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

2022-08-05

第一篇: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下的作文教学

1

创新教育下的作文教学

张 强(贵州省思南县天桥乡河田小学)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下面谈一谈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做法:

一、强化“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我省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过:“学生主体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是作文成功的前提。”因此,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的客观实际的任何作文要求和作法,必然带来学生兴趣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如作文课,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题,学生就是哎声叹气,满脸的发烦和无柰。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树立起牢固的主体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师头脑里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写”而是“人”。老师在设计作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具体的作法是首先认真细致地分析主体的客观现状,摸清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其次,鼓励学生讲真话,让他们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想法,尽管有时学生的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不对的,但老师也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去交流、去引导,而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去评判。这样尊重主体实际的做法,既促进了学生说话的欲望,也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重视阅读,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作文“蓄足”底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没有对生活独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作文重点并不是讲授作文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我认为,以往作文训练实际上老师已注意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也多次强调学生观察生活,学生也已从道理上知道观察生活的重要性,但仍对很多的生活现象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熟视无睹,追根求源,这与学生认识水平有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而产生写作的冲动呢?方法之一就是加强阅读。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阅读摘录本,定期检查落实。引导学生从阅读去感受那深刻、形象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去丰富文化底蕴。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去思考生活,明晓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曲折性。那一篇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学生阅读了会有很多收益。共鸣多了,认识就会不断地提高。认识提高了,对自己的经历以及诸多生活现象就会有许多感悟。如有一个学生第一次坐飞机,他就详细地记叙了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他说,第一次坐飞机感受到了新鲜,但同时也感受到紧张和不安。他觉得比较起来,还是在陆地上踏实一些。他忽然对一个词有了深刻的体会,那就是脚踏实地。这种理解认识,使他对第一次坐飞机的事情有了兴趣。这就说明提高了思想认识才会对生活关注。“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即做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引导阅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关注生活,也才能真正地解决作文源头的问题。

三、巧引妙渗

《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去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要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反馈的情况,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新知识。比如:我在二年级教学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这一课时,渗透了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知识。学完课中的字词,我提出下列问题:“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常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么样?(干、枝、花、果等怎样)“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怎样?(什么时间发芽、开花、结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想、去问、去听,然后回到课堂上再说。没想到,学生们说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杨树长着许多只大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们呢?”“杨花像一条条毛毛虫,一撮一撮地挂在树上。”“杨叶像五指并拢的手掌,片片向上。”„„就这样,学生一一回答了上列问题。我听后非常高兴,又兴奋地引导他们把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刚才咱们说的话是介绍什么的?”学生齐声回答:“是介绍有关树的知识。”我抓住机会,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已经

2

会作文章了。刚才你们说的话就是一篇介绍树的知识的好文章。回答前两个问题的话是一个自然段,回答后两个问题中每种树的样子、生长特点的话分别是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这就是说,把几个意思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把几个意思相关的段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你们写作文时可不要忘记呀!”同学们个个点头。

四、有话可写

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何故?生曰:“无话可写。”这一情况,就说明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写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捕捉材料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因此,汪广仁说:“要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材料,条理成文。”如:班会课也是捕捉材料的一个窗口。老师批评了谁,表扬了谁,这些内容都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写成不同性质的文章。每周一升旗时,校长总结一周情况时所讲的话,要注意听讲,校长讲话的内容也是小练笔的好素材。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如生活条件、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等;和周围人交往时,对这些人的看法或从这些人口中了解到的一些事情,都是写作的素材。学了一篇文章后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对主人公说的话等等,也是好的材料。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的材料之后,自然会有感而发。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学生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而不是空洞、无病呻吟的文章了。

毛泽东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学生的内因发生变化。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实实的在训练中下功夫,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电话:13765640483;信箱:slwuyingxiong@126.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7-8期,http://)

第二篇:创新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创新论文

摘要:走教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前准备、铺设轨道的战略举措,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时代课题和任务。我们应立足于本质岗位,立足于课堂教学与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词: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创新

