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

2024-05-01

202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通用8篇)

篇1:202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

2014年大学生择业就业分析研究 选择大于努力!

实习阶段或者是毕业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对以后的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假设你希望第一份工作可以学习到对以后有用的经验的时候,那么,请你慎重的去选择你的第一份工作!

那接下来,我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现在为就业而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天下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而奋斗!”多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光不是什么中流砥柱,而是连到场建设的时机都险些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扬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扬弃!用人单位感叹大学生在写字楼做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做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醒目什么?大学生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那这些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人才市场人头攒动,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再创造新纪录,北大学子卖猪肉„„这些现象都和社科院就业报告的数字互相阐释,共同指向一个话题——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经过多年对经济发展及大学生毕业就业分析研究,原因主要归结以下几点:

一、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

五、大学生自身情况。

1、考证存在盲目性。现在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种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临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雄师”发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响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素质和现实操作的能力。

2、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的远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观点,甚至没有目的。

3、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越发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4、职业计划不强。今天的大学生就业看法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生长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但许多大学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计划,另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计划,而真正有明确计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5、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内涵不了解,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行业缺少深度熟悉,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洞察力。为了更好地应对和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形式,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出路问题,有必要形成以下共识:

一,要转变社会观念。现在中国普遍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全球性问题。当然,相应的对策不是减少教育,而是通过公共政策增加就业机会。不能因为大学生一时的就业难,就否认当时大学扩招的必要性,因为现在世界大学教育都在普及。读书越多虽然不一定代表能力越高,但至少给了你提高能力的必要基础。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学习掌握技能是正确的。社会要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风气。只有培养有知识的人才,才能够更快的改变现状,较快经济发张,促进企业调整,把祖国国力提升上去。

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亟待流通。现在的人事治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观察,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治理技术职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忧自己的身份损失而望而却步。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

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60%。这中间的差距说明,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亟待流通。

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有待增强。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特点在于职员素质较高,市场规模更大,这样一种情形,使得建设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供求信息网络,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显得十分重要。现在,毕业生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不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行招聘会等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得信息,与需求方晤面,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

就业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无论是树立正确的就业看法,还是提高自身的求职技术,都要求增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事情。而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事情极为单薄。据有关部分对20所高校、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68%的被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足,以“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就业指导水平不高,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太少„„

四、高校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等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衔接。同时,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

五、个人要调整好心态,提升素质能力。由于“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使人们的就业方向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故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理性的选择就业。转变自己的一些观念:

1、大学生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使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敢大规模的招人,而且培育新人也将会浪费不少资源,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大学生的薪资期望不能过高,毕竟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应当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自己的薪资值。

2、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人才过剩,现代就业流行一个观念“三多三少”,即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国企少的征象。从行业来看,大家都希望到一些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三资企业中去,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小型的企业就业。从地域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愿意到大城市就业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而不愿到西部等边远地区、基层发展,使的东西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故大学生可以考虑到中、小城市发展,把学到的只是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即解决城镇等一些中小城市缺少人才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3、“一次就业,一生职业”的观念仍然存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积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大学生目前最重要做的是面对现实,既然现实不能骤变,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先融入现实,再试图改变。再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4、大学的文凭是一块敲门砖,许多学生把名校文凭看作是金子做的敲门砖,通俗大学文凭就是木头做的敲门砖。但不管金子或者木头,任何文凭都不是万事无忧的掩护伞。找到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怎样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潜能,获得各人的认可,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大学生只要有能力,自然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若是没有能力,再好的文凭,哪怕是清华北大的金字招牌,也不会获得周围人的尊重。

5、大学生也应该挖掘自身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社会修养素质,造就优秀的团队意识和团体主义精神。增强时代感和主人翁的意识,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自己的实力和适应力。提高自主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就业”是人生一个转折点,人生很漫长,关键就几步!看你如何把握!没有人是被机会饿死的,只有人被机会撑死,当机会来临时,你准备好了吗?

祝愿天下所有的莘莘学子早日找到理想的工作,拥有美好灿烂的明天!

篇2:202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

5月份,大学生求职高峰期即将结束。来自牡丹江师范学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小林,目前手中已握有不下3份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但他“最看重的还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想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岗位”。

据全国多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稳定。多地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数量和求职人员数量之比普遍大于1,呈现出供需两旺形势。小林这种“骑驴找马”的心态,在毕业求职者中相当普遍。从数据显示来看,市场上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足够多,但是不少大学生依然面临择业烦恼。

从“就业难”到“择业难”,毕业生如何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就业市场供需两旺

11月中旬,第五届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牡丹江现场招聘会成功举办,活动现场异常火热;随后不久,我市人社部门再次搭台,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举办了第二场大型招聘会,共吸引42家企业进场招聘,500多名大学生入场求职……

