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大学

2024-05-13

黑龙江科技大学(精选十篇)

黑龙江科技大学 篇1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现状

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逐步增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部分高校比较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也相对滞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

近年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比较缓慢。同时,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好奇心和社会参与意识比较强,但与纷繁复杂的社会接触机会较少,融入性不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开几次班会、座谈会来进行,内容枯燥,学生不易接受。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心理、思想、行为上都具有自身特点。因此,要深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教育内容、形式、载体上进行改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体现国家、社会、高校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的特殊关怀。

(二)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大多是针对全体在校大学生,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治教育相对较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思想、行为上都表现自身特性。因此,要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必须在现行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对他们的教育内容,体现对他们的特殊关怀。

(三)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是指心理上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是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需求呈现出内容多元化,体现时代性的新特征。当前,人们往往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存在的消极方面。这就有种潜在假设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教育者对其进行矫正性或补救性教育。而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有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且,这种心理需求正是解决他们所存在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他们自强自立的有效途径。加强困难学生心理需求的研究,能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增强意识品质,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定心理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盲目的,缺乏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黑龙江科技大学积极探索和构建大学生资助机制和体系,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经过多年探索,在物质帮扶上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三层相辅的模式,在扶志教育上形成了“诚信、感恩、奉献”三环相融,“学业、创业、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一)加强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培育,发挥助学体系的育人功能。

1. 教育内容主题化。

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特征,以“诚信、感恩、奉献”为主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时,对贷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评审、发放国家奖助学金过程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通过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责任意识,做到知恩、识恩、感恩,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和民族责任感;积极开展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教育青年学生自立自强、讲求奉献,学会“接受爱”、“传递爱”、“奉献爱”。

2. 教育载体多样化。

通过召开励志教育讲座、勤工助学教育培训会、勤工助学表彰大会等方式,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进取;利用高潮报、校报和新媒体等宣传媒介积极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先进事迹,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开展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宣讲团做巡回报告,举办“大学生自强之星”评比、“大学生自强杯”演讲比赛、“大学生自强杯”足篮球赛等活动引导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活动中塑造自我、奋发有为。

3. 教育形式实践化。

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期开展深入社会、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义务家教、公益献血、志愿服务、向灾区捐款等德育实践活动,深化实践育人环节,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投身到德育实践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了解社会、通过锻炼培养,形成团结互助艰苦奋斗、、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强化助学服务全程化,深化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适应社会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要带着感情激情热情,帮助学习、促进学业进步,帮扶创业、促进素质提升,帮助就业、促进事业发展。

1. 学业有助导。

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加强对他们学业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指导,做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全校教师围绕促进家庭经困难学生学业进步开展“四必谈”活动。即入学困难时必谈,心理出现波动时必谈,学习困难时必谈,学业取得进步时必谈。学校深入了解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学业进展情况,并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展了“指一联二帮三”活动,即全体教师都要指导一个学业有困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联系两名勤工助学学生,帮助三名特困生。在高年级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与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学长辅学活动,以榜样作用引导学业。

2. 创业有帮扶。

学校要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健全教育体系,完善教育内容,系统开展“三讲”创业教育活动,即专家讲理论,成功人士讲经验,校友讲经历,丰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知识,掌握创业程序,提高创业能力。学校尝试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成立大学生实践商场、大学生自强书店、大学生自强废品回收站等,从技术项目的创立开发、孵化到商业项目的规划、筹备、运营均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进行。几年来,有近500名学生参与到这些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通过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的特别扶持,既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的压力,又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既拓宽了助学渠道,又推动了资助形式由“他助”向“自助”转变。

3. 就业有保证。

黑龙江科技馆快乐科技庆新年 篇2

大年初三一早,很多来自黑龙江省内及哈尔滨周边的公众都举家前来,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一岁孩童,都在这座知识的科普航船里感受快乐科技,沉浸在科普欢乐的海洋中。展区里,“机器人舞台”的舞蹈机器人跳起了时而动感火爆时而悠美抒情的舞蹈,一点不比“央视春晚”逊色。《影子的世界》新展区也成为了展示亮点,观众在欣赏、操作各种影子展品的同时,还可以了解手术室的“无影灯”及“皮影戏”、“走马灯”等民俗的知识原理,感受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在春节推出了“风车转转迎新年”、“欢乐木马”、“快马加鞭”等“春节科技嘉年华”为主题的科技教育活动,孩子们积极踊跃报名参加这些妙趣横生的科技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就完成了一件件趣味小制作。

在科普影院,球幕电影《熊》和4D电影《小辛历险记》两部新影片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迎。开馆不到一个小时,4D影院的上午场次就全部售罄,小观众们更是为买到了票而欢呼雀跃。精彩的剧情加上特效让观众体验了狮子小辛在神秘的非洲草原上的惊险故事,精彩的科普影片也为观众的春节假日增添了许多欢乐。

快乐科技庆新年,喜气洋洋过春节,来科技馆看点多多,公众的收获满满,黑龙江省科技馆加强节日期间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为公众提供了平安、和谐、优美的参观环境,使公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而有意义的春节假期。(黑龙江省科技馆 郑文君 编辑:吴建国)

(黑龙江省科协)

黑龙江科技大学 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高校,社会经济发展

0引言

黑龙江科技大学是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根系煤炭行业,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煤炭行业发展为己任,始终坚持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推进办学转型,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先后获得全国就业50强、全国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国家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唯一一所高校,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和国家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煤炭工业的脊梁”。

