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

2024-05-11

写作教学(精选十篇)

写作教学 篇1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 作为核心技能的英语写作能力在中国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然而, 中国高校的英语写作教学特别是二本学校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 国外近十年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只侧重于过程教学的研究, 特别是强调学生的独立和创造性写作的研究。 国内研究者对英语写作教学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侧重于写作文本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写作理论研究、语料库研究、写作研究综述、写作测试与评估、写作教材研究和影响外语写作的因素 (赵俊峰等, 2010) 。 在写作教学研究中, 研究者主要研究大学本科生的英语写作的学习方法, 如写前策略、写中策略和写后策略, 很少有研究者就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综合 “过程写作”和“结果写作” 的教学方法并把它们应用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 在研究中与国内同仁交流教学经验, 同时为其他院校提供有效的研究理论数据。

二、理论依据

元认知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表明了英语写作是一个认知过程, 是作者大脑的认知过程, 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 Baker和Brown更强调了作者英语写作的认知的决策能力即监管行为 (计划、监督、测试、修订和评估) 。 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应用, 而且要注重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所教内容的特点和难点, 也要意识到课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取决于习得者用自身经验去构建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 习得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兴趣, 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过程。 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建构主义更加注重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和习得者的自主学习过程。 而这一学习过程是一个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 它是习得者获取意义建构的基本要求。

三、研究结果

(一) 研究方法

英语写作是一个重要的、建构型的、复杂的学习过程。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探究一个或多个甚至一个 “综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技能。 该研究主要侧重研究“过程写作”和“结果写作”中常用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及其综合地应用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 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反馈得知其应用的情况。

本研究的对象是60名2013级的本科学生, 通过入校的分级考试, 这60名学生全部是B级 (英语水平为中等) 的学生。 60位学生分为实验班和对比班。 在实验中, 我们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对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调研。

(二) 主要研究发现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英语写作的学习方法

为了能使习得者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保持主动学习状态, 为其提供有效的理解性输入, 教师应需了解学生当前的英语写作水平,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知, 两个班学生的汉、英写作水平相当, 但学习方法不同 (t=3.198, df=71, p<0.05) , 实验班的学生在写作前偏好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英语写作资料的查询, 而控制班的学生则喜欢单独行动;写作中实验班的学生喜好使用大学期间学习的词汇并更注重体现文章的逻辑关系, 而控制班的学生在最新词汇的应用在篇章的逻辑关系表达方面略为差一些。 如控制班学生的作文中常出现的词有very, because, so等, 而实验班学生作文中则常出现extremely, there-fore, as a result等。

2.在写作中强调注意力分布策略的使用

在二语言习得中, 注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学习者的重视 (Ellis, 1993, 1995) 。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研究者发现学习者越注重注意策略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他们所获得的英语写作知识或技能就越多。 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注重文章中语块的组合、 中心句子的设置和逻辑关系的排列等。 实验数据表明, 以上三项在英语写作中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中语块策略的作用更显著 (t=8.028, df=289, p<0.05) , 其次是中心句子的设置和逻辑关系的排列。

在学习方法上, 两个班的学生也显示了各自的特点。 调查显示, 控制班的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多采用的背诵模板句子或范文的记忆策略, 写作文是为了准时交作业,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充满了焦虑;而实验班的学生多采用的是以老师提供的范文为例,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增补的平行写作 (parallel writing) 或框架写作 (framework writing) 。 实验班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还注重注意力分布策略的使用, 主要体现在中心句子的分布 (the location of a topic sentence) 、学术词汇的应用, 如very- extremely, if-on condition of, so–thus, 长句的应用, 如含有表现时间、原因、条件等从句的复合句,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倒装句等。 而控制班的学生的作文则词不达意, 使用的高频词多为在中学阶段习得的词汇, 逻辑关系不清楚, 信息交流较差。

在写作评估方面, 实验班的学生首先使用批改网帮助自己修改作文, 只有少数的学生会请教写作水平比自己好的同学帮助修改, 而控制班的学生只是看看老师给予的文字性的批注, 不做任何修改, 写作后对于自己的作品与同伴进行观点或看法方面的交流者更是寥寥无几。

3.写作过程方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过程写作方法已应用到英语教学中, Hawkins和Joanna认为过程写作可以培养学生有效地写作。 但是当前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仍然因受到考试的影响而侧重的是结果写作方法, 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只强调写中策略的应用。 调研数据显示在英语写作的三个阶段, 写中策略排在首位, 其次是写后策略, 而写前策略是学生在英语写作环节最弱的环节。

在写作过程中, 大学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在这一完整过程中注意的分布和注意的意识程度。 由于注意在二语习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Ellis 1993) , 因此教师加强学生对认知的注意同时加强对输出的注意。 在研究中, 研究者发现可理解输入是二语习得的首要条件, Schmidt和Frota认为学生的二语只有呈现在可理解输入中并被注意到, 才会被学习者习得。 Swain认为输出可称为一种触发机制, 习得者在输出过程产生的反馈可使习得者注意到自己中介语的欠缺, 从而获得更好的习得。

