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乳腺炎

2024-05-17

产后乳腺炎(精选七篇)

产后乳腺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西吉县中医医院收治的产后乳腺炎患者98例,均为初产妇,临床表现为乳房胀痛、红肿、结节等,排除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将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试验组患者年龄21~41岁,平均年龄(25.4±1.8)岁;孕周37~40周;其中伴随发热、寒战1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7.1±0.5)岁;孕周38~40周;其中伴随发热、寒战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在常规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基础护理及出院指导等。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

1.2.1 心理护理

乳腺炎的发生与患者的心态、情绪有着紧密联系。由于疾病的陌生感和身体上的疼痛、不适,患者产后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增加乳腺炎发生率,因此适当的心理护理对于预防患者产后乳腺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乳腺炎相关知识的宣教,消除患者对疾病的陌生感,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耐心倾听患者疑惑并为其解答;创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嘱患者保持舒适、愉悦的心情;提倡母乳喂养,为其讲解母乳喂养的益处;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鼓励、安慰,创造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减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的发生。

1.2.2 健康宣教及针对性护理

(1)疾病相关知识:产后乳腺炎一般与乳汁淤积、细菌入侵、哺乳方式不正确等有关,多数患者对此疾病缺乏了解,以致发病后担忧、恐惧,常延误病情,同时影响婴儿的正常喂养。因此医护人员需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哺乳,尽量避免乳腺炎的发生。(2)护理相关知识:哺乳期乳房的护理是能否顺利哺乳的关键[5]。保持乳房卫生,不可令婴儿含乳头入睡,做好婴儿口腔卫生[6];保持正确的哺乳姿势;注意双侧均衡哺乳;分娩结束后尽快哺乳;充分排空乳房,避免发生乳汁淤积;当乳头发生皲裂或破损时,需及时加戴乳头保护器,防止破损加重;哺乳结束后在乳头上涂抹一层乳汁,以保护乳头;以正确的按摩手法对乳房进行按摩;在患病程度尚可继续进行哺乳时,乳汁淤积型患者在哺乳时先选患侧进行哺乳,乳头皲裂或破损者则应先哺乳健侧,后哺乳患侧,以减少对患侧乳头的牵拉、刺激[7]。手法按摩:大部分乳腺炎患者均存在乳房结节,因此对乳房进行不同手法的按摩“疏通排乳”十分必要[8]。选择平卧位或侧卧位,令患者充分暴露乳房,在患侧乳房上均匀涂抹液状石蜡或凡士林,操作者立于患者患侧,按摩手法包括[9]:①挤压法:操作者以手掌的鱼际肌触及患侧乳房,在患处施以轻柔按压,切忌力量过大,直至肿块处触之柔软、患者感觉酸胀为最佳。②推抚法:大面积肿块者常选用推抚法,即:操作者以双手全掌自患处乳房四周沿乳腺管轻柔向乳头方向推抚,每次按摩50~100次为宜。③捏挤法:操作者以五指着力,抓起患侧乳房并施以揉捏,之后放开,如此反复10~15次为宜,直至乳汁如喷泉状喷出,说明输入管畅通并排空良好;然后轻柔捏动乳头,用以扩张输乳管,进一步排出积乳。④震荡法:操作者以小鱼际肌部触及患侧乳房,自结节处向乳头方向快速震荡推擀,直至患者感受微热为宜,以3~5次为最佳。热敷:采用热毛巾或雷夫诺尔溶液24h湿敷,将热毛巾用保鲜膜包裹后敷于患侧,并妥善固定。

1.2.3 饮食护理

充足的营养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会加快机体代谢,指导患者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为主,避免油腻、辛辣、刺激类食品,减少乳汁的过多分泌,加重病情[10]。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第6版《妇科学》中乳腺炎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治愈:患者患侧乳房红、肿、热、痛均消失,乳房可顺利排出乳汁,乳房肿块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显效:乳房排出乳汁基本无障碍,肿块减小,体温恢复正常。有效:乳汁可排出,但不顺畅,肿块有所减小,体温<38℃,患者疼痛减轻。无效:症状均未缓解或有加重,甚至发生乳腺脓肿[11]。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满意度:以调查问卷形式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与不满意,问卷满分为100分,总分≥60分即为满意;总分<60分记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症状改善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为χ2值

3 讨论

乳腺炎为产褥期常见病之一,在初产妇中尤为常见,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易被误认为是乳汁分泌过多引起的乳房肿胀,常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易被忽略。乳腺炎不仅影响婴儿的正常哺乳,同时危害患者身体健康,且患者易产生抑郁、焦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产后康复[12,13],若病情进一步恶化可形成乳腺脓肿,则需手术切开引流治疗等,给患者及婴儿造成不良影响较大,因此在正确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及疼痛护理等[14],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上述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以积极心态、愉悦的心情接受治疗,利于淤积的乳汁顺利排出,从而减少乳汁淤积的发生,避免发生脓肿及二次感染。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表明综合护理在产后乳腺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产后乳腺炎的治疗效果,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在产后乳腺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西吉县中医医院收治的产后乳腺炎患者98例,按照就诊顺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在产后乳腺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产后乳腺炎的治疗效果,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严防死守产后乳腺炎 篇2

小欣的奶水充足,每次小宝宝都吃不完,小欣想:既然他不吃,就“储存”在我身体里,都留给宝宝吧。结果这“天然储存”的想法害得小欣发烧了。

情景2

新妈妈张蕾一直坚持母乳喂养,宝宝吃得也很好。直到有一天宝宝吸吮乳头用力过度,伴随着钻心疼痛而来的还有乳房红肿、胀痛。

导致这两位妈妈病痛的罪魁祸首就是乳腺炎。在哺乳期患上乳腺炎对妈妈来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所以了解乳腺炎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乳腺容易发炎呢?

