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

2024-05-02

产后尿失禁(精选七篇)

产后尿失禁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3~10月在山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孕37~42周初产妇775例。入选条件:①年龄21~30岁;②分娩单胎婴儿;③既往无泌尿系统感染及肾脏疾病 ; ④既往无盆腔手术史。

1.2 研究方法

采用尿失禁调查问卷[1], 对产后3天内产妇行第1次问卷调查, 结合盆底生物反馈评估方法和修改的会阴肌肉测试法, 对产后6周复查产妇进行再次问卷调查。由接受过培训医务人员详细询问产妇的妊娠前、妊娠期及产后尿失禁的发病情况和产后下尿路症状。按照入选标准选择196例做盆底康复训练研究, 配对分为Kegel训练、盆底生物反馈、阴道锥体训练和对照组4组。由专人分别指导训练, 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 不做训练。训练前用手法肌肉测试和盆底生物反馈仪行盆底肌力评估, 从产后6周 (训练前) 起, 训练8周为训练期, 然后进行随访, 并再次分别问卷和盆底肌力评估、比较各组SUI发生情况, 评价各组训练效果。

1.3 盆底评估及会阴肌肉肌力检测

1.3.1 盆底肌电活动值

盆底评估采用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 (法国PHENIX USB4) 多功能盆底生物反馈仪。卧位检测受试者的盆底肌电活动值 (intrvaginal pressure) :以平均值表示盆底肌活动能力 (PFMA) 的数据, 以振幅表示强度 (单位:微伏 μv) 。

1.3.2 手法检测会阴肌肉肌力

检查者用食指、中指, 轻压阴道后壁, 与盆底深层肌肉接触, 评估其质量。测试分0~5级, 判断该肌肉的力量和疲劳程度。测试分3个阶段:左和右盆底深层肌分别测试和整体测试, 以便确定肌肉可能的不对称, 见表1。

1.4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

1.4.1 盆底肌肉锻炼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FMT) 又称为Kegel训练, 让患者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以增加尿控能力。方法是收缩尿道、肛门和会阴5~10秒后放松, 间隔5~10秒重复上述动作, 连续做20分钟, 每日2次, 8周为1个疗程。可在站位、坐位及卧位时进行。Kegel训炼关键是教会患者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正确的识别盆底肌肉群, 避免臀大肌及腹肌的收缩。

1.4.2 盆底生物反馈 (biofeedback) 通过置于阴道的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检测盆底肌肉活动, 采用模拟的声音或视觉信号来反馈提示正常及异常的盆底肌肉活动状态, 以使患者或医生了解盆底锻炼的正确性, 从而获得正确的、更有效的盆底锻炼。让患者在视听系统的指导下逐步完成训练计划, 以增强盆底肌肉张力, 控制膀胱, 达到康复盆底肌肉、治疗SUI的目的。方法为每次20分钟, 每周2次, 8周1个疗程。

1.4.3 阴道锥体训练 采用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阴道锥体。一套阴道锥体, 由5个带有金属内芯的塑料球囊组成, 球囊的形状和体积相同, 重量20~70 g。将阴道锥体置入阴道内, 让患者收缩阴道夹持住, 训练时从质量最轻的开始, 逐渐延长保留的时间, 当患者可以保留10分钟以上, 在咳嗽、大笑、跑步等情况下仍不脱出后, 增加阴道锥体质量以增强患者阴道的收缩力, 每次20分钟, 每天1次, 8周为1个疗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配对t检验和ANOVA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196例产妇参加本项研究, 因各种原因退出者21例, 实际完成研究者175例。其中Kegel训练组46例、盆底生物反馈组41例、阴道锥体训练组43例、对照组45例, 4组失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各组训练前相关基本情况

4组统一性较好, 各组在年龄、妊娠期有无SUI症状、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产后增加腹压活动、流产次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①ANOVA方差分析, 其余为Pearson χ2检验

2.3 各组训练前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与程度

2.3.1训练前尿失禁发生率 见表3

n (%)

①与孕期比较, P<0.05

由表3所见, 各组产后6周SUI发生率较孕期明显降低 (P<0.05) ;产后6周各组间SU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孕期SUI发生率为44.57%, 产后6周消失36.57%, 持续存在8.00%, 新发病例4.00%, 产后6周SUI发生率为12.00%。

2.3.2 训练期后各组SUI发生情况 各组训练期后SUI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训练前 (P<0.05) , 对照组虽高于训练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各组产后SUI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4。

2.4 盆底评估和会阴肌力检测情况

n (%)

①与训练前比较P<0.05;②与训练后对照组比较P<0.05

2.4.1 各组训练前后盆底肌电活动数值比较

见表5。训练后各训练组盆底肌电收缩强度均较训练前增强,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各训练组盆底肌电收缩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盆底生物反馈组与其他两组训练后比较亦明显增强,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训练后阴道锥体训练组与Kegel训练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μv)

①各训练组训练前后盆底肌电活动的差异P<0.05;②各训练组训练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③盆底生物反馈组训练后与其他训练组比较P<0.05;④阴道锥体训练组训练后与Kegel训练组比较P>0.05

n (%)