教师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加强学生对写作内容 (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想法等) 的注意, 其次是对文章结构 (长句的使用、段落的逻辑性排列、例子的使用和要点的排列等) 的关注, 最后是对文章中语言的形式 (选词、语法、拼写、标点符号等) 的关注。 在写后的教学策略中, 教师更着重使用面对面的作文批改, 特别是根据文章后面的批语与学生单独交流思想或想法, 使得学生能真实地注意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如何才能更好地修订自己的文章。

四、结论

英语写作是一个过程写作, 大学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写前阶段、写中阶段和写后阶段) 学习策略的应用, 同时要加强自身的教学策略的应用, 确保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学习策略, 达到更好地学习英语的目的。

由于习得者自身的英语水平的限制, 高校教师应把“过程写作”和“成果写作”的教学方法综合地运用到英语写作的教学中, 即为英语水平低的学生提供不同内容和不同体裁的范文, 为他们讲解各种体裁中的模板句式结构并要求熟练背诵, 在为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范文的同时, 要求他们以范文为依据进行重新创作,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注意分布和意识程度, 主要体现在写后阶段教师督察学生对教师批语的反馈。 为了更有效地了解学生对批语的反馈, 有些高校教师采用了师生间单独交流思想或观点的评估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被检验是行之有效的。

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 高校教师应以行动为导向,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并通过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 真正能提高学生英语的写作能力。

五、结语

英语写作是一个交流、认知的过程, 需要高校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输入以获得有效的输出。 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了解习得者的英语水平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 然后根据其在写作过程中使用的学习策略采用不同的且有效的教学策略, 即指导和分析并背诵“模板句子”和范文, 加强学生在写作中对长句的使用、 语法、篇章的逻辑关系和学术词汇使用的注意力分布和意识程度, 写后生生间和师生间对作文批语的单独交流等, 换言之, 就是综合“成果写作”与“过程写作”的教学策略, 最终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2]Brown, A.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pp159.Englewood Cliffs, NUJ:Prentice-Hall, 1994.

[3]C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1981.

[4]Crashen, S.Exploration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se.Portsmounth:Heinemann, 2003.

[5]Ellis R, nterpretation-based Grammar Teaching[J].System, 1993 (21) .

[6]Ellis R.Interpretation Tasks for Grammar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 1995 (29) .

[7]Hawkins, Joanna.Think Before You Write.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6.64 (2) :64.

写作教学 篇2

学论文

高中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摘 要】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实际上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与社会环境进行书面交际的重要途径,实质上是作者对语言编码,从而创造一个更为合乎英语逻辑语篇的过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如果学生不具有语篇意识,则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语篇,也就难以实现预期目的。将以语篇意识理论为研究基础,借鉴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一些培养学生语篇能力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语篇能力;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无论新课标之规定,还是历年高考对书面表达的考查,写作教学始终是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实践中可以看到,写作教学中关于语篇意识的培养仍处于空白地带,因此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作文。笔者认为,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写作能力,就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高中英语语篇连贯与衔接教学

在日常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例向学生传授有效的衔接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将前后的句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对于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以下经典教学案例:In rockmusic there is a distinct and almost overwhelming beat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music each song hasan easily

recognizable you listen to a song,your footusually starts to pick up the long,()your entire bodyseems to be moving with head pounds with the beat,andthere is no room for the surge of the music its own way,rock music is as dominant as theRock of message is an overpowering emotional one.在该语篇中,不仅有语法衔接、连词,而且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引导学生识别和学习词汇之间的衔接纽带。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全借助单个的语篇向学生讲解衔接问题,而是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加留意这方面的素材,相信经过多次讲解,学生一定能够掌握衔接形式和技巧,并应用于写作实践之中。

2.语篇段落发展与结尾教学

段落是英语语篇之本,同时也是构成基本篇章的最小单位和基本框架。但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段落的形成,并非是诸多彼此不相干的语句简单地堆积而成,应当是一些有价值、意义,而且彼

此相关的语句为实现某交际目的而组合在一起的,然后利用有效的衔接手段,使整个句子更加的合乎逻辑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对段落写作图式方面的知识面进一步扩展,尤其是主题句写作时,应当确保主题可写性。对于支持句而言,其作为对主题句的有效论述,要求扩展句必须为主题句服务;对于结论句而言,其作为全段的浓缩和总结,应当体现强调和总述作用。在弄清楚语篇段落基本结构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段落写作,即如何扩展主题句,使之成为一个段落。实践中常用的方法是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因果关系以及比较与对比模式,同时还可以按照递降、递增以及总分或者分总和下定义的模式将段落展开。从本质上来讲,该种段落展开方法与该节所探讨的问题是一致的,无论采取哪种具体展开模式,都应当符合段落基本架构,必须由支持句、主题句以及结论句构成。在结尾写作教学过程中,结尾句就是整

个段落的最后冲刺,是整个段落的最终浓缩,虽然不是全部的段落都一定要有结尾句,但好的结尾句可以使段落更加的严谨,否则将会出现言出意未尽现象,显得空泛、无力,整篇文章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优化写作教学,培养写作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写作;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53

