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论

2024-05-17

语文教师论(精选十篇)

语文教师论 篇1

一.自我放逐的语文教师

(一) 放纵学生进行盲目的讨论

现今, “新课标”中的一些关键词, 如“合作探究”“个性化阅读”等已成为部分教师的口头禅。一些教师一味追求语文课堂的热闹, 追求学生的行为参与, 几乎每节课都组织 (实际上是放纵)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岂不知有些问题不适合讨论, 需要独立思考;有些问题很浅显, 根本无需讨论。例如教学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时, 有教师一开始就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描绘了哪几幅冬景图, 其实这个问题更适合学生朗读课文后自我归纳, 如果一开始就讨论定会影响学生熟悉、感受文本的程度。我们认为, 只有当学生无法独自完成任务需要团队合作时, 才有必要组织探讨。所以说, 教师应该发挥主体作用, 挖掘出文本的闪光点, 设计好有深度的论题, 更要把握住学生的智慧火花, 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二) 针对学生的见解, 教师一味褒扬

在当今的教学现状中, 还存在一种极端现象, 凡是学生的见解, 教师一味说“好”, 美其名曰“尊重学生, 给学生话语权, 鼓励学生创新”。但学生毕竟是不成熟的个体, 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也有其局限性;如果教师像旁观者, 一味“鼓掌逢迎”, 那就会导致学生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 或者无法深入地认识事物。如教学《祝福》时探讨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有学生说是鲁四老爷, 有学生说是柳妈, 有学生说是“我”……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如果此时教师不加以点拨、归纳、总结、提升, 只是一味认可, 那么, 学生就无法对小说揭露封建礼教罪恶这一主旨有正确的把握。

(三) 完全由学生说了算, 教学目标旁逸

在当今的教学现状中,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语文教师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曾接触过一位资深语文教师。他进课堂只带一本语文书, 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 你们看看, 今天我们来上哪一篇课文呢?你们说哪篇我就上哪篇。”这种做法固然显示出教师深厚的功底, 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教材的安排都有其内在联系, 教学也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任意地处置恰恰打破了这种联系, 颇不可取。更有教师采用何种形式上课也由学生说了算, 把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显然, 这种做法使得教学目标泛化, 教学内容旁逸, 其实对学生极端不利。

二.对主体与主导的认识

(一) 主体与教学主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主体指认识者, 客体指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 是主体认识和活动的对象”;“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 但是同客体相对的主体, 并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 而是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显然, 教学主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要地位, 在“教”或“学”的过程中具有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改造能力和评价能力的人。

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也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的主观性。我们可以将主体性细化为三点: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即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双方应对自己的教和学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 有自己的计划目标, 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有自己的评价体系等;“能动性”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去认知, 实践和评价;“创造性”指教学主体对教学对象进行创造活动。

(二) “主导”说的尴尬处境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人心,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但教师处于何种地位则是众说纷纭。较为统一的说法是“主导”, 既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认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但我们认为“主导”说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下的折衷, 是一种尴尬的称呼, 难以立足。就“导”而言, 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置身事外, 冷眼旁观学生学习, 就如本文第一部分所展示的“自我放逐”的三种情况;一种就如舞台演出时的导演, 对剧本、演员、演出有着权威的决定权———实际上还是主体。

三.语文教师也应该成为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因此, 人们只有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主流。我们还应该注意到, 即使在同一组矛盾中, 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转换。我们认为, 就教学而言, 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教学主体, 次要方面就是教学客体。

(一) 学生与文本对话时, 学生是主体

在学习活动中, 相对学习对象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这个“客体”而言, 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 因为他们需要认识客体, 改造客体, 就该处于学习主体地位, 并发挥能动作用。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与文本对话, 显然, 文本属于“被认识、被改造”的对象, 而对之认识、改造的主动者就是学生, 学生就是主体。

(二) 教师教学生时, 教师是主体

在“教”和“学”这对矛盾中, 一定情况下, 学生是主动的求学者, 其需求处于对教学的支配地位,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 我们的学生毕竟还不成熟, 是存疑求知的个体, 若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决定者, 显然很荒谬。正如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转化那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时矛盾的主要方面会在教师的一头, 即教师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在人类社会中, 虽说教师的世界观并不唯一正确, 但却是构成人类教育思想的基础;在人类社会中, 人类的教育思想也不是唯一正确的思想, 但却是构成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整个人类思想中发挥着它的独立价值和作用。正像整个人类社会不能没有教育一样, 整个人类文化也不能没有人类的教育。所以, 教师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中, 也表现在整个人类的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中。

不可否认, 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思想和学识水平上还不够成熟, 他们的人生观, 世界观也还没完全形成, 有时行事也显得过于冲动和草率, 所以, 他们需要教师的教导。在语文学习中, 很多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的灌输, 很多思想深刻的作品, 还需要教师的帮助, 学生才能领悟。就如鲁迅的作品, 无论从时代背景还是思想深度, 或者作品风格, 当今的学生完全陌生, 但是, 鲁迅作品的精髓在当今社会还未过时。所以, 讲解鲁迅的作品绝对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另外, 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模糊性”, 在掌握一些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 学生无从入手, 当然无法成为主体。因而, 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 也就需要发挥我们语文教师的主体性, 做好引导和启发的工作。

