,开发制作出一批精美、上乘的旅游纪念品,在工艺、色彩、材料、包装等方面大胆开拓,可将毛泽东纪念品系列与湖南醴陵瓷结合起来开发系列精品,并配以上档次的包装,同时加强物流服务,解决游客购买纪念品不便携带的后顾之忧。设计一系列印刷精致、设计感强且突出韶山特色与龙头地位的旅游画册、宣传册、旅游纪念签等,并于各个旅游服务点免费发放。这样既可提升韶山的旅游品牌效应,提高旅游收益,也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教育。

三、景区游览方式较为传统,景观的体验性有待加强

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景观只有调动游客的主观性,让游客产生游览的欲望与冲动,才能实现该地区旅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因而,旅游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必须具备体验性特征,能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参与其中,甚至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最大限度激发旅游者的参与热情。韶山景区目前的游览方式仍较为传统,以故居、纪念馆、铜像“老三样”为主体,以传统平面、静态的展览陈列为主,再配以图片、文字、解说,游客被动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参与性不强。与故居、纪念馆、铜像广场相比,毛泽东遗物馆在展陈设计中,充分强调游客的互动与参与,如“丰泽园虚拟游”“故乡情”“数码互动桌”“虚拟翻书”等环节的设置,以及多功能厅反映的数字电影《人民领袖毛泽东》《领袖风范》和红色歌舞剧《韶山升起红太阳》,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在毛泽东纪念园、诗词碑林、滴水洞等景区,游客多为被动参观游览,如能将游客的游憩行为与景区的景观形态、环境生态结合起来,开发一些带地方民俗色彩的体验活动,如在故居景区可以开辟一个体验农村劳作方式的区域,让游客尤其是缺乏农村体验的青少年,在农耕体验中感受伟人成长的艰辛,在今昔对比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四、景区周边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红色旅游景区主要以对游客加强思想教育功能为主,同时还应迎合游客的休闲、放松的旅游心理,因而在对景区进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如何为游客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韶山景区每年都要接待大量的中小学生、大学生,尤其是在主席诞辰日、国庆、春节、建党节、建军节、五一、国庆、元旦等节假日,大量游人的集中涌入对景区的容纳能力提出严峻挑战。笔者元旦去韶山拜谒时,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人多、车多、路堵、停车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出行越来越普遍,大量游客选择自驾游去韶山,停车难越来越凸显。毛泽东图书馆旁有一收费停车场,管理颇混乱,且停车场周边布满了小摊贩,道路拥堵可想而知。周边的餐饮、住宿尚未跟上,服务水平也还有待提高,以致游客去韶山旅游一般都只选择一日游,这些现状限制了韶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2013年年底推出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大型实景演出,无论是舞台布置、技术制作、团队运营,还是演出阵容、演出效果,都堪称国内一流。但在正式演出(晚上八点)前,出于商业运营的需要,景区会以拍卖的方式向游客集中推銷、兜售各种艺术水准参差不齐的书法作品,这种方式易引起游客的强烈反感。韶山景区如能结合实景演出这一契机改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意识,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意识,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对景区加以改造与完善,应该可以留得住游客。

总体来看,韶山四个景区的景观规划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各景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与过渡,难以形成有机整体的空间效果。因而,在对现有的景观进行改造与升级时,应以突出红色文化主题,注重体验性,协调生态发展,融入地域性、有机统一性为指导性原则,以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为宗旨,在立意、布局、造型、工艺、技法等方面突出景观的人文精神内涵,借助景观小品来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于细微处彰显景观的文化内涵,尽可能与全国其他红色旅游景区区分开来,在差异性中凸显独特魅力,确保韶山红色旅游的“龙头地位”。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3B0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崔莉.旅游景观设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93.

[2]金志庚.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的景观规划与设计[D].湖南农业大学,2011:15.

