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2024-04-18

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精选8篇)

篇1: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读书报告

——《国际技术贸易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鉴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所描述的技术贸易直接效应和所附带的间接效应,似乎只要通过技术贸易就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其实不然!国际技术贸易所带来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有很大的实践差异,其关键决定于: 技术引进方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创新潜力去消化吸收所引进的技术以及把这种由于技术贸易的间接效应带来的技术创新潜力用于“自主创新”,还是用于“跟随创新”。

国际技术贸易不仅会带来直接效应,还会带来间接效应。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必然遵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那么,所引进技术将会经过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所引进技术将会经过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到最后一阶段该项技术就会被完全消化吸收并最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此,我们称之为国际技术贸易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是指通过引进某项新技术,技术引进方会因为由于技术改进而带来超额利润,开始加大科技活动力度,通过引进人才、凑集科研经费、创办科研机构、申请专利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其技术创新潜力,通过创新潜力的提高来进一步影响技术创新能力。

1998 ~ 2002 年正值中国经济生产过剩的调整期,在市场萧条的压力下,中国企业加大了对引进技术的吸纳和消化,我国高技术行业对引进技术不能很好地吸收,削弱了技术创新能力,但增强了技术创新潜力,又间接地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2003年作为最明显的转折点,2003 年以后在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经济也摆脱衰退开始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2003 ~ 2007 年间,高技术产业能够对引进技术进行很好的消化吸收,带动了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跟随创新”道路的倾向却又削弱着其技术创新能力。因而我国企业作为技术引进方需要朝着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努力:(1)以“自主创新”为主,“跟随创新”为辅。而且,在高技术产业内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刻不容缓。(2)多与国外小型企业进行技术贸易,同时还要加强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法。(3)注重技术创新潜力的培养,要不遗余力的提升技术创新潜力,大力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多渠道筹集科技活动经费,不失时机地建立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的机制。(4)改善技术引进结构,实证证明软件形式的技术贸易更有利于技术引进方根据引进技术进行更高层次的拓展。

国贸1001班施锦宏3100801025

篇2: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是产业成长的核心,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资进入能够带来先进技术,产生技术外溢,进而带动东道国产业的技术进步。本报告的分析基于课题组所做的企业问卷。

一、影响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的主要因素

技术溢出是加工贸易对当地企业的技术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等带来的对当地产业技术进步的综合外部收益。对当地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称为平行溢出;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称为垂直溢出。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东道国还是在发展中东道国,如果能够确定发生了技术转让,技术溢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加工贸易可以带动相关联产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技术溢出效应与加工贸易所联动的当地产业链条的长短成正比。

一项技术转移大致包含四要素:技术转移的输出方、接受方、技术转移渠道和技术本身。当技术既定时,影响技术转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于技术的收受双方和技术转移的方式。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是技术转移的输出方,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

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因此,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依靠技术转移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这是对加工贸易技术转移的起码定位。即使位于较核心的产业链条,依靠技术转移与核心技术的靠近仍是十分有限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面临的情况就是很好的说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近,他们通过外部化购买就越困难,即使实施内部化转移,与核心技术依然保持差距。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跨国公司按照各个子公司和分包体系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的位置决定其转移的技术水平,并根据其技术综合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因此,加工贸易发展初期,东道国当地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确立了技术转移的初期水平。长期来看,东道国如果能够不断推进产业技术的进步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进而提升其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跨国公司将会稳步提升技术转移的水平。为保持和提高跨国公司整体的`竞争力量和盈利水平,在沉淀成本较大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本身也需要不断提高子公司和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亚洲国家计算机产业技术转移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就来源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和配套企业双方共同的利益要求。

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也对技术转移效果产生影响。与外部化转移相比较,内部化转移的相对优势突出表现为两方面。其一,许多不愿对非关联方出售的有价值的新技术通常只有内部化方式才能获得,这对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出口竞争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其二,内部化转移使子公司更容易获得与转移技术相配套的资金和新的管理与组织技术、营销方法、培训方法及其他知识,这是技术低成本、高速度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内部化转移的最大缺陷在于东道国企业受到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控制,因此,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使用的新技术和相关经验资产向东道国产业的深化和溢出可能会受到阻碍,子公司会倾向于依赖母公司的技术转移而很少努力于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样,短期里,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效益显著,但长期里,完全依靠外企从事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难有提高。

通过加工贸易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在产业技术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外部化技术转移,这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是当地公司有能力通过外部化转移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和后继的深化发展能力。随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尖端产品需求的增长,他们发现外部化转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内部化转移和外部化转移应并行,并相互促进。同时,无论是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东亚产业技术成长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采取一系列整合战略促进转移技术的深化和外溢,这一整合战略包括建立广泛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基础和对民族

篇3:技术进步与卡尔多技术进步函数

关于如何看待技术进步, 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有显著的差别。在新古典的理论中, 基于总量生产函数Y=A×F (K, N) , (Y为产出、K和N分别为资本和劳动、A为技术水平) , 经济增长被认为有两个源泉:一是投入 (K和N) , 一是技术水平 (A) 。由总量生产函数推导出增长核算方程:

产出增长= (劳动份额×劳动增长) + (资本份额×资本增长) +技术进步

此处的技术进步包括劳动者素质和各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研究和教育方面投入的增加、投入产出的变化等等。增长核算方程实际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 新古典的经济学家把“索洛剩余”归因于技术进步。也就是说, 经济增长率由劳动力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和技术进步三者构成。索洛经过对美国1909-1949年间数据的检验, 得出结论:在该时期中, 每劳动小时的产出增长中超过80%归因于技术进步。并且对构成经济增长率的三个部分按重要性排序, 依次为:技术进步、劳动力供给增加和资本积累。对于稳定增长问题,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 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劳动力增长率不变的条件下, 生产函数F (K, L, t) 满足技术进步呈现哈罗德中性和希克斯中性的条件, 稳定的增长就能得到保证。