“感觉今年的就业节奏比往年快了不少,大四上学期开学没多久,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大小型招聘会便开始陆续举办。”已经敲定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小郝说。

今年招聘出现的一个新变化,就是很多企业启动招聘更早、岗位数量更多、签约速度也比往年更快。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放大,由高速发展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同时,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新产业释放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就业容量和就业率的双向提高,对毕业生整体就业环境的改善都是利好因素。

此外,相关专家表示,在经济新动能的推动下,以信息、文化、教育等为代表,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结构基本形成,高校毕业生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也发生显著变化。当中,毕业生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并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择业成为新难题

从毕业生角度看,市场上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足够多,但是不少求职者依然面临择业烦恼。

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惑,包括“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多个工作难以选择”以及“现在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知道怎么选职业”。而“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从的第三位上升到20的第一位,这也意味着学生求职过程中会更多考虑如何与自己的规划联系起来。

“目前,作为应届毕业生主力军的‘95后’开始大量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这些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走在了互联网潮流的前沿,思想活跃、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正在为市场注入创新发展的新活力,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相关专家表示,“95后”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自我实现需求日益明显,生存需求逐渐淡化,其所持的就业观更具时代特征,求职目标也因此更加多样化。

从企业角度来说,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根据相关统计来看,中小企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但还存在部分中小企业招人难,部分专业学生就业难现象。比如,目前技能型人才紧缺,机械、机电、营销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财会、行政、文秘、企业管理等职业则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情况。”有关业内人士指出。

精准服务是关键

那么,在毕业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如何促使双方能“对上眼”?业内人士认为,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起一座良好沟通的桥梁显得至关重要。

有调查数据显示,近2/3的大学生对政府鼓励去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不了解。不仅如此,社会公众对到中小企业就业缺乏正确的评价,高等学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不能满足现在公司的需求,这些都是造成中小企业与求职者无法达成就业意向的原因。

对此,相关专家建议,要为毕业生提供更为精准化的服务,包括“精准”就业管理服务、“精准”就业信息服务、“精准”就业指导服务等。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档案、一对一指导、重点岗位推荐等方式,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精准”帮扶;另一方面,要“精准”跟踪市场需求,让毕业生生源信息、就业信息、跟踪反馈信息与招生培养工作联动起来,形成长效的就业联动和预警机制。

篇3:202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

一、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抽取河南某高校的380名毕业班学生为被试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就业方面感受到的压力较小, 故只测量毕业生班的学生) , 由分管毕业班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利用课间发放、回收问卷,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349份, 有效回收率为91.84%, 其中男生173人, 女生176人;学生干部70人, 非学生干部279人;农村学生241人, 城镇学生108人。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测量工具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 用于评估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发展水平 (胡艳红, 2004) 。该量表共23个项目, 由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社会支持、职业信息收集、学绩和目标设定6个因子组成。采用五点评分标准, 对每个项目按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计分, 择业效能感总分为6个因子的均分, 得分范围为1-5分, 得分越高, 表示择业效能感发展水平越高。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 从职业素质、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乏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六个方面评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水平 (陈宇红, 2009) 。该问卷共包含59个项目, 每个项目按无压力到压力很大5个等级记分, 就业压力总分为6个因子的均分, 分数越高, 说明体验到就业压力越大。

三、研究结果

(一) 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的现状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择业效能感发展水平并不高, 处于中等水平 (M=3.44, 稍高于理论中数3, 在比较成熟的4分以下) 。通过频数统计发现, 低分组 (低于3分) 48人, 占总人数的13.75%, 中间组 (3分-4分) 为270人, 占总人数的77.36%, 高分组 (高于4分) 为31人, 占总人数的8.88%, 基本成正态分布。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发现, 三组被试的就业压力感受水平 (F=5.14, p<0.01) 存在显著差异 (高分组<中间组<低分组) , 这说明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层级分布差异显著。

表1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各因子发展处于中等水平 (均值都在4分以下) , 他们在择业效能感上的信心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目标设定、职业信息收集、学绩、社会支持、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进一步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择业效能感各因子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说明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发展不均衡。

(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状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力的平均数为2.20, 稍低于理论中数3, 处于中等水平。从引起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来源的排序来看, 排在首位的是就业心理预期, 其次是职业素质评价和缺乏求职帮助, 排在后三位的是求职竞争、自我认识与定位和专业供求矛盾。

(三) 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和就业压力的关系

为探讨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和就业压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采用相关分析发现, 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和就业压力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在-0.110和-0.528之间, P<0.05) , 这不仅体现在总体上, 也体现在各个因子上。然后根据总体择业效能感的平均分, 将被试分为高低两组,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择业效能感高分组学生在就业压力各因子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低分组 (t=-3.21, P<0.01) 。这说明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越高, 所体验的就业压力就越少。

