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导入技巧谈

2024-05-07

语文新课导入技巧谈(精选十篇)

语文新课导入技巧谈 篇1

一、以明确本堂课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一堂新课的全部知识就像是一座冰山,导入就像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某些新课的导入也要运用“冰山原则”,巧用方法,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吸引学生去探索那水面下的“八分之七”。

明知故问法。心理学认为:“心理激活或现实化是教学过程的开始和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如集中注意、激发对课题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等,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使其成为现实的、此时此刻需要的知识。”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问题,突出课文的中心,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使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快速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如《变色龙》就可以这样导入:1.变色龙是动物吗?是一种动物。2.本文是介绍的动物还是写人?写人。3.为什么写人用了动物名字来作题目,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本文的人像动物一样,都会变,一个是保护自己变颜色,一个是讨好上级变立场、变行为。这样明知故问,一层一层的提问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有准备地进行下

的是一幅幅“自然景致”,但这景是缘于作者或抒情主人公之情而布的,因而也就多少失去了它的自然本性,而带上了主观色彩。看似写景,实为显情,以形成与所作人物、事件相谐的情绪氛围。

(2)咏物寓情。通过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客观事物的描绘来寄寓作者自己的感情。此法与“融情于物”有所相同,即都有要通过某种事物来抒情,但也有区别,此法重在“寓”,即所写事物应具有象征意义。其特点是只描写对象,一般不出现抒情性的语言,作者的感情完全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委婉曲折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即事抒情。在事件的叙述过程中,随着事件的展开,不动声色地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渗透融会在叙事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味、思考,这种融情于事的笔法就是即事抒情。由于不是专门的抒发和渲染,既省了笔墨,又使文章真实简练、含蓄蕴藉。

间接抒情还可以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结合表现,或与直接抒情结合使用。

间接抒情要注意以抒情为目的。借事传情、借理生情或借理喻情都有是抒情的手段,如果情不胜物,那就本末倒置了。

三、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溢景里

情景交融指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情景妙合,水乳交融的抒情方法。它是借景抒情最为理想的艺术境界和效果,这种艺术境界和效果要写景抒情的作品中表现为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景情结合。这种交融是了无痕迹的情与景会,水乳交融,相糅一步的学习。

检测预习法。学生要学好一篇新课,没有适当的预习是不行的。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必要在有些课文的教学时采用检测预习的方法进行导入。如《鲁提辖拳达镇关西》,可以要求学生复述鲁提辖在本文中的活动。潘家酒楼上详“问”实情,鲁家客店里义“救”金氏,郑屠肉铺前怒“打”郑屠,奔走南门外智“逃”他乡。这样一检测,本文的教学就会变得十分的轻松。

对比分析法。心理学认为:“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相近或相对的课文教学时,常可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导入。如教学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可以和《看戏》进行对比分析的方式导入。两篇课文都写表演,但方法和角度却不一样。《看戏》写的是“戏”中主角穆桂英扮演者的精彩表演和观众的强烈反应。作者从台步、唱腔、表情、动作等几方面描述:唱腔———圆润、辽远、逼近、柔和、铿锵,表情———一笑一颦,动作———优雅、婀娜。文章采用记叙的方式,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的是“正是因为演员的出色表演,因此才有了我们热情的观众”。而《安塞腰鼓》中描写人与腰鼓,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文章多采用描写的方式,排比的手法,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表现的是人的生命力量。通过这样的比对,学生对两篇文章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复习归纳法。这种方法在介绍文学常识和古文的学习中

相衬。

为了借景抒情,用景物赋予情感以形体,增强情感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作家对自然景物在审美感受和形象描绘中,必须“以我观物”,融情于景,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成为作家“心灵的图画”。自然景物形象的多变化,人的境遇、审美能务、趣味的差异以及审美观点的不同,决定了感触所生之情的多样性。俗云“年年岁岁有花开,岁岁年年花不同”。

四、叙事出情:事里含情,情事相融

叙事出情指通过叙事传达感情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抒情方法。情由事发,事为情之母体。为了使复杂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客观化,通过叙事抒情交代介绍感情产生、形成的因由、类别、强度,使感情有所依附。叙事出情,属间接抒情的重要一类,具有很好的抒情效果。事和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叙事性作品中,交代事件、描述情节是主要的,事件、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决定作品的布局结构,发布交代清楚其始末、过程,并要求有条不紊,符合顺序。

