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的艺术性

2024-05-12

小学美术教学的艺术性(精选十篇)

小学美术教学的艺术性 篇1

数学课堂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采用让学生易学、乐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易于掌握,不断加强数学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做到陶冶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等,让他们感到都很有收获。这样,数学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才会真正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的教学艺术可以说有不少教学一线的专家、教师给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涉及面也颇广,笔者很难定论哪方面更重要。下面,我就总结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一、数学教学艺术的基础和前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掌握教学内容。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与否是数学课堂的教学艺术的首要具备条件。教师对教材不熟悉、不掌握,充满艺术魅力的一节课便无从谈起。

任何教学方式、方法脱离了对教材的研究都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复研读教材,在读了数遍后,熟知了每一个题目的前因和后果,就会有种幡然醒悟之感,方法也会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形成。读数学教材,也如同读语文课本一样,会读、会理解、会朗诵、会计算、会讲解、会画图,经过此番“折腾”,方能达到灵活运用教材、解读教材。对教材走马观花的浏览是很难找到好的教学方法的。数学教师一定要深刻研读教材,这是笔者与其他教师不同的观点。

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将教材上的例题进行更换。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教材的编订都是经过多位专家认真筛选的,书上的例题都具有典型性。例如小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有这样一道例题: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56千米,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求鸵鸟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56×1.3=72.8千米 / 小时。我本打算改为甲、乙两辆汽车,甲车时速为60千米,乙车时速为甲车的2.3倍,求甲车的时速是多少?后来经过反复研读和推敲教材发现,我改后的题目太平庸了,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简单计算的不仅是鸵鸟的速度,更让学生在计算之余对非洲野狗和鸵鸟这两种稀有动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经过再三考虑,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用教材上例题进行教学。

从一句话、一道题、一本数学书,我们都可以深挖数学教学艺术,而这些主要源自我们数学教师对数学学科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都要弄得清清楚楚,了然于心。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数年,依据经验,认为研读教材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要读“透”。读数学教材也要像语文教师那样抑扬顿挫、字正腔圆,虽然数学学科不同于文学,但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在任何一个学科领域都应该渗透。整天只看着数学参考书,而不去研读教材的教师的课堂注定不会是充满艺术的课堂。其次,读书有时也讲究集体的力量。同年级的几个数学教师在一起研读可能效果会更好些,这样能边读边琢磨好的教学方法。课堂艺术没有定式,需要我们教师在下功夫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到切实可行的最有效方法,没有好的方法就没有艺术可言。

二、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是数学教学艺术的必然条件

要让自己的教学真正成为艺术,除了准确把握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外,还需要认真研究学生。教学艺术的舞台是由师生共同搭建与表演的,在精彩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是由于教师的精彩设计,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发言和深刻感悟。

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只是装知识的“口袋”,他们是充满激情有血有肉的人。学生需要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尊重、理解和关怀,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激励与肯定。对于学生个体最需要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进行观察和理解,需要与每个学生进行深刻的交流与密切的接触,即人人需要尊重与理解,理解是确立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前提,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就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自己也从孩子时期度过,孩子是渴望被理解与信任的。有了理解,爱才会更丰满具体,爱才会充满每个角落,温馨才会充满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理解、尊重学生,在教学课堂上才会有情趣、有民主,教学工作才能按预期得到顺利实施,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使教学变得精彩纷呈、轻松而有效。

三、数学教学艺术来自教师的教学修养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的个人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是个会学习的人。

语言表达艺术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的艺术性也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需要自然,同时偶尔也需要激情四射,揉进一些语文中的抒情色彩。作为听讲的学生来说听着有亲切感,更易接受与理解。教师也要做到依据学生听讲的状况和情绪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速、语调,并决定讲话的轻重缓急。

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演的艺术。数学课中的演示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贴切的演示可以使许多的数学难题迎刃而解。

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评的艺术,教师在课堂上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的所有的暗示或提示、鼓励、批评与表扬等教学手段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批评与表扬也是一门艺术。恰到好处的批评与表扬会更加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批评与表扬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进步。

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艺术性 篇2

数学是科学,科学是严谨的,但数学课则不同,数学课是来学习数学这门科学的。学习的过程注定是一个活泼、灵动、精彩、生成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更应该讲究艺术,小学数学课堂尤其需要这种艺术,没有艺术性的,单调、呆板的课堂学习注定是低效的。

什么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艺术?简单的说就是数学老师高明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能让学生乐学、易学,使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等等,总之让学生有所得。也只有让学生有所得,得的多,教学的效益才会得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落到实处。

数学的教学艺术来自各个方面,很难说哪方面更重要。笔者以为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是实现数学教学艺术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教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的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的。

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钻研教材就没有好的方法,这是所有上好课老师的共同体会。任何一节内容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时很难找到好的教的方法的。但当我们反复读教材,读了若干遍后,知道了每个题目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方法也常常随之产生。要读数学书,像语文老师一样“啃书”,会读、会诵、会背、会理解、会计算、会画图、会讲解,如此这番才能合理解读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数学教师研读教材一定要深。这点是我的与众不同的观点。