女性每个乳房有15~20个乳腺,每一个乳腺都开口于乳头。乳腺是由腺泡和乳腺导管组成,腺泡分泌乳汁,乳腺导管向外输送乳汁。在乳腺之间还有许多结缔组织和脂肪,乳房表面被皮肤覆盖着。正常乳头为圆柱状,凸出在乳房表面,乳头表皮不平,有小结节,很容易积存污垢。

细解产后乳腺炎根源

根源1乳汁淤积

宝宝还小,吸吮力不够,所以每次哺乳后,要将剩余的乳汁挤出,让乳房排空。如不排空乳房,大量乳汁淤积在乳腺后会发生分解反应,从而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理想条件。

还有的新妈妈喂奶姿势不当,在喂奶时用指头挤压乳房,喂奶次数少,或乳头发育过小,乳头内陷等其他原因,也会造成乳房不能及时排空,乳汁淤积。

典型征兆 硬块

当妈妈们感到乳房某一处有痛感的时候,就能摸到痛处会有硬硬的感觉,痛感强烈的还会发现皮肤也变红了,这是由于乳汁滞留而造成的炎症。硬块可利用按摩来缓解,也可以敷一些中药膏剂辅助治疗。

根源2乳头出现伤口引发感染

新妈妈们的乳头特别娇嫩,虽然还没有长牙,但大多数的宝宝喝起奶来绝不嘴软,吸吮的时候力量要多大有多大,常常害得妈妈们疼得直叫。一旦乳头被咬破,出现伤口,金黄色葡萄球菌就会乘虚而入,顺着伤口进入乳腺管道,在其中大肆繁殖,特别乳汁充裕的地方,更是不间断地生长。乳头凹陷,或乳头凸起不良的妈妈们更容易出现奶头裂口。

典型征兆1 乳头皲裂

若宝宝把妈妈的乳头咬破,需要用温水把乳头清洗干净,挤出一些奶涂抹在伤口上,或者在裂口处涂抹些红霉素或金霉素软膏,利于消炎,以免造成裂口感染,还可以软化创面减轻疼痛。但需要在下次哺乳前将药膏清洗干净。

典型征兆2 发烧

有的妈妈会出现低烧或者高烧,这是一个需要立即就诊的信号!在出现发烧征兆时,应立即停止哺乳。

预防乳腺炎9对策

1及时开奶,切忌催奶过急

产后在开始分泌奶水时乳腺管尚未通畅,而新生儿吸吮能力弱,如果过多喝催奶汤,大量分泌的乳汁容易造成奶胀结块,给妈妈带来痛苦。所以,产后进食下奶的食物应从少量开始。

2选择正确喂养方法

宝宝衔住乳头时要让他面向乳房,不必扭着头吃奶;并且确认他的嘴张的很大,尽量多的将乳晕也含在嘴里。在他衔住乳头时,将他抱紧,使他的下巴颏在吃奶过程中接触到乳房。正确的哺乳姿势和衔乳方式保证宝宝每一次哺乳更加有效地吸空所有的乳窦。

3排空乳房

宝宝一定要吃空一侧乳房再吃另一侧,不要两边乳房交替吃,以防宝宝长时间吃不到奶后引起乳汁淤积造成急性乳腺炎。若妈妈的奶很充足,宝宝只吃一边就饱了,另一边又很胀,就一定要把胀的一边乳房的乳汁挤掉,不要留在乳房里,以防形成硬结造成急性乳腺炎。

4喂奶时间规律

一般3~4小时喂一次(夜晚减少一次),应双侧乳房轮流哺喂,喂空一侧,再喂另一侧。每次喂奶的时间不要过长,以15~20分钟喂一次为宜,最多不宜超过30分钟,不要让宝宝叼着奶头入睡。

5良好的卫生习惯

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损伤,并保持乳头清洁。每次喂奶前后,要用温开水洗净乳头、乳晕,保持皮肤干爽、干净。当乳头有汗水浸渍或脏东西时,要及时洗掉。同时,乳房整体的清洁也很重要,应用干净的热毛巾每天擦拭。

6及时更换内衣

妈妈的乳汁会时常不经意地流出,加上因乳房有乳汁充盈往往造成乳房下垂,不要戴有钢托的胸罩,最好戴专门的哺乳胸罩,以防戴有钢托的胸罩挤压乳腺管造成局部乳汁淤积,引起急性乳腺炎。

