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

2024-05-06

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精选6篇)

篇1: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古文《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如果真是如此,那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恶人呢?如果天生性善,想必其恶应该是后天形成的啰!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接下去的两句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了!这就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都是同一父母所生,长大后个性迥然不同,想必也是后天形成的。后天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啊!它可以使一个原本个性善良的人渐渐走向不归路,也可以让两个同时、同地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个性完全不同。环境就像个老师,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孟子的母亲最了解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个小孩子,有样学样的本能,更容易学到不好的习惯,这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如果当初孟母没有这样做,也许就没有孟子这样的一个旷世伟人,真是环境造就圣人啊!

环境是培养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每个人事事都受环境的影响,晏子春秋上曾有“南橘北枳”一语,就是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为淮南的环境适合它的成长,所结的果实饱满又香甜,一旦移到淮北,没有丰霈的雨水,肥沃的土地,就成了不可口的枳。这比喻同样的东西会因环境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以上的各个例子,都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深且远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被环境影响的经验。父亲是医生,儿子也可能选医生这一行;父亲经商,儿子也可能经商;父亲是黑道,是贩毒,儿子也可能学坏。这也就是“家学渊源”的道理。所以不论是家庭、学校、甚至社会,都应该塑造一个优质的环境,让每一个小孩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就不会有“不良青少年”这一词了。

社会就像个大染缸,造就出许多不同的人,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人,所以一个人的学习环境很重要,一个认真努力的学生,到了一个读书风气不好的班级,想不受影响也难,不知不觉日久就会被同化了。环境的魔力是难以抗拒的。所以一个社会要好,先要导正社会风气。一个学校要好,先要树立优良的校风。一个班级要好,先要培养良好的读书风气。一个人要学习成长走向正途,环境的选择就更显重要了。

外部环境对一个人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在某些时候,某些环境下可以做的非常优秀,而在有些环境下,却表现的不理想。是一个外部的大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好的环境对一个人是一种催化剂。

我的一个朋友在北京,那天和我在网络上qq聊天,我说,在北京发展应该比西安好吧,北京的各种条件都比西安好,而且机会也比西安的多,他说其实更多的是,北京对他的成功是一种催化剂,是那种成功的环境,对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做作。我们渴望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其实更多带给我们的应当是一种眼界的开阔,一种思维的放大,和一些看不到的新事物。我其实早都渴望去一个新的环境里刺激自己的潜力细胞了,我相信自己有许多许多的潜力没有开发出来。

我相信一个成功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有决定性的,当然一个人小时候的学习环境,更是对这个人的一生起决定性质的。周围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改变也是有很大影响的。为了我们的成功能早一天来临,我们就要努力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吧???

篇2: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

一位网友几个月前给我写信,讲了她的情感故事。我觉得很有普遍意义。现征得她的同意,把她的故事摘要和我的回复一并录在这里,以期能够给曾有过或仍然置身于类似经历的朋友们一点有益的启迪。

在家乡的时候,她曾爱上一位已婚男士B。后来当她远嫁他乡时,发现自己己经无法接受除B以外的异性之爱了。于是在过去长达十年中,他们一直通过电话和网络保持联系,互诉衷肠,但就是没有见过面。她的先生也知道她们还有联系,但是并没有怪罪她。但是她心里一直放不下B,所以和先生的感情一直都不很融洽。几个月前,和先生分屋而居了。她没法从心中将B抹去;但她又很徘徊,觉得自己的婚姻还没有走到尽头。B几次从千里之外过来看她,她都没去见。后来,B在电话里告诉她,他离婚了,然后又成了家。这时她才后悔没有离婚跟他结合在一起。她说她好像是心如死灰、茫然若失。深爱的人重新组织了家庭,而自己的婚姻又很难过下去。只能在死寂一般的家里过着无奈的生活,没有了爱的希望和生命的意义。

