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运动

2024-05-01

电影运动(精选七篇)

电影运动 篇1

我们理解的看电影, 最简单的说就是看到了荧幕上没有的东西, 这也是电影的特点, 这种特点也叫做运动。 人的眼睛喜欢看运动, 电影中的运动量是取决于电影中的长、宽、高, 这种运动概念与立体空间概念是相联系的。电影中长、宽、高处理得当决定了电影好坏, 所以, 不仅电影人要养成随时找立体空间和运动的第二天性, 电影观赏者也应学会运动分析电影的好与坏。自电影诞生以来, 人们便没有停止过对电影真实观念的探索和思考, 我们一再强调电影的本质、电影的美学诉求, 其实就是在寻求电影艺术的最顶端。现如今我们还能在影像的秩序中找到还原生活、触摸情感的的唯一原因, 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电影技术的运动发展, 因为电影具有的这一独特属性。

电影中的运动往往是利用生活中的经验给人一种似动现象, 荧幕上并没有似动现象, 很多时候都是由于人们的心理补偿完成的, 这种心理补偿是由于光的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现象。我们知道所有好莱坞的影片都具备长、 宽、高, 而中国的电影中缺乏立体感, 没有纵深, 比如中国影片中的汽车往往走直线, 与好莱坞电影相比我们并不会拍运动。

在影片《猎场枪杀》中, 可以看出导演在拍摄马的过程中, 不仅拍出了马运动的姿态, 而且影片远近镜头的拍摄也很精彩, 为什么拍出的马给人感觉跑的那么快, 为什么中国影片中马跑的那么慢, 都是和远近镜头的处理是分不开的。德国年轻导演对龙的拍摄场面, 影片中龙的形象很有纵深, 通过各种拍摄角度把龙的形象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因而成为一部好的影片, 所以, 运动在电影中必须成为你的第二篇系。

二、电影中摄影及运动的创造

运动从单纯上说并不从技巧上来讲的, 要想拍出好的影片, 不仅要有运动, 而且还应利用摄影及运动创造出含义。举例来说, 《大清炮台》与《卡罗兰夫人》这两部影片, 前者最后时刻放弃了运动, 直接强调影片的含义, 但这种强加的含义未免显得过于单薄, 往往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一种疲惫, 过于强调影片的含义反而忘记了电影最重要的本质, 这是不可取的, 任何事物只有在首先满足自身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向外扩深;而后者不仅拍出了卡罗兰夫人骑马飞奔的镜头, 而且通过摄影和运动表达出内心焦急的情感, 更自然地带动观众的情绪。 所以, 拍摄影片往往自认为影片的含义最重要, 并没有通过摄影和运动来达到这一效果, 然而这种效果的产生是不可跨越的。运动镜头所带来的视觉刺激效果同样也是不言而喻。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电影运动不仅仅单纯的只是电影的技术创造。 纵观电影发展的各个阶段, 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这个时代, 人们对运动镜头有着如此迫切的需求。

摄影的运用以及运动的创造往往是导演赋予影片深刻含义的最佳方式, 例如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黄土地》,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 将镜头对准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黄河以及辽阔的黄土地。影片中沉闷的回答, 门上的“三从四德”, 无不从侧面揭示了女主人公翠翠被封建男权文化的无声压制, 透漏出中华民族所背负的历史重负。而最终翠翠的反抗出走, 又表现出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同样影片中的运动镜头也拍摄得相当精彩, 片中将陕北民众打鼓迎亲的场景加入在黄土地上, 就像一条黑线压过来, 给人一种厚重苍凉的压抑感, 人们被浑黄的天地挤压着苦苦求存, 在镜头拉近的时候好似在世人面前宣誓着黄土地纯朴与不屈的精神。电影中这种深层含义让我们从技术上了解电影的同时, 一并了解到影片背后的故事, 这是电影中难能可贵的东西。

三、电影中运动技术的重要性

摄影机的运动可以使静止的拍摄对象如同人物角色一样具有生命力甚至是性格, 从而帮助导演们更好的叙事交代电影故事中潜藏的含义。运动镜头有时可以超越叙事环节传达某种意念和风格。大量华丽的镜头运动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会使得画面感觉到镜头稍稍抽离于剧情, 然而这种稍稍的抽离又恰到好处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浪漫诗意的感觉, 可以用心去感觉去体会故事中丰富的情感。

由此可见, 运动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特征, 运动的特征可以使观众直观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与成败。 任何新技术或新的手段得以应用时, 人们都为之欢呼雀跃, 许多观众执着于新技术带来的视觉体验, 但这些视觉刺激并不能单一的看成是电影本体, 电影主要是传达情感讲述故事, 当观众不在好奇新技术的创新并产生视觉疲劳后, 发现电影还是要回归到本质上来。而技术的不断进步, 制约摄像机运动的问题越来越少了, 当不存在技术上的制约时, 回归到艺术本身, 体会电影最本质最真诚的东西, 做到更自然的打动观赏者才是最重要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中运动的介绍, 分析探讨电影的特征, 作为一项综合的艺术, 影视艺术并不是泛泛而谈的蒙太奇理论。了解一部电影, 首先得掌握读懂影视语言的方法, 而对电影中运动和似动现象的理解, 则是读懂影视语言的捷径所在。

关键词:运动,影视艺术,似动现象,含义

参考文献

[1]格拉西莫夫.电影导演的培养[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 (01) :39-40.

[2]郑洞大, 李陀等.话说<黄土地>[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 (10) :288.

[3]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文艺艺术出版社, 2008 (11) :123-124.

运动励志电影观后感 篇2

影片是由真人真事改编的,讲述的是高中篮球教练肯。卡特的故事。卡特接受一支屡战屡败的篮球队的教学工作。在没有人看好的情况下,他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使这个球队最后成为无人能敌的长胜王。

卡特用他的坚持与努力向世人证明:是学校的教育塑造并指引队员走上了正确的人生之路,而不仅仅是篮球比赛。——题记

1、团结就是力量——《铁血教练》观后感

昨天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铁血教练》,影片主要记叙了根据1999年对于卡特教练和他一支常胜不败的篮球队的新闻报道改编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卡特教练接手之前,这支球队可谓是屡败屡战,这支散漫的球队对于新来的卡特教练和他的协议更是充满了挑衅,但通过之后艰苦紧张的训练,他们渐渐掌握了技巧,开始在赛季中赢得比赛。这些队员们虽钟爱于这项篮球运动,但他们在学校却频繁逃课,学业水平很差。于是卡特教练便决定关闭体育馆,将他的球队重新带回了赛场,虽然最后一场比赛以2分之差输给了对方,但卡特教练却声称,这依然是一支成功的球队。

卡特教练不仅教给了这些孩子们如何取得比赛的胜利,更重要的是教给了他们团结、合作,从而将他们引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就像我们现在一样,学习只是现在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2、信念——《铁血教练》观后感

昨天校长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铁血教练》,这部电影讲的主要是1999年对于卡特教练和他常胜不败的篮球队的报道。看完此影片时,当我知道是确有此事,我在心底里为卡特教练而动容。

影片中的卡特教练是一位在训练中残酷似“魔鬼”但在生活中却极有责任心和人情味儿的人。原来的里士满高中篮球队中的成员是一群拿着“打球”当儿戏,不学无术的“阿飞”们。但是卡特教练的到来,从精神面貌到心中的信念都彻底的改变了他们,之后主要以训练战术让球员们的技术突飞猛进,获得了参加洲大赛的资格,但却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他们输了,但卡特教练仍倍感骄傲,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赢家——学会了做人。

正如卡特教练叫他们学生们“先生”一样,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学会尊重自己,我们更应该铭记自己的身份,来干一些为自己身份添彩的事情。

在来工作室之前,也许我们碌碌无为,但来到工作室中,我们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就像卡特教练那近乎于残酷的训练方式,让我知道了“严是爱,松是害”!越对自己严格的人就越应该感激,因为他心里有一份信念——对你的责任。人生的旅途中,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卡特教练不也是经历了别人的不解甚至咒骂最终才成功的吗?不管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你心底里仍要有一个信念——自己对自己的不离不弃,因为如果自己先放弃了自己,那你一辈子也就是一个扶不正的阿斗。

何谓“信念”?“信”和“念”,想念自己心灵最深处的那个念头之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3、自我救赎——《卡特教练》观后感

