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成本

2024-05-09

生命周期成本(精选十篇)

生命周期成本 篇1

一、生命周期成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我国加入WTO以来, 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特别是奥运会的申办成功, 更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纷纷加入。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我国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 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 以降低综合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需求多元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市场细分化等现代经营环境的出现, 企业的成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首先,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科技投入量的增大, 使得企业的研发费用不断上升;其次, 顾客对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等要求越来越高, 使得企业的销售成本不断升高;此外,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环境问题重视的加深, 企业按法律要求以及为提高商誉而用于环保的支出也呈上升趋势。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把研发成本、销售成本、环境成本列入期间费用, 只重视生产成本, 这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所以, 建立降低成本的新思路和方法, 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生命周期成本涵盖的内容更为全面, 它融合了传统的成本会计、战略成本管理、成本企划、价值工程、作业成本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论, 为企业成本管理拓宽了新思路, 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 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将成为企业未来成本管理实践中的一大热点。

二、生命周期成本的管理策略

1. 开发设计阶段

尽管产品在开发设计阶段的成本仅占总成本的20%, 却锁定了75%—80%的生命周期总成本。例如, 计算机软件生产企业会在研发阶段投入大量的成本, 以防在运行阶段为修正错误而花费上百倍成本的代价。因此, 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进行前馈性成本控制是最有效的。在此阶段, 企业首先要对产品是否具有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进行长期预测, 并根据各个部门的预测信息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和风险分析。企业产品设计具体分为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和样品测试阶段。企业各个部门应相互沟通, 以并行工程的方式进行集成式设计。产品研发设计的每个阶段都要对目标成本进行“修正—确定—估算—评价反馈”。首先考虑产品的质量水平、设备状况、物料清单等内部因素, 消费者的使用和弃置成本、竞争对手的价格水平、消费者的经济能力、对环境的影响等外部因素, 并以此估算出目标成本。然后在保证质量成本的前提下, 利用价值工程评价并修正目标成本。随后则是分解目标成本。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依据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利用作业成在本法, 根据各个作业中心的数据, 汇总计算出产品各层级的子件目标成本。最后, 通过LCA和LCCA评价和比较出各种产品体系在整个生命周期使用过程中对消费者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的影响。实际工作中可使用Sylvatica公司开发的PTlaser或TCAce软件 (两个将LCA和LCCA整合到一起的生命周期总成本评价软件) 选出同时能减少使用者环境负荷和成本的方案。产品开发设计过程所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有产品成本预测与灵敏度分析、开发费用预算、监控、核算与考核等。

2. 制造阶段

在制造阶段, 首先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需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通过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的相对对称择优采购, 减少原材料的无效损耗, 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其次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采购量和储备量, 建立高效的供应链, 以加速资金周转。将本期的材料、工资、制造费用的实际支出与既定的目标相比较, 并进行成本差异分析, 以提高生产体系的效率。在生产阶段大部分成本已经成为约束性成本, 因而此阶段宜采用改进成本计算方法, 即通过规定单位期间的成本以激励员工和质量改进等方法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传统的作业成本法在此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核算时还需运用适时生产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环境成本管理等现代管理策略, 因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只是控制产品的成本, 而更应优化资源组合, 以营造有利的竞争空间。

3. 销售阶段

企业销售阶段与制造阶段在时间上往往是重叠的, 我们可以从市场角度下的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来阐述产品成本管理策略: (1) 导入期。这个时期企业应加大对广告等促销手段的投入, 并进行销售费用预测、供应链后端的定价指导与成本预测。 (2) 成长期。建立潜在竞争对手信息搜集中心和高效的产品传递系统。 (3) 成熟期。掌握大量的竞争对手的信息, 并迅速做出决策, 建立竞争者成本模型, 实施产品库存资金分析与控制等成本管理策略。 (4) 衰退期。努力降低现有产品成本, 加大消费者市场调研, 更新产品结构, 加快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企业可通过一些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如在成长阶段, 企业的资本扩张率、销售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通常都等呈增长态势。

三、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

1. 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实例

生命周期成本法最早应用于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对军用物资的成本核算, 到了70年代开始跨入实用化时代, 目前已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具体而言, 这一方法可在环境评价、产品维护、后勤支持、装备设计配置、设备采购、可持续生产、运输、报废回收和管理等九个方面进行应用。例如, 太原市某PVC塑料生产有限公司在生产塑料制品时曾对采用多元醇苯甲酸酯还是邻苯二甲酸二辛脂作为增塑剂进行选择。研究表明, 在获取材料方面, 多元醇苯甲酸酯比惯常使用的邻苯二甲酸二辛脂的购入成本和使用成本都高。但是, 在加工过程中企业发现, 企业需为使用邻苯二甲酸二辛脂而排放的SO2、CO、NOX承担废气处置成本, 而且这些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给周围居民带来很多不便。此外, 在回收过程中, 多元醇苯甲酸酯也比邻苯二甲酸二辛脂节约成本。因此, 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角度看, 采用多元醇苯甲酸酯, 即能降低企业的总成本, 又能提升企业的商誉, 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目标。

2. 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 生命周期成本数据的收集。大多数的成本估算方法都需要利用历史数据, LCC估算也是如此, 因此必须收集和积累足够的产品成本信息。在国外, 政府统一开展LCC数据的收集, 为企业承担一部分工作, 在我国却缺乏这方面的资料。LCC数据从发生的时间来看, 可以分为企业内和企业外两部分, 企业外部数据更难以获得。企业可运用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等组织调查方式收集LCC成本数据, 并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数据库, 以加强LCC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为LCC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生命周期估算中参数的设定。LCC估算大多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进行, 需要比较详细的参数。而实际中参数的确定是根据以往的设计经验做出的假设, 这与后续设计阶段实际采用的参数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种差距可能会影响估算的结果。例如, 企业在设定经济寿命、折现率之类的参数时, 很难确定所做出的假设是否能正确地反映将来发生的情况。企业应充分利用数学模型技术、预测技术、风险处理技术, 以使成本估算误差降到最低。

生命周期成本 篇2

基于生命周期的产品环境成本分析模型研究

在研究企业环境成本的基础上,结合生命周期思想重新界定了产品环境成本的定义,并按产品环境成本的`形成对其进行了分解,进而构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产品环境成本分析模型,旨在分析环境成本对总成本的贡献程度,以明确产品的环境责任.

