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学院

2024-05-16

地方师范学院(精选十篇)

地方师范学院 篇1

目前, 生物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在全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已经开设, 并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我们结合师范学院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兄弟师范学院的教学现状, 分析了目前地方师范学院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 对地方师范学院生物专业英语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和方法改进、教学实践的加强和合理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一地方师范学院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目前, 高等院校所用教材大多数是蒋悟生、李关荣、钱国英等编著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和一些院校自编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涉及学科等方面尚可, 但是在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时效性和实践性以及生物相关背景的介绍和对地方师范学院的适用性等方面有所欠缺。再者, 我国对生物专业英语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投入不够, 成熟的生物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和习题等教学资源稀少。目前市场上也缺乏相关的生物专业英语教学音像制品、多媒体课件和语音制品辅导材料等相关产品。

在地方师范学院生物专业英语开设时间较晚, 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积累有限;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偏低, 有的专业甚至把生物专业英语作为选修课开设。地方师范学院的学生生源相对较差, 其专业水平和英语整体水平普遍不高, 加上生物专业英语涉及学科范围广, 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和植物科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物种起源与进化、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发育生物学等主要学科, 同时还涉及地球科学、化学、医学等相关学科, 词汇量大, 对生物专业英语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专业教师不愿讲授生物专业英语;学生也没有兴趣学习生物专业英语。

目前, 地方师范院校的生物专业英语大多由生物专业教师担任, 由于缺乏出国经历和专门的专业英语训练, 他们在口语、发音、交流等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存在欠缺。与双语教学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传统的英语课堂讲授模式, 即词汇学习+词汇释义+课文翻译+课后习题讲解, 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教学, 缺少对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 教学实践活动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展。这就把生物专业英语重应用和重实践的特点彻底掩盖了。

二地方师范院校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对策

1 加强教材建设, 优化教学内容

一方面, 教材的选定应该有稳定性。也就是说, 应该选择一本知识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蓝本, 本校选取的是《生物专业英语教程》作为学生用书, 并补充《生物学专业英语教程》、《生物学专业英语基础 (英文) 》 (图示教程) 配合教学。另一方面, 教学内容应具灵活性。也就是说, 应该根据当今生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知识, 通过专业期刊、学术文献和网络资源的大量查阅灵活选取教学内容。讲授生物专业英语相关专题的时候, 查阅《Cell》、《Nature》、《Science》、《PNAS》和《Plantcell》等高水平的SCI杂志文章, 把一些专业词汇和科技前沿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当中。

2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工作的好坏。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改善自身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我们学院选派一些教师去香港中文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学习和进修, 观摩高水平大学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 学习他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领悟他们的教学理念, 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专业素养。再者, 教师自己可以通过书籍、期刊、杂志、音像制品和网络等资源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发音、交流等语言技能, 通过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教学设计能力, 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 加强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

我们采取了集体备课和分工协作相结合的方式制定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课堂教学上, 我们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 以传统教学为主线、多媒体辅助传统教学的模式进行, 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把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以及习题和作业等教学资源上网, 并且教研室每个教师负责2~3个生物学专题, 针对每个专题从《Cell》、《Nature》、《Science》、《PNAS》和《Plantcell》等高水平的SCI杂志上精选一些最新的综述文章挂在网上供学生选读和讨论。通过这样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模式使生物专业英语的知识性、科学性和前沿性有效地结合, 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大大地提高,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因此, 我们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针对讲授的专题, 以学生课前预习、上课阅读、翻译和讨论、课后完成实践活动为主体, 以教师评价、总结和辅助学生理解为主导。一方面, 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准备、教学和总结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 教师要积极引导, 合理选取新颖、前沿和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讨论, 充分阅读文献以掌握丰富的英语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 积极准确地给予评述,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 积极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生物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外文文献资料的查阅、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施、毕业论文的翻译以及专业英语的简单交流等实践性活动是生物专业外语课程开设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利用NCBI、Highwire、生物谷等专业网站让学生掌握查找英文文献的方法、阅读英文文献的技巧和方法,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针对一些专题进行查询、阅读和讨论,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用英文进行交流的能力, 也为他们进行下一步工作和研究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者, 将专业外语的学习和本科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我们学院开设专业英语的课程的时间是大四第一学期, 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正在进行,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与指导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导师进行沟通, 要求学生在选题的时候至少查阅和翻译3~5篇英文文献, 将开题报告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部分翻译成英文的形式,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和毕业论文的水平。我们还根据生物学专题定期举办英语角活动, 邀请一些外教、专家和英语系的师生共同参与交流、讨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建立了日常评价表格:包括学生出勤, 课前预习准备, 课堂活动的参与, 课后作业的完成, 英文专业文献杂志的查询阅读, 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翻译, 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等的数量和质量的评价。这些活动的评价标准、过程、分数等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确定, 激发了学生参与生物专业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专业英语的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和思考,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师生的反映, 发现上述针对地方师范学院生物专业英语的改革, 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 锻炼了教师队伍, 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也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受到师生一致好评。作为一名地方师范学院的生物专业英语教师, 需要改革、探索和思考符合自身的生物专业英语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实践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为实现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搞好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 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国莉, 范红英.论《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惠州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8 (3) :121-124.

[2]蔡太生.浅谈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 2007, 42 (2) :24-26.

[3]李伟, 陈晓阳, 李慧.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 2006 (3) :78-79.

[4]徐明芳.二十一世纪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教学发展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 23 (5) :25-29.

[5]郭宁生.关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4 (2) :50-52.

