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并发症预防/处理

2024-05-06

术后并发症预防/处理(精选十篇)

术后并发症预防/处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采用PPH术治疗痔疮患者240例, 其中男176例, 女64例, 年龄56.5岁;病程1~25年。全部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3]中Ⅲ、Ⅳ期痔诊断标准, 其中内痔Ⅲ期128例, Ⅳ期81例, 混合痔Ⅲ、Ⅳ期31例。所有患者均有出血、脱出及疼痛表现。

1.2 治疗方法

采用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的PPH吻合器及其组件。所有患者术前排空大便, 行腰硬联合麻醉, 取截石位, 碘伏术区常规消毒, 包括会阴及肛管直肠腔内消毒, 扩肛至四横指并持续2min。先了解痔核大小、分布、脱垂情况及有无并发症, 然后采用PPH吻合器, 将圆形肛门扩张器涂石蜡油后缓慢塞入肛管内, 取出内栓, 缝合固定扩张器, 再将缝扎器插入肛门扩张器内。在齿线上2.5~3.5cm处, 取3、9时位置为进针点, 各做一个深达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荷包缝合, 两荷包缝合线相距约1cm, 取出缝扎器, 旋开吻合器至最大位置, 头部导入到荷包缝合线的上方, 将荷包线在吻合器中心的中心杆上逐渐收紧并打结。然后以带线器荷包线从侧孔导出, 并将两侧导出的缝合线互相打结收紧, 把脱垂或要切除的黏膜组织拉入到吻合器头部的空腔中, 旋紧吻合器并击发, 完成痔上黏膜的切除及吻合;吻合器击发后, 在关闭状态下保持静止20~30s, 以作压迫止血。将吻合器旋开并取出, 检查吻合器有否出血情况及切除下来的黏膜的宽度及完整性。术后肛管内填塞油纱布, 术后24h拔除。术后常规给予抗菌药物及止血药治疗。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 手术时间15~30min, 平均19min。全部病例术后随访3~6个月, 结果显示:发生尿潴留89例 (37.1%) , 出血16例 (6.7%) , 肛门坠胀痛126例 (52.5%) , 切口水肿31例 (12.9%) , 腹痛68例 (28.3%) , 大便次数增多96例 (40.0%) , 吻合口狭窄12例 (5.0%) , 复发5例 (2.1%) 。无直肠阴道瘘、结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天数 (5±2.4) d。

3 讨论

3.1 PPH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PPH术是基于肛垫下移学说建立起来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和重度痔疮的一种新术式,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环形切除齿状线上方直肠下端2~3cm的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使肛垫上移, 同时由于黏膜下组织的切除, 阻断痔血供, 控制出血症状及使残留部分痔术后萎缩, 从而达到治愈痔的目的。然而, 由于该术式并不是一种用吻合器实施的痔疮切除术, 而是一种直肠黏膜切除术, 在生理位置固定直肠黏膜和痔疮。故术中常可出现吻合口血肿, 术后肛门水肿、出血、疼痛、吻合口淤血等症状[4]。至今为止, 尚无文献统计PPH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诸多报道均以单项并发症的统计为主, 李春平[5]报道72例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26例, 肛门疼痛需止痛药剂19例, 原发出血1例, 继发出血2例, 肛门残留皮赘或仍有轻度痔核脱垂3例。肖树榜[6]报告18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尿潴留5例, 出血6例, 吻合口裂开3例, 吻合口狭窄6例, 肛缘部红肿1例。刘贺[7]报告280例术后发生急性出血 (24h内) 1例, 亚急性出血 (2~15d内) 5例, 肛门疼痛6例, 肛门坠胀感256例, 切口水肿19例, 腹痛26例, 吻合口感染21例, 吻合口狭窄3例, 吻合口溃疡16例, 肛乳头肥大9例, 肛周赘皮外痔残留11例, 大便频数 (日解大便3次以上) 15例, 复发3例。可见, 各地报道PPH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 其原因值得今后探讨。本组统计提示PPH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值得临床重视。

3.2 PPH术后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

随着PPH术的广泛应用, 其术后并发症的报道也有所增加, 一些研究已显示, PPH术后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不适感和会阴部坠胀等现象, 但不需要特殊处理均可自行好转, 而通过手术过程中规范细致的操作和在术后对患者并发症及时回访, 可以使其并发症的发生得到控制和缓解[5]。 (1) 尿潴留:本组240例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89例, 占37.1%。其原因可能与骶丛神经阻滞麻醉后排尿反射抑制, 膀胱排尿肌麻痹, 术中输液过多过快时膀胱过早充盈造成乏力以及术后疼痛使患者不能正常排尿有关。一旦发生应予以留置尿管, 24~48h后拔除导尿管后均能排尿。 (2) 出血:是PPH术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本组发生率为6.7%。其原因与吻合器脚间组织少, 吻合后压力不够有关。预防的关键是术中荷包缝合不应过浅或过深, 缝合不漏针;术后出血可采取局部压迫或应用止血药治疗。 (3) 肛门坠胀痛:PPH术后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肛门坠胀痛症状, 本组发生率为52.5%, 其原因可能与吻合口过低、吻合过深、扩肛过度及吻合口感染有关。因此, 术中应严格掌握吻合口位置, 吻合口距齿状线不应少于5mm, 避免吻合口过低。同时术后应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预防吻合口感染引起的肛门坠胀痛。 (4) 切口水肿:本组发生率为12.9%, 分析其原因与术后肛管周围淋巴结和静脉回流受阻, 手术切口感染所致, 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消肿。 (5) 腹痛:本组发生率为28.3%, 其原因多为PPH术吻合后直肠壁受牵拉引起腹膜牵拉反射所致, 本组病例给予科洛曲止痛药后, 症状一般可缓解。 (6) 大便次数增加:本组发生率为40.0%,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荷包缝合线位置偏低, 吻合后吻合钉及吻合口的痔核表面黏膜刺激引起, 一般可持续7~10d[8]。笔者对该类患者主要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3g (100ml:0.3g) +地塞米松注射液5mg保留灌肠, 1次/d, 连用3d, 观察显示其效果显著。 (7) 吻合口狭窄:本组发生率为5.0%, 其原因多为术中吻合环切割不全而行手工缝合破损处, 或荷包缝合过深或切除吻合后伤及直肠肌层等所致[9]。多数行扩肛处理后可缓解。 (8) 术后复发:本组发生率为2.1%, 其原因与术后长期大便秘结、干燥, 如厕怒挣等因素有关, 故术后指导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排便习惯, 是减少术后复发的重要措施。

总之, PPH术后并发症多见, 应引起足够重视, 预防应重点放在提高手术技巧上, 晚近一些学者对PPH术进行了改良,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0], 值得今后探讨。对已出现的并发症宜及时诊断和处理, 是提高PPH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PPH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采用PPH术治疗痔疮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其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240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的比例较高,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急性尿潴留、出血、肛门坠胀痛、切口水肿、腹痛及大便次数增加等。结论:PP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提高PPH操作技巧及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痔疮,PPH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参考文献

[1]傅厚丰, 胡军.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重度痔疮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 2012, 23 (1) :68-69.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PPH) 暂行规范修订[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5, 8 (4) :342.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痔临床诊治指南 (2006版)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6, 9 (5) :461-463.

[4]李强.迈之灵在PPH术围手术期应用临床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3, 34 (4) :302-303.

[5]李春平.PPH手术并发症分析[J].医学信息, 2012, 25 (11) :260-261.

[6]肖树榜.PPH术后并发症临床观察及防范和治疗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2) :3097-3098.

[7]刘贺.PPH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并发症的防治[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 19 (1) :22-24.

[8]赵一新, 王迎春.PPH治疗痔疮3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4) :131-132.