五、咏物言志:物象鲜明,情感深沉

咏物言志指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一客观景物有所感触,于是把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寄寓在这一景物之中,通过这一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方法。

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能够取得可感触的效果;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可以起到动人心弦的作用。二者相融相会,相映生辉。文章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画面表现情志,而显得内容丰富、蕴含深远,使读者能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可以常用。如教学《师说》,可以归纳唐宋散文八大家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并可归纳韩柳(韩愈、柳宗元),三苏(老苏苏洵、大苏苏轼、小苏苏辙),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4和刘桢)等。

目标标示法。人的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而指向一定的目的。通过目标标示,教学内容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的,有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谈骨气》一课,第一课时,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1.作者和课文背景;2.理解议论文怎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第二课时,可在黑板上板书:1.理解在议论文中怎样记叙;2.议论中记叙的作用。通过这些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些问题解决清楚,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兴趣产生动机,引起注意,激起情感,促使感知清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教师要解决的问题。课堂导入就是一块可以大有作为的阵地。

巧设悬念法。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就可以这样导入:“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教师出示题目:小明早上要完成这些任务:有扫地(15分钟),洗漱(15分钟),天然气烧开水(20分钟),读书(20分钟),蒸面包(40分钟),看教学片(25分钟),吃饭(10分钟),问小明最少要多少时间完成?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拆字吸引法。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总是感兴趣的。教学中如果用一些平常学生少见的方法导入,有时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意想不到的奇效。如教学《散步》,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孝字怎样写?学生写在黑板后,将“孝”字下面的“子”字抹去,然后告诉学生,为什么“老”下面的“匕”换成“子”即“孝”,意思是子女负责老人的下半生就是“孝”。老人的下半生如果没有子女关心,就像坐在刀(匕)上啊。让我们来看本文如何展现一家人一代一代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尊老爱幼等美德的。

故作惊奇法。文学上常用夸张的修辞,导入中能用这一故意夸大故作作神奇的技巧,也可收到好的效果。如教学《死海不死》,可以这样导入:世界上有一个湖泊,在这里,任何人跳下去,都是浮在上面的,不会水的人包括动物都不可能被淹死,好像有人把你托住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神仙的庇护,还是有其它原因呢?我们来看一看。

联想巧记法。授人以“鱼”享用顿餐,授人以“渔”受益终身。新课的开始,就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多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学习和研究,是一种新颖且实用的导入方法。其中联想巧记法便是一种。如上说明文时,就可以用顺口溜归纳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作导入。“分类定义引用到,举例诠释摹状貌,打着比方画图表,列了数据作比较”。又如上鲁迅课文时,可用顺口溜归纳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进行导入。“要问鲁迅是何人,浙江绍兴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家,现代文学奠基人。《呐喊》《彷徨》集小说,《故事新编》也还行。《朝花夕拾》散文聚,《野草》多半是小品。《花边文学》杂文堆,《而已(集)》《集外集》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再《(华盖集续编)补编》、《(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变《二心(集)》”。

感情朗诵法。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可以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个这样苍白的日子/我不相信/死亡竟敢和他的生命/连在一起……敬爱的周总理/你就这样/从你熟悉的长安街从容走过/像生前,从不愿惊动我们/轻轻地从我们身边走去……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把学生引入对周总理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然后转入正课。

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情的导入方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导入课文时,也应该注意从这些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实验法。有些时候,教师说一千遍,可能抵不上学生亲自看一遍。如教学《万紫千红的花》,可根据课文内容把事先准备好的牵牛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把变蓝的牵牛花放人稀盐酸中,又由蓝色变成红色,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实验,验证了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会使花呈现不同颜色,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激发了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导入方法很多,但方式都是大同小异,如个别表演法、激情演讲法、分组比赛法等。要注意的是时间不能太长,应控制在几分钟之内,太长了影响正课的教学。

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导入方法

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注意比喻为通向心灵的“一个唯一的门户”,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指出:“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也。”壹就是专一,集中注意的意思;亟,成功之意。我们常遇到学生分心的情况,如上午第四节课,学生想吃饭,下午最后一节课,学生疲劳等,导入时要想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不然教学效果不理想。

故意出错法。学生会因为改正了教师的错误十分兴奋并可能记忆终生。如教学《藤野先生》,可在板书上写《籘野先生》,教学《桃花源记》可板书《桃花园记》。有时,甚至可以延续到生字的教学,故意写错后让学生改正。如:莫不关心(漠),实事求事(是),克苦钻研(刻),一愁莫展(筹),良秀不齐(莠),风声鹤泪(唳),同仇敌慨(忾),有口皆杯(碑),等等。