走教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前准备、铺设轨道的战略举措,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时代课题和任务。而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据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但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要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需要课堂教学的创新

学校是学生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主阵地,学校教育应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开发和挖掘。下面我主要从教育学法与手段、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和对教员素质要求的创新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教员启发式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应该说,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思想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尝试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

老师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幻灯、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其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教育纯知识记忆的考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改革,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应包括一定比例没有标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自己创新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也会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在考评形式上,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变终结考评为形成性考评,同时采取多种考评形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员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可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

第三,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而这里指的一定的思想就是创新思想,我们教员就是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黎世法教授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谈仪讲练”教学模式以及目标教学暨尝试教学模式等。创新出自己能体现“教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第四,教员素质和要求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教员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递、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员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员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传统教育很强调“师道尊严”、“教员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德国戈特福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提倡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在创新教育中,教员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托兰斯曾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员的几项要求,即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等民主性建议。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也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面临第三次人类文明—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和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地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现。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创新教育、创新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我坚信,在教育创新的推动之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一定能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锡祥,罗小兵.军人心理素质百题[M].解放军出版社,2002.

[2]路加模,衡晓春.官兵心理疏导100例[M].解放军出版社,2003.

[3]杨宗义..学校应用心理学[M].贵阳教育出版社,1995.

[4]卢锦华.军人人生理论与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1996.

第三篇: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海门市包场中学(226151)王勇

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总书记对此作了精辟的论断。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在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人文、科学遗产的基础上,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而化学在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有机地将知识、方法、能力、世界观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迅速增加聪明才智,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宏观、微观两大方面把握:

(一) 宏观上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1、教师自身必须转变观念,增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性和紧迫感。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历程,我国中学生在各项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的奖牌不少,而在本土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到目前为止尚无先例。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外,另一方面在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模式上值得探讨。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教育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偏重于化学知识的增长和积累,偏重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的教学在学生知识水平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但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略见逊色。在高层次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人类所未知的知识,这样的研究就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揭开新的奥秘。我们必须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从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远大战略高度来认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教学任务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核心,创新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是基于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各种能力基础之上,而且短时间内不能够见效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渗透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脑海里有强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才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时时处处、随时随地着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2、教学方法自主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第一步由教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或由学生从教材中阅读、归纳获得,第二步理解这些知识,第三步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主要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当前的化学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关键在于真正做到自主化,所谓自主化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让你把所要学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也不

是仅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让学生被动地去做某事,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敢于让学生充分讨论,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讨论问题,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提出创新性见解,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能设计出让学生自由讨论的题目,能设计出多种答案并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能设计出让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的题目,这就是化学创新教学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需要自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学生讲演法、辩论法、探究法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让学生自由思考、积极探索、发表自己的见解,适时地提出质疑、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里要充分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这是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3、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渔”,要让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作为化学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教材、去完成化学作业,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听课、如何做读书笔记,及时记下随时可能出现的奇思妙想;不仅仅教会如何设计并完成实验,更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化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学法指导充分地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选择参考书,通过查资料、上互联网等不同途径获取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对比,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能学会自主学习。

能力方面我们坚决摒弃忽略创新能力培养,偏面追求应试能力的做法。化学教学中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大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时间支配的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化学创造能力。要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能力与传授知识相结合上。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关心、合作,具有开拓进取、创新应变等适应未来的各种能力。

4、营造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创新。

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往往更能充分地显示学生创新的才能。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创新的学习环境,课外我们同样必须提供必要的条件,搞些“科学小论文答辩”、“科技小制作展示” 、“常用工具的改进”等,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活动场所和展示创新才能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严肃地宣讲自己的小论文,从容地现场答辩,在创新中提出一个个尖锐的质疑,得到一个个机智的应答。在开发创新潜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小苗头,哪怕是很幼稚的异想天开,我们都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的创新热情,从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微观上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创新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中的逻辑思维又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创设匹配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学生就能够显著提高顿悟机率,增强创新能力。