[9]吴军宜.PPH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1) :5-6.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常规 篇2

第一节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常规

(外科围手术期)

【护理评估】

(一)术后出血

伤口敷料被血液渗透时应及时打开检查伤口,若血液持续涌出,或在摘除部分缝线后看到出血点,可明确诊断为出血;若术后病人早期出现低血容性休克的各种表现或有大量呕血、黑便;或引流管中不断有大量血性液体流出,CVP低于5cmH2O,尿量少于25ml/h,特别在输给足够液体和血液后,休克征象或实验室指标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或曾一度好转后又恶化都提示有术后出血。

(二)切口感染

病人主诉切口疼痛加重或减轻后又加重,伴体温升高、脉博加速、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波动感等典型体征。

(三)切口裂开

多发生于腹部及邻近关节处。腹部切口裂开常发生于手术后一周左右,病人在突然增加腹压,如起床、用力大小便、咳嗽、呕吐时,自觉切口剧痛和松开感

(四)尿路感染

分上尿路和下尿路。前者主要为肾盂肾炎,后者主要为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以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胃寒、发热、肾区疼痛、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段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细菌。急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一般无全身症状;尿常规检查有较多红细胞和脓细胞。

(五)肺不张

早期发热、呼吸和心率加快;继发感染时,体温升高明显,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胸部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有局限性湿啰音、呼吸音减弱、消失或为管样呼吸音,常位于后肺底部。

(六)深静脉血栓形成

主诉小腹轻度疼痛和压痛或腹股沟区疼痛和压痛,体检示患肢凹陷性水肿,腓肠肌挤压试验或足背屈曲试验阳性。【护理措施】

(一)术中出血较多者,必要时应用止血药物;凝血机制异常者,可在围手术期输注新鲜全血,凝血因子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确诊为出血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通知医生,完善术前准备,再次手术止血。

(二)术前完善皮肤和肠道准备,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无污染。接触病人前后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更换法律时严格执行无菌制度,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若切口已出现早期感染症状时,采取有限措施加以控制,如勤换敷料、局部理疗、有效应用抗生素等;已形成脓肿者,及时切开引流,争取二期愈合。必要时可拆除部分缝线或置引流管引流脓液,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和量。

(三)手术前加强营养支持;对切口完全裂开者,加强安慰和心理护理,使其保持镇静;禁食、胃肠减压;立即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块覆盖切口,并用腹带包扎;通知医生,护送病人入手术室重新缝合处理。若有内脏脱出,切勿在床旁还纳内脏,以免造成腹腔内感染。

(四)术后鼓励病人尽量自主排尿。保持排尿通畅,鼓励病人多喝水,保持尿量在1500nl以上。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残余尿在500nl以上者,应留置尿管,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继发二重感染。

(五)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及体位排痰,以解除支气管阻塞,使不张的肺重新膨胀。鼓励病人自行咳嗽排痰,对咳嗽无力或不敢用力咳嗽者,可在胸骨切迹上方用手指按压刺激气管,促使咳嗽;对因切口疼痛而不愿咳嗽者,可用双手按住季肋部或切口两侧,以限制腹部或胸部活动幅度,再于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并作间断深呼吸;若痰液不易咳出,可使用蒸气,超声雾化吸入或用糜蛋白酶,沐舒坦等化痰药物使痰液稀薄,利于咳出;痰量持续增多,可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保证摄入足够水分。全身或局部抗生素治疗。

(六)抬高患肢,制动;忌经患肢静脉输液;严禁局部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发病三天以内者,先用尿激酶8万单位/分,溶于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中溶栓治疗,继之抗凝治疗;发病三天以上者,先肝素静脉滴注,停用肝素后第二天起口服华法林,持续3-6个月抗凝溶栓治疗期间均需加强出血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

【健康宣教】

1.指导患肢保护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无污染,伤口渗血或被污染时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2.避免用力咳嗽,用力大便,动作幅度过大等增加腹部(伤口)压力的行为,指导咳嗽时用双手按住切口两侧一保护伤口;若伤口裂开或内脏脱出,立即通知医生,卧床休息,禁食,切勿自行用手将内脏还纳。

3.指导术前行床上大小便练习,术后尽量自主排尿;多喝水以保持尿路的通畅。4.术前锻炼深呼吸,有嗜烟爱好者,术前两周停止吸烟,以减少气道的内分泌物;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及体位排痰,注意口腔卫生,对切口疼痛不敢排痰者指导双手按住季肋部或切口两侧,以限制腹部活动幅度,再于深呼吸后用力咳痰,并作间歇性深呼吸。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篇3

【摘要】手术已成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手段,手术病人多,病情危重,病情变化较快,随时可能发生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要把并发症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术后;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56-01

1呼吸道感染

加强口腔护理,能床上活动者督促刷牙。协助翻身,同时叩击背部帮助排痰。让病人深呼吸,3次/d,每次5~6遍。湿化痰液,可做雾化吸人。根据痰培养应用敏感的抗生索。

2尿潴留与泌尿系感染

术后鼓励病人自行排尿,可将床摇起,指导患者用手轻压膀胱增加腹压以利排尿,或用热敷和听流水声。对术后6小时,膀胱充盈者要及时导尿,但不要导尿太久以免尿潴留加重,增加尿潴留和感染的机会。导尿时如发现尿量超过500rnl者,可留导尿管1~2小时,使膀胱保持收缩状态,有利于膀胱逼尿肌恢复舒缩状态。

3呃逆

深呼吸后暂停呼吸,使胸停止活动片刻,同时饮开水。压迫眶上神经,可行单侧。适当的给予药物治疗。

4腹胀

患者的腹部可置温热水袋,促使肠恢复蠕动。偶胃管行胃肠减压。早期床上变换体位,及早离床活动。腹部按摩,自升结肠至横结肠至降结肠单向反复按摩,效果较好。

5切口感染与裂开

手术后3~4日,切口疼痛未减轻甚至加重,并伴有体温升高,应及时检查切口局部有无红肿、热、压疼及硬结,并积极采取措施,如局部热敷或理疗,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和局部切开引流。切口裂开发生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及过度肥胖、腹壁脂肪较厚者。常见于术后7~14天皮肤缝线拆除后的1~2天内发生。患者往往于一次用力后突感切口和伤口突然裂开,并有淡红色的液体流出,继而见有肠袢和网膜涌出,这时嘱患者屈膝平卧,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并用腹带包扎,迅速送患者去手术室行清创缝合。对年老体弱的病人手术前后要加强营养,并用张力缝针,延长拆线的时间.加强病情观察。

6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大手术后的病员。多因卧床过久,活动减少,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高,多次穿刺等多种因素造成,临床表现为腓肠肌肿胀疼痛等。

6.1预防术后多作下肢活动,早日离床,戒烟,低脂饮食。

6.2护理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者,适当抬高患肢并按医嘱穿弹力袜,每日检查皮肤有无破损及压疼并检查皮温及敏感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造成血栓脱落。

7重视做好手术的术前评估,身心准备工作

加强针对性的卫生宣教和加强术前术后的护理,将术后并发症减少到最低水平,使患者早期康复。

术后并发症预防/处理 篇4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腹腔镜检查,并发症,预防

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首次开展是在1983年, 当时来自德国的Semm为一位急性阑尾炎患者运用了该项技术, 从而为急性阑尾炎患者带来了福音, 减少了患者术中的痛苦和创伤;加快了术后康复的速度。为了探讨急性阑尾炎患者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LA) 治疗后主要并发症 (腹腔脓肿、切口感染) 预防及处理, 现将该院急诊在2008年10月—2012年4月期间104例施行LA术的进行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急诊收治的104例施行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急性阑尾炎患者, 上述患者均经病理或术中检查确诊, 30例确诊为急性单纯性, 24例确诊为急性坏疽性, 50例被确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出现切口感染者4例, 发生腹腔脓肿者3例, 共7例并发症出现男女各4例和3例, 年龄在21~73岁之间, 平均35.5岁, 病程5~69 h。

