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美术人才

2024-05-02

实用美术人才(精选十篇)

实用美术人才 篇1

关键词:区域性,实用美术人才,培养

实用美术的重要功能是其社会服务功能。实用美术人才的培养, 目的是强调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本区域高校、职业类中等学校实用美术人才培养的现行教育模式调研发现存在以下不足:1、现行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应用能力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2、对实践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3、不能较充分地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背景、市场需求有意识地建立培养体系。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从现有资料看, 也存在研究成果模式大致相同, 一般性的叙述和介绍较多, 缺乏专题研究, 且研究深度有限等问题。介于目前研究状况, 结合地域文化、地方经济背景和市场需求对实用美术人才培养开展进一步研究。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总的趋势是逐步从纯艺术专业向应用性艺术方向发展, 特别是在国家出台扩大招生规模政策和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扩大需求的双向推动下, 据不完全统计, 仅到2001年为止, 在全国1, 080所本专科院校中, 已有597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 这几年更呈加快发展的趋势。从新世纪对美术教育提出的要求, 以及中国复杂的地域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决定于经济分配与发展不均衡、文化传统, 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差异性) , 造成对当代美术教育新的挑战, 美术教育存在需不少改进之处, 例如:以传统地位转向以情感表达为主的新艺术和以为社会服务为主的诸如设计艺术学的实用艺术并存的倾向要求, 也比如区域性经济发展对实用性艺术的影响作用, 又比如民族传统艺术的民族传承性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和逐步消亡的现实的历史紧迫性, 更比如多年纯艺术教学模式形成的高校招生的“八股化”现象都与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信息化时代现象的发展产生不和谐之音, 制约了美术作为意识形态的前瞻性发展的意义。

从目前国内关于相关课题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看, 有关专家对于人才培养的专门研究, 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众多学者认为实用美术教育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没有一个世界统一模式, 即便同一个国家或地区, 模式也不尽相同, 应建立适合国情和地区需求的教育模式。教育应向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 各院校应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 精炼专业内容, 淡化专业界限, 推行专业交叉与整合, 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关专家强调职业类美术教育要突出其主要特征:一是学校与社会、经济、科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二是与社会生产力、设计实践与社会的紧密结合。

由此,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 整合地方美术资源, 发挥区域优势, 建立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平台, 建立区域性教育教学与资源共建机制, 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 从而避免造成专业建设、经济建设的巨大浪费, 推动经济社会正常发展, 同时也是对地方艺术的保护和促进。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教学思想的转变

结合地域文化、地方经济背景、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 根据本学院的教学条件和现有专业, 研究专业教学中学生技能培养和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内容和方法, 克服“书橱型人才”的形成, 克服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对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加强教学目标的实用培养, 突出院校的强势, 结合区域经济和区域产业优势办特色教育。

二、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1、研究的目标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 整合地方美术资源, 发挥区域优势, 建立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平台模式, 建立区域性教育教学与资源共建机制, 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 从而避免造成专业建设、经济建设的巨大浪费, 推动经济社会正常发展, 同时也是对地方艺术的保护和促进。进一步提升就业率。

2、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途径

对本区域实用美术人才培养专业定位研究。探究如何对接产业、面向市场, 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1) 社会调研和社会背景分析

2010年7月开始对本区域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情况及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 为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性方案。通过对区域经济、未来经济发展状况, 人才需求、未来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确立美术专业发展定位方向研究、美术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方向研究。探究如何对接产业、面向市场, 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2) 专业设置和定位研究

2010年10月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研究结果体现出的现有美术教学体系的不足, 结合本学院的教学条件和现有专业, 根据第一阶段确立的专业发展定位方向、美术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 进行课程内容补从、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开展教学。

美术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研究。探究学校与企业如何在教学、设计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和研究, 如何共同培养人才、建立顶岗实习机制、如何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自从2011年联系张家口市区中小学, 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实行统一组织实习。积极与中小学进行课程共建、课题合作研究、实习合作, 派教师到工作一线锻炼。共同开发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并签订合作协议。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美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将职业能力岗位知识、技能、职业综合素质的需求融合到课程教学中。

教学的每个阶段让学生顶岗实践。聘请专家、设计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企业家讲课。学校与企业在教学、设计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和研究, 共同培养人才。适当为企业完成设计任务, 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雏形。

公共文化课程建设研究, 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课建设可以有力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眼于三个课程模块的建设,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国外进步文化的课程设置, 二是艺术理论课程建设, 三是职业文化课程的设置。

美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研究, 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根据市场调研报告, 系内不断进行教学研讨, 在调整整个培养方案的同时, 实践教学体系也在进行多次优化, 依据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的前提下, 不断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 教师也在积极的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实践教学体系由四大模块构成:社会实践训练模块、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能力培养模块。其中社会实践训练模块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包括社会调查、打工活动、公益劳动等) , 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形成通用职业能力。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通过行业认识实习,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认知能力。综合能力培养模块是通过就业的综合实习、科技活动、技术咨询、项目操作等实践环节, 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用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建立定点实习单位, 进行企业和学校的交流、建立人才培养长效合作模式雏形。“订单式”培养模式, 是由用人单位确定人才标准, 提出订单, 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 是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 是校企双方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 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 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校企互动式”培养模式, 是企业主动为学校培训教师, 参与企业技术革新, 参与企业的项目实际。

通过以上培养模式的实践, 产学结合初见成效。我们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企业实习。大家感受到这种实习模式与传统的纯消耗性的实习方式相比具有如下优势: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 体验着企业的生产氛围;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在学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学生的产品成型加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体验到成就感;降低了教育成本。企业与学校都认为:通过教、学、做合一这种培训方式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实用人才自查报告 篇2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立足家园,活跃农村,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主力军。

一、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镇认真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坚持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与科技示范户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目前,全乡共有土地耕种面积达5万亩,农业人口13880人,实有涉农“土专家、田秀才”约120余人。这批“土专家、田秀才”立足于我乡农业生产一线,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而且他们还能积极开展“传、帮、带、教、管”,尤其是在果树,花卉,玉米种植等传统农业领域中比较有权威性,为乡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我镇农村、农业工作的实际来看,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呈现多元化需求,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等现代农业势在必行,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被彻底改变,原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甚至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对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认识不清,固执己见,墨守陈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大潮中不但发挥不了重要的作用,甚至还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并起到了反作用。同时,我们镇还存在着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实用人才数量较少,他们大多数人缺乏技能理论基础常识,且年龄较大,中间力量严重不足等多种因素并存。凡在设施农业领域涉及到技术指导、大棚管理和温室种植等方面,目前我镇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全镇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很少,他们是致富带头人或种田好把手,也是传统技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要加强继续教育,而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头人才的数量就更少。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均衡。我镇农村实用型人才,分布面很广,普通农民多,多为分散型作业。比如:水好、地好的村实用技术人才就相应集中,农民收入普遍较高,而条件较差的村就少、散。

