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权利

2024-05-01

体育权利(精选十篇)

体育权利 篇1

关键词:体育权利,研究,述评

我国在体育权利和体育法的建设上相对起步较晚。体育法制建设基本同样处于曲折而缓慢的发展状态。公民的体育权利就是公民为追求和维护与体育相关的各种利益,因社会承认为正当而受法律确认和保护的行为选择的自由和资格。[1]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使公民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自由的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同时,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应的社会团体也有向公民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有力的保证。任何侵犯我国公民体育权利的行为,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1 研究样本的筛选和选定

(1)文献资料的初步选定。在“中国知网”和“温州大学图书馆期刊网”中检索中国体育权利方面的文献,分别以关键词“体育权利”、“学生体育权利”、“残疾人体育权利”、“农民工体育权利”、“运动员体育权利”等关键词搜索1995~2011年与体育权利有关的论文,总计296篇。(2)博士和硕士论文。以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库”和“硕士论文库”作为检索对象。从中选择下载引用频率高和下载次数较多的优秀硕士、博士论文作为研究样本。(3)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体育总局立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代表这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2000~2011年11年间共立项576项本研究以其中关于体育权利和体育法中有关体育权利的立项课题为分析样本。国家体育总局从1991年开始设立体育社会体育科学软科学课题,对我国体育科研繁荣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也将体育总局体育权利方面的立项课题作为分析样本。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时段的划分

(1)我国体育权利研究的萌芽阶段(1980~1995)。随着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和197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体育运动国际宪章》,该宪章第一条确认“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这无疑是对体育权利独立性的最好证明,也是最强有力的法理依据。我国的体育学者也开始逐渐关注体育权利方面的研究和探讨。(2)《体育法》的制定对我国体育权利促进阶段(1995~2005)。1995年《体育法》的颁布填补了我国体育事业在法律法规方面的空白,以体育权利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成为了体育界和法学界学者关注的主要课题和基本问题之一。这10年中也是我国体育权利相关论文和学术文献相对比较集中的时期,也呈现出多表2以“运动员权利”为关键词收集到的历年文献情况一览表元化的发展趋势。(3)对我国体育权利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2008年我国学者张振龙就提出了体育权利就是由法律确认的人在介绍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应该享有的利益和自由,他强调三个方面:(1)体育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而不是法律赋予的;(2)体育权利的核心内容为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3)将权利的本质归结为自由与利益,对权利的要素进行整合。[2]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不同民族的“道德理论体系”对我国体育权利的影响。随着当代人们对体育的休闲,娱乐以及锻炼身体的功能越来越重视,建设公民体育权利体系不但是权利本身的必然需求,也同样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不能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研究主题与内容

2.2.1 法律意义层面中关于体育权利的界定

在中国知网所有对体育权利研究的文献中,法学专业的学者对体育权利的研究文献共计32篇,占所有体育权利相关论文的10.81%,所有法学方面的文献关于完善体育法和对中国体育权利的现状分析的文章占据了85%以上的比例,保证公民的健康权和文化权是体育权利的核心内容。如何使公民的体育权利具体化和体育法具有更全民的可操作性也是我国体育学者和法律学者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主题。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体育权益就是以国际性的相关文件为基础,在根据我国体育实际情况进行了开拓式的探索。尽管我国在体育法制领域中已经制定了很多的相关法律法规。从1982~2006年,党中央对残疾人的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残疾人的体育教育作为对残疾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步迈入了一条法制化轨道。我国在残疾人体育方面的法律还是显得不够完善。现有的残疾人法律中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对违法主体缺乏有力的制裁,对被侵权这缺乏相关的救济措施和手段(见表1)。

2.2.2 竞技体育中关于运动员的权利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网和百度文库中以“运动员权利”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收索,关于“运动员权利”的文章共42篇,经过整理分析以其中37篇作为综述对象,其中最早关于运动员权利方面的论文是在2003年,可见我国在竞技体育中关于运动员权利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在起步阶段。我国的体育权利相关研究时间较短,相对于其他方面的人权研究相对起步也较晚。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03~2012年期间我国在运动员权利以及竞技体育中关于权利的研究文献正在稳中有增。运动员除了享有《体育法》中规定的权利之外同样作为劳动者的权利也受到《劳动法》的保护。目前我国以《劳动法》的角度对我国职业运动员的权利保障方面的论文仅为一篇。说明目前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作为特殊性职业。在对职业运动员权利加强保护的过程中,应当在劳动法基本原则下进行深刻的探讨,以维护运动员(即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根本,寻找体育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权利的平衡点。使诸多劳动者的权利在职业体育领域得到切实贯彻和执行。[3]体育强国的体育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时许的体育,起基本表现形式是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4]在法律的制定、实施、完善及提高权利意识等方面,加强对优秀运动员权利的规定和实现,以达到用法律手段保护优秀运动员权利的目标。就目前我国的一些优秀运动员仍然在权利保障方面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2.2.3 学校体育中体育权利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的方面全面发展。”宪法对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权利和义务给予了原则行的认可。《体育法》中第5条规定:“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应给予特殊保障,增进少年、青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当然包括了体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18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其中包含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课余指导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和训练都要无偿提供给学生。

2.2.4 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的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生理性弱势群体的研究很多,也就是残疾人体育的研究相对较多,社会中把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统称为“残疾人”。因此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是残疾人享有的体育权利的一个重要保障。[6]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关于残疾人体育权利的相关文献共有9篇,这9篇文献中都是关于残疾人体育中大众健身方面的论文,但是在残疾人的竞技体育方面就很少涉及。目前国内对残疾人体育权利的研究还很少,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随着人们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在关于残疾人各项体育权利的具体规则中会记忆不分解因素出许多具体的残疾人体育权利。例如残疾人的体育结社权、体育健康权、体育劳动权、接受体育教育权、体育创作权和残疾人的体育社会保障权等等,并会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开拓。[7]西方有些学者研究指出:弱势群体,特别是生活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人们遇到的最大风险就是所谓健康问题,是应该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8]