7及时纠正乳头畸形

如有乳头内陷,可经常提拉进行矫正,如没有必要,尽量不使用乳头保护器喂养。

8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能够让妈妈身体尽快恢复,增强免疫力。注意睡觉的时候要侧睡与仰躺睡交替进行,切忌趴着睡,以防止挤压乳房引起乳汁淤积造成急性乳汁淤滞。

9坚持母乳喂养

许多妈妈在乳房刚出现疼痛往往会停止哺乳,殊不知这样反而会造成乳汁淤积,导致乳腺炎的发生。所以,在刚刚感到乳房疼痛、肿胀甚至局部皮肤发红时,不但不要停止母乳喂养,而且还要勤给宝宝喂奶,让宝宝尽量把乳房里的乳汁吃干净。

及时治疗乳腺炎

家庭治疗

若刚刚出现硬块,可用热毛巾湿敷患乳(以不烫伤皮肤为准),连续5~10分钟,用手按摩乳房的基底部后,再反复挤压乳晕,反复数十次。

或者先用热的湿毛巾外敷,然后用手按顺时针方向按摩乳房,以促使乳管的畅通。

药物治疗

若妈妈出现高热,则需要立即就诊。一般来说,医生通常采用抗生素治疗,若严重者,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在这些治疗期间,需要停止哺乳,每日可用吸奶器将奶水吸干净,等到治疗结束后,再继续哺乳。

小提示

若已出现乳房皮肤破损,则不能使用热敷按摩的方法,否则会加重病情。

小提示

乳腺炎初期可寻求中医帮助

可到当地中医院外科寻求帮助,某些中药外敷对于那些乳腺炎初期有“化淤”的功效,而且可以保障不间断母乳喂养。

乳腺炎后,应尽量少吃有催奶作用的汤水,以免加重病情。宜多吃具有清热作用的蔬菜、水果。

乳房呵护从孕期抓起

要预防乳腺炎,妈妈们需要从孕期就加强乳房的保养。

方法1:让乳头变得更坚韧

未经过吸吮的乳头较为脆弱,常常容易在分娩后让宝宝吮破。

如果未及时恰当处理,容易引发乳腺炎或乳腺脓肿,导致母乳喂养失败。因此,孕期进行乳头护理对分娩后顺利进行母乳喂养非常重要。

准妈妈可经常用干燥柔软的小毛巾轻轻擦拭乳头皮肤,这种刺激可增加乳头表皮的坚韧性,避免在宝宝吸吮时破损。从怀孕4~5个月起,经常用温和皂水擦洗乳头,清除附在上面的乳痂。每次洗澡后,可给乳头涂上专用的护理油,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抚摩乳头及其周围皮肤。不洗澡时,先用干净柔软的小毛巾擦拭乳头,然后采用以上方法按摩。

如果准妈妈乳头有扁平或内陷现象,都会大大影响日后给宝宝顺利哺乳。因此,在孕期内必须及早进行矫正。

方法2:及时疏通乳腺导管

众所周知,各种原因造成的乳腺导管不顺畅也是造成乳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准妈妈要经常把温热小毛巾敷在乳房上,然后在毛巾上面把乳房夹住在手掌和肋骨之间进行按摩,即可促进乳腺发育,刺激乳腺导管开通并保持通畅。

从妊娠32周起,准妈妈用手指挤压一下乳晕周围,使乳腺导管里的初乳流出。这样,有利于乳腺导管开通,避免产后发生乳汁淤滞,同时对乳汁积聚排出不畅、乳头裂伤及乳汁分泌不足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有的妈妈为了顺利开奶,会让老人按摩乳房,其实这样随意地按摩轻则会造成乳房疼痛,重则有可能导致乳腺损伤,造成哺乳困难。最好能找专业的揉奶师或者经过培训的月嫂进行按摩。

产后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产后甲状腺炎患者60例, 年龄24~35岁, 平均28岁。初产妇45例, 经产妇11例, 流产4例。产前有罹患甲状腺疾病记录的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 Ⅰ°8例、Ⅱ°45例、Ⅱ~Ⅲ°7例。伴有轻度甲亢或甲低的症状, 临床症状及记录分析如下:颈部增粗、心悸、乏力、多汗、怕热、烦躁易怒、消瘦、大便次数增多等高代谢病征 (甲亢) 41例, 面部水肿、体重增加、嗜睡、怕冷、腹胀、便秘等低代谢病征 (甲减) 19例。所有患者中均未发现突眼或者是颈前黏液水肿的现象。

1.2 方法

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测量, 测量指标有高灵敏促甲状腺激素 (TSH) ,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 ,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 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FT4) 。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①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查:在甲亢组的41例患者中, 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FT4) 均升高, 促甲状腺激素 (TSH) 降低,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25例正常、16例升高;在甲减组的19例患者中, 15例FT4降低、4例正常, 19例TSH均升高, FT314例降低、5例正常。②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 :51例阳性, 阳性率为85.00%, 甲亢组阳性率为85.37%, 甲减组阳性率为78.95%。见表1。