煤炭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实训基地,是在已有实习、实验、实训平台条件的基础上,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建设思路,围绕煤炭产业链与创新链,覆盖煤炭资源勘探、安全开发、转化利用、生态环保等主干专业群,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基地。该基地由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部分组成。其中,校内基地由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实习中心四部分组成;校外基地由校企共建的产学研基地组成。

1项目建设必要性

1.1服务黑龙江省煤炭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业是黑龙江省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也是黑龙江省有竞争优势和较大发展空间的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矿产业发展,把其纳入全省“五大规划”之中,列为全省重点推进的“十大产业”之一。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必须创新实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现代化煤矿,加快推进煤炭转化重大项目建设,建设煤化工基地。推动利用焦化等煤化工产业存量延伸产业链,开发精细化工产品。2016年1月5日,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施“五大规划”和创新“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推进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为主线,以黑龙江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矿种为重点,以精深加工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释放资源潜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矿业经济。

以上目标的实现,均需要以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支撑。因此,该项目建设是服务黑龙江省煤炭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1.2引领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矿业特色鲜明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2005年起,学校基于“三大(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开展校企融合“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并在“十二五”期间被列为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应用型科技大学建设,黑龙江科技大学在“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科技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已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已形成较为严密的教育与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

煤炭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条件,旨在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科技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应用技术创新,并能够在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该项目建设是引领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着眼于黑龙江省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煤炭科技创新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学校确立了依托煤炭行业,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行业、产业链、创新链的需求,采取大企业战略,按照专业+企业群模式,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要求的确立→课程体系的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活动开展→毕业设计,企业全程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实行“三调研、三论证、一答辩”。每个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都要调研行业企业、高校、校友,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并予以研究落实,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先由本专业团队进行论证,然后分别请行业企业专家,高校同行专家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全校公开答辩。通过与行业企业等进行充分对接,按照企业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引入企业需求课程、引入新技术课程、引入新科技前沿课程。注重了课程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在实践环节上进一步合理压缩认识实习、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学时比重,加大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学时比重,目前独立设置的实习实训环节,理工类占总课时的30%以上,文管经济类占总课时的25%以上,如采矿工程专业,根据煤矿生产的需求,设立企业课程14门,增设实践课程2门;矿物加工专业,设立企业需求课程15门,实践课程2门;其他专业也都不同程度地设立企业需求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平台+模块”的形式设立了4个平台10个模块,具体如图1所示,将人才培养目标从平台到模块层层分解与落实,最后通过模块中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起来开展顶层设计,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项目建设内容

煤炭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部分。校内基地由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实习中心四部分组成,校外基地则由校企共建的产学研基地组成(整体构架如图2所示)。

本次建设是在已有实习、实验、实训平台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新建。对于校内基地建设,具体包括基地土木工程,实验实习实训的仪器设备、设施、软件购置与开发等;对于校外基地建设,则主要是对现有校外产学研基地内的设备与条件充实完善(具体如图3所示)。各部分的详细建设内容如下:

3.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煤炭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实训基地的土木工程建设包括综合实验楼建设、模拟矿井建设、现有工程基础实验实训中心扩建三部分。

3.1.1综合实验楼与模拟矿井建设综合实验楼与模拟矿井总面积为3万平方米,采用一体化设计。其中,地上部分为综合实验楼,地下部分为模拟矿井。综合实验楼内含有实习实训中心。工程总投资为1.3亿元,全部为学校自筹。

3.1.2现有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扩建现有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始建于2006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面向全校55个专业2万余名学生开展86个实验实训项目的教学工作。为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规模扩大的需要,通过改造,扩展工程实训中心用房面积20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900万元。

3.1.3实验中心建设实验中心建设包括两部分,一是现有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扩充,二是新建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购置。共需资金7986.22万元。

3.1.4实习实训中心建设实习实训中心建设主要是对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实习中心所需的仪器设备、设施、软件等进行购置与开发。共需资金7813.78万元。

3.2校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主体依托校企产学研基地,该部分建设主要是对已有的四个产学研基地进行仪器设备扩充,共需资金200万元。具体建设内容如表1所示。

4项目建设效益分析

4.1项目的社会效益通过建设煤炭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实训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服务矿业行业和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活力,为矿业行业企业和黑龙江省矿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养更多的急需人才。通过建立与矿业企业用人无缝连接的培养机制,降低人才培养的社会总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大学作为科技进步的动力源获得新的动力。

4.2项目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由于学校过去在人才培养上与行业和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过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在于招揽人才,但由于人才培养上不对接,使得企业作为社会用人单位,不得不进行“补救式”的岗前培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学校通过建设系列化的实习实验实训基地,模拟生产实际开展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校有条件按照矿业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同时基地也可以成为矿业企业员工培训的基地,推动矿业企业寻求新的经营与管理理念,提高矿业企业的竞争力。

4.3项目为学校带来的效益

4.3.1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实施产教融合,企业的参与,使学校能及时了解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了解矿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用人的新标准,从而使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更具有针对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对学生开展系统的能力训练,使人才培养更贴近矿业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的技能更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4.3.2有利于改善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系统化运行良好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信息时代,现代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的速度大大加快,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条件,由于资金场地限制,无法跟上企业步伐,不可能在校内建设与企业同步的实训场所和设施。通过国家、省、学校、企业四方共同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国家支持,行业企业参与,有利于学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高科技服务行业和社会的能力。

4.3.3有利于学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通过改善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与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设施,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科研场所,增强教师实践能力,拓宽学校培养“双师双能”型队伍的渠道,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为学校到2020年“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50%以上创造更好的条件。

4.4项目为学生带来的效益

4.4.1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学生受益面达到90%,就业质量提高30%,使学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据统计,本科生毕业率平均为99%,本科生学位授予率为99.6%,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4.72%,每年有15%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就业。

4.4.2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的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能直接接触社会和参与生产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会有意识的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身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创新创业奠定基础。调查显示,企业对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生工作表现认可度达到95%,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达到76%。

5结束语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达到质量标准的具体规划,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科学设计、规范管理、特色办学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07).