很久没有静静地欣赏一部好片子了,直到《卡特教练》的到来。

我一直觉得,打动人心的电影会由内到外地带你走进故事,走进主人公的内心——《肖申克救赎》如此,《阿甘正传》如此,《无间道》也如此。即使电影仍不能完全还原生活,但它能给你带来想象、思考,为你播种希望,传递信息,我想这才是一部好电影在给我们美妙的瞬间后,还能沉淀出感悟的原因所在。

在这部影片中,卡特教练坚毅、倔强、爱篮球、有思想,但最初影响他接受这份为期五个月的教练工作的最大因素,却是一千五百美元的月薪——因为他需要这笔钱去生活的更美好。但是,当他接手这份工作后,压抑在他心中的篮球梦,以及他对于篮球的理解与热爱,慢慢地破土而出,并开始传递给在外界看来一无是处的球队和孩子们。是的,一无是处。但是卡特教练却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他看到了孩子们身上闪亮的地方,那就像隐藏在冰山下的火种,需要开发者有足够的勇气、智慧和耐心去发现。

卡特教练从最基本的概念、技巧开始,告诉孩子们什么才是正确的篮球运动,告诉他们篮球是个团队的游戏。而卡特教练与孩子们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单从他们取得的17场连胜的奇迹、所赢得的对手的尊重,以及媒体的追逐关注,就足以看出卡特教练给孩子们所带来的神奇变化。

事实上,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总会想到,现实生活中要是有卡特教练这样的老板或者对手,那应该是件可怕的事情,因为他的光芒实在太耀眼。但是,他却冷静,语言幽默富有感染力,思路清晰,如石头般坚硬,从不轻言失败。我一直以来都在幻想甚至是极度地渴望我的生命里能够遇到卡特教练这样的一位贵人,朋友也好,老师也好,老板也好,让他帮助我快速地成长。我渴望成功的感觉,但是直到现在这个贵人还没有出现,又也许是我过去根本不曾留意他的出现。这部影片更是加深我的这种思绪,让我久久无法平静。卡特教育孩子们不要被表面的荣誉所迷惑,要审视自己的灵魂,弄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这也是我要去思考和真切看待的问题。

选择了奔跑与加速度,选择了我要足够的坚强、努力和自信。我不应该再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将其归结为贵人还没有施舍降临我的人生,因为救赎之道,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要么忙着去活,要么忙着去死,命运如刀,就让我来领教。

4、人生课堂——《卡特教练》观后感

这是一个关于美国里士满的高中篮球队和他们教练的一部片子。

这是个屡败屡战的一支球队,在老教练在场的情况下,只赢了4场比赛。这些队员都是打篮球的好苗子,但他们的学能不好,又不团结,甚至在更衣室里吵闹、打骂,推卸责任,把所有的坏事推在别人身上。

卡特教练的儿子却在另一所学校上学,当卡特教练来替换老教练时,队员对卡特教练产生不满,诸多问题在卡特教练和队员中。卡特教练给了他们一份协议书,他们必须在教室的第一排,并且学习也要合格,有一位队员离开了他们。

训练开始了,卡特教练对队员非常严格,不许迟到,提前五分钟到体育馆,他发现了队员的缺点和优点,让他们来自杀式回跑和俯卧撑。训练时间并不长,他们迎来了第二赛季的第一场比赛,队员们的表现和合作,使他们赢得了这一场比赛,都说这场打的精彩。

连续赢得几局后,卡特教练的儿子想到他教的高中上学,在协商下,儿子进入了那所高中,第一天迟到就被罚了。开始比赛前,那一名离开球队的队员又回来了,卡特教练让他补上所落下的所有训练,当一切都要结束时,他的队员说:“这是一个集体,应该共同进退。”说完,他便帮助队友做俯卧撑,不少队员帮着做俯卧撑,有些帮他跑步,这让那名队员深受感动。

有了这个队员参加,队里明显强大不少,三分球连连得手,他们总是能抢到对手的球。卡特教练让他们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优点,用17连胜拿下了冠军,得到了荣誉和资本。在学校里洋洋得意,他们在来到体育馆前,卡特教练关闭了体育馆,让队员们来到图书馆,对他们的学业感到失望,认为这个球队并没有赢。

卡特教练为了能让他们上大学,放弃训练蓝球,等有了好转再开始训练,这种行为受到家长的反对。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的队员都进步不少,让他们打篮球了,队员欢呼,他们进入州内比赛,虽然输了,但是在卡特眼中认为,这已经成功了。

所有的人都为了自己而努力打拼,为了自己喜欢的职业而拼命学习,有些事往往都认为表面上输了,但内心和精神上都胜过敌人,这样的输不算输,说不定成功会属于哪个一方。

有些人只有通过约束自己才能得到相应的结果,相反,如果放纵自己,自我放松,那么他就是一个永远的失败者!

5、成功的执着——《卡特教练》观后感

漫漫人生,如同冒险者的一趟旅程,过多留恋于沿途的风景而止步不前,所谓的终点也会变得遥不可及,我们需要时常放眼远眺,寻觅生命中那道最亮丽的风景。

1999年,1月4日,肯。卡特教练上了《纽约时报》的头条新闻,刊载的内容不是讲述他本赛季率队瑞奇蒙球队连胜13场的战绩,而是他在全国锦标赛上,将6名主力队员全部罚在板凳上。原因是这6名队员在校成绩不达标,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学生的抵触,家长的唏嘘,校领导的不理解,仍旧无法动摇卡特的决心。“喷薄而出的活力和创造力挽救了整部电影。”从《纽约时报》的评价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隐没于社会工薪阶层的„篮球梦‟,它和卡特坚守的„大学梦‟相交织在一起,这与观众的常规逻辑形成强烈反差。从剧本到演员,这部收揽过亿的电影向观众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对职业竞技的反思,而且还向我们诠释了资产阶级背景下高失业率人群的另类„美国梦‟。影片男主角塞缪尔。杰克逊的冗长„配角生涯‟与卡特的经历相似,几十年对演艺圈的热枕和坚守也让他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枚勋章:嘎纳电影节的最佳配角奖,这也是该奖的首位黑人演员获得者。

彼此间的尊重是球队良性发展的基础。起初,这支血气方刚的球队对新任的教练并没有好感,甚至用轻蔑的语气挑衅教练,嘲笑卡特是无趣的乡下佬,然而卡特却耐心地教导他们,要求队员们严格遵守合同上的条例:不准逃课、交流时必须称呼教练为先生、上学时候必须打领带等,否者就取消比赛资格。在这3个月的训练期间,队员们渐渐懂得了卡特的良苦用心。当学校听证会接受卡特的请辞时,队员们用行动挽留他们的教练:在篮球馆里自觉复习功课。

卡特对待每一位队员都是一视同仁的,即便是自己的儿子训练时迟到了也照样受罚。当一名队员深夜到卡特家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时,卡特俨然父爱般的安抚深深折服了观众,卡特希望队员们能看到梦想结束后的新未来,这也是推使卡特受聘于瑞奇蒙的动力所在。

乔丹曾经说过:我宁可失败,也不愿放弃。赢取全国锦标赛的冠军是每一位队员的梦想,也是他们在瑞奇蒙高中的唯一目标。在卡特看来,球场上的胜利与他们的未来生活所起的作用并不大,要知道,每年仅有50%的瑞奇蒙高中的学生才能完成毕业,8%的毕业生才能考上大学,而对于那些未能毕业的黑人学生只能混迹于黑道,他们多数会被扭送到监狱,这是卡特所不愿看到的,所以即便是辞职离去也不接受队员成绩不达标的事实。

经过一番努力,瑞奇蒙高中球队顺利晋级决赛,虽然他们的奋力一搏没能实现他们夺冠的梦想,但是他们在接下来的期末考试中表现的非常优秀:六名的队员顺利考上了大学并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卡特的儿子也被西点军校录取,同时他还刷新了卡特当年创造的助攻记录。

纵观当今的大学生,也存在一些虚度青春的迷途羔羊:沉溺网络游戏、宅在宿舍煲韩剧、迷恋于花季的爱情等。也许他们还沉寂在大学生活的悠闲中,也许他们还没遇到他们的“卡特”教练,也许……“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在诗人朱熹吐露下,我们不难体味到执着的甘苦的髓味。倘若没有这份执着,何来新未来的幸福?