作 者:葛晓梅 王京芳 孙万佛 GE Xiao-mei WANG Jing-fang SUN Wan-fo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72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6 29(5) 分类号:X820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环境成本   成本分解   成本分析  

生命周期成本 篇3

【关键字】全生命周期成本;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分析研究

引言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不断融入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建筑行业也在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住宅的舒适度,降低建筑的投入成本。随着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出现,以及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环保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城市的高层建筑所使用。所以本文将对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提出合理的方法,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借鉴。

一、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优化研究的意义

由于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房地产开发产业日趋火热。这就是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说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提出科学的设计方案,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高质量的房屋是每个购房者的需求,人们总是希望买到价格合理且生态环保的房屋。由此可见,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更好地满足购房者的消费需求。最后进行生态建筑的研究可以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促进中国生态建筑的发展。

二、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它是指产品在有效使用期间所发生的与该产品有关的所有成本,它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采购成本、使用成本、维修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等。随着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出现,以及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环保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城市的高层建筑所使用。通过对建筑节能中环境伦理的研究,首先可以更好地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融入到建筑中去,使节能建筑得到更好的发展。除此之外,通过对建筑节能中环境伦理问题的思考,可以为今后的生态建筑建设提供一个科学的标准,可以更好地促进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构建建筑节能环境伦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目前绿色节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一)节能技术利用率低

对于目前的公共建筑节能技术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根据实际调查的情况来看,并不非常的乐观。近几年来,公共建筑节能技术在太阳能技术、通风技术、遮阳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显现的问题是这些高科技的使用率确实非常的低。也就是说技术研究成果很丰富,但是市场化的速度过慢,这样的结果不仅影响了节能建筑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节能技术的研究进展。所以这种问题必须要尽快解决,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促进节能技术市场化进程较慢的现状。

(二)缺乏监督机制

目前的节能建筑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节能材料的不合理利用,像许多建筑商为了更多地赚取利润,过多地使用一些价格低廉的、节能质量不好的建筑材料来进行施工建设,这就导致了节能建筑质量的问题,长此下去就会对整个建筑业产生巨大的危害。所有这一切问题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不能很好地对市场的无序地交换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所以就造成了节能材料的质量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节能建筑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节能建筑工程的有序进行。

四、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分析

(一)建立生态文明理念

建筑节能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为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产业。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强化节能环保指标,对于对未通过能通过评审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贷款支持,不得供电供水,强制公开重污染建筑企业环境信息,加大处罚力度。

(二)注重单体建筑的通风与节能设计

在进行节能设计的时候,还要注意单体建筑的通风与节能设计。在建筑工程设计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建筑用地的问题,尽量的缩小土地的利用,还要考虑住户对节能建筑的要求。进行一个合理的空间设计,加强那个通风空隙的设计,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促进居民居住的舒适度。所以在节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提高通风面积的设计进行高度重视,合理地对门窗的角度、位置進行设计,保证通风效果。

(三)生态平衡原则

生态平衡是地球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通过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将生态环境控制在较为科学的范围之内。在该系统中,对于某些生物或者是物质的过度索取与利用都会破坏生态平衡,打破生态系统各组成结构之间的稳定性,降低生态系统多样性,最终给人来带来严重的环境后果。因此建筑节能的发展模式也必须遵守生态平衡的原则,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应该坚持回收再利用的原则,实现物质反复循环利用,降低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

(四)节约原则

地球上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尤其是对于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来说,用一点就少一点,如果不加以节约,很快这些能源就会消失殆尽。建筑节能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应该始终将环境保护、节约传统能源、开发新能源等原则贯彻到建筑行业能源体系建设中。建筑行业应该大力寻找可再生资源及材料,将节能减排当作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不断开发利用新能源,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能源短缺的问题。

(五)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是解决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后人之间的资源矛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当代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不能够将严重的环境问题留给后代人去解决。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与利用中,应该本着公正原则,保证人人平等的享用自然资源以及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不断通过建筑节能约束人类行为,将人类的建筑活动限制在一个环境可接受的范围内,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建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六)注重单体建筑的通风与节能设计

在进行节能设计的时候,还要注意单体建筑的通风与节能设计。在建筑工程设计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建筑用地的问题,尽量的缩小土地的利用,还要考虑住户对节能建筑的要求。进行一个合理的空间设计,加强那个通风空隙的设计,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促进居民居住的舒适度。所以在节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提高通风面积的设计进行高度重视,合理地对门窗的角度、位置进行设计,保证通风效果。

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对于节能建筑来说,它在建造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的环境伦理概念融入其中,充分结合环境伦理理念,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的建筑节能中伦理理念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田哲;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益;;绿色建筑设计的公众参与[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3] 王德林;冯廷龙;唐宏伟;陶金;李刚;;建筑物能效跟踪、控制、管理系统的应用与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小根;玻璃幕墙安全性能评估及其面板失效检测技术[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5] 张辉;低能耗建筑主动动态复合围护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项目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 篇4

1.1项目成本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主要是指能运用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与基本原理,根据现代企业的成本运动规律,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行成本控制的思想体系。项目成本全面控制可从3 个方面进行:①项目成本控制全员参与;②项目成本控制从各个成本因素进行控制;③项目成本控制从各个阶段进行控制。

1.2 项目成本最低化原则

该原则主要是指在保证项目能按时且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展,然后最大可能地降低项目的运营成本,包括管理成本、产品成本及销售成本等。该原则一直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且无法在控制中达到极值。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项目管理者能综合考虑各个成本因素,并对其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伴随项目开展的全过程。

1.3 项目成本动态控制原则

项目成本动态控制原则主要是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对所有成本记录进行实时监控。按照项目预算设置各项目节点最大预算使用上限,并设置警报系统,一旦成本超出设定值,项目资金就会被暂时冻结。

1.4 项目成本目标管理原则

项目成本目标管理的核心是制度保证。没有规范的制度就无法有效地进行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普遍认为一切以人的自觉性为前提的管理都是低效的,现代企业必须建立适合本企业文化的规则、制度,做到行由法止,奖罚分明。因此,制度化管理是项目成本目标管理必不可少的法宝。

2 影响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的因素

项目成本构成因素较多,按照项目成本的基本构成可分为以下3 种。

2.1 产品成本

产品成本因素主要包括:①市场调研成本因素。市场的最新动态和顾客的需求都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来获取。②产品设计成本因素。产品的灵魂主要是指产品的设计,而产品设计对项目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及销售成本等,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③采购成本因素。采购成本主要是指与原材料相关的成本,包括仓储物流运输费用、关税及原材料采购价格等。④制造成本因素。制造成本是指为了生产产品所必须支出的各项成本。

2.2 管理成本

项目管理成本因素主要包括:①项目管理人员成本因素。项目往往是由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每个成员在项目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部分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对人员的工资薪酬方面。②工程支持成本因素。在产品开发应用阶段,研发中心需要进行开展大量的工程,而这部分成本要转嫁到各生产制造部门,并最终流入研发中心,被作为研发中心的运营收入。工程支持(Engineering Support)成本主要包括测试验证费用、技术支持费用、客户培训费用等。

