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思考

2022-10-27

1 激发兴趣, 分析任务

激发兴趣、开启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设计任务后, 教师不要急于讲解 (否则又进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了) , 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 提出问题, 并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而这些问题中, 有很多是学生以前没学过的, 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 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例如:在学习Photoshop软件的过程中, 我不急于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 而是向他们展示一些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加工过的效果图, 如“撕裂的照片”、“海市蜃楼”和“彩虹”等一些比较简单但效果明显的图片。在学生的一片“哗”声当中, 我知道学生对图像处理的兴趣已被激起了, 然后我演示了一遍这些效果的制作过程, 使学生在看到精美效果的同时知道要做到这些效果其实只需简单的几个步骤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 学生对学好这一门课的信心就树立起来了。又如讲到图层的内容时 (图层在Photoshop中可以说是运用最多, 也是比较重要的) , 有这样一道题:要求通过图层的技巧运用, 制作出三个圆环互相紧扣的效果。这道题主要是看对图层的理解和运用。其实只要先将三个环放在一起, 在圆环交叉处拷贝部分圆环, 并将图层顺序排好就可以完成了, 但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否则无从下手。课后, 除了要求学生按照我的演示步骤自己做出图形效果外, 还稍稍改变了题目要求, 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来独立完成。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有趣、更富有挑战性。

2“问题解决”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包括六个既相互联系, 又相对独立的环节: (1) 做好课题划分, 优化知识结构。教师在分析课程内容基础上, 设计一组有实际背景和一定结构的问题, 把课程内容划分到各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系列。教师课前应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 同时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精心设计由难度不同的问题组成的问题系列。发现、提炼、解决问题时有以下几个步骤:一要明确有待调研的核心问题;二要把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三要收集并综合所需要的各种相关领域的信息资料;四要以解决问题的方式阐明信息资料。 (3) 教师明确教学任务,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上课时, 首先向学生出示课题, 并讲解课题提出背景, 明确课题解决的任务。然后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所要学习的内容, 明确学习目的要求, 进入课题解决的背景。 (4)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教师质疑答疑总结。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后, 教师对问题系列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提问答疑, 帮助学生总结问题、总结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理顺思路, 概括总结由问题所引出的知识和科学思想方法。 (5) 教师提出课题学习报告书写要求, 学生书面总结课题学习过程。 (6) 教师批阅课题学习报告, 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以Exce1教学为例, Excel处理数据的基础是什么? (细分:与数据库的关系?基于的数据模型?关系范式?与其他数据库软件的不同之处?) Excel完成数据查询的手段有哪些? (细分:高级筛选与自动筛选的不同之处?高级筛选是如何进行的?条件表达式是如何用运算符表示的?) Excel函数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细分:要求使用帮助菜单、上网搜索等方法。老师可提供一些财务等方面的应用案例与参阅的参考书。) 由此可见, “问题解决”教学要求学生在分组实践之后, 经过自主思考完成相关的作业, 然后在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由教师批阅。

3 分层教学

城市和农村教学条件的差异, 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异, 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差异等, 种种原因导致同一班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这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 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方式。有的中职校是将同一年级的学生按程度不同, 分班教学, 但操作比较麻烦, 涉及课程的安排、机房的使用等问题, 对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着消极影响。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掌握好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备好课, 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要承认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 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各自明确的学习目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到追求进步、勤奋学习上来。同时要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编选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 注意结合好学生的特点增加一些课本外的内容, 让他们学有所得。

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 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目标, 由于计算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都很强, 学用结合尤其重要。在职业教育中, 理论的学习稍微显得薄弱, 所以操作更显得很重要。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 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 如学会了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就可以用计算机编辑文稿, 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或是程序设计。即使在学习同一个模块的内容时, 也可以边学边用, 如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过程中, 学会了汉字输入, 就可以把一篇文章输入计算机, 学会了文字编辑, 就可以编辑修改输入的文章, 学了排版就可以将编辑好的文章加以整理排版等。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 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 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 如学习五笔打字后, 让学生打一个自己写的日记或是一篇小故事, 学生看到自己可能用计算机里打这么多字时, 就信心百倍, 会感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 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这种间接学习兴趣,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让学生的学习心态不断高亢。

5 结语

总之, 只有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认知途径, 从文化教育的整体来把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作用和地位, 才能真正揭示中职学校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这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思考, 不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需要看到全球化趋势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需要按照现代化建设对于人才的要求, 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激发兴趣, 分析任务, 接着分析了“问题解决”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 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  魏立荣, 侯英杰.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 (4) .

[2]  黄赛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3]  孟春梅.对于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J].科教文汇 (上半月) , 2006 (12) .

[4]  江晓谷.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

[5]  刘晟.对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现状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 2006 (4) .

[6]  杨来利, 常蓬彬.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 2000 (5) .

[7]  胡婕.计算机基础分级、分模块教学探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上一篇:钢结构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下一篇: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