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2024-05-09

蛋鸡腹泻的原因及防治(精选十篇)

蛋鸡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篇1

1 感染腹泻的原因分析

1.1 非感染性饲料源性腹泻

鸡群腹泻若是因为饲料造成的, 则称为饲料源性腹泻。

饲养者选择蛋鸡种鸡时, 应该尽量挑选具有高产、抗病遗传性能的优良品种, 以期得到性状比较好的后代;蛋鸡群的饲养管理应该具有相应的科学性, 供给蛋鸡的全价饲料必须符合蛋鸡的营养需要, 采用合理的供应模式, 给蛋鸡群创造适宜其优良生长发育及生产的生活环境, 以保证优良的遗传生产性充分发挥。

建饲养场要根据自己鸡场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防疫卫生制度, 进行科学的饲料配方, 选择优质原料, 根据蛋鸡的不同生长阶段而配制的不同规格的预混料, 按说明配制全价料, 合理适时给鸡群供应, 严格杜绝乱用料的情况发生。

蛋鸡如果处于产蛋高峰期, 供给的饲料应该适应产蛋鸡对Ca、P的需求, 但是如果在饲料中大量的添加石粉及贝壳粉, 会对蛋鸡的肠道产生强烈的机械性刺激。此外蛋鸡腹泻时其采食、饮水、精神没有异常, 仅是产蛋率增长的比较缓慢。有些饲养者供给产蛋高峰期蛋鸡的饲料麸皮含量偏高且粗纤维多, 很难消化, 增强了对肠道的机械性刺激, 加快了肠道的蠕动, 从而引发蛋鸡群腹泻。

如果供给蛋鸡群的饲料中有偏高的食盐量, 蛋鸡饮水过多, 会导致肠内容物的渗透压升高, 相应的吸水性和保水性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排泄的粪便比较稀, 从而发生腹泻。

育成期蛋鸡在天气炎热且气温较高的夏天, 鸡只为调节体温而饮水且量大, 尤其是凉水的饮用量偏大以解热, 导致了蛋鸡的肠内容物变稀, 再遇到凉水的刺激, 也会加快了肠道的蠕动速度, 从而引起腹泻。

1.2 感染性饲料源性腹泻

此种类型的腹泻主要是因为饲养管理不到位、综合防疫情况差, 从而导致鸡群的生存环境恶劣、污染严重, 最终导致鸡群发生感染性腹泻。在蛋鸡的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避免因为忽视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防治措施

防治蛋鸡腹泻时, 应该综合分析腹泻的原因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降低饲养者的经济损失。

2.1 非感染性饲料源性腹泻的防治

如果初产阶段蛋鸡发生非感染饲料源性腹泻, 应对其采食的饲料配方进行调整, 适当减少豆粕、石粉、贝壳粉、麸皮的用量, 比较适宜的料为产蛋初期料 (或预产期料) , 然后随着蛋鸡的逐渐适应而将以上物质的用量提高, 但是要尽量保证蛋鸡可以有一个合适的过渡期, 避免蛋鸡受到较强的应激刺激。在实际的临床生产中, 饲养者可以尝试用酵母代替麸皮, 提高采食饲料的酸性, 或者直接将酸性物质添加在饲料中,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蛋鸡的消化机能, 同时还能够相应的保证机体日常代谢的需要, 所以在蛋鸡的饲养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上做法, 通过对于蛋鸡采食饲料的调节而防治蛋鸡腹泻。

给蛋鸡群适当的添加维生素, 如用金维他每瓶100g加水400kg, 蛋鸡群自由饮水, 不但能够提高蛋鸡机体内的营养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 此外还能够加速损伤的肠黏膜修复速度, 避免蛋鸡出现继发感染的情况。此外, 对蛋鸡的饮水量应该进行适当的控制, 一般饮水量应该控制在全天饮水量的2/3即可。

2.2 感染性饲料源性腹泻的防治

浅谈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2

郑秋明

浙江省嵊州灯塔种猪公司

地址:嵊州市三界镇沈塘村 邮编:312452

摘要:仔猪腹泻是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常见的多因素性疾病。该病是目前最为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急、治愈率低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给养猪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在规模化猪场的工作实践中,现将该病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做如下总结。

关键词:仔猪腹泻;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疾病。如果不能够做出及时的合理治疗和预防措施,则会导致猪场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提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可达10.3%,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仔猪腹泻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之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巨大。为了提高养猪的整体优化效益,如何有效的防治和控制仔猪腹泻以及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已成为养猪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1、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其中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细菌性腹泻常见的有黄痢、白痢、红痢、副伤寒和猪痢疾等。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病和蛔虫病比较多见。1.1.1、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失水和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极高为特征,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常呈现地方性流行。患病仔猪突然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内粘膜出血、肠壁变薄发亮,充满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随着日龄的增长,其死亡率逐渐降低。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疾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特别是12月和翌年1月发生最多,传播速度快,但病死率低。

猪轮状病毒病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2-5周龄仔猪多发,病猪开始食欲缺乏,精神萎靡,常有呕吐,继而发生腹泻,粪便水样,呈黄色或暗黑色,持续2-4天。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

1.1.2、细菌性腹泻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死亡率高达70%以上,同窝仔猪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100%。该病发生率急,突然拉稀、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有凝乳小块,很快消瘦,最后脱水而亡。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一般发生在10-30日龄的仔猪。该病在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条件差,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等情况下多发生,且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

仔猪红痢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急性、坏死性肠类疾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该病以排出浅红色或褐红色稀状粪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和回肠炎为特征。多发生在2-4月龄仔猪且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炎症,有的进而发展为纤维性坏死性肠炎,以7-12周龄的仔猪发生较多,呈血性下痢。1.1.3、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发展,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而死或成为僵猪。1.2、非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仔猪生理性因素、饲养管理性因素、应激性因素等。

