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2024-05-08

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精选十篇)

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1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学模式转变, 社会对护士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的新时代护士, 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就必须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是目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一定问题, 下面就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1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产生的原因

1.1信息网络对中职生产生不良影响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迅速普及, 中职学校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较高, 这在令教育工作者欣喜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互联网是把双刃剑, 既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想像力, 开阔了视野, 也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中职学生还处于青春期, 心智不够成熟, 对于好坏缺乏辨别力, 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

1.2文化全球化、多元化对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文化相互渗透融合, 东西方思想激烈碰撞, 对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中职生追求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的现象越发明显, 同时, 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社会上的不平衡心理也导致“90后”甚至“00后”出现价值取向的偏差。

1.3中职学校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大, 迫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进行重新调整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中职生只有在信息洪流中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 在兼顾学业的同时具备社会实践能力, 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必然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就业压力, 学生需要一个科学的发泄场所。假如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不重视, 则很有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事件的发生。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2.1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一是采用知识传授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强调启发式教学,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外, 还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采用多条途径、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结合护理专业课程特点,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文化课、专业课内在的德育内容, 渗透关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内容。二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让学生给予病人及其家属更多的人文关怀。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 通过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 使学生既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 又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2.2结合职业活动增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

根据教学要求, 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 开展既有专业特点又富有德育色彩的教学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任何道德情感的产生、发展过程总是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因此, 进行“情感操练”, 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暗示、启发并逐步内化为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近年来我院积极进行德育建设和开展爱国主义系列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演讲、“爱祖国、讲奉献”主题活动、护士节主题活动、“珍惜粮食, 拒绝浪费”签名活动、护理礼仪比赛、护理技能比赛及各种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在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提升了其职业素养, 通过不间断开展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了专业技术能力。

2.3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学院立足于我国、我省人民群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卫生服务模式的变革, 确立了“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思想, 形成了“育人为本、人才强院、特色兴院、和谐建院”的办学理念, 不但重视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 而且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努力构建“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格考试”的职业教育模式,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得好、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医疗卫生人才。

为解决好学生就业问题, 我院与一百余所县或县级以上实习医院及5所附属医院开展校企 (院) 合作, 在满足学生临床实习要求的同时, 还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我院大力推进“校企 (院) 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让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及附属医院进行顶岗实习,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我院不仅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还与相关行业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达到共赢的目的, 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道德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 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正确引导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形成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笔者相信, 学生经过3年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后, 他们一定能够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自觉地纠正不符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 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谈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篇2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既熟悉又模糊的概念,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职业环境的变化迫切呼吁我们做好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做好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从纵横两个维度来把握。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将职业生涯概念纳入教与学活动的教育策略,通过职业生涯认知、职业生涯探索、职业生涯定向、职业生涯准备、职业生涯熟练等步骤的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职业生涯能力,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形态。更完整的说,就是通过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课程教学为主线的职业指导体系和以社会市场服务为主导的就业服务体系,对中职生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中职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基本知识,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发展高职生的职业选择和决策的技能。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进了就业市场。使得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中职生的就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做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尚且面临着越来越尖锐的就业难问题,而对处于高中层次的中职生来说,就业形势之严峻可想而知。那么,中职生到底该如何应对目前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呢?笔者认为在就业前做好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关键。从学校层面来说,就要有效地开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日新月异的职业环境变化的要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迅速发展,资讯及知识日新月异,成倍增长。一个人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几年后可能有大部分过时,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这种形势下,中职生不能仅以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为满足,而更应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有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人。要做到这些,迎接新世纪带来的新挑战,需要运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帮其实现。

(三)克服中职学校教育体制缺陷的要求

虽然中职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教学内容都进行了改革,但仍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我国的中职教育是以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这种教育只重视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而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我国的中职教育是以学科为中心。忽视了整体化的知识,造成专业口径太窄、分科太细。这种学科体制导致了毕业生知识面狭窄、专业单

一、适应性差、后劲不足。再次,我国的教育是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不能很好地相互促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四)提高综合素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要求

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机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补充。它向学生展示了职业生涯发展形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道路,确定生涯目标和规划人生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发展所需的各种素质和条件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弥补,它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在无形中就增强了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促进个人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方向性因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也就相应的提高了。

二、如何对中职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议从纵横两个纬度去考虑。

(一)分层实施

分层实施就是从纵向维度去考虑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纵向纬度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教育内容、目标与方法,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构建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一年级阶段,从新生一入学开始,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并进行职业兴趣测量。在结合了家长、同学和师长的建议对自己和职业有了清醒的认识后,就要确立职业目标。职业目标是职业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老师应帮助学生在学校的专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指导其制定发展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是两年的,五年的,甚至是十年的。将学生制定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留底保存,建立起学生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档案。

在二年级阶段,中职生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已经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落实自己的职业规划了,这是职业生涯教育中最难的环节,但对于中职生来说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再完美的规划,如果不去执行,就像天边的云彩,纵使看起来很美丽,却是怎么也够不着的。在这个时候就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去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职生由于年龄较小,一般相当于普教体系中的高中阶段,因此要采用合理适当的方式深入地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年级阶段对中职生来说,是最关键的一年。对学校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最繁重的一年,应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提高就业率。这个时候,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工作。首先,帮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理。在中职生中间,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如依赖心理——认为找工作是父母老师的事;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竞争力;职业心理定势——只在所学的专业范围内找工作;勉强心理——反正也找不到好工作,随便找一个好了。这些心理状况都是不利于成功就业,学校要注意积极引导。其次,学校应积极的与社会各界取得联系,广泛获取就业信息及招聘会信息,建立起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互通。再次,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对中职生进行就业及面试的指导,实现顺利就业。最后,要努力的安排每个学生进用人单位实习,大力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消除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

(二)多形式实施

多形式实施是从横向维度考虑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横向纬度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根据职业学校和中职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理的途径、采用适当的方法去开展。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1)开展课程活动。课程活动有两种方式:课程介入和教学渗透。所谓课程介入是指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知识与策略等。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采用选修课也可以采用必修课的形式,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酌情定夺。课程介入时应注意:其范围主要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理念的传播,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教学渗透是指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并身体力行。教学是职业学校的中心工作,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是十分可行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对教师的素质水平要求较高,要求学科或专业教学的教师受过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能将这种理念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2)进行专题辅导。专题辅导是指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或咨询会等。旨在帮助学生处理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专题辅导可以由教师发起也可以由学生发起。教师发起的专题辅导,教师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集中起来,有目的地跟学生交流,或是对职业世界的新变化、新理念进行集中辅导;学生发起的辅导主要是学生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集中起来,咨询教师,以答疑解惑。