四.语文教师在教材处理中的主体作用

(一) 合理地进行“模块”教学

就拿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来说, 语文教师要用好这套教材, 首先要“吃透”。这套教材将以往单一的教材结构形式改变为跨文本、超文选的块状教材结构。一个模块 (一本书) 由几个专题构成, 每个专题, 由两三个小板块组成, 每个板块或一篇课文, 或两三篇课文;教学时要以板块为单位组织学习活动。所以, 教师只有先对教材有了宏观把握, 才能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

新的课程理念, 赋予教师自主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较大的空间和选择权利。教科书必须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尽可能大的选择空间。苏教版教科书在多层面上提供了选择空间。这套教科书前四个模块都分别安排了四个专题, 受规定教学时数的限制, 一学期无法完成两个模块 (八个专题) 的教学任务。所以, 教师可从四个专题中任意选择三个进行教学。也可以作第二种选择, 即板块选择。教师完全可根据专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自己对教科书的理解, 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整合, 在每个板块中间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第三种选择是指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案, 有些板块安排有两个不同的学习方案, 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案按要求学习。

所以说, 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教学, 离不开语文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没有选择, 那么, 教学就会陷入无序状态, 且无法按时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二) 对“人文”组元的处理

这套教材以人文组元。但在教学过程中, 如一味着眼于人文主题进行教学显然不可取, 更不可把人文主题的解读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否则就背离了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立足于“语文”, 尽管教材不再按照知识点、能力点安排结构, 不再有系统的知识网络和体系, 但不等于说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没有知识的传授, 就可以没有能力的训练。尽管教材每一个专题、甚至每一个板块的文本常常是不同的文体, 但并不是说阅读教学就应该没有文体观念。整个教学活动都必须紧扣“语文”, 以语文活动为主体, 以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目的。文本资源的利用, 也不可局限于专题的人文主题和板块的专题, 要尽可能充分发挥文本“文”“道”双方的价值。尤其是文言文教学, 绝不可放弃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即简单的古汉语教学, 进行架空的人文主题解读, 而应该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探讨有关问题。这中间, 难道离得开语文教师的主体作用吗?

论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 篇2

论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

王广燕

合浦县公馆中学广西北海 536100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倡团结协作,共同探讨,不断地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做到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学术报告、座谈会、听课、说课、评课等,目的是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不断充实自己。在教学研究中,要求同年级的学科教师集中备课,共同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共性,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重点和难点,但如果要求每个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同样的问题,就困难了。如同样一套衣服,穿在别人身上很得体,显得漂亮大方,如果穿到自己的身上可能会很别扭,为什么?因为身材、气质不一样。所以,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人云我亦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量身,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教学艺术风格,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1发展语文教师的个性,勇于改革创新

语文教师要开朗大方、幽默灰谐、健谈善辩是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个性特征。上课时无表情的教师,永远讲不出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一个没有半点幽默感的教师,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讲课语言干巴巴的,只能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学风格,发展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意识愈强,就愈容易感染学生,愈容易在教学中占据优势。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生字读音,生词解释,结构划分,语段精讲,小结拓展………教学环节紧奏,重点也突出了。但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新鲜感,他们的教学思路基本一致,就是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路。上语文课没有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思路,而思路要新颖,非同凡响,就要自出机杼,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绪。在备课中,要求语文老师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超前的意识,敢于突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案,不迷信传统教学,敢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讲真心话,做真实事,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艺术,培养良好教学风格

要上好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教师必须做到“绘声绘色”。教师一个滑稽的表情,一种灰谐的语言,都会给学生一种幽默感,让学生带来欣赏的目光和轻松的微笑,老师营造和谐的教学的氛围,才能达到真情无限,其乐融融!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没有新颖的课堂教学艺术,语文课永远不能精彩。语文教师必须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可以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创设良好教学的情趣和气氛,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而将学生引入一种美的境界,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展开联想,体验情感中融入自己个性的理解,进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才能创造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借鉴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但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创造良好的教学方法和与众相同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实行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语文课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双边交流,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思想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的火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不占人,不迷信权威,勇于对书本中的问题提出疑问,敢于发表个人不同的见解,拓展自己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语文教师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形成丰富多彩的第一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走同校门,进行课外写作,不断增强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教师要有自己的品位,发展个性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高高在上,自以为是,教师必须具备平等、民主的意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语文老师要善于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师生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教学氛围,这就是语文教师的高品位,也是个性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关键所在,品位高的个性化教学,首先要实行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关系,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语文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溶器”,如果师生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谈不上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展合作化学习,就是让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平等竞争,全面发展。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演讲比赛等活动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这也是一种竞争性学习,在这场竞争中,只有胜利者,没有淘汰者,因为每个参与竞争者都得到了自己的东西,通过竞争,才能激活语文教学氛围,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论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师 学历水平 文化素养 能力素质 人格魅力

我是一个教龄十多年的语文教师,常常反思自己距离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到底有多远?语文教师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养?新课程改革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素养,而语文教师的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素养,应该还包含很丰富的内涵。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

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报告和改革措施来看,普遍认为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下列素质:

一、较高的学历水平

韩国计划将通过继续教育,使许多中小学教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美国华盛顿州要求到1992年,中小学教师申请更新教师证书时,须同时具有双硕士学位,即除持有文学、理学等专业硕士学位外,还须持有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

主要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美学知识等。科学文化素质的各项内容在新形势下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美国等国普遍要求中小学教师除了掌握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要接受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

