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2023-05-15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道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唐时的皎然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唐时的陆羽则最早创立了茶道精神。正是由于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且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和创立了茶道精神,从而把茶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这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从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华出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可见,宋徽宗赵佶将茶对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概括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八个字,这也就是茶道精神。

由于我国古代茶道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古代茶人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这样也给茶人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次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思想内容加以发挥创造,艺茶中所修之道可以是懦家之道,可以是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以是禅宗及佛教之道,具有因人而异的特征。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茶道精神还是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础。古代茶人虽然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但基本精神则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后来茶道精神的发展都没有超出上述所说的茶道之要素和内含之精神。

第二篇:龙舟文化见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在浩瀚无际的中华民族文化星空里.龙舟文化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龙舟比赛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有很强的地域性、群众性、竞技性和民俗信仰。现代社会的龙舟竞赛,在传承了其原始的娱乐性和民俗信仰的同时,增加了竞技成分,更多的注重其团队的合作精神,以及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体育竞赛精神。成为华夏民族一种内在的、文化的、精神的内聚力量。 关键词:龙舟文化;龙舟竞渡;文化内涵

在浩瀚无际的中华民族文化星空里.龙舟文化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以龙图为 根底.以水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旗帜,数千年来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它生动群活的形式承载着千年累积的文化信息,长盛不衰,并傲然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龙舟文化是在不断融合嬗变中形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复合体。因此.我们研究龙舟文化,也必须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分析总结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形式特征。 龙舟文化是图腾文化。众多学者认为,对龙图腾的祭祀崇拜是龙舟文化的起源。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考证的那样:“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这可以从船上图蚊和挂龙子幡得到暗示。他们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我们不仅从龙舟活动的起源,而且从龙舟活动的延续也能证明龙舟文化是一种图腾文化。如果不是出于对图腾的尊崇和仰慕,如果不是图腾对^们的震撼和影响,一个如此直接的文体形态何以历百纪而不衰呢?图腾的民族性决定了龙舟文化的民族性,而真正民族的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这也是为什么龙舟文化能随着华人向世界的流动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原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龙舟文化是大众文化。龙舟文化的观赏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协作性特征决定了龙舟文化的大众化属性。飞溅的浪花、飞舞的龙幡、飞驰的龙舟、飞扬的号子,与两岸敢呼雀跃的 人群融为一体。哪里有龙舟赛,哪里就有激动的人群。桨手、鼓手、舵手是一个战斗的集体.一艘、两艘,数艘,多舟齐发,参与者众,方称龙舟竞渡。每场龙舟赛事少则成百上千,多则数十万众参与,表演者也好,观赏者也罢,无不如痴如狂,乐在其中。龙舟竞赛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具有^民性的一种文化形式。

龙舟文化是生态文化。龙舟竞渡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其盛行的地方往往是滨湖沿江、水网密布的平原之乡。人们驾驭龙舟搏浪急行,寄托了芸芸众生征服自然和与自 然协调共生的强烈愿望。一个良好的龙舟赛场必须是周边生态环境受到良好保护的场所。一场激烈的龙舟赛事过后,也不会给自然环境留下一丝遗憾。没有良好的水域不可能赛好 龙舟,没有和谐的生态环境。也不可能发展和延续龙舟文化。荆州九龙龙舟赛场,依托护城河,背靠古城墙.紧邻凤凰广场,是一个生态环境和谐、人文景观独特、历史积淀深厚、赏心悦目、庄重典雅的标准龙舟赛场。在此时此地举办龙舟赛事,将进一步顷养^气.沟通古今,提升龙舟文化的底蕴。

龙舟文化星爱国主义文化。龙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龙舟文化所蕴含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滋养着江汉大地,塑造着荆楚儿女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龙舟竞渡,祭奠屈原,相沿成俗。屈原是中华民旗精神的典范。屈原的爱国情怀、忧民思想、高洁人格,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甚至不同的国度,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正如一代伟人毛泽东所言: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晨,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我们为追荐屈子忠魂,祭奠大夫英曼,邀四海宾朋,办龙舟盛会.就是要弘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龙舟竞渡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龙舟运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平等与参与