3 对我国体育权利研究的思考

《体育法》的建立就是为了保证公民享有体育权利的法律。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关于体育的法律法规都基本属于“柔性法律”,也就是说在执行的强制力上还没有足够的体现法律的强制性。虽然说我国制定了许多相关的保护公民体育权利和促进公民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知道纲要和规范条例,但缺乏必要的惩罚力度是影响一些地区或者个人在某种条件下忽视体育法律法规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律社会功能的发挥和它的强制力密不可分。可以说,法律的威力由其强制力转化而来。“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强制力的实现靠直发过程和结果加以体现,离开强有力的执法,法律的强制力只能停止在字面上,成为没有生命力的文字组合,最终就会被人遗忘。负责任的立法者应当为执法者创造条件,避免出现执法不能的被动局面,反过来,执法者应当沿着立法者铺设的道路,从分运用法律提供的一切机会和条,在“必”和“严”的执法过程中使法律的强制力变成造福苍生的现实力量。[9]我国《体育法》就面临着执法不严的尴尬局面,致使在执行上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

对于体育权利的研究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发放以及其他权利问题研究的成果。当前,我国的体育权利研究还处于幼稚时期,理论和方法都还不够成熟,只有借鉴其他相关学科成熟的理论、经验和研究方法,体育权利的研究才可以在研究上取得更快的发展。由于“体育权利”的研究涉及的面很广,同时由于在法律实施方面地区间差异明显。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采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体育权利进行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于善旭.再论公民的体育权利[J].体育文史,1998.

[2]张振龙.体育权利的基本问题[J].体育学刊,2008.

[3]石磊.新《劳动合同法》下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权利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

[4]鲍明晓.关于体育强国[J].体育文化导刊,2009.

[5]秦香,张厚福,蒋劲晖.试论我国学生体育权利制度与不足[J].武汉体育学报,2009.

[6]王占坤.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展弱势群体体育的意义[J].哈尔滨体育学报,2008.

[7]刘永风,何金,汤卫东.论残疾人体育权利的发展与保障[J].山东体育学报,2008.

[8]Victor﹒Magdalena and Susan Sherwin.Vulnerable Populations in Rural Areas;Challenges for Ethics Committees.HWCFORUM,2004,16(4):234-236.

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 篇2

2014-7-21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共产党宣言》。

【如果政治权利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暴力(即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

——84《恩格斯致考茨基》

【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

平等保护权利人的权利 篇3

开发商和业主要摆正心态

近来媒体报道有不少开发商赶在今年10月1日《物权法》实施之前匆忙出售车位。据称开发商之所以如此匆忙出售的原因是担心:(1)《物权法》实施后,因小区车位将优先满足本小区业主的需要而影响外卖或外租,从而减少收益;(2)产权属于开发商的车位在《物权法》实施后必须接受业主的共同管理,使得自己失去车位定价的权利;(3)车位可能会归业主共有。

在停车位(库)的归属问题上,即将生效的《物权法》和现行操作规范并不存在如同媒体所报道的开发商和部分业主所理解的那种差距,它自有规则确定:首先、属于别墅一部分的停车位(库)。基于规划设计时已将它设计成了整体别墅的一部分,因而这种类型的停车位将随着别墅所有权的移转而移转。其次、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停车位(库)的归属纠纷是最为突出的,因为我国现行法律没有针对这种类型停车位(库)的归属的直接规定,而且各地的做法并不完全一致。而《物权法》第74条第2款规定: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依据该规定,实际上是将本来尚未定论的归属明确地交由开发商来决定了,因为所谓的“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协议乃是由开发商主导的。第三、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地面停车位,将建筑区划内的空地分割后形成的地面停车位。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地面停车位的归属争议及其《物权法》实施后的归属问题与前述第二点分析相同。与此不同的是,将建筑区划内的空地分割后成的地面停车位的归属规则非常明确,即不管是在《物权法》实施之前还是《物权法》实施之后均归属于业主共有。

如果依据《物权法》,停车位(库)已经确定归开发商所有了,则这种停车位(库)的管理权仍将归属于开发商,业主或业主大会并不会因此而取得这种停车场的管理权。当然,对于将建筑区划内的空地分割后成的地面停车位,由于开发商不可能拥有所有权,这种停车位并不存在产权而仅仅表现为土地使用权,因而将由业主们管理。

基于前面的分析可知,《物权法》的实施不会对停车位(库)的归属、销售、定价等带来什么大的变化,因此,开发商和业主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尤其是对于业主而言,在决定是否购买停车位(库)时,应当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查清停车位(库)的归属;2.查清停车位(库)是否有权利限制;3.停车位(库)使用权买不得,时下,有些开发商仍在出售停车位(库)的使用权,这种所谓的“使用权”不宜购买,因为依据现行法律规定和即将实施的《物权法》,这种“使用权”不属于物权,充其量属于一个债权。业主在购得这种“使用权”后并不具有物权的对世性,只能作为一种效力相对较弱的债权而存在。这种所谓的“使用权”是无法进行物权登记的。

谨慎面对小区车位的突击抛售

在我国,居住小区内车库、车位权属问题比较复杂,其所有权归属也不尽相同。即将实行的《物权法》以现有法律、法规作为基础,确定了目前小区车位的归属原则。因此,开发商在《物权法》施行之前的过渡阶段,几乎没有法律空子可钻。所以,小区业主在面对开发商突击抛售车位时,应谨思慎行。