很多人喜欢在教学时更换教材上的例题。我的建议是一定先研读教材,不要轻易换例题。一次我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课本上的例题是“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跳绳的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例题在教学中的意图很明显,通过第一个问题引出两个算式,进而得出加法交换律。第二个问题则为加法集合律的教学铺垫。我本打算这样改的:课的开始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得出,中国在本次奥运会上的奖牌榜“金牌51枚,银牌21枚,铜牌28枚”,提出问题“金牌和银牌一共有多少枚?一共有多少枚奖牌?”。这样改自己开始认为很得意,后来经过反复研读和推敲教材发现,我改编题目的两个问题很平庸,至于第一个问题大家都不关注,它的研究价值远远赶不上课本问题。第二个问题,大家早已知道,无需计算,也没有太多的研究必要,而且课本上的“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在列式时,(28+17)+2328+(17+23)每一步算式的意义都非常的清楚。为学生理解集合律铺垫的好。经过再三权衡,我觉得课本上的例题好,不但把两个问题置于同一情境,而且对学生理解新知提供了相当易于操作的空间。故我在教学中仍选择了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

数学教学艺术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本数学书,小到一个例子、一道习题,一句话,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连一般的方法都不会有,还谈什么艺术呢?

那么怎样怎样钻研教材呢?首先要读,哪怕教过好几遍了。读书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像语文老师那样把例题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数学虽非文学,但是,学生阅读习惯的细节培养应该渗透在每个学科的教学中。只看教参,没有自己思考的课注定不会是一节充满艺术的数学课。其次,一个人读不好,就和同事一起读,人多力量大,好多高明的方法是大家一起研读出来的。例子

所以数学老师一定要像语文老师学习,下功夫钻研教材,这样就能找到得心应手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好方法就没有艺术可谈。教材把握不好,甚至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没有了艺术性,哪里还谈什么有效性呢?

二、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是实现数学教学艺术必然条件

数学教学艺术除了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之外,要是教学真正成为艺术,还得研究学生。因为教学艺术是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设计,而是学生的深刻感悟和精彩发言。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学生是活的。他们不但需要知识而且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肯定和激励。具体到每个人有最需要什么,这就需要老师的观察和理解,需要和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共性的东西是一致的,即人人需要理解和尊重,没有理解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谈不上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我们不能体察到学生的内心,不能站着学生的立场上讲话,会怎样呢?即使我们解释了,也只能在他的心中留下一个概念化得模糊的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会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才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课堂上才会有民主,才会有情趣,教师的教学流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效,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更是善待学生的艺术。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的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至高的教学境界,一种至美的教学艺术。

三、数学教学艺术来自老师的教学修养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是一个会学习的人,要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个人教学修养不可缺少。

讲的艺术即表达的艺术,教师需要讲究表达的艺术。数学课中教师的讲解要自然、口语化,有时也需要慷慨激昂,来点抒情,带的语文色彩,多数情况下要娓娓道来。这样学生听起来亲切,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教师需要根据讲解的内容和学生的听讲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自己的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缓急。即使学生听得很专心,有时也需要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因为用一种语调说话,学生容易产生疲劳。

课堂上,有时需要老师讲,每个环节之间需要老师来串联。凡当讲的,需要一字一顿地把每个字送到学生的耳朵里,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精当的讲解也是一种资源,充分的利用好这种资源可以让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讲解到重要的地方,教师需要组织一下教学,给学生提个醒,或用目光环视一下全班。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地方,其实也是一种艺术。

演的艺术,课堂不但要求教师会讲,而且要求老师会演。在教学相遇问题时,除了利用学具进行演示外,教师可以用口技模范发动机的声音,学生肯定很高兴。数学课中的演示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的,恰到好处的演示可以让很多数学难题迎刃而解。

评的艺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提示与批评、表扬与激励等手段会伴随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这方面不知要说多少话。批评与表扬也要讲究艺术。一位学生答错了,另一位答对了,如果说:“你错了,他对了。”这样太直白,说错的学生会有些难堪。如果说:“他对了,但要是没有你的发言,他的发言不会这么快说出来。”这样讲,说错的学生肯定会舒服一些。

写的艺术,数学课的板书就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字就是人的脸,好的老师的字让学生终生不忘。

说的艺术,表演的艺术,书法的艺术,一句话:来自老师的艺术修养。修养会对一个人的情操、品格、气质、言谈举止以及审美眼光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一张口、一出手、一投足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没有一定得艺术修养,连一节课都上不好,哪里还谈什么教学艺术呢?