2.3销售成本

销售成本是指企业为了将商品或服务价值转移到目标客户身上而产生的成本。销售成本因素主要包括:①销售端物流成本因素。销售端物流成本在整个销售成本中占比情况取决于企业所销售产品的属性。②项目攻关成本因素。项目攻关成本是指为了让潜在客户接受本公司产品所付出的成本。销售人员为了拿到潜在客户的商业订单需要和客户代表进行协商、沟通等商务活动,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2.4其他成本因素

项目总成本除了上述成本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项目变更成本、质量成本、财务成本、专利成本、特许生产成本等。项目各成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并不是线性的关系。①质量成本因素又称质量费用,是企业为了将产品质量保持在一定的质量水平上所付出的相关费用。②资金成本因素是指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产生必要的财务费用,对企业而言这部分成本称为资金成本。

3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对策

3.1 建立项目考核与奖惩制度

项目经济利润的实现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项目应在每月末针对成本管理分析出的产生成本差异的原因及责任分工进行逐一对照,确认责任主体,再根据项目合同和公司责任成本管理有关规定对责任主体及施工队伍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的奖惩情况及时予以兑现,确保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实力度和考核兑现工作的严肃性,严格做到奖罚分明,确保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工作得以持续开展。

3.2 完善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体系

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工作一旦开始实施就要建立明确的分工并确定责任体系,为项目有效的实施成本管理控制奠定基础。项目的实施策划、方案优化、设计变更等永远是项目挖潜增效的源头,开源节流、艰苦奋斗永远是提高项目效益的法宝。

3.3 坚持考核

以项目成本为中心,运用进度考核、目标管理、项目预算等手段来强化成本措施的落实,促进成本控制。通过考核提升项目的创新增效能力,挖掘潜能,进而实现以项目预算、进度考核、风险控制促进效益的目标,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制度和目标是基础,考核是关键。

4结语

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是一套全新的项目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广大的项目从业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掌握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将其作为我们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及设计与计划安排的理论工具。

摘要:本文主要从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出发,结合对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相关对策,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生命周期评价案例 篇5

据测算,我国典型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材含能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能耗中占比达20%~25%,轻钢结构的典型办公楼建材含能占比达15%~20%,加拿大典型木结构的建材含能占比也达10%~15%。

因此,国外绿色建筑标准对建材的环境负荷按照生命周期来规定要求。德国的DGNB评价体系就是“完全量化考察运营和建筑材料生产过程能耗及碳排放造成的环境影响”;英国的BREEAM体系则是建立材料数据库,对1500多种材料及部品环境影响量化分析,并且选用不同等级的材料,其得分也不同;日本的CASBEE体系则需要计算建筑材料总含能和碳排放,以建筑材料的含能和碳排放为基础,评价材料的循环利用率和再利用率。

基于此,蒋荃介绍,国内对绿色建材的环境负荷评价采用的是LCA(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这样一来,在产品性价比之外又增加了一个环境负荷指标。建筑师与咨询公司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建材含能的量化指标,算出在建筑初级阶段选材的节能量。另外,通过这一指标,又增加了建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以绿色建筑带动整个产业链尤其是建材的节能。

为了进一步明确建材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到底在绿色建筑中如何应用,蒋荃以建筑保温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做案例研究。

本次案例研究的对象是基于不同区域(严寒、寒冷、夏热冬冷)的三类保温系统: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硬泡聚氨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采取粘贴保温板薄抹灰施工工法。

另外,基于不同原则与目标确定三类功能单位:首先,基于生产现场数据统计及市场交易的一般规则,选取“单位千克保温板生产”作为功能单位;其次,为比较不同保温材料生命周期环境友好性的差异,将功能单位拓展为“满足相同节能要求的单位平方米保温板生产”;最后,考虑与绿色建筑评价的匹配性与协调性,将功能单位进一步拓展为“满足相同节能要求的单位平方米保温系统生产”。

然后采取目前比较常用的LCA(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从产品生产的源头开始考虑,包括上游原材料开采过程中的含能,产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等都要计算在内。

最终计算出三类保温板环境负荷数值,以单位千克来计算,岩棉板<聚氨酯板<聚苯板;而以满足相同节能要求的单位平方米计,结果正相反,聚苯板<聚氨酯板<岩棉板,“这主要由于各产品具有不同容重和导热系数”;以满足同一区域相同节能要求的单位平方米计,聚苯板系统<聚氨酯板系统<岩棉板系统。

如此一来,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保温系统,在满足相同节能设计要求时其生命周期环境负荷行为的差异,为绿色建筑提供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选材参考。

把握服务生命周期 篇6

产品生命周期一般是指,从开始进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产品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历程,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过去,由于顾客更多地把注意力聚焦在产品本身,企业也乐于把售前服务作为推销产品的手段,把售后服务当作对售出产品的一种保障。因此,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很少有企业敢于把与服务相关的费用看成是对未来新的营收的投入。

然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可能会颠覆这个观念。海底捞在2012年10月推出了新招,顾客等位时折千纸鹤,一个可抵5毛钱;很多网购用户每周对快递员的期待,已然成为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给家用轿车升级换代,帮助用户解决旧车的出路,原本只是汽车厂家的众多促销手段之一,但宝马的“BMW尊选二手车”成了服务二手车车主的独立品牌。可以看出,一些独立于传统服务产品以外的因素出现,并开始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和顾客的消费习惯。

服务生命周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它尝试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读服务活动的脉络,而服务生命周期管理则试图挖掘、开发顾客在购买产品之外可能产生的价值。

服务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与趋势

正确判断服务在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对企业的服务响应和服务标准制定非常重要,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服务标准执行率的增长情况。服务生命周期的划分和各阶段特点如表1所示。

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对服务生命周期的管理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服务生命周期进程有缩短的趋势。服务种类层出不穷,竞争企业保险的做法就是模仿和跟随。因此,趋同和相似的服务一方面提高了顾客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又使这些服务落入俗套,新服务不得不一再出现以刺激顾客的需求神经。给等位顾客做指甲曾经是海底捞所推出的服务项目,但是,该项服务更多的是宣传效应,顾客难以一一被满足,被等位折千纸鹤的新服务取代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同服务的最终归宿使其生命周期曲线走向迥异。对“服务”一词的使用通常有两种情景:一是作为核心产品的附属物,即劳务、信息和技术支持等;二是作为独立的无形产品,这时服务本身就是核心产品。显然,大部分服务始终以核心产品的伴生物存在,我们根据表1中的服务标准执行率标准,基本上可以完成对其生命周期轨迹的考量。但是,有相当多的服务随着顾客的追捧,也渐渐变成了独立的核心产品。

比如,很多保险公司在推出车险时,通常会对满足条件的顾客附送车辆道路救援服务,而大保险公司由于道路救援量大,基于成本考虑会将原本外包的这一业务置入公司内部,并将道路救援服务的目标客户延伸到所有顾客;马云的支付宝,原来也只是淘宝的支付手段,现在已成为众多电商和公共服务产品的支付平台;宝马“BMW尊选二手车”服务,也呈现了从附加产品到核心产品的发展脉络。