三、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

美国认为,应着重培养未来教师探讨知识的能力、态度、风格和方法,而不是一味的传播知识。认为未来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基本能力:具体感受的能力、思维观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积极实践的能力。前苏联学者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教师必须具备六种能力:教学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英国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是比较注重教师的应用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

“全能型教学”是指既会教学,又懂教育,也能进行科研的教师。至于什么是“完整型教师”,前苏联认为“完整型教师”是指完整的、和谐发展的、有学问有教养的全面发展的教师。美国认为“完整型教师”既是学者、教学者、又是决策者。尽管各国对“完整型教师”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要求教师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则是共同的。

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人格魅力

这里我们先谈谈语文教师的人格品质。当然这是老生常谈,但也是作为人民教师的应共同具备的人文素养。人们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甚高,就像歌中唱的——“啊,每当想起您,敬爱的好老师。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一个教师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关心人爱护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会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职业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责任感。教育最重要的是情感基础是“爱”,教师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因为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而厚此薄彼。在教育工作中,除了有爱心还要有耐心,做学生思想工作切忌操之过急,那样往往会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厌烦心理而欲速不达,要用耐心和诚心来打动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待人要有谦让之心。一个人要想有谦让之心就得经常拿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别人的长处比,不要因为学生暂时的无知而嘲讽挖苦学生,也不能因搭档工作中为出成绩争时间而耿耿于怀,当自己取得一些成绩时,不能沾沾自喜,越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越是应该讲合作,团队精神。一个有谦虚之心的人就像一棵成熟的麦穗,眼睛应该多留意脚下的土地。

二、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学识素养

一个理科的老师有很强的解题能力,上课有很好的逻辑性也许就已经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在学生心目中对语文课往往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但作为一个像我这样的高三语文教师,又是班主任,每周十四到十六节课,还有批改作业和作文,一堆繁琐班务工作让人没什么空闲,有时真的没有时间去读书,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知识面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后,对语文的定位,即要落实工具性,还要拓展人文性。”除必修教材外,还有大量的选修教材,很多作品对于一直抱着人版教材教了几十年的老师来说一下子摸不着边际。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很难把语文这门课教好。所以,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职要积极投身于继续教育中,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想上好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就必须首先充实自己。如果一堂语文课,老师能触类旁通、旁征博引并关注时事使语文课符合“大语文”的要求,势必成为一堂很有文化韵味的语文课。所以教师的终极追求应该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甚至现代科技知识都要有所涉猎,教师的知识贮备应是一本大百科全书。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博学的知识以及宽厚待人的品格来影响学生,进而成为学生的榜样。

三、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

有人说: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不仅传授语文知识,还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作为一个爱祖国的中国人,对本国语言的学习应该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感情丰富,这种情感来自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尊崇,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的热爱。在我参加顺德教师研究班学习时,蔡伟教授曾经说过:有些老师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本身就不具备感受作品的能力,或者说本身就不具备一颗感受作品思想感情的心灵,简单的说就是没有激情。一个语文教师在感受作品时需要有敏感的心灵,当他走上讲台时,出于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激情就会爆发出来。学生记住的应该是一篇感动其一生的好文章,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字词句。

一个语文教师,光有阅读积累、专业知识、丰富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指判断、推理、概括、顿悟、应变等能力。语文学科从教学规律上讲有预测,但又不能完全预测,尤其我们主张“以学论教”、“顺学而教”,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阅读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如果教师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是很难驾驭课堂的。比如,我在讲到词语练习时遇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旅行社是陈世美犯法——包办。学生不理解这个歇后语是什么意思。那就要讲京剧里的《铡美案》,讲包公铡陈世美的故事。有一次遇到一个惯用语:好景不长,中报惨遭“滑铁卢”,净利润锐减。这里学生提出不理解什么是“滑铁卢”,我就找一个学历史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讲拿破仑如何在滑铁卢遭遇惨败。当然这两个例子都是很常识性的问题,但学生也可能在课堂上会提出一个个千奇百怪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哪些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有必要的。同时要迅速的分析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要有敏捷的思维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练就的,长年坚持一线教学的经验以及课前做好种种突发事件的准备,再加上良好的教师素养才可以做到这一点。这种应变能力,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具备的。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归根结底,应该主要是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高度融合,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文人气质的语文教师。

论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 篇4

一.审美性的语言, 更多的彰显美学价值

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具有审美性, 有比一般人的语言更高的美学价值。这一特点是很重要的。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 都是富于审美性的。例如于漪老师在讲《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一组写景散文时, 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美几乎是无处不在。当然, 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 不同于绕梁三月的音乐美, 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 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 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季节, 展现出不同美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 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 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

这段导语通过精当的词句和引用、排比、对照、夸张等修辞手段, 表达了富于哲理的美学思想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烘托渲染了一种美的氛围, 正与教材的风格相吻合。可以说, 这段话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美的。无怪乎她的学生要说, 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了。

