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2024-05-2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精选九篇)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篇1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政府行为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是指产业集群从形成到衰亡的发展全过程。由于政策变化、产业发展和产业转移、技术和社会进步、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产业集群必然存在一个发展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是以集群内企业和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为标志, 以集群的萌芽期、显现期、稳定期、衰退期的全过程为具体表现形式。尽管产业集群是以若干个相关联的企业为主体的, 但是, 相对于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而言,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更长, 且不是单个企业生命周期的简单累加。产业集群本身是一个系统, 其生命周期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 而是由系统内各类组成因素 (子系统) 和系统外各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 该系统在不同生命时期会有不同的特征表现和存在不同的问题, 需要以权变的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 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 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 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且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 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 以及行业协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产业集群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存在, 被认为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很多国家的政府都把经济政策重点转向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 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

二、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

学术界和实践界基本上按照生物理论的角度划分了集群生命周期, 波特 (Porter, 1998) 提出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存在生命周期形态, 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萌芽、演进和衰落三个阶段。蒂奇 (Tichy, 1998) 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从时间维度考察了产业集群的演进, 将集群生命周期划分为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诞生阶段 (The Formative Phase) :起源于创新、发明或内向投资, 产品和生产过程还没有标准化, 企业最初聚集在一起进行产品生产, 集群内企业基于信息网络、分工协作、以资源共享所产生的聚集经济获得竞争优势。成长阶段 (The Growth Phase) :市场充分发展至溢出并吸引模仿者、竞争者的加入, 最终激发企业家的精神。但也可能使得集群没有压力去创新, 而往往只集中资源于最畅销的产品, 并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扩大生产。成熟阶段 (The Maturity Phase) :集群发展过程或服务呈现常规化, 生产过程和产品走向标准化, 企业追求大规模生产, 注重成本控制, 本地同类产品企业间竞争加剧, 利润下降。这个阶段, 群内企业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和转化减少, 产品技术含量降低, 产品出现雷同现象, 更多模仿者进入, 成本成为关键的竞争优势。衰退阶段 (The Petrify Phase) :集群中企业大量退出, 只有少量新进入者。产业集群进入衰退阶段最重要的标志是集群失去对市场的灵活反应, 缺少应变的內源力。

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特征来看, 产业集群在诞生阶段一般基于“聚集经济”形成竞争优势, 但这种优势在进入成熟期开始削弱, 进入衰退期基本丧失。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表明, 并不是所有集群都能保持长期的竞争力, 产业集群会由于外界和内部的力量的变化而丧失其地位, 最终走向衰败。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认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是以群内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为标志, 以群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灭亡的全过程, 也就是集群从孕育到衰退具有阶段性和共同规律性的厂商行为 (特别是进入和退出行为) 为特征的改变过程。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萌芽、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 (如图1所示) 。集群经济是由每个企业构成的, 而一旦形成了集群经济, 它就成为了每个企业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每个企业无法支配和改变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 但是, 可以借助于这种外部环境获取更多的外部性收益, 如获取技术与知识资源, 更广泛地交流供求信息, 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收益等, 这就是集群经济对大量中小企业进入的吸引力所在。而一旦外部性收益降低, 企业就会退出, 如果退出的企业越来越多, 集群经济就走向了衰落。这也是中小企业十分关注其所在的集群经济兴衰的原因。如果说, 企业的生命周期是其所有产品周期的集合的话, 那么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就是集群内厂商生命周期的集合。

值得注意的是, 集群的生命周期与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有区别的:企业的生命周期轨迹非常清晰, 一个企业的萌芽、成长、成熟到消亡就是企业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而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是以群内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为标志来进行划分的。相对于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更长、更复杂, 不是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的简单叠加。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是群内企业竞争、合作、联盟等关系的形成、发展和结束的过程。由于产业集群存在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和技术, 因此技术和企业周期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三、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及其特征

产业集群与所有的产业发展或产品开发一样有其客观存在的生命周期, 本文从两个维度即发展速度和集群规模将集群周期划分为萌芽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见图2) 。

1、萌芽阶段。

集群萌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偶然因素、政府引导、企业家精神、资源环境、产业基础都可能是集群萌芽的原因。这个阶段的特征是集群的企业比较少, 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或价值链。各种资源如资金、技术、原料或配件、人才比较缺乏, 对于集群内的终端产品市场需求小或市场影响力小。没有完善的集群行业标准和规则, 也可能没有引起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集群的发展速度一开始比较慢, 但当先行进入的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开始加速度发展时, 集群的成长也开始加速。此时由于在该区域市场内同类型的企业少, 因此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的局面。

2、成长阶段。

在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作用下, 集群核心产品的销售迅速增长, 份额急剧扩大, 知名度逐渐提升, 加之很高的投资回报率, 进一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 使得集群的规模继续快速扩张, 产业集群进入一个快速扩张阶段;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产业集群通过其自组织特性, 以产业链为主线, 以供应链的进一步专业化分解为特征, 促进集群内企业的更细合作, 使集群内企业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生产效率也进一步提升, 成本进一步降低, 竞争力也进一步加强。达到了企业的专业化优势和集群的规模经济优势相统一的效果, 为集群顺利进入成熟阶段奠定了基础。

3、成熟阶段。

产业集群规模达到顶峰随即开始慢慢滑落, 发展速度逐渐变小并趋向于零。从规模上看, 稳定期的产业集群不管是员工数量、销售收入、还是企业数量都已经达到最高点, 集群的总体效益在达到最高点之后相对稳定, 后期开始呈现下滑趋势。从集群内的企业和产品来看, 稳定期的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优化, 大、中、小企业结构和比例合理, 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 集群内企业协作程度很高, 关联度强, 集群内的企业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集群核心产品技术、价格等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集群核心产品具有较高的品牌效应。从集群的网络体系来看, 信息、交易、技术等服务性网络体系得到了完善, 相关产业的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在产业集群中完成布局并得到较大发展, 大型产业集群甚至拥有相关专业和管理学科的大学。从集群的外部网络体系来看, 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社会资本也相对聚集并使区域金融业得到繁荣, 专业性协会组织作用明显, 功能得到强化。

4、衰退阶段。

由于集群区域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 导致了集聚区的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等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涨, 加之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或产业的转移, 国家或地方产业政策的调整, 资源的枯竭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产业集群规模缩小, 发展速度变成负数。产业集群衰退阶段的主要特征:集群规模萎缩、呈现负增长、出现边际效益递减, 集群内竞争激烈程度进一步下降, 产业链合作出现松动, 集群渐成该区域经济的夕阳产业;集群内的终端产品或某些产品市场需求下降, 这些产品对周边地区或国内、国际的市场影响力下降, 某些产品完全垄断或主导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各种原先聚集的经济资源如资金、技术、人才等开始外流, 产业集群对各种经济资源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产业集群虽然处于衰退期, 但还有较好的经济技术基础, 集群内企业开始寻找新的发展出路。集群企业退出加剧, 市场大部分份额由几家大企业占据, 市场又恢复到寡头垄断状态。

综合以上论述, 本文用表1进行总结。

四、政府行为匹配

1、萌芽阶段:

识别产业, 营造产业集群要素“栖息地”。产业集群是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上的空间集聚, 这种集聚要有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就像生物生存需要栖息地一样。在萌芽期, 产业要素流向某区域是带有偶然性的, 政府要及时发现、识别和引导正在形成中的产业集群, 创造条件, 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和改善投资、服务环境, 吸引相关产业要素进驻, 奠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2、成长阶段:

构建产业集群网络, 提供根植性网络。产业集群, “集”是过程, “群”是结果。产业集群的基本要素具备, 产业集群的雏形形成以后, 政府的职能应重点放在完善结点与建立本地化网络、逐步发挥产业集群的功能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在完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 加强对资源使用的监管。在产业集群进入成长期后, 随着企业数量的迅速增加, 对资源的消耗也会迅速增加。因此政府的重点要监督对资源的合理使用, 避免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第二, 协调各方力量, 培植区域品牌。品牌是企业竞争的一大利器, 各入群企业除了拥有各自的品牌外, 还应当共同创造和拥有区域品牌。如美国的“硅谷”、法国的“波尔多”, 这些区域品牌具有共享特征, 对每一个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是一个提升。而区域品牌的培育和建设是任何一个单独企业都无法完成的, 只有靠政府公信力、分配力、监督协调力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第三,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强化专业化产业集群优势。在成长阶段, 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务, 让入群企业获利后把利润留在当地, 在当地生活、消费或消费型投资, 这样可以避免产业集群发展中出现本地生产获利、异地消费生活现象, 避免增长极理论中“产业飞地”现象的出现。

3、成熟阶段:

推动产业集群创新, 促进产业集群升级。进入成熟期, 产业集群会形成一种自我管理机制, 整个产业集群的运作转向依靠集群内的中介机构。政府的主要职责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规范集群管理, 构筑集群共同理念。政府在萌芽阶段和成长阶段制定的各项政策应该规范化, 对集群管理从事务性管理转到以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 政府应注意产业集群内共同文化的培育和管理, 产业集群在这个阶段也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高度集成阶段, 文化认同成为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 推动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发展到这一阶段, 当外部环境改变、资源消耗殆尽或集群内矛盾积累, 竞争优势就会逐步消失。此时如果不实行创新, 就可能从衰退走形衰亡。在这方面政府也大有可为。如可通过竞争环境的优化、创新机制的完善、创新资金的筹措、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为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提供支撑和服务。

4、衰退阶段:

保持适度竞争和合作。波特指出, “成熟产业内含有合并的诱因”, 而合并会减弱竞争。集群进入衰退阶段可能是资源耗尽, 更可能是企业合并出现了垄断和寡头垄断, 凭借垄断地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产业集群的知识外溢、创新和规模效应等功能都会失效。政府要密切关注集群整体竞争力, 防止集群个体数量减少与创新能力的锁定。政府要引导产业集群内外各种合作关系的建立, 禁止提供产业集群发展不需要的条件, 防止产业集群萎缩。

集群的生命周期与政府行为的匹配关系, 可用图3表示。L代表政府直接干预职能, M代表政府引导职能, 在萌芽阶段和成长阶段, 政府的干预管理职能大于引导职能, 随着产业集群趋向成熟, 直接干预的只能减弱, 政府的引导职能加强。

参考文献

[1]赵东海:资源性产业集群与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科学出版社, 2003.

[3]魏江、焦豪:基于企业家学习的中小企业动态能力作用机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10) .

[4]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华夏出版社, 2003.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九洲出版社, 2007.