6、超越自己——《卡特教练》观后感

看完卡特教练,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卡特教练接到了着名的烂队里士满队,在教练的第一次谈话,他就和学生签订了一份合约:只有拿到平均分2.3,上课不缺课,而且坐前排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球队。

因为对于黑人来说,唯一的乐趣就是篮球,也是他唯一能取得一点点成就感的地方,而现在这个疯子教练却开出来一份学生合约?为了这份毫无道理的合约,队伍里面最强的四个人骂骂咧咧的离开了。留下来的人很不情愿的开始训练。卡特教练当年是里士满最好的中锋之一,他的教练技术也非常有趣——他用女人的名字来命名战术,而每一种战术,都是一个不同性格和风格的女人。在他的残酷但是有效的训练下,这个队伍慢慢开始成型,身体素质提高、团队有了凝聚力、开始大放异彩。

在队伍在赛季中间17连胜的时候,卡特教练却受到报告:队员们没有遵循合约,他们的分数大部分不通过!卡特教练封闭了篮球馆,召集所有的学生来到图书馆,声言没有到达分数,绝不打球。球员们怨声载道,媒体纷纷采访,但是卡特教练不为所动。他告诉他们的队员,对于一个里士满(贫困区)的人来说,如果读不上大学打球,他们进监狱的几率大概是50%,所以读书是为了前途负责。

在连续停赛三场以后,整个大学和社区都站到了他的反面:他的店子被砸,他的汽车被吐口水,最后全校开了委员会,让他重新打开篮球场。沮丧的教练走回场馆,推开被剪断铁链的门,却发现他的所有队员在球场里面搬上了桌子——他们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努力了。

队员们的成绩通过了,卡特教练带着他们的球队遭遇了以前的最强球队,只要打败他们,这个球队就可以进入周决赛。里士满球队超水平发挥,在最后一节追上了10分。最后30秒,他们只有1分之差!

这正是我最喜欢的结尾——这不是一个关于美国梦的咸鱼翻身故事,里士满大学还是以2分之差输给了对方。真正的结尾,在他们换衣室的那段话:对,这好像和小说里写的不太一样,起码我们今天没有。但是你们这些人,你们和冠军没有什么两样,你们从未放弃,冠军们永远都是斗智昂扬的。你们今天做的,远远比输赢重要,远远比明天报纸的体育头条重要。你们做到的,是某些人一辈子追求的,你们做到的是超越自己。先生们,我非常为你们自豪。

4个月前,我来里士满,我有一个计划,计划失败了。我来是训练篮球队员的,但是你们成为了学生。我是来训练男孩子的,但是你们成为了男人。为了这个,我要感谢你卡特教练完美的诠释了NEDP的教练的精神:

1、追求结果,但是对成长负责。篮球输赢很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在追求结果中,超越自己。成长比成功更加重要。在NEDP里面,让学员获得个人战略很重要,让他们获得职业访谈很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学员们第一次走出自己的安全区,超越自己的快乐。有一个学员提到第一次邀约到企业的销售总监,那种感觉比高考还要爽!成长的意义远远大于成功。

2、追求价值,但是对未来的价值负责。打篮球还是上大学?打篮球显然更有现实价值,而且可以更快达到,但是从未来来说,大学显然更加重要。教练其实面对两个人,一个是希望达成未来的梦想家,一个是希望安全的安逸者。每一个人都有这两个角色,而一个好的教练,一定是带领安逸者寻找梦想的人。

3、忠于commitment;卡特教练在整个过程中间遇到了无数的麻烦,但是有一点始终坚持,就是坚持自己的协定。哪怕因此失去最好的几个队员。因为教练对于结果和坚定,对于协定的承诺的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7、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卡特教练》观后感 决定看一点让人振奋的,去搜了二十部有关演说的电影。先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篮球场里,一群拿着篮球的孩子,站在前面的是西装笔挺的教练,手里捧着篮球,对着球员们训话。很富有荷尔蒙的图画。一下觉得热血沸腾,想到了许多已过的,正在过的轻狂岁月。

最先接触篮球是看了动漫,相信任何一个90年左右出生的都不会忘记,灌篮高手,好想大声说我爱你,湘北,大猩猩,我想打篮球…许多男孩从那个时候开始,逐渐建立一些关于男人的直观认识。火热的夏天,大汗淋漓,永不服输的精神,执着的爱。然后开始打篮球。呵呵,准确点说,是从拍皮球到打篮球。然后,是NBA,科比,艾佛森,国王,湖人,火箭,姚明。

不得不说,美国很会拍体育类的励志片。当然,这和美国人天生的体育基因有关。说回电影,就比如打篮球,似乎根本不需要一些替身特技,几个主演往那一站,坚实的肌肉,飞扬跋扈的神情,简直就是职业运动员。拍摄比赛镜头也是,运球,跑位,投篮,镜头相当的流畅,完全就像在转播一场真实的职业比赛。最重要的是,能拍摄出严谨的战术安排。这让我相当赞叹,有可能美国人人会打篮球吧。导演甚至不需要专门讲解,每个人按照真的比赛模拟一场,就OK了。想想我们中国拍的吧,大灌篮,OH my god那个也叫篮球?几个主演像耍杂技一样,满场飘来飘去,从来都是一群人去追一个篮球,扣篮在空中摆的pose被特写,而球进没进,who care。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能拍出一部真正的体育电影,是体育,不是杂技。

电影还是将视角投向了运动青年,特殊的人群。尤其是黑人运动青年。贫穷的出生,居住地犯罪横行,学校也没有把他们的学业当回事。打球是为了什么,不知道。他们觉得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能不能走上职业道路,能不能进入大学,无所谓。卡特教练带来的,对孩子们来说,是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现状,自己的理想以及未来。而对社会来说,是该用怎样的一种体制去关注特殊的人群。昨天看足球之夜,说中超的发展,说中国足球的未来。市场体制的问题当然是重中之重,不过,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真正为这些体育天才提供了什么?整个社会是怎样看待体育生?原来打过一场辩论,中国应不应该举国体制培养奥运冠军。现在也顺带说一下,透过这个题目,我们是不是应该在重新审视一下对体育的认识了。为什么许多人走上职业运动员的道路?因为他们热爱这个事业,希望能把自己的未来和对事业的追求挂钩。可是,国家培养他们,要求他们去胜利,那么胜利之后呢?他们的未来应该是怎样?

应对日本电影战的中国左翼电影运动 篇3

[关键词电影战;左翼电影;应对

[中图分类号] J9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8-0019-04

“电影战”一词初见于全面抗战后,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放映大量所谓的“国策电影”,以配合其军事入侵。这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实施的“文化战”、“宣传战”对电影领域的扩张。[1]事实上,日本早于九一八事变前后,就对中国发起了旨在美化侵华战争、诋毁中华民族的电影宣传战。中国电影界及时发现了日本军国主义这一动向,左翼电影运动对此作出了针对性的回应。

反帝反封建,是左翼文化运动的本质内涵。这其中的反帝,是激发这场新兴电影运动的催化剂。1930年初,鲁迅译出日本左翼电影评论家岩崎昶所著《电影和资本主义》一书的“作为宣传、煽动手段的电影”部分,另取题名为《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并作《译者附记》,笔触直指“欧美帝国主义者”利用电影进行文化侵略的实质。

1931年,九一八事变震动全国,面对民国肇建以来前所未有的丧土失地,中国民情骚动。电影作为近代科技催生的第八艺术,对社会民众具有强大的宣传教育功能,电影从业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这在1920年代末中国社会已成共识。九一八事变消息传到上海后,摄制抗日影片的呼声很快成为中国电影界的时代最强音。《影戏生活》杂志一时间收到600多封读者来信,一致要求各影片公司摄制抗日影片。[2]

与此同时,日本早就开始摄制辱华影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遣记者和摄影师,反映齐齐哈尔攻略战、辽锦攻略战,以及占领齐齐哈尔和辽宁锦州后的“辉煌战果”的纪录片,在日本接连不断地上映;大阪每日新闻社还摄制了一部带有故事性情节的电影,名为《守卫满蒙》,形象地强化了满洲是日本国防第一线的思想灌输,大涨了日本国民的好战气焰。[3]

