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结构

2024-05-21

人体结构(精选九篇)

人体结构 篇1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人体结构知识时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1.一些解剖学的名称难记, 骨骼与肌肉的形态、位置难以把握;

2.结构与结构之间的榫合、穿插、覆盖等关系较难掌握;

3.未能将解剖结构与形体结构较好地相结合, 在人物写生或创作中出现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的问题;

4.缺少整体性, 难以获得全面立体的认识, 往往是换个角度就无从下手。

这些问题带有普遍的共性, 亟待教师加以帮助和解决。因此, 在教学中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 特别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教学方式的思考和总结。

一、看资料

首先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看教材及相关资料中的图片和对应的文字说明, 学会先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获得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手头的资料较为有限, 除了教材之外, 教师还应当准备大量的课堂补充资料, 通过对不同资料进行学习和比较, 从而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目前我们身边能够找到用来学习的资料, 以来源地的不同, 主要分为两块:

1. 国外。

近几年, 我国陆续出版了多种国外的人体结构教学书籍, 如乔治·伯里曼的《人体结构绘画教学》, (见图2) 罗伯特·贝弗利·黑尔的《向大师学绘画———艺用人体解剖》, 等等。从这些介绍人体结构教学的书籍中, 可以看出实践重于理论, 多以大量的范画来展示人体结构教学的过程。他们重视对人体体块的理解和运动机理的研究, 重视形体的衔接, 把对解剖的理解和形体表现很好地结合起来。有些书籍运用多幅大师的素描范本与人体结构知识相比较, 较为直观地引导学生如何将人体结构的知识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对艺术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这些书籍各有其鲜明的特点, 大大拓宽了学生对于人体结构知识的理解。

2. 国内。

国内编著的教材根据中国人 (东方人) 的身材特点, 糅合了国外众多教材中的优点, 进行概括和总结。如孙韬、叶楠编著的《解构人体———艺术人体解剖》等, 给了学生不少的帮助和启发。

除了这些书籍外, 还有大量的写实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 学习大师们是如何娴熟地运用人体结构知识成功地塑造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些资料都是学生研究人体结构的钥匙。通过看不同的资料, 学生可以初步掌握人体结构知识, 并且积累大量的问题, 以便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加有的放矢。

二、对结构的联想

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到它, 可见理解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具有多么重大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人体结构知识往往记不牢靠, 所以我们提出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将人体结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相联系, 来认识和理解人体结构。换言之, 就是对于特定的结构问题集中注意力, 并且从各个角度去探讨, 尽量使想象力飞跃起来, 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寻找形体相似或功能、运动机理相同的事物来联系复杂的人体结构。例如, 我们在讲到脚部结构时, 将它与中国古代的拱桥相联系。因为两者之间的形和对力的承载原理相同, 弓形的结构能够支撑身体的重量长时间站立, 同时自身并无损害;又将它与现代生活中的轿车相联系, 因为两者的空气动力学结构相似, 形状也相似, 流线型的结构减少了运动中因摩擦而损耗的能量, 有利于行走。通过联想, 学生解决了很多问题, 加深了记忆和理解, 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形体分析, 进入状态的速度要快很多。

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 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以及从生活中寻找艺术元素的理念。事实上, 我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们通过联想提出的结论很生动、很有趣, 具有创新性、独到性, 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学生们也在其中找到很多学习的乐趣, 降低了因为枯燥而产生的抵触心理,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体结构教学的难度, 并且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触觉感受

触觉是一种重要的感知方式, 当视觉观察上遇到一定困难时, 触觉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在人体结构学习中, 在较多客观因素的干扰和主观对形体、空间认识不足的情况下, 通过触摸的方式很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课堂上, 我鼓励同学们轮流来触摸人体结构标本模型和人体石膏, 来感受形体的高低起伏变化和骨骼肌肉的穿插覆盖关系, 以及了解哪些肌肉、骨骼在人体造型上所起的突出作用。同时将体会到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例如, 同学们对近似圆柱体的腿部形体转折把握不住, 通过触摸感觉到腿部也是圆中见方, 隐约找到基本的转折位置。这时可以辅以不同角度的灯光变化来显现这些转折, 排除部分的偶然现象, 最终找出腿部真正的形体变换关系。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腿部形体转折的问题, 也了解了腿部各条肌肉或肌肉群在造型上的实际作用。所以通过触觉得到的感受很好地增强了视觉观察的效果, 进而得到一个综合立体的感知。

四、自由讨论和讲解

通过一阶段学习, 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问题积累, 定会有心得体会, 也会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深入地进行研究学习, 提高了学习主动性。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 用自己的话去总结, 将自己所得到的印象、感受、认识和理解讲出来, 供同学互相交流和参考。在讨论中相互促进, 获得更加完善的认识。这样得到的就是他们自己的认知, 并且这些知识在他们脑子里可能一辈子也忘不掉。如此,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培养了学生勇于独立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适当给予补充和指导, 点明优点与不足之处, 供学生参考比较, 目的是让他们找到更加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 来解决在人体结构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陈丹青先生说:“在学两年, 我能记得的教诲就是这么几句话。艺术教学是什么呢?艺术教学就是几句话。”的确, 并不是教师教了多少知识给学生, 而是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艺术学习的大门, 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让他们有选择性地获取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我想, 这样的教学才更有价值。

五、实践训练

通过实践来促进人体结构规律的理解, 这是很多人的共识, 也是教学的规律。我所指的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画素描。画是学生最拿手的, 通过画素描来把握解剖结构中骨骼、肌肉的形状、组织关系。同时也理解了形体结构的体面组织关系, 两者之间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这是最常用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方法。二是用泥塑来临摹人体结构模型和优秀的人体石膏。泥塑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具有三度实体空间, 具有可视而且可触摸的形体, 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整体地研究和掌握结构规律。通过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学生自己动手去把每块骨骼、每条肌肉亲手用泥巴做出来, 装上去, 分析比较它们的位置、大小、厚薄、榫合、体积、空间等关系, 从过程到结果一切都实实在在, 这大大加深了学生的综合理解, 弥补了在平面绘画二度空间上认识的不足, 很多的疑难问题能迎刃而解, 同时学习兴趣也大为提高。作为绘画实践的有益补充, 泥塑的实践对于把握人体结构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的艺术院校基础教学设施都很完善, 可以做泥塑的材料选择也比较多, 一般黏性较强的泥土或者橡皮泥皆可, 简易人体架的搭制也并不复杂。相关专业可以互相结合, 以对人体结构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帮助作用。

因此, 人体结构教学应当首先解决学的问题, 所有的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都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和有益的引导及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使学生在生动、轻松、多样的课堂教学中学习, 不感到枯燥乏味是人体结构学习的良好前提。归纳起来也就是通过直接讲授的成分要减少,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结构, 理解结构, 从而把握结构规律的能力是最主要的。学生们能绞尽脑汁地寻找各种方法去研究和解决人体结构问题, 课堂教学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当然,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人体结构的研究要靠学生长期投入精力, 才能真正深入地掌握。届时, 学生已经知道该怎么去学习, 这些也就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摘要:人体结构不仅是美术初学者的重要课题, 而且是画家、雕塑家们必备的知识储备之一, 每一个希望掌握造型技巧的美术工作者无不对此付出极大的精力。同时《人体结构》也是美术院校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被认为是造型基础中的基础。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体结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孙韬, 叶南.解构人体——艺术人体解剖[M].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0.

