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药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电大药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我是老三届初中毕业生,1978年参加高考以5.5分之差与大学擦肩而过,虽然我的年龄已不允许我再参加普通高考,然而大学梦并没有就此在我心中破灭。我一边继续复习,一边等待机会。终于在1983年初传来了全国电大招收首批经济类学员的消息,我为之欢呼雀跃。因为电大是邓小平提议并经过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一种办学模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很流行。

第一篇:电大药学论文范文

电大的价值所在

【摘要】30年前,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了广播电视大学。3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曾经有过美好的过去,也将有着希望的未来。电大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发展,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中国搭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电大 电大教育 电大的价值

2008年2月6日是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之际,中央电大于2008年1月6日在北京召开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今天,回顾电大的过去, 展望电大的未来,对于电大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1 电大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见证者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面临着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局面。人才短缺是当时国家发展的最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思考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在当时,中国面对的是经济比较落后,教育投入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据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76年中国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排在140多个国家的倒数第二位。在那种情况下,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按照常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1977年8月,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977年10月19日,小平同志会见了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谈到中国恢复教育的艰难和人才的严重短缺时,明确表示要利用电视手段加快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随即成立了电视教育领导小组,并在3个月后提交了《关于筹备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 1978年2月6日,小平同志审阅并批准了这个报告。仅仅经过1年的筹备,1979年2月6日,中央电大和35所省级(包括计划单列市和独立设置的城市)电大, 540个市(地)级电大分校,1400多个县级电大工作站和3万多个教学班同时开学。电大诞生了,电大事业的春天来临了!纵观电大创办的历史过程,时时刻刻事事都见证了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理论。诸如: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人力资源强国的思想;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的思想;穷国办大教育的思想等等。

2 电大是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者

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教育,以面授教学、函授教学和广播电视(视听)教学为辅助,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现代远程教育是相对于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传统远程教育形态而言,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通常认为,远程教育在中国发展 经历 三个时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这三个时代之间并不是相互的否定,而是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的媒体手段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新的媒休手段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这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1978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批示成立电大以来,就揭开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序幕。

在创立发展时期,电大以开展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要任务。

在改革探索时期,电大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办学。由主要举办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为既举办高等专科教育,又举办广播电视中专教育、卫星电视师范教育,还开展以岗位培训为主的大学后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教育等等,同时,还先后开展了与自学考试的合作和“专升本”试点等多项改革。

从1999年起,电视大学进入了开放教育的新时期。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部署,中央电大和清华大学等普通高校同时参与到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中。在这一时期,“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开始启动,这给电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转变。正像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所说,电大开放教育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转变;二是从单一的广播电视授课到包括网络在内的多样化交互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三是从以文字教材为主到文字、音像、计算机课件及网络等多种媒体综合利用的教学资源的转变;四是从封闭式校园管理到网络化、开放式的管理方式的转变。在这一时期,辽宁电大也探索形成了3123教学模式和1324管理模式。可见,电大事业的发展同其他高校一样,推动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并在其中起着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

据2003年5月7日光明日报报道:中央电大位居世界10所巨型开放大学之首,是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大学。截至2007年,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外,全国建有省级广播电视大学44所、地市级分校956所、县级工作站1875所、教学点3292个。各级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卫星和互联网实现有机连结,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了服务平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为社会特别是基层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其中高等学历毕业生已经累计突破600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累计超过4000万人次。特别是在1999年到2007年实施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8年中,仅开放教育累计招生458万人,毕业学生238万人,约占同期各类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8,占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3,占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招生总数的75%以上。

总之,电大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 电大是中国搭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开拓者

人类社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全球化描述的是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表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紧密程度,形容各国之间由于利益的相互依存而产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相关关系。它不仅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知识全球化,而且包括信息全球化、人才全球化。全球化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实现终身学习。

我们国家十分重视终身学习的问题。早在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更新知识的需要,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直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可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到来了。电大的未来发展将在学习型社会中充当马前卒、开拓者,正像国务委员陈至立所说的那样: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原因在于电大已经具备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切有利条件。

首先,电大具备最为先进的、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电大系统拥有除中央电大外,44所省级电大、近一千所地市级电大分校、近两千所县级电大工作站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具备一个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现代教育技术传输平台。

其次,电大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2007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开放教育试点总结性评估结论(教高厅函〔2007〕58号),决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予以通过。开放教育由试点转入常规,标志着开放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正式进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除此之外,电大还在积极探索为“三农”、为特殊教育群体提供教育服务,开展了教师教育和为“三农”服务项目,组织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面向残疾人和军队士官开展学历教育等。这些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必将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水准人们的求学需求,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各种机会。