2.2 治疗情况

甲亢组41例均予心得安治疗, 剂量为30 mg/d。1~3个月后复查, FT4、FT3正常;甲减组19例给予口服左甲状腺素治疗。2~7个月后FT4、FT3以及TSH均正常。其中17例停药后复查甲状腺功能回复正常水平, 2例治疗1年后仍需服用左甲状腺素维持甲状腺功能正常。

3 讨论

产后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多发生在产后第1年。据报道, 产后妇女发生产后甲状腺炎的几率为4%~8%。其中约有50%的患者血中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升高[1]。有文献报道, 妊娠期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的妇女约50%会发生PPT[2]。李晨阳等对中国488例产妇随访1年, 报道PPT的患病率是7.17%[3]。该病的发病机制为:无痛性产后甲状腺炎属于免疫性疾病, 主要是自身产生的抗甲状腺抗体引起的, 其中有TmAb阳性以及TPO-Ab。在妊娠过程中, TPO-Ab水平呈下降趋势, 而在产后会明显上升。从目前研究出发, 并不能够确定TPO-Ab是否与PPT的发生有直接关系。但是TPO-Ab在PPT的发病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性因素, 对PPT的发生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PPT发病迅猛, 其特征为妇女产后甲状腺肿大, 呈一过性、无痛性、弥漫性, 通常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 只有部分可通过自身免疫功能消解。该研究60例PPT患者中, 68.33%甲亢发病率, 仅31.67%为甲减。甲亢一般表现为心悸、疲乏、易怒、怕热、多汗、消瘦等。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早期甲状腺滤泡大量破坏, 贮存激素释放人血而致。甲减一般表现为皮肤干燥、水肿、体重异常增加、乏力、畏寒、轻度便秘等。上述症状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受到炎症破坏, 甲状腺素的合成出现障碍所致。研究显示, 妊娠过程极可能是PPT发病的诱发因素, 怀孕的母体处于低免疫功能状态, 母体为了使与自身抗原性不同的胎儿能够顺利孕育, 产生了免疫抑制现象, 血清中抗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下降, 分娩后免疫抑制作用消失, 抗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上升[4]。也有报道称, 再次妊娠有复发的危险;碘元素的摄入情况也对PPT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无论是碘缺乏或是碘过量都可能破坏已有的甲状腺抗原的自身耐受[5]。

PPT临床并无显著的症状, 而且病发时间较短, 一般不需要接受特殊治疗即可自行恢复。若甲亢的病症非常显著, 使用β-受体阻断剂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作用, 但绝不能使用抗甲状腺类的药物。治疗不及时, 会有严重不良后果。甲减患者, 症状轻者一般不需给予特定治疗。如症状明显可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监测跟踪甲状腺功能指标给予相应后续治疗。PPT最严重者为永久性甲减, 需终生替代治疗。综上, 对产后甲状腺炎应加强诊断的准确性, 避免高碘食物, 药物。及时施加对应的治疗, 跟踪治疗效果, 使病患早日康复, 摆脱病痛烦恼。

参考文献

[1]毛培军.血清甲状腺球蛋自:自身免疫性产后甲状腺炎的一个早期指标[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1995, 15 (2) :98.

[2]李慧.曾患产后甲状腺炎妇女的过氯酸碘排泌试验与甲状腺超声形态和功能的关系[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1995, 15 (2) :99.

[3]李晨阳, 关海霞, 李玉妹, 等.产后甲状腺炎的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5, 21 (2) :99-102.

[4]郭世彪, 张桂凤, 荣文.产后甲状腺炎.临床荟萃, 1998, 21 (13) :1006.

产后积乳会引发乳腺炎吗 篇4

我产后乳汁特别多,宝宝常常吃不完。积乳过多时,我在乳房上可摸到硬块,而且还感到乳房胀痛。听别人说,乳房积乳过多容易引发急性乳腺炎。请问.真是这样吗?我该怎么办呢?

江苏刘霞

刘霞读者:

积乳在医学上叫做乳汁淤积,常发生于分泌乳汁过多或喂乳方法不正确的初产妇。乳房积乳会造成乳腺管淤塞不通,导致哺乳妇女出现乳房硬块、乳房肿胀、触痛和局部皮肤发红等症状。由于乳汁淤积在乳房内,非常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乳房积乳后,该妇女若不及时地将乳汁排出,就极易引发急性乳腺炎。

你已经出现了乳房变硬和乳房胀痛等症状,为了防止急性乳腺炎的发生,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乳房出现硬块后,不但不要停止喂奶,还要勤给孩子喂奶,让孩子尽量把乳房内的乳汁吸吮干净。喂奶前,你可先用热毛巾热敷乳房5分钟,然后再让家属帮你按摩乳房,以疏通乳腺管,消除乳房硬块,使乳汁顺利排出。(按摩乳房的方法是:用双手的指腹由乳房四周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或用干净的木梳蘸润滑油或滑石粉,从乳房的四周向乳头方向梳理。)