1.2 方法

患者均在全麻插管状态下, 采用腹部三孔法, 首先建立气腹通道, 在患者脐上缘切口1 cm, 从切口中穿刺入套管针 (Trocar) 置入腹腔镜, 进行腹部探查。借助腹腔镜直视于下腹 (耻骨结节上0.5~1 cm) 做两个切口, 切口大小分别为0.5 cm和1 cm。患者仰卧, 腹腔镜下寻找粘连的阑尾组织并将其从粘连中分离出来, 阻断阑尾系膜血运, 将阑尾系膜分离至其根部, 也可选择对其系膜行超声刀切除。然后夹闭并切除阑尾, 夹闭点可选盲肠后0.5 cm, 用剪刀或超声刀切除, 将脓液洗净, 并电凝残端, 不包埋残端。如切除时阑尾显露欠佳, 取头低脚高位便于切除。切除的阑尾组织直径在1 cm之下时直接将其从套管中取出, 如直径>1 cm, 无法穿过套管, 将其放在标本袋中一并取出。取出阑尾后, 吸净腹腔内的渗出, 阑尾残端处理困难者放置引流管。最后解除气腹状态, 缝合皮肤, 覆盖伤口。根据患者术后情况酌情使用抗生素1~3 d。

2 结果

术后发生腹腔脓肿的患者为3例, 发生率为2.88%, 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为4例, 感染率为3.85%。切口感染合并腹腔脓肿者1例。切口感染患者均在术后2~5 d出现症状, 最先出现的症状是伤口局部红肿热痛, 甚者切口处流出少量脓液, 出现感染病例的切口均为左下腹切口, 在切口感染患者伤口处放置引流条后, 换药2~3 d后控制感染后出院。

术后发生腹腔脓肿的患者为3例, 其中2例为女性患者, 经期手术1例, 另外1例于术后1~2 d进入经期, 2例患者均在术后2~3 d经历体温下降在升高的过程, 最高体温在39.0℃以下, 上述2例行B超下穿刺术, 使用抗生素4 d后治愈出院。术后随访2次 (3个月第1次;24个月第2次) , 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如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粪漏、残株炎等。

3 讨论

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如下优点:切口小、术中痛苦小、患者康复较快、并发症少等。Gupta R, Sample C, Bamehriz F等[1]通过临床实践证明, 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LA) 与开腹阑尾切除术 (OA) 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但LA具有OA无法达到的优点:术野大, 充分暴露, 便于多方位探查和操作;创口非常小, 便于术后控制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不但可以治疗阑尾的病变, 还可以发挥诊断功能, 如腹腔内其他脏器的检查, 宫外孕的鉴别等。因此, 在综合性医院LA为急性阑尾炎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 且LA大有代替OA的趋势。然而, 由于技术和操作规范化缺乏, 初期开展LA术较易发生上述两种并发症, 随着开展的普及和操作技术的提高, LA并发症有很大程度减少。笔者结合临床经验, 认为控制和预防LA术后并发症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根据文献[2]报道, OA术后切口感染率最高为急性穿孔性阑尾炎, 在14.5%~67.1%之间, 其他型阑尾炎切口感染率也在10.1%~30.2%之间。该次分析的病例发生切口感染者均为坏疽或化脓性阑尾炎, 2例女性患者术后并发腹腔脓肿, 均与其月经有关系, 延迟了诊断和治疗。其余例男性患者为腹膜后阑尾炎, 因其症状不明显, 手术期延迟, 导致并发腹膜脓肿。因此, 预防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关键环节就是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部分急腹症患者诊断难以及时明确, 可借助腹腔镜进行探查, 便于预防和治疗。

3.2 预防腹腔脓肿

(1) 术中探查时患者最好采取平卧位, 如有渗出需及时洗净, 如遇操作困难病例, 可先洗净脓液后将患者采取脚高头低位以防止脓液流回创口发生感染。 (2) 选取合适的切断阑尾系膜点, 避免选取太靠近阑尾的点, 易导致肿胀的阑尾被烧破感染腹腔; (3) 选取正确的切割点, 选取靠近阑尾根部的2/3处; (4) 正确处理阑尾残端, 较粗的阑尾残端可以用丝线结扎残端后加锁扣夹, 一般大小的残端直接用锁扣夹固定即可; (5) 注意创面的清洗, 选用0.9%Nacl清洗创面; (6) 检查出血和积液, 仔细检查系膜和残端有无出血和积液, 吸净冲洗液和积液, 吸取积液时应边冲洗边吸取, 避免冲洗液扩散; (7) 如遇女性经期, 上述操作应谨慎; (8) 笔者认为引流管也会增加形成腹腔脓肿的可能, 因此, 只要术中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保持创面清洁, 可减少引流管的应用, 以便减少腹腔脓肿的发生。

3.3 预防切口感染

该次研究所出现并发切口感染患者均收治于开展LA初期, 其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1) LA开展初期, 术者操作欠熟练, 导致术中时间较长, 则套管置入的时间也相应较长, 主操作孔切口反复受到套管的刺激, 易导致并发切口感染; (2) 阑尾取出方法不规范, LA开展初期术者多将切除的阑尾从套管里取出, 直径>1 cm的阑尾被剪断后也从套管里取出, 取出时切掉的阑尾与切口有接触的可能性, 更甚者粪石直接污染切口; (3) 切口缺乏冲洗。预防和处理措施: (1) 强化无菌观念; (2) 规范化操作取出阑尾, 体积较小且能完全置入套管的阑尾可同套管一并取出, 但要特别注意急性期阑尾较易折断, 容易残留部分在切口位置, 因此要避免侥幸心理, 规范化操作。直径>1 cm的阑尾无法穿过套管, 必须将其装入标本袋, 待切口扩大后取出; (3) 选取结实可靠的标本袋, 防止标本袋嵌顿在切口处; (4) 取出阑尾后要用0.9%Nacl冲洗; (5) 异物如粪便等应用标本袋装填后取出。

3.4 合理使用抗生素

经证实[3], 大部分急性阑尾炎患者均感染格兰阴性杆菌, 因此, 选取术前60 min注射青霉素类或头孢类合用甲硝唑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术前运用抗生素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如术中时间超过4 h者, 应在手术期间追加用药1次。术后抗生素的预防用药时间一般在1~3 d。

总之, 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外科医生接受LA, 其创伤小, 痛苦少, 康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得以完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Gupta R, Sample C, Bamehriz F, et al.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J].Can J Surg, 2006, 49 (6) :397-400.

[2]Rucinski J, Fabian T, Panagopoulos G, et al.Gangrenous and perforated appendicitis:a meta-analytic study of2532patients indi-cates that the incision should be closed primarily[J].Surgery, 2000, 127 (2) :136-141.

术后并发症预防/处理 篇5

1、产褥期感染增加

此是剖宫产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发病率与剖宫产术式、手术次 数、产程长短、破膜时间长短及有无宫内感染和抗生素应用有关。

术后感染多以盆腔急性炎症出现,如未能控制,感染可扩散发生腹膜炎和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及中毒性休克。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及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术中加强无菌操作,有助于减少产褥期感 染的发生。

2、子宫切口愈合不良

影响子宫切口愈合的因素有: ①全身因素: 如患者营养状况、是否存在引起子宫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是否合并影响切口愈合的慢性全身性疾病等;②切口类型: 子宫下段横切口优于子宫体部各类切口,但如在子宫下段与体部交界处切开也妨碍切口愈合;③操作: 缝合过紧过密影响子宫局部血运。防治: 加强孕妇围手术期管理,纠正贫 血及低蛋白血症;缝合不宜过紧过密;注意手术时机的把握。

3、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

多发生在产后 1 周至数周,目前认为出血的原因除胎盘附着部位复旧不全、感染、胎膜胎盘残留及子宫内膜炎外,主要由于子宫切口愈合不佳所致。常因术中子宫切口出血,缝合过紧过密,影响局部血运,影响愈合,引起晚期产后大出血。处理原则是加强宫缩,控制感染,无效时可施行子宫动脉栓塞术,但子宫切除的几率仍然很高。