顾客生命周期与服务生命周期难以同步。以往,顾客生命周期会延续到产品生命结束;企业在设计服务种类和制定服务标准时,通常也以此为依据。现在随着新产品、新服务的不断推出以及消费者收入的增加,顾客对单件产品的拥有周期大大缩短了。

以汽车消费为例,一般中低端车的使用年限为8~10年,甚至直到车辆报废,行驶里程为10~15万公里,升级车型递次提高。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要做的只是贯彻服务标准的执行,不需要在服务创新上下工夫。但是根据近三年我们对某德系高端品牌新入客户的分析,客户上一辆车的使用年限通常只有3~5年,且直接从中低端紧凑型车升级的居多。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中低端定位的企业很难培养忠诚用户;二是中高端定位的企业对新入客户的需求和习惯不知所措。所以,企业服务创新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服务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响应

根据对服务生命周期特征和趋势的讨论,我们为服务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策略响应给出如下建议:

提高服务知晓度,提升顾客接受率。在服务导入期,当新服务项目推出时,消费者并未认识到该项新服务,风险意识强,观望者众多。因此,企业在这个阶段的市场目标就是提高服务知晓度和顾客接受度。最直接也最经济的做法是,筛选那些最可能对新服务产生兴趣的潜在顾客,直接向他们推广,通过他们的使用体验和良好口碑来引导市场充分关注,扩大消费群体。同时,新推出服务要给予顾客更多的、不仅仅局限于价格的价值回馈,如感情投资、让顾客一起参与制定服务标准等。

创造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进入成长期后,随着服务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增长明显。如果企业严格执行了相应的服务标准,获得的回报会很可观;反之,则会让消费者产生不满。所以,企业应该尽可能地使服务接近顾客(比如增加服务网点的数量;通过网络、品牌合作等渠道提供顾客与服务的接触度等);通过增设附加服务、改善服务质量、加大促销宣传创造竞争优势,实现吸引更多顾客,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

维持市场份额,开拓利润空间。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几乎所有的竞争企业都能完成该服务,顾客对接受服务的态度也是理所当然的。同时,由于市场上提供的该项服务大同小异,顾客对特定企业的忠诚度大大降低。所以,企业应该对服务标准的执行求严求细,通过服务创新活动(包括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渠道创新等)去寻求质的突破,以维持市场份额,开拓利润空间。

为服务退出作准备。由于新服务和更高标准的服务替代了原有的低标准服务,在原有的服务上叠加了对顾客更有价值的服务,以及新顾客群的进入产生了不同的需求,这些原因直接导致服务进入了衰退期。此时企业需要完成的策略响应包括,首先,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原有服务以保证老顾客的利益,同时面向新顾客提供新服务;其次,通过服务标准的兼容转移、吸引老顾客。

服务生命周期管理的提出更多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产品售出后可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入机会,所以,企业不能把服务看成是一个孤立事件甚至是负担。把握服务生命周期管理的钥匙只有一把: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开发新服务产品,制定新服务标准,将产品生命周期和顾客服务生命周期、业务流程和服务相连接。

(作者来自东华大学管理学院)

(编辑:王 放)

生命周期成本 篇7

一、产品的企业生命周期成本

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念诞生之初, 其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进行考虑和管理。在当时的成本管理过程中, 企业已经意识到不能局限于单单对产品生产成本的管理, 而开始从产品生产、销售等全过程对成本进行管理。以企业角度进行考虑,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产品研发成本

产品研发成本, 指的是企业对新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的成本。在该成本中, 主要包括对产品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而产生的成本、产品市场需求调查成本、产品设计成本、产品研发成本以及产品试用成本等多个方面的成本。

(二) 产品生产成本

产品生产成本是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中占据比例最大的一项, 其除了包括基本的产品生产成本之外, 还包括产品的材料成本和产品生产设备成本等与产品生产息息相关的成本等。并且, 在这三种主要成本中, 产品生产成本还包括人工成本、产品检测成本以及产品生产调整等成本;在材料成本中还包括了材料采购成本、运输成本、使用成本以及转换成本等;在设备成本中, 则包括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等设备的更新成本、检测成本和维护成本等。

(三) 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成本也是一项囊括众多的费用项, 其中不仅包括产品包装成本和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输成本等, 还包括为了促进产品销售的广告成本、销售场地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等。

二、产品的用户生命周期成本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 企业的管理开始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 而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也开始由从企业的角度考虑变成了从产品用户的角度开始考虑。在此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演进的过程中, 受到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管理思想的变化的影响, 在企业产品成本管理的过程中, 企业已经将消费者由单纯的产品销售对象转变成了企业的合作伙伴, 由此一来, 企业的成本管理也由一开始从企业角度进行管理变成了从用户角度进行考虑, 诞生了产品的用户生命周期理论。

(一) 产品初始成本

产品初始资金成本, 指的是在产品研发和测试阶段所产生的费用, 其主要包括研发和生产产品所需要配置的设备和购买的材料成本、产品的测试成本以及产品研发和生产前期的设计、人工、市场调查成本等。

(二) 产品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产品运行成本主要指的是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材料成本、设备成本、人工成本以及产品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输成本、场地成本和广告成本等。而产品维护成本, 则指的是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因为维护产生的费用, 比如设备维护费用、销售管理费用以及产品售后管理费用等。

(三) 产品的处置成本

产品处置成本, 主要指的是因为产品生产设备或者是产品自身到生命周期之后, 对其进行处置而产生的费用。其主要包括设备的拆除和更换费用、设备本身因为废弃而产生的成本、产品达到生命周期后进行回收的成本以及产品本身因为废弃所产生的成本等。

三、产品的社会生命周期成本

当进入上世纪末的时候, 由于社会对企业自身的行为和产品本身对环境影响的关注程度变得越来越高, 外加上各国政府对环境保护意识变得越来越强, 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 所以导致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再次进行演进, 进而导致了产品的社会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的出现。在该成本管理理论之下, 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中引入了环境成本, 而环境成本,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污染物处理成本

在企业成本管理中, 污染物处理成本主要指的是对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和废气进行处理的成本, 主要包括设备成本、技术成本以及处理污染物的材料成本等。

(二) 废弃物处理成本

在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除了会产生污水和废气等污染物之外, 还会产生废弃物, 而废弃物处理成本, 指的就是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产生的成本, 主要包括废弃物处理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修成本, 废弃物的焚烧、填埋和运输成本等。

(三) 环境税赋成本

环境税赋成本主要指的是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需要支付的与环境有关税金和由于企业触犯相关法律法规而产生的罚款、罚金, 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损失等成本。