卡尔多首先批判了新古典的观点, 继而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进步函数。他认为, 新古典把技术因素包括在生产函数中的做法是极其不合理的。卡尔多接受了萨缪尔森的规则, 即“只有数量可测量的经济物品和服务才可被用作生产函数中的独立变量”。既然技术进步在本质上不可测量, 而且时间也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代表, 技术进步就不应当被看作生产的投入, 而应被视为是“背景要素”。既然技术进步不能作为生产的投入, 那么, 总量生产函数当然就不能区分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和要素投入对增长的贡献, 也不能计算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技术进步是不可测量的, 所以试图通过总量生产函数测算技术进步从而解释经济增长是徒劳的。实际上想要很清晰地区分技术的变革和资本积累的变化是很困难的。

在卡尔多看来, 一方面工人运用较高资本必然伴随着具有创造力的先进技术的引进, 另一方面大多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进步也要求更高的人均资本量。资本深化需要物化的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也离不开资本深化, 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的。

二、卡尔多的技术进步函数

卡尔多构造的技术进步函数反映了每个工人资本增长率 (K) 与每个工人产量增长率 (Y) 的关系。技术进步率是资本深化的增函数;人均产出增长率是人均资本增长率的增函数。基于上述关系, 卡尔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进步函数:Y=T (K) 。如图一所示, 横坐标代表资本增长率K, 纵坐标代表产量增长率Y, 实曲线TT′表示技术进步函数, 该函数一阶导数为正, 二阶导数为负, 说明人均产出增长率是随着人均资本量增长率的升高而递增的, 但呈现报酬递减。这是因为, 人均资本量增长率K越高, 意味着新发明被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越高, 那么, 就更快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相对于任何的人均资本量的增长而言, 报酬会更低。

图一还显示, 当K为零时, Y为正。原因在于即使人均资本量不变, 新的机器设备也会被引入。在T (0) 这个初始位置上, 生产力水平不是资本积累增长率的函数而是累积的产量的函数。这种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与过去累积的产量联系起来的观点在现代经济学文献中是“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结果。技术进步被看作是一个学习过程, 而学习依赖于经验。肯尼思·阿罗曾用这种方法设计了一个增长模型, 学习过程所利用的经验是用总投资衡量的。而卡尔多则是用累积的产量来衡量。当K>0时, 生产增长率取决于人均资本增长率。曲线TT′与45°线相交于P点。TT′曲线Y=T (K) 假定在时间进程中有一个按一定速率变化的新思想的流量, 当出现重大的技术发明时, 这种流速或称技术动态发生变化或者新思想流量和物化新思想的速度发生变化, 进而引起TT′曲线所表示的技术进步函数整体向上移动, 曲线会在更高的位置与45°线相交, 形成新的均衡点。但模型假设在一般情况下技术进步是中性的, 所以技术进步函数会比较稳定, 图一中的曲线不会经常移动。在一条既定的技术进步函数上, 技术进步的流量被假定是不变的。因此, 在这条曲线上的资本增长与产量增长关系并不取决于新发明的技术性质, 而是取决于技术进步流量与资本积累速度之间的关系。在P点的左侧, 人均产出增长率高于人均资本增长率, 推动经济向P点靠近;在P点的右侧, 人均产出增长率赶不上人均资本增长率, 经济会自动回落到P点。技术进步是哈罗德中性, P点产量增长率等于人均资本增长率, 资本产量比不变, 从而经济在P点达到长期均衡增长。

卡尔多于1957年提出这一技术函数, 但很快他又在1962年的另一篇文章中对技术进步函数的表达式进行了修正。他指出, “取决于现期总投资支出的技术进步通过创造新的设备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 即技术进步是通过新设备被引入经济体系的, 而新设备的使用取决于现期总投资。因此, 技术进步函数被修正为最新装配新设备的每个工人的产量增长率与每个工人总的固定投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即

p′t/pt=f (i′t/it) (f (0) >0, f′>0, f″<0)

如图2所示:

该方程描述的技术进步函数的假设在多大程度上意味着是对工艺变化的本质的某种限制?对于这个问题, 卡尔多认为, 人均投资速度的每一次变化均意味着一次实际使用新方法 (“创新”) 的变化。因为“资本节约型”创新既可以提高产量资本比, 又可以提高产量劳动比, 所以对于企业家来说, “资本节约型”创新较之可获得相同劳动生产率增幅的“劳动节约型”创新更有利可图, 所以前者会被首先使用。人均投资增长率越高, 工艺上的变化越趋于“资本使用型” (更少的“资本节约型”) 。因此, 常常存在某种水平的人均投资增长速度, 它允许人均产量与人均投资量同速增长, 从这种意义上说出现了中性技术进步现象;假设这种人均投资增长速度历史保持不变, 也意味着假设“资本节约型”创新与“资本使用型”创新在总创新流量中的相对重要性保持不变。因为“资本节约型”创新的增加与技术进步函数的向上滑动无异, 反之同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真的是技术进步固定假设的内涵。

因此, 假设在技术进步函数中存在某种中性的技术进步的唯一意义在于:“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必然是, 在给定投资增长率的情况下, 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或者是持续的加速上升, 或者是持续地加速下降。

摘要:对于技术进步问题, 活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剑桥学派曾提出独到的见解。作为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卡尔多不赞同新古典把技术因素包括在生产函数中的做法, 他认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的。卡尔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进步函数以反映人均资本增长率与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关系, 并说明了长期均衡增长的实现机制。

关键词: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函数,卡尔多

参考文献

[1]伊特韦尔, 米尔盖特, 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2]曹静.对卡尔多程式化事实的重新解释.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3]Kaldor.1957.A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4]Kaldor.1966.Cause of the Slow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Kingdom.in Collected Economic Essays, Vol.5.

[5]哈恩和马修斯.经济增长理论:一份研究报告.载索洛等著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译本, 商务1996.