因此关键在预防。

4、肠梗阻

多见于术后动力性(麻痹性)肠梗阻和非动力性(机械性)肠梗阻,前者由于手术麻醉及镇痛影响肠蠕动恢复或进食过少发生低钾血症所致;后者则为增大的子宫影响肠管正常排列位置或术后粘连所致。剖宫产术前肠胀气会增加肠梗阻的发生几率。术中操作注意防止肠粘连,术后早期活动及饮食,促进肠蠕动,是减少肠粘连的有效方法。

5、盆腔、下肢静脉血栓栓塞

妊娠期血液多呈高凝状态;增大子宫的压迫使盆腔及下腔静脉血流缓慢;剖宫产麻醉时,下肢静脉扩张,血流缓慢,手术操作损伤血管壁;术后产妇卧床时间相对较长、肢体活动少、止血药物应用等,均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增加下肢、盆腔血液循环,对于高危人群合理使用肝素类药物抗凝,均有利于防止血栓形成。

6、围生期子宫切除发生率增加

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后子宫切除发生率,为阴道分娩后子宫切除的 23倍。主要原因包括不能控制的子宫出血、子宫复杂裂伤并感染。对于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详细制定救治措施,术前发现凝血功能异常,提早纠正,尽可能减少子宫切除的几率。

7、剖宫产对母体的远期影响及防治

⑴盆腔粘连

盆腔粘连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粘连的形成与腹膜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有关,腹膜的炎性反应、异物反应、对腹膜的剥离、缝合等,均可使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下降,导致粘连。术中减少组织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避免组织干燥;关腹前吸净腹腔积血,以防血液中纤维蛋白析出引起粘连。手术切口部位应用透明质酸,术后加强抗炎、抗感染可减少盆腔粘连的发生。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松解粘连。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包括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多见于早产剖宫产、子宫体部剖宫产,术时将微小子宫内膜碎片遗留种植于腹部切口,继续生长而成。彻底切除病灶是本症最好的治疗方法。预防则需在剖宫产手术时保护切口,创面充分冲洗,减少内膜细胞局部停留。多数学者主张缝合子宫时,不要穿透子宫内膜。

(3)再次妊娠时子宫破裂

再次妊娠时子宫破裂是剖宫产术后潜伏存在的严重并发症。现在 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的比率呈上升趋势,对于这部分妇女,当再次妊娠时经阴道分娩是其发生子宫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试产,严密观察产程,避免宫缩剂的应用,注意子宫下段有无固定压痛,做好输血和手术 准备,适时终止试产,有助于防止再次妊娠时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4)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胎盘植入

剖宫产后子宫内膜有退行性变,再次受孕后底蜕膜往往发育不

良、血供减少,使胎盘面积扩大,前置胎盘发生率增高。因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内膜局部常有缺损,受精卵在缺损处着床,绒毛侵入肌层造成胎盘植入。前置胎盘、胎盘植入 的发生对妊娠及分娩全过程,均可能造成较大影响。

(5)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部位妊娠

目前认为可能由于剖宫产引起切口处内膜间质蜕膜缺乏或有缺陷,受精卵在此着床时,滋养细胞可直接侵入肌层并不断生长,绒毛植入甚至穿透子宫壁,发生子宫破裂出血。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临床上很难诊断,子宫切除率和患者病死率均较高。当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要求人工流产时,应先作超声检查了解孕囊位置是否在剖宫产切口处,其血流是否丰富。若考虑有可能子宫瘢痕部位妊娠时,则采用甲氨 蝶呤等药物治疗或子宫动脉栓塞术。出血不止则行子宫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预防/处理 篇6

【关键词】脑血管病介入术;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04—01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临 床,是目前先进的脑血管病诊治方 法,进展也非常迅速,它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是一 种有创的诊治方法。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在临床已得到 广泛的开展。但是,脑血管病介入术毕竟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存在各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患者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对整个手术成败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通过对我院开展的66例脑血管病介入手术患者的治疗、护理资料进行统计、分 析,总结脑血管病介入术后的护理内容和注意事项,以及多发的并发症情 况和预防方法,旨在为临床脑血管病介入术后的护理和并发症预防提供一 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河南油田总医院共实施脑血管介入手 术治疗66例,其中男45例,女21例,年龄41~71岁,平均48.5岁。

1.2 方法 统计66例患者的治疗、护理资料,总结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患者的护理内容和注意事项,统计所有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并发症情况 通过对66例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的并发症统计,我们发现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易发的并发症主要为: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假性血管瘤、迷走神经异 常反射、失眠、肢体酸胀、焦虑等并发症。

2.2 术后护理内容及并发症预防 查穿刺部位及周围有无渗血、渗液、硬结及发绀等现象,若出现我们结合66例患者的护理资料和所产生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发生现象及时通知医师,配合医师进行穿刺部位的重新包扎。

2.2.1 心理护理

术后医护人员要和患者加强沟通,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有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态度温和友善,使患者情绪安定、放 松心情,轻松渡过术后治疗。随时检查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感染和血 肿形成。若发现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处理。经常询问患者术后感觉, 有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观察患者手术一侧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对 于术后制动的患者和需采取特殊体位的患者产生的腰背、肢体酸痛难 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制动或者采取特殊体位的意义,防止患者 产生焦虑情绪,使患者以轻松的心情应对长期制动和特殊体位所导致 的肢体和腰背酸痛。加强患者的生活护理,指导其合理膳食,进食原 则为:少量多餐、低盐低脂肪、高蛋白、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饮 食。对产生尿潴留的患者,要及时予以导尿,注意泌尿系统感染。通 过以上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情绪安定、心情放松、精神饱满的状态渡 过术后治疗期[1]。

2.2.2 采用约束带代替术后制动 根据不同的脑血管介入术类别,部分患者术后需要制动,以保护患部不因为移动而对手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术后一般采取肢体制动,患者在整个过程 中不敢动弹,很短时间内患者就会感到腰背酸痛、下肢麻木、全身不 适,采用约束带[2]对患肢进行固定,可以使其它部位得到适当放松。 采用约束带制动可以使患者焦虑不耐烦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善,减少腰 背酸痛、四肢酸痛麻木症状的产生。使患者术后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 态,利于病情的康复。

2.2.3 防止尿潴留护理 尿潴留的产生原因为:术后患者长期处于平卧位、术肢制动、不习惯床上排尿、术后伤口疼痛致不主动排尿、精神紧张、环境不适等原因都会导致膀胱充盈过度而造成尿潴 留。因此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使患者适应术 后的生活环境。对于择期手术者应于术前训练并使其习惯床上大小 便,并创造条件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督促患者多饮水,利于造影 剂排泄,并鼓励患者至少4h排尿1次,排尿困难的可采取温水冲洗会 阴、听流水声等方法以利排尿,若无效应尽早导尿,一次放尿不超过 500mL,避免发生虚脱诱发迷走神经反射[3]。

2.2.4 失眠护理一般患者术后都会因为身体不适、疼痛、制动、担心等原因而或 多或少产生程度不等的焦虑烦躁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到患者的睡眠 质量,对术后身体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按照常规的术后护理要 求,应减少家属陪护、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乐观的态度,增 强康复信心[4]。术后6~12h,若患者血压正常、穿刺部位无出血,可瞩 其适当将身体重心向健侧偏移,术侧小腿以下可以自由放松,适当进 行屈伸,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促进睡眠。晚间的各种治疗、护理操作 要尽量做到“稳、准、轻”,并尽量安排集中进行,调低各种仪器的 声音,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2.2.5 穿刺部位护理 脑血管介入术选择股动脉或股静脉处行穿刺的患者较易产生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并发症,产生原因一般和抗凝剂的使用、穿刺部位压迫肿则需对患者进行制动或者嘱其暂不活动,待血肿固定后再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切忌对血肿进行用力揉搓、挤压。嘱患者注意保持穿 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防止发生感染[5,6]。