首先,对于经规划审批许可,并且未由小区业主分摊计入商品房销售成本的车位,其所有权归开发商所有。应适用《物权法》第74条“约定归属”的原则,由开发商与小区业主在预售合同或前期物业管理公约中对车位归属予以约定。因此,《物权法》的出台和实施对此类车位的影响不在“权属确定”上,而是在销售对象和销售价格上。

为何这样说呢?首先,《物权法》规定,10月1日以后小区车位将优先满足本小区业主的需要。在上海,由于2003年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出台的《关于商品房项目附属地下车库(位)租售问题的暂行规定》已基本限制了向小区以外的业主出售车位的行为。但是,在全国其他省份,小区车位的购买对象不全是本小区业主。物权法实施后,这种做法将被禁止。少了小区业主以外的买主,车位将更加难卖,这才是很多小区赶紧推销车位的主要原因。

其次,部分开发商担心今后车位定价不能自己说了算。按照《物权法》第70条规定:“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而一般能卖的产权车位都在建筑物地下,将来是否会确认为小区业主的共有部分尚不确定。由于《物权法》对“共同管理权”没有明确的界定,将来是否会出现:开发商依法有权销售的产权车位的定价问题,也应该是业主和开发商共同商量确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开发商一家来定?若果真如此,还不如在十一之前抢先多卖车位。

所以,对于占用小区共有道路、场地的车位,依据《物权法》第74条应适用“法定归属”的原则,归本小区业主所有,《物权法》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其“权属确定”。因此,为了避免《物权法》实施后白白损失该笔收入,诸多开发商突击进行低价抛售,甚至以极低的价格转给亲朋好友。但是,开发商突击出售的该部分的停车位将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而导致无效。

由于“法定归属”原则将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责任。因此,原先物业公司收取地面停车费时由于其性质及法律依据含混不清,造成了不少纠纷。《物权法》施行后将地面停车位直接归属业主共有,业主缴纳的费用将不再是停车位的租金,而是停车保管服务费。同时,由于车位收入归全体业主所有,物业管理公司对该笔收入的使用用途、资金走向将负有更多的公示责任。

业主购车位具有优先权

《物权法》的颁布,小区车位、车库问题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私家车族队伍的壮大,车位、车库日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区建成的停车位、停车库究竟归属谁?是归开发商,还是入住业主?或是小区物业公司?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困扰和纠纷。笔者作为一名车主也相当关心此方面情况的进展。

在《物权法》中对于此问题有专门的明确规定。《物权法》第74条规定:“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

该条规定依笔者之见,包含了三层意思:

首先,《物权法》设立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一个小区建筑规划内的车位或车库首先应满足本区业主的需要,只有在保证本区业主使用的前提下,才能许可本区以外的人使用。也就是说,该法实施后,房产商不能随便销售车位或车库给外人了,而作为买方也不能随便购买他人小区的车位或车库了。如果房产商违反了这个要求,假如说把本区的车位或车库卖给了小区外的人或者租给了小区外的人,本区业主的车在自己的小区内停不了车,那么,其买卖或租赁合同无效。

第二,至于小区内的车位或车库归谁所有、由谁使用,则可以当事人双方自行约定的方式来确定。房产商可以随商品房出售,也可以出租,还可以附赠给业主。该法实施后,买房人与房产商或者卖房人之间关于车位、车库的约定就显得非常关键,因为这关系到车位、车库的所有权问题。

第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等属于全体业主共同拥有,车位如果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其他场地的当然属于全体业主共有。所以,当个别业主从开发商处购买、获赠或租赁车位时应注意,这个车位是否占用了全体业主的共有道路或其他场地,如果是,那么该车位是属于全体业主共有,虽然你个人与开发商通过买卖、赠与或租赁来约定车位的归属,但是由于该约定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是无效的,你的合法权益是得不到保障的。尤其要警惕房产商把已经分摊掉公共面积的车位或车库再次卖给你。

小区内的车位或车库问题,看似事小,实际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由于原先的规划不够,大部分的小区停车位都非常紧张,随着私车的增加,这一矛盾会更加突出,如果再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小区的和谐,邻里的和睦。这里特别要制止的是房产商的短期行为和物业公司的不当得利。由于《物权法》的颁布离开实施还有一段时间,故在这一时期中有时矛盾会更加尖锐和复杂,而且会给以后的实施留下后遗症,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慎重处理。《物权法》中的这一条款也有待进一步细化,使之更加明晰和更具有操作性。

复旦大学教授

高中生体育权利保障与实施 篇4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权利,保障,实施

一、中国高中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在中国高中教育工作中推行了近30年, 这期间取得了一定得成绩, 但是其所达到的真实效果与当初计划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距离素质教育在全国落实还有很多路要走。高中都要面对高考, 高考可以算得上是人生之中第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高考的成绩或许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前途。面对人生之中如此重要的抉择的关键时期, 谁会不重视呢?而若想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 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去学习, 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 一大堆教科书、试卷如同小山一般堆在还幼稚的高中生们面前, 他们没有办法, 只能像蚕宝宝吃桑叶一样, 一本本的去咀嚼、去消化, 长此以往高中生都变成了“书呆子”, 高中教育所片面强调的文化课教育, 这就无形之中剥夺了高中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 素质教育的目的显然没有达到。

二、如何保障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

现在高中生的主要任务只有两个字, 那就是“学习”, 学校的教学任务也是围绕高考的考试科目而制定和展开的。看看现在高中生的课程表, 一周七天排得满满的都是文化课, 而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则少得可怜, 一周仅为两、三节, 而到了高三就彻底取消活动课程了。我认为这样单纯的强调、重视文化课, 而忽视活动课程的片面做法, 是很不利于高中生身心全面发展的, 也不符合国家关于素质教育要求, 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保障高中生参与体育的活动呢?