2、要按需哺乳,通过勤给孩子喂奶来保持乳腺管的通畅。

3、每次哺乳后,要用吸奶器将乳房内剩余的乳汁吸出来,以使乳房排空,避免乳汁在乳房内淤积。

4、乳房积乳后,要暂时减少食用鱼汤、肉汤等增乳食物。

5、乳头发生破损或皲裂时要及时治疗,以免细菌乘机侵入,引发急性乳腺炎。

6、乳房胀痛严重或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时,应尽快去医院诊治,以防止发展为急性乳腺炎。

总之,处在哺乳期的妇女要尽量避免积乳,一旦出现积乳,应及时解除奶胀,同时要防止乳头损伤,保持乳头清洁,以避免出现急性乳腺炎。

产后乳腺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筛选2011年8月至2014年1月本院门诊就诊的患者计170例, 平均年龄22~38岁, 平均28.7岁, 初产妇96例, 经产妇46例, 人工助孕28例。妊娠前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者103例, 妊娠12周前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者67例。其中甲状腺手术者 (结节、腺瘤) 18例, 甲状腺疾病家族史98例, 妊娠期间出现流产者及胎停育者未计入内。以上病例全部完成正常妊娠。均在产后42 d做产后复查时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

1.2 临床表现:

以上病例在妊娠前均无自觉症状, 甲状腺功能检测按正常成人标准均无异常。妊娠期间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回顾性访查中发现有36例在妊娠前促甲状腺素 (TSH) 超过2.5 m IU/L。均未做临床干预。170例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女性产后共计有78例出现甲状腺异常。有36例主诉心悸、乏力、消瘦、烦躁易怒等甲状腺毒症, 就诊时间多在产后1~3个月内。28例主诉颜面浮肿、畏寒、腹胀、纳差、情绪沉默、便秘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 就诊时间多在产后3~8个月。14例单纯甲状腺肿且无疼痛或压痛表现。

1.3 辅助检查:

甲状腺功能测定及甲状腺B超均在本院相关科室完成。甲功测定包括:三碘甲状腺氨酸 (FT3) 、游离甲状腺素 (FT4) 、促甲状腺激素 (TSH)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TRAb) 。170例患者Tpo Ab滴度升高者92例, Tpo Ab和Tg Ab均升高者78例, TRAb均阴性。甲状腺彩超示, 123例显示甲状腺弥漫性损害, 回声不均匀。甲状腺肿大伴结节48例, 因特殊时期未做甲状腺穿刺检查。确诊产后甲状腺炎的患者中, 36例甲状腺毒症发病者血清FT3、FT4, 不同程度升高伴有TSH降低;2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血清TSH升高, 伴FT3、FT4下降或单纯TSH升高;14例甲状腺肿患者甲功正常。血沉正常。彩超检查示, 甲状腺弥漫性肿大, 回声不均匀或低回声区。16例行彩超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 活检示;甲状腺组织局限性或广泛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无生发中心及淋巴滤泡。

1.4 诊断标准:

采用中华医学内分泌分会和围产期分会建议的诊断标准。 (1) 妊娠期血清TSH升高超过妊娠期特定的参考值上限, 而FT4水平在参考值范围内, 为妊娠期亚甲减。如FT4水平低于参考值下限, 为妊娠期甲减。 (2) 指南建议:TSH控制目标是T1期 (1~12周) 0.1~2.5 m IU/L, T2期 (3~27周) 0.2~3 m IU/L, T3期 (28~40周) 0.3~3 m IU/L。 (3) 计划妊娠期女性需要将血清TSH控制到<2.5 m IU/L水平后怀孕。产后甲状腺炎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一个类型, 产后一年内发病, 典型病例临床经历3期, 即甲状腺毒症期, 甲减期和恢复期。非典型病例可以仅表现为甲状腺毒症期或者甲减期。

1.5 监测程序及结果:

全部病例在妊娠期间隔6周复查甲功。分娩前均做甲功检测。监测结果显示:妊娠前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孕妇抗体滴度在T1、T2期多数较妊娠前降低。TSH水平随妊娠进展而逐渐升高, 在妊娠第12~16周呈高峰态势, 平均升高0.3~3.1 m IU/L。妊娠前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水平高, 妊娠期亚临床甲减和临床甲减的发生较早, 且发生率偏高。产后出现甲状腺毒症或甲减症状, 每4~8周复查一次甲状腺功能。

1.6 治疗及转归:

170例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者在妊娠期诊断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减分别为82例和53例, 全部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 以TSH的监测结果为依据修正药物剂量。维持TSH在指南推荐的允许范围内。有11例出现先兆流产, 经临床干预后继续完成妊娠。6例在35~37周出现早产。新生儿足跟血检测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产后甲状腺炎的患者, 甲状腺毒症期对有症状的女性选用β受体阻断剂 (如普萘洛尔) 使用最小剂量, 需要用药数月。不给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减期给予左甲状腺素治疗, 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以此调整药量。如果此时患者正在哺乳, 暂不减少左甲状腺素的剂量。