[2]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08).

[3]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

[4]王骏飞,李孝东.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6(5).

[5]王骏飞,李孝东,付明,曹景萍.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规范化管理及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6(4).

黑龙江科技大学 篇4

经济学院始建于1987年的经济贸易系,2003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2013年经济、管理学院分立,成立经济学院。学院坚持紧跟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步伐,秉承“厚德博学、强吾兴邦”校训,大力发扬“自强不息、创业创新”办学精神,践行“立足应用、精准育人”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社会需要为导向,大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持。

一、学院概况

学院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和经济学3个本科专业;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金融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应用经济学校级重点学科;建有矿区经济与安全经济研究所、黑龙江省省情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所、金融研究所。

二、师资力量

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支以省教学名师、教授、博士为核心的师资队伍。目前,教师队伍高级职称比例为56%,博士比例为30%,硕士比例为100%。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先后有9名教师被派往美国、加拿大等著名高校进修或做访问学者(renshu)。

三、教学设施

学院建有经济实训中心(中央省部共建项目),承担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外汇交易模拟、外贸英文制单、国际结算(双语)课内实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课内实训、报检技能实训、外贸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实训的教学任务。金融学专业的《金融模拟实训》、《银行柜员业务实训》、《保险业务实训》、《外汇模拟实训》、《银行大堂经理技能演练》、《金融投资分析软件实训》等实训项目和经济学专业的房地产沙盘等实训项目。

四、教学质量

1、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学院利用与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共同承办全国案例式教学研讨会的机会,将研究成果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在各系大力推行经济类专业课程案例式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效果良好。

2、经济类实训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学院构建了以课程设计为载体的基础实训、以职业资格证书考取为载体的职业实训、以仿真模拟为载体的综合实训和以生产实习和以毕业实习为载体的现场实训体系。该实训教学体系2009年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学院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采取了校企课程置换的方式共同培养学生,将实训教学体系延伸到校企合作实训,开展订单式培养。

黑龙江科技大学 篇5

绥化市望奎县科协立足烤烟、甜菜、万寿菊、无公害蔬菜、生猪、肉鸡、地产果等优势农业发展目标,积极创新培训载体,拓宽培训内容,建立了农民科技培训长效機制,依托党校、协会、企业、基地等载体为农民开班授课,近两年来全县共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培训1 500余场次,参加培训的农民达13万人次。望奎县科协坚持整合资源、共创共建的原则,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服务功能,构建起一张由科协牵头、各有关部门协作的农民培训网。如今,党校培训网络、“农家课堂”培训网络、农村科技服务信息网络合力推动全县农业科技培训蓬勃开展,已培育出1万多名科技种养能手和土专家,全县还涌现了140余名致富能手型、带动致富型、“双带”型农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占农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总数的80%。

目前,该县合理规划建设78个以发展甜菜、烤烟、万寿菊、生猪、肉鸡等产业为主的特色种养专业村,典型带动使这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绥化市科协 于洋 编辑:吴建国)

(黑龙江省科协)

黑龙江科技大学 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社会对于面向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的的需求日益加大, 现代服务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更加注重综合性、应用性、复合性、开放性、适应性。

目前, 经管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实习困难, 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即使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实习, 也很难在进行专业对口实习。我校每年经管类的毕业生在1000人左右。这种实习问题就更为明显。为了解决学生校内实习问题,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于2012年建成了面向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的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综合实习平台, 该平台是我校与北京方宇博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 该平台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验教学平台, 同时也解决了经管类学生校内实习的问题。

二、平台建设思路

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关键在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改革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 旨在建立一套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建设体系, 建立为该体系提供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 并且逐步提供体系中的内容。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 重视学习者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 具体的说, 是要以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四个对象为主体进行设计, 围绕拓宽专业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手段, 建设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实训、实习为一体的支撑平台与全面内容。

该实习平台引用企业管理实践, 结合理论研究为指导,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整合优秀资源, 为学习者搭建各技能训练、实习见习等方面的全程服务体系。最终形成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模拟企业真实的内外业务环境, 建成面向现代服务领域开放式、多功能、高度共享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

三、平台建设主要内容

该平台是以“现代制造业企业为核心, 与“工商局”、“税务局”等政务服务机构, “外包公司”、“银行”、“物流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商务服务机构, 构建了一个基于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业的虚拟仿真经济环境, 还可以根据需要模拟创办新机构, 比如广告公司、报纸杂志等。学生以组为单位, 动态模拟企业筹备、创立、经营期的各阶段工作, 在数个或是数十个企业间形成经营对抗, 企业内经营和部门协同、企业间合作和外部协同。学生在学校自己的“工业园区”实习, 亲身体验企业如何在社会中运作和CEO、部门经理如何工作, 获得跨专业的综合实习经验, 在全仿真环境下完成多专业综合实习训练。通过综合实习训练, 可以让学生尽快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化, 尽快适应职场环境, 提前学会做人做事, 学会生存, 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 内容结构图