注:Fisher确切概率法, 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4.2 训练前后会阴肌力检测

见表6。4组间手法检测会阴肌力级别, 在训练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训练后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2) , 见表6。训练组训练后会阴肌力高于对照组。Kegel训练组、盆底生物反馈组和阴道锥体训练组训练前后会阴肌力级别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训练后会阴肌力级别高者明显增多;而对照组训练前后会阴肌力级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3.1 产后尿失禁的发生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妊娠和分娩对盆底神经肌肉、结缔组织造成的损伤在盆底功能障碍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第1次妊娠和分娩[2]。我们把因妊娠和 (或) 分娩所诱发的溢尿称为产后尿失禁。其发生与妊娠、分娩导致泌尿生殖器官脱垂及盆底支持组织功能受损有密切关系, 尤其是分娩过程可对骨盆结构及盆底肌造成直接机械损害, 亦可是阴部神经受损导致神经萎缩对骨盆肌肉造成的间接损害[3], 而且这种损害在产后持续存在, 影响盆底正常功能。

国外的调查资料显示, 孕期尿失禁的发病率在42.2%[4], 30%妇女在第1次分娩后5年内发生SUI[5], 妊娠期和产褥期有尿失禁者, 以后发生SUI的危险性比正常者高4倍[6]。而国内近年的研究发现, 产后12个月内为女性尿失禁的高发期之一, 发病率为30.5%[7], 部分患者在分娩后一段时间内尿失禁自行缓解或消失, 有些则持续存在和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 妊娠期SUI发生率为44.57%, 产后6周消失率为36.57%, 持续存在率为8.00%, 新发病率为4.00%, 产后6周内SUI发生率为12.00%。而Kegel训练组、盆底生物反馈组、阴道锥体训练组和对照组产后6周SUI发生率明显降低于孕期 (P<0.05) , 这可能和妊娠终止、解除增大的子宫对膀胱的压迫有一定关系, 更重要的是可能与我国“坐月子”的习俗有关, 产妇在产后1个月内的大部分时间都卧床休息, 活动和体育运动都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 腹压增加的机会大大减少, 尿失禁症状出现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3.2 盆底评估在产后盆底康复训练中的意义

恢复盆底肌功能和增加逼尿肌的稳定性是治疗SUI的主要目的。治疗前彻底的盆底评估非常重要, 可以了解会阴、阴道和肛门括约肌的张力, 因为对于严重的肌萎缩、肌神经细胞死亡及损伤所致的肌肉失神经支配和解剖性肌肉韧带断裂, 盆底锻炼治疗都基本无效, 这也是所有保守治疗前必需的步骤, 可帮助预测疗效。本研究训练前后都进行盆底评估和会阴肌力检测, 结果显示:训练后各训练组盆底肌电收缩强度和会阴肌力均较训练前明显增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要求患者有积极的求治心理和良好的依从性, 才能配合完成治疗方案。此外, 专业性的指导也必不可少, 因为许多患者不能准确定位和收缩盆肌, 甚至部分患者会做效果相反的动作。因此, 在没有通过阴道指检或直肠和阴道肌电感受器确认有正确的盆肌收缩之前, 不能主观地认为患者可以准确地定位和收缩盆肌。

3.3 产后SUI的3种盆底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3.3.1 盆底肌肉锻炼

Aukee等[8]报道完成12周盆底肌肉锻炼的产后SUI患者中67%有效, 32%达到治愈。2000年, Morkved 对产妇的配对研究表明:产妇产后即行盆底肌锻炼8周者较对照组产后16周和1年时盆底肌肉张力明显增高, 1年后盆底肌锻炼组SU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产后盆底肌锻炼可以改善盆底肌肉张力, 能有效预防和治疗SUI的发生。最近的研究也表明, 产后即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持续12个月后, 产妇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锻炼组, 且盆底肌肉强度也明显高于非锻炼组。因此, 强调产后应常规进行盆底肌锻炼。本研究结果显示, 疗程结束后对照组出现SUI例数明显高于Kegel训练组;经盆底肌肉锻炼后盆底肌电值较锻炼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产后进行盆底肌锻炼对产后SUI防治有较明显的效果。

3.3.2 阴道锥体训练

这种方法患者可以自己在家里进行训练, 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无副反应等特点。持续3个月, 80%的患者可获成功。1996年, Fischer等研究发现, 经阴道锥体盆底肌肉训练后盆底肌不能随意收缩的概率从34%降到6%, 提示阴道锥体是产后盆底肌锻炼的有效补充手段。本研究结果与其相同:经阴道锥体训练疗程结束后较对照组SUI发生率明显降低, 盆底肌电值则显著增高;且阴道锥体训练后较训练前盆底肌电值亦明显增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与盆底肌肉锻炼效果相似。