作者:南和县大郝小学刘社民

小学音乐教学的艺术性 篇3

关键词:音乐;艺术;兴趣

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以审美体验为主要内容,以陶冶精神为终极目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初衷和目标,现代音乐教育学最重要的认识成果之一是将音乐教学归结为审美体验,一旦离开了音乐审美的体验,就谈不上培养正确、高尚的音乐价值观。音乐的艺术性很强,小学生不懂得去深入了解,他们只能从旋律、节奏等外部现象去表达自己的喜爱,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教学中的艺术呢?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学会艺术教学,积极的把音乐艺术带到课堂,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吸引住学生的目光,从而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点激活,让音乐教学活起来。

一、积极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

儿童犹如苗圃里的花朵,需要精心的照料和栽培,又如一棵小树在你的裁剪下枝繁叶茂。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充分挖掘和调动他们学音乐的积极性。而小学音乐教学又是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来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教育。音乐的兴趣点,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

一个学生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不喜欢那种音乐,和学生的家庭、经历、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关系。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趣味,进而更深一层地通过音乐教学,把健康、纯正、明确、自然,对人类社会有意的音乐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这里就要求老师在课本的基础上,要学会选歌,积极健康向上的歌曲会振奋人的精神、会带领人进入到一个舒适的音乐坏境中,从而让他们的审美观得到真正的释放。教师把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及思想以小故事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在这种语言坏境下得到思考,进而提高音乐审美观。

二、在艺术的基调上培养习惯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所以小学音乐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并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这首歌时:小蜜蜂呀嗡嗡叫,飞到西来飞到东,微风吹来花儿笑,采来花蜜香又甜,突然一片乌云来,狂风大作小鸟惊,蜜蜂纷纷回家去,等到天晴再出来。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在唱的同时准备好纸和笔,根据自己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以图片的形式画出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的发挥,为学生培养了一个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三、用音乐启发学生的思想道德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是人类表现性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它能使人感到一种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教材的曲目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来选择的。用反映学校学生精神面貌和健康生活的歌曲,及适合学生歌唱的我国民族和部分外国优秀歌曲作为基本教材,以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作为补充教材。这些歌曲以其特殊的魅力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与感情,健康向上的歌词内涵使学生受到教育,学生在反复地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过程中,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中不断地将艺术作品化为自身的内动力,把以往教师单调的思想品德教育溶于音乐教育之中,寓教于乐,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启着学生的心灵。

四、态度决定教学质量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您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是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是展现一片灼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人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在心灵留下美的烙印。同样音乐也是一种有助于调节身心健康的方式。在音乐课中我们会欣赏到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等,科学家研究表明这些作品与人类脑电波的频率是相同的,对安神,舒缓情绪有很大帮助,这是音乐本身带给我们的体验。

但让课堂愉悦的因素还有一个,就是老师的态度,教师如果把情绪带到课堂上,就破坏了音乐课堂的和谐性,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以及厌烦感,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就是是音乐本身的娱乐性也唤醒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随时保持好的心情走进课堂,用笑脸为课堂代言,为音乐课添上更多绚丽的色彩。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热爱艺术是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音乐本身就是极具艺术感的,教师要让学生从小就置身在一个积极健康的坏境下,那么他们的身心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音乐审美观的培养,用积极的审美观把学生带到到处都充满和谐的地方,让他们的德智体美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性 篇4

这个事例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思考:小学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单纯地把他们的意识与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是不利于小学生发展的。小学生对带有情境性的问题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美。源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尝试着在数学学习中带着小学生轻装上阵,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轻松,让学习成为学生对自然、社会资源进行享受、处理、创造的过程。

一、巧设悬念,变枯燥为趣味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即在学生面前揭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热情,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创设悬念,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应该是一个“大顽童”,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欣赏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也会学得轻松愉快。

例如我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以游戏引入:首先在黑板上出示5个苹果,且编上号。接着让学生数苹果,数完5个,再从头开始数,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数到的数,老师立即“猜”出数到了哪个苹果。在这里,老师只不过是利用有余数除法而得出答案。学生不知,故而很佩服老师,很想向老师学此本领。学习成为自身的需要,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设计层次,变抽象为形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是通过活动并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即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很难发展。因此,学具操作十分必要。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操作层次教学:

1.摆一摆,7块小方块,每堆3块,可以放几堆?还余几块?然后填空:

小卡片:

问:横式7÷3=2……1,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借助操作和填空,即能回答出。

2.摆一摆,8个方块,每堆3块,可以放几堆?还余几块?

小卡片:

问:横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借助操作回答出。

3.小卡片:

问:横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在既没有操作又没有填空提示下回答出。

这样的层次教学,为学生认识飞跃设置了所必需的台阶,搭建了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三、经历探索,变模仿为创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探索的全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获得的是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导演,能因地制宜地适时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模型,创造实验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实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把学习中的模仿变为创造。

[案例]《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探索1:

(1)摆一摆: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2)填一填:根据摆好的形体填写下面的表格;

(3)说一说:对照表格,说说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各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提问:拼出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推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探索2:摆出下列三个长方体,并填写表格。

思考:

1.每个长方体需要多少个小立方体?