1.2.1、仔猪生理性因素

新生仔猪胃肠功能不健全,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消化机能不完善,胃肠道环境的生态平衡脆弱,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新生仔猪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预防疾病的能力主要是依赖母乳的被动免疫,若仔猪不及时以母乳中获得一定量的抗体,病原菌即可在肠道繁殖而达到致病水平。仔猪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25℃以上饲养有利于乳汁中的保护性抗体在肠道的正常移动,另外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后由于饲料的改变,加上断奶应激和消化酶不全,易发生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2.2、饲养管理性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大母猪饲料中的能量饲料比例,导致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高,造成仔猪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紊乱而引起腹泻;其次饲料污染,营养不均匀都易引起仔猪发生腹泻;另外,仔猪开食后,如果不及时补料供水,会导致仔猪误食粪尿污水而感染细菌从而发生腹泻。

1.2.3、应激性因素

断奶后母仔猪分离,合群,食物改变,阉割,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最易导致仔猪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仔猪死亡,发生发育迟缓。

2、仔猪腹泻的鉴别

2.1、根据临床症状判断

白痢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有腥臭味;红痢粪便为红色或红褐色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黄痢粪便为黄色或淡黄色,内含凝乳状小片,有腥臭味;猪副伤寒腹泻初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多含有半透明胶冻样、血液、凝血块,呈咖啡色或黑红色;流行性腹泻粪便开始黄色、粘稠,后变成水样并混有黄白色凝乳状块,有呕吐运动僵硬;猪轮状病毒病腹泻的粪便以黄色、白色到黑色;猪传染性胃肠炎粪便水样呈黄色、绿色、白色,恶臭或腥臭。

2.2、根据剖检结果判断

通过剖检肠系膜糜管,若里面无脂肪则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引起;肠浆膜表面发绀者多为梭菌性肠炎,透明样多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肠粘膜明显出血或淤血者为沙门氏菌病和梭菌性肠炎,有纤维样坏死者为球虫病。

2.3、根据发病日龄判断

仔猪首次发生腹泻的日龄可大致判断出病因,出生后1-3日发生的腹泻可能是大肠杆菌或梭菌性肠炎引起的。球虫性腹泻最早发生于5-7日龄。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病引起的腹泻常发生在1周龄以后。各种日龄的仔猪发生急性严重腹泻的是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发病时间并可感染各种日龄仔猪的不太严重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引起的。

3、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3.1、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3.1.1、病毒性腹泻

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可采取用免疫母猪,使仔猪吃母乳而产生被动免疫。对患病仔猪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口服补液盐,投服止泻剂适用磺胺类抗菌药物和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可防止继发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治疗脱水和酸中毒。另外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吸收的饲料,加强消毒,做好猪舍清洁卫生,加强饲料管理,一般都会收到良好效果。

3.1.2、细菌性腹泻

在发病初期,仅出现下痢,尚有一定的食欲与饮欲,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一些抗菌药物,如土霉素长效注射液、恩诺沙星、痢菌净、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如果单独用药效果不是很明显,可采取一些联合用药,如肠炎净—青霉素钾、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氟本尼考—地塞米松等。同窝中有一头发病,应全窝同治。在发病中期,对不吃不喝而脱水的仔猪应及时补充体液。可选用2%的葡萄糖补液盐,口服或腹腔注射,在补液的同时给仔猪补充微量元素可提高疗效。同时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适量抗菌药物,让其自由采食饮水并加强护理。

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应搞好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圈舍干燥通风,并注意防寒保温,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给仔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3.1.3、寄生虫性腹泻

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发生的基础。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后1周进行驱虫,后背、空怀母猪每年驱虫3—4次,30—70日龄的仔猪应驱虫1—2次。经常清扫猪舍,保持干燥通风,将粪便集中到粪便池发酵消毒。

3.2、非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料管理和护理,新生仔猪要注意及早哺喂初乳和防寒保暖,保证仔猪饲料的营养性和适口性并有助于消化吸收,提供大量清洁卫生的饮水,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减少各种应激刺激,同事加强母猪产前产后的预防免疫等,以上措施均能有效地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病率。

4、总结

对于仔猪腹泻应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生产实践工作中,应根据仔猪的生理特性经行科学饲养管理,抓好生产中的每个环节细心护理,减少应激刺激,合理使用药物。对于疾病的发生,要详细分析原因,根据疾病的发生特性鉴别该类疾病,及时对症治疗,采取抗菌、止泻、助消化和补充体液等综合性措施,实践证明这些防治措施对于控制仔猪腹泻的发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6-216 【2】 韩俊文.养猪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9,146-149

【3】 徐翠红.胡桂霞,仔猪腹泻的病因与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2:60-62

【4】 罗应良.杨玉山.李志敏.仔猪腹泻综合征的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1:60-63 【5】 姚慧俊.仔猪腹泻综合症的防治措施,畜牧与饲料学,2009,4:101-102

蛋鸡产蛋量下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3

1.营养因素

突然更换不同厂家的饲料、日粮中饲料组成原料的改变,或使用发霉变质的劣质饲料均可引起产蛋率下降;使用便宜的饲料,不能完全满足蛋鸡产蛋的营养需要,造成营养不平衡;饲料中营养的缺乏或过高,原料品种及营养成分的变化等因素都可造成产蛋率下降。

防治:严格遵守蛋鸡的营养标准,保证饲料营养的全价性。提高饲料管理水平,防止发生霉变,同时不可频繁变更饲料和饲料原料。不同年龄段的鸡要有不同的饲料配方,如果蛋鸡产蛋率正常,体重不下降,就没有必要更换饲料配方。