3.3.3 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

目前, 单纯的盆底肌肉锻炼在国外应用很少, 为获得盆底肌肉锻炼治疗的最大功效, 常结合采用生物反馈方法, 以肌电测量为生物反馈指导下的盆底肌肉锻炼具有无痛、无创、无副反应、疗效好的优点。Jundt等[9]的研究发现, 通过肌电图介导的生物反馈训练能增强肌肉锻炼的效果, 表现为肌肉收缩强度增加和SUI症状的明显改善。Harvey[10]提出产前应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并不能在短期内 (3月内) 明显降低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而产后结合生物反馈的盆底肌肉锻炼能降低产后SUI的发生率并提高盆底肌力。本研究得出相同的结果: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后SUI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而盆底肌电值和会阴肌力则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Kegel训练组和阴道锥体训练组比较盆底肌电值明显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产后进行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对预防和治疗产后SUI有良好的效果。

总之, 产后SUI是一种常见而又易忽视的疾病。分娩后, 如果产妇会阴肌肉测试低于3级, 应该进行预防性的盆底康复锻炼, 进一步改善产妇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生物反馈、阴道锥体和盆底肌肉锻炼盆底康复训练后, 产后SUI发生率明显降低, 会阴肌力明显增高, 提示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SUI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兆艾, 宋志英, 傅葵, 等.744名太原地区女性尿失禁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7, 18 (5) :368-370.

[2]Carpa K, Herrmann V, Palma P.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tress urinary in continence during pregnancy:a survey at UNICAMP Medical School, Sao Paulo, Brazil[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 2006, 17 (3) :219-223.

[3]Dietz HP, Lanzarone V.Levator trauma after vaginal delivey[J].Obstet Gynecol, 2005, 106 (4) :707-712.

[4]Hay-Smith J, Morkved S, Fairbrother KA, et al.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for prevention andtreatment of urinary andfaecal incontinence in an-tenatal and postnatal wome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8, 8 (4) :CD007471.

[5]Raza-Khan F, Graziano S, Kenton K, et al.Peri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a racially diverse obstetrical population[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 2006, 25 (1) :126.

[6]Viktrup L, Lose G.The risk of stressincontinence5years after first deliv-ery[J].AmJ Obstet Gynecol, 2001, 185 (1) :82-87.

[7]杨欣, 郑虹.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4, 39 (10) :662-665.

[8]Aukee P, Immonen P, Penttinen J, et al.Increase in pelvic floor muscle activity after12weeks training: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pilot study[J].Urology, 2002, 60 (6) :1020-1024.

[9]Jundt K, Pescher UM, Dimpfl T.Long-termefficacy of pelvic floor reedu-cation with EMG-controlled biofeedback[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2, 105 (2) :181-185.

产后尿失禁 篇2

关键词:产妇,产后尿失禁,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产后尿失禁是产妇分娩时, 胎儿先露部分对盆底韧带及肌肉的过度扩张, 特别是使支持膀胱底及上2/3尿道的组织松弛导致的产后病症[1]。产后尿失禁属于张力性尿失禁, 当分娩时, 胎儿先露部通过产道, 使盆底韧带及肌肉产生过度伸张, 特别是初产妇及手术者[2]。如臀位牵引, 产钳, 胎头吸引器等, 可直接损伤盆底软组织, 影响复旧可致尿道膨出, 盆底软组织松弛, 或有会阴切开裂伤等。张力性尿失禁可随产次增多而加重, 中医理论中将产后尿失禁称为“产后遗尿”。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我国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为36.4%[3]。临床治疗中尚无治疗产后尿失禁的有效方法, 若产妇尿失禁情况严重, 只能采取手术治疗方式, 但术后产妇尿失禁复发率高。本文通过研究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因素, 探讨各个环节的防治措施, 以期实现产后尿失禁的早期预防, 降低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分娩的362例产妇, 其中阴道分娩产妇175例, 剖宫产产妇187例;产妇年龄<30岁260例, 年龄≥30岁产妇102例;胎儿出生时体重<4 kg产妇有280例, 胎儿出生时体重≥4 kg产妇82例;产妇产次<2次有270例, 产妇产次≥2次有92例;产妇第二产程<30 min有122例, 产妇第二产程≥30 min有240例;孕期存在尿失禁产妇135例, 孕期不存在产后尿失禁产妇227例。362例患者中有112例产妇出现产后尿失禁。

1.2 研究方法

比较产后出现尿失禁产妇的年龄、第二产程、胎儿出生时体重、胎产次等方面的情况。

1.3 诊断标准

尿失禁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尿控协会的相关诊断标准:过去1年内因喷嚏、大笑、咳嗽以及提重物等情况下不自主的发生尿液排出现象[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 尿失禁与胎产次、年龄、胎儿出生体重、第二产程等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 确定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 确定其独立影响因素,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岁以下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30岁以上产妇, 胎儿体重在4 kg以下人员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胎儿体重在4 kg以上产妇;第二产程小于30 min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第二产程大于30 min, 产妇产次在2次以下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产次大于2次人员 (包括2次) , 孕期存在尿失禁产妇的产后尿失禁发生率高于孕期不存在尿失禁产妇,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产妇产后尿失禁与年龄、胎儿出生体重、产妇产次、产妇第二产程以及孕期尿失禁情况呈正相关 (P<0.05) 。详见表2。

