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公共行政论文

2022-04-16

[摘要]运用行政生态学理论对知识型政府要素及其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知识型政府作为一种以知识利用为导向的政府组织形式,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正逐渐成为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知识型政府的构成需要非常深厚的根基,在政府内部需要创新的信息技术及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以维持运行,在政府外部需要知识经济基础及完善的电子网络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大公共行政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大公共行政论文 篇1:

电大“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内容的学科思想分析

摘 要:了解电大“西方行政学说”课程的学科思想,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西方行政学产生的文化与政治背景等,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行政学说发展阶段,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文章对电大“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内容的学科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大;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内容;思想分析

“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而行政学的理论则是“西方行政学说”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公共行政发展迅速,我国的行政管理思想与理念出现了新的变化,西方一些行政思想在我国也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对电大“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内容的学科思想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提高学习成绩。

一、电大“西方行政学说”课程的特点

第一,课程内容较为详细。西方行政学自产生之日起至今,已经拥有百年历史。“西方行政学说”主要是针对西方行政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从中能够了解不同时期各行政学派的思想与代表人物等。

第二,注重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是一门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的学科。这门课程通过向学生介绍西方行政学说发展的历史背景,介绍行政学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与理论,让学生了解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精髓。我国的行政管理学与西方的公共行政学一直以来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公共行政学在中国的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与课程体系,但尚不够成熟。因此,如何创新、重新构建起属于我们自己的行政学理论体系是学生学习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三,综合性强。西方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立研究的范畴,但同时也是一门极具开放性的学科。由于行政管理工作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使得西方行政学成为了一个多学科渗透的研究领域。其涉及的学科主要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这些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应用使西方行政学具有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二、电大“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内容的学科思想分析

第一,现代性与实证主义等思想一直贯穿于行政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行政学是在较早实行现代化的美国产生的,此种现代化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理性思维密不可分。但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工业文明的一些弊端开始出现,如环境污染以及不平等待遇,这些问题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此种环境为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代性主要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因此,技术理性与实证主义的思维影响了行政学的研究方法。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主要有定性与定量两种。定性研究主要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研究,关注了人的复杂性,还强调了研究程序与研究形式的灵活性等。定性研究资料更为丰富,也更加细致,具有一定的优势。定量研究主要采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形式,主张获得客观与公正的规律,具有普适性的特点。近年来,科技发展较为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定量研究成为了主要的研究形式。在行政学中,理性模式的研究形式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第二,一些主流的实证主义研究者对于已有的行政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探讨,对于公共行政评论中一些与公共行政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相关作品的质量有时不尽如人意,研究主要是应用性而不是基础性的,没有足够的理论给予支撑。此外,一些学者还发现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博士学位论文主要考察了公共行政中研究知识的增长等。虽然论文的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如很多实践者的项目没有对公共行政的论题进行分析等,影响了研究效率。虽然实证主义者对于定性主义者的研究进行批评具有一定的道理,但逻辑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实证主义者是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但实证主义哲学与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不同。因此,实证主义者并没有从人文主义的内在逻辑出发,对定性研究进行分析。因此,实证主义者对于定性主义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

第三,对于价值理性等来说,学者一般更加关注反思性的研究形式,且还对解释学的研究形式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一些学者认为,事实与价值是无法分割的,并对理性模型进行了分析。理性模式通常是以一定的理性观为主,理性模式一般是以并不完全的知识为基础,假如学者受制于理性框架,则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此种情况下,便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法默尔曾说,现代性反映出人类能够运用综合语言捕捉世界的能力,能够反映出乐观的态度,因此,拥有完整地了解世界的潜力。但此种信心,也是值得具体探讨的。法默尔运用后现代主义对以前的公共行政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后现代主义理论出发,现代公共行政主要依赖于客观性的社会科学逻辑。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人们应当重建公共行政理论,通过想象与解构来摆脱现代主义思想对于行政学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结束语

在“西方行政学说”课程中,学科思想非常重要,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西方行政学产生的文化与政治背景等,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行政学说发展阶段,从而理解行政学的发展过程。此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7(03).