2.2.6 迷走神经反射异常护理 迷走神经反射异常是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易患的并发症,发生可能 原因有:①精神紧张、睡眠不足、心率快,导致缓激肽或前列腺素释 放而刺激心肺感受器,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而产生异常反射。②血容量 不足:术前禁食或者术中出血及术后禁食都会引起血容量不足。引起 神经系统分泌血管加压素,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兴奋迷走神经而产生迷 走反射。③拔管综合征:术中穿刺、进鞘、拔管引起的疼痛均可导致 患者迷走神经兴奋而引发迷走神经反射。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在护理 过程中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以消除紧张情绪,备齐常规急救物品及建 立两条静脉通道,以备发生意外的抢救,拔管过程注意和患者互动交 流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和紧张情绪,注意拔管技巧,动作要尽量轻准

3 结论与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 势,脑血管病患者也越来越多的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疗程短、疗效显 著的介入术进行治疗。临床上的每一种手术治疗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并 发症,这些并发症的产生对整台手术的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及预后 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术后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对任何一种手 术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9]。我们通过66例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术 后护理和并发症情况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脑血管介入术后护理的主 要內容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关键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尽 量以轻松、健康、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整个术后治疗阶段,根据脑血管介入术后易导致的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提前护理的方法可以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以上措施可以大大提高脑血管介入术的成功率,取得医患满 意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汪莉, 马红英,李先锋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内科;2012(04);0424-0426

[2] 袁洪春, 邢合荣, 朱建平;脑血管疾病介入放射治疗12例的全程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1);2697-2698

[3] 骆秀梅,冼丽玲,何翠晴;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后术侧肢体护理[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22);3748-3748

[4] 李美蓉,陈静,陈信康 ;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1);108-109

预防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综合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3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肺癌开胸手术病人78例(除肺癌晚期已发生全身转移丧失手术机会或有严重并发症不能胜任手术者外),其中男60例,女18例;年龄35岁~78岁;有吸烟史58例(74.36% ),有上呼吸道炎症20例(25.64%),合并肺结核9例(11.54%),合并高血压19例(24.36%),合并糖尿病6例(7.69%)。

1.2 治疗

术前行血液检查、B型超声、X线片、CT、骨扫描、肺功能检查等;手术方式:全肺切除2例,开胸探查4例,楔形切除6例,单纯肿块切除并组织病理活检3例,其余均为肺叶切除、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均采用电视胸腔镜+胸部小切口方式;住院时间为13 d~17 d。

1.3 结果

本组78例肺癌病人均能按期进行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本组5例病人继发轻度肺部感染,经积极治疗后治愈出院外,其余73例均未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评估及心理支持

对实施手术的病人根据年龄、体质、体重、心肺功能、CT显示肿瘤大小、有无转移、有无合并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以及病人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心理承受能力、家庭支持度等情况进行全面护理评估。术前对相应病人实施合并症处理,调控至能适应手术;并做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介绍并对比成功病例,发动家庭支持力量,减轻病人心理负担,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保持良好心态和精神面貌迎接手术。

2.1.2 术前指导训练

2.1.2.1 呼吸训练

①缩唇呼吸:用鼻深吸气,然后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收拢,做吹口哨样,缓慢将气体呼出。呼吸按规律进行,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每天练习6次~10次,每次10 min,开始由护士指导,然后让病人独立练习。每天评估病人训练的成效,对掌握技巧较差者,再给予指导,直至熟练掌握为止。②腹式呼吸训练:由于术后切口疼痛,呼吸功能急剧下降,呼吸模式由深慢变为浅快,从而使潮气量和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故手术前要让病人掌握腹式呼吸技巧。教病人进行腹式呼吸,即一只手轻捂胸部,另一只手轻捂腹部,然后吸气,感到放在腹部的手起伏较大,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2.1.2.2 有效咳嗽训练

有效咳嗽可预防术后肺炎、肺不张等呼吸系统并发症,术前3 d,教病人深吸气后稍屏气,然后用力咳嗽,咳嗽时应引起胸腔震动,将气管内的痰液排出,避免只用喉头震动引起的咳嗽。每日练习3次或4次,每次20下左右[3,4]。

2.1.2.3 肺功能训练

①上下楼运动:鼓励做上下楼运动,时间以病人能耐受为准。②吹气球锻炼:深吸气后用力将气球吹大,每天3次或4次,每次10 min~15 min。③散步和慢跑运动:练习时不要求时间和速度,病人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间断进行[5]。

2.1.3 戒烟

向病人讲解吸烟的危害和对术后的不利影响,用多种方法分散对香烟的吸引力。术前至少戒烟2周,并劝导尽量终身戒烟。

2.1.4 口腔护理及加强营养

气管插管麻醉操作易致口咽部黏膜损坏,容易引起细菌入侵和下坠,造成喉头水肿和呼吸道感染,故术前口腔清洁非常重要。常用呋喃西林液或朵贝尔式液漱口。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并注意饮食卫生。

2.1.5 其他

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给予净化呼吸道,稀释痰液,术前适当应用敏感抗生素和雾化吸入治疗。

2.2 术后综合护理干预

2.2.1 术后呼吸监护

肺切除术后48 h~72 h内应用多功能监护仪,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尤其注意观察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倾听有无痰鸣音和喉头水肿征象。常规麻醉清醒拔出气管插管后返回病房入住监护室,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鼓励病人吐出口腔分泌物和咳痰,及时擦除,避免误吸。对于明显有痰又无力咳出者及时负压吸痰,切忌堵塞呼吸道。对于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及时报告医生行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2.2.2 吸氧

肺切除术后24 h~36 h内,由于肺通气量和弥散面积减少、麻醉剂抑制、创伤疼痛等,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缺氧,故术后早期持续吸氧4 L/min~6 L/min,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面罩给氧。24 h后根据血氧饱和度及病情调整吸氧流量(2 L/min~3 L/min)。

2.2.3 有效镇痛

由于手术切口疼痛明显,病人恐惧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和咳嗽,造成肺不张和肺炎。常规于术后3 d内应用镇痛泵,锁定给药时间匀速镇痛。护士在进行呼吸道护理如背部叩击前可按压给药键1次,以增加1次止痛,取得较好的配合,确保各项护理措施的效果。镇痛期间应妥善固定放置镇痛泵,经常检查镇痛泵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并注意镇痛药的不良反应。

2.2.4 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

手术后经常挤压胸腔引流管,一般情况下,每30 min挤压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应用重力作用将胸腔内积液自引流口排出。密切观察引流液量及颜色,并详细记录。在病人翻身或床上床旁活动时切忌牵扯引流管,要妥善固定,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引流管常规留置72 h,也可根据引流量及胸部X线片和B型超声结果而定。尽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免增加感染和疼痛机会。

2.2.5 指导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深呼吸运动及有效咳嗽是开胸术后预防肺部并发症的至关重要环节。病人术后往往因惧怕疼痛、信心不足和产生依赖心理而不敢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护士一定要床旁细致讲解其重要性,耐心指导和鼓励。嘱病人每日进行数次随意的深呼吸,并在吸气终末屏气片刻手部按压伤口然后咳嗽,促使分泌物从远端气道随气流移向大气道而咳出。同时配合背部叩击,方法:护士站在病人健侧后方,用同侧手臂扶住病人的肩头,另1只手半握成杯状,由下而上拍击病人背部,避开切口,腕部用力,力量适中,既要对肺部产生震动,又不使病人疼痛加重,每次叩背3 min~5 min,嘱病人咳嗽、排痰[6]。

2.2.6 雾化吸入协助咳嗽排痰

术后当日即可开始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或氧气雾化吸入。用生理盐水30mL+氨溴索15 mg~30 mg雾化吸入,每天3次或4次,持续用3 d~5 d,以湿化气管,稀释痰液,使之易于排出[7]。对痰液黏稠较重不易咳出的病人,在雾化吸入的基础上配合背部叩击以协助排痰,必要时负压吸痰。同时,观察并记录痰液的性质、量、气味,是否有肺部感染征象。