阴道分娩患者的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产妇,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例 (%)

3 讨论

尿失禁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女性排尿功能障碍病症,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的腹压突然升高时尿液不自主溢出, 若无逼尿肌收缩或膀胱张力增加情况, 则尿失禁的发生与妊娠分娩导致泌尿生殖器官脱垂及盆底肌功能受损。正常人体尿道的闭合以及控尿与尿道内、外括约肌解剖结构以及神经支配的完整性有关, 也与盆腔底部肌肉、膀胱颈以及后尿道周围的筋膜及韧带对尿道的支持作用有关。根据相关文献研究, 产妇产后3个月内尿失禁的发生率为18.93%[5]。若孕期出现尿失禁, 则可导致产妇产后出现早期尿失禁, 其发生率要比孕期未出现尿失禁产妇增加3~5倍。本组试验中可以看出, 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原因较多, 与年龄、胎儿出生体重、胎产次、孕期尿失禁、第二产程以及分娩方式等有直接关系。孕期若产妇出现尿失禁, 则表明患者存在盆底功能障碍情况, 在分娩过程中因盆底障碍影响盆底肌肉以及神经, 导致产后尿失禁的发生。分娩方式影响产后尿失禁情况, 若产妇选择阴道分娩, 则因阴道分娩后盆底肌肉、韧带以及神经损伤等导致盆底发生功能改变, 影响产妇的膀胱排空以及膀胱功能, 造成尿失禁的发生[6]。产妇第二产程也影响产后尿失禁发生情况, 胎头若遇到盆底肌肉的阻力, 胎先露的下降可以导致胎头对盆底的组织产生机械压迫以及扩张, 导致阴道分娩后肌肉收缩能力减弱, 使得尿道关闭压降低和有效尿道长度的缩短从而发生尿失禁[7]。产次影响产后尿失禁主要是随着产次的增加, 盆地组织以及相关支配神经的损伤程度也不断增加, 从而导致产后尿失禁的发生。产妇随着年龄增长, 膀胱发生生理性脱垂现象, 影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7,8,9]。

临床治疗中, 对孕妇实行孕期及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防治尿失禁有明显作用, 通过本次试验也可以看出, 孕产妇主动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可以明显降低产妇产后的尿失禁风险, 可有效保护产妇产后尿失禁。孕妇进行盆底肌锻炼, 可以有效增加产妇的盆底肌肉强度, 降低尿失禁发生率的同时也可以改善尿失禁的严重程度。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看出, 尿失禁的发生与产妇的体质量增加以及合并下尿路不适症状无明显相关性。但孕妇的孕前体质量以及产后合并下尿路不适症状可使尿失禁的发生率增高, 因此临床治疗中应提高警惕, 适当控制孕妇的体质量, 及时改善产妇的下尿路不适症状, 减少产妇尿失禁的发生[10,11]。

产后尿失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10月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16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初产妇、阴道自然分娩, 无妊娠合并症。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83例与对照组82例。研究组年龄22~37岁, 平均年龄 (29.3±1.5) 岁;孕周38~41周, 平均孕周 (39.0±1.4) 周;新生儿体重3100~4000 g, 平均体重 (3571±12) g;其中尿失禁轻度28例、中度42例、重度13例。对照组年龄22~37岁, 平均年龄 (29.8±1.6) 岁;孕周38~41周, 平均孕周 (39.0±1.7) 周;新生儿体重3100~4000 g, 平均体重 (3574±13) g;其中尿失禁轻度27例、中度42例、重度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尿失禁程度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盆底肌康复锻炼, 患者取平卧位, 臀部缩紧, 双膝略分开、弯曲, 反复完成吸气、肛门收缩关闭、呼吸放松动作, 12~15次为一组;研究组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加用盆底肌电刺激进行治疗:患者取平卧位, 将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消毒后置于阴道内, 指导患者进行阴道收缩、放松训练, 期间询问患者感受, 调整电流强度, 以有刺激感、无痛感为宜, 电刺激治疗20 min/次, 3次/周。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产后3个月盆底肌张力恢复情况:Ⅳ级为基本恢复, Ⅴ级为完全恢复;排尿情况评分, 评分标准参照国际尿控协会相关标准;治疗后仍存在尿失禁构成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3个月盆底肌张力恢复情况

研究组和对照组肌力Ⅳ级率分别为32.5%、22.0%, 肌力Ⅴ级率分别为61.4%、14.6%, 研究组电刺激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产后尿失禁的盆底肌张力基本恢复率、完全恢复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排尿情况评分

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排尿情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治疗后仍存在尿失禁构成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仍存在尿失禁情况的构成比分别为2.4% (2/83) 、15.9% (13/8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产后尿失禁的主要病因为盆底肌肉结构及功能改变, 临床治疗以修复盆底肌功能为主[3]。产后指导患者进行盆底康复锻炼对于强化患者盆底肌张力, 改善盆底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4]。指导患者主动放松、收缩盆底肌肉组织如肛提肌, 有利于改善患者控制尿液排出的能力。但因患者身体特殊, 产后虚弱, 且大部分精力需照顾婴儿, 加上人的惰性, 康复锻炼效果易受到影响[5]。盆底肌电刺激, 借助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 对尿道、膀胱双重刺激, 可明显改善患者盆底肌收缩能力、尿道闭合能力。在康复锻炼基础上加用盆底肌电刺激, 可有效弥补盆底肌康复性锻炼的缺陷, 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此外, 分娩、产后尿失禁的痛苦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生理不适, 给予治疗的同时, 还应帮助患者排解焦虑、自卑、羞涩等负性情绪。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产后尿失禁, 可明显改善盆底肌张力情况及排尿情况, 提高患者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玉玲.盆底肌电刺激辅助治疗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19 (7) :433-435.