(3)鼓励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过

程中,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践中、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反省自我,反思规划,发现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新职业观念,优化职业理想,使得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合理。自我反思一般以内省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反省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

(1)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是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其显著特点是个性化,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中职生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不同,据此形成每个学生有其特定的职业意识、职业期望、职业兴趣。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个性化指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保护学生的隐私,对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来说是再适合不过的一种方式,不过个性化指导成本较高,对学校的师资能力要求较高。

(2)集体化咨询。集体化咨询是针对整个集体在特定时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咨询,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这是心理学上团体咨询方法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扩展应用。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教师可以关注某个个体,也可以引导整个集体相互启发、讨论,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实施集体化咨询时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营造良好的氛围。

(3)榜样式启发。榜样式启发是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成功榜样,这样的榜样最好是本校的毕业生,引导学生学习,进而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榜样式启发可以通过那些获得职业生涯成功者的榜样力量的启发,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做的比较好的职业规划的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榜样式启发时要注意,选取的榜样必须是正面的、成功的例子;另外,榜样应具有可模仿性,并适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4)实践性体验。实践性体验是指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行业实践、行业调查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职业世界、认识自我、形成科学的职业观、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中职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中,在加之年龄较小,特别容易形成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走出校园,亲身去实践去体验,才能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现实的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职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实施则是进行教育的关键。从纵向维度考虑,要充分估计中职生每个年级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项目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从横向维度考虑,进行不同项目的训练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把握好纵横两个维度的教育,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不但有利于缓解中职生的严峻就业形势,也有利于中职生应对以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变故;既能弥补教育体制上的不足,也可以促进高职生自身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贵平.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张竞乾,朱玉涛,等.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J].河北: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6).[3]陈军,董丁戈.职业生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4]蒋春雷.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5]廖利华.对中职生进行生涯教育的必要性[J].校长阅刊,2006,(8).

[6]杨伦超,卢加宁,等.深化职业生涯教育,促进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构建[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7]王炜.关浅谈如何指导中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J].中等职业教育,2006,(16).

[8]杜映梅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9]陈友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5,(11).

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篇3

【关键词】加强 ; 中职生 ; 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99-01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目的在于从事职业的准备教育,其具有的应用性与实用性特征应紧密联系学生的职业实践,表现在学校教学内容上就是除了要加大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期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一、职业道德教育对中职生的重要性

1.是中职生成长阶段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培养有职业道德的劳动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中职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自我意识发展和自我统一性确立的时期,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为了帮助学生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职业德育教育,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涉及广泛的内容,它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职场中学会处理与他人、与工作的关系,如何遵守职场中的规范,如何在工作中尽力创造价值快速自我成长等等,这些都是个人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记忆,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内容,认知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没有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将是不全面的学习,是与个人素质发展的整体观相违背的。因此,只有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对当前素质教育进行填充,才能适应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2.是学生走向社会选择就业的客观要求

随着教育逐渐与市场接轨,能否适应市场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已经成为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大潮中,用人单位已向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用人单位的标准除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外,尤其看重人才的创造力、工作热情、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道德素养。很多企业表示,对于人才,他们不但看重实践能力,更看重职业道德。因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离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企业在招聘学生时看重的并不单单是成绩单上的分数,而是他们融入企业、融入社会的速度,这种速度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的态度和品质有关系。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的人才,具备高素质职业道德的人才成为许多大公司招聘的首选。假如学生在学校没有受到过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自然就拉开了和市场需求方之间的差距,这种矛盾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前景。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适应人才市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适应人才市场向教育提出的挑战。 学校不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那么培养的人才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对于企业注重学生的态度和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这一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予以理解并得到重视。

二、加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中职生就其特殊性,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自律性较差,并且少数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表现在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缺乏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挑三拣四,让用人单位很是无奈。为此,中职生阶段对学生开展具有实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他们进入职场打下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础。可以说,在校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接受并积极配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培养是学生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同,这也必将影响到未来他们毕业就业情况良好与否。因此,对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培养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得靠自身行为的约束,要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认真对待自身的言行举止;从自我做起,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自己提高在未来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修养打下坚实基础,进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掌握专业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任务。在职业学校三年的职业学习生活中,学生有近一半的时间要进行基本操作训练和现场操作实践,这就为进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提供了实践基础。学生在参与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有目的的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遵守职业规范、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做到这些不仅是对他们的基本素质要求,同时也是他们能够施展才华,使职业成功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中职生的学习主要在课堂和实验室进行,与社会上的职业接触不多,了解甚少,所以我们要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各种职业被社会尊重与重视的程度,深刻认识人们之间的职业关系,真正懂得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逐步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品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不断修养的过程。 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提高职业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从业人员,都应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因此,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关键在于“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即自我修养。正是基于此,学校在进行职业德育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的正确主导作用,促使学生“为他”的职业道德观念去战胜“为己”的职业道德观念,时时认真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改正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东西,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职业道德的水平。

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准职业者的中职生更应首当其冲。每一个中职生都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向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迈进。加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李书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思考 篇4

加强中职生的道德教育, 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中职生的年龄尚处在少年向青年过度的阶段, 虽然最基本的人格特征已经形成, 但还属于不成熟的阶段, 思想还比较单纯, 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 针对学生此阶段的发展特点, 注重其健康心理的塑造,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刻苦学习、不断督促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 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 多为实用型人才, 实用型人才既要有娴熟的实践技能, 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紧密地结合起来, 道德教育的层次要随着技能的进步而不断提高, 为学生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夯实基础, 进而完成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3.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各行业的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 传播社会正能量, 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要求社会全员遵守相关规定, 中职生要尽早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 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相应贡献。

4. 有利于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道德的制约, 职业道德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依赖性, 但也有其独立性。学生在校期间, 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只有相关教育完善, 才会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坚定道德信念, 并在此支撑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二、中职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中的若干问题

1. 教学水平普遍不高

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的教育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环节。就当前情况来看, 在课程讲解中, 教师没有通俗易懂地为学生进行讲解, 学生不能彻底理解所学的知识, 并且大多数院校只是借助思想政治的课程, 浅显的对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讲解, 没有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讲解的方式枯燥乏味。更有教师认为中职生的教育重点应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 殊不知良好的道德习惯才是专业技能发挥的基础, 是应该排在教育之首的。部分教师的原因是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很好贯彻的重要原因, 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

2. 大众舆论的定位误差,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中职生在大部分人的心中是“技术工人”的形象, 只需要专业学习技术就可以, 道德的存在对今后工作并没有作用, 教学考评也仅仅以成绩论英雄。久而久之是让学生产生“职业道德”学科并不重要的错误认知, 并失去学习的兴致。