[2]王炳耀.人体造型解剖学基础[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3][美]乔治.伯里曼.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M].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4][美]布鲁诺.卢切斯.雕塑技法人体雕塑[M].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5][美]伯恩.霍加思.动态素描人体结构[M].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6][美]罗伯特.贝弗利.黑尔.向大师学绘画——艺用人体解剖[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7]陈丹青.退步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人体结构 篇2

【摘要】太极拳和中华武术的其它拳种都非常重视“丹田”的作用,认为“丹田”在人体内部对于力的产生以及养生等许多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太极拳和武术事业的向前发展和走向世界,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理论所讲的一些重要概念比如“丹田”等等,给出一个比较科学与合理的解释。因为,这是太极拳和武术事业向前发展和走向世界必须要做的工作,我们不应该停留在传统理论的框架内停滞不前,必须要对传统理论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文试从人体腹部生理构造方面对“丹田”及其所发挥重要作用的原理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从人体腹部的生理构造开始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太极拳;生理结构;丹田;养生。

1 人体腹部存在一个气囊。

从人体的生理结构看腹部存在着一个腹腔,而传统理论所讲的“丹田” (下丹田) 就在腹腔这个位置,指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片区域,基本上和腹腔相吻合。从腹腔的结构看腹腔的外层由多种肌肉所组成。腹腔的前部有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等肌肉以及网膜、脂肪和皮肤所包裹,内部有内脏由韧带、系膜等悬浮固定在一定位置,腹腔的上部是隔肌,下部有会阴处肌肉的承托,腹腔的后部有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背阔肌和胸腰筋膜以及脊柱的支撑,腹腔的内层由腹膜所覆盖,腹腔内外层的这些肌肉和腹膜从上下左右前后将腹腔严密的封闭,从而在腹部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盲囊。通过对这个盲囊在人体内受力情况及其在受力时所发挥的作用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腹部的这个盲囊就像是人体的一个气囊。而实际上太极拳和武术传统理论就是把“丹田”比做人体的一个气囊,认为这里是人养气练气的地方。那么,腹部的这个气囊在人体内究竟发挥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继续进行分析和探讨。

2 腹部气囊犹如人体的一个“圆形橡胶空气弹簧”.

我们说腹部的这个盲囊就像是人体的一个气囊,但是它和一般的气囊构造不一样,它的内部因为容纳有内脏器官而不是中空的。但是,由于这个气囊的外层是由富有弹性的多种肌肉所组成,这些肌肉在呼吸运动的调节下可以改变它们的张力和强度。当呼吸运动增强时,气囊外层肌肉的张力和强度也会增强,那么腹部这个气囊的弹性就增大。当呼吸运动减弱时,气囊外层肌肉的张力和强度也减弱,那么腹部这个气囊的弹性就减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腹部的这个气囊,人们可以通过对呼吸运动的调节而改变它的弹性。还有,由于只有外层肌肉张力和强度的变化,所以气囊内部的压力几乎并不改变。因此,正是这种可以通过对呼吸运动的调节而可以改变弹性的特性,使得腹部这个气囊在腰部实际上就如同一个可以随着呼吸运动的调节,而可以改变弹性的“圆形橡胶空气弹簧”,这个“圆形橡胶空气弹簧”在人体内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一一进行分析和探讨。

3 腹部气囊这个“圆形橡胶空气弹簧”在人体内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3.1 在人体内部力的产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腹部气囊这个“圆形橡胶空气弹簧”究竟是怎样在人体内部力的产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呢?我们知道人体在用力的时候,呼吸的深度会加强且进行深呼吸,并且自然而然的会用到“气沉丹田”这种腹式呼吸(关于“气沉丹田”这种呼吸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一般来讲指的就是逆腹式深呼吸运动),这时腹部气囊外层的肌肉随着呼吸深度的加强,张力和强度会增大,弹性会增强,腹部的这个气囊就好像被充了气的一个“圆形橡胶空气弹簧”,呼吸的深度越深 肌肉的张力和强度也越大,这个“圆形橡胶空气弹簧”被充的“气”就越足,弹簧的弹性就越强,弹簧的弹性越强积蓄的能量也越大,所以产生的力也越大。由于胸?腹?背部这些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非常强大,这是一群非常强壮的肌肉所以当它们在收缩与松弛时可以在人体内部产生强大的力量(这也就是传统理论上所称的“内力”或者“内劲”)。

3.2 起到保护脊柱提高腰部承受重量能力的作用。

我们说假如人体内原来由脊柱单独受力,现在由于有了腹部这个气囊,就变成了腹部气囊与脊柱共同受力,腹部气囊这个“圆形橡胶空气弹簧”分担了脊柱的受力,大大的提高了腰部承受重量的能力,并且起着保护脊柱不至因单独受力而损伤的作用。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比如说人们在举重抓举杠铃时,腰部由于有了腹部气囊这个“圆形橡胶空气弹簧”的支撑,从而变得强韧而有力,所以全身上下各部的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可能把杠铃举起来。可是,假如我们在举重抓举杠铃时没有腹部这个气囊的存在,而让脊柱单独承担杠铃加于身体上的全部重量那会是怎样的呢?我们说如果人体在抓举杠铃时单独由脊柱承担杠铃加于身体上的全部重量,换句话说也就是如果杠铃的重量全部集中在脊柱上,那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在这一过程中,当人体姿势稍微有些改变和位置有所移动时,都极易造成脊柱椎体间的.移位而使脊柱受伤。因为从脊柱的结构看它是由许多圆形椎体一个个竖直的垒加起来,内部有神经和血管,椎体间有软组织(椎间盘),这种构造只适合承受垂直方向的力。可是当人体姿势改变或者位置有所移动时,人体重心会产生变化,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脊柱弯曲的屈度会产生变化,这时脊柱也就会被迫加上非垂直方向的力,脊柱受到这种非垂直方向力的冲击,很容易造成椎体间的位移而使脊柱受伤。但是,人体的腰部由于有了腹部气囊这个“圆形橡胶空气弹簧”的存在,分担了脊柱的受力,因而才使人能在举重或者承载重量时脊柱不至于受伤。通常人们总是感觉好像是脊柱在人体内单独承担着承载和传递上下部重量的作用,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在人体的腰部还有腹部这个气囊与脊柱在共同承担承载和传递重量的作用,这个“圆形橡胶空气弹簧”对脊柱起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3.3 在人体承受重量时发挥着稳定重心的作用。