⑴指导学生进行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思维的发散训练。

创新可以看成是在事物的某个层面上,在事物性质显现的不同侧面上实现了

某种新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实现创新,首先就是要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训练。如对硫酸可以作如下思维发散训练:

a、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量的角度来说,一个硫酸分子中有二个氢原子,一个硫原子和四个氧原子。

b、从硫酸实际存在的结构粒子种类来说,硫酸中有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硫酸分子,水溶液中还有水合氢离子。

c、从物理性质角度来看,硫酸具有无色、大密度、高沸点等性质。

d、从化学性质的角度而言,硫酸可表现酸性、强氧化性、脱水性等性质。 ⑵指导学生进行多样本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集中训练。

事物及其属性的某种新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为事物及其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的某种统一,从思维的角度则可以看作是思维的一种集中,所以指导学生进行多样本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集中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对乙二酸氢钠、氨基乙酸、对羟基苯酚钠等物质可作如下集中思维训练: a、从含元素种类而言,它们都含有碳、氢、氧和钠。

b、从反应时可能表现的本质来说,它们都能给出氢离子和结合氢离子。 c、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它们又都属于有机物。

⑶指导学生进行事物的造形和变形训练,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素质。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结构的功能外显,物质变化的实质是原子核及其核外s、p、d、f电子的空间构型在新条件下的重构。显而易见,想象和改变微粒的空间构型在创新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想象物质构型及其变化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如通过下列几种方法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素质:

a、同性质的变形想象。

如以有孔为例展开变形想象。有孔的物质可以是与渔网、防盗门、铁丝网、滤纸、半透膜、分子筛等等。

b、同微粒不同物质的变形想象。

如碳单质可以有立体层面形(石墨)、空间正四体形(金刚石)、球形(C60)等。

c、进行造形比赛,比谁的造形种类多,谁的造形更复杂、更完美。

如应用碳球和铁棍进行有机物结构造形比赛。

2、指导学生剖析创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创新技法。

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形象思维,虽然都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内涵,但在创新活动中,它们毕竟只是思维某些问题的某一个侧面时的一种特殊思维,而实际成功的创新几乎都是三种思维相辅相成和协调展开的结果。有机组合各种思维实现创新的方法称为创新技法,常见的创新技法主要有思维开拓法、逆向思维法、联想创新法、拟喻思维法、系统综合法等等。

每项创新成果都有其新颖独特之处,每项创新成果总是蕴含着某些创新技法,指导学生剖析创新成果,悟透创新技法之奥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常用的创新技法。

如剖析我校创新成果,活鱼运输的供氧装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会下表的创新方法。

活鱼运输供氧装置的创新技法

活鱼长途运输供氧装置的创新主要的创新技法

确定创新目标:

创造活鱼长途运输供氧装置

达成目标所需的几个方面:

1、寻找长途运输时鱼类死亡的

主要原因

2、创造长途运输时鱼类避免死亡

的方法

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1、估计鱼类死亡原因(缺氧)思维开拓法

2、设计对比实验,验证估计原因对比联想法

供氧养鱼和缺氧养鱼

3、寻找无毒安全的释氧原理过思维开拓法

氧化物和水反应

4、创造能够连续等量释氧的装置相似联想法

类似医用滴液装置系统综合法

整个创新过程逆向思维法

3、 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和技法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但实际创新过程中还涉及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教师还需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⑴指导学生收集、筛选、论证社会需求,变需求为研究课题。

如:有一次我们获悉某乡办厂需要从某种废催化剂中提取金属铜,经过师生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催化剂组分基本清楚,有关分离原理学生已经掌握,需要仪器设备学校具备,这个社会需求信息可以立为正式研究课题。