2.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你发现了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可以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学生在探索1中已经理清了拼出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小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探索2,让学生共同观察,再次验证: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最后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探索花去学生不少时间,但是给予了学生很多思维的空间,更是给了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小小的探索空间把学生带进了未知走向已知的通道,学生得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由简单模仿记忆变为创造。

四、应用数学,变知识为力量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被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同时,让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使知识成为进行创作的手段,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发展。

知识是借助观察、发现问题而进入周转的,所以在数学学习方面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进行社会实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调查统计,给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们开展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一名学生发现北京城的某一路段,上、下班拥挤不堪,他统计了一天的车流量,发现早晨进城的车很多,到下班时出城的车很多。于是他给有关政府部门提出了这样的合理化建议:把路段分成三车道,早晨两进一出,晚上一进两出。长期困扰人们的交通问题,竟然被我们的小学生解决了,我们不得不为这位学生的智慧喝彩。他把知识投入生活,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教师除了像上面这样给学生创造应用数学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等查询人口普查情况,对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做一个预测;也可以结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所占比例的情况,谈谈城市人口的比率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

五、拓展认知,变有限为无限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在教学的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认知,渗透极限的思想,是必要的途径之一。

例如: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追溯这些知识的来源,再进行提炼,从中抽象出学习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由此学生展开了联想,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学生把这样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新知的探索中,展开实验,将圆16等分、32等分、64等分……拼成学过的图形(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实验完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圆无限地等分下去,拼成的图形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借助想象,学生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小学美术教学的艺术性 篇5

摘 要: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以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为神圣使命的教师,其职责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靠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艺术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规范、简洁精练,亲切自然,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鼓励性、评价性,把握好这几个方面,我们定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以达到以情动人、以趣与人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语言艺术性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教学语言是第一位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规定的教材在限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还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表达与交流,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乃至进行创造行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古罗马美学家朗基努斯说过:“美的语言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将对其它心灵产生深远的震撼。”教师美的言语本身就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它必将对学生产生美的感染,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丰富审美情感,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深远影响。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可爱而又天真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性、自律性差。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处在逐渐提高的阶段。因此,应该有与众不同之处:必须采用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启发孩子们的心智;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运用贴近童心的语言展现语言的规范性与艺术性。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该该如何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呢?多年来,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此进行了一点探索,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

一、准确规范、简洁精练的课堂语言 教学语言是每个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规范纯正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具有简洁精练、清楚明白的教学语言,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授课语言只有规范、准确、思路井然有序,才能轻松自如的讲解课文,发挥语言的作用。有一位教师学识丰富,但他爱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讲起课来不是满口“之乎者也”,就是学生听不懂的术语。久而久之,他班的学生都不喜欢上他的课,起初上语文课只是不听课,后来,发展到部分学生不上语文课,这时那老师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由此可见,授课语言规范、简洁的重要性。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做到“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这样的教学质量才会高。

二、形象、亲切、自然的课堂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凡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他们十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由此可见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亲切自然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想指导学生朗读“乌鸦到处找水喝”这一段时,学生朗读不到位时,这位教师就大声地说:“停!”然后要求学生再读,可是学生还是读不到位。这老师又生气地大叫:“停!”如此反复多次后,当老师再次要求学生再读时,全班却鸦雀无声了。当时弄得这位教师很尴尬。是这些学生故意跟老师唱反调吗?我觉得不是。因为,在这位教师多次大声叫停的情况,已把这些孩子吓坏了,老师的语言让他们感到诚惶诚恐,不知是读的好,还是不读的好。读吧,又怕被老师骂,所以干脆不出声了。你看,正因为教师的语言严重地妨碍了师生间正常的心灵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形象的语言指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表达,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与联想,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即在课堂上善于把握教学的语言技巧,运用比喻、排比等修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师生双边互动的效果。教师应瞄准文学作品的精彩处,乘势而入,或稍微加工后进行描绘,或美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联想翩翩。

三、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的课堂语言、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优美的课堂语言犹如春风化雨,让学生如沐春风。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小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使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让我们的教学课堂升温。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只有把饱满的激情融于她的每一堂课中,语调要多变,抑扬顿挫,或庄或谐、或激昂或感伤、或亲切温和、或欢快流畅。形成她独特的教学风格,用以激励、诱发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随着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自然而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主要抓住汤姆心情的句子进行品读,读到“‘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的嚷起来。”这句时,读出汤姆的不情愿。在与学生分角色朗读汤姆和爸爸的话时,更是读出了汤姆的无可奈何、遗憾而又失望的语气。通过教师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了文本,让学生心动神随、入情入境,真实地体会汤姆的心情。整节课下来,学生都学得主动积极、兴趣盎然。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她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然后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让学生去感受黄河万马奔腾的气势、感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的惊险,从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虽然学生没有见过黄河,没有亲眼目睹过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前行的羊皮筏子,但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里,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却浮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此时,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解释,教学已达到了目的。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整篇课文的基调就是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悲伤的感情讲解课文。当讲到“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还有“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带着低沉而悲伤的语调,随着小女孩的悲惨死去感情由弱到强,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从而体会到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幸福而言,只有死去才能解脱的残酷现实。对小女孩产生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也为小女孩所处社会黑暗表示愤慨。同时为自己的幸福生活由衷感谢伟大的祖国,珍惜现在的生活。