有一天晚上,她实在克制不住自己对B的思念之情,就给B打电话了,是一个女人接的。原来他们根本没有结婚,只是一种同居关系,说结婚主要是哄她的。他天天喝酒,每晚都喝得不省人事,那个女人没办法管他。打完电话的那个晚上,她长夜难眠,心乱如麻,痛心疾首。她困惑的是,如果B爱她的话为什么不勇敢地来找她,和她在一起?她认为B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爱人,没有他就没有生命的意义。但是她听了许多B的花心故事,B除了长得帅外,在事业、学识等方面并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欣赏和迷恋的地方。所以她很为自己和B结合后的生活前景担忧,因此下不了决心和很宠爱自己的先生离婚,和B走到一起。只是感到B很需要她。如果她不关心他的话,B可能就会一直这样消极下去。

再后来,她几次给B电话,B都没接,短信也不回。她说她没有想跟他生活的欲望,只是不喜欢他不快乐,希望他没事,所以很挂念他。欲罢不能、欲想不得。她的心结一直压抑着自己,总有失落感,茶饭不香、睡不安稳,仿道闷至极,似乎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朋友,仔细地把你的心路历程看了三遍。很理解你此时的郁闷困惑心情和身处两难的境地。谨提几点供你参考的.看法,:

在人类的一切美好情感中,男女之爱是最让人牵肠挂肚、也是最能影响一个人一生遭际的灵魂震荡体验。没经历过一场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就不会感悟到爱情的真谛,也不会体验到那种苦甜相伴的震撼感。没有爱情的生活固然是可怜的而且是不道德的,但偏执地把爱情看作一个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舍弃其他美好的东西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极端不负责任。因为爱情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必要元素,但绝非充要因子。

青苹果时期的青少年,在情感方面都是单纯无暇的。但过于纯真,有时候就会使意念中的另一半过于理想化了。少女的怀春意识和浪漫的幻想影响了你的判断力,冒然地把自己的全部情感给付了一位素昧平生的异性。按你自己所说,其实你对他的品行、性格、修养、学识甚至事业都了解甚少,只是你自己在幻想中把其看作完美无瑕的白马王子了。其实,你们的爱情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风雨磨练的考验,也就很难结出丰硕而成熟的果实。

现实的考量,你现在是渐进不惑之年的年龄。已经不是花季少女可以肆意挥霍情感的稚情时期,所以必须现实一些地思考(包括情感在内的)任何问题。因为你已然没有更多承受失败的筹码、时间和心理耐受力任由你去挥撒了。再遭遇一次失败的结合,会对你今后的人生打击比原来更大。更为重要的是,那个男人是否真正的爱你爱到非你不娶的深度?为什么不能等待你自由身以后再投入他的怀抱,就先忙着去经营自己的安乐窝了?我认为,在你们之间的关系上,重要的是他,而不是你的因素,就是说,他对你的感情能否始终专一?他能否为了你而改变包括酗酒、花心等在内的许多陋习?遇到问题是否会多为你考虑?他是否真正值得你托付终身?

而从你的话语里也并没有看到你有爱他爱到非他莫嫁的程度。没经过深度了解、理解的爱情,即使你们急切地生活在一起,也不一定就会互相适合。电花四溅的爱情不一定就是永恒的灿烂;偶然的执尔之手,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与之偕老。

我认为,对于他不接你的电话一事,你最好能换位考虑一下比较好:如果他过得好,就不想让你有悔意和醋意;如果他过得不好,又不想让你担心。也许他也明知道和你的结合是一种不可能事件,那么他就不想再惹起你的更大的烦恼了。对于他来说,将你自由地放飞,就是对你最大的爱,也是他最应该做的事情,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所为。你如果继续枉费心机地为了一个无望的标的去徒劳无功地反复折腾,对大家都聊无裨益,有的只是对各方更深的伤害。你和B之间的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然是一杯醇香已失、变了味道的爱情咖啡。如果一个女人把自己所有的人生赌注都押在一个莫测的爱情赌局上,就是一种轻率或不冷静的行为,也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最大浪费。须知:慰藉和同情并不是爱情;一时的善心很有可能化成终身的悔恨。曾经的美好不等于今天的灿烂。星换斗移、此非彼时,望你深思。