1、增加高中体育课程的数量。

高中学校在编排课程时, 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每周至少安排两节以上的体育课, 并且要保证课程时间和质量。体育课是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最基本途径, 体育教师要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 利用体育课带领同学进行足球、篮球、排球、拔河、接力赛跑等活动, 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从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全身心的才加到体育活动中。

2、学校要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文体活动。

高中学校不应只是注重抓学习, 更应该认识到让学生参与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定期以年级、班级为单位, 充分利用周末、午休等时间安排一些体育活动, 尽量不要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活动可以选择一些参加人数较多的项目, 如足球、拔河、拉里跑等大型比赛项目, 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这样既增强了集体的内部凝聚力, 又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一定得辅助作用。

3、家长要支持高中生进行适量的户外体育运动。

家长不应该只是主观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更应看到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方向。没有健康的身体, 怎么去为国家做贡献, 怎么做社会的栋梁?家长可以利用周末, 或者空闲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 参加一些简单、安全的体育运动, 这样对于学生调节紧张情绪, 同时对学习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要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 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引导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同样要要采取开放式、创新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将体育活动场地转化为一个特殊的“课堂”, 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也要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与学生建立友爱、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以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心态和需要。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的比赛、小游戏等活动, 让学生在享受活动乐趣的同时, 学习到很多体育活动之外的做人的道理, 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等。教师在活动中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自我展示的平台, 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忘记学习上、生活中的烦恼, 充分享受活动的乐趣、追求成功的乐趣、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 从而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 应首先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创新的精神人, 并且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创新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这不仅是教师示范效应的结果, 也是教师创新教育思想、方针作用的结果。教师是学生的楷模, 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进行体育活动中, 教师同样可以向学生宣讲创新的意义, 只有创新才有社会的进步、才有民族富强、才有人类社会五彩缤纷的今天, 体育活动中也需要发扬创新精神, 同时还应以开放的思想和站在时代前沿的言行来带动学生, 让学生从体育教师身上看到创新是可以从我做起的, 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达到理想。

四、总结

体育权利 篇5

从《汉谟拉比法典》到《论法的精神》,从《韩非子》到《社会契约论》,从“王法天下”到“依法治国”,纵观法律的发展,那是一部凝结智慧与思想的文明史,更是一部充满杀戮与抗争的血泪史。法学家边沁说:“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思维习惯,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其间的落差正是法律人的责任。炎炎七月,论道民法,全员读书活动给您带来耶林――《为权利而斗争》。

《为权利而斗争》中耶林的思想路径分析

从体系上看,这篇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为权利而斗争”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此部分包括文章的前五个章节。第二部分即为文章的最后一章――现代罗马法与为权利而斗争。

从内容上看,在第一部分,作者先从法的起源与法的生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无论是客观意义上的法(法律规范)还是主观意义上的法(权利)都起源于斗争,其生命也在于斗争。接着,作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即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己的义务、为权利而斗争是对国家的义务、为权利而斗争对国民生活的重要性来加以论述。作者认为,权利是人格存在的基本条件,而法感情也正是存在于这基于权利产生的理念价值中,权利主体主张权利就是在保护自己的人格本身及其法感情。同样,为权利而斗争,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也是如此。在第二部分,作者对当时的现行罗马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当时的德国现行法律制度和社会背景进行评价。最后,作者再次强调放弃对自身权利的主张就等于精神上的自杀,为权利而斗争是我们的义务。

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法律产生的艰辛,法律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的行为指南,更是我们的人格和精神存在的必要条件。

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中指出: “主张自己的生存是一切生物的最高法则。它在任何生物都以自我保护的本能形式表现出来。但对于人类而言,人不但是肉体的生命,同时其精神的存在至关重要,人类精神的生存条件之一即主张权利。若无权利,人将归于家畜。”基于此,他还主张:“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并认为“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权利是主观化的法律,法律是客观化的权利。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权利意识,为权利而斗争。在民法领域,权利意识有益于社会主体权利的行使。民事主体权利行使的自由、权利行使的.平等与诚信、权利保护等意识的养成,对民法制度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的权利一旦被侵害,就会产生精神上的痛苦。在现代民法,权利的行使首先体现为意思自治,即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一定的民事活动,不受国家和他人的非法干涉。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特征的突出反映。没有意思自治,商品交换关系就难以进行,婚姻关系就难以成立,就没有遗嘱制度,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核心原则。

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设定了权利也就意味着设定了相应的义务。但是,在民法制度中是以权利为中心的,这也就意味着民事义务仅仅是为了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设置的。因此,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不但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还应当自觉遵守民法中对其设定的相应的义务规范,从而使得权利可以得到更好的维护和实现。

就民事司法而言,司法人员在民事司法实践中,有时会出现背离法权关系的行为,但是司法者往往在主观上认识不到其对法权关系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经常损害到民事主体的利益。如果在全社会“为权利而斗争”的大背景下,司法工作者能够提高自己的权利意识,也有利于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

同时,民事司法中,也要处理好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的关系。民法是实体规范,是对主体权利的认可;而诉讼法则是保障实体规范的程序规范。主体权益受到侵犯,就要求程序规范公正、高效地解决纠纷。只有有了完善的程序规范,才能使实体民事权利真正实现。