3. 缺乏学科重视度, 理论实践教育脱节

中职学生必修课《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 但就目前实际上课情况来说, 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还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其中的精髓, 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即可, 从而忽视了中职生的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 也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埋下了隐患。

三、中职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任何教育模式的创新, 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商讨, 仁者见仁, 为保证创新贴合实际, 要考虑教师、学生及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 使新制度符合社会需求。

1. 注重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的可行性

中职职业道德创新是与其他教学工作相辅相成的, 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各科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在内容上与各科紧密相连, 形成更大的影响。在教育的方式上, 不应局限在本校教师的师资力量, 应多渠道、全方面的帮助学生接触到职业道德教育。例如, 邀请本校的模范学生和聘请先进人物或劳动模范在校内开展专题讲座, 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实践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等。

2. 促进教学方教学评价多元化,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常强调“先做人, 后做事”, 良好的职业教育道德素质, 是新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 因此, 我们要从意识上提高重视, 同时还要重视职业道德学科教学的效果反馈。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倡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学校不仅在学生理论考试中进行检测, 还应融入实践能力的检测, 让学生在多维度模式中实现成长。例如, 教师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 包括学生每一次完成作业的情况, 每一次考核测评的情况、每一次阅读课堂表现以及探究活动的情况等, 都应该有教师详细的记录和评价。在这种科学、多元化的评价中, 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被逐渐培养, 学习兴趣也随之提升。

3. 职业道德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以确立, 为将来更好的工作打好基础, 树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本质。例如,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经常性的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 开展“学雷锋”、活动和“三下乡”义务服务活动等,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使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学生应在实践中领悟、增加学生道德修炼的自觉性。

四、总结

强化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是教师及学校的责任, 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 实现中职学生教育模式及策略的创新, 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中职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对其进行有效教育培养至关重要, 而道德教育更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就我国目前中职生的道德教育情况来看, 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鉴于此, 本文就中职生的道德教育重要性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策略, 以期对相关课程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谭萍.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与对策[J].赤子, 2014, 02.

[2]曾昭慧.以职业素养形成为导向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9.

[3]沈旭伟.当代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与高校德育的改革应对研究[D].宁波大学, 2010.

在实训中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 篇5

白茆职业中学李卫东

【摘要】社会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注重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而长三角地区,对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这就自然而然的促使从业者职业素养的培养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热点,而中职学校则担负着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或服务活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重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贴近市场需求,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是摆在每个职业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本课题着重阐述学校在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的同时,探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如何在实践中探寻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区域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

一、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或服务活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以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从人才市场的需要为切入点,全面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和培养方向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贴近市场需求。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最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决定了地区对电子电工类一线操作工需求的持续旺盛。面对社会的需求,在对这一类中职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教学实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迎合社会的要求,力求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合格中职生。

二、职业素养的含义:

职业素养:简称素养,简单讲就是一个人平日的修养。职业素养就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所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或者说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这个层面来说,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语言、职业知识、职业思维、职业技术、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六个方面。从上述六个方面来看,前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技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才”,后两个方面构成职业的伦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如图所示:

职业信仰(兴趣、志向、意志)

职业情感职业精神(合作、奉献、创新)

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尊重)

职业技能职业知识(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相关知识)

职业技术(操作、评价、开发)

三、区域职业特点和专业设置: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指出该地区现代服务业中,金融、地产、航运、文化等产业将受益于亚太国际门户的定位而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如造船业、钢铁业、电气设备制造、轻工制造等也将得益于国际制造业中心所带来的机会;战略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等产业也将获得发展的机遇。巨大的发展空间决定了对电子和电工人才的巨大需求,而在这些行业中,直接从事电子行业制造的企业公司虽然总体很多,但是有一定的局限,为了提升学校的专业影响,学校设置了在原有的电子信息、计算机、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电子电工专业。专业培养目标 以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个性教育为基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协调发展,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适应“电子、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有一定能力的宽厚型、复合型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中级技术工人。

四、专业课程设置:

结合职业素养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技能教学,从职业信仰、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术等各方面考虑,电子电工专业课程设置上文化课包含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课设置有《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线路设计、安装与调试》、《电机与变压器》、《机床电气设备安装与检测》、《PLC原理和应用》、《电子线路CAD》、《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工仪表与测量》、《电气识图》、《电工作业安全技术》、《电力拖动》、《避雷与接地技术》、《低压配电系统》等。专业实践课程有入学军训、钳工技能训练、电工技能训练、电子装配工技能训练、电子实习、电工实习、PLC实习、参观实习、生产实习、毕业教育。试图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在兴趣、志向、意志的确立;合作、奉献、创新意识的激发;诚实、守信、尊重的培养;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相关知识的领会和操作、评价、开发能力的掌握等五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课时分配上三类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比例分别为16.23%、22.44%、61.33%。从中可以看出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五、在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中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

(一)实践性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德育课程课时的局限:

作为教学的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实践教学是显性养成、职业素养教育是隐性养成,显性养成和隐性养成的有机结合,决定了在实践教学中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中职生人

生观、价值观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受此阶段影响。而学校的教学设置上职业素养教育最直接的课程只有每周两节的德育课(涉及课程为《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以及班会课、还有就是跨度为两年的《公共职业素养教程》,总体课时不多。在两年的教学中,这样的比例太少,而且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光从书本学到的,应该是有点肤浅,浮于表面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只能是导向性为主,如何巩固则没有深入剖析。而在较多的实践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是非常有条件和有必要的。

2、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德育课程中《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了一个懵懂少年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比较全面、系统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的规定和要求,立足职场,对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奠定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些课程中,事例比较多,和我们学生实际贴近的也比较真实,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很高,学生要的是身边的事例,最好是看得见的,听到过的,这个就让我们德育教学的老师感到有点为难,进而导致上课的课堂效果不是非常的理想,因而职业素养的培养的最好环境应该是在职业培训中。

(二)、实践性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职校的职业培训包括在校的各种实习、实训、等级工种培训以及职前岗位培训等,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的兴趣往往要高于其他的如文化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特别是职业信仰、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实施这一过程是这个课题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可供供参考。

1、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加强德育和实践课程的联系。

常熟市《德育导师制》的试行和实施在思想上统一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教好每一位学生”为目标,整合多种资源,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学和指导,形成全员参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工作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组织实训、实习教学的时候学习一定的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在训练中提升对职业素养含义的理解以及巩固;要求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多以本专业特点展开课堂教学,以最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形象化职业素养应该具备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要让各科教师能互知、互助,合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实践中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促成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