写作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写作一直是英语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写作教学在小学外语整体教学中严重滞后。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正是训练学生写作的最佳时期。但是教材并未开设专门的写作课,写作课是作为阅读课的延伸而存在的,但是写作作为学习一门语言的终极输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许多小学英语教师的难题。

为了能达到新课标对小學生写作的要求,更好地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试着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克服恐惧,树立写作信心

信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保障。由于小学生对于写作存在着一定的心理恐惧,因此,如何消除畏惧心理、提高学生自信,是写好英语作文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应该在写作前做好一些前期工作。

如以My favorite season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小作文。为了消除学生对写作文不自信的心理,笔者没有直接让学生开始“写”作文。而是先给学生看一幅夏天的景观图,让全班同学一人一句来说说夏天。如果用中文来描述夏天的话,肯定大家都是侃侃而谈的。但是现在用英文来表达学生就显得有些不自信。于是,笔者就给出了相应的句型:1. It is ...(天气)2. I can wear...(衣服)3. I can ...(活动)学生根据所给的句型来具体描述夏天。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给出句型还不足以让他们准确表达,这时笔者就给出图片让学生来说。这些图片非常直观地表现出夏天的特点,学生讲起来非常形象具体。这就为接下来的笔头描述奠定很好的基础。学生变得有东西可讲、有东西可写。

口头讨论结束后,笔者让一位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总体来描述概括夏天。这位学生讲述得非常到位。如下:Summer is my favorite season. It’s always sunny and hot in summer. I’m full of energy in summer. I can wear my beautiful dress and colorful scandals. I can go swimming with my friends. I can eat ice-cream and watermelons too. They are yummy. So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听完这一整段的描述,笔者的心里是十分欣慰的。

事實证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学生变得很有自信地说出一整段话,那么根据口头描述再用写作的方法记录下来就显得容易多了。接下来,笔者又分别出示了春天的景观图让学生来描述。由于有了说话的基础,学生写作文不仅没有了畏难情绪,还更加有了自信。

二、累积素材,避免天马行空

“艺术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经验非常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写作素材的积累显得尤其重要。而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实践证明,学生平时课外阅读面越宽,语言实践量越大,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能力就越强。因此,笔者根据教材中每个单元所设定的主题,通过网络搜索了不少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故事、儿歌和英语小知识,每周进行专门的阅读练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素材。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到书店购买适合自己阅读的英语故事或书刊,订购英语周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记单词的习惯,发现单词记忆的灵活性、趣味性,激发起学生想学、想记的欲望。通过日积月累,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能让学生在自然的习得中学得大量的英语单词、句子,形成较好的语感,为学生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打破常规教学,将作文训练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当教授新词汇或词组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这些词组自行造句。学生通过练习能加深对词语或词组的应用,再写作文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拿来运用。

三、勤写勤练,形成自我风格

很多小学生都喜欢写日记,用日记来记录他们成长的足迹。如果学生能用英语来写日记,更能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所以,从写一句话日记开始训练学生的写作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那么如何写好一句话日记呢?可以从以下两点告诉学生:第一,写什么。(写一写你看到或听到的人、事、景。) 第二,怎么写。(写出人物在做什么或景物是怎么样的。)告诉学生只要能把这两点写出来,也就可以写好一句话日记。以下是两篇学生所写的一句话日记。虽然简单,但对于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May 9th Sunday Cloudy

Today is the weekend. I usually get up at 10:00 on Sundays. I eat lunch at 11.

几句简单的描述就已经把事情交代得非常清楚,而且这些句型都是与课本息息相关的,学生写起来不会觉得困难。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锻炼开始写一段话日记。经过一段时间的一句话日记训练,学生在英语表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写英语作文的信心也建立起来了,这时,可把一句话日记加强为一段话日记。在写一段话日记前,可从以下三点教学生如何完成一段话日记。第一,些什么。(写你身边熟悉的人或事)第二,在哪里?(写出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第三,做什么。(写出人物在做什么事情)。

当然,从开始学英语,我们就应该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从书写开始,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注意大小字母和标点符号。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写作知识,如:科学指导单词识记,提高正确拼写的效率;精练讲解标点符号,提高正确运用的能力;强化操练句法结构,提高正确表达的能力等。

总之,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持续、有效的训练过程,它需要教师有计划地进行组织、训练并正确引导。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知识与能力,反复实践、不断创新,切实提高小学生英语作文的写作能力。笔者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这块领域上刚刚起步,在摸索中进步,同时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写作教学 篇4

一、心眼相通,感乎于中

《晋书·乐志上》:“夫性灵之表,不知所以发於咏歌;感动之端,不知所以关於手足。”感动之语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当大千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诗人能从中淬炼出优美的诗歌来,是因为他们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捕捉感动的眼,心眼相通,最富诗意。为何当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叹曰:“真天才,当垂不朽矣!”这是因为王勃“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能言”。人们看到的景物与王勃一样,但是沉淀于心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因为王勃是用心眼一起来欣赏这些景物,而别人不是。我们想要写出“性灵文字”,首先要做到的是“心眼相通,感乎于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记得引导学生细腻地去感受周围发生的一切变化。