顾左右而言它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用相似的方法解决的问题越多,换用其它方法解决问题的困难就越大。为了在导入上不让学生感觉千篇一律,教师自己不能形成思维定势。不能让学生知道你下一句要说什么,特别是导入。有时,甚至可以用毫不相干的其它知识的讲解作为导入,让学生接触到新知识时有如梦初醒的感觉。如教学《卢沟桥》学生会猜教师又要讲这里的桥那里的桥,或讲七七事变。教师却讲自己和学生的一次心灵的沟通的故事,和家人或朋友的一次误解解除的故事。正当学生莫名其妙的时候,教师说,人类社会处处都有桥啊,有的架在河上(石桥、钢桥),有的架在岸上(立交桥),有的架在心灵之间(心桥),当然,还有想不到的如架到天上去的(天桥)。由此导入,学生不觉得新鲜吗?

图示板书核心内容法。学生对直观的东西记忆要深刻些,导入课文时用板书的核心内容作为导入,是一种巧妙的方法。如教学《老山界》,可在黑板中间画一座山的样子,依次标出文中提到的地方。又如《驿路梨花》,可在黑板中间画一条竖线,再把我们的活动,老人、小女孩、解放军的活动写下来。由此导入,新课的教学怎不驾轻就熟?

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法、多媒体演播法、成语猜测法等。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也可以考虑用一用。

语文新课导入 篇2

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下面介绍十种导入方法,以供参考。

一、猜谜激趣法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这样导入:

今天,我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故作神秘)。

一天,我校办公室,李老师和几个同事正在办公。这时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对着了老师有力地敬了一个军礼后说:“ 李老师,我来看您了。” 老师抬头一看,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记不起他的名字。正迟疑间,旁边的一位老师想为难下他,问他的学生叫什么名字?李老师稍一沉思,笑着说: “ 还用说,他就是 „„” 听后,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都会心地笑了。但李老师并没有说出他学生的真实姓名,同学们猜猜,李老师是如何称呼他的学生呢?

学生各把己见,举手回答。有预习的学生会答 “ 最可爱的人 ”。对,李老师就称呼他的学生为 “ 新时人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通过学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

二、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况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三、设问引入法

教授新课时,巧妙的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说:“ 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我们浏阳可以叫花炮城,上海可叫不夜城,广州可叫羊城,南昌可叫英雄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响亮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 “ 园林 ” 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

四、对联揭示法

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用了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阅读欣赏。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五、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只能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观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六、穿插吸引法

在教学中,空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并听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就证明谁的诗最爱欢迎,结果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千古佳作,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学生情绪立即高涨,产生了急于学新课的强烈欲望,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诗中的意境。

七、简笔图形法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语文课,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课,生活中,为人等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 ”;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的慢慢画入,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

八、诗歌朗诵法

诗歌朗诵很具感染力,尤其是带有抒情性的诗歌、能渲染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因素,增强学习兴趣。我校一个老师在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时采用诗歌朗诵导入。首先,幻灯打入诗词,接着教师用充满感情、略显磁性的声音朗诵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歌朗诵把学生带入那种美丽的境界后,提问让学生辨别诗中所写的季节?接着讲述:我们今天也学习一篇写夏天的文章《夏天也是好天气》,作者素素。文章选自她的作品《走过四季夏》。

九、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象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 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十、以旧带新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我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景》是一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只是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变成了回忆录,语言风格与《背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内容是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以旧带新的过程。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技巧刍议 篇3

一、用激情渲染氛围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激情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温度"她认为:"没有温度的男人,在课堂上是立不起来的空麻袋;没有温度的女人,在课堂上就是一点没人爱的旧瓷碗。一点感觉都没有,没有魅力。"

常听到不少同行埋怨:"现在的学生上课没激情。"我想,其实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它们隐藏在学生的内心,只要我们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课堂上的孩子们总是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的。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的导入:

师:同学们坐得真端正,一看就知道是守纪律的好学生,冒昧地问一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违反过纪律?

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老师欣赏你们的坦诚和勇敢,但是更提倡大家向你们学习,学习她们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能遵守纪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律",那同学们要做到"自律"这两个字很不容易吗?