我们知道人类由爬行发展到直立行走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脊柱演变成近似“S”形弯曲,有着特殊的作用。尤其是骶椎与腰椎的结合呈一定的角度倾斜着,这个角度叫腰骶角。由于脊柱演变成近似“S”形弯曲,所以脊柱可以随着腰骶角角度的改变而进行灵活的蛇行运动,从而改变整个脊柱弯曲的曲度进行身体重心的调整。这样人体就是利用脊柱灵活的蛇行运动与“气沉丹田”这种腹式呼吸运动形成巧妙的配合,一方面通过控制呼吸量的大小以及气体在胸腹部的升降和吐呐,调节腹部肌肉的张力和强度,另一方面配合脊柱弯曲曲度的改变,随时随地的调整和分配腹部气囊与脊柱之间受力的大小,均衡人体内部力的分配,使人体在承受重量时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

3.4 起着保护内脏器官和大脑的作用。

上面我们谈到腹部这个气囊在腰部就如同一个可以随着呼吸运动的调节,而可以改变弹性的“圆形橡胶空气弹簧”,所以,当它的弹性增强时就可以使人体经受住一定强度的冲击和震动保护内脏器官和大脑。例如,人从高处跳下,虽然有踝、膝?髋关节的屈曲和脊柱的蛇行运动缓冲,但这远远还是不够的,现在再加上腹部这个“橡胶空气弹簧”的缓冲,就可以大大提高缓冲的效果,减轻震动引起的冲击,保护内脏器官和大脑。还有,训练有素的气功家和武术家他们可以让汽车从腹部压过,身体而毫发无损,这也可以证明腹部气囊这个“圆形橡胶空气弹簧”能产生多么强的抗压能力。

3.5 在养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人体在进行呼吸时腹部气囊也在一张一弛的运动,而这样可以促进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中国太极拳和很多功法就是通过有意识的呼吸锻炼,来增强腹部气囊的运动促进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以此用于增强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的功能。所以腹部气囊这个“圆形橡胶空气弹簧”在养生方面同样也发挥重要作用。

4 结论。

以上,我们从人体腹部生理构造方面对“丹田”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上面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 太极拳和武术的传统理论所说的“丹田”在腹部,并且传统理论是把“丹田”比做人体的一个气囊,而从人体腹部生理构造方面来分析腹部确实存在着这么一个气囊,这个气囊就是解剖学上所说的腹腔这个盲囊。

4.2 腹部这个气囊犹如人体的一个“圆形橡胶空气弹簧”在人体内发挥许多非常重要的作用。说明了传统理论对于“丹田”的认识还是比较正确而且是与科学原理相符合的。

我们知道传统理论对于比如“丹田”等的认识和描述,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大部分写的是练功时的感受和境界,缺乏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论证。但是其中包含有非常科学的内涵,需要我们去开发和论证,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太极拳和武术理论的研究需要科学化,因为这是太极拳和武术事业向前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邱树华,刘国隆。解剖生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0.

[2]陶熊,等。气功精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6.

人体结构与拿法 篇3

一、人体的环节与运动链

1、环节:是指人体的某一部分(如:头、躯干、上肢和下肢)或肢体的某一部分(如:肩、肘、手、髋、膝、足等)。能以关节为转动轴进行运动的部分称之为环节。拿法是运用各种手法,制约环节使其整体失去反抗能力的技术。

2、运动链:把若干环节借助关节使之按一定顺序衔接起来便成为运动链。它是传递肌肉力量的结构。根据运动链的结构特征可分为开放链与闭锁链两类。

(1)开放链:两个以上环节组成的运动链,其终端(最后一个环节)游离,称为开放链。例如,两臂就是典型的开放链。(2)闭锁链:是指首尾相连形成闭合状态,末端没有游离的环节。在闭锁链中,某一环节的运动,通常会引起另一些环节的运动,各环节之间都有着力学的相互传递关系。例如:两脚站立在地面上时,两条腿就属闭锁链。腿部肌肉收缩产生力量作用于地面。地面反作用力又施于两腿,会引起两条腿各部环节的运动。当一脚抬起时,该腿也就成为了开放链。拿法主要是制约开放运动链各环节(特别是末端的两手)的技术。

二、关节的种类与特征

骨与骨以结缔组织相连结构成关节,根据连结的性质和活动情况,关节可分为不动关节、半关节和可活动关节三类。我们通常讲的关节是指可活动的关节。人体主要的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六大关节。

1、关节的运动:人体的关节运动一般都是旋转运动,即围绕着某个关节轴来进行的。关节运动可分为五种:(1)屈伸,(2)水平屈伸,(3)内收,(4)外展,(5)旋转和环转。

2、关节的分类: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是关节分类的常用方法,此方法可将关节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三类。

(1)单轴关节:通常指运动环节,绕额状轴(左右轴)做屈伸运动(如:滑车关节和车轴关节等,指关节就是典型的单轴关节)。

(2)双轴关节:双轴关节的活动性较单轴关节大,分为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双轴关节可使运动环节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如:桡腕关节、拇指腕掌关节等)。

(3)多轴关节:多轴关节有三个以上的运动轴,使构成关节的骨可作多种方向的运动(如:球窝关节、杵臼关节和平面关节,肩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

3、关节运动幅度与运动特征:关节运动幅度是指从一个动作开始到结束时,某一关节处两个运动环节之间运动范围的极限角度。影响关节运动幅度和稳固性的因素有:(1)关节面大小的差异,(2)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3)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4)关节周围的骨结构,(5)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以及伸展性和弹性等。

