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2024-05-01

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精选八篇)

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篇1

1. 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

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 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 高校毕业生每年增速都在20%左右, 中国本就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力资源丰富, 每年待就业的人数不少于2000万, 这虽为经济发展提供某些便利, 但对每个就业者而言面临着巨大压力[1,2]。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力很可能处于供过于求的严重不平衡状态, 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势必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冲击, 企业单位提高招聘门槛已是大势所趋, 高学历并有工作经验已成为企业单位招聘条件的常见字眼, 因此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被拒之门外。

2. 经济发展影响。

虽然全球正经受着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稳定的增长, 中国的经济环境是稳定且良好的,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的失衡现象。房地产、钢铁、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和支柱产业, 所以虽然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但并没有伴随着就业率的显著提高[3,4]。另外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 劳动力大量涌入东部经济发达城市, 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虽就业机会高, 但由于就业条件艰苦, 待遇低于东部发达城市, 因此许多岗位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出现了“有人没地方去, 有地方没人去”的尴尬局面。

3. 用人单位提高就业门槛。

随着社会劳动力资源的过剩, 高校毕业生早已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用人单位招聘条件不断在提高, 就学历方面而言, 海归研究生最受欢迎, 其次是博士、硕士研究生、重点院校的本科生, 其他本科生和专科生则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有些用人单位, 在招聘会现场甚至打出非211工程大学的学生不考虑的条件, 虽有哗众取宠之嫌, 但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除学历要求, 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工作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 对高校刚毕业的大学生, 这方面不占任何优势。同时还存在一些用人单位不遵守法律制度, 拒签就业劳动合同, 养老金、公积金、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也全无[5,6], 让许多大学生望而却步。

二、高校因素

1. 高校教育质量下降。

随着高校扩招, 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 高校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专业教师队伍不足, 加上目前高校对教师科研要求逐年提高, 对科研考核体系完善, 与教师职称升迁密切相关, 因此专业教师教学时间有限, 不重视教学, 一心搞科研已不是少数现象。这样下来, 课堂教学只能草草了事, 加上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使得学生获得的知识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高校传统的专业教育很少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情形联合起来, 学生缺乏实践动手机会。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跟风, 这些都导致了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严重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2. 高校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变, 高校诞生了一个新的机构,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正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方面,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基本没有, 大部分是兼职, 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学习, 教学水平及指导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中心机构力量不足、教学力量薄弱, 工作机制不够成熟, 把就业指导当作帮毕业生找工作的指导。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狭窄, 内容层次不高, 方式处于粗放型, 缺少个性化的就业咨询等等, 上述原因限制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应的作用的发挥。

三、个人因素

1. 专业知识不扎实。

大学生一旦步入大学校门, 小学至高中长期处于被迫学习的压抑终于释放出来。高校的教学方法与小学中学完全不一样, 小学中学时教师整天盯着学生不放松, 学生一直处于被监管的状态下, 而大学的专业教师只是在上课时与学生有所接触, 下课后学生的学习完全自由, 因此大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 加上由于缺乏家长教师的监管, 整日沉迷于网络, 染上各种不良嗜好, 比如抽烟、酗酒、网游或网恋现象日益严重。大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 心中只是想着混文凭, 却将专业学习抛之脑后, 甚至有些学生专业课挂红灯而不能准时毕业, 专业知识不扎实, 为将来就业埋下了隐患。

2. 缺乏职业规划。

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缺乏职业规划, 采取“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7]。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前应做的关键工作, 在学校期间客观地审视自己, 分析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以及优劣势等, 明确奋斗方向。如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 那么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状态,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会感到手足无措。

3. 就业观念局限。

目前, 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依赖心理严重, 独立自主能力差, 就业时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将希望寄托于学校、父母、亲戚或就业主管部门。受社会风气的影响, 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 就业期望过高, 在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8]。不少大学生就业观念狭隘, 思想浮躁、消极, 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脚踏实地的去成就自己的事业, 只希望找到酬薪高、待遇好的单位, 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 求职面太窄。这种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正是求职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同时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很严峻的就业问题, 但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政府现在已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大学生村官就是例证。高校也逐渐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加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工作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学生也在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逐渐清醒起来, 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相信在政府、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的转变, 高校办学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新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由此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同时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危机正在全球蔓延,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时, 供大于求的现象愈演愈烈, 从而造成许多的社会问题, 成为潜在影响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日益引起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 从而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寻找工作, 提高就业率的开展提供依据,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杨宜勇, 朱小玉.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3) :25-27.