二.美的语言, 能达到深入学生心灵的效果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 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 进而领悟“情”中之“理”。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 深入学生心灵,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比如讲述《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这两篇课文时, 我带领同学们挖掘文中的美景, 深情的感受温润柔美的江南冬景, 感受那气势雄浑、撼人心魄的西部落日, 把她想象成正如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油画, 一种是含蓄朦胧的美, 一种是浓墨重彩的美。在课堂上热烈的讨论之后, 同学们终于明了, 无论是哪一种, 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同时对罗丹说的“生活中不缺乏美, 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有了切肤的体会。因此, 很自然的, 我做出有力的挥手状:“让我们走进自然, 谛听天籁, 感受大自然散发出来的迷人魅力。”用大家都熟悉的语言来描述江南美景的真实存在, 让学生心中被一种深情所填满, 然后再声情并茂的泛读课文, 分析课文, 语言上深情打动了他们的心, 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也使课文永留心中, 使语文教学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火

教师的课堂语言, 不但要规范, 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 最生动的事例, 最感人情节, 要绘声绘色, 细致刻画, 使听众如临界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 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 深奥的讲得浅显, 枯燥的变风趣。鲁迅在讲《“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课时, 用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 饥区的灾民, 大约总不去种兰花, 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 贾府上的焦大, 也不爱林妹妹的这样一些生动浅显的比喻, 来阐明“文学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语文课就是这样, 有时一个例子, 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 更深刻。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 喻也。”

试论当代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规格 篇5

试论当代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规格──兼谈三年制师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浙江绍兴师专中文系王松泉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师范教育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旨在认真总结我国师范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新时期师范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及相应决策,为深化师范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决策依据,因而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这一课题包含的师资建设诸多问题中,有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是,面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和“三个面向”的要求,如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完满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以及研究界共同努力,既立足当前,又虑及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需要,研究初中语文教师的规格,即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与成熟,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政治思想、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等提出恰当的要求;同时研究培养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手段和教育教学方法,使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就初中语文教师,尤其是当代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规格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试加议论。

论语文教师如何有效评课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评课;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53-01

语文评课是对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得与失的全方位分析和综合评估,他是我们语文教学、教研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活动,也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认识水平和自身道德修养的体现,更是学校集体向心力的体现。客观、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加强教学常规管理、革新教学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有重要意义。评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如何才能评出水平、评出素质、评出特色呢?对此,笔者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就如何有效评课进行如下浅谈,以期让评者有所收获。

一、评课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一节授课,不管是执教多年的老师的课,还是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的课,都要充分肯定成绩,看到不足,要用全面地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反映教师课堂的真实情况。

2、针对性原则。数学评课要有针对性。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进行讲评,运用教育学理论去阐述,提出问题,指明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从而使执教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要抓住重点和特色进行评议,突出对优缺点的分析,使执教者能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要害问题,以便尽快地加以改进和提高。

3、探索性原则。把语文评课活动当成研究问题的媒介,看成进行教育科研的园地,这是语文评课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评课中可以探索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怎样落实课程标准,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等。评课是学术研讨,要充分发扬民主,各抒己见,不要搞少数服从多数,更不能采用行政手段“统一认识”。评课时要多提启发性问题,不要轻易下定性结论,让大家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大胆发表各自的见解,以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评课会应是评议讨论会,不要开成评判会。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课评议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讲求教学评议的实效性。对教改实验课的评价,应注重其研究性,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总结有效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找出问题,加以改进;

4、激励性原则。评课时要以“优点谈足,缺点抓准”为原则。优点谈足,就是要能合情合理地满足人的受赞誉需要,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增强做好工作的自信心,同时也使其乐于接受评课人善意的指点;再加上缺点抓得准,自然让人心悦诚服,评与被评双方就会实现较为理想的沟通。当然,有时会遇到优点极少而缺点甚多的课,评价时可以将优点拆大为小分开评,连同表扬其认真的态度和做出的努力,总之,是先让其得到适当程度的认可。缺点多,可归类抓主要的说,或点出缺点的根源,或进行鼓励式的探讨,使讲课人感觉到评在点子上,谈在情理中。

二、评课应注意的问题

1、站得高看得远。精彩的评课应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站在教材、课标,站在当前教学的高度,引导听者透过某些教育教学现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揭示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而不仅仅是抓枝节问题,如字错,音错。

2、要摆事实讲道理。评课者在评课前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听课时详略地记录好教学过程,把随感随想以批注形式写下来,并及时地整理、归纳。便于评课时具体指出哪个环节好,好在哪;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及原因,应怎样改进。以使人心口折服。

3、要体现以师为本。新一轮课改大潮中,无论是教研员,还是教学领导,均应成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服务者,协作者。所以除了听评课外,我们还要注意向他们学习。要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即使课堂出现偏差,也不要过份批评指责。评课者还要因人、因课而异确定评课侧重点及评课方法。

三、教师如何有效评课

1、看教学目标。(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依据《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要求,(2)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看教学思路设计:(1)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2)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3)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4)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教育手段。

5、看教学效果,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2)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3)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 龙 海.新课改下如何评初中语文课[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6)

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篇7

坚持阅读,做一位勤于读书的语文教师。我们做教师的职前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入职以后很多教师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尤其是语文教师不读书的状况令人堪忧。这样不仅荒芜了自己的功业,更为糟糕的是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我们常说, 读书可以明志。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一个不注重阅读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黄庭坚曾说,“一日不读书, 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当教师忙到没有时间看书思考的时候,教育的资源也就彻底枯竭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请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导:“教师要想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阅读确实是件很高雅的事,语文教师更当以此为荣。