体育权利 篇6

我们看到,一方面是对环境危机的强烈感受和忧虑,另一方面大家又普遍地感到“无能为力”和“无从着手”,公众在保护生命家园、应对环境灾难的时候,陷入一个明显的困局之中。这个困局,首先来自公民权利的缺失和政府行政监管职能有意无意的“缺位”。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环境保护机制,无力破解这样的困局。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感,给发展中的中国公民社会开辟了一些有为的空间。

本期《通讯》的主题文章,给我们讲述了几个各地的公民自发组织起来、发起环境保护行动的精彩故事。他们的勇气、智慧、合作、执着,每一步都表现出保卫生命家园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情怀。无论是在沈阳,北京、厦门,还是在屏南县淮河沿岸,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都在传递着一个声音:破解环境保护困局的最大力量,来自每一个公民的奋起;来自公民行动触发的制度改善;来自多方博弈后产生的利益平衡机制。

体育权利 篇7

关键词:残障学生,体育权利,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1 概述

在阳光体育开展轰轰烈烈之际, 残障学生却因为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特殊学校体育边远化, 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权利严重缺失, 这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进程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因此, 如何解决和保障残障学生平等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权利回归, 贯彻“阳光体育”运动思想, 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事业, 已成为我国广大体育工作者、特殊学校教育及社会各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2 阳光体育运动视域下残障学生体育权利缺失现状及成因解析

2.1 体育经费、场地器材设施匮乏。

国家教委1994年颁布的162号文件对特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做了明确规定。然而我国很多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在相关体育经费拨付,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方面呈现出严重匮乏现象。以江西省为例, 全省28所特殊教育学校中, 运动场面积平均为1102m2, 最小的为200m2, 仅有10所学校有体育康复训练室, 平均面积为15m2, 最小的为10m2。[2]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针对残障学生特殊学校教育有关体育经费投入普遍较少, 一般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教育投入和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赞助少量资金。无形中形成了政府投入少, 资金筹措渠道极为单一的不利境地。

2.2 特殊体育教师配备不达标, 体育课时不足或被侵占。

(1) 特殊体育教师配备不达标。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其他学校相比, 特殊教育学校特殊体育教师人数少、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不高等情况。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有专职体育教师13人, 占57%;兼职体育教师12人, 占43%;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18人, 占63.3%;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7人, 占36.7%。[3]这与特殊教育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这一情况, 也反映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体系不完善。 (2) 体育课时不足或被侵占。根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 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其中对小学到高中必须保证每周4~2节不等的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学校必须课后组织学生锻炼一小时并列入教学计划。高等院校则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在特殊教育学校中, 因为所面对的都是在身体或生理或身心等有不同层次残缺的特殊学生群体, 而参与体育活动又是一项对身体机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对于其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增加了不少难度, 加之体育经费、场地器材设施匮乏、特殊体育教师少和残留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 往往对体育课时的态度就是“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甚至出现体育课被侵占的现象。

2.3 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体育和阳光体育运动认识不足。

残障学生与健全人一样有着享受美好生活、享受体育的渴望。然而通过大量中外文献可知, 古今中外, 都存在对残疾人的认识偏见, 具体表现为:首先, 阳光体育运动是面向全体学生 (诚然也包括残障学生) 参与的体育活动, 但是在实施中, 因为社会各界受其固有认识偏见和相关部门宣传、管理监督不到位、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不重视等原因, 特殊教育学校的阳光体育被异化、边缘化、排斥化, 使得阳光体育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课外文体活动网得不到实施。其次, 在社区、广场或是公园等健身娱乐场所中, 针对残疾人体育健身娱乐的无障碍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2.4 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为发展残疾人事业先后颁布实施了50部法律法规及政策, 对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起到了关键性保障作用。但是在发展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学生体育事业中, 以上50部法律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第一, 倾注力不够, 针对性不强, 条文过于笼统、抽象;第二, 对相关体育权利、内容描述不明确, 法律主体缺失;第三, 立法层次低, 法律效力有限, 监督、执行力不到位。在实施阳光体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学校中, 各项政策没有涉及和明确残障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条款、细则, 尤为凸显的是:这些条款只针对普通学生对残障学生无针对性。这是残障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权利缺失的不利因素。

3 保障残障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权利回归策略

3.1 树立新的残疾人体育观。

首先, 各级人民政府及各级各类学校应借助当前国家大力推广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有利契机,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事业, 认真组织相关部门、领导、教师学习、培训有关残疾人体育和阳光体育运动及两者关系的活动。其次, 要充分借助电视、广播、网络、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体平台, 顺势、借势、造势地宣传残疾人体育、阳光体育运动及两者的关系, 营造良好的残疾人体育体育活动氛围, 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残疾人所持有的各种偏见和扭曲认识, 从而促使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大力支持。

3.2 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师资水平。

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新兴、交叉复合型, 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它不但需要体育教育专业, 还需要交叉复合于特殊教育专业、体育康复及实践操作技能教学等专业, 然而我国广大体育大中专院校普遍开设的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与竞赛等专业, 远远不能满足特殊体育教育的专业要求。

3.3 完善办学融资投入渠道。

由于我国残障学生数量逐年增多, 以前主要靠政府财政拨付的单一投入办学专项资金已经成为了制约特殊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由此,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建立完善、立体的专项特殊学校教育资金融资投入渠道和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在各地方, 应统筹管理教育专项资金的预算和分配。适当下放或赋予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权利, 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统筹管理或批复残障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关问题。

3.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将保障残障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纳入法制轨道。

我国国家立法机构或各地方政府应逐步完善、修改、细化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还应提高立法层次, 建立完善的执法管理、监督体系, 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课时规定, 开足上好体育课, 保障残障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纳入法制轨道。这也是保障和维护残障学生参与体育权利回归的必然过程。

参考文献

[1]郝传萍.浅谈残疾学生体育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 2000 (3) :26-27.[1]郝传萍.浅谈残疾学生体育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 2000 (3) :26-27.