[2]樊亚萍.以能力为本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9, (5) :30-32.

[3]袁永平, 叶远兰, 刘宏波.关于培养高校农学类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20) :39.

[4]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9, (13) :63-65.

[5]许凤英.提高学生素质是就业成功的基础[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8) :32-34.

[6]邵鑫, 杨倩.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7:183-184.

[7]杨乐.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及其指导思想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6) :48-49.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分析 篇2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的转变,高校办学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新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由此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同时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危机正在全球蔓延,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供大于求的现象愈演愈烈,从而造成许多的社会问题,成为潜在影响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日益引起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从而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寻找工作,提高就业率的开展提供依据,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46-0004-02 一、社会因素 1.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自高校扩招后,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高校毕业生每年增速都在20%左右,中国本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每年待就业的人数不少于万,这虽为经济发展提供某些便利,但对每个就业者而言面临着巨大压力[1,2]。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力很可能处于供过于求的严重不平衡状态,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势必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冲击,企业单位提高招聘门槛已是大势所趋,高学历并有工作经验已成为企业单位招聘条件的常见字眼,因此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被拒之门外。 2.经济发展影响。虽然全球正经受着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稳定的增长,中国的经济环境是稳定且良好的,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的失衡现象。房地产、钢铁、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和支柱产业,所以虽然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但并没有伴随着就业率的显著提高[3,4]。另外,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劳动力大量涌入东部经济发达城市,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虽就业机会高,但由于就业条件艰苦,待遇低于东部发达城市,因此许多岗位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出现了“有人没地方去,有地方没人去”的尴尬局面。 3.用人单位提高就业门槛。随着社会劳动力资源的过剩,高校毕业生早已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用人单位招聘条件不断在提高,就学历方面而言,海归研究生最受欢迎,其次是博士、硕士研究生、重点院校的本科生,其他本科生和专科生则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会现场甚至打出非211工程大学的学生不考虑的条件,虽有哗众取宠之嫌,但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除学历要求,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工作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对高校刚毕业的大学生,这方面不占任何优势。同时还存在一些用人单位不遵守法律制度,拒签就业劳动合同,养老金、公积金、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也全无[5,6],让许多大学生望而却步。 二、高校因素 1.高校教育质量下降。随着高校扩招,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高校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专业教师队伍不足,加上目前高校对教师科研要求逐年提高,对科研考核体系完善,与教师职称升迁密切相关,因此专业教师教学时间有限,不重视教学,一心搞科研已不是少数现象。这样下来,课堂教学只能草草了事,加上教学内容更新较慢,使得学生获得的知识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高校传统的专业教育很少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情形联合起来,学生缺乏实践动手机会。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跟风,这些都导致了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严重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2.高校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变,高校诞生了一个新的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基本没有,大部分是兼职,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学习,教学水平及指导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中心机构力量不足、教学力量薄弱,工作机制不够成熟,把就业指导当作帮毕业生找工作的指导。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狭窄,内容层次不高,方式处于粗放型,缺少个性化的就业咨询等等,上述原因限制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应的作用的发挥。 三、个人因素 1.专业知识不扎实。大学生一旦步入大学校门,小学至高中长期处于被迫学习的压抑终于释放出来。高校的教学方法与小学中学完全不一样,小学中学时教师整天盯着学生不放松,学生一直处于被监管的状态下,而大学的专业教师只是在上课时与学生有所接触,下课后学生的学习完全自由,因此大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加上由于缺乏家长教师的监管,整日沉迷于网络,染上各种不良嗜好,比如抽烟、酗酒、网游或网恋现象日益严重。大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心中只是想着混文凭,却将专业学习抛之脑后,甚至有些学生专业课挂红灯而不能准时毕业,专业知识不扎实,为将来就业埋下了隐患。 2.缺乏职业规划。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缺乏职业规划,采取“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7]。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前应做的关键工作,在学校期间客观地审视自己,分析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以及优劣势等,明确奋斗方向。如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那么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状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会感到手足无措。 3.就业观念局限。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依赖心理严重,独立自主能力差,就业时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将希望寄托于学校、父母、亲戚或就业主管部门。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过高,在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8]。不少大学生就业观念狭隘,思想浮躁、消极,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脚踏实地的去成就自己的事业,只希望找到酬薪高、待遇好的单位,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求职面太窄。这种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正是求职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同时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很严峻的就业问题,但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政府现在已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大学生村官就是例证。高校也逐渐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加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工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学生也在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逐渐清醒起来,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相信在政府、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杨宜勇,朱小玉.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25-27. [2]樊亚萍.以能力为本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5):30-32. [3]袁永平,叶远兰,刘宏波.关于培养高校农学类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0):39. [4]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63-65. [5]许凤英.提高学生素质是就业成功的基础[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8):32-34. [6]邵鑫,杨倩.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7:183-184. [7]杨乐.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及其指导思想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6):48-49. [8]叶玲.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46-48. 作者简介:陈龙(1977.4-),男,汉族,江苏海安,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衣昕。