现代的体育运动都在走产业化的路子,但是产业化的前提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全民化。龙舟竞渡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应以全民健身为纲,本着平等的原则参与运动。在 龙舟竟渡活动中,只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身体健康会游泳,在没有辅助救生设备情况下,能穿着比赛服装游泳100米以上:.在无年龄限制的组别中,如果选手的年龄未达到12岁,则要有父母一方或指定的责任人在船上陪同——均可以参加龙舟比赛。我们从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就可以看出龙舟竞渡包含的甲等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运动中,其他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可以降低到最低水平。比如人与人之间学识、学历、社会地位、所获成就等方丽的差距,在运动过程中往往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在其它的体育运动中并不

多见,它为平等参与创造了前提。其次,龙舟竞渡规则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如它不按照身高、体重进行分级比赛。从现实也可以看出,一般参加龙舟的人都是普通百姓,龙舟文 化是作为一种大众的普及文化。

合作与竞争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在鼓手积极有节奏地敲鼓指挥之下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龙舟比赛的胜利,是整个 集体齐心防力,默契配合,以达到整体动作谐调、和谐,合力向前的结果。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伴随着龙舟竞渡的全过程。龙舟竞渡自始至终都包含着这种关系。这种竞争包含了运动者之间精神、心理、体能、技能等方面的全面较量。同时作为一个集体运动项目,龙舟竟渡要求运动员具备与同伴进行合作的精神。因此,在龙舟运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表现得非常明了,对促使人们树立合作与竞争的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它体现的是一种团队的精神,讲求集体力最大于个人力量,这与重视集体等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中国有许多成语.如患 难与共,风雨同舟,同舟共济等都是这种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的体现。 龙舟竞渡对促进人类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在激烈紧张的工作生活中,人们需要一定的方式以求得心理健康,其中的最佳方式就是运动。现代社会虽然为人们创造了广阔的空问,在紧张的工作节奏和繁忙的生活压力,使人们背负了越来越多沉熏的心理负担。体育运动是喧泄情感、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之一。参加龙舟竞渡是体育活动中驱逐紧张和压力的好方法。因为龙舟运动是一项户外水上运动,举行的地点⋯般是在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空旷水面。人们在龙舟竞渡的过程中,可以脱离原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望着·片绿波荡漾的水丽,会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客观现实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压力就会降低。因此龙舟竞渡可以在减轻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焦虑情绪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龙舟竞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龙舟竞渡能促进人类生理健康

龙舟竞渡是群众性娱乐与竞技运动交融结合的一种活动,它与常规的竞技运动不同,其形态自然,可以在欢快中,自然的完成操作,达到锻炼的目的。龙舟竞渡的技术特点是需要保持自己的动作节奏和所有队员的节奏一致,这就要求运动员,要集中精力听指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能够提高人体感受器官的功能,提高中枢的灵活性,以及运动中枢支配个人体器官的能力。长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能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如心脏收缩能力增强,呼吸系统功能增强,循环系统功能增强等等。

龙舟竞渡是我国一项最其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透过龙舟竞渡的多元的文化现象与龙舟竟渡在当代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创造的实际意义的研究,对进一步挖掘龙舟文化资源、丰富我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健全人类身心与创造社会财富其有重要意义。同时启发我们应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努力使之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有金 老挝的"竞渡"及其文化特征[期刊论文]-东南亚纵横 2003(02) 2.张继生.雷军蓉 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期刊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5) 3.倪依克 中国龙舟运动发展的文化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云梦学刊 2001(4)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在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和认真处理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本,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进一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积极的有益的思想。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研究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尤其应该关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具体说,也就是如何认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处理。