[3]方世敏,阎友兵.红色旅游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景观红色文化设计创新 篇7

1 文化属性确立

茶文化在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地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 在文化上也会有一些差异。由于文化的定义比较大, 涉及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些因素又以各地区在饮食文化和风俗文化的差别较大。茶文化作为饮食文化的一种, 因此在各地区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 各地区在建立茶园文化景观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地的文化背景, 而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普通的休闲建筑, 照办其他现存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具体而言,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时, 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 茶园环境的自然属性, 在建立茶园文化景观时一定要结合选址地周围的实际环境, 使茶园景观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否则, 设计的茶园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自然属性相互冲突, 不利于发挥茶园景观的作用。一个与周围不相称的景观, 对于游客也没有任何吸引力;第二, 我国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最早起源于我国, 然后传入到其他国家, 在这些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应的茶园景观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么我国在进行茶园文化设计时, 不能照搬别人的茶园景观设计。而是要结合我国的茶文化背景, 否则, 一味照搬别人的设计, 只会导致自身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不伦不类;第三, 地方文化属性。我国的茶园文化设计首先要考虑我国的茶文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个地区在建立当地的茶园文化景观时, 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只有综合我国的大文化属性和地区文化属性, 才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园文化景观。文化属性是支撑茶园设计的核心要素, 脱离了文化属性的茶园设计都很难经得起推敲, 最终也会被淘汰掉。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设计为例, 汉中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神态环境, 这为汉中西乡的茶园文化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汉中西乡在开展茶园设计时结合汉中丰厚的文化历史, 在充分利用好汉中的生态背景条件下, 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这为该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动力。

2 自然属性

在茶园文化景观当中, 自然景观是最重要的元素。因为我们虽然可以通过设计建立一些外在的景观, 但是却无法建立自然的景观和风貌。因此, 我们在建立茶园文化设计时, 一定要发挥自然景观在这当中的重要作用。外部景观设计对于自然景观来说只是起辅助作用, 是在自然景观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通过外部景观的点缀修饰作用, 让自然景观或者茶山的文化属性表现的更明显。在茶园文化景观当中, 自然景观以自然乡村风貌和天然茶山为主。自然因素对于茶园景观的设计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 因此在进行自然景观设计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时, 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土地的基质, 不能脱离实际而主观臆想的去设计。否则, 设计出的景观设计, 在原有基质上无法实现, 或者与原有的自然景观彼此冲突, 这样导致最终的茶文化景观设计效果很差, 也会与最初的设计动机相去甚远。

我国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有着比较大的差别。从气候上看, 南方地区湿热, 雨水量较为充足, 而北方地区则相反, 北方干燥寒冷, 相对降水量较少。截然不同的气候对应的差别较大的自然风貌。由于南方雨水充足, 所以在土地上主要是水田和茶园。在自然景观上, 则表现为数量众多的茶山。北方由于雨水量匮乏, 在土地耕作上以旱田为主。在自然景观上则表现为茶田与旱田共存的局面。从降水量这一因素就可以看出, 气候的差异对于自然风貌的影响。不同的自然风貌, 也就需要进行不同的茶园文化设计。因此, 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茶园文化设计要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的自然风貌, 设计茶园文化景观。通过设计出凸显当地特有的茶园景观, 不仅能表现当地的茶园文化, 也有利于表现当地的自然风貌。

3 景观形式展示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时, 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要想设计出的茶园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 对于我们的要求则更高。这主要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完善:一是通过良好的规划, 确保茶树的种植布局合理;二是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而是要与周围的动植物群落保持和谐共处的布置。这就需要我们在茶文化景观设计时, 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 在良好的大局观的指导下, 设计出规划区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的整体布局。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时, 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景观的分类。单从结构上分类, 景观不外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其中自然景观我们已经在前文提到过, 它容易受到各地区的气候、降水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自然景观主要包括:茶田、茶山等农业景观。在进行相应的设计时, 还要充分考虑规划地的自然景观, 因为如果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不能喧宾夺主, 而是要更好的体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因此, 必须弄清楚两者之间的指导与从属的地位关系。在设计茶文化景观时所涉及的人文景观主要是为了突出规划地所特有的茶文化以及当地的特殊文化。这种人文景观不仅包括我们常见的各种历史建筑以及山水风貌, 还包括规划地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通过在实际茶园文化景观时设计的人文景观, 增加茶园文化景观的特色与魅力, 同时对于宣传当地的文化也大有裨益。