2 讨论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在预龄期妇女的发病率为5%~20%[2], 值得提出的是, 自身甲状腺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抑制酶的活性, 引发补体效应, 通过激活B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裂解作用破坏甲状腺细胞, 导致甲状腺细胞功能受损, 随妊娠进展, 孕妇在甲状腺激素需求增加的情况下, Tpo Ab阳性者的甲状腺不能随妊娠周数的增加而分泌足量的甲状腺激素, 保证母子的生理需求。临床上可出现妊娠期甲减或亚甲减。要保证妊娠的正常进行。必须补充外源性的甲状腺激素。Negro的观察也说明此点[3]。

从监测中可以看出, 自身抗体阳性的女性计划怀孕或在妊娠期间, 将TSH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能改善其引起的不良妊娠结局, 在检测甲状腺功能的前提下, 安全性较好。健康的完成妊娠及生育过程。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孕妇, 由于妊娠期免疫抑制作用, 妊娠前的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有所下降, 产后免疫抑制作用消失, 出现暂时性反弹抗体滴度恢复至妊娠前水平甚至更高, 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使甲状腺滤泡细胞破坏, 导致产后甲状腺炎的发生。使产妇出现身心受损。产后甲状腺炎具有自限性, 多数病例呈一过性改变, 典型病例经历3期即甲状腺毒症期、甲减期和恢复期。不同时期需与Graves病、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相鉴别。有些患者无典型的临床经过, 就诊时已进入甲状腺功能减退阶段。也有患者产后甲状腺毒症期及甲状腺功能减退期均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 有时只有甲状腺肿大。本病一般于1年内自行缓解, 有报道称产后甲状腺炎患者发病后8年内有50%发展为永久性甲减[4]。应当每年复查TSH, 近早发现。我们应进行产后甲状腺功能的长期随访。

在临床实践中, 贯彻指南提出的要求, 按照指南推荐的TSH控制目标指导临床工作。妊娠期甲减及亚临床甲减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和后代神经智力发育损害的风险。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育龄期女性在妊娠期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显著高于健康妇女。建议对高危人群进行准备怀孕前的监测。如有反复流产史、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甲状腺手术或碘131治疗史, 自身甲状腺抗体阳性史。妊娠后再6~12周应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测, 合理的指标是FT3、TSH和Tpo Ab。监测频率4~6周一次为宜。

关键词: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孕妇妊娠期阳性,产后甲状腺炎

参考文献

[1]腾卫平, 段涛, 宁光, 等.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2, 28 (5) :354-371.

[2]吴洁.再论甲状腺功能与女性生殖[J].生殖医学杂志, 2014, 23 (5) :345-349.

[3]Negro R, Formoso G, Mangieri T, et al.Levothyroxine treatment in thyroid pregnant women with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effets on obstetrical complications[J].J Clin Endocrimol Metab, 2006, 91 (7) :2587-2591.

产后乳腺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11月共纳入乳房疼痛产妇40例。患乳房肿块数量均3~5个, 疼痛程度均在中度4级以上, 呈点滴状乳汁排出。患者无既往妊娠并发症, 无心肺疾病, 肝功能正常, 排除内科疾病, 乳房发育正常。将纳入产妇随机分成两组, 即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20例。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临床医生对症处置对产妇采用红外线照射并手工按摩方法来缓解乳房肿胀症状。产妇取坐位或者半坐卧位。执行护士做好清洁, 然后用红外线照射乳房, 距离乳房30~60 cm, 以产妇感觉舒适为宜, 照射5 min后开始按摩, 按摩方法为:护士一只手轻托乳房, 用另一只手大小鱼际肌顺时针环形按摩乳房, 由根部缓缓至乳头, 力量适中, 循环几次。再以双手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对称, 自产妇乳房底部向乳头方向呈放射状按摩, 两法交替进行直至肿胀的乳房变软无硬块乳汁通畅为止[6]。而后, 用拇指和食指在乳晕两侧挤压乳晕下方的乳房组织, 将乳窦中的乳汁排空, 不可滑动或挤压乳头, 每侧持续3~5 min, 反复进行[7]。以上操作每侧20 min, 2次/d, 上下午执行。

1.2.2 对照组

在临床医生对症处置情况下采用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

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将乳房肿胀的硬度分三度:正常或轻度肿胀触之如嘴唇, 为Ⅰ度;中度肿胀触之如鼻尖, 为Ⅱ度;重度肿胀触之如额头, 为Ⅲ度。

根据数字疼痛分级法 (NRS) 将乳房胀痛程度分级, 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 产妇能忍受;4~6分:产妇疼痛并影响睡眠, 尚能忍受;7~10分:产妇有渐强烈的疼痛, 疼痛剧烈或难以忍受。