⑵适时调控学生的创新研究,力保创新成功。

a、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创新研究,选择应用合适的创新技法。

中学阶段没有“思维发展”的专业课,学生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是非常有限的,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实际上是配合教材,从另一个侧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和能力。

b、指导学生调控心态,塑造高尚的创造性人格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心理上还未充分断乳的中学生,经常会有缺乏自信、意志不坚、毅力不强、情绪忽高忽低等表现,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时用前辈科学家以天下科学发展为已任,百折不挠,勇于攀登创新高峰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把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尚人格的新一代的创造发明家。

⑶指导学生评估课题研究。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人类的一种宝贵财富,及时总结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素质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课题研究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创新成果的社会功能,可以坚定学生的创造发明的志向。

4、改进教学方法,选择适当模式,努力创造提问和质疑的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性的土壤,正如诗人龚自珍所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课堂中可根据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模式一般分为:创设情景;激发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架设探究桥梁;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重复智能训练;进行智能的重新组合;创新学习等七个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因为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有的化学教师为了鼓励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学生,设置了积累分制度,给大胆提问、勇于纠正教师教学中的错误、积极在各种刊物上撰写文章、善于补充完善其他同学回答、参与讨论的学生加分,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和参与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5、组织和开展化学小论文的撰写和评比。

实践表明,化学小论文的撰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小论文的类型有多种多样,如知识归纳型、实践探索型、教具的改革与制造、调查访问报告、化学家的生平事迹、化学晚会的组织、化学诗歌、谜语、化学魔术的创作、学习方法的心得体会、对某些化学问题(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真知灼见。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不少现代的化学家就曾经是几十年前化学小论文的积极撰写者。

6、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向学生征集试题,调动积极性。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创新的、简捷的解题思路,比较制备方法的优势;让学生在实施师生角色互换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价值。撰写试题必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面必须拓宽,广泛猎去各方面知识,特别是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高科技信息,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篇:创新干部教育方式方法的思考

新世纪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干部的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适应国内外新的形势和要求,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改革和创新干部教育方式方法,增加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我们干部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近年来,按照加强干部教育的要求,针对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始终把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和鞭策干部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培训。经过不断努力,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一、干部教育的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近几年来,特别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在镇机关各级党组织的努力下,机关理论学习气氛比较浓厚,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明显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明显增强,机关干部的作风有了新的提高和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按照“打基础、上水平、树形象”的工作方针,及时成立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亲自任组长,把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及时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在各种会议上宣传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领导的重视,使这一工作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是制度落实到位。党委围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学习规范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同时要求广大干部要按照党委的有关规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自的教育培训计划,并把此作为对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是培训组织到位。据初步统计,近几年全镇参加各类函授培训的党政干部约30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约9000人次。同时,在各级党政干部培训中,相关培训机构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在培训内容上,一直把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并在实际教育培训中加以认真贯彻落实。在培训方法上,根据干部学习培训的特点,提高了讲授式教学的质量,加大了研究式教学的力度,大力推广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现代教学方法;同时,大胆借鉴现代科技运用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注重运用网络学习、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以及合理利用省内外培训资源,为干部提供了多样化学习途径。同时,干部教育培训的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服务等设施也在近些年得到了有效的改进。

二、改革创新干部教育方式方法的途径探讨

(一)提高认识,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干部教育的主动性

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工作必须要勇于打破传统的就教育抓教育、就培训抓培训的思维模式,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全面、开放的思想观念。

1、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理念。坚持把干部教育放在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中、放在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中、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局中去考虑、去认识、去谋划,使干部教育培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有创造性。

2、树立全面素质培训的理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党的理论知识”外,还有分别有55.6%、36.2%、39.9%、15.1%的调查对象表示最希望党组织为自己提供“业务知识”、“政策法规”、“时事形势”、“学历教育”等各种提高基本的教育培训内容。因此,在开展干部教育时,既要突出政治理论、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又要把德育、国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切实加强干部的道德、能力、身体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步伐,就干不好本职工作。机关干部要牢固树立“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以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终身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

4、树立人才资本的理念。现代社会,人才成为比物质更重要的资源,高度重视人才和加快培训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把智力投资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二)把握重点,紧贴需求,创新教育内容,提高干部教育的针对性