从景观是否纯天然进行分类, 景观又包含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在进行茶园景观设计时, 必然要综合使用这两种景观, 如何使得这两种景观搭配得当、交辉相印, 需要设计者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茶田在景观中无疑是属于自然景观, 如何在构造茶园时, 通过构造的人造景观更好的凸显自然景观的特色, 需要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茶园文化所包含的“雅”的意境, 另一方面要确定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之间的主次地位。毫无疑问, 与人造景观相比, 自然景观更能凸显当地的文化内涵。因此, 在进行具体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之时, 需要确定以自然景观为主导的思想, 通过人造景观的搭配, 使得设计出的茶园文化景观能更好的凸显当地文化。只有这样, 设计出的茶园文化景观才能更具特色, 也更能吸引游客前来欣赏。这对于宣传当地文化, 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与经济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的说来, 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就是要在茶文化为主体的前提下, 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实际的自然景观糅合在一起, 通过设计的文化景观更好的宣扬当地文化, 凸显美丽的自然景观。只有结合规划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设计出的文化景观才是最适合当地的茶园文化景观。如果各个不同的地方, 都采取生搬硬套的模式, 按照同一个模板进行同样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 那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以地方文化为内涵, 是为了使当地文化更好的为世人所知。

4 科学的施工过程

在进行具体的茶园文化景观施工时, 需要实施多方面的工程。如果施工过程不得当, 对于良好的景观设计理念的落实效果也会打折扣。茶园工程包含的工程较多, 需要在施工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茶园工程中的土方工程为例, 该工程不仅工程量偏大, 任务也很重。如果在施工之前不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旦在某一个施工环节出现纰漏, 导致整个施工过程需要返工, 对于整个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也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需要对茶园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程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施工过程, 才能更好的完成茶园景观的设计。

5 综合管理规范

在完成了茶园文化景观的施工过程之后, 并意味着茶园景观设计工作的完结。还要通过在具体的茶园文化景观经营管理过程中, 通过对茶园的精心养护和管理。使得茶园文化景观的外观能够较好的延续下来。在具体的养护过程中, 茶园景观的养护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土质情况, 以及对于景观植物的一些特殊要求等因素, 对包含茶树在内的所有景观植物实施施肥、修剪等养护工作。茶园的管理工作较为繁琐, 它主要包括对茶园景区的看管、景观设施的维护工作, 以及对游客的服务管理工作等。通过规范的管理工作, 有利于提高茶园文化景观的管理水平。在这种高水平的管理前提下, 才能让游客更好的欣赏到设计者精心设计的茶园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李帆, 石锦安.乡村景观与生态茶园构建模式探讨——以雅安和龙茶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 (27) :14873-14875

[2]胡赛强.安溪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策略[J].茶叶科学技术.2010 (03) :45-49

[3]蒋秀碧.论我国茶文化及其社会功用[J].时代文学 (下半月) .2009 (11) :205-206

[4]邱海蓉, 冯中朝.茶园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 (学术版) .2009 (01) :271-274

川东北红色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 篇8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所遗留的、以精神与物质形态存在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1]“。红色文化”则以强调精神理想, 弘扬精神信仰为思想主题。

而四川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大多相对集中, 川东北即为红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川东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红色文化内容丰富, 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了新一代革命老区的生活, 具有继承和发扬的政治优势和精神财富, 川东北地区则以革命资源为基础初步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