三是农村实用人才文化层次低。我镇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农村实用人才整体队伍的90%以上,而大专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少之又少,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加之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的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现代农业在达浪坎乡才刚起步,原有的农村实用人才都是传统农业的实用人才,对现代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即无书本知识,也缺乏实际实践经验。

四是农村实用人才人才外流严重。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学农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不回农村,他们大多都想到外地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观念落后,普遍存有小农经济思想,等、靠、要思想,影响着实用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部分实用人才在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帮扶中也仅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作用的实用人才还只是占少数,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不够普遍。

2、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局限,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十分缓慢。目前,我镇具备一定农业知识的年轻人很少,即便有学农的毕业后也选择留在了大城市;而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新农业方面,也只是尝试着去干,示范推广作用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评定职称等不健全;二是部门服务不配套。个别单位和部门不是及时、准确地去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投入、财产安全等问题,而是一味追求和强调部门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致使他们生产、生活陷入困境;三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目前,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政策还比较少,培养、利用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也不健全,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四是资金扶持不够,经费投入不够,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新型农业方面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实用型人才队伍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农村实用人才熟悉本地经济发展情况,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因此,要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上下功夫。

(一)认真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步伐

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只有通过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挥才干提供舞台。一是认真制定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定政策,对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条件适当给于放宽,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到村委会工作,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村委书记、主任参加职称评定;二是认真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资料库,对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详细登记、造册,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农村教育改革,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对从事农业生产年满30年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养殖行家里手应适当给于照顾,(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农用新产品设施、设备、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于帮扶,增强信心,认真解决好发展后顾之忧,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三是要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适当给于经费投入,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一项新的技术或新的品种就得以推广,一项新的产业就可以形成;四是不断创新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考核办法,实行年终综合评比,对现代农业贡献大、技术过硬、影响较大、科技成果突出的农村人才进行奖励,要通过采取综合评比的措施,不断加大奖励金额投入,从而激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强化宣传,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大环境建设工作

一是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二是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三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小学美术器材装备实用性探讨 篇3

小学美术课堂要想呈现如此丰富多彩的学习领域,必然离不开完善的教育装备。目前使用率最高的当数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以它特有的优越性受到普遍的重视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真实的声音、画面、动态等视听觉优势,给学生快速直观的感知,促进了教学从形式乃至本质上的改革。实践证明,把多媒体教学引进美术课堂,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吸引力,而且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视听觉的熏陶,使学生在美好的视听情境中增长了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上的作用是肯定的。但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结合,它是一种把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加工处理后综合在一起,完成一些控制和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需要硬件环境,需要一定的经济和技术的支持,无可否认,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由于多媒体设备的出现,传统的美术教学挂图则可以考虑转换成电子格式,这样既容易保存也容易呈现给学生欣赏与观察,避免挂图用胶粘到黑板(白板)上的麻烦,也可以因不用胶粘而使黑板(白板)免招破坏。小学生美术教学既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同时也进行智育教育。属于智育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组成部分。美术教学包括美术品种、美术史、造型、透视、色彩等等,本身就是现代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绘画对学生进行的观察、表现、制作和创作技能的训练,可以促进构成人的智力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的发展。

美术专用课室的配备也必不可少,专用课室能更好地为美术课堂教学呈现学科特点,有一般课室无法取代的优势,美术室布置合理、专业和美观,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享受,学科特色的呈现给人仿佛进入艺术殿堂。以绘画作品、学生美术作业或工艺作品布置专用课室,放置一些几何形体、泥工工具、版画工具、颜料画笔、美术专用课桌等器材,手绘墙壁画,营造轻松、多彩和富有艺术特色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充满美术氛围视觉冲击力的课室,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更容易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天真活泼的孩子,如果机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难弄明白的绘画规律和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美术器材室配套多个石膏像,纵观教材内容和现代小学美术教育观念,其实作用不大,添置三两个作为美术课室的环境布置可以,对小学美术教学实际作用不大。反倒是多媒体的硬件配置,实物投影仪的要求和数码相机的配备,对美术而言,图像色彩要求高,实用性强,不妨在硬件配置上提高。

美术器材配置应结合新课标精神,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以给学生创设美术学习的视听觉等多感观的感受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也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美术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充分利用器材配置资源,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变形和比例的把握等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儿童来说,兴趣至关重要,美术课室布置,器材丰富实用的配置,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事半功倍。兴趣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 、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美术器材配置好让学生陶醉到七彩斑斓的美术天地间。

实用美术人才 篇4

随着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随之发生应有的改变, 由原来传统型注重专业技术教育转向了当今多元化的“素质教育”, 转向了注重新观念的综合动手能力及社会的适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些院校已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该方面探索出较能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些院校相比起步较晚, 转型方式尚未形成。不同地区程度参差不齐。本文着力总结自己现有经验, 试图寻找出一条符合现代师范美术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 与同类院校共享。

由于现代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要求, 现代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指向是为社会培养适合型人才, 根据目前各类师范院校特点和现有教学经验、现有教学资源情况, 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实际需要, 总结出一条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针对师范美术教育的特殊性提出建立综合实验室、教与学、社会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的科学关系, 是现阶段培养特殊性人才的最佳方式。

建立综合型实验室能最大可能为培养人才提供条件;处理好实验室、学生、教师三位一体之间的关系是能真正发挥好实验室优越性, 培养好人才的有力保证;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的艺术社会实践, 是检验教学和学习程度与专业方向的最好方式。这三方面是系统的相互依赖关系, 教与学是本, 是核心, 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体现都是教与学的活动, 建立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的核心关系;实验室是教与学的平台, 是保障培养人才类型, 人才质量先决条件;社会实践是服务社会检验人才的最好方式。本文着重探索在新教育理念下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的美术教学模式, 围绕实验室、教与学、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关系进行研究, 探索该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形成一个新的完整培养方式, 进而逐渐完善, 发展成为系统、科学、创新的教学体系, 为当下地域性同类院校美术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首先, 教育的现代化为我们提供教学保证, 建立现代化实验室已逐渐成为我们最为常用的手段。社会的需要已经为我们建立实验室提供要求, 培养适合型、多元化高素质人才, 建立综合型实验室是培养这些新型人才的基本保证, 它能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技能提供基本条件。充分显示了实验室建设在当今学院教学的重要性。实验室可满足学生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专业技术实验内容需要。美术专业由于学科特殊, 专业构架宽泛, 技术程序性复杂, 因此对实验室要求也必须有较宽的试验范围, 具有既严格又宽松的教学思想, 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满足各类人才要求, 使教学更人性化。综合型实验室根据目前国内新媒体艺术发展现状所设立的专业实验室, 是以多媒体为主要操作手段, 结合影视、播音主持等新闻传播内容所组成的现代媒体教学, 可进行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制作、丝网印刷、影视动画、宣传广告、书画临摹收藏与装裱等专业技术学习。并涵盖有基础教学训练, 其专业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专业发展前景。并且总能利用最新的传媒艺术成果, 进入教学环节, 使学生通过专业性实用性课程学习, 能急社会所需, 很快在社会这一领域发挥作用。动画产业已经确定为现阶段国家重点扶持产业, 其势头发展强, 前景广阔。而动漫产品所衍生出来的产品市场空间则更大。目前正值兴办专业的大好时机, 及时发展该专业, 服务社会动漫事业快速发展。建立书画临摹收藏与装裱室, 是提升高校人文素养和艺术气息的重要场所, 也是艺术学科建设必备的教学环节。同时, 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制作、丝网印刷、宣传广告、书画装裱也都是较高的技能项目, 掌握这些设计与制作技能可成为学生独立创业的手段, 直接为社会服务。