职业道德修养不是在朝夕间养成的,必须在职业实践中经过不断的磨炼和不断的加强形成的。在教学的全过程落实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决定实践教学效果优劣的关键要素。“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则事不成”,这句话明确了在实践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职业素养的养成靠在书本上得到的总是不那样的深刻,只有在环境中的熏陶、角色的扮演和实践才能真正给人烙上一个深深的印记。

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职业素养的养成:作为专业培训,钳工技能训练、电工技能训练、电子装配工技能训练、电子实习、电工实习、PLC实习,以上各类实训中和实际的工厂企业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已经有别于普通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较多考虑到了工厂企业的要求,所以在环境的布置和渲染上更加贴近实际。环境布置和渲染可以是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现代管理模式、各种管理方法;也可以通过实训、实习指导教师以身作则,带头规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工艺、工序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目的就是一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习、实训杜绝放羊式教学、反对松垮散漫不守规则。同时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鼓励教师走进工矿企业,将最前沿的技术和要求带回学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角色认定和设置中延续职业素养教育:从教学气氛和环境等方面去衡量,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看似比普通的课堂教学要轻松一点,实则也往往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些在常规课程教学中一般是不会发生的。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要时刻记住自己的本职,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中间要注意一些什么,按部就班的认真完成,让学生知道简单操作的不简单要求;然后再要求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做、假如不这样操作将发生啥样的后果,让学生知道深层思考的意义。在这过程中会发现好多信息,例如有部分学生言语不多,做事比较认真;部分学生非常利落、喜欢思考;部分学生确实要手把手的一步一步去指导;还有一部分学生挑三拣四,言语的巨人;或者还有吊儿郎当、随意捣乱或破坏财物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实训、实习全过程,时刻把握实训场地情况,合理安排,让极大部分学生行动起来,发动学生互帮互助,在角色上锻炼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培养合作、奉献、创新的意识,从而在职业能力方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建立评价机制,完善职业素养教育:在评价机制中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职业素养。实践教学中课堂教学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评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实践效果的评估、可以是实践结果的评估,当然也可以是单个方面的考核评估,例如对器材的认识、操作的掌握、制度章程的认知、规范的遵守等等;评估也可以是当堂的、也可以是阶段性的,例如模块教学的总结,不同模块教学实践的要求侧重点有所不同,要总结评估的内容也不同;更加重要的是评估可以是班级的、小组的、也可以是个人的,这在操作上更接近实际,这样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更好的完善自己建立了一个平台。通过自己评估自己,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反省中完善,提升职业素养。

最后一点就是实践是检验职业素养的最佳途径:必须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专业实践。通过组织中职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磨炼学生,让他们做到知行统一,这也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学生在走上社会前对自己的最后检验。实践教学中的参观实习以及假期要求学生进行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可以及时的将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运用到实践中,落实在行为上,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离开实践,学生无法领会职业道德理念,认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中职生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变化,新的课题不断的出现,这就要求教育实施部门和实施者要在不断的学习中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同样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为更好的加强职校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哲学与人生》

2、《经济政治与社会》

3、《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

4、《职业道德与法律》

5、《公共职业素养教程》

6、《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6

关键字:中职生;职业道德;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引言:一直以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对而言,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系统培养,由此培养出的学生虽然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却缺少相应的于职业相符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显得不足。因此,中职类职业学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候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本文就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研究合适的对策。

一、 目前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1、教学方式不当。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相对来说过于单一,教学上大多在课堂上如同其他基础知识一般的传授学生,忽视了系统的引导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深入培养,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专题谈论组、报告会、培训机制等实质上的教育活动。课堂教育教师对学生缺少引导,忽视学生之间的分组交流和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合适的交流,致使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学习知识。导致中职生走上岗位之后表现出缺乏对职业道德的系统和内在的认识、理解,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工作时实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适应能力等。

2、中职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加上家长对学生的溺爱,致使现在的学生普遍的心理素质不高,学生普遍的存在自私、缺乏同情心、没有团结意识、懒惰、经不起挫折等因素。这些因素致使学生变得叛逆,难以管理,无法自觉的完成学习过程。由于自身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极其薄弱,在面对激烈的学习和社会竞争时候容易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对社会和生活失去了正确、积极的认识,这些都是制约教学开展的因素。

3、教学内容缺少与外界的联系。职业道德包括一般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道德。但是现在的职业道德教育据调查显示明显缺少对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由于中等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缺少与相关行业以及企业的联系,导致学生无法了解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位所应具有的基本的职业操守岗位具体要求。

4、师资力量不足。缺少甚至没有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是我国中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职业道德教育课一般是由政治课教师或其他教师兼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此内同很多是草草了事,一笔带过。总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5、缺少严格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方式过于粗糙,大多数学校采用试卷问答的方式来对学生职业道德进行评测。这种评价方式知识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呢你和具体行为方式没有实质的指导性评价。因此,现行的评价方式缺少科学性和规范性,难于准确、客观的反应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受教育水平,很多在校评价合格的学生,却在社会岗位上表现的不尽人意。

二、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1、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的技能知识掌握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和心理的成型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目的转为以就业目的,将直接面对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学校适应、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化解。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台、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3、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对近年来中职生毕业后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认真仔细地分析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首先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以此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从教育规律来讲,个体的品质特征一旦形成则极难改变,道德水准的高低将决定是否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目前,我国的中职生大部分来源于普通教育中的成绩不佳者,而且年龄结构决定了中职生还没来得及形成稳定的个性,很多学生没有在普通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对未来的认识十分模糊,缺乏学习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社会责任感淡薄。要改变这些现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显行尤为重要。

4、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必要的就业技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尺。一方面中职学校要从教育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开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职业活动、能力测试,让学生逐步找准职业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开设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开辟职业指导专栏、组织学生参观人才市场和实习基地、邀请校友来校作创业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社会职业,牢固树立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就业理念,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目标,设计未来人生蓝图。

参考文献

[1]杨海荣.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J].广西轻工业.2009(06)

[2]王继平.进一步增强德育课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3]和芳.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J].河北煤炭.2006(06)

中职生职业理想教育基本路径探析 篇7

一、当前中职生职业理想的特点

2010年9月, 笔者对北仑职业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不同专业10个班, 进行了“扬帆起航———关于中职生职业理想问卷调查”的抽样调查, 每个班20名学生, 共200名学生, 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200份。通过对中职生职业理想调查结果分析后发现, 总体上目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 有很强烈的成才愿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职业理想脱离自身实际, 注重社会地位。

从表中可以看出, 中职生职业理想其中选择最多是企业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公司白领, 这些职业在当今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也是大学生角逐的对象, 竞争比较激烈。而一些中职生毕业以后很可能会从事的职业如技工、营销员、叉车工等技术性的工种选择的人较少。由此可见, 中职生的职业理想由于受社会、周围环境的影响, 较注重社会地位, 脱离自身实际。