在微风拂面中感受春的脚步,在柳枝舞动中感受自然的生机,在沙沙细雨中聆听自然的歌唱,在白云的飘动中感受云卷云舒的惬意。观海则感受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登山则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赏月则体会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怀……如果自然万物的变化能够引起一个人心灵感动的话,那么,他离“性灵写作”也越来越近了。

笔者每周会要求学生以自然界中的一种景物作为写作对象,字数不做限制,文体不做限制,主要抒发自己对自然万物的感受。学生在这种练习中渐渐地爱上了写诗,也许这些错落的诗行是最适合抒发性灵的文体。

如有一学生写的《家乡的小河》:

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沿着村落/奔向江海

河面上/那曾经孩童的欢笑/渐行渐远/消散在浑浊的上空

河底那/曾经欢快的小鱼/如今/已不知所踪

只有那/灰色的烟雾/顽强地缭绕上空

褐色的水草/已然失却了绿色的希望

小作者用错落的诗行通过一条河流的变化表达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遭遇工业污染的悲哀,把眼中的小河与心中的故乡联系在一起,真切地抒发了内心的悲凉。

二、想落天外,个性写作

要把内心中的感悟化成灵动的语言,还须联想和想象。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谓是想落天外,充满个性。“性灵写作”也需要联想和想象,需要抒写个性。

当看到一种事物,可以在头脑中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事物。这种关联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看到柳枝想到美丽婀娜的女子;看到饱满的麦穗想到丰收的喜悦等;看到圆可以联想到零、光环、太阳、月亮、球等具体的事物,也可以联想到周而复始的生活、圆满的结局、亲人的团圆等。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语言灵动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当学生学完《紫藤萝瀑布》后,他们被感动了。于是,有的学生写下一首《紫藤花》:

那串串紫色的忧郁/像雨滴敲击着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头颤动

那是自然的牵挂/任由风吹雨打/坚强地偎依着山崖

诗行虽短,却情深意长。

联想和想象落实在语言上,大多是采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因此,在性灵写作教学的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对语言修辞的指导。当学生写出一个句子,他的意思表达没有达到比较完美的效果时,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让他换个表达方式,以达到完美的表达效果。比如,有个学生写了篇《春草》,原稿是这样:

我不想惊动你/问声早/你还躺在露水中眠

乡村中/城市里/你绿油油的/焕发出勃勃生机

原稿中前半部分用了拟人,后半部分则实写,前后修辞不一使得诗歌缺少了韵味与诗意。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下半部分也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最后定稿为:

我不想惊动你/只为问声早/甜甜的你/还躺在露水中酣眠

乡村中/城市里/你以旺盛的绿意/用生命蓬勃了整个春天

灵动的诗意就这样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

三、诗意栖居,精神写作

社会飞速发展,人心浮躁,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当代学生。在考试制度的高压下,学生们的作文中充斥着浮华的浓厚的“文字化妆”,丧失了生命本真的淳朴的自然之美。“性灵写作”则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很高的要求,它希望写作者能够诗意栖居,进行精神写作。

当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时,一切的存在物都成了你精神的食粮。为了让学生在浮华的世界中多存一份本真,笔者在教学中必不可少要朗读一些“心灵文字”,让学生从这些文字中去感受世界的美、感受精神的力量。记得爱默生曾说“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笔者在课堂上朗读这些文字,也正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中获得灵感。

教学不能止于朗读,还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攫取素材,以心灵关照生活,让生活在心底涌现出美感。笔者每周会让学生写随笔,这些随笔都是生活、心灵的记录。有个学生在随笔中以《大海》为题,写道:

妈妈又一次带我来到海边观海,这时的我看海仿佛有了另外一种心境。当看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宽广自由时,我仿佛觉得自己也在大海中畅游,呼吸着海里的气息,心旷神怡。浪花在大海中歌唱,犹如天籁之音,总觉得“此曲只应‘海’中有,‘陆上’难得几回闻”!突然间,我想起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

这则随笔虽短,但却是生活与心灵相结合的记录,外在之物牵引着心灵,让心灵也随着波浪的起伏而涌动。小作者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了心潮涌动的过程,这就是精神写作。

除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攫取素材外,笔者还让学生大量阅读杂志、报纸,如《读者》、《意林》、《每周文摘》等,让他们在这些美文的世界中领略美的风光,感悟美的真谛,酝酿创造美的冲动。

“性灵写作”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作为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在现实中践行,并取得成果,对于教育事业也算是奉献了微薄之力。

路之甚远,行之弥艰。吾将在诗意求真、性灵抒写之路上不断求索,永不气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8