乳房肿块数量及乳汁排出情况:记录乳房肿块的个数及处置后肿块的变化。观察处置前后乳汁排出状况, 挤压乳窦乳汁是呈点滴状排出, 还是喷出。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处置前后在胀度评分、硬度分级、肿块数量三方面的比较, 见表格1。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两组产妇在胀度评分、硬度分级、肿块数量三个方面, 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为给产后泌乳创造条件, 产妇体内黄体酮与雌激素在分娩结束后急剧减少, 而泌乳素的分泌在这时迅速增加。此时对乳房进行按摩, 不仅能增加乳房的血液循环, 刺激催乳素的分泌, 还能使乳腺管通畅, 促进乳腺的发育, 达到乳汁正常排出的目的。通过本次试验的结果可看出, 观察组产妇乳房肿胀硬度、胀痛程度、肿块数量及乳汁分泌状况明显改善 (P<0.05) 。对产妇进行询问调查结果表明, 均无红外线照射和按摩所带来的不适感, 说明该护理干预产妇产后乳房肿胀是有效且必要的。红外线具有显著的热效, 当乳房受到红外线照射时, 局部温度升高, 引起血管扩张, 血流加速, 改善局部供血, 缓解组织水肿[8], 同时还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 起到镇静、止痛的作用。通过按摩手法达到婴儿吸吮的效果, 神经反射得到调节, 强有力地刺激乳腺, 活跃乳房结缔组织的运动, 从而促使乳汁正常排出, 如此来促进乳腺细胞的分泌, 缓解婴儿吸吮减少性泌乳不足的状况[9]。对产妇而言, 更重要的是, 通过按摩乳腺而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血供, 缓解组织水肿, 减少组织间相互挤压, 排出淤积乳汁, 从而达到减轻乳房肿胀的症状[10]。

乳汁的分泌和乳腺的发育通过对乳房及时有效地按摩而得以改善。与此同时, 乳腺导管也得以疏通, 乳腺管从而通畅。对乳房进行科学按摩, 改善乳房循环系统,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局部硬结肿块变软, 解除或缓解乳腺内组织间的压力或挤压, 淤积乳汁从而顺利排出, 减轻乳房肿胀, 使产妇愿意接受母乳喂养, 增加了母乳喂养率, 避免了产妇因乳房肿胀而拒绝母乳喂养的可能。本次研究深层意义上可以说明, 产后通过红外线照射并人工进行乳房按摩, 对改善乳房肿胀硬度、胀痛程度、肿块数量及乳汁分泌状态等情况的效果明显;且在实验过程中, 未出现失败病例, 所有观察组产妇乳房肿胀症状均得到改善。

红外线照射人工乳腺按摩方便、经济、易于学习、便于传授, 其优势在卫生经济学角度体现的淋漓尽致。临床大力推广人工乳腺按摩, 不仅能规范乳房肿胀产妇正确地进行母乳喂养, 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当然, 在有条件的地方, 开展产后康复治疗仪进行乳房按摩可以起到相当的效果, 并且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从而节省了较多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丁曼琳.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385.

[2]谭晓燕, 谭玲, 陶成珊, 等.产后恢复治疗仪改善产后哺乳困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3) :330-332.

[3]肖晓琴.通草鲫鱼汤预防产后乳胀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4) :61.

[4]朱社宁, 李伟兰, 曹静威, 等.护理干预对改善产妇产后乳房肿胀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8) :1012-1014.

[5]罗琳霄, 黄芳艳, 黄霞, 等.产后乳胀处理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7) :858-859.

[6]梁文化, 王海芳, 王兰.产后乳房按摩23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8) :31.

[7]李凤仙.浅谈产后哺乳护理[J].中医药导报, 2007, 13 (6) :97, 103.

[8]李大芬, 贺建湘, 周芸, 等.直线偏光近红外线治疗褥疮的疗效观察[J].现代护理, 2004, 10 (6) :535.

[9]邹玲, 李小毛, 古健, 等.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治疗后产妇泌乳量的观察[J].护理研究, 2004, 18 (11) :2024-2025.

产后乳腺炎 篇7

关键词:小切口联合持续负压引流,传统脓肿切开引流,乳腺脓肿

乳腺脓肿是产后妇女的一种常见病, 是由于细菌经乳头侵入患者的乳房组织内, 致使乳腺管发生感染, 形成化脓感染区, 感染位置发生红肿, 按压后伴随强烈的疼痛感及波动感[1]。随着感染的发展感染源不断增殖, 严重影响患者及婴儿健康。以往多采用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治疗, 但是手术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手术创伤, 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多采用小切口联合持续负压引流治疗。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45例产后乳腺脓肿产妇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符合乳腺脓肿临床诊断标准,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 患者年龄20~40岁, 平均 (23.4±3.5) 岁;平均体重 (63.7±3.9) kg;平均病程 (34.21±5.23) d。对照组22例, 患者年龄20~41岁, 平均 (24.1±3.1) 岁;平均体重 (64.1±4.2) kg;平均病程 (35.34±4.97) d。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治疗。让患者平卧在手术床上, 术前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 并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处理。在乳腺脓肿波动最明显部位呈放射状切开脓腔, 到达脓腔后为止, 使用止血钳和手指分开等钝性分离方法分离脓腔间隙, 彻底清理脓腔内的脓液。然后使用生理盐水清洗手术切口及脓腔, 并使用凡士林纱条填塞伤口进行引流, 最后使用绷带对手术切口进行加压包扎。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切口联合持续负压引流进行治疗。让患者平卧在手术床上, 使用超声引导对患者脓肿部位进行精确定位。手术前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 并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处理。对乳腺脓肿明显部位切一个1.5 cm的放射状切口, 使用止血钳和手指对皮下组织做分离处理, 到达脓腔后为止, 使用超声定位彻底清理脓腔内的脓液。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后留置持续负压引流管。每天对患者治疗1次, 夹闭负压, 自引流管侧注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后再次开启负压以持续引流脓腔内脓液, 直至引流液体转为澄清并且每日引流量小于20 ml, 同时超声检查原脓腔小于3 cm后拔除负压引流管。