浅析新经济催生的产业生命周期 篇2

技术生命周期是指企业开发出所满足的市场需求的出现、成长、成熟与衰退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市场价值的变动为依据的,而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企业用以满足该种需求所开发出的产品的市场价值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因而产业生命周期必然包含着产业出现直到完全推出市场经济体系的全过程,包括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处于相应阶段的产业分别称为幼稚产业、朝阳产业、成熟产业和夕阳产业。

一个完整的产业生命周期可用一条连续平滑的仅含一个或不含极大值的曲线来表示,代表产业发展变动的长期趋势。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曲线在定量分析的精确表达中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某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构成企业战略选择的外部产业环境。基于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竞争态势,企业具有不同的战略选择。

一般而言,孕育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先驱成本,在市场前景不明确、风险较大的项目上,只有少数企业才有这个能力,在这个阶段,市场调查与反馈研究是关键;在成长期,产业内竞争开始激化,企业应着重进行横向一体化,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当产业进入成熟期,市场增长潜力有限,企业一般采取纵向一体化或加强型战略提高其竞争地位,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一些产业在成熟期已全部或大部分转到发展中国家生产而返回国内销售;在衰退期,企业一般采用防御性收缩战略实行资产退出,或实行多元化经营实现资产转移。

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经济正逐渐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的产业结构在国际市场的催生和比较利益的诱导下,正在变成世界产业结构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各国产业结构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已成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趋势。这一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产业形态的区域性转移把各国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整体科技经济实力的提高,本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向新技术产业形态倾斜。而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普通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等发达程度或者欠发达的国家。以亚洲国家为例,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高速发展后,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四小龙”国家生产,70年代“四小龙”因此迅速成长起来,不得不在80年代将这一产业让位于东南亚国家,形成了日本高技术密集、“四小龙”普通技术密集,东南亚劳动密集的分工态势。

另一方面,区域性集团内部的产业分工合作日趋明显。各种地区性经济集团在创建初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内部减免关税,对外统一关锐,但目前的趋势表明,集团内部的产业分工日趋明显。例如,欧共体内,传统产业多集中在希腊、葡萄牙,新兴产业多集中在英法等国。

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深层次原因是国际分工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决定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国际市场自由化趋势的加强,这种优势较之以前表现得更加明显。在高关税时期,由于有关税壁垒以及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一国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十分有限,对一些十分有市场但没有资源优势的项目只有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但这往往受到国外金融政策的限制。消除或减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之后,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必将提高贸易双方的整体福利和贸易净福利。

航运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及演进动力 篇3

(1.上海海事大学 科学研究院,上海 201306;2.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 200082)

0 引言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1]由于产业集群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存在天然相似的特征,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引入产业经济领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对航运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有航运产业集群的主要构成[2-3]、内涵特点[4]、发展模式[5]和竞争力[6-7]分析.对航运产业集群演进的研究,或是仅仅参照港口发展阶段阐述航运集群演化[8],或是利用常见的钻石模型分析港航产业成长机理[9],缺乏从完整、系统的角度对航运产业集群演进机理的分析.因此,将生态学理论引入航运产业集群的演进研究对拓展航运产业集群的研究视野、深化航运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指导航运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航运产业集群演进的生命周期

类似生物种群的演替发展,航运产业集群的成长呈现出阶段特征.由于各发展阶段的要素构成、组织结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不同,航运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见图1).

图1 航运产业集群生态演进的概念模型

1.1 形成期

这一时期是指航运产业集群生产要素逐步形成的过程.在此阶段,由于资源环境、产业基础、政府引导等利好因素的出现,初步具备航运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其中种子企业(关键种企业和优势种企业)的出现是航运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作为海上运输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船公司是航运产业集群的关键种企业,可以实现航运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其发展决定航运产业的集聚区域.港口企业是航运产业集群的优势种企业,在船公司业务范围以外的领域起主导作用,对航运产业集群形成期的发展特征起决定性作用,即处于形成期的航运产业集群是大量基础型航运业务的集聚地.

1.2 成长期

这一时期是指航运产业集群生产要素加速集中的过程.在此期间,种子企业发生规模和对象的双重变化:一方面,船公司仍然保持其关键种企业的地位,同时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龙头型企业[10],带动航运产业在该区域的地位不断上升,增强航运产业集群对航运相关企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大量不同类型航运企业及相关企业涌入集群,集群内部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港口企业在集群中的优势地位不断减弱,转而由成本优势相对更高的服务型航运企业取代.

1.3 成熟期

这一时期是指航运产业集群生产要素扩大影响的过程.在此期间,集群的种子企业仍然发生着动态变化,船公司依然延续从形成期开始的强势地位——关键种企业.由于成熟期的集群生产率已经趋向稳定,集群与外界的联系也从“量”的吸引转向“力”的影响,因而此时集群的优势种企业不再是与集群生产率有关的企业,而是依靠大量非营利性机构的加入,为集群注入信息、决策、规则、创新等新的活力,将集群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到最大.然而,航运产业集群成熟期也是集群内部结构相对固化、资源利用率难以提高、竞争优势难以整体推进的特殊时期.

1.4 衰退期

这一时期是指航运产业集群生产要素转移衰落或转型升级的过程.衰退期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反向演进,二是正向演进.反向演进即航运产业集群向其他地区转移,直至走向衰亡.由于集群的规模扩大和企业的大量聚集,导致集群所在地区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等生产要素成本急剧上升,加之区域产业结构出现调整或转移,带动航运需求流向其他国家或地区,群内企业开始逐渐迁出.正向演进即航运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对于集群内部企业而言,如何在外部条件相对不利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创新力的提升,达到集群与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是推动集群正向演进的关键所在.

1.5 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对航运产业集群所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所具备的发展特点、产业特征等进行归纳比较,见表1.

2 航运产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

自然界生物种群的演替阶段与种群密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种群密度往往对生物种群的演替发展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类似地,航运产业集群所呈现的生命周期演进表征与其背后的动力机制也是相对应的.根据演进动力与集群规模是否存在直接联系,可将驱动航运产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分为密度机制和非密度机制[12](见图2).

2.1 密度机制

航运产业集群演进的密度机制,是指与航运产业集群的企业密度有关的机制调节因素.当集群达到一定规模时,某些与密度有关的因素就会发生作用,借助于调节集群企业的增长速度和群内企业的联系方式影响集群的演进.

表1 航运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对比

图2 航运产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模型

2.1.1 资源禀赋引导机制(形成期)

通过对国内外著名航运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分析得出:航运产业集群的形成并非偶然事件,而是需要特定条件的激发,例如特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岸线水深、广阔的腹地货源等.正是由于航运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资源禀赋的天然差异使得航运企业从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向资源丰裕的地区集中,并且集群企业的数量随着可获资源量的增减而增减.

2.1.2 专业分工激发机制(成长期)

航运产业集群的成长是高度专业化的结果.随着集群规模逐渐扩大,大量的生产和服务需求使得群内企业对中间产品和服务产生新的诉求.例如,具备一定规模的船公司、港口企业逐步将非核心业务以组建子公司或服务外包的形式剥离出去,促使航运产业内部衍生出货运代理、船舶代理、船舶经纪、船舶管理等中间服务供应商,或是因船舶融资、船舶保险、海事纠纷等业务需求带动航运产业与金融、保险、法律等相关行业交叉发展.航运产业集群在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将激发集群规模的突破性增长.

2.1.3 知识溢出增强机制(成熟期)

航运产业集群演进至成熟期时,单纯依靠资源消耗和分工裂变已经不能维持集群规模和企业密度的增长,而是需要更为有力的推进剂.航运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是指集群内不同组织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集群内的各种企业与机构之间的扩散、传播、转移和获取.[13]行业组织、社会团体或是从事研究分析、信息服务的咨询机构是航运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的航运组织机构,例如波罗的海交易所、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克拉克森(Clarksons)集团、挪威船级社(DNV)等,其对于行业的标准制定、价格导向、前沿研究等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能够吸引更多具备知识创新能力的企业或机构加入集群.

2.1.4 成本调控抑制机制(衰退期)

当航运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一方面原本有助于成本降低的调控机制难以维系,另一方面集群固化的组织形态和制度设计出现“疲态”,致使集群生产、交易、制度、环境等显性和隐性成本急剧上升,集群竞争的比较优势逐步削弱,造成集群规模扩张速度趋于平缓,群内企业数量增长动力不足.

2.2 非密度机制

航运产业集群演进的非密度机制,是指与航运产业集群的企业密度无关,但从整体上对航运产业集群演进产生影响的机制因素.非密度机制对航运产业集群演进的影响之大,可以使任何密度机制调节因素的影响变得微弱.例如,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会引发海运需求大幅萎缩、银行信贷收紧、航运企业流动性降低等问题,致使航运产业集群的演进受阻,出现波动甚至是倒退.一般而言,航运产业集群演进的非密度机制调节因素包括4个方面: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和文化因素.

3 航运产业集群演进模型

3.1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某一地区航运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过程,是该集群内部企业所能提供服务能级与外部环境和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用N(t)表示在t时刻的航运产业集群内企业数量.在集群的演进初期,N(t)随时间t的增长几乎不受任何空间资源以及外部需求的限制,同类型企业间也不存在恶性竞争.因此,在初始阶段0~t时间内,航运产业集群规模增长率

当Δt→0时,可以得到形成期0~t时间内某一时刻的规模增长率

式中:r是直接影响区域内航运产业规模的系数.r又反过来受该区域内产业规模的影响,在初始阶段可以表示为企业迁入率p与迁出率q之差,即净迁入率r=p-q.从而可知,如果r始终为正,则区域航运产业规模可以无限增大,但外部需求以及活动区域资源的有限性将随N(t)的增加反过来不断影响N(t).

随着航运产业集群密度的逐步上升,群内企业对自身成长的资源、空间等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环境条件的限制和群内个体间资源竞争的加剧,必然影响集群的迁入率和存活率,从而使集群规模的实际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14]因此,必须对式(2)进行修正,加上一个竞争项R(t).

特定区域为航运产业集群提供经营活动的资源是恒定的,因此,可以推断特定区域所能维持的航运产业规模必然存在一个上限.引入K值作为区域航运产业规模容纳量,即当N(t)=K时=0,集群规模不再增长;当N(t)>K时<0,集群规模开始下降.在式(2)引入竞争项R=,可得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由于资源有限,任何区域所能承载的航运产业集群规模也有限.一旦集群规模趋于极限,集群内部企业就会为资源展开竞争,企业的迁出率随之上升,而恶劣环境又会使企业的迁入率同步下降.显然,任何区域的航运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必定会受到外部需求、活动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持续增长.由式(3)可以得到,航运产业集群规模的发展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见图3.