[2]杨苏曼.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尿失禁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18 (3) :634-635.

[3]杨敏敏.产妇尿失禁盆底肌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3, 21 (3) :695-696.

[4]马秀芬.盆底肌电刺激用于产后尿失禁的近远期影响评价[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 10 (6) :631-632.

产后尿失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150例产妇,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75例。实验组产妇年龄22~38岁, 平均年龄 (28.63±2.15) 岁;孕期39~42周, 平均孕期 (39.25±2.01) 周;身高156~171cm, 平均身高 (161±20) cm;体重55~83kg, 平均体重 (62.8±4.1) kg。对照组产妇年龄23~40岁, 平均年龄 (29.13±2.23) 岁;孕期38~42周, 平均孕期 (39.52±2.53) 周, 产妇身高154~170cm, 平均身高 (163±22) cm;体重58~85kg, 平均体重 (64.2±3.6) kg。两组产妇年龄、孕周、身高、体重等条件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仅给予健康教育, 实验组的产妇给予健康教育的同时给予早期Kegel训练, 产后第1天接受早期Kegel训练, 每位产妇安排专业的指导人员, 产妇的训练在平卧位、站立时进行, 产妇在吸气保持肛门收缩, 呼气放松后再次收缩肛门, 反复进行练习, 在训练过程中应避免腿部肌肉和臀部肌肉参与, 每日保证训练3次, 连续训练5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评分和排尿情况。盆底肌力评分采用Oxford盆底肌力评分标准[3], 强力收缩为5分, 收缩正常为4分, 普通收缩为3分, 微弱收缩为2分, 仅有抽动为1分, 无收缩为0分。通过1h浆垫试验对尿失禁情况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χ2检验与t检验表示,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盆底肌力评分对比

实验组产妇盆底肌力评分较对照组产妇明显提高,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实验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排尿情况对比

实验组产妇的尿失禁发生率较对照组产妇明显降低,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尿失禁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产妇产后1周易出现尿失禁,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排尿不净, 排尿次数明显增加, 运动时会有尿液不自主流出, 遇到上述情况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4]。由于产妇对相关知识的缺乏, 不了解疾病的危害性, 导致尿失禁的就诊率和治疗率较低, 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 给产妇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5]。

产妇产后尿失禁临床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由于复发率高, 易引发并发症, 临床应用率较低。Kegel训练由于简便易学、训练不受环境的限制、不需要仪器、无不良反应等特点, 临床得到广泛应用。Kegel训练用于提肛肌, 提高盆底肌肉的弹性, 促进盆底肌肉的恢复[6]。

本文显示, 通过对照组的产妇给予健康教育, 实验组的产妇给予健康教育的同时给予早期Kegel训练, 实验组产妇盆底肌力评分较对照组产妇明显提高 (P<0.05) ;实验组产妇的尿失禁发生率较对照组产妇明显降低 (P<0.05) 。

综上所述, 早期Kegel训练可以有效预防产妇产后尿失禁, 临床应加强对产妇的Kegel训练, 及相关知识教育, 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胡芳, 陈新会, 刘海波.Kegel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尿失禁35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7) :1-2.

[2]李妍, 黄丽, 白淑秋, 等.Kegel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2) :144-145.

[3]李兆艾, 王莉, 傅葵, 等.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盆底康复训练对比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25 (10) :609-612.

[4]叶笑梅, 朱雪燕, 孙晓妙, 等.产后早期盆底肌功能训练对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1) :1954-1956.

[5]杜树国.盆底康复训练治疗水中分娩产妇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1 (1) :103-106.

产后尿失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312例尿失禁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患者不同分娩方式将其分为两组, 试验组162例实施剖宫产, 患者年龄20~39岁, 平均 (26.5±0.8) 岁, 新生儿体重为2~4 kg, 平均 (3.09±0.32) kg;对照组150例实施阴道分娩, 患者年龄20~37岁, 平均 (26.7±0.8) 岁, 新生儿体重为2.3~4.1 kg, 平均 (3.11±0.26) kg。两组患者对其检查方案、治疗方法等完全知情, 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本次研究中患者在进行三维超声检查时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 Voluson E8超声诊断装置, 配置RRE-5-9型三维容积探头, 频率范围为5~9 MHz。