2. 职业理想脱离专业, 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在调查中发现, 学生的职业理想从专业角度出发考虑的占78%, 22%的学生树立的职业理想与专业不吻合。很多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 不喜欢, 他们认为进入职校选择该专业是因为中考失利导致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所以很容易导致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生活没有目标, 专业学习没有兴趣, 没有动力, 上课不专心听讲, 荒废了3年的在校学习生活。

3. 职业理想比较强调经济收入, 忽略社会需求。

从表中可以看出, 影响中职学生职业理想选择主要因素还是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的晋升机会, 对社会需求和社会贡献考虑不多。这反映了当代中职生职业理想主要集中于个人的发展前途与经济收入层面, 没有上升为社会价值层面, 难免带有功利性色彩。把赚钱多少作为衡量职业价值的首要标准, 容易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 追逐高薪, 频繁跳槽, 不利于职业的长远发展。

4. 职业理想急于求成, 期望值过高。

从表中可以发现, 当前中职生职业理想, 急于求成, 期望值过高。其中希望25岁以前就能年少得志的占了10%, 而仅有11%的同学希望自己在45岁以后达到成功。中职生对职业理想定位过高, 一方面意味着他们对社会职业认识不深, 对成功盲目乐观;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着今后的职业满意度不高, 就业稳定性差。

5. 职业态度积极、端正, 能正确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关于“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 你会怎样做_______”的调查中, 有52%的同学选择了“根据现实情况适时调整职业理想”, 46%的同学选“更加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理想”, 只有2%的同学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总体上, 中职生对职业理想与现实发生差距时, 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 或者根据现实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 或者更加努力地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中职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施途径

1. 结合自身条件与职业要求, 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 即进行人和职业的合理匹配是实现理想的客观基础。如果匹配得好, 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 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 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因此, 对于中职生来说, 在树立职业理想时, 首先要从实际出发, 考虑自身条件与职业的要求, 努力做到人与和职业的合理职业的合理匹配。而要做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 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职业定向。任何一种职业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需求是紧密联系的, 社会需求决定了一段时间内社会职业方向的主流, 所以, 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 包括了解职业的社会需求量、职业竞争系数和职业发展趋势。职业的社会需求量是指一定时期职业需求的总量。例如, 有的职业有很高的社会名望, 但需求量很少;有的职业不为多数人看好, 却有发展前途, 且需求量较大。职业竞争系数是指谋求同一种职业的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职业竞争系数越大, 职业机会和概率就越小;反之, 职业竞争系数越小, 职业机会和概率就越大。职业发展趋势是指职业未来发展的态势。有些职业一时需求量大, 竞争激烈,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日趋衰落;而一些职业暂时处于冷落状态,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会日益兴旺。如果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不能适合当时的社会需求, 那么英雄则无用武之地;如果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不能从社会现实出发, 那么就是同社会现实较劲, 最终只会屡战屡败。因此, 加强对社会职业需求的分析和预测, 了解社会岗位需求情况是极其重要的。

(2) 依据专业选择进行职业定位。专业与职业具有相关性, 专业是为职业服务的, 三年专业的学习是通向职业的桥梁。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带有明显的技术性和职业性, 往往与社会上一定的职业群相对应。因此, 在开展职业理想教育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 包括对专业的设置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就业领域、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前景, 以及该专业的就业需求情况、自己对该专业或相应职业适应性的评估等, 巩固自身专业情感, 培养自身职业兴趣, 把专业理想和职业理想合理地统一起来。

(3) 结合自身兴趣、性格选择职业类型。一个人对工作的兴趣与其成就大小密切相关。有关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兴趣, 他在工作中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而如果一个人对他的工作有兴趣, 他就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因此, 在考虑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时, 要尽可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其次, 性格对职业的发展也有影响, 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不同的职业性格。让类似“张飞”的人去做文员, 一定会让上司头痛;让类似“林黛玉”的人去开拓市场, 业绩肯定不尽如人意。所以, 中职生在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中, 要考虑到自身的性格气质, 扬长避短,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2. 将职业理想落实到生涯规划教育的各项活

动, 明确实现职业理想的基本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谋划, 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 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前提。职业生涯规划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规划,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职业理想, 由于人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身心发展不同, 职业生涯规划在不同的阶段, 具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 职业理想教育也应该贯穿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阶段, 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的职业理想。

(1) 在校期间, 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努力打好基础。中职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既是确认发展方向的最佳时期, 更是夯实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有效时期。我们要从所学专业出发, 了解社会, 了解职业, 了解自己, 确定今后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期, 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素质, 有意识地培养兴趣、挖掘潜能, 主动适应职业需要, 努力学好有关知识和技能, 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毕业前夕, “先择业后就业”, 调整择业的期望值。一些同学, 在择业的过程中把“既舒服又挣钱又有社会地位”作为择业的必备条件, 所以,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四处碰壁, 感慨就业压力大。如果中职学生在首次就业过程中, 能从实际出发, 正确评估自己, 调整就业的期望值, 从低端就业起步, 从低层次岗位做起, 不期望一次就业就谋求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先解决生存, 再积累经验, 选择理想的岗位。那么, 中职生的择业面就会宽得多, 职业发展也会顺利得多。

(3) 从业期间, 尽快适应职业环境, 争取早日立业。求职不易, 立业更难, 要立业, 首先要了解职业, 即所选择的具体职业与行业内的其他职业的关系、从事该职业的要求、业内竞争程度、发展前途以及企业文化等情况。然后, 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职业性格, 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尽快适应新的职业环境, 新的人际关系, 胜任新的工作任务。其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分工不断变化, 这就要求从业者审视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学习, 进行职业调整, 不被社会所淘汰。

(4) 创业, 实现自己的美好人生。创造自己的事业, 是每一个人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阶段, 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 是职业生涯迈向高峰的标志。万丈高楼平地起, 创业的实现, 并不是空中楼阁, 它需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 更要有承担风险、勇于拼搏的能力。所以, 中职生既要胸怀大志, 又要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 决不能好高骛远,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参考文献

[1]蒋乃平主编.职业生涯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吴琪.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实践[J].科教文汇, 2007 (3) .

[3]孙丹凤.基于生涯规划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探析.出国与就业, 2010 (5) .