图3 Logistic增长曲线

3.2 模型的优化与修正

根据生态学理论,航运产业集群的规模增长要完全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即集群规模增长率的最大值发生在集群规模最小的时候.事实上,集群规模很小时,可能出现非但群外企业不迁入集群、群内企业反而迁出集群的情况,此时集群会因规模缩小而直接走向衰退.究其原因,集群最小起始规模对集群成长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产业结构较为复杂的集群,最小起始规模的存在有利于集群的均衡成长.

为改进Logistic增长模型,以便把集群最小起始规模的概念包括在内,可以在式(3)中再增加一个系数A(集群增长所必需的起始规模),从而式(3)改进为

对式(5)两边积分,得到

式(6)可以转化为

整理得到

图4 修正后的Logistic增长曲线

当航运产业集群规模很小时,式(4)中的R和J接近1,这时Logistic增长曲线接近指数增长;但是随着航运产业集群的发展,当N接近K时,R接近0,导致集群的增长也接近0,限制集群外部企业进入集群.此外,当N<A时,J<0,集群规模会缩小;只有当N>A时,才有J>0,集群规模才会扩大.

4 实证分析

选取2003—2011年上海航运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指标数据(见表2),基于推导产生的适用于航运产业集群规模发展测度的Logistic生态模型,对上海航运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表2 2003—2011年上海航运产业相关数据

本文所使用的SPSS 15.0中曲线回归的Logistic曲线方程表达式为N=,回归 结 果 为ln=ln b+ln b,输出参数值为 b和 b,0101由此可知 K= - ln b1,B=b0·A.把 A,K,B 值代人上式,即得Logistic曲线方程式.其中,A值为初始参数,这里根据专家打分得出的区域航运产业集群的规模上限作为A的输入值.区分航运产业集群演进的各个阶段,主要依靠 Logistic曲线的3个重要点[15],分别是两个拐点和一个极值点,分别为

4.1 国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数量的Logistic曲线回归分析

利用SPSS 15.0得到上海国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数量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上海国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数量的Logistic回归结果

当初始参数A=1280时,K= -ln b1=0.46681,B=b0·A=3.84.

上海国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数量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为

Logistic增长曲线的拐点和极值点分别为

因而,可以判断上海国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早在2003年之前已经进入成长期,2005年进入成熟期,2008年步入衰退期.从原始数据可以看出,t=2~5时,上海国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数量从519家增长到918家,增长速度最快,平均增长率达22.49%,而进入2008年后年均增长率降至6.97%.由此可见,Logistic增长曲线的拐点和极值点与实际情况十分相近.

4.2 国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数量的Logistic曲线回归分析

利用SPSS 15.0得到上海国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数量回归结果,见表4.

当初始参数A=670时,K=-ln b1=0.21196,B=b0·A=0.67.

表4 上海国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数量的Logistic回归结果

上海国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数量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为

Logistic增长曲线的拐点和极值点分别为

因而,可以判断上海国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早在2003年之前已经进入成熟期,2006年步入衰退期.从原始数据可以看出,t=1~3时,上海国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数量从463家增长到577家,仍然保持11.66%的年均增长率.但是进入2006年以后,年均增长率滑落至1.39%,此期间最高增长率只达到4.82%,甚至出现4.28%的负增长.由此可见,Logistic增长曲线的拐点和极值点与实际情况十分相近.

4.3 实证研究结论

根据Logistic生态模型对上海航运产业集群的相关数据进行测度,结合前文对航运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和演进动力机制的阐述,可以得出以下实证研究的结论:

(1)原有航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难以维系.上海航运产业集群中的国内和国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已经先后进入发展衰退期,意味着原有的以传统航运服务业(船公司、代理企业、装卸搬运企业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为上海航运产业集群规模的进一步增长提供发展动力.

(2)转型发展促进功能升级已经迫在眉睫.自上海国内和国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进入衰退期至今,已经有5~7年的时间,意味着上海航运产业集群的转型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如不加快航运产业集群的转型步伐,极有可能面临航运产业集群的核心功能向外部转移的危险.

(3)成本、环境、网络成为转型突破的3大难点.对于处于转型阶段的上海航运产业集群,急剧上升的经营成本、频多障碍的营商环境以及脆弱失衡的社会网络都会成为核心企业加速流失的“导火索”.只有为集群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建设、制度保障和经营服务,激发群内企业的创新潜能,才能促进上海航运产业集群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5 结束语

引入生态学的生命周期理论,将航运产业集群演进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4个阶段,提出种子企业的出现是航运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其中关键种企业对航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衰亡起到决定作用,优势种企业对航运产业集群的各阶段演进起到决定作用.根据演进动力与集群规模的联系,从密度机制和非密度机制两个角度分析航运产业集群的演进动力,发现密度机制随着集群所处阶段的不同有所变化,而非密度机制则从整体上对航运产业集群演进产生影响.根据航运产业集群成长机制推导得来的集群成长模型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索考虑集群最小起始规模的模型修正.在对上海航运产业集群演进阶段测度的实证分析中,得出上海国内和国际水路运输及服务企业分别自2006年和2008年先后步入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意味着上海航运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到了急需转型突破的攻坚阶段,如不及时调整航运产业发展方式,上海航运产业集群将错过集群升级的有利机遇,继而面临集群萎缩的危险.

[1]PORTER M E.Competitive strategy[M].New York:Free Press,1980.

[2]FISHER ASSOCIATES.The future of London’s maritime services cluster:a call for action[R].London:Corporation of London,2004:12-28.

[3]BENITO G R G,EIVIND B,MORTEN de la F,et al.A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maritime sector in Norway[J].Int J Transport Management,2003,1(4):203-215.

[4]邹莉.产业集群视角下上海航运服务业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6.

[5]宋炳良.上海航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相应对策[J].水运管理,2007,29(5):5-13.

[6]陈继红,真虹.基于灰色关联的航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与应用[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10):110-116.

[7]郭赟芳.航运服务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8]杨晋豫.航运集群核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

[9]张颖华.港航产业成长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10]陶永宏.基于共生理论的船舶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11]马硕.上海应该成为怎样的国际航运中心[J].珠江水运,2011(Z1):97-99.

[12]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7-238.

[13]陆小成.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4]孙儒泳.种群的科学管理与数学模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9-81.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篇4

同产品和企业具有产生、发展、衰落的生命周期过程一样,集群也具有成长周期性,即集群生命周期(Cluster Life Cycle)。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演化及其生命周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G.Tichy[1]借鉴弗农(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Maskell and Kebir[2](2005)则使用专门术语“存在”、“扩充”和“枯竭”来描述具体的集群生命周期阶段,他们在文章中阐述了集群生命周期的概念,并对生命周期各阶段演化的驱动力进行了阐释。Richard Pouder和Caron H.ST.John[3](1996)使用断续性均衡的模型,把产业集群的演进阶段分为产生阶段、收敛阶段、重新调整阶段。国内学者池仁勇[4]等以浙江为例,将企业出生率、成长率和死亡率、集群网络联结度和集群产业配套度作为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判断指标,划分产业集群为孕育、快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期限影响因素作了分析。魏守华[5](2002)根据集群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动力机制的差异将其分为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相应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提出了集群动态划分的依据。而盖文启[6]则根据区域创新网络演进过程将集群演进划分为网络形成阶段、网络成长和巩固阶段、网络逐渐根植的高级阶段。陶永宏[7]等对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进行了界定,认为产业集群必然存在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其受政策变化、产业发展和产业转移、技术和社会进步、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市场竞争等多因素的影响。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是以集群内企业和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为标志,以集群的萌芽期、显现期、稳定期、衰退期的全过程为具体表现形式。

就目前来讲,有关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大多仅是对各阶段性质的描述,依然处于对于生命周期研究的起步阶段,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更为匮乏,因而本文试图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

1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演化的各阶段分析

1.1 集群形成阶段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萌芽通常源于当地传统产业的衰败、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优良的自然资源环境以及较好的产业配套优势等多因素的积累。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通常是由一些规模较小且雇佣人员较少的文化创意企业组成,这些创意企业在规模、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异质性使得企业之间难以进行知识、创意等有用信息的交流,群内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合作网络,即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结度很低,因而企业知识的溢出和传播就无法产生,从而企业的知识获取路径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集群内的集体学习机制缺失,组织学习能力较弱,同时创意产业集群内也缺乏科技中介组织等知识信息中心,以致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同时创意企业间缺少互信,从而在产品的研发、创新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相互竞争,而不是相互合作,而且此时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良好的制度政策效应还未显现,这使得企业行为更加竞争无序,此时该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大于合作。而该阶段集群的低交易成本、集体创新、知识溢出等优势也并不明显,集群内外边界还不是很清晰,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这还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该阶段集群的演化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由于政府的扶持政策不能到位和企业间合作关系难以建立,集群效应无法显现,立足未稳的企业将会迁离该集群或是倒闭,从而使得还未成形的集群快速衰亡。二是由于政府对集群有效的引导和扶持措施使得集群进入快速成长期。