写作教学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真诚地热爱生活、细细地品味生 活、深入地思考生活,在纷繁的生活找到新颖的角度和视点,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通过教学,使学生真诚地热爱生活、细细地品味生活、深入 地思考生活,在纷繁的生活找到新颖的角度和视点,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学时代是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时期。你可曾想过,你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情感的丰富,心智的成熟,认知能力的提高,都会给你的生 活增添光彩和活力。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可见,要写好文章,就要做生活的 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二、写法指导:

1.仔细观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时时捕捉生活素材。大自然的春花秋月、校园的一草一 木、家庭的平凡琐事、社会的点滴见闻等都是我们的写作素材。如《春》一文,作者描写的就是春天的花草风雨。

2.积累生活素材,不仅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宋朝大诗人 陆游说,写诗“功在诗外”,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积累生活素材,不仅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多角度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将观察对象与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体验。如看到燃烧的蜡烛,就想起自己默默奉献的老师,产生赞美老师的冲动。

3.选择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生活写。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有真体验、真感受。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环境进行描写,才能写得见人见物见 精神,才能绘声绘色,描述生动。

三、实战说练:

从学生随笔中选取以下几方面的优秀随笔或片段,示范 给学生,并进行交流研讨。

1.9月份,季节更替,渐入秋天,气候不同了,自然景物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选读学生随笔、交流研讨。

2.刚上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这其中一定有难忘的相识瞬间,同学们的随笔中也关注到了,下面欣赏随笔并交流研讨。

3.回忆成长经历,一定有难以 忘怀的人和事,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同学亲密无间的友谊,都值得回忆记录下来。欣赏有关随笔。

4.总结:

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 美,而是缺少发现;

只要你真诚的热爱生活,细细的品味生活,冷静的思考生活,你就会发现,你原来觉得单调的生 活竟然如此丰富多彩;只要我们真诚的 感悟生活,才能在纷繁的生活找到新颖的角度和视点,写出让人耳目一 新,回味无穷的文章。

四、写作实践:

生活很丰富,世界很精彩。你一定有想记录下来的内容。请参考课本P18页“写作实践”的三个题目,任选一个,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

1.写作自己的见闻感受。写真事,抒真情;

2.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仔细观察

保持敏感和好奇心积累素材

用心思考感悟生活选择材料

写作教学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 过程写作教学法

大学英语教学将课程区分为听说和读写两个部分,其中读写部分的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反映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四六级考试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难以获得高分,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积累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没有进行英语写作的有效教学有关。

一、过程写作教学法概述

1.传统写作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结果写作教学法要求英语写作一次成型,对初稿要求语言准确、注重语法词汇的运用;而过程写作教学强调对同一篇作文反复修改,让学生自由发挥,注重的是文章的内容。在传统的结果教学法中,学生要一次成稿难免会很谨慎,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无法发挥自己的词汇优势和写作水平,而且在结果教学法下,学生一般不会注重写作成果,只关注作文得分,以获取分数为目的进行英语写作,不重视教师的评语,从而无法真正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2.过程写作教学法的优势

过程写作法的主体是学生,重点在于构造轻松的写作课堂环境,教师只需要适时地指引和建议。教师把写作教学划分成准备阶段、初稿阶段、反馈阶段、修改与定稿阶段。教师并不是将教学阶段划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将各个阶段串联在一起,每个阶段都是为下一个阶段服务的。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到各个阶段中,对过程写作的教学予以评价和反馈。

过程写作法在各个阶段的划分,有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发现学生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发现自己写作的不足,在修改阶段审视自己的写作内容,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写作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1.写作的准备

很多学生在拿到写作主题时都会觉得无从下手,过程写作教学法首先要求确立写作目标,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步,列单。教师列出与题目相关的词或词组,并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不需要按照既定的单词顺序或是过于追求华丽的语言。

第二步,分组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起来,讨论列单的内容,发现欠缺的内容。

第三步,归类。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可展示和汇总列单的最终内容,初步确立写作的主要观点和提纲。

“列单并归类”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拿到题目后,能快速形成写作思路。

2.初稿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初稿,让学生按照“列单并归类”的方法展开形成的提纲和观点展开,并注意写作逻辑。

3.反馈

初稿完成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检查,然后进行分组,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提出意见,经过小组讨论、自我修改、交互式互改、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环节,完成反馈部分。在反馈阶段,学生能够获得新的观点,并发现自己的不足。此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解读一些优秀的论文,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供学生参考。

4.修改

通过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作文,不仅能让学生的写作思路越来越清晰,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定稿

经过数次修改,作文就进入了定稿阶段,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但也有的学生不满意自己的写作,会在定稿后再一次修改,而修改定稿内容能让学生获得新的写作思路。

三、运用过程写作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教师是英语写作的设计者,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理清教学思路,尤其是要控制学生的写作速度。教师可以一些优秀范文为参考,讲解文章的布局、框架、技巧和发光点等。另外,在讲评作文时,教师要详细讲评语言的使用规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结语

过程写作教学法是指通过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构思与布局,从而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强调写作的认知过程。