(二) 平台总体架构图

四、平台主要特色

1. 教学内容创新。

建立了多组仿真市场环境:包括制造行业、物流行业、流通连锁行业等;可以模拟企业经营对抗还能模拟供应链的协同与对抗;可在模拟数据及真实数据支撑下的企业投资策略训练。

2. 教学组织创新。

支撑多班、多组在互联网上同时教学;可实现动态观测 (产品结构, 区域市场, 行业背景等) ;提供多种评测、经营分析模型。

3. 教学数据创新。

实现企业与周边服务业的数据关联, 并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可实现多年级、多班级传承经营打造百年老店;教师一键数据托管。

五、平台的使用情况

为了培养特色应用型经管类人才, 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搭建了专业基础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虚拟实习+跨专业校内全情景模拟实习+校外顶岗 (带薪) 实习与就业逐步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实践能力培养。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总要作用, 目前该平台实习人数达1100多人, 共计45400人时。该实习平台学生反响强烈, 同学们对于这种全情景模拟实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更多的是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另外湖北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长春工商学院等前来参观学习, 对我校的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六、总结

“经管类校内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将实习内容与专业、学科相结合,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就业创业能力, 同时, 还可以拓宽视界, 从更高的层次去发现、审视和处理问题。使学生达到“理论整合、知行合一:提升素质, 推动就业”的目的。

摘要:经管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实习困难, 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社会对于面向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的的需求日益加大, 建立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校内实习问题, 更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跨专业,经管类,综合实习

参考文献

[1].曾小彬.关于经管类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析.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9)

[2].程培岩.基于ERP构建经管类高校综合实训基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3)

[3].辛国军.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经济师, 2010 (5)

[4].邱晓文.基于协同模式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国校外教育, 2009 (7)

黑龙江科技大学 篇7

思想政治教育 (以下简称思政) 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中最为传统的专业之一, 在高校设置思政专业体现了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目前, 我国开设思政专业的高校大约有250所 (不含军事院校) , 其中师范类院校约占60%, 综合性高校约占20%, 理工类及其他高校类型高校约占20%。我们经过登陆各个高校网站主页查阅其思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后发现, 同样都是思政专业, 各类院校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计划等方面千差万别。如:作为省属师范类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思政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掌握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教学实践能力, 能在中等及以上学校从事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作为国家级重点高校的武汉大学则突出培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学术型的综合性人才”;而作为省属理工类高校的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思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从事现代社会管理工作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胜任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务和行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从上述三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高校思政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看, 我们不难发现, 现阶段, 我国高校培养思政专业人才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教学性操作型人才, 综合性学术型人才和专业性应用型人才。这正充分体现出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方向, 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

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政专业自2002年开办以来严格按照“德育为先, 能力为本, 突出应用”的文科人才培养思路, 累计培养毕业生300余人, 综合近几年的毕业生信息跟踪反馈, 该院思政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大多突出表现为:思想政治觉悟高、作风严谨、勤奋踏实肯干, 纪律观念强, 专业能力基本功扎实等, 获得用人单位普遍赞誉。思政专业在校生更是时刻铭记、处处发扬人文学院倡导的“两杨精神”, 勤奋求学, 务实进取, 四六级过级率经常位居全校所有专业之首, 考研上线率更是突飞猛进, 近几年来考入“211”、“985”高校的人数逐年上升, 思政专业取得的斐然成绩得益于该院正确的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思路的指导, 制定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 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同时也离不开思政专业学生的积极进取, 顽强拼搏。

二、思政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师资力量紧缺。思政专业本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最为充足的专业, 2011年,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规定, 原来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分为人文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 这种“分而治之”情况, 再加上部分思政专业教师读博深造, 致使思政教师整体数量大为减少, 骨干教师也比较缺乏, 师生比例相差悬殊。上述状况的出现导致:一是师资力量的缺乏使得部分专业课程无法开设, 有的课程虽然开设却有“凑数”之嫌, 无专业教师有针对性授课;二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课堂效率下降, 课程实践指导及专业问题答疑解惑工作也很难按时按量按质完成。思政系教师数量的减少问题是我们专业学生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 因为师资队伍建设如果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到整个思政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和整个学科的长远发展。

第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长期以来, 绝大多数高校对理论教学比较重视, 对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小, 形成了“重理论教学, 轻实践教学”的“跛脚”现象, 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两张皮”。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黑龙江科技大学这类省属普通高校, 像南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这类部属重点高校同样不可避免, 所以, 思政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实践教学模块过少, 这的确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和重视。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政专业没有固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尤其是校外基地, 即使部分年级也曾有亲临大庆石油纪念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等地进行实践教学, 但多数都会出现“打游击战”现象,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年不知何处寻”。虽然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教学, 但要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则必须依靠实践教学, 可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服务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第三, 对思政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由于思政专业的专业内涵不是十分明确, 专业性质不确定, 在培养方式上缺少一些专业性质的技能和方法, 思政专业技能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表现的不是很充分, 导致把思政工作完全当成是嘴皮子功夫, 都是“口技”活。虽然我们强调思政专业“动口说话”的能力的确不为过, 但我们偏离了“正道”, 潜移默化的把思政专业当成是姓“吕”的了, 上下都是一张嘴, 空对空。因此, 我们认为思政专业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亟需重新认识和定位。