再次,电大具有最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一是教师资源。电大不仅拥有数以万计的专兼职辅导教师,而且还拥有一定数量合作高校的主讲教师;二是学习材料资源。电大不仅拥有最新的各高校名师编著的开放教育试点文字教材,而且还拥有各类授课光盘、网络课件;三是教学服务资源。从中央电大到省、市地方电大三级电大在线平台上,都拥有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学辅导、自检自测、在线测试、作业讲评等内容,随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学服务。四是教学方式方法资源。根据教育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中探索了诸多教学方式方法,诸如:小组学习方式、送教下乡方式、集中辅导方式、讨论答疑方式及启发式教学法、灌输式教学法、逆向思维法、案例教学法等等。以上这些丰富的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缓解了学习者的工学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必将得到学习者的一致赞同。

总而言之,电大一定会在邓小平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持“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方针,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再创新的辉煌,为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而努力奋斗——这就是电大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国远程教育.2006-03-30 巨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挑战.作者:严冰,徐浩.

[2]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纪念邓小平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上的讲话.

[3] 原教育部长兼中央电大校长在纪念邓小平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上的讲话.

[4] 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在纪念邓小平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暨推进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者:潘维荣

第二篇:30年前上电大

我是老三届初中毕业生,1978年参加高考以5.5分之差与大学擦肩而过,虽然我的年龄已不允许我再参加普通高考,然而大学梦并没有就此在我心中破灭。我一边继续复习,一边等待机会。终于在1983年初传来了全国电大招收首批经济类学员的消息,我为之欢呼雀跃。因为电大是邓小平提议并经过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一种办学模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很流行。电大实行的是“宽进严出”政策。所谓“宽”,就是录取分数可以略低于普通高考;而其“严”,就是在校学习、期中、期末考试决不含糊,甚至比普通高校严。学员学期考试三门不及格退回原单位,两门以下(含两门)不及格如果补考仍不及格或补考累计两门不及格也同样退回原单位。

所以,能上电大我同样感到欣慰。记得当年参加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文科经济类统一招生文化考试是5月份,考试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地理合为一张试卷)。考试难度比普通高考稍低一些,但政治科目也比较难,它是按要点评分,答得再多,扣不住要点,也是没有用的。尽管我在政治上吃了些亏,数学分数也不及格,但凭借语文和史地的实力,总分仍超过了240分,顺利进入电大企管班(企管班入学分数为220分)。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用在电大更是如此,进了电大门,还得要艰苦学习,一门一门经过严格考试合格才能毕业。鉴于此,学员们学习没有一个不用功的。有些基础稍差的同学更是倍加努力。记得我们班有一个年长的同学,记忆力不如年纪轻的,入学分数又不高,他很担心考试不及格退回去丢脸,天天学习到深夜。一本《国民经济管理概论》别人只看两遍,他却坚持看六遍,有一点点不懂的问题总要问个明白。寒冬时,脚下放个木桶,里面放一些稻草,学习时双脚放进去御寒。

那时上电大,除了收看收听统一的电视广播讲座或当地电大老师隔三差五来作一些辅导外,主要就是靠自学,不懂的问题互相请教,实在弄不懂等辅导老师来讲解。那时大家自律精神很强,遇到难题,下课了还有不少同学在课堂上切磋,不弄懂了决不罢休。临考前的一个月,很多同学都是在课堂上度过了不眠之夜。辅导老师虽不是专职的,却很敬业,有时晚上见到同学们都来复习,便也主动从家里赶来为大家释疑解惑。电大三年,由于大家学习都很用功,因而毕业时没有拉下一个。可其他的电大班却没有我们这么幸运,有个班40个学员,最后毕业时仅32人拿到毕业证书。

电大毕业后,大家都回到原来的单位。经过实践锻炼后,大多数都在单位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这个企管班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在中层以上领导岗位任职,有的担任了企业领导,还有部分同学成了民营企业家或考进机关事业单位任要职。

就我个人而言,电大助我成为企业领导、经济领域的学者。从电大毕业后,我利用业余时间潜心企业管理的研究,至今在省以上经济学刊发表了100多篇经济论文,多篇获奖。《完善企业监督保证体系的法律思考》曾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八五”优秀科技成果奖,我还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高级研究员。

转眼,离电大入学30年了,但当年在电大的学习情景仍历历在目,电大曾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这些老电大生,也都以当年能进电大而自豪,以顺利毕业而骄傲。因为我们是严格考试入学的,是经过严格淘汰而毕业的。

作者:王大庆

第三篇: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摘要] 当前,职业倦怠作为一种隐性的职业伤害,在基层电大教师工作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它的存在,极大地危害了基层电大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的发展。因此,探讨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产生的根源与缓解对策,对缓解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基层电大 教师 职业倦怠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 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因为教学、管理工作本身即是一种压力情境,基层电大教师要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复杂度越来越强的教学任务,学生的过度要求,社会的过高期望……久而久之,这些都会损耗教师的士气与热情,导致教师自身的倦怠。因此,探讨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产生的根源与缓解对策,对缓解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情感耗竭