关节运动的特征:关节在围绕运动轴转动时,都可表现出在一定角度内为相对最强点,超过这一角度时则为相对最弱点,在最弱角度时是拿法应用的最佳时机。

三、肌肉在骨骼上的配布规律

肌肉在骨骼上的排列方式都是以相互对抗的形式配布于关节运动轴的两侧。也就是说,关节的任何一个运动轴总是有与肌拉力方向相反相成的两组肌肉群。单轴关节一般只有屈和伸两组肌群(如指关节等);双轴关节有屈伸、外展和内收肌群(如腕关节等);多轴关节除了具有屈、伸、外展、内收肌群外,还有回旋和外回旋肌群(如肩关节等)。

人体肌肉的配布特征还与直立行走以及劳动特点有关:例如人体上肢肌由于劳动的需要,故屈肌比伸肌力量强大;手部肌肉较足部肌肉分化程度高,且灵活;为维持直立克服重力的影响,颈背部、臀部以及大腿前侧和小腿后侧肌群的伸肌力量较屈肌大并且发达。

四、了解肌拉力线和关节轴的关系,确定不同肌肉的功能

第一步:要熟悉肌肉在骨骼上的起点与止点。

第二步:了解肌肉工作的定点与动点,来确定肌肉工作的条件。以肌肉起点为固定点的称近固定;以肌肉止点为固定点的称远固定。肌肉在近固定或远固定条件下收缩,虽属同一组肌群收缩,但表现出的力学变化却不一样。

第三步:确定肌拉力线,方法是从肌肉动点到定点的连线。

第四步:确定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相关位置。

以上四步,是了解不同部位肌肉在引起关节运动时发挥作用的主要方法。需要提示的是:人体各环节的位置在运动中是经常变化的,这就意味着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环节在这一位置时可能是相对最强点,当到了另一位置时可能就是相对最弱点。

五、肌肉工作的协调关系

人体各环节的运动,无论是简单运动还是复杂运动,都是由许多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共同活动的结果。根据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把它们分为原动肌、对抗肌、中和肌和固定肌。其中,原动肌在完成某一动作中起主要作用,借助它的主动收缩完成运动;而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它起着调节原动肌收缩的作用。环节运动时,要求各肌肉群之间要有一个协调关系,但这种协调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运动的需要而起变化。

六、单关节肌与多关节肌的工作特征

肌肉根据跨过关节的数目可将肌肉分为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叫单关节肌;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的肌肉叫多关节肌。

1、单关节肌工作:单关节肌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只对单一的关节起作用,完成屈或伸运动。但实际上,促使环节运动的肌肉数量很多,而且它们对骨杠杆所起的力学作用可随着杠杆位置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在实际的环节运动中,多数情况下是以多关节肌工作为主要特征。

2、多关节肌工作:多关节肌是指跨过二个或二个以上关节的肌肉。所以多关节肌要比单关节肌长些。多关节肌工作时,如果仅对一个关节起作用,则比较有利,发力大,引起环节运动幅度也大,对该关节的伸展性也充分,这是多关节肌比单关节肌优越的地方。如果在完成环节运动时,同时作用于两个关节或多个关节时,就会感到力量不足。当对其中一个关节发挥作用后,对另一个(或其余)关节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另外,当多关节肌被拉长伸展时,已在其中一个关节被拉长后,在另一个(或其余)关节就不能充分拉长,这种现象又称为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

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与“被动不足”是多关节肌工作时的一大特点。在实践中,人体各肢体的环节运动,都是以多关节肌工作为主的。因此,了解这一特点后,在运动实践中就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调整身体各部分的位置,避免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或被动不足,使多关节肌的力量集中在一个关节上,以取得最佳的运动效果。相反,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与被动不足正是拿法应用的最佳时机。

人体结构 篇4

1 我校人体科学馆的概况

我校的人体科学馆于2012年8月建成, 9月新学期开始投入使用。该馆由早期的解剖陈列室改扩建而成, 总建筑面积达300 m2。科学馆划分为6个展区, 分别是人体胚胎发生展区、器官系统展区、断层标本展区、铸型标本展区、塑化标本展区和护理穿刺标本展区, 共陈列700余件标本, 并根据需要每年都添置一些新的标本, 其规模在我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标本的来源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人体标本的专业生产商处所购买的, 主要是一些断层标本、铸型标本和塑化标本;另一部分是由学校多年收集积累和解剖教研室的老师自己制作的标本。

2 人体科学馆的应用符合课改需要

人体结构学属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 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发生、发育规律的科学, 其与医学各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护理科学中应用十分广泛, 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主干课程[1]。理论联系实践, 是学习好人体结构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 所以要必须重视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标本、模型和各种教具以及深入活体观察等方法, 以加深理解, 增强记忆,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校的办学层次提升和办学规模的扩大, 实验室的利用率也随之显著增加, 相应的标本模型损坏比较严重, 加之尸源短缺, 补充不足, 以致传统的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而人体科学馆中的陈列标本, 多是经过特殊防腐处理, 放置在标本缸内的, 可永久保存的结构, 同时也防止了人为的损坏, 作为开展人体结构实验课的必要补充, 是符合课程改革需要和现实需要的。

3 人体科学馆在人体结构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1 培养了学生的美学意识和价值观

人体科学馆的设计采用了现代、简约、明快的风格和多元化的形式, 室内宽敞明亮, 环境优美, 陈列的各类标本制作精细、结构准确、染色鲜艳、形态美观, 说是人体标本, 更是精美的艺术珍品。又配以图文并茂的文化展板, 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科学和艺术氛围, 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 培养了学生的美学意识,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2]。通过对人体胚胎发育标本和畸形胚胎标本的参观, 使大家领悟生命孕育过程之的艰难曲折, 感悟健康的弥足珍贵, 从而更加敬畏、珍爱生命, 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2 开展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人体结构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是班级学生先在多媒体教室上理论课, 然后由老师在实验室带教实验课。教师根据实验大纲要求, 先结合实验室模型、标本等进行示教, 接下来由学生自己动手结合教材进行辨认, 最后进行测评考核。由于学生多, 实验教具少且容易损坏, 实验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有了人体科学馆的补充加入, 实验效果达到预期, 实验课由教师结合实验室模型、标本等讲授示教结束后, 采用分小组轮流交换的实验方法[3]。由2位老师分别带教, 让班级的一半学生在实验室动手辨认标本, 另一半的同学进入人体科学馆, 结合人体科学馆精制的陈列标本巩固所学知识, 时间过半时, 2组再互相轮换。

3.3 拓展新的实验考核方式方法

实验考核是人体结构课程考核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往的实验考核是在一个系统内容学习结束后, 由教师提前按课程标准要求准备好要考核的标本、模型, 贴上标签、编上号进行考核。利用人体科学馆, 可以使实验考核更加多元化, 科学馆中陈列的标本, 绝大多数在购买和制作时, 都已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贴好了标签, 教师可以随时开展相应的实验考核, 做到省时省力、效果好。

人体结构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 利用实验课观察标本、认识标本, 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将来的工作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人体科学馆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使学生在实验课中不光是沉浸在对标本的恐惧和福尔马林的难闻气味中, 还充满了清新和美感,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参考文献

[1]杨壮来, 牟兆新.人体结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

[2]牛家峰, 刘湛, 李松奇, 等.人体生命科学馆在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 22 (4) :450.