[2]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崔明哲

电大公共行政论文 篇2:

行政生态学视角对知识型政府要素及其治理模式的探究

[摘 要]运用行政生态学理论对知识型政府要素及其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知识型政府作为一种以知识利用为导向的政府组织形式,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正逐渐成为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知识型政府的构成需要非常深厚的根基,在政府内部需要创新的信息技术及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以维持运行,在政府外部需要知识经济基础及完善的电子网络环境。知识型政府治理要以社会实际为出发点,针对不同制度采取不同方式,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知识型政府建成及其治理模式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知识执政将成为随后时代的主流。

[关键词]知识型政府;知识资源;知识效能;知识治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随着电子网络的不断普及,政府的组织为适应环境已经不能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发展模式了,在高效能治理理念的推崇下,政府需要不断寻求突破以更新不断老化的组织结构,从而全面提高公共行政水平。在知识经济的推波助澜下,以知识资源为主导的新治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各国政府所关注,构建新形式的知识型政府需要哪些必要因素以及在知识资源如此丰富的电子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些资源为社会公众服务已成为政府部门研究的主要方向。因此,结合行政生态学理论来分析知识型政府的构成要素及其治理模式是新形式下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从政府内部及外部环境来研究高效能政府组建及治理,这对知识时代公共行政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从行政生态学角度推测知识型政府要素的来源

(一)政治系统中的政府职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

政府职能即是国家行政职能,是指导国家行政机关处理公共事务的行为准则。政府的职能设定以是否符合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为标准,政府的宗旨是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高质量公共服务。为履行这一社会职能,政府需要不断改革,通过改变管理方式、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健全政府组织形式,通过创新自身管理体制而建立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政府,以便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始终如一的保障公共利益。由此,知识型政府应运而生。

(二)经济因素上组织竞争力以知识运用为关键

在科技为主导生产力的时代,公共组织为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经济上不断增强科技竞争力,这种科技竞争力主要源自先进的科技知识。通过先进科技知识的不断汇集使得公共组织自身的管理方式倾向于知识管理,通过知识资源的不断聚集而完善知识管理系统。根据周民良的观点,知识型政府的重要特征是要通过知识管理来提升政府组织的效能及竞争力。政府效能的提高程度主要取决于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知识管理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依赖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归根结底,知识的运用成为增强政府组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因此,政府组织运用知识增强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构成知识型政府要素的产生。

二、从行政生态学角度分析知识型政府要素的主要构成

(一)以社会环境对公共行政影响角度

1.知识经济是重要基础

当前各国政府的生存发展时期,知识经济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生产方式充斥在国际环境中。它主要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科学技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经济产物。在知识型政府的各组成要素中,知识经济是作为重要的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着知识型政府的主要结构。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对知识资源的利用,这也将导致政府与社会对有效知识资源的追求达到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知识经济是知识型政府要素中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2.电子网络是主要构成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文庭孝博士认为,知识型政府在目前其实是一个概念合集,与其相关的概念很多,其中就包含电子政府①。在如今电子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府的运行机制更多的依赖于电子网络的高效便捷,在今后将形成的知识型政府中将尤其重视电子网络系统的建立健全。电子网络是知识型政府接收与传播信息的重要桥梁,是支持知识型政府良好运作的必要环境,是知识型政府集中掌控重要知识的保障。由此可见,电子网络构建了知识型政府要素的主要发展环境。

(二)以公共行政对社会环境的作用角度

1.以知识创新为主要方向

20世纪90年代英国BP石油公司创立了T型管理模式,它主要指组织中知识的自由分享与组织各层级部门业绩之间的交集。由于T型管理模式中知识的自由分享导致组织中各层级部门能获得足够的知识资源,促进组织成员知识创新思想的产生,从而提升组织业绩。由此可知,T型管理模式能够刺激知识创新能力的产生。知识型政府本身就是一种组织制度的创新,以知识创新是知识型政府的指导核心,若借用T管理模式来激励知识创新能力将有助于知识型政府建立更加人性的知识创新机制。作为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知识创新必将成为知识型政府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2.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支撑