1.2 集群成长阶段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成长阶段是以文化创意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有较快增长和创意企业的不断涌现为特征。随着政府对集群扶持政策的实施,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得以完善,集群原有的文化创意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其又能吸引更多同类企业迁入集群,在这过程中,企业之间互信不断加深,相互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企业知识的溢出和传播得以实现,群内企业获取知识的路径得以拓宽,根植于当地的知识网络开始形成,集群内的集体学习机制初步建立,集群学习能力逐渐增强,集群整体创新能力逐步提升。集群内的文化创意从业人员凭借其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吸引着更多的创意人才加入集群,这些人员作为知识和创意的载体,又将集群外的知识、信息带入集群,从而使得集群内外知识的交融萌生出更多的创新思维,以致集群内新知识和创意不断得以涌现、新创意企业不断衍生。伴随着集群的快速成长,为集群内创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组织也开始集聚于集群内,此时包含着各类文化创意企业、各类中介服务组织、非政府机构以及政府管理机构的集群创新体系建立起来。由于集群内集聚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和服务机构,群内充满着更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重要信息,随着这些信息在集群内的流动,集群的生产效率不断提升,集群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此时集群的边界也更加明晰,集群的低成本优势、知识溢出和集体学习与创新的优势也得以实现,集群核心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1.3 集群成熟阶段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经历了快速成长阶段后,会逐步放慢增长速度,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一般称之为集群成熟阶段或是集群发展的稳定期。集群成熟阶段是其快速成长阶段的延伸,而在成长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各类配套基础设施以及群内集聚的大量的创意人才和企业,为集群在成熟阶段进行知识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群内各企业已建立良好的互信与合作关系,植根于当地的生产协作网络实现了良性循环。此时企业之间、企业与中介组织之间的信息和资源能得以迅速流动,群内企业间的网络联结度和配套度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企业知识的溢出和传播机制不断完善,群内企业获取知识的路径得以进一步拓宽,集群内所建立的集体学习机制已成为企业获得知识和新思维的重要方式,集群此时拥有较高的学习创新能力,整个集群各类组织机构已构建成一个网络状的生态结构,形成了一种具有复杂性的创新网络,至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步入相对稳定发展的成熟期。该阶段集群的演化将可能会出现两个方向:一是集群以及集群产品信誉度迅速提高,品牌作用显现,集群成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占有领先的市场份额,产业集群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巩固,企业保持着较强的创新能力,集群成熟阶段继续得以延续;二是集群内成员企业更多地依赖与群内其他企业之间所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以维护自身在集群中的有利位置,较少关注企业新的发展机会,从而使企业的创新意识淡化,竞争压力逐渐丧失,逐步产生了“路径依赖”,尽管该时期集群仍然有较为平缓的增长,但创新能力的不断减弱使得集群增长乏力,以致缓慢走向衰落。

1.4 集群衰退阶段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会出现以下问题:群内各类组织的增加使得创意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涨、由于群内市场拥挤和竞争使得生产协作网络的维护成本不断增加以及企业创新能力减弱后导致的惰性和僵化现象即路径锁定,这些问题累积成集群增长的巨大阻力,促使集群走向衰退。在集群衰退阶段,由于一些企业的迁移或是破产,导致集群创新网络中节点数目减少,从而企业创新产品的机会也相应降低,企业对内部创新路径的依赖导致其创新能力进一步降低,这反过来又使得集群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对集群外部创新资源利用程度降低,集群科技创新资源总量开始减少。同其它阶段相比,该阶段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力明显降低,创新意识减弱,企业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降低,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减少,集群的学习能力降低,出现衰退现象[8]。

2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演化稳定性分析

学者贾明江[9]利用种群相互作用模型分析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对集群发展趋势的影响。学者董晓慧[10]针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集群价值网的不同形态分别建立了反映其收益增长规律的Logistic模型,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尽管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但其依然有着集群生成、成长成熟、衰退的生命阶段。由于我国的文化创意集群仍处于形成的初期阶段,集群今后的发展依然受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其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文运用Kolmogorov种群相互作用模型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演化各阶段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2.1 条件假设与说明

(1)假设集群中存在两家文化创意企业,分别用x(t)和x2(t)表示它们在t时刻的收益。(2)N1和N2表示企业1和企业2相互独立,各种要素禀赋一定的情况下,两家企业收益的最大值。(3)r1和r2分别表示企业所在行业收益的平均增长率。

由此,可得出企业1和企业2,收益增长的Logistic方程:

undefined②

其中,undefined分别表示企业1,2的收益各自占能够实现的最大收益的比例,称为自然增长饱和度;undefined和undefined分别表示为企业1和2的收益尚未实现部分占收益最大值的比重,即实现的增长空间,反映为既定约束条件下自然增长饱和度对企业收益增长率的阻滞作用。根据现实经济含义,r1>0,r2>0,N1>0,N2>0,接下来本文将运用该方程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稳定性分析。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演化的各阶段特征可以看出,虽然在集群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是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共存,但在集群的形成和衰退阶段,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多于相互之间的合作,而在集群的成长和成熟阶段情况则相反。因而,在集群形成和衰退期使用集群企业的相互竞争模型,而在成长和成熟期则使用集群企业的相互依存模型。

2.2 集群企业的相互竞争模型

2.2.1 集群形成阶段稳定性分析。在创意产业集群的最初形成阶段,由于企业之间缺乏信任与合作,因而在集群内它们的行为更多地表现为对各种要素资源的竞争性,该阶段应使用集群企业相互竞争模型。在该种情况下,企业1和企业2的共生模型为:

undefined③

将③式转换为以下方程组:

undefined④

求解方程组④,可得到两个平衡点:undefined和E2(0,0)。

当x1>0,x2>0即undefined时表示企业1和企业2共生。所以,两个企业共生的一个条件是α1α2<1。

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对于非线性系统而言,在均衡点附近的线性系统即为该非线性系统在均衡点的一阶泰勒展开,取其一次项可得:

undefined

相对应的系数矩阵记为B,则:

undefined

把平衡点E1和E2代入B中,根据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的判定方法[11],可得E2(0,0)为不稳定点,而E1为平衡稳定点的条件是:α1α2<1,由于在竞争企业1的资源中企业2较弱,在竞争企业2的资源中企业1较弱,这样集群中企业能够稳定共存。

2.2.2 集群衰退阶段稳定性分析。如果因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缺失而导致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转移和丧失,同时由于集群规模的扩大而产生企业组织文化的凝滞和创新意识的减弱,这些诱因会直接引发集群走向衰退,从而致使其收益水平呈现为负增长。即可表示为undefined

此时,企业1和2的Logistic收益增长规律为:

undefined⑤

将上述模型⑤转换为方程组求解可得到两个平衡点,undefined和E2(0,0)。

根据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的判定方法,可得平衡点E1为稳定点的条件是α1α2>1,根据企业1和2的对称性,稳定条件可写为α1>1;α2>1,该含义为在竞争企业1的资源中企业2较强,在竞争企业2的资源中企业1较强。因而,E1点为不稳定平衡点,即集群最终走向衰退。

2.3 集群企业的相互依存模型

成长和成熟阶段稳定性分析

随着文化创意企业不断迁入,集群逐步进入到成长阶段,此时集群内企业之间合作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企业之间由最初的不信任向信任和合作方向转化,从而企业间联系变得越来越频繁,资源、技术、信息等的共享程度逐渐增强,企业之间经济活动行为体现为竞争与合作并存,随着信任度的增加,合作行为占据越来越大比重,从而集群开始形成比较稳固的组织结构,企业间的共生性不断增强,此阶段特征可用集群内企业相互依存模型进行概括。从而企业1和企业2的共生模型为:

undefined⑥

将上述模型⑥转换为方程组并求解可得到以下两个平衡点:

undefined和E2(0,0)。

当x1>0且x2>0时,即undefined时表示,企业1和企业2共生。所以,两个企业共生的条件是 。

根据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的判定方法,可得E2(0,0)为不稳定点,而E1为平衡稳定点的条件是α1α2<1即α1<1,α2<1。在稳定平衡点E1,企业1、2的收益分别为:undefined,和undefined,也就是说,在此阶段,企业1和2因为双方的信任和合作产生了比独自进行经营而获得的额外收益。该收益源于集群内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知识溢出的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出现了规模经济,并且企业创意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启发使得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成本不断降低,创新收益因而不断得以提高。此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共生组织关系,集群具有了较好的竞争优势,各文化创意企业从合作中获得了更多收益。但如果在该阶段,集群内企业会因成长期集群扩大而产生路径依赖和惯性以及企业间的协调、学习和创新成本的增加,这些都可能导致集群整体竞争力的丧失,从而走向衰退。因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该阶段(尤其是步入成熟阶段后)更应注重对企业核心知识产权的保护,以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使群内企业继续保持合作,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并能够开拓更多的企业创新路径,从而遏制集群内企业创新意识下降、惰性增加和因循守旧思维的产生,以延长集群成熟期,延缓集群衰退。

3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3.1 集群形成阶段的政策扶持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知识和科技密集型产业集群,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创意人才、大量资金的支持、完善的市场制度以及良好的文化创作氛围。因而在该阶段政府需建立健全适应知识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制度环境。同时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营造文化创意萌生的土壤,吸引大批从事文化创作、创意设计的人才和企业入驻。

3.2 集群成长阶段的政策扶持

该阶段政府需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帮助,为企业的初创期提供必要的信贷扶持和其他优惠政策;加强教育和培训以建立集群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建立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以利于集群内外、集群内各组织之间信息沟通,促进集群信息网络的形成,不断完善集群创新的发展环境。

3.3 集群成熟阶段的政策建议

该阶段侧重点应该是:政府应鼓励和参与产学研联盟的建立,在资金、政策上引导企业开展产品和技术创新,以增强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鼓励群内企业与集群外部企业或是国外相关企业的合作,扩大合作范围以避免群内企业长期合作而导致的路径锁定,通过这些措施实现政府促进创新的政策导向,以保持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集群整体的竞争力。

3.4 集群衰退阶段的政策建议

政府决策的出发点应是延缓集群的衰退、保持集群的活力。该阶段政府应侧重鼓励群内企业的再创新和新技术开发,支持集群内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整合,激发群内企业的创新动力,鼓励群内企业的再创新和新技术开发,引导产业核心产品和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延伸、促进产业进一步升级。

参考文献

[1]解学梅,隋映辉.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周期演化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8(1):107-114.

[2]EDWARD M.Bergman.Cluster Life-Cycles:An Emerging Syn-thesis[J].Published online by epub.2007.http://epub.wu-wien.ac.at.

[3]POUDER R,AOHN C H S T.Hot Spots and Blind Spots: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Ovm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4):1192-1225.

[4]池仁勇,等.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研究[J].软科学,2005(5):1-3.

[5]魏守华.产业集群的动态研究以及实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2(3):23-25.

[6]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7-40.

[7]陶永宏,冯俊文,陈军.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定性描述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10):23-26.

[8]王宏起,王雪原.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科技计划支持策略[J].科研管理,2008(3):67-68.