天涯何处无芳草?只是未尽寻觅心。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不一定就偏要走那座独木桥。为伊消得人憔悴,莫不如蓦然回首,鸟瞰灯火阑珊处。适时地更新自己的心情、有效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寻找一块充满新的惊喜和希望的心灵牺息地。当新的机缘来临时,你当会感到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快乐。经历了一份痛切的情感历练,会使你的心智更加成熟和睿智。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终究都会如愿以偿地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另一半。与其缠绵郁闷,不如彻底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或许你还可以试着努力一下,如果和你的先生之间的感情还没有彻底破裂,还能够言归于好、破镜重圆的话,那就是一种皆大欢喜的最好结局。

目前建议你先试着充实一下自己生活的内容,比如去学学电脑知识、会计课程或瑜伽健身等。如此,可以换换沮丧的心情,转移一些注意力。

好马不吃回头草,人不应该被一颗石头绊倒两次。怀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前方的朝阳一定会更加耀眼、彩虹也一定会更加灿烂。

我这里只是泛泛而谈,而要让你真正解开心结,归根结底还必须要靠你自己。最后送给你四句话:自信使人快乐,自立使人豪情,自勉使人进步,自爱使人觉醒。

上个月,这位网友又给我来了一封短信。她说前几天B来找她了,她也没怎么陪他,只是见一面吃个饭,相对无语的时间多于涓涓细谈,互相之间竟然没有那种激情四射的触电感觉,她感到心理落差很大。他说他没有结婚,还是有让她考虑的意思。可是她却没有想跟他生活的欲望,她想他可能会因爱生恨。她说这些日子里,她思考了许多道理,一点点地开窍了许多,心情也一直都挺不错的,想重新学习许多知识。已经开始看会计书了,如果可能的话想尽快把会计上岗证拿下。很长时间的心理折腾使自己消瘦很多,还大病了一场,几乎都要吃不消了。好在现在终于闯过那道鬼门关了。

篇3:对一项社会调查的解读与思考

留守儿童是近期社会关注的焦点, 笔者随机在人民网查看了两条与此相关的网上调查的内容及投票结果, 现转录如下:

您认为留守儿童最需要哪方面的帮助?

A.亲情方面

B.教育方面

C.物质金钱方面

D.精神关爱方面

调查结果:截止到2009年9月8日16∶50, 共有2095人参加投票。其中, 选项“A.亲情方面”得960票, 占45.8%;选项“B.教育方面”得162票, 占7.7%;选项“C.物质金钱方面”得76票, 占3.6%;选项“D.精神关爱”得897票, 占42.8%。

这项调查的价值在于:第一, 它设置的话题试图帮助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弄清楚留守儿童到底需要什么, 从而给予对孩子们来说最有意义的帮助。第二, 它设置的选项很发人深省。具体而言, “A.亲情方面”中的“亲情”应该指的是父母与留守子女的亲情, 即父爱和母爱。这使笔者想到, 对于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而言, 父爱和母爱在一定时期内是缺失的, 这当然是个问题。但是, 对于那些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来说, 他们的父母在关爱、教育子女方面又会存在哪些问题?“B.教育方面”, 应该说, 留守儿童依然是受到教育的。包括来自所寄养的那个家庭成员, 如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或亲戚的, 来自邻居的, 偶尔来自父母的, 甚至是来自小伙伴的, 等等。因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我们不妨把这里的“教育”理解为“祖父母 (外祖父母) 的教育”。那么, 他们对于孙子孙女的教育又存在哪些问题呢?“C.物质金钱方面”, 一般而言, 父母是不会把大量的金钱直接留在孩子手里的, 倒是亲友在逢年过节或久别重逢时常会给孩子一些钱, 那么, 关于孩子的教育方面, 亲友又容易出现哪些失之偏颇的言行呢?“D.精神关爱方面”, 这个选项是指向全社会的, 对具体的孩子而言, 这里的“精神关爱”就是来自兄长、乡邻们的关爱。那么, 作为兄长和乡邻, 我们又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担负哪些责任呢?带着这些疑惑, 我们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以留守儿童及其父母 (主要是“80后”父母) 、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 也涉及非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亲情方面