[6]李平.后凯恩斯经济学———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比较.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

篇4:技术进步与“悲惨增长”

“悲惨增长”,是指当一国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的增长而使产品出口增加时,不但没有带来该国的出口收入和福利水平提高,反而是降低了。导致这尴尬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国际比价或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悲惨增长”的机制可概括为: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的增加,使该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导致出口产品产量的增加,当出口国该产品的出口量在世界市场上已占有一定比重并成为该产品的价格影响者时,增加的出口量必须降低价格才能被市场吸收。如果出口量上升带来的收入被产品价格下降抵消甚至绝对收入减少时,“悲惨增长”就产生了。我们可以试举例来说明这种情况。假设一个国家出口电脑而进口布(假设只有这两种商品参与国际贸易,而且是电脑价格的重要影响者),现在由于生产电脑的生产要素增加而导致电脑的产量增加。为了让市场完全吸收掉增加的电脑出口量,电脑生产国就不得不降低电脑的价格,这意味着每单位电脑换得的布的数量减少了,同时,消费者的微载满足程度也下降了,这就产生了“悲惨的增长”。

偏向出口产品的生产技术进步在事实上并不会导致“悲惨增长”

尽管人们十分关注偏向出口产品的生产技术进步下的“悲剧增长”问题,但在事实上,技术进步导致“悲惨增长”的可能性极小。从以上分析可知,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时,技术进步才有可能引发“悲惨增长”(该技术进步是出口品生产要素上的技术进步)。然而在现实中,以上条件是很难同时得到满足的,这是因为,虽然我们可以把技术进步视为生产要素内涵的增长,但它并不是简单的生产要素内涵的增长,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产业部门内的技术进步常常可诱发或促进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例如,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它已越来越普遍地被用于各行各业,显著地提高着这些行业内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它在有利于出口生产的同时,往往也提高了进口竞争品的生产能力,可能会减少进口竞争品的进口量,使进口竞争品价格降低,从而改善贸易条件,减少了“悲惨增长”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技术进步具有垄断性,它能创造超额利润。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新发明、新设计、新创造、专利等进步的技术往往首先掌握在少数甚至个别出口厂商手里,这些出口厂商会利用各种保护性手段来限制技术在国内国际的迅速扩散,以此来维护或试图创造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如果出口厂商在进步以前就是该产品的垄断者,那么技术进步后,该厂商仍然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来决定产量,以此来获得超额利润,而产量不会有大幅度变动,价格也就相对稳定。如果厂商在技术进步前不是该产品的垄断者,而在技术进步后生产出了同类产品的差异产品,那么该厂商就有可能会依据差异产品而成为垄断者,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在以上两种情况下,“悲惨增长”就不会发生。

几点启示

“悲惨增长”具有自己的发生机制,技术进步尽管是生产要素内涵的增长,但它并不是简单的生产要素内涵的增长,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不会带来“悲惨增长”。这有利于进一步思想的解放,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对推进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转变观念,促进技术进步。我国正在目前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技术进步在这一战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根本途径在改造旧设备、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和设备,积极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寻找新的外贸出口增长点。因此,必须解除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悲惨增长”的担忧,获得进一步的思想解放,努力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先进的东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发展自己,增强经济实力,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把先进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自己的知识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我国的技术实力。在技术引进中,我们常常是重引进,轻吸收,依靠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在技术研究和开发着力方面不够,一定程度上已走入了误区。日本技术引经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为1∶10,而我国仅为10∶1,不得不令人怀疑技术和设备引进的效益。企业和国家在投资于技术引进的同时,应把积极的消化和吸收与自主的研究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引进效率。同时,要以资本为纽带,积极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把积极的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增强技术的自主开发应用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

篇5:我国建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趋势

近20年来,我国建筑模板技术伴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而飞速发展,特别是从94年新型模板与脚手架应用技术作为建设部在建筑业重点推广应用的10项新技术之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至今,取得了显著成效,既促进了建筑工程质量普遍提高,又促进了施工效益显著增长,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液压自动爬模技术的研究成功和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建筑模板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

1、我国建筑模板技术的进步

1.1 模板新材料、新产品

1.1.1竹木胶合板模板

竹木胶合板模板的幅面大,自重轻,板面平整,保温性能好,便于锯截加工,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施工中。木胶合板模板,是用酚醛树脂胶浸多层木单片经热压固化胶合并经酚醛树脂覆膜或酚醛树脂浸渍牛皮纸贴面覆膜而成的优质胶合板,常用的厚度为12-18mm。经特殊胶合成型工艺和表面经过有效处理的优质木胶合板,其耐水性能和板面平整度提高,层板粘结力增强,作为模板使用时不易脱层脱皮,并能延长使用寿命。

我国竹胶合板模板的材料资源丰富,其密度和强度都于木胶合板模板。竹胶合板模板的生产工艺基本类似于木胶合板模板,是用竹单片经过不同的编织工艺组坯和酚醛树脂胶合热压成型并经过酚醛树脂覆膜或酚醛树脂浸渍牛皮纸贴面覆膜而成的优质胶合板,也有在竹胶合板的外表面用单片木面覆膜加工成木面竹胶合板模板,常用的厚度为12-15mm。

1.1.2 钢框竹木胶合板模板

竹木胶合板模板除了单张使用外,可锯裁成定型模块,经过封边处理后,与模板钢框组装成一体,作为中型组合模板使用。钢框的高度主要有55mm、70mm、75mm、90mm。板块尺寸常用的有600mm*1200mm、600mm*1500mm、600mm*1800mm三种。

1.1.3平板式玻璃钢圆柱模板

玻璃钢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俗称,它的自重轻,强度高,弹性和韧性好,耐磨、耐腐蚀,是理想的建筑模板材料。根据在圆形筒模中混凝土浇筑初期处于半液态时各向

力学性能相同的原理,采用平板式玻璃钢圆柱模板替代定型的玻璃钢圆柱模板,既节省加工定型圆柱模的专用胎具,又简化了支模和拆模工艺,劳动强度降低,工效提高,施工效果良好。

平板式玻璃钢圆柱模板,是在平板式胎具面上加工制作的厚度为2-4mm的长方形玻璃钢平板,它的长边尺寸依柱高进行设计,短边为圆柱外径的展开长度,两短边缘呈L形的翻边与紧固螺栓用的角钢垫板做成一体。

1.14无背楞大模板

大模板是板块尺寸较大模板的俗称,由面板、骨架、支撑、作业平台及附件等组成。模板骨架又由边肋、次肋、主肋等组焊而成,从模板骨架的结构层次上分为有背楞大模板和无背楞大模板两种类型。