川东北地区红色资源包括万源红军石刻标语等石刻文献, 巴中市博物馆收藏的器皿器物类文物, 川陕省委宣传部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川陕省委机关报《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等红色报刊, 广元老区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达州市的红三十军政治部遗址、红九军军部遗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前线指挥部遗址, 邓小平、刘伯承、张爱萍名人故居、故里,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 巴中市通江县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巴中市的川陕苏区博物馆等红色资源。现在提倡和打造的红色文化, 正是结合革命历史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文化, 逐步唤醒记忆, 逐步去了解, 去起身体验, 以激发人们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川东北红色体育文化价值

红色体育这个词是毛泽东在1934年提出的, 是对当时中国共产党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一个概述, 红色体育主要是由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这两个时期开展的体育实践活动组成的, 是其他体育活动不能够代替的。红色体育主要是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共产主义精神, 并且能够在了解的过程中获得教育和启发, 增强劳苦大众之间的凝聚力,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红色体育当中去, 在参与的过程中, 使劳苦大众能够体会到幸福。

目前全国举办了两届红色运动会, 都是在革命老区临沂莒南、 甘肃庆阳、四川广安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在政治方面, 广安红色运动会的举办, 可以提高川东北的知名度, 促进全国各地的交流, 增进中东部对西部地区的了解; 在经济方面, 作为现时代的新兴产业, 红色景点和红色旅游已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 红运会的举办能够拉动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在文化方面, 目前已成型的“红色文化”“红色读物”“红色电影”“红色歌曲”和“红色景点” 许多的红色经典正在席卷大地, 以唤起革命记忆, 激荡我们的心灵和灵魂, 让全国各地的同胞们铭记川东北革命的历史和峥嵘岁月, 彰显“红色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在社会文化方面, 川东北根据地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作为红色文化元素, 将会在红运会比赛中磨练或浏览革命纪念地、纪念物等, 具有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充分展示我国民族的精神和红色文化, 把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红色文化”形式和理念的创新, 为这种特别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创造精神内涵。

3红色体育文化的激活与创新

3.1红色体育文化的激活与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当今我国体育事业虽然倍受重视, 由于体育的商业化, 导致体育风气败坏, 体育异化严重。而“红色文化”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正好满足了人们这种心灵需求, 让许多迷失的人找到了坚实的精神之根, 这象征了中国社会精神信仰追求的回归, 折射出人民信仰的价值体系的重构, 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

作为一种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不仅传承历史还要创新当代特有的精神, 广东开展的“红色手机文化”, 以手机阅读的全新形式促进红色阅读、全民阅读的开展。江西、重庆的“红歌会”闻名全国, 而广安的红运会如果能举办, 把中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红色老区”和四川的巴蜀文化相结合, 利用川东北当地的巴山蜀水和民族风情, 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红色精神, 为正在打造的秦巴地区陕川渝经济圈注入了新的创造精神内涵。

3.2红色体育文化的激活与创新的途径探究

3.2.1强化红色体育文化宣传, 创建红色体育联盟

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用好红色旅游资源”的背景下, 川东北经济区要利用其红色旅游资源, 连片发展建立红色旅游基地, 成为拉动四川经济的又一重要引擎, 推动巴蜀红色文化旅游大发展已经是势在必然, 川东北革命老区城市间可以结成“红运会”联盟, 可以在重大历史纪念日的主题活动、通过火把传递、论坛、赛事等诸多要素、渠道对主办地和红色体育联盟城市进行宣传, 让川东北革命老区的知名度不断扩大, 逐年完善以俱乐部体制为主的全行业产业链, 使红色运动会革命老区品牌体育赛事, 强化红色体育文化宣传, 创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 来宣传红色体育文化的亮点。

3.2.2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开拓体育休闲旅游区域特色优势

通过依托川东北独具特色的“伟人故里”“、川陕苏区”“、华蓥山游击队”“、红岩精神”等红色旅游资源优势, 坚持“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原则, 深入挖掘旅游潜力, 打造新、奇、特的旅游境地, 切实提高景区的旅游趣味性、文化性和吸引力, 如广安、南充的“伟人故居”景区可以面向中老年人, 广元、巴中和达州的“川陕苏区”革命遗址则向青少年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为活动主题, 以体育为手段, 旅游为依托, 通过“原汁原味、有惊无险、苦中有乐, 先苦后甜”等体育活动, 让游客们在参与中缓解了旅途的劳累, 避免走马观花, 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达到寓教寓游, 寓教于运动, 进一步夯实了当地的休闲体育基础。