实验室是实施教学计划, 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学习实践的主要场地。因此实验室建设好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实验室建设应以教学需要为准则, 以实验室学习基本技能以及应用为目的,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应用型人才, 把实验室建设成为能反映学生较高水平的进行综合及创新动手能力培养的实验基地。

实验室内教与学的关系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结果的关键环节。过去, 由于专业少, 学生选择空间小。老师习惯采取材料加工式的教方式, 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位置, 学生适合不适合学这个专业, 从开始招生时就已经决定, 学生没有选择专业的自主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大, 达不到教学目的。现代条件下建立的综合实验室功能较多, 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实验室提供的专业, 教学更人性化, 从一定程度弥补了不能自主选择专业的被动性。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 从而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真正使教学顺利开展,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新的教学条件教与学互动性强, 学生具有参与性, 也为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更促进教学方式的变化。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 反应能力强, 不喜欢僵化被动的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更加扎实与广博的知识, 根据学生不同性格, 不同学习内容要求, 多进行启发式教学, 满足学生实际需要。新形式课堂教与学的关系转变为以学生需要教师进行服务的关系, 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方式。毫无疑问,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其学习兴趣和志向影响教方式, 决定教的内容。如何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就考验教的能力, 考验教的水平, 考验老师知识和能力的积累量。教学方式不能一劳永逸死搬教条, 僵化地执行教学大纲, 而应该灵活地在教学环节上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教与学在相互促进中完成。

培养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是学校办学的必走之路。但如何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根据以往的经验, 师范生的实践地在中小学校, 实习根据既定的规范进行。通过实习检验我们的教学,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从实践中发现我们以往教学中存在问题可及时进行总结调整。现在由于社会需要的变化, 学生未来工作选择方向不仅仅局限在学校, 而面向整个社会。过去, 教学处在与实际严重脱节的象牙之塔里, 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 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理论性太强, 走向社会后不适应, 要经过数年调整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有些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对应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 所学非所用。而社会用人单位急需人才, 供需挂不上钩, 严重脱节, 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如果平时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自己所学专业, 课余时间到合适的行业部门进行学习实践, 可及时鉴定所学专业水平以及对社会适应情况。也可以通过实践考察自己是否适合本专业, 进而及时向合适自己的专业调整。这样, 毕业后可直接选择合适自己的行业部门就业, 避免了学习和选择工作的盲目性, 增强了对社会的服务效力。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第二课堂是专业技术实验性教学第一课堂的延展和补充。深入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为学生搭建专业技术学习平台, 满足学生和教学实验性活动的需要, 非常紧迫和必要。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举、教学实验与实习相结合的育才理念,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都有深刻意义, 将大大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 让学生为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做贡献。

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组成多媒体实验室, 构建满足教学需要的基础平台, 组成现代教学的立体构架, 达到完成满足艺术设计教学、影像与动画教学、美术基础与创作教学, 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动手性和创新性实验比例, 确保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通过该学科的教学实施,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熟练的美术创作能力、较强的多媒体操作技能和艺术设计能力、美术普及能力和动手创新能力的社会实用型合格人才。

实验室提供最充裕的学习实验条件, 教师根据培养计划要求和学生基本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 学生则根据教学安排从吸收知识的目的入手, 利用实验室条件, 尽量学习更多的知识, 同时学会利用好老师和同学这两个重要资源学习。与教学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将实际案例引进课堂教学, 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空洞性, 使学生直接受益。这三者是学校办学的主要条件和主体关系, 他们之间环环相扣, 在教与学的环节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突破了以往课堂与社会严重脱节的陈旧学风, 充分显示了新形式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荣岚.全球化与本土化: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B/OL].中国教育网, 2009.

[2]聂振斌.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3]阿瑟·艾夫兰.西文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4]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5]陈秀琼.21世纪初广西高校面向世界的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 2002, (1) .

农副实用人才培训 篇5

2010-03-31 16:19: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江苏句容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直接关系到句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市人事部门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服务人才”目标,积极延伸人事服务领域,把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夯实培训载体,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了一支扎根基层、致富有方、帮带有力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引导、典型引路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句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截止2010年3月,全市高效农业总面积达到26.67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37%,全市已初步形成应时鲜果、彩色苗木、种草养畜、特色蔬菜、观光休闲农业等一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实际增加农民纯收入6684.5万元,人均增收273.46元。这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对句容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形成了“培育一批人才,兴起一方产业,搞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发展态势。

抓载体建设,构筑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的立体型网络。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分布广、层次多、行业杂等特点,我们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的原则,将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向上级人事部门的积极申报,市人事教育培训中心成功升级为“江苏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成为立足句容市、面向全省的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发展高效农业的主要阵地;依托“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万山红遍”农业科技园区、白兔万亩鲜果、后白万亩草坪苗木等规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广泛建立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成为面向全市优秀乡土人才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实践、示范、服务平台;借助乡镇特色产业载体,将培训关口前移,依托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建立了10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站”,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农时对广大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通过整合资源,在全市形成了以省培训基地为龙头、以各实训基地为重点、辐射各镇培训站的“三位一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

建立市、镇、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长期以来,农村实用人才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他们的管理却大多是松散式的,这不仅影响其创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人才的开发。对此,我们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信息登记制度,将句容市5200名乡土人才的专业特长、从事行业、发展业绩及面临的困难等情况以行政村为单位一一登记造册,建立起台帐和档案,并按照种植、养殖、营销、农副产品加工等不同行业,分门别类录入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信息库,实行开放式动态管理,做到“村有名册、镇有台帐、市有信息库”,初步形成了一个适应产业布局、遍布城乡、上下衔接、便捷高效、整体联动的人才服务网络,为有针对性地开发农村实用人才、为其及时提供培养、交流、评价等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素质提升,开展因地制宜的教育培训

针对实际需求举办专题讲座。针对应时鲜果、花卉苗木种植和各类养殖等句容特色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优势和驻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师资优势,举办农业科技知识专家辅导讲座、播放实用技术科教片、开办绿色证书和农民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仅2009年下半年,开展专题讲座520期,共培训农民35525人次。专门邀请省农林厅领导和省农业高级专家来句授课,举办“江苏省现代高效农业高级研修班”,以句容市农业专业协会负责人、农业种植养殖专业户和农产品经纪人为主要对象,开展高效农业发展趋势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等专题培训,受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一致欢迎。举办“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系列实践活动,由句容市大学生村官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根据农民需求,专门组织专家举行农业专业技术讲座和现场指导,70多名村官培训农户400人以上。