手术同时将患者体内清理出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试敏, 根据培养和试敏结果采用细菌敏感且不良反应少的抗生素治疗, 同时可由引流管侧向脓腔内注入敏感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 包括切口长度、换药天数、伤口恢复时间、疼痛程度,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继续哺乳率。

采用VAS评分法 (视觉模拟评分法) 对患者面部疼痛进行评估、打分[2]。无痛为0分;轻度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手术指标及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换药天数、伤口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继续哺乳率比较

手术后, 观察组患者有17例恢复继续哺乳, 继续哺乳率为73.91% (17/23) ;对照组患者有8例恢复继续哺乳, 继续哺乳率为36.36% (8/22) 。观察组患者术后继续哺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21, P<0.05) 。

3 讨论

乳腺脓肿是产后哺乳妇女的一种多发病症, 患者表现为发热、乳房红肿、压痛等症状, 脓肿范围不断扩大, 可能引起腋窝腺体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其患病原因主要为产妇的皮肤比较细嫩, 在反复哺乳过程中乳头会产生裂口, 病原菌经过裂口进入乳房内破坏患者乳房内的组织从而发生脓肿。患病后患者应立即停止哺乳, 否则会将病菌传染给婴儿, 致使婴儿患病[3,4,5]。关于乳房脓肿的治疗方法较多, 主要有:中药疗法、西药疗法、按摩疗法和手术疗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手术治疗具有见效快、治疗彻底等优点[6]。因此手术治疗一直备受推崇。但是传统的脓肿切开引流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对患者自身造成的手术创伤很大, 切口长, 患者恢复慢且疼痛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乳腺脓肿患者采用小切口联合持续负压引流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采用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换药天数、伤口恢复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另外观察组患者经过手术继续哺乳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治疗是治疗脓肿的最为直接的治疗方法, 在脓肿明显波动位置做手术切口, 对脓肿进行引流处理, 达到消除病灶的效果。但是手术根据手术医师的主观判断为主, 手术切口的大小也完全由脓肿的大小决定, 由于不能具体的确定脓肿的位置往往需要扩大手术切口[7]。因此手术对患者自身造成的手术创伤很大, 切口长, 患者恢复慢, 加重了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往往不能继续哺乳。

小切口联合持续负压引流治疗是指在手术前使用超声引导对患者脓肿位置进行明确定位, 然后根据定位在患者脓肿位置做一个较小的手术切口, 对脓肿进行清理, 清理过程中使用超声引导提升脓肿清理的效率和彻底程度, 这样既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也减轻了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程度。更重要的是术后患者的恢复效果好, 脓肿清除彻底, 术后患者仍可以继续哺乳[8]。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切口联合持续负压引流治疗, 缩小了手术切口, 减轻了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 因此患者的换药天数、伤口恢复时间短, 患者所承受的手术疼痛程度随着手术切口的变小和恢复时间的缩短自然得到减轻, 因此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水平较低, 仅为轻度疼痛。与观察组患者相比,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治疗由于手术切口较大, 患者的换药天数、伤口恢复时间也被延长, 患者的疼痛程度也极大提升, 处于中度或重度疼痛水平。而且观察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73.91%的患者恢复继续哺乳, 但是对照组患者仅有36.36%的患者恢复继续哺乳。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小切口联合持续负压引流治疗其治疗效果与采用传统脓肿切开引流相比, 手术切口长度变小, 伤口恢复时间缩短, 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到极大减轻, 术后患者的恢复哺乳率高。这一研究结果与上文相关分析具有一致性, 科学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 小切口联合持续负压引流与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治疗产后乳腺脓肿的效果明显更佳, 能够缩小患者的切口长度, 缩短患者的换药时间和伤口恢复时间, 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朱新辉.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2) :173-175.

[2]刘海波.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34例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2) :57-58.

[3]张昌洪.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3) :448.

[4]陈少全, 张再重, 邹忠东, 等.小切口切开配合粘贴式多功能负压引流器治疗乳腺脓肿[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9, 24 (7) :597-599.

[5]许先鑫, 王侦伟, 许先炎.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4) :54-55.

[6]富晓东.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乳腺脓肿临床效果对比[J].社区医学杂志, 2015, 13 (19) :43-44.

[7]朱熙昀, 徐政杰.微创旋切引流术在乳腺脓肿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6 (4) :448-44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产后乳腺炎】相关文章:

早期乳腺炎06-04

浆细胞乳腺炎05-08

产后避孕05-03

产后康复护理04-29

产后子痫护理05-14

母牛产后护理05-20

微波治疗急性乳腺炎05-06

急性乳腺炎的护理体会01-10

奶牛乳腺炎的治疗药物05-10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05-15

上一篇:园艺下一篇:研究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