最后以择业效能感各因子为自变量对总体就业压力做预测,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 发现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进入回归方程, 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164, F值为12.38, 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48, -0.222 (p<.01) , 即择业效能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对就业压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本次对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和就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结果, 符合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毕业生的总体择业效能感发展并不高, 处于成熟和不成熟之间的中等水平, 且表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特点。这可能与当前大学生自身的职业成熟度降低有关, 今年高校大规模扩招,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 大学生整体数量急剧增加, 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素质, 也就在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具体来说, 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各因子的发展不平衡, 其中目标设定、职业信息收集发展相对较低, 这说明高校毕业生在目标设定和职业信息方面更需要帮助。当代大学生追求张扬个性, 但对职业目标的取向和准备有所下降, 变得有些无所适从, 目标定位不清晰, 甚至脱离现实。另外, 高校毕业生对职业信息的了解较低, 如职业道德规范、规章制度, 对求职人员的职业潜在要求 (服饰、礼仪等) , 对自身要从事的职业的了解度不够, 许多学生不能主动去了解一个职业和一个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一般还是以专业为基础, 被动就业。因此,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 应提供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和职业能力, 树立职业意识, 提高职业素质。需要注意的是, 尽管在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因子的得分较高, 但综合以上分析, 恰恰说明了大学生有盲目反映和了解自己的倾向。

二是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压力处于中等水平, 从压力各维度的波动来看, 就业心理预期和职业素质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最大。就业心理预期和职业素质评价可以算是内在的就业压力, 这说明引起学生就业压力多是个人内在原因, 这需要引起就业指导部门的注意。因此, 高校毕业生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职业观, 不能由“大众化教育”的门进入了大学, 却要求以“精英教育”的标准进入社会就业, 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毕业生在择业时要遵循现实性原则, 摆正自己的位置, 明确自己的优劣势, 为可能的或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尽早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以尽快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同时, 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善于调整就业期望值, 当求职遇到挫折时, 要仔细分析原因, 到底是自己的职业素质达不到岗位要求, 还是其他原因, 据此调整职业目标, 争取更好的机会。

篇4:202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自主择业 就业形势 择业心态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53-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招生就业体制也发生较大变化。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部分大学生却不能适应当今就业形势,面对自主择业,表现出悲观失望,无所适从,甚至进入种种误区,不能不引起高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择业应首先认清就业形势

当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由于经济体制处于转轨关键时期,部分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暂时陷入困境,失业和军转人员增加,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又面临调整减员、依岗定员,近几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压力很大。国家虽然为解决“安置”问题进行了种种努力,但“就业压力”问题仍是困扰许多家庭和社会的首要问题,无形也成为就业的强大阻力。

其二、教育的发展使得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随之不断增加,形成人才社会需求相对过剩。1998年我国第一次出现百万名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局面,2003年又迎来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人数达到212万,预计今年全国大中专毕业生总数要达到580万。而从就业信息看,需求并没有同比增加,况且就业岗位并不都是为高校毕业生准备的,还有大量其他各类待岗人员等待安置。

其三、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的现代化使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上相应结构调整变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高新技术,而且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现代的经营头脑。大学生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仅仅停留在掌握一些一般性专业知识上,而不注重综合素质和自身竞争能力的提高,势必落伍于竞争时代,结果只能与就业机遇擦肩而过。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如果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若能以理智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去求职,并且能够从社会需求出发,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珍惜一切可能的就业机会,就业也不是太难的。在1998年河北省各地市举办的人才交流会上,综合测评在本专业的本科前30%和专科前15%的A类毕业生、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倍受用人单位青睐,河北沧州将沧州籍生源中没签到协议的A类毕业生全部安排在沧州市内就业;河北省林业厅需要一名学习经济管理的人才,待遇从优,在众多的应聘者中,用人单位通过笔试、面试、即兴演讲等严格筛选,最终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洪福同学力挫群雄,赢得了这个就业机会。马洪福同学在校是学生会主席、党员、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中的A类毕业生,不仅专业知识牢固,而且口才、书法、工作能力等各方面表现突出,所以在就业中才有较强的竞争力。以上事例说明,大学生如果确实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就业机会仍然很多。相反,一些同学平时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自主择业只能败下阵来,找不到“婆家”。再例如:一用人单位来某高校要毕业生,和毕业生刚见一面,某生不问该单位有何要求,劈头就问月薪多少、有没有住房,令用人单位领导反感,该生自然被冷落一旁;某单位想要一名品学兼优、英语水平高、书法较好、办事能力强的毕业生,应聘的学生不是英语水平差,就是专业不过硬,或写出字来歪歪扭扭,结果个个未能如愿;一用人单位基本谈妥要某毕业生,结果,在试用期间,该单位的老同志早晨7点50分上班,来了之后打水、扫地、擦桌子,该生8点才到,还自认准时,最终因为“懒散”,而失去了这次就业机会。以上事例提醒我们,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即使拿着一纸大学文凭也只能求职无门。