生: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说不难,有的同学,特别是好动的学生可能觉得比较困难

师:是啊,同学们,我每个人都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做的事,可是我们要注意分清对错,如果明知道做得不对还要去做,不能自律就不好了。那么,今天老师就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在他的生活中,他就时刻严格自律,从而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可是他的自律精神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秘诀?

生:想

师:好,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穿越时空,一起回到他的小时候,看看这位美国著名设计师小时候的经历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 3课:《钓鱼的启示》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自然引出"自律"并使"自律"贯穿全课,激发了学生的语文激情,这样我想学生学习下面的课文时,热情会更高一些,为学习文章做好了铺垫,因此,请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吧。

二、借道具点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識的奥秘。那么怎么才能让导语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觉得在导入的时候借用一下道具,可以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我在教《非常漂亮的贝壳》一文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贝壳。上新课时,让学生将贝壳放在讲台上,一起观赏,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教学。又如教授《小柳树与小枣树》时,我运用FLASH课件作为导入新课的辅助材料,它融画面、文字、音乐于一体,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它们之间形体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适当地借助教学道具可以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状态。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强化学习气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

三、设悬念启迪思维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悬念应生动形象、简洁鲜明。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有位实习老师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四、讲故事、猜谜语构建愉悦情感课堂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极好的效果

另外,还可以采用引经典,温故知新,介绍背景,做游戏,音乐、歌曲等方法引入课题。选用什么样的导入形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如下原则:灵活性原则、精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知识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精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

语文新课导入技巧谈 篇4

一、情境导入法

小学语文教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此,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导入等方法,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在为学生讲解《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有关邱少云的电影,让学生了解深处烈火的艰难,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烈士就义前的坚持和痛苦,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他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又如,教师在讲授《五彩池》一文的时候,就不用直接讲解课文,而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春、夏、秋、冬的美景图片,配上教师选择的音乐,学生会觉得自己处于仙境之中,从而让教师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情境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它需要教师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这种方法既可以是一段音乐,也可以是一个视频、一个录像,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功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目的激发法

在编排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引入了大量的应用文以及常识性的文章,就学生而言,这些文章的学习是枯燥、乏味、单调的,这就使得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但是这部分的内容又是不可或缺的。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本文指出教师可以采取目的性导入的策略,在课堂开始之初,就应该向学生明确指出文章学习的目的以及意义,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比如教师在讲解《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时候,就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让你们感受到黄河的波涛汹涌、气势蓬勃,还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这可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呢。”又比如教师在讲授《给表妹的一封信》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话说‘干一行,爱一行’,那么本文中的这名小小的邮递员为什么会这么热爱自己的行业?为什么能够坚定不移地完成这份工作呢?学习本文,我们就可以深刻的了解古人‘家书抵万金’的思想,学习之后会给你们布置一封写信的作业,同学们可要认真的听哦。”

三、悬念导入法

小学阶段,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人等都会充满兴趣,而这个阶段教师使用的最多的课堂导入方法就是悬念法。简单的说,悬念法就是质疑设问,形成悬念,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造成一种渴望解惑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解《海底世界》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在课前为学生设置一系列的疑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从电视、电影或者是其他的媒介中已经看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也相应的了解了海面上的一些情况,那么,海底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海底存在着哪些神奇的动物呢?”又比如教师在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为什么总理离开了人们,人们会万分的舍不得呢?为什么总理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自身的价值?总理身上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呢?”在教学中采取悬念导入这种全新的课堂导入方法,能够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文章的内容和答案,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新旧知识联想导入法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话:“温故而知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温习的重要意义,它既有利于教师温习已经学过的内容,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展开,同时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展望。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中会忘了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那么,怎么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这类问题呢?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展开对新旧知识的联想,要能够帮助学生,让学生明白新知识的来源以及开端,在增强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教师在讲授《望庐山瀑布》一文的时候,就要鼓励学生思考我们以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学生发现自己还学过叶圣陶先生的《瀑布》,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寻找不同作家对瀑布的看法以及感受,进而感受两者所描述的瀑布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了解,也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摘要: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最关键的就是看这节课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语文课堂的导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能够切实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那么教师这堂课就是成功的。本文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技巧展开论述,旨在有效的运用课堂导入,真正意义地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 篇5

【关键词】语文 导入 学生 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写下第一个词便是“导入”,但有些老师却仅仅把这作为一种程序,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成功的课堂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何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是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在此我谈谈在教学过程所采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课前小故事,能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讲《换个角度》时,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可见,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是很难了解对方感受,因此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对方、关心对方是何等的重要!同学们还可想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用到过换位思考?这样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能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视频导入法