2.管理技术因素

在饲养过程中,蛋鸡的饲喂量和饮水不足,或饮用水水质差等问题,都会引起产蛋量的下降。另外,饲养人员责任心不强,将不同年龄段鸡的饲料搞混,饲养人员衣服、窗帘布颜色、作业时间经常变换、消毒、防疫等,都能造成产蛋率的下降。

防治:应加强饲养管理,饲养人员要统一服装、作业时间和规范程序,在蛋鸡产蛋期,尽量避免人员参观,减少在鸡舍内的走动。引种前要对鸡舍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正常情况下每周消毒1次,如果蛋鸡发生传染病,舍内湿度较低、尘埃较多时,可适当增加次数(每周2~3次)。经常检查供水系统,及时排除供水系统障碍,保证充足和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并且水温要与鸡舍温度相同。喂干粉料,同时注意补喂砂砾。

3.环境因素

光照时间和强度的无规律变化,鸡舍内长期不开窗户或风扇,造成通风严重不足,夏季长时间高温高湿,冬季低温未做好保温措施,都会引起产蛋量下降。

防治:在产蛋阶段,应遵循光照时间宜长不宜短,保持舍内光照均匀等原则。同时应完善通风系统,发现舍内空气污浊时,适时开窗通风或打开风扇,降低鸡舍内的氨气密度,减少鸡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另外,必须保证鸡舍冬暖夏凉、通风良好,采取夏季降温和冬季升温的措施,从而保证鸡舍内的最佳温度和湿度。

4.疾病因素

影响蛋鸡产蛋量下降的疾病主要有(1)传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型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变异性传染性支气管炎、 减蛋综合征等;(2)寄生虫病:球虫病、白冠病、螨虫病等;(3)细菌性疾病:鸡白痢、大肠杆菌病、传染性鼻炎等。

防治:疾病是引起蛋鸡产蛋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杜绝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5.药物因素

家禽对药物的敏感性很大,如痢特灵等药物虽然能够抑制蛋鸡产蛋量的下降,但用药不当可能导致蛋鸡产蛋量下降;磺胺类药物能使蛋鸡血钙水平下降、蛋质变差;拟胆碱类药和巴比妥类药物能影响子宫的机能而使产蛋提前,造成产蛋周期异常,蛋壳变薄、下软壳蛋等,产蛋家禽对乳糖尤其敏感,饲料中含乳糖15%时,产蛋会明显受到抑制,超过20%则生产停滞。

防治:防治疾病时,应注意对产蛋鸡群合理用药,对一些会抑制产蛋量的药物要尽量少用或者不用。

6.疫苗因素

影响产蛋量下降的疫苗有新城疫、禽霍乱、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疫苗。

防治:严格遵循免疫程序,将所有的疫苗接种计划都在鸡群进入产蛋期前接种完,在鸡群进入产蛋期后非紧急情况鸡群一般不要再接种疫苗。

产蛋鸡顽固性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篇4

1 临床症状

发病鸡群最典型的症状是拉水样稀粪,鸡舍内能够不断听到"哧哧"的稀水样粪便排泄声,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饲料,产蛋量上不去,白壳蛋、沙皮蛋增多。通常情况下鸡群的精神状态和采食饮水基本正常,严重时羽毛逆立,鸡冠发白,腿爪粗糙,精神萎靡,呆立不动,死亡率不高。

2 病因分析

2.1 季节因素

天气变化时很容易引起蛋鸡的腹泻,主要以夏季为主。天气炎热,鸡饮水量增加造成腹泻,这种情况属于常见现象。

2.2 应激因素

蛋鸡初产期生理上会出现应激,此时如果突然更换饲料,导致肠道环境变化,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受到影响,鸡就会出现腹泻。

2.3 饲料因素

日粮中钙盐、镁盐离子和食盐含量过高,糠麸类粗纤维、蛋白质含量过高或使用生豆粕等,都可能导致蛋鸡营养失衡,造成腹泻。

2.4 疾病因素

肾传支、传染性法氏囊、新城疫、流感、大肠杆菌、坏死性肠炎等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球虫、滴虫、线虫等对肠道损伤更为严重,引起代谢失调,引发腹泻。

2.5 药物因素

庆大霉素、新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易造成鸡消化系统的损伤及菌群紊乱,引起腹泻。

3 防治措施

3.1 减少饲养管理过程中的应激

在进行接种疫苗、转群等工作时应提前几天给鸡群饮用抗应激药物,如维生素C。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更换饲料要逐渐过渡,并妥善贮存饲料,防止因饲料霉变而引起腹泻。

3.2 进行肠道清理以促进消化

发生无细菌感染的水样腹泻,首先要进行肠道清理,以促进消化。具体做法是用大黄苏打片和食母生片各按0.1g/kg体重拌料喂服,早晚各1次,连用3-5天。

3.3 减缓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胃肠蠕动

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按0.35-0.40mg/kg体重剂量饮服,早晚各1次,连饮3-5天。

3.4 补充电解多维,适当限制饮水

鸡群全天饮服电解多维,补充机体所需营养成分,适当限制饮水量,以正常饮水量的2/3为宜。

3.5 饲料中添加益生素和腐植酸钠

添加益生素和腐植酸钠抑止病原菌的繁殖,必要时加入大蒜素进行治疗。

4 几点体会

(1)该病主要发生于褐壳蛋鸡开产前后,春夏之交多发。主要是由于鸡体开产以及突然换料等应激因素引起肠道生理功能紊乱所致,气温升高、饮水量增加也可诱发该病。该病虽不会造成鸡群大批死亡和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但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导致饲料利用率降低,鸡体营养缺乏,长期会因鸡体消瘦而引起不良后果。

(2)由于粪便稀薄降低了其经济价值,同时也给鸡舍内的环境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且也增加了劳动强度。