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篇3

在清华大学举行的“2012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杜玉波做出如上表示。杜玉波告诉与会60位来自国内外的职业发展教育的专家学者和500余位来自各省市大学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各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相关人员,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杜玉波表示,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全面发展,中国政府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推动高校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强化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中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迈出了新步伐,从一对多的网络教育到一对一的深度教育,从单一的课堂教育到素质拓展,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

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篇4

“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近日对记者说。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 今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 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张浩明指出,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 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出台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入伍服义务兵役等七方面重大政策。中央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相继出台具体措施。例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了毕业生就业推进工程、三年百万见习计划等;财政部针对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和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毕业生出台了新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商务部积极争取资金支持, 出台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政策;科技部出台政策, 鼓励重大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吸纳毕业生;公安部出台了毕业生士兵退役后户口迁转比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等优惠政策;总参谋部启动毕业生预征制度, 出台政策鼓励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团中央扩大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 全总、妇联、残联等出政策、出资金、出项目, 加强对困难职工家庭毕业生、女大学生以及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目前, 这些重点项目已吸纳毕业生60多万人。

“与往年相比, 今年出台的政策文件之多、涉及方面之宽、措施力度之大、惠及学生之广都前所未有。”张浩明说。教育部早在去年11月中旬就成立了部领导牵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 主动协调17个有关部委, 制定出台了29个文件, 包括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入伍服义务兵役、服务外包、科研项目助理等9方面、70多条新的政策措施。

张浩明指出, 各地党委、政府切实贯彻中央部署, 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基础工程来抓, 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全国31个省 (区、市) 全部出台了省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也以持续超常规的工作力度, 在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加强就业服务和创业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

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篇5

发布人:招生就业处发布时间:2011-03-30 22:53:52来源:站内浏览数:232011-3-28 19:03:07新闻来源:人民网-重庆视窗

今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4.3万人,比去年增加8000人,再创历史新高。目前,毕业生签约率达41.8%,虽比去年同期增长4.3%,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今日,重庆市教委召开了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介绍了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据了解,今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4.3万人,其中研究生1.2万、本科生6.9万、高职高专生6.2万。截至目前,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达41.8%,其中研究生比率达36.1%,本科生占35%,高职高专生占55%。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舒立春表示,虽然目前签约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是由于毕业生总数增加,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离70%的初次就业率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舒立春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毕业生的期望值也在逐渐增高,因此,各高校应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走出象牙塔,到基层乡镇和农村工作,拓宽就业渠道。

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形势 职业生涯规划

一、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1.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1999年以来为了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日显突出。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2001年为115万,到2008年则达到559万,不到10年足足增长了近5倍,预计2009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610万,就业人数达到历史高峰。然而受从去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再加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相关帮扶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以及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部分脱节等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如何应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顺利就业无疑成了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高的聘用条件,如何才能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出色的综合素质无疑成了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就业形势,准确定位自我,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惊不乱。

那么何谓职业生涯规划呢?“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未来人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社会人才供求齿轮的顺利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将学业与职业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要求,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与目标职业要求趋同,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大学生活,从而在无形中大学生就适应了目标职业的要求。当大学生进入目标职业时,就无须再重新适应和磨合了,这种无形的财富又会为其职场成功起到巨大的加速作用。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个性才能,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目前,我们正处于知识时代,同时中国社会也正在社会转型期,这两个方面都对个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确认识自身特点,确立符合自身爱好的职业目标,不断丰富该目标下的知识与本领,从而帮助大学生增长自身的优良个性。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自我优良个性,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所谓就业质量是指大学生就业是否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使大学生为今后的就业早做准备。在校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了解自己的就业目标,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养成职业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工作和适合的单位。另外,用人单位也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进行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从而实现合理的双向选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认识误区