通常所说的大模板是指有背楞的大模板,它的主肋(背楞)与边肋、次肋不在一个结构层次内,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横后竖型大模板,它的次肋方向是横向设置而主

肋是竖向设置在次肋的外侧;另一种是先竖后横型大模板,它的次肋方向是竖向设置而主肋是横向设置。在工程应用中,由于后一种的背楞(主肋)为横向设置,便于穿墙螺栓灵活配置而应用较多。无背楞大模板是指模板骨架的主肋、次肋与边肋的截面高度相同并组焊在同一中心平面内,模板骨架外侧不再设置通常的背楞,面板可为钢面板或木竹胶合板模板。板

块之间相互组拼时,使用短小的附加背楞夹紧背平即可。与有背楞大模板相比,无背楞大模板的自重较轻、刚度较大,并且穿墙螺栓的长度较短,同时它的通用性、互换性以及工艺性等优于有背楞大模板。

1.15胶合工程木梁与工字梁

用胶合工程木制成的矩形木梁和工字形木梁,是用圆木经过旋切、板张制作、胶合与高温加热加压等工艺制作成的层板胶合木制品。其强度与刚度远高于相同规格的实木锯材制品,尺寸稳定性好,克服了实木翘曲、收缩和开裂等问题,同时又保留了木材的天然特性,可作为工具在模板工程中周转使用。比如可替代型钢与木竹胶合板拼装成模板使用,或替代方木作为木竹胶合板模板的水平支承梁使用等。

1.16铝合金梁与铝木组合梁

在模板工程中,用铝合金梁或在铝合金梁上镶嵌小方木替代型钢或钢管与胶合板模板拼装在一起使用,可减轻模板自重,也是替代方木节约木材的一种有效途径。上海宝冶三公司开发成功的一种铝木组合梁,上部中间有一凹槽可镶嵌小木条,以便与木竹胶合板模板连在一起,下部设有特殊的滑道,通过安装T形扣件与钢管连成一体,能同时与胶合板模板和钢管配套连接使用,组合成的板梁式模板组合灵活、连接快捷,操作简便。

此外,还有玻璃钢模壳、改性聚丙烯塑料模壳及塑料平板模板、电梯井模板等模板。

1.2模板新工艺、新技术

1.21 早拆模板施工工艺

早拆模板施工是指楼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50%以上时,将小跨度(<2m)支撑范围内的模板和水平支承梁先期拆除,支撑系统中的部分杆件也可在拆除模板之后先期拆除,而小跨度范围内的垂直支撑通过支撑柱头的顶板依然支撑着楼板,待楼板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强度时再拆除。一般称这种工艺为早拆模板晚拆支撑工艺,简称为早拆模板。早拆模板的实现,关键是在进行支撑柱头的构造设计中将直接支承模板的机构与直接顶着楼板的柱头顶板在构造上分开。具有这样功能的支撑柱头称为早拆柱头或早拆托座,其构造形式有多种,如卡板式、丝杠式等。

早拆模板的垂直支撑体系可以是门式架、碗扣架及其他各种支撑,而门式架支撑体系的优点较多,尤其是在支撑系统中的纵横通道更便于支模和拆模,其工效更高。

1.2.2 新型支模架

用于现浇混凝土楼盖的支模体系,除了常用的独立式钢支柱和门式架、碗扣架以及扣件式钢管支架外,近几年涌现出不少新型支模架。

(1)梯形支模架,它是门式架的一种形式,由于它的高度比门式架高,与住宅建筑标准层高的尺寸相适应,所以使支模、拆模更简单快捷;

(2)八角盘轮扣式支架,无锡速接器模板公司将台湾产的圆盘轮扣式支架开发成八角盘轮扣式支架并有较大发展,它主要由带有八角盘连接节点的立杆、横杆和斜杆等部件组成,杆件表面镀锌;

(3)模块式支架,由北京安德固脚手架公司引进法国CRAD模块式支架成套技术,在不少重大工程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主要由带有可同时安装水平杆和斜杆的十字形连接节点的立杆、横杆、水平斜杆、竖向斜杆等部件组成。后两种新型支架的共同特点主要有:立杆材质为Q345低合金钢管,立杆上的连接节点采用特殊材质制造;支架设有自成体系的斜拉杆自锁系统;支架承载力较高、稳定性较好、安全度较大、适用性较强;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加工生产。

1.2.3 悬空支模与桁架支模技术

现浇混凝土水平结构的施工,大都采用传统的满堂支撑架施工工艺,即便采用早拆模板技术施工,虽然模板一次投入量减少较多,但由于支撑间距较小而用量依然较多。如果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利用已施工好的竖向结构或已架设好的水平型钢梁,采用桁架支模施工方法,会使支模工艺得到进一步简化,并能提供可利用的空间,以便于立体交叉作业的快速施工和安全施工。

1.2.4 液压自动爬模技术

爬模施工综合了大模和滑模两大施工工艺的优点,是高大竖向结构施工中理想的一种施工工艺。在爬模施工中,继模板与模板互爬、模板与架子互爬两种爬模形式之后开发成功了模板与爬架连体爬升的新形式。它主要由附着装置H型钢导轨、架体系统、模板系统、液压升降系统以及吊篮设备系统和安全防护系统等部分组成。这种新型爬模是用液压为动力的自动爬模新技术。其主要特征是:(1)架体由主承力架、施工作业架和装饰作业挂架组装而成,能连体上升完成爬模施工,可分体下降进行在结构施工期间同时要进行的装饰作业,如不做装饰作业时可不安装吊篮挂架,使架体高度降低更利于爬升;(2)附着装置具有附着承载、爬升导向和防倾覆等多种功能;(3)主承力架的作业平台宽度不小于2m,能使模板向外移动0.5-0.7m,便于支模拆模和清理模板;(4)由附着在H型钢导轨上的上下爬升箱和液压油缸、油泵等组成的爬升机构与爬升系统,爬升功能和防坠功能合一,爬升平稳,爬升速度快,爬升安全。

2、我国模板技术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自从94年建设部把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作为建筑业重点推广的10项新技术以来,虽然我国的模板技术有较大发展和长足进步,并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在推广应用和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研究开发的模板新技术还不完整

由我国自主创新和研究开发的模板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经工程应用表明还不完善、不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推广应用。