第四, 教学模式单一。虽然人文学院一直在针对教学模式进行着不懈改革, 如要求实行课前十分钟演讲, 开展专业学术问题辩论会等, 起初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但从个别课程来看, 这已经流于形式, 值得我们反思。由于思政专业受灌输式的集中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根深蒂固, 并且在短期内缺乏大刀阔斧的改革行动, 造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激发, 即使部分思政系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过积极探索, 但最终都是“自生自灭, 不了了之”。教学方法的单一, 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 很难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 考核机制不合理。参考并按照学校绝大部分专业的考核机制都是课堂表现占30% (包括出勤、平时作业等) , 期末考试占70%的设置比重, 思政专业也按此“三七”考核机制, 这种机制对于理工类专业来说应该是合理可行的, 但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尤其是思政专业来说完全不合理, 甚至是“致命的打击”, 这种考核机制的“恶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的课堂表现得不到最大值的激励与肯定, 全凭期末考试一张卷赢得高分, 而文科类专业性质又决定了期末考试成绩要想获得优秀只有华山一条路即“横竖都是背”。这种“三七”考核机制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疑也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三、高校思政专业发展的整改意见

(一)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作为省属重点支持建设的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思政专业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走黑龙江省提出的“高教强省”的战略路线, 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为推动“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而服务, 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人才保障、强大的智力支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职业流动性的不断增强, 只有具备复合型素质和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并在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思政专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紧跟地方发展战略步伐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及时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地方职业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课程设置, 努力实现学生就业、思政专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者共赢。

(二) 积极吸纳骨干教师, 优化师资队伍

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马列学院在分院后一段时期内曾出现过马列学院教师给人文学院思政专业授课的情况, 其实, 这对缓解思政专业自身教师紧缺确实是“一剂良方”, 希望思政专业在以后多多请马列学院给思政专业授课“加餐”, 毕竟两院“同根同源”, 然而两院既然独自建制设立, 各项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安排等都不一样, 所以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思政专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广纳贤才, 实现“自我造血”, 与此同时, 思政专业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教书育人实力, 以身作则, 把科研工作、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学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三) 突出课程针对性, 大力推行选修课程

黑龙江科技大学作为一所非国家重点的省属高校, 一直以来都把培养服务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的历史使命, 所以思政专业也应该根据学校定位和着眼学生未来发展, 突出思政专业课程针对性, 把选修课这篇文章做精做强, 如为增强学生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力, 我们应该开设申论与公文写作、行政职业能力训练等选修课;为考研深造的学生开设和思政专业相关性密切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 等等。所以, 我们必须一方面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 适当拓宽与思政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学, 注重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学, 使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 增强学生就业、自主创业、考研深造的竞争力与自信心, 多管齐下, 因材施教。

(四)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思政专业教师必须切实改革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让问题启发式教学、情景对话式教学、现场实践性教学走进教学的课堂, 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积极转变, 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 丰富第二课堂, 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实践活动, 利用大学生社团开展与教学内容相配合的多种类型、多样形式的活动, 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可以开展小组活动, 若干名同学结成学习型小组,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业调研活动、学习心得总结会、专业学术问题研讨会等。其次,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方针, 建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习基地, 开展校企联谊会, 校外参观教学活动。如我们可以与东北烈士纪念馆、大庆石油铁人纪念馆、哈尔滨31中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与龙煤集团、神华集团、哈药集团、黑龙江日报社等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 全方位立体化巩固和丰富理论教学成果,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不断努力做大做强“走出去”这篇大文章。

(六) 改革传统的专业考核机制

改革传统的“三七”考核机制, 具体改革措施可采取以撰写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读书报告等方法作为成绩考核的主要形式;也可以把“三七制”改为“四六制”, 加大课堂表现给分比重;还可以采用问题答辩方式、口试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机制, 总之要做到既考专业理论知识又考能力素质。

摘要:目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中普遍开设的专业, 该专业的设置体现了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文章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 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整改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政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贾廷秀.思政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黑龙江科技大学 篇8

关键词:毕业论文,撰写质量,过程管理,应用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一、引言

目前,许多应用型大学(高职院校)淡化毕业论文的写作,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大学毕业生的写作能力甚至低于高中生。由于网络的发展,人们进行篇章写作(一封信,一篇文)的机会越来越少,msn、微信、QQ……众多社交软件的语音、视频交流功能代替了书写,虽然节约时间,但却导致大学生写作能力的退化。学位论文是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和创新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的、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的评审用学术论文[1]。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2]。从论文的开题、撰写到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信息收集、处理问题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3]。

在许多院校淡化本科论文撰写环节的背景下,黑龙江科技大学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作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评估办,通过论文评估,对学校每届毕业论文的质量严格把关。以2016届毕业论文为例,阐释加强本科论文撰写过程管理对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性,以及毕业论文写作对训练学生的文献查找、资料阅读、现状归纳、资料筛选与整合等方面能力的重要作用。

二、规范论文的过程管理

常规毕业论文的整个环节包括确定选题、任务下达、论文开题、论文指导与撰写、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每个环节对保证论文质量都有重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有硕、博培养资质的单位对本科论文的各个环节不是非常关注,这恰恰是一个误区。本科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学生毕业后无论是继续攻读学位还是直接就业,本科四年积淀的知识素养、各种能力都会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导师能够带领学生严格认真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每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要求最好的质量,那么该系统训练会对学生的工作态度、细心程度、科学论文的写作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黑龙江科技大学俄语专业招收零起点二表生,以三年多的俄语知识积累撰写一篇7 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其实不易,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通过该专业几届学生的撰写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可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