笔者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日常的观察思考和与一些学生的交流,发现部分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比较普遍的是以下三点:

认识误区一: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为找工作而准备的。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对大学怀有美好的设想,认为大学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精神殿堂,而非功利的只为了毕业后找到工作,因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太重视。从一定角度上讲,这种看法是对的,大学的确是个追求自由、完善自我的地方,但也不是孤立地把职业生涯规划单纯的理解为找工作,有这种理解的学生本身就是对职业生涯规划不理解。众所周知,人的自我实现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你适合的职业。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可以在大学阶段充分地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做准备,那就可以相应地加快个人的职业发展历程,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会促进个人生涯的发展。职业生涯成功的过程也就是人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职业生涯规划是站在自我实现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的,并不仅仅是为找工作做准备,也不是功利的为了一时的成就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可以说,在大学阶段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也是为人生负责的一种表现。

认识误区二:职业生涯规划靠听讲座等能速成。

目前,大学校园里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一些大学生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无非就是听听一些职场成功人士的报告和专家教授的讲座。诚然,在此类讲座的教育引导下,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程会有一定程度的关心和对职业环境的初步认知。但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必须经过实际验证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全面考虑才可以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而讲座、报告等更多是大学生在没有实践或者实践不充分的条件下参与的,因为这里有几个重要的认知方面因素是在讲座和报告上无法体现的,诸如“个人在工作情境中的真实表现,个人对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的实际认同,个人在職业生涯中的实际修正等等,况且就是在实际的职业探索中这些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2]所以说,讲座和报告本身能达到的作用、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须要以实际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来塑造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潜力开发等过程是无法通过理论来速成的。

认识误区三:职业生涯规划是高年级才考虑的事。

很多大学新生都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言之过早。的确,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一般都是在大四毕业后才开始的,那这是否就说明了大一大二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关系呢?首先,我们都知道,职业选择与专业是紧密相连的。然而大学生在高考填报专业时,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选择的专业与兴趣错位,而这个错位的弥补只能由上大学后的大一大二来纠正和确定。所以,大学生要在大一大二时通过实际的专业学习和探索来发现并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然后去深入学习这个专业(这里所选定的专业往往不一定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最大限度精通自己所喜欢和选择专业的一个细分领域。其次,学生上大学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选择一份好职业,而当意识到职业选择时就已经客观上产生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这个时间是完全可以由升入大学的大一开始。所以说,如果你深谋远虑,未雨绸缪,那你就应该在大一时规划你的职业生涯,安排大学生活。

三、大学生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

1.准确的自我定位

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都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具备特定的条件,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适应任何一项职业的,这就产生了职业对人的选择,于是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准确定位自我。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科学方法,如借助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特征,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多参加实践活动,如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园创业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还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掘自身潜在的优势资源,进一步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总之,自我定位时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带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盲目性,做到规划设计高度适宜。

2.清晰的职业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要准确定位自我,职业定位也十分重要,它就是职业生涯的“镜子和尺子”。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兼职、实习,或者参加校园招聘会等形式,了解某项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和非职业素质要求,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以及该职业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行业的非正式团体规范等等。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听专业人士的讲座等了解目标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职业环境、了解各行业竞争发展机会、了解目标行业或机构的人才、资本、服务等。这样才能够对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和目标进行合理化分析,提炼出进入这一行业或机构所需的要素。

3.有效的行动措施

有了准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目标,如果没有切实的行动计划做保障,那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实践中,不仅要制订详尽可行的计划,而且要落实目标的具体行动措施。这个行动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面的措施。它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所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这些“行动措施”是职业生涯自我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实现目标的关键。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总之,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在就业时脱颖而出,必须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大学生要想建立科学、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有韧性,有耐心,并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这样才能在未来职场这个大舞台上演奏出自己美妙的乐章。

參考文献

[1]徐昶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2002(5).