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辅导。依托省市农林科技部门、省农林学院,围绕特色产业,组建百名专家组成“技术推广团”,定期把“科技超市”摆到村头,把“培训课堂”放到田头。近两年来,开展实地讲座和现场指导923场,受训5.7万人次,解决草莓、葡萄、粮油、食用菌、畜牧等技术难题30多项。

大力引进国外智力项目。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外优良农业新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009年,邀请日本农业专家来句进行技术指导达300余人次,引进国外智力项目6个,引进优良新品种12个,新型种植养殖技术15项。天王镇戴庄村先后从日本引进有机 “越光”大米、有机水蜜桃栽培、土著菌养鸡等100多项技术,高效有机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目前有机桃、茶叶、牧草等项目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越光水稻推广面积2000多亩,农村人均收入达到8000余元,被省人事厅批准成为句容市首家省级“引智示范村”

抓政策扶持,营造服务人才的良好环境

强化创业帮扶。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乡土人才创业项目资助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加大农民创业贷款、小额扶贫贷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缓解他们在创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和“致富工程”培训等多项培训工程,实行免收学费,全部由政府买单。制定出台《句容市发展现代农业奖励办法》,对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建设成效显著的,对照奖励办法以奖代补。亩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且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50元;设施农业:岗架大棚每亩奖励1500元;网架每亩奖励500元;日光温室每亩奖励3500元。

完善评价机制。制定出台了《句容市农村实用人才分类评价管理办法》,对农村行政管理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等不同类别的实用人才实行不同的评价管理标准。在镇江市率先制定农村实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率先免费开展农村实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继续教育,努力建立以能力为导向、以业绩为依据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句容市已有309名“田秀才”、“土专家”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其中高级12人,中级110人。

健全激励机制。对业务水平较高、事迹突出、带动作用明显的,推荐参加各级劳模评选;对作出突出贡献或科技成果被推广后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给予重奖。坚持将“镜头”对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创业之星”“帮富之星”等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典型事迹,培植一批闻名全市的农村实用拔尖人才典型,使他们在精神上“有追求”、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激励广大农村实用人才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在全市上下营造了重视、爱护、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的浓厚氛围。

抓典型引路,形成以点代面的示范效应

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根据句容市典型丘陵山区特点,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基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目前,句容已建立了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大卓万亩水蜜桃园、下蜀千亩丝瓜种植基地等86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其中,2个国家标准化示范区。7个农业基地已被列入省开发高效农业计划。目前,全市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五大农业区域经济”:东部应时鲜果产业,西部特种水产养殖产业,南部林牧产业,北部蔬菜产业,中部草坪、花卉苗木产业,“一村一品”的地缘性产业特点也逐渐明晰。依托各类基地,建立了75个实用技术教学示范点,聚集1000多名乡土人才参与科学研究,每年开展教学观摩活动150多次,带动了全市13.5万农民创业增收,使各类示范基地成了当地农民的“农学院”、“致富园”。

充分发挥协会的传播作用。按照“谁投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以农村实用人才为龙头,以优势产品为依托,先后建立起各类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233个,发展会员1.9万人,培育蔬菜、茶果、苗木、有机水稻、中草药材等10多个行业的农民经纪人1550多人。注重发挥专业协会的传帮带作用,定期由协会组织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农技知识讲座、新技术推广现场会,在培养出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的同时,带动农户8.86万户,生产经营规模近10万亩,年增收14450万元。全国劳模、春城葡萄协会会长方继生开办了省内首家“农民葡萄夜校”,免费传授日本葡萄种植技术,带动了全村农民种植葡萄近10000亩,亩均纯收益超过5000元。由句容市农业领军人才、央视“2007年度三农人物”赵亚夫发起,由7家合作社和全市700余家农民联合,组建了全省首家“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带动当地2万多农户走上发展高效农业的致富道路。

当前,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句容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形成有效的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协调机制,努力建成一支与句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创新能力较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力争到2012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万名左右,为该市新时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力的人才保障。主要走活三步棋:

第一步棋:强化领导,积蓄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的源头活水

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成立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科技、农业、林业、劳动、财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市镇密切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由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利用各自的实践活动载体,通过开展农村青年科技致富奔小康、科技知识普及、产业大王和种、养殖业能手评选等活动,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形成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工作合力。设立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由市委组织部人才办负责具体组织、协调与落实工作,并结合市、镇、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实际情况,制定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规划。建立市农村实用人才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市人才工作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各镇农村实用人才联络员制度、走访联系制度,构建省级培训基地、市级实训基地、镇级培训站之间三级联动的纵向联络工作机制。

畅通选拔渠道,精心培育队伍。句容市与发达地区相比,缺少吸引外来人才的比较优势。为了不断培养充实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要广开人才选拔渠道,坚持每两年组织一次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活动,由组织部门牵头,人事、科技、农业等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由群众举荐、专家推荐农村实用人才,在党员干部中“选”,在科技带头人中“拔”,在农村经济主战场“挑”,让更多优秀的“土专家”进入实用人才信息库,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工程的培养对象。

加强师资建设,夯实培训基础。实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师资队伍动态管理,形成相对稳定的,以高校教师、科研专家、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组成的覆盖全市农业各领域的师资队伍,不断满足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需要。

第二步棋:多措并举,铺设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系统培训,全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按照不同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分级分类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以句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各类农业专业协会负责人和种植养殖业专业户为对象,按照“整体推进、按需培训、灵活方便、注重实践”的原则,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培训工程,年内计划培训600人以上,其中初级培训450人,中级100人,高级50人。以各镇农业产业特色为基础,以镇或片区为单位,在各镇农业服务中心(镇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站)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年内计划培训实用人才2000人次。根据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围绕常规作物类、应时鲜果类、蔬菜类、茶叶苗木类、养殖类五大内容,以普通农户为培训对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创业等培训,年内计划培训2万人次以上,对每位受训农民开展三次集中培训,使每人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把培训触角延伸到镇里村内、田埂上和农民家中, 使农村人才足不出户, 就能学到新技术, 得到新信息。

因地制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坚持“实用为先、技能为主、增收为重”,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有机衔接,合理设置专业、教材,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实施短时多期,比较系统而循序渐进地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实用技术培训。其次要按照本地的农业结构、特色产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和推广项目,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等不同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用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第三要根据农民需求和实际需要,确定授课内容,突出实用技能,把课堂教学、现场培训、远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变“填鸭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帮扶指导,充分发挥专家和基地的带动作用。实施“专家培养人才”工程。在涉农部门聘请、选派中高级农业科技专家组建“科技兴农人才服务团”,与专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定点服务,建立专家与农民之间的长期联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常务顾问团”和“技术播种机”。大力开展“科技特派员下乡驻村活动”, 有针对性地选派1000名左右的技术指导员深入千家万户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发放服务联系咨询卡,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深人农村开展科技为民服务实践活动。实施“基地锻炼人才”工程。充分利用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和乡镇培训站的培训资源,采取常年培训与季节培训、边实践边培训等方式进行技能培训,并依托基地定期组织农村实用人才观摩学习, 提升培训成效。探索开展“以师带徒”活动,各培训基地每年确定10户以上“人才示范户典型”进行重点培养, 通过“学徒”的方式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实用技能培训,通过示范典型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大力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技术骨干、种养殖能手和营销人才,初步形成“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小户帮农户”的农业科技“传、帮、带”体系,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步棋:完善服务,为农村实用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