3.2.3加强红色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培养红色体育人才

加大红色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开通旅游专线服务保障体系, 依托四川旅游学院等院校的专业和教学资源, 积极输送旅游从业人员, 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 推动景区建设提质提速, 切实推进红运项目进社区、公司和企业, 深入群众, 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优秀人才, 既扩充了群众体育的内容, 就能符合群众体育的口味, 让他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回味过去, 让更多关心、爱好红色文化、红色体育的人加入到其中, 培养更多的红色体育人才。

3.2.4开展学校红色文化教育, 促建红色体育文化传承长效机制

为扩大红色文化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红色体育, 丰富校园文化和课堂, 可以采用红运项目进校园、定期开展红运项目教学和红运会比赛, 达州万源市自2007年起将每年10月定为“红色文化活动月”, 在中小学生中通过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征文比赛、红色影视剧展播“、红色歌曲进校园”比赛、文艺活动演出、举行“走红军路, 徒步穿越”体验“走进爱教基地, 缅怀英烈伟绩”等活动, 对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党史教育, 尤其对于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青少年代而言, “红色旅游”堪称特殊的课堂和鲜活的教材将植入新生代生命中。

3.2.5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红色资源和红色体育文化保护力度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做好管理工作。成立相应机构, 加大对红色文化研究的投入力度, 做到政府主导, 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 对于有损或破坏红色文化资源的行为, 必须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干预, 坚决纠正。正确的开发利用红色文化, 在做好红色旅游时, 同时兼顾绿色旅游资源的整合, 在广大群众中进一步宣传红色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普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知识, 增强全社会保护红色资源的共识, 形成保护红色资源的合力。

川东北红色体育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深入研究川东北红色体育文化激活与创新, 在保证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任务面前, 将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以后建立红色体育文化与体育发展促进机制互补, 能够减少体育异化现象, 协调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关系, 拓展完善体育理论体系。相信, 在社会各方的协调合作下, 川东北红色体育文化将会更好地向前发展。

摘要:该研究拟从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多个角度对川东北红色体育文化概述和价值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 通过体育异化现象探究红色体育文化激活和创新途径, 强化红色体育文化宣传, 创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优化红色体育运动会, 创建红色体育联盟, 满足大众体育参与需求;开发红色体育产业,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开拓体育休闲旅游市场;加强红色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培养红色体育人才;开展学校红色文化教育, 促进红色体育文化传承长效机制;加大扶持力度, 发挥红色体育文化区域特色优势;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红色资源和红色体育文化保护力度;该地民俗风情、红色旅游与红色体育文化的三者整合, 协调群众体育的发展, 同时为梳理红色体育发展思路和创新体育形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川东北,红色体育,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李万斌, 陈岗, 何志明.川东北红色资源类别梳理及其源流追溯——兼论红色文化价值提升途径[J].中华文化论坛, 2012 (4) :138-144.

[2]汤红兵.湘鄂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王洪妮.中国首届红色体育运动会实践与展望[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1 (3) :27-28.

[4]范维, 吴昌权, 刘洋波.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传承, 2013 (7) :28-30.

[5]常保荣, 牛秀燕.红色体育运动会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3) :26-27.

[6]陶昌勇.对皖西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21) :105-106.