2.2.7 术后活动

术后早期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肺部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早期康复。病人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抬高床头20°~30°直至半坐卧位,以利通气和引流;每2 h协助翻身侧卧,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以及轻微床上活动。术后第1天开始可协助病人坐起,叩背,躺下,床上活动,同时加强皮肤护理、口腔清洁。或床旁加床栏,利用健侧手臂撑扶坐起;或床尾系布带牵拉坐起和躺下。术后第2天拔出尿管后可搀扶床旁活动,注意妥善固定胸腔引流管,同时低于胸腔引流口至少40 cm~60 cm。以后逐渐增加运动量,包括呼吸、咳嗽、肺功能训练、四肢活动、周围走动、生活料理,直至出院后的散步、上下楼梯等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2.2.8 其他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营养支持疗法;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加强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出院后进行健康指导、定期访视、放疗化疗、疾病跟踪。

3 讨论

肺癌病人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后呼吸生理的重要变化是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减少,残余气量增加,肺和毛细血管结构的改变,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氧利用系数降低,膈肌活动幅度减少,肺顺应性降低。因此肺癌术后容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甚至出现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功能衰竭[8]。术前术后心理支持,深呼吸、肺功能锻炼和有效咳嗽,呼吸道管理,早期活动等可明显改善通气功能、提高肺的顺应性,促进肺的复张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除,明显降低了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期。这要求胸外科护士要具备良好的护理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用规范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指导,尤其围术期的呼吸道管理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探讨有效预防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综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肺癌开胸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能按期进行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本组5例病人继发轻度肺部感染,经积极治疗后治愈出院,其余均未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结论]加强肺癌病人围术期的综合护理管理,可有效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预防,综合护理

参考文献

[1]姜文军,张丹丹,杨景田.开胸术后肺不张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479-480.

[2]张娟,王慧,杨慧芳.不同护理干预措施预防胸部手术后心肺并发症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4):294-296.

[3]朱儒红.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8):2206-2207.

[4]刘凤娟.肺切除术病人围术期呼吸道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4):2734-2735.

[5]张艳萍,徐建建,郑宗真.肺癌病人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J].肿瘤预防与治疗,2008,21(1):88-89.

[6]刘慧琴.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5):2060-2061.

[7]方梅,徐华,向红霞,等.氨溴索雾化吸入防治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疗效观察[J].家庭护士,2008,6(6):1428-1429.

术后并发症预防/处理 篇8

关键词:PICC ,并发症,预防,护理措施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插入、导管尖端定位在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肿瘤化疗、肠外营养或输注刺激性、高渗性及粘稠药物患者[1]。肿瘤病人较多,需输注刺激性较强,浓度较高的药物,对血管破坏较大,常导致静脉穿刺困难、液体外渗、静脉炎等的发生,我科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对86例患者进行了PICC置管术,通过加强置管前后的健康宣教、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收到满意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86例患者行PICC置管术,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56岁。乳腺癌36例,胃癌16例,甲状腺癌7例,大肠癌26例,椎管肿瘤1例。86例患者中穿刺失败6例,导管送入困难6例,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2例,导管脱出2例。导管维持时间最长180 d(病人出院),最短30d。

2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2.1 做好病人教育

置管前护士应将PICC导管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病人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PICC导管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重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2 插管时常见问题处理

2.2.1 穿刺失败

本组6例穿刺失败,均为高龄、血管条件较差者。插管前一定要充分选择好血管,可有计划地选择导管型号、穿刺角度、穿刺部位,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

2.2.2 导管异位

插管前进行充分评估,包括预插管途径、有无感染源、外伤史、手术史、放疗史、静脉血栓形成史、患者的配合程度、颈部的活动程度。选择血管遵循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末选头静脉原则。如发生导管移位可让患者适当走动、活动手臂、改变体位或根据情况拔出一定长度的导管。

2.2.3 送管困难

本组有6例送管困难,与患者紧张、肌肉收缩、穿刺刺激引起血管收缩痉挛有关,也可与较细血管分叉或被静脉瓣阻挡有关。发生送管困难时可暂停送管,切忌强行送管,嘱患者肢体放松撤出导管重新插入。

2.3 插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3.1 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

穿刺毕嘱患者避免肢体过度外展及剧烈活动,局部加压包扎,注意观察有无渗血及血肿,置管术后24 h可适当握拳,做肢体屈伸活动。

2.3.2 机械性静脉炎

与操作中损伤血管内膜、手套上滑石粉未冲洗干净、患者血管条件差、PICC置管后血流缓慢、导管在血管内异物刺激有关。本组发生静脉炎4例,给予患肢抬高,局部用50%硫酸镁温热敷3次,每次30min,经上述处理3~5d后症状改善。

2.3.3 导管堵塞

与导管的正确维护、输入药物种类及输注血制品有关。置管后同时使用正压接头,掌握正确的冲管封管技术,输液前后必须用肝素液脉冲式冲管,使冲洗液在管腔内形成湍流,清洁和漂净导管,注意药物之间的不相容性,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注意药物间配伍禁忌,输血制品、高浓度药物尤其是脂肪乳、完全胃肠外营养后应及时冲管。本组发生导管堵塞2例,是由于更换液体不及时,回血堵塞导致,用尿激醇溶栓,边回抽边通管后管道通畅。

2.3.4 导管移位或脱出

本组发生导管脱出2例,PICC置管后应妥善固定,采用无菌敷贴(6*7)2张,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导管无菌敷贴(6*7)1张,外露导管部分用无菌敷贴(6*7)1张,发现敷贴松动时应及时更换,换药时敷贴应朝向心方向撕开,当导管外移抽回血不利及输液不畅时,必须拔除导管,必要时重新置管。

2.3.5 导管相关的感染

PICC置管引起的感染可归纳为两大类:外在因素是护士操作不规范、消毒不严格、日常护理不到位;内在因素是患者年龄过大、体质差、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PICC置管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因此在置管过程中及置管后的换药、更换输液接头等应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皮肤消毒剂及皮肤消毒方法,选择有弹性、粘性大、透明、透气好的敷贴,每周换药不少于2次,怀疑有导管产生败血症时应从导管处及置管对侧各抽10 ml静脉血进行细菌培养,确认发生导管所致败血症时应拔除导管,并行导管细菌培养,全身应用抗生素。

2.3.6 PICC临床应用的系统管理

严格质量管理,制订PICC置管和维护准入制,PICC置管术需要经过严格培训的护士长和主管护士操作,熟练掌握插管程序、技巧及维护技术,减少插管的并发症[2]。加强专业技术的培训,制订PICC操作流程,插管前告知,对全科护士进行PICC维护和使用的培训[3,4]。

总之,PICC置管在临床的应用为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避免了反复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有效地保护了病人的血管,保证了输液安全,而且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成功的穿刺置管离不开细致全面的导管护理,否则可因各种并发症而拔管,导致留置导管失败。因此做好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做好导管维护是PICC在临床能够成功应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彦,刘兵.40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5):917.

[2]李新萍.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859.

[3]李晓华,程华PICC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05,4(3):78-79.

[4]游小梅,曾丽媚.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颅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11.