搭建平台,健全管理机制。以农村实用人才为主体,特色产业为依托,农户为基础,大力培植农业企业、农工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队伍,构建联通千家万户的信息渠道,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努力形成“一个主体、一片基地、一方农民、一个产业、一个品牌”的发展格局。加大龙头企业与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对接力度,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实现未产先销、货畅其流。加大合作联社的培扶力度,到2012年,基本实现每个主导产业都有2家以上的专业合作联社相配套。同时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市镇两级挂牌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指导办公室,2009年底前,每个镇(管委会)配备2名合作社辅导员,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制度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面的辅导咨询服务。定期开展合作社理事长培训,逐步建立完善合作社成员年度轮训制度。

鼓励创业,完善政策体系。给予政策上支持。大力倡导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兴办企业和种养示范园,在优惠政策、土地、技术信息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优先为农村实用人才安排科技推广项目、无偿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支持、提供农业贷款服务、优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对农村实用人才、生产大户、农业企业普遍反映要求纳入农业保险范畴的,允许保险机构先期开展保险试点,成功后全面推开。给予资金上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整体性人才开发的角度出发,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战略,所需经费纳入财政专项预算,设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对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实用人才倾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利用市人才专项资金、各级科技项目经费、各涉农部门相关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创业。

实用美术人才 篇6

一、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1]。乡镇政府作为中国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是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力量, 是联系乡村农民和县级政府的中介。在工业化进程中, 乡镇庞大的人口数量, 在总人口数中占很大比例, 提高该部分人群的素质, 从中培养一批人才或人力资源队伍作为储备力量, 对国家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纲要》提出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 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 三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的要求。农村实用人才要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 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 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1]。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关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纲要》要求“以现代化通讯手段和教育培训机构, 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重点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那么以当地学校培养为主的就学人口就成为了人力资源的输出和基础, 就必须加强对教育的投入。第二, 《纲要》要求“以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 培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 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 因此以吸引优秀乡镇企业扎根本土, 为当地保留企业中的人力资源 (特别是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 尤为重要。同时, 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平台, 优先为乡镇教育中培养的就业人口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留守问题。第三, 《纲要》指出“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 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表彰激励和宣传, 提其社会地位。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以乡镇政府机构为主的公务员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机构和乡镇企业, 从而为学校毕业的学生和乡镇企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帮助。

二、云南乡镇劳动就业人口条件分析

2008年末云南省总人口共4543万人, 位居全国的第13位, 其中城镇人口1499.2万人, 占总人口的33%。总就业人口共2638.37万人, 同比增长2.5个百分点, 其中乡村就业人口2112.74万人, 同比增长0.8个百分点, 占总就业人口的80%以上。乡镇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人力资源是一种越用越多的资源, 是一种可持续开发的资源。如图1所示, 云南乡镇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占中就业人口的85.7%以上, 说明大多数乡镇劳动力还是以从事农林牧副为主;第三产就业人口多于第二产业, 但基本持平, 说明工业化进程慢, 第三产业带动二三产发展不明显;其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虽逐年增加, 但比例较少, 只占到18%左右。因此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发展, 以优秀人才带动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以乡镇人力资源企业 (行业) 存量为例, 在不考虑人口流动的情况下, 探讨如何从教育输出、乡镇企业、乡镇公务员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一) 人才体系构建基础和现状

1.普九教育和“特岗计划”不断推进, 丰富了人才储备。乡镇响应国家政策, 全方位推行普及义务教育为改善农村落后的观念和文化氛围创造了契机, 为就学人口提供了汲取知识的机会。希望小学的建立也为乡镇培养着人才, 职业教育面向了更广阔的人群, 使过了适龄阶段的劳动力人口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的学习与实际务农相结合, 从而掌握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知识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其次, 国家推行“特岗教师计划”为乡镇地区, 特别是边远乡村输送了年轻大学生到农村支教, 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提升农村教学队伍的师资素质。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了义务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目前还有一部分在岗的代课老师, 也为教育事业, 鞠躬尽瘁, 做着应有的贡献, 为乡镇那些因交通、学费、家庭因素等不能外出读书的适龄儿童提供了学习机会。

2.乡镇企业对乡镇建设功不可没。云南省乡镇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一至四季度分别为128.3、122.4、121.4、77.5, 四个季度平均指数为112.4, 平均只低于省属国家重点企业20.9个指数。2008年云南省乡镇企业景气指数, 分别为120.4、103.6、112.8、94.8, 虽然低于省属国家企业33.2个指数, 但成绩明显。其次,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愿意回乡投资, 为家乡做出贡献。乡镇企业的逐步发展为乡镇留住了优秀的乡镇企业家、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等, 成为乡镇人力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逐渐寻找着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通过横向发展扩大了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 同时就近吸收了农闲时过剩的劳动力人口。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部分压力, 增加了企业中的员工性, 提供了乡镇学校毕业生留在家乡发展的机会。

3.乡镇公务员为乡镇企业发展、教育机构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乡镇政府作为中国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是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力量。乡镇公务员在为乡镇服务过程中建立广大农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信任, 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下, 公务员队伍更好地领导当地人民发展经济, 脱贫致富。2007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计划录用与报考人数比例为1:13, 2008年这一比例为1:19.4, 2009年达到1:21.4, 2009年云南省公招录公务员7179名, 乡镇级单位占2420名, 比例在不断扩大, 人力资源储备也不断增加;目前云南省乡镇政府人员构成, 级别以副科级和一般公务员为主, 知识结构以大专居多。公务员大多来源于学校毕业分配或当地公务员招考, 他们都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在区域内相对较高[2]。

(二) 人才体系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1.教育公平问题。一是普九推行过程中, 依旧没有改变实行城乡差别发展模式在事实上造成的城乡教育差别。众所周知城市的学校具有更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的限制, 农村、城市各自招生, 加上高额的借读费阻碍了农村学生去城市就学, 接受更好的教育。二是乡镇学校教师待遇问题。大多数乡镇家长愿意让孩子去城里上学也是因为城里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比乡镇的好, 但由于乡镇报酬低, 教学环境条件差, 有些边远地区交通不便, 没有相应的培养经费下拨, 教师得到的培训机会微乎其微, 发展机会较小让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同时, 特岗教师任期满三年后的去留问题, 代课老师因为不在编制内和清退问题都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也严重影响着人力资源的输入。三是从2008年云南省乡镇就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来看, 小学文化居多占一半左右, 初中文化占四分之一, 高中只占很少部分, 大专及以上就更少了, 随学历的升高而逐步减少。表现为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 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分别都占到了总数的40%, 文盲率较高, 扫盲任务艰巨, 高学历文化层次较少,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总数的2%。