[6]蒋悟生.生物专业英语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7]李关荣, 王贵学.生物专业英语[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地方师范学院 篇2

作者简介:王雅蓉(1972.05-),女,汉,陕西渭南人,组织员,大学,渭南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党的十八大后,迫切要求地方高校党校要有过硬的课堂教学质量,打造体现本校特色的精品课程。本文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结合学校党校办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加强党校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地方高校;党校精品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174-02 高校党校是广大青年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了解党的历史,增强党性修养和提高思想境界的重要平台,是党组织教育培养和塑造合格党员的主要渠道。多年来,地方高校党校根据学员成长的特点和需求,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理念,努力提高党校教学质量,增强学员教育培训实际效果,达到目的。党的十八大后,迫切要求地方高校党校要有过硬的课堂教学质量,多样的内容,采取切实措施改进党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打造体现本校特色的精品课程。本文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结合学校党校办学中遇到的问题,着重就加强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究。

一、高校党校精品课程的内涵

一所高校的地位高低,不在于多少大楼而在于有多少名师。名师既不能自封,也不能靠行政指定,是要靠自己的学术成就与讲课效果来评定[1]。如果不以精品课作依托,即使是大家投票选出来的“名师”,也未必都实至名归。党校是高校中的校中校,党校要出名师,也得把重点放在精品课建设上,要坚持依据精品课来推名师。

二、打造地方高校党校精品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需要大力推进高校党校精品课程建设,以把党课打造成精品课为目标,形成“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鲜明特色,既依托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作用、拓展作用,在内容和功能上互相协调[2]。又突出党课自身的特殊性,不把党课讲成第二马列课,避免因简单重复影响育人效果。

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科技日渐发达,人们对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汲取,学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给学员的教育培训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进一步改进与提高党校的教学质量,加强党校精品课体系建设、创新党校教学方法和手段成为地方高校提高学生党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3.从2009年起,结合渭南师范学院学校实际,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学校成立的“三馆一网”即习仲勋刘志丹关中东部革命活动纪念馆、科学馆、校史馆、渭华党建网等教育资源,重新确定教学内容和形式,不断推进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课堂教学为主,做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对党校教学进行改革,能有效克服党课教育中存在的条块分割、师资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效果不理想等弊端,促进党校培训课程内容的深化、完善,推动党课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有效扩展、不断发挥党校培训的职能。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

三、地方高校党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党校大都创办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以短期培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为主。渭南师范学院党校开办二十八年来,党校结合本校实际,以“集中培训与短期社会实践相结合方式,创新网络培训”的工作模式,夯实基础,整体推进,对入党积极分子依托校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党的基础知识等的传授,端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确立其应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进取,努力提高文化素质,丰富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重要载体,成为充分发挥党校在学校党建工作中作用的重要平台。教学内容多年来主要分为五部分:党的基础知识、党的基本理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但多年来的教学也反映出多种问题:

1.党校以灌输式教育方法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缺少时代内涵和实际的应用价值。教育内容没有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信念,使党课教育缺乏实效。

2.学生从小到大都学党史,大学里还要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党课容易成为第二马列课。

3.党课授课者多是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等,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授课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数量不足,少数人理论水平不高,党务经验不足。

4.教育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和由此造成的教学过程基本呈现“静态化”的情况,使教学培训缺乏吸引力,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调动,课堂教学气氛不够活跃,缺乏互动,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创新地方高校党校系统课程改革的内涵,形成全新的精品课程体系

作为地方高校里培养学生党员和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机构之一,党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既要分清它与地方高校其它课程的差异,也要区别于地方党委组织机构领导下的党校课程,要用自身特有的内涵和优势来构建它的目标与体系。

2.形成学校教学系统中的教学精品课程、精品模块,利用网络构建成党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三维立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3.确立精品课程体系。

针对近年来地方高校党校教育培训内容单

一、课题零散、不系统、缺乏活力等问题,针对不同的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如“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处科级干部、专职党务工作者”等培训模块精品,增强培训针对性;确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建设、党性教育、现代礼仪、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师基本功、心理学、教育学、高教改革与发展等为重点的教学内容,调动有关方面教师的积极性,经过立项、反复备课、反复试讲演练、教学小组研讨、修改提升、评议小组验收、课堂摄像等环节,打造多个教学课精品课程。

4.加强师资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提高党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业务水平及使用并维护党校网络在线学习教育模块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带动并影响党校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华中师范大学:梦想起航的地方 篇3

近年来学校整体综合实力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实力不断增强,在中国校友会编制的2010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全国高校第39位,社会科学贡献能力排名第10位,在国内师范大学中排名第3位。

年轻的时候总是怀着一颗好奇的心,那时的我便是如此。高考结束后,我便急欲逃离那座生活了将近20年的城市,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精彩多姿。于是,在我的高考志愿上写得满满的都是远方的大学。然而,始终拗不过家里人的一再挽留,最终留了下来,来到这所坐落在家乡武汉的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开始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涯。

不知不觉间,从我第一次踏入这如画般美丽的校园到现在已将近六年。如今已身在职场,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生活的我,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怀念过去四年在那里的闲适时光,那一起走过的同窗好友,那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

闹中取静自幽雅

俗话说:“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我的母校华中师范大学置身于一片繁华喧闹的环境中,却始终保持着她那独有的静谧和幽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环境。北门和西门毗邻武汉最大的数码城,在这里,電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各种数码产品应有尽有,总是聚集着来自武汉各地的数码爱好者;东门紧靠老鼠街和虎泉夜市,浓浓的生活气息让我们在学习之余多了一处放松的好去处。

还清楚记得第一天来学校报到时那期待而又忐忑的心情,曾经梦寐以求的象牙塔,现在终于可以如此近距离地端详她,并将与之相伴走过四年最美好的岁月。

一走进校园,便飘来阵阵桂香,仔细一看,漫山遍野都是盛开着的桂花树。后来我才知道,华中师范大学正是以满山的桂花树而闻名遐迩,因此得到了一个亲切的名称:桂子山。每年九月,正是新生入学、学生返校的时候,校园里淡淡的桂香迎接着一批又一批像我一样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期待的学子。