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篇7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女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就业心态尚需端正

就整体来看, 高职女生的就业心态尚属积极健康。但部分女生没有摆正心态, 主要表现有:自认为不如本科生的自卑心理使高职女生在就业上缺乏信心;初次就业, 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 在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衡;缺乏竞争勇气, 一味依赖学校和家长;自我期许高, 眼中只有国有、外资、合资企业, 看不上民营企业;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等。心态的不端正构成了高职女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之一。

(二) 社会供需之间的不平衡

目前, 我国正处于劳动力富余的时期, 加之,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国家企事业机关的精简裁员及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使得求职队伍十分庞大。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水平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满足不了求职者的需求, 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对于本来处于就职弱势的高职女生群体就显得更艰难。更有甚者, 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了就业市场的不正当竞争、暗箱操作、钱权交易等歪风邪气, 更使得高职女生在就业方面雪上加霜。

(三) 相关制度不完善

我国目前处于改革深化时期, 在就业方面特别是女性的就业保障方面的措施不是很完善。就业市场的调节基本上处于以市场自身调节为主的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 女性处于择业竞争的弱势地位。具体来说, 由于企业和单位需要负担女职工的生育基金, 许多企业和单位倾向于选择男性职员;由于女性在婚后大多会把思想和精力向家庭和子女上转移, 从而不利用单位发挥最大效益, 许多企业对招聘女性职员不感兴趣等等。这些因素所形成的在就业市场上的性别歧视, 连工作经验丰富, 工作能力强的女性求职者都不能幸免, 何况是刚刚走出校门, 社会阅历尚浅, 工作经验全无的高职女生。

(四) 学校相关教育措施不力

目前, 就业市场的迅速变化使得许多高职院校的相关教育措施呈现出落后的势态。主要表现有: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时代所需, 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现实的职业要求来说已陈旧不堪, 在就业市场上本来就处于弱势的高职女生依靠着这些陈旧的知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来参与市场竞争无异于与虎谋皮;学校在帮助女生端正心态和转变观念上所做的工作甚少, 使很多女生不能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学校在提升女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做得不够, 高职女生们不知道自己在面对就业时缺少什么, 也不知道怎么去竞争到理想的职位, 想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获得心仪的工作就难上加难了。

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女生就业难的调和策略

(一) 创造大环境——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高职女生的就业不仅仅是高职女生和学校的问题,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国家应对此引起重视,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为高中女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创造一个相对有利的大环境。如: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使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和加深, 在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职位增多的情况下, 高职女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就能得到相对的缓解;援引吸纳西方发达国家经验 (如:但用人单位的女性职员在总职工数中达到一定比例时, 政府对其在政策和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和优惠) , 让女性从业者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在女生从业者就业率提高的情况下, 高职女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也会有相应的好转;可以专门针对高职女生设立就业帮助和指导咨询机构, 指导和服务高职女生顺利就业, 提高高职女生的就业率。

(二) 营造小环境——加强学校相关措施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快教育改革, 调整教学内容, 以培养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为高职女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高职院校应对女生开展就业思想教育, 帮助女生端正心态, 认清形势, 让她们对将要到来的挑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高职院校应对即将找工作的女生进行求职技巧等综合素质的训练, 提升女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她们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参与市场竞争的胜算。凡此种种, 篇幅所限, 不一一叙述。

(三) 女儿当自强——端正心态提高素质

作为高职女生应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就业竞争中去, 须知“英雄不论出处”, 本科生不见得就比高职学生强;须知“阳光总在风雨后”, 暂时的挫折是经验的积累, 是前进的阶梯;须知“伟大的事业总是从微小开始的”, 可以通过降低预期而获得工作后勤奋努力, 最后达到心中的理想。同时, 高职女生可以通过适当的社会活动来进一步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为自己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之, 高职女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为改变这种事实, 就需要认真分析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女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根据原因提出以此相应的调和政策。在社会、学校和高职女生自己的努力下, 我们一定能使高职女生的就业率得到提升。

摘要:高职女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业难的问题困扰着许多高职院校。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女生就业难的原因, 提出了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学校相关措施建设、端正高职女生心态和提高高职女生综合素质等缓解高职女生就业难的调和策略。

关键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女生,就业难

参考文献

[1]殷佳琳, 段国艳.高职女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5)