创新语文写作教学提高语文写作素养 篇7

一、融入生活, 激发潜力

写作素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 给学生更多的接近大自然、融入生活的机会, 引导学生广泛猎取素材。比如, 五彩斑斓的自然风光, 精彩纷呈的人物事件, 丰富多彩的学校、家庭生活等。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事物越多, 他们的感受越深, 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激情饱满。但是一篇优美的作品, 还需要把观察和想象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样作品才会生动活泼, 活灵活现。比如出自著名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荷塘月色》等, 都有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用眼睛去细致观察, 用耳朵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用心灵去感悟和体会。每天都要让学生用笔去记录当天的感受, 哪怕写一个小片段都可以, 加强写作练习, 认真观察,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布置作文的时候, 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使他们有话可说, 更使他们的文章生活化和真实化。如果写作脱离了生活实际, 那么文章就会显得空洞, 没有感情。因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让他们自主创造和发展, 培养他们的写作意识, 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 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笔描述出来, 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作文。只要学生善于观察, 就能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美。只有充实了头脑, 得到心灵的洗涤, 就能展示他们的真性情, 创造出好的作品。

二、消除畏难情绪,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巨大动力。在写作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写作。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学生不愿意上作文课, 主要原因是不会写作文。一看到文题就愁眉苦脸。那么, 怎么才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 开展多种多样的写作活动, 比如, 快速写作竞赛、作品交流会、向报刊推荐好文章等。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 品尝到写作的乐趣。还可以抓住学生喜欢得到赏识的心理, 对于优秀的作品, 要通过高分进行鼓励, 对后进生的文章, 努力找到闪光的地方, 并加以表扬,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还可以根据学生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 把学生的文章编定成册,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具体的做法是让每个学生把这一学期的作文进行修改, 编好目录, 写上序言, 配上合适的插图, 设计美丽的封面, 再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进行评比。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带动家长参与策划。编制的册子内容丰富, 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我价值, 使学生写作兴趣的火花燃烧起来, 由“ 要我写” 变成了“ 我要写”。

三、将写作融入课外活动

(一) 阅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通过阅读能拓宽视野, 增长知识, 做到出口成章。要想提高语文素养, 开发智力, 只阅读教材是不行的。还需要进行课堂延伸, 把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自由阅读指的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但是需要教师告诉学生阅读的目的和要求。定向阅读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阅读一定量的作品。比如教师针对记叙文的特点, 给学生布置阅读的目录, 并要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查, 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汉语是最优美的语言, 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 教师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两首古诗, 摘抄优美语句或段落, 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品味和气质, 以及丰富语言有很大的益处。老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名家作品, 比如四大名著、历史史书等, 进而提高学生的心智。同时, 要求学生在阅读和摘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让学生进行再次创作。

(二) 办报

所谓的办报有很多形式, 其中包括学生的手抄报、黑板报、墙报等。学生在办报的过程中, 会运用大量知识和技能, 这对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自办小报的形式和内容, 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低要求到高要求, 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 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老师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 通过有针对性地写作指导, 加强训练, 因材施教, 别致新颖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 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达到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樊会莹.阅读与写作联手思维同表达并进 (上) ——中考读写结合类试题例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 2012 (5) .

[2]刘俊峰.探究性作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作文教学的一种策略建构——基于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批判[J].新课程研究:中学作文教学, 2011 (2) .

[3]苏来顺.研读教材提升学生语文习作能力——论挖掘教材, 找准“读写结合”点[J].北京教育教学研究, 2013 (1) .

浅谈小学写作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写作 篇8

一、小语写作教学重在指导学生自主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语作文是小学生积极表现自我, 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需要, 让学生在观察中写作, 在阅读自悟中写作, 在反复修改中提高写作, 应当是小语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

小语教学培养小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需要从动情、入感、悟味三方面入手, 为情造文, 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敏锐。对学生来说, 自主写作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关键是要抓住要点, 注重看、听、悟、改、批五个方面。“看”是指看书, 看得多了才能明白什么是好文章, 现在作文辅导书种类繁多, 但多缺乏实例, 与其读这样的书, 还不如找点好文章来读。“好文章”不仅指课外的, 还指课本中的, 引导学生自主写作必须要指导学生阅读好文章。“听”是听广播中的文学欣赏、听语言节目等, 经由听觉的语感汲取写作的素材。“悟”是领会到“他山”得为文之妙, 又能举一反三, 把这种为文之妙化为自己得认知。“改”是不断地思考写作的表达内容, 一些名家甚至有“文章不厌千回改”之说, 文章写好是细活, 只要时间允许, 还是磨一磨再磨一磨为好。“批”是在他人的指点过程中提高自主写作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写作

近年来, 随着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引入到了作文教学课堂,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由“要我写”转变到了“我要写”, 其主要的优势一在于运用多媒体, 可以创设写作情境,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真正做到“我要写”, 小学学生好奇性强, 求知欲旺盛, 对新的事物感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这一心理。而多媒体以图、文、声、像于一体, 有利于创设作文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真正做到心有所思而作;二在于运用多媒体能再现生活情景, 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新课标》要求,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 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 最受感动的内容”。小学学生作文刚刚起步, 写作内容主要来自于生活, 而生活又是写作的源泉,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各种活动, 从中索取写作内容;三在于运用多媒体, 能积累语言,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四在于运用多媒体, 能引导学生自我点评修改作文, 提高写作质量。点评修改作文是写作的继续, 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自我写作能力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做起