(四) 复原成本

复原成本, 只要指的是企业在修复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破坏的环境所产生的费用以及由此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四、生命周期成本演进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启示

(一) 从技术上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 要对产品研发的技术进行优化, 以此来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首先, 在研发过程中, 要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不能单纯依靠人工来完成研发过程, 合理的使用设备, 不仅能够节省人力资源的浪费, 还能够有效加快产品研发的周期, 进而对产品成本进行控制。其次, 要通过技术优化来实现材料的节约, 材料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据较大比例, 因此对其进行控制能够大大降低产品成本。

(二) 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 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不仅能够大大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还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产出量, 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企业应该通过加大监管力度以及设立奖励机制等方式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但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 在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同时, 还应该严把产品质量关, 不能顾此失彼。

(三) 加强产品生产费用的管理

加强产品生产费用管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另一方面是加强产品成本预算。在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时, 要本着“精简、节约、高效”的管理原则, 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 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产品成本预算管理, 是影响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对产品进行研发之前, 一定要做好产品的成本预算管理, 对于各个环节的成本预算进行严格的控制, 杜绝材料浪费和使用低效问题出现, 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

(四) 服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对成本进行管理

在企业成本管理中, 其管理目标应该服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这种管理方式, 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对企业的产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更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如此就需要在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管理理念从以企业、用户角度向社会角度进行转变, 确保企业在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和对用户形成有效吸引。同时, 通过加强环境成本管理来不断提升企业环保形象, 进而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 以达到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殷俊明, 王平心, 吴清华.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J].会计研究, 2011, (1) .

生命周期成本 篇8

一、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概述

生命周期 (Life Cycle) 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费农认为, 产品的市场寿命和人的生命周期一样, 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老化、死亡等阶段。就产品而言, 也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根据这个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应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制造、运输、销售、服务直至废弃物管理等一系列过程, 其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存在着资源的利用和消耗, 并对外部环境产生不一样的影响。这种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阶段核算的企业环境成本, 能全面考虑其产品在各个阶段的特色, 优化产品的价值链, 也体现了企业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思想, 便于向决策者提供详细的与环境决策相关的信息。另外, 在出口企业遭到反倾销应诉时, 有利于企业进行会计举证。

然而, 从目前现实情况看, 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并不能向决策者提供有关环境决策方面的信息, 也不能向反倾销应诉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支持。因此,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结合企业实际, 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 什么是环境成本, 包含哪些内容;第二, 环境成本如何量化;第三, 环境成本如何归集和分配至产品成本。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 环境成本源于环境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运行, 而企业环境成本产生于企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过程, 由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当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时, 就会出现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 世界各国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相应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规, 如1998年联合国发布的《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曾经指出, 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只明确了企业以环保责任为中心, 指出了环境成本的对象和目标, 并没有从正面揭示环境成本的实质内容。荷兰国家统计局从1979年起对本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成本开展统计工作, 环境成本被定义为“为了防止一项设施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进行的环境保护活动所发生的成本。”这个定义显得过于片面和狭窄。

我国对环境成本的研究近十年才开始, 起步较晚, 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 在实践中也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如东北财经大学乔世震教授认为, 环境成本是与企业环境责任活动相关的责任成本, 指出环境成本可以用货币来计量, 也可以采用非货币计量方式。浙江财经学院李连华教授认为, 环境成本是企业因环境污染而负担的损失和为了治理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 体现“流出”的概念, 代表着某一主体为某种目的而发生的资产流出或价值牺牲。四川大学徐玖平教授认为,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环境成本是指某一会计主体在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它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以及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预防措施成本。

上述观点对环境成本的表述均带有浓厚的学科研究色彩, 不失单一性和片面性, 缺乏整体和辨证思维。如果运用生命周期理论, 可将环境成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界定。从微观角度看, 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使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影响达到制度要求的标准, 而采取一切措施所发生的支出, 以及这些措施失效时产生损失所付出的一切代价;从宏观角度看, 环境成本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得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环境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事实上, 从“成本”的经济实质看, 环境成本应是资源耗费与补偿的有机统一体。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人的劳动消耗需要补偿, 同样, 环境资源的消耗也需要补偿, 因为环境资源一经消耗, 其价值便转化为产品的环境成本, 和人的劳动消耗价值转化为工资报酬 (人力成本) 的道理一样, 都需要从产品收入中得到补偿, 在这个意义上, 成本充当了耗费与补偿的价值尺度。

我国传统会计 (包括现代会计) 对成本的理解是狭义的小循环成本概念, 从属于狭义的费用概念, 这可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费用要素的确认及制造成本法下费用区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得到佐证。正是在这一狭义成本观念下, 企业立足于微观自身来处置成本补偿, 产品成本只量化计算人造成本, 而对环境成本忽视不计, 造成对自然环境这个公共资源的无偿占用和破坏, 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虚增盈利、虚增社会财富。而广义的大循环成本观认为, 成本应当是环境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 其中, 环境成本应该包括自然资源的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以及排放的废弃物所带来的损失等。这些费用有的可能是潜在的或难以计量的, 有的是显性和可以计量的, 不同的行业、企业或不同的产品, 其环境成本也不尽相同。可见, 相对传统的会计来说, 环境成本的界定远远大于传统会计对成本的理解。

我国之所以屡遭国外的反倾销威胁, 除了一些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采取歧视性政策和法律的原因外, 还有一个会计上的诱因, 就是我国产品成本核算不完善。从本质上讲, 反倾销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 而是体现在既定法律程序下的会计纷争。在会计视角下, 倾销与反倾销的矛盾焦点在于产品价格和正常价值二者之比, 该比率是确定是否存在倾销行为从而是否采取反倾销措施的依据和前提。由于受会计目标的制约, 我国成本会计信息只供企业内部决策使用, 不对外公布;在制造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项目构成缺位, 如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都没有进入产品成本, 使得产品成本虚低;而成本作为衡量价格的基本尺度, 产品成本的虚低导致产品价格也虚低, 因而被进口国认为构成了“以低于产品正常价值的价格抛售商品”的倾销行为, 成为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重要理由。尤其在国际反倾销案件调查中, 发达国家一般认为自己的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严格执行了环保标准, 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了产品成本核算体系, 产品价格符合其正常价值;相反, 认为发展中国家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单位产值能耗巨大、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而且没有把环境成本纳入到产品成本核算中去, 产品价格严重低于其正常价值, 在国际贸易中具备了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处于有利地位, 从而被认为构成了所谓的“生态倾销”。为了体现公平贸易原则, 进口国往往要向出口国征收反倾销税, 使其承担更多的环境成本。基于这种考虑, 我国出口企业有必要根据生命周期理论, 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核算体系, 真实反映出口产品价值, 降低或避免反倾销威胁。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联合国发布的《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指出, 环境成本应当在其首次得以识别的期间确认, 如果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 则应当将其资本化: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 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保护环境。从这个规定中看出, 环境成本的确认有两层含义, 一是应当根据一定的标准识别环境成本, 二是应当根据会计原理来确认环境成本。第一层含义是指某项环境成本应该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4个基本标准;第二层含义则是该项环境成本是在一个还是几个会计期间确认, 是资本化还是计入当期损益。