伴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和平崛起,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国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当代中国的经济实力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文化软实力却远不及经济的增长速度,而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资源,对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本质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从国内形势看,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完善时期,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依然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打造,强势文化属性的提出必将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西方的各种后现代文化思潮、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大量涌入并深刻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文化构成;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数量与质量存在着诸多矛盾;而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的匮乏也难以对文化的规律性研究;相当多的执政官员对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使得文化体制改革任重道远。从国际形势看,强势经济带来了强势的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使文化呈现一体化的趋势并力图促进文化的一体化,可以说,当代世界严峻的文化形势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课题的提出尤为关键。

文化是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中产生和发展的。现实中,如果不顾及到现代性和传统性之间在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和殊异性,那么,在文化选择上就会出现两种极端或偏差。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的某个阶段。有一种理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这是不全面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相对于当下现实的文化而言的。我们理解的传统文化,除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之外,还应包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同时,在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优良传统,也有糟粕、不良传统,而事实上精华与糟粕、优良传统与不良传统往往交错在一起,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建设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那么究竟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呢? 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 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但对于这些古文化, 我们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这是毛主席的观点,仍然适用于我们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这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地继承的方针仍然是正确的。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年来由于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整个中国历史传统在许多人心目中日益淡薄, 有的人甚至耻为中国人。有鉴于此, 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号召和支持文化界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完全正确的。但这决不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而是对传统文化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充分地融人中国现代文化之中, 这也是对批判地继承方针的真正贯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将有机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之中, 而且将融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并行的开拓过程,更是一个培植文化土壤与引进具有生命力的希望种子的培育过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其最新成果,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即是文化系统价值体系的构建。历史的实践的时代的发展表明,我们需要正确把握和认真处理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关系,批判地继承是对传统文化唯一正确的态度,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做到弘扬优秀传统,吸纳现代文明,彰显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黄楠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J],探讨与争鸣

[3]李冬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文化背景、历史进程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

第四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摘 要:任何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都会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体现出鲜明的国家和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它对中国当代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内在精神、行为准则、价值观念融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引力与推动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相悖的消极观点理念也给企业文化带来负面影响,产生一系列文化矛盾冲突。辨证对待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解决企业文化冲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展性吸收和运用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去除其糟粕,是推动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企业腾飞,文化先行。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从80年代中后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以来,便得到迅速发展,企业界争先恐后引进,学术界有关理论也纷至沓来。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说法,但从根本上对其内涵的理解还是一致的。可以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组织内部的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认可。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必然受到传统文化、地域、政治、经济、法律、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和巨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处于亚文化地位的企业文化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这就使得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无不打上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历史长河中价值不断体现,在当今时代又以多种无形或有形的方式渗透到各个文化领域,发挥其强大的精神指导作用。我国当代企业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中国的企业文化拥有传统文化的天然优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视伦理、追求和谐、含蓄深沉的文化,它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当代企业文化以民族文化传统为背景,长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和影响,并从中不断提取养分、吸收精华,使得自身发生嬗变和升华,从而得以茁壮成长。因此企业文化在传统文化积极因素影响下所展现的民z

族特色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 1.中华民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道德对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集体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念,把全局利益看得高于局部利益,把整体利益看得高于个体利益,突现了中华民族以小我成全大我,以牺牲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去维护整体利益的独特品格,形成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上的思想风貌。《礼记?礼运篇》明确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命题,其基本含义就是自觉地为整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可以说这是我们民族的民族魂。这种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积极影响着当代以培育企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树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当绝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积极向上时,就能够使职工把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当作有意义的工作,从而激发出劳动热情和工作主动性。在我国作为企业文化内涵之一的企业精神,虽然因企业门类有别性质各异而有所不同,但共性的东西却是“团结”、“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等,这实质上就是集体主义道德在企业文化中的延伸和体现。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准则对企业文化的升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准则,对于凝聚人心、集中力量、维护统一都有着积极作用。而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证明,现代企业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管理的纯理性的制度、计划、生产技术,而是与人的情感需要、审美向往、对人情味的追求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企业应当重视运用社会精神的力量去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 。孔子的由“仁”所具体展开的恭、宽、信、敏、惠五德构成的最早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完整理论,今天应用到企业文化中仍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主要不在于对员工的控制、驱使和责罚,而在于能通情达理、与人为善,善于激发员工的热情,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儒、道家思想,在其理论和运作方法上都不主张走极端,庄子的“守中”,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提供了自处和处人时持中正、不过激、留余地、善自足的方法。遵循这一原则,在企业内部营造团结和谐的文化环境,从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出发,点燃职工心中之火,为职工排忧解难,让全体员工参与管理,无疑会极大地激发职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对企业文化的保证作用。