(一) 基本资料调查:

眼下的父母, 多是在“421”模式下长大的“80后”。他们出生于1980年以后, 5岁左右上学, 历经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等的学习, 本科或硕士、博士毕业后, 在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友的安排下参加工作, 随即结婚生育。孩子出生一个月或更大一点之后继续工作或攻读高学位, 孩子托付给父母、祖父母 (外祖父母) 或者保姆, 从此常年甚至一连数年不回家, 靠电话或汇款与父母及子女联系。

(二) 调查显示, 过半“80后”不愿意与父母同住, 标榜自主独立。

(三) 近三成“80后”就业后仍在“啃老”。

(四) “育儿”这件事难倒了“80后”父母, 具体表现为:

孩子不会抱, 尿布不会换, 指甲不敢剪, 孩子打个喷嚏吓得心发慌;“按图索骥”是许多“80后”父母育儿的方法;住院找护士, 在家靠父母。许多“80后”父母都准备依靠长辈带孩子, 实在没办法就花钱请保姆, 在心理上还很依赖家长。

分析他们的基本资料, 我们发现:第一, 他们本身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虽然已为人父母, 但实际上他们仍然是父母们的“小宝贝”, 在心理上仍不成熟, 思想准备很不充分;第二, 他们的经历比较单纯, 求学中整日忙于考试, 正如某位“80后”父亲所说的:“遗憾在大学里没有学父亲课。”第三, “80后”赶上了大学的扩招和一年比一年严峻的就业形势, 求学、求职的压力已使他们身心疲惫,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地自修育儿方面的知识。

这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第一,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中国的独生子女将会越来越多。父母们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做法, 注重从小就从各方面培养孩子的成人意识和独立性, 比如, 不能让孩子太娇生惯养, 有意识的让孩子吃些苦头, 十八岁以后就要逐步引导他们意识到自己成年后的责任与义务, 并自觉地去接触一些婚恋、育儿方面的科学知识, 做好为人父母的思想准备。第二, 针对很多有识之士的感叹:“越来越多的职业要求参加培训后持证上岗, 唯独父母不是。”社会也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 在制度上、设施上逐步完善婚育知识的培训、普及系统。比如, 到了一定阶段, 如初中或高中, 就在学校开设若干门关于生育方面的课程, 在大学校园里定期开办一些类似的讲座, 同时, 在城镇、乡村开办一些婚育方面的培训机构, 在各街道、村设立这方面的指导站, 等等。

将以上调查结果B和C、D结合起来看, 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 一些“80后”父母不愿意与父母同住, 甚至希望通过“超前消费”、用父母的公积金贷款等方式早日买房远离父母居住。但另一方面, 他们又在经济上、带小孩等问题上依赖于父母。这反映出他们的独立性问题, 就是既有独立自主的自觉意识, 又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首先, 全社会都需要在这方面从西方的做法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让每年九月都会上演的全家老少七八人驱车送孩子上大学的壮观场面不再有出现的必要和可能。其次, 全社会更需要在消费、就业政策上能够再放开一些, 让“啃老族”们能够比较轻易地通过信贷、兼职等方式, 在经济上真正做到自食其力。最后, 通过婚育知识的普及, 让“80后”父母最晚在孩子出生前能积累相当的育儿知识,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而且, 社会也应该对正处于生育期, 特别是怀孕到孩子进学校 (3岁左右) 前这段时间的“80后”给予特殊的关照。这同样需要借鉴一些欧美国家的做法, 比如, 妇女怀孕生育前后的三四年休产假, 丈夫也有一定长度的“产假”照顾妻子和宝宝, 等等。