现如今,虽然离开校园将近两年了,但闲暇时偶尔也会回去,在校园里走一走,让忙碌而浮躁的内心得到片刻的休憩。看着那熟悉的校园、陌生的面孔,总是不免陷入对过去的回忆。

那时,每天清晨,总喜欢和室友一起迎着朝阳,听着学校广播台里流出的音乐,带上一本英语书,到博雅广场上晨读。这里总有一些老人和外国朋友在舒缓的乐声中从容地打着太极拳,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然、舒适。

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常常独自一人来到佑铭体育馆门口的草坪那儿,慵懒地晒着太阳,看着校园里熙熙攘攘的人流,仿佛时光静止了一般。

没课的晚上,有时会和好友一起在校园里徜徉漫步,一路聊着生活的烦恼、学习的困惑和对未来的期待……

身居闹市,却不为外界所动,依然能保持内心的那份安定与宁静,这就是母校给我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除了学识和修养上的长进之外,还学会了一种淡然而幽雅的生活态度。

用爱点燃希望

相信在武汉读大学的朋友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学在华工、吃在武大、爱在华师。”这简单的一句话,就道出了三所学校不同的特点。师范类院校的女生在人数上总是胜过男生,所以,校园里到处散落的美女成为了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再加上学校优美的自然环境,美好的爱情故事总是不断在这里上演。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爱在华师”指的仅仅是爱情,这“爱”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对同窗的友爱,对梦想的热爱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记得大二那年,我在学校里不幸遭遇了一场车祸,亲人不在身边,正是同学们的关爱让我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很快从伤痛中恢复,继续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享受那美好的时光。

华师校友即便没有参加过,也肯定都知道学校里圣兵爱心社这个社团组织。圣兵爱心社是由校友冯圣兵创建的,主要为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无力完成学业的高中学生提供援助和支持的学生社团组织。

在这里,有一群大学生因此相聚,从互不相识到成为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点点滴滴的付出是快乐的收获,他们用双手打造了孩子的梦想,用爱点燃希望。

“爱在华师”,相信这份爱真的能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而我也会坚持着这份对爱的执着,积极乐观地面对世界。

用梦想编织未来

华中师范大学如今已拥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优秀人才。

当年,怀揣着新闻事业的梦想和热爱,我来到了这里。从我第一天进入学校就感受到了那浓郁的学习气氛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四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个对专业一无所知的懵懂青年成长为一位合格的传媒人。每思及此,那曾经为梦想奋斗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六年前不经意间的邂逅,却成为了我一生的感动——谢谢您,我最亲爱的母校,华中师范大学。

地方师范学院 篇4

新世纪以来,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同时也呈现出激烈的竞争势头, 高校的竞争意识日益增强。众所周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新生力量, 在办学硬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管理经验以及文化积淀等方面相较于老牌本科院校处于劣势。那么,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才能突出重围、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众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 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答案, 那就是:要想“出人头地”, 就得树立独具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 立足于自身优势和区位优势, 设计和谋划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 坚持“地方性”“服务型”“应用型”“技能型”“教学型”的办学定位, 走内涵式特色发展道路。本期我们就聚焦周口师范学院, 一起关注他们是如何立足区位优势、找准定位、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

四川地方公费师范生有哪些学校 篇5

四川师范大学位于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师范类本科专业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拥有研究生院和“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截至5月,学校现有狮子山、成龙、东校区3个校区,下设26个学院,开办85个本科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英语、地理科学、工商管理、化学、教育学、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

成都师范学院

成都师范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人民政府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入选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论地方师范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篇6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地方师范院校基础薄弱,对实验建设不重视。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室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其整体素质对实验室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实验技术队伍的价值得不到认可,导致其地位低,整体素质不高,这一现状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如何以人为本,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实验队伍建设,使地方师范院校实验室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基地,是本文论述的关键。

一、地方师范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地方师范院校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的现象,使得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明显低于讲课教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许多高校长期对实验教学不重视,地方师范院校更是如此。把实验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实验技术队伍得不到重视,在很多方面的待遇比同等理论教师差许多,实验技术人员也自觉“差人一等”,存在自卑心理,导致实验技术队伍中人心思迁,只是应付日常的实验教学和管理,缺乏动力。有能力、有水平的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实验队伍,使实验队伍很不稳定。另外,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中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金字塔”形的梯队。主要是初、中级实验技术人员比例较大,高级实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这不利于实验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二)报酬分配不能真实地反映工作负荷,工作积极性不高

实验技术人员做的是基础性工作,工作量大而繁杂,工作难以量化。加之管理者对实验室工作了解不深,对实验室人员缺乏正确的评价,没有真正从工作性质和范围去界定工作量,有些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校内津贴从政策规定到实际操作明显低于同等职称的教师,这造成了目前实验人员待遇低下的局面。部分高校,由于存在着偏见思想,对实验队伍不重视,在制定分配方案时随意性较大,不能真正体现出按劳分配的原则,所有这些都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实验知识、技能和管理水平更新难,整体素质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目前,实验技术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多数人近年来很少经过系统的培训,难以单独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只能从事简单的实验和实验辅助工作,更谈不上开发创新性实验。大多数实验人员学历低,知识结构比较低,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计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方面需要训练和培养。然而,现代实验设备、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在不断更新与提升,而高校实验室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管理水平却难以得到相应地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人员的整体素质已经影响到了教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和新型仪器设备的使用。

二、原因分析

(一)领导不重视,是造成地方师范院校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的直接原因

由于传统偏见思想的影响,以及本身基础的薄弱,地方师范院校的领导把实验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对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和发展缺乏战略眼光。其政策倾斜也导致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地位低下,一些学校对实验室专职人员不按规定要求编制设岗,把他们与一般岗位上的教辅人员等同对待。很多高校专职实验人员很少,他们工作量大,任务重,工资低,职称低,奖金少,学习进修的机会更少。实验室引进的人员学历较低,一些地方师范院校的实验室被当作“低能儿”、“等外品”人员的安置场所,甚至将实验室视为“关系户”流动站。