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推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十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有助于促进企业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培养企业全体员工关心社会的伟大胸怀,在社会的认同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和企业形象的高扬,并使企业为推动全社会的繁荣发展竭尽全力。以孝悌、仁义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张修身为本,以维护社会集体利益为上。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将传统伦理美德之礼义仁爱精神渗透到竞争机制中,可以在生产者和经营者当中培育以天下乐为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摒弃唯利是图,鼓励生财有道。当代中国企业文化要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保证和营养元素,坚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倡导爱国爱岗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价值观,努力培养“敬业报国”的意识,这对员工、企业、民族都有重

大的意义。

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对企业文化的指引作用。

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情操、行为举止、品行意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敏于事而慎于言”等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被不断继承并得以丰富,逐渐形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爱岗奉献、诚实守信等众多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企业文化当中对员工的行为品德仍然起着约束、激励和引导作用,中国的企业员工在其影响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显现出了兢兢业业、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这种天然的素质优势为企业发展赢得了珍贵、可靠的人力资源。我国企业现在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办企业的方针也是对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对于物质利益至上的当今社会,将传统美德所体现的内在精髓加以丰富并融入到现代管理的行为模式当中,必将有助于企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走稳定、健康发展之

路,这也是中华民族品格的体现。

优秀的企业必然需要优秀企业文化的支持,中国现有的优秀企业文化从多种角度体现出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性运用。例如:“长虹”的“以产业报国”的企业文化口号;清华紫光集团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大事业的追求、大舞台的胸怀、大舰队的体制、大家庭的感受”;海信的核心理念是:“创造完美、服务社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始终倡导艰苦创业精神;海尔集团的“真诚到永远”的对待顾客理念等。事实证明,中国的企业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必须辨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融合到企业文化中,使企业文化显现出民族化的、特有的、可贵的闪光点。但是民族文化传统原本就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难以避免其负面性的或者比较生硬过时的东西沉淀到企业文化中。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糟粕即企业的病根子。事实让我们看到:中国当代企业在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有悖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消极文化和冲突现象。尽管它相对于主体的积极的方面来说是次要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同样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保持清醒。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对

企业文化的主要消极影响概括如下: 1.家长制观念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家长制基础上的,这是 种“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为其人”的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尽管中国企业努力推行民主管理,但是家长制的残余和观念并未完全根除,对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产生多方面负影响:企业领导独断专行,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作用,不善于听取职工意见;企业员工盲目服从上级,缺乏主动精神;企业在人员使用上任人惟亲。市场经济越发展,这种专制型制度与民主要求冲突越明显,从而

影响到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2.个性发展意识受到大一统观念限制。

大一统观念直接来源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它强调高度集权化与社会成员思想行为一致性。这种观念引入到企业文化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整体性管理及得到和谐稳定发展环境,但是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在企业内部进行这种模式的管理与要求,限制了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在企业之间也缺乏针对性,使“企业精神”趋同,从而不能灵活发

展。

3.中庸之道压抑创新、竞争和冒险精神的发展。

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占有重要地位,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精神。这种中庸文化渗透到现有企业文化中,一方面不可否认它对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及调整人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它致使很多企业领导者因循守旧,不思改革和创新,竞争意识不强。企业干部员工强烈压抑冒尖、进取欲望。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冒险提供发展机会,竞争推动社会进步。不消除中庸之道消极影响,中国企业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环境,不仅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也不利于领导者和员工成就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形成和发挥。