人体结构与功能论文题库 篇5

肝脏及常见肝病

危志福 食品院

生物工程 生工112 18411205 武枫林 职称: 副教授

2012 年 12 月 15 日

题 姓 学 专

班学指导教师 肝及常见肝病

【摘要】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代谢器官和防御器官,也是胎儿的主要造血器官,人体新陈代谢的枢纽。肝脏也制造消化系统中的胆汁。大部分的肝脏疾病都会有黄疸症状,这是由于肝脏无法继续将胆红素排出所以就在体内累积。

【关键词】形态 结构 功能 肝病

【引言】肝脏是人体的一个巨大的“化工厂”,了解肝脏以及生活中常见的肝病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形态结构

人的肝脏位于右季肋部及上腹部,上部紧贴膈肌,与右肺和心脏相邻;下面与胃、十二指肠,结肠右曲相邻;后面接触右肾、肾上腺和食管喷门部,是人体最大的腺体,红褐色,质软而脆,呈楔形,右端圆钝,左端扁薄,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两缘,左右两叶,上面突起浑圆,与膈肌接触,下面较扁平,与胃、十二指肠、胆囊和结肠相邻。

肝上界与膈肌的位置一致,约在右侧第五肋间,肝脏有一定的活动度,可随体位的改变和呼吸而上下移动;肝下界一般不超过肋弓,正常情况下在肋缘下摸不到,有时在剑突下可触及,但一般不超过

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下触及。

自下腔静脉左缘至胆囊窝中点的正中裂将肝脏分为左半肝和右半肝。自脉切迹至肝左静脉入下腔静脉处的左叶间裂将左半肝分为左内叶和左外叶,左段间裂将左外叶分为上下两段。肝右叶间裂将右半肝分为右前叶和右后叶,右段间裂又将右前叶、右后叶分别分成上下两段。

肝脏横沟内有门静脉、肝动脉、肝管、神经及淋巴管出入称为肝门。门静脉和肝动脉这两条血管均被包绕在结缔组织鞘内,经肝门(或称第一肝门)进入肝脏,以后就像树枝分叉样分布于腺泡内。由肝腺泡边缘肝小静脉(即中央静脉)汇合成较大的肝静脉分支,最后汇合成的肝静脉主干,进入下腔静脉,称第二肝门。

肝的后面肝短静脉有至

少3~4条,多至 7~8条小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称第三肝门。

(二).功能

一、代谢功能:①糖代谢: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肝脏将它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机体利用。

② 蛋白质代谢: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γ球蛋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及血浆蛋白的生成、维持及调节都要肝脏参与;氨基酸代谢如脱氨基反应、尿素合成及氨的处理均在肝脏内进行。

③ 脂肪代谢: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酮体生成与氧化、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均在肝脏内进行。

④ 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如A B C D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⑤ 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当肝功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

二、胆汁生成和排泄: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承担。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胆囊浓缩后排放入小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三、解毒作用: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废物及外来的毒物、毒素、药物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

四、免疫功能: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它能通过吞噬、隔离和消除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

五、凝血功能: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肝脏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肝功破坏的严重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的程度相平行,临床上常见有些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衰竭而致出血甚至死亡。

六、其它:肝脏参与人体血容量的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调节。如肝脏损害时对钠、钾、铁、磷、等电解质调节失衡,常见的是水钠在体内潴留,引起水肿、腹水等。

(三).常见的肝病

常见的肝病有肝炎、肝硬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肝炎主要以慢性肝炎为主,按病因学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毒性肝炎、遗传性疾病以及其它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而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最为常见,乙肝病毒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疾病,据统计全球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人数超过2.8亿,中国是乙肝的高发区,目前有现症的慢性乙型肝炎约3000万人,每年国内死于乙肝后肝硬化者有40万人。1.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2.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脂肪肝按病原分类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是指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指除酒精外和其他名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染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频率增加,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3.肝硬化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4.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及健康。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六十多万,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东亚及环太平洋地区是肝癌高发地区,我国新发肝癌人数占全球人数一半以上。我国发病率高的原因在于我国乙肝患病人数多,丙型肝炎的发病率近年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肝癌多在乙肝、丙肝等慢性肝炎后肝硬化的基础上产生。

参考文献

1.高寿征等编,《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P162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7-170 3.黄志强 主译。希夫肝脏病学。第九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pp367-574 4.中华肝脏杂志2006年3月第14卷第3期

人体结构 篇6

关键词:3D打印技术;新型材料;服装设计;人体服装结构;数字化

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3D打印从平面设计不断的演变发展到三维设计,而3D打印也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增材制造与减材制造是制造领域的两种方法。传统的制造方式一般采用减材制造,例如利用切割机床等刀具切掉不需要的部分,保留所需的形状,而增材制造是通过逐层叠加增加材料制造物品的搭积木式的技术,利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增材方式堆积而成,类似我们建筑中的盖房子,打印式的搭积木,与孩子们玩的搭积木过程类似,层层的堆积上去而逐渐成型的过程。只不过3D打印是用碰头喷射打印出来的世界万物,其打印材质上也种类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领域,开发出新型的材质。增材制造显然更加节约材料,而且增材制造可以将材料先变为粉末再进行制造,或者使用液体材料。