[2]邓卫权.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0 (5) .[2]邓卫权.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0 (5) .

[3]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6-27.[3]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6-27.

体育权利 篇8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 表明我国公民的体育权利已经开始得到了逐步的认识和重视。大学生的体育权利问题, 一直以来既为人们所关注, 但又较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对于我国大学生体育权利意识的保护来说, 其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对大学生体育权利的定义到目前为止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1]

然而,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都拥有诉求积极意义上的权利, 即通过自己的主动行动来提高自己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 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来实现自己的权利。[2]因此, 什么是体育权利?它是什么性质?谁是权利人?如何有效的保障权利的实现?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们所应该了解和认识的问题。笔者真是通过调查来探索大学生是否真正具有了体育权利的保护意识, 是否真正了解了体育法相关的知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湖南工业大学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大学生体育权利方面的参考文献,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大学生体育权利相关的理论研究对问卷进行设计。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总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68份, 有效回收率达到了84%。

2.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大学生体育权利在实现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体育权利在现实中, 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

3.1.1 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最主要的是———体育权利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认为体育只是简单的锻炼身体和排解压力的手段, 很少会有人将体育上升到权利的高度来认识。根据表1的调查显示, 只有12.5%大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是何时开始实施的, 还有45.2%的大学生不知道该法律何时实施, 更加令人惊讶的是居然有42.3%的大学生完全不知道有这部法律的存在。从这一点, 我们就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对于体育法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有多低, 这也表明了他们自身对体育权利基本不关心。

而在问及大学生是否希望学习和了解一些体育法和体育权利保护知识方面, 有75.6%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多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 却仍有24.4%的大学生不愿意去了解这些法律知识。

这些数据都可以表明, 我国大学生对于与体育权利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了解是少之又少, 用匮乏两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当然, 这些都是他们自身原因所造成的, 他们对体育权利的漠不关心从而导致了他们体育权利意识的淡薄。

3.1.2 学校因素的制约

一是学校没有合理和有目的性的对大学生灌输体育权利及相关法律知识。根据表3的调查及数据分析, 在关于体育法的主要作用方面, 有58.3%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法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体育权利, 有23.8%的认为是为了规范人们的体育行为, 有6.5%的认为是处罚违反体育法的行为, 还有11.4%的不知道该法律的作用。从数据上我们可以得知, 虽然有58.3%的大学生知道体育法的主要作用, 但依旧有41.7%的大学生不清楚其主要作用和意义, 也可以了解到学校对该法律的普及不够全面, 只有让大学生学习体育法这方面的知识, 才能提高他们对大学生体育权利的认识程度, 才能使他们更好的去实现自己的体育权利。

二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是否重视, 是大学生能否实现体育权利的重要因素, 具体表现于学校组织的各类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知识讲座和课余锻炼等活动的频率上。[3]在调查大学生们希望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和学习体育法和体育权利保护知识的情况方面, 由表4可知有46.4%的大学生选择媒体宣传, 19.6%的大学生选择了书本, 26.8%大学生选择了体育老师课堂讲解, 只有7.2%的大学生选择了学校法规课程学习。由此可得出,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希望通过媒体来学习体育法和体育权利保护的知识, 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学校组织的体育知识讲座或者书本授课的方式来学习, 也可见高校对该方面的重视程度十分之低, 学校不重视, 学生自己也不重视, 所以才会导致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法和体育权利的保护意识薄弱, 这也是当今各个高校对体育权利的不足之处。

三是缺乏有效的保障与申诉机制。大学生在实现其体育权利时, 往往会受到一些侵害, 因而需要学校建立有效的申诉机制。但在调查中当学生体育权利受到侵害时所采用的方法, 有28.6%的大学生认为不在意或者觉得委屈却也没别的行动。由此可见, 学校的申诉机制及保障措施的不完善对大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4 结论

1.大学生对体育权利的法制观念还十分薄弱, 他们所获取的途径却又很少。大学生自身对体育法律知识的漠不关心, 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理解体育法所存在的意义, 因而无法做到依法维权。

2.社会及学校对体育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 没有形成良好的维护大学生体育权利的法制环境。对体育相关法律的宣传和灌输, 应该是社会和

高校的基本职责, 建立稳定的法制环境才能更好的保护学生的权益, 然而就目前的形势而言, 尤其是高校对于大学生体育权利法的普及以及出现该侵权行为的保障措施少之又少, 可以说是当前各高校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3.各大高校对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与申诉的机制不完善, 导致许多被侵权的学生无法通过正确有效的途径保护自身的权利。笔者认为各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才能为大学生提供维权方式, 也只有在有了良好的保障机制的环境下, 大学生的体育权利才能真正得到保护。

摘要:本文就当前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体育权利现状, 在问卷调查和对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探析了当前大学生对自身体育权利的了解, 以及对体育权利遭受侵害时是否能够进行自我保护进行研究。由于侵害大学生体育权利的行为在认识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这是当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未被人们引以为重的问题。因此, 研究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保护意识对维护大学生体育权利、增强大学生体育法意识、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具备的教育公平、公正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权利,意识

参考文献

[1]于善旭.论公民体育权利的时代内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8, 21 (4) :58-59.

[2]罗嘉司.体育法学概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10-15.