坚持写作,做一位善于思考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求学生写好作文,但我们语文教师能作文会作文的又有几何。为什么不写,为什么不会写。细细思量,其实都是懒惰惹的祸。业精于勤荒于嬉,事成于思毁于随。今天做教师的不动笔墨者大有人在,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写作并不复杂,作文也并不怎么难涩。只要我们坚持和学生一起同在共行,通过写日记,写作文,围绕教育叙事、生活感悟坚持写下去,使自己习得的语言、创见的思维通过文字流淌出来,其实是件很快乐的事情。现在很多名师总结自己的成功路径,无一不是通过反思式的写作历练而成的。有人说,文章是写出来的,这句大实话告诉我们,不写,永远不会作文。所以我们做语文教学工作的,自当做学生的表率,坚持写作,并能不时展示出我们的佳作,通过人格和学术魅力散发的芬芳,绘就学生心的风景。

坚持聆听,做一位敢于取舍的语文教师。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聆听是一种美妙的分享。记得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仍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以后,一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学会聆听,从聆听中获取语言信息,从聆听中明辨是非成败。但我们教师却常会在聆听中误解别人的言论,在聆听中错判别人的声音,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缺乏聆听的功力,不能从聆听中提炼出思想精髓。做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通过与人交流、听人演讲等方式,经常地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从听中体悟语言的表达艺术。

坚持言说,做一位能说会道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不仅应该能舞文弄墨,更应该能出口成章。字字见珠玑, 句句有锦绣。只有说出来头头是道,讲出来娓娓动听,时刻能从自己的表达中传递儒雅和秀气,显露广博与深邃,方能博得众彩。也只有敢于尝试,勇于表达,时刻不忘进行口语锻炼,引经据典,海阔天空,方能语出惊人。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教师要在弘扬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建树自己的语言风格,彰显自己的语言特色。要敢于弄斧于班门,勇于亮相于大雅。要虚怀若谷,多方借鉴;要披沙沥金,反复涵泳。像于丹教授那样,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论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8

一、以饱含真情的语言, 拨动学生的青春之弦, 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要上好一堂课, 教师必须以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注入真情实感, 拨动学生青春之弦, 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鸣, 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同文体的教学, 在课堂语言设计上一定要注意动情, 突出其中“姿态横生”的情绪。教师以热烈含蓄、情感深沉的语言让学生一起品味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景, 塞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观;共同体会那斑羚勇敢飞渡的悲壮, 贝多芬紧扼命运咽喉的顽强抗争;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叹, 为毛泽东“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而歌……这样一句一言一语都融进真情实感, 使每堂课都奔涌着情感血液, 才能让学生心有所动、情有所感、魂有所化。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 这种修养是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尤其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 他们的课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在感受语言艺术魅力的同时深深地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渐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 学生无论是在回答课堂提问、进行课堂讨论时, 还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题时, 都表现出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求知若渴、正在成长中的学生, 有哪一个不喜欢具有高超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的语文教师呢?这样的教师给学生上课, 课堂气氛活跃, 幽默诙谐、生动有趣的语言使学生开怀大笑, 精彩的分析、讲解使学生领略到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相反,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 甚至词不达意, 学生感到兴味索然、甚至昏昏欲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以形象的语言, 带学生进入“真”的境界, 感受知识的震撼力, 体验学习的乐趣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说:“言者, 心声也。”语言, 从本质上说, 就是思想和感情的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能情动于衷, 又要能形声于外, 它们的辨证统一离不开语文教师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必须使出浑身解数, 用充满灵气、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课堂教学内容传达出来, 千方百计将本来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和生动的形式。如, 我讲《滕野先生》一课时, 有这样一句话“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我先让学生联想一下电影里清朝官员脱帽的动作, 再让学生做一做, 并把脖子扭一扭。此时, 学生大笑, 我随即抓住时机, 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除”“扭”两个字反映当时清国留学生视丑为美、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丑态。同时水到渠成, 让学生明白“标致”是反语, 是讽刺。这样, 用形象化的口头语言, 加上姿势语言, 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使他们带着更加浓郁的情趣去学习。

三、不拘一格, 灵活运用哲理性的词语、故事、典故、成语, 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一定意义上说,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心灵交流的过程, 也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 语文教师通过自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去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 使教学过程成为其乐融融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经常渗入一些哲理性的词语、故事、典故、成语, 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 讲《滕野先生》中“滕野询问中国女人裹脚”一事, 可以略提一下冯骥才的小说《三寸金莲》, 再一句“在旧社会, 大脚女人是没得人要的哟”引得学生哄堂大笑。然后, 引导学生找文中词语, 看看鲁迅与滕野对此事的态度。故事、典故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最有用武之地。例如, 讲“说话要注意对象, 用词要恰当得体时”, 我挑选了一个“韩复榘驯话”的故事让学生讨论分析, 结果学生门兴趣大增, 纷纷发言, 整堂课都“村色满园”。这样, 把一些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四、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 让语文课堂走向完美境界

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内心的一种追求。因此, 我们要自觉、主动、积极地不断加强语言艺术修养。要经常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着, 从名篇佳作中汲取语言艺术精华, 然后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古今中外, 一代代语言艺术大师, 他们的经典作品中蕴藏着语言艺术的珍宝。那璀璨夺目、魅力无限的语言如珍珠、翡翠和玛瑙, 串联成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还要广交文朋诗友, 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此外, 找学生谈话, 进行家访, 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论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篇9