教师长时间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压力得不到有效地缓解和消除,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教学对象,使教师很容易出现情感的耗竭和生理能量的耗尽,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2.职业性格解体

对学生抱消极否定态度,无心教学,从身心上有意疏远或断绝与学生交往、沟通,冷言冷语对待学生,甚至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有“孺子不可教”的感慨。工作效能低,常常得过且过,对工作敷衍了事,甚至会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有的教师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甚至把教学工作只是当成第二职业。

3.低职业成就感

通常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只是一种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降低,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甚至羞于向他人提及自己的工作,这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低下。

二、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社会评价值过低的影响

据2007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统计,从1982年的首批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至2007年秋,全国电大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累计达628.51万人,在校生200余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累计超过4000万人次。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共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独立设置的广播电视大学)44所;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指电大分校和由省级电大直接管理的工作站)956所,其中电大分校780所、工作站176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指电大分校管理的工作站)1875所,10多万专、兼职教职工。尽管从规模上电大有“世界第一高校”的美誉,但是基层电大教师一直以来都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这体现在电大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与其发展规模存在严重的不相称。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电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末流”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加上在电大教育办学、收费、就业等政策上还存在许多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也增强了社会对电大的偏见。

2.电大当前办学困境的影响

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是有一定学生规模的学校,离开招生讨论教育质量、科研、专业建设等都是空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招生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基本前提,更是电大发展的生命线。当前,成人教育的招生竞争非常激烈,电大与其他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都希望占另成人教育这一市场,部分成人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这些诸多因素造成了电大招生的困局。一方面,是电大完全市场化的招生;另一方面,是社会对成人教育质量的关注和批评与日俱增。这一两难选择导致电大陷入“求本”——遵循教育本身的要求和社会舆论的呼声,着眼电大长远的发展,严格质量标准”,还是“逐末——屈服于无序的招生市场竞争,顺从部分学生的需要,注重眼前的利益”的两难困境。基层电大为确保学校具有一定的规模,使出浑身解数,拉开招生的大网,打起招生大战,采取有偿招生的办法,给教职员工定招生任务,完不成招生任务的,就扣发工资。这些做法使教师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消极怠工的现象时常发生,给教学和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广大电大教师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承受的压力远比普通高校教师大,他们不仅要像其它高校教师一样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工作时间紧,工作压力大,而且在心理上需承受较大的压力。尽管他们在责任心和道义感的驱使下尽职尽责,但是由于有诸多问题不是个人的努力就能够解决,以致产生许多心理焦虑和挫折感,失去工作的信心。

3.电大管理模式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组织方面,显著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是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角色冲突是个体面临两种冲突的情境而又需要做出角色行为时所产生的,而角色模糊则是指个体由于对自身职业的权力、业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认知而感到工作无法胜任。威尔逊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基层电大的教师也常常面临着这种冲突,在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上,由于电大行政主管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的分离这一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基层电大在创办之初就具有身份的模糊性。这体现在一些涉及基层电大发展的关键问题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常常比较冷漠,而上级电大也是事不关己的态度。基层电大教师们往往觉得自己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寄养在电大系统的,从而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地位,角色意识模糊。同时,基层电大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是复杂多样,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领导者、管理者、县级电大站业务的指导者;既要负责招生,又要负责教学;既要对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又要对上级电大负责,回到家里教师又要转换成另一种角色,这往往使得老师们疲于应付,心力交瘁。此外,上级电大一方面反复强调基层电大发挥首创精神,积极探索电大教育的新模式,同时从注册、学籍、制卷、考试、发证甚至包括形成性考核和实践教学等等诸多环节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牢牢的束缚住了基层电大的手脚,使得基层电大必须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演练,否则就是逾矩。以上这些因素都导致基层电大的教师感到无所适从。面对众多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就会发生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这一切使不少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斯可瓦布、步瑞恩(Schwab1982 , Byme 1992)研究认为,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与职业倦怠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

4.内部组织氛围的影响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其组织氛围是教师个人心理、情感的调节器。如果组织关系融洽,教师之间相互支持、互相理解、互相信任、默契配合,教师就会获得安全感、自尊感和归属感。若教师之间关系紧张,个体工作缺乏有效的支持,那么教师就会感到压抑、焦虑、孤独,心理压力增大,从而诱发职业倦怠。在教师工作情境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支持被证明与职业倦怠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此外,大多基层电大还是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没进行相应的岗位津贴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权责不明,遇事推诿,人浮于事的现状比较突出。在内部管理上,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官本位现象严重,民主意识不强,广大教师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加上一些学校领导的官僚意识,一些教师在工作上也得不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其主人翁的地位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缺乏归宿感,进而产生倦怠。