总之,各级领导对实验室工作不重视,导致实验室地位一直不高,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实验室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

为此,不仅应从理论上承认实验室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更应在具体工作中从体制上明确实验室的地位,在设岗聘任、评聘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坚决克服那种“不能胜任理论课教学的人下到实验室去,业务强的人上讲台”的旧思想。

(二)在管理上,陷入了“重物轻人”的误区

实验仪器和设备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实验教学的必要手段,因而,人们习惯把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实验仪器设备上,夸大了硬件设施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人的因素对实践教学质量的主导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部分地方师范院校也能认识到实验室的重要性,注意改善实验手段,增加实验室设备投入,以加速实验室建设。然而由于存在重物轻人的思想,在加大实验室设备投入的同时,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没有相应的提高,管理手段也没有相应的改善,导致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资源浪费。

据有关资料统计,各高校每年在实验设备上的投入是惊人的,而在实验室人才引进上却显得非常“吝啬”。各高校没有认识到对实验室人才的培养、储备、引进和合理的使用,是一个长期而复杂,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导致实验室缺乏高层次的管理和教学人才,既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设备的效益,又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更谈不上科研开发了。

以上原因都说明领导重不重视,实验室技术人员能力高不高,有没有工作热情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因此,领导要以人为本,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并不是舶来品,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早已有之。“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最早见于《营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该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自我实现、完善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最高境界。在实验室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要管理好实验室,使实验室水平上台阶,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也就是要以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为本,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实验专职技术人员为本,就是为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自我需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以谋求他们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度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作用和地位

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技术人员是高校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人才资源,是地方师范院校提高办学效益、办学水平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有生力量之一,是保证实验教学开出的必备条件。事实上,高校现行的《实验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总则中已明确阐述了他们的重要性,即实验技术人员是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中科研、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实验人员一方面将新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反复试验去验其理论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将丰富的实验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教学演示或传授给学习者,使理论性知识通过实验得以体现。实验技术人员既要规划实验室建设,担任实验教学、科研任务,更新实验项目,又要承担着实验室资产管理、仪器设备管理、技术管理、行政管理等等一些繁重的管理任务。他们是高校中最富有活力、最富有牺牲精神、最富有创造力的生力军之一。因此,领导要肯定他们的作用和成绩,人性的第一原则是渴望得到赞赏,认可和赞赏可以成为比经济更具有激励作用的奖励形式。此外,领导还要改善他们的待遇,重视他们的创造精神,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实验技术人员除了要具有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甘为人梯”的思想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外,还应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由于实验人员知识结构层次较低,因而要要求他们系统地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原理,学习先进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保养、维修技术,学习实验设计和统计处理实验结果的方法。还要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体现实验室的工作水平和精神面貌,实验室管理工作包括人员、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教学和科研档案、工作质量、财务及其他各项事务管理。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另外,信息时代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要不断地积累信息,培养和提高自己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如了解本专业新仪器、新设备、新化学试剂等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其性能、价格,本专业国内外同行们谁在做与自己类似的科研题目、进展如何,以及其他专业的进展能否对本专业有帮助,等等。最后,实验人员还应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以便经常查阅外国文献,及时掌握科技信息,对引进的先进仪器设备的说明书能看懂,可尽快地把国外的先进的实验方法、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中去。

(三)培养和引进人才,充实实验人员队伍

由于各种原因,现有实验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着学历低、知识老化、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能熟练掌握现代实验技术的高水平实验队伍,既是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人才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需要。切实落实实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制度。地方师范院校要立足现有人员,培养一支具有为人师表、勤奋敬业、责任心强、有创造精神、热心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队伍。同时,要引进一批高素人才,特别是一些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以充实实验队伍,要坚决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陈规陋习。

(四)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首席专家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一定前瞻性、能够把握国际国内学术动态的学者,是本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由他们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拟订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和实验开放计划,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

(五)奖惩分明,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岗位数应单独计算,在同等条件下,对实验教学效果好,表现突出的实验人员给予政策性倾斜。定期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对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实验人员给予奖励,成绩突出的还要给予重奖。相应地,对那些消极怠工、不思进取的人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同时,鼓励和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参加科研项目,参加学术活动。鼓励他们把在长期的实验教学和科研试验中积累的经验编写成教材,支持他们发表实验教学论文,参加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活动,提出新的实验设计方案,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有专业专长,较熟练地从事实验教学、科研以及科学管理并热爱实验室工作的实验技术队伍,有助于加快高校自身的建设和改革,有助于提高办学效益。这是一项必须而且必要的工作,如果改善了目前实验技术队伍的不足状况,高校的教学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必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健民等.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是衡量实验室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J].中原医刊,2004(3).

2、谭国政.秉承以人为本理念 加强实验室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04(4).

3、李建荣.浅谈高校实验队伍建设[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4、杨伟等.高校实验人员管理问题与对策浅议[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9).

5、李慧.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必要性及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4).