现由一: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教育与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在中国古代, 文与化是对举的,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干宝解释为“文为文明, 化为教化”, 孔颖达疏作“文指礼乐, 法则, 制度, 化则为教育化成”。可见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比较集中于乐礼制度的文治和迁善的教化。文化与教育是联结在一起的, 文化给教育以内容, 教育使文化得以传递, 而且文化上的诸多形式是纵横交错地编织在教育活动中的, 而教育上的每一个方面都蕴涵着多方面的文化意义。

理由二:我是一名教师。是教师, 就得直接进入课堂, 有直接的育人的责任。学生作为人, 将来会走向社会, 成为社会公民, 他们通过课堂、教师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惯和其他能力都直接会烙上学校教育的印痕, 他们的品质与习惯会显示学校文化教育的相关性。当教育的繁华落尽, 留在学生身上的只有文化, 文化对人有控制的作用, 并且“直接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怀特语) 。面对将成长为人类未来希望的学生, 教师要以文化观点看待教育的目的和手段, 用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制订课程的方法和所使用的教育方法, 并且要以文化财富来陶冶学生。

理由三:我是一名语文教师。语文的学科性质注定了语文教师要与文化结缘。语文课程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它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从对文化的继承和传递来看, 学语文就是学文化, 语文教师也就是文化教师, 所以, 语文教师要有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 要激活与弘扬珍藏在民族语言中的文化元素, 对学生进行文化影响、文化浸润、文化熏染、文化陶冶。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应该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

首先,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是理解和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道家的始祖老子曾言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从“人”的角度看, 应该是完全平等的。1989年11月20日,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其中有“无歧视原则”。语文教师应该秉承孔子的“有教无类”原则, 教师眼中的学生, 就是学生, 不分贵贱、贤愚、美丑、贫富、亲疏, 没有尊卑之分, 尽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千差万别, 教师要了解并理解、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 并且要一视同仁。

2007年暑假, 一位家长向我们学校提出孩子转学的申请, 我问及原因, 这位家长说:“我孩子在这个班一年, 主课教师竟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叫‘××’的孩子, 可见一直以来对他的漠视。我想,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我孩子是得不到尊重的。”后来我问主课教师事情的原委。他说:“课堂上他一直是叫学生学号的, 因为这样可以公平对待学生。”这事引起了我的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叫学生学号也是很正常的, 但我认为这不应该发生在语文教师身上, 因为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是最强的, 语文教师不能在公平的名义下忽视了学生承载的家庭乃至家族文化的符号。我们知道古人的名、字、号都是非常讲究的。比如王维, 字摩诘, 明显取自《维摩诘经》, 与王维“诗佛”的称号是偶然的相合还是必然的暗示,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当今社会, 家长的文化素养相对较高, 在给孩子起名时都是非常慎重而且考虑周到, 所以学生姓名显示了父母、家庭乃至家族的文化背景, 同时寄托了他们的期望和学生的自我期待或自我暗示。叫学生学号难以传递教师称名道姓时那种特有的感情, 因为数字是冷的, 是国际通用的, 根本没有汉语言的那种特有的韵味, 而且, 叫学号容易让人联想起医院的床号、监狱的囚房号和囚犯号, 还有叶圣陶先生《夜》中映川夫妇被杀害时只剩下十七、十八号等等。叫号次, 掩盖了汉语言的那份温情与韵味。再说, 叫学生号次, 貌似公平, 却难以与学生的个性、学习的相应水平对应,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能在公平的名义下消解教学的针对性与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一个学生, 不仅这个学生心知肚明, 其他学生也会感同身受。长期只以学号代替学生姓名, 教师就失去了了解读学生姓名、个性、自我期望、特有文化背景的许多机会。当然, 我们也不能拿学生的姓名开涮, 有一语文教师, 对他班里的一个名叫夏冬的学生特不满, 因为这位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 卫生习惯也差, 还长年挂着两条鼻涕, 于是, 这位“可爱”的语文教师就对这位学生说:“夏冬, 你不如回家算了, 去娶一个老婆叫春秋, 开个四季粉丝店!”应该承认, 这位语文教师有一个语言的敏感力, 夏冬对春秋, 刚好四季, 粉丝指鼻涕, 于是店名也有了, 但是显然, 这个教师的文化意识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要把学生当做具有文化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 不管是语言还是行为, 甚至是有隐性特点的表情态度等, 都要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要意识到“身教重于言教”, 更应该“行不言之教”。正如一个社会怎样对待弱势群体能反映出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一样, 教师对待学生, 尤其是对待落后生的态度, 最能折射出教师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师要通过赏识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其实一个期望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欣慰的点头、一个赞同的手势就足以传递教师的尊重、信任与期望。教师良好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浸染, 并内化为行为。所以, 有人说, 教育是以尊重换来尊重, 以生命唤醒生命。

其次,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要体现在课程的构建之中。新课程改革以来, 课程的内涵有了扩充, 它既包含了教材、学生、教师, 还包括了学校、社会中一些对教育有用的资源, 语文教师在重新构建课程时, 要有文化的意识。