塞内加尔作家菩德吉说:播种一个行动, 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 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 你会收获一个命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有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实际上是一个人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思维模式的支配下, 经过反复实践而逐渐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的迅速再现。研究结果发现: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教师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写作习惯是一条重要的小语写作教学途径, 如在指导小学生自主写作的过程中, 重视让学生的写作从注重“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四要素去组织自已的材料, 表达自已的思想, 就可以由此培养起小学生的“自读自悟, 自我写作”的习惯。

四、培养小学生自主写作能力要高度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小语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阶段目的任务定位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写作的自信心等。作为小语阶段性的教学目标, 需要写作教学从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入手。目前小语写作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做法上存在注意不够、生活内容单一、学生个别认识程度浅等问题。有小语教师分析培养小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高度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教学, 主张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是小语教学要体现“绿色”的写作指导性。所谓“绿色”, 是指立足于生命本源颜色, 体现一种小语教学文化的写作教学特色。“绿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一种体现人文精神的小语教学, 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设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侧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 组织小学生写信邀请家长访问学校, 给郊游的接待单位写感谢信, 给著名作家、演员、运动员写信, 设立班级信箱, 学生可以写信给班上的同学和老师, 或者和校内外的其他班级建立通信联系等活动, 就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写作是交际的工具, 是生活的必须要求。

写作教学 篇9

一、以词为写作基础

词是写作的必需材料。对于单词, 我的看法是: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 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活泼和好奇, 根据他们的心理, 大量地输入新单词, 主动地造成一种学习英语的环境, 开阔小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 学会在生活中体验英语的重要性, 主动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在教授单词的过程中, 我认为第一步应该是活记单词, 不断地巩固。每单元我先教授新单词, 把它放在一定的句子里帮助学生理解单词含义, 同时了解该词相关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 还有它的词性。要求学生坚持天天都要不断记忆, 以便巩固词汇。

课堂上, 教授新单词之后, 在布置作业时, 我要求学生用当天的新单词进行造句。字数不限, 只要能把当天的单词都能用上, 对于那些善于创造的学生给予表扬。在这一环节中, 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把学生的一些优秀的句子在班上展示, 这也能刺激更多的学生写出有趣的句子。另一方面, 希望利用这种方法加强对新词的记忆, 加深对生词用法的印象。在造句过程中, 学生也掌握了一些句型。大量的运用, 让学生越来越熟悉英语的表达方法。在学生们的句子中, 我发现他们很喜欢用汉语来进行造句, 有的也符合英语的表达方法, 经过不断地练习, 这种现象也改变了许多。

我经常在教授单词的时候, 专门提出一个单词。没有限定的要求, 只要他能写出与该词相关的内容, 包括相关的词、搭配或该词的不同的形式以及句型, 甚至是从该词联想到的其他的词, 如容易混淆的词或者句型。通过这种方法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互补的做法, 学生之间能够紧密合作, 不断丰富各自的词汇和句型。

在考试和日常的联系中, 学生经常会遇到句型转换这一类题。其实,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同义转换, 让学生用不同的短语、句型去改写原句。让学生经常进行统一替换练习, 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

二、着重句子的练习

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思想的基本的语言单位。学生要想书面表达清楚, 就要写出完整的句子。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首先要求从句子练习开始。

每个单元的单词教学中, 先让学生用几个简单的单词造句, 这几个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写出来。然后, 让学生从新单词里面找出一个形容词去修饰主语或者是宾语, 基本掌握后再让学生根据生词表进行发挥。

在课堂中, 我经常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图画,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 然后以竞赛的形式写句子。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评分标准, 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以小组的形式写句子的原因是:英语课堂上应有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同时也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非智力因素, 采用各种方式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 学生能变被动为主动, 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活动, 是学生在主动思考, 发表意见。合作的形式使每个学生情感因素得以充分发挥, 每个学生都可以避免失败的心理威胁, 都可以自由舒畅地进行英语表达, 这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很多老师很喜欢使用句子接龙这种办法, 句子接龙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顺利接龙后可以体验成功的乐趣。为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我经常先叫学得不太好的学生先说, 以此类推, 后面的学生的补充就更加完善。这种活动, 能激发每个层次学生的兴趣。

三、训练写篇与段

写篇与段是训练的最终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法知识, 可以提高学生将表达的内容和文章题材结合起来的能力。

我们仍然可以利用生词表中的单词, 随意选择几个作文训练的目标,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凭借对文章的熟练程度, 也可进行适当复述, 或者是编写故事。这样, 既可以巩固词汇, 也可以提高写作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使用过渡性的词或者短语, 把各个独立的句子连成小段落。过渡性的词或短语, 是构成连贯语篇的必要条件。只有恰当运用好衔接手段, 才能使所写的英语作文清晰、流畅。连句成段后, 学生独立把短文写下来。这样, 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 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为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将结构简单的句子用不同的结构表达出来, 积累经典句, 使用句式变化多样, 文章丰富多彩。平时, 让学生注意一些课文中的经典句子, 不断地模仿写作。时间长了, 就会熟能生巧, 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