随后发生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更是刺激中国电影人危境奋起,前所未有地投身到抗战影片的拍摄中去。当年上海的电影公司几乎都派出摄制组拍摄淞沪抗战的新闻纪录片。联华、明星公司分别推出了鼓动抗战的动画片《血钱》、《民族痛史》。值得关注的是,联华公司还赶制了抗日故事片《共赴国难》,同年8月公映,实现了相关影片零的突破。

然而,日本对华实施电影战的动向变本加厉。据《电影与文艺》刊文揭露:“日影界排华,全国总动员,摄反宣传影片,两年共计七千余种,迷惑世界众听”,并重点介绍了:(1)《空闲少佐》,根据被中国军队击落的日本空军小队长事迹摄制的影片;(2)《肉弹三勇士》,根据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日军三工兵怀抱爆破筒,为日军开路阵亡的战事创作,由于题材抢眼,引起日本各电影制片厂竞摄,据说截至3月12日,该题材已摄制157部之多;(3)《护祖国》,该片的摄制动用了日本海、陆、空三军,出场人员多达两万余人。此文在该刊第二期连载,又罗陈了铁道省赞助拍摄的《辽西之一扫》、《义勇军之末路》、《破邪行》、《皇军之威容》等镇压东北义勇军的电影,文部省赞助拍摄的《北满之落花》、《大和樱花遍满洲》等宣扬侵华影片,还有陆军省在满洲筹建大规模声片公司的消息等(《全国总动员摄反宣传影片》)。[4]最后,作者辛茹作了相关统计:“日本内务省上周发表满洲,上海事变关系之影片数如次”:1931年1月至9月20日止,影片种数为1378种,1931年9月21日至1932年8月31日止,影片种数为6221种。[5]两数据相加,果真是超过七千之数。

正如时人许美埙指出的那样,这是日本电影走向法西斯化的鲜明例证。[6]日本的相关摄制为其侵华战争作美化宣传,对内具有鼓动侵略的功效,对外则是混淆视听,有意误导国际舆论。为此,反击日本侵华宣传之于左翼电影运动任务愈显紧迫。

囿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国民党中宣部6月间发布了禁止拍摄抗日影片的“通告”,连战争与革命题材亦在禁摄之内,[7]这使得进步电影人摄制反日影像困难陡增。

尽管阻力重重,左翼电影还是将反日主张投射到大银幕。在1935年底“国防电影”的口号兴起之前,以捣毁艺华事件为分水岭,左翼电影运动呈现出两个波峰,有关影片与抗战影像情节如下:

1.《三个摩登女性》。穿插:男女主人公投身淞沪抗战,有了第一次相遇;周淑贞要张榆接触社会底层,二人走过战争瓦砾。

2.《挣扎》。结局:冯根发出狱,适逢淞沪抗战,遂参加义勇军,他谨记“杀敌人的枪,不应该拿来报复私仇”,放过了自己的仇人,最后战斗而死。

3.《春蚕》。结局:蚕茧丰收,却因上海战事(实即淞沪抗战)只能到无锡贱卖。

4.《小玩意》。穿插+结局:珠儿在淞沪抗战期间参加救护工作牺牲,叶大嫂受不了丧女之痛而精神失常;翌年1月28日,新年爆竹让叶大嫂旧病复发,误以为战争又起。

5.《晨曦》。主场戏:边陲村民自己反击敌人的进攻。

6.《民族生存》。主场戏+结局:一群九一八东北难民在上海的凄惨遭遇;好不容易找到住处,当夜淞沪战争爆发,他们不再逃避,奔赴前线。

7.《中国海的怒潮》。主场戏+结局:演绎江浙渔民抵抗日本的海洋入侵;渔民全部壮烈牺牲。

8.《烈焰》。结局:一·二八之夜,闸北熊熊战火燃烧,在阿桂的号召下,人们随着救火车冲向前线。

9.《华山艳史》。结局:陈北峰看到“沈阳失陷”的新闻,义无反顾参加义勇军,壮烈牺牲。

10.《同仇》。结局:平津危急,李志超毅然率部队出征,抱子持刀前往复仇的小芬也禁不住举手送别。

11.《大路》。主场戏+结局:金哥等热血青年加紧修筑军用公路,以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公路修好,金哥等在敌机轰炸中不幸牺牲。

12.《肉搏》。主场戏+结局:史震球、冯飞鹏受老师牺牲在东北的消息感召,尽释前嫌,参加学生义勇军;冯飞鹏壮烈牺牲,临死叮嘱史震球要抗战到底。

13.《逃亡》。主场戏+结局:敌人入侵塞北,边民逃亡;难民不再逃亡,他们参加义勇军,回转前线。

14.《生之哀歌》。穿插:林梦鸥在医院遇见了在淞沪抗战中伤了右腕的乔杰。

15.《风云儿女》。穿插+结局:阿凤与母系东北难民,上海产业又毁于一·二八大火;质夫因受铁血团朋友谋炸奸商案的牵连被捕入狱;质夫出狱后参加古北口抗战英勇牺牲,遗札促使白华幡然猛醒;白华走上抗敌的最前线,与阿凤相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插曲《铁蹄下的歌女》。

16.《热血忠魂》。主场戏+结局:杭州某校学生纷起奔赴抗战前线,不惧艰险努力募捐;学生追悼为民族牺牲的英雄,决心继续民族英雄的忠魂热血。

17.《人之初》。结局:淞沪抗战爆发,黄家父子为保家产努力游说抗日军队退出上海,张荣根父子参加义勇军(遭删剪)。

18.《乡愁》。主场戏+结局: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边陲某地女教师杨瑛携母逃难上海,生活艰难;杨瑛出狱,敌人又在上海燃起战火,难民不再逃避,投入了救亡的战斗。

19.《自由神》。结局:一·二八战争期间,陈行素在逃难中与儿子失散,她忍痛投入到抚育战争孤儿的工作中去。

20.《桃花扇》。结局:帝国主义出兵济南,北伐受阻,方与民策马奔赴前线。

21.《时势英雄》。结局:赵德雄孤注一掷派人携款北上采购,因强敌入侵,顿陷绝境。

22.《劫后桃花》。主场戏+结局:日本在青岛战胜德国,祝公馆被查封,成为日本军人俱乐部;青岛主权回归中国,祝公馆摘下日本军人俱乐部的牌子。

上述22部左翼影片,采用以敌人指称日军,以边境遭侵、沪上战争等含混方式指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淞沪抗战等手法,应付“电检”机关,虽遭部分删剪,但均得以公映。大银幕展示的抗战影像,除了九一八事变、淞沪抗战之外,还涉及长城抗战、济南惨案、日本强占青岛等历史以至海洋冲突、铁血团谋炸奸商等等;除了一些穿插,还不乏主场戏的演绎,以结局主人公参加抗战、奔赴前线来振起全片,更是常见的艺术手法。如此内容虽加隐晦,当时观众自能心领神会,其影响意义不容低估。

1935年,随着《八一宣言》的发表,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主要任务,“文委”转而倡导“国防文学”,左翼电影力量随即转向国防电影运动。这是左翼电影运动在历史新阶段的延续,尽管“电检”制度依旧,较之以往,抗战影像还是得到明显增强:

1.《迷途的羔羊》。穿插:儿戏“长城之战”。

2.《狼山喋血记》。主场戏:象征手法,狼村打狼故事。

3.《壮志凌云》。主场戏:边省太平村抗敌故事。

4.《联华交响曲》。(2)春闺梦断。主场戏:象征手法,二女反抗战争狂人;(3)陌生人。主场戏:村民因窝藏日本间谍以致家破人亡;(5)月夜小景。穿插:强盗从老人口中得知家已毁于一·二八战火,母亲也死在炮火中;(7)疯人狂想曲。主场戏:经历战争的农夫神经失常,在疯人院高呼“打回去”。(8)小五义。主场戏:象征手法,五个小孩反抗恶邻。

5.《压岁钱》。穿插:儿童齐唱《救亡之歌》,引得路人踯躅街头。

6.《夜半歌声》。穿插:《黄河之恋》“不愿做亡国奴!”“掀翻鬼子的船,不让他们渡黄河”;《热血》“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敌人的毒焰”等歌词。