综上, 我们得知:1.“80后”父母作出让孩子留守在家的决定有他们不得已的苦衷;2.即使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 他们也会因种种原因而在育儿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和无所适从。这就使得“80后”父母们在育儿方面产生了种种疑惑和问题, 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三、教育方面

(一) 据全国妇联统计, 截止到2008年底, 全国农村留

守儿童约5800万人, 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 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 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二) 据统计,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 (外祖父母) 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

(三) 笔者随机调查了20位负责教养孙子、孙女的祖

父母 (外祖父母) , 其中, 十二位坦言自己在教养孙子、孙女方面“做不好”、“他父母不满意”或“没信心”, 四位说“还行吧”, 四位认为“反正他父母咋安排我就咋弄呗, 好不好或对不对我就不知道了”。

上述三项调查报告表明:一方面, 大多数新生儿与父母、祖父母 (外祖父母) 住在一起, 或单独与祖父母 (外祖父母) 住在一起。另一方面, 大多数祖父母 (外祖父母) 对教育孙子、孙女力不从心。同时, “80后”父母又对父母为自己子女实施的“教养”方式不认可, 越来越多的新父母和准父母认识到隔代教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纷纷表示:“再苦再累也不能把孩子全托给父母, 实在忙不过来的话, 哪怕请个保姆也行。”其实, 社会对祖父母 (外祖父母) 教养孙子、孙女的做法也并不看好, 有所谓“隔代亲, 害死人”的说法。这样的结论, 对于那些退休后健康状况尚可, 时间、精力充沛, 愿意承担教养孙子、孙女, 甚至正长年累月、起早贪黑地照顾着孙子、孙女的祖父母 (外祖父母) 们来说,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毕竟这是事实, 他们更应该做的也许是反思, 通过社会认可的隔代教养的问题 (在留守儿童身上的表现最为突出) 反思自己在教养孙子、孙女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调查显示, 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 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为:生活问题、教育问题、道德问题、心理问题和安全问题、隔代教育的弊端等。

教育问题:监护人重视不够, 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因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加上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 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 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 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 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 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身心健康问题: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 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 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 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 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 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 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 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 11.4%觉得自己受歧视, 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另外, 45%到60%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最大的苦恼是孤独, 其中女童的比例更高, 约占85%以上。

人身安全问题:疏于照顾, 人身安全不容忽视。农村留守幼儿隔代监护占38.%。在单亲监护中, 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比例高于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 男童和母亲单独留守或者和母亲及祖父母 (外祖父母) 一起留守的比例为42.1%, 女童相应的比例为40.03%。监护责任不落实, 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 儿童防护能力弱, 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被拐卖儿童群体中, 第一位是流动儿童, 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 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生活问题:调查表明, 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吃饭问题, 平均33.5%的留守儿童没人做饭;二是生病问题, 约有20%的留守儿童生了病无人照看;三是农活、家务负担问题, 青壮劳力外出打工以后, 农活、家务就都落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身上。

当然,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该全由作为监管人的祖父母 (外祖父母) 负责。但祖父母 (外祖父母) 在这方面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

1. 思想认识方面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

“孩子小时候淘气点好, 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或“小孩子摔不疼”, 或认为“人各由命, 随他去吧”等教育观念, 早已经随着早教理论的逐渐深入人心而过时, 但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真理。

2. 教育动机方面出现了偏颇, 在教育孙子、孙女时顾

虑重重, 不敢实施严格教育, 因为既怕这样会得罪子女, 又怕得罪孙子、孙女, 影响到和子女、孙子孙女的关系。于是, 干脆听之任之, 娇惯、宠爱, 无意中养成了孩子任性、自私、胆大妄为的性格, 导致他们经常与家人发生冲突、逃学或辍学, 甚至离家出走、违法犯罪等。

3. 时间安排方面不合理。

有些带着孙子孙女的祖父母 (外祖父母) , 一心还要发挥余热为社会作贡献, 为子女多留点物质遗产, 于是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挣钱上。在这类祖父母 (外祖父母) 的时间表上, 照看晚辈都不是排在第一的, 他们的精力都不在孙子、孙女身上, 甚至从感情上讲, 照看孙子、孙女的任务是在他们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接受的。因此, 照看孙子、孙女只是他们的“副业”, 这对被照看者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4. 知识陈旧。

