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游戏:人体相机

2024-05-08

拓展游戏:人体相机(通用3篇)

篇1:拓展游戏:人体相机

活动名称:人体相机活动器材:无器材;2人一组拓展游戏规则1. 两人一组,由学员自行选定一位伙伴,并决定谁先扮演相机,另一位则扮演摄影师2. 扮演相机者的眼睛代表镜头,耳朵代表快门按钮;摄影师请站在相机後...

活动名称:人体相机

活动器材:无器材;2人一组

拓展游戏规则

1. 两人一组,由学员自行选定一位伙伴,并决定谁先扮演相机,另一位则扮演摄影师

2. 扮演相机者的眼睛代表镜头,耳朵代表快门按钮;摄影师请站在相机後方(面向扮演相机者的背部)

3. 角色选定後,由摄影师按着相机的肩膀引导到各处取景;在按快门拍照前,相机的眼睛都是闭着,当摄影师按下快门後,相机的眼睛即快速打开记录约一秒然後闭上,再由摄影师引导至他处取景

4. 摄影师完成照片记录後,两人角色互换

5.在取景的过程中,请注意安全

活动分享:

1、通常此活动会安排在课程的最後,透过活动让学员对当次的学习过程做及时的回顾与归纳,此时可设定学员拍摄张数,并给予拍摄主题:

例如邀请学员每人拍摄2张照片:

一张是这次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深(或最有意义的)的是?

另一张是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最想送给团队的一张照片?

拍摄照片时,摄影师对扮演相机者描述照片的意义,再由相机的角色口述此张照片。

2、另外一种方式是采取多张数的拍摄方式(张数多寡训练员可设定),相机只需单纯且忠实的纪录影像,眼睛看到什麽就记什麽(就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

以这种方式实际体会『不带有偏见的看待事物』~透过他人的观点,没有预设立场的『看见』,真正的了解什麽才是事物的『真相』。

当人在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时,能不带任何偏见(经验),才会真正看到『问题』的真相、创意得以发挥,问题才能被解决

篇2:拓展游戏:人体相机

一、正确认识人体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无论何种版本的人体解剖学教材, 无一例外会强调人体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以为, 普遍作为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就要学习的基础医学课程, 其学习的好坏, 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后续的医学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 而且对于医学生毕业以后走上临床工作岗位, 能否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 能否尽快适应医生角色, 能否与同行通畅地交流, 能否有比较快的发展都有很大关系。

二、正确认识人体解剖学联系临床的意义

笔者以为, 作为人体解剖学九大系统的每一个器官, 每一个器官的形态、构造、功能, 无不都与临床密切相关, 因此, 适当结合临床, 既能够拓宽学生视野, 使他们初步领会医学知识的浩瀚无际, 不做“井底之蛙”, 而且能够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化、单一化, 而是知道如何进行纵横联系,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二者存在互补关系, 能够更直观、生动、有益, 故还能加深记忆, 提高学习效果。

三、了解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存在的问题

1. 畏难情绪。

由于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内容多, 涉及人体九大系统, 而各大系统不仅名词术语多, 结构复杂, 同时要求记忆的内容也多, 而且要求描述的准确度高, 因此使不少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学习无兴趣, 更奢谈用功, 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 轻视态度。

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 认为任何一门医学课程如何学, 学得好与坏都无关紧要, 只要能够应付考试就够, 反正将来还要临床实习, 进入医院还要传、帮、带, 还有机会学习实践, 自己还年青, 有的是时间。更有的学生错误认为, 开错了刀重新再来不就结了, 反正病人好糊弄。如此等等都导致学习的轻视和肤浅。

3. 重理论, 轻实践。

有的学生记忆力好, 纯粹的解剖学理论知识考试每次考试都很优秀, 但就是不肯动手实践, 不愿碰标本、模型。说起理论头头是道, 但一涉及到具体的真实的人体结构却又一片茫然, 这样的学生进入临床其实践效果也可想而知。上述类型的学生都是源于对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没有清晰的目标定位, 不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密切联系, 所以糊里糊涂地对待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 等到他们踏出校门, 方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 悔之晚矣。

四、了解教师对待人体解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重理论, 轻实践。

有的教师为教书而教书, 只做个单纯的教书匠。他们也认认真真备课, 耐心细致授课, 呕心沥血批改作业, 总之是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他们的理论知识可谓学富五车, 可对于实践课却不那么热心:有的嫌麻烦, 认为一天到晚翻弄尸体, 又脏又累;有的觉得反正标本紧缺, 正好省事;有的觉得学生不用功, 自己也就懒心肠;还有的认为高职生、中专生用不着多实践。如此种种认识, 导致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很少, 更不用说联系临床思维能力了。