1.2.2 检查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 患者采用会阴三维超声对患者进行检查, 具体检查方法如下:患者检查前排空直肠、适当充盈膀胱, 并让患者保持仰卧姿势, 患者取截石位置。选择阴道容积探头, 调整好仪器相应的参数, 并在探头外涂敷耦合剂, 然后在外面套灭菌的专用探头套, 然后将患者大阴唇分开, 将探头紧贴在患者阴部, 选择实时三维扫查模式对患者进行扫描[5]。患者安静状态下、最大Valsalva动作时测量膀胱颈距耻骨联合后下缘的垂直距离 (BSD) , 计算膀胱颈下降度 (BND) , 运用面积描绘法测量安静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最小平面的肛提肌裂孔面积[6,7]。

1.3 确诊标准

参照国际控尿学会制定的相关标准:产妇分娩后由于大笑、咳嗽或用力打喷嚏等引起尿液从尿道漏出, 且只要有1次即诊断为尿失禁[8]。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lsalva动作后超声定量参数的比较

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BND、安静时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图1~2。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排尿状况评分及盆底肌力评分比较

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产后6个月排尿状况评分、产后12个月排尿状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产后6个月盆底肌力评分、产后12个月盆底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压力尿失禁是临床上常见的产科疾病, 这种疾病机制复杂, 且发病率也比较高。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孕晚期SUI发生率为35.6%~65.1%, 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疾病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9]。目前, 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 常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诊断, 但是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10]。

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压力尿失禁发病率和孕妇妊娠与分娩等存在的较大的关系[11]。近年来, 实时三维超声在压力尿失禁诊断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这种诊断方法和其他诊断方法相比优势较多, 实时三维超声操作时相对比较简单, 这种诊断方法和核磁共振等方法相比更加经济, 并且实时三维超声可重复性强, 可以动态地对比尿道功能在静息状态及瓦氏状态下的改变, 早期发现需要盆底康复治疗的妇女, 这种诊断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SUI的诊断依据和康复效果评估的依据[12]。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BND为 (2.32±0.56) cm, 安静时肛提肌裂孔面积为 (15.2±1.9) cm2, 最大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为 (20.1±4.5) cm2, 低于对照组BND为 (2.61±0.49) cm, 安静时肛提肌裂孔面积为 (17.3±2.0) cm2, 最大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为 (22.3±3.9) cm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13,14]。312例患者有48例 (15.4%) 在最大Valsalva动作时可见尿道漏斗形改变。此外, 经会阴三维超声中使用断层成像技术 (TUI) 其图像清晰度可与核磁共振媲美, 并且这种诊断方法能够在静息状态及瓦氏动作时动态观察, 其诊断效果超越核磁共振, 通过三维超声图像和其他方法相比优势较多, 这种诊断方法和之前的采集图像存储、再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后获得的平面更加接近标准平面, 并且种诊断方法能够进行实时调整分析, 并且这种诊断价格相对廉价, 更加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15,16]。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产后6个月排尿状况评分为 (2.53±0.44) 分、产后12个月排尿状况评分为 (1.86±0.33) 分, 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产后6个月盆底肌力评分为 (3.18±0.43) 分, 产后12个月盆底肌力评分为 (4.46±0.42) 分, 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由此看出:阴道分娩对盆底肌肉的影响要大于剖宫产, 并且阴道分娩女性的盆底肌肉重塑需要更长的时间, 但是对于盆底的远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产后尿失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50人,纳入标准为:(1)初产单胎妊娠孕妇;(2)年龄大于18岁、小于40岁;(3)足月妊娠分娩者;(4)泌尿系统无疾病,既往无盆腔疾病及手术史;(5)无严重并发症及其他疾病。排除标准:(1)多胎妊娠、经产妇;(2)妊娠周数小于37周,大于42周;(3)巨大儿;(4)有盆腔手术史;(5)有慢性咳嗽以及长期便秘病史。两组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采用GE Voluson730Prov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时受检者取截石位,膀胱适度充盈,探头表面涂消毒耦合剂后置于会阴部尿道外口与阴道口之间,取探头手柄轴线与人体纵平行,进行二维成像,分别在安静状态下和Valsalva动作时矢状切面显示膀胱、膀胱颈、尿道及耻骨联合,测定膀胱颈的活动度(UVJ-M,作Valsalva动作腹压增加时膀胱颈部的移动程度),测量时先在安静状态下膀胱颈部放置一游标,然后将另一游标至Valsalva动作后膀胱颈最大位移处,并于应力期分别测量UVJ-M和尿道旋转角度。

1.3 诊断标准

SUI诊断依据国际控尿学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t society,ICS)制订的标准[7]:当患者咳嗽、大笑、打喷嚏以及提取重物等活动引起腹压增高时,尿液不受控制地流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结果采用χ2检验,UVJ-M和尿道旋转角度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SUI的发生率

两组均随访15周,15例患者失访。SUI发生率阴道分娩组为25.7%,剖宫产组为1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9,P=0.026)。

2.2 两组产后不同时期UVJ-M以及尿道旋转角度的比较

见表2。

两组孕妇均随产后时间的增加,UVJ-M以及尿道旋转角度呈现递减趋势,产后6、10、15周时,阴道分娩组UVJ-M、尿道旋转角度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产后SUI危险因素分析