[9]贾明江.企业集群演化的行为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0]董晓慧,赵韩.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集群价值网稳定性分析[J].价值工程,2009(7):34-35.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篇5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多, 企业的业务分散化日趋明显, 为适应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要求, 企业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知识管理机制或者寻求一种高效的知识管理工具, 从而加速知识在企业内传递的速率, 提高知识在企业内共享的效率, 优化业务流程, 并实现企业的持续化创新, 而知识网络被认为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当今汽车产业领域, 知识网络在汽车产业集群中的应用趋势越发明显, 如何对汽车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形成、发展、成熟、衰退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 对深化知识网络的理论研究和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内知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国外的管理学领域中, 对于知识网络的研究, 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其概念最早是由瑞典工业界提出。Beckmann提出了知识网络的经济学模型, 认为知识网络是进行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机构和活动。Kobayashi提出了知识网络的市场结构模型, 该模型主要研究知识渗透对市场结构的影响。Seufert等人对知识网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他们提出了由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各行为主体在它们的关系中所运用的资源和制度特性, 这三要素组成的知识网络动态框架。Verna提出了知识网络是价值网络观次级范畴的观点。Jarvenpaa等人认为知识网络是人、企业等知识主体之间相互连接构成的网络。Büchel、Raub提出构建知识网络要从聚焦知识网络、创造网络环境、使网络活动惯例化、有效利用网络成果四个步骤来推进。

在国内的研究领域中, 对知识网络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从知识网络形成的角度看, 万君、顾新从进化博弈的角度对知识网络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肖冬平等人从组织的内外部的众多影响因素来对知识网络的形成进行多视角分析。成伟、王安正等人对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认为知识网络由知识单元、知识活动和知识三大要素构成。从知识网络的运行机理角度看, 陈得文、陶良虎从产业集群知识网络运行的独特优势对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张永安、付韬在对集群创新系统中知识网络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对知识网络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柯青从能力整合、运行平台和管理理念三个不同的视角对虚拟企业知识网络进行了研究。从知识网络构建方法的角度来看, 王君等人提出了知识网络系统的构建方法, 并深入研究了构建知识网络的关键处理过程和算法。马德辉、包昌火提出了企业如何根据自身实践情况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

就目前国内外对知识网络的研究现状看, 国外多侧重于知识网络的构建过程与实际应用, 并结合知识网络的经济模型、市场结构模型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国内的研究大多是以某一产业发展为背景, 对知识网络的形成影响因素、运行机制及构建方法进行研究。总体来说, 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对知识网络的研究日渐深入, 研究体系不断完善, 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对知识网络的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对于相关模型构建的视角需要更加开阔;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需要更为广泛的研究;单纯地分析知识网络发展的影响因素, 而没有将知识网络的发展视为一个产生、发展、成熟、衰退的周期变化, 缺少对知识网络阶段性影响因素的分析。鉴于此, 本文主要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为研究对象, 采用生命周期的仿生学方法, 对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产生、发展、成熟、衰退的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对于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内良好的知识合作环境形成, 提升汽车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及集群内组织间合作层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知识网络生命周期的内涵

1、知识网络的定义

目前, 对于知识网络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在国外, 美国科学基金会 (NSF) 将知识网络定义为由学术专家、信息、知识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凝聚体, 用来分析特定的问题。知识网络聚焦于跨越时间、空间的知识整合, 其构成要素有:硬件、软件、人、过程。Jarvenpaa等人认为知识网络是人、企业等知识主体之间相互连接构成的网络。许多学者基于该定义研究科研工作之间、科研团体之间、企业之间的知识合作网络, 以及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与传播。Verna的价值网络观, 他把知识网络作为价值网络的亚范畴, 认为从系统思考的观点看, 可把组织视为价值网络, 该价值网络是通过两 (多) 个个人、团队、组织之间复杂的、动态的交易而产生经济价值和其他收益的关系网。从事有形和无形交易的任何组织或组织内的小组, 无论是行业、政府或公共部门, 都可视为一个价值网络。而实质上, 知识是价值网络的交易媒介, 知识网络即价值网络的亚范畴。

在国内, 李丹等人认为, 知识网络是组织为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 有效弥补知识管理运作中存在的知识缺口, 而基于组织知识链中的知识管理环节与能为其提供所缺知识的外部组织进行合作所相应构成的网络体系。从产业集群角度, 姜照华、隆连堂、张米尔认为, 知识网络是由若干单元 (子系统) 构成的相互之间进行知识交流、知识供应的网络结构体系。马德辉、包昌火将知识网络界定为, 知识网络是一种获取、共享嵌入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资源, 以创造新知识为目的的网络。其本质是, 利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挖掘寓于人的头脑中的丰富并具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资源。

综上所述, 知识网络是以实现组织的战略利益最大化、强化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充分整合并利用组织的硬件、软件、人等各项资源, 建立一种扁平化的知识合作关系, 从而实现组织内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组织关系网络化的载体或平台。

2、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基本概念, 其基本涵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就某个物种而言, 是指其从产生、发展、成熟、消亡的全过程。但随着仿生学的发展, 这一仿生学思想得到了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社会等诸多领域经常出现, 生命周期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范式, 生命周期方法对于深入了解影响技术、企业、产业甚至国家变革的驱动因素是非常有意义的 (Dhalla and Yuspeh, 1976) 。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Vemon (1965) 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Greiener (1972) 和Adizes (1989) 则提出了对企业理论有重要影响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这些理论用动态的观点较好地解释了企业发展的一些一般规律。

3、知识网络生命周期的特性

知识网络的发展与生物体的生命发展规律一样, 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成熟、消亡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循环。知识网络产生阶段可以视为其生命周期的“萌芽”阶段, 需要组织各方面资源的支持, 这些资源可以被视为知识网络产生所不可或缺的“营养”。除此之外, 组织还需从自身实际出发, 分析自身知识管理工作现状, 挖掘现有及潜在的知识资源优势。即回答组织应该发展何种层次的知识网络, 如何将知识网络的优势转化为最终产品与服务优势以及对组织持续性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有多大等问题, 这些活动可以被视为知识网络“萌芽”阶段的“条件刺激”因素。在知识网络发展阶段, 更加强调“营养”的持续性, 这包括组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此外, 在加大对基础设施“硬”资源方面投入的同时, 更应该加大企业文化“软”资源方面的投入。在知识网络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 主要表现为知识网络对组织积极的“反作用力”, 这些积极的“反作用力”包括, 知识活动的有效性提高, 组织应对市场变化, 策略选择的时间成本和战略风险进一步降低, 知识传播与知识溢出效应明显, 组织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组织结构改革与知识网络构建找到合理融合的切合点等。在知识网络生命周期的消亡阶段, 消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知识网络运营过程中出现不确定因素而造成的网络瓦解及合作的破裂, 这主要有, 一方核心知识的丧失, 且没有应急处理机制和利益补偿措施, 竞争地位发生变化, 合作的平衡性被打破;再者就是, 长期的知识共享, 必然带有知识创新路径的相似性, 从长远看, 合作者之间发展目标趋于相似, 原有的合作变为了现实的竞争, 合作破裂, 知识网络自行瓦解。另一种知识网络的消亡也可以称为现有知识网络的成功转型, 即知识网络现行的运作情况已不符合组织更大的战略追求及组织间更高层次的合作关系, 实现知识网络更高层次的升级, 从而实现知识网络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的良性循环。

三、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生命周期影响因素分析

1、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特征

(1) 协同创新环境的形成。早在1890年, 马歇尔就阐述了工业部门在某一区域聚集的现象并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工业聚集所形成的外部经济规模。其中协同创新环境的形成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重要因素, 同样, 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形成同样要以此因素为前提。汽车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汽车制造企业为核心, 制造企业是集群价值实现的代表, 这一客观现实, 要求集群内的企业在信息沟通、服务支持、技术支撑、知识创新等方面必须围绕核心企业形成高度的协同环境, 这就形成了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形成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 资本与技术的密集化。企业在面对消费者复杂的个性化需求以及突变的市场环境时, 必须尽可能地缩短产品设计周期, 降低时间成本。当今的大型汽车制造商, 都趋向于产品设计的“虚拟化”, 通过“虚拟化”的设计平台, 利用原有的数据库和知识库, 集思广益, 通过网络化的联系, 将零部件铸造、车身设计、电子部件等产业上游关联部门充分调动起来, 实现创新共享的知识网络。此外, 汽车产业自身较长的产业链以及产业间的强关联性将集群内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这就要求核心企业在市场跟踪、市场反馈方面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以降低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 汽车制造商与销售、物流、售后等下游的关联部门建立起具有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的知识网络。而资本与技术的密集化成为汽车制造业实现上述知识网络构建的物质基础。

(3) 柔性化生产的客观需求。汽车企业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逐渐形成分工高度专业化的汽车产业集群, 企业间的组织关系呈现出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 为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企业的生产多采用精益的和多样化的柔性生产方式。而柔性化生产方式的实现就要求企业间实现水平信息交流, 纵向知识合作的信息化联动。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知识网络的合作, 能进一步增强柔性化生产对市场的适应性。

2、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及特征

(1) 产业组织关系的合理化。产业组织关系合理化的过程是集群内企业间利益平衡的过程, 利益的平衡才能推动集群知识网络向纵深方向发展。汽车产业组织关系主要包括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与组织形态。汽车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是指同类汽车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关系, 它表现为汽车产业内企业间垄断与竞争不同程度的结合, 反映出汽车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差异、市场地位差异和市场绩效差异。汽车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应该以促进规模经济形成、保持有效竞争、抑制垄断、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形成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汽车产业有效竞争态势为目的。为此要建立和完善汽车产业的组织政策体系, 汽车产业组织政策体系包括相互配套的两大类政策:第一类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政策。主要包括禁止和限制垄断的政策、禁止限制竞争和不公平交易行为政策和禁止限制诈骗、行购等不道德的商业行为政策。另一类是鼓励规模经济、防止过度竞争的产业合理化政策。

(2) 知识量化评估机制的完善。知识量化评估机制不单是对知识个体狭隘的评价, 而应更加侧重于对知识网络运行效果的评估, 评估体系的构建应该从知识网络建设技术资本投入情况、社会资本投入情况、知识网络运行团队建设、知识网络节点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知识网络运行效率与企业运营效果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察。知识量化评估机制的完善, 能够对汽车产业集群内的知识网络合作效果进行持续性跟踪, 使得个体之间、组织之间的知识合作更加具有目的性。知识量化评估机制的逐步完善, 比如在评估中加入合作与竞争情绪化分析、合作偏好排序等模块, 使得其更加具有操作性, 从而具备知识网络发展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的作用, 为集群知识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减少合作的不确定性。

(3) 路径依赖性的正向强化。道格拉斯·诺思曾经提出过一个“路径依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事物演变的过程会形成一条路径, 事物的进一步发展会对这条路径产生依赖, 而这种“路径依赖”性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作用, 某一事物的发展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即被一种路径“锁定” (包括“积极锁定”与“消极锁定”) , 就会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理论同样适用于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发展, 知识网络的发展受到经济环境、人为意识、技术条件、战略需求、竞合博弈等各方面的影响, 知识网络的合作节点应该对影响因素进行正向性强化, 尤其对决策的制定进行正确引导, 从而使得知识网络发展的“路径依赖”对其自身发展产生一种正向反馈循环作用, 形成“积极锁定”, 使得集群内知识网络的发展不因为某种无效率的状态而产生停滞, 最终导致知识网络发展的失败。