眼下, 知识更新的频率很快, 任何人都需要及时充电, 尤其是承担教育孩子任务的人, 而那些照看孙子孙女的祖父母 (外祖父母) 原本在青壮年时期的知识储备就不够, 他们急需学习和提高的知识有很多, 比如, 育儿知识, 社会知识等。

四、物质金钱与精神关爱方面

(一) 笔者随机调查了十个一至四岁的孩子, 其中七

个在被问到“宝宝需要钱吗”时明确表示不要, 八个在被问到“宝宝是想要钱还是想去和楼下的宝宝一起玩”时选择后者。

(二) 笔者随机调查了二十位成人, 十位表示亲戚的

小孩来了给钱是必须的, 十二位表示要给予精神关爱, 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做, 十一位在被问到“邻居家添小孩了, 你觉得应该怎样给给这个刚出生的孩子一些精神关爱”时答不上来, 五位反问“别人家生小孩与我何干?”

上述调查表明:1.一方面, 我们的孩子不需要钱, 因为对四岁以下的孩子来说, 钱根本不具有诱惑力。另一方面, 我们的亲友又还在不停地给孩子塞钱, 这个举动对大人来说, 也许只是拉近关系、礼尚往来的一种交际方式, 但却容易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不良的影响。2.孩子很需要小伙伴, 很愿意融入到他所生活的小到一栋楼、大到一个院子或一条街的人群中, 但大人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已经习惯了关门闭户, 早已忘记了“串门”这个词和“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语。结果是, 就连已经一起住了几十年的隔壁邻居都不认识, 当然更无从奢望自己的孩子能从邻居、街坊或父老乡亲那里得到精神关爱了。

可见, 作为亲朋, 作为街坊邻居, 我们对亲朋家或街坊邻居家里刚出生的孩子的精神关爱严重缺失, 甚至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比亲戚家的孩子来了没钱给更令人担忧。

现在的孩子, 对社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 精神方面的需要远胜于对物质金钱方面的需要, 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而言, 孩子需要父母的亲情, 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 造成父爱母爱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 也常因父母育儿知识的贫乏、父母自身的依赖性、父母工作压力大等因素而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科学的、足够的关爱和照顾、教育。孩子也需要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养, 但祖父母、外祖父母因思想观念、知识积累与更新、健康状况等方面的问题而显得力不从心。孩子还需要亲友、街坊邻居及整个社会大家庭的关爱, 愿意融入到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之中, 但人情冷漠、人与人之间那层无形的隔膜束缚了孩子, 迫使他只能在自己所生活的五六个人组成的家庭成员之间活动。

五、余论

我们注意到, 该项社会调查涉及父母之爱 (即选项A) 、家庭成长环境 (即选项B) 、物质金钱 (即选项C) 、精神关爱 (即选项D) 等方面, 应该说, 其涉及面还是相当广泛的, 它基本涵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必备因素。但是, 就在这样一项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社会调查中, 却没有触及对孩子潜能的开发方面, 这是很引人深思的。

一方面, 它说明全社会对孩子早期的潜能开发这一块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 也许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探索:第一, 目前人们的生活、认识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具体而言, 人们目前可能还只是就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有重要影响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并在刻意为孩子创造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第二, 学术界, 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比较科学、系统的早教理论在中国, 尤其是中国大陆的推介和传播还相对滞后, 还远没有达到深入人心、让大多数人刻意努力开发孩子潜能的程度。