蛋鸡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篇5

关键词:产蛋率;饲料;生存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43

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产蛋率下降、蛋鸡出现各类疾病等现象;大多数养殖户在应对各类突发差误时不能及时的辨别原因,本文主要通过日常工作经验总结出产蛋率下降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1 蛋鸡产蛋率下降有以下几项原因

1.1 蛋鸡休产方面的原因

蛋鸡在产蛋过程中都有一个休产的时期,若休产的时间统一,就会直接影响蛋鸡产蛋率下降。为了避免蛋鸡在产蛋过程中出生同一周期休产的情况,需要及时做好准备,其实这也并不是以后鸡蛋的产量就有什么特殊的变化,这只是短时间内的一种假象,并且会在近期内恢复原来的产蛋水平。

1.2 饲用饲料方面的原因

一般的产蛋鸡群对饲料营养要求都比较高。如果蛋鸡饲用的饲料出现了问题,从而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如果使用劣质饲料,或者是让鸡食用产生了霉变或污染的饲料,那么会出现鸡不吃食的现象,从而导致各类肠胃疾病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产蛋率急剧下降。在调饲料的过程中要保证钙、磷的调和比例。要保证调料过程中的营养比例均衡,否则会对鸡蛋蛋壳及鸡蛋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饲料中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不足缺乏也会使产蛋率突然下降。在喂养过程中要保证鸡所食用的饲料不要发生突然间的改变,尽量保证定点、定量的来喂食,因为如果一旦发生改变容易导致鸡自身的消化功能发生改变,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现象。

1.3 环境方面的原因

产蛋的鸡群对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鸡舍内光的谱照、鸡舍的温度及通风的变化最为明显。

1.3.1 鸡舍内要保证光照时间充足 如鸡舍内光照的时间突然改变,光照的强度突然降低等都可使产蛋量突然下降,再遇上缺乏照明的设备,从而导致鸡舍的光照不足,那么就会影响鸡只产蛋。

1.3.2 鸡舍内的温度的变化 鸡舍内禁止出现温度不平稳,忽高忽低的现象。比如夏季天气闷热,鸡舍内就会形成高温的环境,冬季寒冷,鸡舍内就会出现温度过低等,这些都会导致产蛋量下降。

1.3.3 鸡舍内要保证空气畅通 如果鸡舍内空气过于污浊,就会导致各类疾病的产生,从而导致产蛋量的下降。

1.4 鸡所生存场所的原因

如果鸡生存的场所发生改变或者因为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都是对产蛋量造成下降的原因,具体情况表现在以下方面:

1.4.1 饮水原因 在喂饲料时要定时定量,饮水也需要按标准量进行执行,随意喂食也是导致产蛋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1.4.2 现场设备原因 要保证各类设备能够正常使用,时常检测供水管道及通风设备是否正常,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检修,避免出现供水障碍、空气污染等情况的发生。

1.4.3 外界因素 例如突然出现的异常声响、陌生人的出现等外界因素,突然间改变的情况都会导致产蛋量下降。

1.5 疾病方面的原因

鸡群的生长环境较为密集,活动空间少,并且在疾病方面很容易引起传染病的现象发生,能够引起鸡群产蛋率容易下降的大概有以下两种情况:

1.5.1 病毒性传染病 如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产蛋下降综合症、传染病性脑脊髓炎、淋巴白血病和鸡痘等。如受强毒型新城疫侵袭时,鸡群产蛋率可由70%~90%突然下降到期20%~40%;也曾有鸡群患温和型新城疫使产蛋率突然下降20%~40%的情况发生。

1.5.2 细菌性传染病 主要有大肠杆菌病、霉形体病、传染性鼻炎和禽霍乱等。

2 防治措施

2.1 严格实行隔离或淘汰制度

一旦发现有严重呼吸道症状、产畸型蛋的病鸡,立即进行隔离或者淘汰,防止传染其他健康鸡只。

2.2 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卫生防疫制度标准进行执行

平常应该保持鸡舍内的环境卫生,时常进行消毒处理,减少陌生人的来访等情况的发生。尤其是在环境、气候恶劣的情况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

2.3 在药物方面

盐酸恩诺沙星原粉,10克加水100公斤,混匀,让全部鸡群连服4日;抗激增蛋散,250克拌料50公斤,连服7日;富道电解多维150克加水100公斤,饮服4天。

3 鸡舍管理要点

提高鸡舍每天所食饲料的营养水平,从而防止鸡只生产沙完蛋、薄壳蛋、软壳蛋;保持鸡舍内的卫生清洁,要有规律的打扫鸡所生存的环境,2~3天就要进行粪便的清楚,不然会导致鸡舍内出现不良的气味,这样不利于鸡的生长;鸡所生存的环境要定期的进行消毒,鸡喝水的地方一定要保持干净卫生,尽量做天每天清洗一次;认真观察鸡的各类特征。比如每天在喂鸡的时候都要认真地查看鸡窝鸡群是否正常。通常健康的鸡都是鸡冠是红色的,鸡的尾巴是翘立的,鸡的翅膀紧贴鸡身,羽毛比较紧实,并且鸡的精神很好,爱活动,符合这些情况的都是健康的鸡。如果是有病的鸡通常会出现鸡冠发白或者是发紫的现象,颈部的毛是竖立的,并且翅尾是下垂的,看上去没有精神,基本上符合这些情况的鸡要引起重视。

夏季蛋鸡腹泻的原因及对策 篇6

1 病原性腹泻

1.1 病毒性腹泻

如新城疫、肾传支、温和型禽流感等病毒性疾病造成的腹泻。本类腹泻起因较急、持续时间较长, 常呈水样拉稀, 禽舍内有腥臭味, 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本类腹泻一般具有流行性同时又兼有其他特异性症状和剖检变化, 如新城疫排黄绿色稀便、腺胃乳头出血、十二指肠淋巴结有溃疡;温和型流感主要是十二指肠弥漫性出血、胰腺边缘充血、机体免疫力下降;肾传支则是机体严重脱水、皮下组织粘连、大量水泻。