环境成本的计量是在对其确认后予以量化的过程, 亦指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和属性, 对环境成本进行数量和金额认定和最终确定的过程, 也是对企业影响外部环境行为的一种量的衡量。环境成本计量既要以实物单位计量, 又要以货币单位计量, 两者相辅相成, 前者为后者的前提。

三、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

不同的行业、企业或不同的产品, 环境成本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生命周期视角下, 企业环境成本内容应包括从产品市场调查、产品设计论证、物料供应、产品生产、销售及服务直至产品消耗废弃全部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具体来说, 供应阶段的环境成本包括采用环保原材料、绿色能源等所追加的费用, 以及材料采购过程中对于选用有利于环保措施所付出的费用;产品设计论证的环境成本包括环保产品的研发支出、环境评估费、园区绿化支出等;生产、销售及服务过程的环境成本包括环保设备折旧费、清理费、企业环境管理机构及人员经费、环境污染造成的停工损失、罚款、排污费、诉讼费、赔偿金及环境原因引起的资产减值、环保产品广告宣传费、环保活动赞助费、环保信息披露费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费用等;最后阶段的产品消耗和废弃的环境成本包括包装物的回收处理费用、产品使用后的废品回收处理费用以及其他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的投资与营运成本等。

环境成本大多属于间接成本 (费用) , 如何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 存在不同的看法。目前已有3种实用的方法, 即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因完全成本法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制造成本法相违背, 所以用完全成本法来计算环境成本暂时不可行。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及国际反倾销调查对成本核算的要求, 环境成本核算采用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方法最为理想, 既不违背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也有利于与国际反倾销法的要求接轨。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 根据成本性态把环境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协定》、欧盟反倾销基本法以及美国反倾销调查问卷中关于“生产成本部分计算项目表”都明确对产品成本划分为变动部分和固定部分提出了要求, 这表明按成本性态分析产品成本构成在反倾销调查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 出口企业有必要将环境成本按性态划分为变动部分和固定部分, 划分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区分环境成本中的变动和固定部分, 这与企业的环保理念、企业文化、组织形式和决策方法有密切关系。

然后, 运用作业成本法归集环境成本并分配至产品成本。企业可以运用作业成本法将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并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 主要步骤如下:第一, 根据产品生命流程, 将该产品划分若干个生命周期阶段并分析和确定各阶段作业。各项作业都要消耗资源并导致相应的环境成本, 在作业识别时, 只需识别主要作业, 而将各类细小的作业加以归类, 在确定主要作业的基础上, 将发生的环境成本与主要作业相联系进行归集, 形成一系列的作业成本库。第二, 选择环境成本动因, 即环境资源被各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应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性较强且易于量化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环境成本的依据。第三, 计算环境成本分配率, 将环境成本分配至产品成本中。某成本库环境成本分配率=某成本库环境成本/成本动因消耗额, 某产品分摊的环境成本=某成本库环境成本分配率×某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数量。

环境成本界定和核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单靠企业会计人员无法解决, 需要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 甚至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的共同配合。运用生命周期理论, 可以加深对环境成本内涵的理解, 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 帮助解决企业产品环境成本缺位问题, 对降低或避免反倾销威胁也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情况下, 企业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与内部控制, 细化产品成本项目, 使产品成本信息更真实、更可靠;建立健全环境成本管理制度, 提高对环境成本的预测和决策能力;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加强与出口企业的沟通和引导, 以便改进出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和产品出口策略,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增强会计人员职业责任感和职业判断力。

参考文献

[1]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记述》, 《会计研究》1998年第5期。

[2]徐玖平等:《企业环境成本计量的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1期。

生命周期成本 篇9

一、概念界定

碳成本广义上是环境成本的一部分,随着碳排放成为环境问题的核心, 它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从环境成本中分离, 由此催生了碳成本研究这个新课题。 由于碳成本并没有权威的定义, 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研究目的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生命周期角度, 认为是包括产品生产、制造、物流、使用和废弃而产生的有关碳排放代价及由此产生的补偿等; 二是从企业价值链角度分析, 认为是企业为预防、控制碳排放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超出既定的碳排放量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之和; 三是从物质流角度,认为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每一环节由碳物质流所导致的耗费。 以上观点虽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碳成本的特征,强调碳成本发生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目的是预防和控制碳成本, 却没有明确区分支出、费用和成本,同时忽略了碳成本的货币特征。 诚然,碳成本是由碳排放所引起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的耗费,核算的目的是预防和控制碳成本,然而从碳成本的实际操作性和理论严谨性角度考虑,还有必要区分其属性、突出其货币特征。 因此,本文把碳成本定义为:企业发生的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与碳排放相关、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利益流出, 既包括企业碳排放所形成的直接成本,又包括企业为预防、控制、治理碳排放所形成的间接成本。

二、文献综述

回顾已有碳成本研究,国外侧重从行业或具体的案例入手,从物质流或价值流角度对碳排放进行核算,例如,Dutta S等认为在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必须引入基于价值链分析的碳足迹;Kneifel J采用了基于生命周期的节能、碳减排和成本有效评估的方法对新商业大厦进行研究,并对碳排放成本影响进行了测量分析; Ki-Hoon Lee针对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中的碳排放核算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反映产品中碳元素的流动将改善供应链中的碳绩效。 国内研究则更多从理论出发, 试图构建碳排放成本会计核算规范与管理模式,例如,李思佳等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碳排放交易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及其成本的核算、管理和控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对构建企业的碳会计体系进行了尝试 ;张虹等在评价国际碳会计研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广义的碳会计定义,并指出了碳会计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林靖臖等从碳排放成本的内涵入手,分析了碳排放成本的确认流程、原则、分类和计量方法,以期构建碳排放成本核算的理论框架;张惠茹等基于低碳经济视角,阐述了碳成本管理产生的背景及碳成本的内涵和计量,指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应扩展到对碳成本的管理;宁宇新等基于低碳经济背景,探讨了碳成本含义及碳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说明低碳时代的战略成本管理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的成本管理,进而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碳成本管理模式。

纵观现有文献, 尽管碳成本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焦点,但是从价值核算角度的研究并不多,缺乏可操作性的碳成本核算体系。 虽然从物质流角度核算碳排放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其实质为碳实物量的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内的价值核算和信息反映并无实质上的关联,加上其复杂的计算方式使其缺乏普遍推广的价值。 为此,本文结合碳成本的含义, 提出生命周期成本与作业成本融合的碳成本核算体系,试图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企业碳成本核算提供参考依据。