学生进行短文写作训练时, 教师应该提供各种各样的范文供他们参考和模仿, 并给予必要的提示。教师通过范文介绍某一体裁, 讲解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 让学生对此体裁有个直观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之间互相沟通, 共同创作一篇文章, 全面地感性了解。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 及时反馈信息, 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的作文评语,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 以表扬和称赞为主。对于不爱动笔且写作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更应该多鼓励, 注意发现他们作文中的积极因素, 在指出错误的同时, 对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给予称赞、表扬。学生会在这种关注和鼓励下树立信心, 逐步克服对英语写作的畏惧。

写作教学 篇10

要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 笔者认为, 首先要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要写作”这一问题。写作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对一个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和人格的确定以及道德的培养, 对其智力情感的发展都极为重要。要让学生把写作看作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不仅要靠“教”, 更要靠“育”, 因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灵情感不是教得会的, 这是当前作文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把“人 (学生) ”的地位确定了, 作文的新路才能开辟出来。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自我意识着手帮助其完成自身地位和价值的认识, 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在自我价值体现过程中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和愿望。

其次,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独立的个体, 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 并且他们渴望这些思想和情感得到抒发和认可。但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自我评价系统和防御机制都在增强, 他们害怕说错了话会被别人笑话, 因此出现“心理闭锁”, 只愿意和要好的同学或是老师交流, 而不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写作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和宣泄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写作中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或是抒发出内心真实的情感, 从而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或是纠正, 以便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 作文教学就要抓住中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 引发使命意识, 培养创造意识

写作的真正源头来自于生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源自其朴实而丰富的日常生活, 因此, 应该进一步要求学生“参与”到生活中, 从而“发现”生活的真谛。作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条件, 让学生投入生活, 通过直接的参与和间接的学习 (书刊、音像、网络等) 去认识和感受生活中的点滴。但这里所说的“生活”不单单是写作主题所感受到的事物和现象, 主要是与其内心发生了价值联系、激发起学生思绪的生活。孙绍振教授曾说过:“所谓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 而是被你的心灵同化了的, 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 与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所以, 只有教学生找到自己与生活的契合点, 学生才能赋予作文生命和个性。

写作教学中, 我们固然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 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 但是不切实际的创造风格是不被认同和欣赏的。所以, 这里我们要“拒绝虚假的作文, 呼吁真实的写作”!要做到这点, 就要求学生真正的投入生活, 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 然后, 再对他们所获得的东西进行符合逻辑、尊重现实的联想和想象, 最后统一成自己的创作。

所以说, 写作是创造的过程, 但不是“随便”创造的过程。这个创造中包含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切身体会和真情实感, 这个创造物必须是源自于现实的产物。

三、引导学生追求内心世界, 激发丰富思想和情感意识

真正的写作都是有感而发的。每个人写出来的文章不同, 是因为他们的经历不同, 即使经历相同或相似的人, 写出的文章也不完全相同。究其原因, 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同, 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有差别, 他们感受事物的方式也会不相同。所以, 只有教会学生抓住内心世界这个写作的源泉, 就会不断有新的感受和认识。这样, 灵感也就源源不断, 写作自然就不会枯燥和无从下手了。

学会感动是培养“诗性情怀”的首要条件。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感人的语言、感人的内容、感人的音乐让人读一遍感动一遍。于是在教学中鹤浦小学教师梁高英立足“感动”设计了三个感动。第一个为音乐感动:《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以及长期积淀的情怀创作的。第二个感动是为了阿炳:他双目失明, 流落街头, 形同乞丐, 疾病缠身, 他靠卖艺为生, 饱受艰辛, 音乐是他唯一的安慰。第三个感动是为了语言:“渐渐地, 渐渐地,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听着, 听着, 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引导学生仔细聆听, 认真阅读, 为音乐、阿炳、语言所感动!

感恩教育也很重要。首先要让学生知恩、感恩。要根据文章特点, 引导学生筛选信息。表现大自然之恩的, 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 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和景物的主要特点, 从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 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 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感恩教育, 还要让学生有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 其中联系自身经验进行体验效果最为显著。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 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说说:谁帮助过你?你又帮助过谁呢?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浓浓的爱, 感受到生活中浓浓的爱, 从而让学生感到被爱的幸福和施爱的美好, 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有些历史年代久远、学生无法联系到自身经验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 则可以介绍历史背景、渲染情境, 抓住英雄的一举一动来教学, 尽量能让学生感同身受, 拉近与书本的距离。

参考文献

[1]于漪.中学作文教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65.

[2]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146.

[3]黄孟轲.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案例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226.

上一篇:典型无梁楼盖结构分析下一篇:对中国住房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