地方师范学院 篇7

地方所属高校()是指隶属各省、、、港澳特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1]。目前,地方省属高校大多和地方省市级的政府、科技部门级支柱产业企业保持紧密合作和联系。高校作为教育单位,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是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由于高校的教育包含几乎所有的学科门类,培养各类专门专业人才,因此其专业覆盖面包罗万象。

高校的工科学院泛指高校中工学门类的二级学院(或者系所),工科学院的专业设置及科学研究内容与生产力具有直接相关性,专业性强。从近几年的人才需求情况看,工科学院的学生分配率始终保持在各学科之前列。鉴于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地方企事业单位考虑到地域的便利性,无论是人才需求,还是技术支持的需求,地方高校首当其冲被作为首选合作伙伴。从地方经济发展及企事业人才与技术需求角度看,迫切需要地方高校的工科学院提供相关专业的人才与技术支持[2]。从地方高校的工科学院来看,随着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增大,及科研成果的大量产出,如何把经过严格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推向社会,服务国家;如何把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经济腾飞服务,已经成为两个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综合分析上述两方面的现状,摸索总结出一系列合作模式,作为工科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载体与纽带,有利于在健康有序的合作基础上获得双赢的前景。总之,地方高校的工科学院为地方经济服务具有天然的便利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工科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模式上进行深入探索,对当前校企结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 工科学院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模式

高校是人才培养单位,现有大量研究侧重于如何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工程技术类人才。这类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注重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的修订,并更具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针对地方经济特色,进行专业设置调整,使得走出校门的学生能够直接活跃在工业生产的第一线,缩短了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断奶期”及适应期,减少了企业的岗前培训的经济及人力投入。

模式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你完成任务,有助于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3]。下面,本文从联合科技攻关、合作申请科研项目、共建科学研究实验室及师生到企业实践等四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可能的工科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模式。

2.1 联合科技攻关

联合科技攻关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工科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合作模式,该模式已经在我国广泛采用,实践证明该模式的可靠性。诸如“波音公司”、“贝尔公司”及“丰田汽车公司”等,大多通过与联合科技攻关,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从企业角度看,临时组织科技攻关小组,资金投入相对较小,且经济与精力集中。虽然设计到后期的知识产权问题,但是毕竟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碰到的难题,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以江苏省为例,很少有企业能专门划拨大笔资金专门用于科技研发,特别是带有前瞻性预研的科技研发。但是,几乎所有的地方企业,都很难稳定高端的人才队伍。一边是高端人才队伍的需求,一边是不愿意投入大笔研发资金,这一对矛盾严重阻碍了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与研发能力的提升。采用联合科技攻关,针对具体实际问题,由熟悉问题背景及产品实际需求的企业方科技人员及工科院校的一线科研人员组成联合科技攻关小组。约定联合方式、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及联合期限等问题,短期集中精力致力于解决企业生产中碰到技术难题。

联合科技攻关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会影响到参与联合科技攻关小组的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如何协调短期科技攻关与正常教学,是另一个课题。一般来说,需要工科学院层面的支持,也可以由涉及人员自行调整自己的时间分配。

2.2 合作申请科研项目

国家科研管理部门,诸如国家基金委、科技部等,已经考虑到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倡企业和高校联合申请应用型研究,这样的研究能真实地解决与生产力直接相关的科学问题,能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合作申请科研项目的首要问题是实现企业生产与高校研究的内容统一,只有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合作,才能真正对企业生产有效,也能反作用于高校科研的深入。合作申请科研项目,大多由政府拨款,支持企业科技发展,减少企业研发成本,使得其在国内外的激励竞争中保持应用的优势。此外,工科院校的科研也需要研究经费的支撑,除了企业提供的基本实验环境,申请的科研经费能有效支撑学术交流、调研及部分设备的增加。

以扬州大学信息学院为例,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已经成为重要的科研经费补充渠道之一。在扬州大学由于工科学院相对较弱,国家纵向项目还不能成为主要的科研项目。通过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联合申报省科技厅及市科技局的各类项目,已经取得极为良好的效果。合作申请科研项目的最大益处在于,学校教师能拓宽视野,抓住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开发出一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并共同享有知识产权。

2.3 共建科学研究实验室

实验室共建的目的一般有三种:第一,企业通过投资实验室,使得学校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为后期的人力资源补充奠定了基础;第二,共建实验室后,企业输送员工到高校实验室进行人才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职业水平;第三,企业从宣传广告的角度出发,树立企业形象。因此,企业在高校建立冠名企业名称及商标的实验室,为高校的实验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从长远考虑,希望高校对其人力资源的提升、优化与改善提供帮助。

共建实验室模式可以大力推广,可以作为高校了解市场和需求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共建实验室的合作研究项目了解目前市场的研究热点,准确把握企业应用需求。

2.4 师生到企业实践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性环节越来越得到加强。除了实习以外,工科的实践性环节增加了企业实践,而且时间较长。由原来的1个月增加到近乎1年,学生可以采用完成企业项目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与医学类似,工科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通过学生直接到企业实践,真实参加开发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深化。一年的企业实践,加深了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了学生早就业,也用人单位选择优秀人才,补充人力资源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方式。

教师到企业实践是工科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另一个重要模式。教师到企业实践具有双重作用,第一,便于教师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不在是单纯的课堂课本知识的教学,而是增加开发技能,使得学生能专注应用性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使得教师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时候,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3. 工科学院为地方经济服务产生的双赢前景

为地方经济服务是地方高校工科学院肩负的使命之一,能促进地方经济和高校教学科研的共同进步。对企业来说,工科学院为地方经济服务具有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企业接受地方院校的科技服务重点在于补充人力资源、解决技术难题、增强企业的商品竞争能力。

对地方高校的工科学院而言,因为具有和地方企业合作的得天独厚的便利,可以通过为地方经济服务,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转化现有科研成果,提高师生的业务能力。

4. 结束语

工科学院的教学及科研内容与成果与生产力转化具有紧密联系,实现工科学院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分析工科学院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地方高校工科学院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合作模式,工科学院为地方经济服务产生的双赢前景也是可以预期的。

参考文献

[1]贾玉霞.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要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J].吉林教育科学,1994,06.

[2]赵艳林,王文,徐建平,周婧.地方工科院校专业设置与服务地方互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06.

[3]靳泰安.地方工科院校学科建设工作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03.