7.《十字街头》。穿插:刘大哥在抗战前线战斗的消息;插曲《思故乡》“我不忘记最可爱的故乡,我不忘记我故乡三千万的奴隶”,“我要用武器打倒仇敌,我要回去,回到我可爱的故乡”等词曲及东三省地图等相关镜头(均遭删剪)。

8.《青年进行曲》。主场戏:华北某大学生沈元中在监视奸商秘密囤积粮食时,遭枪击身亡,临死前勉励王伯麟等同学继续救国除奸;“匪军”大举进攻华北要塞,伯麟正欲效死疆场,却发现父亲正命妾弟宝生卖粮与敌,遂击毙宝生,投奔义勇军;主题歌《青年进行曲》犹如时代战歌:“前进,中国的青年!挺战!中国的青年!”“我们要一以当十,百以当千;我们没有退后,只有向前”。

9.《马路天使》。穿插:小云、小红姐妹因东北沦陷流落上海;陈少平书写结拜盟誓记不起“难”字怎么写,从而引出了“半个天津”、“半个上海”、“半个汉口”的提示,最后从报纸“国难当头”的报道查出“难”字;插曲《天涯歌女》“家乡呀北望,泪呀泪沾襟”暗藏家国之痛。

10.《摇钱树》。穿插:吴一清为抗战失去一腿,家居苦闷。

11.《王老五》。主场戏:一·二八战争爆发,王老五拒不为汉奸工头焚烧棚户区、投掷炸弹,并追击工贼,被工贼开枪打伤,含冤而死(遭删剪)。

12.《夜奔》。主场戏:华北事变,冀东沦为日伪势力范围,冯德成等与卖国奸商斗智斗勇,冯最终为国牺牲。

上述12部进步影片有5部是以抗战故事为主场戏,比例高出前阶段,还不包括集锦式电影《联华交响曲》的多个构成。该集锦影片组成的8部小影片竟有5部含有抗战影像,且有4部以此为主场戏结构全片,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国防电影运动对抗战内容的加强。

以敌匪指称日军的隐晦手法仍在国防影片中加以沿用,较前阶段更多了以象征手法结构全片的影片,用歌曲来宣扬抗战也较前为多。更值得称道的是,《壮志凌云》等反映边疆抗战、华北危机的文艺片,在写实呈现与传达抗日的紧迫性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在叙事方面,情感线与主场戏有的仍交织演进,但像前阶段影片对阶级矛盾展示在此基本上消隐,似有意彰显抗战主题。但结局振起的手法在国防影片中并不普遍。

电影运动 篇4

一、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和教育电影运动的开展

1932年7月8日,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民国教育电影运动的兴起,由此拉开了教育电影运动的序幕。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由罗家伦、徐悲鸿、宗白华、沙孟海、彭百川、郭有守、陈立夫、钟秀玲等50人共同发起,发起者中有政治家,也有教育家、 艺术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社会名流人士。 作为50名发起人之一的郭有守,是留法博士、中华民国教育部官员,其后来撰写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史》一文,文章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的缘由、经过等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关于该协会成立的缘由,据郭有守的描述,自从有了电影之后,欧美国家均将电影作为开展宣传文化工作、教育工作的辅助性工具。我国的现代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连学校教育都还没有普及,更不要说是社会教育了。通过电影动态而优美地显示国外的山川形势、两极探险、社会风物、哲人言行、物理发明、历史伟绩、人体解剖等自然科学知识、卫生科学常识、历史文化知识,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郭有守提出“俾教育赖电影而功效益宏,电影为教育而力有所注”,认为通过电影作为辅助手段开展教育工作能够极大地提升教育的效果。郭有守最后概括提出了中国电影教育发起的缘由:“从事于教育电影之研究编制,内与全国教育学术界通力合作,外与国际联合会协同进行,故有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之发起。” 即成立中国电影教育协会的目的在于,进行教育电影的编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加强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合作,外与国际教育电影协会共同协作开展工作[1]46。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之后,迅速发展成为民国时期教育电影运动的核心组织,在教育电影影片的拍摄制作、电影的推广传播、电影的检查、教育电影事业的国际通联合作、教育电影的学术研究等多个层面上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工作。为了推进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影片的制作以顺利推进教育电影运动的开展,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规定了教育电影取材的相应标准,包括影片应该能够激发国民的民族精神、鼓励国民开展各类社会生产建设、普及相关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发扬革命的精神、更好地促进国民道德水平的提高。之后,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主导之下,制作了相应的教育电影影片,这些影片主要取材于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向民众传输科学的生活经验,宣传中国历史的悠久与光荣,有效地激发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精神,对提高民国时期国民的道德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会成立之后,组织拍摄了《防毒》、《农人之春》等16部教育电影影片,花费重金购置了美国拍摄的63种教育电影且加上了中文字幕后在国内巡回放映,除了电影片之外还编制了《文天祥》等7部教育幻灯片。协会在重要铁路沿线附近的学校巡回放映上述国内外教育电影、幻灯片。1934年,协会主持编辑了《中国电影年鉴》,“年鉴”长达1000多页,内容极为丰富。1933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举办了第一次年会,至1937年抗战爆发共举办了5次年会,每次年会均向国民政府提供了一些推进教育电影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此外,民国教育电影运动中,还推进了官营电影体系的建设,颁行了《电影检查法》,规定电影不得提倡迷信邪说等,强化了电影检查制度建设。教育电影运动的深入开展,促使更多的机构拍摄制作教育电影,大学、相关政府机构、影片公司纷纷加入拍摄制作教育电影影片的行列。

二、民国教育电影运动的思想内涵

民国教育电影运动中,积极对之前的电影思想内涵进行了有力的改造,而此种改造是国家的行政力量和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共同推进的,且在改造的过程中还充分借助了国际教育电影协会的作用。建立了相应的电影检查机构,颁行了《电影检查法》。1930年年底,在经过多次修改之后,《电影检查法》颁布施行,从其内容便可探知《电影检查法》作为民国时期教育电影运动中的重要法律所积极倡导的思想内涵。《电影检查法》第一条规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电影未经本法的检查核准不得放映,表明一切电影在我国的放映均需按照《电影检查法》的规定进行核准。《电影检查法》 第二条规定了不得核准放映的几类电影片,比如“有损中华民族之尊严者”、“违反三民主义者”、“妨害善良风俗或公共秩序者”、 、 “提倡迷信邪说者”,从《电影检查法》的这些具体条文的规定之中可知民国时期教育电影运动是倡导科学、反对迷信,倡导善良、反对邪恶,倡导和发扬民族尊严、反对侮辱民族尊严的。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1933年,国际教育电影协会接纳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入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组织拍摄制作的《防毒》即提倡人们远离毒品,倡导的是一种积极而美好的生活。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组织拍摄了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电影影片,同时还从美国引进了许多教育电影影片并加印了中文字幕,在全国各地巡回放映,通过教育电影运动积极倡导真善美、反对假丑恶。概而言之,民国教育电影运动自一开始便有着十分丰富和善良的思想内涵,教育电影运动的开展对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品质、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是大有裨益的[2]95。

国民政府明确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主导性教育思想。 。 “中华民国今后之教育,应为三民主义之国民教育”,“教育为立国之大本,国民精神生活与实际生活,能否臻于健全与畅遂,全视教育方针能否适应民族与时代之需要”。“三民主义”的教育思想,是当时的国家政权教育意识形态的较为直观的体现,同时也成为教育电影运动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由此成为民国时期教育电影运动的重要思想内涵之一。孙中山先生始终积极倡导忠厚、仁爱、信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品质,孙中山的这些思想主张无疑也成为民国时期教育电影运动的重要思想内涵,且在中国电影教育协会拍摄制作的影片中获得了极好的注解。《防毒》、《健康的国民》、 、 《农人之春》、《社交礼仪》等教育电影对反面的各种人性罪恶进行了竭尽全力的鞭挞,同时对正面的各种善良风俗进行了竭尽全力的赞扬,具有十分显著的正义性特点,体现了民国时期倡导的“公而忘私、国乃可治”的思想主张。概括起来看,民国时期教育运动的思想内涵,以“三民主义”和孙中山的其他思想主张为主,同时也还存在其他相关思想主张的相互叠加交织,其他教育思想也对民国时期教育电影运动形成了侵染和渗透,从而成为该时期教育电影运动思想内涵的组成部分。比如,作为中华民国的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对教育电影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蔡元培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在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拍摄制作的教育电影影片中有所体现。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等人是民国时期有影响力的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等均对民国时期电影教育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该时期教育电影运动的思想内涵。