四、幽默、风趣的语言

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也能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德国海因•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教学幽默语言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实情,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的一种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有时,教师通过一些幽默的“点化语”或“插入语”会使课堂化平淡为神奇,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许多教育家、优秀教师都主张课堂语言要尽量风趣幽默。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坚持“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不仅使优秀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使后进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受到鼓励,获得克服困难的兴趣和信心。

追求教学语言的生动风趣,目的不是停留在调剂课堂气氛,而是为了造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更好地传授知识,发展思维,让师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如:薛法根老师在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在与学生表演课本剧前,微笑着对学生说:“这次便宜你们了,你们扮演爸爸,我扮演汤姆。”仅一句话,顿时满堂大笑,学生的表演欲和求知欲大增,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浓。当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我们不能为了刻意追求幽默风趣;以庸俗的笑料或者是用损别人的手法去迎合少数人。要使自己的课堂妙趣横生,教师只有不断树立和强化幽默意识,善于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潜心阅读,积累幽默的格言、警句;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发现、积累生活中的幽默素材,增加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幽默大师”。

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充满趣味的语言,把“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忽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一声,推门而入,径直人座,这位教师就诗取材,问道:“‘小扣柴门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是‘小扣’而不是‘猛扣’呢?”学生议论了一番,有的学生说,因为诗人知书达有教养,讲礼貌。然后教师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身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说大家说得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这位同学脸红了,同学们也笑了起来,在笑声中大家都受到了教育和感化。

适时地运用幽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文化的修养,丰富铸炼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五、启发性的课堂语言

善诱、启发应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从而达到“自得”。能产生这样效果的教学语言就是启发性语言。

比如教学《种瓜得豆》一文,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诠释了。”当我让他们自己在书中找答案,于是他们便马上去看书,不一会就找出了答案。我又继续问:“你们知道这个转基因技术是怎样种瓜得豆的吗?”孩子们开始了读书,还在小组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出结果,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启迪,重点就凸显了。

六、激励性的课堂评价语言 教师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激励,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手段。它能产生较好的推动力,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愿,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的语言。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

1、赏识与尊重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我们的赞扬与肯定。为此,教师应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要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评价语言,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

(1)要巧用,在提问中,能常说:“谁能”“谁来”“谁愿意”等激励性的语言,定会激发学生思考,发言的欲望。

(2)要真诚。真正的赞美是溶入血液的,用充满感情的言语评价学生,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在评价学生时,充满真诚地说:“太好啦!我发现了你很有勇气!”(情不自禁地竖起拇指)“你读书很会思考,老师喜欢你这样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真诚的赞美,让学生思想得到了净化,学会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3)要有效,要让被表扬的与其他同学知道为什么得到表扬。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只一味地对学生说: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样廉价的激励一时间会让听者心里高兴,但不会成为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推进剂。我们不妨这样说:“你真棒!你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帮助自己理解文言文,这真是个好办法。”“这样评价,让被评价的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其他同学来说,他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课堂上只有这样具有导向性的评价才能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4)要机智。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激励,即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如果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它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的,如果课堂评价不当,有可能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2、肯定与激励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评价语言,并适当给出方法上的指导,对学生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自信的作用。例如:“不错,学习得很认真。”“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大有进步,要加油!”“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另外,老师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发言的有:“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谁也来试一试,相信你能回答得更好的。”“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相信自己,就是真正的进步!”这样的语言,激发学生发言的欲望。

3、目光与微笑。人们常说:“人的脸就像一本打开的书”。可见,脸部和脸部的变化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诚挚、友善的目光,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情绪,唤醒和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活泼、融洽。教师在运用口头评价语言的同时,配以自己丰富的表情语,也会起到“点石成金”的评价效果。其中,目光语就是一种有效地运用眼神和目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参与交际的言语,老师的目光要时刻放在学生身上,老师的目光充满自信,那么学生也会精神振奋,老师在课堂争取做到要与每个学生的目光接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注意着他,这种目光的交流,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当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一个严厉的眼神就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比老师大声的斥责更有效。当学生胆怯时,老师亲切的目光会给他勇气。比如老师在表扬一个学生时,口头表扬的同时配上一个欣赏眼神,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肯定。

微笑是最有魅力的。微笑的老师是受欢迎的教师,教师发自内心的笑,是一种甜甜的笑,能够创造出一种愉悦、融洽、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投以信任的一笑,能有效地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从容地思考回答;在学生正确回答了问题或作出创造性的举动时,教师报以赞许的一笑,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在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教师给以宽容的一笑能显示出教师的大度,并解除学生的负疚感。

总之,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教师的语言时刻散发出艺术的魅力,要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参考文献:1 霍姆林斯基(苏),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 2 赵敏成:试论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3 张宝臣主编:课堂就是艺术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性的举措 篇6