地方师范学院 篇8

关键词:代数课程,教学团队,地方师范学院

0 引言

2007年7月,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 , 该意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 意见中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 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重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 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 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开发教学资源, 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 发扬传帮带的作用,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此后, 出现了许多探索教学团队建设的文献, 如文献[1-3]。由此可见, 教学团队的建设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团队是一种非行政组织形式的教学机构, 其基本特征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 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组成, 一般由教学水平高的教学或者副教授负责, 它有合理的知识和年龄结构、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 实现优势互补与共同以展的教师群体。

1 代数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玉林师范学院地处广西的非中心城市, 是2000年从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升本的地方院校, 跟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步伐, 学校目前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拥有30多个本科专业, 近15000人的在校生。多年以来, 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代数课程负责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必修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 包括高等代数、高等代数选讲、近世代数和线性代数。团队的成员目前有教授, 副教授和讲师各2名。团队建设成团队负责人总管、数信学院主管、课程负责人的三级管理体制, 形成分工明确、有机协调的模式, 制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以骨干教师为主、青年教师为辅, 造就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在教学与课程建设方面发挥集团军的作用。

(1) 教学团队与教研室建设同步发展

目前, 教研室的建制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单位, 一般授课相同或类似的教师组成。代数与几何教研室是学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其中一个教研室, 由6位老师组成, 我们就以此为基础, 成立了代数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在进行教学团队建设的同时, 也促进了教研室建设, 不仅规范了教研室的制度和活动, 也使得教学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 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分工合作, 创新性地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近几年, 编写完成适合地方师范学院使用的教材《线性代数》 (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 参编《大学生数学竞赛》一书 (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 编写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实验大纲并在2013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始实施。以团队成员申报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系列课程仿真模拟实验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该项目获广西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玉林师范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 和《转型院校基础性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和广西高校教学名师项目《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拨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和实践》。这些教改项目正在按计划进行, 已经发表了多篇教学教改论文, 同时, 代数几何教研室还荣获学校先进教研室称号。基于代数课程本身的特性, 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中, 我们还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要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以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线, 强化基础理论的教学, 加强学生运算与推理能力的培养。

二是坚持实验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创新性改革。由于学生的来源参差不齐而且数学基础普遍较差, 加之学校目前转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现状, 以及课时数的不足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强化数学实验教学, 着力培养既能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验的双师型教师。

(2) 以教学名师为核心, 把教学团队建设与培养教学骨干相结合

代数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是广西区级教学名师, 是团队的核心。利用教学名师的示范与带头作用, 发挥其自身优势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团队成员互相协作, 广泛、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并组织了“拜师结对”、“课堂观摩”, 校内讲座等, 通过对“点到面”的方式, 实现对教学骨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3) 以课程建设为依托, 把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相结合

地方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其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 因此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通过他的课程教学来体现的, 高质量的课程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来保证。因此, 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课程的建设, 而且必须依托于课程的建设, 两者相辅相成。教学团队参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的改革, 出版教材或编写实验讲义, 就可以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4) 依托学科骨干, 使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协调发展

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们相辅相成。教学团队成员申请各项科研项目, 而且深入科学研究实践, 充实教学内容, 使得科研反哺教学, 科研促进教学, 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应用数学是玉林师范学院的广西重点学科, 一直以来学校都将学科专业优势作为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的重要平台, 而且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团队建设视作同等重要。近年来, 代数课程群教学团队依托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和学科骨干, 申请并获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 促进成员间的互相协作与共同进步, 也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2 团队建设的思考

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并且复杂的工作, 从地方师范学院的定位其教学团队的建设更需要认真的组织和严密的管理措施。另外, 由于代数课程涉及到的课程抽象性强, 理论要求较高, 地方学院的学生普遍觉得比较难学与理解。因此, 代数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 笔者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 切记千遍一律。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 地方师范学院的生源质量普遍不好, 跟重点高校甚至一本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有一定的差距, 再加上代数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其教学团队的建设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程教学的理论性不应太高, 应该理论与计算实践相结合, 甚至应偏重于计算教学, 否则会造成课时的浪费而学生能够掌握的内容不多。

(2)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努力培养具有双技型的教学团队。加强课程实验的实际练习, 编写好适合学生情况的课程辅助实验教材。同时, 加强实验室的建设, 使实验条件能够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实际利用率和利用效果, 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着力建设与培养一支既有教学水平又能指导实验实践的双技型教学团队。

(3) 构建良好的合作氛围, 落实青年老师导师制, 着力培养高水平的青年教师。建立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与互相学习和合作, 充分利用老教师的传、帮、带活动, 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 坚持开展教学研究与听课制度, 不断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4) 坚持教改课题与科研项目的双驱动策略, 以科研促进教学去培育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选择熟悉本学科发展趋势, 具备较强改革创新意识, 有明确改革思路和目标, 有有效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教师作为教学团队的负责人, 并以负责人为核心申请教学改革课题, 同时以团队负责人或学科骨干教师申请科研项目, 实行双驱动策略。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 以课题和科研成果为纽带凝聚协作信心, 共同培育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覃以威, 杨永栩.地方高师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教育, 2013, 5:131-132.

[2]石远硼.地方师范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现存问题与策略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5:125-126.

地方师范学院 篇9

一、地方高校学生闲暇教育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现状,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 随机抽取周口师范学院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537份, 回收率89.5%。问卷主要包括被调查人基本资料、闲暇生活状况、闲暇生活的主要形式、闲暇生活态度、闲暇时间和对闲暇生活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内容。

1. 闲暇时间的安排与认识。

(1) 时间比较充裕, 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每天的闲暇时间, 从统计结果显示看, 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在校期间, 非双休日平均每天的闲暇时间在2~4个小时的占46.4%, 闲暇时间在4~6小时的占39.1%, 可见将近90%的同学每天拥有2~6个小时的闲暇时间, 大学生拥有的闲暇时间比较多, 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充裕。 (2) 时间安排缺乏计划性, 大学生对自己的闲暇时间安排情况, 从统计结果看, 有计划的学生只占了11.2%, 比较有计划的占17.3%, 一般有计划的占34.8%, 比较随意的占32.8%。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闲暇时间没有计划性, 随意性、盲目性很大。 (3) 能够认识到闲暇时间的重要性, 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认识情况统计, 从统计结果看, 39.1%的同学认为闲暇时间很重要, 46.4%的同学认为闲暇时间比较重要, 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载体。