比如,竹胶合板模板和钢框竹(木)胶合板模板平整度和厚度误差在不少厂家还未能得到有效地控制;竹木胶合板模板的封边处理技术以及胶合板与钢框间的缝隙处理技术等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周转使用的次数较少,常常有开裂现象等达不到使用要求。又如,模板早拆技术,虽然研究开发出多种形式的早拆头,但与之配套的模板支承梁等部件还不配套、不完善,使用不灵活,不利于拆模,不利于不同型号模板的使用等。

再如,爬模架的水平梁架与竖向主框架的连接,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为螺栓连接,实际操作中是拧得紧了又紧。这样的规定是否科学,这样的操作是否得当,是否利于安全爬升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模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不广泛,推广应用投入的资金不足

我国虽然开发出不少模板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曾经有一个时期不少省市、不少地方、不少单位也在工程中积极地推广应用,但持续性地、大面积地和广泛性地推广应用与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不去说不发达地区的推广应用情况,就是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的推广应用情况也不能令人乐观,常常是新老材料、新旧产品、新老工艺和新旧技术同时并存、同时使用得较多。一些小的承包公司不情愿投入资金用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就是一些较大的集团公司想投入资金用于推广应用新型模板,但由于投标中标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和进行工程总包与分包过程中的种种情况,也不得不投入较少的资金,在应用新型模板的同时较多地使用不先进的技术,比如密林似的满堂红支架到处可见。

2.3 模板管理机制和模板加工技术还比较落后

在模板的经营与管理方面,虽然已经涌现出一批生产、销售与租赁的专业厂家或专业公司,并向商品化、市场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但大都是属于单纯的租赁性和经营性质,像发达国家模板公司那样既能研究设计和专业加工新型模板产品又能承揽模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厂家和公司为数很少。同时,不少生产厂家的加工设备陈旧,生产条件简陋,生产工艺

不合理,加工技术落后,产品质量难以达到使用要求。即使是少数厂家有一二套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但使用率很低。

2.4模板工程专业性的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还比较滞后

虽然我国的模板技术有不少的进步,但相应的专业性的施工规程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安全技术标准等行业性标准的制定工作进展缓慢。尤其是混凝土楼盖模板的支撑安全技术标准已编制快20年了,至今还未出台。有的标准虽已发布实施,但由于编制周期较长,等编制好台而又由于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显得不很适用或需要进行修

订补充了。

3、我国模板技术的发展方向

模板技术的发展不仅关系着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增加施工效益和文明安全施工,也关系着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3.1、以清水混凝土为中心,积极完善现有的新型模板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性能良好、价格合理、安全适用和环保节能的各种清水混凝土模板

为防止抹灰脱落直接伤人砸物,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受其害,要大力推广应用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而清水混凝土模板并非是指某一种模板,因为通俗地讲,凡能

使浇筑成型后对其表面不再抹灰就能达到清水混凝土建筑或清水混凝土结构相应的质量要求的混凝土的模板,均可称为清水混凝土模板。目前推广应用的新型模板,一般来说只要精心设计和精心加工、精心管理和精心施工,皆可达到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的质量要求。但要针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和不断完善,提高其性能,合理使用,满足使用要求。

3.2、因地制宜,研究开发和创新发展质量轻、强度高、刚度大的新型模板材料及节能、环保、适用的新产品

(1)要充分利用我国竹材资源的优势,继续深入研究

由我国自主创新的胶合板模板,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加工工艺,提高竹胶合板模板产品的质量,尤其是要提高对板面平整度和厚度的精度要求,生产优质高档次的竹胶合板模板,努力促进其推广应用;与此同时,要继续创新,研究开发与其他材料的复合技术及其高新产品。

(2)要充分了解我国木材资源的劣势(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1/8),积极贯彻节约木材的方针,在模板工程中要

合理利用木材和尽量做到节省木材。特别是在木胶合板模板的生产中,一方面要采用速生林木做原材料,另一方面要生产高性能高档次的木胶合板模板。此外,在工程应用中要周密地做好配模设计,避免或减少随意性切割,要合理切割和合理使用,并做好封边处理,增加周转使用的次数。

(3)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研究开发替代工程中大量使用的原木方木的新产品和新技术。铝合金梁和铝合金组合小梁,因其自重轻和刚度大,可作为工具进行重复使用。它既可替代方木作为水平模板的支承梁使用,也可替代型钢或方木与胶合板模板组装在一起作为拼装式模板使用。与模板拼装使用时,可减轻模板的自重和增加模板的整体刚度并可延长模板的使用寿开发好又要使用好。工程木因其强度高、刚度大和寿命长并又有天然木的优点,在国外用得较多。从新加坡进口的工程木木梁已经在奥运工程中使用,效果良好我们要结合国情,学习这一先进技术,利用速生林木加工工程木木梁,这是我国在模板工程中既要使用木材又要节省木材的最好的途径之一。此外,要因地制宜,研究开发其他人造板模板材料及其新产品。

3.3、大力推广应用早拆模板成套技术,积极研究开发悬空支模技术

经过20余年对模板早期拆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表明这项技术既是模板工程先进的实用技术和安全技术,又是节省模板工程材料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应用早拆模

板的好经验和好作法,同时要继续完善和发展这一经济实用的先进技术。

与此同时,要积极深入地研究开发水平楼盖施工的其他支模方法,比如一些单位已经研究开发的悬空支模技术。悬空支模技术一方面把楼盖施工时的各项荷载传递到已浇筑成型的竖向结构上,同时又把其下面的空间留了出来,为立体交叉作业及早投入运行提供了条件,从而大大简化了水平楼盖的施工工艺,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如果把上述两项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将模板早拆的核心技术融入到悬空支模架上,进行 深入研究、开发和创新,将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3.4、推广应用和深入开发大模板和液压自动爬模技术