二、大学生应摒弃不合适宜的择业心态

大学生择业难,固然和就业形势严峻、本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有关。但长期以来在大学生中形成的一些不和时宜的择业心态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

第一、城市观念心态。这种观念突出表现为一些城市学生不愿离开繁华城市,农村学生也想跳出农门到城市工作。然而城市人才竞争激烈,使得一些竞争力不强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如意的工作,即使凑凑合合找到了也是以放弃所学专业为代价。我们认为,城市固然有较多的发展机会,然而基层和农村自有更广阔的空间。毕业生如果不顾自身的条件及所学专业都往城市挤,对国家来说是人才浪费,对个人发展也不会有多大好处。

第二、乡土观念心态。一些学生或出于家庭限制或出于自身原因,只在自己熟悉的地域内求职,超出这个地域范围的工作单位统统不考虑。认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亲戚朋友多、帮忙的也多,然而正是这种心态,将自己限定在狭小的区域内,使区域外的工作机会白白的失去,造成就业困难。2005年,新疆某用人单位,曾先后几次到某高校要毕业生,待遇从优,然而签约的却寥寥无几。一些毕业生宁愿在家待业也不肯签约,问之原因就是离家太远,人生地不熟,一旦有事时没有人照应。

第三、盲目攀高心态。有少数毕业生自恃“天之骄子”,坚持“学而优则仕”,认为基层条件艰苦,无法提供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2004年,河北省委组织部拟选调几百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乡镇、社区进行锻炼作为后备干部培养来源,结果令人意料不到的是不仅远没有预想的“火爆”,甚至出现了报名生源不足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怕基层条件艰苦,干几年如果得不到提拔,岂不委屈了自己。国务院目前曾发文强调,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比例还较低,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相比,现在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中央共青团委也对同学们发出了“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对广大毕业生无疑是一种鼓舞。作为高校毕业生除应尽快加强自身素质外,还应学会主动推销自己,面向社会基层,把个人追求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选择真正能发挥个人才学的岗位,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择业靠关系心态。一些毕业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择业竞争能力上,而是放在靠关系、托门子上,认为择业就是凭关系、靠门子。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毕业前半年就开始着手跑关系了。本人在学校、家里来回跑,父母亲戚也帮着跑。个别学生甚至因为跑关系而耽误学业,拿不到毕业证,留下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现代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关系庸才”。毕业生如果还抱着“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个早已过时的观念,必然会遭到社会的淘汰。

第五、对国有企业、机关情有独钟心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呈现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中央早已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毕业生应适应社会需求,扩大就业范围到非公有制单位寻求就业机遇,但一些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总把择业目标瞄准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不愿到个体企业单位就业。河北省某花卉生产基地一家私企,曾几次来某高校要园艺专业毕业学生可就是无人应聘。学生觉得跟着私企老板干,不保险,对私营企业存有疑虑,转不过弯来,人为造成择业困难。

第六、一锤定终身的求“稳”心态。持这种心态的学生认为,确定一种职业后,一干就是一辈子,一般不再改行,原因是不想从即已熟悉环境再到陌生环境,所以总想找一个既有发展前途,又适合自己兴趣爱好,赚钱还多的职业,一步到位。而由于各行各业本身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再加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特殊要求,所以挑来检去,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在人才流动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不可能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如果仍抱着上述观念,这山望着那山高,最终只能是一无所获。

三、相应对策

尽管就业困难是客观的,但只要我们树立积极态度并采取相应对策,就业渠道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

其一、正确评价自己,找准自己所处社会位置。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已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为现在的供过于求。市场是残酷的,就每个人而言,其自身使用价值的实现会越加困难,每个人都必须清醒面对这一事实。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清醒地明白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大学生“紧俏”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价值的“贬值”。

其二、确立竞争观念,树立风险意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应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思想准备。有些毕业生盲目追求较好的工资收入,要求稳定的工作环境,缺乏竞争意识,不敢承担风险。在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些较好行业也会逐步失去优势,而有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能又使某些专业知识一时派不上用场。在实际工作中,尽管有些学生品学兼优,但所学专业恰巧成为“长线”,供过于求,虽然学有所长,终因专业范围太窄而缺乏竞争力不能适应社会要求,这些都可能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毕业生应注意增强自身的适应性,不断调整自己,适应市场无情性。据发达国家统计,知识层次越高,职业转换的频率越高,一次谋职的定位率是很低的。所以大学毕业生从一开始就应树立终身择业、时时择业的观念。

其三、学校要给学生以正确引导。学生就业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甚至生存。就业“原因”除学生个人因素外,高校同样负有责任。所以,高校必须把学生就业作为日常工作重点来抓,时间掌握在毕业前一年为好。以已往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为例,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形势,经常召开一定范围学生工作会议,与学生一起分析就业形势,为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迎接并进行择业提供引导和参考。另外,学校还应进行指导性人才分流,如动员学生考研,以缓解就业压力。