2011年全球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篇8

一、全球经济形势逐步改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全球实际GDP止跌回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估计为4.8%,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4.2%。许多经济体目前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漫长的低速增长期。由于劳动力市场的脆弱状态,许多国家政府公共债务及家庭债务水平持续偏高,下行风险继续占主导地位其原因在于:一是房价下跌可能会对消费和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在一些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存在公共债务持续偏高及政府债券收益率突然逆转的可能性;三是银行业和可用信用具有不确定性;四是巨大资本流动至发展中国家产生的负面影响;五是涉及干预汇率市场的紧张局势可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

分区域看,2010年经济增长率最低的是发达经济体及欧盟(2.3%)和中东(3.6%),其余区域经济增长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区域分别为东亚(9.8%)、南亚(8.9%)及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7.2%)。只有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两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率恢复到2006年和2007年的水平,这些地区正经历着比原本预计更快和更强劲的复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全球贸易迅速恢复及国内需求迅速增长(见表1)。

预计2011年,大部分区域经济增长都比2010年有所放缓,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下降1.9个百分点)。只有两个区域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分别是中东(上升1.5个百分点)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上升0.5个百分点)。

注:2010年为初步估计,2011年为预测数。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orld Economic Outlook,2010年10月。

(二)高失业率持续,就业快速复苏前景渺茫

1. 全球就业持续增长,但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持续下跌。

尽管发达经济体及欧盟的就业人口持续大幅减少,全球就业总量在危机中始终保持增长态势。2009年,发达经济体及欧盟就业人口大幅减少(-2.2%),中欧和东南欧(非欧盟)就业人口略微减少(-0.9%)。据2010年初步估计,发达经济体及欧盟就业人口继续减少(-0.9%),其他区域就业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球就业增长估计为1.3%。必须注意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的地区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地区,就业增长主要是由人口增长趋势所拉动,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是非正规就业。

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持续下跌,从2008年的61.6%下降到2009年的61.2%,2010年继续下降到61.1%。发达经济体和欧盟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降幅较大,从2007年的57.1%下降到2009年的55.5%,并进一步下降到2010年的54.7%。显然,发达地区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吸纳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见表2)。

注:2010年为初步估计。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Trends econometric models,2010年10月(下同)

2. 失业率停止上升,但仍处于高位。

2010年,虽然全球经济快速复苏,在持续两年严峻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全球失业人口依然很庞大,达2.05亿,仅比2009年减少20万,比2007年增加2760万。2010年,全球失业率估计为6.2%,比2009年下降0.1个百分点,比2007年上升0.6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和欧盟2007年至2009年失业率升幅最大,达2.6个百分点,2010年失业率继续上升0.4个百分点至8.8%。2010年中欧和东南欧(非欧盟)的失业率比2009年下降0.8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发达地区失业增加,发展中地区失业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两种反向趋势同时存在。

分性别看,2010年男性失业人口为1.18亿,比2007年增加1700万。女性失业人口为8650万,比2007年增加1060万。2010年与2009年相比,男性失业率下降0.2个百分点,女性失业率则持平。

分年龄段看,2010年,青年(15~24岁)失业人口为7770万,比2009年减少210万,但比2007年增加420万;青年失业率为12.6%,比2007年高0.6个百分点。成年(25岁及以上)失业人口持续增加,比2009年增加170万,比2007年增加2350万;成年失业率为4.8%,与2009年持平,比2007年上升0.7个百分点。

由于财政刺激措施的影响开始减弱,私人投资的增加并不能完全弥补政府支出的减少,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2011年全球失业率预计为6.1%(置信区间为[5.6,6.6]),全球失业人口预计为2.03亿(置信区间为[187.1,203.3])。

3. 劳动力参与率群体差异较大。

2009年全球劳动力参与率为65.3%,与2007年相比保持不变。全球范围内劳动力参与率并没有很大变化,但部分群体受到明显影响。

分性别看,在发达经济体及欧盟、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幅度大于基于危机前趋势的预测(2009年比2007年分别下降0.6个和0.3个百分点),而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上升幅度却低于基于经济增长率趋势的预测(2009年比2007年分别上升0.4个和0.6个百分点)。这表明了经济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冲击体现在丧失信心的劳动者大幅增加(这部分劳动者本来是经济活动人口,由于就业机会缺乏,他们已失去寻找工作的信心)。

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劳动力参与率在危机前后并没有很大差异,反映了这个区域的国家可能缺乏社会保障,即被危机所影响的劳动者比起成为失业人口或非经济活动人口,他们更可能被迫去寻找其他形式的就业,如非正规就业。