2. 缺乏临床经验, 不知如何联系。

不少人体解剖学教师直接来自高等医药院校毕业不久的学生, 缺乏临床经验, 在如何联系人体解剖学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上缺少头绪、缺少案例、缺少新意, 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 即使偶尔有联系, 也很肤浅, 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对学生的帮助不大。

3. 有一定临床经验, 不愿意联系。

有的人体解剖学教师曾经在基层医院当过医生, 然后转型为教师。但他们有不少人是因为嫌医院工作劳累, 还要值夜班等, 才转型到学校来的, 目的就是图个轻松, 因此他们就只想讲清楚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就够了, 不愿意劳神费力指导学生去联系临床。

五、如何实现解剖教学与临床关系的互动教学

1. 教师要有临床意识。

教师要深刻意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 人体解剖学就是那医学大厦的基石, 而基石是对“每一层楼”都有重要支撑作用的, 尤其对临床那几层“大楼”。所谓“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作为引路人, 教师就是要把哪一块“基石”对“临床大楼”哪一部分结构有何支撑作用进行适当的阐释, 让学生提早进入状态, 也就是要有临床意识。

2. 教师最好要有临床经验。

古人云:“尽信书, 不如无书。”“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时, 教师要有“一缸水”, 才能倒给学生“一桶水”, 至少要有“一桶水”, 才能够倒给学生“一碗水”。因此, 教师最好要有临床经验, 才能言之有物, 才能信手拈来, 才能不误导学生。例如我在讲解腹膜的功能时, 讲到腹膜的上部的吸收功能比下腹部强, 所以采取半卧位利于减少毒素的吸收。讲到女性的尿道特点和腹膜腔特点, 可以联系女性容易患尿道炎、肾盂肾炎的原因。可以联系我们生病时出现淋巴结肿大, 说明淋巴结在人体具有的重要功能。肾病时腰部出现酸软、扣痛, 讲述肾区的位置。再如“内囊”损伤引起三偏综合症。腮腺炎时局部淋巴结肿大。腹膜吸收的特点为上腹部大于下腹部, 所以腹膜炎症病人应当采取半卧位。测血压、静脉的穿刺、动脉的扪脉都是护理人员的基本功, 老师可以详细讲述。教师不妨放下架子, 先当学生, 再当先生, 这就要求教师最好要么多进修, 要么脱产进医院锻炼几年, 要么多向临床专家请教, 再来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 才能相得益彰。

3. 利用解剖实验室作平台。

实验教学是解剖课程的重要一环, 其教学课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几乎占了一半的比例。同学们对于实验课最开始是好奇, 然后是小心翼翼地接触, 再然后是产生浓厚兴趣,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抓住同学的这些特点, 老师可以引导同学树立科学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克服恐惧, 变好奇为学习的动力, 变小心翼翼为大胆的实践, 变兴趣为深入钻研的动力。倘若老师能够将一些临床案例融入实验课教学, 则更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 老师应当重视实验课的教学, 充分进行有针对性地备课、准备好标本, 结合讲解目标要求与观察要点、演示标本、指导操作、辅导答疑、小结提高的程序进行教学, 确保完成实验计划, 达到实验目的, 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笔者深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 譬如笔者有很多医院里的医生同学和朋友, 包括内科、外科、口腔科等, 他们都对笔者表达过要么希望笔者借些人体标本或模型给他们做参考, 要么让他们到解剖实验室解剖尸体, 以提高他们对人体某一部分的感性认识, 纠正模糊认识, 足见解剖实验室作平台的重要性。它能够很好的联系临床。

4. 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增加临床教学素材。

如在大三的下学期开设一门必修课———《临床解剖学》, 学时为20学时, 教材参考《临床解剖学丛书》, 主要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讲述重要的局部解剖及器官, 并讲解其临床应用要点, 如腹壁的临床常用切口;开设《护理应用解剖学》, 学时为20学时, 教学中强调护理实践工作中所涉及的解剖知识的应用。如插管、注射、穿刺、内外科护理相关的解剖为教学重点。虽然增加的两门课程学时不多, 但却可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5. 邀请临床老师讲解, 提高兴趣, 拓宽学生视野。

可以开展解剖教研室、教学班级与临床科室的共建, 让临床老师到学校结合实例讲述人体解剖学与病例的联系、应用, 达到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兴趣的目的, 尤其可以逐步诱导、帮助学生可以建立一种新的思维:临床思维能力。