4.封闭保守意识仍然不可忽视。

中国传统中的封建保守意识和求和、求静、安贫心态对中国企业文化影响深刻。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离经叛道”最为世情所不容,也最伤当权者、管理者的感情和神经。即使在改革开放已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封建保守观念依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在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以“我”为中心,追求“全”,限制人才、技术交流,企业领导员工容易满足、安于现状,对新方法及变革持抵触态度。摒弃封建保守意识必须要引起企业足够重视。

5.人治传统影响法制观念的加强。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人治观念较强,法制观念淡薄。长期以来“人治”传统对企业文化影响深刻,中国的企业管理也是偏重人治,法制观念不强,这样使得现代企业优势发挥不出来,而且容易导致管理的混乱局面。市场经济需要法制精神和科学理性,一味地讲情面、论关系是与市场竞争背道而驰的,在国际市场上也是行不通的。因此,还需付出艰辛努力培制符合中国企业现状的法制文化。

6.重言轻实的旧习削弱了实践意识。

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言与实,志与功,始终存在冲突。人们为免除遭到嫉妒或责备的风险,有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识,逐渐形成多说少干的习性。目前,企业中存在的议论多行动少,计划多检查少,会议多执行少等不良现象皆受这种传统影响。崇尚空谈,形式主义使得人们产生懒惰心理和虚伪作风,限制企业和员工对成就的实际追求,也使得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化。加强实践意识必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另外,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无为思想、重义轻利观及重仁轻商观等思想观念也在中国当代企业文化中存在踪迹,对企业的管理及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阻碍作用。

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推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企业文化良莠并存,尽管优秀进步文化明显占上风,但是仍处于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先进与落后等矛盾冲突的不稳定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的稳定的模式。认识并解决企业文化的冲突,重塑与再造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必须把传统文化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传统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价值母体,是企业文化的根,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继续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企业理念取材于民族传统,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要结合时代精神,赋予其新的内涵,丰富其内容。我们要善于扬弃,抑制糟粕,弘扬优良传统,从中找到

推进企业文化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1.发扬团体利益为重的团体意识和群体精神,加强团队文化的建设。 在现代化社会生产中,是否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伦理规范进入企业,经过调整与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相协调,可以在培养企业的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得企业内部人人都能克尽职守,人人具有主人翁思想和意识,从而形成企业内部的和谐风气和团队精神。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集体主义观念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得以灵活性地延伸和发展,它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团队意识。在现实的企业竞争环境下,团队力量的发挥已经成为赢得竞争胜利的必要条件。团队理念能否发挥好,直接涉及到企业能否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建立高效的团队就必然要求高效团队文化的支持。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理念并结合我国社会文化的传统及现状建立起支持

团队目标的团队文化。

2.倡导以人为本,深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人心的人本思想,突出人本管理。

孟子的“仁者爱人”,老子的“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而人居其一焉”,管子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等,都是对人贵思想的较早诠释,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人本主义管理在我国的企业文化中没有受到足够关注,其建设也还处于萌芽阶段。在知识经济端倪初现的今天,在许多国家,企业之间抢占人才制高点早已在业内形成共识,创建人本主义的员工队伍更是所有企业家的共同心声。在所有的企业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和支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员工的文化。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是未来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坚持人本主义人文化理念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中国当代企业要在更高的程度上意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把员工的价值与利益放在首位,创造真正以员工为核心和载体的企业

文化。

3.在注重人与人关系谐调的同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引入生态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和”为贵,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求和谐;第二层含义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达到和谐统一。道家、《周易》及荀子的思想中都明确提到“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观点。在当代企业中,我们往往注意到人际关系的重要,而相对容易忽视人与自然这个层面,也因此而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引用,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显得迫切而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能注重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的管理理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企业文化的培育,在诸多方面要于生态文化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护环境,减少末端治理的代价;同时能够通过“绿色浪潮”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更好地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后,不仅可以扩大企业文化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