视频教学生动形象,学生的印象深刻。我在讲《再塑生命的人》的时候,就是这样设计的:播放2005年春节晚会《千手观音》的精彩画面,老师介绍: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成为晚会亮点。美妙的舞蹈把人们带进了视觉的天堂,给人无限美好的视觉享受。同学们,可能你们都已经知道,该舞蹈是由21位聋哑演员表演的,他们听不到音乐的旋律,却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技艺精湛,他们的一切表演都是在四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进行的。舞蹈结束时,主持人周涛携聋哑主持人及四位哑语教师走上台教全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重复学习一句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爱能创造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体会作者海伦·凯勒的传奇人生。这样,真切的视频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和又一次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敬仰,最能激发孩子内心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爱能创造奇迹”。

三、音乐导入法

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多数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意境。课前播放音乐,引用歌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的氛围中,不过,所选歌曲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如在讲《提醒幸福》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幸福在哪里》,听完歌曲之后,我顺势引导,幸福是什么,幸福又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在课文《提醒幸福》中寻找答案。又比如在讲《云南的歌会》时,上课前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空灵婉转的歌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因此,我就引出今天的新课:云南的民歌非常优美动听,同学们,你们知道云南的歌会又是怎样的吗?请翻到课文《云南的歌会》。音乐本来就是我们学生特别喜欢的,用音乐导入,正符合学生的心理,因此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图片导入法

图画具有鲜明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以及逼真的轮廓,可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直观化。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在开头展示大量鲜明色彩的花朵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惊叹,于是老师可以顺势提问:同学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这样鲜艳吗?这样马上勾起了学生的兴趣,急于想知道答案,就能引发学生自觉认真地去阅读课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五、设置悬念导入

高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学习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如在教学《白马湖之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秋季的后面是冬季,大家知道即将来临的拉萨河的冬天会是什么样子的吗?一下子,教室里沸沸扬扬,大家七嘴八舌地回忆起往年的景象,在同学们兴奋不已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继续问道:“看来大家对拉萨河的冬天都十分熟悉,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么江南白马湖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这一问,引起了多数同学的深入思考,在这样的情形下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就会很好激发了。

六、听配乐朗诵导入

声音最具有表现功能,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可以营造一个特殊的世界。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功能,利用它在导入时创造可感的声音形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讲《沁园春·雪》时,我让学生合上课本,微闭眼睛,凝神静听《沁园春·雪》的配乐朗诵,那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他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录音放完后,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在这样的情形下,再对课文进行分析,效果可想而知。

略谈初中语文新课的导入 篇6

即在导入新课时, 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音乐等, 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 这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形、声、色的感官刺激, 形式的新颖形象, 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 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例如, 在教学《苏州园林》课时, 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 请大家和我一起边欣赏音乐, 边观看图片 (播放苏州评弹, 同时用幻灯放映苏州园林的图片) ,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它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呢?古老的苏州有着驰名中外的两大文化瑰宝, 那就是评弹和园林,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瑰宝之一—苏州园林, 走进她如画般的世界去。

二、描摹景物法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 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一个季节里,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热闹。这些花有的红得像火, 有的粉红像云霞, 有的洁白像雪花, 花里带着香甜的气息, 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是什么季节呀?”“是春季。”“春天里还有哪些景象吗?”让学生自由回答, 然后印证课文。

三、介绍作者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形式。通过介绍作者, 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值得一提的是, 如果作者的经历较为复杂, 我们介绍时就不能长篇大论地笼统叙述, 而应该突出一两点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东西。如介绍《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 可以突出他步行千里赴延安, 延安把他培养成人, 使作者爱党、爱延安人民的一片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图解式导语

图解式导语也叫“实物式导语”。即开课之前先展示某件实物, 给学生以新鲜、形象的感觉, 引起他们的注意, 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松鼠》一课时, 学生对松鼠这种小动物不熟悉、难理解, 我就借生物实验室的松鼠标本采用演示的办法, 让学生观察它清秀的面容、闪闪有光的眼睛、矫健的身体、美丽漂亮的尾巴, 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五、直入式导语

直入式导语又叫“开门见山导语”。即一上课就板书课题, 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爱莲说》揭示课题后我就问:“你们见过莲花吗?谁能说说这种花的样子?它生长在什么地方?花蔓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好处?”这样开讲, 简洁明快,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 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求。