1.2 细菌性腹泻

如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禽霍乱、坏死性肠炎等引起的腹泻。细菌性腹泻的原因很多, 但每种病都各有其独特的特征变化, 如雏鸡白痢, 病鸡表现典型的糊肛;大肠杆菌病的粪便是黄白色稀便, 另外还有心包炎、肝周炎、肠炎等症状;禽霍乱的粪便是黄绿色稀便, 夜间突然死亡等症, 使用抗生素有效。

1.3 寄生虫性腹泻

鸡群感染组织滴虫病、球虫病、绦虫病、蛔虫病等寄生虫病均可发生腹泻, 虫体在肠道内为了维持生命, 要摄取大量的营养物质, 可直接通过肠内容物吸收, 降低鸡体对饲料的吸收率。肠道是寄生虫主要寄宿的宿主, 所以寄生虫会破坏肠黏膜的完整性, 寄宿于肠壁内, 如球虫、绦虫均是寄宿于肠壁内, 尤其绦虫顶部有吸盘粘附于肠壁后很难脱离, 并产生代谢物, 使机体中毒, 出现腹泻症状。

1.4 真菌性腹泻

如曲霉菌引起的腹泻, 常排硫磺样粪便。近两年因饲料霉变而引起的疾病也很多, 如腺胃炎、肌胃炎等, 都是因曲霉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因此禁止饲喂霉变、结块、受潮的饲料, 清除发病因素, 降低发病率。

2 管理不良性腹泻

2.1 营养性腹泻

如维生素A缺乏症、痛风症等, 本类腹泻多因饲料品质不良或饲料调配比例不当而造成。

2.2 菌群失调性腹泻

临床治疗疾病时如果用药时间长或其浓度过大, 就会破坏肠道微生物菌群而引起腹泻, 如用高浓度的消毒液或高锰酸钾饮水 (高锰酸钾饮水浓度正常为0.01%, 超过0.04%易中毒) 、小苏打使用过量 (饮水浓度0.1%~0.2%、拌料量为0.2%~0.4%) 、滥用抗生素等均能引发腹泻。

2.3 应激性腹泻

鸡群如突然遭到转群、换料、接种疫苗等各种应激时, 均可造成鸡只不同程度的腹泻。如法氏囊疫苗产生抗体主要在肠道内, 易引起肠道炎性反应导致腹泻。

2.4 消化不良性腹泻

本类腹泻常因饲喂不定时、定量、定质或饲料没有一定的消化物质 (常用沙砾, 正常添加量为500千克饲料中添加1.5千克) 或饲料突然更换, 及饲料颗粒过大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

2.5 水质因素造成的腹泻

若家禽因长期引入脏水、已被微生物污染的水或含盐分和矿物质的比例过高的水, 都会造成鸡群腹泻。

3 生理性腹泻

炎热季节, 鸡群为了满足其生理散热的需求, 往往大量饮入冷水, 从而造成排尿量的增多, 本类腹泻一般粪稀如水样, 既无粘度和弹性, 又不含尿酸盐。此类现象不宜使用抗生素治疗, 主要以降低舍内温度, 消除外因为主, 缓解热应激, 减少饮水量, 即可减轻症状。或在饮水中加入一些防暑药物也可有效的减轻腹泻。

4 中毒性腹泻

中毒性腹泻主要有食盐中毒、肉毒素中毒等, 此类疾病有食入毒物史, 粪便呈水状, 肉毒素中毒夏季多发, 主要是食入了腐败饲料、蝇蛆等。

5 治疗措施

腹泻的治疗原则是“补肾固本, 健胃健脾, 涩肠燥湿, 调理中气”, 除对原发病积极治疗外, 同时要停止饲喂变质的饲粮, 定期驱虫, 并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及时治疗, 还要注意清肠制酵、补液强心、调理胃肠功能。

5.1 清肠制酵

可以尽快的清除肠内有害物质, 常用的药物是鱼石脂、大蒜酊、芳香氨酯, 对肠壁功能失常的患禽可配合收敛止泻类药物, 如鞣酸蛋白、矽炭银和蒙脱石散, 药用炭属于止泻药, 因其粉末细小, 表面积很大, 能够吸附大量的气体、化学物质和细菌毒素, 还能附着于黏膜表面, 减轻有害物质对肠黏膜的刺激, 也是很好的清肠制酵药物。

如果没有药用炭, 亦可用锅底灰或木炭来代替, 在清肠制酵的同时还应配合使用肠道抗菌药物如黄连素、大蒜素、粘杆菌素、环丙沙星等防止继发感染, 对腹泻较严重的, 必须配合减慢肠蠕动的药物如普鲁本辛、复方地芬诺酯等, 对防止家禽脱水及其功能恢复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5.2 补液强心

这也是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 对已经脱水的病禽可以及时补充丢失的液体, 维持细胞和神经的正常功能, 纠正液体的酸碱平衡, 临床可运用口服补液盐加葡萄糖让禽自由饮用, 没有饮食欲的病禽可人工强制灌服。

5.3 调整消化道菌群

可以使用微生态制剂和酶制剂, 研究表明, 肠道中正常繁殖的微生物菌群以厌氧菌为主, 占99%, 需氧菌占1%, 但如果发生腹泻时, 厌氧菌减少, 需氧菌增多, 使用微生态制剂和酶制剂后, 有益菌大量繁殖, 从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 达到防止腹泻的目的。