象。

4.企业文化中发扬谦虚好学的传统美德,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发展。

尽管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曾一度丢下了“谦虚好学”这个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但是“善思而好学”、“学而不倦”的精神品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始终闪烁着光辉。在现代社会,学习的含义越来越丰富,范围也越来越宽广,学习重要性更是得到一致认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与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旋律。未来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吸收外域文化的先进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和创新。事实证明,当今世界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旺、最具活力。日本企业就是典型,依靠学习外来先进而取得飞速发展。当代中国企业要充分意识到学习对组织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经济环境中发展学习型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借鉴使企业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以求更新更快的发展 。

5.博采传统文化的其他多种优秀的、有特色的内容,并将之灵活融入当代企业文化建设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对当代企业文化的现实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它能够为构建企业价值体系、培育企业精神及企业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中,要对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大力发掘、借鉴与弘扬。将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脚踏实地和扎扎实实的求实精神以及朴实无华的民族性格引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可以在企业内形成活泼又不失沉稳的环境氛围,有助于我国企业在保持民族优秀特质的同时吸纳最新的现代化理念;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变革图强,追求自由,追求社会进步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及自强不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民族性格对于培育当今的中国企业文化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它对私欲过度膨胀、惟物质利益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起到纠正作用,促使企业的发展上升到为国为民的高度,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将传统民族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内容如讲诚信、求完美、重深度等以多种形式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广告、品牌、价格、营销等方面,并不断予以选择、创新,展现资深文化的延展性与可塑性,打造东方活

力文化的优势与魅力。

深刻认识并设法把中国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融合到现代企业文化模式之中,中国的企业文化才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当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要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出发。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并勇于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指导思想,逐步建立适应于改革开放需要和现代

化进程的中国式企业文化。

综上,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在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应当采取批判地吸收继承并灵活发展运用的态度。需要提出的是:企业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企业是否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鉴于当代中国企业文化仍以弱势文化(指一个企业没有典型的可以指导员工各项行为的理念,企业的文化现象大多来自于社会文化)占主导地位,加强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关系还有待与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连玉明. 学习型企业[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2]陈亭楠. 现代企业文化[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戴纲书. 现代企业文化新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朱义禄.诸子百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5]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王成荣,周建波. 企业文化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7]李天锡.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李光前的影响[J].南宁:大桂侨刊,1994. [8]张德,吴剑平. 企业文化与CI策划[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赵建平. 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10]申望. 企业文化实务与成功案例[M].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11]魏杰. 企业文化塑造[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2]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范喜贵.无形有形——企业文化:管理的第四阶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4]张俊峰.20世纪90年代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状况及其内涵分析[J].天府新论, 2004,

(2). [15]郭克莎,刘光明.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16]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7]王璞. 企业文化咨询实务[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的延伸阅读——试论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写作能力呢?张志公先生曾描述:“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很珍贵,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那时候社会上还需要有‘低吟长啸’的诗人,‘斟词酌句,反复推敲’的作家,或‘婉约’或‘豪放’或‘典雅’或‘诙谐’的语言大师,人们还需要文学。不过,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假、大、空’的东西将被社会无情地淘汰。能用尽可能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尽可能强的表达效果,将被认为是写作的高手。”[1]他认为“我们下一代”的写作能力是,能“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应成为“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高手”。同时,还需要作家、诗人和语言大师。这就说明,写作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但是,写作能力对于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内涵。一般人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与“智力超常的才子们”不同,与文学家、诗人等专业作家的写作也不同。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同于一般人的写作能力,不是成年人的写作能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是“中学”阶段;兼有层次性,是“基础”的能力。所以,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学生继小学之后、进大学之前的承先启后的基础能力。这个标准不能过高,否则,大多数中学生高攀不上,给中学作文教

第五篇: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论文

题目:

浅析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专业:软件工程

姓名:梁磊

学号:3112370077

浅析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阻挡,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

有重大影响。面对强势文化的挑战,我们须以正确的文化心态和传统的

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来积极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在文化模式

选择上,妥善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继承、吸收与创新的关系,积极

参与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竞争,大力发展体现中国文化先进性和时代精

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外来文化 本土文化 发展 创新

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我们要增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那么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特别是对我们这些80,90后的影响具体又表现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这种悄无声息的变化?