在中欧和东南欧(非欧盟),男性和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上升幅度都大于基于危机前趋势的预测(2009年比2007年分别上升1.1个和0.5个百分点),反映了非经济人口可能会被迫成为劳动力以补贴家庭收入的减少。

分年龄段看,青年劳动力参与率受到危机的强烈冲击。2009年与2007年相比,青年劳动力参与率下降0.6个百分点,而成年劳动力参与率仅下降0.1个百分点。显然,从青年失业率持续上升及青年劳动力参与率持续下降看出,青年在就业上面临重重困难(见表3)。

(三)非正规就业增加,实际工资增速放缓,就业质量受到冲击

1. 非正规就业规模扩大。

2009年非正规就业达15.28亿人,比2008年增加8700万人;非正规就业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估计为50.1%,仅比2008年下降0.1个百分点,而在危机前,这一比例是持续稳步下降的(2000-2007年年均下降0.3个百分点)。

分区域看,2009年与2008年相比,有3个区域的非正规就业数量下降:发达经济体及欧盟、中欧和东南欧(非欧盟)和东亚,分别下降90万、100万和850万。非正规就业增量较大的区域有:南亚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分别增加850万和740万,与2007年相比,分别累计增加1510万和1170万。

2. 实际工资增速放缓。

国际劳工组织最新调查显示,全球实际月均工资(不包含中国,因中国统计范围只限于“城镇”)在2009年仅增长0.7%,分别低于2007年(2.2%)和2008年(0.8%)1.5个和0.1个百分点。G20(不包含中国)2008年和2009年实际月均工资增长率为0.5%,而2007年为1.8%。也就是说,尽管全球平均工资在危机中保持增长,但实际工资增长率在2008年和2009年持续放缓。

分区域看,发达经济体及欧盟实际工资在2008年减少0.5%,在2009年增长0.6%,而在2007年增速为0.8%。中欧和东南欧(非欧盟),实际工资在2008年减少0.1%,在2009年增长了4.6%,而在2007年增速为6.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实际工资2008年和2009年分别增长1.9%和2.2%,而2007年增速为3.3%。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和严重。

(四)在职贫困状况仍然严重

金融危机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不足和弱势就业增加,社会保障不健全,社会福利落后,贫困人口的数量难以减少,在职贫困现象严重。2009年极端贫困劳动者的比例高达20.7%,这意味着6.32亿劳动者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25美元。在职贫困劳动者的比例为39.1%,即全球有11.93亿劳动者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

分区域看,在每天1.25美元的极端贫困线,2009年与2008年相比,有一个区域在职极端贫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上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上升0.3个百分点);两个区域持平:中欧和东南欧(非欧盟)、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其余区域均有所下降,降幅最大的是南亚(下降1.4个百分点)和东亚(下降1.3个百分点)。

在每天2美元的极端贫困线,2009年与2008年相比,有3个区域在职贫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上升:中欧和东南欧(非欧盟)(上升0.6个百分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上升0.6个百分点)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上升0.1个百分点);两个区域持平: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其余区域均有所下降,降幅最大的是东亚(下降2.7个百分点)。

二、我国应对就业形势挑战的措施建议

(一)创造就业岗位,大力促进就业

金融危机使我国宏观就业形势更趋严峻,我国应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大力促进充分就业。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多途径、多形式拓展就业领域。

(二)完善劳动力市场统计监测机制,及时发布调查失业率

我国现阶段应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统计监测机制,借鉴国际统计标准,制定科学有效的调查方法、规范的操作流程、引进先进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逐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失业率公布制度,及时发布失业率数据,为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数据依据。

(三)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符合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要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扩大劳动社会保障覆盖面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全面参加社会保险,逐步推广到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职工、城镇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及非正规就业参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就业困境成为经济全面复苏的障碍。2011年全球就业形势表现为高失业率持续,非正规就业增加,就业质量受到冲击,在职贫困依然严重。在全球就业复苏与经济复苏不同步的形势下,我国应采取促进充分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统计监测机制、扩大劳动社会保障覆盖面等措施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就业形势,劳动力市场

参考文献

[1]国际劳工组织.Global Employment Trends.http://www. ilo.org/.201 1.1.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orld Economic Outlook.http://www. ilo.org/.2010.10.

上一篇:引诱效果下一篇:单位行贿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