2. 闲暇活动。

(1) 内容丰富, 是大学生日常闲暇时间内经常从事的活动, 既有知识扩展型的, 如看报、读书等, 又有能力培养型;既有消遣娱乐型, 又有体育文娱活动;也有无所事事的消磨时间型, 如睡觉、闲逛等。 (2) 层次较低, 从调查中发现, 大学生对闲暇活动的选择中, 上网, 看影视、听音乐、睡觉、外出闲逛、聊天会友等属于娱乐消遣型的活动所占比例较高。上网排在第一位占71.3%, 看影视、听音乐排在第二, 占65%, 睡觉以45.8%的比例排在第三位。而层次比较高的闲暇活动如书法绘画、摄影写作等爱好、兼职社会工作、学校社团活动所占比例却相对较低, 可见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层次较低, 大都处在纳什所指的第二、第三层次。[2] (3) 学习和上网是大学生闲暇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 看报、读书, 自习两项在大学生闲暇活动中分别占62%和67.2%。可见学习还是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作为正在学习知识以谋求发展的大学生, 书籍是满足他们需求的主要来源之一。网络也已经成了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中一部分同学有电脑, 没有电脑的同学可以通过手机上网, 也可以利用学校便捷的电子阅览室开展网上活动。大学生日常闲暇时间内经常从事的活动, 上网排在第一位占71.3%。在问卷“上网经常性的行为”一题的调查数据显示, 大学生上网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随意浏览、网络影视的分别占9.5%、25.1%、23.5%、22.9%, 可见大学生上网主要是休闲娱乐, 其次才是网络学习。

3. 大学生的闲暇心态。

(1) 对闲暇教育了解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 对闲暇教育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的比例仅占5.02%, 对闲暇教育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的学生比例占72%, 可见大学生对闲暇教育的知识知之甚少, 加强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刻不容缓。 (2) 对闲暇生活的认识有偏差, 在“闲暇生活对您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的问卷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身体放松, 娱乐消遣, 占调查人数的46.9%;排在第二位的是增加知识, 锻炼能力, 占调查人数的30.1%;排在第三位的是摆脱无聊, 消磨时间, 占调查人数的12.8%。结果显示, 一部分同学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闲暇生活是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能够认识到闲暇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还有近70%的同学认识不到这一点, 只把闲暇作为娱乐玩耍看待。 (3) 对闲暇生活满意度不高,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对自己的闲暇生活很满意的占4.5%, 比较满意的占20.1%, 一般满意的占46.7%, 不太满意的占24%, 不满意的占6.7%。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对自身闲暇生活的评价不高。从与之相对应的大学生对自己闲暇生活丰富度上体验来看, 认为自己闲暇生活很丰富的占3.35%, 比较丰富的占12.8%, 一般丰富的占53%, 不太丰富的21.2%, 很单调的占9.5%。总体上看, 大学生对自己闲暇生活丰富度上体验和对闲暇生活是否满意基本一致。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来看, 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和活动比较充足丰富, 学生们也能够认识到闲暇时间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存在着闲暇生活层次比较低, 自我发展的内容比较少;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对自己的闲暇生活不太满意等诸多问题。

二、改进地方高校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对策

1. 提高对闲暇教育的认识。

当前首先要扭转大学生对闲暇的一种错误理解, 认为闲暇就是休息, 就是玩、娱乐或对金钱进行消费。应该让学生懂得, 有效利用闲暇时间, 有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提升。要自觉地把消遣与提高、娱乐与学习、休息与健身、游玩与创造有机结合起来。[3]

2. 优化学校闲暇教育环境。

学校要加强与推进校企合作, 校地合作, 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平台, 让大学生在日常的闲暇时间中有机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深入实际, 认识社会。还可积极鼓励老师和学生合作, 把有科研兴趣和爱好的同学吸收到有关老师的科研团队中去。要不断拓宽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路子, 使他们利用闲暇时间, 通过自己的劳动, 取得一定的经济报酬, 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 营造闲暇氛围。

学校要通过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 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等媒介, 通过学校报告会、交流会等大量宣传科学的闲暇知识, 提高大学生对闲暇的认识。

4. 结合思政工作开展闲暇教育。

在日常工作中, 教师把E-mail、QQ、博客、电话号码等信息告诉给学生, 鼓励学生就其所关心的人生、学习、生活、理想等问题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老师也要积极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困难,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虹元.高校实施闲暇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2 (2) :21-24.

[2]李翠新.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0 (3) :73-77.

地方师范学院 篇10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工商管理,学科定位

多数地方师范院校涉足工商管理学科领域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 以及由此引发的高校合并与升格浪潮。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1999年原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和盐城教育学院合并升本, 成立盐城师范学院, 2002年原盐城商校并入其中, 自此盐城师范学院开始大规模举办工商管理教学。由于被认为学科进入门槛低, 学生就业前景好, 工商管理学科一度在地方师范院校升格初期拼规模、上层次的外延式增长之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加剧, 转入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地方师范院校, 在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中, 面对综合性重点高校以及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学科的竞争压力, 普遍存在着学科定位不明确, 研究方向不清晰、专业设置无特色的问题。

一、地方师范院校工商管理学科定位缺失分析

为了立足地方, 不断扩大影响, 从而求得生存和发展, 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对工商管理学科定位缺失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 盲目贪大求全, 缺乏重点和特色

多数地方性师范院校认为学科专业门类齐全、规模扩大就是发展, 因此在学校工商管理学科规划过程中往往盲目攀比、相互模仿, 学科建设定位不准确。在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过程中, 盲目追求专业的齐全, 竞相增设热门专业, 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 针对已有基础和条件重点建设一批专业, 也没有在根据高校内外环境要求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专业, 而是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大, 不仅忽视了工商管理学科内涵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 而且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各个专业的建设之中, 使得学科建设无法突破原有的平台, 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 缺乏长远眼光, 注重近期效益