术后并发症预防/处理 篇9

关键词:胰腺损伤,并发症,预防,护理

胰腺固定于腹膜后, 背靠脊柱, 很少受外伤, 胰腺外伤占腹部闭合伤的2%~5%。一旦受到损伤往往程度多严重, 而且涉及体内多个脏器的损伤, 术后并发症较多且发生率较高, 病死率可达10%~20%。因此, 加强胰腺损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很重要, 如护理不当, 后果严重。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30例胰腺外伤病人, 现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胰腺外伤病人30例, 男21例, 女9例;年龄7岁~62岁, 平均43.56岁;车祸伤18例, 坠落伤5例, 挤压伤4例, 腹部击伤3例;致伤情况:单纯性胰腺损伤2例, 多发伤28例, 其中合并肝损伤8例, 脾损伤7例, 肠系膜损伤6例, 十二指肠损伤4例, 脾血管或/和肠系膜血管破裂2例, 胃损伤1例。

1.2 治疗方式

均采用手术治疗。胰腺清创、止血、修补23例, 胰体、尾部切除7例, 30例均行腹腔双套管 (1或2根) 腹腔灌洗持续低负压引流。术后均给予持续胃肠减压, 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 , 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生长抑素持续微量泵给药以抑制胰液分泌。注意观察术后胰瘘、腹腔内出血 、血糖异常、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收集测量胰液及腹腔引流管的引流量, 每天测定腹腔引流液中淀粉酶情况。

1.3 结果

治愈28例, 死亡2例, 死因为严重多发伤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并发胰瘘2例, 创伤性胰腺炎24例, 均治愈;胰腺假性囊肿形成2例, 经行内引流术治愈。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胰腺损伤病人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手术时间长、创伤大, 又多需要在重症监护室病房治疗, 费用高, 加之术后各种引流管带来的不适, 病人多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 应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环境, 了解病人的感受, 耐心解答病人的问题, 向病人介绍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 介绍成功的病例,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调动病人的积极性, 克服其消极的心理因素。同时, 护士应以熟练的技术操作与和蔼可亲的态度取得病人信任, 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对病人的疼痛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加强基础护理, 使病人心理及生理上都感到舒适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本组病人均能积极地配合治疗。

2.2 腹腔内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大出血多因胰腺损伤后, 外溢的胰液未能及时引出体外, 胰酶消化腐蚀其周围的大血管, 致使血管管壁溃烂发生大出血, 往往难以处理, 手术止血也很困难。整个胰周均处于“消化性腐烂”状态, 若不能彻底地将胰液引出体外, 仍将继续糜烂、出血。因此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尿量的变化;胃管、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并保持有效的引流, 如引流量很多, 连续3 h引流量为100 mL/h, 病人表现心悸、气促、烦躁、出冷汗等症状, 应警惕腹腔内出血的发生。本组1例出现腹腔内出血, 引流量24 h高达500 mL, 呈血性, 及时处理后治愈。

2.3 胰瘘的观察与护理

2.3.1 术后观察有无胰液引出

胰瘘是由于炎症和创伤导致主胰管或分支破裂, 胰液经腹部手术切口或创口渗出体外[1]。胰液为清澈无色的水样液体。应观察其量和性质。如发现病人有腹痛、腹胀、发热等异常情况,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疑有胰瘘, 可将腹腔双套管接负压持续引流。对胰瘘周围皮肤采用氧化锌软膏保护, 并保持引流口敷料干燥。禁食, 胃肠减压, 应用生长抑素, 抑制胰腺分泌。本组2例胰瘘病人均治愈。

2.3.2 准确使用生长抑素

术后使用胰酶分泌抑制剂 (生长抑素) 对防治胰腺外伤后并发症有较好的疗效 , 可以减少胰瘘的发生。但因生长抑素血浆半衰期非常短, 一般1 min~3 min, 因此在静脉注射给药的过程中不可间断, 故应单独开辟1条静脉通路, 给予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方法:生长抑素6 mg加等渗盐水100 mL (250 μg/L) 24 h内匀速输注。如中断超过3 min, 需重新注射250 μg稀释液冲击。同时注射速度不宜过快, 过快时病人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脸红、胸闷不适等不良反应。由于生长抑素能抑制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治疗初期会导致短暂的血糖水平下降[2]。因此应严密观察血糖变化, 观察病人有无头晕、心悸、出虚汗等低血糖症状。加强巡视, 保证微量泵的正常使用, 药液输注完毕及时配置并更换;观察病人穿刺局部及血管走行处有无红肿、疼痛等不适, 一旦发现, 应及时更改穿刺部位, 防止药液外渗, 确保药液输入的速度。本组1例由于未停机而直接调速度, 病人立即觉恶心、呕吐、胸闷, 减慢速度后症状缓解。

2.3.3 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低负压引流的护理

腹腔双套管冲洗持续低负压引流可有效减少胰腺损伤并发症的发生机会。护士应向家属和病人交代引流管的重要性及其目的, 取得密切配合, 以免自行拔除。我科采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溶液低流量腹腔双套管持续灌洗低负压吸引, 将腹腔内的漏出的胰液及腹腔渗出液予以吸引出。从而减少腹腔内的感染及减少胰液对腹腔脏器的损害。定期检查腹腔双套管是否阻塞, 确保腹腔双套管通畅。同时压力不可过大, 以免损伤内脏、组织或血管。若有坏死组织脱落, 阻塞管腔, 可用20 mL盐水冲洗, 或重新更换内套管。密切观察并记录24 h引流液的色、质、量, 观察胰液的颜色, 如冲洗的液体多而持续吸引的少, 查找原因, 及时处理。定期取引流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并可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液静脉注射和冲洗。本组病人采用此种方法, 2例因术后坏死组织阻塞内套管;经过多次冲洗及更换内套管后引流通畅。其中1例病人外伤术后继发膈下脓肿, 因脓液黏稠反复阻塞内套管;经过多次冲洗并更换内套管后引流仍未通畅, 最后将内套管拔出, 将延长管与外套管相连接后才将脓液引出。

2.4 血糖异常的观察及护理

胰腺的内分泌由胰岛的多种细胞构成, 其中β细胞数量最多, 分泌胰岛素。胰腺手术后, 胰岛细胞会发生变化, 出现相应的分泌失调病症[3]。故应严密观察血糖变化, 观察病人有无头晕、心悸、出虚汗等低血糖症状。本组2例病人出现血糖异常, 术后常规予深静脉滴注完全胃肠外营养, 24 h匀速维持滴入, 同时根据病人血糖情况遵医嘱间隔1 h~2 h监测血糖。对合并有高血糖者, 按医嘱调节胰岛素用量;若有低血糖表现, 报告医生适当补充葡萄糖, 一般术后血糖水平控制在6 mmol/L~10 mmol/L。

2.5 营养支持

早期支持治疗是减少胰腺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必要措施。因此胰腺外伤术后早期除给予循环支持、呼吸支持、维持电解质平衡, 以及预防和控制感染治疗等同时还可根据病人状态给予胃肠外营养[4], 待术后肠功能恢复, 选用肠内营养 (EN) 治疗。EN制剂用氨基酸或短肽链水解蛋白及低脂肪制剂为主, 用复尔凯鼻胃肠管, 护理上应注意速度应遵循由慢到快, 开始速度40 mL/h, 如无不适, 后期改为100 mL/h。浓度由低到高, 温度用调温器维持在37 ℃~39 ℃。防止腹泻, 一旦出现腹泻应改为TPN, 病情稳定后改为EN直至经口进食为止。本组1例出现腹泻, 经对症处理后治愈。

2.6 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2.6.1 切口感染重在预防和护理

正确做好术前准备, 特别是术前术区的皮肤准备要认真仔细。有研究表明, 腹部切口感染与备皮方法不当有关, 剃毛备皮方法不当, 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采取术前30 min~60 min备皮。常规术前30 min~60 min预防性使用有效抗生素, 使药物浓度在切口组织受污染时达到高峰值;手术超过3 h~4 h术中加用1次抗生素及术后8 h再给1次抗生素;以维持血液中抗生素的浓度;

2.6.2 加强观察和基础护理

术后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切口有无红肿疼痛, 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观察白细胞计数。术后病情允许予半卧位, 以利于引流预防膈下脓肿。协助并鼓励病人2 h定时翻身, 告诉病人适当的床上活动的重要性, 深呼吸、有效咳嗽及排痰;做好口腔和尿道口的护理及深静脉的护理。

2.6.3 维持有效的引流

胰腺损伤病人术后多留置多根引流管, 包括胃管、腹腔双套管、胰引流管、T形管、多根腹腔引流管、导尿管等。首先我们根据导管所在的部位和名称做好标志, 贴上标签并与相应的装置连接固定。防止引流管打折、堵塞和受压。定期更换引流袋、瓶并保持无菌操作, 注意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引流量。

2.7 健康教育

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意外损伤的发生。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术后饮食对胰腺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宜进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高热量饮食, 少食多餐, 忌暴饮暴食;不进刺激性食物。告知病人乙醇对胰腺的直接毒性作用, 强调戒酒的重要性。加强自我观察, 定期复查。胰腺炎渗出物往往需要3个月~6个月才能完全吸收。在此期间, 可能会出现胰腺囊肿、胰瘘等并发症。如果发现腹部肿块不断增大, 并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 应及时就诊。

3 讨论

胰腺为腹膜后脏器, 其前面有腹壁和胃肠等, 后有脊柱, 发生外伤的机会不多。但随着交通事故、建筑事故以及暴力犯罪的增多, 胰腺损伤也有增加, 且多伴有其他脏器的损伤, 大多数病人病情危重;然而, 若术中明确诊断胰腺损伤, 术后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病情变化, 对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 应及时报告医生预防和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裘华得.腹部外伤再次手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20.