党政机关是党和政府的领导机构。机关党员干部的特点,是决定教育内容的基本依据。在调查中,针对“最希望党组织为自己提供哪方面教育培训”的问题,选择“党的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学习的分别为30.1%和39.9 %; 选择“学历教育”及“政策法规”的分别为15.1%和36.2%。据此,我们在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将突出政治思想理论和业务两个方面。

根据调查中搜集到的意见,我们在机关政治思想教育会紧贴形势需要,增强广泛性、突出时代性。紧紧抓住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经常化培训不放松,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头脑,指导工作实践。同时,紧跟形势发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为培训重点,努力拓宽干部知识面,提高干部领导发展、投身发展和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同时,我们在机关党员干部业务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会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实用性、强化层次性。我们将坚持将贯彻执行上级政策与创造性开展当地工作有机结合,把当地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拆迁安置、旅游开发、国土城建以及招商引资等有关政策汇编成“本土教材”,纳入培训内容,对干部进行经常性、普及性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运用政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求真务实,注重效果,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干部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与创新传统教育方式。“三会一课”制度是基层党支部长期坚持的一项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健全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制度,也是干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将根据党员的实际状况,坚持与时俱进,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创新“三会一课”形式,丰富“三会一课”内容,使之取得良好的效果。构建反思学习系统和构建反馈学习系统是我们将采取的两大重要举措。我们将通过支委会、支部大会和党小组会,引导党员开展“照镜子”活动,进行不同层次的反思,以变革党员的思维。支部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专题反思,教育引导党员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按照岗责体系、职责体系开展工作,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我们将从组织、支部、个人三个层面,建立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学习系统,计划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及时进行情况汇总,在“三会一课”上进行通报,进行整改。

2、经常性开展集中教育。调查显示,有44.7 %的调查对象认为干部教育的主要手段应该是“经常性的集中培训”,同时约有42.0%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听高层次的讲座”最感兴趣。根据调查过程中搜集的意见,我们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四种方式集中培训:一是抽出时间,到党校或其他培训机构进行短时间的集中轮训;二是利用星期六和星期天集中培训,或者是在上一年末列出下一年全年的培训题目(称之谓“菜单式”),各自选题后定时培训;三是对于干部数量较多的单位,可以利用单位政治理论学习的时间,派教师到这些单位集中讲课。四是定期组织全区性的大型专题讲座。在讲课教师的选择上,也要灵活多样,拓宽视野,既可以请各级领导干部来讲,也可以请外地专家学者来讲,更可以邀请省委市委干部理论讲师团成员或省市委党校的有关专家学者授课。

3、不定期组织主题实践。把干部教育内容融入到多种文化形态和实践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富有乐趣的文化活动中和社会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教育。我们将在干部培训中采用广大党员干部喜闻乐见而又被证实效果不错的各种形式,如通过参

观革命圣地、革命事迹展览、观看教育影视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请优秀、先进人物作报告进行典型形象教育;剖析犯错误甚至犯罪党员干部案例,进行防腐倡廉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知识竞赛。可以开展拓展训练,组织干部参加“背摔”、“翻越生死墙”、“高空跨板”形式新颖的户外体验式培训活动,进一步熔炼了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干部应对挑战的潜能,培养了干部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4、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载体。在机关干部教育中,既要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等现代化手段来开展培训,提高培训资料的共享程度,实现与前沿知识的同步;也要不断加强和规范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切实加大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力度,确保开展干部培训工作的经常化、组织化和网络化,全面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水平。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由组织部牵头会同宣传、党校等部门,开辟网上“党员学习教育”专栏,不定期的发布和转载干部教育的有关信息。二是组织专家学者作专题系列讲座,要求干部参加学习。三是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有组织地收看高层次、高质量的专题讲座课。