与SUI相关危险因素见表3,阴道分娩、产前SUI、产钳助产、会阴撕裂、急产史、饮酒、雌激素治疗、子宫脱垂8个风险因素与产后SUI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分娩(OR=3.215、P=0.037)、子宫脱垂(OR=4.013、P=0.032)是产后SUI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SUI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目前推测有以下几种:(1)分娩损伤,包括产钳操作以及难产等[8];(2)手术损伤尿道黏膜导致尿道后角的改变[9];(3)绝经期或月经期时盆底张力变化进而影响尿道收缩力的变化[10];(4)各种导致腹压增加的慢性疾病(长期便秘及慢性咳嗽)[11]。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可采用UVJ与尿道旋转角度来评价剖宫产及阴道分娩对SUI的影响,这对深入了解SUI的发病机制及临床预防SUI的发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产后尿失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9月-2015年9月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2 070例次,其中阴道分娩7339例次。选取此期间分娩产后12周内出现尿失禁症状,经病史采集、专科体格检查、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排尿日记、尿垫试验、经会阴三维B超检测等综合检测评定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32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5例。观察组轻度112例,中度53例,无重度患者,年龄(23.5±5.3)岁,体质指数(26.5±9.6)kg/m2、新生儿体重(3125.23±439.36)g;对照组轻度128例,中度37例,无重度患者,年龄(24.3±3.8)岁,体质指数(25.9±9.2)kg/m2、新生儿体重(3236.23±389.36)g。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实行。

1.2 入选与剔除标准

(1)入选标准:①符合国际尿控协会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提出的关于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指喷嚏或咳嗽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渗漏,轻度SUI:仅在咳嗽等增加腹压情况下会出现尿失禁;中度SUI:行走、从椅子上站立起来等日常活动下发生尿失禁;重度SUI:站立或休息情况下即会出现尿失禁[5]。②年龄≤40岁。③初产妇,单胎妊娠,阴道分娩。④分娩时孕周37~41周。⑤产后恶露已干净,子宫恢复情况良好。⑥能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和按时复诊。⑦患者自愿参与项目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剔除标准:①既往有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者及产前患有严重的妊娠并发症;②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心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③阴道炎、盆腔炎及泌尿系感染、结石、尿失禁手术史等;④正在服用影响下尿路控尿功能的药物。

1.3 方法

两组均于产后12周内,恶露干净时开始接受治疗。(1)对照组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具体如下:采用法国PHENIX USB4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仪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主要为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生物反馈包括膀胱生物反馈、肌肉生物反馈、A3反射及场景反射等。首先选择压力性尿失禁的模式,在患者下腹部及阴道放置电极片及盆底肌肉治疗头,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精确设定电流(0.5~100 m A)和脉宽50~300μs,通过治疗仪产生生物电流,对整个盆底肌群进行治疗,并指导患者按照治疗仪显示器上描记的肌肉收缩波形做持续收缩或放松阴道。一般治疗时间为20~30 min/次,2次/周,8周为1个疗程。(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盆底功能康复训练,由本院盆底康复中心的康复师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Kegel运动配合阴道哑铃(盆底肌肉康复器)实施盆底功能训练的指导。具体方法如下:①对盆底功能障碍的利弊、盆底功能恢复的好处及盆底功能锻炼的方法和作用进行全面的介绍,让患者自愿加入治疗并且积极主动地接受和配合治疗。②每次盆底康复训练结束以后,嘱其返家后继续行Kegel运动配合阴道哑铃锻炼,即采用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阴道哑铃,将其置入患者阴道内,让患者同时进行Kegel运动(有意识地收缩尿道、肛门和会阴5~10 s后放松,间隔5~10 s重复上述动作),当患者可以保留10 min以上,在咳嗽、大笑、跑步等情况下仍不脱出后,逐渐增加阴道哑铃质量以增强患者阴道的收缩力,20 min/次,1次/d,8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继续坚持自行Kegel训练。

1.4 观察指标

1.4.1 盆底肌力

盆底肌肉恢复情况可根据盆底肌力评估反映出来,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盆底肌力,参照会阴肌力测试法对盆底肌力进行评估,肌力分级共为6级[6]。0级:用手触摸时手指无法感觉到肌肉的收缩动作;1级:手指能感觉到肌肉轻微收缩,仅能持续1 s和完成1次;2级:用手触摸能明显感觉肌肉收缩,可持续2 s,并能完成2次;3级:肌肉收缩作用能使手指向上或向前运动,作用可持续3 s,可连续3次;4级:肌肉收缩有力,并能抵抗手指的压力,时间可持续4 s,可连续完成4次;5级:肌肉收缩有力,持续对抗手指压力可达5 s或以上,能完成5次以上,肌力≤3级为肌力异常。

1.4.2 尿失禁程度评分

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分四部分,记录尿失禁及其严重程度,对日常生活、性生活和情绪的影响,满分21分。