2.乡镇企业转型问题。从投资环境来讲, 乡镇企业自身规模有局限, 吸收劳动力方面力量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我国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2亿至1.6亿之间, 数量十分巨大, 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加,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 因规模问题不能很好的分担劳动力转移;从内部来讲, 乡镇企业一般经营项目单一, 或者对农业技术要求较高, 掌握管理技术的高级管理人员需求配置较少, 又因经济环境、资源、交通等资源禀赋条件的限制, 留不住优秀人才, 也会动摇员工的积极性。近几年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 掌握技术才是硬道理。过去劳动力人口所掌握的技能已经不被先进技术淘汰, 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的技术作支撑, 需要专业的人才来管理。

3.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问题。第一, 地县级机关单位到乡镇抽调人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镇级工作的正常开展, 公务人员在政府职能转变后常会有难以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新政策甚至难以胜任工作的情况。第二, 乡镇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可直接用于指导农村发展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足。乡镇政府工作直接面对农村, 直接管理经营好本地的农林牧渔, 也就成为乡镇政府工作的重点。新近的乡镇公务员多以理论性为主, 缺乏具有实际操作的技能, 造成知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资。第三, 大学生村官队伍经验不足。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工作, 改变了乡镇公务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 但由于大学生村官缺乏经验, 所学习知识与农村实际联系不密切, 对艰苦环境适应性较差等, 对于乡镇实际的用人需求仍有一段距离。

三、农村实用人才对构建乡镇人才体系的要求

(一) 加大教育投入和教师队伍建设

1.就学人口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 提升文化氛围。对家里有适龄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 给他们传达党对乡镇教育的政策和提供的良好条件, 让学成归来的毕业学生给家长们做报告, 展示学有所成;推进希望小学建设, 保障每个个体都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切实搞好素质教育, 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 并完成义务教育年限, 保证人力资源输出。同时, 推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让就学人口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全方位发展。逐步改善乡镇就学人口接受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文化氛围。对优秀的学生、乡镇状元等, 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有力支持农村发展, 为乡镇输出人才。

2.乡镇人口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只有培育好一代新农民, 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农业中专学历教育,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 是农民增强和脱贫致富的需要。在乡镇推行职高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制度,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树立终生教育观念。通过开展中专学历教育, 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加, 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使群众远离等不良行为。让专业课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学习指导, 把农业技术送到农家门口, 切实把农民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新型人才, 使农业科技和信息即时传播到农民手中, 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水平[3]。

3.教育经费保障和教师队伍建设。普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稳定现有教师队伍。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 以推进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组织城市名师到农村学校巡回进行教学示范, 特岗教师解决了农村教师缺编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在但实施期间也要注意特岗教师三年聘期结表后的去留问题[4];对农村代课教师不能“一刀切”地清退, 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 而要对其进行继续教育, 使其尽量满足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需求。对于经过自学或经过继续教育的代课教师, 达到教育教学水平可以考虑入编[5]。对不适于继续担任教师的代课教师, 应当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以便安享晚年。

(二) 扶持优秀民营企业,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1.用企业文化建设吸引基层员工, 树立共同价值观。企业共同价值观可以促进公司内部顺利的沟通, 一个优秀乡镇企业, 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共识、共事, 并使公司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用共同价值观来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 弥补环境和发展的不足。如果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认同, 并根据价值观的要求行动, 那么在具体事物操作上就能做到员工满意、企业赢利, 从而留住人才。

2.用内部激励机制留住管理人员。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薪酬激励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 企业要用先进的管理环境来吸引管理人员, 应根据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 帮助管理人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轮岗和提升等发展机会。其次, 乡镇企业在建立薪酬制度时, 其薪酬水平要与城市的大企业具有竞争性。最后, 乡镇企业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 争取把企业做大做强。只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前景广阔, 才能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从而就能留住企业员工。

3.用优惠政策来吸引民营企业家。改革开放30多年,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乡镇企业应带头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 特别是涉及政府管理不了的领域, 由企业出面干预。企业家应致力于努力提高员工的文化知识、社会公德和职业技能水平;努力提升业绩, 做大做强。

(三) 加强公务员胜任力建设, 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

1.引入公务员胜任力评价。行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直接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为正确评价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和德才表现, 各地制定了考核实施办法, 指标难以统一、量化。因此开展公务员胜任力评价, 通过胜任力评价为乡镇公务员绩效考核提供了新的路径[6]。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是乡镇公务员制度建设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胜任力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期兴起于美国。目前, 国外关于胜任力模型其评价研究已经较系统, 从模型构建的内涵到建立评价体系的方法都已经做了大量的系统研究。把胜任力管理这一思想体系引入到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之中, 可以丰富这一理论研究成果, 拓宽党政领导干部管理思路[2]。

2.加强乡镇公务员的能力建设。乡镇政府是我国级别最小的政府部门, 岗位构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副科级、一般公务员。乡镇公务员大多处理农民、农村事务。提高乡镇公务员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首先是要努力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思想素质, 让乡镇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企业和群众服务。提高乡镇公务员工作积极性, 强化乡镇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3.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扶持政策。大学生村官制度开始实施后,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务员队伍的知识结构、老龄化等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 为乡镇的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鼓励并确保大学生村官队伍的长久性, 支持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为全县每村配备一至两名大学生村官, 并从经济、职称评定、个人待遇方面优先考虑到农村任教的就业学生;开展树立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观念, 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 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等结合农业实际更好的发挥自身所长;通过专家专讲授交予大学生村官实战经验、农业技术等, 培养他们对乡镇的感情、工作的热情, 让其更快适应和融入环境。

摘要:乡镇是最难吸引人才集聚之地, 文章以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举措为出发点, 提出以教育机构的师生资源、乡镇企业员工及优秀企业家、乡镇政府公务员为支撑的乡镇人才体系构建, 整合人才资源, 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乡镇,农村实用人才,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北京.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人民日报.2010, (6) :14-15.

[2]云南师范大学课题组.新农村建设中的少数民族贫困乡镇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研究.[R].2011.7.

[3]兰新林.创新农业教育模式向下延伸到乡村办学[J].教育研究.2009, (9) :3.

[4]张雷.论城乡义务教育不平等的诱因及破解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9, (1) :24.

[5]周晔.继续教育研究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政策建议[J].2009, (9) :7-9.