经30余年的不断研究与应用,表明大模板施工技术是一项经济实用的技术,非常适合我国的国情。在小流水段工工艺中,它不仅由于板块尺寸较大便于安装与拆卸,而且由于可以流水使用而能减少一次性的模板投入量,同时用它施工的混凝土结构表面板缝少,墙面平整光洁,能达到清水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应继续推广应用。但在应用中应注意:(1)大模板应走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加工的方向,要注意节约,不要单纯地去追求一面墙只用1块非标准模板的作法;(2)设计大模板时,模板的刚度宜大不宜小,板面可以是钢板面,也可以是竹木胶合板模板或其他材质的面板;(3)对板缝及板底等容易漏浆部位要采取有效的防止漏浆措施,提高施工质量;(4)拆模后及时对大模板进行清理,并选好用好脱模剂。

爬模具有许多优点,如前所说它只是在初次安装和最后拆除时才需要塔吊配合,而在爬模施工期间不再使用塔吊,从而使塔吊专门用于其他工艺的施工需要。液压自动爬模能平稳、快速和安全地爬升;爬模用的模板,其构造形式不受限制,即各种构造形式的全钢大模板和各种形式的拼装式模板都能用;拆模装模用的施工平台宽度大于2.0m,非常有利于安全作业,备受各界欢迎。在开发应用中应注意:(1)要结合工程结构与所用模板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爬升机位,安全储备宜大不宜小,即在验算爬升负荷时不要满负荷或超负荷配置;(2)爬模架在爬升过程中是一动态脚手架,为便于同步和稳定爬升,在自身的强度和刚度已经满足设计与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宜刚柔结合,即竖向结构的刚度要大些而横向则小些,因此在施工现场安装时,附加在爬模架上的用于加强作用的斜杆宜少不宜多。

3.5、研究开发计算机在模板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监控重荷载及高大空间施工中支撑系统的受力情况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融现代设计技术与计算技术为一体的一项高新技术,它的应用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企业现代化科学管理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近10年来,CAD在高层建筑墙体模板的设计与配模技术发展较快,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今后应继续结合不同的工程与使用要求,不断完善应用软件的功能。此外,为了避免或减少支模坍塌事故的发生,应开展对重大荷载或高大空间施工时支撑系统进行实时测试、分析和研究,为优化支模方案和安全施工以及为相应规范的制定提供试验依据。

3.6、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模板公司现代化管理技术

篇6:农业技术进步与食品安全问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然而随之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地沟油、瘦肉精、毒豇豆、染色辣椒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本论文就食品安全问题和中国国情提出了几种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1.1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现状表明,由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疾病散发是直接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主要食源性危害[12]。

1.2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3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和食品领域显现出极大的生产和市场潜力,丰厚的利润和高额投资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16]。生物安全所致的食品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用传统的毒理学试验方法和危险评价程序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的诸多困难,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四是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食品行业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的、有实力的企业,出现了采用定牌加工(0EM)模式进行跨省合作的大型企业]。但是,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弱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食品行业特别是饮食业吸纳了大批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设施简陋、卫生知识缺乏、操作技能不熟等,也给食品卫生带来隐患。

二、改善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主要对策

2.1 向群众普及判断食品安全常识,完善群众监督机制。

群众作为食品问题的直接受害者有权利也有义务监督食品安全,但是当前我国普通民众无法准确的鉴别食品是否有问题,也不知如何检举问题产品。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普及力度,在公共场所进行知识普及,在社区定期开展宣讲,每个地方都应当设有便于人民提供检验食品的地点。政府应对人民提出的质疑重视并高效答复人民。鼓励民众个参与食品安全监管,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食品安全问题的氛围。

2.2 针对农药残留问题应制定严格的标准,严格检测进口产品质量

近来,日本提出了“肯定列表制度”大幅度增加了农业化学品的限量数目、检测项目,全面提高了检测标准。这一制度的出台对我国对日出口农产品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对日出口企业一度停产。新加坡对进口产品也会进行严格把关,当地绝大部分食品的检验检疫及相关执法工作由新加坡农粮兽医局负责,国家环境局有时也参与部分食品的安全把关。为杜绝和减少不合格食品的流入,新加坡农粮兽医局专门制定了一套完善而严格的检验程序。第一步检查生产食品的农场或加工厂,确保这些生产地符合新加坡的安全标准。可以说,在进口食品还

没有“登机”或“上船”之前,农粮兽医局就已经开始了食品安全的鉴定工作。从2003年1月份开始,农粮兽医局规定所有食品进口商必须在该局注册,同时递交尽可能多的有关进口食品的资料,包括食品来源地的证明和一些化验报告,以证明其安全性。此外,农粮兽医局也会在关卡检查进口食品,或者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抽样化验。我国也应当制定严格规范的制度,并要严格执行。

2.3 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

提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根据地方特点确定种植、养殖结构的宏观计划,有机地组织各地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并给予适当的优惠和舆论导向支持。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继续推广“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在食品链的各环节建立应急机制,将食品入市、流通和消费环节等都视为源头,进行分段预防和监控;同时将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也作为源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在事故发生时尽早控制污染源的扩散。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严把食品市场准入门槛;将食品入市、产品流通、食品消费等各环节纳入源头治理范围,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最大程度上控制事故发生率;将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也作为源头治理重要组成部分,以在事故发生时尽早控制污染源的扩散。从消除食品源头污染和建立农产品种养安全屏障入手,多措并举,密切配合,扎实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实施商品市场准入制度,以创建“食品安全无忧”市场为主线,实行食品进货检验、索证索票和质量追究制度;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流通和消费环节食品安全执法力度。

2.4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

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对街边餐饮摊贩实行集中管理,严厉惩处违规商贩。工作人员定期去市场抽样检查,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就会马上采取措施制止。从立法和执法的层面,加大打击,对故意、恶意违法的企业和行为人,从严从重处理,危害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在于小型食品作坊和食品个体工商业者,他们生产的各种食品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到全体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但这部分单位和个人的素质不高,因为利益驱使,造假、贩假情况时有发生,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危害很大。严查重罚不合格生产企业和小作坊、个体户是根本,只有让全体消费者警醒,让全体食品加工者警醒,让所有人知道生产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食品,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才能真正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

2.5 加快法律修订和标准清理。进一步完善《国家食品安全法》以及其他制度标准规范。

《国家食品安全法》的出台,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有法可依。

加快普及和推广是当务之急。应当增强全民对食品安全的法律意识,对不合格的食品及时举报,从而使不合格食品最少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其次,加大对大中型食品企业的普法,要组织大中型食品企业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法》,加大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有问题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加大处罚力度。