一、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小学数学的学习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而学生因为年龄、认知等条件的限制,其对于抽象的知识还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去,在学生的主动探求之下其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就都会有比较大的提升。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之中设问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除法以及余数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开始教学,而是在上课之前先给学生们玩一个游戏。游戏是这样的,笔者会在投影上放出3个物品,分别给这三个物品编上号。然后笔者会面向学生们,确保自己看不到投影。然后让学生们数数,即反复数这三个物品,学生可以随机选择时机停下然后报出自己数出来的数字。笔者会马上报出学生数到的物品是什么。其实这就是除法和余数的相关知识的运用。但是学生以前并没有见过类似的知识,因此对这一内容会有很大的好奇心。笔者会抓住这一机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讲解自己为什么能够报出物品。这其实也就是讲解除法和余数的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可以学会这一知识,然后笔者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之中巩固刚才学到的过程而又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性的另外一个要求就是教师需要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效率才会更高,学习质量才能够有保障。小学生因为年龄和发育情况等的限制,其抽象思维还不发达,对世界的认识还处于通过动作认识的阶段。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的这一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更多地通过动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举个例子来讲,在进行除法和余数的相关教学的时候笔者还会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玩木块,让学生在玩木块的过程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首先笔者上课之前会给每一个学生发11块左右的小木块。小木块体积比较小,因此学生摆放和整理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上课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们拿出来5个小木块,要求学生每两个摆放成一堆,然后看看是什么情况。此时学生可以看到木块一共有两堆两个的,一堆一个的。然后笔者再让学生们拿出9块小木块,按照每两个摆放成一堆的要求进行摆放。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看到有4堆两个的,还有一堆一个的。再然后笔者会要求学生还是9个小木块,但是每小堆放4个小木块。这个时候学生会发现有两堆4个的,还有一堆一个的。这样一来在笔者的引导之下,学生自己就会慢慢地摸索到除法和余数的相关的知识了。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性,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不仅是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其实同时也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快速进步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须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为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着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在解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道题目,或者要求学生自己自习书本内容然后由教师进行考察,在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之后再进行查漏补缺。

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也必然要回到生活中去。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其在生活之中运用的机会却比较多。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生活实践之中检查自己的学习质量,不断地发展自己知识存在的漏洞并解决。慢慢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就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性探究 篇7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现状

目前,受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学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更注重教学技巧的改变,关注学生的成长,但对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重视却不够。通过大量英语教研, 笔者发现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语言教学上普遍存在发音不标准,语调缺乏韵律,不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课堂乏味等问题。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特征

1.语言发音规范,语音、语调具有美感。小学阶段是孩子真正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好奇心,并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喜欢有意模仿老师的发音,动作,教师英语语音标准与否将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英语发音以至将来的英语学习。发音清晰标准,语气语调富于变化,具有韵律美,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2.语言亲切,富有情感。小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喜欢亲近老师。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中,亲切、富有感情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英语成为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课堂上恰当的鼓励语言,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

3.语言简洁生动,浅显易懂。小学阶段的孩子,英语词汇量有限,课堂教学语言尽量避免繁琐、冗长的句子。简洁生动的语言,辅以表情和动作,学生更容易理解,只有在理解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产生求知欲。英语学习不单是机械地跟读、模仿,还可以有多种输入形式,如运用音乐教学法、表演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在教水果类单词“apple、 banana、orange”时,可以把语音词汇教学变成音乐节奏教学:“a-a-a apple,b-b-b banana,o-o-o orange”,让英语学习就像唱歌一样简单有趣。

4.语言幽默,诙谐风趣。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的语言能增加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富有幽默感的教师,而不喜欢呆板冷漠、语言寡淡无味的教师。教学语言幽默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恰当的趣味性可以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和谐师生关系,激发求知欲望。例如,在教“tall/short”等抽象词汇时,教师可以故意站在全班最高的学生旁边问:“Who is short?” “Who is tall?”视觉上的喜剧效果必然让学生忍俊不禁,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了此类词汇。

5.语言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小学生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在小学低段教学时,多使用重复和儿童化的语言,用夸张的语气,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小动物类词汇时,运用儿童化的语言:“cat,meow-meow-meow;dog, woof-woof-woof”,同时加上模仿动物的体态语言;而在小学高段教学时,尽量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如语言的抑扬顿挫,发音的流畅生动等。

三、提升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策略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有效进行英语教学的手段。

1.规范发音标准,提高专业素养。语言的学习,发音是根本。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语音、语调练习,规范发音标准,如坚持听英语广播,英文歌曲,看国外原声电影等,培养自身良好的英语语感,有利于小学生标准英语的习得。此外,小学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提高艺术修养,培养个人兴趣。小学英语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言语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掌握一定的唱、玩、画、演的教学技能,能够开展多种语言教学活动。在课余,能培养个人的兴趣,如朗诵,唱歌,表演等。

艺术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 教材中还新加入一些国内外的经典文章和名言名句等, 使得小学语文教材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不但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同时还描绘出了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 将各个时代的社会百态和人情冷暖都描述得淋漓尽致。

经过不断改革, 小学语文教材变得丰富多彩, 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教师不但要对教材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 还要对教材内容给予准确诠释, 在适当的时候还要融入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美感, 从而使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才可以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