5.4 调整胃肠道功能

蛋鸡腹泻的原因解析 篇7

1 管理因素

1.1 初产蛋鸡

由于产蛋鸡群生产性能发生转移, 由生长到生产, 要求肠道必须通过更密集的消化作用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 饲料品质的突然变化尤其是高能量蛋白的饲料的使用, 导致肠道环境产生变化, 肠道容易产生应激, 影响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导致粪便颜色发黄, 状态发稀。

1.2 鸡没有汗腺

只能通过增加饮水量和呼吸频率来降低体温, 夏季鸡舍如果温度过高, 鸡只饮水量增加, 采食量减少, 水料比例为5:1以上, 粪便中含有大量水分导致拉稀。

1.3

滥用抗生素或者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 引起鸡肠道内菌群失调, 造成腹泻。

2 饲料因素

2.1 饲料中的含盐量过高, 尤其使用添加小鱼干的饲料, 鸡群饮水大量增加, 造成腹泻。

建议正常蛋鸡中含盐量为0.35%左右。

2.2 产蛋期石粉的添加量过高或过快。

一般育成鸡的Ca的需要量为2%, 高峰期为4%左右。过高的石粉添加量导致血钙过高肾脏负担加重引起肾肿导致拉稀;石粉的增加一定要循序渐进, 随着产蛋率的上升, 逐渐增加石粉的比例, 增加的幅度应控制在0.5%的每周增加量。

2.3 饲料中麸皮的比例过高。

产蛋期日粮中一定要含有少量的麸皮, 以提供粗纤维防止啄癖的发生, 一般配合料中都有2%左右的添加量;过多又容易造成粪便不成形, 发散发稀;极度过量很容易造成粪便发干发硬, 排粪困难甚至死亡, 严重影响鸡群的正常生产。

2.4 产蛋期蛋白质的水平过高。

有些养殖户为了片面追求大壳蛋, 增加豆粕的比例。但对鸡群造成不利影响, 蛋大易造成脱肛, 粪便发黄发稀, 饲料转化率低。一般鸡群的蛋白需要量为16.6%左右。

2.5

饲料中的原料如玉米、花生粕等发生霉变, 其毒素刺激并破坏肠粘膜, 造成腹泻。

3、疾病因素

4.1.

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等引起的肠道炎症。

4.2.

鸡群长期使用抗生素, 对肾脏造成伤害, 影响水分的吸收, 造成腹泻。

4.3.

免疫后的疫苗反应, 也会造成轻度的肠道损伤, 形成腹泻。

4.4

各种病毒性传染病如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都伴随着严重的腹泻。

3.5

球虫、滴虫、线虫等原虫病, 对肠道损伤更为严重, 有时排血色稀便。

4. 预防措施

4.1

若是疫病原因时, 应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4.2

夏季炎热季节, 注意鸡舍的环境控制, 尤其是通风和饮水, 可采用湿帘降温, 改善鸡舍内环境, 以控制饮水量, 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等抗热应激药物。

4.3

严格控制饲料中的盐分和蛋白质含量, 确保日粮的营养均衡性。

4.4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篇8

1 发病原因

1.1 营养和饲养管理引起的腹泻

这种腹泻常见的原因有多种, 如母猪的泌乳量不足、代乳料消化不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仔猪日粮中过量添加铜、饮水中金属离子超标、仔猪断乳、分群、转舍等应激性因素都可导致腹泻。

1.2 敏感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仔猪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有黄痢、红痢、白痢、副伤寒和痢疾等。仔猪黄痢主要为出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 以1~3日龄最为多见。仔猪红痢主要发生于1~3日龄, 一般病程较短, 病死率极高。仔猪白痢以10~30日龄为多发, 病死率低, 但影响生产发育。仔猪副伤寒多发生在2~4月龄。

1.3 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腹泻

常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以呕吐、腹泻、脱水和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为特征, 5周龄以上的患猪很少死亡。仔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轮状病毒感染为10~28日龄猪最易感, 并有明显的腹泻, 病死率较低。

2 防治措施

2.1 搞好环境卫生

仔猪保育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因此, 有效地消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防止仔猪腹泻的关键。开展定期的栏舍和畜体消毒, 能有效消灭环境和畜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

2.2 科学饲养管理

对有寄生虫病的地区做好定期驱虫, 防止通过母猪传染。要想获得活泼健壮的仔猪, 必需给母猪饲喂全价配合日粮。一般在妊娠初期、中期每天饲喂日粮2 kg, 产前1个月饲喂3~3.5 kg, 产前1周进产房后每天减少日粮0.5 kg, 临产当天不喂料, 产后3 d慢慢增加配合日粮到5 kg左右。科学饲养管理的妊娠母猪, 出生的仔猪往往活泼健壮, 生命力强, 可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3 做好母猪分娩前后的护理与防疫

母猪于产前40~42 d和15~20 d各注射接种1次大肠杆菌苗。对有流行性腹泻或传染性胃肠炎发生的地区, 可于产前20~30 d注射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1次。母猪进产房前, 必须对产圈彻底清扫、冲洗和认真消毒 (可选用20%火碱液等消毒剂) , 并驱一次虫。母猪进产房后和临产中, 用温热的0.1%高锰酸钾液擦洗母猪的阴户、乳房。仔猪吃初乳前挤掉头两把乳, 辅助初生仔猪尽早吃好初乳, 也是防止母猪乳房炎和仔猪腹泻的重要措施。

2.4 补充铁制剂

仔猪出生后3周内生长较快, 每头仔猪每天约需3 mg铁, 而母乳仅能提供1 mg铁, 给出生后2~3 d的仔猪人工补给含钴、硒的铁制剂, 可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造成的生长不良, 增强仔猪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2.5 抓好断乳关