其四、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在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应当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一条重要就业通道。国家可以考虑在相关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学生可以凭一定年限内有效的毕业证件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创业优惠”。学校在日常工作中也应适当加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力度。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国家“安置”压力,更可有效避免高校毕业生的“闲置”积压。

篇5:202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

析报告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就业取向和就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基于上述情况,为及时了解汽车工程系2015届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意向,促进我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相关文件要求,我系于2014年3月10—15日,开展了2015届毕业生择业观、就业意向问卷调查专项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的是汽车工程系2015届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以及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三个专业的毕业生群体。

二、调查方式

分班级进行实名制问卷调查。

三、基本数据

本次调查内容上分为择业观和就业意向两大类,合计14小项,总计发放问卷316份,回收310份,其中男生266人,女生44人,有效问卷310份,调查率为98.1%,有效调查率为98.1%。

四、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统计表(附件1)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我系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与就业意向总体上趋于理性化。

1、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呈现多样化。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数占37.74%,选择国有企业的占

33.23%,合资企业占22.58%,私营企业占9.68%,可见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工作稳定、待遇好的部门仍然是毕业生的首要选择;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选择率也有大幅度提高,这也说明了我系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2、目前大学生对月薪的要求比往年有所提高。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毕业生要求月薪在1800-2500元的比例为33.23%,要求月薪在2500-3000元的毕业生数占51.29%,综合来看,我系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期望值在2500元左右,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学生的薪金期望值偏高,也说明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条件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甚至有盲目乐观的现象,这也需要我们就业指导部门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作出正确的自我定位。

3、从就业选择的调查结果看,直接就业(89.35%)、专升本(6.45%)、创业(3.55%)和参军入伍(0.65%)四项所占比例悬殊较大,其中,专升本的比例有所下降,选择创业和参军入伍的数量下降幅度最大。近年来,“文凭贬值”的观念一直不绝于耳,是大部分毕业生不选择专升本的重要原因。另外,我系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很多学生缺乏创业的意识,创业的条件不具备;所以很少有学生选择进行自主创业。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体系也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4、从我系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上海、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城市所占比例达33.22%,选择省内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就业的占35.13%。从这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系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那些沿海热点城市和地区,一方面会增加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会造成部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境。

5、从学生对专业对口的要求来看,要求专业完全对口的占10.65%,专业基本对口的占62.9%,专业可以不对口的占26.45%。看出来大部分毕业生对工作内容是否与专业对口并不是太在意,只要能力胜任、工资待遇良好的工作他们都是可以接受的。大学生应该积极转变就业的观念,在就业时多考虑一下本专业以外的工作,这样或许会给自己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总结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看出“工作的发展前景”是我系2015届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去东南沿海的热点城市,对月薪的期望值也比较高,这显示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功利主义色彩凸显,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还不够准确,需要加以引导。毕业生择业时对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选择比例有所提升,也说明了目前毕业生择业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针对我系2015届毕业生择业观和就业意向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出发加以解决:

1、2015届毕业生应当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满足就业单位的现实需要。毕业生应该树立竞争意识,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在就业的过程中逐步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从学院和汽车系发展的角度来说,作为人才培养单位,我们需要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激励青年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自己,去受教育、长知识、增才干、做贡献。

3、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出台优惠政策,并监督落实到位,以此来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让大学生“放心”谋职和独立创业,一方面能够切实缓解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总之,毕业生要想让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不被淘汰,能够贡献于社会,就要端正自己的择业观念,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相信在国家就业方针的指引下以及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系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定会圆满完成。

汽车工程系党总支二〇一四年三月十八日

附件:

篇6:202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学历层次”“就业意向”“就业待遇”“就业能力”等10个最常见、最受人关注的问题, 通过直接谈话调查211人、发放调查问卷856份的方式, 以充分听取各类毕业生对就业现状、就业形势、就业意愿的分析。调查问卷采取无记名形式, 向来自不同学校的1200名参加校园招聘会的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1067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学历结构

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 本科537人, 大专375人, 中专149人, 研究生6人。可以看出本科和大专占了总数的81%, 中专学历只占到了18.3%, 说明目前求职的毕业生中以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为主。

(二) 就业意向

据调查, 具有“先就业后择业”心态的毕业生612人, 占总数的59%;而抱有“先择业后就业”心态的毕业生343人, 占总数的32%;打算自主创业的只有48人, 占总数的4%。

“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这一方面显示了,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 对企业来说, 在引进毕业生后, 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而有1/3的毕业生仍抱有“先择业再就业”的心态, 说明某些毕业生的传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改变。因此, 在目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情况下, 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自主创业, 是摆在当前人事人才部门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喜欢哪种就业指导方式