目前,3D打印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医疗中打印的人体器官细胞组织、生活中家居事物、食物、生活工具、时尚设计领域等都有涉及,但目前应用在服装领域的材质也非常有限,基于3D打印材料的局限性特点,在设计创意性服装的同时还要考虑新型材质与服装版型的结构结合。在整个发展中世界,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一个国家的综合领域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其中美国政府将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等项目,以重振美国制造业作为中国的三大支柱,政府还加强了支持3D打印等企业,积极发展生产方法的3D打印技术及相关领域,使得“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智造”。英国的The Economist 杂志在2012年4月的封面上,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标题,介绍了3D打印等数字化生产技术,3D打印技术在设计领域已经应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最初应用于开模制造前的模型打样;3D打印引发了多个领域的革命,制造方式、材料创新、生物技术工程以及医疗领域、设计领域、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巨大革命。3D打印,因为高弹性,所以3D打印技术和更高的自由模具材料的特性成为了设计师创作的重要工具。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封面故事将导致3D打印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3D打印可以说是上个世纪的思想,上世纪的技术,而在这个当今的世纪产生了空前的市场。3D打印可以说是上个世纪的观念,上世纪的技术,在本世纪产生今天的前所未有的市场。同时辐射到服装行业在最近的2014年纽约3D打印展,汇聚了最前沿的创作技巧,艺术和科技工作的完美融合,它已成为世界顶级时装设计师穿戴式3D打印设计艺术家新潮。其中,3D打印艺术和雕塑在芝加哥的长期支持者,代表了艺术家Joshua Harker3D打印作品镂空雕刻系列,还推出了2014年纽约3D打印展。甚至在服装配饰品领域也涉及到,如鞋子包都可以进行3D打印,自3D打印技术出来,越来越多的鞋企认识到其中的便利和高科技性。3D打印技术正在帮助提升了设计和产品性能。但是,现在人们都打印到3D的结合,并在巴黎和纽约走秀活动,时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鞋,在2013年,3D印花连衣裙闯入人们的视线。

2010年,阿姆斯特丹时装周首次发表在3D打印模式创建的“水晶”的主题时装,从那时起,3D打印技术开始真正进入时装设计界,思维的趋势的一部分。2011年发布了全球第一款3D打印的比基尼,穿着尼龙网礼服打扮以“缪斯女神”之称的蒂塔·万提斯出席在曼哈顿,这身礼服的设计灵感来自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由Michael Schmidt和Francis Bitonti设计收藏的私人走秀活动。但3D打印服装的设计可以改进,比如如何调整型的服装版,以满足身体曲线,如何做出紧致修身并设计一个灵活的电网应用等。Bitonti很久以前的3D打印技术与时尚相结合的思想。他利用塞万提斯的大小,提供给设计一个三维模型,根据施密特的草图,用最高端的设计软件Maya中画一幅画,然后用犀牛软件2633单独环或线路连接,EOS P350激光从手工缝线部分拼接而成,“这件衣服,如果制作手工,昂贵的。”他说。但是,现在手工制作在时装设计界应需求非常大。3D打印技术对服装的市场潜力,这是一个工艺和时尚的设计的需求将结合的机会,一旦我们制造的机器,以满足服装生产的要求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只需要站在房间的3D扫描,一件衣服制作,而3D打印的时代已经到来。

3D打印服装目前是最广阔的一个市场,包括配饰配件。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风格进行自我设计,甚至不用等到未来,现在就可以实现。3D打印对时尚界的影响,不仅在过去难以解释织物的三维形状得到实践。更重要的是,在制作3D打印3D扫描使用时,尼龙材料是“适合”削减了新的定义,完全服帖的身型是可以定制的。“剪裁合体”传统的方式出现,也许使更多的一些时装秀将通过计算机绘图来代替。

3D打印技术制造,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使用的原材料和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让消费者也可以针对根据自己的需要,既不是纸也不是我们需要用墨,而是通过电子制图,远程数据传输,激光扫描,材料熔化等一系列技术的,具体的熔化金属粉末或者记忆材料,并按照说明电子模型图层重新走到一起,并最终使电子模型转化成实物。它的优点是显著节省工业样品生产时间,并能“打印”样式复杂的产品。因此,不少专家认为,这种技术代表制造业的新趋势。不同于或形状制作的文章刀模传统的3D打印机制造机器。从物理上看由层形成的散装固体材料,扩大数码概念的范围。对于要求具有精确的内部凹陷或互锁部分的形状设计,3D打印机是首选的加工设备,它可以将这样的设计在实体世界中实现。下面是来自各个行业、具有不同背景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人用类似的方式描述,3D打印帮助他们减少主要成本、时间和复杂性障碍。3D打印技术的主要优势有:制造复杂的项目物品,而不增加成本,产品多样化,而不增加成本,没有装配,零时间递送,无限的设计空间,零技能制造,不需要大的空间,便携制造,副产品废弃物少,无限组合的材料,精确复制减少废物等主要优点。

然而,由于服装产品的形式以及原材料,相比于其他产品其在使用上具有非常不同的要求,具有行业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所以在3D打印技术有不同的要求。

首先,在基于3D新型打印服装的原材料来说,存在的局限性和弊端。这种相对来说比较传统工艺路线不适用于3D打印,区别于原有的服装面料例如天然纤维和化纤纤维,3D打印的原材料是当下研制的新型化学纤维新材料,如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原料3D打印是新昊化纤新材料的发展现状,既为3D打印耗材成型要求解散,可以调动合适的颜色,而且还满足相关标准的纺织品,适合人体穿着。目前针对3D打印材料的局限性,还有待于新型的柔性打印材料的研发,使得服装领域未来发展前景的一个桥梁。

其次,可能均匀地喷洒薄的材料,和更大的区域。更要加强印刷装置的质量和设备本身的操作效率,因此,相对稳定的特殊的设备是必要的。更要加强打印设备的运作效率和设备本身的质量,因此专用而相对稳定的设备是必要的。要打印的服装达到穿着需求,而且打印产品后整理技术,必要的连接技术的研究。所以设计的服装结构要与打印的新型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方便人体穿着以及活动。

最后,必须有一系列配套技术,如三维人体测量,RTT面料扫描仪,并支持结构板服装CAD软件,Viday三维装配系统,3DMAX建模软件,CAPP,相关的服装数据库等,形成一系列循环制作过程,这样3D打印才能实现生活化、科技化、智能化。

总之,3D打印服装可以实现的突破口关键在于技术,即这些技术实现的程度。为了达到实用目的,你可以使用的研究,找准突破口和研究方向,开发和使用新材料,化纤等问题相结合,以克服材料的局限性,如果需要的话政府应该给予特别的支持。发展特种设备的打印机制造商,结合服装技术专家和设计专家,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贤.3D打印服装[J].设计,2012.

[2]李红兵.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安徽科技,2013.