篇7: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1日联合下发通知,从4月1日起,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针对此次政策调整,很多企业尤其是汽车、林木产品等相关行业反应比较强烈,焦点无非是如何应对税收政策调整带来的成本的变化。甚至有部分企业危言耸听,以一己企业之得失叫板国家政策,实为思维短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消费税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取向和宏观经济意图

从消费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来看,19世纪中叶后,由于以所得税为代表的直接税制体系的发展,作为以商品课税为主要形式的消费税占各国税收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供给学派经济思想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美国为代表的减税浪潮席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国纷纷开始探索降低所得税,加强和改进商品、劳务税道路,尤其是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对环境和生态保护觉醒,消费税因其具有独特的经济调节作用,又开始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这些国家消费税的课征范围又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由此可见,消费税主要是作为辅助税种,体现的是国家的产业政策取向和宏观经济意图。因此,消费税在选择课税对象时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体现“寓禁于征”的精神,比如这次消费税政策调整对实木地板和一次性原木筷子等负外部性较大或是技术落后、浪费资源等商品的课征。而长期以来,资源浪费型产业在我国都没有为自己生产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买单”;二是体现“向富人征税”的精神,如对高尔夫球、游艇一些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的课征。我们此次消费税的调整都较好地体现这两个意图。但就对经济的影响而言,似乎此次政策调整对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更为深远。

人们会选择没有征收消费税的替代商品

消费税对经济的影响,从宏观角度来讲主要体现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即国家支持什么产业发展,限制什么产业发展。从微观角度看,主要是通过对消费量的调节来影响企业生产。可见,消费税的开征将通过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来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进而生产和消费。理论上讲,税收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用。消费税的征收会提高售价,在收入效应下,人们觉得自己的收入相对而言下降了,因此会减少消费量;而在替代效应下,人们会选择没有征收消费税的同类商品来替代被征税的商品。

对实木地板和一次性原木筷子征税,将会使人们更多地选择复合木地板和其他材料制成的一次性筷子。据报道,有的国家不但成功应用废纸、木屑、秸秆和芦苇等材料制作地板、房屋的墙体等一般建材,甚至可以用来制作飞机、汽车的外壳。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还远远不够。同样,我们知道,人们购买汽车追求的并不是排量大而是动力性好,对大排放量乘用车消费税率的提高,短期内的确会影响到大排量汽车的销售前景,但是,生产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对汽车引擎的技术改进,使小排量的发动机输出的功率和马力达到以前较大排量发动机才能实现的目标。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涡轮增压技术就已经应用于部分车型了。而加快对太阳能汽车、天然气汽车的研究和产业化,将会极大降低对石油产品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不但规避消费税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保护了环境。又比如,此次税改对子午线轮胎继续免税,也是因为子午线轮胎技术先进、安全节能,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可以通过免税来降低其价格,鼓励人们购买使用。

企业将通过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来应对税改

可见,生产企业的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是应对此次税改最佳的路径。通过技术进步,不仅能规避消费税带来的成本提升,还能抢占行业的技术制高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注意节能和环保,不重视技术创新。虽然,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口号提出很多年了,而今却被人们戏称作是“世界工厂”。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的因素也是重要的一环。虽然,消费税作为辅助税种,此次改革调整的效力有限,但却预示了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向鼓励企业注重环保、节能和技术创新的转变。

篇8: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

关键词:市场结构,技术进步,古诺模型

引言

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最有效率的。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企业由于竞争的压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精神。而垄断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同时会使企业耽于现状,导致技术进步停滞。

马歇尔(1890)最早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即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但上述研究忽略了技术进步的因素。熊彼特(1942)是最早研究技术进步与市场结构关系的学者,他认为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垄断比完全竞争更有效率。这一观点最初被主流经济学排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证明了其正确性。

黄燕(2001)认为,垄断会导致技术进步的停滞。但在高新技术行业,由于进入壁垒低,反而促进了技术进步。Shane和Wendall(2002)认为,如果垄断公司不使用非创新策略,那么它对创新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Shane(2002)的研究指出,受威胁的垄断市场结构比竞争性市场结构和受保护的市场结构能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更能促进技术创新。

国内学者王子君(2002)通过对美国电信业管制政策的变化和由此促使AT&T从纯垄断者地位转变为寡头垄断者这一过程的追踪分析,指出从受保护的垄断地位转移到竞争性的垄断迫使AT&T提高研发投资,以此保持其竞争优势。陈素琼(2006)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垄断结构不仅不会阻止技术创新,反而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在考虑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垄断比完全竞争更有效率。并且“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并不能有效促使技术创新,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技术创新”(李平,2007)。已有文献研究的不足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已有文献关于垄断程度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多采用计量的方式进行研究,少有从理论层面进行说明的。第二,已有文献关于市场结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基于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的研究。但企业是否进行技术研发不止取决于其研发能力,还要取决于其研发意愿。例如对于垄断企业,如果进行技术研发的利润期望低于现有利润,即便该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研发投入,也不会进行技术研发。本文将基于上述两方面,讨论市场结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一、理论准备与模型拓展

(一)企业目标

由于市场存在风险,首先我们假定企业是风险规避者,即企业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在保证企业存活的前提下,企业才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引入技术进步的条件下,这意味着企业对技术投入的研发是有限度的。换句话说,由于存在研发失败的风险,即便该技术成功后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企业也会选择谨慎投资。同时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的资金投入量应小于等于企业的利润。

(二)风险函数的设定

“一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是指企业支持技术创新的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体现,一般而言包括R&D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五个方面。”(陈素琼,2006)本文为了简化分析,认为技术创新能力仅与资金投入(即R&D能力与制造能力)有关。这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一项技术研发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资金。同时,其他与创新能力有关的要素都可以通过购买得到。二是在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即便企业个体的研发能力不足,仍然可以通过与各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来获取科研能力。三是企业进行创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及最大化获取利润。其创新倾向主要取决于市场压力,而市场压力与市场结构及竞争对手的策略相关。基于此,本文认为,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与资金投入成正比关系。