在对此项调查中, 选择“互动沟通”的714人, 占总数的69%;选择“就业专题讲座”的122人, 占总数的11%;选择“经验分享”的231人, 占总数的20%。

加强就业指导是解决就业观念问题的主要途径。近年来, 焦作市各高校和人事人才部门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高度重视。焦作市人才交流中心组织业务骨干、专家学者、自主创业毕业生、企业老总等社会成功人士, 深入各类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对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想更好地进行就业指导, 就要切实掌握和了解毕业生的想法, 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来指导。加强沟通, 增加面对面的交流, 穿插毕业生喜欢的自我推销和角色扮演, 充分调动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热情,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思路, 这样对毕业生的就业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 求职前最关心的问题

在对“求职前最关心的问题”的调查中, 选择“了解应聘单位”的有813人, 占总数的76%;而选择“专业知识是否符合”的有105人, 占总数的9%;选“资格证书是否有用”的149人, 占总数的15%。

不难发现, 毕业生在求职前, 对要应聘的用人单位的不了解, 是摆在目前广大毕业生眼前的一个难题。多数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 对企业的简介说明较少, 甚至就没有, 这对毕业生应聘选择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因此, 作为举办招聘会的职能部门, 在今后要对参会的用人单位确立统一的标准, 对企业性质、所属行业、生产规模、在职员工数等方面要有一个具体的说明, 以便毕业生做一个明明白白的选择。

(五)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

从对“是否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 可以看出, 回答“没有”的有728人, 占总数的68%;回答“有”的339人, 占总数的32%。在几场大型招聘会中, 我们经常发现, 有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 只考虑工作与专业对不对口, 而不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要从事的工作是否匹配;或者不分企业、不分岗位, 盲目投递求职简历;或者在求职简历的求职意向一栏, 写着技术、销售、部门经理等职位, 而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等。以上种种做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自身的就业问题。如果毕业生在找工作之前没有经过详细分析就盲目地进行了选择, 那么将来很可能因为能力不够、不适合岗位等诸多因素又要面临重新选择的困境。所以, 毕业生在求职前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 在应聘过程中关注企业哪些方面

据调查, 选择“单位名气”的64人, 占总数的7%;选择“薪酬高低”的112人, 占总数的10%;选择“个人发展空间”的634人, 占总数的59%;关注今后“岗位”的257人, 占总数的24%。注重“个人发展空间”项,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比例相当大, 说明毕业生择业期间的理性选择正逐渐加大。

(七) 希望到哪类单位就业

选择“事业单位”的413人, 占总数的38%;选择“国有企业”的387人, 占总数的36%;选择“私营、民营企业”的109人, 占总数的10%;选择“其他类”的158人, 占总数的16%。显然, 绝大多数毕业生仍是希望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但是其岗位需求是有限的, 在“供”明显大于“求”的情况下, 还是建议广大毕业生放平心态, 积极到城乡基层单位就业。

(八) 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关键是什么

选择“提高自身技能”的486人, 占总数的44%;选择“提高职业素质”的372人, 占总数的34%;选择“调整心态”的71人, 占总数的6%;选择“就业渠道”的138人, 占总数的16%。“提高自己的技能”是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途径, 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两项因素均与毕业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 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缺乏信心。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上下工夫。

(九) 希望得到的薪酬待遇是多少

选择“月薪1000元以下”的125人, 占总数的11%;选择“月薪1000元至2000元”的516人, 占总数的48%;选择“月薪2000元至3000元”的347人, 占总数的32%;选择“月薪3000元以上”的99人, 占总数的9%。由此可以看出, 部分毕业生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对月薪的期望值还比较高, 不能很好地根据社会现状和自身条件来理性地进行定位。

(十) 找工作的主要渠道

据调查, 选择“学校推荐”的71人, 占总数的6%;选择“父母、亲戚”介绍的28人, 占总数的1%;选择“市人才交流中心”推荐的747人, 占总数的69%;选择“靠自己”就业的221人, 占总数的24%。据了解,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焦作市人才交流中心, 多年来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采取多种措施, 广开渠道, 包括建立毕业生求职人才库、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等, 尤其近期出台的“三进校园”活动, 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 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认可。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实现就业已成为主渠道。

三、对策与建议

本次调查使我们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就业观念、就业要求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对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 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注重社会需求,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新机制