三、民国教育电影运动的历史功绩

1.促进了教育电影理论研究。1932年7月8日,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大礼堂成立,自此开启了民国时期教育电影运动的新时代,教育电影运动经历了抗日战争前后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民国教育电影运动虽然是在混乱不堪的政治局面下开展的,但是有着十分清晰的脉络,整个教育电影运动围绕理论研究、发掘片源、拍摄制作影片、强化电影检查机构建设、构建教育电影社会推广网络的脉络来进行,且从普通的一般性、普及性教育电影活动逐步发展到专业化的电影教育活动。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运动,有效地促进了相关理论的研究。抗战爆发前,徐公美的《电影教育》、陈立夫的《中国电影事业》、蔡元培和王平陵合著的《电影事业的出路》等一系列专著出版发行,此外各类刊物上的相关论文也不少,教育电影的研究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且取得显著成效。1934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撰的《中国电影年鉴》 出版发行,“年鉴”共有1000多页码,共分通论、专论、电影商业等九大部分,同时汇编了40篇原创文章、25篇译文。

2.促进了教育电影网络的推广。民国时期教育电影运动的历史功绩还体现在,有效地建立了教育电影的推广网络,拍摄制作了大量的教育电影影片。在抗战爆发前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对其工作目标进行了十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提出了 “发揭民族意识、增进生活常识、灌输科学知识、授予生活知能、协助学校教育”的开展教育电影运动的总体目标。除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开展的推广工作外,为了建立教育电影的推广网络,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分别在上海、湖南、南京、青岛、江苏、浙江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成立了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教育部电影教育委员会、中央民众教育馆等,这些机构均十分积极地推动了民国时期教育电影运动的开展,各高校也积极推进了此项活动。上述教育电影的推广机构,按照多点中心向外逐步辐射,扩大其影响力。该时期的金陵大学,是开展教育电影推广较为典型的高校。金陵大学理学院除了在院内、校内开展教育电影进课堂之外,同时还到京沪线、京芜线、淮南线、杭甬线等重要铁路沿线附近的中小学巡回放映教育电影影片。在推广教育电影的过程中,孙明经雇用了一位藏族向导,经过雅安、天全、甘孜、雅江等地,历经5个多月拍摄制作成《喇嘛生活》、《雅安边茶》等教育影片8部,拍摄科考图片更是达2000多幅, 成为该时期最为闻名的教育电影拍摄科考活动之一[3]1。

3.促进了教育电影的专业化。随着民国教育电影运动进程的推进,民国教育电影影片的拍摄水平逐步提高,从一开始时的记录性、科普性、教育性逐步走向了拍摄制作技术的专业化。在教育电影运动中,不少企业机构、学校等参与到电影拍摄制作工作中来,为了从拍摄教育电影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盈利,电影拍摄企业、学校拍摄机构想方设法提高拍摄制作水平,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电影拍摄制作技术的专业化。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在民国教育电影运动中是较为活跃的一分子。1936年11月,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在南京举办了首届“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后分别于1937年、1938年举办了两届训练班。到1938年举办第三届训练班之时,训练班的课程共有教育学、物理学、电磁学、播音、教育电影、 播音教育、教育电影摄制、暗室设备、影片剪辑、电视原理、彩色摄影、发声设备、电影文献等19门,从这些众多且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教育电影的专业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在民国时期教育电影运动的推动下,该时期的电影制作实现了企业化、制度化,专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教育电影的拍摄制作者克服了抗战时期和抗战后物资极为匮乏的困难,实现了拍摄技法上的许多创新。

参考文献

[1]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上)[M].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2]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杨德昌: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代表 篇5

(1947~2007年)主要影视作品:

1981年《1905年的冬天》

《11个女人·浮萍》

1982年《光阴的故事·指望》

1983年《海滩的一天》

1985年《青梅竹马》

1986年《恐怖分子》

1991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994年《独立时代》

1996年《麻将》

2000年《一一》

1986年11月6日晚,台湾,济南路69号。今天是屋主的40岁生日。所有的台湾年轻电影人都聚集在他的家中,马上,一份开山宣言即将横空出世。说它是开山宣言,是因为,这篇名为《台湾电影宣言》的文章,在后来被认为是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的宪章,洋溢着激情和勇气——当时台湾仍处于军政时期,发表这样一篇与当时主流经济政治政策相悖的宣言,不能不说他们有很大的勇气。

杨德昌,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是当时新浪潮运动的旗手之一。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82年由4段短片组成的电影《光阴的故事》。杨德昌在其中执导《指望》,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3段,但杨德昌的贡献却绝不仅仅是《光阴的故事·指望》这一段小小的短片:他是台湾最活跃、最狂热的导演、编剧、演员、评论家和教育者之一,可以说,没有杨德昌,就没有台湾新电影运动。

杨德昌1947年出生于上海,双亲因避战乱而背井离乡,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

杨德昌的童年便是在流亡生活的艰苦条件下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最严酷的阶段——白色恐怖时期中度过的。特殊的时代环境在这个出身于落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身上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杨德昌成年之后的艺术特色深受他童年时代所接触的作品的影响:10岁上下,他开始看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的漫画,一看就深深地爱上了,并一直爱到他生命终结。同时,在哥哥的影响下,他开始自己创作漫画故事,并把作品拿到班上传阅,他说他对电影的热爱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萌芽。杨德昌最早接触的是一些好莱坞电影,如《血战勇士堡》、《乱世忠魂》等,异国的文化通过电影和杨德昌本人所受到的传统中式文化融合在一起。

1962年,杨德昌考上台北市立建国中学——《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记录的便是这段时光。虽然杨德昌也曾一度和大部分他的同龄人一样,被美国文化,尤其是摇滚乐所吸引,但他最爱的却始终是古典音乐。当时,虽然国民党推崇的主流思想是复古主义的文化观,却有两扇政治窗口通向与传统保守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新视野。首先是始终在台湾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政府的影响——国民党一直处于美国政府的庇护之中,美国也把无所不在的摇滚乐和它所代表的叛逆精神一并输向了台湾;其次,台湾在国际上尴尬的“外交地位”也对电影文化圈造成了某些微妙的影响。此前,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持和西方国家的友好关系,规定在台北定期上映西方国家的电影。杨德昌日后回忆道,他们那一代很多人都是从此时开始接触欧洲现代电影艺术,并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来自父亲的熏陶也从另一个角度催生了他初露端倪的电影激情。杨父本人就是一个电影发烧友,他的两个儿子都深受他本人艺术倾向的影响。

高中毕业后,本想学建筑的杨德昌放弃了他的第一个职业梦想,转而向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系提交了入学申请,并于1965年正式成为这里的学生。大学毕业的杨德昌在老师的建议下,进入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修读计算机硕士,1974年取得学位。接下来一直到1980年,他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做了7年电脑工程师:可以说是专业对口。但我们却不能如此就简简单单地将杨德昌在美国的生活归纳为“学习+工作”。正是在美国接触到一批欧洲电影导演的作品,从而最终使他明明白白地意识到了自己对电影艺术有多么热爱。

1977年,杨德昌即将满30岁,他觉得是时候认真考虑一下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了。最后,他选择了投身电影。怀着一种渴望讲述的激情,他想把自己看到听到的一切事件都摆上银幕。

决定从影的杨德昌返回了台湾。事实上,他事业起步的契机来自他在南加州大学认识的一名同乡余为彥。在余为彥的邀请下,杨德昌为他的第一部电影写了剧本并在其中扮演了一名角色,这部电影,《1905年的冬天》,也成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先行者。

《1905年的冬天》在香港拍摄,主演是后来的著名香港导演徐克。这部电影口碑甚好,甚至入选了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在杨德昌的电影事业起步阶段,有个人起了关键作用,她就是演员兼制片人张艾嘉。张艾嘉在香港和台湾共出演了40余部电影,在华语影视圈中影响力不可小觑(她也是著名歌手)。后来,张艾嘉开始涉足电影制作,计划通过拍摄一部电视系列剧集来宣传她的女性理念,这部剧集被命名为《十一个女人》:每个单元剧都委托给年轻的导演、尤其是曾有过国外留学经历的导演制作,目的在于尽可能使故事的视角和背景多样化。