一门科学学科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求程度。同样, 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程度也取决于其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 同时也决定了该学科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即该学科的社会地位。目前, 社会对工商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为拥有工商管理学科的院校带来了一定的利益, 但只注重近期效益不图谋长远发展, 不但对工商管理学科本身成长不利, 而且可能会影响院校的品牌形象, 最终必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三) 忽视学科内部专业之间的联系与渗透

工商管理学学科的应用性很强, 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和管理学, 知识构成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不同领域, 研究对象涵盖了企业经济运作中的财务管理、资金筹措、投资分析、市场营销和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注重实用方法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是工商管理学科的鲜明特点。目前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工商管理学科忽视学科内部专业之间的联系与渗透, 导致学生各方面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四) 追随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模式, 使得学科建设特色缺失

地方师范院校工商管理学科同综合性大学相比, 在层次上有一定的差距。如果盲目追随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模式, 会使得自身学科建设特色缺失。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最终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质量的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一个成熟的学科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术评价体系以及队伍的培养体系。地方师范院校工商管理学科应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资源和生源质量, 突出应用技能训练, 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师范院校工商管理学科定位的依据

(一) 工商管理学科定位以学校定位为基础

高等师范院校工商管理学科的特色, 应该以学校的定位为导向, 以特色学科的建设为基础, 形成自身的教学和科研特色, 从而才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例如, 近年来盐城师范学院按照“扬优、保特、创新”的原则, 认真贯彻“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完善条件、提高质量、创建特色”的20字办学思路, 重点实施基础实验室评估、优秀校风建设评估、学士学位评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申报硕士点的“五大战役”和人才强校、学科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国际化和校园精神塑造的“五大战略”, 积极推行“扩大规模、加大投入、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占领市场”的六大举措, 采取优化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 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努力实现“同类一流”的办学目标。因此, 盐城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科的定位必须以学校的总体定位为前提和基础, 才具有可行性。

(二) 工商管理学科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

地方师范院校的工商管理学科, 在与综合性大学竞争中无学科优势, 与地处中心城市高校相比无地域优势的情况下, 首先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地方实际, 并以此为导向,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为先导、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理念, 将教学科研、学生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正确把握学校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学科发展的方向, 对学校发展、特别是工商管理学科发展作出准确定位, 对师资队伍中各学科专业教师的比例做出相应调整, 并要求各系和大多数教师都要从市县甚至乡镇找到自己的科研项目,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 积极搭建有特色的工商管理学科办学模式。

(三) 利用师范传统专业优势, 充实定位内涵

地方师范类院校要发挥传统专业优势, 利用师范类基础学科过硬, 如语文、数学、教育学等的优势, 通过培养学生较好的文字功底、数学功底等, 在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中体现出优势。特别是要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 大力提升工商管理学科下各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利用师范院校教育类优秀学科的先进知识和理念大胆创新, 与时俱进, 提升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理念, 培养出应用型、学习型、复合型的人才。

三、地方师范院校工商管理学科定位的内容

(一) 明确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目标

明确学科建设目标, 既是地方师范院校工商管理学科定位的起点, 也是其重要依据。地方师范院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应该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为目的。可进一步概括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区域、服务生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 结合盐城地区汽车、纺织与房地产企业较多的实际情况, 其学科建设目标可具体为培养汽车营销人才、房地产管理人才、零售业管理人才等, 从而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 凝炼学科发展方向

在学科发展方向上, 主要是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特色, 进行凝练。地方师范院校要在调查研究工商管理学科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时代要求, 体现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思路。在制定规划时, 不仅要考虑国内外同学科的发展趋势, 国家和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应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如盐城师范学院结合盐城当地的特色经济, 就可以凝练出以下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方向:1、沿海开发中资本运行与管理研究 (涵盖会计学) ;2、沿海开发中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涵盖企业管理) ;3、沿海盐文化与湿地旅游研究 (涵盖企业管理中的旅游管理) ;4、港口物流与供应链研究 (涵盖技术经济与管理)

(三) 优化专业结构配置

地方师范院校科学地构建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结构非常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发展。地方师范院校进行专业结构配置, 一方面不能追高求全, 盲目攀比老牌重点本科院校, 而应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已有的工商管理学科结构框架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模式, 重点抓好优势专业、特色专业, 努力建设国内同类型院校中有影响的重点工商管理专业。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 在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之下, 可设立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 并同时设定3~4个突出沿海区域的研究方向。此外, 在原盐城商校会计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比较优势基础上, 加强财务管理和盐城盐文化与湿地生态旅游的教学研究, 结合沿海开发, 重点建设港口物流专业, 从而形成盐城师范学院工商管理教学和科研的特色和优势。

(四) 完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完善是地方师范院校工商管理学科定位中的主要内容之一。针对培养中教学计划落伍, 实践性教学课时较少的情况, 应该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 大力构建实习基地。如盐城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会计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专业都普遍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针对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没有充分体现应用性特点情况, 要改变目前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面广、量大、交叉严重, 不精不专的情况;要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工商管理教学内容陈旧, 缺乏权变性的状况。使得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 紧跟国内国际学科前沿;要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教学环节, 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剑华.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07) .

[2]杨忠泰.崇术重用服务地方——一般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院系办学目标定位的思考与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 2008, (01) .

[3]孙建京.应用性大学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09) .

[4]高汉运.高水平大学特征与建设策略[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9) .

[5]雷曜、杨斌、吴淑媛.美国管理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04) .

[6]黄国菊.管理教育的历史和未来[J].教育与现代化, 2002, (04) .

上一篇:铁路BIM技术工程设计下一篇:怎样写好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