6. 增加见习机会, 增强感性。

学校可以尝试增加学生的见习机会, 把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一些解剖章节搬到医院进行教学, 同时观摩临床医生操作, 增强感性。这样的教学学生会记忆深刻, 久久不忘, 尤其是为学生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 笔者既当老师, 也当学生,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适当拓展临床思维能力训练, 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同时也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既锻炼了自己, 也锤炼了学生。所以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注重基本功的日常积累、积极运用和拓展提高, 并且不断探索、总结、完善, 既善于在经验中升华, 也善于在教训中反省, 还善于集思广益, 海纳百川, 就能够以“它山之石”攻“玉”, 做到厚积薄发, 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 笔者建议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当适当拓展临床思维能力训练, 这是可以值得进一步探索的。

摘要:人体解剖学教学适当拓展临床思维能力训练, 需要教师、学生的正确认识, 克服存在的问题:畏难情绪, 轻视态度, 重理论轻实践, 缺乏临床经验等。同时探索实现解剖教学与临床关系的互动教学的途经。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尚清, 蔡容, 余永, 等.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7, (22) .

[2]武煜明, 蔡恩丽.解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初步临床思维[J].云南中医学院院报, 2007, 30 (4) .

篇3:人体“照相机”

威尔特谢尔在幼儿时就与其他孩子不一样,他不愿意跟人交流,连眼神接触也很抵触,直到4岁时,他都没开口说过话,并且喜怒无常。母亲热纳瓦带他去医院做了检查后,才发现威尔特谢尔是名孤独症患者。

5岁的威尔特谢尔进入伦敦一所针对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昆士米尔学校中就读。老师和同学们发现,孤僻的威尔特谢尔几乎只对一样事情感兴趣,那就是画画,这也是他跟世界交流的唯一方法。最初,威尔特谢尔是画动物,然后是画伦敦的车辆,再之后就画建筑和都市风景。有一次,当老师拿走威尔特谢尔的画纸时,他终于开口说出了第一个单词“纸”,而且他接着还跟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我想要纸,请给我纸,请让我画画。”

后来,老师关注到了威尔特谢尔的画画,并发现他拥有惊人的“瞬间记忆能力”,能够对任何他看过的景色都过目不忘,可以全凭记忆精确地画出1小时、1天甚至一周前看过的风景,他的画中风景的细节精确度和真实景色的相似度经常高达90%!

随着年龄的增长,威尔特谢尔的“瞬间记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当他在伦敦皮卡迪里杂技场中站立10分钟后,就能毫不停顿地全凭记忆画出皮卡迪里杂技场的全景。

威尔特谢尔惊人的绘画天分吸引了科学家和媒体的关注。1987年,威尔特谢尔获邀参加英国广播公司一档叫《愚笨的智者》的节目,在节目中,他跟两名在数学和音乐上具有天赋的白闭症患者展示了他们的“超级天赋”。皇家学院前任院长休·卡森爵士称赞威尔特谢尔是“英国最杰出的儿童艺术家”,此外,他还获得了“少年毕加索”、 “人体‘照相机’”等美誉。

此后,智商值只有30的威尔特谢尔便走上了成名之路。

2001年,威尔特谢尔参与录制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天才的片段》。BBC的工作人员用直升机载着威尔特谢尔在伦敦上空飞过,用时10分钟,回到地面后,威尔特谢尔用了3个小时便画出了64平方千米范围的伦敦俯瞰图,包括12座著名的历史建筑和另外200座建筑,他画得非常精确,画作就像在直升机上用相机拍摄的伦敦城市照一样。

2003年10月到11月,威尔特谢尔首次在伦敦举办了自己20年作品回顾展,之后他的艺术画便频频在世界各地的画廊中展出,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2005年5月,威尔特谢尔受邀前往日本,他乘坐直升机在东京上空飞行了30分钟,回到地面后,他便立即在块10米长的帆布上绘下了东京的全景图,日本专家对威尔特谢尔画作的精准度简直难以置信,他们特意将东京的一张航空照片制成透明胶片,覆盖在威尔特谢尔的画作上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威尔特谢尔画作的精准度可达到90%以上。

在此之后,威尔特谢尔又乘直升机飞过意大利罗马、中国香港、德国法兰克福和美国纽约的上空,他都能精准地画出这些超级城市的全景图。

2006年1月,为表彰威尔特谢尔为英国艺术界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决定授予他象征官方认可的“英帝国勋章”。

上一篇:争做文明少年下一篇:司法局队伍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