1. 任务分配及选题确定

第七学期学生已修完“学术论文写作”这门专业选修课,已了解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点。毕业论文的任务下达通常在第七学期期末进行,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为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学术兴趣自由选择导师。同时学生可自主命题,也可与导师商定,论文题目应突出应用性,避免过于学术化,选题方向为俄罗斯学、语言学、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翻译学。

2. 论文开题

论文的开题通常在第八学期初、学生毕业实习返校后进行。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准备开题报告,并向学生讲解开题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和关键问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作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论文的主体框架,写出论文提纲,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开题环节严格进行学生陈述研究计划,开题答辩小组的教师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再次修改开题报告并提交终稿,最终完成开题的答辩环节。

3. 中期检查

开题答辩后进入论文撰写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细化论文提纲,确定论文结构,仔细阅读、消化大量的相关俄文文献后再动笔撰写论文。为保证论文按期和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撰写1个月后,教研室要组织论文的中期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常见问题如下:学生对命题探讨不够深入,论文内部缺乏逻辑性;论文中缺乏理论基础;论文各部分间的衔接不到位;存在汉语思维式的俄语表达及语法错误等。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指导小组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 答辩安排

答辩环节严格、规范,成立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毕业论文的评阅及答辩总体安排。聘请高层次校外专家进行指导,根据答辩文件的相关要求,答辩委员会成员从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规范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认真地审阅和评分,对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资格进行审查。把答辩的安排和程序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确保答辩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为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充分准备。

外请两位专家在答辩前仔细审阅答辩人论文,对参加公开答辩学生的选题、撰写质量、挑战难题的勇气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对论文撰写中存在的一些瑕疵也要提出修改意见。整个答辩的组织和流程严谨而规范,使学生受到了锻炼。

三、通过论文写作,着力培养应用能力

加强论文的过程管理,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应衔接紧密,每段工作都及时总结并将相关文件及时归档。通过过程训练,学生的论文从格式到内容都比较规范、整齐。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俄语专业2016届论文为例,为适应市场需求,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俄语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多样化选题,小题深做,结合毕业实习工作的实际需求,处处着眼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

1. 选题多样,尝试小题深做

题目具有多样性,选题时尽量避免过于宏观的题目,提倡“小题深做”,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论文写作,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加深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除常规语言学方面的论题,还有俄罗斯学方面涉及政治、经贸、电子商务、能源、文化、社会问题等,如“俄罗斯单亲家庭问题”“俄罗斯人口问题”“网购”“普京的改革”“网络交际文化”“庄园文化”“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等。

2. 论文写作紧密结合实习工作需求

有些学生的论文题目是从实习的工作内容中提炼而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浅析俄罗斯网购现状》,题目灵感来自学生在杭州实习时从事的对俄电子商务。其论文不仅分析了俄罗斯目前的网购特点、形成原因,而且在如何进行支付这一环节上,借鉴我国当前网购支付方式提出了“以物流公司为平台,进行第三方支付”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俄语论文的撰写在很大层度上是训练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如论文《浅析俄罗斯青少年阅读习惯的改变》的作者能够引用2010年以来俄罗斯政府颁布的“关于重树俄罗斯民族形象”的一些法规性文件作为参考,这说明学生具有较好的文献检索能力。

四、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需求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俄罗斯基本国情的了解,并对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基本理论有所了解;熟悉中、俄文体写作的标准格式和步骤,提升资料收集、整理、阅读分析、翻译等技能,逻辑分析、整合思维、驾驭全局等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此外,通过俄语论文的撰写,所有学生的俄语输入能力都会得到较大提高,增加俄语词汇量,这些能力都是应用型外语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能力不足问题,如个别学生写作能力、框架建构能力较弱,知识面比较窄,思路不够开阔,对如何撰写论文了解不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和资料的能力欠缺,过度依赖导师,部分论文的深度不够,多数论文还存在词语搭配和语法问题等。

针对以上情况,本科外语专业的教学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教学方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撰写论文能力,进入高级阶段的精读课应引导学生注意俄语篇章的特点,背诵科学语体的相关表达式;加强“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授课质量,将“文献检索与利用”“中文工具书使用”课程作为辅助手段,使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特点,掌握科学论文的写作技巧。

训练方面:以编辑节日短信息、撰写随笔和心得等有趣形式引导学生炼词炼句,提高母语文字能力;以撰写学期论文、考查课论文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以大学生科研立项、论文评优为激励措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勤于练笔、勇于投稿,逐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效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海燕.规范学位论文写作提高学术质量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3,(7).

[2]张振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三位一体”质量保障模式探索[J].文教资料,2010,(6).