因为我是高中理科班的语文教师, 我的学生将来都会选择大学中理工科专业。面对这样的学生, 语文教师要有未来意识:这批学生到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再专门学习语言文化, 高中语文教师要为他们的未来铺垫一点文化的根基。于是, 在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外, 我还要求他们:高一以成语学习为主, 以积累文化知识;高二以唐诗宋词的学习为主, 分背诵、鉴赏、文学性描述三个阶段, 以积淀文化素养;高三以即兴演讲为主, 既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考查他们的理性思辨能力。此外, 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当前使用的苏教版的教材, 选文以人文性见长。所以, 教师可以按人文专题展拓和重组教材, 如屈原专题、陶潜专题、李白专题、杜甫专题、苏轼专题等, 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化名人生平的了解、专著的解读、个性的品评, 丰富自己的积累, 丰满自己的心灵。

学生学习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 面对繁多的信息渠道, 语文教师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 要利用网络、阅览室、图书馆等给学生获取文化知识以更多机会。尤其要倡导学生读书。我带的教学班, 每一轮我均给每位学生送一本或文学的或励志的书。每三年, 我付出的只有一千多元, 但在为学生购书的过程中, 我的脑海会浮现这些学生的个性。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会特别珍视教师的这“无歧视”赠送的书。除了课内外打通之外, 语文教师还要有一个大语文的观念, 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世界, 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渠道, 要把生活引进教材, 要把社会当做课堂。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则说:“生活即教育。”目前的语文教学, 课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往往脱节。面对这样的情况, 语文教师要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 把学生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 并要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 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悟性、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养成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的目标。如结合教材中的孝悌内容, 利用节假日或传统节日走访养老院和孤儿院;或趁着学校和国外学校结对交流的机会放眼世界, 让学生做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国外文化的学习者;等等。

新课程标准要求, 当代学生既要关注民族优秀文化, 又能够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多样文化。要做到这些, 语文教师首先得有文化意识。

论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 篇10

语文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面对古今中外思想璀璨、性情灵动、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 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会迥然不同, 这多是源于教师的语文功底各异。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 在他的课堂上, 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法国学者加斯东·米亚拉雷曾指出:“学校的语言首先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 所谓母语教学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在母语教学中, 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世界教育史》) 语文教学切不可忽视民族文化背景, 否则, 讲出来、写出来的东西苍白无灵气、单薄无支撑。

语文教师既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语文能力的培养者, 又是多种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承担着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 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熏陶, 提高其文化素养, 培养其文化精神。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 必须用新的视角、新的眼光, 去认识和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底蕴, 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 精神得到升华。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 既有传统的礼仪文化、道德文化, 又有风俗文化、审美文化、建筑文化、音乐文化;既有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又有民族精神、性格、意志品质, 等等。节选自《史记》的《鸿门宴》, 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一) 政治文化。一个君王能纳谏用贤, 是维持政权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该文就反映了刘邦和项羽在为君用人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结局。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 马上接见项伯, 殷勤招待, 约为婚姻, 让项伯为自己做了很多工作。而项羽对范增的意见是毫不理会。刘项的胜败,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用人上的得失。 (二) 军事文化。该文反映了间谍的运用, 如刘邦知道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后就急不可待地利用项伯, 获取了对方绝密的情报, 这是战场上明刀明枪所无法得到的, 而项羽却在无意之中将为自己报信的曹无伤暴露出来, 使“沛公至军, 立诛杀曹无伤”, 白白丢失了一个为自己送信的内线人物, 实在可惜。 (三) 礼仪文化。从宴会上项、刘等人的座次上可以了解当时的礼仪文化。“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 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理, 沛公是客人, 本该首席, 东向坐。但项羽自己却东向坐了。从座次上, 反映了项羽对刘邦的轻蔑, 同时也反映了项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性格。 (四) 民俗文化。刘邦鉴于项羽实力强大, 想到了以“约为婚姻”的方式来拉拢项羽的伯父项伯, 说明刘邦善于利用各种关系来为自己服务。 (五) 酒文化。中国人宴饮酬谢, 往往少不了酒的媒介作用。酒往往能缓和紧张气氛, 给英雄以力量和气魄。因而, 中国酒文化之丰富, 世所罕见, 从文中项王赐酒和樊哙仗酒慷慨陈词不难看出。文中蕴涵的这些传统文化, 教师若注意去挖掘, 则学生对教材一定感受更深, 受益更多。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 通篇文章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如黛玉初进贾府时见到的府门格局:“又行了半日, 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 三间兽头大门, 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的人。正门却不开, 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又往西行, 不多远, 照样也是三间大门, 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 只进了西边角门。”