浅述红色文化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篇9

一、江西红色文化标志

1、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凝结,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载体,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1]

红色文化的特点:红色文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鼓舞人们的抗争性。它给人信心和力量, 它树立的旗帜很鲜明。红色文化渗透了崇高的理想信念, 给人精神的动力, 体现了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红色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大众化, 通俗易懂。红色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广泛的群众性。普通的人民群众组成了红色文化的主体, 红色文化的继承和传扬都依靠着人民群众的力量。

2、江西红色文化

江西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 “从安源工人运动到秋收起义, 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 从开创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到红军长征, 从赣南三年游击战争到上饶集中营茅家岭, 一系列重大革命活动都发生在江西。”[2]

南昌红色文化:八十年前, 革命武装开始的第一声枪响, 让南昌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八十年后, 南昌红色文化的核心“八一文化”衍生出的“红色主题”, 使南昌又烙上了“英雄城”的印记。近几年, “红色文化”这个闪光点让南昌从国内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

井冈山红色文化:井冈山红色文化是革命根据地人民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历史文化。井冈山的名字永远是与毛泽东的名字联系一起的。毛泽东把井冈山的革命之火燃烧到更广阔的大地, 更大范围的进行红色革命。

瑞金红色文化:瑞金是举世闻名的红色故都。1931 年11 月, 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 而临时中央政府也设在瑞金, 故瑞金是红色故都, 承载太多的红色历史。

二、“江西红色文化”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1、“红色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在江西红色文化标志设计中, 为了表示红色文化或者说传达红色精神这部分含义, 比较常用到一些代表图形, 我们暂且称这些图形为 “红色图形”。在收集一些运用到江西红色文化元素的标志后, 得知较常使用到的“红色图形”为:五角星、丝带和旗帜、锤头等。

在一些江西地方的标志设计中, 最常用到代表红色文化的图形之一就是五角星。而五角星的最初含义是世界由阴性和阳性这两部分组成。这个五角形代表万物中一半的阴性。但一千年来, 五角星所象征的意义被扭曲了。“必须得承认, 我国及我军从前苏联老大哥身上学习和继承的东西确实较多。当然也包括五角星在内。但另一方面, 我们也得承认, 五角星是几何图案中最简捷最完美的一种。”[3]五角星是指一种有五只尖角、并以五条直线画成的星星图形, 五角星具有“胜利”的含义。中国国旗五星红旗上, 就有5 颗标准的五角星。既然五角星与胜利挂上钩, 那五角星潜在也就表明了革命, 或者革命文化。所以五角星在众多江西红色文化标志中屡屡被应用到, 用来表现党, 用来表现胜利, 用来表现江西红色文化, 五角星在形态上很标准, 三脚架结构给人安定稳定的视觉形象, 这大概也是在革命年代选用它来鼓动人民参加革命, 用来传达红色革命形象和红色革命精神的原因。

在众多江西红色文化标志中, 另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红色图形”当然不能少了丝带和旗帜,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 红旗或者是飘荡的红丝带, 都有鼓舞士气, 激励人心的作用。所以在标志设计中, 运用到红旗或者丝带, 在视觉上能给人激情向上的能量。还有一个比较常用到的“红色图形”就是锤头, 我们的祖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革命年代, 江西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全中国一样由工人和农民组成, 而镰刀和锤头分别代表两种无产阶级劳动者, 敲打的锤头用来象征工人, 收割的镰刀则用来代表农民。所以锤头是图形化的革命力量, 是革命文化也就是红色文化斗争的主人公。

2、“红色字体”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在江西标志设计组合中, 为了实现所有的视觉识别功能, 一般是通过图案及文字的组合来出示说明, 从而达到增强记忆等目的。

文字与图案结合的设计, 兼具文字与图案的属性。文字标志, 一般对普通字体做简单处理, 或者把文字变成一种造型。这样一来能够直观地将文字造型让人理解;二来容易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而在这些文字中注入红色文化, 用来传达红色精神, 我把它称为“红色字体”。如毛泽东字体:在江西红色标志设计中, 特别是在政府及行政单位中, 经常使用到文字标志, 而在这些标志中经常使用到的就是毛泽东字体, 毛泽东字体刚劲有力, 左低右高, 字体线条时紧时密, 充满理性色彩。毛主席领导了红色革命, 他的字体中很好的表现他的精神和品格。而这些对于政府和行政单位要传达的内涵是一致的, 所以在标志设计中经常被用到。