有的教育家说:“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语言修养来决定的。”因此,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将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用最为通用的语言来进行诠释, 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特点, 就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展开思维, 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使语言艺术独有的魅力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 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时, 教师可在讲课之前为学生播放一段录像, 录像的内容就是送总理的过程, 伴随着音乐的节奏, 教师对课文中比较深刻的话语进行朗诵, 让学生动容, 从心里打动学生, 让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加深刻,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 生动形象的艺术性语言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的特征。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一般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 学生上课的时候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并且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都不是十分成熟,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事物列举出来, 从而有效加深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列举具体的事物, 并没有具有想象力的语言进行配合, 这样单纯直观的想象在更多的时候会更加让学生感觉到无聊和单调。

例如, 在讲解疑难词“躁”和“噪”时, 如果只是单纯以字的直接意义和用法进行讲解, 是很容易让学生混淆的。如果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用以下方式, 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解的过程中, 让学生对两个字进行观察, 一个左边是个“口”, 一个字的左边是“足”, 两个字的读音是相同的, 左边是“口”的“噪”是不安静的意思, 就像很多的人在说话一样;左边是“足”的“躁”是急躁的意思, 就像一个人在办一件事情的时候, 没有办成就去另外的一个地方, 显得这个人非常急躁。在经过了教师的生动讲解之后, 学生对于疑难词的记忆就会变得非常深刻,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 风趣幽默的启迪性语言艺术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助手就是幽默。”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幽默语言艺术充分发挥出来,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有效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采用幽默并且生动的语言对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要比单调和枯燥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的时候也可以采取一些比较幽默的语言, 在不打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 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所在, 同时还不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 机智灵活的敏捷性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维持课堂秩序和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好语言的意识。单纯的教训和批评是不能够对学生起到绝对的教育意义的, 甚至严重的时候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和后果。当学生出现矛盾的时候, 教师不要上来就是对其进行指责, 应该先对其进行安抚, 然后私下无人的时候对有冲突的双方进行询问, 然后了解事情的始末。如果当学生之间发生了冲突, 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对双方学生进行批评, 虽然有可能解决问题, 但是会严重地耽误教学进度, 耽误了其他学生的课堂时间, 同时还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为以后教学出现副作用埋下伏笔, 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因此, 教师在维持课堂秩序和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时, 一定要掌握好语言的艺术, 以恰当的方式来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 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对艺术性的语言进行充分利用, 以合适的语言和方式来维持课堂的秩序和学生之间的矛盾, 使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党志波.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周刊, 2013 (1) .

[2]李华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与教学) , 2009 (3) .

小学美术教学的艺术性 篇9

一、设疑激趣,引导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巧妙地设置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我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一上课在黑板上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面积是多少?”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面积测量,得知正方形的面积是35平方分米,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从而比较出正方形的面积大。此时,我提出了疑问:“同学们要想知道我们教室的面积或祖国大陆的面积,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去测量呢?”这样巧设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引出新课,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笔算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真理,掌握法则,鼓励学生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更应重视检验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中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应用题时,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找到这一问题的多种解法。

如教学“一个纺织厂,有35000个纱锭,平均100个纱锭每小时生产棉纱26.5千克,如果一千克棉纱织布7.2米,这个厂每小时生产的棉纱可以织多少米布?”

第一种解法:根据题意,教师可问:“每小时生产的棉纱可织布多少米,应先求出什么?”学生回答出:“应先求每个纱锭每小时生产棉纱多少千克,再求出35000个纱锭可生产棉纱多少千克。”学生可以列出算式:7.2×[ (26.5÷1000)×35000]。

第二种解法:教师可问:“要求这个厂每小时生产的棉纱可以织多少米布,还可先求出什么?”学生可回答:“应先求出35000个纱锭里面有多少个1000,然后根据每1000个纱锭每小时生产棉纱26.5千克,可算出总共生产多少千克棉纱,最后求出每小时生产的棉纱可织布多少米。”可列式:7.2×[26.5× (35000÷1000) ]。

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为今后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法、学法灵活多样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地使用一些教具、学具,能使静态的东西变成动态的东西,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但又缺乏思维的主动性,采用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如绘制覆盖、旋转、抽拉图片,通过聚光活化手段,能变小为大,化静为动,使整体与部分相互转化,充分揭示数量和形的发展关系,使学生的神经受到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例:口算80÷4;24÷2;72÷3等。通过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与生产生活相结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遵循规律,逻辑思考

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在解题和计算时,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算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运用,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五、结合教学,教育品行

改革课堂教学,应注意课堂内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用生动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教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小学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0