六、析标题, 明重点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 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 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 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 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通过眼睛, 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 透过标题, 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 从标题导入课文, 能让学生抓住重点, 把握中心。如, 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 学生们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在三味书屋须认真读书, “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 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七、借教具, 助领悟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视觉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例:讲《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展示挂图, 让学生观察, 就会真切地了解纪念碑的构造;在讲《国宝大熊猫》时出示幻灯片, 各种憨态可掬的熊猫展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就会在图片中受到感染, 从喜欢大熊猫上升为喜欢学习《国家大熊猫》一文。

听觉型教具如录音。录音有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 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 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听觉型教具一般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 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 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 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 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等。视听结合, 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视片, 不少乐曲也制作成FLASH动画, 运用视听型教具, 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如讲授《再别康桥》时, 可让学生欣赏FLASH动画, 既有符合意境的不同图片, 又有专业的朗读, 声、色、情熔于一炉, 其教学效果显然要比光看图或光听朗读要好。

八、摹实境, 调激情

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 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 激情澎湃。如: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这样导入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 . 曾经想到过什么呢 ? 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 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 ! 巍峨啊, 它有十层楼那么高, 看到它, 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 花岗石, 汉白玉那样庄严, 那样雄伟, 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 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 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 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 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 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段导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 而且语言极有感情, 学生们的思维极易跟着老师走, 学生们的情感极易激发。

摘要:重视新课的导入, 对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进行精心设计, 引导学生挖掘课文深度。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几种常见的导入方式的运用和感受。

语文新课导入技巧谈 篇7

一、猜谜导入开拓思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力量, 使学习轻松愉快不疲劳。小学生对猜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 它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面, 又可以开拓思维, 还可以使学生愉悦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我是什么》时, 教师可提问: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就来猜四个, 猜对了请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忽然不见忽然现, 像羊像龙又像马, 太阳出来它不怕, 大风一来它就跑。 (云)

线儿有粗又有细, 上接天来下接地, 落在水里无踪影, 庄稼见了笑嘻嘻。 (雨)

白色花儿无人栽, 一夜北风遍地开, 无根无枝又无叶, 此花源自天上来。 (雪)

大小珍珠光又亮, 噼里啪啦从天降, 小孩儿拣起捧在手, 一会儿变成水一汪。 (雹)

此时,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四个谜底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发现了什么? (和水有关系, 都是自然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它们有关的课文, 请看课题——《我是什么》。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钻入教师所设的“圈套”, 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二、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提到故事, 没有一个小学生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教师可花极短的时间, 用绘声绘色的语言, 讲述一则与课文相关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集中起来。

如教学《心愿》时可这样设计: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在一个假日里, 一位赴法国讲学的中国人在巴黎一个美丽的街道公园里, 遇见了一位法国小姑娘维勒尼克以及他的爸爸、妈妈, 他们一家子都是中国迷。这位赴法国讲学的中国人同他们进行了一番有趣的谈话。在谈话中讲到了各自的心愿, 还讲出了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他们谈了些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什么呢?要想知道这些,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心愿》这篇课文。这样, 从课一开始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

三、设问引入启动认知

设问引入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它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教学《海底世界》, 授课前可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地域辽阔, 若把世界各国的国土面积加起来就更大了。地球上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 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 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海底世界又是怎样的?学了这篇课文, 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 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四、以旧联新铺路搭桥

《论语》中说过“温故而知新”。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知得到巩固和保持, 进而获得新知的有效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可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旧知, 以旧引新, 导入新课。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 可向学生提问, 以前学过哪些有关瀑布的文章?瀑布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铺垫。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时, 让他们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 让他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响“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 溅起一团团水雾, 随风扬起, “如烟, 如雾, 如尘”。这样, 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感受得深, 理解得透。由于已经有了知识的积累, 学生学习新课时就比较轻松、愉快,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五、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小学语文课文中不少是文美情真的佳作, 对于这样课文的导语设计, 教师要选准切入点,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播放一些精美的图片, 创设一种感人的情境, 使学生为之所动, 为之所感, 产生共鸣, 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可出示美丽小村庄的图片:孩子们, 咱们一块去参观一个小村庄好吗?然后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来描述。孩子们一下子被眼前的美景陶醉。这样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也为后面因小村庄的毁灭使孩子们产生的感情变化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六、轻松谈话自然过渡