3、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成熟的促进因素分析及特征

(1) 集群内互动创新机制的建立。组织内与组织间知识网络的形成, 必然推进公共研发平台的建立。公共研发平台的建立与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成熟都以集群内互动创新机制为依托。为使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集群内互动创新机制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水平互助, 例如, 由于集群内零部件制造商在某些技术环节采用相同或相似的生产工艺, 在缩减研发成本方面, 零部件生产商之间就有合作的现实基础, 借助于知识网络的反复运作从而实现技术交流, 建立新型的竞争合作关系和互动创新机制;二是垂直互联, 即核心制造企业和上游零部件供应商进行技术层面的合作, 核心制造企业把部分研发任务外包给零部件企业, 或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协助上游企业进行研发, 同样上游企业也适时的参与到核心企业的研发流程当中或进行超前研发;三是交叉互动, 即建立产学研为一体的知识供应链, 通过交叉互动关系, 实现企业对高校及科研单位研究成果的利用, 从而促成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变。

(2) 组织间柔性关系的形成。组织间柔性关系的形成要围绕核心企业来展开, 核心企业要实现集群内企业间关系三个方面的柔性化:一是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方面的柔性化, 汽车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一般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不同的利益将导致群内的利益冲突, 过分群内竞争将导致群体效率低下, 集群整体竞争力降低, 核心企业对集群的控制力与协调力关键就体现在对这种矛盾及冲突的化解能力。核心企业应对群内企业的个体利益与汽车产业集群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调和, 使得集群的参与者意识到真正的竞争压力来自于集群之间的竞争, 从而形成战略利益认同。二是信息交换的柔性化, 在现实的信息交流中, 核心企业充当信息交换中心, 监督信息交换的质量, 然而在知识网络的发展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知识网络的网络化作用, 鼓励跨核心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 在降低核心企业充当信息交换中心压力的同时, 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三是项目团队组织的柔性化, 汽车产业集群在建立知识网络的同时, 应该成立由集群各成员企业组成的知识合作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负责知识网络的运作, 并根据各成员的知识需求变化, 进行知识网络的协商及优化。

4、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衰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特征

预期对事物的发展方向起影响作用, 同样预期从两个方面对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发展产生影响:一是对构建起的知识网络的强化作用, 二是对现有的知识网络的分化作用。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 (历史) 的。在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成熟阶段的后期, 知识网络给集群内的合作关系产生持续性冲击, 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行状态。积极的冲击包括, 组织结构的持续性优化, 产品研发平台的集成性整合, 市场反馈与市场响应速度的加快, 人员配置与项目分工的合理化等。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会推高集群内知识网络合作者的适应性预期, 从而催生积极的合作情绪, 强化正向“路径依赖”作用, 推进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消极的冲击包括, 知识网络节点单位核心知识的丧失, 合作成本的提高, 不信任行为频发, 知识创新不明显等。这些消极因素对群内合作产生消极的适应性预期, 最终分化知识网络合作关系。

四、结束语

汽车产业集群创新性的发展与知识网络的构建有着密切的联系, 知识网络的形成、发展、成熟、衰退过程是一种生命周期性的循环, 对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较为详尽的剖析, 使得集群内成员在共建知识网络的时候, 对可预见的合作屏障做到充分的认识, 扬长避短, 降低网络构建过程中的实施成本与风险, 对于汽车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注:本文为2010年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形成与优化的仿生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02002。)

参考文献

[1]万君、顾新:知识网络形成的进化博弈分析[J].决策参考, 2009 (4) .

[2]肖冬平、顾新:知识网络的形成动因及多视角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1) .

[3]成伟、王安正:产业集群中企业知识创新机制的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 2006 (8) .

[4]陈得文、陶良虎:产业集群知识网络运行分析[J].物流技术, 2008 (2) .

[5]张永安、付韬:焦点企业核型结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演进模型、问题及对策研究[J].软科学, 2010 (2) .

[6]柯青:论虚拟企业知识网络的三大研究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8) .

[7]李丹、俞竹超、樊治平:知识网络的构建过程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2 (6) .

[8]姜照华、隆连堂、张米尔:产业集群条件下知识供应链与知识网络的动力学模型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7) .

[9]马德辉、包昌火: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及其模型建构初探[J].情报学报, 2008 (3)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篇6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 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且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二、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在人才需求方面制约发展的因素

1. 缺乏综合型管理人才, 持久的竞争力不高。

在企业发展初期, 生产力提升是第一要务。但是随着企业逐步进入发展期与成熟期, 企业内部成员的数量也会大量增加, 企业无论内部的管理费用还是外部的交易成本都会增加, 而且为了构建和维持的产业集体群的网络结构, 必然要追加网络成本。当网络成本高于经济效益成本时, 企业就会进入衰退期。服装产业集群也是如此, 不断扩增的服装产品与市场需求开始脱节, 缺乏技术创新的同质化的服装产品没有价格竞争优势, 必然导致企业开始走下坡路, 在市场的竞争中落伍甚至被淘汰, 这都是由于这些服装产业集群企业缺乏人才, 缺乏持久的竞争力。

2. 缺乏科技人才, 无法促进企业发展。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在发展上主要以规模取胜。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 不少企业也购买了高尖产品, 并引进了高新技术。但我国的这些技术人才的拥有量上是十分匮乏的, 高级技术人才仅占整个企业的2%左右, 正是这种技术人才的缺乏, 无法促进企业发展。

3. 缺乏高素质服务人员, 无法在行业内形成服务口碑。

随着当今时代迅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除了要有高质量的产品外, 还必须拥有高尚的服务精神, 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是现在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壮大企业发展实力的重要手段。而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内缺乏高素质服务人员, 使产业集群内专业性的企业文化、产品理念难以及时传播, 无法在行业内形成过硬的服务口碑。

三、基于生命周期谈服装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河南省、浙江省、沈阳市与广东省多个产业集群调研的数据样本, 得出服装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量:如图1所示。

1. 技术人才的需求。

在产业集群初创期, 服装企业需要大量的生产技工进行服装加工;在快速成长期, 对生产型技工的需求越来越大;到成熟期, 对生产型技工的需求达到最大规模衰退期, 随着业态的不断萎靡, 生产规模日益缩小, 对生产型技工的需求越来越少。

2. 服装管理类人才的需要。

初创期, 服装管理类人才需求量不多;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 如何对这些劳动力进行科学管理, 变得日益重要。为此服装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就大量提升。成熟期该类人才需求量越于稳定, 增量减少;衰退期, 管理类人才也随着员工人数的降低而相应减少。

3. 服务人才的需求。

在初创期, 服务类人才整体需求较少, 企业主要以生产为主导动力;随着产业集群各企业进行快速成长期, 服务的重要性日益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树立良好口碑的一个手段。此阶段服务性人才随着企业业务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企业处于成熟期时, 员工人数达到最多, 但服务性人才需求还在增加, 因为此时, 良好的服务可以减缓企业产品进入衰退期的速度。在衰退期, 企业为了尽可能阻止产品或企业走向没落, 在服务在强下功夫, 所以此阶段服务性人员需求还在不断增加。

四、结语

通过笔者的分析, 可以看到服装产业集群企业要发展, 人才需求是关键, 为此作为这些服装产业集群企业要想方设法培养与挖掘各式人才, 以便更好的促进中国服装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服装业也在稳步发展之中, 而基于生命周期许多服装产业集群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人才的缺乏, 这极大制约了服装产业集群企业发展。笔者基于对河南省、浙江省、沈阳市与广东省多个产业集群调研的数据样本, 得出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在人才需求中制约发展的因素, 和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服装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关键词:生命周期,服装产业集群,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洪玮, 赵乔.“中国-中亚”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链协同机制研究[J].学术论坛, 2016 (9)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篇7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培育策略

1引言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之上,将产业集群定义为某一特定产业的公司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理论与实践证明,在特定区域形成的汽车产业集群,是该区域汽车工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例如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日本丰田汽车产业集群、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等。

2汽车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2.1汽车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特征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类似于产品生命周期,包含萌芽、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图1从企业数量、网络关系等方面显示了汽车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基本特点。

2.1.1萌芽阶段

在此阶段,因市场、政府或区位优势等原因,出现一两家汽车制造企业。企业间联系较少,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依靠从外部引进技术、设备来提高竞争力。同时集群内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也不健全。

2.1.2成长阶段

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企业建立或迁入,整车企业也开始剥离非核心业务,企业数量开始迅速增长。同时,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开始出现。此时集群内专业化分工加剧,但仍未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企业间网络联系主要为纵向协作关系,相互之间还未建立起完善的信任机制,交易成本较高。少数大企业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开始与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但仍主要从集群外部引入新技术。在这一阶段,集群产品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张。

2.1.3成熟阶段

此时集群内企业数量增长趋于平稳,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已经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整车、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协作关系更加密切,企业间信任程度很高,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因此交易成本很低。产业集群内创新机制完善,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在整车企业及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技术、金融支持下,能够有效地开展创新活动。

2.1.4衰退阶段

在这一阶段,集群经济增长缓慢或出现负增长。整车企业市场份额、利润率等急速下降,由此导致大批零部件企业破产、转产或迁出。当集群企业数量减少到一定临界值一下,意味着该汽车产业集群消亡。

2.2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识别

吉林省汽车工业经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本文综合采用倪鹏飞、陶永宏等提出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识别的指标体系,从定量和定性方面综合识别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2.2.1定量标准

(1)企业数量区位商:企业数量区位商反映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相对集中程度。

(2)从业员工区位商:从业员工区位商反映汽车产业集群内员工的相对集中程度。

(3)劳动生产率/全国平均水平:用以表示汽车产业集群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的相对高低。

(4)利润率/全国平均水平:表示汽车产业集群盈利能力和竞争潜力的相对高低。

(5)产值或销售增长/全国平均水平:表示汽车产业集群市场占有率的增长程度。

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以企业数量区位商为例,其计算公式如下:

2.2.2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主要从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认知度、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内部结构、专业化分工程度、内外网络联系七个方面对汽车产业集群进行评价。

3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所处生命周期分析

根据上述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对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判定。