1中国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发生在三世纪汉代末期,来自西域近邻诸国的印度佛教文化,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另一次发生在

19、20世纪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当时已进入资本主义扩张阶段的西方列强,挟持武力上的绝对优势,强行撞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种具有现代形态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仅

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统江山,这里主要包括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当然在这里我们先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90年代左右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不会是凤姐,兽兽,伪娘,**门所传给我们的被中国共产党定义为三俗的东西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如果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青花瓷》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当然我很感谢我大学时的舍友,带我重新审视中国的文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啊,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前面说到,佛教是印度传入的,但是在后来的几百年发展中产生了中国自己的特色,产生了自己的朝拜方式,这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了。这种方式对现在的中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就我个人通过对周围人的调查和我个人的想法,现在的新一代大学生亦或甚至博士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连康熙,乾隆,雍正三人哪朝代都一知半解。把电视上的类似于《宫》等题材过于艺术化的电视剧视为了解历史,文化的途径,并引以自豪(大学生亦此,何况其他?真是民族的悲哀!)。而对外来的文化却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生活方式有关,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跟不上脚步,大家的选择有自己的合理之处也有些无奈之处。

1.1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有利于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所长,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3、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4、有利于根除残存的封建宗法关系 1.2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外来文化冲击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包括对文学、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三个主要方面。最严重也是最危险的是我们的新一代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于空白。 1.2.1、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我个人的观点有三个方面的变革:一是留学生运动及其相应的翻译小说的兴起;二是由翻译小说引发的白话文的突破;三是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历史中,现实主义少得可怜,我印象中就看了一部《红楼梦》算是有瓜葛的)在中国的长盛不衰。

1.2.2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列强的入侵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但畸形的发展,虽然畸形,但好歹发展了,从洋务运动到民国初年的民营资本,再到现在的中外合资,外国的技术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说,现在的社会经济腾飞90%是因为外国的文化影响所致。

那为何中国的社会没有自己进行经济生产的变革呢?美国的琼斯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一旦上了轨道,就会持续自我再生产。除非是被某些没有道理的干预使之越出轨道,否则经济成长仍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对于当时的中国,他认为政府是一种负面力量,既未为经济的持续成长提供必要的构架,又阻碍了原有的积极发展。他代表了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一方面认为国家太过软弱,以致不能积极有为;另一方面则又认为国家十分强大,足以对进步起否决作用。而中国的学者则比较统一一个观点:中国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不具备资本到技术变革的条件。

1.2.3外来文化对中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其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思想和物质上的两个主要方面。

思想的解禁令中国人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不少,现在的教师不难发现如今的学生不再像以前我们那样的“填鸭式”思维了,而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在美国60年代流行的叛逆潮流现在在中国可谓是如日中天,你告戒学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结果他回答:“可惜往往是最不重要的一半”足把你气死。

学生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了,现在的教学不仅同以前的私塾大为不同,没了体罚,而且学生有许多都不在家里吃饭(午餐),而节省时间做别的事情。当然快餐店最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出现的,它的出现压缩了人们花在进食方面的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并不是有些人现象中的特别青睐肯德基或麦当劳,中餐店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中国人还是更喜欢中国菜,但是这种快餐的经营形式仍是由国外传入的。这说明还是外来文化比较适应现代生活的脚步。 2 重塑中国传统文化 2.1 探寻文化融合

那么是不是我们在外来文化面前只能向其让步,完全丢弃现有传统文化,对所谓的先进文化采用“拿来主义”?答案必然是“不”!近代日本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成功的例子。