另一方面, 从事实上看, 孩子早期潜能的开发工作还做得很不好。之前已经有无数理论论证和科学实验共同证明:孩子在早期, 尤其是三岁前的潜能开发, 尤其是语言和诸如音乐、舞蹈、绘画、记忆等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仅以语言为例, 我们周知的事实是, 没经过特殊开发的大多数普通孩子, 也能在短短的两三年之内, 即在他三岁前学会至少一门语言;与此形成对比的又一事实是, 生活在多种不同语言或方言并存地区的孩子, 比如黑龙江流域中国与俄罗斯交界、湖北南部与湖南北部交界的家庭里的孩子, 却能在同期内学会两种语言, 混血儿也能迅速掌握其父族亲朋和母族亲朋所使用的两种不同语言。而这些孩子多数没有经过特殊的语言开发性的训练, 他们在语言方面的表现纯属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这些事实表明:人类的语言潜能是相当丰富的, 还有待于我们在其成长的早期及时、充分地发掘和培养。推广开来, 对孩子与生俱来的对于音乐、舞蹈、绘画、记忆等方面的特殊才能 (俗称“天才”) 的发现, 以及接踵而至的及时、科学的引导与培养也是我们面临的另一项紧迫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些都还是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需要顺带提及的是, 目前我们对孩子语言潜能开发方面的理论支持、方法总结、科学实验方面的成果还相当贫乏。三至六岁孩子的学前教育体制看似比较完善, 但很多人在谈到这个话题时明确表示:“幼儿园孩子的教材就是小学一二年级教材的翻版, 不同的是内容少一些, 图片多一些。”“幼儿园老师实际上就是保姆, 不过他不只带一个, 而是带很多个孩子。”

此类看法或许比较片面和武断, 但也有其客观性, 是很有反思意义的。零至三岁的孩子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 应该说, 此时的孩子是最需要外界帮助他学语言的。可事实是, 就在孩子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我们却袖手旁观, 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一个人在庞杂的语言系统里慢慢地摸索, 依靠身边的人的零星半点的示范和自己的模仿, 主要是模仿来慢慢学会使用语言。

总之, 该项社会调查也提示我们:我们对孩子早期各方面的潜能, 尤其是语言潜能的开发工作尚没引起应有的重视。这个课题涉及的实践依据、理论支撑等都有待于早日探索和进一步完善。

摘要:孩子对社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 精神方面的需要远胜于对物质金钱方面的需要, 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孩子需要父母的亲情, 但往往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科学的、足够的关爱和照顾、教育。孩子也需要祖父母 (外祖父母) 的教养, 但祖父母 (外祖父母) 们却显得力不从心。孩子还需要亲友、街坊邻居及整个社会大家庭的关爱, 愿意融入到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之中, 但往往却被迫在自己所生活的五六个人组成的家庭成员之间活动。另外, 人们对孩子早期的潜能, 尤其是语言潜能的开发所给予的关注也远远不够。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篇4:对一个人的认识

然后,他脱颖而出,小有成就。于是,他远渡重洋,来到纽约,继续深造。在纽约街头,他看到有巴列辛尼科夫的一场演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最后的两张票,坐在大剧院最高一层靠边的位置上,居高临下,观看偶像的演出。但是,激动兴奋的他,在偶像跳完第一个舞蹈的时候,就抓起自己的衣服,离场而去。一个崭露头角的年轻才俊,看一个迟暮的偶像在舞台上卖力演出,觉得偶像的光辉形象真真切切、彻彻底底地破碎了,失望大于希望,唏嘘大于激动。

那一年,黄豆豆二十多岁。

后来,黄豆豆又两次与偶像相遇。其中一次,是黄豆豆在纽约上课的时候。按照惯例,黄豆豆只能站在墙边的第二个位置上。而那天,巴列辛尼科夫竟然也来了,赫然就站在他前面。那一天上课,黄豆豆特别卖力,有时是他看到巴列辛尼科夫的背影,有时是巴列辛尼科夫看到他的背影,不时能看到偶像的舞姿,他是多么兴奋啊。一节课下来,黄豆豆腿抽筋了。但是他特别欣喜、激动,他的偶像,真正的偶像,五十多岁的巴列辛尼科夫,这个迟暮的“美人”,就在那里与他一起起舞,他怎么能平静下来呢?