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看, 有的因为所学专业与市场脱节而求职无门, 有的因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被拒之门外。当众多大中专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次次被严酷筛选时, 一个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 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许多错位现象。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很多方式可以帮助高校完善培养机制, 如每年对其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跟踪调查, 了解学生的就业流向, 了解工作以后学生对其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这样做可以帮助高校以就业为导向来搞好招生和专业调整等。某些从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原因就在于这些学校坚持以提高就业技能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下工夫, 其培养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 加强就业指导, 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从调查情况看, 一方面大学生很关注就业, 也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另一方面, 对于如何积极地应对就业难题、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努力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素质, 仍有一部分同学感到茫然。因此, 加强就业教育和引导仍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帮助毕业生搞好职业生涯设计, 确立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减少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二是加大就业信息工作力度, 利用校园网不间断地发布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三是不定期地邀请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或老总为毕业生讲解企业的用人策略和要求, 同时让就业指导老师经常到企业挂职, 充分了解企业人才招聘模式, 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四是强化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表明,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作为在校大学生千万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 要积极投身于志愿者服务、企业见习等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三) 更新就业观念, 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和基层成才观

篇7: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择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55-02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市场经济地位的提升,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不知所措,有极大的无力感或挫败感。加之,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致使现在的大学生缺乏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另外,大部分用人单位注重工作经验的考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率,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1.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竞争愈演愈烈,而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间的较量。在这种大形势和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方面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复合能力等。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在某种程度上,很多大学生毕业却也意味着失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在聘用员工时都采用内部招收式,即某一个岗位需要人时,往往采用内部补给的方式,在该企业内部进行,面对本企业内部员工,并不进行公开招聘。这样,就缩窄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其次,国家公务员考试或是教师、警察等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体制不合理,题型怪异;往往注重形势,成为托关系、找门路的幌子。许多来自农村或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空有满腹经纶,因缺乏大的身份背景或稳固的经济基础,虽在此道路上努力拼搏,却屡战屡败。

最后,因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不得不投身于私有企业当中工作。私有企业就国有企业相比,往往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工作条件差;(2)工资待遇低;(3)个人发展空间小。

另外,很多私有企业对无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压根不愿录用,即使录用也有一套近乎苛刻的不平等的苛刻录用条件或标准。

2.导致就业形势的严峻的主要原因。现在绝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家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锻炼,自理能力也很弱,但却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极强的自尊感,心灵敏感而脆弱,适应能力较差。诸多因素使得他们对就业形势没有正确、清醒的认识,也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容易被客观因素影响,缺乏恒心和坚持。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致使大部分高校在教学中,仍注重对理论知识体系的传授,而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2)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清晰,在就业问题上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眼高手低;(3)在大学学习期间,没有对未来进行很好的预见和规划,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就业分析或就业指引方面的学习;(4)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条件苛刻,工资待遇有待提高。

二、通过就业规划,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当代大学毕业生,由于刚刚走出校门,思想比较单纯,对于社会还没有透彻的认识。再加之,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独立地接手工作;不能熟练地进行实际工作的操作;更不能快速的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常常被拒之门外。因此,也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之为此感到迷茫、无助,甚至沮丧,丧失了原本的自信心,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和激情。

面对此种情况,大学生应当进行提前的就业规划,最好是在大学学习之初就着手准备,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往后的人生道路,并及时的进行规划,以此来应对即将面临的就业挑战和压力。在进行就业规划时,大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果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在国内比较冷门,就需要时时找机会拓宽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从零开始,积极探索,从自己感兴趣的或比较热门的方向入手。同时,在进入该专业学习的最初阶段,就要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比较清楚、客观的认识。

第二,对于对自身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的学生,可以先决定自己到底想朝哪个方向发展,然后在学习期间可多进行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以此增加自己对该行业的认识,同时为自己赢得该行业相关的工作经验,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就业形势中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大学期间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广泛的猎取知识,积极的参与相关的技能考试,以此获得专业资格证书。有一句广泛流传的俗语,是这样说的“千金在手,不如一技防身”。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技能的重要性,在现代企业中它的作用已远远超过了学历或理论知识。

第四,从学校到职场,学生身份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角色的不同也要求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这种转变,甚至在某些时候还要适当的改变自己的性格,使其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和新的工作环境;要从心理上做好准备,积极面对对自己来说陌生的身份,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进而认可自己的身份,充分体现新角色的价值和意义。改变性格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有:(1)多参加学校地社团,广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协作能力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2)主动的与人交流,发现自己在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3)积极与人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多进行集体活动,完善自己的性格。(5)及时并经常的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三、当代大学生择业对策

1.调整就业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行业都为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任何职业只要合理合法,只要是付出了辛苦劳动或聪明才智,就值得大众尊重。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在选择职业时应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兴趣特长和自身实际,不能因过分追求职业的“高、大、上”,眼高手低,从而失去适合自己的工作機会。

2.利用多种渠道捕捉就业信息。有了一定的择业方向后,就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广泛收集相关的招聘信息。招聘信息的收集有多种渠道,出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人才市场,职业中介外,还可以通过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的介绍获得就业信息。而多种就业渠道的打开,也为就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信息源,进而增加就业几率,开拓自己的就业道路,有助于自己早日找到适合自身、并令自身满意的工作。