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验,中职,德育,职业道德

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 急需具有专业知识的行业人员来控制和管理。食品安全检验专业的中职毕业生是食品企业的一线员工, 也是食品企业质量控制的坚强后盾, 同时还有可能是食品企业的最高管理者, 食品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如果他们能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严格的职业操守, 做好该做的事, 为社会尽一份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 将来某一天我们可以对食品放心, 对社会放心。

一、思想教育为主导

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学校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大众、办事公道、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 鼓励学生在工作中做一个好的建设者。

(一)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的要求, 在任何部门、任何岗位工作的公民, 都应爱岗、敬业。作为食品安全检验专业的学生, 首先要爱自己的专业, 要爱工作的岗位。我们要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出发, 就不得不爱这个行业, 敬这个行业。因为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 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是一个人能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之根本。诚实守信也是一个企业、事业单位行为的基本准则, 企业若不能诚实守信, 它的经营则难以持久。所以, 诚实守信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职业道德之一, 每一位公民、每个企业主、每个经营者, 都要遵守这一基本准则。

要在全社会发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扭转一些人不诚实、不守信的行为。首先, 要靠教育;其次, 要靠自我养成, 从说真话、守时间、讲信誉等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第三, 要发挥道德舆论的力量, 对不讲信誉、不讲真话的行为予以批评、谴责。我们也要看到, 道德教育不是万能的, 仅用道德手段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在发挥道德作用的同时, 与完善法纪、加强管理、改革用人制度等措施相配合。例如10月26号, 香港检测出国内品牌奶粉含有三聚氰氨成份, 生产商大连韩伟企业集团生产的董事长韩伟, 公开向广大消费者和经销商道歉。但随后, 三聚氰氨却在鸡蛋里再度现身, 从奶粉、再到鸡蛋到饲料, 国家屡屡查禁, 却为何禁而不绝?下一个有毒的食品又是什么?这都是道德缺失现象。因此, 中职生德育教育中,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的道规矩, 为其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服务大众

所谓病从口入, 作为食品企业, 肩负全体大众的饮食安全与健康, 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不妨去了解一下国外的食品企业, 它们在生产过程中,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时刻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例如日本最大的食用油生产企业——日清奥利友公司创立于1907年, 味之素集团创立于1909年, 两家企业都已传承百年以上, 但从未发生过引起消费者恐慌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而该食品企业的生存宗旨就是“食品安全是企业生存之本”。

(四) 办事公道

良心是每个生产者必须守住的底线, 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还需要公正严明的法律来管理。我们食品行业更要办事公道秉公执法。因为如果食品质量出现了问题, 很可能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对那些违法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要严惩不待。因为安全的食品, 是生产出来的, 不是监管出来的。而现实中我们现在的监管可能更像是消防队, 就是一出火灾, 我们就去灭火, 而忽略了消防队的另一个功能, 就是防患于未然, 应加强防火的这种教育和监管。因此, 在中职生德育教育中, 要时刻向学生灌输“办事公道”的思想。

(五) 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 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学校可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作为契机, 大力提倡和发扬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开展思想教育专题活动, 如食品安全日活动、感恩教育等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许多中职生会存在一些自卑心理, 因此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以鼓励教育为主, 适当运用批评教育, 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学会并掌握批评与鼓励教育的“度”, 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环境影响为辅助

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正如古人云:“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所以德育教育切忌一味说教, 这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 应该借助环境的影响,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学校的教育者, 要思考学校环境的建设重点。首先食品行业的重大事件如“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和“塑化剂事件”等, 都应成为食品安全检验专业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作为该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深度剖析每个事件背后的利益链, 以及其导致的恶劣社会影响, 还要让学生明白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置法律和道德于不顾的最终结果是难逃法网的, 是要接受良心的拷问与道德的谴责的。所以, 这类大事件可以以漫画或通告的形式上教室的黑板报, 让学生每天耳濡目染, 日日深省吾身。恰当的教室环境, 具有“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作用, 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 有利于增添职业信仰, 养成专业乐趣。

此外, 教师还可结合食品安全检验专业的特色, 利用走廊、壁贴画等介绍一些行业的百年老企, 如雅培、美赞臣、箭牌、美素、固力果等, 介绍它们的企业文化、职业理解、成就及行业的最新动态。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大企业的风姿气度, 从思想上认同优良的职业道德。如此, 还可以让学生毕业后尽快和社会接轨。“人改造环境, 同样环境改造人”, 一个优雅的、健康的、和谐的环境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养成、知识才能的增长、法律意识的强化。全社会应该行动起来, 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食品安全现状的改变是个长期的过程, 其源头是思想的改革, 教育的改革。只有当这两种改革的成果转化到生产生活实际中时, 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食品安全检验专业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反复地、渐进地进行。教师应具有耐心、信心和毅力, 进行不懈地创新和尝试, 创造出一条真正的中职德育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杨静.中职德育实效性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330) .

[2].钱可铭.论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优化[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7) .

[3].张龙定, 增强中职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 2010 (9) .

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9

(一)调查动因:

多年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发现:中职生与初中生和普高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管理的角度,“问题学生”多,道德和心理层面的问题是主要的,了解其特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寻求有效的对策,成为本次调研的动因。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规律,依据科学详实的调查数据,根据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道德素养提出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职生施以各种积极的教育影响,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和心理健康发展。

(三)调查形式:

本调查历时一年时间,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调研等形式,调查对象涉及在校生、一线教师、班主任及实习单位各级负责人。调查范围为轻工工程学校中专部高一、高二在校生36个班1200名学生;问卷涉及到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生活现状、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职业理想等多个方面。

一、中职生思想道德、心理现状调研分析

自2011年11月,本人设计了50个题目的调查问卷,下发问卷1200份,因两个班顶岗实习,实际收回1047份,经认真统计、详细分析,基本状况如下:

(一)中职生个人道德、行为现状及分析

调查中发现,当问及“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的看法时,表示同意的占49.19%,表示不完全同意的占26.27%,表示不同意的占13.94%;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占45.08%,认为有一定作用的占33.24%,认为效果一般和没什么作用的占22.07%;有51.86%的学生表示多次接受法制教育,很受教育,有29.13%的学生表示每学期都有接受法制教育,但影响不深,还有11.17%的学生表示很少接受法制教育,影响较小;46.04%的学生对学校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20条及学校管理制度有一般了解,执行也一般,31.61%的学生表示了解,并能认真执行,7.16%的学生表示不太受其约束;41.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纪律观念强,30.09%认为较强,18.34%认为一般;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占64.57%,基本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占4.68%;对说粗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36.1%的学生表示与己无关,无所谓;9.26%的学生不能主动让座;19.1%的学生存在暴力倾向,22.35%的学生被同学欺负过。从这些数据看:部分学生在基础道德方面存在认识与行为脱节,法制意识淡薄,纪律观念不强。由此可见,当前中职生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学校德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都不容乐观。