杨德昌正是凭借执导其中的《浮萍》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对社会抱有美好幻想的女孩,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却发现大城市的生活更加孤独,也隐藏着更多的陷阱。杨德昌在导演时毫不妥协,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坚持要拍一集时长2个半小时的电视剧——普通的一集电视剧是一个半小时。张艾嘉灵机一动,决定将《浮萍》制作成一部分上下两集的电视片,而最终,《浮萍》和整部《十一个女人》都广受观众欢迎。

拍完《浮萍》后,杨德昌到了香港。当时香港活跃着一批新生代电影导演,有人建议他参与年轻的香港导演林岭东的《阴阳错》的制作,但还有其他3个编剧。由于拒绝妥协和过于坚持自己的艺术见解,杨德昌后来不得不离开剧组,《阴阳错》后来的编剧和杀青(1983年)都缺了杨德昌。但恰恰在此时,又有人找到他加盟拍摄,杨德昌作为导演的一生由此正式开始,台湾新电影运动也就此诞生。

当时的台湾政府控制了绝大部分电影的拍摄和制作,电影事业上占有垄断地位的是直接受控于国民党的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影”)。中影在电影的制作和上映、拍摄器材和银幕的分配、电影技术员和导演的采用上说一不二,在作品审核、联合摄制、影院管理等方面拥有最高控制权。当时的中影事务冗杂、浪费严重,带有明显的官僚专制衙门式作风,并且要求作品必须严格符合国民党在60年代初推行的“健康写实主义”:作品应当反映社会现实,并且符合传统中国文化要求。蒋介石在儒家文化背景下,既是家族长,又是国家元首,在当时成了一种近乎荒谬可笑的个人崇拜的对象。

1983年,在全社会普遍对走到末路的专制政体进行质疑和反抗的同时,新电影的斗士们试图用“另一种电影手法”讲述“另一种故事”。新电影运动的司令部就设在杨德昌的老宅。著名的《台湾电影宣言》于1986年11月6日诞生了,一共有54名新电影的骨干力量(导演、编剧、技术人员、演员、评论家……)在《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时台湾当局的“戒严令”仍是戴在台湾人头上的一道紧箍(“戒严令”直到1987年7月才被废除),在此背景下发表的《宣言》与其说是一篇艺术纲领,不如说是一篇号召反抗、呼吁三大体系——政策体系、大众传播和评论体系——做出改变的檄文。首先是政策体系,《宣言》声明:“我们常常对电影政策的管理(或辅导)单位很困惑,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是一个电影的工业辅导机构,或文化辅导机构,还是一个政治的宣传机构。”接下来,《宣言》对以各大报纸和电视台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体系提出质疑,批评这些大众传媒“从来没有把电影活动当做文化活动来看……对电影活动明显地有着‘歧视’,它作践电影的从业人员,把明星的私事丑闻当做头题新闻。”最后,《宣言》把火力对准了评论体系,认为存在一组“忘了他们的角色的‘评论家’,他们倒过来批评有创作意图的电影作者,指责他们‘把电影玩完了’,指责这样的电影‘闷’;主张台湾电影向港片看齐、向好莱坞看齐。”《宣言》号召共同进行一次“评论的评论”,旨在争取“另一种电影”。

电影运动 篇6

动画电影的三种运动方式可以细分为多个要素。在摄影机的运动中, 除了推拉摇移升降跟等运动方式, 还有对于视点、视角和视距的选择。被摄体运动的形式则是非常自由的, 它可以是任何运动方式, 也可以是任何运动速度。在剪辑形成的运动中, 首先, 可以通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镜头的组接形成一个完成的运动过程, 其次, 可以通过‘切’来直接转换场景。所以单从运动的角度来说, 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 才能将三种运动形式合理运用和呈现。在《魔女宅急便》这部动画电影中所选取的段落里, 这三种运动形式都是运用的十分全面而精准的, 具备分析和研究的意义。下面就根据以上所提出的视点、视距、摄影机运动、被摄体运动、运动方式、运动速度等要素对这一段落进行分析。

这一段落是这部动画电影第15分20秒至16分20秒这一分钟的段落。从内容上来说, 是小魔女来到小城后, 在小城半空中的一系列飞行动作。这一段落由十七个镜头组成, 其中包括一个小魔女的主观镜头, 二个交代客观环境的镜头以及十四个表现小魔女飞行动作的镜头。

从视点的选择上, 这十七个镜头包括三个平行视点, 八个较低视点和六个较高视点。在顺序和节奏上是:平、低、平、高、低、高、低、高、高、低、低、低、高、低、平、高、低。通过节奏可以发现, 不同的视点都是交叉运用的。

在视距的选择上, 这十七个镜头中包括十一个全景, 一个远景, 两个近景, 三个中景。一个远景用来展现街道场景, 二个近景和三个中景用来表现人物表情和对话, 十一个全景都用来表现角色的飞行动作以及角色和场景的关系。虽然都为全景镜头, 但角色在场景中所占比例不尽相同, 每一个镜头之间都有着细微甚至较大的区别。此外, 第二、四、五、十、十六个镜头通过被摄体运动, 在视觉上也形成了景别的变化。如第二个镜头, 在镜头开始时, 被摄体处于画面正中央, 然后被摄体进行了由正前方往左后方的运动, 画面产生了由全景至远景的变化。再如第十个镜头, 也是通过被摄体的运动, 画面形成了由近景至远景的变化。

在摄影机运动的选择上, 这十七个镜头中包括十个固定镜头, 三个跟镜头, 一个模拟主观视角的镜头。另外三个, 二个为固定镜头到摇镜头的变化, 一个为左右的摇镜至上下的摇镜, 最终变为固定镜头这一个镜头内的三种摄影机运动方式的变化。在节奏上, 基本为两个固定镜头后接一个跟镜头再接两个固定镜头。

在被摄体的运动方面, 这十七个镜头依次呈现的被摄体的运动方式为:由画面正中经过斜线运动由左后方出画;由后至前直线运动, 并始终处于画面中;由左向右直线运动, 并始终处于画面中央;由左前方入画, 经过曲线运动至右后方出画;由后方入画, 经过直线运动至前方出画;俯视的主观镜头;始终处于画面中央;两个交代客观环境的镜头;由左向右经过一个曲线运动后, 又由前至后进行曲线运动;

由右后方经过曲线运动后至左前方出画;同上;同上;由右前方经过斜线运动至左后方出画;由左至右直线运动, 被摄体始终处于画面中央;由左后方经过曲线运动至左前方出画;由右后方入画, 经过曲线运动至前方并向下继续运动。总的来说, 就是有的镜头中被摄体由前向后运动, 有的则由后至前;有的镜头中被摄体入画并出画, 有的被摄体始终处于画面中;有的镜头中被摄体直线运动, 有的被摄体斜线、弧线或曲线运动。相似形式的镜头最多两个左右连接在一起, 第三个镜头就发生较大变化, 多数都是每一个镜头都与上一个镜头有很大不同。

从被摄体运动的速度来看, 这十七个镜头呈现的是:第一至第十个镜头为匀速运动, 第十一至第十六个镜头为快速运动, 从第十一个镜头开始, 情节发生变化, 运动速度也发生变化。第十七个镜头以缓慢的运动速度收尾。

通过对这两个段落的分析、思考和总结,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这一段落一直处于运动和变化当中。每一个镜头里, 被摄体不运动时摄影机运动, 摄影机不运动时被摄体运动, 有时, 被摄体和摄影机同时运动, 总之每一个镜头都一直处于运动状态, 每一个镜头和下一个镜头之间都创造变化, 这体现了创作者明确而清晰的在动画中创造‘运动’和‘变化’的意识。

第二, 从视点的角度来说, 画面多采用较高视点或较低视点, 这种选择能够更好的通过表现上下空间关系来表现立体空间幻觉。此外, 在一段落里还加入了几个模拟角色视点的镜头, 它使观众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造成角色的视点就是观众的视点的幻觉, 但运用太多, 在感官上又可能使观众混淆动画中所表现的空间和自身所处的真实空间。所以主观镜头可用, 但不宜多。用或不用, 用多用少, 都没有一定之规, 但宫崎骏动画中的用法是可以借鉴使用的。