其实这个弹丸小国-------日本的文化基本都是源自中国的。在明治以前,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汉字,除了语言,这个大和民族几乎和中华民族一模一样。十九世纪的世界列强同样冲击着日本的传统,在“明治维新”之后,短短三十年,迅速崛起的日本已经有实力和强大的沙俄叫板了。在文化的改革方面,日本在受外来文化冲击“阵痛”的同时,却不断将自己的文化溶入其中,比如在文字方面根据自己的发音习惯发明了如同英文字母的平片假名,大大降低了阅读和书写的麻烦,历史上称为日本字的拼音化。日本的绘画传统原来也是中国式的山水画,只讲境意不求精准,而随着不断地创新,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写实风格。不得不提的是现代漫画的起源也在日本,它突破了四格漫画的框架,试着用“电影”的模式来解读漫画,较出名的有鸟山明、北条司、井上雄彦、车田正美等等,我们80后这一代的孩子(包括我)就是看这些漫画长大的,那些算是漫画的精品了,日本的漫画自成一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引导国际的潮流趋势。你看,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所以说自创的东西是最容易形成文化的一种产物。中国也有自己的漫画风格,只可惜数量太少,没有发扬光大。

再说说日本的服装,老的和服不说了,说说现在流行的日本学生校服,特别是女生穿裙子、打领结、加长衬袜子的风格,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一眼将其从各国的人群中分离出来,这就是日本自己的服装风格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同样面临消亡的危机,但是它们比较好地将两者进行了结合,从而派生出来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文化,并且将其向外界推行。中国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太够。看着满大街的“哈日”、“哈韩”的大学生,我们难道不觉得有些惭愧?说实在的本人从内心深处并抵制日本,但是仍然觉得它们的有些做法的却值得借鉴。

2.2 如何重塑中国文化

下面谈一谈我们这些社会的接班人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我谨代表个人发表意见。)

我个人很喜欢读一些史书之类的东西,“以史为鉴”是我的座右铭之一。那么怎么才能很好的做到“鉴”,而不是将史书权当故事书看。我认为史书上所讲的东西在现代仍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只要进行“换汤不换药”式的变通,留下本质核心的东西,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同理,在这个物欲横流,主流价值观严重缺失,诚信危机遍布的现代中国。面对国家的文化安全,我觉得更应当重塑老庄思想,寻找中国文化的根。而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由此可见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可见一斑。了解中国文化,道教便是一把钥匙。照搬肯定是不行的,明显违背了“马克思的观点”。国外的文化之所以在中国风行,主要原因有三:

一、现代中国自民国开始出现了文化的断层,而目前所谓的中国文化不过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用来附庸风雅和赚钱的幌子。名家大都在人民大众之中,绝非所谓之专家。

二、外国利用其本土文化优势不断发展,创新,改革。在保留其文化本元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需要,满足人民大众诉求,从而增强国家软实力。

三、改革开放之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忽略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不只是修个塑像,建个博物馆那么简单。

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做出变革。只有变革,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引发大众的兴趣,从而引导新的潮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统一。立足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的统一也许以前的京剧,纂刻印章,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桃花扇,剑术等世界文化非物质遗产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辉煌。但纵观中国历史,你会发现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都是动态向前发展的。虽“形”没了,但“神”犹在。这也就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原因。它能博众家之所长,印度佛教成功被中国化就是很好的例子。面对多元化的各国文化,我们要守住自己的“底线”,要有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抵挡各种低劣文化的同化。总而言之,采用道家之理论,修身养性,磨练自己的意志,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等为美。才能从根本上有益于国家文化安全,重塑中国文化大国。

【参考文献】:

[1]李冠杰,成丽芳.在全球化大潮中探索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J].池州师专学报,2002,16(1):102-103,l13.

[2]顾兆禄.对当代民族主体性与本土性的反思[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39—42.

[3]余启才.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J].湖北社会科学,2002,(4):83. [4]揭 晓.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J].求实,2005,(1):203—205. [5]杨艳.试论先进文化的民族性与开放性[J].理论与当代,2004,(9):42—44. [6]苏厂元.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提升现代设计理念[J].艺术教育,2006,(7):l1.

上一篇: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下一篇:中国高端大米市场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