强化职业素养培养实用人才 篇7

一、培养感知习惯

感知即对事物的感性认知, 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 事实源于生活, 当新闻工作者依据新闻的价值标准, 主观能动地把生活呈现在受众面前时, 已经融入了自己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但对于受众而言, 接受新闻的过程, 则是感性认知的过程;理性思考会不会有, 到何种程度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引导新闻学专业的学生, 养成他们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来接受新闻的习惯, 是培养他们感知新闻的途径之一。

将感性认识置于首位, 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现在大学生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 尽管新媒体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但是对学习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却需区别对待。

首先, 文本结构自由。新媒体往往不遵循传统新闻文本结构, 运用看似灵活实则松散、自由的行文结构, 将“吸引受众眼球”看作新闻的核心要素, 忽视甚至放弃新闻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 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是零碎不全”的, 容易形成“错觉”, 进而影响他们职业素养的形成。

其次, 内容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权威的消息源和审稿把关制度, 导致其发布的新闻良莠不齐, 真假难辨。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不仅不能失实, 而且从业者必须懂得什么应当“报道”, 什么不能“报道”。只讲“吸引受众眼球”, 忽视正确引导舆论, 这样的新闻工作者是不合格的。

传统主流媒体应成为大学生感知新闻的主要途径, 要转变大学生接受新闻的习惯, 感性认知是产生兴趣的途径之一。但实际情况是, 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是困难的。

面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不能强求, 而应引导。授课之前, 依据课程内容, 讲述传统主流媒体上报道的新闻, 用新闻的新鲜、真实、权威来激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 并要求学生讲述自己接受的新闻, 利用课堂的主动性、强制性进行感知, 培养他们主要通过主流媒体获取新闻的习惯。

例如,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2011年3月19日利比亚战争、2011年4月29日英国威廉王子的婚礼、2011年5月2日本·拉登被击毙等等, 将这些新闻案例与新闻基本理论融会贯通,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素质。

利用课堂, 与时代同步, 与新闻事件同步, 结合最新的社会热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 既不会让理论知识枯燥、乏味, 又让学生在阅读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知。

二、培养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是指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时通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 或思考问题的角度。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显得尤为重要。因其关乎新闻的真实、舆论的导向、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福祉。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 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 判断新闻事件。思维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它是无形的;有了语言, 思维才能被“物化”。二者互为表里, 相得益彰。没有语言难成新闻, 但语言仅为新闻的“外壳”;新闻质量之高低, 取决于思维品质之优劣。

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进行, 中国军团首日获得19枚金牌后, 新华社记者杨明的文章《中国亚运金牌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思考, 各方蜂拥而至的意见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针对此, 让学生何以形成有效的独到见解是进行思维习惯培养的良好机会, 于是, 在课堂上除了关注最新的赛事进展, 学习杨明独特的思维视角外, 笔者有意制造机会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让他们有意脱离具体的个案来寻找在所有新闻采写中都能发挥作用的思维共性问题, 通过辩证的思考找到某种观点的依据和产生根源, 予以总结, 继而梳理、提出与众不同但又能引起共鸣的个性观点。这种思维习惯对一名记者来说尽管弥足珍贵但又必须具备。

一次矿难, 法学家想的是如何用法律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社会学家想的是此类事件产生的社会根源, 心理学家想的是金钱对人的心理到底有何种影响, 新闻工作者想的是如何通过舆论监督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人们的思维, 不但要符合思维的一般规律, 也应具有职业特点。

结合具体案例, 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影响, 让学生用理性的思考代替感官刺激, 使其在处理具体的新闻事件时, 更加冷静、客观和从容。透过现象, 抓住本质;多方求证, 防止以偏概全。辩证地认识事物, 理智地分析素材, 达到训练有素。

如果说, 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接受还较为顺畅的话, 对于生活习惯的培养, 则是一个较为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三、培养生活习惯

按理说, 生活习惯非常私人化, 他人无权干涉。遗憾的是,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一些社会的浊流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大学生的思想, 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成为他们实现社会理想的绊脚石。

首先, 一些学生对性别角色飘忽不定的认识, 影响其对社会角色的担当。走在大学校园里, “中性人”比比皆是, 有人如此感慨当下社会:“男性女性化, 女性宠物化。”对于性别角色的正确认识, 不仅是衣着打扮的问题, 而且是其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 是担负责任、行使职责的外在表现形式。新闻工作者需要承担更大、更远的社会责任, 如果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认识模糊不清, 则很难在关系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有完好表现。对于这些观点, 说教是苍白乏力的。除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身体力行、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外, 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进行启发、引导、讨论, 更加有效。

其次, 对新闻职业表面化的了解, 影响其从业行为。很多学生把新闻工作者能出席各种场合的美好感受无限放大, 甚至在生活中张扬、放任, 忽视了新闻工作“光彩”背后的职责。为了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可将对此项内容的讲解融入到实践实训环节中。当学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这种倾向时, 可用提醒甚至是挫伤的办法来处理。

生活习惯中理应包含道德习惯的因子。将道德习惯单独列出讨论, 是和当下新闻工作中道德问题凸显, 新闻队伍中道德滑坡现象严重有关。

四、培养道德习惯

道德犹如空气一样, 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但在具体的生活中, 我们又经常忽略、忘记它的存在。

首先, 客观条件决定道德问题在新闻行业中必须存在。在新闻工作领域, 由于采访对象遍布生活的角角落落, 这就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的监控不可能是全程的。在采访现场发生了什么事情, 哪怕是你情我愿的贿赂或者其他恶性事件, 也很难处于主管部门的监管之下, 这就给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益条件, 依靠仅存的自律精神, 很难实现一池清水的理想境界。

其次, 对现实案例进行换位思考, 在道德教育中实现突破。近年来, 发生在我国新闻工作者身上的各种道德失范甚至是犯罪案件日渐增多。从2007年发生在北京的纸馅包子事件, 到2009年轰动全国的封口费事件等等, 都让新闻工作者的公信力、社会影响力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关于这类事件, 各媒体也有详尽报道, 不但可以进行新闻作品分析, 而且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典型案例。重要的、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将自己置身于具体的采访环境之中, 来体会当事人的心理情况。因为这类事件的共性是利用权力追逐利益, 利用公职追逐私利。

浅谈畜牧实用人才培训 篇8

农村畜牧实用型人才是农村畜牧实用科学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立足于家园,活跃于农村,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畜牧经济发展,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发展畜牧业来实现,发展畜牧业,就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含义,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行畜牧业进程中。要从思维、方式和技术上积极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在农村对农民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畜牧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非常必要和紧迫。

2 加快农村畜牧业实用人才培训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正逐渐成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迫切需要一批从事畜牧生产管理的技术人才,同时更需要大批有知识懂经营、有志向懂技术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来带动畜牧业发展,加快形成现代畜牧业基地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防疫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加工现代化、产品外向化、服务一体化的新格局,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1 更新思想观念,提升农村畜牧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

要牢固树立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动力的理念,全面提升农村畜牧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要从主要开发物质资源、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才资源,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科教兴牧、实现畜牧业的重点。

2.2 制定培养目标,努力造就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队伍

根据当地畜牧产业发展对畜牧实用人才的需要,将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开展养殖专业知识培训,造就一批在养殖方面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地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畜牧生产能手队伍,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2.3 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畜牧业职业教育,利用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满足农村对养殖实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烈需求。二是整合当地党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职业高中、社会办学、网络教育等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畜牧实用人才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三是发挥畜牧部门业务技术支撑的作用,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开展畜牧专业知识培训和畜牧生产技术指导。

2.4 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渠道

2.4.1 学院培养模式,提高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针对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综合素质低的特点,突出农村实用人才能力建设这个核心,抓好职业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乡村农民学校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共同参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通过采用理论教学、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对畜牧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开展培训,缓解基层畜牧科技人才的供需矛盾,强化基层服务工作,同时使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知识更新步伐。