1.4.3 1 h尿垫试验检测漏尿量

用称重法计算,先称卫生巾或成人尿不湿质量,患者小便后使用卫生巾或者尿不湿。佩戴后于10 min内饮用白开水或矿泉水500 m L,休息30~50 min后行下蹲起立、上下楼、原地跑步、弯腰拾物、冷水吸收及用力咳嗽、大笑等运动,运动后取出再次称重并详细记录。两次重量差值2 g及以下为轻度,大于2 g且小于10 g为中度,大于等于10 g且小于50 g为重度,50 g及以上为极重度尿失禁。

1.4.4 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测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VOLUSON730(经阴道三维容积探头,频率6~10 MHz),患者采用截石位,适当充盈膀胱,首先使用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的子宫及附件的情况,启动三维模式,患者静息状态、张力状态以及缩肛状态下盆膈裂孔情况及耻骨内脏肌厚度。

1.5 疗效判定标准及随访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进行评价和随访。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尿失禁症状消失;显效:每天漏尿次数减少至50%以上;无效:尿失禁症状无明显缓解,漏尿次数无明显减少[7]。随访方式:盆底康复治疗中心复诊或康复师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治疗结束后1、3、6、12个月,随访内容:了解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督促患者继续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必要时接受第二疗程的治疗。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的肌力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力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该组肌力达4级以上者比对照组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值明显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评分比较

利用IC-IQ-SF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尿失禁程度评分进行评估,发现治疗前两组尿失禁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8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尿失禁程度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经会阴三维超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不同状态下盆隔裂孔前后径、横径、耻骨内脏肌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较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尿失禁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失访16例,无效1例;对照组失访22例,无效8例。观察组尿失禁治愈率77.18%,对照组治愈率67.83%,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未治愈=显效+无效

3 讨论

产后尿失禁(post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指继发于妊娠及分娩的女性尿失禁,发病较高。研究显示:阴道分娩尿失禁的发生率为38.6%,其中压力性尿失禁的比率为30.5%,由于妊娠期间孕妇盆底的神经肌肉及胶原纤维在孕激素的作用下收缩力日渐降低,进而逐渐出现张力性松弛,为胎儿娩出阴道做准备[8,9,10,11]。分娩过程中尤其是第二产程,胎儿头部容易对盆底神经肌肉和纤维产生机械性的压迫和扩张,导致神经肌肉被过度牵拉,肛提肌在巨大的剪切力作用下功能受到严重破坏,超出生理改变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出现真性SUI及阴道脱垂[12,13,14,15,16,17]。

本研究两组患者均接受生物反馈生物电刺激治疗,从1963年法国Caldwell博士首创“电刺激生物反馈”至今,该疗法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张。本研究利用其修复盆底已损伤的神经组织的兴奋性,以激活神经为基础促进了尿道外括约肌的收缩能力,使盆底肌肉的强度和弹性逐步增强,并提高尿道关闭压改善控尿功能。同时通过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加强了膀胱的储尿性能,笔者也证实通过生物反馈生物电刺激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确实得到了有效的改善[18,19,20]。

研究中笔者对观察组患者增加凯格尔运动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凯格尔运动以洛杉矶医生阿诺德·凯格尔的名字命名,凯格尔运动的目的是加强训练以耻尾肌为主的盆腔底部肌肉,促进尿道和肛门括约肌的功能,防止尿失禁和大便失禁。并在凯格尔运动过程中逐渐增加阴道哑铃重量以增强患者阴道的收缩力,让患者有意识地、节律性地收缩尿道、阴道及肛门的组织,使肌肉得以锻炼,改善盆底肌肉组织的供血,提高肌纤维肌力。结果显示,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明显较对照组减少,盆底肌肉力达4级以上的患者明显较多,观察者组的盆隔裂孔前后径、横径、耻骨内脏肌厚度明显较单纯接受生物反馈生物电刺激的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中康复师指导观察组患者通过观察显示器上描记的肌肉收缩波形,让患者迅速地掌握自主控制盆底肌的收缩和舒张的训练方法,避免出现腹肌收缩增加腹压的情况,使盆底肌肉收缩力量和张力得到加强,为膀胱尿道提供支撑作用,同时增强尿道括约肌的力量,从而提高疗效。因此,笔者研究中显示,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尿失禁治愈率77.18%,对照组治愈率67.83%,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笔者加强随访,对增强患者治疗信心、督促患者治疗结束后继续加强盆底肌肉锻炼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两种不同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案均有疗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功能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是最理想的方案,不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症状,还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而且安全无创、简便易行。所以笔者建议产妇产后及早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及时发现和干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对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案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选择在本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住院分娩、产后12周内出现尿失禁症状的初产妇33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5例。对照组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凯格尔(Kegel)运动配合阴道哑铃实施盆底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尿失禁程度评分、1 h尿垫试验检测漏尿量及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测的变化及3个月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各观察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趋势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评价疗效,观察组尿失禁治愈率77.18%,对照组治愈率67.83%,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案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均有康复效果,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和预后,有效提高产后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建议推广应用。

上一篇:礼仪教师下一篇:全球化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