三、LCC&ABC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如何界定碳成本、运用何种方法提供碳成本信息以及企业如何运用这些信息挖掘成本降低潜力,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碳成本是制度的产物,源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目的是控制碳排放、提高环境效益,这就决定了碳成本核算有着与传统成本核算不同的特点———强调追溯碳排放源。 此外,由于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企业消耗的传统能源,且碳排放具有无形性的特点,使得碳成本在核算程序上要先识别产品生命周期中各个能耗节点,再根据能耗水平 及能源碳 排放系数 计算出碳 成本 。 Ratnatunga & Balachandran提出两种碳成本计量方法 , 从而将碳排放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一种是从环境成本会计角度考虑,将与碳排放相关的成本从传统成本会计的各要素中先分离出来, 再进行归集;另一种则是采用“全面生命周期成本法”计量碳成本。 林靖臖指出应该合并使用这两种方法去核算碳成本, 核算范围上应该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而在核算单位上应该深入到作业层次。 综合以上论述,提出LCC&ABC融合的碳成本核算体系是必要的。

(二)可行性

生命周期成本法是一种计算发生在生命周期内的全部成本的方法,生命周期成本法下,成本核算范围涵盖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消费、回收处理等整个生命周期。 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如图1所示,ABC首先追溯成本到作业,然后追溯到成本和其他成本对象。 其内在假定是作业消耗资源,而产品和其它成本对象消耗作业。 作业成本法由于在作业层次上对碳成本进行了动因分析, 保证碳成本分配准确地追溯到各个产品, 不仅使得碳成本信息更为准确和及时, 还揭示了碳成本发生的原因, 从而大大提高了成本管理决策的有效性, 有利于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及准确计算产品的盈利能力。 生命周期成本法则把碳成本核算范围由生产环节扩展至废弃、 回收阶段, 按扩大制造者碳排放责任的思想, 完整地计算企业碳排放的代价, 体现了碳成本计算的真实性。 作业成本法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合理分配碳成本的标准—成本动因, 而生命周期成本法则使得作业成本的分析范围延伸到未来成本—或有负债成本。 二者相互结合,可为企业提供客观、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LCC&ABC融合视角下碳成本计算程序如表1所示。

四、LCC&ABC融合视角下碳成本计算——以钢铁企业为例

钢铁行业因其高能耗、高排放,成为碳减排的重点领域。 然而, 当前钢铁行业在成本核算中普遍存在内容不全面,计算对象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为使钢铁企业及时方便地获得碳成本信息,进而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的目的,有必要引入更加科学的碳成本核算体系。因此,结合钢铁企业说明LCC和ABC融合的碳成本核算体系的应用 ,试图为企业碳成本核算提供借鉴。 具体应用步骤如下:

第一,界定钢铁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成本分类。 根据钢铁企业的工艺流程,可以把原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废弃回收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碳成本主要来自燃料、电能消耗以及化学反应形成的碳排放成本、处理废气机器设备的折旧成本。

第二,识别周期内关键作业,找出成本动因,如表2所示。

第三,分配资源到作业,根据能源碳排放系数计算出碳成本。 假定钢铁产量为200000t,按照1kg燃油=1.4286kg标准煤,1kg原煤=0.7143kg标准煤,1kg标准煤=2.493kg CO2, 耗1度电=排放0.928kg CO2(数据来源于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2589 -2008, 《 省级温室 气体清单 编制指南 》 发改气候 办 〔2011〕1041号 ),碳交易价为24.82元/吨 (湖北碳市场2015年7月6日成交价*,数据来源于中国碳交易网);若每次运输燃油为500kg,烧结每批次燃煤5t,烟气处理每批次折旧1元,脱硫过程中每批次碳排放为0.5kg, 氧气转炉过程中每批次燃煤为3t,酸洗每批次碳排放0.2kg,加热每批次燃煤2t,配送每批次燃油100kg,回收每批次燃油100kg,则具体成本分配如表3所示 。

第四,分配次级作业的碳成本到一级作业。 由表3可以得出,原料采购环节运输碳成本是44162.6元,烧结环节的碳成本=4602.88+2301.44+220812.99+920.58=228637.89, 炼铁环节的碳成本=115.07+300+1240=1655.07, 炼钢环节碳成本= 132487.79 +6904.32 +496 =139888.11, 轧钢环节 的碳成本 = 1380.86+88325.20+1841.15=91547.21, 配送的碳成本为6624. 39,回收碳成本是264.98。

第五,计算一级作业的分配率(单位/吨)。原料采购环节运输碳成本分配率=44162.6/200000×100%=22.08%,烧结环节分配率=228637.89/200000×100%=114.32%, 炼铁环节分配率= 1655.07/200000 ×100% =0.83% , 炼钢环节 分配率 =139888. 11/200000 ×100% =69.94% , 轧钢环节 分配率 =91547.21/ 200000 ×100% =45.77% , 配送环分 配率 =6624.39/200000 × 100% =3.31% , 回收环节 的碳成本 分配率 =264.98/200000 × 100%=0.13% 。

第六,根据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数量,分配作业碳成本到成本对象。

单位:元

*目前在全国七个碳市场 (北京 、上海 、广 、天津 、深圳 、湖北 、重庆 )中 ,湖北碳市场成交量较大 ,而且相对于其他碳市场其成交价格波动较,因此选择湖北碳市场的碳交易价作为计算依据。

从成本追溯的角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钢铁企业的碳成本主要来自于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过程,在具体的作业层次上,碳成本主要来源于烧结、氧气转炉、加热过程的燃煤,以及电炉炼钢时的电能耗费。 根据以上信息,企业可以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比如通过优化订货批量和周期的方式降低原料采购中的碳成本,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产生的碳成本。 从成本分摊的角度来看,通过识别碳成本产生的动因、使用产量基础的与非产量基础的作业动因,该体系提高了成本分配的准确性以及成本信息的整体质量与相关性,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总之,LCC&ABC融合的碳成本核算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仅能够提供较为全面和详细的碳成本信息,还能追溯碳成本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挖掘碳成本降低的潜力,达到控制碳排放的目的。

五、结语

生命周期成本 篇10

(一) 产品生命周期的界定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存在生产观和市场观两种不同视角的概念。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生产观, 是指企业生产某一产品从市场调查、采购、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到产品废弃处置等各个不同阶段的成本。其中市场调查、研发和设计阶段的成本称为上游成本, 生产阶段的成本称为中游成本, 销售和顾客服务阶段的成本称为下游成本;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市场观, 是指企业某一产品在市场中所处的从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各个不同阶段的全过程成本。本文站在生产观角度分析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 重点探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模式。