体育权利 篇9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法》《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目前因高校公共体育课内教学、课外学时、群体活动等脱节, 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和配置结构的不合理、高校学生自身缺乏必要的吃苦精神、对于体育权利缺乏应有的认识、高校体育教材的滞后等, 成为影响高校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的主要因素, 最终学生的身体素质急剧下降。因此, 高校正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通过延长教学学期、打通课内教学、课外活动、俱乐部活动, 使学生能全方位的得到锻炼,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 高校学生体育权利的概念和类型

2 . 1 高校学生体育权利的概念

体育权利是指公民或法人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律法规行使的体育权力。该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 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就是有关学生体育权利的规定。高校学生体育权利是指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应当享有的接受体育教育方面的专有权利。[1]

2 . 2 高校学生体育权利的类型

我国高校学生享有体育权利的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七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第十九条: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也提到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 从各方面保障学校体育的权利。

2.2.1 确保提供合格的体育教师并保障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第三条规定:“设置体育工作机构, 配备专职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 并赋予其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 ( 或体育工作委员会制) ,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体育工作专题会议, 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 合理分工, 明确人员, 落实责任。”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障为学生配备具有教育行政部门考核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的上岗体育教师, 不具有资格的人员不得上岗教学, 并确保高校学生接受课内外体育教育的权利。[2]

2.2.2 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落到实处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第八条规定:“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 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 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武汉工程大学通过缩短课内体育教学学时, 增加课外体育学时, 不断丰富课外学时的形式和内容, 以俱乐部和早操等形式开展课外学时的教学, 教学年限由2年延长至3年, 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

2.2.3 保障接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并公平公正获得测试数据的权利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第十三条规定:“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 安排专门人员负责, 完善工作条件, 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 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 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 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及时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武汉工程大学把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作为学生评先评优和毕业的依据, 狠抓学生体质测试工作, 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侵犯学生体育权利的类型

3 . 1 体育场馆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体育教学改革要延长学生的体育教学学期, 增加课外体育锻炼场地和时间, 而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投入跟不上, 导致学生体育权利受到侵犯。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创收过程中, 贫困学生的体育场馆设施使用费用也是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加大对体育场馆的投资, 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有步骤, 分批次逐步推进教学改革, 保证改革的正确性和实效性。

3 . 2 体育教师能力不合符体育项目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第七条规定:“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科学锻炼, 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学校在改革中要增加学生喜欢的新兴体育项目, 如:高尔夫、野外生存、攀岩等, 但是真正掌握这些技能的持证体育教师很少, 外聘的教练人员不符合要求和规范, 容易导致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使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侵犯。

3 . 3 侵犯学生体育教育的知情、公平权

不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情况进行公正评价。如:不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 有些主观评分项目评分不公正, 学生的舞弊、走后门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对国家体育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 影响学生的知情权, 学校在公共体育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提供等。[3]学校要保障残疾、体弱多病的学生的体育活动权利。武汉工程大学专门为这类学生提供保健课程, 确保各类学生的体育权利不受侵犯。

3 . 4 侵犯学生参加群体活动的权利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第十一条规定:“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 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 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通过校报、公告栏和校园网等形式, 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 传播健康理念。”[4]有的高校把学生群体活动流于形式, 走过场, 侵权了学生获得课外体育活动的权利。

4 结论与建议

4 . 1 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学生体育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

国家应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高等教育法》进一步完善, 增加保护学生体育权利的内容, 并提出权利受侵害的救济手段和措施。建立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下的权利救济申诉、仲裁、调解制度, 为受侵害学生提供救济途径。

4 . 2 加强宣传, 增加资金投入, 提高学生体育权利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学校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国家体育法律法规, 拓展学生对自身体育权利相关规章制度的了解, 提高学生对自身体育权利的认知水平。加强依法治校、依法兴体工作, 把学生体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4 . 3 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

要因地制宜, 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维权意识,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宣传和引导, 把依法治体作为高校体育改革的根本原则。高校在公共体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始终把依法治体工作作为推进改革的根本原则, 树立保护学生的体育权利就是在改革意识。

摘要:在当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情况下, 需推行由课内教学、课外学时、群体活动等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改革中, 需加强学生体育权利的保护。通过对学生体育权利的概念、种类的阐述, 概括了侵犯学生体育权利的几种主要类型, 提出了如何加强学生体育权利保护的保护。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切实维护学生体育权利。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学生体育权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曲宗湖.狠抓落实讲究实效, 谈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三项任务[J].体育教学, 2000 (1) :1, 6.

[2]秦亚洲.中学生体育怎能“临阵磨抢”[N].中国体育报, 2003-04-03.

[3]陈华荣.我国体育权利概念认识、困境与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6) :499-503.

体育权利 篇10

1.1 研究背景

2012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至此,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持续了近1 0个年头, 可以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解决了一些老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尤其作为教育体制改革排头兵的“高校”, 从支持民办高校到允许自主招生, 从高校合并到扩大招生, 从收费改革为双轨制到教学内容的更新。而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本来教学内容就十分丰富、形式就变化多端, 在如此波澜壮阔的改革背景之下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就顺理成章了。在改革的过程中, 既需要国家和各级领导部门的领导、倡议, 也需要广大教职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各级管理部门上下的协调一致性、决策的正确性, 教职员工主观能动性与领导部门的一致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等问题上, 不可能总是步调一致的、不可能有谁一直都是正确的。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改革过程中, 笔者发现一些基层高校的改革方案离国家的改革初衷有所偏离, 甚至超越了国家部分法律的底线, 损害了相关师生的法律权利。所以, 本文从法律的角度、立足于保护教师和学生法律权利的角度, 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部分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希望对改革能有所裨益。

1.2 概念界定

教育改革:广义上指教育改革, 包括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 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1) 法律权利:法律权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 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手段。法律权利, 是一个和法律义务相对应的概念,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 它表现为权利享有者可以自己作出一定的行为, 也可以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 (2)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参考了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学、教育法、民法等相关的书籍近10余部。查阅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系列文件。另外, 笔者还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教育网等相关网站上获取了近30余篇的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分析, 从而了解并掌握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2.2 逻辑分析法