3、“红色色彩”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众多江西红色文化含义的标志, 发现最具代表红色文化的色彩, 即红色。

红色是生命、活力、热情的象征。 饱含着一种力量和冲动, 其中的内涵是积极的、前进向上的, 能鼓舞人心, 能传达红色精神的。

红色是中华人民最喜爱的颜色, 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色, 红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和精神依靠。从八一南昌的炮火, 到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再到新中国人民日子的红火, 中国人近代的历史就是一部红色革命的历史, 背负了整个中华民族红色的记忆。

在政党中, 红色代表着新中国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也代表着红军, 同时代表着革命烈士的鲜血。所以中国共产党就以红色作为一个象征色, 使红色进一步概念化, 成为独具特性、富有特质、体现特色的旗帜。

三、结语

红色文化是近代革命弘扬下来的有意义的精神文化, 它既给人们留下了艰苦抗争的精神文化, 同时它又在潜移默化中指导着人们勇于创新、接受新思想、向往新生活。在标志设计中运用“红色图形”、“红色字体”、“红色色彩”, 来富于标志红色情感, 传达”红色精神”。更是紧扣了“文化+”时代主题, 紧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步伐。

参考文献

[1]李水弟《红色文化与传承》[M]第1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2]李康平《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江西红色历史文化研究》[M]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3]柳红星、刘飞华《论江西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N]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4期.

[4]黄建平《标志创意设计》[M]第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5]杜士英《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第1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

[6]司小军《标志设计》[M]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

景观红色文化设计创新 篇10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支配人行动的持久的精神动力。

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转型期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的震荡和重建中受到很大的冲击,呈现出复杂、多元、易变的特点和积极与消极共生的现象。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四有”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国家与社会当今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值得认真思考、仔细研究、积极探索并着力解决的问题。以红色文化为鲜活教材,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有效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搞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具有深远意义。

2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分析

2.1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有交叉相容部分,以红色文化内容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已在高校相关思想政治基础课程中有所体现,但仍存在问题。

首先,高校教育形式落后。当前高校举办红色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观看红色影片、走访革命遗址活动,活动形式较单一陈旧,且多数走访活动只是参观游览或浅显讲解。或是在进行毛概理论课讲解过程中融入些许红色文化知识,欠缺自身体会,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兴趣度更低,亦不能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有明显影响。

其次,红色文化教育地域性明显。各地高校利用红色文化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层次不一,地域性明显:高校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较多,对市外、省外等较远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度低。且一些地区没有红色文化资源则不重视红色文化,一些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虽被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高校真正利用仍少之又少。

再次,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作用开发不够。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地域性明显,假期期间,各红色资源接待大学生群体少,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活动更是屈指可数;在参观过程中,多以陈述式讲解为主,缺乏互动式、参与式等生动形象的体验式讲解,并不能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另外,红色文化宣传开发不够,多数红色资源开设互联网宣传,但缺乏有效完整的管理与维护,些许红色资源互联网宣传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2.2 原因分析

(一)红色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首先,红色资源在高校的宣传力度小,与高校的合作较少,宣传方式单调,新媒体宣传方式少。其次,红色产品层次单一,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层次;红色资源形式大同小异,缺乏亲身体验形式,资源的利用率低。另外,缺乏高素质的人才讲解红色文化内涵与性质,红色资源发展受限。

(二)高校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教育方法和途径单一,主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程中穿插红色文化资源。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知识为主要,轻视理想信念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校园氛围不浓,渐趋市场化,缺乏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高校不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存在一些理工科专业强势院校或专科院校不重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承认红色文化对加强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作用[1]。

(三)社会环境忽视红色文化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社会环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轴,实现现代化建设,在红色文化层面出现忽略现象。加之当前社会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新思潮、新思维不断涌现,作为特定时代产物的红色文化日渐被遗忘。其次市场经济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刻,作为精神遗产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渐被社会忽视[2]。