(二) 产品设计成本的含义

产品设计成本是指企业按照设计方案生产产品所投入的全部成本。可见, 产品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设计阶段, 设计时应面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尽可能地降低产品总成本。通过分析产品生产过程、销售、使用及报废等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的成本组成情况, 进行综合评价后, 不断对设计中影响成本过高费用部分进行修改, 以获得产品成本的降低。

二、我国企业产品设计成本控制现状

目前, 我国大部分企业将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企业生产阶段所发生的各项制造成本及采购成本上, 根据帕雷特定律, 制造成本仅仅能决定约为20%的产品成本, 所以我们应对成本80%的设计阶段进行重点控制。而作为产品设计人员对成本没有清楚的认识, 财会人员也没有具体参与到产品设计中, 这些均导致产品设计成本过高, 不利于企业成本控制的开展, 现实工作中表现如下:

(一) 产品设计人员缺乏成本观念

长期以来, 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是制造成本, 忽视设计成本的控制。因此, 企业设计人员普遍缺乏成本观念, 经常从技术角度考虑产品设计, 重视产品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因素, 产品成本观念淡薄, 导致产品设计与成本分离, 其后果是设计功能质量过剩、产品结构过于复杂, 不仅增加了产品的材料成本、产品制造和检查的工作量, 也提高了产品的废品率、增加了生产准备成本, 使其加工费用大大增加, 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导致产品加工成本大幅度提高。

(二) 财务人员缺乏技术必要知识

企业产品设计工作主要由设计人员完成, 而产品成本的核算工作则由财务人员负责。实际工作中, 由于财务人员缺乏技术方面的必要知识, 即使产品设计本身不合理、存在过剩功能或是工艺方案存在缺陷等, 财务人员也无法指出问题所在, 这样必然会形成产品成本缺陷, 使得投产后产品成本控制更加困难。由此可见, 财务人员缺乏对产品设计的成本控制, 不能建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设计成本进行考核与监督。

三、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成本控制模式

产品生命周期下的产品成本主要取决于设计阶段, 而设计阶段在产品成本控制中又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产品设计阶段应作为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运用价值工程分析产品设计成本, 建立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成本控制模式。

(一) 产品规划阶段目标成本控制

企业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 为实现目标利润而达到的成本即为目标成本。可见, 目标成本数量上等于目标售价减去目标利润。产品设计完成后其目标成本就基本确定, 从而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只能通过降低相关材料等耗费以及提高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成本。因此, 要使企业设计的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取得可观的利润, 就必须引进目标成本对产品规划阶段进行成本控制。首先, 销售部门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预测出产品的价格, 并深入了解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竞争对手的价格及其产品的特点、品质、功能等情况, 以此制定出产品的目标售价。其次, 财务人员根据目标利润倒推出目标成本, 并通过分析将企业产品的目标成本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成本进行比较, 如产品目标成本高于竞争对手成本, 则企业应找出成本高的具体原因, 进而修改本企业的目标成本。最后, 目标成本确定后, 应在“产品设计要求表”中作为同产品基本功能和性能同等重要的因素列示出来, 以此作为产品设计、评价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 产品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并满足产品的功能与目标成本, 使产品的开发设计具有竞争性。

(二) 产品原理方案设计阶段价值工程分析

企业为了吸引顾客, 增强产品竞争力, 必须提高其产品价值。为此, 企业要对各产品原理方案设计阶段进行价值工程分析, 主要是通过对设计产品的功能及费用分析, 反映产品成本费用与获得之间的比例关系, 即产品价值=功能/成本。通过价值工程分析, 使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最低, 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 提高产品的价值。实践中, 由于产品设计的方案较多, 没必要对全部产品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分析评价。因此, 应先对产品设计方案进行整理和初选, 进而对各种产品原理方案进行价值工程分析, 以功能评价为基础, 通过与产品实际成本的比较分析, 计算价值系数, 依据价值系数整体的排序来选择产品的可行性方案。本文运用群体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产品原理方案的功能进行分析评价, 考虑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同一产品功能的评价权重, 给出相应的评价方法, 具体模型如下:

首先, 假设企业新产品B有Fi= (F1, F2…Fm) 项功能;

其次, 设某专家Wj对该产品方案的评价权重为Wj= (W1, W2…Wn) , 且

产品原理方案设计评价专家的知识水平、职位级别及其与成本控制工作的相关程度等因素对评价权重的影响较大。因此, 评价权重的确定应由产品评价项目负责人结合上述因素给出, 即设某专家Wj给出的新产品方案B的功能Fi的评价值为fij, 则该专家Wj对新产品方案B的功能评价得分TFj为:

则新产品方案B的综合功能总得分为: (j=1, 2…n)

依据新产品生产成本信息, 计算出新产品B的单位成本为C, 则新产品B的价值系数为:

最后, 再根据不同新产品方案价值系数V大小的排序选出产品可行性方案。

综上所述, 目标成本规划法和价值工程分析法将产品成本控制和产品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是产品设计过程中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避免了产品设计工作的盲目性, 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 产品设计成本与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成本也是息息相关的, 产品设计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成本, 也进一步决定了整个产品成本的高低。因此, 企业应从产品设计阶段考虑产品成本控制, 较低的产品设计成本就决定较低的产品成本, 反之亦然。

四、产品设计成本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 加强设计人员成本控制观念

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在新产品开发时, 不仅要考虑技术角度是否可行, 还要考虑经济角度是否合理。因此, 必须加强设计人员成本控制观念, 使其了解成本效益理论, 进而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问题。设计人员应在满足产品需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简化产品的功能, 即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条件下实现设计产品的必要功能。在此基础上, 还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运用管理会计的科学方法, 尽量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行产品设计, 结合成本知识对设计的产品进行事前成本预测, 并对投产后产品成本进行全面分析, 即对设计产品所需的原材料等进行综合分析, 充分考虑影响产品成本的各种因素, 尽量使用成本低的新材料。二是分析并设计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选择最优的生产工艺方案, 使用合理的加工方法, 尽可能地缩短生产作业时间, 不断改进不合理的生产工艺作业程序。同时, 通过对产品工时消耗定额的劳动效率分析, 以及对产品材料消耗定额的投入与产出分析, 确保消耗定额的合理性, 从而避免各种不必要的消耗。

(二) 财务人员参与产品设计工作

企业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局限于产品生产领域的制造成本控制, 且主要是产品成本的事中和事后控制。显然,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 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已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成本控制的重点应由产品生产阶段转移到设计阶段, 要求企业采取事前成本控制方法。而对于核算产品成本的财务人员, 应全面了解产品设计成本的构成, 主动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工作中。同时, 一方面企业应建立健全产品设计成本的管理制度, 加强设计工作的管理;另一方面, 产品设计人员也应熟悉产品成本的构成, 与财务人员共同分析产品设计成本, 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产品价值, 从而预测产品成本, 寻求降低产品成本的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未来教育规划下一篇:心理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