(二)中职生思想、心理状态及分析

1. 学习观。

从统计看,有74.88%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就业;能自主学习和按教师要求学习的分别占40.21%、40.88%;上课能做到认真听讲的占70.57%;课堂上能做到基本遵守课堂纪律和认真遵守课堂纪律的占89.79%;能及时完成作业和基本能完成作业的占78.87%。这充分说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课堂纪律整体很好,学习目的明确,对将来就业充满信心。

2. 职业观。

因为喜欢,所以选择所学专业的占55.59%,喜欢所学专业,对专业有比较多的了解,很有信心的占44.51%,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兴趣,了解不多,但会努力去学习的占37.63%,关注自己未来的职业并认可的占76.12%。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随着现代造业的快速发展,中职学校已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我校焊接、机电、数控、模具、机械制造等专业特色越来越明显,发展的空间很大,学生在对前途、未来的认识上有了更多的自信。选择不愿意读所学专业的学生人数仅占10.79%。这说明我校的专业设置是比较适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说明,部分学生上中职学校是无奈的选择,对职业学校的认识存在误区,对自己所选的专业缺乏认识和了解。

3. 价值观。

部分学生的职业观念定位不准确,忽视了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最重要的是技能技巧、专业知识的占30.85%。笔者在到青岛麦坤特、青岛濑户精密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时得知:企业对实习学生和就业学生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把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重视的是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把个人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放在第二;能力技术放在第三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道德现状的影响,学校教育决不能陷入急功近利的误区,必须进一步加强职业理想、专业意识和就业意识的教育,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教育和劳动观念教育。

4. 自我认知。

学生自我评价过低,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自我评价题中,认为自己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优点的占23.59%;有心理困扰、常常受心理困扰和心理状况非常差的共有31.24%;有心理困扰选择跟老师倾诉的仅占2.29%;情绪情感上积极乐观的仅占13.09%,易紧张、焦虑和情绪低沉、原因不明的共有19.2%;因此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比例较大,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任务艰巨。

二、中职生道德、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育对策

大部分中职生在初中时学业成绩就属中下等,自信心不强甚至丧失,自卑感强烈,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行为反常,有的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逆反心理是中职生常见的一种心理。主要是中职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结果。这种现象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自然的和可喜的,大部分同学在教师家长的正确引导下,能够使自我意识和个性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而有些中职生却同教育者所持的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比如穿奇装异服,讲别人不讲的奇谈怪论,在教室里出怪声、乱吵嚷、逞凶压人,对思想教育和校纪校规消极抵制、蔑视对抗。

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从认知发展看,逆反心理多出现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正处于青年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当独立性和约束性发生矛盾时,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从情感发展来看,逆反心理的产生多是由于情感得不到满足。当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一些情感问题,如家庭失衡、学习中遇到困难等,很容易产生心理的失落,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就会产生否定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从行为发展来看,逆反心理是教育者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的结果。另外,不适当的好奇心也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客观方面:教育者可信任度的缺乏,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的不科学都往往会导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防治对策。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后果是严重的。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防止其发生。

1. 认识自己,升华自我

中职生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主动与成人沟通,虚心接受父母老师的教育。中职生也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尽量理解父母和老师,学着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啰嗦、老师的批评。

2. 加强了解,尊重学生

要防止和克服中职生逆反心理,作为教育者———家长和教师,就必须及时了解他们生理、心理成长规律,经常与他们交流,深入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要尊重他们,留给他们一定的独立空间和自主权利。对于他们的好奇心,应适当给他们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

3. 体谅学生,平等相处

教育者要与他们平等相处,努力与他们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特别是当他们提出一些要求、见解时,不要搪塞了事。同时,教育者应看到他们的长处,要多体谅他们的难处,不给他们施加过分的压力。另外,教育者要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他们。

4. 正确引导,坚定信念

当他们由于对社会阴暗面和丑恶现象不满,对正面宣传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时,如果教育者仍然企图掩饰社会的阴暗面,只会让他们的逆反心理加重。因此,教育者可以与他们一起分析丑恶现象形成的原因,激发其消除社会丑恶现象的斗志。同时引导他们学会运用主次矛盾的分析方法,认识到社会的主流是好的,不能因为个别丑恶现象而对整个社会进行否定;用具体事实让他们认识到丑恶现象最终会遭到法律的制裁,使他们的困惑得以明朗,不满得以宣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还应对中职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忧国忧民的使命感,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进一步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中职生自卑心理的产生首先由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的,因此抑制了自己天性的发挥,感到精神压力重重,常怀疑或担心缺陷被人耻笑,离群独处,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其次,在现实交往中受挫,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认为“处处不如别人”。再次,对于自身存在的不利于交往的性格特征,总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不敢主动结交朋友,只好“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1.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通过积极补偿的方法来帮助中职生调适自卑心理,捕捉每位中职生生活中细微的变化,对点滴成绩及时鼓励和肯定,使中职生的自信心通过一次次微小的成功来增强和得到升华;根据中职生自身实际情况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公正全面地对自己做出评价,既不求全责备,又不沾沾自喜、顾影自怜;学会激励、学会赏识,让学生有成就感。

2. 通过爱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爱的原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核心。弗洛姆(德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指出,真正的爱是一种主动去爱的能力,是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所做的积极奋斗,它意味着奉献和给予。爱需要高度的尊重、关心、理解、耐性、专心致志、适量的谦逊和足够的勇气。爱心是教师产生教育方法的基础和源泉,也是道德情感教育的出发点。要获得情感靠下命令是不行的,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使他们充满希望,促使个体产生“移情共鸣”,这是发挥道德情感教育实效的基础。

(三)“违法犯罪”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多种原因。首先,挫折感是形成违法犯罪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职生热情、奔放、怀抱着许许多多的幻想、希望,为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作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要持续性地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就会有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所以,教师要从完善个性的角度入手,帮助他们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前进中调整自己的目标,善于化压力为动力,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挫折心理是诱发某些中职生违法犯罪的因素之一。15—18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及时了解情况,采取措施进行帮助,不要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中。其次,不良个性心理品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组织纪律性差,厌恶学习和劳动,经常说谎,待人粗鲁,出言不逊,追求物质享受,观看低级的文艺作品、音像制品来寻求感官刺激等。针对学生的这些个性不良品质,在加强知识传授的同时,教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针对学生不良的性格行为,家庭学校要制定措施,形成育人合力;在家庭中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在学校里教师要掌握育人技巧,并以良好言的谈举止去引导、感悟、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再次,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无故旷课、迟到、早退,吸烟、喝酒、帮朋友打群架、玩游戏、上网聊天、交友、沉迷网站之中,与异性有不正常关系等等原因也极易引发学生产生违法犯罪心理。当发现中职学生有上述不良行为表现时,教师要及时教育,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不能随便对学生的错误处以体罚,行政处分,然后将其推出校门,或送入监狱。应加强对中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进行行为矫正和人格再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特殊家庭学生反常行为教育的良药———爱心帮扶