仔猪断乳时要尽量减少剌激, 断乳后7~10 d内仍饲喂哺乳料, 以后逐渐换料。转群时期, 尽量减少不良刺激, 先减食, 供给充足饮水, 水中可添加口服补液盐数天。

3 小结

1) 加强饲养管理是仔猪能生长良好的关键, 保持舍内干燥清洁和空气新鲜是防止仔猪腹泻的重要措施。反之, 潮湿、污秽的环境是引起仔猪腹泻等多种疾病的诱因。

2) 加强母猪哺乳期饲养管理, 做好仔猪哺乳阶段的补料和营养的合理配制, 培育健壮的仔猪, 提高机体抵抗力。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篇9

1 引起腹泻的日粮因素

1.1 由营养和饲料引起的仔猪腹泻的通常表现

具有群发性, 凡饲喂此批饲料都先后表现不同程度的腹泻;采食不受影响, 即采食量一般不下降。个体越大, 采食量越多的猪只, 腹泻时间越早, 程度越严重;停食后, 腹泻减缓或停止, 粪便呈水样, 其中含有很多不消化的颗粒;积极主动寻找饮水, 腹泻次数多, 频率高。腹泻开始时, 个体消瘦很快等。

1.2 由营养和饲料引起的仔猪腹泻原因

1.2.1 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过高, 若

粗蛋白质超过20%以后会不同程度地表现一些腹泻。蛋白质可消化性差, 较多的饲粮蛋白质进入大肠发生腐败分解, 产生多量的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 继而对肠壁组织造成损伤。使肠道蠕动加快, 造成腹泻。

1.2.2 豆粕等植物蛋白原料用量过

高, 动物性蛋白原料用量低或不使用, 豆粕熟化质量不佳, 其中含有的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以抑制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 从而引起营养性腹泻。原料变质如霉烂、生虫、被污染等也可致其过敏而腹泻。

1.2.3 营养物质中毒, 主要是化学物质引起胃肠炎, 从而引起腹泻。

如饲料混合不均匀;矿物元素的粉碎粒度太粗;预混料加量过多;有的用户超量加用预混料或微量元素、食盐等等均可引起中毒, 造成消化道损伤;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不平衡或缺乏, 氨基酸不平衡、电解质不平衡, 引起渗透压改变, 酸碱平衡、水盐代谢失调, 导致肠道菌群平衡失调, 均可导致严重腹泻。

2 动物本身因素

2.1 猪品种

在通常的养殖条件下, 中国地方猪耐粗性强, 腹泻率低, 而杂交和外国纯种瘦肉型品种抗逆性差, 易导致腹泻。

2.2 猪的生理阶段和消化生理

在初生后前三天开始补料时和断奶时易导致腹泻。初生时, 猪从恒温到变温环境。初生后, 从无菌状态到有菌状态;从由母体血液获得营养过渡到从母乳获得营养, 再过渡到断奶由饲料供给营养,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其消化生理还不能完成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主要表现在:

2.2.1 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

仔猪消化器官的体积和重量比较小, 小肠绒毛高度低, 腺窝深, 消化道上皮细胞不成熟, 由摄取液体食物突然变为固体食物, 当日粮中含大量的禾本科谷物时, 在干物质的磨损作下, 肠绒毛很快变短, 抗机械损伤 (消化、物理摩擦) 和化学损伤 (饲料中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矿物质等刺激) 能力差, 消化道易受损伤和发生过敏反应。

2.2.2 消化酶分泌不足。

在3周以前除乳糖酶活力较高外,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活力低。乳糖酶活动随日龄增加急剧下降, 其它酶活力随日龄增加而增加, 但断奶时, 由于日粮变化和应激反映, 消化酶活力增长趋势有倒退现象, 因此对蛋白质、淀粉消化力弱。28日龄对植物蛋白质消化力为28%, 56日龄为35%-53%, 因此, 仔猪易发生腹泻。

2.2.3 酸分泌不足。

成年猪正常pH值达2~3.5, 是胃蛋白酶发挥效应的最佳范围。但仔猪胃腺不发达, 胃与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胃腺功能差, 胃液分泌少而不稳定;并因胃不能制造盐酸, 胃内缺乏游离盐酸, pH值过高, 不利于蛋白质的消化。仔猪到8周龄才有较为完整的分泌功能。因此, 在仔猪刚断奶后, 由于胃酸分泌不足加上日粮会中和胃酸, 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造成蛋白质在肠内腐败, 给病原菌在其中安居提供较为适宜的环境, 促进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在肠道中大量繁殖, 与乳酸菌、枯草芽胞杆菌等正常菌平衡失调, 导致炎症、拉稀和其它疾病。

3 疾病因素

仔猪免疫系统虽不断发育, 但以4周龄以后甚至更久才拥有较完善的主动免疫功能。其肠道黏膜的25%由淋巴样组织构成, 不仅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 也是仔猪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期肠道发育不好, 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能力较弱。可引起猪腹泻的疾病有: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C型产气荚膜梭作状芽孢杆菌引起猪红痢、密螺旋体引起猪痢疾、水肿病、轮状病毒性肠炎等。病原菌在仔猪阶段特别容易入侵, 传染性胃肠炎、冠状病原菌均可致猪严重腹泻。

4 饲养管理因素

4.1 吃初乳不够

初生仔猪吮乳能力差, 若在6 h内没吃到足够的初乳, 则未获得免疫球蛋白, 如仔猪寄养, 还产生寄养应激, 其抗病力下降。

4.2 补饲不及时

对仔猪补饲方案不合理或补饲不及时, 其消化道适应性差而造成断奶后不能适应日粮的变化, 出现断奶后腹泻。

4.3 圈舍消毒不严、清洁卫生差

特别在前批仔猪发生过腹泻的产房未严格消毒, 易传染。清洁卫生差, 病原微生物易大量繁殖, 造成病原性腹泻。有些用户购买的仔猪是几个种猪场或者多家散养户的猪只放养在一起, 更易传染疾病和产生应激。