人体结构 篇7

1 课程简介

大多数的本科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主干专业的常规课程设置是, 先学习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课程 (人体结构类课程) , 再学习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课程 (人体功能类课程) 。授课分阶段进行, 由不同教研室的教师分别承担。学生所用的教材均为医学类专业教材, 与非医学类主干专业的专业大纲要求相比, 教材内容多而复杂, 教师只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删减。但是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又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同时, 购买多本教材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因此, 将人体结构类课程和功能类课程进行整合, 并编写一部适应此类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势在必行。人体结构功能学课程应运而生。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人体结构功能学课程理论104学时, 实验28学时, 与课程整合前相比, 理论学时减少了39.53%, 实验学时减少了58.82% (见表1) 。这一改革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人体结构功能学课程囊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3门课程的知识, 目前还没有与细胞生物学课程进行整合。人体结构功能学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徐承焘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体结构功能学》。该教材较好地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的主要内容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了解人体各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 更好地理解其生理功能;补充了一些常见病的发生机制, 使原来比较枯燥的基础学科知识更生动、更有趣。全书共分13章, 各章均先介绍各组织器官的基础结构, 然后再阐述其生理功能。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相对较多, 而教学学时数相对较少, 加之教材本身的限制, 使学生对人体器官的位置、毗邻等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在人体结构功能学教学中引入了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来辅助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复习。

注:生理学实验不单独开设, 与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共同开设机能学实验, 共104学时

2 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简介

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人体解剖学和现代影像学方法获取人体解剖结构数据信息, 然后在计算机上重建人体结构三维模型的软件[2]。我校购买的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VH Dissector是基于可视化人体工程解剖学软件, 由美国科罗拉多州际大学的专家组与美国Touch of Life公司及维拓启创 (北京)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计算机虚拟技术共同设计完成。该软件可用于表面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临床解剖学和外科解剖学教学及相关工作。

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设有导航区域、解剖区域、断层区域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进行操作。在导航区域点击添加相应的器官和系统, 就可以观察该器官或者系统的空间位置;在解剖区域点击去除相应的结构, 就可以观察各个结构的毗邻关系。将鼠标悬停在某个结构上, 就能够显示该结构的名称, 所有位置的名称都配有相应的英文名称, 方便学生对照学习。除了能进行解剖操作外, 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还提供了交互式课程平台, 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提供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制作课件, 也可以应用软件自带的程序创建并编辑课程, 直接用于教学。

3 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在人体结构功能学教学中的应用

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具有自主设计和可重复操作的优势, 教师可以按照课程内容的需要来编辑课程, 学生可以进行虚拟操作来模拟解剖过程, 对于教师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比较适用。

3.1 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在人体结构功能学理论课中的应用

人体结构功能学课程是一门整合课程, 虽然其实际的理论课学时数 (104学时) 与其他课程相比是比较多的, 但是与整合前3门课程的总学时数相比明显减少。教学内容相对较多, 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正常人体结构是本门课程的重要内容, 对器官、系统的形态和位置的记忆十分重要, 直接影响对其功能的理解。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建立人体各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空间结构, 而学生常感到抽象难懂[3]。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自主设计相应的图片和视频动画, 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描述清楚所讲结构, 学生能较快记住结构位置并进行空间定位, 为进一步的功能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肝外胆道系统的组成与引流方向、十二指肠的形态及其与胰头之间的毗邻关系, 胰头癌患者为何会出现黄疸症状等。既可以清楚描述器官的形态与空间位置, 又能够明确其功能及发病原理, 同时增加学习乐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在人体结构功能学实验课中的应用

课程整合后, 实验课学时数大大减少。人体解剖学知识作为人体结构功能学课程中的基础部分, 在课程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补充,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来完善对各个器官、系统的认识及毗邻关系的理解。课程整合前实验课学时较多, 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 课堂上基本能够完成对知识的掌握;课程整合后实验课学时减少, 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但是又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 3D可视化软件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矛盾。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是学生先自主观察实验标本, 教师统一讲解;然后学生再有针对性地观察, 教师巡视答疑。现在的学时数不能满足这种教学模式的需要, 而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是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 学生既能单独观察某个器官的三维形态结构, 又可以模拟解剖操作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一下软件的使用方法, 学生可以在课后登录学校的局域网进行操作。虽然实验课的学时减少了, 但是通过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的应用, 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薄弱的地方。学生课后有效的人机交互, 不仅可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4]。

4 结语

人体结构功能学作为一门整合课程, 是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结果, 也将伴随医学教育的发展而逐步完善。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是传统医学与现代高科技技术结合的产物, 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人体结构功能学课程中应用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 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尸源短缺已经成为限制国内外人体解剖学教学发展的瓶颈[5], 在非医学主干类专业的教学中应用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 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教学标本, 又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摘要:课程整合及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目前医学改革的主要途径, 人体结构功能学课程就是医学改革中出现的一门较为经典的整合课程。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的应用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形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人体结构功能学,3D可视化人体解剖学软件,整合课程

参考文献

[1]孙鹏, 黄继东, 柏杨, 等.整合课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历程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5) :62-63.

[2]刘光久, 张绍祥, 谭立文, 等.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 20 (2) :210.

[3]李小飞, 沈军生, 毋涛涛.加入3D解剖模拟技术的新型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 (9) :41-42.

[4]李德华, 姜东, 单伟.系统解剖学的多媒体互动教学改革与实践[J].解剖科学进展, 2015, 21 (1) :103-104.

谈人体体型对撇胸结构的影响 篇8

有的服装在进行纸样设计时首先将前片原型作旋转, 使领口处离开一定的距离, 一般大小为0.5~1.5cm, 这种做法被称作撇胸或劈门。

撇胸是衣领口前中心线撇进的部分, 这种结构处理能够使整个衣身达到平衡, 又符合人体前中心腰节以上的坡面状态, 能调整前身冲肩量的大小, 使之符合人体肩部及胸部形态, 更好地满足人体结构需要;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消除人体浮余量方法。

但是这一结构处理的方法并不是所有人体体型都适用, 对于某些体型, 在版样设计中不能应用撇胸。本研究主要从撇胸的结构原理以及人体体型对其的影响来论述。

1 撇胸的结构原理以及正常体撇胸的量

由于正常人体前身胸围以上至肩峰为近似的球面状态, 胸围线到前领窝线存在一定的坡度。撇胸是因胸部至前领窝所形成的差值而设定的省[1]。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 若要合体造型, 也就是需要对其进行结构处理即撇胸。而撇胸量的大小也由胸部至前领窝所形成的差值决定。一般撇胸可消除部分服装浮余量为●=0~1.5cm, 相应所得到的撇胸量为0.7×●[3], 如图2所示。