在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 对其中与本文有关的具体内容进行抽取。在按照《立法法》的规定对其法律效力进行依次排序。在对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坚决执行、对指导性文件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结合立法本意推导出立法者对师生法律权利的立法本意。

3 结果与分析

3.1 师生的法律权利

3.1.1 学生的法律权利

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享有以下各项权利。 (1) 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宪法性规定的全体公民均拥有的一项权利, 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权利。”具体应当体现为高等学校学生享有参与体育教学、使用体育场地、器材的权利, 按照教学计划足额享有教学课时等权利。学校无权剥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机会和权利, 或者是设置不平等条件, 使学生在相同的学习锻炼机会上受到不平等待遇, 或减少体育课时、降低体育场地、器材标准等。 (2) 生命健康权, 生命权是以公民的生命安全的利益为主的权利。健康权是公民以其生理机能正常运作和功能完善发挥, 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利益为内容的权利。《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教育法》均有所提及, 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制定的。 (3) 依照法律规定学生还享有隐私权、人身自由权、肖像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财产权、著作权、申诉权、名誉权等作为法律权利的基本内容。但因为与本文关联性不大, 在此不作展开叙述。

3.1.2 教师的法律权利

主要依据《教师法》第七条的规定, 教师主要有以下权利: (1) 教育教学自主权, 即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持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活动。 (2) 学术自由权, 即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 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 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3) 指导评价权, 即指导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和发展, 评定学生的品行和体育学业成绩的权利。 (4) 获取报酬权, 即在教学工作中按时获取工资报酬, 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5) 参与教育管理权, 即教师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 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 (6) 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教师还享有培训进修权、人身自由权、肖像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财产权、著作权、申诉权、名誉权等作为法律权利的基本内容。但因为与本文关联性不大, 在此不作展开叙述。

3.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3.2.1 教学改革对学生法律权利的影响

首先, 在课程设置上, 改革中主要学习了国外的“学分制”, 主要方向是在将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了丰富的基础上, 将课程分为“普修课”和“选修课”。鼓励、引导学生“打好基础”、“拓展专项技能”, 促进“终生体育观”的形成。近几年各地高校相继出现了“俱乐部”式的教学形式, 无疑为学生实践“终生体育观”又起到助推作用。这样的改革方向完全复核科学规律和世界体育教学发展潮流, 但在实践中不免影响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平等参与权。在普修课上这个问题体现得不明显, 在选修课体现的比较明显, 俱乐部式教学时就十分突出了。因为学生身体素质存在个体差异不可避免, 在普修课上勉强可以同步进行, 在选修课时学生平等参与的程度就会受到限制, 俱乐部式教学时许多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技能后进的学生就处于基本上不能参与的程度了。最终, 多数学生仅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参与体育教学, 此种课程设置处理不好反倒打击了部分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 选修课的教师们为了能赢得学生的选修, 教学内容往往以投其所好或新、奇、特为标准选取教学内容, 而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锻炼价值抛诸脑后。虽然在表面上看完成了国家规定的课时量, 但实质上是对学生法定接受体育教育课时量的“抽条”。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以“自主选修内容”和“俱乐部式教学”的名义, 为了节省教师的“课时费”支出, 减少师资力量, 减少实际开设课时, 严重侵害了学生依法足额享有体育教学课时的权利。

最后, 随着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千变万化, 负责人的教师们正以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选择自己的课程。这确实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起到了吸引学生尽早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尽快地掌握运动技能。但在改革过程中, 部分教师过于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 只流于形式, 不注重教学效果, 舍本逐末。对原本应当使用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弃之不用, 不仅降低教学效果也侵害了学生对教学场地器材的使用权。

3.2.2 教学改革对教师法律权利的影响

在教改过程中对教师法律权利的侵害只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些地方高校在改革过程中是为了改革而改革, 甚至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改革, 在设置课程时强制要求教师放弃自己的强势体育教学专项, 转向“新、奇、特”的教学内容, 侵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权。侵害教师学术自由权的情形主要出现在教改后设立的一些民办高校中, 因为民办高校的资金筹措和运用不同于普通高校, 加之一些学校对体育教学科研的漠视, 致使体育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 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学术活动中的经费得不到保障, 甚至是在时间上也收到限制。随着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 选修课比重在课程中不断的增大, 教师的薪酬直接与学生的选择挂钩, 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和发展, 评定学生的品行和体育学业成绩时存在掣肘。若学校完全用学生的满意度来评价教师, 教师的评定权利将被学生完全俘虏。在教改过程中学校利用课程设置的变化, 变现减少体育教师计薪课时量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仅存在按照其他科目同等课时“打折”计算的情况, 还有利用“俱乐部”式教学的名义合并多结课为一节课的现象, 直接侵害了教师平等获取报酬的权利。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导致一定范围内存在侵害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和生命健康权的现象。

(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导致一定范围内存在侵害教师教育自主权、指导评价权和获取报酬权的现象。

4.2 建议

(1) 尽快建立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

(2) 编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汇编, 在倡导各校教学内容特色的基础上限制一些内容出现在高校体育课堂上。

(3)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各界人士对教改过程中师生法律权利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618008.htm.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体育权利】相关文章:

体育权利04-21

程序性权利与实体性权利论文04-28

权利意识04-08

财产权利04-28

弱者权利05-01

宪法权利05-20

思考权利05-15

婚姻权利05-15

权利平衡05-28

权利凭证范文05-17

上一篇:行驶跑偏下一篇:期刊数字出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