这里的描写很有道理。首先“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说明宁、荣两府大门朝南开, 这正符合封建社会权贵门第坐北朝南的规矩。黛玉先见到的是宁府, “又往西行”才到荣府, 这正合乎东为上、西为次的礼俗。因为宁国公为兄, 荣国公为弟, 府第当然兄在东、弟在西, 长幼有序, 等级分明。再从进门的规矩看, 也很有讲究。宁国府“正门却不开, 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荣国府也是“不进正门, 只进了西边角门”。因为, 当时的制度规定, 官宦大门平时不能随便打开, 只有皇帝来、圣旨来、官阶高的人来, 才能打开大门。平常的人只能走东西两个角门。而两个角门也不同, “东尊西卑”, 东角门只能是有地位的人进出, 而像黛玉这样辈分小、年岁又小的人, 只能从西角门进出。这看似平常的不经意的描写, 其实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文化传统博大丰富而又精微深刻。这些反映在古诗文里, 可谓随处可见。尤其是古代文人多以他人之酒杯, 浇自己之块垒, 形成了许多“典故”。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就难以理解诗文的内容。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引用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相互争斗的历史, 着重写了周瑜“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这是以周瑜的年轻有为、功业非凡, 来反衬自己虽已四十多岁而功业无成反而被贬的凄凉身世。苏轼年轻时何尝不想像周瑜那样立功名世, 青史留名, 但人生蹉跎, 岁月已逝, 心中的无奈和悲哀溢于言表。假如对周瑜的身世和苏轼的遭遇心中不明了, 那对这首词的理解就不准确了。再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 用了许多典故, 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曹操对孙权的评价, 刘裕的北伐, 刘义隆的再次北伐, 霍去病的北伐封山, 廉颇被仇家所害终不为所用, 等等。一篇短小的诗词, 竟用了这么多典故, 如果对这些人物及事件不了解, 就很难读懂这首词。

即使是现代作品也包含着不少包含传统文化的话语, 也需要加以注意。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其中的“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里有五个历史人物, 应该有所了解。再如《药》中夏四奶奶看到坟头上的花圈, 便想到了夏瑜的显灵;华大妈听到“痨病”一词就感到不快;《祝福》中祥林嫂用血汗钱去捐门槛, 短工用“老了”代替“死了”, 等等, 都浸染着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

语文教师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应付自如, 使教学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学生得到美妙的精神享受。

教学《六国论》, 需要介绍“三苏”, 可引用朱德元帅的题诗:“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这样品诗传人, 兴味无穷。学习《垓下之战》, 楚霸王面对乌江亭长移船待渡的好意, 断然拒绝:“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拔剑自刎。读到此处, 齐诵李清照的名句:“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在诗意的辉映下再去审视司马迁笔下的英雄, 能增添教学的情趣, 丰富课堂的文化内涵。带领学生鉴赏《故都的秋》, 也可借助诗句去营造优美意境。作者写那秋槐的落蕊铺了满地, 给人一种梧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遥想;那秋蝉衰弱的啼唱可引出陆游的“槐花落进桐荫薄, 时有残蝉一两声”, 与课文的描写相得益彰。还可引出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优美的词句能把学生引入课文意境, 去感悟北国之秋“来的清, 来的静, 来的悲凉”的审美情趣。这都得力于教师古诗文功底的深厚。

一位老师上观摩课《过秦论》, 在总结写作手法时, 认为其特点是寓论断于叙事之中, 论点的得出水到渠成。这时, 一位学生表示, 贾谊的《过秦论》观点与材料不统一, 水到了, 但渠未成。因为, 材料叙述的都是秦如何用暴力得天下, 而六国施行了仁义反而灭亡。有的同学也表示同意这个观点。这时, 听课的老师暗暗为之担心。由于这位老师曾通读过《过秦论》中、下部分, 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兼并者高诈力, 安定者贵顺权”的观点, 灵感的火花闪现了, 只见他很自然地在课题后加上个“上”字, 顿时,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下文还要继续论证这个问题。于是, 问题解决了。如果这位老师对教材没有充分的了解, 他能这么顺利而巧妙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吗?

更重要的是, 传统文化, 对个人来讲, 说到底, 是一种思想、精神和灵魂。一个具有文化人格的人一定是一个灵魂有形的文化人。灵魂有形, 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谭嗣同就是灵魂有形之人。又如文天祥的绝笔书:“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读圣贤书, 所学何事?而今而后, 庶几无愧。”也能看到他的灵魂有形, 他的节气、操守看得见摸得着。一位有文化的语文教师是有思想、有精神、有灵魂的人, 那么, 他的教学就是有思想有精神有灵魂的教学。他就能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思想、精神和灵魂的影响。而这, 是比只教给学生几个字、几个词要重要得多的使命。

李镇西老师在结束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时, 提到老舍的投湖自尽, 学生们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 教室里顿时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李老师缓缓说道:“从《济南的冬天》到《小麻雀》再到《在烈日和暴雨下》, 我们看到了老舍先生的一颗真诚爱心, 看到了他那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不会想到, 在1966年, 他会遭遇和祥子一样的暴风骤雨!面对文革风暴, 他的命运也如‘风雨中哆嗦的树叶’, 遭受严酷的‘烈日暴雨’的欺凌和折磨。但和祥子不一样的是, 老舍先生没有堕落, 而是以死抗争, 用生命为20世纪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划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叹号!也树起了一座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不朽的丰碑!”这段话语铮铮有声, 震撼人心, 给学生以强烈的思想启迪和丰富的灵魂滋养。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所应该具有的精神的、文化的品格。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给“精神贵族”这个词的定义:“品德高尚、富有大爱、个体精神永不衰竭和才华横溢。”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精神贵族”。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知识、智慧、艺术才华的展现, 除了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外, 教师还要有建筑的构型艺术、绘画的色彩艺术、音乐的旋律艺术、舞台的表演艺术等, 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其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光彩照人的形象、高超的教学艺术, 把教学活动引入到艺术的殿堂。

摘要: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 要上好语文课, 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深厚的文化修养。本文结合具体课文内容, 就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的重要性进行阐析, 指出要真正诠释语文的魅力、吸引学生爱学语文, 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上一篇:院校网络架构下一篇:距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