4.4 舍温低或舍温变化大、湿度大

仔猪理想温度26~30℃, 舍温变化大, 如舍温变化超过4℃, 易引起应激反应, 在寒潮和气温突然变化等情况下经常会出现阵发性的腹泻, 湿度大可以加重温度的影响。

5 预防及治疗措施

5.1 加强管理, 减少应激

断奶前后饲料投喂量不要太多或突然增加, 应循序渐进, 断奶前后饲喂饲料尽量一致;不要突然将不同群的仔猪混在一起;与断奶舍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接近;饲养密度不能过大;提早补饲、补铁、补水等, 加强日常管理和消毒。

5.2 避免饲料原料过于单纯和高粗蛋白质

选用优质原料, 配制平衡合理的日粮, 提高饲料可消化性和可利用率。乳糖、乳清粉、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乳浆浓缩蛋白、奶糖产品、优质鱼粉等原料对预防仔猪下痢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适当增加日粮中纤维和乳糖, 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同时可以促进乳酸菌的增殖。同时, 由于消化功能不足, 饲料中加入酶制剂、酸化剂、寡糖、益生素等非营养性添加剂及特定的抗生素对预防仔猪下痢, 促进仔猪生长具有明显的效果。

5.3 发病后及时治疗

根据猪发病的症状, 分析判断出是由饲料还是疾病造成。由饲料造成, 停止使用饲料, 饥饿12 h后饮葡萄糖盐水, 调整饲料各原料的配比。由疾病造成, 请兽医诊断, 对症下药, 及时隔离治疗。

5.4 调整机体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以防脱水和酸中毒等

腹泻的仔猪容易脱水, 少吃饲料, 口服补液是一种有效方法, 在饮水中除加入食盐、葡萄糖外, 加入益生素如乳酸菌、芽胞杆菌等 (不要与药物一起使用) 、有机酸、酶制剂、乳糖、乳清粉、复合维生素等物质, 能起到提高猪的免疫力和降低应激, 有助于病猪尽快康复。

蛋鸡产薄壳蛋的原因及防治 篇1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新城疫、鸡白痢、肠炎, 以及破坏生殖系统的其他疾病, 会使鸡产薄壳蛋或软壳蛋。为了预防鸡病, 须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鸡新城疫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产蛋下降综合征疫苗等;定期服用驱虫药, 鸡群在产蛋期间, 应尽量避免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的发生, 以保证免疫的效果。

2 管理因素的影响

鸡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蛋壳质量。气温高于32℃时, 鸡体散热困难, 食欲下降, 采食量减少, 导致鸡体内钙量不足, 易产薄壳或软壳蛋。气温低于-12℃时, 鸡采食量会减少, 蛋壳也会变薄。因此, 夏季应通风降温, 冬季要防寒保暖, 使鸡舍内温度保持在15℃~25℃之间, 并根据季节调整产蛋鸡日粮中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的浓度, 来提高产蛋率和蛋壳质量。饲料中添加0.5%~1.5%小苏打混饲, 可提高蛋壳强度, 大大减少薄、软壳蛋。冬季日粮中添加0.5%辣椒粉, 以使鸡增热, 提高抗寒能力, 同时增加供暖。

鸡舍通风不良, 造成氨气浓度过高, 则引起呼吸性氨中毒, 使鸡体内失去较多的二氧化碳, 致使形成碳酸钙的碳酸根离子不足, 影响对钙的吸收, 从而引起产薄壳蛋。所以, 鸡舍内要通风换气, 及时清理粪便, 防止氨气浓度过高。

3 生理性因素的影响

3.1 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的鸡, 蛋壳质量不同, 如土种鸡蛋壳较厚, 外来品种鸡蛋壳较薄, 易破。所以, 可通过选种来提高品种的蛋壳厚度, 减少破蛋率。

3.2 产蛋时间

一般鸡场上午8时左右饲喂, 白天血钙浓度高, 蛋鸡在成蛋过程中钙的分泌量充足, 所以一般下午产的蛋壳较厚。而上午10时前产的蛋通常是在夜间形成的, 夜间母鸡多处在休息状态, 采食量很少, 血钙浓度较低, 所以, 上午产的蛋一般蛋壳较薄。

3.3 换羽

母鸡换羽期间生理变化较大, 也会使蛋壳变薄, 破蛋增加。因此在换羽期要用整粒大麦供鸡自由采食3~5d, 可加速人工换羽, 很快恢复产蛋并提高蛋壳质量。

3.4 年龄影响

一般较老的母鸡生的蛋较大, 但蛋壳相应较薄。

4 饲料的影响

4.1 缺钙

日粮中缺钙会产薄壳蛋或软蛋。所以在饲料中应添加3%~4%的贝壳粉以补充不足。

4.2 缺磷

对鸡的蛋壳的形成和钙的利用有重要作用。鸡日粮中磷的需要量为0.6%, 其中有效磷应含0.5%。所以饲料中须加1%~2%的骨粉或磷酸钙, 以补充钙磷不足。

4.3 钙磷比例不当

不论是钙多磷少或是磷多钙少, 如二者比例不当, 将导致产薄壳或软壳蛋。一般日粮中钙、磷比例应以3.8∶1为宜。

4.4 缺乏维生素D12

即使日粮中钙磷充足, 也会使钙、磷吸收和代谢作用产生障碍, 导致蛋小、壳薄和软壳。而获得维生素D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让鸡多晒太阳, 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D3, 或用鱼肝油作为日粮中维生素D的补充剂和维生素D缺乏症治疗药物, 可获得满意效果。

4.5 饲料霉变

上一篇:改革服务铁路运输下一篇:英语要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