形象、有趣、富有感情的语言无疑可以为一堂美术课增色不少。教师要把美术课本中每一课的内容内涵和艺术美发掘出来, 创设美术课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景, 置于想象氛围中, 体验、感受与理解美术作品, 学生就会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兴趣盎然, 在学中感受乐趣, 从而喜欢美术, 更喜欢美术课。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生动性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 在导课和教学过程中, 运用趣味性、形象性的语言, 从学生的实际活动出发, 或借助故事、游戏、影视、流行音乐等元素, 或新奇变化的语言形式和手段, 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充满乐趣,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画扇面》时, 我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画扇面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图片, 以风趣幽默的语言, 让学生区分折扇、团扇等扇面, 再复习以前学过的中国画中的花鸟画、山水画的画法。从感觉开始, 到动手动脑, 认识美术、感受美术的内涵, 体验美术的乐趣和美, 这样, 学生很从容地跟上新授课的步伐。紧接着进行启发:你们知道扇子有哪些样式吗?扇子上都有什么样的图案呢?请学生思考并且讨论, 让学生描述自己对扇子的形象认识, 讲一些有关扇子的有趣故事。然后, 教师讲述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 或为别人收藏或赠友人以示留念的故事, 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 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而教师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则是这种氛围的催化剂。两节课后, 学生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扇子, 并且在扇面上画出了各种形式的图案,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例如:在执教六年级下册第七课《奇思妙想》时, 课前我思考, 如何使学生产生奇思妙想呢?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上课时, 我对学生这样说:有一天, 我正在上课, 突然从外面嗡嗡地飞进一个“小朋友”, 长长的身体, 绿绿的翅膀, 你们猜它是谁啊?这时, 学生都睁着好奇的眼睛, 屏住呼吸, 等待着这位朋友的出现。当我把课前制作好的一个蚂蚱摆到学生面前时, 学生欢呼雀跃, 大声喊道, “蚂蚱”。这时的蚂蚱不是一个可怕、冷冰冰的动物, 而是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小昆虫。接着, 教师通过形象的语言讲述有关蚂蚱的外形、结构、体色、生活习性等知识, 引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 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也制作一个喜欢的小动物或物体, 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情感性

美术是浸入情感的艺术, 是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所以, 美术教学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和美术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幽默有趣的语言将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些情感, 从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情感的满足。

在课堂中, 教师语言传情达意的手段是极其丰富的, 语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气的强弱等变化都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样的一句话, 运用不同的音量和速度、不同的重音和停顿、不同的语调和语气说出来, 都会表达不同的含义, 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把语言和所授的美术课的内容结合起来, 效果会更佳。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得好, 使学生受到实益, 还要看教师的善于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观念,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故事, 将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形象化, 以一颗童心引导学生, 让学生产生创意。有一次我曾经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欣赏评述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 宁静的湖面, 高贵而优雅的天鹅, 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 怀着对生命的眷恋, 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然后, 将“天鹅”这幅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展开想象, 激发兴趣。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迷彩服》一课时, 我穿着一身迷彩服走进教室, 学生用惊喜的眼光看着我, “同学们, 老师穿的是什么衣服啊?”“迷彩服。”接着, 我一边讲迷彩服的用途, 一边在黑板上给学生画迷彩服, 教室里非常安静, 学生完全被迷彩服吸引了。画完后, 我给学生讲了解放军叔叔身穿迷彩服在山间草地打击敌人的故事, 迷彩服在作战中给解放军叔叔带来的用途, 学生兴致高涨, 他们纷纷讲有关迷彩服的事情, 这时, 我顺水推舟, 引导学生进行迷彩服的绘画。每个学生都全心投入美术的表现与创造活动中, 自觉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理解, 真正收获了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和理解。

三、美术课也应有体态语

让学生接近美术, 喜欢美术, 欣赏美术, 必须打破学生对美术的神秘感, 用极易理解美术的手法帮助学生理解美术, 使学生真正喜欢美术, 用心去描绘美术, 理解、评价、分析美术, 逐步成为一个具备艺术素养的人, 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美术课的内容多种多样, 除了绘画、手工制作、综合探索外, 还有欣赏评述。在课堂中, 当学生完成美术作品时, 教师要当着学生的面进行评述和引导学生欣赏。所以, 在评述作品或欣赏作品时, 教师不仅有语言艺术, 而且利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 以达到心意沟通的境界, 从而避免语言过多给学生带来厌烦感。例如五年级下册《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是欣赏课内容。课前, 我了解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 了解了一些青铜器的铸造知识, 收集了古代青铜器的图片资料, 设计了“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我们如何欣赏古代的青铜艺术?”“你能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青铜器谈谈对它的感受吗?”等问题。课中, 我通过提问, 让学生讨论;展示图片资料, 根据青铜艺术的欣赏方法, 引导学生从青铜的造形上、纹饰上、文字上进行欣赏讲解,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评述作品时, 作品激发人们所产生的情绪, 要通过教师的眼神流露出来, 传递给学生。教师的眼神对学生理解作品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眼神还能控制课堂气氛。当学生上课时出现走神、曲解绘画内容时, 教师可用眼神加以语言进行提醒, 既不会破坏课堂气氛, 也不会让学生丧失自信心, 从而将课堂良好的氛围保持下去。口型与面部表情也是形体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灵活地运用好口型与面部表情, 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纠正错误。

上一篇:海外再布局下一篇:环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