(四)规范管理,突出长效,创新教育制度,提高干部教育的长效性

为把干部培训制度落到实处,收到培训效果,就必须使这一制度规范化,避免流于形式和做表面文章。调查显示,有40.4%的受调查者认为提高干部素质最有效的手段是“落实各项学习制度”;分别有28.1%和26.1%的人表示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或“完善监督机制”。据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机关党员教育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1、建立责任明确的领导机制。构建起机关党工委职能部门、机关各单位、部门,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机关党员和党外群众共同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干部教育的组织体系。制定出干部年度教育计划和中长期教育计划,二者之间要有衔接,要提出教育的量化和考核目标,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一个内容。教育任务要到位,分解到位,不留死角。对于一年内没有完成教育任务者,要有一定的措施,以提高教育制度的严肃性。我们将从以下三个

方面入手健全领导机制:一是各单位明确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对干部教育工作负总责。二是领导干部带头参加教育,带头搞好自身的学习。三是主要领导经常过问教育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此外财政将为干部的教育单独列出经费,以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建立统一协作的管理机制。由机关工委负责牵头组织对各机关单位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党员干部个体三个层面开展干部教育工作的检查和督促。

一是认真把握机关党员干部教育经常化的制度建设环节。从增强党性入手,督查是否建立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建立和落实党员干部定期学习教育制度,使学习教育纳入制度化轨道,确保机关党员干部及时、长期、经常、有效地接受教育。建立“机关党员教育学习登记卡”制度,对机关党员常规化学习实行量化档案管理。

二是认真把握教育效果考核环节。从严格考核入手,督查是否把学习培训制度落到实处。在考评主体构成上,将职能部门的考评、干部知识测试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特别要重视群众对本单位干部教育常态化的反馈意见。

3、建立严格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调查中,60.9%被调查者认为党员干部把“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奖励、惩处挂钩”作为“调动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应着力建立严格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使用,彻底克服重使用、轻培养,培训和使用“两张皮”的倾向,始终将干部教育情况与干部的提拔使用结合起来,对不积极参加培训,培训成效不明显的,坚决不予提拔使用。在干部年度考核或述职时,要建立“述学、评学、考学”制度,真正做到干部述职时要述学,评议干部时要评学,考核干部时要考学,真正解决“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在教育对象的管理上,可借鉴党校的学员管理办法,实行报到注册制度、点名制度、抽查制度、出勤通报制度、交流制度、评优制度、考核制度。

第五篇:继续教育——技术创新的方法答案

1、“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体现了政治创新要(与时俱进)。

2、创新的轰击原理主要是针对(心理轰击)

3、创意评估筛选的基本方法是(综合评估&定量评估&定性评估)

4、当创新效率评价指标T(大于1)时,则意味着创新效率较高。

5、不属于推理型创新技法的是(信息点列举法或条件变异法)

6、以召开特殊专题会议,通过贯彻若干基本原则和规定来造成与会成员之间的智力互激和思维共振,从而获取量大、面广、质高的新设想的创意技法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

7、用条件创意法提出设想,假设有N个必要条件,则可提出(2的N次方-1)个设想。

8、由现代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创立的,被誉为“创造技法之母”的方法是(检核表法)

9、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在(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0、适用于性格内息昂、惯于沉思特点的人或群体的智力激励法是(默写式智力激励法)

11、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因素是(管理和决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资源投入能力、营销能力)

12、创新的基本步骤包括(创意的完善与开发、创意的实施、创意的评价与筛选、产生创意)

13、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就是优化(群体气氛、激励制度、实施渠道、信息服务)

14、自主创新的基本类型包括(原始创新、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集成创新)

15、创新的基本原理有(集成原理、聚焦原理、转移原理、压力原理)

16、智力激励会的基本原则是(延迟评判原则、结合改善原则、以量求质原则)

17、举例型创新技法包括(特征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信息点列举法)

18、创意评估的原则是(平衡、完整、新颖、速度、反馈、实用主义)

19、移植创新技法可以通过(结构移植、原理移植、方法移植)

20、以下选项属于技术创新形式的(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或服务、开辟新的市场)

上一篇:财务收款员工作总结下一篇: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