知识型政府的构建需要相应的支撑环境为基础,在稳定的支撑环境内由技术支撑系统及非技术支撑系统共同构成知识型政府的运行主体。技术支撑系统主要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而技术创新是指突破创新信息技术来实现更加全面高效的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是技术支撑系统的生机与活力,是政府组织创造力的源泉,是知识型政府的构成要素的中流砥柱。

三、从行政生态学角度归纳知识型政府要素构建治理模式的途径

(一)在统一社会制度下,以政府推介为主要方式

各国社会制度不大相同,政府为便于管理实行统一社会制度,知识型政府的重要特征是其健全的知识管理体制,治理模式理应配合其知识管理体制来执行,政府通过知识资源的收集、分发及调配来实现社会公众的知识交流及沟通,借此获得较大的知识效能。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知识的吸纳、管理和分配中枢,以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通道,履行政府的多重职能。知识型政府职能有三点:第一,作为监管者,从政府组织内部及外部获取足够的知识来源。第二,作为发言者,政府要运用知识资源发布公共政策及相关信息。第三,作为指导者,政府施行有效的知识资源分配来引导高校治理模式的建设。

(二)在异质化社会制度下,建立不同制度评价体系

异质化的社会制度即是在同一政府治理下存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针对此情况,通过建立不同评价体系来治理才能适应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知识型政府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及主体的差异,通过知识资源的不断搜集分析对不同社会制度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分析归纳不同社会制度的共性与个性,以各种社会制度的共性建立评价标准的对比表,便于查看各种社会制度在各方面指标的差异,为治理模式的调整提供依据。评价主体的客观性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结果,不同评价主体对评价标准的看法各不相同。具体可以分为:第一,政府自身评价,指政府以公共监督管理者及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评价不同社会制度治理模式,知识型政府对于自身的评价关注于知识效能最大化的标准,这也是履行知识型政府自我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二,社会舆论评价,指社会公众及媒体从社会公共利益角度出发,以社会道德规范为衡量标准,对不同社会制度治理模式进行评价。在知识型政府的治理下,社会公众及媒体的公共利益及道德衡量标准将更多的依赖于政府对知识资源的合理分配。

四、从行政生态学角度预测知识型政府要素及其治理模式的社会意义

(一)开辟知识管理链的构建

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r·singh于1998年从组织内部的知识和核心竞争力出发提出了知识链的概念②。它是指组织在一个链条网络中不断收集、分析、整合知识资源,最终实现知识创新以增加资源价值的一种网络架构。在知识型政府中,对于知识资源的管理正是建立在知识链的基础上,政府治理对知识的依赖迫使其开辟一种全新的知识管理链模式,寻找信息来源汲取知识资源,将知识输入政府组织内部,再将其转化成有效资源传播给社会公众,使社会公众企业团体最大效率的发挥知识效用。如此反复,构建知识资源吸取及分发的循环系统使政府与社会公众处于持续互助的过程。知识型政府借用知识管理链网络构成政府与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传送渠道,完善了知识管理体系,为实现知识治理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完善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是指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打造一种自由畅通的公共沟通渠道,消除政府组织内部和外部各部门各阶层间信息传递的界限,构建政府与社会公众间更加便捷的交流网络。知识型政府的构建及其治理促进了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完善,知识执政的建设必须依赖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利用高效便捷的电子网络来吸取和发送知识,利用政府内部无隔阂的网络实现高效的知识行政,利用政府与社会公众间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知识信任。为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打造优质知识型政府及其治理模式,需要更加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以支持知识资源的有效分配。这就使得电子政务不但是一种信息技术建设,更是政府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管理体制创新,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在知识型政府的建设及治理过程中尤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1〕李婧,李凌汉.T型管理模式及其在知识型政府组织中的运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03).

〔2〕赵金楼,王英照,刘志斌.基于知识型政府与企业互动界面的区域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08).

〔3〕王家斌,陶晓丽,邵慰.建设知识管理型政府的对策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08).

〔4〕付志平,谢光辉.知识管理型政府的知识管理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05).

〔5〕周贺来.知识型政府的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7,(02).

〔6〕廖欢.知识型政府视角下我国市区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2014;(05).