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企业数量区位商为13.16,数值大于1,表明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相对集中程度较高;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从业员工区位商为9.699,数值大于1,反映出集群内员工的相对集中程度较高;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劳动生产率/全国汽车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为1.52,略高于1,表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利润率/全国汽车产业平均利润率为0.348,小于1,表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盈利能力较低;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销售增长率/全国汽车产业平均增长率为1.15,表示吉林省汽车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增长程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详见表3。

注: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长春市统计局网站。

另外,从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速度看,发展速度很快;从集群认知度上看,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认知度较高;从集群影响力来看,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在国内较有影响力,但从国际影响力看,吉林省汽车产品出口较少,国际竞争力不强;从核心产业竞争力看,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核心产业竞争力较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逐步完善,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性企业(如信息服务、物流服务)以及其他机构(如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并快速发展;集群内专业化分工较为细化,集群内企业协作程度中等,关联性较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内外网络联系正在逐步完善,集群内中小企业与一汽集团、一汽—大众联系较为紧密,但是中小企业之间联系很少。

依据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从定性与定量指标上看,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大部分特征属于成长阶段。因此,本文认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正处于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

4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

我们通过上述分析知道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正处于成长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向成熟阶段发展。

4.1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不仅可以极大地增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对资金、人才、企业的吸引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效应,可以提升本地汽车企业和集群的竞争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包括以下内容:(1)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建设。一方面,要满足本省汽车生产、物流运输的要求,确保企业生产和运输的便捷、通畅、安全。另一方面,构筑联结全国主要城市的综合运输网络,以满足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2)大力发展水利设施。水资源是制约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满足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用水需求应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4.2积极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

吉林省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本地配套能力是关系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关键,针对吉林省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解决:

(1)积极吸引外资零部件企业进入。一方面外资零部件企业能够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生产经验和管理方法,迅速增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本地配套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壮大。

(2)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重组。通过重组,整合优势资源,改变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成本高、效率低的状况,构建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技术实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4.3完善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市场服务体系是指联结产业集群内各中介服务机构,专门为集群内企业服务的网络。其主要职能是促进集群内企业的网络联系和创新,使集群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4.3.1拓展金融服务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在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情况普遍存在,融资问题是困扰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可通过以下方式来拓宽对集群内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渠道。

4.3.2实施金融工具多元化策略

可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展存货融资。吉林汽车集群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商品积压多是因为资金缺乏而无法进行有效促销活动所引起的。因此,开展存货融资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匮乏;二是开展应收货款融资。汽车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不佳时,银行可允许这些企业使用应收账款作为担保品,向其发放部分贷款。

4.3.3建立集群内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还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扶持作用,通过政府牵头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改善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在设立集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金的过程中,可通过政府财政拨款,中小企业出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比例担保和联合担保等办法。

4.4推动产学研联合,提高集群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集群生存的基础与发展的动力,各国普遍认为产学研联合是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直接转化,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集群创新能力也是衡量集群处于成长阶段还是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正处于成长阶段,政府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合将有利于集群向成熟阶段迈进。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运用政策、法规推动产学研联合。例如可以制定财政资助政策,鼓励高校的研究人员承担企业提出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对于有助于解决汽车产业关键性技术难题或具有重大影响的课题,政府应在研究经费上给予较大比例的财政资助。

(2)建立相关机构,做好协调工作。可以考虑在政府相关部门内设立专门协调、推进产学研联合的机构,这个机构应该具有为产学研双方合作提供参考或咨询服务、对产学研联合的问题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等职能。

参考文献

[1]朱杏珍.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与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21):48-52.

[2]谈正达,王文平.不同形成方式下的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12):30-31.

[3]潘慧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2):80-83.

[4]陈剑峰,万君康.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集群的生命周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24(5):60-63.

[5]迈克·E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21-31.

[6]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集群:中国经济的龙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3-118.

[7]陶永宏,冯俊文,陈军.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定性描述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10):69-70.

[8]傅家骥,雷家驌,程源.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60-161.

[9]刘啸霆,姜照华.产学研联合的意义、模式与趋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6):59.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篇8

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资源型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特点, 可以把资源型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划分为积累阶段、集聚阶段、集群阶段和级转阶段[1]。

积累阶段。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 政府依靠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资源开发。同时, 也有很多头脑灵活、勇于冒险的个人或小团体参与到资源的开发中来。这个时期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开采上, 具有大企业一枝独大和众多个体、私营企业并存, 资源的开采主体多与开发效率低并存, 政府对国有企业管制束缚与对私营企业和个体放松并存等特征。并且此时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非常不健全, 配套的中介服务、科研能力、相关支持产业、金融市场等也刚刚起步, 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集聚阶段。更多的企业和组织参与进来, 集群发展迅速, 增长率高。在政府方面, 一方面, 政府除了加大对原有国有企业的改革, 加大投资支持外, 开始扶植一些私营企业和相关支持服务企业, 强迫一些效率低的小企业关闭, 加强对私营企业和个体的管制。另一方面, 政府从制度规定、市场调节、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不同企业间的合作, 并不断完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市场方面, 由于更多的企业组织的加入, 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竞争开始越来越激烈, 一些实力差、效率低的企业退出竞争, 也有一部分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 此时各企业在竞争中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对资源的开发也由原来的初步低效的开采变成科学开采与初步加工相结合, 资源利用率提高。

集群阶段。集群内企业和组织数量增加不大, 但是彼此之间的实力对比和竞争合作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和政府对资源市场和资源开发的调控和整合, 市场结构更加科学、有效。首先, 通过市场的重新洗牌, 一些经营效益差、创新竞争能力弱或滞后于市场发展的企业退出集群;一些目光长远、市场意识强、创新能力强、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也有一些新的企业组织进入, 不断延长和扩展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其次, 各企业经过长期竞争合作, 出现了一些比较稳固的企业联盟、企业集团、行业协会或合作伙伴, 不同企业间的创新合作网络不断健全。再次, 市场的专业化程度更强, 企业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颇具规模, 供应商、生产商、顾客、销售商形成完整的交易网络, 正式和非正式交流非常广泛, 产业结构既能提高资源的加工利用效率, 又能实现资源开发、资源产品加工、资源产品包装仓储运输、废料处理等,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后, 生产过程和产品走向标准化,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了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源头, 而资源的深度加工和利用成为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主体, 如煤炭产业资源由原来的原煤产品为主到其深加工产品甲醇、烯烃、甲醛、二甲醚等;水果种养植畜牧产业由原来的卖鲜到果汁、果脯、果酱、果醋、饲料、包装等与鲜果并存;畜牧业由原来的肉、皮、毛、奶等到肉类加工、毛纺、服装、皮革加工等。

级转阶段。当资源开发数量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由于资源存量的减少和企业间资源争夺的加剧, 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不断上升, 为此, 大量资源企业退出, 只有极少数新进入者。另外, 原来为资源企业提供支持服务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研发、金融服务、咨询中介、物流仓储等行业迅速发展, 并逐步取代原有的资源企业, 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主体。

二、资源型产业集群积累阶段的风险及政府对策

积累阶段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集群网络未形成, 未能形成有效的分工, 而且市场规模狭小, 需求增长缓慢等。第二, 基础设施支持不足, 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不理想。第三, 地方政府为短期政绩, 盲目圈地招商, 造成了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第四, 缺少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缺乏环境控制和资源节约的意识, 造成了资源开发对资源环境严重的破坏和浪费。

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政府应该通过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促进企业交流与合作, 完善市场环境等大力扶植资源企业与相关性支持性企业的发展。第二, 一方面放松对国有企业的管制, 对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加强对私营和个体企业的管理, 强制关闭一些效益差、效率低、污染大的企业, 扶植效益好、经营灵活、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 不断扩大企业规模, 同时在资源开采、土地使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严格控制。第三, 通过建设道路交通、保障水电供应、铺设通讯设施等来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也应该采取激励措施或优惠政策为集群发展提供软件支持, 同时吸引更多的外来企业的加入;根据产业特色, 构建专业化服务平台, 支持配套产业的发展, 促进分工和专业化,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 使资源型产业集群尽快发展成为具备自我生长能力的集群[1]。第四, 通过支持资源的深加工, 如大力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扩大资源的产品市场,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资源型产业集群集聚阶段的风险及政府策略

在集聚阶段, 集群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贸易壁垒限制外地产品流入, 阻碍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动, 造成了地方间恶性竞争,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1]。第二, 对资源过度依赖, 在知识、教育、信息等方面投资不足, 缺乏创新能力。第三, 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资源型产业集群一般都出现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 少数具有规模、技术、成本等优势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多数效率低、污染浪费严重的中小企业并存, 靠资源暴富的少数开发者与多数贫困农村人口并存。第四, 集群生产的环境约束日益明显, 土地、资本、资源、人才等要素的争夺也造成了这些要素的供给缺口与环境压力的增加。

政府可采取以下政策:第一, 地方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财政、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规范企业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 打破贸易壁垒, 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以强化集群内外的竞争与合作, 规范企业行为, 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竞争。第二, 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政治手段、法律手段等推动集群产业网络的完善, 促进集群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 有意识的引进集群内所欠缺环节的企业, 促进资源的多种加工, 扶植与资源相关的仓储、运输、咨询等产业的发展, 以推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第三, 制定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 加强质量监督, 构建集群的品牌, 以塑造集群竞争力;制定企业的生产标准, 规定企业生产的环境标准, 可以通过环境指标规范、环境产权交易、最低污染等手段使资源开发的环境成本最小化。第四, 通过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促进产学研合作, 强化教育培训体系等来为资源型产业集群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培育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

四、资源型产业集群集群阶段的风险及政府策略

在集群阶段风险,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创新惰性开始滋生, 集群内的企业对其他企业的知识技术过度的依赖, 而降低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2]。第二, 一些成功企业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模仿, 这使得企业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小, 而类似的战略决策容易引起集群内企业的战略趋同和恶性竞争。第三, 当产业集群发展到集群阶段, 群内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很高, 产业集群的发展链条也很长, 当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 很可能面临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带来整个集群的衰落。

政府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手段:第一, 在继续推进集群网络结构的优化和完善外, 着力打造信任、合作的集群文化环境, 鼓励人才流动, 培育冒险、创新的意识, 加大市场的自律、自我调节力度, 鼓励集群内外的交流和协作, 为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第二, 一方面, 通过创新基金、贷款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创新, 另一方面, 通过建立畅通的知识信息平台,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促进产学研合作、知识外溢、技术扩散, 引入新的科研机构、专利权技术、人才等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积极推动产权制度、激励制度、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把资源型产业集群创建成创新型的产业集群。第三, 针对产业集群中的薄弱环节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和吸引兴办集群中资源型产业链不同环节不同类型的企业, 保护企业间的平等和多极竞争。除了国家控制的具有高度自然垄断性的少数行业如供水、供电等, 应该尽量打破垄断,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规范市场、财税调节等完善资源型产业链, 努力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 促进集群的健康、稳定和长期发展。第四, 大力推动集群内的企业实施全球战略, 使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五、资源型产业集群级转阶段的风险及政府策略