黑龙江科技大学 篇9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源于瑞士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该理论认为,新经验是在原有经验与新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在如今高校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该理论对跨文化俄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并且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教学方法。

二、跨文化俄语教学方法

1.跨文化俄语教学。跨文化俄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是语言与文化关系和俄语教学的需要,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俄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它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语境,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提高了学习者学习俄语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加明确,这进一步促进了俄语语言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将语言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通过交际实践学习目的语言,能使学习者获取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在情感和行为两个层面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2.跨文化俄语教学方法。

(1)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它“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在俄语词汇学习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作为一个符号的词汇所指代的具体意义,即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使之了解词语字面意思以外意义,即时间含义或内涵意义。因为词语的暗含意义代表了词汇所在文化中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情景意义、历史意义,充分体现了这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使学生正确运用带有俄罗斯文化特色的词语。

浓厚文化特点具体体现在词汇及词汇的使用,尤其要在真实文化语境中具体使用词汇,从词汇的意思和用法、包含的文化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词汇教学。

(2)阅读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阅读教学是文化教学的具体体现,要想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只要选择那些包含文化内容的阅读材料即可。

(3)听说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使学生能切实感受跨文化交际过程是听说活动,耳熏目染,有效提高交际能力。

(4)写作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通常贯穿于俄语学习的各个阶段的还有写作教学,不同阶段写作的体裁、内容和要求都各不相同,在各个阶段将文化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是可行的。

三、建构主义视域下跨文化俄语教学方法

在促进教师和学习改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俄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把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引入跨文化俄语教学中,开发出一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与跨文化俄语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方法,并用于我校俄语专业进行实践。

1.随机进入词汇文化教学法。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随机进入教学,充分挖掘文化教学的潜力,将词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介绍给学生。以俄语词汇заяц兔子为例: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заяц一词。

(2)随机进入教学———可以随意通过语法时、听说时、阅读时或写作时以句子、对话或短文的形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词汇заяц,让学生自己介绍兔子在汉文化中表达的意义:是可爱、善良的动物,象征着机警、行动敏捷、聪明,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教师可以适时介绍兔子在俄罗斯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汉文化正好相反,它被认为是鬼怪、邪恶的象征。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兔子是弱小、无援、胆怯的动物。如:“Жаден,какволк,атруслив,какзаяц.”(贪婪如狼,胆小如兔。)此外,俄罗斯人认为兔子横穿马路是不祥之兆,任何人看见这种情况都应避开。俄语中兔子还指看戏不买票或无票乘车的乘客等等,使学生逐步完成对词汇заяц文化内涵的建构。

(3)思维发展训练———教师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兔子在中俄文化中表达意义的对比,(这里又加入了对比法),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完成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构建。

(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词汇заяц呈现的不同文化内涵展开小组讨论。在协作中完成文化意义建构。

(5)学习效果评价———进行相关巩固性或知识迁移性操练,让学生自己评价学习效果,不断完善对所学词汇заяц文化内涵的意义建构。

通过随机进入词汇文化教学法,学生不仅记住了该词,而且相信也永远记住了该词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记住由该词组成的谚语。避免了目前俄语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呈现给学生从词典下载的词义解释,导致学生所学的词汇成为一组僵化的符号,无法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加以运用。

2.抛锚式阅读文化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抛锚式阅读文化教学法,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阅读的篇章内容。以阅读一篇关于俄罗斯饮食文化的俄语文章为例,围绕饮食文化这一主题可以设计如下:

(1)读前:汉文化中饮食习惯有哪些?

(2)读中:注意俄罗斯饮食文化与自己的饮食习惯的异同,进行文化对比。

(3)读后: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可以插入教师对语言点的解释,但篇章理解和文化内容的讨论要高于语言形式的学习。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篇章内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传统阅读教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阅读篇章中蕴涵的文化信息,关注的是语音(朗读时)、语法、词汇、句型和翻译等语言学习的内容,有意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篇章本身。

3.支架式听说文化教学法。听说教学中,采用支架式听说文化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让学生有机会切实感受跨文化交际过程,提高交际能力。以俄罗斯的礼仪文化为例。

(1)搭脚手架——先让学生谈谈中国的礼仪文化,呈现学习目标。

(2)进入情境——听有关礼仪文化的短文,根据短文回答问题,将学生引入俄罗斯礼仪文化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此阶段开始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比如听到的礼仪文化的短文是有关手势方面的,如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手势向人伸出半个指头,然后让学生探索俄罗斯的礼仪文化,当然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这一手势所代表的含义是对某人或某事嘲弄或轻蔑,这种手势语言在我国是没有的,帮助学生提升对象范围。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5)效果评价——进行相关巩固性或知识迁移性操练,让学生自己评价学习效果,不断完善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结论

俄语教学引入跨文化教学的内容是由高等学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研究跨文化俄语教学,得出3种教学方法:随机进入词汇文化教学法、抛锚式阅读文化教学法和支架式听说文化教学法。这3种教学方法在我校俄语专业中进行实践,学生在大三出国赴俄罗斯学习前,在俄语语法课、视听说课及阅读课上能够在学习俄语语言的同时,学习跨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重跨文化知识的融入,选取带有文化内涵的材料进行语言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践证明,随机进入词汇文化教学法、抛错式阅读文化教学法和支架式听说文化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习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为其出国避免文化上的碰撞打下了基础,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3种教学方法也为其它高校的中俄双校园培养模式的俄语专业教学提供了借鉴。

摘要:俄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从建构主义角度研究跨文化俄语教学方法。得出3种教学方法:随机进入词汇文化教学法、抛锚式阅读文化教学法、支架式听说文化教学法。对俄语专业的教学具有实际启示。

“追不上”的黑龙江大学 篇10

才隔了一年,再写我的母校,已经需要用全新的视角考量她了。这一年里,她又多了个称号——“省部共建”高校,这也成了她2012年度发展篇章上的关键词。有人问,黑大何以如此幸运荣升省部共建高校?殊不知这么多年来,黑大向着荣誉迈了坚实的九十九步,荣誉才向着她走出这一步。始终万事先行,首肯才姗姗迟来。