2 撇胸与人体体型的关系

撇胸与人体胸部到前领窝的形态有关。人体体型不同, 胸部至领窝的差值也会不同, 这样撇胸的结构处理就会有所差异。

2.1 挺胸体和驼背体

图3为挺胸体与正常体的体型对比 (粗线为挺胸体, 细线为正常体) 。

由图可知, 若A是正常体表面胸宽与上胸宽的差, A=弧CR-弧C1F;B是挺胸体表面胸宽与上胸宽的差, B=弧C驼R-弧C2F驼, 阴影之间的量△=B-A为挺胸体比正常体多收的撇胸量。

由于挺胸体的体态特征, 颈部和肩部相对正常体后移, 胸部至前领窝所形成的差值变大。即:在立体胸围宽尺寸不变的前提下, 挺胸体合体造型的撇胸量大于正常人体合体造型的撇胸量。

同理, 如图4驼背体与正常体的体型对比 (粗线为驼背体, 细线为正常体) 。

由图可知, 若A是正常体表面胸宽与上胸宽的差, A=弧CR-弧C1F;C是驼背体表面胸宽与上胸宽的差, C=弧C驼R-弧C2F驼, 阴影之间的量□=A-C为驼背体比正常体少收的撇胸量。

由于驼背体的体态特征, 颈部和肩部相对正常体前倾, 胸部至前领窝所形成的差值变小。即:在立体胸围宽尺寸不变的前提下, 驼背体合体造型的撇胸量小于正常人体合体造型的撇胸量。

挺胸程度越大, 则人体胸宽与人体上胸宽的差值会越大, 则在进行撇胸结构设计时, 需要的撇胸量越大;驼背体的撇胸结构同理。但是如果驼背的程度很大时, 可能需要反撇胸处理, 即:衣领口前中心线不但不撇掉一部分, 反则增加一部分量。

2.2 胸凸体

在取相同的胸省量时, 如果胸凸较大, 可以增加撇胸以取消前胸产生的余量, 所需的撇胸量也较大;胸凸较小, 胸前比较平复的女装可取消撇胸。就如男性和女性撇胸量比较, 在相同胸围的前提下, 女体所需要的撇胸量要大于男性。而在某些结构设计中如果女体使用较大的胸省量时, 就有可能出现反撇胸, 如图5。

2.3 凸肚体

胸至腹部之间的曲线, 即前中线的倾斜程度, 腹凸量越大, 撇胸量越大[4]。腹部的凸起需要一定的增加量, 在结构设计中表现为胸围线以下部位加大, 而凸肚体的上胸宽相对正常体没有变化, 所以在撇胸结构设计中腹凸较大者需要的撇胸□>正常体所需的撇胸量△, 如图6。同理在男装结构中, 加大撇胸量则表明体形偏肥胖, 腹围较大, 与女体特体原理相同。

3 结语

在结构设计中, 撇胸是一种有效地将服装与人体着装的贴身程度相应配合的一种方法, 但是不同的人体体型所需要的撇胸量是不同的, 所以在进行结构设计时, 尤其是在量体裁衣的结构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人体体型对撇胸结构的影响, 这样才能使得服装与人体相协调美观。

参考文献

[1]刘瑞璞.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术 (女装篇) [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397-403.

[2]葛俊康.衣身结构大全与原理 (中) [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102-145.

[3]黄晓琴.女装上装浮余量省道转移的处理技术[J].纺织科技进展, 2010, (1) :85.

人体结构 篇9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的重点应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进, 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融“做、学、教”为一体, 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掌握专业知识, 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2]。当前尤其要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 教师在学生做中教, 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着基础医学为专业服务的精神, 我们更新教育观念, 以药学专业为试点, 对《人体结构生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并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1 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人体结构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生理功能的科学, 是我校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是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以及专业临床后续课程的基础, 在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3部分内容组成, 目前该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 《人体结构生理学》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制定没有突出药学专业特点。 (2)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主要为教师讲授, 填鸭式、满堂灌, 课程内容没有结合专业特点,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3) 实验教学中学生按教材实施操作, 缺乏发挥个性的余地, 学科间知识交叉渗透少, 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课程改革的方法

我们根据药学专业特点制定符合其专业需求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当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我校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FTP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系统。我们借助于网络来辅助教学, 这样充分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我们也注重加强教师的培养, 努力建设优质的教学团队,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为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

2.1 教学内容改革

突出为药学专业服务的特点, 根据药学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参照药学职业资格标准, 制定符合专业要求的大纲,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采取实例教学和多学科综合化教学, 实现教学内容由形态到功能、由基础到临床, 建立完整的知识序列, 注重学科间垂直与水平的联系。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其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我们为药学专业开设了《机能实验学》, 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整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教学方法改革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打破以往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人体结构生理学》的授课对象是刚刚接触医学的低年级学生, 因此需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我们采用从功能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授循环系统时,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循环系统对人体的重要意义, 再展开授课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将形态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其创新精神, 促进其个性发展。我们建立了《人体结构生理学》精品共享课程网站, 为学生提供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为在校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2.3 考试方法改革

改变以往考试方式较为单一的做法, 注重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测试。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根据药学专业的要求, 选择有针对性的《人体结构生理学》知识作为重点成绩考核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知识、要求相结合, 通过口试、笔试、讨论、网络测试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还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自我测试并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

2.4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 教师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知识, 还要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做到一专多长。为此要有计划地安排他们与专业课教师多学习和交流,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研究师资队伍所必需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我们建立了健全的师资评价和约束机制, 采用与专业课程教师集体备课、专题学习、课题研究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均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临床实践, 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将临床病例引入教学中, 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先后承担了安徽省教育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共5项, 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3 改革的主要特色

3.1 突出药学专业特点, 科学地对本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促进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互交叉、相互融合,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2 以坚持技术先进、布局合理、覆盖面宽、资源共享为原则, 有机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寓理论教学于培养科学思维和提高职业能力之中。

3.3 改变以往实验课的授课模式, 结合专业特点, 形成“一个中心, 两个层面”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从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两个层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结合药学专业特点,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网络共享资源进行自学、查阅资料, 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通过拓展基础与药学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升对医学的极大兴趣, 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具有很好的远期效应。

参考文献

[1]傅春华.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要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J].现代中医药, 2001, 5 (9) :830-832.

上一篇:哺乳仔猪下一篇:一把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