〔责任编辑:张 港〕

作者:陈鑫

电大公共行政论文 篇3:

开放教育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构与开发

[摘要]在开放教育条件下,跨课程建构教学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延伸和后续保障,有利于更好地呈现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节省教学投入,更好地指导实践,满足学生需求。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从理论重点、社会热点、工作难点和个人兴趣四方面入手,通过课程学习阶段的针对性强调、专题课件的制作、日志学习法、行政管理专题讲座等方式加以推进。

[关键词]跨课程 教学资源 行政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苑秀芹(1977- ),女,内蒙古通辽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教育事业的推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成为当前提升开放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学习资源是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载体。如何开发符合不同专业要求和课程教学目标,适合远程学习特点的学习资源是远程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一、建构跨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以学科、课程为基础进行学习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这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一,不同课程间的关系容易被忽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见章节知识点之“树木”,难见课程体系之“森林”。其二,知识的联系性容易被忽视。单一的课程资源难以对在诸多课程中均占据重要地位的知识点有效整合,这样一方面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重复劳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局限于一门课程展开讲授,对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有限。其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容易被忽视。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往往以帮助学生应考为目的,即便现在有的课程开始关注于实践活动,但仅涉及实践活动的特定方面,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对实践经验的整体认识,过于专业的教学资源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建设思路,特别是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值得深入研究。

1.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呈现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某一课程建立对一门专业的整体认识,而对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建立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毕竟不同学科课程共同构成的知识体系才是内在的、本质的,专业教育必然意味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它可以将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进行整合,从而避免课程对知识本身某种程度的“肢解”,全面、整体地展现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容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

2.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节省教学投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同的课程相互独立存在,但是重要知识点往往在不同的课程中均有所体现。此时,以该知识点为线索,整合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有助于使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认识该知识点。同时,由于课程教学往往在时间安排上先后有序,因此,此前课程中出现的知识点在后一课程中如果能被进一步强化,无疑对后面课程的学习也有所裨益。如果将多门课程都涉及的公共知识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资源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学投入,节省教学资源,事半功倍地开展教学活动。

3.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满足学生需求。开放教育学员均为成人,其学习实用性强,自我导向意识明确,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体验的整合,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务和问题需要运用跨学科、跨课程的知识来帮助解决,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更好地提炼不同学科的理论,并且将之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满足学生需求。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要以提供个性化定制资源服务为目标,帮助学员根据自己需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这样做,一方面使枯燥的理论可以变得更加生动,使理论的实用性得以加强;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生活与所学内容的有机关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强调跨课程建构教学资源并非抛开课程而建设独立的教学资源,恰恰相反,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要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一方面,按照教学大纲实施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本教学目标,顺利通过考试;另一方面,课程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地认识整个知识体系中各个知识点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可以说,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开发教学资源的前提准备。强调和突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是为了避免教育活动终止于课程教学现象的出现。跨课程建构教学资源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的延伸和后续保障,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改进课程教学效果。

二、跨课程教学资源的着力点: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以课程的有机整合为基本目标,无论是选题还是教学目标的设定,都要首先思考:教学资源设计是否可以避免课程教学平台的重复建设?教学资源设计能否将不同学科内的相同、相似的知识点融为一体?教学资源设计是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开展,有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在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资源的内容和重点的不同,将理论重点、社会热点、工作难点和个人兴趣点作为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着力点。下面以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1.基于理论重点建构课程间关系。行政管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与学科,在形成过程中它以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作为基础,逐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学好这个专业和学科,无法绕开这些理论知识。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些理论均按照课程的设置被划分开来,为适应学科的需要,不免会人为地对理论进行“修剪”,使得理论的整体性无法充分体现。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例,作为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该理论为当代政府行政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为行政实践尤其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这一理论在越来越多的行政管理课程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中,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城市管理学、西方行政学说、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等课程中,均不同程度地涉及了这一理论,在公共管理学、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等课程中还被作为核心内容来加以介绍(如下表所示)。

注:所用教材分别为齐明山主编的《公共行政学》(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丁煌主编的《西方行政学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张波主编的《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周晓红主编的《公共管理学概论(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胡宁生主编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不难发现,此时仅仅依靠不同课程进行教学,难以还原该理论以整体面目,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难免会有所偏差,而且不同课程的教学中难免会出现重复讲述,教学效率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这一理论作为核心构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展现该理论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还可以有效地将不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除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外,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知识点也是如此,可以分别进行教学资源建构。