5.经济待遇较低的影响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应当具有较高的经济待遇。然而,长期以来,基层电大教师的经济待遇与其他行业知识分子相比始终是一个弱势群体。虽说近年来教师工资有过几次大的调整,但是对不少基层电大教师来说,这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事实上,国家政策规定应该增长的工资,由于受区域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县、市根本兑现不了。微薄、迟到的薪金,让部分教师看不到自己的劳动价值,无奈和失意中将目光转向其他行业。据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市调查,有57.4%的的教师感到“薪水太低”,有31.15%的教师表示“如有挣钱的工作,愿意弃教转行”。生活的清苦、拮据,捉襟见肘的寒酸,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一些不甘清贫的教师开始彷徨、观望、不安、躁动,他们产生职业倦怠必定是早晚之事。

6.教育教学对象特点的影响

据美国教育协会调查,学生纪律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弗瑞德曼、法伯指出,学生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缺乏热情等问题,都可能引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众所周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加之其他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都在分食这一块越来越小的蛋糕,电大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电大的生源也由公务员和教师为主体向低龄化的流动就业人口转变。这些新的学生群体:一方面,呈低龄化趋势,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学能力和学习自觉性较差;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他们而言生存始终是第一位的,工学矛盾突出。这不仅增加了基层电大教育教学的难度,而且使教师的工作要成倍增加。不少基层电大已深为学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的缺乏而苦恼,不少教师也为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学生素质的现状深深忧虑。对于广大基层电大教师而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它工作更易让他们感觉到疲倦不堪。这很可能导致教师因看不到教育效果,而降低对工作的投人。此外,电大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度和感恩心不强,也易使教师产生低成就感。如果这种心理持续迁延下去,就会导致职业倦怠。

三、预防和缓解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

1.加快终身学习立法工作,进一步强化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等一系列奋斗目标的必要条件,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各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早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十五条就明确提出:“加快教育法律建设,建立和完善执行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以法治教轨道……争取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在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众多法律法规都涉及到成人教育,但成人教育专项立法工作始终未能提上议事日程。现在,党和政府明确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强调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制订“成人教育法”或“终身教育(学习)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令人欣慰的是,2005年7月,福建省政府颁布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上海、湖北等省市也在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立法进行调研和着手起草;教育部已经启动了《终身学习法》的起草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广泛开展了推进终身学习立法的相关调研。通过立法,将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变为全国人民的意志,变为全社会的行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才有可靠的保障。同时,要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从法制上予以保证。特别是在制度的建设上,应切实提高电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让电大教师感到,无论在哪里做教师都很有吸引力,感觉到同其他教师一样,受到社会尊重,使其真正体会到所从事的职业产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肯定和有心理成就感。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学校的组织文化与人际网络往往很复杂,包括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的组织结构与人际关系。教师在这些人际网络中与其他人员的交往互动,即形成一种学校文化,而这种学校文化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行为与工作士气。“学校的气氛可能并不鼓励或者甚至防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反应,导致对专业学习采取固执己见或自我防卫的方式,结果教师的学习很快就到达停滞不前的地步,教学也变成例行公事,保守、缺乏质疑。”而且,如果学校的人际氛围不和谐,如充满个人主义,教师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激励,甚至互相攻击,这些都将促使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设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首先,校长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其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以区别教师的教学效果,体现竞争精神。如果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良莠不分,则易使教师流于平庸、懈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主动追求专业卓越发展的动力;最后,针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我们不妨借鉴德国高校的作法,即教师每隔3年~5年享受一次研究年,在这一年中可以不担任一学期或更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专事科学研究。这既可缓解教师繁重的工作负担,也可使教师在此期间积极充电,更大效率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3.教师自身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作为基层电大教师本人,应清醒认识到职业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而且职业倦怠也不是在职业生涯中只发生一次的现象,它可能重复出现,如果我们能够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且在产生危害之前捕捉到它,加以心理调整,那么我们就能很快恢复平静。电大教师应了解自己的角色职责,既不能放大自己的责任重要性,也不能轻视自己的角色作用,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会有喜怒哀乐,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理想相差太远而产生幻灭感。对自己和学生的期望不要太高,工作目标必须切合实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学生,让工作在安静有序的情境中进行,从而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为了电大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电大的教育质量,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都要共同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心理,使基层电大的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苏素美.美国教师的“职业倦怠”之探讨[J].教育资料文摘,1995,(3):136.

[2]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焦点:教师职业倦怠[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7).

[3]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

[4]庞丽娟.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5]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M].台湾省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71.

作者:杨舜尧 胡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