3.進行仔细的就业信息分析、对比与筛选,从而锁定岗位。获得了大量的就业信息后,就要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对比,从而做出筛选。在此过程中,还要对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作一定的了解。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现状、企业前景、企业性质、从事行业、工资待遇等,这样做,便于应届高校毕业生锁定企业和职位。在这个阶段,可以多锁定几个自己相对满意的岗位,随后进行实地考察、面试后,在根据情况做最终选择。

4.做好应聘前的必要准备。在正式去锁定的单位应聘之前,首先,应根据所要应聘岗位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撰写个人简历,力求简明扼要、又重点突出,一目了然;其次,在应聘之前,应提前给锁定单位打电话进行预约,并了解清楚面试的时间和地点。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单位的面试预约,应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之间间隔一到两天为宜;再次,在确定了面试时间之后,要提前一到两天对应聘职位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温习,巩固一下专业技能与技巧,避免在面试中出现手足无措的状况。

5.注重面试时的仪容仪表。规范自己在面试时的着装,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切忌给面试官留下邋遢的印象;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为面试养成良好的习惯,把握生活中的细节,适时的表现自己的优点。如进办公室要先敲门;遇见地上有垃圾或杂物要捡起并丢进垃圾筒;初遇考官要问好等。

6.充满信心,沉着应对面试。

在应聘时,要充满自信,冷静的思考考官所提出的问题;紧扣考题,沉着应对;在回答过程中,既要多用专业术语,又要通俗易懂。通过自己的回答,体现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能力。

小结: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在校内就提前对自己的就业方向进行系统的规划;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实施社会实践练习,为自己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平时,还应该多注意细节,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性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以后加入工作团队做准备。另外,还应提前调整自己的状态,以此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勿.农科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偏向的矛盾分析——基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2012(8).

[2]魏慧冬.大学毕业生择业价值取向及对策研究[J].教育界,2013(34

篇8:202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

面对目前就业现状, 大学生应从毕业、就业、择业、创业四个方面来进行就业准备:

一、打好深厚的专业基础, 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农业院校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必备条件, 没有专业知识作后盾, 就无法胜任专业工作, 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会失去。因此, 在校农业院校大学生必须抓住宝贵的学习时间, 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不仅要掌握现有知识, 而且要加强前沿知识的学习, 努力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除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知识外, 参加第二专业、辅修专业、选修和自学其他课程等方式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可调性, 这样才能深厚自己的核心知识, 拓宽知识领域, 适应社会需求, 达到高质量的就业目标。大学生除了应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 较高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之外, 还应培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重视每一次实践机会, 亲自动手、动脑, 培养实践、创新及自学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效率。要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到广阔天地中锻炼自己, 如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以及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商业活动等。同时, 毕业生除了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加强其它知识的学习。要提高多种综合素质, 包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勤勤恳恳、踏实肯干、思想敏锐等素质;摒弃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急功近利、精明世故、眼高手低、轻视他人、工作拈轻怕重、挑三拣四等种种不良习气。

二、转变就业观, 调整就业期望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高等院校毕业生择业产生了很多的误区, 而农业院校毕业生中的误区更为严重, 主要表现在:重城市轻农村, 大多数毕业生喜欢留在城市, 而不愿到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部分农科毕业生过分强调个人享受等等。而事实上, 农科毕业生的专业性质往往使得多数学生无法“如愿以偿”。针对这种现象, 毕业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选择职业不能单凭主观愿望, 一个人能从事什么职业, 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如社会的需求, 个人的素质条件, 政策的限制等。农业大学学生必须摒弃旧的就业观, 增强市场观念, 从个人实际出发,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理想和现实、困难和机遇的关系。大学生就业, 主要是到企业就业, 如果你在毕业时有企业要你, 那你的就业就不成问题了。但很多大学生对企业不了解, 从企业的创始成立到企业的产品战略、经营手段、人力策略等都不明白, 导致不能很好的针对企业制定个人求职策略, 导致求职简历没有针对性, 面试不能切中主题, 因此, 探索企业就成为在校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了。企业探索的内容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去了解:基本信息、主营业务、发展愿景、职能设置、文化风格、人力需求。

三、认真分析自己, 运用职业规划进行择业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 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 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就是一个“自我定位, 规划人生”的过程, 大学生毕业时要找到自身和社会的切入点, 就必须认真的分析一下自我, 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自己充分的了解, 是求职者进行职业规划的依据与前提, 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 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是大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 客观分析环境, 正确选择在校期间努力的方向, 如:立志从事研究工作的, 就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通过考研、留学继续深造;立志从事管理工作的, 平时就要注意管理能力的培训, 通过考公务员、参加选调生等考试;如想经商的, 就要学习相关商业运作等方面的知识。

四、面对创业就业, 理性分析选择

上一篇:凤城镇基层党(总)支部下一篇:有关暗恋说说心情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