黄豆豆讲述这些经历的时候,36岁。他说,十年的时光让他看到了舞蹈,看到了人生。十年前,他是从一个舞者的角度,去看另一个舞者巴列辛尼科夫的。年轻气盛、风头正劲的他,自然不能理解,自己的偶像为何跳得那么笨拙,却又跳得那么陶醉;十年后,他是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巴列辛尼科夫的,一个准备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舞蹈的人,去看另一个正在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舞蹈的人。他看到了巴列辛尼科夫对舞蹈的热爱,对梦想的执著,舞蹈对巴列辛尼科夫来说,就是永恒。

因這感悟,黄豆豆在舞蹈的艺术殿堂里,才一路跋涉,一路旋转,留下了他对梦想、对美与善的诠释。

认识一个人是很难的,但是,只要你走进了他的内心深处,感受并敬畏他高尚的灵魂,你就理解了人生,也认识了自己。

篇5: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 家长 影响 言行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其后来的个性和行为习惯好多都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课堂。曾有位教育学家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个因素: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诸多因素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家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一个人的心理品质、个性心理特征、各种能力的形成诸方面是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直接联系着的。

如果说教育为树人之本,那么家庭教育则是教育之源。曾经有人指出:“家庭者,人生之最初学校也。”“一个人思想的发展,知识的丰富,品德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子女。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他们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家庭教育不仅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直接的正面的灌输、宣传和教诲,家庭生活的.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家庭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生活习惯,以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中去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父母对一切的评价、议论,都可能成为子女进行道德评价的依据。家长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都可能成为子女效仿的榜样,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对子女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对子女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在歌德的心目中,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歌德的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促使他愉快地、始终如一地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歌德小时候,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语汇也十分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继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在自己的朋友中间,总是以知晓各种趣味横生的笑话而著名。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他与之共同探讨创作的伙伴。同时,母亲还起着激发他创作热情的作用。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深有感触地说:“从父亲那里,我得到一付强壮的体魄和做一个正直人的人生观,从母亲那儿,则继承了她乐观的性格和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但是也有一些家长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水准不高。他们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所具有的隐性,更没想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注意言行,行动鲁莽、语言粗俗,在孩子面前没有表现出长者的风范。受父母影响,这些孩子也慢慢也滋长了一些不良的想法并表现于言行举止上。虽然有学校的教育引导,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不可能 “出淤泥而不染”,久而久之,也养成了粗鲁的行为。我曾教过一个问题学生,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和任课教师告他的状,他不是打同学,就是用粗话骂同学,同学们对他是“见而远之”。我多次对他进行教育都无济于事,后来我进行了家访,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他家里不和睦,爸爸经常使用家庭暴力,稍有不如意,妈妈和他就成了爸爸的发泄对象。我想,这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家庭影响,如果他有一个温暖、和睦的家,情况是不是会有所改观呢?从电视上,书籍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问题孩子,不良少年都源于家庭的不和谐,亲人的不和睦。

总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个身为父母者,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身教重于言教,为孩子做好表率。为了孩子的成长,应自觉的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石。

篇6: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请你不要对一个人太好。因为,对一个人太好了,等时间久了对方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你越想对TA好的人,在TA的.眼里是不重要的。

当你无条件对一个人好的时候

当TA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时,你原谅了

当TA对你伤害很深的时候,你接受了

当TA找你解决事情的时候,你答应了

当TA找你要一件东西时候,你却给了

亲爱的,你要明白

你习惯对一个人好,TA却忘记了如何去关心

你习惯对一个人好,TA却忘记了如何去收敛

你习惯对一个人好,TA却忘记了如何去感恩

其实

不是你做的不好

而是对别人太好

善良是没有错的

却滥用了这善良

不计回报的好意

往往是寒心一场

然后

你处处为别人着想

别人为你着想过吗

要记住

不要对一件事情期望太高

不要对一份感情付出太多

不要对一个人太好、太好

一要走的人,你无能挽回

一要睡的人,你无法叫醒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作文下一篇:印发关于在广州科学城设立广州开发区创意产业园的工作方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