一篇文章首先展示给人的是它的课题。好的课题就是一页透射着阳光的窗棂, 是一道凝聚了精华的风景。

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 可进行这样的谈话:大家都知道鱼是生活在水中的, 有谁见过生活在纸上的鱼?为什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呢?这其中必有缘故, 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语文新课导入之管窥 篇8

以下是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新课导入方式, 列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以期投石问路、抛砖引玉。

一.对联导入, 力求文题兼顾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言特点的综合产物, 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 一种‘提炼’, 一种‘结晶’, 或一种‘升华’, 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 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 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 或使人深思, 熟味, 受到很大的教益。”

上朱自清的《背影》时, 许多关于朱自清的挽联都可以用来介绍, 但要做到有效, 必须有所舍弃。上海开明书店同人挽联:长向文坛瞻背影;从教夤学缀弦声。此联与课文密切相关, 上联隐含了撰联者对《背影》的评价, 一个“瞻”字, 说明了《背影》在文坛中的地位。学生在读这副对联的时候, 自然而然会重视这篇课文。脑海里也会想:这是谁的背影?看背影为什么要用瞻仰的姿态?带着重视的心态和重视后的疑问去读课文, 势必事半功倍。

二.自编故事, 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讲故事是教师进行新内容导入常见的方式。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导入语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变色龙》这篇俄国小说时, 考虑到学生对沙俄无甚了解, 所以我自编了一个故事, 以下是笔者的导入。

讲个故事给大家听:

俄国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的一个冬日, 一个巡警神气地站在十字街口, 穿着他新的军大衣, 俯瞰着这里的一切。他把鼻子藏进了衣领, 旁边有一条夹着尾巴的癞狗, 缩起粗毛在那儿发抖。就在这时, 突然传来呼声:“救命啊!救命啊……”原来是一个老人失足掉进了冰冷的河中。巡警是干嘛的?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城管、民警吧?) 理应救人啊!可是这位巡警踱着方步慢悠悠地来到河边, 冷漠地看着老人, 大声问道:“你是干什么的?嚷嚷什么!”老人抓着河边一棵小树, 忍受着冰冷的河水, 挣扎着, 见巡警无动于衷, 气愤地大叫:“打倒沙皇!”话音刚落, 巡警立马脱下他的军大衣救起了老人。这可就奇怪了, 骂了沙皇, 那可是亚历山大大帝呀, 那就相当于我们封建社会的皇上啊, 还救他干什么, 应就地正法, 淹死算了呀? (哦, 想邀功!你看, 这是反政府的革命份子呀) 这只是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的巡警, 作家契诃夫给他们取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变色龙。 (板书:变色龙契诃夫) 这样的导入, 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沙俄时代的巡警, 从而迅速进入课文情境。

三.结合作文, 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冲动

初中生写记叙文往往不知如何选材立意, 觉得没什么可写。新课导入时, 若能结合学生作文实际, 有的方矢, 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如教学《风筝》一文, 鲁迅先生就是以叙述多年前不许小弟放风筝而伤害了小弟, 几十年后又主动向小弟道歉的一件平凡的小事, 折射出鲁迅先生是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意义深远, 说明小事不小、小中见大。教学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我们平时写记叙文, 总觉得无材料可写, 认为发生在我们周围的都是一些普通人的平凡事。没有闻名遐迩的英雄人物, 没有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写出来的文章就没有什么深刻的意义。下面, 我给大家提供一篇好范文———《风筝》 (板书) 看鲁迅先生是怎样与于凡中见伟大, 由一件小事发掘出令人深思的道理来的。”

这样, 结合学生的作文实际导入新课, 定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写作冲动, 从而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谈谈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法 篇9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

议论文、杂文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乏味, 学生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课前多数学生不去预习, 懒懒散散。如按照传统的方法讲授, 效果较差。要想让学生用心听讲, 取得较好的效果, 就得用较好的导入法。如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 根据实地情况, 我带学生集体观察学校附近的一座石拱桥———著名的沙滩桥, 观察这座桥的造桥时间、桥的特征、造桥的材料、桥洞的形状、桥墩上的花纹、人文地理、沙滩文化的历史等知识, 然后根据说明文的一些要求, 让学生写一篇题为《家乡的石拱桥》的短篇说明文。学生写完后,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评比, 哪些文章符合说明文的要求, 哪些文章中使用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说明文的语言特征, 分别把它们找出来, 进行介绍讲解。完毕后再对照课文学习, 老师再把重要的有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详细讲解, 最后让两个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和学生作文, 进行比较, 这样就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能力。避免了一种极为守旧的教学模式:“学生读—老师讲—学生抄”。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好动心, 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习课堂就会很热烈, 教学效果就会非常好。我班学生经过这篇说明文的学习以后, 再学习其他文章, 就得心应手了, 相关的说明文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做起说明文语段的试题, 正确率也就非常高。