在级转阶段, 集群竞争力不断下降, 面临资源枯竭以及外部集群竞争的压力, 这时的集群政策主要集中在寻找集群的新的发展动力以及针对集群特性实施技术转移和区域转移[3]两个方面。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鼓励和推进创新活动, 通过集群关键技术和终端产品的发展来推动集群的升级。当然, 如果资源型产业集群不适合升级, 政府就应该在原有集群网络的基础上, 打造新的产业集群, 尽快促成生产要素向新兴部门的转移。政府也可以采取区位转移, 把集群生产活动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 开辟新的市场, 引入和培育新的产业, 通过对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来推动产业集群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郑健壮, 叶峥.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

[2]吴晓波, 耿帅.区域集群自稔性风险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 2003, (6) :726-729.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篇9

集群生命周期总是很容易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 所以就非常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制定产业政策。政府政策对于集群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为了效果更加显著, 政策必须随着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产业政策对集群生命周期的影响, 意大利著名集群理论家布诺梭 (Brus) 根据政府对集群进行干预的时间先后提出了两阶段模型。德国经济学家Weber (韦伯) 首先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 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他把产业集群归结为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因素和经常性开支成本降低四个方面。吕妙贞以江门市产业集群为实例, 认为江门市与集群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也仅仅停留在提供税收和土地优惠、建设基础设施、吸引投资上, 没有深入到与集群的生命周期、演化规律相匹配的层次。台湾学者Ting-Lin Lee通过对台湾产业集群的考察, 对比南北部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分析了劳动密集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潜在的高新技术小企业各自的发展情况, 指出欠发达产业面临的问题, 以及政府政策应该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以上研究均局限于静态分析, 而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角度动态地研究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功能评价较欠缺。本文拟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视角, 着重探讨集群成熟阶段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以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例, 分析了政府政策制定方面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二、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成熟阶段的特征

(一) 竞争向产品差异化转变

经过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企业竞争与政策诱导, 集群内的企业通过频繁的建立、迁入、衰亡、迁出, 相同产业下的企业竞争由简单的价格竞争向产品差异化、目标市场分层化转变, 市场定位日益明确。

(二) 拥有完整产业链

在成熟阶段, 产业集群核心产业已经确立, 围绕核心产业, 吸附了许多相关行业, 与核心产业相关的产业大量涌入该集群,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多样, 既有企业竞争与合作关系, 也有行业之间长期合作关系, 而且相关研究机构和行会也纷纷建立。

(三) 区域内集群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区域内形成大、中、小企业适当配置的产业结构并具有一些知名品牌产品, 区域形象成熟。在企业和政府区位决策的作用下, 集群将进一步从组织化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过渡, 不断使集群趋于完善, 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 实现了市场资源的共享, 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 同时通过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 促进创新的产生。集群内出现一些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群内企业和群外企业的合作和联系日益频繁。

三、成熟阶段政府应采取的政策

在集群成熟阶段, 形成了基本的产业链, 出现了有影响的、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 集群内企业的竞合关系逐步形成, 此时政策应该出台一些防止恶性竞争和行业垄断抑制创新、有助于提升集群品质、延长集群生命周期的政策。

(一)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防止恶性竞争

在成熟阶段, 企业发展的动力及社会经济环境相对稳定, 企业为了更好地在市场中占有有利地位, 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加剧。例如, 2008年以来, 中联与三一之间就一直暗战不断, 从最初的“间谍门”、“绑架门”、“路条门”, 到最终导致三一融资失败的“行贿门”事件。这样的恶性竞争不仅耗费了当事企业的许多精力、财力, 影响了实质的经济利益, 也对双方的声誉带来了影响, 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同时影响了与其关联的企业, 不利于集群的整体发展, 缩短了集群的生命周期。针对这种情况, 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防止恶性竞争。

为了有效规范企业行为, 防止窃取商业机密和侵害专利权的恶性竞争行为,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11年12月表决通过《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对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减少民事纠纷、促进市场竞争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 为形成稳定的产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 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争得一席之地, 企业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集群处于成熟阶段时, 企业各方面基本稳定, 部分企业就会出现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缺陷, 只想平稳发展, 对行业发展的趋势与动态不能很好把握。此时, 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延长集群生命周期的政策。国家为了鼓励创新, 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落实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有关工作程序的通知》等政策, 地方政府依据实际情况, 也出台许多支持性政策, 目的在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加强技术创新, 促进产业的可继续发展。

(三) 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

企业是经济人, 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一些企业不惜损害别人利益而自肥, 损害行业声誉。因此, 加强行业自律非常有必要。产业集群在成熟阶段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产业链, 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此时, 更应加强行业自律, 因为行业协会最重要职能就是监督, 即对本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 维护行业信誉, 鼓励公平竞争, 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政府应采取措施, 鼓励行业协会成立并在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面给予协助。各级政府成立了相应的行业协会, 制定了相应规章, 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四、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实例分析

(一) 产业发展现状

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拥有核心企业5家, 分别是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湘潭电机、江麓机械。在2010年,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 成为长沙乃至湖南首个规模过千亿的产业集群, 聚集了规模以上工程机械生产企业30多家, 配套协作企业数百家, 产品品种占全国工程机械的70%以上。近五年来, 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为龙头企业的湖南机械产业带动了湖南装备制造业, 企业数量不断上升, 产值、利税不断增长, 具体见表1和表2。

从上述两个表可以看出, 湖南机械产业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聚集了许多与之相关联的中小企业,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产业内部产品有一定的差异。产品有明显的市场定位, 形成了湖南机械产业的区域形象, 这些特征表明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已形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区域集群。

(二)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成熟阶段实施的具体政策

在2008年, 湖南省为了鼓励引进龙头企业, 颁布了《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引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壮大产业集群的若干规定》, 每年安排2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重大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技术创新项目。

对于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重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行业生产经营企业, 在项目投产后, 根据项目对高新区财税的贡献情况, 给予其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或10%以上的产业发展配套资金支持。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进入麓谷从事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研发生产或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 根据其品牌影响、投资规模和产出效益等情况, 一次性给予50~100万元的产业发展配套资金支持。该规定不仅包含对重大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技术创新项目的专项资金支持。这一规定的出台, 能够极好地促进龙头企业的引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壮大。

为了鼓励和扶持区内企业与境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合资合作, 2008年湖南省政府又颁布了《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和扶持区内企业与境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合资合作的暂行办法》。该办法包含奖励及补贴两个方面:凡与境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成功进行合资合作的区内企业,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达到相应数额的, 在投资全部到位形成固定资产并实际投产一年后, 一次性给予相应奖励;合资合作过程中, 涉及的一些行政事业性收费, 根据企业实际负担情况, 给予50%的补贴。此办法通过给予那些与境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成功的区内企业相应的奖励及补贴, 促使区内企业能够更加积极地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从而有利促进区内三一重工2003年7月3134076.61 1583700.00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

2010年,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的实施意见》出台。通过“坚持创新驱动战略, 努力建设创新型园区;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公共基础平台, 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园区投融资体系;营造人才成长环境, 聚集创新型人才”六大举措, 进一步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兴工强市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2年6月, 湖南成立工程机械行业协会。该协会旨在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反映企业的愿望与要求, 争取政策支持;同时成为政府与企业、用户的桥梁和纽带, 进一步促进湖南机械工程的发展。

(三) 政策实施效果

政策的实施, 培育了湖南机械工程产业, 强化了机械工程产业的竞争力,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自从各项政策实施以来,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超越机械制造业传统强省江苏省和山东省, 2011年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比重都是全国第一位。2011年前11月, 资产比重28.30%, 收入比重24.66%, 利润比重34.37%, 行业地位明显。

从近年来规模指标比重变化趋势看, 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资产和收入比重呈提高态势。收入比重从2005年的10.65%提高到2011年的24.66%, 提高14.01个百分点。资产比重也从15.91%提高到28.30%, 提高12.39个百分点。利润比重在20 07年大幅提高到了42.51%, 2008年回落到27.11%, 2011年比重较2008年有较大提升, 达到34.37%, 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湖南机械科技创新与国际化趋势明显, 湖南省政府一直特别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及走国际化之路。在科技创新方面, 中联重科现在拥有研发人员近7000人, 研发投入占年营业收入5%以上, 年均产生约300项新技术、新产品, 对公司营业收入的年贡献率超过50%。而且政府部门对工程机械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过程中给予所得税、亏损弥补, 产品出口及区内再投资扩建等方面都实行了税收减免和优惠。同时, 为了鼓励投资, 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保护企业有自主产权的新产品, 对科技人员分红再投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在促进国际化方面, 中联重科2008年率先开始收购CIFA并完美融合, 引发了工程机械的海外收购热潮。与此同时, 2012年成功打开了伊拉克、阿尔及利亚、斯里兰卡、哥伦比亚等多国市场, 创造了海外订单的多项记录。当其他企业还停留在完成收购的阶段, 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的龙头企业国际化的推进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五、结论

本文从生命周期视角, 分析了集群成熟阶段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 以湖南机械产业未来论证了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当一个产业集群进入成熟阶段, 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复杂, 可能会出现恶性竞争、创新不足或缺少自律的情况。政府需要建立防止恶性竞争的法律法规、制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或建立行业协会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从而促进集群生命周期的延长。湖南省为了促进机械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 采取了一些列政策,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 政府的产业政策对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Tichy Gunther.Cluster: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A].M.steiner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C].1998.

[2]Weber, A.The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29.

[3]吕妙贞.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政策设计——以江门市产业集群政策为例[D].五邑大学, 2010.

[4]张新年.基于产业集群的政策创新与设计研究[J].产业与经济, 2007 (11)

[5]田卫东.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作用的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6]刘铭.基于生命周期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的考察[C].山东大学, 200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相关文章:

产业集群文化产业论文04-20

产业集群06-13

产业集群研究05-01

东莞产业集群05-21

产业集群文化产业论文提纲11-15

产业集群分析论文04-17

产业集群论文范文05-14

产业集群化范文05-19

省产业集群范文05-21

八大产业集群范文05-23

上一篇:ITU标准下一篇:教育信仰重建的基础