2.4.2 开阔视野模式,提高农村优秀畜牧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的、有发展潜力和一定产业基础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走出家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以培养更多优秀的畜牧实用人才,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运用畜牧新科技从事规模养殖,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2.4.3 基地示范模式,增强畜牧技术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要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和畜牧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样板,做给人才看,带着人才干,通过观摩学习养殖技术、经验和新模式,更新观念,强化创业意识,增强农村实用人才从事养殖的信心,做到靠典型引导提高畜牧生产。

2.4.4 政府培养模式,增强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一是由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入户进行科技咨询服务,针对动物易发疾病和养殖关键技术,深入各乡镇和重点养殖场(户),进行现场指导讲解,使农村畜牧实用人才、当地有志青年农民在不离村、不离土、不离家的条件下,边学习边生产,有利于理论和生产相结合。二是由畜牧部门定期开展畜牧业法律法规、规模养殖新技术、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等知识培训和专题讲座,增强农村畜牧人才依法从事畜牧生产活动的意识和技能。

2.4.5 现身学法式培训,增强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的创业意识。把文化程度较高,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畜牧产业基础的优秀农村畜牧实用人才,聘用为乡村农技教员,进行现身学法,增强培训的真实性和可学性,增强其创业意识,将更多的农村闲散人员培养成畜牧实用人才。

2.4.6 共建合作模式,通过交流合作提高畜产品的流通贸易。成立畜牧学会和各种农村专合组织养殖协会,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科技研讨会和会员互助活动等形式促进畜牧技术人员与养殖户、养殖户与养殖户之间的技术交流与信息传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不畅的状况。

2.5 加大培训投入,构建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模式

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现状及对策 篇9

D市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 辖7个镇、3个城区办事处, 国土面积2 159km2, 常用耕地44 000hm2, 总人口48.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5.9万人。

近年来, 该市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退耕还林农民技能培训等项目, 培养了一支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 极大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主要做法

2.1 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调查摸底工作

2014年,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鄂农发〔2014〕11号) 精神, D市由市委组织部牵头, 市农业局会同市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组织各镇处有关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调查。

2.2 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

近三年来, 围绕全市粮油、蔬菜、柑桔、水产、农机等农业主导产业, D市农业局重点开展了“八大”培训。一是阳光工程提质增效大培训。2014年, 以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为载体, 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骨干为重点, 共培训人员3 000多人次。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大培训。

2.3 出台了奖励扶持政策

今年, 市人民政府文件印发了《D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及管理办法》, 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权利和义务、认定程序和登记管理。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该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积累了一定经验, 但总体上看, 该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

目前, 全市乡村从业人员为19.72万人, 农村劳动力农村实用人才仅为6 851人, 只占乡村从业人员3.47%, 其中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军人才的数量则更少, 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数量和素质存在较大差距。

3.2 农村实用人才人才后继乏人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许多具有一定技能的农民, 都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能力较弱的人, 造成农村实用人才后继乏人。

3.3 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带动能力不强

农村实用人才存有小农经济思想, 在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方面积极性不高, 帮扶中也仅局限在“亲帮亲”层面上, 没有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4 建议与对策

4.1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

继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调查摸底和信息录入工作, 结合实际, 科学修订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标准, 锁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等重点群体, 对符合条件的对象逐个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 录入全省统一信息管理系统, 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2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

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等项目, 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和推荐农村实用人才参加培训, 采取课堂教学、实地考察、现场实训和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 帮助人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 提升技能, 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4.3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整合各个涉农项目和资金, 将现有农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项目申报、土地流转、生产补贴、技术服务、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 向农村实用人才倾斜, 促进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 其中农业部门要整合粮棉油高产创建、农村能源、美丽乡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经济作物标准园建设等项目资源, 集中向农村实用人才倾斜, 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承担国家涉农财政项目, 通过项目带动农业农村人才创业兴业。

4.4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中职旅游教学如何培养实用新型人才 篇10

一、调整课程体系, 引进实践教学

中职旅游教学应该以就业为目的, 以实践为推动力,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有效整合理论和实践, 这样才能提高旅游教学的现实意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前, 先深入分析职业岗位, 争取构建起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在施行教学计划时, 应将主线划定在实践性工种课程上, 辅线专业理论教育,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制定好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 将实践课程原有的“辅助性”转变为专业必修的“主体性”。此外, 教师在授课时, 必须根据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有顺序、有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 确保实践教学任务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

二、抓好理论教学, 注重实践教学

传统的旅游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层面的灌输, 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基本占据课堂的全部话语权, 学生只是机械般被动地接受知识, 课堂气氛极度沉闷, 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模拟、操作与竞赛中获得知识, 巩固知识, 并学会运用知识。教师先给学生模拟演示, 待学生掌握要旨后,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操作, 并开展现场竞赛。例如, 开展“我做导游的一天”班级活动。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几个表演小组, 小组成员中1 人为导游, 其余成员为游客。小组讨论创设情景, “游客”模仿表演旅游过程可能出现的困惑或意外, “导游”负责给“游客”解惑, 并应对突发情况。通过这三个步骤, 带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打破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 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在活跃、轻松的学习气氛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三、推行角色扮演, 锻炼应对能力

旅游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调控与处理能力最能体现导游的素质与水平。对此, 教师在旅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为学生创设旅游情景, 引导学生对情景进行还原。可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锻炼, 当然, 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不需要设置过于严格的要求, 也不必要以专业表演水平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表演。学生的表演案例具有现实性和教育性即可, 在可接受范围内,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尽可能挖掘旅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积极思考去如何应对。教师对学生表演期望值的底线为:学生的想法或观点能够通过行动清楚表达出来, 用语明确清晰, 具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专业素养, 角色配合默契, 能够将案例中的突发事件爆发到事件的紧急处理这一过程较为系统、具体地呈现出来, 能够让教师从角色扮演中对表演者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作出基本判断。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跑题、冷场、笑场的情况,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 教师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预告提示, 或通过手势示意等及时进行现场纠正。

四、工读结合教学, 提高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学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 学生本身也可通过自组织形式来获得实践锻炼。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 遵循分层次、有重点的原则, 要求侧重一年级学生的导游技能实践, 安排他们到不同的旅行社或旅游景点参加实践, 让他们通过“跟团”获得旅游服务经验, 尝试“带团”并积极参与到旅游企业服务中去, 日积月累, 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侧重二年级学生的宾服服务技能, 学校可将学生安排到酒店、宾馆等实地场所, 让学生直接与顾客打交道。学生通过在旅游企业中的实践学习, 做好基层工作, 并逐渐向企业管理工作过渡, 利于他们循序渐进地了解和掌握各类旅游企业运作方式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学习组织纪律性, 明确服务观念, 提高职业道德, 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学生自组织实践主要是假期或课余时间到相关的旅游企业兼职, 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 磨练职业个性, 培养职业观念, 积累就业经验, 从而增强自身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上一篇:餐饮建筑下一篇: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