2.基于“社会热点”推动理论运用。作为一门专业和学科,行政管理的重要特征还在于它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接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下开展活动。因此,将行政管理的知识体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均可以拿来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起到整合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学习的作用。

以医疗改革为例,这是切实关系到每个人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建构上看,这一过程是政府职能改革的必然结果,可以与“行政职能”这一知识点紧密结合加以认识;这一过程是政府决策的过程,可以与“行政决策的程序、原则”相结合;这一过程涉及医院的改革,可以与“非营利组织”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协调、合作,还可以与“公共管理学”课程的内容相结合。

此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拿医疗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例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内容,但是学生并未对这些热点问题形成整体认识。而这样的教学资源建构思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不同的课程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问题形成特定认识,它们共同推动实践的发展。这无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基于“工作难点”指导现实事件。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建构还可以立足于“工作难点”,对工作中的共性问题从多方面加以分析整合。这样学生会感到所学知识并非生硬的理论,而是与他们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学习的针对性会更加明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无疑会有所提高。

行政管理学科的一些课程涉及日常的管理工作实际,通过对基本常识、操作规范、实用技巧的介绍指导实际工作。以“如何形成团队、开展合作”这一日常工作难点为例,可以将“团队管理”作为专题,综合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交礼仪概论等课程的有关内容,分别就什么是团队,团队的管理原则、目标管理,团队成员的沟通、日常礼仪等内容分别加以建构。

4.基于个人兴趣点开展自主设计。在教学互动关系中,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具体到教学资源设计中,以往的资源设计往往由教师根据其教学对象特点的假定展开设计,最终需要经过教学充分互动检验其效果。事实上,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与课程关系、课程内各章节关系有针对性地加以讲授,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地自主设计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转换。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兴趣,围绕有很大兴趣的知识点不断地建构、丰富其内容,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专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在个人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视野便不会仅仅局限于特定的课程,终将会打破课程界限,建立对专业、学科的整体认识。

当然,理论重点、社会热点、工作难点和个人兴趣点并非孤立的,在教学资源建构与开发过程中,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使得教学资源的适用性更强。

三、跨学科教学资源建构与开发的手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加以建构与开发,在此大体概括一些常用的手段。

1.课程学习阶段的针对性。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课程时,可以根据知识点的特征分别对其理论价值、对社会发展及工作推动的指导意义加以强调,使学生明确该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不同学科、课程的相互关系。此前,这样的方式已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加以运用,成了常规性手段。只要在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进一步加强,便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2.专题课件的制作。目前,网络课件和小课件往往将课程内的重要知识点作为专题,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在跨学科教学资源建构的思路指导下,上述做法还可进一步深入、拓展,适当融入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或与社会热点问题、工作难点问题紧密结合,便会有效地将不同课程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

3.日志学习法。日志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记录工作岗位的运作状态和过程,形成实践日志,然后对实践日志进行分析、总结与反思,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效果的方法。开放教育的学生均为在职学习,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是实现“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某一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工作的实际进行观察,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各自实践观察或搜集到的资料分别加以讨论、总结,强化学习效果,力求指导工作。

4.行政管理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亦是帮助学生明确课程间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此前在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这一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题讲座的安排和设计。如果在教学安排中加入一些专题讲座,穿插于课程教学或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不仅可以有效整合知识体系,而且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完成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集中、综合考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与手段。近几年来,有关本专科学生要不要写论文的讨论日益热烈,之所以会出现此讨论,很大程度上缘于毕业论文已经沦为大学教育的“鸡肋”,其实效性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倘若在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中有针对性地融入跨课程教育资源开发的内容,使师生明确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将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做实,那么“鸡肋”一说也便不攻自破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通过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构与开发,整合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波.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2]寿明鹤.构建电大开放教育下的自主学习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3]吴结.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误区及对策[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1).

[4]张瑞麟.试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09(8).

作者:苑秀芹

上一篇:船舶融资风险论文下一篇:建设项目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