第三, 从景别的角度来说, 这两个段落都全面地运用了各个景别的镜头, 但并不是按照严格的景别的划分来运用的。比如在分析中所标注的全景, ‘全景’和‘全景’之间是不尽相同的, 角色在场景中所占比例都不尽相同, 即使用大全景、小全景这样看似更为准确的表达, 也难以形成统一标准, 所以关键不在于一定要选取哪种景别, 而是即使都是同一景别, 也在一定范围内创造些许的差别, 使镜头和镜头之间更富有变化。

第四, 从摄影机运动的角度来说, 固定镜头和跟镜头使用的最多, 这是二维手绘动画所最擅长模拟的两种摄影机运动方式, 但整个段落并没有因为摄影机没有进行更多更复杂的运动而使画面产生呆滞或静止的感觉, 相反整个段落几乎都处于快速而流畅的运动当中。这是由于, 在大量的固定镜头中, 画面中的运动是通过被摄体复杂而多变的运动来实现的。而在大量的跟镜头中, 则是角色的运动退居次要, 场景运动起来, 这都体现了创作者无时无刻不表现‘运动’的意识。此外, 还有个别镜头不只是单纯的一种摄影机运动形式, 比如第十个镜头, 它的摄影机运动方式是由左右摇变为上下摇再变为固定镜头, 它形成的视觉效果是被摄体由左右运动接上下运动, 再接纵深运动, 这使得视觉效果更为丰富。

第五, 从被摄体的运动来说, 只有几个侧面跟拍的镜头是左右直线运动的形式, 其他一般为斜线、弧线或曲线运动, 而且是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的运动方式, 这种纵深方向上的运动形式能更好地表现前后关系和空间感。还有的镜头是被摄体上下曲线运动的形式。总之, 创作者一直在寻求各种合理的变化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第六, 从这一段落的运动速度来说, 整体都是由一系列匀速运动开始, 时间过半后, 突然加入其他元素引发冲突使节奏产生变化, 通常是节奏加快。一段快速运动后, 节奏又缓慢下来。这就像一首歌的节拍, 循序渐进、强弱有序、张弛有度, 给人紧张的机会又给人留有呼吸的余地, 总之, 它能始终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第七, 从剪辑形成的运动来说, 切换镜头时, 有的地方用相接的镜头组成一个完成的运动过程。有的地方用切来转换场景。最终是剪辑使这一段落, 也使全片形成一个合理的节奏, 而好的节奏是一部动画或电影是否好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在电影里, 剪辑是后期的工作, 在动画中, 剪辑在分镜设置时就已初步形成。这是表现手段的不同所带来的制作工序上的不同。所以, 研究优秀成片的剪辑点, 具体到这一个镜头的哪一格接下一个镜头的哪一格, 为什么这么接, 如果多一格或少一格, 区别是什么。这都是研究优秀成片所需要去思考和学习的。

第八, 大胆越轴。角色在前一个镜头从左往右运动, 下一个镜头就从右往左运动, 但是它并没有使人产生角色又‘倒回去’的感觉, 这是打破成规的运用方式。

总之, 这是一个节奏很好的段落, 整个段落一直处于丰富的运动和变化当中, 所以, 作为动画创作者, 首先需要谨记的是, 动画为表现运动而存在, 动画表现运动, 更重要的是如何表现运动、表现怎样的运动。通过对宫崎骏这部动画电影的分析, 期望能够为创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摘要:电影的运动主要分为三种形式:摄影机运动, 被摄体运动, 镜头与镜头的组接, 即剪辑形成的运动。这三种运动形式通常是综合运用的。在一个镜头内纪录被摄体运动是电影发明的初衷。后来, 人们发现摄影机不仅能够纪录被摄体的运动, 摄影机这个机器本身也能动。再后来, 人们发现当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时, 能产生新的运动形式, 而且能够产生新的含义。这时电影便有了成为艺术的可能。

电影运动 篇7

关键词:运动员,全面发展,体育电影,铁血教练

在好莱坞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 各种类型的电影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方面有着种种不同的影响, 在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到各行各业, 我们也很难忽视体育与电影联姻所产生的体育电影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体育的解释是:“以体育运动、体育运动的重大事件和体育工作者生活为题材的电影”。体育电影将或激烈或优雅的运动形式搬到了荧幕上, 使得具有不同情感体验的体育运动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开来。《铁血教练》 (又名《卡特教练》) 作为一部励志类的体育电影不仅在情感上给大家带来了冲击, 其中所蕴含的对教练员、运动员乃至整个社会的期望, 我们应从从中看到更加

1、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的启示

1.1、注重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

在影片《铁血教练》中有一幕, 在踏上卡特教练的的训练场之前, 所有队员都签署了一份保证自己必须在球场上和课堂内同样努力并同样出色的合同。但在锦标赛即将到来的紧要关头,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所有队员学分成绩不达标, 卡特教练毅然用一把大铁锁将训练馆的大门紧锁, 将所有的球员赶到图书馆补课。此事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报道与球员的强烈反对。谁也不会想到卡特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因为整座城市都在为这支不败的球队而疯狂, 每场比赛都座无虚席, 到处充斥着球队支持者们的尖叫声。

卡特教练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强大压力但他并未为此屈服。在卡特看来, 赢得比赛固然重要, 但保证队员的文化课成绩, 为他们确定一个选择更为充分的未来同样重要。卡特教练在电影中向体育教练员们诠释了这样一个理念:体育运动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毅力、纪律和团队精神, 足够的学识成为了开展训练的必要条件。这部电影子所以让人信服是因为他改编自来自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在情理上更具说服力。这样的故事告诉教练员们:除了让运动员出人头地的比赛, 学校的教育塑造是指引运动员走上了正确人生之路的必要条件。

1.2、注重运动员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提升

在卡特教练的第一堂训练课上便向自己的球员要求用“Sir”来称呼彼此, 首先在行为细节上改变队员的习惯, 然后将自己提出的规矩分发给队员, 与队员在训练和学习上约法三章, 但在第一次会面时队员的不尊重甚至人身攻击触动了卡特教练, 正如他所说的一样, 只有球员的所有条件在达到要求标准之后才会教授篮球技巧, 不管是道德修养还是身体素质。

在球员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便骄傲自大, 在言语上羞辱对手, 而卡特教练在一次训练结束后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教育了自己的球员并告诉他们“Act like a champion”。不要侮辱自己喜爱的运动。电影也旁敲侧击的提到了关于种族歧视的问题, 在黑人球员用“Nigger” (黑鬼, 对黑种人的不尊重的称呼) 称呼彼此时引发了卡特强烈的不满。正如他所言, 自己连自己都不尊重怎谈让别人来尊重自己, 只有将社会责任始终担负在自己的肩上才能为这个社会所赞同。

1.3、注重挖掘运动员潜在意识与能力

每个运动员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只要教练员合理正确的指引, 运动员会从不同深度不同层次领悟到自己的潜能并不断奋斗。科鲁兹离队后跟其堂兄混迹街头, 做不法勾当, 曾浪子回头但因卡特教练的铁索而再次退出, 直至其堂兄毙命街头才明白卡特教练的谆谆教导, 于是毅然归队决心为自己的将来而奋斗。运动员因为自身或者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原因不能对自己的将来以及自己的潜能有很深的了解, 作为教练在为人处事以及对运动员潜能把握上需要对运动员进行详细深入的把握与分析。片中感人至深的的是科鲁兹幡然醒悟后的一番话:“我们害怕的不是一无所有, 我们害怕的是我们无法估计的力量。”

对运动员的教育应是以人为本, 为运动员将来发展做好铺垫。球队精神核心的建立离不开球队的规则, 正如在社会中人不能离开法律的约束一样。队员巴特尔迟到时全队队员要一起接受惩罚, 这使得个人行为在集体中有所收放, 而莱尔为巴特尔辩解使得全队惩罚加罚一倍, 即使自己的儿子因办转学手续而迟到也要接受惩罚, 在一系列规则的实施与强压之下, 球员在潜移默化之中收到了规则的约束变得行为统一。队伍的整体气势与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无形之中球队渐入佳境, 尤其是在队员渐渐形成了规则来到让规则成为正如队员莱尔所说:“我们是一个团体, 一荣俱荣, 共进同退”。这使得运动员更加明白自己将来在社会中的角色, 而有更好的发展。

2、结语

上一篇:TCP远程控制下一篇:说明文教学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