荣升省部共建这个消息让黑大学子们很是振奋,从2012年11月28日正式签署文件起,黑大便由原来的省属高校转变为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高校了,这也意味着黑大将会在发展之路上得到更多的资金与资源支持。虽然地处祖国最北端的省份黑龙江,在地域与经济发展方面无法跟中东部的高校相比,但由于毗邻曾经的苏联现今的俄罗斯,黑大从未对自身的重要性产生过怀疑,她总是自信满满地为国家守着这道国际门,为国际交流培养着杰出的毕业生,也为国家多条重要的工作线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七十二年是个什么概念?七十二岁是一位老人白着头发的年纪,鬓角如雪,矍铄胜当年。黑大今年七十二岁,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她诞生于红色延安,面对这个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她成了联结中苏的一架桥,黑大的奠基人们用一片赤诚的心培养出最先学会说俄语、懂俄语的人,让中国先读懂苏联,再开辟自己的路。后来,当新中国逐渐出落得有模有样,当年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大队告别了延河水畔,到白山黑水中落了脚,这一扎根就是几十年,校名也几经更替,最终确定为黑龙江大学。这个名字也意味着她从此甘于世代生长在这里,承担起一心为龙江服务奉献的使命。从起家之时辉煌至今的俄语专业,到后起之秀哲学系,再到文学、历史学、数学、语言学这些逐渐丰满起来的枝枝蔓蔓,你已经不能单纯地说它是语言类学校、文科学校,而应该叫她综合性大学。

2012年12月,现任校长张政文在他的庆典致辞中连着道了五声感谢:感谢省里的鼎力支持、感谢学校光荣的历史传统、感谢历任的一代代领导班组、感谢全体师生的同心、感谢新的时代。这一字一句都饱含着校长内心的动容,希望每一个黑大人,和爱黑大的人,都能一同分享这个“省部共建”的分量和感动。

黑大人有个特点,有时他们很“好动”,好像就是闲不下来,往小处说就是不甘于生活一成不变,往大了说那叫“拓展生命的宽度”。找来一个从黑大毕业的学生,问问他最近在做什么,过三五年再问,很可能又换了一个地方生活,也换了一种生活方式。这完全不是朝三暮四、不安分,而是他们真的总带着一种年轻人的激情。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碰到黑大的学长学姐,他们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却大多有个共同的习惯,那就是一有机会就再去读个书充充电,所以顶级名校的研究生博士生学院里,总有黑大人的身影,不为什么,他们就是觉得自己活这一次,不能就只是这样。新学期开学回来,系里的老师有三四位告假,原来是跟随着自己的心跑出去读研读博了,三十几岁的人还有这种说走就走的勇气,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指明生活的方向。

因为上进,所以有所建树。前段时间家人看电视,跟我说央视有个主持人老梁火得一塌糊涂,我好奇凑过去一看,这不就是我们系的亲学长梁宏达嘛,之前在校园里还见过本人呐;这几天全国的目光都盯着两会,刚刚在会上被任命为国土资源部部长的姜大明,就是黑大78级哲学系的杰出老校友,我身边的“微博控”都把新闻转疯了;跟稍稍了解中俄文化的人只要一提起李锡胤老先生,没有人不评价其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比学校还年长,是《俄汉详解大辞典》的主编,对中俄文化研究作出的贡献弥足卓著。他为人十分低调,几十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次请他出山换个地方生活,都被他婉拒,他不想离开自己的母校,他说,自己的根在这里,只想继续在这安心研究,仅此而已。听一位年轻老师说,他经常看见李锡胤老先生在黑大的校园里散步,每次都会主动跟老先生搭话谈谈心,虽然老先生根本不知道他是谁,还是很热情地问:“最近怎么样,工作还顺心吗?”关于老先生的事迹有很多,我光是听闻,就格外感动。正是因为有许多这样受人尊敬的老前辈,黑大才能在迅速的发展中保持不骄不躁的本真。

在即将毕业的时节里,大学期间最要好的朋友告诉了我一个好消息:她可以继续在本校念研究生了。听起来惊讶,朋友本来就比我们大那么几岁,二十五六的人了,一心想回西北家乡的她怎么还不赶紧回去,愣要气定神闲地在这儿呆上漫长的三年?人家就说,未来几十年都预留给家乡了,现在舍不得黑大,还觉得学校里哪儿都是我们的气息,再黏她三年怎么了。朋友预定了我毕业前的最后两个月——每天去食堂吃不同的饭,争取俩月基本吃遍;每天去图书馆坐坐,享受最后的惬意,跟那些没读过的书们表个歉意:曾经扬言要四年把你们读遍,结果要毕业了才悻悻承认,那么多书真的不可能;最后再去占一次自习室的座位,回忆一下曾经共同备战大考小考的岁月;一有空就再去蹭蹭课,不枉曾被这些亦师亦友的老师们那么关爱。我们这批“热血文青”赶上过《奋斗》播得火热的08年,当年看他们毕业时候,在学校礼堂全体起立齐声跟老师说:“我们爱您,但是我们必须离开您,我们要去奋斗!”此刻再想起这一桥段,眼下的“难说再见”之情才真是刚下眉头,却上心头,而且过不了多久就会热泪盈眶。

上一篇:探究式教学下高中生物下一篇:民主、法治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