2. 便于引导理解重难点。学习一篇

新课, 先想一想, 再写再读, 可以作比较, 看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想到, 想到也不够深刻。如:教学《小巷深处》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先想一想, 这类记人为主的文章我们怎样写, 写母亲的哪些方面, 怎样写出我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学生拟定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 规定在几分钟内完成, 然后再默读课文, 再比较课文中的母亲和我们生活中的母亲有何异同, 课文中是怎样体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的?我怎样改变我对母亲情感的?联系纽带是什么?学生就会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我长大后因为虚荣心作祟和无知的缘故, 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 远离瞎眼的母亲, 乃至与家完全隔绝, 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教育了我, 打动了我, 使我悔悟了, 情感得到回归。”而在现在的幸福生活中, 有这样的现象吗?学生通过讨论写作, 不但学习兴趣盎然, 而且比较轻松地掌握课文中的重难点了。再如, 在教学周国平的哲理性散文《家》的时候, 这类散文如按常规教学, 学生很难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我在教学时, 先让学生写题为《家》的作文, 并且可以模仿课文的结构形式、语言, 许多学生写作时, 先就要去认真阅读课文, 收集中外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语句, 然后作文。

当然,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 诸如简介背景法、设置悬念法、比较引入法、释题导入法等。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 都应力求省时, 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当然, 使用此法并非千篇一律, 也应注意一些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太远不宜使用。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因材施教。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策略漫谈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中学阶段的各科教学都需要一定的导入,语文更是如此,更需要艺术性的语言进行开场。而不同的导入方法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比如对于说明文,需要用严谨、缜密的语言进行导入;对于文言文,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切入,便于学生理解古文。下面就来说一说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

通过让学生观看、聆听或者触摸具体的物象,让学生心生兴趣,从而快速进入正文的学习,这样的方法称之为“开门见山”。这一方法多用于说明文的教学上,可以使客观化的语言变得生动灵活,便于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比如,对于《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开场利用幻灯片播放中国传统桥的图片,比如吊桥、索桥、拱桥等等,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比较出传统石拱桥的特征,方便了课文的学习。又如在《端午的鸭蛋》教学中,教师可以拿一枚咸鸭蛋在学生面前展示,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想要知道鸭蛋究竟有什么奥秘,一方面又会使学生联系生活,回忆吃鸭蛋的经过,从而理解好全文。“开门见山”可以从小的方面入手,使具体的事物变得直观生动。

二、历史切入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涉及了历史知识。其中,文言文教学和古代历史紧密相连。很多学生都比较喜欢古代历史中的人物,比如苏轼、岳飞、文天祥等,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导入和本文有关的历史事件,从而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文言文的学习相比于现代文,比较生涩难懂,初中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就会对文言文失去兴趣,即使学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此,教师要想使学生喜爱古文,就必须让他们了解相关时代背景,待产生一定的兴趣后,方可进行教学。比如,对于《岳阳楼记》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古代三大名楼入手,介绍范仲淹创作时的心态,并提出他为什么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一个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兴趣进入学习。

三、设置悬疑

初中生正处在心理发育的转型时期,对各种问题都会产生好奇的心理。如果新課导入以设疑的方式进行,就会让学生主动思考,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从而认真学习课文,找出线索。比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悬念:本文作者的父亲喜欢养一种花,有一天这些花枯萎了,为什么一向喜爱花的父亲会对这些花不管不顾呢?文章的题目又有什么深意呢?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导入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以花儿落了为线索,找到父亲去世的答案。此外,设疑也是一种重要的提问方法,学生会在教师的鼓励下解决疑问。

总而言之,导入设计得好,就会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从而提高整堂课的质量。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导入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去,从而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以上提到的方法只是导入策略的一部分,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另辟蹊径,使导入更加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孙娟蕊.初中语文新课导入例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1).

[2]刘靖宾.初中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2).

上一篇:校友会作用下一篇:当代世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