(四)红色文化局限性存在

红色文化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存在一定局限性。各地红色文化资源不一,且多为物质遗址,整合性较差,地域局限性较大。红色文化最重要的是精神内涵,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得不承认某些特定时期的红色精神文化内涵已不全面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需要做出一定的继承改良,红色文化时代局限性明显。

(五)大学生红色文化与理想信念认识模糊

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转型期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的震荡和重建中受到很大的冲击,大学生对特定时期的红色文化具体内涵、理想信念的内涵并不了解,对红色文化与理想信念树立认识模糊,一味拒绝红色传统文化,摒弃红色文化[3]。

3 红色文化创新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3.1 政府统筹规划科学有效开发

政府是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的关键支撑,政府应秉承“以人为本”原则,一方面大力加强政策支持,鼓励支持各地开发红色资源,统筹整合,首先打造各地精品红色旅游资源线路,然后面向全省、全国,整合各地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全省、全国精品红色文化资源旅游线路;一方面督促各地红色资源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增强竞争力,同时努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保障红色资源的有效讲解与传达,理顺和完善各地红色资源管理体制,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引导各部门实行有效率有秩序的管理,打造一个能够启迪大学生思想,引领思潮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4]。

政府在鼓励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加强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效用,尤其是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鼓励支持各地红色资源与高校建立课外实践教育合作关系,建立研发基地、实践教育基地,欢迎全国各地师生考察参观实践,推广和应用红色资源研究成果,努力构建红色资源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鼓励各地积极组织面向全国高校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全国各地高校学生积极参与,达到更好的课外教学成果,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2 高校有机融合创新吸收应用

(一)红色文化生动讲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将红色文化有意识的、选择性的引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开设专题讨论、专题报告、课堂讨论、播放影视、课堂演绎等直观生动的方式,与理论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或演绎,切身体验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

(二)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营造浓厚红色氛围

深入挖掘高校校史中红色文化内容,结合红色文化特点,创新发扬红色文化内涵。吸收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有效纳入校训、校规;有条件的在高校管理体制中吸收红色体制有利方面,建设执行力强、管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引进红色资源装点校园独特景观,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特色载体,如校园独特建筑、雕塑等。依托校园各大主流社团组织,改革红色文化活动形式,创新红色文化活动,提高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增强影响力。将红色文化链接校园主流网络平台,打造“校园互联网+红色文化”新空间,以红色文化特有的时代精神风貌与时代内涵引领校园风尚,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与政治素质,进一步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平台,营造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5]。

(三)红色志愿实践,体验式教学

高校积极与各地不同红色资源地合作,建立红色文化研发基地、实践教育基地,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定期进行红色文化宣传、参观游览、实践学习、志愿服务等活动,辅之以相应的奖励设置,积极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红色文化活动,以志愿实践的形式进行红色文化教学活动,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更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有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3.3 正确舆论导向积极社会引导

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新闻、广播等电视媒体以及互联网新媒体,尤其是新媒体都应在抓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积极宣传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独特时代特点、精神内涵,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建设有效融合,大力挖掘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独特内容,发挥红色文化在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发挥红色文化在促进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作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建设氛围。

3.4 慧眼辨识本质坚定理想信念

当代社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转型期,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碰撞激烈,大学生思想观念正处于形成阶段,思想心理易受到外来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更要坚定理想信念,锻炼慧眼,正确辨识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优秀与腐朽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正确的、积极向上的道路;积极主动参与红色文化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提高红色文化意识,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6]。

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与创新功能。大力开发发展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对大学生的侵害,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加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时代性、先进性的特点,取其精华、祛其糟粕,继承创新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创新整合、有效利用的原则,创新整合政府、高校、社会媒体及大学生自身情况,形成统一有效的发展规划,高效增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

参考文献

[1]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文化论苑,2007,(8).

[2]徐柏才.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3]李琳.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探究[M].湖南师范大学,2013,(5).

[4]黄天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M].南昌大学,2012,(6).

[5]孙晓飞“.红色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M].山东大学,2008,(4).

上一篇:合唱实践下一篇:上机操作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