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得不到健全的家庭教育,缺乏家庭的温暖,容易引起整个机体生理和心理的紊乱,从而产生反常的行为。严重影响着他们个性正常发展,因此,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已成了学校和社会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特困家庭比例相对较高,近年来更是呈递增趋势。我校2010、2011级中专特困家庭达到了历史最高———17.38%。因此,如何做好特殊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从思想上真正感受到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关系到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1. 建立健全“爱心帮扶”长效机制

将“爱心结对帮扶”活动纳入学校每年工作计划,一是定期部署这项活动,使全体教职工服务困难学生的机制成为全校常规性工作;二是建立每一位教职工、干部坚持结对帮扶生活困难家庭学生制度,坚持每学期深入家庭看望慰问学生;三是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给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和成才向导。有效组织“导师”对学习上、品行上、生活上、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和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具体帮助,对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具体指导。四是建立总结交流阶段性经验成果的工作制度,使帮扶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总结交流中更加务实和创新。

2. 让特困生处处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形成“奖、助、减、免”的帮困体系。党员捐款设立“爱心基金”,每学年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奖学金、助学金发放,雪中送炭,奖励那些勤奋学习、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在设立的各项奖学金中向他们倾斜,激励贫困生奋发有为地学习。

为特困生设立“优先安排实习、就业绿色通道”。解决特困生家庭的后顾之忧。

3.“1+1”或者“1+2”,确定帮扶对象

每个党员和教师联系一个或两个在校贫困学生,将特困生与党员、干部、班主任及部分团员教师直接挂钩结对。定期和帮扶对象谈心,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每学期写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和落实情况。

综上所述,“爱心帮扶”关键因素还是在一个“爱”上。在教育特殊家庭学生的过程中,之所以要格外强调情感因素,是因为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来温暖,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涤荡。可见情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先导,以情示理,才能使人们接受,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同时也发现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深入思考。但我们深知,教育本来就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世易时移”,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又注定了中职生思想道德、心理的不确定性。所以,教育的探索之路是永无穷尽的。但不管这个过程是如何的漫长与曲折,只要我们这些教育者能够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充分理解他们,真诚地与他交流思想,严格贯彻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他们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摘要:本文根据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当前中职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中职学生逆反、自卑、违法犯罪、特殊家庭学生反常行为等问题的原因及教育对策,旨在让广大教师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思考和反思,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职生施以各种积极的教育影响,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和心理健康发展。

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10

中职生德育教育与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联系密切, 相辅相成。中职生德育教育是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前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是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直接进入社会, 服务于社会, 作用于社会, 因此, 中职生德育教育与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尤其重要。

养成教育是指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 在日常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通过训练, 严格管理等各种教育手段, 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素质。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现就中职生的德育教育与职业道德行为养成途径谈谈笔者的看法和做法。

一、加强中职生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职学校生源较差, 素质普遍较低, 给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加强中职生的德育教育, 使中职生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智慧、有教养、性格健全的高素质劳动者至关重要。

1. 现阶段中职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现状

一是缺乏应有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不少中职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人生缺乏远大理想, 没有宏伟目标, 行为上得过且过, 自由散漫。二是文化素质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 学习目的不明确,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常有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三是自卑感强, 自信心不足。部分学生存在“失败者”和“被遗弃者”心理, 没有正确认识自己, 总认为自己不行, 遇到挫折易自我放弃、自我放纵。

2. 造成此现状的原因

首先是家庭教育。不良的家庭教育, 使一些学生从小养成自私任性, 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性, 往往无视社会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 有的甚至与社会相对立, 直至以暴力犯罪相对抗。

其次是学校教育。不良的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理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缺乏理想和信念教育的学生, 对社会消极现象缺乏正确识别力和免疫力。

再次是社会教育。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如无形的毒素, 通过多种渠道、媒介对中职生产生侵蚀。尤其在网络时代, 不良信息的传播, 对难以分辨是非的中职生造成误导, 使之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 德育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的密切配合、协调发展, 涉及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职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有的放矢。

(1) 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 争取社会的理解、支持、配合。学校要与媒体合作, 给予正面宣传。 (2) 争取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协助。学校要重视与学生家长多渠道沟通, 使家长明确自己在对孩子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中等职业学校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基地, 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师要利用课堂适时加强教育, 还要注重师德, 以身示范。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逐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交往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 正反两方面对照,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使学生学会自我克制欲望、自觉调节情绪。 (5) 提倡个性发展教育。对中职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

1. 营造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或多或少地都要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是中职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必要的外在客观条件, 对中职生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构建行之有效的课堂情景训练平台

课堂情景训练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可靠途径, 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教师认识到这一点, 就能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转化为兴趣盎然的愉快体验。把教学与行为养成融合在一起, 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题型, 创设情景。如:分析某些行为是否符合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举行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中是如何注意训练和培养职业道德行为的;制订一份行业道德行为规范训练的计划, 并与班上最知心的同学交换, 互相督促、互相帮助, 将计划付诸与行动, 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验职业道德的真谛, 感悟职业道德行为对自身发展的作用。鉴于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减少理论课讲授时间, 增加行为的情景训练时间, 使课堂教学的理论讲授与情景训练时间比例趋于合理。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 职业道德行为课堂教学理论与行为情景训练的时间之比为1:1比较合适, 即在2学时的教学单元中, 一节课为理论讲授, 另一节为行为的情景训练。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时间分配是合理的,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使他们把课堂演练过的行为逐步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

3. 大力倡导钻研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

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德育教育, 也离不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中职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储藏量决定自身的胸怀、视野、气度和智慧, 决定自身的思维方式, 制约自身的应变、创新与决断能力。

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职业技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首先是勤读书, 特别是本专业书籍。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学习过程中可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培养职业意识,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其次是多求教。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是多渠道的。要想成为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职业人才, 需要端正态度, 多方求教, 虚心向别人学习。

4.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应根据预期的教学目标, 精心地、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 引导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 如生产学习、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采访劳模等等, 从这些活动中去拓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应鼓励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 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指导自己实践。也就是说, 要把学来的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 外化为道德行为, 成为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

综上所述,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 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的中职生德育教育与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只有结合社会实际情况、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特点才能做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而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是中职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外部条件, 构建课堂情景训练平台是主渠道,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前提和基础, 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决定性条件。这四方个面有机地统一,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同时也只有把德育教育与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培养出遵守社会公德、符合企业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跨越式人才,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唐凯麒, 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修订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007重印) .

[2]刘书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下一篇:从学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