[2]赵秀芬, 李艳艳, 林虹, 等.生长抑素联合胃肠外营养预防闭合性胰腺损伤术后胰瘘的效果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7) :1086-1087.

[3]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41.

术后并发症预防/处理 篇10

先天性腭裂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以往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难以避免, 时有发生, 影响术后患者的发音质量及生活质量。本科室通过腭裂术式的改进、麻醉水平的提高、术后护理水平的提高, 使腭裂患者术后并发症大为降低,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6年7月-2008年7月收治先天性腭裂100例, 男65例, 女35例。年龄14个月~30岁, 中位年龄7.45岁。Ⅰ度腭裂 (悬雍锤裂) 3例, 浅Ⅱ度腭裂23例, 深Ⅱ度22例, Ⅲ度腭裂30例, 混合性腭裂3例, 双侧腭裂19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患者常规行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肝功能、凝血全套、乙肝定性、X线胸片、心电图及声带、鼓膜检查。Ⅰ度腭裂采用兰氏法及单瓣后退法, 浅Ⅱ度腭裂采用兰氏法、单边瓣后退法、两小瓣法及双Z行瓣移位法, 单侧Ⅲ度腭裂采用两瓣法、三瓣法、逆向双Z行瓣移法、岛状瓣法, 双侧腭裂采用两瓣法加犁骨瓣法及四瓣法加犁骨瓣。部分Ⅱ度及Ⅲ度腭裂患者加用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及宋氏上提术以改善发音及腭咽闭合, 所有患者均行软腭肌层的重建。

2结果

100例先天性腭裂修复术后并发症8例占8%。

2.1 术后出血1例

术后患者松弛切口填置碘仿纱条者无1例出血, 填置明胶海绵术后轻度出血1例。裂缘及黏骨膜末端出血无1例发生。出血时间为术后24h以内。

2.2 术后瘘孔3例

其中黏骨膜瓣尖端坏死1例, 术后患儿感染疱疹性口炎致软硬腭交界处穿孔2例, 均发生在术后7~8d。

2.3 复裂1例

复裂患者为腭裂术后穿孔二期手术患者, 复裂时间为术后第8天, 复裂原因为黏骨膜瓣瘢痕组织过多, 血运较差。

2.4 术后咽喉部水肿1例

发生在术后24h以内, 经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后消除。

2.5 术后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1例

术前检查有慢性中耳炎, 术后急性发作为术后第3天, 经抗炎、局部清洗后缓解。

2.6 术后疱疹性口炎1例

为双侧完全性腭裂患儿, 体质较差, 术后第3天感染疱疹性口炎导致软硬腭交界处穿孔。

3讨论

3.1 术后并发症的原因

3.1.1 穿孔及复裂的原因:

以往腭裂术后穿孔常见于黏骨膜瓣松弛不够、腭腱膜未剪断、腭大神经血管束游离不足、腭裂裂隙过宽、张力过大, 缝合较差、术后感染、缝线脱落, 术后患儿进食流质营养较差, 碘仿纱条填塞过多过紧致黏骨膜瓣受压过大血运差, 手术操作不够熟练、手术时间过长、术者操作不够熟练、损伤大, 术后护理不当, 患儿进食硬性食物及术后反复哭闹等其他意外。本文所述3例穿孔患者为黏骨膜瓣瘢痕过多, 血运较差使尖端坏死及术后感染疱疹性口炎所致。本文1例复裂患者为腭裂术后穿孔二期手术患者, 原因为术后黏骨膜瓣瘢痕过多, 血运较差。

3.1.2 术后出血:

以往文献报道, 腭裂手术后出血常见于原发性出血、出血性疾病、术后感染继发出血、松弛切口处理不当。本文1例腭裂术后出血患者为术后硬腭及松弛切口未置碘仿纱条, 仅松弛切口置明胶海绵, 术后24h内明胶海绵部分溶解脱落, 导致出血。

3.1.3 术后咽喉部水肿:

常见于患儿年龄偏小, 反复插管刺激声带, 麻醉插管管径过粗、时间过长, 术后鼻咽腔缩小,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肿大, 手术刺激、术后舌体肿大、舌根后坠等原因。

3.1.4 术后中耳炎:

腭裂术后患者并发中耳炎常见于咽鼓管畸形、功能障碍、局部感染、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等。本文所述术后中耳炎患者为术前患慢性中耳炎, 术后由于患儿年龄偏小、手术创伤、手术后营养不良, 导致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

3.2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3.2.1 穿孔及复裂的预防:

我科腭裂修复手术均为充分游离松弛两侧黏骨膜瓣及两侧腭大神经血管束, 切记勿损伤两侧腭大神经血管束, 术中黏骨膜瓣保证良好的对位和严密的缝合, 黏骨膜瓣缝合出防止黏膜内卷尤为重要。鼻腔黏膜、肌层、口腔黏膜行3层缝合, 软腭肌层均行解剖修复。肌层修复均采用可吸收缝线。双侧腭裂患者软硬腭交界处鼻腔若无法完全缝合可置小块明胶海绵, 深Ⅱ度以上腭裂均行腭帆张肌重建, 术后预防患儿病毒感染, 加强营养亦很重要。采用以上方法我科腭裂术后穿孔并发症大为降低。

3.2.2 术后出血的预防:

彻底止血, 尽可能不使用电刀及电凝止血, 我科所有腭裂手术患者均不使用电刀及电凝止血, 术中组织切开前, 均行肾上腺素盐水骨膜下注射。术后松弛切口置碘仿纱条, 可有效预防术后早期出血。术后出血若发生, 可采用局部碘仿纱条压缩。加强术后患儿口腔护理及避免进食硬性事物尤为重要。术后碘仿纱条尽可能分层抽出。若术后硬腭部不置碘仿纱包, 则松弛口内要放置完整的明胶海绵, 以免溶解脱落。术中缝合之前, 手术区一定要彻底压迫止血, 保证无活动性出血。

3.2.3 术后咽喉部水肿的预防:

选择适当的导管, 熟练操作, 术中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盐水, 选择合适的开口器以防舌后坠及舌水肿。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及适当的激素治疗尤为重要, 术后应常规备气管切开包。

3.2.4 术后感染的控制:

术前无上呼吸道感染, 无发热、咳嗽, 肺部情况良好尤为重要。术前30min及术后3~5d广谱抗生素应用是必要的。术后尽可能预防患儿感冒, 保持口腔清洁, 加强营养及电解质平衡, 必要时可行静脉营养。

3.2.5 术后中耳炎的预防:

腭裂患者术前、术后中耳炎发生率均较高, 术前应详细的询问病史, 做外耳道检查。若发现有慢性中耳炎, 术前、术后均应行常规的慢性中耳炎的治疗。

上一篇:AIX系统下一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