由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在进行技术研发的投入时,一方面,企业要确保研发的成功率,会尽可能多地投入资金;另一方面,企业会衡量投入的研发资金与技术研发成功后带来的收益,确保企业不会发生亏损。因此,企业不会无限制地进行技术研发投入。显然,对企业而言,其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不会超过该技术可能带来的收益,也不会超过企业当前获得的利润。

技术研发成功对企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新的技术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增加商品功能等。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假设技术研发仅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即技术研发成功后,企业的生产成本是原来的E倍,显然有0<E<1。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假定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风险函数(即企业研发成功的概率)为:

其中,F′(IE)>0,且0≤IE≤π,0<E<1。

其中,IE代表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π代表企业的当前收益,E代表技术研发成功后企业成本下降系数。显然,当IE=0时,FE=0,投入资金为零时,研发成功概率为零。

二、研发意愿分析

尽管企业数量上升时,进行技术研发的企业数量会增多。但是,一方面各企业研发的技术不一定相同,另一方面企业技术研发的成功率与投入资金成正比,有F(X1+X1)>F(X1)+F(X2)。因此,我们只需比较市场中代表性企业的研发意愿即可。

对企业而言,决定其是否研发新技术的动力来自新技术带来的利润,即研发的利润期望要大于现有利润。假设πF是研发成功后企业的利润,则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只有满足公式[1],企业才会对该项技术进行研发投入。

下面求企业的当前利润π。由于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利润不同。为了使求解结果有代表性,我们采用古诺模型。假设市场上有n家企业(显然,n越大,市场结构越接近完全竞争市场;n越小,越垄断)。这n家企业有相同的生产技术,因此其成本函数相同。为使假设更具现实意义,假设企业的边际成本递增,即成本函数为C=c Q2。

市场需求曲线为:P=a-b Q(2)

其他假设不变。

由于企业生产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并且各企业成本函数相同,因此有:

由(4)式,市场总供给量为Q=Q1+Q2+…+Qn=n Q1(5)

则企业1的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将(7)式与(4)式代入(6)式,则均衡价格

于是企业现有利润:

假设此时市场中某代表性企业(设该企业为企业1)研发成功,此时利润为πF。根据风险函数的定义,企业成本下降为原来的E倍,即此时企业成本函数为C=Ec Q2。由于该企业的边际成本下降,因此该企业会迅速扩张增加产量,直到其边际成本重新等于边际收益。与此同时,由于总产量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其他企业会减产。企业1由于产量的扩张及成本的下降,在古诺竞争中脱颖而出,转变为领导者,其他企业则成为追随者。此时,由古诺模型转变为价格领导模型,我们对πF求解。

由于其他(n-1)家企业成本函数相同,其均衡时的产量也相同,因此有:

在价格P给定的条件下,这(n-1)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

根据成本函数,有P=2c Q2=2c Q3=…=2c Qn,即:

于是企业1面临的需求曲线为化简得

则企业1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企业1的产量为:

此时企业1的利润为:

将[8]式、(9)式代入[1],有:

显然,企业要求的FE越小,则企业越倾向技术研发,越有利于技术进步。

显然,E越大,G(·)越小,企业研发意愿越大。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1:就研发能力而言,市场越接近完全竞争,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即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量)越小,其技术研发的成功概率也越小。而越接近垄断市场,其技术研发能力也越强。

由[8]式有,,当n→∞,π→0,此时IE→0,F′(IE)>0,FE越小。

命题2:就研发意愿而言,其随垄断程度的上升而减弱。即垄断市场的研发意愿最低,而完全竞争市场的研发医院最高。

对(11)式求关于n的一阶导数,有

命题3:综合在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的研发意愿与研发能力,可以发现企业的实际技术研发投入与市场结构呈倒U型结构。即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上升,企业的实际研发投入先增加而后减小。

结论

第一,对于完全竞争市场,由于单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其收益仅能与成本相等。此时厂商要进行技术研发,只能通过银行借贷,而技术投入存在失败的风险,一旦研发失败,厂商就要面临破产。对企业来说,第一是生存,第二才是获得最大利润。因此,企业缺乏动力进行研发,这与熊彼特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第二,由于技术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企业获得的利润越高,企业规模越大,其承担技术创新的投入和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垄断性越强,企业研发能力越强。即: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第三,相比其他两种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的技术研发效率较高。而市场中企业数量为多少时,技术研发效率最高,则取决于市场需求曲线与企业的成本函数等多种因素(即a,b,c,E各参数的取值)。但对比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的研发能力可以发现,寡头垄断的研发能力更高。同时由于其他企业的竞争压力,寡头垄断的技术研发效率更高。

第四,上述结论在高新技术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在传统行业特别是农业方面表现得不是很明显。田怡谦(2009)认为:“在支配型寡占市场下,是否利于创新的实现取决于大厂商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弹性。当对支配性厂商的产品需求弹性较大时,则创新更倾向于带来更多的利润;如果弹性较小,则厂商并不倾向于创新。”本文证明了上述结论。

第五,反对行政性垄断,提倡技术性垄断。行政性垄断只会单纯加高进入壁垒,潜在进入企业无法通过技术手段进入该行业,导致在位者丧失创新动力。而技术性垄断的进入壁垒是暂时的,潜在进入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克服,这一方面确保公平的竞争,有利于既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又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确保其利润所得。

第六,为了简化分析,文中假设企业不变成本为零。而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当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时,必须对原有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升级,因此垄断企业的技术研发意愿要比理论计算得出的意愿还要低。这从侧面为垄断企业一方面积极购买相关技术专利,另一方面却将购买的技术专利闲置而不是投入生产的矛盾行为提供了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1]黄燕.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研究评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9):4-6.

[2]王子君.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J].经济学家,2002,(4):124.

[3]陈素琼.知识经济调价年技术创新与垄断结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4]田怡谦,王炳才.技术创新对经典寡占市场企业行为的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2):103-108.

[5]盛锁,杨建君,刘刃.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92-97.

[6]唐晓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D].长春:吉林大学,2011.

[7]吴开超,张书民.微观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内科医生年终总结下一篇:皇妃加冕盛典婚礼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